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你我 我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经过自己的努力 以后读体育大学 学足球 可以当时职业运动员吗?

茶叶类商标名称的语言文化考察——以黄山市为例
1、相关定义
1.1、主な概念の説明
[1] カテゴリー化:我々人間は経験する事物を、何らかの一般性を抽出したり、類 似性に基づくなどして、グループにまとめる認識上のプロセスである。(河上 ) [2] プロトタイプ:カテゴリーの成員の中でもより中心的で、そのカテゴリーを代 表すると思われるものを言う。カテゴリーはこのプロトタイプとの類似性に基づいて 拡張していくと考えられる。(河上 ) [3] イメージ スキーマ:私たちが身体的、知覚的に繰り返し経験することを、抽 象的レベルで構造化したものであり、普遍的な性質を持つ。容器のスキーマなどに代 表される。(河上 ) [4] イメージ スキーマ変換:知識体系の一つのイメージ スキーマから、それと 共通性を持つ類似のイメージ スキーマへと転換を行うこと。例として経路焦点→終 端焦点などが挙げられる。(河上 ) [5] スキーマ:物や事象に関する過去の経験に基づく知識をより抽象化 構造化し たもの。人間の知識体系はスキーマの集合体だと見なされる。(河上 ) [6] メタファー:ある領域の事物を、類似性の連想に基づいて、別の領域の事物に 喩えて理解すること。(河上 ) [7] 拡張:人間のカテゴリー認識において見られる能力の一つ。(河上 ) V
1.2、先行研究及び主な概念理論
2.1 感情慣用句の定義2.1 感情慣用句の定義 2.1.1 慣用句の定義 感情慣用句を研究する前提として、「慣用句」とは何か、と問うところから始 めるべきだと思う。日本語において慣用句という用語は一般的に広く使われてい るが、その概念がはっきり定義しにくい。まず慣用句についての定義に関する主 な観点をいくつかあげてみよう。 二つ以上の単語が連結した結果、それぞれの語に分解してはできない、別な意 味を全体として表すもの。(『新明解国語辞典』1997) 慣用句という用語は、ただ、単語の二つ以上の連結体であり、その結びが比較 的固く、全体で決まった意味を持つ言葉だという程度のところが、一般的な共通 理解になっているだろう。(宮地裕『慣用句の意味と用法』1982) 「慣用句」は二語(以上)の連結使用が固定しており、全体の意味は構成語の 意味の総和からは出てこないものである。(国広哲弥「慣用句論」1985) 「慣用句」は、二つ以上の語の結びつきが強く、その結合全体が構成要素の意 味の単なる積み上げとして直線的にたどりにくい意味を慣用的に獲得した場合を 典型とする。(中村明「慣用句と比喩表現」1985) これらの定義をまとめてみると、「慣用句」とは以下のような特徴を持ってい る。 (1)二つ以上の語の連結体である (2)構成語の結びつきが強い (3)意味が全体で決まる 本稿では以上三つの特徴に基づいて、慣用句を定義する。 4 2.1.2 感情の定義 感情表現とはいったいどういうものであろうか。この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には、 感情という概念を理解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う。「感情」という言葉について、 『国語大辞典』(小学館)?『広辞苑』(岩波書店)?『大辞林』(三省堂)、 三大辞書を調べてみた。上の辞書に扱われた「感情」の解釈は以下のようである。 「感情」:(1)喜んだり悲しんだりする、心の動き。気持ち。気分。(2) (心)ある状態や対象に対する主観的な価値づけ。「美しい」「感じが悪い」な ど対象に関するものと、「快い」「不満だ」など主体自身に関するものがある。 また、一時的なものを情動、持続的なものを気分と呼び分ける場合もある。 ――『大辞林』(三省堂) 「感情」: 物事に感じて起こる心持ち。気分。喜怒哀楽などの気持。心理学で は、意識の主観的側面、感覚や観念に伴って起こる快、不快や情緒、情操の状態 をいう。 ――『国語大辞典』(小学館) 「感情」:喜怒哀楽や好悪など、物事に感じて起こる気持ち。あるいは、(心) 精神の働きを知?情?意に分けた時の情的過程全般を指す。情動?気分?情操な どが含まれる。「快い」「美しい」「感じが悪い」などというような、主体が状 況や対象に対する態度あるいは価値づけをする心的過程。 ――『広辞苑第五版』(岩波書店) 上の三つの定義をまとめて、共通点を見てみよう。その共通点は、「感情」と いうものは、ある物事や外界の刺激に応じて起こる気持ち、主観的な価値付け、 感覚や観念に伴って起こる快?不快、好き?嫌いなどの情緒や気分のことである。 2.1.3 感情慣用句の定義 慣用句の定義に従って、感情慣用句とは、感情を表す二語以上の連結を固く結 5 びつけ、慣用句の意味がそれを構成する語の基本的意味の総和から類推できなく、 全体で決まった意味を持つ言葉である。
1.3、プロトタイプ的意味の概念
認知言語学におけるプロトタイプ的な意味論が学者によって少し見解(典型 論(Rosch(1978)、Brown(1990) 、Tversky(1990)、Langacker(1987);スキー マ論(Vngerer&Schmid(2001)、Taylor(2003))24が存在しているが、本稿は 中心的な意味に典型性を認める。つまり、ある意味カテゴリーに属する成員は 均等ではなく、その中に典型的なケースと周辺的ケースがあること25を認め、 その典型的なケースに注目して記述を行う。 瀬戸(2007)もプロトタイプ的意味とその特徴として、以下のものを挙げら れる。(ⅰ)文字通りの意味である(ⅱ)関連するほかの意味を理解する上で の前提となる(ⅲ)具体性(身体性)を持つ(ⅳ)認知されやすい(ⅴ)想起 されやすい(ⅵ)用法上の制約を受けにくい(ⅶ)意味展開の起点となる(ⅷ) 言語習得の早い段階で獲得される(ⅸ)使用頻度が高いのである26。 これらの特徴を踏まえ、通常では「タ」のテンス的意味はムード的意味より プロトタイプ的地位を占めていると簡単に判断してしまうのであるが、テンス 的意味とアスペクト的意味と、どちらが典型性を持っているかについては、詳 しく論じ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われるのである。 ここでは基本的に(ⅵ)に従って、用法上制約から「タ」のプロトタイプ的 意味を分析することにしたい。その理由は、用法上の制約があれば、その語を 聞いたときに最初に思い浮かべる意味とならない可能性が高いからである。そ して、用法上の制約がないほうが周辺的意味に影響されやすいと思われる。
1.4、旅游定义
旅游行为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而且奴隶社会旅游就比较明显, 相对来说国外关于旅游研究的比较早,旅游的定义有很多如: 1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这一定义最早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 and Krapf)在 1942 年提出,后来到 70 年代有为"旅游学科专家国际联合会" 所采用。所以又习称为"艾斯特"(ALEST)定义 2 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 运动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①。 3 美国参议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则提出: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 上班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 的行动和活动②。 4 英国旅游局(BTA)前执行主任里考瑞什认为:旅游"是人的运 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 其居民的影响③"。 5 世界旅游组织在 1980 年马尼拉会议之后,曾提到要用"人员运动" edition).Cheltenham:Stanley Thornes ① Burkart,A.J & Medlik, S. ?Tourism:Past Present And Future?,London Heinemann,1974. ② ?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United States Senate ③ LL.L,"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 ?Recreation Research & Planning?,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6 一语取代"旅游"一词,其定义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 于导致现实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①。 6 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游 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 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②。 以上述的的 6 个概念每一以概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第 3、4、 5 定义都是把旅游作为旅游者的活动来进行解释的。换句话来说,这些对 旅游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旅游活动的定义。而第 1、6 定义则明显属 于另外一类,从其所界定的内容来看,旅游概念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 旅游活动既旅游者往返于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或空间转移)活动 和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另一部分则是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关系 (主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四者之间的因各 自利益的不同而在相互直接或间接接触或打交道过程中所引发的彼此之 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第 6 个定义"各种设施"是不包含的,而笔者认 为第 1 个定义是比较科学的。
1.5、关于"区域"的定义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且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 域空间。其特征有(一)区内一致性。区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自然的、社会 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合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综合 性性、层次性、实体性等特征。这种一致性通常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条件的统一性、 共同追求经济发展的特定目标、共同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或者共同面临 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与问题等。(二)独立性和差异性。区域内各主体之间具 有独立性,各个区域的功能、界面划分也是独立的;各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外在表 现为区域间的差异性。(三)开放性。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 它是在一国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 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没有对外的开放性,就很难找准其生存的 位置。①(四)完整性。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能独立生存和 发展,有较完整的经济结构,有组织协调内部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能力;根据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只要存在调节和协调一定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核心,则在理 论上可以构成某种区域。均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囚轻工业出版社,. 刘晓J些牙.1左域经济学「E13/()l」.11t 11)://www.(10〔i:。.eo.、1/p一2()86,1021.htllll,2()l()一11一16.
1.6、体育旅游的定义
从过去到现在几十年对体育旅游的概念一直都很模糊,争论体育旅游 概念一直都没有解决,百家争鸣。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中所包 含的要素,不能把体育和旅游这两个独立的活动糅合在一起。国外对体育 旅游概念有很多说法如 1992 年 Hall 先生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 观看体育活动,而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的旅游"。并且特别强 调:"很多情况下。职业运动员参加没有胜负的、纯商业性的比赛。应该 排除在体育旅游之外"③。1995 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 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 1996 年长積先生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提出"体育旅行,是指以参加体育活动 和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 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④。 ①?世界观光?第 184、185 期,WTO ②Coopet,C.,Flechet,J.,Gilbert,D.and Wanhall,S., ?Tour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London,Longman Group Ltd, 1993 ③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④吴畏.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7 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 1998 年韩鲁安等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对它进行了解释:广义的体育旅游 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 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总和;狭 义的解释指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 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 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①。 2002 年阂健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人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 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②。2003 年 12 月柳伯力、陶 宇平提出: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③。2004 年吴畏提出:"体育旅游先是一种旅游 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还强调"体育旅游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种 消费行为"④。2005 年于素梅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较长 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 为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⑤。 以上国内外对体育旅游的概念定义,各有其侧重点。从其概念性定义 中对体育旅游"属概念"的定位上看,有人是从旅游学的角度把体育旅游 定位为"旅游活动",有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把体育旅游定位为"社会关 系",有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把体育旅游定位为"社会活动"。
1.7、-3- 干部选任考察的定义
"考察"一词,最早出自《汉书 平帝纪》,其文有曰:"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 考察不从教令、有冤失职者。"查阅王力先生所著《古代汉语》,可以发现,考察在旧时多 指对官员政绩的考核,如:《汉纪 宣帝纪一》"及拜刺史、郡守、辅相,辄亲见问,观其 所由,退而考察其行";《宋史 选举志四》"三省分三年考察之,高则引对,次即试用, 下者还之本选";明张居正《杂著》:"盖外官既有考课之典,又有考察之例",等等。伴随 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考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目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考察" 有两个释义:一是实地观察调查,二是细致深刻地观察。 中央组织部对考察的定义,基本上遵循了其古义,认为"干部考察,通常也称为干部 考核,概念大同小异。从干部管理角度说,考察与考核的概念可以通用"。[5]但在实际工作 中,考察与考核却有着一定的区别。中组部 1998 年 5 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 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考核工作,是指考核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办法,对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所进行的考察、核实、评价,并以此作为加强对领导 班子的管理和领导干部任用、奖惩的依据。"中央于 2002 年 7 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条例》,则把"考察"规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主要程序之一,并要求,"考 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 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6] 由此可以得出,干部考察和干部考核虽然都是针对干部个人进行评价的手段,但两者 之间却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作用。干部考察侧重于对干部是否具备拟任领导职务所需的 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等提供依据,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 须履行的程序和关键性环节之一。干部考核则侧重于对干部在现职工作岗位上的现实表现 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年度奖励和处罚的依据,其功效类似于绩效评估,并同时作为干部提 拔任用的参考条件。从评价结果看,干部考察的结果是提拔、列为后备、不提拔,干部考 核的结果是"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本文所指的干部选任考察,即为干部考察,是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 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根据相应的干部管理权限,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和公正 评价,从而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依据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之所以加上"选任"这个定 语,主要是为了与干部任期考察(考察结果通常为留任、转任、免除现职)形成区别。
1.8、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汉地 汉地最早指汉朝的领土,如《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阅氏乃 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后来演变为中国历史 上的汉族聚居地的统称,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区别。一般意义上 的"汉地"指汉人聚居区,而本文中的"汉地"则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 贡本(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湟 中县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东与西宁市、平安县毗连,南与化隆、贵德两县 交界,西与海晏、湟源两县接壤,北与大通县相邻,县城鲁沙尔镇北距西宁市 25公里。5 "汉地"聚居区所指的民族是不是仅仅指"汉人"呢?不尽然。马鹤天先生 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民国24年在贡本考察时,在他的著作《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就说:"除纯粹汉、 回、蒙、藏语言外,土人中如三川人土语为汉蒙混合而产生之一种特别语言,保 安人土语又为汉藏合璧而成之一种语言,有时一句长语为汉满藏三种语言之合 体。而汉、回商人似乎各语皆通,殊不易也"。马鹤天在他的文章中明显说明鲁 沙尔镇是一个汉、回、蒙、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而银行职员李孤帆在1939 年因公前往青海,在游览完贡本之后,他在著作《西行杂记》中说:"蒙、回、 藏、土四族,服装各别,宗教不同,生活方式亦相去甚远,竟能杂居一地,相安 无事实为难能可贵"。他还在此次贡本之行中收集了蒙、回、藏、土四族的影像。 因此,本文中的汉地旅行者不一定是从内地如东南、西北等处奔赴贡本考察 的旅行者,也可以指从贡本周边的汉人聚居区,如西宁、兰州的等地过去的旅行 者。像青海地方名士基生兰,再去过贡本之后,作词一首《塔尔寺酥油花灯》, 因而,笔者也把他列为到过贡本的汉地旅行者之一。 (二)旅行者 对19世纪-20世纪中叶,西北考察群体的称呼,以往多称之为"考察家", 而本为则认为使用旅行者更为恰当。"考察"是一个词语,它的意义是实地观察 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出自《汉书?平帝纪》:"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 考察不从教令、有冤失职者。"而本文所研究的19世纪-20世纪中叶到过贡本的 旅行者停留时间较长的,如著名画家张大千,在寺中参观时,张大千先生被 塔尔寺的壁画和唐卡所深深吸引,于是他决定在这里暂住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当 中,他一边挑选颜料,一边挑选临摹人才,同时临摹了塔尔寺的很多壁画和唐卡。 佛教界名士释心道法师,在1934年3月由平凉郑哲候先生函请青海马公麟主席 介绍,他住进塔尔寺,从蒙藏诸大德,学习藏文和显密经典三月有余。 而另外的一些旅行者只是在贡本做短暂停留,他们前去贡本,大多数只是顺 道去参观游览,如黎小苏、王维之、高良佐、陈赓雅、林鹏侠、何正璜等人,他 们在参观完贡本之后,写了有关贡本的相关文章,虽然他们在现场做了实地调查, 但是短暂的停留并不完全能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刻细致的观察,因而他们在 贡本的考察活动勉强可以算是"考察",但要将他们称之为"考察家"不太合适。 此外,19世纪-20世纪中叶到过贡本的一些旅行者其身份是政府官员或代 表,他们到青海地区是上任或者工作,还有个别的旅行者从汉地来到青海地区之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后,便长期的居住下来,如黎丹等人,而非像其他考察家那样考察结束之后就直 接返回原地,对于这一群体,将他们称为"考察家"也不太合适。 另外还有一些知名画家,如韩乐然、孙宗慰;摄影师庄学本;艺术家等等, 他们前去贡本都算不上是考察,因此要将他们称为"考察家",太过牵强。 因此,本文认为使用"旅行者"一词更为妥当,虽然大部分的旅行者也肩负 着考察的任务。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时期的"旅行"并不是留恋名胜古迹,抒发 情感的"旅游"。大部分也是在开发西北、救亡图存的时局下,对整个青海地区 开发与建设情形的考察与旅行书写。 (三)贡本(塔尔寺) 贡本(塔尔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至今已经有633年的历 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 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 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 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 宗经院,医明经院,时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 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 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 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 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 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 凡,游人如潮。 贡本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 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 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三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 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幵夏琼寺徒 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 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 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 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 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 多卷。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 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 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血画成的自画像 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 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 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 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 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贡本在出建时,就受到历代王朝的支持和重视。明朝利用宗教"导化"民众, 极力推崇和支持贡本的宗教地位,对寺内上层人物多次封授名号,赠送礼品。在 维系汉、蒙古、藏、土各族群众的团结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对青藏高原文化 有过重大影响。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为贡本(塔尔寺)赐"净 土津梁"匾额;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于四十 二年(1777年)为大金瓦殿赐"梵教法幢"區额,至今尚存。达赖三、四、七、 十三世,班禅六、九世都在贡本进行过宗教活动。 本文中的贡本(塔尔寺),指的就是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 县城鲁沙尔镇中的贡本。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第一章年汉地旅行者对贡本(塔尔寺)的记述 第一节年汉地旅行者入贡本的背景 19世纪,青海地区多种体制交叉并存。其中,寺僧治民的政教合一制度是 青海地区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昌盛的产物。但像贡本(塔尔寺)、广惠寺等这 样的大寺院,虽然没有严格的政教合一体制,但他们在地方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影 响,具有潜在的政治能量1。在当时,清政府把广建寺庙视为是崇奉和扶植格鲁 派的一项重要措施。采取了 "修一庙胜用十万兵"的策略。以建造寺庙,宣扬佛 教,让贤人们弃恶扬善,达到对信仰佛教的民族进行思想统治的目的。上述优礼 政策是清政府为蒙藏地区社会安定,巩固自己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另外 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蒙藏地区以及河北承德、五台山等 地,凡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以示朝廷的 重视和关怀。塔尔寺殿宇和活佛府邸中也有清康熙、乾隆、道光和同治等皇帝御 赐的匾额及国民政府要员蒋介石、戴传贤、于右任、马福祥等所献匾额。清政府 对藏传佛教寺院在崇奉和扶植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即所谓 "革其弊,不易其俗"。一是组建中央政府理藩院,专管喇嘛事务;二是对于"妨 害国政"的大喇嘛依律治罪;三是"广封大喇嘛,众建分其势";四是限制喇嘛 庙的规模,控制专院经济,规定僧侣人数,建立朝贡制度,五是颁发度牒札付; 六是掌握对大喇嘛的封赠和废黜权,削弱大喇嘛的世俗权力。自青海发生罗卜藏 丹津事件后,雍正帝据年羹亮所奏而制定了 "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 海十二事"等条约。这些措施又大大制约了一些大寺院、大活佛的特权。塔尔寺 的活佛和喇嘛也受到了清政府的优礼待遇、封赐和权力的限制。但每一个活佛在 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仍有许多与一般喇嘛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民主宗教制度改革 后,这些特权均被废除。 当时,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条件及环境等各个方面 的诸多因素所限,除过少量国外旅行者,很少有内地旅行者前赴西北地区进行考 察。清代中期地理学家梁份在他五十岁时,西到陕西、青海、宁夏,南到云南、 8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贵州等省,足迹遍及中原数省,行程约有数万里。他此次在西北地区以及南部地 区进行大范围实地考察,并在考察过程中详细的记录了不同地方的人文地理以及 风土人情,之后写成了边疆地理学专著《西陲今略》一书。他在52岁和69岁时, 又分别对这些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的考察之后,他又 对《西陲今略》一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汇总,经过 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西陲今略》(后改称《秦边纪略》)一书。《秦 边纪略》一书共有六卷,在第一卷西宁卫中,有对塔尔寺的描述: "银塔寺,一名塔尔寺。寺有树,叶形如人,谓之千佛树。又谓之宝贝佛', 其实即菩提树也,广东亦有之。其叶经鉼擗,则如絹如纱,其紋有如人如云者。 海夷达赖将银裹树。每岁六月,不分番夷,尽集于寺礼拜,寺无隙地,霍英所谓 以拜佛为名者也。至此者,北由北川暗门2,西北由镇海、多巴,西由西石峡, 西纳川口,虬迭沟口,东南由南川口 3。寺北至镇海四十里。东北至西宁三十余 里。"4 在《秦边纪略》中,梁份称塔尔寺为银塔寺。他在著述中并没有直接描述塔 尔寺,而是通过描述寺内的菩提树以及六月的浴佛节来从侧面烘托塔尔寺的重要 性,梁份在《秦边纪略》中对塔尔寺虽然只是从侧面很简短的进行了概述,但是 却给我们留下了很重要的史料文字来了解当时塔尔寺的相关情况。 除了梁份在《秦边纪略》中有对贡本的描述,还有清朝官员杨应据在乾隆十 三年(1748年)编纂的《西宁府新志》中,从十一个方面分别记述了当时青海 的各个方面,舆圖、星野、地理、建置、祠祀、田赋、武備、官师、献徽、纲领、 藝文。其中在祠祀篇中,有对贡本的描述: "在郡西南四十里,一名佛山,经纳峡之北也。喇嘛有红教、黄教之分,此 为黄教祖亭。倡黄教者名宗喀巴,产时胞衣埋此地,上生菩提树一株。往北塞外。 明万历二十四年,议大修边榨,创筑新垣,周其南入塞内矣。有银塔一,殿瓦皆 流金,宏敞壮丽,兹寺为特。又有飞泉,前山奇秀,若罘葸焉"5 。杨应据在《西宁府新志》中对贡本的描述,虽然很简短,但却清晰明了的记 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录了贡本的地理位置、历史、以及外观。 - 杨应据的《西宁府新志》对当时青海的地理、星野、武备等各个方面都进行 了记述,这本著述不仅弥补了当时"边地质野,文献无征"的缺憾,为《大清一 统志》的纂修,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史料。而且还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青海地方史以 及对于日后青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他们早期的这 些著作为我们了解19世纪的贡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这一时期,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部分官员被朝廷派到西北地区,这些被派 去的官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去地方为官,另一类则是平定叛乱。当时 身为青海地方官员的康敷镕,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及考证研究,对青海的各个方面 都了解的比较透彻,写成了很多著作。如《青海记》就对清末民初青海的农业、 畜牧、气候、寺院等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在著作的"寺院篇"中就有 对贡本的描述。除过地方官员之外,前去平定西北回民起义的名将左宗棠,也在 1873年担任陕甘总督的时候在进京途中路过青海,顺道去贡本参观游览。当然 也有极少数的旅行者前来西北考察,如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梁份,他就只身一人 三次前赴西北地区考察,并写完成了著作《秦边纪略》。 无论是以何种身份或者目的来到贡本是官员,还是前来西北地区平定叛乱的 将军,他们的到来以及对贡本的考察和参观,都对于我们了解研究贡本当时的情 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表一 序号 名字 身份 时间 成果及形式 1 左宗棠 陕甘总督 1873年 维护西北稳定 2 邓增 清末将领 1895年 平定战乱 3 康敷镕 安定县知县 不详 《青海志》 4 马福祥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1909年 赠"慈云远被"區 5 徐珂 报社编辑 1911年 《清稗类鈔》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这一时前来塔尔寺的多是地方官员,如:康敷镕、马福 祥等人则是典型代表。而左宗棠、邓增等人则是为了平定叛乱。 10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第二节知县康敷镕《青海记》中所记录的贡本 康敷镕,字陶然。清朝末年,他为安定县知县。宣统三年(1911年)丹噶尔 (今湟源县)李旺为首的"黄表会"成员先后在西宁县西川及丹噶尔地区聚众起 事,他们打着"扫清灭洋"的旗帜,拥立皇帝,自封相帅,并预谋夺取粮草,攻占 西宁及丹城,后因事机不密,被官府发觉,当时担任丹噶尔厅知事的康敷镕便派 遣官兵四处进行搜捕,并出兵配合西宁镇总兵张定邦,最终将李旺等聚众谋反者 一举擒获,康知事此举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为维持地方稳定而和平做出了 很大的贡献。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年在康敷镕任职同知、知事期间,他还积极主张 并亲自主持整修地方道路,平抑粮草市价以及建县立规等,他的这些拥政爱民的 举措为当地的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在离任的时 候,湟源县城乡各界民众联合起来为他树碑,并特聘县府幕宾杨治平亲书"转危 为安"以褒扬他的政绩。 康敷镕在安定县担任知县期间,主持编纂了《青海志》、《青海记》、《青海地 志略》等书籍。由于他当时在青海任职,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及考证研究,对青海 的各个方面都了解的比较透彻,写成了很多著作。他的著作《青海记》主要从户 口、畜牧、矿产、耕地、森林、出产、名山、水源、路程、寺院、名酋、古迹、 气候、方域、蒙番这些方面对青海的各个方面全面的进行了记录。其中在寺院篇 中,有对塔尔寺的描述: "在城南五十里之山林中,为青海最大最有名之寺。因黄教始祖宗喀巴降生 于其地,故佛教徒皆重视之。每年有蒙古、西蒙以及青海各县来膜拜者络绎不绝。 寺内喇嘛虽定额三千三百人,而食客常逾万人,僧舍千余间。附寺而居之藏民数 千户,梵寺、僧舍依山势高下而築,望之儼然。中有大小殿,其瓦镀以黄金,俗 谓以大小金瓦寺,寺内金银宝玉之造成佛像不可数计"。' 康敷镕在《青海记》中有关塔尔寺的描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却对 塔尔寺的地理位置、僧众数目、建筑以及它的重要性做了概述。 康敷镕的《青海记》对清末民初青海的农业、畜牧、气候、寺院等各个方面 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可谓是面面俱到。它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青海的农业、牧 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很重要的方志史料著作。 11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第三节穆斯林将领马福祥与贡本 马福祥(),字云亭,祖籍甘肃河州,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回族 政治活动家。他生活在清末民初,正是西北地区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矛盾十分尖 锐时期。 1909年4月,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西宁挂印总镇马福祥因十三世达赖驻锡 塔尔寺期间与寺主阿嘉呼图克图因僧规发生纠纷而三次前往调解,终达成和议。 为此,马福祥特送和议之匾一块,以示纪念,赐书"慈云远被"1四个大字。马 福祥此次塔尔寺之行,主要是受清朝政府委派以送议和匾额为主,因为这块匾记 录了一起重大宗教事务的发生和处理经过。 1904年,西藏人民在江孜与英国侵略军浴血苦战,最终失败。英军入侵拉 萨,迫使十三世达赖逃离西藏,经青海辗转到蒙古地区。1906年9月,达赖到 达西宁,由于英国阻挠达赖反藏,清廷命达赖暂驻塔尔寺。1907年,达赖喇嘛 和九世班禅都向清廷呈请入京陛见。得到批准后,达赖于1907年底从塔尔寺起 程入京。得到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召见和赏赐。这一年,宣统皇帝溥仪继位, 十三世达赖向清廷呈请返藏,得到批准,年底达赖抵达塔尔寺。 日,十三世达赖在西宁地方官员和塔尔寺全体僧人的欢送下,起程返藏。在塔尔 寺驻锡的四个月当中,发生了两起与达赖有关大事。第一件事情:清廷颁赐达赖 金册一份,并封达赖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这就是在跋文中叙说的"藏 '"慈云远被"H现悬挂于九间殿正门上方,H上刻有跋及K文,实录如下:"丙午春,福样衔天子命,来 镇湟中。稔知郡西南五十里之塔尔寺,为宝贝佛祖诞降名区。自有明及国朝,越数百年,僧众潜心梵修, 输诚向化者如一日,于以见佛法广大,不可思议,因历久而弥彰也。适奉廷旨,暂令达赖喇嘛驻锡塔尔寺。 祥因公前往,窃见贝阙琼楼,紫馆金台,梵宇辉煌,插云耀日,足为佛国大观。施以达赖入觐礼成,藏约 告蒇,廷议复令来塔受封。近因前为该々f颁发僧规,意见相断,遂使佛界大起风潮,岌岌不可终日;祥与 彼此皆有香火因緣,不禁怒焉忧之,力疾三往,为之排解,舌敝唇焦,卒未成说。嗣得大府来书,仍令相 度解办,爰与庆云阁钦使税驾偕行,且促达赖速回,以便覆命,不三日各案己结,达赖言归。塔尔寺诸僧 亦愿释前嫌,图敦旧好,从此登极乐世界为清净身。非佛光普照,? 克臻此?福祥未谙戒律,罔识K依, 何败妄赞一词?溯自就镇以来,四阅寒暑,所办蒙番疑难等事,屡指奠述,无不迎刃而解,化险为夷。诸 佛僧中,如章嘉、阿嘉、嘉木样各呼图克图,暨赛多诸木罕,亦皆一见如故,乐之与交,殆所谓与佛有缘 欤。差竣,旋共敬制慈云远被一额,并跋数言,悬上经堂,以备用志崖略。令诸僧燭除烦恼,励志精修, 将见一尘不染,五蕴皆空,其不为佛家之上乘者?吾不信也,尔诸僧中,有具绝大智慧绝大福力者,当心 深韪余言也,是为叙。饮命农工商部矿务局署理西宁挂印总镇统领常备第二步队新疆巴里坤挂印总镇马 福样题并跋。宣统纪元岁次已酉夏四月巾浣。彀旦。" 12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约告蒇,廷议复令来塔受封"之事。第二件事情:十三世达赖在塔尔寺期间,对 寺院进行了整顿,严申戒律,颁发了新的寺规,遂与塔尔寺活佛僧众发生了矛盾。 这就是跋文中所说的"近因前为该寺颁发僧规,意见相断,遂使佛界大起风潮, 岌岌不可终日"。当时问题闹得相当严重,两派僧众以枪械相向,事态有一触即 发之势,马福祥奉清政府之命,前往塔尔寺处理这件事。经多方努力,"不三日 各案已结,塔尔寺诸僧亦愿释前嫌,图敦旧好"。在马福祥的大力斡旋下,达赖 所颁寺规得以执行,并任免了一批僧职人员,使得此次风波得以平息,僧众皆大 欢喜,随后达赖便去了西藏。匾文中,马福祥还提到了他与塔尔寺的主要活佛关 系密切,情真意切,也正是由于他与这些大活佛的密切关系,为他顺利解决塔尔 寺的纠纷奠定了基础;在匾文的最后,马福祥以地方官的身份,用佛学用语,对 塔尔寺的僧众活佛进行了劝导,勉其"励志精修",很有说服力。 马福祥在西北为官多年,对西北地区社会民族状况有深入了解,他曾利用自 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调解了很多起民族纠纷,对维护当时西北地区社会稳定起 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支持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方面颇为后人所称道。他提倡民 族团结,注重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在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期内,对发展蒙藏 文化经济、巩固祖国边防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议,字里行间反映出一位回族政治家 的爱国之情。他著有《磨盾余墨》、《蒙藏状况》、《先哲言行类钞》、《训诫子侄书》 等。为了供研究儒、释、回、耶各种宗教的需要,曾刊印回教名人所著《天方典 礼》,《天方性理》、《五功释义》、《清真指南》等十余种行世。民国二十一年(日病逝,终年56岁,葬于北平阜城门外三里河。 第四节徐珂《清稗类钞》中描述的贡本 徐珂(年),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 杭州)人,光绪举人。1889年他参加了乡试,然后中了举人。在1895年,他去 京城参加会试,并参与了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1901年,他到上海 后,由于擅长文书,熟悉官方文书,便加入了《外交报》,并担任编辑一职。1909 年,柳亚子、高旭等人首创了爱国文化团体"南社",徐珂也加入其中。1911 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对杂志进行了改编,然后由徐珂接管了 "杂纂部", 在担任部长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写《清稗类钞》一书,在经过一番努力后,他最 1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终写成了《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 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在《青稗类 鈔》"时令节"中,有"青海蒙番之元旦"篇,可供了解青海蒙藏时令风俗,在 "祠庙类"中,有塔尔寺篇,提供了一些明清该寺的资料。在《清稗类钞》中, 徐珂这样描述塔尔寺: "塔尔寺在西宁西南五十里之塔山,为西藏黄教之祖宗喀巴瘗胞衣地,其徒 自西藏分支住此,兼守护遗物者也。领衣单口粮者千余人,而食指尝逾万,附寺 所居熟番倚其举火者又数千户。梵宇皆僧舍,悉因山势高下叠瓷而成,平地寺院 之大者瓦镀黄金,故又名金瓦寺。金玉宝石佛像无数,金佛皆嵌珠粒,巨者如豆, 银佛像更积累盈龛,有迎自西藏者,有颁自内廷者,富室大贾祈疾求福必镇一像, 媵以缎縲衣幔。历代宝器充籾絃目,商民復矜奇斗富以输实之。田地周二百余里, 资产难以数计,甘肃之精华萃于僧寺,塔尔寺又繁富之尤者也。罗卜藏丹津之乱, 寺中大喇嘛被其煽诱从之以叛,雍正甲辰,川督年羹尧平青海还,欲尽屠之,镇 海堡千总某时服役于年,年诘以庙众逆迹,某力白其诬,且泣稽颡,代为乞命, 年乃戮八人,余众皆得赦。某以一言保全数千生灵,寺僧感之次骨,设位生祀, 历年重有餽贻,沿以为例。嗣后凡本堡千总至寺,寺僧猶设供张,迎送尽礼,如 奉其父师焉"' 。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对塔尔寺的描述可以说是短小精悍,短短的数十句话, 就对塔尔寺的历史起源、僧众人数、寺院轮廓、寺内陈设皆清晰明了的进行了概 述。 徐珂的《清稗类钞》对顺治到宣统时期的朝野遗闻、社会经济、学术、文化、 历史等各个方面都有描写。这本书按照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进行分门别类,共 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对顺治到宣统时期的各个方面都记载得较为完善。而 书中祠庙类中对塔尔寺的精彩描述,给我们研究塔尔寺又留下了重要的史料文 字,可以说它是一本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的史料参考书。 1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第五节清末名将游览贡本 一、 左宗棠进京途中游览贡本 左宗棠(1812一-1885年),字季高,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号文襄, 湖南湘阴人。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清末重臣。他年少时, 就天资聪慧,在1827年(道光七年),他到长沙府应试,取得第二名,他不仅精 通儒家经典,而且对历史、地理、水利、经济、军事等知识均掌握的非常熟练。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在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他把握住时机屡立 奇功,不久之后就当上了巡抚,官及三品。1864年,太平天国攻陷杭州,他带 兵成功剿灭太平军残部,然后受封一等恪靖伯。1867年,西北反清回民起义爆 发,他被封为钦差大臣,同时督办陕甘军务,并最终平定了此次起义。 1862年到1873年爆发的西北回民起义,持续了将近十年,波及陕西、 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左宗棠带领的湘军部队镇压。在回民起 义结束后,他在西北还做出了很多贡献,开发农业、开发工业、并大力提倡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他在西北大力兴办书院的同时,还在那里修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 同时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和会试的考场。同时他还修 建道路并植树造林,在这期间,他先后亲自主持修建了多条道路,其主干线是从 陕西潼关开始的。到兰州后又分头发展:一路向西修到青海的西宁、大通、湟原 等地;一路向北出嘉峪关后再向西进入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然后又由北疆向南疆 发展。在1873年,当时担任陕甘总督一职的左宗棠在进京途中路过青海,他顺 道去塔尔寺参观游览。 左宗棠作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办了福州船厂、甘肃 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左宗棠最伟大的贡献是收复新疆,巩固海防。 他于日福州军中病逝,谥文襄。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 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从他临终前的遗言可以看出, 他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怀的将领。 二、 邓増因公路过参观贡本 邓增(年),字景廷。今广东江门市人。在他少年时就怀有远 大的志向,十七岁时,他加入了清军。同治元年(1862年),他随着清军到 浙江去镇压太平军,因战功显著,被提升为将领。同治八年(1869年)他随 1 /view/18755.htm。 1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钦差大臣左宗棠督师潼关、陇西,打败回族马化隆、董忠原部,收复洛, 之后便升为参将。第二年,率洛靖开花炮队袭击金积堡,大获全胜,并升 为副将。同治十年,西宁知府、回民领袖马桂源出城集众"叛乱",围攻 西宁城,城中道员郭襄之率汉民抵御。邓增闻讯,火速前往救援,并用大 炮炸毁了马桂源营垒,解除了此次危机。清政府对于他这次英勇的表现, 赐予"博克德恩巴图鲁勇"称号。不久,他又收复肃州,升任总兵。光绪 初年(1875年),邓增随将军金顺出关征讨西北少数民族"叛乱",并连续 收复乌鲁木齐等城。记名提督、补授总兵。并在伊犁驻守4年,修渠筑城、 屯牧并举,在当地为民众做了很多实事。 光绪十五年(1889年),邓增奉调西宁,刷新地方政务。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马桂源后裔更名韩文秀,纠合党徒数万围攻循化,邓增率部数 百人,解循化城危机。他乘胜进攻巴燕戎格,收复什巴城。韩文秀此次虽 然兵败,但并不甘心,又率领余众骚扰西宁、大通、碾伯等处。邓增率兵 回援,经数月恶战,终于大败韩文秀于纸坊城,彻底击败了韩文秀及其余 部。由于邓增此次平叛有功,他被清廷升为陕西提督,赴固原履任,继续 肃清海城、平远党徒。在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邓增在进京途中路过青海, 他顺道去塔尔寺参观游览。 1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第二章年汉地旅行者 对贡本(塔尔寺)的考察及描述 第一节"开发西北":聚焦贡本 辛亥革民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从此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由于西北地区一直相对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 业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外加自然灾害和军阔混战等诸多因素,西北人民的 生活状况一直比较落后,鉴于这种状况,为了了解西北的实际情况,国民政府加 大了对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的考察,并派了一大批官员先后来到西北进行考察,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了西北地区。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三中 全会通过了在西安设陪都的决议。30年代初期的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事变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官员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似乎在未来不可避免。为了 以大局为重,从长远出发,国民党高层领导者迫切地认识到有必要寻找一个内陆 权力基地,以承担长期抵抗日本的任务。在这个时候,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西北, 在面临日本军事入侵的情况下,他们认识到了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性需要。1932 年,""一 ? 二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初步将西北地区确定为长期抗战的后方根 据地。从1934年春幵始到年底,大量的国民党官方要员为了执行"检查"任务 而频繁来往于南京和西北。1934年4月,蒋介石派遣他最信任的边界顾问戴传 贤前去青海省会西宁,而戴传贤也是第一个到达此地的国民党高级官员。紧接着, 宋子文和孔祥熙也相继出访了西北。宋子文此次西北之行特地巡视了马氏家族统 治的整个地域,包括甘肃南部,青海省和宁夏省。宋子文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当 地官员的热情接待,同时他还会见了当地所有有影响力的地区要员。伴随着戴季 陶、宋子文等国民党要员对西北地区的先后考察,足以强调了当时西北地区战略 地位的重要性。1934年秋,蒋介石初次到西北视察,提出西北开发"贵因地制 宜因时制宜。"' 在年期间,前赴西北考察的汉地旅行者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像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宋子文、戴季 17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陶等人的考察活动;另外一种是各种社会团体1和个人的考察活动,其中有文化 名人、地方官员、报社编辑、新闻记者、佛教界人士、教育家、摄影师的等,他 们足迹遍及陕、甘、青、宁等西北地区,每到一地,便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沿 革、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并先后撰写了多篇文章和著作。在内地民众 纷纷进入西北地区旅行和考察之时,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黄教发祥圣地贡 本(塔尔寺)也同时吸引了众多旅行者,它也同时成为了许多旅行者来西北必去之 地。周希武在《宁海纪行》中说:"塔儿寺为西宁最大之寺院,僧徒至三千余人。 黄教初祖宗喀巴实产生于此,故西番佛教徒皆重视之。岁时蒙古、青海、西藏人 来膜拜者,络择于道。僧寮千余间,中有绝大佛堂,其瓦皆鎏以黄金。"虽然只 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已经很清晰的说明了贡本在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年期间,先后有十多位考察家造访了贡本,他们当中有国民党政 府要员、记者、教育家、摄影师等等(详见表二)。众多旅行者,他们各自由于 不同的原因先后前去贡本,来到贡本之后,他们都被这金碧辉煌的佛国圣城所震 撼,其中很多旅行者都留下了精彩的文章来描述贡本。这些旅行者对贡本的描述 也将在下面的文章中进行一一介绍。 表二 序号 名字 身份 时间 成果及形式 1 周希武 文化名士 1914年 《宁海纪行》 2 黎丹 西宁地方官员 1922年 成立藏文研究社 3 马鹤天 甘肃省委委员 1928、 1938年《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4 刘元凯 甘肃地方官员 年 参禅读经 5 穆建业新青海社编辑部人员 1932年 《塔尔寺及其灯会》 6 林鹏侠女飞行家、考察家 1932年 《西北行》 7 黎小苏新亚细亚学会会员 1933年 《青海喇嘛教寺院》 8 顾执中 新闻记者 1933年 《到青海去》 9戴传贤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1934年 赠"护国保民"區 10释心道法师佛教界人士 1934年 讲经说法 11宋子文 国民政府要员 1935年 献"三轮不息"匾 18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12陈赓亚 报社编辑 1935年 《西北视察记》 13王维之 不详 1935年 《塔尔寺及其习俗》 14侯鸿鉴 教育界人士 1935年 《西北漫游记》 15基生兰 青海地方名士 1935年 《塔尔寺酥油花灯》 16高良佐 国民政府要员 1935年 《西北随轺记》 17庄学本 摄影师 1936年 《塔尔寺跳神》 18庄泽宣 教育家 1936年 《西北视察记》 第二节青海地理志蓝本:周希武之《宁海纪行》 周希武(),生于光绪十一年,字子扬,甘肃天水人,清末膜生。 他是清末民国初年杰出的文化名士。虽然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读书非常刻苦勤奋。 15岁时就以优异成绩入库序为诸生,深受当时学者叶菊裳的器重。当时正处于 清朝末期,他受资产阶级各种新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感厌恶,于 是他放弃科举考试,在光绪32年(1906)考入甘肃武备学堂1 ,周希武在这期 间,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深得在甘肃都督府供职的湘潭人士黎丹赏识,不久 两人便结为挚友。周希武与黎丹的结识,对他以后的发展影响颇深。 民国三年(1914),为解决玉树二十五族的归属问题,周希武毅然前往玉树, 作勘界调查,此行中著成《玉树土司调查记》(后称《玉树调查记》)一书'书分 上、下二卷,附宁海纪行》一卷,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调查研究 著作,不仅为人们认识玉树提供了详实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玉树的神秘 面纱,还驳正了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准备承认玉树地区为外藏的荒唐行径。此书为 解决玉树归属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玉树调查记》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边舆方志。对研究青南藏族史有着极宝贵 的参考价值。其附录《宁海纪行》,则记述和描绘了自兰州至结古的所见所闻, 以及沿途的历史沿革,这为后人研究藏族汉文通史提供了可靠资料。在他的著作 《宁海纪行》中有对塔尔寺的描述,书中第十六页: '甘肃武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成立'杨增新任总办。学堂设于兰州通远门外原甘肃 织呢局西厂(今兰州一中院内)。学堂分设东西两堂,东考文学,西讲武学,让学生彼此观摩学习' 年(1906年)冬.以收到文武并课的功效。光绪三十二'改为甘肃陆¥学堂。1912年正月改为甘肃 '陆军小学堂,次年停办。 1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民国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又西经康西寨,过一水,水西南出鲁沙尔,上通 塔儿寺'(塔儿寺为西宁最大之寺院,僧徒至三千余人。黄教初袓宗喀巴实产生 于此,故西番佛教徒皆重视之。岁时蒙古、青海、西藏人来膜拜者,络绎于道。 僧寮千余间,中有绝大佛堂,其瓦皆鑒以黄金。)"2 周希武在《宁海纪行》中的描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已经把塔尔寺的恢 弘规模明显地勾勒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宁海纪行》自出版以来,深受海内外学者重视,闻名遐迩,如地理学权威 张其昀称其书为"很有价值的民族史志"。方志学家林传甲称为"诚大中华青海 地理志之蓝本也"。日本学者佐腾长在所写的《清代青海拉萨间的道路》一文中, 也多处引用此书原文,这篇文章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后他担任蒙番宣慰使、 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麟的秘书,后迁总务处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在由 西宁到兰州的途中遇害。年仅四十四岁。 第三节边疆教育学者马鹤天的两次贡本之行 马鹤天,生于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山西芮城人。著名的边疆教 育学者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国民党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结束 之后,他追随胡适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民国十三年,他在北平发起组织"中华西 北协会",并身体力行,深入西北各省进行考察。民国十七年夏,又在南京组织 "新亚细亚协会",之后又前去东北三省进行考察。在这期间,他还担任了甘肃 教育厅厅长,备位甘肃省政府委员,并代理(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院长。在 1929年到1936年担任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铨叙部育才司司长。1936年至1948 年连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马鹤天先生先后出版发行了《东北考察记》、 《内外蒙古考察记》、《西北考察记?青海篇》、《新广东教育考察记》、《日本之教 育》、《江苏教育考察记》等多部考察类作品。 20 '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 -\ 一一、 .甘, , L 、■— (/?^曰 HHI ^??\ —i I. -=^^}?^^^ ; 、、― 河 化一 "L/^v兰州 ,( - 、■^■h 乂.■^'河 j HB^K 乂 H^mUljiiiil^ w海考辦记》行^示愈膨^i^miii^jiiliiiji^iij^ 图1《青海考察记》行程示意图 ; 马鹤天先后两次到过青海,在民国十六年,马鹤天先生前赴青海考察,他在 '- 自序中说"十六年春复由库伦经内蒙阿拉善至宁夏返兰州。秋,复赴青海,由西宁经湟源至青海岸,复经巴戎、循化至拉卜楞返兰州。"'在《西北考察记?青海 篇》中,马鹤天先生不仅记录了兰州沿黄河、湟水至西宁、西宁经湟源、日月山 到青海湖、西宁经循化、同仁至拉卜楞、拉卜楞经河州(临夏)返回兰州的路途、., 行道情况,更是对途经主要地区的历史起源、沿途风光、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风 土人情等方面都进行了描写。马鹤天先生来到青海后,十月二日,他先后考察了 一些青海的名胜古迹,他先去参观了虎台,"在县西约五里,有高台。府志载: 台九层,高九丈八尺,相传南凉王所筑,秃发溽檀子,名虎台,或为其所筑也。" 2,然后去了塔尔寺,在文章中,他先介绍了塔尔寺的历史,接下来他对寺内的 僧众人数,寺院规模等方面做了简单描述。 "中有大、小殿,其瓦镀以黄金,俗谓之大、小金瓦寺,寺内金银宝玉造成 之佛像,不可计数。金佛多镶嵌珠粒,大者如豆,银佛更无数,有迎自西藏,或 ■颁自清廷,更或赠自富室大贾,欲籍以祈福消灾者"3。 而对于元宵节的酥油花灯4,马鹤天也在文中进行了描述,他说酥油花灯精 巧绝伦、惟妙惟肖,堪称是西北的绝技。 21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在民国二十四年,当时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委员的马鹤天先生以专 使行署参赞的身份负责护送班禅回藏。在整个过程中,由于道路阻塞、计划有变 等各种原因,走走停停达三年之久。民国二十四年冬他由南京受命西行兰州,二 十五年春由兰州到甘边拉卜楞,二十六年初赴西宁,二十七年初护送班禅灵柩至 川(康)边甘孜。整个行程虽然历经坎坷,但是他也深入接触到了广大藏区政教 军民各色人等,同时多方考察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并 把沿途所见所闻详细的记录下来。 ^^llHHi^ 月山^永登 ^^^^^V yf 青 海 Y'tttNW) ■Hp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行程示意图 图2《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行程示意图 马鹤天先生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总共有三编,甘边拉卜楞、青边玉树、 藏边拉休寺,在第二编青边玉树中,详细的记录了他到青海的活动。二十三日, 马鹤天先生和陪同人员乘马前去塔尔寺,途中经过南禅寺,他们便顺道前去参观, 在关帝庙内他们参观了雕刻和绘画。这天恰逢旧历正月十三,在途中,他们已经 看到了前去塔尔寺的人马络绎不绝,在塘坊村,稍作休息之后,他们继续前行, 终于到达了塔尔寺,当晚,马鹤天先生在寺中感触颇多,便赋七律诗两首- "念年投笔事长征,不为黄金不为名。寡过未能逾半世,参禅有幸证三生'。 山川历历羁鸿影,禾黍离离塞马鸣。此曰悬弧身万里,思亲弥动故园情"2 。"记从万里返重洋3,更向三边冒雪霜\忧患饱经空往迹,鬓毛非昨感流光。 22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匈奴北犯氛何炽,博望西行日正长'。安得请缨偿夙愿,年年此夕一倾觞"2 。二十四日,阿嘉佛赛立法台邀请马先生一行前往观看跳神,然后他参观了大 金瓦寺,他对殿前的旃檀树的来历,以及此树所代表的意义在文章中进行了解释。 "相传宗喀巴生后其衣胞埋于此地,后生一树与他树异,有叶十万个,每一 页上有一卓玛佛像3,故该寺原名'贡本'。意即十万佛。今蒙藏人称呼此寺及 经典上记载,犹均为'贡本'"4 。紧接着马鹤天先生一行人到塔前点灯四百盖,大灯一盏,花费油费五元。马 鹤天先生在文中说: "凡礼佛者,须点酥油油灯,普通小灯一盏费铜元一枚,大灯一羞大洋一元。 闻此项油费,每年收入在数千元" 。从马先生在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寺中光是每年点酥油灯的收入就已经 很可观,可以作为寺中日常开支所用。寺内的大小金佛、金器及各种宝物更是令 马先生一行人大饱眼福,在殿外,当看到无数的教徒前仆后继的不停地在木板上 膜拜的场景时,还有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这份虔诚之心更是令马先生敬佩不已。 接下来他们一行去了左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大小不等的无数转经轮。进入殿内, 他对供奉的释迦佛、普贤、十八罗汉以及大经堂的规模、所容纳的人数等方面都 进行了描述,来到小金瓦寺,他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小金瓦寺的来历,然后对寺 内的动物标本、以及旁边寺院的几株旃檀树、寺外建筑、喇嘛僧舍进行了描述。 参观完小金瓦寺,马鹤天先生对于塔尔寺的历史起源、寺内组织、喇嘛生活、寺 中收入情况等各个方面都在文中进行了详细描写。 二十五日,马鹤天先生一行人在上午赴鲁沙尔(mgser)参观赛马,并游览 了市场。这天格外热闹,远近蒙、藏族男女都来到了集市。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 目、品种繁多,但大多数都是些日常用品,如铜壶、念珠、马鞍、皮靴妇女装饰 品等。市场上也是人流攒动,热闹非凡。 "男子有垂耳环者,有绣花红玲高五寸许者,有衣五色衣者。女子有发辫数 十至背后粘布上宽尺许者,有两鬓垂珠串数十、各长尺许者,...有背垂宝石掉 2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壳、银碟者,有腰系银钩、珠串者,大半红绿袍并束红绿带。头上有银凤者系民 和土民,皆缠足,长备心及足,闻原系汉人迁来者"' 。马先生在文中对于形形色色人的衣着装扮都进行了描写,除了这些人之外, 他还对塔尔寺附近土民妇女三川妇女、保安妇女的着装打扮都在文中进行了详细 叙述。除过穿着,对于他们所用的语言,马先生在文中也略有提及: "除纯粹汉、回、蒙、藏语言外,土人中如三川人土语为汉蒙混合而产生之 一种特别语言,保安人土语又为汉藏合璧而成之一种语言,有时一句长语为汉满 藏三种语言之合体。而汉、回商人似乎各语皆通,殊不易也。"2 马先生来到青海时间并不长,通过短暂的观察,他已经对这里民众所用的语 言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这里的民族较多,从马鹤天先生上文中所提到的,我们 不难看出,各个民族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游览完 市场,来到塔尔寺见到八塔之后,马鹤天先生又对八塔的来历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晚上,寺中派了专属的仪仗队前来迎接赵专使与马鹤天先生,由于马鹤天先生此 次来塔尔寺身份特殊,所以此次迎接他特地用了迎佛仪式。寺内晚上更是热闹非 凡、人山人海。马先生对寺内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灯在文中进行了详细 描写。游览完塔尔寺之后,马先生之后又参加了西宁联欢大会,对青海民族的来 源在文中进行了描述。 马鹤天先生两次青海之行,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青海各族人民经济生活、风 俗习惯,然后对学校与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考察,此次考察,他主要关注民族团结, 并提倡"五族共和",同时以发展教育、开发民智作为开发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四节穆建业的《塔尔寺及其灯会》 穆建业,新青海社编辑部主要人员。他在1932年参观完塔尔寺灯会后在《旅 行杂志》上发表了《塔尔寺及其灯会》3。他作为新青海社编辑部主要成员,由 于工作需要,去过很多地方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了解。他还在期 的《旅行杂志》上发表过《青海藏族的婚姻》。而《塔尔寺及其灯会》这篇文章, 2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就是他在参观完塔尔寺之后写成的。由于工作的原因,穆建业不像其他的旅行者 是自己随便参观,他是由寺中的大方丈引导去参观的。他在文中首先说在数十年 前的今天,好多帝国主义侦探来这里采化石、访宝物、摄活动影片,而那个时候 国内很多人都很少听说塔尔寺,对于他的奇趣伟大很多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穆建业首先描述了塔尔寺在蒙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是大方丈亲自 带他们去参观,首先他就描述了他们的住宅,住宅把塔尔寺分成了两部分,下了 山坡以后,他们就去参观了寺院,金色闪耀的寺是"讲康"1,"讲康"到处都是 富丽堂皇的气息,尤其是他那美丽的宝顶是纯金做成的,穆建业在文中说由此可 见塔尔寺的富裕非同一般,他在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的富裕:"用以抵 偿庚子赔款而有余"。2由这句话足以看出塔尔寺的富裕。接下来他描述了一下大 方丈给他们讲述的塔尔寺的历史,还有关于宗喀巴和佛教的一切。对于宗喀巴的 造像以及像前面的供器,他都进行了描述。尤其令作者感慨至深的是这里的人民 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在文中说,据他的朋友告诉他: "每年由西藏、蒙古远至甘肃、热察绥来寺瞻觐者,几无虛曰,至灯会时, 由呈众多的状,甚至有人自数千里的外,手上套着木板,伏在地上,磕头来寺的 呢"3 。从他的这句描述可以看出他们的信心,以及虔诚的程度,是非同一般的。 对于十五日晚上举行的纪念宗喀巴的灯会,穆建业并没有直接描写灯会,而 是通过灯会前鲁沙尔全境、塔尔寺周围,以及络绎不绝的人群来烘托灯会前的热 闹气氛。万众瞩目的灯会终于在悠扬神秘的音乐里举行起来,到处都站满了人, 他说此时的"讲康"里面放着一个大宝座,立着一个有色乳油涂成的神像,神像 的后面则非常绚烂夺目。数百盖灯都摆在几案上,而灯上的乳油浮花一层层排列 着,第一层是前藏大都会拉萨寺全景,他的下面有一个两手伸出,看上去慈祥和 蔼的佛像。由于现场非常热闹,人很多,所以有一个黑衣喇嘛手拿皮鞭维持秩序, 以确保灯会的顺利进行。灯会祭礼时的情景大致如此: "一大群黑衣喇嘛,负责开道,他们的后面大多数是级别较高的喇嘛,手中拿 2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着藏香等祭物,后面还有一个喇嘛,手里拿着一个玉制的物品,他旁边的两个喇 嘛手里拿着火把,后面紧紧跟着宗喀巴的化身,他一边手里拿着玉圭,另一边手 中则拿着一串念珠,缓慢庄重的走到乳油神像前面,其他的喇嘛则跪拜行礼。"' 喇嘛们和众多的进香者,都沉浸在这种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有的人呐喊,有 的人跳舞, 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而纪念宗喀巴 的灯会也就这样结束了。 穆建业的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灯会的具体场面,但是他通过侧面间 接地描述,来衬托出灯会热闹的场面,这和其他参观者直接描述形成了对比,留 给读者的是另外一种感觉,无论是正面直接描写还是从侧面间接衬托,他们都是 想给读者展示塔尔寺灯会的热闹场面,通过他们各个方面的描述,让我们对那个 时代塔尔寺的灯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第五节女飞行家林鹏侠眼中的贡本 林鹏侠,福建莆田人,旅居新加坡华侨。在1925年夏天,她赴美留学。1929 年又前赴英国学习军事航空,在当时,她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飞行家。1932年, ""一 ? 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当时林鹏侠正身处新加坡,她的母亲是一位爱国 人士,当她听到这个消息,呼吁道"儿乎!尔体力强健,且素持不畏难、不苟安、 不自私三义,今日事,舍尔奚择?且尔为一女子,如作西北壮行,尤能打破国人 畏难之心理,则所助于国家开发西北者,其效非浅。"2林鹏侠奉母命,在1932 年11月24日从上海出发,开始了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各个地区的 考察。她的此次西北之行,花费了大约半年左右的时间,沿途对所到地区的山川、 河流、气候、矿产、物产、民情、风俗等都有真切的了解和感受。 林鹏侠此次西北之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唤起 人们对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面临的严重危机的认识,并且希望当时的政府 能与人民沟通合作,集中人才力量,并作大规模的实际开发。第二是打算为海外 侨胞谋一生息的大本营。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开发西北需要大量的人力和 财力,但国内缺乏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当时身处国外的华人来说,也深受殖民者 2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的排挤。林鹏侠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来告诉大家西北"诚民族复兴大好之根基, 吾海外归国侨民无上之乐土也"。'林鹏侠在《西北行》的青海篇之鲁沙尔之盛会 中对塔尔寺正月十五的盛会进行了描述。她首先对塔尔寺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阐 述,然后对它的占地面积、寺内僧舍、内部组织等进行了描写。林鹏侠此次塔尔 寺之行适逢旧历正月十五,所以是异常热闹,整个鲁沙尔镇人山人海,就步行都 很困难,更不用说是乘车了,当林鹏侠初次来到这里,看到塔尔寺她这样说: "寺依山而建,殿宇轩敞,楼阁崇峻,为前所未见。粉壁丹扉,炫耀人眼, *图3塔尔寺内供奉的佛像1947年摄(版权归照片中国网) 正殿前面的木板上由于前来膜拜的教众人数颇多,木板上已经有了两条深入 三四寸的印痕,还有教众不停地前来膜拜,林鹏侠被这些教众的虔诚深深的打动 了。接下来她对大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宗喀巴铜像、其它镏金佛像、殿内 的摆设等进行了简单描述,由于此时正逢正月十五,前来参观游览和膜拜的人很 多,殿内拥挤不堪,几乎没有插足之地,林鹏侠也没来得及走进细细观详。中午 十一点多,在广场中央筑起了高台,马师长、省政府代表韩树森、燕特派员及各 界来宾相继进行了演说。此次演说主要是号召各族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救国! 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意图侵华之野心,鼓励大家要万众一心,抗日救国。台下 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台下的听众如此守秩序,令林鹏侠感到很讶异, 27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她在文章中说:"此种守秩序之习惯,实为难得,尤非内地人所能及。"1下午, 到处都可以看到演戏酬祌,夹杂着喇嘛诵经声、钟声等各种声音,热闹非凡。林 鹏侠与主人汪氏姐妹一起谈论着这里的热闹景象,向导活佛向她们走进并,双手 捧着青色布条,这令她感到莫名其妙,经过身边人的提醒她才仓促接受,由于不 明白其中的意思,一起前来的李华先生向她进行了翻译,大意为- "余等离海滨时,渠未知一,一路跟追,又未得遇。昨夜至此,遂持前曰所 给之名片,四处寻访,施悉下落。特来献哈达一方,以祝前途幸福。并频称余骑 术甚精,过海时殆有神助,故对余深表敬意云云。"2 然后经过李先生的一番详细解释,林女士终于明白了哈达所代表的意义,林 鹏侠遂即将哈达收藏起来,用来作纪念品。夜里,寺院中举行酥油灯会,各种各 样制作精美、惟妙惟肖的酥油灯呈现在了众人面前,林鹏侠在文中写道- "技术之精,配色之巧,余历世界各大城,从未见有似此美术之精工巧妙, 设色鲜艳而得天然之趣者。以之列于世界最大展览会,宜无逊色。尝闻人谓蒙番 之民思想愚笨,观此会,当恍然所言之无礼性矣!" 3 通过林鹏侠的这段描述,可见她已被这精湛的技术和惟妙惟肖的展品所深深 折服,而对于这些工艺精湛的艺人她也是怀着无限的敬仰之情。对于青海蒙番人 民的信仰由来和历史、黄教寺院的组织、寺院内的规章制度等方面她在文中都做 了描述。当林鹏侠对与当地居民以子做喇嘛,以女继产的习俗了解之后,她对这 种情况感到很讶异,在她看来,喇嘛们大多供养极优,每日除了诵经之外,无所 事事,只消费不生产。她在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 "愚民无知,忽于现实,以一生勤劳血汗之资,专供喇嘛僧人之享用,以致 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经济既衰,人口曰减。此种习俗,若不设法改善,前途诚 不堪设想!安得大智慧人为彼等作醍醐灌顶以醒其迷也!" 4 林鹏侠此次西北之行,沿途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在《西北行》中她对于如何 开发西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维护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她在文中说: "深知将欲开发西北,巩固国防,除政治必须为彻底之改进外,非积极努力 28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全国人民之团结不为功,而尤以解决回、汉历史纠纷为当前之要务"1 。其次植树造林,增强降雨。接下来是开山修路,交通便利。最后是实施开发, 大力发展教育。 第六节新闻记者顾执中:《到青海去》 顾执中(),号效汤,上海人,南汇县周浦镇人。新闻记者、新闻 教育家。1919年中学毕业,曾在东吴大学就读。他于1928年创办上海民治新闻 学院,并担任院长。1923年任上海《时报》记者。1927年改任上海《新闻报》 记者。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他参加了教师救国 会和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1932年12月,宋庆龄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 顾执中也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举为大同盟上海分支机构的理事。1933年夏,顾 执中等到青海去考察,并坚持每天向《新闻报》发稿,以唤起民众对开发西北的 重视。在考察期间,他写了《西行记》和《到青海去》。年在欧洲 及日美苏考察新闻事业。年,他担任印度加尔多侨报《印度日报》 社长兼总编辑。1954年担任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并曾任第五、六届全国 政协委员。他有很多著作,《战斗的新闻记者》、《馀'烬集》、《西行记》、《到青海 去》、《报海杂忆》、《东北吁天录》等书。他于日在北京病逝。 《到青海去》是顾执中随考察团到西北考察而写的一篇考察记。他在此次西 北之行中,考察的范围很广,每到一个地方对当地的地质、气象、教育、农业、 矿业、生产及销售市场、人民生活状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把它 们详细记录下来。在九日上午六时,顾执中一行人离开哈拉库图出发到塔尔寺去, 碰巧还遇见了浓雾,顾先生在为文中还说他们还遇见了红衣绿带的番子,对于他 们的居住环境,他这样写道: "番子2的帐幕,是用白色斜布制成的,裹面容积很大,上面有出烟的天窗, 前面是出口,灶和后面的牛羊粪,分帐幕为左右两部份,左面是专为男子住的, 右面是专为妇女住的,尊严的佛像经典,高高的供奉在后面3 " 他对于途中遇到的番子的帐篷以及里面的布置都进行了描述。 2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他们来到这里,这些番子很热情的招呼了他们,并为他们烹饪了当地特有的 美味佳肴一半生半熟的羊肉,顾先生通过观察,他对这里做饭所用的工具也进行 了描述- "一只羊皮袋的风箱,用手拉着,便有呼呼的风,吹燃着融融之火,这种工具可 以应用于风霜雨雪的郊外。而且因为是轻巧简单,所以携带着也特别便利"' 。对于这种羊皮袋的做饭工具,顾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顾先生在文中的描 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方便简洁的烹饪工具为当地牧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 件。 吃过饭后,他们又骑上马继续前进,很不凑巧,在途中又遇见了浓重的大雾 天气,就连五尺以外的人也辨别不出,更不用说是四周的景色了。他们一行人在 大雾中骑着马小心翼翼地前行着,不料却又偏巧遇上了瓢泼大雨,而且还走错了 路线,因为身处孤地,四处也无人可问,他们只好选择别的路线继续前行,走了 好久,终于遇见了过路人,他们便询问了去塔尔寺的路线和方向,他们骑着马跋 山涉水,经过了好几条溪流、几座山峰,一路上险象环生,历经重重险阻,终于 到达了塔尔寺。 第二天早晨八点,他们在杨通事的带领下,上山去参观了塔尔寺,来到这里, 塔尔寺留给顾先生的第一印象: "那时和美的阳光,投射在森林密布一片苍翠的山岗上,塔尔寺屋顶上的金 光,闪耀着夺目的光芒"2 。他们先去拜访了寺内的堪布(mkhan po ) 3,由于寺内的堪布只懂藏语,杨 通事便用藏语和他进行了交流,堪布明白了他们的来意之后,对他们的到来表示 从热烈的欢迎,于是便派二方丈带他们去参观,他们先去参观了 "讲康殿"4, 顾先生说这个殿是整个寺院所有殿中最完美的一座殿宇,他对殿宇外部建筑,内 部构造,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尤其是屋顶的金瓦,他这样说- "两层都铺镶着金瓦,闪着黄的耀光,那价值真不可计算,所以有人说该寺 的财产和庚子赔款相等"5 。'顾执中著,《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172页。 30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 由此可见,塔尔寺在顾先生的描述中是十分的富裕。而黄教始祖宗喀巴的画 像和肉体也都供奉在这里。二方丈还给他们讲述了宗喀巴的画像的来历,他说这 幅画像是宗喀巴大师用自己的血液所绘成的,当时他还在西藏拉萨宣传教义,他 和母亲相隔两地,为了安慰远在故乡的母亲,他才绘制了这幅画像。二方丈紧接 着讲述了一些关于宗喀巴的事迹,还有宗喀巴三个字在藏文中的含义。宗就是指 湟水,喀即湟水之滨的人的意思。顾先生在文中还说宗氏宝座前的木板在他看来 就是一种奇迹,因为木板上每天经过数以千计的虔诚的教徒们的膜拜,所以木板 看上去有很多的凹痕。他通过观察发现,这里教徒们叩头行礼的方式与南方的有 . 一些差别。"他们把两手伸直,然后把身子虔诚的倒下去,实行'五体投地'的 膜拜礼。"1从讲康殿参观完之后,他们又去参观了仙人殿和大经堂,他留给顾先 生的印象是庄严而肃穆的,对于殿堂里每个佛座前的"当今皇帝万万岁"的木牌, 则是令他感到很诧异。尤其是听说了僧众们诵经前必须先诵数遍"当今皇帝万万 岁"之后才开始正式念经。他在文中说: "足见帝制时代这般皇帝们用心深远,可是现在已经革命了,皇帝已经绝迹 了,这句标语也似乎有改良的必要吧!" 2 ■.. 图4塔尔寺内朝拜的喇嘛1947年摄(版权归中国照片网) 顾先生这样感慨。当然虽然已经进入了民国社会,但是身处西北的这些寺院 的喇嘛们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俗,要想对他 们的部分陋习进行改革,必须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政府的鼓励,不可急于求 31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成。顾先生来的这天因为寺内的藏经殿不对外开放,他们也无法参观,没能见到 藏经殿内的许多宝贵经典,这对顾先生此次之行来说,实属遗憾。 最后他们去参观了大厨房,由于寺内有三千五百多名僧众,顾先生已经预料 到厨房内的锅应该很大,但当他亲眼见到半径八尺有余的三口大锅,还是被惊住 了。接下来他对大方丈以及喇嘛们的住宅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简单描述。他还了 解到,这里的很多家庭都把孩子从小就送到寺院去做喇嘛,有的家庭甚至把两个 孩子都送去,在顾先生看来多数家庭的这种做法是由于寺内优越的待遇以及他们 传统的观念所致。他觉得这种做法是导致人口减少的致命伤,更甚者可能会引起 民族前途危机。 当顾先生一行参观完塔尔寺之后,堪布在会客厅中热情的招待了他们,还为 他们提供了餐饮茶水。当他们准备离去时,堪布还送了他们'一幅普罗,他们对 堪布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之后离开了寺院。离幵塔尔寺之后,他们便去了西宁, 下午的时候,他们已经平安到达了西宁。 第七节《申报》记者陈赓雅笔下的贡本 陈赓雅(),笔名任安、石英,云南蒙化人。他在1927年通过吴 澄、徐克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年,由于"白色恐怖"映及昆明,他 因此离幵云南,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进入《申报》当记者。同时, 他在上海《日本研究月刊》、《申报年鉴》担任编辑。"九? 一八"事变之后,为了 响应广大民众抗日救国要求,《申报》出版《自由谈》副刊,并发表进步言论, 经常刊登一些知名作家的文章,如鲁迅、茅盾、陈望道、章乃器等人的文章。在 1934年3月至1935年5月,陈赓雅就以《申报》记者的身份,远赴察、绥、宁、 甘、青、新、陕、晋、豫等省进行采访,他在采访的过程中,将所见所闻全部记 录下来并在《申报》上连载。他连载的文章后来出版发行成为《西北视察记》, 而此时范长江在游历完中国的西北之后写成的《中国的西北角》也在天津《大公 报》上发表。《西北视察记》和《中国的西北角》的发行,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 新闻,因此,这两位作者也被誉为"南陈北范"。 陈赓雅在1935年3月从上海出发,考察了绥远、山西、内蒙古、宁夏、甘 '普罗:番人的衣料。 32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及整个华北、西北。而在1935 年5月他才返回上海,这次考察总共是一年两个月。陈赓雅在青海考察期间,对 青海省的概况、民政、生产、教育、当地藏族的生活状况、黄教始祖诞生地塔尔 寺都有详细的描述。 "除非见了野象不避路,除非见了释迦不低头。这是青海藏族强梁者之豪 语"' 。陈赓雅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写青海民众的宗教信仰,由这句话我们可见, 佛教在他们心中的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塔尔寺位于西宁城西南五十里,陈先生 途经水磨、陶磨坊、徐家寨、老幼堡等村然后到达鲁沙尔,来到这里后,留给陈 先生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个大的汉藏交易场。镇上约有二百户人家,往年这里还 有洋行,如今已经门庭冷落。 陈赓雅来到塔尔寺之后,寺中的二老爷也就是寺院担任外交的喇嘛接待了他 们,并且派了一名懂汉语的喇嘛来做导游。他在文中说,留给游人印象深刻的要 算大经堂和大小金瓦寺。在导游的带领下,他先参观了大经堂,对于大经堂的外 形、构造、面积、里面的成设、以及经堂外的布置他都一一作了详细的描述。尤 其是门外檐下僧众跪拜的木板,他说- "叩首者之立脚处、膝跪处、手擦处,均已磨陷深达寸许,几穿等板也。或 曰:地板每隔数年,即须新换一次"2 。由此可见,来这里膜拜的人数之多,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他来到了小 金瓦寺,对小金瓦寺的轮廓、内部成设的佛像、标本、还有屋顶的瓦砾他在文中 都有描写。他说大金瓦寺是活佛的住所,对于大金瓦寺前的"斩坛树"3,因为 传说是宗喀巴诞生时血水倾地而长成的,所以这棵树在寺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据 说有缘的人可以看见一个小活佛坐在树叶之上。大金瓦寺前面的厨房也给陈先生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房内置一立方丈大之铁锅三,每锅容量,可煮九牛,四壁并堆茶钵千百个。 每逢大会期,大锅分烹茶饭,熟而取食,先以铁链束腰,牢系他端于柱上,手执 长勺,取盛钵中,盖防误堕鼎镬自召烹身之祸。"4 3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寺中大厨房的锅之大,要是不亲眼所见, 恐怕很难想象,尤其是盛饭时候的场面,应该很是壮观。而对于寺内的节日,他 在文中也简单的做了介绍,在众多的节日中,尤其以农历六月初七的晒佛大会最 为热闹,大会的举办,不但吸引众多教民前来参加,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众多商贩 乘此机会摆摊做生意,同时要向寺院交纳一定的租金,这也成为寺内一项重要的 收入。 陈先生还对寺内喇嘛僧众数目做了大概的统计,他说寺内僧众的数目在民国 二十年(1931年)大约有三千五百人,而在他去的时候(1935年)只有大约二 千五百人。四年的时间僧众人数大约就少了一千人,这与当时的时局是具有着重 要的关系,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各地人民纷纷抗日,所以 在这个特殊时期,寺内的僧众人数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有所减少。接下来他对寺 内的组织进行了介绍,大法台主要负责讲解佛经和管理活佛;大僧官管理众僧; 大老爷担任内务;二老爷担任外交,同时处理辖区内的一些诉讼事务;三老爷管 理收支;主持佛镇摄经堂。这就是六大主事所要处理的事物,他们各司其职,认 真负责,把整个个寺院管理得有条不紊。寺内活佛及喇嘛们的管理及生活他在文 中又有提及- "普通喇嘛,有由民间初送者,僧衣自备,并向大法台及所拜师傅,各晋哈 达一方;有由他寺归来者,仅晋二百铜钱,去时亦照数璧还;若还俗,则概行无 给"' 。对于丧葬,他也略有描述,僧家或者普通活佛丧葬都采取比较传统的水、火、 天藏,地位高,富裕的活佛会采取将尸身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之后,最后则会 成列在经堂之上。"该寺财产,昔有可偿庚子偿款之称。"2由这句话,足以看出 塔尔寺之富裕,不是一般的寺院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民国 驻甘时代,有一个将领游历塔尔寺,看着金瓦,久久不肯离去,喇嘛看到之后, 马上和藏族王公商议,给了这位将领二十万金。虽然不知道这个传说可信与否, 但是从各个故事我们就足以看出塔尔寺确实相当富裕,简直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陈赓雅在考察完青海之后,在《西北视察记》中说,据统计青海的寺院总共 有一百四十三处,这些寺内总共有差不多十万僧众,其中有很多闲散的僧众,也 3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不用从事生产劳动,仅仅只是一日三餐而已。陈先生在文中说要是能用政治的手 段,让这些闲散的僧众参与到教育和农业生产劳动之中,这对于藏族的发展,乃 至整个民族,都是巨大的贡献。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从此在民族生命前途上, 必将骤发惊人骇世之光明焉!"' 第八节王维之《塔尔寺及其习俗》——阿夷丹麻大会 王维之,生平不详。在《新青海》期发表的文章《塔尔寺及 其习俗》2中,王维之就塔尔寺的历史、寺内的一些习俗进行了描述。在文章中, 他首先介绍了塔尔寺的历史,简单的介绍完塔尔寺的历史之后,对寺内的大厨房 尤其令他感到惊叹,他在文中这样说- "大厨房内的数口大锅,据说可以容一石米、二十只羊、十只牛、五斗葡萄 及角麻,因缝大纪念日,须得煮一锅这样的米饭,同时三千六百喇嘛都得有吃, 并且吃后的饭而后带去,其锅之大由此可想而知了"。 3 从他的这句描述我们足以看出大厨房内的锅的容量之大,真的是令人叹为观 止。对于塔尔寺内的习俗,王维之分了几部分来描写,首先他提到了观经大会, 每年有五大观经,也就是农历的正月、五月、六月、九月等。每当观经大会快要 到来临时,塔尔寺周围乃至整个镇上,都会呈现非常热闹的场面,穿着盛装、带 着各种配饰由四面八方前来的男男女女突显了其盛境。人流络绎不绝,有口念心 唯、手拿念珠的僧侣,还有身穿艳丽的长袍、带着大耳环、头上装饰着珊瑚银碗 等饰物的藏族女子,他们都浩浩荡荡的向着塔尔寺走去。而塔尔寺内的各大寺院 在这天也会完全开放,等到中午十二点的时候,就会有跳神表演,到了晚上则更 为热闹。除了观经大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举行的纪念宗喀巴的盛会也很热 闹。在盛会上,用酥油做成的各种活灵活现的人物花鸟将会摆在花架的四周,而 中间则放着祌像,酥油神像的后面,是数百盘油灯。上面花架的第一层是西藏大 都会拉萨全景,他的下面是一个看上去慈祥庄严的佛像,佛像虽然是由酥油做成 的,但是做工精细,惟妙惟肖,足以乱真。在会场会有一个手拿皮鞭,维持秩序 3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者眼中的贡本(塔尔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汉地旅行者对贡本的考察及描述 的黑衣喇嘛。人流攒动却井然有序,整个大会非常热闹壮观。 而对送阿夷丹麻(A'phyibstanma)大会,王维之在文章中也进行了描述。这 个大会三年一小送,六年一大送,大会的花费很大。大送也就是要在大会举办的 两个月之前,用油面塑一个阿夷丹麻大像,然后做一个四阔丈八两丈来高的大轿 子,并且轿子周围要用綢缎包裹。另外还要找一个乞丐,来做阿夷丹麻的娘家人。 寺内的喇嘛们对这个娘家人非常优待,每天都供奉酒肉等上好的食品。还要准备 两个骆駝、两三匹马,十来只瘦鸡,而这些全部都是送给阿夷丹麻娘嫁人的礼物。 除了这些,还要准备数十石混有酥油的青稞,这是送给阿夷丹麻的礼物。还要准 备二十辆运这些物品的马车。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喇嘛们就开始诵经,一 直持续到送的那天,等到那天,他们把准备好的青稞用马车欤着,然后让一些喇 嘛送到河里去。而阿夷丹麻的娘家人在这个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想要什 么就可以拿什么,就是要一斗金子,喇嘛们也要想办法满足他。喇嘛们对于此也 有自己的办法,在临送的时候就会用酒将娘家人灌醉,使他不晓人事。在最后送 他些绸缎和钱财。在送阿夷丹麻的时候,喇嘛们会把那个轿子抬到向东三四里之 外的一个小平地或者小坡,然后众喇嘛齐声诵经,用火把轿子烧掉,而那个乞丐 在三年内不许进寺。 王维之的这篇文章虽然简单的描述了塔尔寺的历史以及习俗,但是他的文章 从侧面展示出了塔尔寺节庆期间的热闹场面,尤其是他文章中提到的阿夷丹麻大 会,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塔尔寺的风俗,他的这篇文章非常有助于我们今天了 解研究当时塔尔寺的风俗习惯。 第九节行走在贡本:教育家侯鸿鉴的《西北漫游记》 侯鸿鉴(年),字葆三,号梦狮,病骥,江苏无锡人。在他16岁 时,因家境贫寒,便在家中自己授课。17岁自号"病骥老人",结诗文社于西溪。 18岁时,因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他发奋自学,并赴日本留学,研究东西方 教育学,并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活动。回国后,创办竞志女学校、模范小学、速 成师范,商业半日学校。他一生以献身教育为宗旨,并先后到江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十七岁孙杨退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