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驻村调研实践对学生成长锻炼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热点文件
★全文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作者:怀霞&&&&文章来源:小综0411班山东临沂&&&&点击数:&&&&更新时间: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茂名170多名驻村干部锻炼成长
来源: 茂名日报网络版作者: 黄林明邱秋梅黎露潮
“感谢区委区政府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派我到基层一线当村支部书记助理,使我真正接触群众,感受到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心声, 锻炼了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五四青年节前夕,在 茂南区“青年干部长期驻村联户任书记(主任) 助理”座谈会上,驻公馆艾屋村支部的书记助理感人肺腑的一番话。
  “感谢区委区政府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派我到基层一线当村支部书记助理,使我真正接触群众,感受到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心声,锻炼了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五四青年节前夕,在 茂南区“青年干部长期驻村联户任书记(主任)助理”座谈会上,驻公馆艾屋村支部的书记助理感人肺腑的一番话。
  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干部,茂南区委组织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根据区委的部署制定了“零距离”服务基层培养青年干部计划,把青年干部下基层活动作为教育培养干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和锻炼成长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制定了青年干部驻村联户方案,在区直和市驻区单位中选派了170多名,年龄在35岁左右,政治素质好的青年干部长期驻村联户任书记(主任)助理。通过选派干部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为年轻干部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真正让干部带着问题下、带着任务下、带着思路下,切实发挥好驻村干部的作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如在金塘镇牙象村委会,书记助理根据贫困户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或通过邀请农业技术人才授课,组织贫困户参加农业种养、创业技能等培训活动,力所能及地为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人力等支持,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提升贫困户的致富能力,争取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 钟素萍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大力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
让机关年轻干部和优秀大学生挂点驻村锻炼成长
DD关于黔江区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调研报告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日09:43&&&来源:
E-mail推荐:
  摘 要: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到黔江调研视察时指出:“黔江区选拔青年干部到村委会去任职、去锻炼,这一条很好。并强调要把年青人到基层去锻炼当作一个重要的工程来组织、来推进。”黔江区从2004年开始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并把选派“大学生村官”和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主体内容。本课题试从实践层面,对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进行探讨。首先,从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方式着眼,简要概述“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主要内容;其次,从解决“无人下基层、不愿下基层、不会下基层”的问题入手,重点阐述“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工作方法;再次,从实施效果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总结“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最后,从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难题、培养锻炼机关年轻干部和优秀大学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等方面,抽象提炼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基层一线培养工程” 主要内容 工作方法 初步成效 几点启示  为积极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难题,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黔江区按照“高位嫁接、夯实基层”的工作思路,从2004年开始,通过引进大学生志愿者、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组建新农村工作队等方式,大力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工作与培养提高干部双赢的新路子。  一、“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主要内容  “基层一线培养工程”,主要采取“引、派、驻”三种方式。  DD引:即引进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服务。2004年8月以来,我区先后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共三批70名。2004年引进了第一批志愿者18名,我们结合志愿者的专业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服务意愿的前提下,安排到最能发挥知识才干、最紧缺教师的农村基础中学任教。2006年,又引进了重庆计划志愿者2名,作为“百名志愿者进百村行动”分别在我区蒲花和路东两个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服务。2007年,又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市内外20所高等院校,招募了5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促进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  DD派:即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近三年,我区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分两批选派80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2006年,从帮扶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的区级机关中,选派了30名干部到30个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村任职,任职时间为一年。2007年,又从区级部门、街道镇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50名干部到村(社区)任职,任职时间为两年。下派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其党团组织关系转到村(社区),并实行“三个不变”,即干部身份不变,工作待遇不变,工资发放渠道不变,仍正常参加晋职(含职称评定)、晋级,引导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切实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让年轻干部成长在基层、培养在基层、发展在基层。  DD驻:即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工作。2007年5月,区委从区级部门、街道镇乡抽调了478名(其中:区级机关100名,街道镇乡378名)干部组成了3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由区级部门帮扶集团牵头单位副处级干部任队长、街道镇乡有关负责同志任副队长、其余人员为成员,进驻全区30个街道镇乡、222个村社区,确保了每个村、社区均有2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时间为1年,并保证每月有10天以上驻村开展工作。通过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深受群众拥戴的新农村工作队伍,广大队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和引路人。  二、“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工作方法针对机关年轻干部缺乏基层锻炼、安于机关现状,“无人下基层、不愿下基层、不会下基层”和部分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让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在基层一线蹲得住、干得实、成长得好。  (一)选硬人硬选人,解决“无人下”的问题。一是精心部署,上下联动。按照“派得准、立得住、出成效”的要求,区委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区委书记洪天云亲自牵头抓总,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选派工作的专题汇报,区委组织部多次召开部务会对这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提出落实好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到村、社区任职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引进大学志愿者、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有关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区委要求,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抓细抓实,有力促进了选派工作的落实。二是严格条件,优选对象。坚持高起点下派干部,把选派工作与培养选拔区管领导干部工作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将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干部选派到村任职锻炼。选派干部原则上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条件。属区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且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一律选派到村(社区)任职或挂职,促其了解农村,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健康成长。三是严格程序,层层遴选。坚持“选硬人硬选人”的原则,要求区级部门每10个在编职工要推荐1名初步人选,最多不超过4名。通过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布选派干部的条件、村(社区)任职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严格筛选,认真考核,采取“三推两评双向选择”的方式(三推:即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我推荐;两评:民主测评,组织考评;双向选择:干部选村社区和村社区选干部)遴选初步人选,经单位党委(党组)推荐后,由区委组织部组织考察,最后由区委常委会议定,保证下派干部质量。  (二)重激励促保障,解决“不愿下”的问题。一是经济上补贴。区委明确要求,不增加村上负担,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不得领取村里报酬或工资。干部在下派期间,同等享受原单位其他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等待遇,并由原单位按260元/月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报销正常往返的交通费(街道镇乡下派干部的待遇,由街道镇乡自行确定)。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除享受市政府规定的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之外,再由服务单位按不低于100元/月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并给予相应的通讯、交通、下乡等补助,按照每月、每季度及年底一次性等方式予以落实。城东、阿蓬江、蓬东等街道镇乡还将每月志愿者生活补贴提高到200-300元,中塘乡为志愿者提供了与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邻鄂镇除每月为志愿者发放生活补助和通讯补助外,还按照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待遇,给予每月300元的工作报酬。二是政治上激励。区委把是否具有农村工作经历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区委要求,今后新提拔高学历干部和年轻干部,一律先过“基层关”,原则上要具有两年以上的农村工作经历,没有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原则上不予提拔使用。下派干部在下派期间工作出色、表现突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不是公务员的下派干部,在招录区内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设置专场考试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或优先选拔推荐进入企业单位;对有志扎根黔江和在黔江创业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策扶持等;对服务期满,经考察特别优秀、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按照法定程序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三是生活上关心。按照“食宿在乡镇、岗位在村(社区)”的要求,由各街道镇乡为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食宿地点等,冯家、水田等乡镇为志愿者提供免费伙食,部分乡镇在职工住房打挤且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供单独住房,确保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志愿者,各服务单位还专门落实了一名副职领导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把志愿者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同考核、同评比、同奖励,使他们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政策上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重庆)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享有生活和交通补贴、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并且享有户籍、档案保管代理的优惠政策。服务期满,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志愿者选择自主创业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志愿者在重庆市行政区域内服务期满1年且考核合格,一年内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公共科目考试成绩总分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三)教方法明职责,解决“不会下”的问题。一是抓好培训,提高素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到岗之前,在区委党校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和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对农村工作不够熟悉的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邀请组织部、党校、农办、信访办等单位领导授课,重点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知识、矛盾纠纷调解、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蒲花、路东两个市级“示范村”党组织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帮助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同时,乡镇党委和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汇报、交流和座谈会,畅谈感受、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统一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区委组织部的工作指导,并与乡镇党委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给他们定责任、压担子,让他们有思路、有措施、有目标、有行动,并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要求下派干部和志愿者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所驻村做好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协调做好所驻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排忧解难的服务员”,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三是发挥专长,对口下派。按照“专业对口和适才适用”的原则,按“症”定案、综合考虑。根据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所学专业或个人特长,将其分为综合型、技术型、经济型三种类型,因村制宜,合理搭配,高位嫁接。综合型的,派到矛盾纠纷比较多,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的村;技术型的,派到产业比较发达或技术人才紧缺的村;经济型的,派到产业发展较弱或经济相对落后的村,把发挥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用武之地。  (四)强管理严考核,解决“下得好”的问题。一是规范管理,跟踪督查。实行区、乡(镇)、村三级负责制。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宏观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日常管理实行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志愿者派出单位为团区委,下同。)协助;工作管理由所在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并明确规定,志愿者和下派干部在任职期间,乡镇(街道)及以上机关和其他单位不得抽调、借用,不得随意调动工作,特殊情况需向区委组织部报告并经审批。区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及时沟通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村(社区),检查到岗履岗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二是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履行职责的情况,由乡镇党委考核、区委组织部审定,报派出单位备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出勤率和工作业绩,严防“走读”现象和只挂名不干事的情况。年度考核重点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采取“进圈数牛羊,进地用尺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实地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考得实、评得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考核结果存入干部和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志愿者考试录用或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并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布。对作风飘浮、能力较低、工作打不开局面、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进行调整,由原单位另行选派合适人员。三是健全制度,务求实效。制定出台了《黔江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黔江区机关事业单位到村(社区)任职干部管理办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体化管理制度,从职责任务、考核管理、工作待遇、纪律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下派干部和志愿者每月在村工作不得少于当月的国家规定工作日,每天记一次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月底前交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同审阅,写出评语,做出鉴定),每月拟一份可操作的工作计划,每季度进行一次“回头看”和工作小结,每半年向区委组织部书面报告一次工作,每年至少撰写1-2篇富有建设性的调查报告。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不仅要接受乡镇的管理,而且还要接受所在村干部群众的监督,促使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务实创新,真抓实干。  三、“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带着责任和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农村工作,置身农村、心系群众,放下架子、真抓实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工作强推进的多赢局面。  (一)推动了基层工作。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到村任职,大大加强了村级组织领导力量,改善了村级班子的素质结构,对农村基层干部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是一次渗透与冲击。他们发挥其对市场比较了解和具有一定行政、社会资源的优势,使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实现资源共享、高位嫁接,有利于把“三农”工作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补齐。他们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创办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区供销社下派干部杜波利用村上的一个小二型水库和一些稻田,动员农户发展鱼鸭混合养殖,帮助村民庞友生到成都考察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今年4月中旬庞友生的第一批肉鸭上市,2000多只鸭子的纯利达10000多元。在庞友生的带动下,3户在外务工农户也“回巢”搞起了鱼鸭混合养殖,带动了全村20多家农户找到了致富路子。白土乡下派干部刘碧忠到村任职后,首先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引进2名业主,1人建成了200亩芋头种植基地,1人建起了一个20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区旅游局下派干部尹天祥利用其部门优势,引导细水村民依托神龟峡景区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开设农家乐,挖掘、编织手工艺品,开发土家特色小吃,动员阿蓬江旅业公司投入资金40万元,对3艘船舶进行更新改造,对1艘具有旅游接待条件的船舶进行集中经营管理,解决了细水村8名人员就业,同时也提升了景区的接待档次,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吃住在乡镇、工作在村组”,或交钱到农民家中吃“派饭”,不给村集体和农民增加负担。他们做村上人、操村上心、干村上事,千方百计为村里办公益事业,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区文广局下派干部吴再容积极协调到位资金17万元,为鹅池镇治安村整治硬化村级公路9公里,新修便民桥1座。区妇联下派干部窦菊积极争取市妇联支持,在蒲花居委举办春蕾班1个,解决了50名贫困女童上学难问题;协调资金7000元为130名留守儿童发放亲情电话卡,并牵手“代理父母”50余对。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志愿者魏钦海,到渝湘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无偿为湖北籍民工冯光清不慎摔伤造成脾破裂而用工方拒不支付医疗费用一案提供法律援助,他给用工方翻法条、摆道理,硬是让用工方拿出医疗费用,并当场交付伤者3万元工伤赔偿。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志愿者杨秀清等在去年低温雨雪凝冻灾害期间,自发组织募捐1000多元钱和400件衣物,为80多户受灾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徐兴,连续20多天不下火线,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维修整治村道公路,免费为受冰冻雪灾户维修水管400余米,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在低温雨雪凝冻灾害中成为农民群众信赖和依靠的“顶梁柱”、“主心骨”。  (三)培养和锻炼了干部。在基层锻炼期间,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亲身感受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掉了浮躁情绪,强化了群众观念,加深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较好地促进了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和工作交流。在农村一线当“村官”,使他们学到了不少农业生产劳动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锻炼了体魄、提升了境界,培养了他们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文能武、大智大勇的品德与本领,吃苦耐劳、适应环境、适应生活、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得到了磨练和检验。不少下派回来的干部表示,通过锻炼,对基层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回到机关工作,比以前更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清醒。来自浙江衢州的志愿者吴礼峰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生活的几年时间,由于就业压力大,我更多想到的是自己个人未来。在村任职期间,尤其是深入到贫困农户家中后,才真正领会‘8亿农民’背后的含义,才更多地思考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人的前途问题,才深切意识到中国青年沉甸甸的责任。”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更响亮地提出,西部志愿者决不是“镀金者”,更不是“白食者”,决心要为西部农村崛起“炫”出自己的风采。  (四)对全区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到村任职,突破了就地取材的选人用人模式,有利于解决基层工作短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区、乡、村三级干部坚定了“实干出真知,实干出效益”的信念。在下派干部中,有51名干部得到提拔,有26名表现突出的乡镇下派干部调到城区重要部门任职。在大学生志愿者中,有1人考上研究生,3人考上公务员。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分期分批到村任职、帮助工作,既有利于盘活干部人才资源,又有利于形成“干部朝着基层走,机关围着基层转”的良好风气和争先到基层干一番事业的正确导向,为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产生了搞活经济与用活干部的“双赢”效应。  四、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几点启示  总的来看,“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毕竟实施的时间不长、研究得还不够,许多工作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工作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诸如工作环境、政策激励机制等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但我区的“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毕竟为年青干部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好的例证。从其实践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最终都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来实现。通过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及时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经营和生活上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的渴望和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较好地弥合了上级机关与群众意愿的断层,使许多过去不落实的问题落实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从而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了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落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到村任职,给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外部活力,有效解决了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和一些村级班子、党员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不强以及部分党员先进性意识淡薄等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确保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  (二)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全方位、时跨数十年、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庞大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主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当前,我区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整合城乡资源,激发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工作活力和劳动热情,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了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优势或专业特长,特别是发挥下派干部沟通协调上下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实现资源共享、高位嫁接,有利于把“三农”工作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补齐,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区、乡、村三级干部联姻帮扶助农,携手共谋发展,在全区上下营造了锐意创新、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工作合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三)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是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与大学生人才浪费矛盾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近年来,我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超过10万人,且正以每年1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一些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已经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是拖家带口的人口迁移,这种大规模单向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基层呈现出了严重的人才匮乏。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现实差距仍比较大,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相当多的人仍不愿“屈身下嫁”到农村工作,仍然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城市,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求职无门;另一方面是农村求贤若渴不见“贤”。如何破解农村基层人才资源匮乏和大学生人才资源浪费的突出矛盾,“基层一线培养工程”的实施无疑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径。  (四)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是培养锻炼机关年轻干部和优秀大学生的实践平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有许多年轻干部,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尤其是缺少艰苦环境和复杂局面的磨炼,缺乏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在基层,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基层、工农一线是培养干部的第一链条,也是整个干部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无数事实证明,“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相对于机关,基层更能磨炼人,也更能考验人。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把机关年轻干部和大学生放到基层和艰苦环境磨砺,让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经风雨、见世面,以培养他们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文能武、大智大勇的品德与本领,促其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使用在基层,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也为年轻干部和优秀大学生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李放)
我要发表留言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48小时评论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驻村工作队职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