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监狱电影电影一个男人救监狱里的女人还用乒乓球做钥匙

纯粹的七零八零童年回忆录:绝对童年(偶然看到的一本书)
纯粹的七零八零童年回忆录:绝对童年
作者:黑先生
第1节:前言:突然
  前言:突然
  夏日午后,我一个人待在姥姥的屋子里,将风扇调到三档风速。我爬在小钢丝床上,一边吃着变味儿的西瓜,一边看表哥的小画书。
  突然,一种熟悉的气味袭来,我被带回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当时我七八岁,整个暑假都住在姥姥家。某日,天气炎热,太阳把柏油马路都烤化了。走在大路上,每次抬脚都能感受到一种黏力,凉鞋底在离开地面时会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个时候,最好还是待在家里吹风扇。夏令时两点,表姐贺炜艳在另外房子里看电视,姥姥和几位老太太在大门楼底下打纸牌。我躺在凉爽的水泥地上,头顶的吊扇呼呼啦啦地转动,我调了个三档——中级风速。小黄狗陪我玩儿了一会儿,后来它脑袋靠着八仙桌桌腿,吐着舌头睡着了。我也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
  不知睡了多久,就知道做了好多好长的梦。当我挣扎醒来后,屋子里还是很空旷,连小黄狗都去大门楼底下看打牌了。我懵懵懂懂,一句话不说爬起来,望着姥姥床头的塑料墙纸发愣。那是一种红黑色条纹的格子墙纸,深红条和细黑条纵横交织。两只苍蝇在我脑袋上飞来飞去,一只落在我膝盖上,一只落在我手臂上。我挥手赶走了它们,扭头盯着侧山墙上那面被油纸糊着的窗户,模糊的光拥堵在那里。
  我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伸了个爽爽的懒腰,终于攒够力气站了起来,爬到那张暂时属于我的钢丝床上。床上散放了几本贺伟胜表哥的小画书。我拣了本《燕子李三》,心不在焉地翻了起来。翻到最后一页时,感到了口渴,于是下床走到方桌前,白笼布下盖着几块儿中午吃剩的西瓜。我挑了一块最大的,一手拿西瓜,一手拿画册,坐回到钢丝床上。凉席旁边有一小堆沙土,是我和表姐玩儿自制秤盘时运来的。沙土堆凉丝丝的,我把脚埋在沙土里,边吃西瓜边看书。西瓜有点儿变味了,小画书泛着木箱的气味……
  正是这种阔别多年却依然亲切的气味,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第2节:未知与困惑
  一、吃He喝玩乐绘
  未知与困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些未知与困惑,就像一排无序排列的问号。而在每个问号的下面,都挂着一颗多边形的奇异糖果。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多年后细细回味,叙述和记载的却都是成长的快乐。
  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遇到不知道的或不明白的,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被妈妈喝止。
  四五岁第一次玩儿毛毛刺,我把它丢在小乐乱糟糟的头发里,还揉上了两圈。毛毛刺死死抱住小乐的脑袋,任他怎么捋都不出来。最后小乐拔掉了几根头发,还疼出了泪花。他拿毛毛刺报复我,丢在了我的新毛衣上。我拔毛毛刺时把毛衣也扯起毛了。回到家里,我把毛毛刺放在放大镜底下研究,为什么它的爪子有这么大的力气?
  和姐姐路过一片红薯地,她摘下来几片红薯叶。用叶梗掰了一条项链,戴在我脖子上。我问姐姐:“为什么红薯梗能掰成项链,玉米梗能掰成大项链吗,我很想要沙僧那样的大佛珠。”后来,我尝试了使用玉米梗、高粱梗、杨树叶柄掰项链,最后,没找到比红薯叶梗更适合的。
  喜欢钻花墙玩儿,但我不明白,我的脑袋肯定是大小不变的,为什么我能轻松钻进去,但拔脑袋时却被卡住了?
  手开始脱皮,手心还总出汗。妈妈说:七岁的孩子都这样。我却还是担心自己会一直蜕皮,我会不会蜕变出一对翅膀,变成雷震子也不错啊。
  我不明白,为什么上牙掉了要埋在土地里,而下牙掉了要扔到房顶上。奶奶说这样才不会长獠牙。我问为什么?奶奶说上天决定。
  厕所里有一只小壁虎,它的样子很凶。一次在我便便时它从我身边溜过,我手上正玩儿着一根冰糕棍,顺便一木棍戳了过去,压住了它的尾巴。壁虎很慌乱地截断了自己的尾巴,逃之夭夭。后来它又出来玩儿,尾巴居然完好无缺。孙悟空的脑袋掉了也能长出来。这只壁虎是不是在我家厕所里修炼了上千年,已经有了仙力?它不会找我报仇吧。&  梦是怎么回事?一次我和艳春打架,我败了,被他摔倒在地,还压得我翻不过身儿。晚上,我梦见了自己发出了天马流星拳,一招就把艳春打废了。白天我在石板下捡到了一个玻璃球,晚上我梦见自己捡到了很多很多的玻璃球,走一路捡一路,到处都是,把口袋撑得满满的。人是不是白天想什么,晚上就能梦见什么?还是因为我有超能力?
  走在大街上,发现路边有五毛钱,还用红线缠成一个卷。我很兴奋地打开钱卷,里面居然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这是伟大的XXX组织传给你的幸运召唤,你一定要抄写十遍,用同样方式扔到街边,这样你就能交到好运。如果不抄,半年内你可能失去你最亲爱的人。”五毛乘十是五块,我没有五块钱,但我绝对不能失去亲人,我该怎么办?赵丹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她把钱卷放回了原处,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奶奶赶集丢了十块钱,焦急万分。同去的薛大娘要帮奶奶算一卦。她在地上画了一些符号,念叨着顺口溜儿,算来算去,说:“这钱没有出圈儿,可能是在家里”。两天后,奶奶在装鞋帮样儿的盒子里找到了那十块钱。我很惊讶,薛大娘是怎么算的呀?
  志远很会讲鬼故事。他说在我家东边小胡有个黑咕噜,黑衣黑脸黑胡子,一到晚上就会出来吃小孩。他还说村边赵家坟旁边有个白媳妇,白脸白衣白头发,夜里就坐在路上哭,一旦有人走近去劝她,她就会突然抬头,青面獠牙,血盆大口!还说小乐家东屋门后有一对麻秆儿小鬼,他们一脸麻子,一口尖牙,又瘦又高像麻秆儿一样,他们专吸小孩的血。我们都很害怕被鬼吃了。小乐吓得不敢回家,志刚白天也不敢从胡走。我也害怕,但也很疑惑,为什么没有人被吃掉呢?一起玩儿的小孩儿一个都没少。
  为什么正月里不让理发?为什么不能用剪刀剪空气?大人真麻烦,非要在墙上贴克,贴上去早晚也都会掉下来的,贴那么多克有什么用呢?不如直接给我们玩儿呢。
  姐姐在背英语单词,我在想,外国的小狗是怎么叫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上了读书。书上有更多的神奇现象,有的让我百思不解,有的让我浮想联翩,又沉湎其中。
  最神奇的是“空间褶皱”问题。书上说宇宙中的粒子分布不均匀。在寒冷的,一个男人拎着木桶在雪地上行走,走着走着,突然人没了,留下一排有始无终的脚印和一个歪倒在地的木桶。很多年后,这个人又完好无损地回来了。他的妻子已经苍老,他却和失踪时一样年轻。书上解释加上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在某些空间里,空气的密度会骤然不同,差异巨大时,就会产生一个空间褶皱。在褶皱附近,会因为热量不均和力的不平衡,出现奇妙的引力。人走到空间交错的地方,会被这种力量吸住,进入另外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空间,从地球上消失。我为自己的理解感到了骄傲。
  &爷爷说,有些动物是有魂魄的。一匹马或骡子要是死了,随后几夜它的同伴会在马厩里发出异样的叫声,狂躁踢踏、嘶鸣。民间解释说动物有夜眼,能看到游荡的魂魄。我晚上睁大眼睛,怎么也看不到奇怪的东西。使劲闭一下眼,再猛地睁开,也看到了白色的物体在飞,这吓坏我了。白天,我努力寻找这白色的东西。闭上眼后,猛睁开……长大后,我知道了这是视觉的飞蚊现象。
  &有很多事情让人担心:担心夜游,据说夜游的人具有超能力,无所不能,一旦被叫醒就有精神分裂的危险;担心会发生通灵感应,都说双胞胎会一起生病,一起难受,当其中一个遇到灾难或痛苦不堪时,另一个也会有剧烈的反应。很多时候我浑身不自在:毛衣扎脖子了、袜子穿偏了、手出汗湿得难受、呼吸得厌烦了,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有个双胞胎的兄弟,他此时在远遭受痛苦?他这是在给我传递求救信号吗?我该如何解救他?他会不会是外国小朋友?
  五年级的一段时间,我过得惴惴不安。我常常担心自己会闯入异度空间,与世隔绝;也很害怕被外星人跟踪,杂志上说他们专找小孩子,抽取小孩子的血,强迫人类做杂交实验;我甚至不敢一个人晚上出去,因为听说黑暗处可能藏着巨大的野人,他们会突然蹿出来,逮住小孩儿后塞住嘴巴、捆起手脚,扛到的山洞里,活活饿死。
第3节:零食记忆(1)
  零食记忆
  1990年,爸妈每天给我一毛零花钱,我感到很幸福。我不懂得积少成多,而是将一张张毛票,源源不断送到学校门口的零食摊儿上。
  学校门口的“第一摊主”称号,非谷老头儿莫属。谷老头儿总是黑着脸,脾气倔强,口音中掺杂着浓重的味儿。大人叫他“谷老头儿”,孩子们叫他“古怪老头儿”。
  谷老头儿中年时曾举家逃荒,十多年后突然听说老家要“分队”(农业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要按人头儿分地,谷老头儿就统领着满堂子孙,荣归了故里。回来后领了很多田地,还盖了几间矮房,最值得骄傲的是为小儿子找到了媳妇——那小媳妇是寡妇傻扎婆家的女儿,她妈其实不傻,就是太懒,她哥傻保国其实也不傻,就是太老实。谷老头儿为儿子们分了家,老两口的庄稼地平分,谷老头儿算是功德圆满了。
  分家后,闲不住的谷老头儿想找点儿赚钱营生。不愧是“走过南、闯过北、挖过煤”,谷老头儿很快发觉了小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并果断出资,倾囊置办了零食摊儿。每天,谷老头儿拉着平板车,拖着冰糕箱、木柜台和纸箱子来到学校门口。支好折叠凳,点上旱烟袋,优哉游哉地抽起来,就等着小孩子乖乖地送钱来。
  张二震属于跟风创业,他看到谷老头儿生意不错,就买了辆三轮车当作零食摊儿,长期驻扎学校门口。谷老头儿坐镇大门南,他就停靠大门北。竞争对手暗地里抢“客户”,平日也算个闲聊的伴儿。
  谷老头儿的江米蛋儿、鞭炮糖很受欢迎。二震则夏天主卖冰糕冰棍,冬天主打辣条、豆,同时还卖跳跳球、皮筋枪和左轮枪子弹,生意也很兴旺。除此之外,二震家的摊位出得早、收得晚,夫妻俩轮流看摊儿。综合比较,在投入成本、经营策略、团队协作和营业时间上,“二摊主”家全面占优,实现了“后来者居上”。
  让二震夫妇比较闹心的,是他家儿子——小楷。记得我读四年级时,小楷刚上一年级,等我初中毕业时,他还是一年级。在多年的一年级生涯中,小楷坚持了两件事:一、学习成绩稳坐班级倒数第一的位置;二、在二震夫妇换班儿期间,小楷帮着看摊儿。他不认识钱,更不会算账。所以每当小楷看摊儿时,买东西的人数就会暴涨。谷老头儿在对面摇头苦笑,一半儿是嫉妒,一半儿是幸灾乐祸。
  再后来,外来竞争力量也出现了——马庄的老梁也过来摆摊儿。老梁女儿当年大约十六岁,初中没毕业就过来帮老爸打理生意。冬天时,梁姑娘一身红色花棉袄,头裹绿头巾,露在外边的脸蛋和双手被冻得红肿,一双小眼睛被风吹得水汪汪的。一些高个儿男生喜欢和这位“丑姐姐”讨价还价,蚕豆一毛钱5个,两毛钱能不能给15个?梁姑娘笑着说:“那可不行,我们会赔的。给你添两个,好不好?”其实添的是两个最小的,蚕豆皮都没有爆开的那种。十年后,这个小眼睛的梁姑娘,嫁给了常买她蚕豆的郝大个儿。
  除了学校门口“三足鼎立”的摊位外,赵鑫家商店、大队代销店和老赵商店也都是重要的零食输出基地。其中老赵商店颇具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超前性地具有了“超市”的自选特点。因为老赵喜欢打麻将,老赵商店就变成了棋牌室。如果老赵正在打牌时,小孩子进来买零食,老赵是不可能从座位上起来的。小朋友你要买什么?把钱放牌桌上,自己进柜台里拿吧。最后给老赵看一眼就行。
  一年四季,都有“时令零食”,如夏天吃冰棍、冬天吃糖葫芦等。“零食产业”的旺季是春节,因为每逢春节,村委会就会请唱戏班、小剧团过来唱戏。在这五天一礼拜内,戏台周围会聚集很多卖零食的,谷老头儿、二震、老梁都在,还有卖糖葫芦、卖膨化糕的……大人们关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小孩子就在台下窜来窜去,怀揣着崭新的压岁钱,在小摊儿前频频出手,平时买不起、买不到的零食,过年时能大饱口福了。
第4节:零食记忆(2)
  在那个经济欠发达的年代,留下了很多有关零食的甜蜜记忆,值得我们一一回味。
  1&.&话梅粉
  这是一种装在小塑料袋里的、酸酸甜甜的白色粉末,一袋一毛钱。撕开袋口,里面有一把塑料小匙。匙把儿是孙悟空、猪八戒形状的卡通人物。下端有个小勺儿,是专用来挖话梅粉的。同学们都是一小勺儿、一小勺儿很斯文地挖着吃,而且每次只吃半袋儿。余下的半袋儿扎好了,下次再享用。全班只有朱大辉不这样,因为他的零花钱很多,据说他每年的压岁钱都存在银行里生“娃娃”。朱大辉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富人的生活方式:潇洒扯开一袋话梅粉,小匙拿出来,嘴唇衔住话梅粉袋口,一仰脖,全部倒嘴里很过瘾地咀嚼。另外,他的文具盒里有各种颜色的话梅粉塑料匙,包括《西游记》人物全套和《八仙过海》人物全套。
  2&.&什锦水果糖
  邻居赵大勇小我一岁,平时很喜欢笑,一笑就露出了两排黑黑的米牙。赵大勇骄傲地说:“我的牙,是吃糖吃出来的。”别看他瘦得像个小鸡子,但吃糖时却特别有战斗力。而且,赵大勇当时就开始标榜自己的追求和品位,他宣称此生只爱一种糖——什锦水果糖。那是一种方块硬糖,包着什锦字样的糖纸,有各种水果口味。我每次都是嗍着吃的,但大勇只需嗍一分钟,糖稍微化了点儿,他就嘎嘣嘎嘣咬碎了吃。小黑牙还真有劲儿。
  3&.&江米蛋儿
  谷老头儿平板车上摆着两大袋儿江米蛋儿,有大米花的,也有小米花的。台球那么大个的卖五分一个,乒乓球那么小的一分一个。味道甜甜的。
  &谷老头儿的孙子谷玲东,是我们班年龄最大的同学。他常常偷他爷的江米蛋儿,有时候也分给大家吃。谷玲东说:“大江米蛋儿我两口一个,小江米蛋儿我一口两个”。他还给大家演示,腮帮被撑得滚圆滚圆的。
  4&.&芝麻糖
  芝麻糖算是一种风俗小吃,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吃芝麻糖(也叫灶糖)。好的芝麻糖又脆又甜,还不粘牙,便宜的会甜得发苦且粘牙。一包芝麻糖里会装十多根,售价好几块。所以除了过年,平时很难吃到。老梁打开思路,“化整为零”销售,一根芝麻糖卖到三毛钱,依然畅销。
  5&.&棉花糖
  一天中午放学,我和好朋友韩鹏举一起回家。当我们走出校门时,看到好多人在围着一辆自行车。一个大人在一台机器上缠绕着什么。车把上插着硕大的白毛毛球。有人说:“呀,这就是作文书上说到的棉花糖啊”。这一团松松软软的白色糖丝,居然要五毛钱。我和鹏举都没吃过,看上去还挺好看。于是我出三毛、鹏举出两毛,两人合买了一根棉花糖。他一口我一口,一直吃到了家门口。黏黏的糖丝入口就化。不过糖精放多了,甜得发腻。我回到家中,立刻灌了半水舀儿凉水。
  6&.&江米糕
  每年春节唱大戏前,北二街的老王头儿要开始准备卖江米糕的事儿。江米糕是由黄色、红色的玉米糁大颗粒儿做成,被糖稀粘在一起,叠成块儿。江米糕甜甜的,粘手不粘牙。
  老王头儿在自行车后座上固定一块带边儿的木板,铺上白色的布,绑上江米糕。车把上挂一把秤、一根锯条。江米糕论两称卖的,五毛钱也就买扑克牌大的一块儿。王老头儿年轻时做过木匠,这从他用锯条锯江米糕的表情可以依稀看出,摇着脑袋很享受的样子。锯好后放在秤盘上一称,每次秤都给得高高的。王老头儿说:“五毛五。算了,收你五毛。”
  7&.&鞭炮糖
  鞭炮糖是一种透明塑料纸包装的红色黏糖,一毛钱十个。软软的红糖条有牙签那么长,火柴棍儿那么粗。一排拎起来很像红色的鞭炮,因而得名。吃的时候,要先咬开塑料纸,将里面的红色糖条挤出来。糖条很甜,但有点粘牙,嚼起来很费力,专治牙痒。
  8&.&米花
  还记得街边的爆米花摊儿吧。一个老汉,一口架在炭炉上的可旋转密封锅,一个手拉风箱,一个黑。当听到“呯”的巨响时,米花就新鲜出炉了。这种米花并不是很甜,也不带奶油味儿,但很耐嚼,越吃越香。二震家每次都爆很多的大米花和玉米花,分装在小的透明塑料袋里卖。
第5节:零食记忆(3)
  9&.&蚕豆
  老梁的蚕豆是他的招牌商品,口味齐全,又大又香。起初一分钱一个,后来一毛钱五个,买多有赠送。蚕豆的形状应该和孔乙己下酒的茴香豆差不多,分麻辣、甜味和微咸的三种口味。做好的蚕豆,皮儿是裂开的,壳上粘着盐粒。没炒熟的是小小的硬豆子,吃起来硌牙。
  10&.&玉米管
  二震家三轮车旁,总竖立一个很高的袋子,里面装着空心的玉米管(又称为“玉米轱辘”)。
  每年都会有人开着拖拉机到各村做玉米管。他们用发动机带动一台机器,机器的一头儿装着个漏斗。需要先把玉米掺和白糖放在漏斗里,再加上水。在发动机“突突”的声音中,玉米轱辘在另一端火热出炉。玉米管出来一定长度后,就没有那么烫手了,折断可插放在准备好的袋子里。
  二震每次都做好几袋儿,小楷一个人就要吃上半袋儿,余下的拿到学校卖。每根一米长,售价一毛。鹏举喜欢把玉米管套在十个指头上,一口一截逐个儿咬。
  11&.&糖人
  电视里的糖人美观精致,好像是面做的,用牙膏锡皮可换取。而我吃过的糖人只是糖稀做的。手艺人熬上一锅糖稀,先把一根竹签放在一块白铁板上,再围着竹签画出蝴蝶、、小老鼠等图形,冷却凝固后用刀把它起起来,一个糖人便做好了。
  12&.&糖葫芦
  邻村有个卖糖葫芦的男人叫百功,三十多岁,人很老实,脑子转得也慢。他每次都骑自行车过来,车把上捆着一个木棒,上面扎满糖葫芦。为提高销量,百功推出促销策略:“两毛一串,三毛两串”。我们班韩博、赵凯过去讨价还价:“百功你看——两毛一串,三毛两串,涨一毛钱多给一串吧?那四毛就得给三串,是不是?五毛四串……”他们一块钱买了九串。
  13&.&九味丹
  九味丹是一种黑色颗粒状美食,因形象问题而落得了“老鼠屎”的不雅称号。
  赵丹是我的同桌,她书包里有个小瓶子,里面装着好多的九味丹。当她开心时,就会吃一颗。当她不开心时,也会拿出瓶子再吃一颗。
  作为她的资深友好同桌,我有幸与她一起品味快乐的感觉。赵丹将九味丹倒在她白白胖胖、软乎乎的手心里,让我拿。我捏着九味丹放进嘴里,让它慢慢融化。酸酸的,有点儿甜。  
  14&.&巧克力
  老赵商店里有一种巧克力很受欢迎,牌子记不住了,泡泡糖大小,两毛一块。外包装是彩色的卡通画,里面有烟盒里那样的衬纸。这种巧克力到了夏天特别容易变软,吃起来还有点儿土味,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后来,老赵又批进来一种金色锡纸包装的酒心巧克力,巧克力裹着糖壳,咬破糖壳酒就流出来了,凉凉的。幸好酒精度数不高。
  15&.&大大泡泡糖
  当年电视里的大大泡泡糖广告铺天盖地,每个孩子都知道“大大”。
  一块普通大大泡泡糖两毛钱。里面赠送一张香味卡通画纸。“大大”有柠檬、苹果、葡萄、草莓、香蕉等各种口味。后来推出“大大卷”,一块钱一盒。大大卷是很长的泡泡糖条,一次还吃不完。盒盖上有迷宫游戏,两个小铁珠在迷宫里转悠转悠,将它们全转进洞才算。
  鹏举二姐是个吹泡泡高手,不仅能吹出大泡泡,还能吹出两个并排的小泡泡,最厉害的是吹出双层泡泡。鹏举尝试吹最大的泡泡,结果泡泡吹破了,薄膜盖在他的鼻子和脸上。
  16&.&冰棍、雪糕
  一年级时,冰棍两分钱一根,冰砖五分,当时寄信贴八分钱的邮票。三年级时,邮政的邮资涨到了两毛,冰棍价钱也翻了几番,涨到一毛,冰砖因利润太薄基本停产。
  冰棍和冰砖是避暑佳品,有不同颜色:翠绿的、纯黄的、桃红的,看上去就很美,吃起来却坚硬无比。刚从冰糕箱拿出来时,都冒着凉气,很快就“啪嗒啪嗒”滴水了,得赶紧。
  赵凯喜欢别人的冰棍,他厚着脸皮套半天的近乎,实在不好意思,就给他一口。没想到这小子一嘴下去,咬走了将近一半儿。
第6节:零食记忆(4)
  17&.&锅巴
  老赵商店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新进牌锅巴”。我知道的锅巴,是煮粥时锅壁上粘的粑粑,《西游记》里猪八戒也爱吃这个,我也喜欢吃。但不明白怎么会有麻辣、普通、甜三种口味。
  &妈妈要我剃头去,我和好多小孩子一样,最害怕的就是剃头。电动剃头刀每次都把脖子、耳根刮得难受。妈妈为了哄我,说给我买锅巴吃。半信半疑的我理完了发,妈真给买了一袋锅巴。我吃得很纳闷儿,锅壁上怎样结出这么厚、这么好吃的锅巴呢?
  18&.&方便面
  &大约在1990年,我第一次吃到了方便面。那是一包地方知名品牌——豫竹牌的方便面,里面只有一个调味包,包里是葱花、盐和味精。
  &方便面真是好东西,无论是干吃、泡吃还是煮吃,味道都是顶呱呱的。干吃时调味不能全放,会太咸的。刘栓每次干吃方便面,都只放一点儿调料,省下来的吃馒头时就着。赵大勇以什么饭都不想吃为理由,让他妈买方便面给他。
  &后来学校门口开始卖小袋儿干吃面。面是碎渣儿,调料已经放好,撕口即食。一袋三毛钱,三大口就完事儿。
  19&.&小馒头
  当年的小馒头显得更香、更甜,酥酥脆脆的,一块钱一包,每包装十几二十个,每个只有指头肚大小。
  二年级时,我生病住了一星期的医院,妈妈为我买了好几包小馒头。我舍不得一次全吃完,就一个馒头咬两口,这一口含化吃,下一口嘎嘣脆吃。我还省下来了两包藏在枕头下。出院那天姐来接我,我交给了她。回家后,姐弟俩一起分享,味道好极了。
  20&.&夹心饼干
  在椰树牌饼干之前,我吃过的所有饼干都不好吃。样子没有字母饼干、动物饼干那么可爱,全是方的,古板地装在透明塑料袋里,而且是相同的一种口味儿。
  后来,椰树牌的夹心饼干问世了,形势随之改变。
  这种夹心饼干由两块香脆的饼干和一层奶油组成,统一的小箱包装,里面有层防潮的塑料袋。夹心饼干的口感很好,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很快点燃了孩子们对饼干的热情。每当电视里播放&“椰风”广告时,我都将广告词改成:“椰树,挡不住!耶——”
  21&.&山楂片
  老赵商店里有一种山楂片,扑克牌大小的纸包装袋,一面蓝底儿印着红山楂,一面是白色。每小袋里只有几块,但价格很公道。撕开袋口,捏出红色的山楂片,上面沾满白糖颗粒。甜甜的,酸酸的,味道醇正。
  &老赵知道小孩儿喜欢吃这个,就将装山楂片的盒子放在离麻将很近的地方。如果你来买山楂片,老赵欠欠身就能拿给你。
  22&.&方酥
  方酥是方的,圆的叫圆酥。这是一种由鸡蛋和精制面粉烘烤而成的点心,油油的酥脆可口,味道尚佳。
  老赵商店有个专门秤盘,用来散卖方酥等点心。称好后包在黄纸里,打成一个包,从纸绳团扯下一段纸绳捆好系紧,打一个手提的结。这是当年走亲访友的流行礼品之一。
  23&.&大白兔奶糖
  糖果很多种:水果糖、花生糖、皮皮糖,还有最爱吃的大白兔奶糖。大白兔奶糖独特的口感,浓郁的奶味,让人嗍得好快乐,甚至哼起著名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
  每年春节去邻居家拜年,志远奶奶会为我留几块儿大白兔奶糖。同去的哥哥姐姐们从桌上的大盘子里抓瓜子儿和水果糖。志远奶奶悄悄地把我拉到里屋,把大白兔奶糖和压岁钱塞给我。
  24&.&宝塔糖
  宝塔糖又叫尖尖糖,具有预防和治疗蛔虫的药效,小孩子每年都要吃一两次。
  黄色、绿色、红色的宝塔糖装在一个透明的大瓶子里,形状像麦当劳甜筒的上半部分。不是很甜,有点儿麦乳精的味道。你可以先吃尖,再吃底儿,也可以一口嚼碎。
  宝塔糖只在清军哥药店里卖。有时小孩儿肚子疼,吃上几颗宝塔糖,效果立竿见影,上厕所时会有新发现。
第7节:零食记忆(5)
  25&.&膨化食品
  当年也有雪饼、膨化饼,但并没有精美的包装。赵鑫家商店卖过一种膨化片儿,圆形的薄饼,乒乓球拍大小,三页纸厚。很便宜,一毛钱五张。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入口即化。我喜欢叠起来咬着吃,小乐像吃西瓜那样,一口咬出一个月牙儿。
  26&.&芝麻糊
  芝麻糊分为两种:一种是芝麻糊冰块儿,夏天时二震家有的卖,是装在小塑料袋里冻成了块儿的芝麻糊,香味浓,有嚼头。第一次吃时,可能会不习惯那味儿,但越吃越喜欢,甚至会上瘾。另外一种是商店卖的南方牌黑芝麻糊。冬天时放在碗里,冲上热水搅拌,虽然很稠,但味道不错,比奶奶做的炒面要甜,也更有营养。
  27&.&瓜子儿
  老梁那儿有两毛钱一包的五香瓜子儿,塑料透明袋装,每袋也就能倒一捧。
  夏天,奶奶让我们把西瓜子儿吐在圆形的锅板上,洗干净后晒干,这种瓜子儿不炒也能吃。南瓜子儿晒干炒一下,味道会更好。
  张健康家的向日葵熟了,他把葵盘剪下来抱到学校。男生们围坐一起,将葵花子儿搓出来分享。
  28&.&面包鱼
  每年麦罢(收完麦子后)或收秋后,出嫁的女子都要回趟娘家俗称“瞧麦罢”。“瞧麦罢”的初衷,大概是彼此问一下今年的收成,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串亲戚的民俗。
  夏天时,回门姑娘常会带上一篮子油条。篮子是竹篾编织的,油条是自家炸的,油条上还盖着莲叶或楝树叶。
  八月十五时,比较流行送面包鱼和寿桃面包。面包鱼有一尺长,寿桃有巴掌大,其实都是简单的面包,但物以稀为贵。平日里,大家吃馒头蘸豆瓣酱就觉得不错了,吃上这种带奶油甜味和鸡蛋香味的、口感酥软的面包鱼,孩子们怎能不喜欢?
  29&.&柿饼
  晒干的柿饼硬硬的,上面有层白色的芡粉。味道很好,就是有点儿费牙。
  柿饼很贵,姑姑每年送来的柿饼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吃,奶奶就把柿饼藏在了提篮里,盖着毛巾,高高地挂在梁钩上。柿饼一次不能吃太多,容易伤胃。当我和张宁姐表现良好时,爷爷会赏我们一个柿饼吃。
  一天,新峰哥趁爷爷奶奶不在家,把柿饼篮子取下来,偷吃了两个。结果可好,他胃疼了一天,就见他躺在床上哇哇地打滚,就是不说为什么。
  30&.&萨其玛
  “萨其玛”是当年听到的最洋气的食品名称,因此大家都记不住。
  那时的萨其玛很硬,很甜,黏黏的,也不带小塑料包装。我小时候很喜欢去二姨家玩儿,因为二姨家有个小卖铺,里面有很多的萨其玛。
  31&.&轱辘酥
  轱辘酥是我儿时的至爱。二姨知道我喜欢吃甜食,从别的商店买来轱辘酥给我吃。那是一种空心、脆皮、表面裹糖的膨化食品。皮儿是黄色的,里面是白色的,手腕那样粗,内部结构看上去复杂。咬上去酥酥甜甜的,但是吃多了也会腻。
  32&.&鸡蛋卷
  二姨给了一袋鸡蛋卷,让我带回家给姐姐吃。蛋卷的外皮儿是诱人的香脆鸡蛋酥,里面有白色奶油芯。姐姐跷着手指,一层一层地揭着吃。我直接放嘴里,横咬一口,咔咔地嚼,渣儿掉一地。二姨真好,她疼我们,我们也爱她。
第8节:弹弓和火柴枪
  弹弓和火柴枪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玩具:布娃娃、公仔、动物模型、手枪、自行车、小摩托等不计其数。在我小时候,能买到且买得起的玩具非常少。
  我只有一套木积木,姐有一只布老虎。朱大辉惹人羡慕,因为他有一个半尺高的变形金刚,虽然不是擎。大部分变形金刚玩具形状相似、大小一样,但坏人霸天虎要比汽车人便宜很多,所以他妈就买了汽车人威震天。
  买的少不代表拥有的就少。找来木头、铁丝、皮筋、车链等,我们亲手制造。在DIY弹弓、火柴枪的过程中,能享受着更多的快乐。
  先说弹弓吧。春天、秋天是玩儿弹弓的季节。制作弹弓需要先找一根“Y”形的树枝(方言称为树杈)。榆木枣木偏硬,杨木弹性不好,柳木桃木是最好的选择。找到树枝后,进行简单切断处理,在左右两边顶端分别刻一道壕儿;找半尺长的气门芯或橡胶皮,将其一头儿咬着壕儿紧紧拴好;剪一块儿绿书包带儿作捏子,剪两个小窟窿穿气门芯、橡胶皮,同样要用细线系牢。为了和别人区分,还可以在捏子上写名字,或在弹弓架上刻记号。  弹弓做好了,但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弹弓手就没这么容易了。一要把握好力量,能把皮筋拉到最大限度,在合适时机松开;二要瞄得准,充分考虑到重力对抛物线的影响。最后,拣上一口袋儿的石子,荷弹出发!
  弹弓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破坏欲。他们打知了,打鸟,打电线上的小麻雀,打电线杆、打啤酒瓶、打树上的果儿。我家燕子窝不知被哪个坏蛋给射了个大洞。
  后来还流行过铁弹弓。其弹弓架是自行车辐条弯成的,拴上一两根气门芯带儿,不需要捏子儿,子弹是用纸叠的,没有石子那样的杀伤力。小时候分帮派打弹弓仗就用这种弹弓。
  打水仗的水枪也是自己造的。需要一段气门芯和一个圆珠笔笔芯。先把圆珠笔的笔头咬下来,用圆规针把笔头的小圆珠捅出来,把圆珠笔笔头塞进气门芯,固定好。用注射针管把水从气门芯另一端推进去,前面用夹子夹住,免得水喷出来。水将气门芯撑得滚圆后,再用一个夹子锁住后面。松开前面夹子,水从笔头里强劲喷出,细细的水流很有力度。
  我们班同学朱昌盛是打水仗的常胜将军。他有一条半米长的气门芯,充满水后,可以在脖子上盘两圈。凭借着持久的火力和顽强的作风,几乎没人滋得过他。
  火柴枪是一种很重要的自造玩具。新军哥帮我做了一把火柴枪。先找了几根自行车辐条,窝出枪架。从自行车车链拆下来四五节,穿在枪头铁棍上。用塑料水管皮包住它们,固定好,安上弹性大的皮筋或熟皮带儿,火柴枪就做好了。把火柴头插进枪孔,抠动扳机,随着“啪”的响声,一阵蓝烟冒起,非常酷。
  有段时间大家都在玩儿陀螺。我找了一根木棍,锯下来一寸长,将它的下半段削成圆锥体,在锥底儿楔入钢珠,陀螺就做好了。为了美观,也可以在顶上画一些图案,这样旋转起来会更好看,另外还需要一根鞭子。最好的鞭绳是用自行车外胎内的黑线编织成的,也可以用妈妈纳鞋底用的白线做。鞭子把最好长些,这样挥起来才更方便。
  &用鞭子绳缠住陀螺上端,锥底儿朝下按在地上,迅速抖动鞭把,绳子抽出带动陀螺旋转,几圈后陀螺稳稳地站在地上。在转速减慢时,它像个醉汉一样晃来晃去,东倒西歪。这时要用鞭子狠狠地抽醒它,给它施力,这样它才能不停地愉快地转圈。
  &《七巧板》节目里教过一种“螺旋桨”的做法,简单实用。我从新军家找了两块等大等重的条形木片,钉成十字形。为了转起来好看,在木板上涂上了颜料。完工后,我和鹏举玩儿得不亦乐乎。我拿着一个把儿,顺着劲儿朝空中抛去,它像飞机的螺旋桨一样转动着,飞得又高又远。鹏举一直想扔出圆形弧线,让抛出去的螺旋桨飞回原处,但始终没有。
  &我还做过一只“自动船”。在一块木板中间掏一个四边形的洞,在外侧中间位置刻两个槽儿;在掏出来的四边形小木板上,也刻出两个小槽;小木板插在皮筋中间,将皮筋绷到这两个槽上,四个槽对齐;绕着皮筋拨转里面的小木板,直到皮筋不能再打卷为止;然后将它放在,皮筋弹性驱使小木片转动,像轮船桨一样,把大木板推向前方。
  伙伴中掀起了自制玩具的风潮,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宝器。刘栓锯了一把木刀,刀把儿上缠着黑胶布。小乐用一根木棍做了杆红缨枪,枪头系了条红丝巾。艳春有一把宝剑,剑身写着“清风落叶扫”。《小兵张嘎》热播时,志刚二姑父为他做了一把和嘎子一模一样的木手枪,又让人羡慕不已。
  后来还流行用木板做乒乓球拍,用树皮做面具……总之,在那个物质不富裕的年代,大家开发了很多的玩具。也许它们不够精美,可能也不够安全,但它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第9节:月光下的嬉戏
  月光下的嬉戏
  夏日傍晚时分,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写完了作业,也纷纷跑出来玩耍。
  在我家门口,是一条宽敞的马路。在马路和院墙之间有一块空地,这是我们的游乐园。一块挨着院墙摆放的石磙被当作了主席台。夏夜,凉风习习,月光如纱。张利姐坐在石磙上,我、素花、芳芳、春新、张晓霞、小乐、国宾、张莹、志刚、艳春等围着她站立,在她的指挥下,我们玩儿起各种月光下的游戏。
  1&.&指星星过月亮
  姐姐让国宾背朝她站前面,捂住他的眼睛。其他孩子排成队一边走过去一边表演任意一个动作。姐姐说:“孙悟空过来了,跳舞的过来了,纺线工人过来了,滚铁圈的过来了,打拳的过来了,抬花轿的过来了……”
  所有人都走过去后,姐姐松开手问国宾:“谁是孙悟空?”这时大家开始哈哈大笑,一起扮鬼脸打猴拳。国宾揉着眼睛,观察谁最可疑,然后说出一个名字。如果他猜对了,那个人就得换他下来。如果猜错了,下一轮还得捂他。
  2&.&红灯绿灯不许动
  姐姐拿一根木棍儿,在地上画一个大圈,大家耍的时候不能出这个圈。志刚双手贴墙,背对大家,他的眼睛被一条红领巾扎住。志刚先喊:“红灯……”其他人在圈内找地方站立,等大家都站稳后,张利姐喊“绿灯——。”志刚再喊一声“不许动”,然后转过身,伸展双臂,做扫雷式摸索。其他人的脚是不能挪动的,只能扭转上身躲避志刚。
  志刚先碰到了芳芳,他要通过摸头发、脸和衣服猜名字。这时芳芳要绷住了不笑,因为一旦出声,志刚就能猜出她,下一局就轮到她当“红灯”了。
  为了迷惑“红灯”,“绿灯”们会换着衣服穿,借条红领巾戴,有时男孩儿会在头发上夹上发卡,甚至套上女孩儿的“头箍儿”。
  3&.&摸
  “摸”和“红灯绿灯不许动”有两个区别:一是“红灯”不用蒙眼,二是“绿灯”可以随意跑动。因此活动范围要画得更大一些。在摸的游戏中,“红灯”叫做“官兵”,“绿灯”叫做“贼”,所以“摸”也叫“官兵捉贼”。
  由一个人做官兵,其他人做贼。官兵要跑动着捉贼。当官兵的手就要碰到贼时,贼可以喊一声“摸”,同时要定住身体不动,官兵就不能再捉他了。当官兵离开后,没有被定住的贼可以过来救他。只要用手摸一下,他就恢复了活力。
  官兵有两种赢的方法:一是在贼没喊“摸”前捉到他;二是将所有的贼都定住,这可有点儿难度。
  4&.&西瓜皮,一哧溜(绿)
  和“摸”不同的是,贼不用喊“摸”,而是要喊“西瓜皮”,喊过后就得定住不动。等官兵转身离开,贼只需喊声“一哧溜(绿)”,就算自救,自我激活了。
  这个紧张的游戏惊险刺激,常常让大家跑得满头大汗。
  5&.&警察捉小偷
  警察捉小偷”先将人分为两拨儿:少数人做警察,多数人做小偷。另外需要一种道具——木棍,冒充警棍。持有警棍的警察就拥有了制伏小偷的法力。
  游戏开始了,小偷们如鸟兽散,警察要寻找并制伏小偷。逮住小偷后,将其关押在监狱里——画了一个圈作监狱。旁边要配一个小警察看守。
  当其他警察都跑出去找小偷后,总会有小偷会来劫狱。用言语和动作挑衅看守的小警察,一旦他离开那个圈,小偷就模拟开锁动作,解救被擒同伴。
  6&.&跳山羊
  由张晓霞先当山羊墩儿,低着头,弓下背,手放膝盖上站稳。姐姐为我们做示范,先一个加速跑,手按在张晓霞的背上,用力一撑,双腿分开,借助惯性跳过去。张晓霞根据要求摆出三种高度:手抱脚脖子、手撑膝盖上、手扶大腿。高度越高,跳的难度越大。翻越失败者顶替张晓霞当山羊。
  7&.&捉迷藏
  伙伴们最常玩的游戏就是捉迷藏。
  白天在我家里玩儿,床头柜里、床底、门后面都是藏匿之地。我曾藏进洗衣机里,姐躲在衣柜里,家里被弄得一团糟。
  到了晚上,要到外边去玩儿捉迷藏。我们一拨人藏,另外一拨人找。他们要先闭上眼睛,不准偷看。我们差不多藏好了,他们开始倒数:“3—2—1,开始找喽!”小乐钻在麦秸堆里,艳春爬到树上。我躲在黑胡,这里是最安全的地方。大家都听说过&“黑咕噜”故事,说每条黑胡都有一个黑咕噜鬼,所以他们不敢过来找。
第10节:蹲着玩儿
  蹲着玩儿
  只要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就会有很多好玩儿的。
  站着可以玩儿,坐着可以玩儿,即使是蹲着,也能痛痛快快地玩儿出好几个花样。
  1&.&打玻璃球
  玩具:两分钱一个的玻璃球。
  场地要求:一个酒盅大小的窑儿,可挖在平地上,最好能挖在斜坡上;窑儿的周围画几道杠,作为玻璃球的进攻中转站。
  基本动作:拨、挤、弹、抛、砸。
  技术要领:瞄准、弹射、远瞄、远射。
  我常常和艳春一起打玻璃球,这个游戏整整玩儿了两年。开局前要站在一条线后,将玻璃球抛出。抛进窑的几率低于百分之一,所以妥当的办法是将玻璃球滚到离窑儿最近的横杠上。离窑儿近者先开球,第一步是进窑儿,进窑儿后可以攻击对方。双方都进窑儿了,开始互相追杀,击中对方者胜。
  大家以拥有很多玻璃球为荣耀,尤其是有不同的玻璃球:瓷球、透球,各种花纹的、不同大小的。在艳春的巧言相劝下,我同意了与他合并资产。我两大袋儿的玻璃球都装进了他的铁皮盒。最后分家时,好的玻璃球都成了他的,我只分到一些带疤的破球。
  2&.&挑冰糕棍儿
  夏天时,西瓜和冰糕是孩子们的最爱。
  当年的冰糕只要几分钱。冰糕吃完了,冰糕棍儿舍不得扔。有木制的扁平棍儿、也有竹制的方形棍儿,保留一大把,可用来别木扇子或挑棍儿玩儿。
  姐姐喜欢挑冰糕棍儿。玩儿法如下:手握一把冰糕棍儿,竖直提起来后松手,冰糕棍儿散落,溅得横七竖八。姐小心翼翼地捡起一根冰糕棍儿,用它当工具去挑其他冰糕棍儿。一次只能挑起一根,找好接触点稳稳地探放过去,突然发力,将一支冰糕棍儿挑到别的地方。一根一根地挑,将所有冰糕棍儿都挑出来算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碰动其他的冰糕棍儿。挑飞的可以赢走,一旦失手,对手可以重新“洗牌”,抓起来再撒一把。
  方形冰糕棍儿适合挑着玩儿,而扁平的则可以用来插东西。几十根可以插方扇子。五根只能别出一个&“来”字(中间一横移下边),七八根也可以做手枪,不过是那种一抠扳机就零散的冰棍儿枪。
  3&.&抓石子儿
  邻居二文哥家要盖新房,拉来了几车大沙和石子儿堆在路边。大中午时我和艳春过去寻宝。从石子堆里挑一些较圆的、大小适宜的石子儿。这些石子儿可以当弹弓子弹,也可以给女孩们抓石子儿玩儿。
  姐姐也很喜欢抓石子儿。玩儿法是这样的:单手抓一把石子儿,手背向下,将石子儿上抛,同时翻转手掌,端平手背去接石子儿,会有几颗落在手背上。手背向上发力,将这几颗石子儿再次抛起,在它们下落时翻转手掌,并抓住其中一颗。其他的石子儿都撒落在地上,接着要开始抓它们了。将手中的那颗石子儿上抛,石子儿在落下前,要从地上抓其他的石子儿。抓法有很多种,有抓一抓二抓三依次递进的,也可以每次只抓一个或三个,还可以扫手抓、小鸡啄米抓。数量确定后,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能触及“无辜”。抓好后还要接住落下的石子儿。从地上抓起的石子儿都算赢的,留一颗继续抓其他的。
  4&.&挖沙坑
  每年都有人盖新房,盖新房就要拉沙子,所以每年都能在街边找到沙堆儿。
  沙堆儿算是大家的游乐场了,没有人不喜欢玩儿沙土,建城堡、开河渠、挖陷阱,蹲着坐着玩儿得不亦乐乎。
  挖沙坑很简单也很有趣。我和志刚刨了一个沙坑,并找来树枝和花柴盖在洞口,铺上报纸、树叶,撒上沙土。陷阱伪装好之后,我负责现场,志刚去引诱上当者。
  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沙坑旁堆砌城堡。城堡里开通了一条河渠,从顶部放一个玻璃球,它可以从底部滚出来。志刚找到了小乐,对他说:“咱们去玩儿沙土吧,小黑叔在那修了城堡,可好玩儿了。走吧,一起看看去。”小乐欣喜地朝我的城堡走来,陷阱就设在他必经之路上。当他一脚踏空,狼狈落洞时,我和志刚笑得前仰后合。小乐站在坑里“啊哟啊哟”地叫,随后也拍手大笑?“吓死我了!吓我一跳!太好玩儿了!我要去骗张强过来。”
第11节: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从《定军山》开始,电影已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年。在这一百余年,对电影传播的最大贡献者,尚不属市的影视院,而是那些行走于乡间的电影放映员。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这代人才拥有了看露天电影的美好记忆。
  小泉叔是远近闻名的电影放映员,方圆十里内的电影播放业务基本归他管。他彬彬有礼,受人尊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泉叔的电影事业一度兴旺,因此还娶到一位漂亮婶子。
  那几年,一般是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才会放电影。如儿子满月、孩子上学、儿子结婚、老人大寿、先人下葬、五七百日等。农闲时是电影播放的旺季。夏天看电影时,大人们总是摇着扇子拍打着胳膊和大腿,驱赶蚊子。冬天看电影时,银幕较远处总会有堆火冉冉跳跃,还会有妇女的喊声:“谁呀?又抱了我家的柴火!”
  电影播放前一天,要收听一下天气预报,晴朗无风的夜晚是最合适的。但也遇到过大风骤起,吹鼓了幕布,掀翻了音箱。更糟的是暴雨突袭,大部分观众拎起凳子走了,放映员则穿上雨衣,打开雨伞,为留下的忠实观众继续放映。
  播放电影当天,主办方(演电影的那家)按电影放映员要求,派人去指定地方取片子。扛回来的铁箱子里装着胶片,箱子上用红漆写着影片的名字和“上”“中”“下”字样。
  傍晚前,小泉叔指挥几个年轻人把银幕拉好。银幕布很厚,白面黑边,四角的四个铁圈用来穿绳子。通常把银幕布拴在电线杆或树上,四根绳拉紧后银幕也被拉展了。在旁边屋顶上放一组大喇叭。最后搬出八仙桌,摆上放映机、台灯、插座和麦克风,就可以播放了。其中这支麦克风不可或缺,它经常被村长借用,趁此机催缴公粮和电费,这儿就变成了村支部的临时广播台。放映中间换片儿时,小泉叔也常常需要插播找人信息。
  幕布扯好后,就开始有一些老人们陆续赶来。他们挎着折叠板凳,悠着旱烟袋,把凳子放到正中间的位置。小孩儿匆忙地吃了晚饭,提前一小时赶来抢位置。我和鹏举很少带凳子,也不愿意太早过去喂蚊子。就等到电影放映前十几分钟,抱一捆玉米秆儿放到最前排的前面。四海、昌盛也挤过来,大家盘腿并坐。如果位置太靠前,脑袋会仰得难受,那就换到银幕背面去,背面观众不多,位置可以随便选择。从背面看,字幕是反的,但情节不受影响。
  天黑了,鞭炮也响过了,小泉叔娴熟地装上胶片,扯下一段后拨转胶片轮,同时扶正麦克风调试音响:“喂,喂,喂!电影马上开始,小孩不要乱跑了……”这时孩子们兴奋得“嗷嗷”喊叫,口哨声此起彼伏。声音飙到最高峰后跌落,孩子们纷纷坐了下来,四周陷入沉静。
  大喇叭“嚓嚓吭吭”地响,银幕闪现出斑驳的黑白画面,刀痕般的黑纹不停闪动。小泉叔拉灭台灯,放映机的光在夜色中显得高雅有力。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银幕,“6、5、4、3、2、1,“XX制片厂出品”,电影开始了……
  《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闪电行动》、《二子系列》、《飞镖黄天霸》、《白毛女》、《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小兵张嘎》、《黄飞鸿》、《新客栈》、《唐伯虎点秋香》、《双龙会》、《妈妈再爱我一次》、《给爸爸的一封信》等。武打片、战争片、爱情片和喜剧片都受欢迎,观众不挑剔。如果一晚上能放映两部电影,大家会大呼过瘾。
  影片放映过程中,会有几个小孩儿毛着腰在银幕下跑来蹿去。坐前排的还故意昂首起立,举手投降,他的影子立刻投在银幕上了。不过他的行为很快招来大人的斥责,和同龄人海潮般的攻击,不得不安安分分地坐下来。
  新军哥他们也不带凳子,总是几个男女青年一起,站在观众最后边,嗑着瓜子、抽着洋烟、勾肩搭背、袖手叉腰地边看边聊。几个外村的青年骑车过来,他们靠着自行车站着、坐着,找熟悉的朋友聊天、借火,很潇洒的样子。
  上部片子放映完后,小泉叔拉开台灯,关掉投影机,开始换片。这时大家纷纷跑去撒尿。在墙角处,几个男孩儿争先恐后地脱裤子,尿完后打两个抖颤,提上裤子跑回去。大人们高喊着孩子的名字,害怕孩子乱跑。孩子们则叫着“爸”“妈”,场面甚喧。又有人在银幕下跑来跑去,大胆地掀动着银幕。
  换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过高烧掉一小段片子。小泉叔不得不停下来,剪下废胶片,扯出完好的重新缠到轮子上。他随手扔了剪掉的废胶片,立刻招来了同学们的争抢。电影胶片和相片底片很相像,不过底片上的图案是翻白的,而胶片上是彩色的。迎着光能看清胶片画面,连着几张胶片上的图案都几乎是一样的。
  电影放映完毕,小泉叔关掉放映机,拉开台灯,继续插播找人信息:“谁谁谁,过来一下把桌子抬回去。谁谁谁几个人过来拆卸幕布。谁谁谁,有谁谁谁在哪哪找你。”
  妇女们又开始大声地喊孩子的名字。小孩儿们也大声喊爸爸妈妈。一些老头儿老太太们,还有那些跟家长来的乖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稳稳地坐在凳子上,这些人早就陶醉睡去了。散场了还未察觉。大点儿的孩子被推醒后先是一阵懵懂,迷迷糊糊地揉揉眼、搔搔头,搬着凳子撤退。妇女们抱起睡得迷糊的儿童,挎着凳子,边走边讨论精彩剧情和结尾,插上几句诅咒蚊子和寒风的话。
  第二天,同学们在教室召开影评会,对剧情展开深度讨论,回忆搞笑的台词、情节和表演经典动作。有些人会趁机炫耀一下抢来的废胶片。  
第12节:体操训练营
  体操训练营
  那是一个真正的全民健身时代。
  工人叔叔在车间挥汗如雨;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纺织厂里人来人往,就像织布机上快乐的梭子;炼钢车间也是一片热闹景象;拖拉机尽情奔驰在希望的田野……各民族大团结,一起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些熟悉的画面出现在老版人民币上,表达了我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红领巾少年们正茁壮成长。在器械、工具匮乏的条件下,自发地进行体操训练,强身健体,锻炼革命意志。我们班同学研究过很多体操动作,例如翻跟头、前空翻,且每个人都身怀绝技。
  我擅长侧翻,侧翻也叫打马车轱辘。动作如下:助跑,左手着地,右手接着着地,身体顺势转起来,侧身倒立,双脚朝上,四肢伸展;接着左手先离开地面,右脚、左脚依次落地,右手离开地面,双脚站稳,身体归位。整体动作难度系数较低,要想得高分,必须四肢伸展,打出去的要圆。一次我练侧翻差点儿走火入魔,从麦场一口气打到家门口,在门口空地上继续转圈打,一共打了三百多个。被我妈看见了,先是夸了一句“打得真圆”。接着问我打了多久了,我说这是第三百几十个。妈妈呆住了,对挑战极限的我一阵吆喝,我只能停下来回家凉快去了。
  艳春率先学会了顺翻,顺翻就是翻跟头。我们在犁好的田地里锻炼顺翻。顺翻的分解动作是:助跑,双手着地,身体向前翻转,双腿收缩腾空,顺着下肢旋转,双手发力后离开地面,身体腾空,顺势旋转,最后双脚着地,站稳。为了练成这个动作,我们一次次背砸地上。幸好摔倒在松软的土地上,掸掸土一点儿也不疼。顺翻动作熟练后,开始学接连顺翻和空翻。
  朱昌盛向我们展示了新动作:助跑,吸气,身体起,双手不挨地的情况下双脚腾空,旋转,双脚落地。这个简单帅气的动作叫“空手翻”,赢得了满堂的叫好。之后昌盛指导我们训练,开始挑战混合翻:先是两个侧翻,一个长助跑后顺翻两个,最后一个空手翻。
  某年冬天,村里来了个武术队。武术队队长一上来就是几个后翻和后空翻,看得大家都惊呆了。这种动作没人敢在平地上尝试,只是在电视里见过。佩服之余,我们交了十块钱,加入了武术训练队。我们在火碱厂内训练。那里有一高一低的两个麦秸堆,正好是三米跳台。大家纷纷从高麦秸堆上起跑,在空中尝试翻转,落下来砸在矮麦秸堆上,大笑着滚落下来。
  教练们还教我们打拳、耍刀、长枪打套路。还训练大家倒立,以手代脚倒立行走。朱昌盛学得很快,教练对他的点评是:上肢力量不错,身体平衡感好。  
  当男孩子玩儿得热火朝天时,女生也有许多训练项目。如跳山羊,舍墙趴儿等。  
  舍墙趴儿要先找一面墙,半步助力,双手在离墙一尺处着地,身体转起来,倒立,双脚落在墙上,身体保持平衡。张晓霞很厉害,她做这个动作不用找墙,双脚可以落在地上,身体弓着,双手双脚着地,站得很稳当。
  赵娜、韩品都是小细腰,能轻松地“捺软腰”。有点儿婴儿肥的赵丹非常羡慕她们。“捺软腰”先要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拤腰,头往后仰,肩膀向下落,放下双手,手放在地面上,身体变成弓状。
  还有更狠的就是劈叉。武术队的女队长一抬腿,落下来就是一个大劈叉。我把我看到的告诉了赵娜和韩品,但她们最终未能尝试。
第13节:煤火台和打煤球
  煤火台和打煤球
  五年级那年冬天,新军哥参军了。春节时我收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带邮戳的明信片,邮戳是的。哥哥在家书中说,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是个好地方。这里到处是煤,冬天时部队都不用买煤,随便拿铁锨挖几下,就能挖到煤。小学地理课本上把“煤”比喻成“黑金”,可见煤的珍贵性。后来,每当我想念新军哥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他用铁锨挖煤的画面。
  那个时代的农村,春、夏、秋都要烧柴火。每家都会垒个矮灶台(又叫地锅),也有人做铁锅架。每次做饭前要先抱来树枝、劈柴、花柴、秸秆儿或玉米芯,用废纸或稻草引火,少许片刻,屋外烟囱上就会有缕炊烟袅袅升起。到了每年的十一二月份天寒地冻时,才会考虑烧煤取暖的问题。
  奶奶的家是老式三间头儿宽的起尖儿大瓦房,有一个很大的客厅,在客厅右边垒上煤火台,这种煤火台和的炕稍微不同。它大约有一米高,一米宽,两米长,距离隔墙一米五,在这一米五的空位上会放上一张床板。床腿由砖头砌成,床面比煤火台稍低。冬天时,这块区域不仅是厨房,还是卧室。奶奶睡在木板床上,那只黑狸猫挨着煤火台缩成一团。
  煤火台的中间掏出空炉心,下边由几根炉铁棍支着,防止煤渣泄下。炉心旁装进去一口小水缸,冬天洗脸洗脚的热水都靠它了。煤火台正面的左侧是搅拌池,在这里搅和稀煤。旁边放着铁锨和铁火杵。炉下面有个通风口,晚上要用塞子堵严实了。
  每天做饭前,要先把炉膛掏利落,便于空气进去。再用铁火杵从上面扎几下,火焰会慢慢升起来。做好饭后,要把火封起来。铲几锨煤土,舀一水瓢水,在搅拌池里反复搅拌。用半稠不稀的煤泥填住炉口,要用铁火杵扎个小口,避免把炉子糊死了。
  冬天,煤火台是最温暖的地方。我和新峰哥抢着陪奶奶睡木板床。我还在煤火台上放只小板凳,常常趴上去写作业,或坐凳子上烤脚。晚上新峰哥会把煤火台扫得干干净净,挨着火炉口,放上红薯、花生和馒头片,有时还有蒜瓣,边烤手边吃,暖洋洋,香喷喷的。
  四年级那年冬天,学校拉来一大车的煤土。教室里的煤火台终于派上了用场。
  老师让朱昌盛和张秋生负责和煤、封火。刚开始时他们常弄不好,有时候封得太严,火给闷死了;有时候口扎得太大,煤给着败了。每次煤火灭后,生火就会麻烦了。如果烧的是煤球,夹一块燃烧着的煤球进去就行了。生煤火既要用报纸引火,还要找稻草、劈柴、树枝、花柴,只有把炉膛烤暖后,再放煤炭才能着。等煤炭旺盛燃烧后,才能添入煤泥。每次班级生煤火,都会搞得满屋狼烟和煤味儿,不得不停课一两节。大家只好去寒冷的操场上做热身运动。
  后来,煤球炉取代了煤火台。再也不用遭受湿煤焐热时排放的一氧化碳气味熏了。煤球分为大煤球和小煤球,可以从街上买,也可以买来煤土自己打。打煤球还挺好玩儿。
  煤球机像一个放大的铁针管。先把煤土和好垒在一堆,提着煤球机轧上去,反复蹾几下,煤球机里的煤蹾瓷实后,提起来放到一旁,放稳后用脚蹬铁模子,双手四指往上提煤球机,拇指和虎口用力下压把手,一个煤球就活脱脱站在地上了。每打几个煤球后,都要把煤球机放在盆里涮几下。
  作为新手,时常会犯几个错误:一是煤泥和得太稀,打出来的煤球站不住;二是煤土太硬,加上煤球机没清洗干净,把手很难按下去,或打出半截儿的煤球。熟练后,我可以一个接一个连贯地打,并将煤球排成一排,列成方阵。看着整齐的队伍,颇有一份成就感。
  等煤球全部打好了,要晒干后才能搬开垒放。为了便于晾晒,一般会选择在马路上或院子里的平地上打煤球。如果煤球还没晒干就遭遇大雨,一定要用塑料布盖住,用砖头或木棍压严实了,防止渗水。一旦浸入了雨水,煤球就会变成了煤浆,辛苦的劳动也将化为乌有。
第14节:搜集的故事(1)
  搜集的故事
  &根据对象的不同,有人将人们的嗜好分成三类:一类是对人的偏好,如偶像崇拜和追星;第二类是对物的特殊嗜好,如集邮或搜集某种物品(相信你周围一定也有吕永标那样的人,常年买《读者》,不是为了看,而是要买来摆着,因为这样他才能感觉踏实);最高层次的当属理想、思想和信仰了。三种嗜好的深度和意义暂不讨论,无论属于哪种嗜好,只要能使人持续专注,就有可能为人带来快乐和动力。  
  &想当年,我也曾疯狂迷恋小虎队、林志颖、周慧敏、四大天王、赵雅芝、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郑少秋等等。学唱他们的歌,学他们的舞台动作,握话筒的手势。买有他们图像的贴画、明信片和日记本。在墙上贴他们的海报、油纸画、挂历画。
  说到油纸画,我想到了一段特殊的往事。我家墙上曾贴过很多“飞虎队”的油纸画,全是少男少女在草地和树林里持枪摆Pose那种。这种油纸画售价五毛,纸张很薄,也很容易撕破,但色彩艳丽。好多人喜欢攒这种油纸画。一年秋天,民间传言双环牌油纸画的颜料中含有剧毒物质,夏天过后几个月,会定时挥发出有毒气体。好多人因为家里贴了这种油纸画,莫名倒下并暴病身亡。张健康和朱小波是这个流言的积极传播者,他们到处传递关怀,并协助我把我家的“飞虎队全集”、“小虎队”、“玉兔精”全撕了下来,扔到北地大坑里。很多小孩儿在那焚烧油纸画,相传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毒素蔓延。  
  &我还攒过火柴盒。火柴五毛钱一包,一包十盒。普通的火柴盒盒面都印着“工农”字样。有一年,老赵商店进了一批彩色包装的火柴,分蝴蝶系列和脸谱系列。于是我开始搜集这种特殊的火柴盒。为了能集到更多火柴盒,我常常把家里的火柴偷出来玩儿。有时候是打火柴枪,有时将火柴头摆成长城,点着最边上那个,看它们传递火种。等火柴被我点完之后,我对妈妈说家里没有洋火了。妈会给钱让我去买。后来,我把我集全的火柴盒放进抽屉视为宝贝。不幸的是,它们被我干弟宗江瞄上了。他趁我不在,撕去所有的火柴擦,留下彩色盒面当拍画。
  &四年级暑假,为了弄点儿钱,我带领几个小喽啰搜集废品,垃圾堆、小河沟成了我们主要的活动区域。从废弃的电闸上卸铜块儿,有些电线芯也是铜的,黄铜、红铜都能卖出好价钱。瓶子也是搜集的重点,瓶口完整的啤酒瓶能卖到两毛五,农药瓶也值钱。多次河沟行动后,我们用很多瓶子换来了组织经费,又用组织经费换来了很多的冰棍、贴画和小摔炮。
  &在拾废品过程中,我有过两次意外收获。
  一次,我在我家隔壁的胡捡到了一串铁丝串起的玉石和铜片。玉石灰白,成色咱不懂,有佛、刀币、福字;铜片全是脸谱。我以为自己捡到了珍贵文物,当宝贝捂了一礼拜。后来被我妈看到了,说这不是古物,就是旧社会小孩儿衣服上的饰物。虽然我很遗憾,但坚持把它们当作宝儿,放在家中一个隐秘的地方。最后我也忘了藏到哪儿了。
第15节:搜集的故事(2)
  另外一次,我在老赵商店对面的垃圾堆上看到一个烟盒。电视剧里常有人把钱放烟盒里送礼。当时我就觉察到这个烟盒散发出的不同气息。捡起来一看,里面虽然没有人民币,却有许多齿轮边的方片儿。常识提示我,这是邮票。几张灰色的民居,还有一些很好看的稀缺货。由此以来,我开启了自己的集邮生涯。
  &未来集邮,我常常去大队院的信件窗口等邮递员。监视他送来的信件,看有没有我没有的邮票。如果有,我就义务帮人送信。后来,我在百货大楼买了第一本集邮册和几套小型张。初中时发现了很多集邮的同学,我们互相交换多余的邮票。
  我当时最大的梦想是捡到“祖国山河一片红”。我也曾意外地得到一张价值25元的“海陆空三军”部队邮票。每当我集全一套带戳的邮票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我有很多的民居:一分钱的民居,一分半的民居,二分钱的民居,三分钱的民居,四分钱的民居,五分钱的是绿色的民居,壹元钱的民居是圆形土楼,最贵的是橘色底版的民居,两元面值。
  好朋友来我家玩儿,我都会给他看集邮册。和好友坐在阳光下分享邮票,心情很愉悦。
  张立是我的好朋友之一,他的喜好是搜集烟盒。他的床底下藏了一只百宝箱,箱里除了一些玻璃球外,还有很多软包装烟盒,各种各样,五颜六色。他的硬烟盒放在大衣柜抽屉里,也是满满的一抽屉。
  &为搜集不同种类的烟盒,张立在上学路上几乎不抬头走路,两只小眼睛扫地一样扫视街道两边。据说他好几次捡到了钱。每逢周末,张立至少跑一趟“一○七国道”。在国道边摇头晃脑地瞎溜达。张立说,很多跑长途的司机会扔下来各地的香烟盒。
  张立的烟盒搜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朋友都帮他找烟盒。当我在路上遇到稀有烟盒时,就会跳下车,捡起来带给张立。张立拿到烟盒后,会分析香烟的产地,型号,并猜测大致价钱。
  &后来,张立的搜集历程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他姨家老鼠太多,过来把他家的猫借走了。猫被抱走后两个礼拜,老鼠搬到张立家了。母老鼠把张立的百宝箱当成了家。有一天,张立打开百宝箱时,他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三四只白里透红、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老鼠娃,它们躺在烟盒上美美地睡觉。而张立的宝贝烟盒纸,则被老鼠尿浸得一层层黄,大部分还被母老鼠啃成了碎渣。看着七零八落的烟盒纸,张立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跑到妈妈那哭诉:“为什么让姨妈把猫抱走?为什么抱走了这么久不还?”张立爸看不惯了,斥责他:“你还委屈了?你是不是想挨踹?天天整这些破烟盒,不务正业,我看毁了才好……”
  张立处理掉小鼠崽,哭泣着焚烧了残余的烟盒纸。打那以后,张立不再低头走路了。
第16节:移动上门服务(1)
  移动上门服务
  现如今,送货到家、维修上门属于商家最基本的服务。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能提供移动上门服务的少之又少,服务内容集中在少数小商品零售和家政服务上。
  嘹亮的叫卖、特殊的装备、有趣的服务……这些发生在街道两边的熟悉场面,就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拂去厚厚的灰尘,看到的是时代刻下的印迹。
  1&.&换香油
  卖香油的是最常见的移动商贩,他们骑着自行车,一年四季串街走巷。后架上捆着装香油的铁桶,车把上绑着一块木鱼。他们手拿小木槌,一边骑车一边敲木鱼,还要吆喝着:“谁换香油?小磨香油、芝麻香油,好香油咯。”
  当年食用油、香油都由小作坊榨制。食用油可以用花生、棉花籽换取,香油却只能用钱买。街上的小贩们也会在集市上摆摊位。家家户户都有几个瓶子,用来装酱油醋和香油。我家的香油瓶是一个透明的输液瓶,因为那个橡皮盖很好用。每次妈妈去买香油时都拎着这个瓶子,论舀算钱,一满舀差不多正好装一瓶。
  2&.&爆米花
  还记得街边的爆米花摊儿吧。一个大伯背着一条黑,一口架在炭炉上的旋转的密封锅。先打开铁锅阀门,放入糖精、大米或玉米,密封好,放在炉子上。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密封锅,眼睛还不时地盯看锅盖上的压力表。五分钟左右内压力够了,把锅取下来,对着黑,脚蹬开阀门,“嘣”的一声巨响,爆米花就新鲜出炉了。
  有一个老伯长期在附近几个村之间做爆米花。每到一条街,都会先找好一户人家,在这家门口支上炉子,先免费为户主做一锅,户主中午是得管顿饭的。其他人家要自带玉米、大米,每爆一锅两块钱。
  这位老伯每到我们北街时,都会在伟鹏家门口支上炭炉。伟鹏喜欢帮他拉风箱,还说想拜师,长大后也爆爆米花。中午时,伟鹏为师傅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条。师傅高兴时让伟鹏转几圈锅,还让他蹬过两脚阀门。当震耳的响声从自己脚底下传开,伴随着愉快的爆米花奔涌到黑里,伟鹏兴奋得一跳老高。
  3&.&卖卫生纸
  “谁要卫生纸?谁要卫生纸!”这种声音一般是由妇女发出的。她们自行车后架两边,有两摞一尺半长八寸宽的卫生纸整齐摆放,纸张松松软软,由绳子固定着。卫生纸论斤出售,所以车把上总挂着一杆秤和一枚秤砣。这种卫生纸质量较差,由废书纸打浆后重造而成,遇水后会变回纸浆,所以她们最怕雷阵雨,出门都要带好防雨装备。
  4&.&卖洗头膏
  奶奶说,她年轻时都是用锅底灰或碱面作水洗头的,后来有了肥皂、洗衣粉,用它们洗头会让头发变得黑亮,老人家就很满足了。没想到现在发明了这种玩意儿,用起来这么多泡沫,还有香味。
  “这种玩意儿”是指洗头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开始做批售洗头膏的生意。他们的自行车后架两边各有一只白色塑料桶,分别装着红色、黄色或蓝色的海鸥牌洗头膏。在前面的车篓里,放的是护发素和头油。
  起初这种生意并不好做,因为只有年轻姑娘们是他们的目标消费者,有些小气的理发店师傅也不舍得买。
  5&.&理发
  小曹理发店就在大队院配电室的旁边。每年春节前,男人和小孩儿们都要理发迎新春,这里是天天爆满。有些人从早上就排队拿号。小曹要忙到大年三十晚上。都说正月不宜理发,正月初一小曹就收拾行囊回老家过年。小曹是人,凭借理发手艺,他在异乡赚足了钱,在老家娶了个白胖媳妇,还盖起了楼房。
  一个村庄里只一个理发铺显然不够,所以平日里也有一些移动理发摊,在别的街道摆摊,生意也不错。
  这些理发师傅也是骑车出来工作的。他们的自行车后绑着简易脸盆架、脸盆、热水瓶和凳子。车把上斜挎一个包,里面装着镜子、剃刀、推子、剪子、香皂和洗发膏,还有一条水裙,一块磨剃刀用的布。
  理发师先找个热闹的地方支好车。找一户人家接一桶凉水,打一壶热水。将脸盆架、脸盆、凳子都摆好,这就可以营业了。当然会免费为给热水的那户人家的男人、孩子理发,这样中午饭算是有着落了。
  &我讨厌剃头,因为推子推到耳根很难受。但我喜欢看剃头,当小乐的光头剔了一半时,我在旁边笑到肚子疼。这时,几个老头儿正排队等着刮脸。他们在太阳底下嘬着大烟袋。一会儿划根火柴,点燃烟丝,一会儿用烟袋锅磕脚底,将烟丝团敲到地上。
  6&.&换气球
  收废品的“小叮当”想到一种方法,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从家里拿废品出来换气球。小叮当不仅要准备一包的气球和一瓶液压氢气,还要有一定的手上功夫。先把气球口套在输气嘴上,放气慢慢吹鼓气球,等气球变大后再扎起来,这样做好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可以飞的氢气球。还可以扭出气球花,这时最好选择长条的气球,吹起来后,气球在小叮当的手里扭来折去,会变出动物或玩具的形状。还有异型气球,吹出来就带两个米老鼠耳朵的那种,最受小朋友的欢迎。
  7&.&收毛皮头发
  街上有很多骑自行车的生意人,有的会照相、有的收羊皮牛皮,还有收头发的。收头发的和理发师关系良好,每个理发店都会把地上的碎头发扫到一起,等着收头发的人来买货。碎头发论斤出价,但遇到较粗较长的辫子,会给出较高的价钱。妈妈曾经剪下来一条一尺长的辫子,放在抽屉里看着挺难受的。后来她一狠心卖了,收头发的给了十多块钱。据理发师小曹说,这些头发是用来做刷子和假发的,一顶真发做成的假发套要卖很多钱。
第17节:移动上门服务(2)
  关于卖头发的故事,我常常从小学作文书上看到:一个好学的小姑娘,为了订自己心爱的作文书,把自己梳理多年的辫子剪下来卖了。最后她拿着钱、含着泪,幸福地走向邮局……
  8&.&卖针
  一直想不明白靠卖针赚钱吗?他们和“小叮当”一样,抢占废品市场,不过消费主体是各家的大婶和大嫂。找一块地儿摆开针线包,摆好凳子,坐稳了,就扯开嗓子开唱。后来也有自带麦克风的说唱高手:“这位大嫂来买针,买一根啊送一根。看您心眼好,我再送一根,能做宣传又一根,好用的话您回头,带人来买下一根。”
  你可以掏钱买针,也可以用废品换。一双旧皮鞋能换好几包,粗针细针绣花针任你挑选。
  9&.&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嘞(哎),锵菜刀!”全国各地都有磨刀的手工艺人,他们的行头也是多年不变。有的是一条凳子走天下;有的是骑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块铁,当当当地敲。吆喝声也相差不多,即使有各地方言版本,曲调却是一样的。
  10&.&卖耗子药
  当年老鼠又多又肥,一次我去安银叔叔家找他女儿芳芳玩儿。路过他家开放式的大厨房时,突然间听到一阵“窸窣声”,紧接着一群的老鼠追逐着过境,从灶台上跃过,还有的顺着灯绳儿爬了过去甚为猖獗。很多人都害怕老鼠,我姐姐曾经因为踩到一只死老鼠而大声惊呼,一跃而起。
  这时候,有一种特殊行业的工作者涌现了。他们出门做生意时,随身携带一块广告布,上面画着耗子,写着“灭鼠灵”字样。他们需要摆摊经营。为了证明药效,经常会回收老鼠尾巴,一条尾巴一毛钱。吸引顾客时,他们会哼唱各种各样的洋怪腔调:“吃罢饭,刷罢锅,孩子放进暖被窝,再来一包老鼠药(方言发you音)”。滔滔不绝、延绵不断。因此大人们骂孩子废话太多时会说“你怎么像个卖耗子药的?”
  卖耗子药的行业竞争不算激烈,因此生意都很好。很多老鼠都被毒死了,顺带把一些猫和好管闲事的狗也毒死了。循环作用,耗子药的生意越来越好。
  11&.&宰猪娃切骡蹄
  宰猪娃不是杀猪,而是骟猪。这职业和屠夫一样,经常是家族内世袭制。继承人不仅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掌握民间兽医理论,还要求胆大心细,手法到位。骟猪是为的让猪仔忘却七情六欲,一心长肉。在手术前要先按住小猪崽儿的头,一般情况下它都会扑腾着后腿嗷嗷反抗。迅速在猪的后肚子上划开小口,伸进去铁钩拉出一个东西,剪断后再把口儿缝上。完了后将小猪放回圈中。骟完的小猪在猪圈里痛苦地哆嗦,呜呜喘着粗气。
  宰猪的也会给骡驴马修蹄儿。选好一个不会被牲口蹬到的角度,温柔地将一个铁器放在马蹄前,像人修剪指甲那样慢慢切下去。马蹄、骡子蹄经过这么一切,果然变得整齐利落、光洁漂亮。
  12&.&牙医
  村里有一家小医院、两个诊所,但都不具备口腔科的治疗条件。如须拔牙修牙或补牙,还得找专门的牙医。
  平日里牙医在集市上有固定的摊位,和修鞋配钥匙的相距不远。没有集会时牙医也流动行医,骑着自行车或小摩托走街串巷,治疗器具和凳子都捆在车后。每到一个村子,首选在大队院里支上摊儿。找电工在喇叭里吆喝一声:“社员们注意了,社员们注意了,有需要修牙补牙或拔牙的村民,今天下午可到大队院来……”
  修牙工具一般要靠脚蹬发动,在绳子的带动下小钻头吱吱转动。老大伯抱着小孙女来修牙。小妞妞一听钻头声音被吓得哇哇直哭。老大伯牙疼得厉害,嗤嗤哈哈着还要哄孙女。
  13&.&铸铁锅
  铸锅的也收废锅,他们的自行车后架上,有很高的一摞模子和回收来的废锅。另外在后架两边还驮着一包细沙和一只小炉子。
  四大娘家的炒菜锅铲漏了一个洞,铸锅师傅用一个铁补丁就补上了,还打磨得严实光滑。赵大勇家的铝锅破了,师傅将铝锅敲碎,在炉子上的容器里烧化成汁。熬汁同时用细沙做好了模子。等铝汁熔好后倒进模子,几分钟凝固后打开模子,把多出的毛边部分刮掉,一口漂亮的新锅就做好了。铸铁锅也是同样道理,你可以要求做成平底、圆底或带脚的,均可满足。
  每当有铸铁锅的,我和鹏举都会围着观看半天。塑模的过程就像工程师在施工,打开模具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口破锅拿过来,一口新锅变出来。
  14&.&打井
  村里未安装自来水管前,村民都需要打井汲水吃。因此打井的生意很好,经常能在街上看到打井人。他们通常从很远的地方来,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合二为一,是一辆结实的二八型自行车。钻井工具是一捆铁管,横捆在车的横梁上,从车把贯穿到车后座。一圈圈白色粗塑料管放在车把和后架上。我猜想他们驾驶技术一定很好。推着一辆捆上铁管、绕着塑料管的自行车上路,上车、停车、下车都会显得非常困难。不过他们打井的过程更加神奇。
  打井师傅根据户主要求,找一块空地卸下铁管和塑料管。先拎来几桶水洇湿地面,将铁管扎进湿泥中,用油锤往下砸,同时侧面倒水洇湿。打井按深度收费,要想喝到好的水,就要把井打得更深些。随着铁管一次次地深入,不断倒水下去,最后将塑料管顺着铁管插进去。再拔出铁管,房上一台自备的小压井机,或者装上电动抽水机,就可以汲水了。
第18节:游戏机事件(1)
  游戏机事件
  三年级那年,鹏举和他姨去人民公园玩儿,带回一个游戏机——水中套圈儿的那种。游戏机上有两个按钮,按下去会出现一股水流,能把小塑料圈儿冲起来。把所有塑料圈儿套在竖棍上,游戏就算过关了。倒过来让塑料圈儿全滑下来,可以重新开始。不久后,二震的小摊儿上也进了这种游戏机。不便宜,两三块呢。我缠着妈妈给我买了一个,但没多久就玩儿腻了。  
  新军哥搞到一部掌上电子游戏机——方块儿,安电池的那种。我很快就学会了。和雪峰哥去菜园守夜浇水时,就借来了新军哥的游戏机,还专门买了几节干电池备用。晚上在露天的被窝里,我和雪峰哥你一局我一局,比赛谁得的分数更高。
  鹏举的小姨父有一台拳王版掌上游戏机,一个小人儿能被按出跳、拳、踢、跃等动作,要一关一关地打敌人,我有幸抢先玩儿了几次。  
  四年级期末考试,志强得了班级第一名。碰巧他爸的工地赚了钱,就奖励了他一部电视游戏机。志强开心极了,志远也过来捧场。当时志远已经在别的村读初中了,见多识广。志远说刘庄、康庄都有了小游戏厅,也是一台电视,一台这样的游戏机,两个游戏机把柄。一般都玩儿《坦克1990》和《魂斗罗Ⅱ代》,主把副把都是一局一块钱,好多人都在那儿玩儿。
  志远还说,打游戏机可以提高人的手脑结合能力,可以使人变聪明。志强爸听到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拍着志强肩膀说:“那你要好好练啊。这次爹是奖励你考第一名的,下学期要是考了第二名,游戏机没收!”
  五年级上学期,我不小心抢走了班级第一名,志强因沉迷游戏机,成绩落到了班级第十。因为不是第二名,志强爸说话不算数,并没有收回游戏机,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  
  志强有了游戏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每天晚饭后,我、鹏举、刘栓早早在他家聚合,志远也会准时出现。我们一起看完《圣斗士星矢》,片尾曲一开唱,志远就迅速地插上游戏机,拔下室外天线,换成游戏机插头。志远用主把,志强拿着副把,进入游戏状态。
  他们先打简单的,《黄豆吃米》、《猫丢炸弹》,这些都没什么意思。后来他们热衷于《坦克1990》。志远的黄坦克要主动出击,攻上去灭敌,志强的绿坦克在下面保护老巢。有时志远在开局前选择自己造墙,把老巢处造成钢板,上面只给敌人留一个出口,开局后志远冲上去把住这个口,等敌人送上枪口。他打出来的定时、手枪,都由志强去吃。一旦出现敌人的轮船和威力无比的手枪,他们就会争抢,互相射击定住对方。
  志强、志远各占一个游戏机把,除非是上厕所,才会轮到我们摸一会儿。志强爸看到后就批评志远:“你这么大了,别老占着,让他们也玩儿玩儿,锻炼锻炼嘛”。转脸说志强:“你别老盯着看,小心变成近视眼”。于是我们就有机会轮流玩儿了。
第19节:游戏机事件(2)
  起初是生手,常常莫名死掉,被志远笑话。后来我们的游戏天赋渐渐崭露头角。只有鹏举能过《魂斗罗》通关,我赛摩托车时一路油门到底拼得第一,刘栓在《超级玛丽》过关时总能跳到旗杆顶上,享受烟花礼炮。每次《魂斗罗》开局时,我们就START键和四个圆A、B键一阵狂按,同时摆弄上下左右方向键,这样可以调出三十个人来。    
  当时的游戏机都是插卡的,游戏机不算特别贵,但是卡很贵。志强家的卡并不多,能玩儿的只有《魂斗罗》、《坦克》、《玛丽兄弟》、《忍者》、《赛车》、《摩托》、《马戏团》、《定时炸弹》、《小蜜蜂》、《忍者四一三》、《雪人》和《超时空要塞》。为了玩儿更多游戏,平时要想办法和别人换卡玩儿。
  朱大辉也有游戏机,他的《双截龙》和《忍者神龟》游戏卡很不错,卡上的集成块满满的。我最喜欢《双截龙》里的跳起来抓甩动作,一个跟头翻过去,抓住敌人头发狠狠摔在地上,一下子消耗敌人一半儿的血。
  游戏卡用得次数多了会读不出来,有几种可行办法:一是拔下来再插一遍;二是将卡壳掰开,用手、纸,最好是用酒精棉擦干净磁条部分;三是裸卡插机,读不出来就往下按按,拍打几次。大张庄的朋友——张毅有个怪招,说屡试不爽。他将游戏卡扔到房顶,经过风吹日晒,每次读起来都非常顺。  
  后来游戏机多了,电视机倒成了宝贵资源。一些大人们认为,打游戏机很费电视机。确实志强家电视变得不清楚了。他妈下了禁令:不准在家打游戏了。几天后志强夜里偷偷打游戏,电视被他弄坏了。他妈索性不修了。很多家长知道后也不让孩子在自己家电视上玩儿游戏机了。于是到了后来,我们开始抱着游戏机四处找电视。
  新峰哥到我家玩儿游戏机,被我妈撵走了,我俩去二哥家玩儿。二哥家的电视还是黑白的,我俩把游戏机放在凳子上,自己站着打了两个小时的《猫抓老鼠》,眼睛累坏了,腿也酸了。
  后来台式游戏机流行起来了。又过了几年,有了电脑游戏厅。朱大辉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他花掉一个月的生活费,攒了个PSP。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方块儿都开始庆典诞辰多少周年了。回想起“学习好,我用小霸王”的那段日子,不禁感慨:游戏人生,时光荏苒啊。
第20节:小学故事(1)
  二、小学Na那些事
  小学故事
  七○八○后们在小学时都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家乡》。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天北,要描写的家乡各不相同,却会用一样的开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过,美丽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道路更加宽广……”
  小学时的家乡是村庄,随着学校所在地的不同,中学时的家乡是乡镇,高中时的家乡是县市,到了大学,家乡变成了省份。家乡所覆盖的地域在越变越大。但记忆深处的家乡,还是那个方圆几公里的小村庄。在那块中原大地上,我度过全部的童年时光。
  家乡作为童年的载体,记载了儿时的记忆:很蓝的天空,轻柔的夜风,还有自由飞翔的鸟儿。正是美妙多彩的童年回忆,加深了我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来自豫北平原,史书上牧野大战发生的地方。在这块“牧野大地”上,牧业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让人幻想的野林荒原,剩下的只有平坦的大地了。
  家乡没有高山,大雨后登高远望,偶尔能看见淡蓝色的轮廓。家乡没有江河湖海,不过西南几十公里外,母亲河——滔滔流淌了数千年。典型的平原地貌,没特殊资源,没奇秀景色,只有平坦和广袤。整齐的庄稼一望无垠,一簇簇村庄错落有序。黄里泛红的土壤松软肥沃,一片树林蓊蓊葱葱,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几片池塘水波荡漾。
  我出生在大赵庄,比鲁迅《社戏》中的“赵庄”多一个“大”字,邻村还有小赵庄。大赵庄不大,小赵庄不小。我们村只有四五百户人家,而且村中第一姓氏并不是赵,而是“朱”姓占了三分之一之多。因此村庄的命名显得很蹊跷。我问老爷爷、问老师、问村长,答案众说纷纭,因此也就没有确切答案。
  在中原地区,这样的村庄有数千个,大赵庄是最平常的一个。你无法用人杰地灵来浮夸她。县志上显示,这儿没出过状元探花,也没有达官贵人,也未能留下英雄烈士的名头。
  在未被记载的村中野史上,有一个人物尚能搅起一盆浑水,他叫朱世云,曾是村里最富的地主,还在山里做过土匪。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批斗。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朱老头儿率先开起了小卖铺,他喜欢向买糖果的小孩儿兜售他当年的故事。
  朱老头儿向孩子们展示他短了一截的右手大拇指,说这手指在窑洞壁檐里刮过蛇毒白,玩儿捏过大烟粉,也抚摸过压寨夫人的小手,但后来被鬼子一枪打中了。他孙子伟鹏泄密说是国民党开的枪,村里有人说是八路军正义的子弹。到底怎样,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在年代里,大赵庄民风淳朴,从来没有地痞流氓,也很少发生打斗偷抢等恶性事件。农村妇女们也会张家长李家短,但济贫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在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村委会依然没有像样的工业企业,因此没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有些人发财了,就搬进了城市。更多留守的村民就像宁静的田野一样,安安静静地过着平淡日子。
  &这里的冬天,拂晓前仍会有此起彼伏的公鸡啼早。夏日的傍晚,大家还会坐在院子里、蹲在门口石板凳上或坐在小桥边,摇着扇子有说有笑。玩耍累了的孩子们,依偎在家长的怀里进入梦乡。大人用扇子驱赶蚊子,吹干小孩儿脑门儿上的细汗。
  几十年来,村民最大的变化当属于对教育的态度。进入21世纪,村里的大学生一个个地涌现。追根溯源,“大赵庄小学”是这些飞出去的孩子们的统一母校。在我们的记忆中,村小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和许多村办小学一样:屈指可数的教师,砖瓦房教室,还有尘土飞扬的操场。校舍简陋却不空荡,因为它填满了童年的笑声。
  1&.&入学
  五周岁生日过后的那个秋天,我爸爸去找了一趟村小学的张校长。第二天,我妈把我送到了学校,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面试”。
  面试我的是副校长,他是个跛子,思想也有点儿偏颇。他对我妈说:“不行不行,你家小孩儿我经常见到,他还是个光着身子到处乱跑的小娃娃呢,学校可不是幼儿园。”我妈解释说那是一两年前的情况,我儿子早就不这样了。我站在一旁不知所措,低头绞手指。
  后来在妈妈的保证下,我又多经历了一次别人不需要的测试。我先背诵了乘法口诀、唐诗《锄禾日当午》,还算了几道加减法算术题。最后,我被副校长带进了一间挂着“学前班”牌子的教室。
  鹏举、小乐、志强、艳春,这些和我一起玩儿泥巴的小伙伴们,现在都洗净了脸,背着手坐着直朝我傻笑。长辫子的陈老师让我坐到中间一排。我没带凳子,老师让两位同学把板凳拼在一起,我坐他们中间。两个板凳不仅宽窄不同,还一高一低,我的屁股各坐半边。右边的同学正是小乐,我们不久前还摔过跤打过架,此时一笑泯恩仇,毕竟学校是个文明的地方。
  我学的第一堂课是《秋天到来大雁南飞》,第二节是常识课,根据太阳方位判断方向。下午时,我背着新书包,抱来了平时吃饭坐的小板凳。就这样开始了漫漫的学生生涯。
  2&.&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非常大,至于怎样非同寻常的大,我也不知道,因为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所学校。
  学校正门朝西,大门口的北斜墙上写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南边墙原本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次狂风暴雨将这堵墙的中间一段冲塌了,补建后标语没有重新补写,只剩下“好好”和“上”字。这是一道句子缩写题,就“上学”而言,完全保留了原意。
  学校正门是两扇大铁栅栏门,栅栏间距有十多厘米,脑袋小的能从中间挤过去。栅栏顶端焊了铁尖儿,表象是要扎翻越者的屁股,实际上从未有人受害。大门两侧各有一扇铁皮门。右侧铁门担当大门的替补,偶尔也会打开,履行门的义务。左侧的铁门则从未打开过,所以这儿成了避风港,每当大雨倾盆,这一米见方的地方会挤上六七个小孩儿。他们收起雨伞,顶着编织袋,在门底下唱着喊着,吸引路人的注意。
第21节:小学故事(2)
  沿着一条砖瓦铺成的小路走进校园内。正对着的是一排教室,它们将学校分为了前后两个操场。前操场上有三座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有几块花池,在夏天时开满了月季和太阳花。一排办公室坐落在前操场的最北边。四间办公室依次为女老师办公室、男老师办公室、校长专用办公室和体育、实验器材摆放室。
  在女老师办公室门口五米处,有一间朝东的水房,这是我们夏天的乐园。男老师办公室门口是一个乒乓球台,这个台面垒得比较低,所以最受低年级学生青睐。在校长办公室门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树干有一抱粗。在树干上挂着一个铁铃铛,它就是学校制度的象征。从铃铛内垂下一根绳子,每到上下课时间就会有老师来摆动这根绳子,摇响铃声。每位老师摇铃的力度、节奏各不相同,后来我可以根据铃声猜测出是哪位老师在摇。
  前操场的最南面有两间教室,与公共厕所、后操场的高年级教室连成一排。
  后操场呈盆地状,三间教室似乎建筑在高原之上,要爬一个一米高的坡儿才能来到门口。斜坡上挖了很多小坑儿,这是打玻璃球的战场。紧挨着女生公厕的那间高年级教室,与对着学校大门的那排教室之间形成了一个,这是一条通往后操场的阳光大道。学校唯一的“校方黑板报”就在这大道北边的墙壁上。
  后操场显得有点儿空荡,有一根升国旗的铁旗杆。有一副单杠,供大家练引体向上用,也可以挂在杠上玩儿大风车。一副双杠,我们常常在上面玩儿猫捉老鼠,从双杠一端撑上去,翻到另一边,两个人互相追跑。很早前后操场还摆放过一个篮球架,我们常常爬到篮球架上玩儿,为出风头还冒险坐到篮筐上。
  学校后门其实不算门,是一堵较矮的墙,翻过去能进入一条小胡同,沿小胡同左转右拐,出来后是学校后的池塘。这堵墙很人性化,没插上玻璃碴儿,也没种仙人掌,极其方便翻越。高年级男生喜欢从这里体验“飞一般的感觉”,但也有人不小心沦为“骑墙派”,赵娜的哥哥赵辉在一次翻墙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裤裆扯破了个大口子。
  这就是我们大赵庄学校当年的整体布局。如果你现在去那里,看到的将是一座崭新的、青砖绿瓦的现代化农村小学,整齐、宽敞、明亮,前后操场合在一起,盆地已被填平。教室看上去宽敞了,但我记忆中的大操场却不见了。学校也变小了很多。
  3&.&假前大会
  一年有四个假期。暑假、寒假各一个月,麦假、秋假结合农忙,大约会放七到十天。
  每次放假前,都会开一场全校大会。校长要在大会上宣布假期须知。大会在放假前一天召开,一般会选在早操后进行,趁着各班队伍还没解散,顺便开这么一个会。
  各班队伍按年级高低顺序依次排开。各班体育班长整队:“立正,稍息,向前看齐!”体育老师再集体整队。掌声中张校长登台演讲。
  校长背着手,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用真声发音:“一年一度的‘?’假又到了,学校决定放假N天。”这时下面一阵骚动。校长“咳,咳——”,清清嗓子,声音提高八度:“不准说话了!安静!这边是几年级的队,四年级是不是?就你们班的声音大!”下面顿时就鸦雀无声了。
  校长接着说:“首先要强调的是,假期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注意事项因时而异。夏天不要一个人去河里洗澡,不要打架骂人,注意防火防电。冬天走亲戚注意交通安全,不要赌博,不要“吸酒喝烟”。“吸酒喝烟”是张校长的经典语误,屡犯不改。
  当会议进行到“吸酒喝烟”时,下面的气氛已经攀升到喧嚣的地步。校长将各班班主任叫在一起,迅速安排护校任务。然后由体育老师宣布散会,各个班级依次退场。
  4&.&开学大会 
  每学期的第一天要召开全校大会,表彰成绩优秀者和通知缴纳学费。同学们在会场上尽情释放重逢的兴奋。
  校长首先通报各班的财务情况。“上学期三年级每人缴纳学杂费15元6角,共计……订资料费每人7元3角,买扫帚水桶15元……最后,平均每人还剩3毛4分。”张校长接着说新学期各班级需缴纳的书本费和学杂费。
第22节:小学故事(3)
  学生们记下了自己要缴纳的钱数,回家转达给家长,并在规定时间内把钱交给班主任。因为每学期的费用并不是整数,通常是三四十元几角几分的,所以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女子监狱电影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