太极拳可以单练云手吗单练套路就是对练的甲方吗

查看: 5804|回复: 19
杨式太极拳单练套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单练套路(4段)
演练者:赵幼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16:30编辑过]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单练套路(5段)
演练者:赵幼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20:39编辑过]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单练套路(6段)
演练者:赵幼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22:26编辑过]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一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
2.右捋按势
3.左捋按势
4.右进步搬拦捶
5.左进步搬拦捶
6.退步双穿左按掌
7.退步双穿右按掌
8.如封似闭
9.十字手收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26:30编辑过]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二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2.右双手捋按势3.左双手捋按势4.右云手5.左云手6.左搂膝拗步7.右玉女穿梭(右穿掌架打)8.右分脚9.转身左分脚10.转身右蹬脚11.右穿掌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收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27:03编辑过]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三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2.右揽雀尾3.左揽雀尾4.提手上势5.海底针(下插、採)6.闪通背(翻掌架打)7.左金鸡独立8.转身摆莲9.弯弓射虎(拧臂打拳)10.右野马分鬃11.海底针(下插、化)12.白蛇吐信13.退步右穿掌14.指裆捶15.退步捋16.如封似闭17.十字手收势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四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2进步按挤3退步掤捋4右进步搬拦锤(拿)5如封似闭(双分、胸靠)6左搂膝拗步7右指裆锤8海底针(下插、肩靠)9退步大捋10上步七星(上步双拳)11右抱虎归山(右转身搂推)12撇身锤13右蹬脚14右穿掌15海底针(下插、採)16闪通背(翻掌顶肘、肘式)17斜飞势(斜靠式、上步侧靠)18斜飞势(斜靠式、上步背靠)19右白鹤亮翅(右滑步旋压)20如封似闭21十字手收势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五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2斜飞式(斜靠势、上步侧靠)3退步大捋4右玉女穿梭(右穿掌架打)5右野马分鬃6左野马分鬃(左上下横分势)7打虎势(按手贯拳)8高探马(勾手切掌)9肘底锤10下势11上步七星(上步双拳)12十字手13退步跨虎(分手拧旋)14左倒撵猴(左倒卷肱)15右倒撵猴(右倒卷肱)16抱虎归山(转身搂推)17斜飞势(斜靠势、挎臂)18海底针(下插、捞腿)19闪通背(翻掌架打)20右蹬脚21双峰贯耳(双拳击耳)22右金鸡独立23如封似闭24十字手收势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
六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1单鞭起势2右进步搬拦锤3左进步搬拦锤4右云手5左云手6左搂彩拗步7撇身锤8左倒撵猴9海底针(下插、採)10闪通背11打虎势12高探马13肘底锤14右倒撵猴15退步跨虎(分手拧旋)16退步双穿左按掌17退步双穿右按掌18右分脚19转身左分脚20转身右蹬脚21手挥琵琶(托肘势)22右野马分鬃23海底针(下插、靠)24白蛇吐信(左劈掌)25抱虎归山26斜飞势(斜靠势、挎臂)27左野马分鬃28左指裆锤29右金鸡独立30十字手收势
楼主辛苦了!
Powered by下一段即将播放:
播放:12667次
节目标题:陈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单练套路 第二段
简介:陈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单练套路 第二段杨式太极拳五段单练套路 练习太极拳的误区
  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的一种,也是至今广为的流传的一套拳路,很多人都喜欢练习杨氏太极拳,但是很多人在学习杨氏太极拳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小编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在学习杨氏太极拳时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拳架的凹凸是习练阶段和功力高低的区分标记
  现在人们平常练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首要是指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宗师定型和教授的杨式大架子。
  它以柔弛缓慢、伸展不吝啬、举措精练和形神兼备的作风特点著称于世。一些人以为,拳架分低中高三种,即低架练形,中架炼气,高架炼虚无。
  传统杨式太极拳功架之凹凸,是习练者依据其分歧状况及前提而选择或习气性的习练方式,与练形、炼气和炼虚无没有关系。
  它不是区分习练阶段和功力高低的标记。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子)的定型者,一代宗师杨澄甫师长教师说:&惟步之凹凸,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也不用拘其凹凸疾徐之有必然规律也&。
  杨式太极拳嫡派传人赵斌先师也说:&杨氏太极有高中低架之分,按大家体质灵敏把握。练拳是为了加强内劲跟着功力的增进,架子逐步放低,普通练第一遍稍高,第二遍恰当低些。总之,以中正安舒为准则&。
  杨式第四代传人杨振铎先师也说:&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学者分歧春秋、性别和膂力前提,以及学者的分歧要求恰当调整活动量。
  以上阐述,说的非常清晰,只需举措方法准确,架式就&不用拘其凹凸疾徐&,习练拳架&是为了加强内劲&,须按大家体质、春秋、性其余分歧而灵敏把握。普通来说,手轻脚健且有拳术根底者,可低架习之;大哥体弱者,可高架习之,普通人宜习练中架。
  误区二:弓步步宽宽以一拳或一脚横向间隔为宜
  一些人以为,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步宽(两脚之间的横向间隔)有两种状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10公分)为宜;二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以横向一脚宽度(约23~25公分)为好。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统一拳种中的统一种步法,其步宽均应一样,不该呈现两种分歧的步宽。上述两种步宽(即&一举&和&横向一脚&)均为过窄,不符合杨式太极拳伸展不吝啬,松静沉稳的拳法要求。
  由于,弓步的打手和技击功用多为攻逼性,全身均应以轻松天然,开放伸展为度,以无牵扯,能松能沉为准则。因此,步宽应与人的肢体天然运动相顺应。
  普通人在正常行走时其步宽略窄于肩。弓步的拳术步法,其势低于正常行走,其步宽也应略大干正常行走之步宽。因而,弓步步宽应与肩同(约35~40公分)。
  杨振铎教师说:&两脚之间,弓步要求中心幅度要与肩同宽&&&(《杨氏太极奉.剑.刀》)。
  傅钟文和杨振基两位巨匠在著作中对弓步步宽虽未提详细宽度,但傅主张&每当上步或退步吋就应留意落步的地址要稍开一些,才明显得平稳&
  从弓步表示图看,两脚横向间隔也约与肩宽。杨振基教师要求,做弓步时,&裆部不闭合,裆是开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开裆,也当是肩之宽度。笔者昔时跟杨振基和裴秀荣学拳时,他们也说弓步两足的横向间隔约与肩宽。
  巨匠们说得很清晰,传统杨式太极拳 弓步步宽与肩同宽,这有利于两腿对身体分量的接受和支撑。如步宽过窄,在前弓或后坐时上身就轻易呈现阁下摇摆或两腿支撑不稳的景象。事理很简略,比方彻墙,双砖(两砖并列)以上的墙体明显要比单砖体稳定得多。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面包是很多人都喜爱吃的一种食物,它是从外国传过来...
如今正值秋季,秋天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就是肺热咳嗽了...
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六段单练套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