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动作电位不叠加矛不矛盾文学获奖作品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现代生物学实验习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生物学实验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怎样证明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
怎样证明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我要做一个关于 证明 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 的实验 实验体是对蟾蜍心肌和腓肠肌进行连续两个刺激,改变2个刺激的间隔时间看对心肌和腓肠肌收缩形式分别有何影响.通过上述提示进行实验 希望各位前辈高人给点实验介绍和实验步骤 谢谢给为了先
做过生理学实验没?做过就好说了.心脏和腓肠肌解剖离体后都连到转换器,把拉力转化为电信号输入信息采集系统,不知道你们用的是哪一种,反正大同小异.电极贴紧心脏和腓肠肌,电压分别调节到阈值以上,设定初始刺激间隔和刺激间隔递减幅度,然后开始刺激,连续若干次刺激后两者的收缩信号峰图的后峰都消失,此时可以结束,并从软件中读取后峰消失的刺激间隔时间,也就是绝对不应期时间.实验中记得不断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没做过的话就不应该会被问到这种问题,我也就没啥好说的.
与《怎样证明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相关的作业问题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是靠一些肌细胞的收缩活动来完成的.例如,躯体的各种运动和呼吸动作由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心脏的射血活动由心肌的收缩来完成;一些中空器官如胃肠、膀胱、子宫、血管等器官的运动,则由平滑肌的收缩来完成.不同肌肉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来看,各种收缩活动都与细胞内所含的收缩蛋白质,主要与肌
骨骼肌收缩可以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收缩不能强直收缩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肌肉的兴奋时间不同,骨骼肌动作电位快,可以在很短时间出现两次动作电位,而在肌肉收缩还未完成的时候,第二次收缩已经开始,总体效应就是强直收缩;心肌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并且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频率几乎是同步的,所以不可能造成在肌肉收缩的时,同时发生两次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的结构基本相似,也有横纹心肌细胞与骨骼肌有所不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粗细差别很大,介于0.2.3微米之间;同时,粗的肌原纤维与细的肌原纤维可相互移行,相邻者又彼此接近以致分界不清.心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多种哺乳动物均有纵轴向伸出,管径约0.2微米.而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无纵轴向伸出
你可能是看了爱因斯坦的虫洞理论后才有这感慨的吧! 再问: 也许吧,这么半天都没人就选你吧。
Enter here to be translated right ah,we do not know,then let time proof of our.Hope time can be long,long time ...can be a strange feeling,I will make it disapp
1.因为ABCD-A1B1C1D1是正方体,所以面ABCD//面A1B1C1D1,BC属于面ABCD,所以BC//面A1B1C1D1,即BC//平面AB1C12.因为ABCD-A1B1C1D1是正方体,所以CC1垂直于面A1B1C1D1,所以CC1为点C到平面AB1C1的距离,距离为a.3.CC1为三棱锥C-AB1C1
1.被子植物的一生始于( 受精卵 ),然后长出幼小的( 根 ),( 茎 )和( 叶 )证明它已经长成了幼苗.被子植物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 传粉 )和( 受精 )完成它的一生.2.没有水,就没有( 生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 水 ).植物主要靠( 水 ),靠(导管 )运输水,通过( 蒸腾作用 )蒸腾失水,参与生物圈的
假设圆心为O,直径为AB,而存在另外一点为C,则连接OC,由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于是AO+CO>AC,由于CO=BO(圆的半径相等),则AO+CO=AO+BO=AB>AC所以直径是最长的
设,AB为直径.假设另一条弦是BC大于AB因为AB为直径.所以角ACB为直角.所以BC^2+AC^=AB^2所以AB>BC.与假设矛盾. 再问: 麻烦您写一下正规点的证明过程,谢谢 再答: 已知一点P到⊙O上的最小距离为2cm,到⊙O上的最大距离为6cm,求⊙O的直径。 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画图后很自然地想到:P到⊙O
过c做ce平行且等于bp,链接pe、de所以pbce是一平行四边形取pb、ec的重点为g、f链接ga、gf、fd由(1)知df垂直ec,ag垂直pb所以adfg是一个矩形其中ag=根号2/2,gf=1把矩形adfg拿出来看二面角A-PB-D就是角agdtan角agd=根号2所以角agctan根号2二面角A-PB-D为a
要证明AB=AC,应该取BC中点E,做BC的中垂线EA交CD(45,30边的公共点)于A此时AB=AC,但你给的条件只有两个边长,三角形是不能确定的,得再给一个边或角才可以.
EM=MC因为ABCDE是正五边形,AB=BC=AE M在AB的中垂线上,AM=BM∠EAB=∠ABC=108度所以⊿EAB≌⊿ABC所以EB=AC EM=MC EB=sin36*2
距离短,所以摩擦力作的功小所以省功
原式=[(cos2x+cos6x)+cos4x]/[(sin2x+sin6x)+sin4x]=[2cos4xcos2x+cos4x]/[2sin4xcos2x+sin4x]=[cos4x(2cos2x+1)]/[sin4x(2cos2x+1)]=cos4x/sin4x=cot4x.
设a,b,c边上的高分别为h1,h2,h3h1=12,h2=20,证明h3cs/12+s/20>s/h31/h315/2b+c>as/20+s/h3>s/121/h3>1/12-1/20=1/30h3
解题思路: 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让F1自交,如果F2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则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也就可以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另一种方法是F1测交,如果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则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也就可以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过程: 解
简单的来说,1、心肌有闰盘,骨骼肌没有 2、心肌不是随意运动的,骨骼肌可以随意运动 3、分布位置的区别,心肌在心脏,骨骼肌主要在四肢 4、功能不一样,心肌帮助心脏供血,骨骼肌主要是产生运动 5、骨骼肌的横纹比心肌明显 6、骨骼肌通常有多个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心肌通常只有一个位于细胞中央 7、骨骼肌没有分支,
选ABCDE心肌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以下不同:(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在整体内,心肌由自律性较高的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上的传出冲动.(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收缩、舒张交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持续的时间很短,所以即便是刺激间隔的时间短,也能落在有效不应期之外,即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但心肌动作电位持续的时间很长,高频率的刺激会落在有效不应期之内,从而不会引起心肌的收缩.表现为:骨骼肌会随刺激频率的增加有不完全强直收缩变为完全强直收缩,而心肌不可能出现完全强直收缩的情况.49.对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K+外流导致,相当于的平衡电位
B 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
C 其数值相对稳定不变
D 各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相等的
E 细胞处于极化状态
50.关于钠泵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B)
A 又称Na+-K+ATP酶
B 排出K+摄入Na+
C 细胞膜内、外K+浓度变化敏感
D 一次转运排出3 个Na+摄入2个K+
E 转运Na+-K+过程是耦联过程
5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
52.组织兴奋性降低,组织的(阈值增加)
53.细胞接受阈下刺激时,细胞立刻发生(去极化)
54.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55.骨骼肌中能与Ca2+结合的位点是在(肌钙蛋白
56.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57.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有关的主要离子是(Na+
58.下列有关局部电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细胞受阈下刺激时产生
B 有短的不应期 C 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D 电紧张性扩布
E 可以总和
59.终板膜上的受体是(乙酰胆碱受体)
60.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绝对不应期
61.下列不需要耗能的过程是(C )
A 肌肉的收缩过程
B 肌肉的舒张过程 C
K+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D Na+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E 葡萄糖进入小肠粘膜细胞
62.蛙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为2.0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500次)
63.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 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都相同
64.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65.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K+净外流为零)
6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中,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67.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向朝向下列哪种电位(Na+的平衡电位)
68.锋电位由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叫做(复极化)
69.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70.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阈刺激)
71.阈电位是(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72.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时,刺激可兴奋组织将(引起电紧张性扩布的局部兴奋)
73.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局部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B 局部电位随扩布距离增大而减小
C 局部去极化电位的区域兴奋性增高
D 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总和
E 它是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
74.下列具有局部兴奋特征的电信号是(终板电位
75.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E )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 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 在有髓纤维是跳跃式传导
D 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76.下列关于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 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全部纤维都兴奋为止
B 幅度随刺激频率增加而增加
C 距刺激电极越远,潜伏期越长
D 距刺激电极远处,可纪录到多个波
E 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样,可双向传导
77.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Ca2+通道开放)
78.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Ca2+ )
79.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80.相继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81.肌肉收缩滑行现象的直接证明是(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82.如果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被牵张,则出现(H带和明带长度增加)
83.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84.生电性钠泵可使膜暂时发生超极化,出现(正后电位
85.三碘季铵酚和α-银环蛇毒的共同作用是(能阻断递质结合于突触后受体)
86.正后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与何期相当(低常期)
87.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肉活动恢复正常,可以给予(新斯的明)
88.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囊泡释放可因细胞外液中什么浓度升高而被抑制(Mg2+ )
89.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则出现(无收缩反应)
90.将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三联管结构
91.给骨骼肌连续多次的阈上刺激可使肌肉产生(复合收缩)
92.下列有关有髓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E )
A 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 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 不衰减传导
D 双向传导 E 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9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不包括(C )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部
B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池释放Ca2+ C 肌浆中的Ca2+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Ca2+解离 D 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当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94.刺激阈值指的是(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95.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
A 加大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会减少
B 其除极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
C 其复极过程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D 膜电位除极到阈电位时,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
E 该动作电位的形成与Ca2+无关
96.关于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C )
A 引起兴奋-收缩耦联的离子是Ca2+
B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Ca2+与横桥结合
D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
E 肌小节缩短
97.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B )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幅度减小
B 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E 传导速度与温度无关
98.按照现代生理学的观点,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99.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00.用直流电刺激神经干,在通电时,兴奋发生在(B.阴极下方)
101.某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0mV,当变为+20mV时称为(反极化)
五.问答题 3. 阈刺激与阈电位的关系如何? 阈电位是从细胞膜本身膜电位的数值来考虑,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数值,出现膜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 阈刺激或刺激阈值是能使细胞膜静息电位降到阈电位水平的最小刺激或刺激强度。 4. 局部兴奋有何意义?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去极化,也就是静息电位距阈电位的差值减小,这时膜如果再受到适宜的刺激,就比较容易达到阈电位而产生兴奋。因此局部反应可使膜的兴奋性提高。 5. 试述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其过程包括:(1)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通过兴奋-分泌耦联,导致Ach释放突触间隙;(2)释放入突触间隙的Ach扩散致终板膜,并与其上的Ach受体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继而改变邻近的离子通道构型,从而使终板膜对Na+、K+通透性改变,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3)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 另外,扩散到突触间隙的Ach被酶水解,水解后的胆碱被重摄入突触前终末并合成Ach,以供下一次神经肌肉兴奋传递使用。 6. 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 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的特征有: (1)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这是因为乙酰胆碱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囊泡中而乙酰胆碱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时间延搁。比起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递过程要复杂得多、花费时间较长,因为需要递质的释放、与受体结合等。 (3)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7. 简述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递质传导是单向的) (2)突触延搁(因突触传递中存在递质传递,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与受体的结合都需要时间)。 (3)总和:可由轴突传来一系列冲动或许多轴突同时传来许多冲动,发生空间和时间总和,引起许多递质释放,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诱发扩布性兴奋。 (4)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疲劳,缺氧、CO2浓度升高都能改变突触传递能力,突触易疲劳与突触前末梢递质耗竭有关。 (5)对某些药物敏感:影响递质传递的药物都可影响突触传递。 8.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1)它不是全或无的。随刺激增加而增大;而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2)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可以电紧张性扩布的形式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衰减的;动作电位可以沿细胞膜作无衰减传导。 (3)可以总和。总和到使静息电位减少到阈电位时也可产生动作电位。包括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动作电位不能总和。 (4)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10. 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却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试分析其原因。 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强度也不同。当受到电刺激时,如果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纤维兴奋时,可记录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越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 11.应用筒箭毒和有机磷中毒后各对骨骼肌有何影响?为什么?(9分) (1)骨骼肌收缩有赖于支配它的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与终板膜N受体结合。筒箭毒可阻断N受体,因此,应用筒
8 箭毒后,它与Ach竞争而占领N受体,使Ach不能与N受体结合引起骨骼肌不能兴奋、收缩。 (2)有机磷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使Ach不能及时分解而积聚,使骨骼肌挛缩。 12.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及原理。 (1)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通过兴奋-分泌耦联,导致Ach释放到突触间隙 (2)释放入突触间隙的Ach扩散至终板膜,并与其上的Ach受体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继而改变邻近的离子通道构型,从而使终板膜对Na+、K+通透性改变,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 (3)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 (4)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富余Ach,通过胆碱酯酶的分解等途径失活,保证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忠实传递。 13.试述兴奋-收缩耦联的几个主要步骤。 (1) 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管膜是肌膜的延续,具有与肌膜相似的特性。当肌细胞被兴奋时,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可沿横管膜传导到细胞深处,直至三联体附近,这是兴奋-收缩耦联的首要环节。 (2)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
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细胞深处后,去极化所爆发的动作电位使终池结构中的某些带电基团发生位移,而引起终池对Ca2+的通透性突然升高,于是贮存在终池内的Ca2+就顺着浓度梯度向肌浆中扩散。 (2)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4)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14.神经细胞受到一次阈上刺激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变化? 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变化经历4个时期:紧接兴奋之后,出现一个非常短暂的绝对不应期,兴奋性由原有水平降低到零,此时无论刺激强度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继之出现的是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需要比正常阈值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接着为超长期,兴奋性高于原水平,利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第二次兴奋。然后出现一个持续时间相对长的低常期,此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值。最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15.试述可兴奋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在一次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下面以神经和骨骼肌细胞为例并按变化顺序进行描述。
(1)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即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引起细胞兴奋。时间相应于动作电位的锋电位时间。此时或者Na+通道蛋白已全部开放,或者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不可能形成新的Na+内流而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低,较强刺激可能引起细胞兴奋。时间上相当于负后电位的前半部分,此时Na+通道只有部分从失活中恢复。
(3)超常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也可能引起细胞兴奋。时间上相当于负后电位的后半。此时Na+通道基本恢复,但膜电位离阈电位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
(4)低常期:兴奋性较正常稍低。时间上相当于正后电位。这时Na+通道已完全恢复,但膜电位距离阈电位较远,因而需比正常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兴奋。 16.阈下刺激时,当引起局部兴奋的两个阈下刺激的间隔很短时,有可能引起扩布性兴奋。为什么? 每个阈下刺激虽然不能导致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但是却可以导致膜量侧电位差与阈电位的距离减小,因此当两个阈下刺激间隔较短时,就可能导致膜两侧电位差达到阈电位,所以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第二章 第三章
血液及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
机能合胞体及机能合胞性
红细胞比容
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溶血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纤溶系统 (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特殊传导系统
红细胞凝集
血液凝固 二、判断题 1. 2. 3. 硬骨鱼类红细胞数为100-300万个,采用的单位是cm3。
) 外环境是机体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体内的环境。
( 2 )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期较舒张期时间长。
9 4. 1. 2. 3. 4. 5. 6. 7. 外加刺激必须落在心脏的舒张期才能使心脏发生期前收缩。
( 1 ) 三、填空题 血液凝固的三个步骤都需要(钙
)离子参与,在血液中加入(
)作为抗凝剂,可降低该离子浓度而起抗凝作用。 离体心脏心跳频率较正常快,原因是(
失去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
)。 用沙利氏比色计测定罗非鱼的血红蛋白含量为7.9,它是指(100
)毫升血浆中含有的血红蛋白克数。 正常人和动物血管中的血液之所以不会发生凝固,是因为血浆中存在很强的抗凝血物质。在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有(
抗凝血酶Ⅲ
)。 以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原理是(
柠檬酸钠与Ca2+结合产生沉淀
)。 心肌无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有效不应期长
) 血浆渗透压包括(
)渗透压和(
)渗透压两部分。 8.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位于细胞间的(
9.体液包括(
10.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11.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
)和(蛋白质),成熟因子主要是(
1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是(
促红细胞生成素
)和(雄激素
13.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细胞是(
血小板(血栓细胞)
14.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15.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有(
16.心肌细胞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17.心室收缩期处于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
有效不应期
)内,所以心室不会产生(
18.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心肌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提高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
19.心交感节前神经元为(
)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
)与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
20.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
肾上腺素能β1
)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
),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速度(
),心肌收缩力(
21.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兴奋作用可被(
)受体拮抗剂所阻断。
22.心迷走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23.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可被(
)所阻断。
24.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后神经元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
),此递质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和(
)受体结合。前者引起血管平滑肌(
),后者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25.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为(
26.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27.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可( 双)向调节血压的变化,它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 28.红细胞的抵抗值越大,渗透阻力越(小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就越(
大)。 四、选择题 1.一般来说,将红细胞放在9%NaCL溶液中,其细胞形态(不变
),若放在0.25% NaCl溶液中,红细胞将(
)。 2.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3/H2CO3
)。硷贮”是指(
)。 3.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最大特征是具有(
2期即平台期
), 该期是-----离子缓慢内流形成的。
4.细胞内液属于(
A 机体的外环境
机体的内环境
二者都不是
5.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功能是调节(
毛细血管内外
)水分的移动。
6.不属于心脏的结构是(
) A.静脉窦 B. 心室 C. 动脉球 D. 动脉圆锥 7.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表示脆性越(小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现代生物学实验习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生物学实验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的结晶体怎么获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