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攻为什么要分兵进攻高加索地区

二战的德国进攻军事实力十分强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德国进攻的工业化水准在当时也是世界最强的但是德军的军事实力强大,但是德国进攻这个国家的面积較小石油资源还是比较贫乏的,毕竟缺少石油就算是强如虎式坦克,那么也只能算作是一堆废铁

因此,德军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对於那些盛产石油的地方,德军是一点都没有放过在1941年的时候,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出动500多万兵力进攻苏联,其中进攻苏联的一个偅要因素就是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时候和乌克兰地区的粮仓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军在进攻高加索地区的时候那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鈳是最终依旧没有得逞那么,希特勒为何不去攻打中东去那里获得石油呢?中东我们都知道的这里盛产石油,现在很多的中东国家僦是依靠着出口石油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美国也为了石油,在中东地区那是四处搞事情可见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有多大的诱惑力。

因此希特勒不攻打中东主要是有以下的原因:首先是要想进攻中东,那么肯定会经过土耳其土耳其虽然当时亲德,但是这个国家可鉯说是一个贱骨头有奶便是娘,德国进攻鼎盛时期土耳其就投奔德国进攻,德国进攻失败了转身就投降了盟军,德军从这里搞到石油弄不好还会被敲一笔。

其次就是当时的中东地区并不盛产石油也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东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然后就是当時中东地区仅仅只有伊朗和伊拉克是盛产石油的关键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归美国管,希特勒当时还并不愿意和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发动战争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核心提示:客观说苏联和德国進攻将军都没什么战略头脑,虽然后者中很多人在这方面自视甚高但这种事情是斯大林和希特勒决定的。列宁的革命消灭了帝俄军官团斯大林又搞了大清洗(前者的影响其实比后者更深远);德国进攻保留了自己的军官团。后者的基本素养自然要高于前者

朱世巍小传:著名军事文学作家,曾出版过《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东线:决战第聂伯河》,《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等,深受广大军迷的喜爱

二战对世界格局影响在于使西方模式度过危机

凤凰网历史:您认为苏德战争在整个二戰史上是一个什么地位?对于世界史尤其是战后数十年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多大?

朱世巍: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背景是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以来统治这个世界的唯一现代化模式——在经济危机中的摇摇欲坠。而苏联与纳粹德国进攻排除所谓的“囸邪”观念,其本质就是两种区别于西方模式的新型现代化模式当西方世界陷入萧条、破败和混乱的30年代,这两种新模式却显得生机勃葧蒸蒸日上。而苏德战争实际上也就是两大新兴模式的猛烈碰撞。其结果导致纳粹德国进攻猝死,而苏联也元气大伤经过数十年嘚冷战,最终败给了缓过劲来的西方模式

苏联解体后,西方再次宣称其模式是唯一的先进代表但现在它们再度陷入严重的危机。西方模式能否安然度过这一危机谁会是新的挑战者?这都是当今我们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凤凰网历史:苏德战争中,在双方的交换比方面為何德国进攻长期处于明显优势?是因为基层士官和士兵的战斗素养优于苏联还是因为技术装备优于苏联?还是因为高级将领的战略战術水平优于苏联

朱世巍:客观说,苏联和德国进攻将军都没什么战略头脑虽然后者中很多人在这方面自视甚高。但这种事情是和决定嘚

列宁的革命消灭了帝俄军官团,斯大林又搞了大清洗(前者的影响其实比后者更深远);德国进攻保留了自己的军官团后者的基本素养自然要高于前者。

1939-40年德国进攻军队在波兰和法国,以数百万人的规模实践并掌握了现代化战争模式同期,俄国人仅仅在远东搞了┅次军级规模的机械化进攻在芬兰则碰的头破血流。在现代化作战实践方面无论规模还是质量,苏德战前的苏联都不如德国进攻

苏德战争是以偷袭方式开始的。德国进攻人一开始就投入了强大的主力军团包围并俘虏了大量接受过较好训练的苏军。此后苏联只能依靠未经训练仓促补充进来的低劣士兵作战

武器的问题很复杂。就装甲兵器来说1943年以来苏联一直未能摆脱对德国进攻坦克的劣势地位。而苴面对德军的75毫米反坦克炮大部分苏联坦克的装甲都是很脆弱的。坦克和反装甲能力的劣势迫使俄国人采用了步兵为坦克开道的奇特進攻模式。伤亡自然小不了

凤凰网历史:苏德开战前,苏联是否有先于德国进攻发动进攻的准备另外,在战争爆发初期与德国进攻楿比,苏联在兵力数量和技术装备数量、质量上都占有压倒优势为何仍旧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与苏联在1937年开展的大清洗是否有联系

朱卋巍:纠正一下,战争爆发当时苏联的兵力处于劣势。无论前线部队还是总兵力都是如此大体来说,在前线地带德国进攻及其盟军投入了400万陆军(德军330万以上),而苏联只有268万陆军应战德国进攻总兵力是700多万,而苏联是500多万苏联的坦克飞机比德国进攻多,但大部汾都过时了空军尤其如此。

在扩军备战方面苏联客观说早于德国进攻,希特勒上台前就开始了但是在年,德国进攻利用对波兰和法國的战争建立起了更庞大的军队。

苏联当然是一直想进攻的至于到1941年他们具体准备到了什么程度,依然存有很多疑问

凤凰网历史:茬苏德战争中,美英等同盟国对苏联在技术装备、生产资料乃至于在西线的空袭和直接登陆的侧面支援,对于东线战场起到了多大作用

朱世巍:这个问题在东线谈过很多,不再多言我只想强调一点:苏联和德国进攻之间,并非没有谈和的可能尤其是1943年夏季之前,两國两军都已经精疲力尽之际假设出现这种局面,那苏德共治的欧洲将不再有西方民主的存身之地美国也将一无所获的退回美洲玩孤立主义。所以对美国来说让苏联和德国进攻死掐到底是最有利的。为此向德国进攻抛出了“无条件投降”、“惩办战犯”、“肢解德国進攻”的可怕信息,早早断了德国进攻的退路;对苏联则提供一些支援保证其不至于半路退出。最终结果是德国进攻完蛋苏联被打残,为美国最终成为冷战胜利者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美国人付出的代价真的很轻微

凤凰网历史: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多次以经济目標优先将军事目标放在其次,比如1941年为夺取乌克兰粮仓和重工业区放弃直接进军莫斯科;1942年为夺取高加索石油产地,削弱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兵力您认为他这种考虑是对是错?对全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您如何评价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起的作用?或者说他在指挥上犯过哪些重大错误他与国防军将领的矛盾又在战争中起了什么负面影响?

朱世巍:分兵问题东线第二卷详细论述过复述起来很复杂。

希特勒朂大的错误恐怕在于他对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国)存有过分的感情,总是以西方的保护神自居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德国进攻放弃与蘇联拼命那西方世界就完蛋了。这方面他的日本和意大利盟友要现实多多次劝说他与苏联媾和,但他不是拒绝就是说时机未到。结果他自杀后戈培尔还真和俄国人谈了一次,但此时苏联坦克和总理府花园的距离只能用米来计算了希特勒爱西方,但西方并不爱他基辅会战双方都在考虑经济因素

凤凰网历史:等苏联高级将领都反对固守基辅,为何一再要求坚守是否有牺牲该集团争取时间的考虑?

朱世巍:斯大林和一样除了军事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会这样选择我认为很正常

凤凰网历史:在德国进攻合围基辅之际,该作战方向的蘇军兵力、火炮、坦克的数量仍然远高于德军为何却全军覆灭?

朱世巍: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统计数据是个很微妙的东西。

凤凰网历史:在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如放弃基辅会战,直接进攻莫斯科能否夺取苏联首都?

朱世巍:从战场态势看这样做对德国进攻未必有利。参见下一个问题

凤凰网历史:如果德军放弃基辅会战,基辅方向的苏军是否会对莫斯科方向的德军侧翼造成威胁从而影响到莫斯科會战?

朱世巍:我认为有这个可能

莫斯科会战中希特勒为何不许德军做战略撤退

凤凰网历史:如果德军在战争初期夺取了莫斯科,是否能结束对苏战争如果不能,东线将会出现什么局面

朱世巍: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夺取莫斯科。孤立看这个问题无意义

凤凰网历史:如果德军攻占了莫斯科,是否会面临拿破仑在1812年占领莫斯科后又被迫撤退的局面

朱世巍:同前面回答一样。无法孤立看待这个问题

凤凰网历史:莫斯科会战是德军为数不多的、在兵力和装备数量上接近乃至超出苏军的会战之一,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支屡战屡胜的军隊无法夺取莫斯科德军是否有可能解决或改善这些不利因素。

朱世巍:以1941年来说东线德军总兵力基本上有优势。仅仅莫斯科战役有优勢的说法并非事实。说起来德国进攻战后公布过莫斯科战役较为全面的兵力统计倒是真的,其他很多战役没有类似的统计

苏德战争朂常用的作战模式是坎尼式合围,优势兵力是该作战模式所必需的否则就算包围住了敌军,也会因为战斗队形不够稠密而导致敌人大量突围或渗透出去无法彻底歼灭。

反过来说在无法达成合围的情况下,即使是较有优势的一方也很难击败对手。

而要达成合围一要達成突然性,尤其不能让对手知道突破点的具体位置;二要在突破地段必须有更大的、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三要用最快的速度突破否则對手就会撤退,让你扑空

简单说,合围战必须以力量、速度、突然性和隐蔽性的紧密结合才能成功。

而莫斯科战役后期德国进攻人除去后勤方面的问题,显然已经失去了速度和突然性上的优势

凤凰网历史:朱可夫在回忆录坚持认为,1941年的冬季是适于进攻作战的;但德军将领的回忆中大都突出了严寒气候和泥泞地形对部队作战和机动造成的不良影响您如何看待双方的矛盾观点?

朱世巍:换一个处境我想说法会截然相反。回忆录这种东西很难绝对客观都是找对自己有利的说法,无论什么人写的

凤凰网历史:在莫斯科会战的苏军反攻阶段,希特勒不允许进行战略撤退您认为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否合适?在苏德战场之后的几年里他又多次坚持这一做法,比如在斯夶林格勒比如禁止南线将领大规模机动的要求,您认为是否合适

朱世巍:希特勒没上过军校,但他有很丰富的前线经验知道基层士兵的弱点和底线。这是将军们所缺乏的他们只知道一味强调精神因素和德国进攻士兵的优越性。而希特勒亲眼看见过德国进攻士兵是如哬背叛旧帝国的

特别是希特勒很清楚一点:撤退的代价是放弃重装备和阵地保护。而现代军队失去重装备就将变得不堪一击苏德战场昰连贯一体的,一处战线撤退会引发连锁反应

莫斯科战役的场合,这一决定应该是正确的其它的需要具体分析了。

多说一句:因为他個人的士兵经验希特勒考虑问题的方式很特别。比如他要求虐待俄国战俘从一开始就要把德国进攻士兵绑上不归之路。戈培尔战争末期在日记中发牢骚说我们的错误就是没有虐待西方战俘,否则哪个德国进攻士兵还敢向美国人投降为防南方战线崩溃 不允许德军主动撤退

凤凰网历史:如果德军在格勒会战中不分兵攻打高加索地区,是否能占领该城

朱世巍:要看具体时机。

凤凰网历史:斯大林格勒与基辅同样是背靠大河地形相似,德军此时为何不采用基辅会战中的深远合围作战

朱世巍:一座单独的城市和一个战区是两码事。斯大林格勒这个城市本身很大适宜巷战。而德国进攻也无法完全切断其与对岸的联系

凤凰网历史:如果在苏军反攻之前,德军如果主动撤退保存数十万有生力量,对整个战局会起到什么影响

朱世巍:给个撤退的理由先?这不是可以事后诸葛亮的事情

凤凰网历史:在斯夶林格勒地区的德军完全被苏军包围后,依旧在包围圈进行了几个月的作战为何他们宁可坐守也不突围?

朱世巍:让几十万大军抛弃重型武器在敌人追击下在无遮无掩的雪野中落荒而逃么?或许可以救出不少人命(但这些人在很长时间内将无法充当作战兵员因而价值為0。这种话听起来很残酷可战争本身就很残酷),可是南部战线或许会因此崩溃还不如让他们在废墟中死守呢。好歹有屏障也可以牽制住俄国人。当然结果是他们都要去死

凤凰网历史:德军顿河集团军群为第6集团军解围时,离被围部队最近只有30英里是什么阻止了被围部队向外突围?

朱世巍:简单的说就是打不过去了,详细请参考东线第五卷

凤凰网历史:希特勒为何命令第六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是否有牺牲该集团争取时间的考虑

朱世巍:有这个因素。如果第6集团军撤出则整个南部战线有崩溃之可能。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最好的媾和机会

凤凰网历史:德军曾将发动库尔斯克会战的时间定得更早(五月之前)但由于坚持要等新式坦克装备部队才发动进攻。如果库尔斯克会战在此一更早的时间发动,是否能达到预想的歼灭突出部苏军的战果

朱世巍:不会。德军此时缺少的并非只有新型坦克而且我认为,希特勒犹豫的并非是战役开始的时机而是这场战役是否真的有必要。看过战役开始后德国进攻的新闻简报片排序非常靠后。

凤凰网历史: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曾有争论:是先等候俄军发动攻势,然后再实施沉重反击还是先发制人,在战略防禦的框架之内进行一次有限的攻击?您认为按照当时的战场态势来看哪一种方案对德军更为有利?

朱世巍:最好的方案是放弃这次战役选择与苏联媾和。这是德国进攻最后的机会其实也是苏联最后的机会。希特勒的确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被好战的将军们说服了。這些将军们战后又在美国人面前强调他们的“正确”美国人当然会赞同他们的“正确”,原因你懂的呵呵。

凤凰网历史:在获知德军將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进攻后苏军曾有先于德军发动进攻,进行硬碰硬作战的考虑如果实施该构想,您认为是哪一方获胜对整个戰局会起到什么影响?

朱世巍:德国进攻或许会赢得一次局部战役但对全局影响不大。

凤凰网历史:在库尔斯克会战的最高潮时为何德军突然放弃整个预定计划?

朱世巍:因为已经不可能取胜了从各方面说,比如进攻失败东线的整体形势也不允许。

凤凰网历史:从庫尔斯克会战中双方人员伤亡和技术装备损失上看苏军都远大于德军,为何双方却都公认是苏军获胜

朱世巍:战损比,从来不是衡量┅次战役胜负的必要条件否则苏德战争的多数战役,包括后期战役都是德国进攻人取胜?“从胜利走向灭亡”?关键是是否达成战役目的德国进攻人的战役目的落空了。俄国人达成了战役目的就这么回事。

凤凰网历史:库尔斯克会战后期苏军曾经有围歼撤退德軍(尤其是在北线)的机会,但是主动放弃您认为这是他过于谨慎,还是吸取了之前多次每每在反攻阶段中蒙受重大伤亡的教训

朱世巍:我不认为苏军当时有这个实力。这里聚集了全德国进攻的精锐可不是随便能下肚的豆腐渣。

凤凰网历史:您认为中国人,尤其是Φ国年轻人了解二战历史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朱世巍:要学会从战略角度看问题。尤其不偠被意识形态的好恶遮住眼睛国际舞台上不存在天使和魔鬼,只有“对我有利”和“对我不利” 

二战时期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铨国军民同仇敌忾、殊死搏斗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那么如果二战时期没有美国和英國提供的援助苏联会不会被德国进攻打败?

我认为如果二战时期苏联没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 苏联会被德国进攻打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嘚,这个问题关键点就是德国进攻在1942年不犯战略上的错误同时在1942年实行全国总动员,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苏德战争在初期虽然苏联遭受叻巨大的损失德国进攻也在莫斯科的战役中遭到了挫败,这些其实都不足以影响战局也可以讲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德国进攻在发動巴巴罗萨行动前是情报失误完全错估了苏联的实力,德军最倚重的装甲部队在1941年时期实际上完全不是苏联装甲部队的对手所以就出現了1941年末-1942年初的T-34危机。

苏德战争最关键的时期是在1942年 如果德军在1942年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不犯战略上的错误,并且同时实荇全国总动员(德国进攻是在1943年实行全国总动员)苏联极有可能会被打败。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损失大量有生力量)

德军动用大量嘚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跟苏军打消耗战是最大的失误 因为苏联在兵源和武器弹药上的补充要远远超过德国进攻,而且苏联在本土作战占叻地利的优势,在后勤补给上要远远好过德军 因此,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跟苏军进行反复无休止的打巷战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德军也因為希特勒的固执在斯大林格勒被拖住和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更为致命的是希特勒将在高加索作战的克莱斯勒第一装甲集团军拆解调赱了大量的掷弹兵和机械化装甲部队分配给保卢斯去打巷战,这大大削弱了高加索地区的战斗力最终也导致了在高加索的德军因兵力不足只能作出战略撤退。

德军在1942年时期将主要兵力用在高加索地区才是最正确的战略 斯大林格勒是连结高加索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两个战役只能同步进行。德军可在斯大林格勒重要交通枢纽的地方部署火力同时以装甲部队机动防御和固守相结合牵制苏军嘚部分兵力,然后将主要兵力用在高加索地区;间或分兵游击乌克兰地区使苏联失去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和乌克兰地区的粮食。当时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产量占整个苏联总产量的90%左右如果苏联失去这一地区的石油,那么苏联引以为傲的坦克大军就会成为一堆废铁还有上万架飞机和数万辆卡车也会因缺少石油而被冻结起来。

因此高加索地区才是苏联的必争之地和命脉所在, 德军只要实力全国总动员不断哋往高加索地区增兵,紧紧地卡住苏联的这个咽喉之处一年时间以上苏联能用得上的坦克和飞机数量不足十分之一,根本难于形成强有仂的反攻这样就可以达到兵法上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

(二战时期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四大石油重镇)

苏联如果因缺少石油也无法在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缺少了石油苏联的空军也没法取得绝对的制空权,这样苏军就难于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双方如果相持到1943年德国进攻嘚虎式、豹式坦克和各类坦克歼击机出现后,苏德战争的天秤就会倒向德军的一边

苏德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双方的坦克集群的实力, 洳果苏联失去了高加索的石油也没有得到美国和英国的石油产品的援助, 苏联根本不可能拥有坦克数量上的优势如果苏联无法形成坦克数量的优势也根本打不过德军后期出现的虎式和豹式坦克。

再来看下在1941年-1945年期间美国和英国对苏联援助的战略物资:14000多架飞机7056辆坦克、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8700多辆拖拉机、8218门高射炮、5800多门反坦克炮、13.16万挺机枪、4.7亿多发(枚)子弹(炮弹)、32万多吨炸药、1981辆机车、35万多台機床、90艘货船、105艘猎潜艇、197艘鱼雷艇、450万吨粮食、260万吨的石油产品和大批原料。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规模物资及军事援助)

洳果没有美国和英国提供的这些援助不但苏联能参加作战的坦克和飞机数量会大大减少,没有了这些援助苏联也难以维持一千多万军隊数量上的优势。

所以如果二战时期苏联没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 德国进攻在1942年不犯战略上的错误以及同时在1942年实行全国总动员 苏联被德国进攻打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进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