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收缩的方向和肌纤维收缩的全或无的走向相反??

基础瑜伽解剖学(七)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1
主讲人:邱显峰老师
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肌肉组织 (Muscle Tissue)的分类
一、骨骼肌又叫作横纹肌(striated
mucsle),因为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也叫作「随意肌」,因为其收缩可受意志支配。是通过肌腱固定在骨骼上,以用来影响骨骼如移动或维持姿势等动作。平均而言,骨骼肌最多可达成人男性体重的42%,成人女性的36%。人体的骨骼肌约有400条以上。骨骼肌的特性是收缩快
而有力,但易于疲劳。
二、平滑肌没有横纹,受自主神经支配而不受意识所控制,因此又称为「非随意肌」。出现在食道、胃、肠、支气管、子宫、尿道、膀胱、血管的内壁上,甚至也出现在皮肤上(用来控制毛发的直立)。平滑肌的特性是收缩缓慢但持久。&
三、心肌在结构上和骨骼肌较相近,有横纹但不受意识所控制,因此又属于「非随意肌」,且只在心脏内出现。心肌的特性是自动且有节奏地收缩。
心肌和骨骼肌是条纹状的: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肌小节(sacromere),由肌小节规则排列成束状;但平滑肌却不是这样,并没有肌小节,也不是排成束状。骨骼肌的排列为规则且相平行的束状,而心肌则是以交错、不规则的角度相连接(称之为心肌间盘)。条纹状的肌肉有爆发力,而平滑肌一般来说是持续的保持紧缩。
骨骼肌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型-慢肌,富含微血管、肌红蛋白及粒线体,使其颜色呈现红色。慢肌可以运载较多的氧气,且支持有氧的运动。
第二型-快肌,又再依收缩速度由慢而快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IIa型,和慢肌一样是有氧的,富含粒线体和微血管,且呈现红色。
第IIx型(亦称为第IId型),含有较少的粒线体和肌红蛋白,是人体内最快的肌肉类型。收缩地更快,且较有氧的肌肉更为有力,但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肌肉变得疼痛(时常被错误地归因于乳酸的产生)之前做无氧的运动。
第IIb型,为无氧的、行糖解作用的「白色」肌肉,含有更少的粒线体和肌红蛋白。在小动物如囓齿类的身上,这是它们快肌的主要类型,也因此它们的肉会是白色的。
肌肉的组成
肌肉由数千个称为「肌纤维」(又名肌细胞)的微小圆柱状细胞所构成。这些肌纤维平行分布,有些可长达三十公分。每条肌纤维里有无数个成细丝状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让肌肉能够收缩、放松及延展。每个肌原纤维又由数百万个称为「肌小节」的肌束所构成,而肌小节又由众多粗细肌丝交迭组成,每条粗肌丝和细肌丝的主要构成物是收缩性蛋白—「肌动蛋白」(较细)与「肌凝蛋白(又名肌球蛋白)」(较粗)。由于肌肉和肌膜含有较上述其他构造数量更多的弹性组织,因此肌肉和肌膜应该是柔软度训练的重点。
又肌纤维由肌束膜捆绑在一起叫做肌束;这些束聚集在一起然后形成肌肉,由肌外膜排行。肌肉纺锤被分散至遍布在肌肉里,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反馈知觉信息。
肌外膜(肌外衣)→肌束衣→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小节(小肌束)→粗肌丝和细肌丝→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
依肌肉形状(肌肉纤维之架构)分类(Muscle Types)
有条形、单羽、双羽、梭形、方形、扁平、带状、三角形、二腹、螺旋、环形、十字…等。
不同的形状也扮演着不同的功用
肌肉的作用 (Actions of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所控制。来自神经的冲动会促使肌纤维
的细胞释出钙离子而引起收缩。肌肉在收缩时会变短,且在肌肉的
附着处施加拉力。
肌肉的起点与止(终)点
肌肉的起点(起始端)和止点(终止端)可看它移动的方向,一般而言,起点是固定的,而止点会往起始点移动。就位置而言,通常起点会在近心端或骨的近侧附着点,止点则在远心端或远侧附着点。
依肌肉起点和止点的分类
1.单一起点和止点,多数肌肉属此。
2.双头起点,单一止点,如肱二头肌。
3.多头起点,单一止点,如髂腰肌。
肌肉亦可依其跨越的关节数来分成单一关节肌肉和多关节肌肉。
不同的肌肉形态扮演着不同的功用
肌肉组织的四个主要特性
1.兴奋性:肌肉对刺激的接受与反应能力。
2.收缩性:肌肉受刺激时所产生的收缩能力。
3.伸展性:肌肉的伸张能力。
4.弹性:肌肉在收缩或伸张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
5.黏滞性: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所产生的阻力称之。温度低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因此运动前要暖身,以使体温升高,减少肌肉的黏滞性。
肌肉收缩的机制
肌肉收缩有三个主要功能
2.维持姿势
3.产生热量
一般而言,每一条神经有一条动脉和一至二条静脉伴随进入骨骼肌。一个运动神经元与所有它所刺激的肌肉细胞合称为运动单位。控制精细动作的肌肉,每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少于10条,如眼部,而负责较粗动作的肌肉,每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达500条之多,如大腿肌。每条肌纤维仅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控制。
肌肉的运动作用
1.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只有拉动肢体而没有推的力量。当一组肌肉产生收缩动作时,与此动作相反的一组肌肉则必须舒张,此称为相互拮抗肌。
2.持续的肌肉活动可使肌纤维的大小增大,称为肥大。相反的,肌肉被固定一段时间不动就会萎缩。如果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被切断,肌肉就会立即萎缩。
3.单肌纤维的肌肉运动是遵守「全」或「无」定律,也就是不会有有的肌纤维动,而其它肌纤维却不动的现象。
4.肌肉收缩强度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有关。
5.运动方向与肌纤维的走向有关。
肌小节肌肉的收缩作用:(肌纤维的收缩单位→以Z线为界)
1.运动时:肌动蛋白丝和肌凝蛋白丝发生滑动
& →二条Z线间距拉近→肌小节缩短→引起肌纤维收缩
2.休息时:仅有少数肌纤维呈收缩状态(轮替休息)
3.疲劳时:一块肌肉连续受到刺激
& →各个肌细胞无法完全获得恢复→收缩力将愈来愈弱,最后停止
肌小节收缩说明如下:
A带(暗带):由粗肌丝(肌凝蛋白),两端游离,构成的暗带区域
I带(明带):由细肌丝(肌动蛋白),一端游离,构成的明带区域
1.定义: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肝醣分解成的乳酸,远较乳酸的氧化进行快。结果,肌肉中便蓄积大量乳酸,且亟待进行氧化分解,这种情形,叫作氧债。
2.氧债去除:积在肌肉之乳酸,实际只有1/5被氧化成CO2与H2O,此氧化释出之能量恰好用于使其余4/5的乳酸再合成为肝醣,以补充肌纤维内肝醣的储存量。
3.氧债需藉运动完毕后之喘息,以获得大量额外的氧气来偿还,故氧债的去除是在运动后的休息。
肌肉收缩有四种型态
一、等长收缩 ( Isometric ):等长收缩是静态的收缩,关节角度不产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山式 (
Tadasana )
站立时,任何一个关节的角度都没有明显改变,保持山式的主要肌肉所做的是等长收缩。当我们保持某一个瑜伽体式时,在不改变身体姿势的延续期,也是在做等长收缩。而一旦肢体运动,该肢体所用到的肌肉就不再做等长收缩了。
二、等张收缩
(Isotonic):等张收缩是肌肉克服一定的重量或阻力进行的收缩,收缩时肌肉长度虽改变,产生的张力却相等。如手持哑铃,反复屈伸,动作过程中,肌肉都以同样的张力在运动。
三、向心收缩 ( Concentric ):向心收缩会产生抵抗重力的运动,它是使肌肉缩短的收缩。例如:当以山式
( Tadasana ) 站立时,我们向前向上抬起双臂,经耳旁举过头顶,这时三角肌前束与肱二头肌所做的就是向心收缩。
四、离心收缩 ( Ecentric ):离心收缩是随着重力减慢的运动。它是使肌肉拉长的收缩
(记住这里的术语拉长与一般瑜伽术语中的拉长不同)。在上一个例子中,如果我们将双臂从头顶慢慢放回身体的两侧,在向前向下的过程中,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前束会做离心收缩以避免双臂太快放下。
凡是克服重力的运动,都是向心收缩。凡是顺从重力的运动,都是离心收缩。在做动作时,基本上是,主动收缩,被动伸展。
肌肉之间的关系
1.主动肌(Prime Movers,原动肌):收缩时使关节产生运动的肌肉。
2. 协同肌(Synergists):在主动肌发挥作用时,协助产生同样作用的肌肉。
3.&拮抗肌(Antagonists):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处于放松,拮抗肌对于关节的运动,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拮抗肌过紧会影响主动肌的作用。
4. 稳定肌 ( Stabilizers
):稳定肌不产生运动,但可以稳定机体,使运动正常进行。稳定肌工作得越好,运动越容易进行,姿态也更加优美自然。
举例:不用手的眼镜蛇式 ( Bhujangasana ) — 完全的脊椎伸展
主动肌是竖脊肌;协同肌是半棘肌、棘间肌和腰方肌;拮抗肌是多组肌肉,包括腹直肌;稳定肌是腿后肌、臀大肌、髋内收肌和腹横肌。
运动受限制时会怎样?
当运动受到限制时,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
1.主动肌与协同肌较弱,收缩不足以带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运动。
2. 拮抗肌太短或太紧,妨碍主动肌进行运动。
3. 稳定肌不能提供起始运动的支持基础。
4. 关节的病变—例如关节炎—妨碍关节的充分运动。
5. 疼痛会限制了运动范围。
怎样判断关节是否以最佳幅度运动?
你是放松的,能自在呼吸,关节正在向你所设定的方向运动,没有卡住的现象,没有感到疼痛。
静态式拉筋伸展操
1.静态拉筋伸展
静态拉筋的做法,是透过某个拉筋姿势,让想要身展的肌肉 (或肌群) 受到一定的延展压力。不管是拮抗肌群 (作用相反的肌群)
或主动肌群 (要伸展的肌肉群),都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对要伸展的肌肉 (或肌群)
施加压力。然后维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让目标肌群获得伸展。
2.被动式拉筋伸展 &
此法跟静态拉筋非常类似,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肌肉及关节的活动范围,但需要有同伴或辅助器材帮忙。由于有外力介入,肌肉受力较大,因此的风险也比第一种略高。
3.主动式拉筋伸展
主动式拉筋伸展运动不需藉助器材或同伴等的外力帮助。这种拉筋法是运用相反肌肉 (拮抗肌) 的力量,来伸展目标肌群
(主动肌)。相反肌肉的收缩可以帮助主动肌放松,最典型的一个动作是把单脚往前尽量抬高。在没有同伴和器材辅助下维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
4.本体感觉神经肌肉诱发术 (PNF伸展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诱发术是PNF伸展法的中译名称,是一种比较进阶的柔软度训练方法,同时运用到目标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这种伸展法原本是以复建为目标发展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健运动。对于特定肌群的训练、提高柔软度
(及活动范围) 以及增进肌力等目标来说,这种伸展法也十分适合且有效。
PNF伸展法采取的动作会让目标肌肉受到压力,由同伴施加阻力让运动者维持姿势不动,收缩目标肌肉五至六秒。收缩强度,应视肌肉情况而定。收缩的肌群接着放松,然后进行三十秒左右的有限度伸展。运动者接着有三十秒的休息时间,一个伸展操应重复二至四次。
5.合并等长收缩的伸展( Isometric Stretching )
合并等长收缩的伸展是类似PNF伸展法的被动式伸展法,但收缩肌肉的时间较长。这种伸展法会让目标肌肉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不适合做这种伸展运动。其他建议,包括每两回伸展运动间要有四十八小时的休息,而且一次只能伸展一个肌群。
合并等长收缩的伸展法,如站立推墙的小腿肌伸展操,运动者身体挺直手扶墙,然后在感到舒服的范围内,将一腿往后尽量退到远处,双脚脚跟要全程着地。保持这个姿势,接着像是要把墙推倒般地往前用力,藉此收缩小腿肌肉。
合并等长收缩的伸展法是以静态伸展的姿势,然后收缩目标肌群达十至十五秒。伸展目标的手臂或腿必须维持不动,然后放松肌肉至少二十秒。一个伸展操应重复二至五次。
动态式拉筋伸展操
「动态式拉筋伸展」指的是牵涉到动态动作的一类伸展运动。运度者不再是停留在某一个动作上面,而是采取摆动或跳跃的动作,藉此延展肌肉或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软度。可略分为以下三种动态拉筋伸展的方式。
1.弹震式伸展 ( Ballistic Stretching )
弹震式伸展是利用快速摆动、弹动及反弹产生的动力,迫使身体部位超越平常的活动范围,这是以往常用的的一种伸展法。弹震式伸展有可能产生危险,选择其他的动态伸展方式或PNF伸展法,可以达到更好的伸展效果。弹震式伸展的主要缺点除了可能受伤之外,还包括没有给目标肌群足够的时间适应伸展姿势,有时反而反复地引发牵张反射,而造成肌肉紧绷。
2.动态伸展(Dynamic Stretching)
不同于弹震式伸展,动态伸展运用克制或温和地弹动或摆动动作,让特定的身体部位达到其活动范围极限。这种伸展法会逐渐增加弹动或摆动的力道,但动作绝对不能急遽猛烈或失控。
切勿把动态拉筋伸展和弹震式伸展并为一谈。动态伸展的每个动作缓慢、温和,且过程目标清楚。动态伸展绝对不会让关节超过其正常的活动范围,而弹震式伸展却激烈许多,而且目标就是要迫使人体部位超越其正常活动范围的极限。
3.单一肌群主动伸展法 ( Active Isolated Stretching )
单一肌群主动伸展法简称AIS,是亚伦.马特斯 (Aaron L. Mattes)
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式的拉筋伸展法,可以将想要伸展的肌群单一隔离定位,进行2-6秒钟的伸展(依笔者的经验以6-8秒最佳)。方法是收缩拮抗肌
(即相反的肌群),迫使被伸展的肌群放松。单一肌群主动伸展运动的运作方式如下
选择所要伸展的肌群,然后采取某一个伸展姿势。以头碰膝式为例
主动收缩拮抗肌→进入伸展→维持该姿势六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这个伸展操五至十次。
转自灵性使者的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肌阵挛的检查诊断
  肌阵挛的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的过去史和发作形式,结合清醒期和睡眠期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和随病情进展患儿出现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等特点,可做出诊断。根据发作形式,并尽可能争取做到经治医师亲自观察到一次发作,应与引起肌阵挛其他疾病鉴别,必要时可做神经影像学检查。  1.生理性肌阵挛  可以在觉醒或睡眠时发生。  (1)呃逆最常见,可因精神因素、进食、药物、颅内肿瘤、脑外伤或神经外科手术等引起。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  (2)睡眠时短暂性肌痉挛多见于男性,脸部及双手的肌痉挛,每次持续75—150 ms。发生于快速眼动期或非快速眼动期。入睡后的肌阵挛在正常人也可出现。相当短暂,对健康无影响。可能是网状激动系统中介的运动觉醒反应的一部分。  2.特发性肌阵挛  又称扭转性痉挛症。系指非继发于某种神经系统疾病,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的肌阵挛。  (1)遗传性特发性肌阵挛(hereditary essential myoclonus)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肌阵挛一般持续50~200ms,睡眠时减轻,精神紧张或某些特定动作(如书写)时加重。首发症状出现在20岁以前。首发年龄越小,症状越重。脑电图正常。无癫痫,痴呆、明显的共济失调或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病程非进展性加重。  (2)散发性特发性肌阵挛(sporadic essential myodonus)  无家族遗传性。首发年龄2~64岁。肌阵挛多见于躯干及肢体近端。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病程无进行性加重。饮酒或药物(丙戍酸或氯硝两泮)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3.症状性肌阵挛  指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的肌痉挛综合征。这些疾病以引起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共济失调、精神障碍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主要症状为特征。即使出现癫痫,多数并不严重。  (1)伴有癫痫并以脑病为主的症状性肌阵挛  变性疾病引起的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Unverricht—Lundbory病,Baitic肌阵挛):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形遗传。7~13岁起病。主要表现为夜间发作的肌强直、强直-阵挛-强直性癫痫,或肌痉挛。一般为双侧,亦可见于单侧,常侵犯颈、肩、臂肌。发作次数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发作前多有前驱症状,如心悸、心前区不适感等。肌阵挛常因情绪因素、声光刺激、疲劳、寒冷加重。本病并不出现痴呆、视神经萎缩、锥体外系症状。  有明显病理学或生物学异常的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包括Lafora病和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Lafora病,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有光敏性肌阵挛,均有认知障碍,癫痫出现可早于肌阵挛。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特征为进行性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言语障碍、智能明显减退.症状出现不久后出现肌阵挛与全身性癫痫,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2)持续性局限性肌阵挛  一块肌肉或一群肌肉引起阵挛性收缩,产生的部位以肢体远端为多。多数情况下呈节律性抽动,常与Lachson癫痫相混淆,所不同者前者呈持续性,后者无持续性。  (3)小脑性肌阵孪性癫痫  本病有癫痫、肌阵挛、小脑症状三大临床症状。不产生运动效果。此型肌阵挛当随意运动时出现反抗运动,即由于拮抗肌的作用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可发生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或成人支气管肺癌患者。  (4)其他型肌阵挛  除上述三型肌阵挛外,尚有一些病因不明或变性病引起的肌阵挛,如Schilder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脑萎缩,Pick症等均可有肌阵挛。  4.癫痫性肌阵挛(epileptic myoclonus)  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肌阵挛称癫痫性肌阵挛,尤其在疾病早期即已出现。有典型的各类型癞痫表现,脑电图上有多棘波或多棘一慢波等痫样波发放。  5.肌纤维震颤(myokymia)  俗称肉跳,为许多运动单位或一群肌纤维的自发性短暂性搐搦样收缩。由于过于细小,肉眼无法看到。肌电图上表现为小的、反复的、短时间棘波电位。目前认为肌纤维抽搐的产生是因为作用于前角细胞或肌纤维兴奋性的营养性影响不一致,或是由于运动神经纤维内自发性冲动发放的结果。通常邻近的肌纤维群交替或间歇发生收缩,表现为肌肉表面的持续波动起伏。此种运动较肌束颤动粗大而持续,但一般并无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见于疲劳、寒冷时,也可见于神经症及体质衰弱的患者或其他代谢性障碍疾病(如大量出血后盐类丢失、尿毒症等)。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时可与肌束颤动一起发生。持续性的单侧面肌纤维抽搐可见于脑干疾病。  6.肌束颤动和肌纤颤动(fasciculations and fibrillations)  肌束颤动是指一个肌群或一些肌群细小的快速收缩,为肉眼能见到的最细微的不自主运动。患者亦常主诉有肌肉跳动感。一般认为肌纤维颤动是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的刺激现象,而肌束颤动是脊髓前根的刺激现象。肌束颤动和肌纤维颤动都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肌纤维颤动在四肢、颜面、舌肌都可出现,但以舌肌最明显。这是因为除舌肌外其他部位有皮肤覆盖不易被发现。伴有肌萎缩的肌束颤动可见于各种后运动神经元病变,但最常见于变性疾病,如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进行性延髓麻痹等运动神经元疾病。无肌萎缩的肌束颤动亦可见于正常休息时,疲劳与紧张以后,较多见于腓肠肌与手臂肌肉,称为自发性良性肌柬颤动。  7.面肌抽搐(facial tic)  一般的面肌抽搐多为一侧性,表现为眼睑抽搐、伴有皱眉肌、鼻部诸肌、颊肌收缩。眼睑呈快速频繁的抽动,如病程过长,反复发生可引起眼睑强直性收缩,提上睑肌收缩,睑裂缩小。由于疼痛刺激引起面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性收缩者称“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见于三叉神经痛。当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患侧面肌反复发作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有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面肌抽搐和面肌痉挛临床表现相同。  8.手足搐搦症  由低血钙或中毒引起。多见于婴儿、儿童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间隙发生的双侧强直性痉挛,以上肢显著。典型的“助产手”:包括手指伸直并齐,掌指关节屈曲,大拇指对掌内收,腕部屈曲,常伴有肘部伸直和外旋。牵涉下肢时,有足趾和踝部的跖曲和膝部伸直。严重时可有口、眼轮匝肌痉挛。发作时意识清晰。面神经叩击试验和束臂试验阳性。低血钙者可同时产生手足搐搦和痫性抽搐。  9.破伤风  破伤风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常发生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的抽搐,历时数秒钟。意识清醒.抽搐间歇时肌肉并不松弛,扪诊仍可发现坚硬的强直状态,以咀嚼肌最为显著。外伤病史、苦笑病容,角弓反张等均可提示破伤风的诊断。  10.新生儿抽搐  均属痫性抽搐。轻者呈局限性或偏侧性阵挛性痉挛,脑电图显示一侧尖波灶或正常。重症者可呈全身强直性痉挛或肌阵挛,或是微小的眼球或肢体强直性或阵挛性动作,伴有脑电图上的多发性尖波灶,弥漫性阵发性活动或低平电位。  11.癔病样抽搐(hysteroidal convulsion)  发作前有精神因素,多于他人在场时发病。发作时突然倒下,头部后仰,全身僵直,牙关紧闭。握拳时大拇指在掌外。强直性痉挛后,继有不规则的手足舞动。常杂以捶胸顿足、哭笑叫骂等情感反应。无意识丧失,瞳孔和跖反射等无改变。面色如常或潮红,大多无咬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经他人抚慰或治疗而止。患者能描述发作经过。  12.痉挛  (1)书写痉孪(writing spasm)  属于神经功能性疾病,是书写时因手肌紧张及运动异常而导致的书写功能障碍。患者在持笔或开始写字时出现痉挛。这种痉挛现象主要发生在手指、腕部甚至整个上肢。有的病例可引起固有伸肌呈痉挛性强直收缩,继之沿食指及中指渐渐蔓延到固有伸拇长肌收缩.产生拇指外展。本病最重要的特点是书写时痉挛,不写字时症状消失。  (2)痉挛性斜颈  特点是颈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收缩,产生痉挛性斜颈。肌肉收缩呈强直性,有时呈阵挛性或强直性阵挛收缩,故头扭转伴有斜颈及细小摇头。发作时头向侧方倾斜,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向上。痉挛性斜颈在坐位、立位、情绪激动及周围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卧床安静时减轻,眨眼时消失,随意运动时增强。有时检查时给以拮抗动作则斜颈消失,压迫胸锁乳突肌及副神经时可以诱发。  (3)痛性痉挛  在强直性肌肉收缩的同时伴有疼痛,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均可引起。常在白天剧烈括动后的瑰上出现,一般以下肢腓肠肌多见。  13.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nia)  病因不明,发病年龄5~60岁。病情常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进展并加重。在静止状态、活动状态时肌肉均呈持续性收缩,伴有剧烈疼痛。常首先侵犯手足,以后向面部及咽喉部肌肉、舌肌、肢体、躯干肌蔓延,伴有广泛的肌肉抽搐,常发生窒息,或由于吸入性肺炎而死亡。  14.僵人综合征  常见于男性,有轴性肌肉针刺样感的疼痛,然后发生对称的持续性的骨骼肌僵硬.抽搐、痛性肌痉挛。眼肌、心肌与平滑肌不受影响,肌僵硬不受睡眠、脊髓麻醉和巴比妥类药物的影响。  15.Me Ardle征候群(Mc Ardle’s syndrome)  由于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而使肌肉收缩不正常,呈痉挛性收缩。由于强直痉挛收缩,被动牵引而产生疼痛,疼痛随运动度增加而加重,客观检查无异常发现。  16.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在长期服用抗精裤药物后出现的不自主动作。最常引起本病的药物有氯丙嗉、氟哌啶醇。在连续服药l年后,至少5%~10%产生运动障碍。有些病例在服药数周、数月后即能罹病。一般认为系长期阻断多巴胺能受体后,后者反应超敏所致。突然停药可以诱发。主要表现为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如皱额、挤眉弄眼、呶嘴、歪舌、缩嘴角、舌头伸出缩回或左右扭转、咬牙、反复张口等。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呈体轴性运动,有扭转颈、肩、躯干、前后屈伸运动、下肢奇异动作;有时出现耸肩缩背样动作,急促深呼吸、手指指划运动;有的伴发四肢躯干的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运动,严重时出现颤搐、肌阵挛或肌张力增高所致的扭转性痉挛性运动障碍、痉挛性斜颈等症状。亦可有肌张力低下,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症状在睡眠中消失,兴奋时加重.说话时减轻。异常运动可因步行、运动、叩击等诱发而加重。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
《现代神经外科手册》 周良辅主编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rn...
面肌痉挛为不自主的阵发性一侧面部肌肉抽搐,可分为原...
恶心与呕吐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因肌细胞产...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
咽肌痉挛又名腭部肌阵挛,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为软腭或...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是一种不自主...
用途: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或尿中的镁。
用途:该产品用于日立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乳酸脱氢酶。
用途:与供氧系统配套供人体吸入氧气时使用
用途:用于人体耳温的测量。
用途:产品适用于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引起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及脑外伤引发的后遗症等的治疗,可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关注今日:7 | 主题:87166
微信扫一扫
瞳孔括约肌为什么兴奋收缩时,向瞳孔方向移动,导致瞳孔缩小,而瞳孔开大肌却相反呢?
页码直达:
瞳孔括约肌为什么兴奋收缩时,向瞳孔方向移动,导致瞳孔缩小,而瞳孔开大肌却相反呢?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同问?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结构决定功能,可以再仔细看一下解剖知识,简单讲,瞳孔括约肌是位于瞳孔缘的环形肌肉,肌纤维收缩,环缩短,也就是瞳孔缩小,向中央牵拉虹膜,而瞳孔开大肌是位于括约肌外侧的放射状排列的肌肉,肌纤维收缩缩短,会将虹膜向房角方向牵拉,瞳孔放大。有不准确的地方请谅解!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同理,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中,环形睫状肌收缩,肌纤维缩短,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会变凸,曲率增加,调节力增强,眼睛就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瞳孔括约肌是环形的,收缩瞳孔就小,开大肌是放射状,收缩就往外边拉,瞳孔就变大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肉收缩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