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五万亿到5万亿的中国体育的伟大成就大蛋糕怎么分

5万亿体育产业:哪些城市将是投资“热土”?_第一财经
5万亿体育产业:哪些城市将是投资“热土”?
一财网陈汉辞 15:31
忙,已成为北京合力万盛国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最正常的状态,因为近期考察的体育项目太多。
&南征北战&的不仅是投资人,包括体育行业内的专家、管理者也是如此,学习、交流、规划布局成为后两者的核心内容。
&从46号文开始的体育产业政策已催热了全国地方体育局、投资者对体育产业的思考、关注。&王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目前已有19个省市制定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26个省市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或将体育产业纳入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1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协会或产业集团。
一场体育产业的掘金盛宴似乎已开始。
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46号文是被提及最多的,该文是去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4年第46号文件),该文件的发布之所以备受关注,首先其是一次&高规格&发布。
&该文件是去年年初,国务院向国内外经济机构、经济学家来咨询,就是中国经济下行里面还有哪些行业未来不仅不会过剩。最后出乎国务院领导意料之外,大家共同都提到了体育产业。&参与起草该文件的一专家表示。
最终,由发改委牵头,国家体育总局配合来成立了调研与起草文件班子,人员包括发改委社会司、体育总局经济司以及一些几个长期研究体育产业的学者。
46号文件出台背后是基于全国6个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三个专题报告以及25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情况,最后经过反复论证修改讨论后,才在去年10月发布。
&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体育产业发展一定不是体育部门的事,这种&高规格&对于投资者是一种巨大的信心,这不仅仅一个产业本身自然成长发展的问题,也是经济结构转型下必然的发展趋势。&王辉认为。
46号文另一大特点则是赋予了中国体育产业化巨大的想象空间,《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目前,中国体育消费是欧美的30分之一,未来10年,到2025年,我国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前5年按15%增速来推,后5年按10%来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称。
5万亿只是一个保守估算。
本月28日,在南京举行的一体育论坛上表示,相关研究学者表示,中国体育产业2025年达到5万亿的规模并不算多,当然前提&如果有可能做得更好&,5万亿甚至能够做到10万亿。
背后的逻辑有两点,一是到2025年,中国的GDP至少达到120万亿时,健康产业到2020年就将达25万亿, 5万亿的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失衡。
二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如用移动互联网把社会体育爱好者联络到一起,用APP移动客户端把潜在的运动人口调动起来,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的体育产业前景广阔,如此,5万亿只是一个&底线&。
各地热情高涨
但体育产业光有一个顶层设计还不够,还需要中层设计和基层设计相配套,体育产业的商机在于顶层设计、中层传导和基层落实的联动。
体育产业自身发展中,核心是两块,一是&转播权&,二是&深化体制改革&。
这两点的改革方向在今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有明确,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第一大体育项目改革则已启动。
在顶层设计与相关政策的力推下,地方体育管理层也开始了&行动&。
目前已有19个省市制定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26个省市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或将体育产业纳入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1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协会或产业集团。
比如北京,近期就召开了北京市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冬季体育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年)》;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体育部门已签署《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议定书》。
根据议定书合作内容,三地将在共同打造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区域体育产业重点示范项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会、联合申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建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六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互补发展、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也不&示弱&,则发布了《体育蓝皮书&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破千亿元,目前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江苏201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626.11亿元,浙江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79.29亿元,上海2011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12.42亿元,三省市体育产业GDP占比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珠三角虽没有&联合行动&,但该地区一直是中国体育产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不仅是中国体育产业中占据70%比重的服务业的重要生产之地(比如体育用品),而且也是投资&体育内容产业&热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对三大球(足球、篮球、网球),珠三角民营企业参与度很深,高峰时期,单是篮球俱乐部,就有近十家企业参与。
管理者应向服务市场转型
&整体而言,可以说是全国各地区都很关注,我们不能说,哪个地方好,但就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是,当地的消费如何?地理环境如何?基础设施如何?就我们所接触的项目中,一个现实问题是,大家热情很高,但究竟怎么搞,还是不是很清晰,大家都需要改变,管理者也需要转变思维模式。&王辉表示。
用鲍明晓的话说,&过去发展体育,政府独轮驱动,未来改成四轮驱动,政府、社会、市场、公民个人一起推动体育发展,这叫改机制。&
事实上,本报记者在梳理一些地区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相关措施时,发现相关提法中,除了&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复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外,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引导发展户外营地等措施同样也是核心内容。
这些改革发展的内容背后无疑透露着两个信号,一是体育内容产业本身未来会发生变化,二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粘稠度会越来越频繁。
体育产业在国外为生活方式产业,生活方式产业他就是体育产业他必须要和相关行业要融合发展,比如说体育产业要和健康医疗、卫生养老、旅游业关联度都很高,比如,欧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里面50%都是体育内容,中国旅游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势必要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
所有这些都需要打破现在体育系统相对封闭概念,要破局域网向移动互联网转,除此之外,无论国家体育总局还是地方总局也要从围绕几个赛事转向围绕老百姓参与体育需求、观赏性体育需求转。
&无论是管理者的自上而下改革,还是消费者的自下而上需求,无论是5万亿的实现,还是冲击10万亿,都需要所有参与者有突破与变革的准备与决心,才能够实现这一切。&王辉认为。
编辑:刘展超研报|易凯资本:如何切分5万亿体育产业蛋糕-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研报|易凯资本:如何切分5万亿体育产业蛋糕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8:08:18
观赏性体育(即职业体育)将从3000亿元增长至1.6万亿元,参与性体育将从1.2万亿增长至3.5万亿
财新记者 刘晓景 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提出5万亿的目标让体育产业迎来劲风吹,未来的体育产业会如何变化?5万亿又会被如何切分?近日,易凯资本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从1.5万亿到5万亿:中国体育市场的蛋糕怎么分》,指出体育产业从2016年的1.6万亿到未来的5万亿,观赏性体育(即职业体育)将从3000亿元增长至1.6万亿元,参与性体育将从1.2万亿增长至3.5万亿。 报告指出,观赏性体育去除体育彩票后,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900亿元增长至9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而参与性体育的年复合增长率仅12%。 报告认为,观赏性体育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包括体育IP、体育生态以及智能体育馆。2016年到2025年,体育IP包含体育联盟、赛事IP和体育俱乐部,市场规模将从74亿元增长到1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2%;体育生态包含体育媒体平台的市场规模将从66亿元增长到13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9%;赛事场馆将从626亿元增长到48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此外,明星经纪会从10亿元增长到712亿元。 参与性体育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包括健身与体育培训以及运动健身场馆。2016年到2025年,前者将从856亿元增长至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后者将从1082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将体育产业定调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树立了“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此后,体育总局连续发布了推进体育赛事审批改革的文件,一系列高层文件如一阵阵暖风吹向中国体育产业,产业自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易凯资本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体育市场的深刻变化正在导致整个体育产业被重构。首先,体育赛事正在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赛事IP价值凸显,中超5年80亿的版权协议就是标志性事件。 其次,中国买家出击全球体育赛事IP,从2015年初到现在,中国买家投资或并购的海外足球俱乐部多达13家,ICC(国际冠军杯)、UFC(终极格斗冠军赛)、Formula One(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也纷纷开始在中国的寻找买家(或联合买家)。 第三,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场景化和网络化联运正在兴起,即利用IT和互联网技术把体育比赛的“观众”变为“用户”,把体育比赛的“现场”变为用户与内容交互的“场景”,把线下的物理场馆变为线上的流量入口,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用户身份可被识别,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可以实时互动。 第四,科技创新引领体育产业发展。从大数据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到场馆智能化,从VR转播到无人机航拍,从最简单的运动类可穿戴产品到高科技含量的智能装备,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科技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体育产业之中。 第五,体育娱乐化成为大趋势,如体育类综艺节目、体育社交、体育与音乐的混搭现场等。此外,体育概念在资本市场持续升温,收入不足5亿元的乐视体育完成80亿元B轮融资,估值215亿元,是标志性事件。 上述趋势和领域中,哪些公司会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市场的赢家?报告认为,一种是以头部体育版权和媒体平台为基础的体育生态型公司,另一种是具有高速成长性和在某个领域里深度耕耘形成规模、壁垒的公司。前者如乐视体育、CMC、苏宁、阿里、暴风、万达、腾讯等,但需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和财务准备,核心团队的创业精神和综合运营能力非常重要。后者既可以保持独立发展,也可以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汇入体育生态公司。 附:报告要点摘要 从1.5万亿到5万亿过程中价值如何分布 与美国体育市场和中国电影市场的比较后的收益细分领域 在从1.5万亿到5万亿的过程中,观赏性体育(即职业体育)比参与性体育具有更好的成长性,观赏性体育(含体育彩票)将从2016年的近3,00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近1.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去除体育彩票的观赏性体育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近90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9,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远远高于14%的中国体育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而在同期参与性体育将从1.2万亿增长到近3.5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2%。 在观赏性体育中,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有三个:(1)由体育联盟、赛事IP和体育俱乐部构成的体育IP主题;(2)以体育媒体为基础平台的体育生态主题;以及(3)以智能化、场景化为发展目标的智能体育场馆主题。其中,体育联盟、赛事IP和体育俱乐部市场将从2016年的74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1,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体育媒体平台将从2016年的66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1,3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9%;赛事场馆将从2016年的626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4,8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此外,明星经纪会从今天的10亿元增长到712亿元,虽然绝对规模没有前面的几个领域大,但其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61%,里面有机会做出“小而美”的公司来。 在参与性体育中,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有两个:(1)健身与体育培训主题;(2)以网络化联运和智能化为发展目标的运动健身场馆主题。其中,是健身与体育培训市场将从今天的856亿增长到2025年的7,50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运动健身场馆市场将从今天的1,082亿增长到2025年的6,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如果我们把观赏性体育中的“赛事场馆”和参与性体育中的“运动健身场馆”加到一起,两部分的合计规模将从今天的1,708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1.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 体育产业中什么在改变 中国体育市场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整个体育产业被重构。这些变化包括 体育赛事正在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赛事IP价值凸现。经历了互联网思维的洗礼,“内容即入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体育赛事作为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的价值和潜力日益显现。在流量入口之外,体育赛事还是情感消费和粉丝经济的入口。随着体育赛事获取流量、培养情感的能力被广泛认可,体育赛事IP的价值快速膨胀。中超5年80亿的版权协议成为中国体育赛事IP价值进入陡峭上升通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买家出击全球体育赛事IP。最近一年来,中国公司加快了投资或并购优质海外体育赛事IP和体育俱乐部的步伐。从2015年初到现在,中国买家投资或并购的海外足球俱乐部多达13家,其中不乏曼城和马竞这类欧洲顶级俱乐部。此外,万达在去年还并购了铁人三项和盈方体育。最近,ICC(国际冠军杯)、UFC(终极格斗冠军赛)、Formula One(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也纷纷开始在中国的寻找买家(或联合买家)之旅。 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场景化和网络化联运正在兴起。所谓场馆智能化和场景化,是指利用IT和互联网技术把体育比赛的“观众”变为“用户”,把体育比赛的“现场”变为用户与内容交互的“场景”,把线下的物理场馆变为线上的流量入口,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用户身份可被识别,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可以实时互动。对于运动健身场馆来说,网络化联运和智能化发展是最重要的趋势。一些全产业玩家已经开始整合闲散场馆时间的努力,他们希望通过实现O2O的技术手段和“一个ID走天下”的连锁经营模式来提升闲置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 科技创新引领体育产业发展。今天,科技创新对体育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从大数据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到场馆智能化,从VR转播到无人机航拍,从最简单的运动类可穿戴产品到高科技含量的智能装备,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科技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体育产业之中,引领体育产业的变革。 体育娱乐化是个大趋势。体育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观赏性体育就是娱乐的一个子集。因此,体育娱乐化是一个有着强逻辑支撑的大方向,体育类综艺节目、体育社交、体育与音乐的混搭现场,都是沿着这个方向的重要尝试。 体育概念在资本市场持续升温。随着体育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的初期,资本在过去一年里对于体育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今年四月,2015年收入不到5亿元的乐视体育宣布完成了80亿元的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15亿元。这一巨额融资成为中国体育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昭示了资本对于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热情。 谁将有机会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市场的赢家 未来能够攫取到中国体育市场成长果实的会有两类玩家。一种是“大而全”,一种是“小而美”。 “大而全”指的是那些以头部体育版权和媒体平台为基础的体育生态型公司(这方面乐视体育走得最快,CMC、苏宁、阿里、暴风等也蓄势待发,未来万达、腾讯、爱奇艺也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大而全”生态路线的玩家们在媒体平台之外还会去尝试进入赛事IP和俱乐部运营、体育智能硬件、智能体育场馆联运、体育O2O等多个领域,但它们有两个挑战需要面对:一是前期都需要巨额投入砸版权以获取流量,而这些版权投入在付费用户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前很难收回,因此必须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和财务准备;二是走这条路将非常依赖运营,因此核心团队的创业精神和综合运营能力将非常重要。 “小而美”指的是在某一个具有高速成长性和未来绝对市场规模的领域(如体育联盟和赛事IP、体育明星经纪、体育大数据、健身和运动社交等)里深度耕耘并且形成一定规模和进入壁垒的玩家。这类玩家既可以保持独立发展,也可以长到一定阶段后汇入那些体育生态公司,成为“大而全”的一部分,让“大而全”变得更大更全。 【转载指引】1、如需转载或有意刊登本公号内容,请在公号后留言或发邮件至,并需介绍拟转载刊登平台的名称、所在行业、读者特征等。2、经授权转载财新文章时,应在文章标题下方显著位置注明“本文转载自财新传媒,作者*** ”,文末需有“阅读原文”跳转至财新原文地址。不得采用将来源注于文末,或是将财新与对转载内容不享有著作权的来源并列一处及其他可能模糊文章出处的注明方式3、不得擅自修改标题(包括小标题)或断章取义。4、获权转载的文章不得在网上进行二次转载,不得私自授权其他媒体转载。欢迎发送TMT行业新闻线索、建议、意见、合作或投稿至 .
微信号:caixintmt5万亿大蛋糕,江苏要分7200亿_网易体育
5万亿大蛋糕,江苏要分7200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方向
昨天下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江苏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八个方面描绘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方向,并指出了十年后预期的体育产业规模,同时推出了很多新颖的概念。
十年后,体育产业规模7200亿
去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设立了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
其实,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626.1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6%,2014年初步估算为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8%,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而在2025年规划的5万亿盘子中,江苏依然将占据相当重要的分量。
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表示:“根据江苏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结果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经过科学测算,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6%,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0%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到3500万等定量指标。”
互联网+体育产业,做得好大力支持
互联时代,尤其是手机互联时代,各种新兴应用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而这一环节,也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意见》中指出,关注“互联网+体育产业”,提出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推动体育产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对此,陈刚着重解析:“互联网+实际上是政府报告提到的热点。在体育领域,最典型的就是APP等,大家可以在虚拟社区,分享从事体育健身的快乐,互联网+和体育融合会带来体育的重大变化,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信息分享都会得到提升。”
陈刚局长鼓励更多有志之人,参与到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建设中,“我们不设置行业标准,鼓励大家都来做,谁做得好我们就支持谁。我们要让那些脱颖而出、真正服务群众的企业得到优先发展。”
“体育消费券”明年将推向市场
发展体育产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次《意见中》,提到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体育消费券。
《意见》中这样描绘道:在全省范围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对于体育消费券的概念,陈刚也提到了它诞生的源头。2009年,南京市政府曾给广大市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通过摇号的形式,南京市20万个家庭获得了领取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的资格,券面金额在50元至100元之间。当时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如果这2000万消费券都能发挥作用,将能撬动2亿元的旅游消费。
沿着这样的思路,体育消费券也就成了《意见》中的亮点。对于这一计划,陈局长说:“目前我们在规划中,还没有具体化操作。体育消费券会在明年的政府预算里排,包括面向的人群,额度多少。它的推出,势必会进一步拉动市民对于体育健身的热情。”
另外,在推动场馆开放利用方面,《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在特定空间和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比如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依法向社会开放。
记者吴小荣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体育产业快速扩容升级 5万亿元“大蛋糕”怎么分
2016年被很多的媒体称为体育大年,不仅仅是因为几个月 之后,巴西里约热内卢将燃起熊熊的奥运圣火,也不是因为各种重大赛事纷纷登场,更多的是体育产业接二连三出台的宏观环境政策、大量资本涌入、人才储备不断壮大、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等因素积累发酵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即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
记者注意到,国家体育总局前不久发布的预测报告指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产值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将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产生怎样的影响? 体育产业结构会如何变化? 长袖善舞的资本会怎样运作? 本期圆桌谈请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助理教授裘理瑾、佳浩投资创始人瞿浩、UHUT股份创始人张腾方、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徐志豪、兴业证券社会服务业首席分析师李跃博,与大家一起聊聊体育产业的扩容与升级。
5万亿元的机会与挑战
记者:国家体育总局预测,到2025年,整个中国体育产业有5万亿的规模。各位怎么看这个预测?
裘理瑾:在体育这样一个垄断、或者说资源高度集中的行业,官方有这样一个预判,无疑是利好消息。当资本正在寻找一个好的出口的时候,官方释放这样一个积极信号,一定会吸引很多有价值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在行业有效规范的基础上,我是绝对相信资本的力量,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资本都是理性的,它背后的操纵者(投资者) 一定是理性的人。资本一旦“真金白银”进入这个市场,一定会对整个体育行业现有的一些政策、法规、商业模式,甚至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提出挑战。
记者:大量资本被吸引进入这个行业,会不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徐志豪:有了5万亿元,各级政府需要把计划报上去,需要落实,在落实的过程当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比较有经验的地方政府,它会到社会上找有资质的、有品牌的服务商提供服务,把政策传递到与政府资源对接的社会资源上。但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如果落实的时候,政府资源不想、或是没有能力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什么都是自己干,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瞿浩:我们是做一级市场的,总体来看,我们觉得这个5万亿元,对于这么大的行业看,如果是政府指哪打哪,可能会出现部分细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举个例子,基础场馆建设,一线城市供给端,可能现在政府通过教委、体育局推存量的场馆,二线城市则供给端不够。同时,地方政府普遍只投大场馆,而我们看到的需求更多是在小场馆层面。这之间,就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合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刚刚谈的体育社区。因为体育产业的特性,是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行业,社区类企业接下来面临是短期融资压力和商业兑现之间的平衡,对于我们做股权投资的来说,其实做的也是风险和价值的平衡,对目前的体育类社区来说,充满机会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挑战。
裘理瑾:5万亿元这样一个预测,在政策的指导下,热钱的涌入,一定会有所谓的“潜在风险”。过多冲动的热钱进入,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失控,这非常危险。所以,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提供一个有指导性的实施意见或者是参考标准,把这个市场往良性的健康发展道路去引。
第二,有了这个口子,一定会有一部分非理性的投资产生,先“占个坑”再说。体育产业虽然是一个商业产业,却有很多特殊点,这个产业的特殊性,很多商界人士在之前的业务中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的。比如说,竞技体育非常忌讳寡头垄断,而是希望“均贫富”。一些投资者跨行业进入体育市场,很可能用其他行业相类似的经验来做事。所以,想要分食5万亿元这个大蛋糕,不单单要有资本的准备,更多的,其实是人才的储备。中国有没有这么多的专业体育人才、或者是中高端的体育管理人才的储备?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竞技体育:通过运营创造价值
记者:资本市场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关注度如何?
李跃博: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的投资方向,主要是骑行、跑步等相关的运动以及体育传媒,这个是目前中国的现状决定的,这些项目受体制限制较少。整个体制改革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也决定了现在的一些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方向。
我整理过一份一级市场核心的投资事件表,从2014年10月开始,一些A股上市公司陆续开始体育产业的拓展。一些上市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海外的体育资产的拓展和布局,可能在后续大家会看到更多的国际收购。
其实我们看整个体育产业,我们的基础的确比较薄弱,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拓展的过程,其实是在做整体的产业链布局。未来中国的资本、中国的体育产业会借助资本的实力进行整体的快速拓展,之后将有快速的成长或者是进一步的拓展,以这种模式去做,很有可能会创造出几家新的、非常优质的,或者是体量非常大的体育产业公司。这类公司目前还没有,不过,这不代表A股上市
公司一定不行。
记者:华人文化在体育领域的投资,标志性事件就是之前花80亿元去买下中超5年的版权,这个版权费用是不是太高了?
徐志豪:数字本身不是问题。可以是80亿元、100亿元,也许是60亿元。但最主要的是一种尝试,总得有个人迈出这一步。
一项正常的体育联赛的体量,取决于媒体版权、赛事收入和衍生产品这三块的总和。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最容易突破的,就是在媒体版权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一旦媒体版权有所突破,整个赛事的价值提升速度就会加快,俱乐部分到的收入就能够上升,就能够投入更多的钱买球员或者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体量,足球又是全民关注的运动,现在不能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很多条件也已经逐步具备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是因为相信中国足球长期的发展空间,看清了整个产业链中哪个环节是我们能够发挥作用的,才会做这样的投资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性事件在起作用,那就是数字媒体的崛起。以前,赛事版权的主要价值还是在传统的电视上面,现在格局已经变化,互联网
媒体强势崛起,而且他们各自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背后也有非常大的资本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中国大型赛事中,中超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一块。任何的生意或者商务决策,一定会有商业风险的判断在里面。现在看起来,有了“80亿”这个事情之后,今年各个俱乐部的赛事精彩程度跟往年比有了很大提升。这个提升也是因为大家的信心更强了、俱乐部收入上升了,俱乐部的拥有者看到了希望。哪怕他今天还在亏钱,但“钱景”很光明。所以,赛事会越来越精彩。
记者:在竞技体育方面,怎么通过运营来创造价值?
徐志豪:我们正在跟一些俱乐部做一些探讨。一个是尝试把海外资源引入到国内市场来,一个把国外好的商业开发、运营模式与国内赛事进行衔接。比如我们投资的曼城俱乐部就给了我们很多经验,从赞助商体系的建立,到全世界有潜力球员的挖掘,到衍生品体系的建立,到日常训练跟伤病的恢复,到怎么进行梯队建设,各个方面都是获益匪浅。
举个例子,衍生品怎么做? 衍生品的开发是有一整套完整商业理念的。球迷的情感维系点在什么地方?
他愿意在什么地方花钱? 什么样的东西是卖得好的? 在什么样情况下呈现是好的? 你的产品外观、产品搭配、产品种类有多少? 每个细节都有很多学问。
大众体育:往下走遇到“新风口”
记者:未来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的边界,会不会越来越模糊?
裘理瑾:整个商业体育的发展,最早是依赖于竞技体育带动的,一个超级碗杯就能带出那么多的钱,它就是一个典型的竞技体育商业化运作的产物。
但在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只要有1%的人认为说跑步是一个好的健身方式,那参加这一运动的人数有多大? 所以,未来开发体育产业,可能不单单是依靠竞技体育,休闲体育也要发展起来。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后一定会落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之间的交叉地带。因为竞技体育更多赚的是所谓高毛利,就是它的订单少,风险大,可是每一单的产出非常惊人。而休闲体育则是客单价的贡献相对很小,但客单数的基础巨大,总量也就非常可观。
当你的资源不够充分的时候,可能只能做这两个细分市场当中的一块。可是我相信长远来讲必然会出现融合。比如跑步,一个人从最初的菜鸟,跑着跑着就开始跑马拉松了,然后把国内全部马拉松比赛都“割草”一遍,就成长为一个专业人士了,他就可能希望参加专业马拉松的俱乐部。就像美国很多的奥运选手不是国家队培养出来的,自己跑着跑着就代表国家队参赛了。
这样一种界限的模糊,就是商业机会。背后的挑战,是要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你要具备整个产业链上游、下游、垂直、水平方面的融合能力。很多新的商业概念,比如说分享经济、电商平台、移动客户端,所有这些东西的冲击,其实都使融合变得可能。除了场馆、品牌、资产所有权,其实软性的资源在整个市场当中的操作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
记者:目前从国内体育产业结构看,体育用品销售占了79%,体育服务产值只有18%,未来体育服务业的着力点在哪里?
裘理瑾:这样的服务不是体育的核心服务内容,而是体育的增值服务内容。当然它必须先要有一个基础,先要有器具,也要是基础的体育培训,接下来所有这些衍生的,就是在服务营销里面有一朵花,叫“服务之花”。换句话说,“服务之花”的花蕊是服务的基本,与此同时它就会有一系列的花瓣,所有这些花瓣当中,绝大多数花瓣都是提供增值服务的。
我相信未来的趋势是,绝大多数商业模式的竞争不会继续落在花蕊部分,因为花蕊部分的竞争空间、或者差异化空间非常有限,但它周围的花瓣,恰恰是可以调整的。你可以拿走一片,增加一片,而且花瓣的定义是可以自主定义的,你想有一片别人都没有的花瓣,你自己插一片就是了。
这些增值服务对于整个体育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App,甚至于全方位的电商服务,其实都是在为这个核心的花蕊提供不同类别的增值服务。
“互联网+”背景下的跨界整合
记者:我们看到乐视、腾讯,包括阿里投了很多体育赛事类的版权,对于线上线下引流,“互联网+”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呢?
徐志豪:这个话题要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从宏观层面来说,资本一直关注于互联网的创业,许多创业项目其实都是在以互联网的思维寻找切口,而这个切口恰好落在体育上。就算没有体育这件事情,它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互联网创业项目。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比方说球迷现在可以通过App线上约战、线上组队;互不相干的队伍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联赛;可以线上定制队服,也可以在线上把踢球的视频拍出来,再分享给别人……这些,都是以前几个人凑在一块儿找个场子踢球的时代难以想像的,而这些新的服务的产生,都是因为有了互联网。
记者:在体育与互联网的跨界整合上,户外电商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是不是遇到了机遇和创新?
张腾方:这需要考虑一个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是否能够打破边界、创新边界?
“互联网+体育”能不能产生一个指数级的化学反应? 这需要构筑在体育细分领域的互联网生态,所有创新都源于用户在体育这一场景当中。所以,当一名跑步爱好者来买鞋的时候,所谓“满足用户需求”,仅仅卖给他一双适合在1米宽跑道上跑的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发掘他“1米宽、100米深”的需求:消费者跑步是不是需要热身?装备是不是合适? 赛道安全吗? 跑步遇到跑友时能否无障碍社交沟通? 有没有可能分享装备选择和跑步技能? 是不是需要回复训练? 万一受伤如何康复……跑道只有1米宽,但需求挖掘的深度,要远远超过100米。这样,当你卖出一双跑鞋的同时,还在创造出客单价几千元的相关产品。
体育产业起始点是赛事,它必须先有赛事,接着要有媒体,最后才是生活方式。
在过去30多年当中,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为什么会这么举步维艰,很大一个原因,是投资的区间非常有限。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个井喷? 是因为在媒体当中开了一个口子。我们就以乐视为例,为什么你会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以这个端口出去,是因为在这个商业发展阶段的第二个阶段,有了一个缝,能够让你去钻,就是在我们有线电视垄断的情况下,有了网络电视的出现。乐视体育、阿里巴巴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背后靠的也是资本。
我相信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公司在体育领域内并不具有专业性,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可以冲入这个战场。其实它的武器就是客户数据库。如果你是一个在前端做赛事、或者当中做媒体沟通的人,你要想到的是:它拿着什么样的武器冲进来跟你打仗,或者要分走你的蛋糕? 既然它的武器是大数据,那么,你是不是可以跟它结成联盟,因为你有的,它没有,它有的,你也未必短期内能拥有。
这取决于你把他们看成是竞争者、还是合作者? 只要大家能找到一个所谓的“利益共同点”,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是可以产生的。因为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它是可以百搭的。所以,并不存在后来者灭掉传统生存者这种假设。对于传统体育产业的从业者,你要想的是你手上有啥牌、它有啥牌? 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结盟?
提到华人文化,大家最关注的就是80亿元拿下中超5年的版权。不谈值不值的问题,80亿元的数字,还是带来巨大的效应。今年中超的转播质量、各个俱乐部在球员的投入力度、随之而来的比赛精彩程度,以及在海外内容的传播,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这个都是80亿元带来的。
华人文化不仅投了80亿元。在足球这块,最顶层的国家队、中超、中甲、大学生足球联赛,还有业余联赛、青少年足球培训,我们都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和布局。大家在报纸上看到的,都还只是“头部赛事”的资源,比如国家队、中超。但是其实我们在下面的资源,也是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在里面。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做投资的话我们必须投整个行业,必须投整个的趋势,中国足球如果希望有长远发展,必须有一个非常扎实的金字塔底层。围绕这个生态链,围绕这个金字塔,在整个的塔尖下做泛投资。
还一个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嫁接海外的资源、比如投资曼城,把他们的训练、康复、青少年培训、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体系,与国内的俱乐部、公司进行嫁接,同时把他们的全球赞助商的体系,跟我们中国的公司进行合理的对接。我觉得中国有好的市场,有好的政策,现在技术在发展,民众消费能力在提升,我们有不错的商业模式,如果能实现“完美嫁接”,会为中国足球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行业的投资机会,主要表现在七大趋势上。
首先是结构性问题。中国消费者在100美元的体育消费里,70美元是品牌消费;但在美国,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占了60%到70%。我比较看好未来的体验式消费,这里面有很多机会。
第二个是“去监管化”。在中超被华人文化80亿元买了版权之前,整个2014年中超的价格是20亿元。换句话说,中国人看中超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但因为垄断的原因,之前 商业价值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去监管化”带来的趋势,导致了价值细分的领域,可以被创业者一个一个挖掘出来。
第三个是场景化。举个例子,跑步。在30到40岁的人群里,跑步非常流行,对参与者而言,已经成为刚性需求。在这个市场里,创新的商业化兑现,机会不少。
第四个趋势是场馆。从供需来看,有个统计说是国内的人均场馆面积为1.4平方米,而美国是16平方米,从这点来看,场馆的需求非常强烈。
第五个就是社区。在足球、健身等比较主要的场景里面,后面的创业者追上来的机会不多,除非是找到某个痛点。现在的社区类创业者也面临很多的兑现挑战,所以这个场景可加入广告电商、赛事销售、彩票,循序渐进,把商业模式做下去。
第六个是品牌的场景化进程。品牌的场景化是今年非常重要的趋势,所以我们也在找国内懂材料、又懂运动、还懂推广的团队。
最后一个就是体育生态。体育和电影、动漫是非常非常像的,体育可以跟旅游相结合、跟媒体相结合、跟培训相结合,这个生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做起来。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体育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