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壮领队2014女排世锦赛日本中国vs日本有直播吗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我的图书馆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 & & &时隔12年重回决赛,中国女排以“洪荒之力”,克服困难、打破困局,重新回到了奥运冠军台上!有人说这是圆梦之战,也有人说这是荣誉之战,但不管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一刻,都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洪荒之力”,展示了中国女排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这一刻,令人感动,更令人去体味这枚珍贵金牌的“含泪量”。&&& & 当女排姑娘的衣裳上印上了“中国”二字,它所承载的意义,已然超越了“6对6”的体育竞技,背后还有无数中国人的骄傲与梦想。32年前,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的那一年,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32年后,郎平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为郎平喝彩!为女排骄傲!为中华祝福!&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一)女排精神&&&&有人说,中国女排精神回来了。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我觉得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中国“女排精神”是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铁榔头”郎平、“铁姑娘”曹慧英等,成就了中国女排的伟业,创造了“世界大赛五连冠”的辉煌成绩,“女排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图腾。一代代中国体育健儿正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书写着中华民族“体育梦”奋力拼搏的青春历程。了解那个令人感奋激荡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明白新生代中国女排重新登上奥运的最高领奖台,对于中国体育的特殊价值与意义。&&&&让无数网友从沙发上蹦起来的,是女排姑娘后来的越战越勇。逆转巴西、“复仇”荷兰,先抑后扬、杀入决赛,幸福来的艰难却突然。&&&《解放军报》在报道中引用了一位网友的留言:“看奥运比赛真是需要大心脏,看完女排比赛我已经没力气吃饭了……里约没有不可能,有种精神叫女排!”&&&&中国女排已经阔别奥运决赛12载!有人说,梦回雅典!&&&&今天,当女排姑娘们再次踏上奥运决赛赛场,无论是在手机上、电视机上、电脑上守候,我知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许许多多地方一定是万人空巷,许许多多人一定是悬着一颗紧张的心……&&&&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女排精神持续刷屏,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的确,在奥运赛场,让一个运动员变得伟大,让一支球队成为传奇,让一场比赛荡气回肠、成为人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回忆的,确实往往是某种超乎竞技的精神属性。女排姑娘拼命苦战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平时的“艰苦奋斗,刻苦训练”,是赛场上永不磨灭的斗志,是多年来凝聚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在里约奥运上又一次被女排姑娘出色的表现诠释出来,这就是永不过时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女排精神”。&&&&&&&&&&&&(二)&运动的激情和魔力&&&&&&&&运动是有激情和魔力的,它吸引无数人为之着迷。&&&&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没有哪项竞技运动能拥有如奥运赛场一样的巨大关注。这些天,奥运轻而易举地霸占了微博热搜榜。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鲜有人对奥运完全无动于衷。&&&&体育运动常有,而奥运不常有。&&&&为什么奥运如此让人心驰神往?除了它所倡导的奥运精神之外,其实,我更愿意这样认为——因为,它不只是运动员与运动员的巅峰较量,更是精神与精神之间的激情碰撞。&&&&当女排姑娘的衣裳上印上了“中国”二字,它所承载的意义,已然超越了“6对6”的体育竞技,背后还有无数中国人的骄傲与梦想。&&&&我们无需回避,女排姑娘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毋庸置疑,每一位踏上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肩上的担子都很重。&&&&对每一个国家的奥运选手而言,正是因为这种空前的关注和压力,才让奥运赛场上多了许多突如其来的“意外”和绝境之中的“逆袭”。而“意外”和“逆袭”的背后,体现的少不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意志。&&&&中国如此、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英国如此、东道主巴西如此……&&&&奥运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让我们在尽情欢呼、恣意流泪的时候感受到:爱国,原来可以如此快乐!&&&&竞技体育,赛场如战场,胜负乃兵家之常事。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金之路再次告诉我们,竞技体育不是赢的结果,而是拼的过程;不要因为赢了就谈女排精神,而要看到中国女排的自我超越。“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中国女排重新夺得奥运冠军,个中艰辛只有她们自己才最清楚。“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是血水、汗水、泪水筑成了“女排精神”,诠释了竞技体育“洪荒之力”。&&&&&&&&&&&&&&&&&&&&&(三)运动与祖国&&&&曾几何时,网上有不少“公知”跳出来说,中国运动员身上背负的爱国压力太大,运动就是运动,不要扯什么国家;比赛是运动员自己的事,跟国家何干?&&&&他们无非是想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个人就是个人,国家就是国家;体育就是体育,民族就是民族。&&&&他们无非就是想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把一切个人、一切活动都从国家和民族身上剥离开,让国家和民族成为孤家寡人,什么都是个人的事,什么都与国家无关。&&&&然而他们却似乎没有看到,爱国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奥运赛场上迸发出的爱国激情也不是。&&&&就在本届奥运会,美国女子运动员加比·道格拉斯因为夺冠颁奖时没有像其他队友一样将手摆在心脏处向国旗致敬,在美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批为“不爱国”。最终,这位奥运冠军不得不作出公开道歉。&&&&也是在本届奥运会,一向被某些人称为“快乐体育典范”的美国人,在女子百米接力因掉棒而没有成绩的时候,既没有“豁达地坦然接受”,也没有“快乐地享受比赛”,而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上诉,并获得了极具争议的单独重跑机会而最终夺冠。如果你看了决赛,身披星条旗的美国女选手那激动的表情你一定不会忘记。&&&&同样是在本届奥运会上,当有人还在旧调重弹骂“中国看重金牌”的时候,英国人却兴奋地奔走相告:我们的金牌数超过中国了!美国人则在骄傲:看!还是没人撼动我们的第一。越南人则在为收获第一枚奥运金牌而举国沸腾。&&&&没错,奥运可以有“傅园慧表情包”,我们也可以淡看“首金迟迟未到”,甚至可以笑谈奖牌榜的排名。我们已经赢的太多,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第一位奥运选手刘长春孤独而落寞的身影,那时的中国,动荡而孱弱,还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也不应该忘记,1984年中国人收获首枚奥运金牌时的热泪盈眶,那时的中国,贫穷而有希望,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巨变;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是什么让一个积贫积弱连一名运动员也派不出的国家,可以在百年间一跃而起,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什么我们对奥运情有独钟?因为百年奥运,与中国这头睡狮的睁眼恰恰同步,它是我们童年的梦,也是我们一生的情。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折射的正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顽强精神。没错,我们反对把给人快乐与锻炼的体育运动功利化,也反对以输赢来给在训练场和赛场上顽强拼搏的运动员论成败。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不怕丢掉金牌,但怕丢掉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我们痛恨麻木不仁。我们渴望,在我们穿行于钢筋水泥或阡陌田间的时候,有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奥运就是奥运,它不是我们家门口公园里的晨练,也不是小孩子们的过家家,它是国与国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它是从个人到国家精神和力量迸发到极致的缩影。&&&&所以,当孙杨在泳池里“杨”眉吐气,当谌龙在男单中战胜李宗伟,当一位又一位运动员身披五星红旗向祖国和人民致意,当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里约回荡,我们才会如此兴奋——&&&&爱国,原来可以如此酣畅淋漓!&&&&&&&&&&&(四)&运动员应不应该感谢祖国?&&&&这在过去曾引起过一场风波。光阴逝去,回头再看,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计较所谓的顺序问题。&&&&爱国就像爱家,就像爱我们的至亲,就像爱我们的眼睛,我们不需要每天把她挂在嘴边,但许许多多人都会把她默默放在心里。&&&&爱国有许多种方式,运动员有运动员的方式,工人有工人的方式,学生有学生的方式。但我不认同把哪种方式说成是正确、哪种方式说成是不正确。&&&&爱国,可以是我们深夜守在电视机前为了一场比赛而拍桌子、爆粗口,也可以是我们听到国歌时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真的,她是人心底最天然、最质朴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反对有些人“妖魔化”爱国行为,那种揪出一两个极端个例就扣上“不理性”“民粹主义”“爱国有毒”帽子的人,可谓是别有用心。&&&&我也反对把爱国“精英化”“贵族化”。爱国不分贵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她既是一种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情感。&&&&这种情感,她可以让我们在观看比赛时享受到更多的紧张、刺激和欢乐,也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困境时找到坚持的勇气和依靠的力量。&&&&当奥运赛场激战正酣的时候,一张叙利亚小孩受伤后孤独无助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令人心碎。抛开这张照片是否造假不谈,此时此刻,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当你带着孩子一起在电视机前为女排姑娘加油,你是否为中国的和平与安定而庆幸?&&&&是什么让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悠然而自信地欣赏一场场比赛,而不必成为“难民代表团”的一员?&&&&我想,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像奥运健儿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倾尽全力、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这里面,有被美国人称为“抵得上十个师”而毅然回国的钱学森,也有每天忙忙碌碌不辞辛劳、早出晚归从不懈怠的你。&&&&一个家庭,不能少了任何成员的呵护。一个国家,也不能少了每一个国人的力量。&&&&爱国,原来可以如此尽情参与!&&&&&&(五)&赢了!赢了!女排姑娘赢了!&&&&&&&&&&总比分3:1!又是一次顽强的逆转,又是一场史诗般的战斗!&&&&&一回回倒地,一次次奋起,正是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屡屡让中国女排无论落后多少分、无论形势多么恶劣,都足以完成荡气回肠的绝地反击。淘汰卫冕冠军巴西队后,看台上亲临现场的80岁高龄前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就曾激动不已,“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女排!”;打败强敌荷兰队,中国女排已经越来越接近夺冠梦想;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奥运冠军,中国女排更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骄傲。&&&&岁月轮回,精神不老。噙着热泪看完整场比赛,耳边依稀萦绕着女排姑娘们的阵阵呐喊杀声。不管是比分落后,还是稍稍领先,或者不相上下,我们的女排姑娘们都体现出每球必争的决心,诠释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拼搏精神永远是中国竞技体育之魂”,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拼搏精神,不仅能够唤醒大国梦想,也足以振奋13亿多中国人民。&&&&&&&&&32年前,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的那一年,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32年后,郎平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机缘巧合。&&&&来吧,尽情分享冠军的欢乐!&&&&来吧,尽情享受奥运的魔力!&&&&来吧,尽情释放如火的激情!&&&&你看,爱国,原来可以如此让人骄傲!&&&&中国女排告诉我们:  摘金夺银终会被慢慢遗忘,  而真正留在心里是这份可贵的体育精神!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和女排一样,  经历了巅峰,也熬得过低谷,  那么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  生活都将会朝着我们最初的目标前进。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1  中国:塞尔维亚  19:25  25:17  25:22  25:23  女排姑娘在等待这一天,  亿万中国球迷也翘首以盼。  中国队以3:1逆转获得冠军。  女排姑娘克服了太多困难登顶!  “铁榔头”完成执教生涯的最后一块拼图——  奥运会冠军。  她们值得所有赞美!  记住她们的名字:  领队:刘文斌  副领队:赖亚文  教练:安家杰、郎平、包壮  医生:卫雍绩  科研人员:袁灵犀  翻译:简捷  队员:惠若琪(队长)、魏秋月、徐云丽、张常宁、颜妮、朱婷、杨方旭、袁心玥、丁霞、刘晓彤、龚翔宇、林莉。  这将是一段很难被复制历史——  四强的对手,  先在小组赛输一个遍。  然后依次挑落,  夺回“本不属于她们”的金牌。  “明知不会赢,也要拼了命。”  又是这样一场比赛,  姑娘们已经历了两场——  面对东道主巴西队,  过去8年间,交手#19次#,  #连续#输了#18次#。  “输过,没服过。”  “不能让巴西轻松过了中国这一关,  不能让她们随便欺负我们。”  无人加油,全场喝倒彩,  每一次发球都伴着全场嘘声和口哨。  “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  我们从不孤单!”  最终,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中国女排,  五局苦战,力克巴西队,  挺进里约奥运会四强。  赛后,  郎平一度哽咽,  挨个拥抱了队员。  含泪微笑,一言难尽。  浴火重生后,  是凤凰涅槃。  迎战荷兰,  两局以大比分落后,  姑娘们不急不慢,  一分一分耐心追,  一球一球狠狠打。  中国:荷兰  27:25  23:25  29:27  25:23  最终以 3:1 打败荷兰杀入决赛。  郎平再次泪洒赛场。  她轻吻、拥抱或安慰着孩子们。  图  赛后,  一位记者要求郎平用英文,  尽管“铁榔头”口语流利,  但还是霸气地先说起中文:  “心脏都受不了,我没见过这么激烈的场面。”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含泪奔跑。  上一次郎平落泪,  还是日。  缺少核心球员的中国女排以3:1力克日本队,  第四次斩获世界杯冠军,  拿到了中国三大球队伍的第一张里约门票。  那前后,她哭了两次。  出征前一天,  女排队长惠若琪因心脏问题无法随队出征,  郎平跑到储物间偷偷哭了;  夺冠后,  看似平静的她泪水夺眶而出:  “一度认为老天太折磨我们了,  但最后老天看我们挺努力的,  送给我们一个世界冠军!”  2  上世纪80年代,排球是最燃的运动。  80年代成就了#女排精神#,成就了#郎平女神#。  1978年10月,郎平加入中国女排。  此时她17岁,身高1米85。  她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  技术变化多,攻击凶猛,  作为主攻手,外号“铁榔头”。  “那时全民偶像只有两个:  一个是小鹿纯子,一个是郎平。”  日,  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  在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或收音机前,  全国人民见证了这一天:  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惊天一扣,  中国队3:2艰难获胜,  夺得首个女子排球世界杯冠军。  如果不是当年网速太wuli,  这一扣,  足以让郎平成为网红。  虽处上网只能输入IP的年代,  #@ . @% . %& . *¥#  但这丝毫不影响郎平走红,  上报纸也能红啊——  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报道女排夺冠;  《人民日报》头版: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  何愁不能实现?”  对这种活学活用的做法要给满分。  “100”  只有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排,  能穿透黑白电视屏幕变成彩色。  于是,整个中国沸腾了。  当时,  女排姑娘收到的贺信电、纪念品达3万件,  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  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寄来了时代特色——  全体师生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  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划重点:贴金大字)  都说“国民宝宝”是需要水平的,  比如“国民老公”“国民岳父”。  而带头的是“国民铁榔头”——  7场比赛,扣球407次,  命中率近50%,得79分。  郎平也过了一把“报红”瘾——  人民日报开了她的专栏,  各地报刊寻找她的故事,  教科书写上了她的故事,  邮票贴上了她的画像……  邮票漂洋过海,  让郎平红到了洛杉矶。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郎平神话达到巅峰,  她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桂冠。  这已是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  1981年首夺世界杯,首个世界杯冠军  1982年秘鲁登顶,首个世锦赛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折桂,首个“三连冠”;  1985年再夺世界杯冠军;  1986年荣膺史上第一个“五连冠”。  “五连冠”  “彻底破除了三大球难有作为的悲观情绪”,  也为刚刚向世界敞开胸膛的中国,  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  “五连冠”  也被赋予了冠军之外的更多内涵,  并最终归结为“女排精神”,  延续至今。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女排精神弥散到各行各业,  不知点燃了多少青春,唤醒了多少梦想,  鼓舞着中国人民,  加快脚步,追赶世界。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郎平自传《激情岁月》  伴随球队的“五连冠”,  郎平也收获了个人的最高荣誉——  连获三大赛冠军MVP。  (1982世锦赛,1984奥运会,1985世界杯)  从那时起,她已是英雄。  1986年退役后,  郎平拒绝了北京体委副主任的职位。  在自传中,她自述被体委敲打的经历——  郎平曾与领队一同申请改造训练基地经费,  事后,相关资金疑似被挪为他用,  该领队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铁榔头”被国家体委严厉批评。  郎平耿耿于怀,发誓不当官,  “当了官就得顺着别人说话”。  为了追求平常的生活,郎平决定“撤”。  1987年4月,郎平离开北京,  选择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边读书,边在大学、夏令营做教练,  刚到洛杉矶时,  高昂的消费使这位昔日冠军只好寄人篱下,  穿的衣服,都是奥运会代表团制服,  一套衣服相当于国内好几个月工资。  借汽车、借钱买衣服。  多年后,郎平认为  这些起起伏伏奠定了她的第二次起航:  “8年的海外生活历练了我的心智,  我已把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踩到地上了,  踩得很踏实。  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  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  3  在那个特别有荣誉感的时代,  为了球迷的期盼,  和整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每个女排运动员几乎都是一身伤病——  骨折,膝盖磨损,都是轻的。  作为主攻手,  郎平的两个小指断是经常断掉的,  一次上节目,她展示的手是这样的:  郎平早在1991年就做过髌骨手术,  之后还重返了赛场。  后来因为身体条件实在是不适合当运动员,  才以教练为职业。  而郎平的执教经历,也是大写的牛牪犇。  “不要感觉赢一场球就多么了不起,  大家赞赏的是这种拼劲。  咱们从零开始往上奔,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赢下巴西赛后,郎平对姑娘们说。  从零开始,  与她第一次接手中国女排时处境,  如出一辙。  “中国女排是最坚强的,我们一起顶!”  年,  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  98年世锦赛银牌,  两次决赛,  均惜败于正处“白金一代”的古巴队。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但郎平还是递上了辞呈。  在女排和家庭中,郎平第一次选择了后者。  她开玩笑说,如果女儿长大“飞了”,  “我就追她,她上哪我上哪,我不能离开她。”  几乎2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  病痛折磨,  昔日的世界第一主攻手,  膝盖已经老化到70岁水平。  “女儿向我跑来时,  我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动她。”  心力交瘁,  有心救队,无力回天。  那之后,  郎平消失了很久。  再次出现,  已是2008年,  北京奥运会“和平大战”,  郎平率美国队击败陈忠和执教的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最终无缘决赛。  那一段时间,  有球迷不理解:  为什么郎平要带着外国球队打中国?  事实上,  在1999年离开中国后,  曾有多支国家队伸出过橄榄枝,  (包括美国女排)  为了不再给困境的中国女排制造对手,  郎平拒绝了所有国家队邀请,  栖身意大利摩德纳。  这个拥有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3家豪车总部的小城,  竟然有100多支排球队,  (组队不用花钱吗?)  排球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运动。  尴尬的是,  摩德纳女排成立27年居然没有得过冠军。  终结摩德纳人冠军孤独的,  又是郎平。  不到一年,  她就率队获得意大利联赛冠军,  一年后,  又获得欧洲联赛冠军,  2002年成就联赛和杯赛双冠王。  从此,  “Jenny”(郎平英文名)成了摩德纳英雄。  郎平在意大利的辉煌,  不仅仅局限于摩德纳,  2002年郎平执教意大利诺瓦腊俱乐部,  2004年率诺瓦腊女排获超级杯和联赛冠军。  好像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冠军。  2005年,她告别了意大利,  开启了美国征程。  郎平在一次采访时透露,  去美国原因有二:  一方面,她需要更高的平台,  另一方面,她希望照顾在美国生活的女儿。  而去的前提也很重要(敲黑板):  “在看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女排连夺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之后,  确信中国女排已经走出低谷,  才在2005年接受了美国女排的邀请。”  然而,  始料未及的是,  中国女排“黄金一代”老去的速度如此之快。  2004年奥运会之后,  中国女排就开始滑坡。  直到2008年,碰上了。  举国关注的北京奥运会半决赛上,  她率领的美国女排击败了中国女排。  郎平当时跟美国队员说,  她内心复杂,  但作为职业教练,  她一定会全身心做好该做的事情。  不过,  郎平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CHINA的一员”,  差点儿在训练时间表“CHN”一栏签上自己名字。  “我把中国队的训练时间记成了美国队的,  翻译跟我沟通,我才意识到,  又把自己当成中国队教练了。”  日,  郎平以“救世主”的宿命再次执掌起女排教鞭。  那时,  中国女排4年换了3位教练,  已经陷入绝境,  已经没有第二个能够接手或敢于接手的教练。  “再出发”前,  郎平多次表示,  身体条件已不允许她担任国家队教练。  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  (请记住这句话,会考!)  时任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潘志琛三顾茅庐,  把中国女排的困难一次次向郎平陈述。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  再不出来轮两锤,那还算“铁榔头”嘛?  她决定再拼一回。  因为很久没练的缘故,  第一锤亚锦赛没抡好,  但以“铁榔头”的威望,还不至于走下神坛。  这未必是坏事,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铁榔头”掷地有声。  郎平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调教队伍,  朱婷、袁心玥、张常宁……  一个个年轻好手脱颖而出;  世锦赛亚军,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接着,郎平王者归来。  2014年世锦赛,亚军;  2015年亚锦赛,冠军;  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  如今,  欧洲、美洲和亚洲强队,都打上郎平烙印,  她才是世界女排格局的掌舵人,  堪称传奇。  4  此刻,  距离上次中国女排雅典夺冠,  已经整整过去了12年。  再次将姑娘们送上决赛的郎平,  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  犒劳自己的方式竟然是——  别告诉队员啊  我不让她们吃方便面  我每天晚上都吃方便面  没办法,一比赛心情就紧张  所以吃点面条……  原来,  当电视机前的观众紧张得冒汗时,  在场边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郎平也会紧张,  而缓解紧张的方式,  是背着队员“偷吃”方便面。  (郎导,泡面还有剩的没~)  @Miss &J:说好了进决赛我会两周不吃饭,拿冠军我会一个月不吃饭!我要和女排一起努力!加油,中国女排最棒!爱你们  (这位姑娘,人生难免不如意,挺住!)  向郎平致敬,向她辉煌的世界冠军生涯致敬。  有人说,  中国体育需要100个郎平。  在中国男足、中国篮球颜面尽失之际,  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就像一场及时雨,  扛起了中国体育的旗帜。  无论是30年前还是现在,  游走在排球最前线的郎平,  始终透彻地体会着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全民期待之重,  而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体育的使命。  在中国体育史上,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年受万众膜拜,  并仅仅是因为体育。  而30年来,  中国女排的所有荣誉,  几乎都和郎平相关。  在她精心打造下,  中国女排一跃成为谁也无法小觑的世界冠军。  一同被改变的,还有辩证法。  此前,团体项目中,  很难说是教练成就了球队,  还是球队成就了教练。  直到郎平出现,才改变了。  因为有她的地方,就有奇迹。  5  所以,郎平是个“宝”。  还是经过鉴定的无价之宝。  有一年情人节,  她在博客写道:  “希望明年今天,有人送我玫瑰花!”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也希望好好工作,回到家之后,有丈夫,孩子在家等着我。特别是我干的特别苦的时候,有人关心我,听我说说话。 ”  ——郎平自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今年1月,  把自己嫁给中国女排的“铁榔头”终于结婚了——  护花使者是谁?  鉴宝懂不懂?  鉴宝!!!  常看收藏鉴定类节目的人,  应该对他有印象——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育成教授,  铁杆排球迷,青铜器鉴赏专家。  这份缘分因排球起——  重回国家队执教压力大,  “每次有压力和他沟通,他都非常耐心倾听。”  @Anny bluecrane:曾在广州中华超市见过郎导本人,可是不想打扰她和家人的生活,只是远远地仰慕着,默默地在心中诉说我也曾有过女排梦,并坚持了十余年。郎导,我们爱您!  比赛会结束,  金牌会褪色,  生活要继续,  精神却一直在。  30年前,  女排精神激励振兴中华,  30年后,  这已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梦想不曾远去,  因为我们心中,  都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关于青春、热血和中国,  关于倔强、坚持不妥协。  不论是输是赢。  因为更加困难,  所以更要证明。  这一次女排姑娘的“拼”,  将让追梦路上的中国,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Charlinn:真的被女排姑娘们的精神所震撼,最后的结果已不重要,在我心里你们已是冠军。而我们这些平凡之辈,也应该要去为了哪怕无法实现的梦想狠狠拼一回,这才不枉此生!  其实,  我们与年轻的女排姑娘一样,  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生长。不同的时代坐标 不变的女排精神  ——社会各界热议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 李江涛 张漫子 孙琪  当中国女排拿下里约奥运会决赛中的制胜一分,所有队员在场上欢呼咆哮,奔跑落泪,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所有观众早已血脉泵张,热泪盈眶。1984年的洛杉矶,2004年的雅典,2016年的里约,中国女排的三次奥运冠军跨越32年,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再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却始终如一,今天我们再提“女排精神”为的是在奋斗之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梦圆里约  在位于北京东城交道口街道的一处普通居民小区里,每逢周末,院子里总是聚集着三五成群的退休老人共议退休前的峥嵘岁月。而在这个周六,居民小区的院落却安静得出奇。当中国女排拿下决赛的最后一分勇夺冠军时,从许多户人家的窗户中传出阵阵欢呼。这些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共同见证这伟大时刻。  在清华大学,开学后即将升入大二的韩储银与留校同学一起收看了激动人心的女排决战。他们尽情呼喊:“我们为女排队员千锤百炼的实力骄傲!为她们穿越铜墙铁壁、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而自豪!”  身在美国的留学生刘美洋也一直在关注着女排决赛。女排夺冠让像刘美洋一样的海外游子的爱国热情尤为高涨。“女排姑娘们太厉害了!我爱中国女排!她们颜值高高的!技术牛牛的!”  在这一刻,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年龄长幼,无论身份职业,都因为中国女排的荣耀喜极而泣。“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我在院子里徘徊紧张得不敢看,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的砰砰跳动声,”在中铝集团担任高管的蒲晓鸥说,“这时听到有房间传来尖叫声,我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  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传来,也让从事排球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吴戈激动不已。“接连战胜连续两届奥运冠军巴西队,以及曾在小组赛战胜过我们的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薪火相传  自从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日本东京世界杯上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再次梦圆里约奥运,35年间,中国女排9夺世界冠军,其中3次站上奥运之巅。一支球队的赛场风云成为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中华儿女对中国女排总有着特殊的情感。当中国女排站在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时,曾经见证过老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人们,眼前似乎重现了火红的八十年代。在四川大学中文系79级微信群中,同学们打出了“再喊一回当年的口号:向中国女排学习!向中国女排致敬!”  中国女排跨越30余年的冠军路,陪伴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陈捷度过了为国效力的职业生涯。“那时,我们的国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正待起飞,女排精神带给全民族是奋发、攀登、腾飞的前进动力。如今,我们又一次站在了重新出发、二次改革的新起点,需要顽强和坚持的精神,”陈捷说,“从如今的女排身上又看到了老女排身影,也听到了时代的呼唤。”  时光总是令人感叹。早在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首钢总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的郭庆刚刚成为一名光荣的首钢工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女排精神’激励着刚刚实行承包制的首钢人,”郭庆说,“如今,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首钢,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首钢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继续发挥引领者,示范者和先锋队作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时代先锋  在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后,一段话在网络中盛行:“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就像一万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身处不同行业,所处不同年龄的人们对于‘女排精神’也有各自的理解和感悟。记者在采访中,提到再度夺冠,提起‘女排精神’,近乎所有采访对象都难掩激动之情,有的甚至声音几度哽咽。  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中国第一个国际大赛百米冠军胡凯,如今已经是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在采访中,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曾经作为体育人的胡凯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这是我第二次在清华大学见证中国女排夺冠。从雅典到里约,12年来气质不变,从80年代一路走来,30余年精神永存!”  “什么是女排精神?就是淘汰赛以来你有主场气势,我把你球迷打哭;你在心理占优,我把你气势打掉;你本心态放松,我把你打到紧张!”胡凯说,“回顾历次夺冠,中国女排没有一次是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获得胜利的。我们的国家正走在民族复兴和重塑自信的路上,这条路上的道艰难险阻,都需要女排精神来提振士气,坚定信念!”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团结、拼搏、爱国。在清华大学,我们学习女排精神,要让她成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主旋律,让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不仅仅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成为培养完善人格的最佳手段。”  首钢总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郭庆说:“在企业,我们提倡‘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这跟女排精神高度契合。在新时期,我们强调传承和发扬,就是要不忘初心,敢于作为。”  “今天我们面临的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就像奥运赛场的激烈角逐,所处的改革进程就像中国女排此次里约之行的跌宕起伏。”在采访中,每个采访对象都情不自禁地把“女排精神”融入今天的时代,融入自己的生活,“女排精神”将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每一代人。
馆藏&6086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领队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