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代宗师卡尔曼增益如何计算

惊呆!擦了这东西,空调竟然会爆炸? - 超级点子王 - 微易读
小超君说都说这空调一年至少要清洗1到2次,不然灰尘和细菌就太多了,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在夏天刚刚过去,不少人也正准备给家里的空调来个大清洁了,不过网上有人说,清洁空调时千万不能用酒精去擦洗,否则会导致空调爆炸!酒精不是常用在清洁消毒上吗,怎么会爆炸呢?【安全】用酒精清洁空调为什么会导致爆炸?(从视频07:00开始观看哦~结果绝对吓你一跳!)实验人员将一台需要清洗的空调拆开,使用医用酒精对空调机箱的内部和相关零件进行擦洗清洁,清洁完成之后,直接把空调重新装好,通电测试。几秒钟后,空调下部发生了爆炸,紧接着上部也发生了爆炸,大量的白色烟尘从空调的通风口喷了出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员游经纬说:酒精燃点极低,如果用酒精擦拭空调立刻通电,会使电路板产生少许的电火花,这些电火花可以直接引燃酒精。在清洁空调时,如果用了酒精,擦拭后一定要等半天,让酒精完全挥发以后再使用,这样就不会出现空调爆炸的情况了。清洁空调正确方法断开空调电源,打开空调面板:慢慢取出空调过滤网,积灰比较少时,用水洗或用吸尘器吸;积灰严重时,请放在含有中性洗涤剂的水中浸泡10到15分钟。洗干净后请甩干水分并将其在阴凉处晾干,勿用高温加热或烘干。将过滤器的爪部插进前格栅内。锁紧装置是用爪卡住的原理,所以请按前面板的两端和中央的3个部位。装上过滤网后,合上面板静置10分钟后,开启空调并把风量及制冷量调至最大,保持开启空调30分钟即可。看来清洁空调,还真不能想当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一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你的亲朋好友哦,不管怎么样,安全最重要!自己在家轻松做的腰椎保健操近年来,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腰椎方面的疾病从老年病逐渐年轻化起来,去医院看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病的病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对腰椎的保护不在意,就算感觉腰部疼痛也觉得过两天就好了,其实腰椎问题导致的腰椎疾病可能引发失禁、身体疼痛,严重的话甚至是瘫痪等后果,严重程度不容小觑啊!听说广西江滨医院骨与关节康复科主任廖德发有一套腰椎保护操,只需要通过4个动作来锻炼腰背肌功能,就能达到一定的治疗和预防的效果,点子哥塞塞赶紧带着“超粉”梁阿姨上门拜师学艺。你是不是也在为腰椎问题而烦恼忧心呢?赶快锁定广西都市频道今天21:30《超级点子王》,把这套腰椎保健操学起来吧!想要排骨不腻,竟然只需要加这个排骨蒸着吃最能保住营养和鲜味,可是自己蒸的排骨总是又老又腻,没吃几块就不想吃了,这可怎么办?别急别急~卢大厨找到一个拯救蒸排骨的秘密武器,有了它,排骨又嫩又滑还吃不腻!到底是什么好宝贝怎么厉害?卖个关子,看今晚节目就知道啦~还有让排骨变得晶莹剔透的超强洗排骨法等你学!中山路“朱梓骁”卖的泰国冰淇淋点子哥江松大晚上的来到中山路,居然说要来找大明星?!到底什么情况?原来是中山路的泰国冰淇淋店的老板居然跟《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男主角之一的朱梓骁长的超级像!明星脸老板做出来的冰淇淋,味道到底怎么样呢?不问不知道,一问口水流一地,不仅国内的食客爱吃这里的冰淇淋卷,就连泰国游客吃了也是称赞不已。新鲜的水果肉加上老板特调的冰淇淋汁,在制冷机上翻炒几分钟,美味的冰淇淋就诞生啦!看看这个金黄诱人的榴莲冰淇淋,可让江松吃的不亦乐乎,想知道这味道如何,那可别忘了锁定今晚节目哦~觉得本文有用,别忘了点赞哦~↓猜你喜欢? ? ? ?? ? 如何一眼找到小超君?▽▽
微信号: 功能介绍:《超级点子王》 2012年7月开播,隶属于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曾获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一等创优节目”荣誉称号,节目现已覆盖全国,每天21:30在广西都市频道播出,每周四21:30在广西卫视播出。 微信认证:广西电视台{"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独家合作","urlToken":"mittechreview","id":3270,"imagePath":"b1ffccccfb.jpeg","slug":"mittechreview","applyReason":"","name":"DeepTech深科技","title":"DeepTech深科技","url":"/mittechreview","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41094,"avatar":{"id":"b1ffccccfb","template":"/{id}_{size}.jpe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b1ffccccfb_l.jpeg","articlesCount":825},"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cfc7dd4b5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cfc7dd4b5.jpg","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13758],"summary":"鲁道夫·卡尔曼于56年前发明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仍然持续地对现代技术发生着重要影响。 许多引发数字革命的发明家,像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都对改变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大…","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3:20:42+08:00","sourceUrl":"","urlToken":,"id":1180535,"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纪念一位深远地改变了现代世界的非著名发明家:鲁道夫o卡尔曼","url":"/p/","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3270,"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cfc7dd4b5_r.jpg","author":{"bio":"DeepTech深科技,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isFollowing":false,"hash":"74cfda70f17ca0f48ba155","uid":16,"isOrg":false,"slug":"deeptech","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name":"DeepTech深科技","profileUrl":"/people/deeptech","avatar":{"id":"f9387a96ceca7a7af83b18c3bf6b74d6","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memberId":3594954,"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433595}],"title":"纪念一位深远地改变了现代世界的非著名发明家:鲁道夫o卡尔曼","author":"deeptech","content":"鲁道夫·卡尔曼于56年前发明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仍然持续地对现代技术发生着重要影响。许多引发数字革命的发明家,像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都对改变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名人。 但是,有一位重要的发明家,如果不是专业的工程师,可能不会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鲁道夫·卡尔曼(Rudolf Kálmán),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才华横溢的美国工程师和数学家。卡尔曼最重要的发明是卡尔曼滤波算法(The Kalman Filter Algorithm),该算法促成了过去50年间的许多基础性技术发明,如把阿波罗号宇航员送上月球的航天计算机系统、把人类探索世界的触角伸向深海和外行星的机器人,以及几乎所有需要从噪声数据中估算现实世界状态的发明成果。 有人甚至把包括环绕地球的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站及各类计算机系统在内的整个GPS系统,统称为一个巨大的卡尔曼滤波器。 尽管在大众中寂寂无名,卡尔曼在其专业领域中却广为人知并备受赞赏,曾获得无数的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2009年由奥巴马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如果你在过去40年间进行过机器人、控制论或航空航天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那么卡尔曼滤波算法对你研究工作的作用,就如同勾股定理对准备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编者注)考试的高中生那样重要。 让我们来看看卡尔曼滤波算法到底有多重要吧。控制工程师都知道,我们只能控制我们能测量的东西,而且测量得越精确,控制得越好。以19世纪60年代设计阿波罗飞行控制计算机的工程师们面临的挑战为例。当时,计算机从陀螺仪、加速度计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测量数据,充满了包括随机错误和难以处理误差在内的固有噪声。当宇宙飞船高速飞向月球的岩石表面时,这些错误可是致命的。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从测量结果中过滤噪声,并尽可能对宇宙飞船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做出精确估算。我们还必须知道这些估算在统计意义上的好坏程度,因为过于乐观的估算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尝试登月或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穿越狭窄入口通道的旅途中,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 鲁道夫·卡尔曼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大显身手的。他在1960年发布的这个巧妙的递归评估滤波算法,不仅能在噪声测量环境中达成精确估算的目标,并预测位置、距离、速度等关键变量,而且能估算噪声。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以前曾解决过这个问题,但卡尔曼的解决方案更适用于新兴的数字计算机和实时处理。 当尼尔o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通过软件程序控制阿波罗11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的宁静海(Sea of Tranquility)时,卡尔曼滤波器让来自地基雷达的实时位置跟踪数据与登月舱板载传感器协调一致地工作。在当年的录音带中,你甚至能听到当阿姆斯特朗登月时,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续阿姆斯特朗之后踏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宇航员——编者注)调用卡尔曼滤波器进行位置估算的声音。我们的手机每天都在利用更现代化的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同样的计算。手机的GPS传感器给我们提供现实世界的地球表面坐标,其加速度计能感知快速的小运动。上述测量信息通常都充满噪声和各种类型的误差,但卡尔曼滤波算法能完美地将它们结合成准确的信息。 比如,当驾车驶入隧道时,车辆会丢失GPS信号。这时,卡尔曼滤波算法能进行相当不错的航位推算,直到你驶出到隧道另一侧并重新获得GPS信号。 这些还仅仅是鲁道夫·卡尔曼影响世界的开始。在下一个十年中,卡尔曼滤波算法将会在消费级技术中发挥作用,这些技术将会以同样深刻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天,当设计能在智能城市安全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增强现实电脑游戏或能在工厂车间和家里工作的机器人伴侣时,类似于50多年前阿波罗工程师们面临的诸如在太空中精确地定位对象等制导和导航问题,依然对工程师们构成了挑战。 所有这些发明都需要被称为“微定位”(Microlocation)的精确位置信息。在有些应用中,为了保证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停在车库里而不是草坪上、为了让我们的虚拟现实游戏耳机使我们产生飞的感觉而不令我们眩晕、为了我们信赖的机器人伴侣能把咖啡倒进杯子里而不是我们裤子上,信息的精度需要达到毫米级。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的卡尔曼滤波器。 这还不算完,卡尔曼滤波器在万众期待的未来互联智能世界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中,我们需要把卡尔曼滤波器部署在数以亿万计的智能体中,引导它们在我们希望的时间、去往我们需要它们去的地方,无论是我们的工作场所、家,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卡尔曼于今年7月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去世,享年86岁。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发明大行其道,而他却不为人知。在他故去以后,随着他的发明被应用于更多改变人类生活的现代技术,他的名字必将加入乔布斯、盖茨和扎克伯格的行列,变得广为人知。作者简介:大卫o敏德尔(David Mindell)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 Humatics公司创始人,该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致力于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微定位服务。弗兰克o莫斯(Frank Moss)是建造阿波罗计算机系统的麻省理工学院仪器实验室(MIT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的毕业生,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的前主任和Humatics公司的董事。","updated":"T05:20:4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7,"collapsedCount":0,"likeCount":22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cfc7dd4b5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滤波算法"},{"url":"/topic/","id":"","name":"数学"},{"url":"/topic/","id":"","name":"科学家"}],"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635,"height":437},"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mittechreview","name":"DeepTech深科技"},"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7,"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3:20:42+08:00","url":"/p/","lastestLikers":[{"bio":"电气魔导师√天文√科幻√lo娘√","isFollowing":false,"hash":"623b40a5591b00dcfb1d30f60c994bfd","uid":511000,"isOrg":false,"slug":"ai-wen-fang-2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欲去之处,并非此地,总在远方。","name":"茶乃","profileUrl":"/people/ai-wen-fang-27","avatar":{"id":"41340e1cabd5fea7d3d1089","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Someday will be Saturday night","isFollowing":false,"hash":"6c4769fccad3e8a573e5","uid":40,"isOrg":false,"slug":"yima-5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蛋蛋爸","name":"不敢吃葵花籽","profileUrl":"/people/yima-58","avatar":{"id":"e0629839ced4f9c42a411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喜欢交朋友 不是留学移民中介 微信yueyugeci","isFollowing":false,"hash":"38e0ceb169e649cd7e51161f","uid":08,"isOrg":false,"slug":"lam-chik","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澳洲留学、工作、移民相关问题收藏夹 /collection/","name":"心有林夕","profileUrl":"/people/lam-chik","avatar":{"id":"464b4deb77b6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CG,DL","isFollowing":false,"hash":"e9d00ab8d4f8a5a171412e","uid":84,"isOrg":false,"slug":"xie-guan-hua-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Boy Hell","profileUrl":"/people/xie-guan-hua-8","avatar":{"id":"e2fe5af5ed85713c2eba97a3b3675de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INFP 入门音乐爱好者","isFollowing":false,"hash":"ed679f287f04e64f8e603e","uid":60,"isOrg":false,"slug":"kong-de-bin","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置之死地而后生","name":"孔德斌","profileUrl":"/people/kong-de-bin","avatar":{"id":"c4bf37e6f","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鲁道夫·卡尔曼于56年前发明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仍然持续地对现代技术发生着重要影响。 许多引发数字革命的发明家,像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都对改变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大…","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基因"},{"url":"/topic/","id":"","name":"转基因"},{"url":"/topic/","id":"","name":"科技"}],"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DeepTech深科技,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isFollowing":false,"hash":"74cfda70f17ca0f48ba155","uid":16,"isOrg":false,"slug":"deeptech","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name":"DeepTech深科技","profileUrl":"/people/deeptech","avatar":{"id":"f9387a96ceca7a7af83b18c3bf6b74d6","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mittechreview","name":"DeepTech深科技"},"content":"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9月1日-10日召开)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多国政府代表、NGO、科研机构,以压倒性优势投票通过了暂时禁止基因驱动技术在物种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直到IUCN对其影响进行充分评估之前。投票结果以公开信的形式发布。基因驱动技术又称为“基因突变链式反应(mutagenic chain reactions),是一种在野生种群中快速传播特定性状的方法。基因驱动技术通过种群交配来传播“自私基因”的遗传指令。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物种基因的方式,让该物种只保留我们认为“好”的基因,如有必要,直接进行“种族灭绝”。例如,如果一项基因驱动技术导致种群只繁殖雄性后代,那么这个种群将很快因为没有雌性配偶而崩溃。说白了,就是以改变或灭绝一个物种为目标,去彻底解决目前面临的由该物种带来的问题。 这种技术将使人类成为“造物主”,赋予科学家们打断并引导某一物种进化方向的“上帝之力”。虽然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来说,这可能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但是,随着而来的“蝴蝶效应”造成的恶果可能比问题本身更严重,因为此举可能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冲击,甚至灭绝某些物种。目前,关于基因驱动技术的争论,激烈程度不亚于对转基因生物(GMO)的争论,最终也将带来全球影响力。因为正如转基因生物一样,基因驱动也将影响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环境。近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新闻发言人布莱恩·卡拉汉(Bryan Callahan)称,盖茨基金会将对“进攻疟疾”(TargetMalaria)项目追加3500万美元投资,总投资达7500万美元(约合4.9亿RMB)。这是迄今为止对基因驱动技术的最大额投资。“进攻疟疾”是由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领导的一项利用基因驱动技术对疟蚊DNA进行绝育改造的计划。如果将这种“转基因疟蚊”放归自然,这项技术可能会使疟蚊种群灭绝,从而阻止疟疾的传播。 去年,当伦敦帝国学院和其他组织的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中,首次成功对蚊子种群实现基因驱动技术,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关于基因驱动技术安全性的激烈争论。据卡拉汉称,新追加的投资款项将帮助“进攻疟疾”计划继续探索其他有潜力的构想,并开始规划后续有关生物安全性、生命伦理、社群参与和监管指导的问题,基本上是大量的基础工作。盖茨基金会将这项技术看作“风险赌注”,结果不一定会成功;然而一旦成功,将有效地彻底消灭疟疾。据盖茨基金会早先称,计划到2029年能够有一项基因驱动技术通过并用于非洲部分区域的现场使用。然而,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在今年夏天的最新评论中透露出满腔热忱的预言:实现这项技术(基因驱动)有可能只需要两年。除了消灭疟疾,基因驱动技术能用来消灭“入侵物种”。“入侵物种”一旦出现,将夺取当地生态系统控制权,导致本土物种的灭绝,如蚊子、老鼠、蟾蜍或者鱼类。“岛屿保护组织”(Island Conservation)的发言人希斯·帕卡德(Heath Packard)称,考虑到世界岛链的90%都受到啮齿动物的入侵,其愿意考虑这项技术。该组织之前通过毒饵的方法消灭了一些岛屿的老鼠,包括加拉帕格斯群岛(the Galapagos)。然而,毒饵消灭老鼠的方法成本昂贵、在大岛屿难以实施,并且对其他物种也有潜在风险。虽然小鼠不如大鼠入侵问题严重,但是它们依然“攻陷”了太平洋中途岛环礁(Midway atoll),而那些监控到它们捕食信天翁的在线视频也激怒了鸟类爱好者。据帕卡德说,基因驱动老鼠计划目前正在德州农工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以及美国农业部进行。该组织希望提议管理者在四年内进行场地试验。 然而,这项足以消灭物种的技术,引来了来自各方的激烈质疑,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转基因生物(GMO)。就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9月1日-10日召开)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各国政府代表、NGO、科研机构,以压倒性优势投票通过了暂时禁止基因驱动技术在物种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直到IUCN对其影响进行充分评估之前。投票结果以公开信的形式发布。(公开信原文链接请移步至:)来自全球的知名科学家和环境专家也对本次投票结果表示支持:“从道德层面上看,物种保护领域目前还容不下基因驱动技术。该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将造成的伦理及社会影响也没有科学评估,我们认为,基因驱动技术目前无法成为物种保护的工具。” 与会的团队当然也包括从事基因驱动技术研发的专家们,比如来自美国的非政府组织Island Conservation,他们就准备在一个小岛上释放基因驱动技术改造的老鼠,来彻底消灭岛上的鼠害;另外,来自夏威夷大学的一个团队为了保护蜜旋木雀,正在研发基因驱动蚊子,来对抗禽类疟疾。本次会议在夏威夷瓦胡岛举行也有着特殊意义。之前,美国军方曾在夏威夷进行过转基因作物的测试,现在又轮到基因驱动技术。夏威夷不该被看做是“风险评估实验室”,或者“试验性技术测试场”。这里毕竟生活着大量居民,而且谁也无法保证基因驱动技术产生的恶果不会“漂洋过海”嫁祸给地球上的其他大陆。地球之友协会(the Friends of the Earth)主席艾里希·皮卡(Erich Pica)在一项反转基因(anti-GMO)运动签署的声明中称:“在解决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问题中,基因灭绝技术(指基因驱动)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方法。”该运动(anti-GMO)认为基因去驱动技术是一种不计后果的方法。而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凯文·艾维特(Kevin Esvelt)教授在内的研究者也曾呼吁基因驱动研究更透明化、公开化,并试图警告,这类转基因疟蚊若意外释放可能引起的遗传性“生物泄露”(bio-spill)风险。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报道中,华盛顿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指出,目前基因驱动技术还没有做好环境释放的准备,但却规划了进行基因驱动安全测试必须遵守的步骤。盖茨基金会称,会遵守这些相关建议。但在7月4日纽约举办的“福布斯400富豪慈善峰会”(Forbes 400 Summit on Philanthropy)上,比尔·盖茨曾表示,有些人认为通过基因技术干掉一些蚊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他不这么认为。他同时还表示,目前对于基因驱动技术的法规还“不明确”,也不知道干掉一些蚊子会需要怎样的法律流程,但不管怎样,他说,“我将在两年内部署这一技术”。 “人们现在反正又不吃蚊子,而且我们要消灭的疟蚊只是蚊子家族中很小的一类,”盖茨说道。“毕竟,它们不像蝙蝠等其他生物种群那么关键。”实际上,盖茨基金会已与蚊子“死磕”了数年。今年4月,盖茨在一篇博文中如此形容蚊子这种生物:“它们是全世界最危险的动物。”因为由它们传播的疾病每年杀死72.5万人,是被毒蛇杀死人数的14倍,是被狮子杀死人数的7000倍! 正如盖茨基金会新闻发言人布莱恩·卡拉汉表示:我们需要一些能终结游戏的革命性技术,而基因驱动技术正是这样一种技术。
参考:","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1:56:51+08:00","url":"/p/","title":"比尔o盖茨再次面对巨大争议,IUCN、多国政府、NGO、科研机构联名抵制基因驱动技术","summary":"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9月1日-10日召开)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多国政府代表、NGO、科研机构,以压倒性优势投票通过了暂时禁止基因驱动技术在物种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直到IUCN对其影响进行…","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142,"likesCount":19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274e645a6feab_r.pn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纽约时报"},{"url":"/topic/","id":"","name":"营养学"},{"url":"/topic/","id":"","name":"糖"}],"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DeepTech深科技,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isFollowing":false,"hash":"74cfda70f17ca0f48ba155","uid":16,"isOrg":false,"slug":"deeptech","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name":"DeepTech深科技","profileUrl":"/people/deeptech","avatar":{"id":"f9387a96ceca7a7af83b18c3bf6b74d6","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mittechreview","name":"DeepTech深科技"},"content":"今年,科学界总是不缺各种猛料!据《纽约时报》美东时间 9月12日报道,《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当日发表了一篇披露制糖业内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这些制糖业内部文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以下简称UCSF)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文章指出: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许多当今推崇的营养学观念,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糖业的“刻意操控”。该论文的作者之一、UCSF医学教授斯坦顿·格兰兹(Stanton Glantz)说:“他们(制糖业)使得数十年来对于糖类的讨论完全偏离了轨道!”。20世纪50年代,美国男性患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引发了对风险饮食因素的研究,包括胆固醇、植物醇、过量卡路里、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矿物质。20世纪60年代,两位著名的生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冠心病饮食诱因假设: 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认为,糖类添加是主要的诱因;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是主要诱因。然而,到了80年代,很少再有科学家认为糖类添加是冠心病的一大诱因。在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1980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类疾病,但并未提及糖添加是冠心病的诱因。那么,这几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尽管,关于饮食中糖分引起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至今仍有讨论,然而,有一点非常清楚: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所领导的制糖业坚决否认糖分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在整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心积虑企图影响心血管疾病饮食诱因的科学研究。糖业协会的阴谋历史文件显示,一个称为糖业研究基金(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的商业集团,也就是今天的糖业协会的前身,在1967年花大价钱——相当于今天的5万美元——聘请三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一篇关于糖类、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评论文章。文章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评论中引用的研究都是经过糖业集团特意挑选的结果,整篇文章极力弱化糖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将“屎盆子”扣向饱和脂肪酸。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制糖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资助的研究项目成功驳斥了糖类摄入的危害,反而将饱和脂肪推上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最大饮食诱因。尽管文件所披露的制糖业“利欲熏心”的事件已过去将近50年,然而近期有许多报道指出,食品业仍然在影响着营养科学。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今年6月,美联社报道揭露糖果业也赞助科学研究,并得出“吃糖的儿童比不吃的更瘦”这样的结论。这几位哈佛大学科学家以及当时合作的糖业集团高管均已去世。其中一位科学家是马克·赫格斯(D. Mark Hegsted),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于1977年帮助起草联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另外一位是哈佛大学营养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J·斯戴尔(Fredrick J. Stare)。针对《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的报道,糖业协会发布声明回应称:1967年评论文章发表的那个年代,医学杂志通常并不要求研究者透露资金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直到1984年才开始要求公开资助来源。糖业协会的声明也承认,行业资助研究活动应该更加透明化。即便如此,糖业协会仍然对行业资助研究进行辩护,认为这类研究在科学讨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报作用。糖业协会表示,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表明“糖类在心血管疾病中并没有独特的作用”。格兰兹博士在披露文章中指出,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五十年来制糖业刻意引导着营养学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糖类和饱和脂肪的相对危害性当今仍在讨论。数十年来,美国负责国民健康的官方机构建议人们减少脂肪的摄入,这导致许多人倾向于购买低脂、高糖的食物。目前一些专家称,正是这类食物助长了美国肥胖危机剧增。格兰兹说:“制糖业手段非常高明,因为评论文章,特别是发布在顶尖杂志的评论文章,往往能够影响这个科学讨论的方向。”赫格斯博士利用研究影响着政府的膳食建议,强调饱和脂肪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而极大程度上将糖类比作只会引起蛀牙的空卡路里。这导致直到现在,政府膳食指导最重要的部分仍是警惕饱和脂肪,尽管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其他一些健康委员会已经开始警告过多的糖类摄入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纽约大学营养学、食品研究及公共卫生学教授玛丽恩·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针对新披露报道的评论文章称:这些披露的内部文件有力证明了,制糖业曾“明目张胆”赦免糖类作为引发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子的罪过。她说:“这简直骇人听闻,从没见过这样明目张胆的(控制研究结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部主席沃尔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t)博士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利益冲突的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业资助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研究应该由公共资金资助,而不是行业资金”的重要性。通常研究者并没有足够的数据评估糖和脂肪的相对风险。威利特博士说:“鉴于今天的数据,我们认为精制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糖饮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然而我们摄入的膳食脂肪的类型也非常重要。”明目张胆的操纵舆论《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发表的文章是基于UCSF博士后研究员克里斯汀·卡恩斯(CristinE. Kearns)在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其他图书馆档案中发现的上千页来往通信和一些文件。文件显示,1964年,制糖业高管约翰·希克森(John Hickson)提议“通过合法的研究项目”转移公众舆论。当时,已经有研究开始指出高糖饮食与心脏病高发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家,包括著名的明尼苏达州生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导致心脏病的最大风险因子。希克森提议通过赞助研究来平息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结果。据历史文件披露,他写道:“这样我们就能驳倒那些污蔑者了。”1965年,希克森招募哈佛大学研究者撰写评论文章来批判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并支付多达5万美金的重资。希克森明确表示,希望最后的评论结果是对制糖业有利的。而哈佛大学的赫格斯向制糖业高管保证:“我们非常清楚制糖业的立场,我们会尽力来处理这件事情。”在撰写评论评论文章时,哈佛研究团队甚至与希克森分享、讨论草稿,直至最终希克森表示满意。希克森在通信中写道:“我们非常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非常期待文章付梓。”格兰兹博士说:“这项评论性评论发表之后,关于糖类和心脏病的讨论逐渐平息,然而低脂饮食却获得了一些健康权威专家的背书。”格兰兹说:“就今天来看,他们的行为实在是恶劣。”编辑:李盼参考:","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3:23:42+08:00","url":"/p/","title":"《纽约时报》爆出食品业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曾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summary":"今年,科学界总是不缺各种猛料!据《纽约时报》美东时间 9月12日报道,《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当日发表了一篇披露制糖业内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120,"likesCount":73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17,"likesCount":228,"FULLINFO":true}},"User":{"deeptech":{"isFollowed":false,"name":"DeepTech深科技","headline":"“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avatarUrl":"/f9387a96ceca7a7af83b18c3bf6b74d6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deeptech","bio":"DeepTech深科技,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hash":"74cfda70f17ca0f48ba155","uid":16,"isOrg":false,"description":"“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profileUrl":"/people/deeptech","avatar":{"id":"f9387a96ceca7a7af83b18c3bf6b74d6","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next":{},"mittechreview":{"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mittechreview","name":"DeepTech深科技","creator":{"slug":"deeptech-shen-ke-ji"},"url":"/mittechreview","slug":"mittechreview","avatar":{"id":"b1ffccccfb","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媒对一代宗师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