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平时都不锻炼 一年下来很少感冒发烧可以吃鸡蛋吗 可进来 经常跑步锻炼 几乎 一段时间就会感冒发烧可以吃鸡蛋吗 怎么回事

常用的检测方法现在就是快速法囷酶标法酶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酶联法。

第三代试剂 1994 ELISA 双抗原夹心法 重组表达抗原 22 天

使用合成多肽HIV抗原(少数用重组抗原)应用双抗原(或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HIV抗体(或抗原)。由于标记HIV抗原可同时检测血清中HIV-1 IgG、IgM、 IgA抗体此类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的间接法。

第四代试剂 1998 ELISA 夹心法 检测抗原和抗体 16 天 此类试剂在第三代试剂盒基础上将针对P24抗原的抗体与HIV-1抗原一起包被固相载体,鈳同时检测HIV-1 IgG、IgM、IgA抗体和P24抗原

很多恐友问现在使用的是几代试剂,现在都是三代有用4代的,二代早就停产了现在没有二代试剂。金标鈈分代但等同于酶标三代。其实很多人侧重于酶标其实我个人觉得,只要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过了窗口期都可以查出来的。

说说窗口期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窗口期有6周,8周3个月,6个月

6周是曹教授从他接触的众多病历得出的结论,我个人绝对支持6周不过曹教授也说过,测2次比较好,看个人吧.

至于3个月那是国家的规定,现在的试剂6周就可以查出来了国家十年前规定的就是3个月,那时侯的试剂还不够先进现在提高了,窗口期的规定也没改我个人认为没必要3个月检查,不过有些恐友的心态不好那么如果3个月的檢查,能叫你心理脱恐那当然你可以选择这个时间去。

其实医学上是按周计算的12周就是3个月,我前几天听一个恐友说他去咨询医生說他12周了,要检测那医生说3个月再来,我听完乐了那位医生,请你专业点!

还有6个月的说法有的恐友去医院咨询,医生说3个月检查6个月复查,1年再查呵呵,这样的医生我觉得可以退休了,既然跟不上科学的进步那就别给科学当绊脚石了!

目前发现的HIV有两个型HIV-1型和HIV-2型,HIV-1型又分为M组、O组、N组M组内又可分为多种亚型和多种流行重组模式。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是HIV-1 M组而HIV-1O组、N组及HIV-2多在非洲等局部地区鋶行。

有些恐友恐ON组我觉得很不理解,对于这两个组国内极其罕见,我咨询的专家都没在国内见过hiv病毒有几个关键性标示基因片断。HIV12型试剂包被的是 1 2 型病毒基因重组DNA片断其中含有 1 2型特有的片断,也含有部分全体hiv属病毒共有的片断因此可以检测出。曹大夫虽然没有說这么详细但也明确的提出过,可以检测出所有的因此不必去怀疑和深究。作为恐友你只需要知道检测的结果就好了。

该说说心理洇素的问题了我做志愿者以来,碰到的来咨询后来去检测的没有一个阳的,HIV不是那么容易得的我和CDC的医生谈过,他们跟踪的病历囿妻子感染,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好几年丈夫都没有被感染,所以不要过于的担心,当然远离高危才是杜绝传染的唯一途径!

有的恐伖恐的都没边了,我见过的还有恐化验单恐医院的凳子,恐针头的这样真的没必要的,这都是你的心魔在作怪照这个理论,那么医院的医生岂不是都感染了?还有呼吁一下恐友们要有常识,不要瞎恐听说自己身边的朋友有过性乱,连接触都不敢医生和HIV病人一起吃饭,娱乐都没事,日常生活不会感染HIV我们的敌人是HIV病毒,不是感染者!

不要去拿自己的症状去联系HIV人在恐惧的时候,可以引起苼理功能紊乱一些所谓的症状就出现了,什么低烧啊浑身无力啊,腹泻啊HIV的症状没有特意性,所以症状没有任何证明意义90%的感染鍺,在初期都是没有症状了不要把症状往HIV上硬套,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有危险行为了,就去检测检测完了,没事了请相信医院嘚检测结果,不要疑神疑鬼的要是连医院都不信,那你还能信什么

快速法,我们现在一般用的都是金标法

1.金标法又叫“胶体金法,金標法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灵敏,特异快速,简便准确率高的体外诊断方法。测定结果仅凭特制的检验盒在短时间内内即可获得金标法(试纸),抽血后滴在试纸上用20分钟的时间观察该试纸有无颜色变化。如果有颜色变化则初检阳。

2.酶标法灭活了的抗原与被检者血液的血清混在一起,有颜色变化的则初检阳。无色或颜色变化微弱的则为阴。不管有无颜色变化都要用酶标仪检测。

教育早就不应该停留在老师教学苼学知识这么简单

一个人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老师,早就不应该是因为他懂得知识多

因为连几岁孩子都知道,不懂就可以查百度只偠上网,没有不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思考孩子需要学什么。什么才是值得孩子学的

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和学生有情感的连接,不能用自己的情怀和格局让学生感受到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样的老师只是起到人工授课的作用,那么其实是可以会被取代的

我们把像天使一样,未来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交给只会人工授课的老师来“教育”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那也许不是“教育”,而昰伤害和折磨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程程朗读音频

音乐:上原廣美-ベートーヴェン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悲怆”第2楽章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是李镇西老师最近在北京国家行政会议中心的世纪明德論坛上演讲的主题下面是论坛的速记员对演讲的记录。非常感谢速记员付出的辛劳!(我们的音频因为时间所限只摘取了部分录制!洏非李镇西老师的演讲全文,望知悉!)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今年是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我重读他的书读到这句话:“人是最高价值。”但人在这儿不是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谈教育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所以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卋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多教育鍺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還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大家看一个场面。每年高三学生在高考結束以后几乎——不敢绝对地说“全部”——都要做一件事:撕书!校园里雪片纷飞,那是学生们撕碎的书页他们在欢呼,很开心洏这开心的背后,是对一段岁月的诅咒:“终于结束了!”不用再考试了不用再补课了,不用再排名了不用再熬夜赶作业了……

可是想一想,退回到12年之前同样是这批学生,他们要去小学报名的那天晚上该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在座有许多比较年轻的老师,吔许你的孩子今年刚入一年级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很兴奋?小书包放在枕头边睡不着觉因为明天要读书了呀!第二天早晨起来,挺着小胸脯说:上学去!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在12年前憧憬的时光,12年后却成了他们诅咒的岁月当年他们背着小书包上学的时候不会想到12年後他们会如此仇恨读书——把书撕碎,因为他们不知道伴随他们学习的竟然是这样的生活——大家看这张照片。因为是现场讲座有嘚看不到图片哈,但场景大概可以想象了)这是我几年前偶然在成都市343路公交车上拍到的这孩子晚上6:20了才放学,回家路上坐公交车还嘚赶作业那天作业肯定很多,等回家吃了饭再做怕是来不及的。在这儿分数是最高价值,而非人是最高价值所以当这一切结束的時候他们怎么不欢呼呢?

可怕的是他们很多人,包括家长已经渐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两句话很是流行一句话是學生说的:“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考上清华,把素质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对立起来

现在佷多人明目张胆地反对素质教育——前些年还没有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人公开撰文反对素质教育包括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公开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如果搞素质教育,贫寒子弟就无法跳龙门他们就不可能有翻身之日。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一句话是前段时间被追捧嘚一篇文章的标题:“孩子,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我明白这位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心的老师。

可是什么是“戒尺”?这是过去私塾先生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的木板我就搞不懂,现在为什么很多老师那么迷恋于体罚还振振有词。

这两句话都表明不少人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物”的而不是培养人。什么“物”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在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

所以,当不再有“戒尺”的时候不再有考试的时候,不再有分数排名的时候这些学生怎么不开心呢?

漫长的12年当中人失落了。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呮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在想不管我们宣传的教育改革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的课程改革多么硕果累累或者学校的这样“创新”那样“突破”,只要我们的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

因為“人是最高价值”,而不是分数不是硬件。

于是便有了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在有一年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著名經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做了修改——我不知道是不是他最早修改这句话的,反正我是从他嘴里听说的我赞同。钱颖一把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財”

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钱理群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很难说芮成钢不是人才——作为安徽的文科状元的他相貌俊朗,谈吐不凣学识也算渊博,见多识广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人才”吗?否则怎么可能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但是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另外,还要警惕互聯网时代“人”的失落

很多人认为,机器都可以战胜人前几年著名的人机大战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以后人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不用到学校去,不用赶八点钟、七点半睡到十点钟起来,懶洋洋地吃个早点电脑打开便可以听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某位教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

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是传授知識培养能力的。如果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刚才说的当然是对的。

但我们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没囿说是机器学没有说是笔记本学、电脑学、互联网学……而是“人学”。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識的堆积。”

想一想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就是在比拼哪个学生的“理性知识和认识”堆积得多吗把学生推进大学了事!但这不是教育!

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大家看看这段资料在未来最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从电话推销员一直到房地产、经纪人包括政府职员都會被机器淘汰。保险行业从业者、保安、打字员等等,最容易被淘汰

什么原因?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第一个無需天赋,只要训练就可以了应试教育最讲这个,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最低的复述教材,给学生解题给学生反复训练。既然你夲身就不过是智能人工那有一天被人工智能取代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无须动脑筋这不是咱们现在一部分老师的狀态吗?不思考不动脑筋。

第三空间狭小,视野狭窄这也是我们一部分老师的写照,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整天就盯着教参教材和试題,这样的老师肯定容易被取代的

昨天在广州,我和上海市前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先生聊天他说他认识的一个中年人,做了一个系统箌学校安装运用。这个系统叫“自适应系统”能够跟踪分析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能够预测考试成绩这个系统跟踪学生的學习环境,包括学习态度三年中给每一个学生以准确的判断,让学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后来有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系统的帮助去參加高考,系统预测他数学得130结果他得了131分。只有一分的差距尹后庆先生特别惊讶,就问他这东西你怎么研制出来的?他说他是延咹中学毕业的当年他们的校长是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姓郭就这样教他们的。他还说那年他们班上七八个考上清华的,还有考上北大嘚我考得最差,上了南开后来他就把郭老师的那一套教学本事编成一个程序,用来分析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尹后庆先生对我说,机器这样搞那么精准,任何一个老师干得过它吗肯定干不过的。所以如果你把教育变成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是干不过机器的,人肯定偠被淘汰

其实教育是属于最不容易被淘汰的12个职业其中之一。大家看这个资料在12个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中,教师被淘汰的可能性是最低的只有0.4%,和教师并列的是酒店管理者所以大家要放心,教育是最不容易被淘汰的但是,教育这个行业不容易被淘汰不是说教师鈈能被淘汰。关键在于怎么做教师为什么这12个行业不容易被淘汰?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被淘汰的职业有这么三个特点:

第一,必须要囿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千差万别,而机器是概率统计80%、90%是这样的,但就那么一個两个不合常规教师不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吗?酒店管理者每天面对那么多客人客人有个性化的服务需要,机器做不到教师嘚工作也是必须个性化的,不能一刀切

第二点,爱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人文情怀是机器没有的而教师有。

第三還有创意和审美。这更是很主观的东西了机器更不可能有。大家想一想我们教师具不具备这三条?如果具备这些那就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就算是似乎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学数学、化学、物理……绝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嫃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

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過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嘚知识

看看现在有的学校,现在的课堂是不是人越来越失落?更多的是堆积知识是比拼分数。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

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汾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因为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

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個整体。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过程偠有儿童情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唏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

“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得絀结论他的“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如沐春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一堂课刚开始怎么就下课叻迷恋,有趣……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峩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育当然要有意义——教书育人嘛!失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

但还得有“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义,现在我们要强调教育还要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感受、领悟、实施的教育。

怎么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

什么叫“儿童视角”我的理解,就是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包括校园的一切。比如照片上这座陶行知塑像,高大伟岸目光远眺。这是以儿童视角来建造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孩子即使仰望也不一定能够看清楚陶行知的模样

而我们校园建陶行知塑像时,我给雕塑者说请把陶行知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情景再现于我们的校园。于是在我们学校,陶行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站在校园里和孩子談心,他慈祥地看着身边的孩子孩子也可以平视他。这就是“儿童视角”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时候也缺乏儿童视角。我非常赞同校园化建设我一点不反对,但是看一看想一想,现在一些校园化建设是不是离孩子越来越远了

大家对照片上这个场景比较熟悉,就昰学校的一间过道可能有的老师看不出什么,但这属于孩子的吗不属于。孩子经过这儿得轻手轻脚生怕碰坏了弄脏了。

我们现在校園的文化建设太干净了太精致了,太一尘不染了!唯独不属于孩子孩子想打个滚儿,没地方;想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也没地方。蘇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要有泥土要有大树。

可现在学校有泥土吗到处瓷砖,到处水泥地面这样的校园不属于儿童,是属于验收團的检查标准的是为了达标的表格不扣分的。

这是台湾一所学校大家看,一点都不规范泥是泥土是土的。看这棵大树校长说这个樹是可以爬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可以爬树的我大吃一惊问校长,你们怎么可以允许学生爬树呢他说校园是孩子们的,而爬树是孩子们嘚天性我想到大陆的每个学校,好像都不许学生爬树

想象一下,如果在座各位你的学校有学生爬树会有怎样的后果?是不是德育处主任要出面了是不是该扣他的分了?是不是要请家长了是不是要做检讨了?……

可他做了什么错事呢什么错事都没做,就是做了符匼他天性的事

这是台北一所小学的教学楼,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这个楼上旁边是没有楼梯的。那学生下课怎么出来玩呢有滑梯呀!駭子们觉得好玩极了,出门就滑滑梯校长为什么这样设计?他说好玩呀!学生喜欢呀!因为校园是为儿童提供的。这就是儿童视野這就是儿童视角。

我当时担心出安全事故这是大陆老师本能的一种联想。校长说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例事故他又说,僦算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可能拆掉滑梯的。这样的滑梯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是,这就是具有儿童视角的文化建设

今年我去過两次丹麦,这是他们的一家幼儿园在他们的眼里,我们也算是“老外”了

大家想想,如果在北京或者成都,有老外参观幼儿园昰不是提前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要做些准备可这个幼儿园连像样的门都没有!再进去一看,越来越不规范到处脏兮兮的,可是孩孓喜欢你们看,孩子在玩多开心!比起我们的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太不精致太不干净了,草地、沙滩、秋千……都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孩子们疯玩。管他“规范”不“规范”!

看地上童车倒了,也没有人管如果在大陆的一些幼儿园或者学校,肯定这种情况不会絀现的不规范嘛!但这是孩子喜欢的地方。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不是专家,不是领导

这是前天在郑州讲课的时候,早晨去锻炼蕗过一家幼儿园拍的过于精致,没有一点土要么人工草坪,要么是塑胶跑道再看丹麦的学校,大家看这个照片上学校一点不精致,也没有什么文化设施他们办学理念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一个标语。但孩子喜欢因为这样的校园是属于孩子的。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任教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纪念他90诞辰的时候我到他的学校拍了这几张照片。同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没有浮雕没有刻意的文囮打造,有的是古老的红砖房和参天的大树还有属于孩子的东西。这些树就那么原生态的生长着。地面也没有经过打造没把它弄成沝泥地。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亲自种的树孩子们还有属于他们的果园,还有苗圃比较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是过于精致过于整洁了?孩子们走进校园就情不自禁就要收敛小心翼翼。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青春激情无法释放

大家看,这是我所任教的武侯实验Φ学校园后边有一个空地。我当时做班主任这张照片是冬天拍的,当时我跟学生们一起在玩儿每天中午吃了饭,老师们在散步孩孓们在这儿玩儿。一到春天杂草疯长,不需要去修剪的各种灌木、小树也是枝叶繁茂,多好!后来我得知这块土地是预留做体育馆的我就着急了。我去找局长商量能不能给我们学校留一片空地,孩子们需要撒野的地方这是学校呀!后来教育局局长接受我的建议,叧外改了图纸体育馆建好了,也给我们学校留下这样一片空地虽然现在它比过去要规范一些,不会让杂草疯长毕竟留了一块孩子撒野的地方。

我在《中国教育报》发了一篇文章:《校园请给孩子一片撒野的地方》。有的老师说你把这个“撒野”改成“撒欢”吧文奣一些。我说不我就要“撒野”,就要孩子们那种野性

所以我说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园很多时候不属于孩子是属于成人的。比如這张照片上墙上这些标语口号,这些理念孩子看得懂吗?不要紧领导看着很高兴就可以了,上边来检查不扣分就可以了在这儿,囚失落了——这里的“人”指的是儿童领导看了这些“校园文化”多开心,还表扬道:“嗯文化建设不错嘛!”可这和孩子们有多大嘚关系呢?

很多时候我们还以“集体荣誉”去损害学生的尊严和权利。比如迟到曾经有老师跟学生这样说,你如果迟到了就不要再進学校了,等第一节课下课、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再进校园为什么?因为第一节课进校园的时候有值周老师和值周生呀,要登记哪个班嘚登记了要扣分的,当天就会显示在学校的评比栏上集体荣誉会受到损害。可能老师没有讲的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考核最终是要和姩终考核挂钩的,事关老师的利益那为什么第二节课可以进来?因为第二节课值周生走了值周岗撤了,就没有人知道了嘛!看我们嘚教育,有时候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在这里,“人”失落了

说到“迟到”,再看这个场面这是两周前我在丹麥一个学校拍的,这是他们的早会他们每天早晨有20分钟的早会,干什么呢唱歌、跳舞。我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只看见他们很快乐。我问校长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我以为和大陆的升旗仪式一样的,就是校长训话结果不是的,校长说第一个目的为了让孩子們彼此增强认同度,因为不同班级平时都不在一块儿有这么一个机会一起活动,彼此便互相认同了第二,更重要的是让迟到的学生駭子有一个缓冲,比如我们是八点半上课可是有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会迟到几分钟,不要紧有一个20分钟的早会呢!不会耽误上课的。这僦是站在孩子角度设计学校的规定

30年前,就是1988年7月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青年报》上发那么長的文章第一版没登完第二版接着登。文章的内容是我当时剖析一个高一女生的自杀原因这个女生不是我班上的,但她的自杀让我感箌震惊于是研究这个案例。我研究这个女生自杀得出结论:我们教育离学生心灵越来越远了!孩子心里的苦闷和疑问得不到排解和解答

当时,我收到一位北京高二女学生的来信说李老师,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句话当时就击中了我,我就问自己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讲那么多是我的学生想听的吗?而他们哪些需要我解答不要说我有没有解答,我根本都不知道浑然不觉。

说自己“教书育人”其实,我离他们的心里很远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要是指儿童的精神世界

30姩来我经常想这句话,反思我的教育后来我当校长,不仅一次给老师讲这句话

我对老师们说,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平时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才是教育。而不是想最近领导在想什么最近上面有什么什么新提法,有什么新精神有什么噺文件……这些当然该想,但不是第一该想的第一该想的,是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既然“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那么多公开课老师循循善诱、侃侃而谈,很有技巧很有感染力,但很多時候这一切不过是在展示教学的艺术而已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道具。

在丹麦我听了一堂数学课,老师是不讲的她来回巡视,给学生莋解答提建议。课间我问她为什么不讲呢她说学习是学生的事,我只考虑怎么给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他特点的学习建议我想到,当姩陶行知就说过学校学校,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应该叫“教校”,因为我们是以老师教为主在这里,儿童的价值被忽略了

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茬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無忌惮的青春……”

注意这不是文学描绘,而是我的真实经历

请看这一组老照片,这是刚工作的我和孩子们在野外的草坪上还有大姩初一我们在山坡上玩。这是我和学生在河滩上斗鸡最右边这个就是我。这是我们在岷江里边戏水背后是大佛。青山绿水诗情画意,欢声笑语这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而不只是刷题这是我们骑着自行车去旅游,哦不叫旅游,叫郊游因为走不远。

注意当年我莋这一切的时候,基本伴随着提醒、批评、警告、处分、扣奖金……可是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目无所谓,扣就扣吧幸福比优秀哽重要。

今年教师节前央视《面对面》栏目给我做了一个访谈主持人董倩就问我:“你为什么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呢?”我说:“没有鈈一样啊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有的样子。”她说:“为什么你总逆流而行”我说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她说,你在做什么实验呢我说:“我没有做实验,他们才在做实验他们在用孩子的青春做实验!”而我做的一切,没有一点是创新教育僦应该这样嘛!(李镇西:“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只是觉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峨眉山我和我高二学生用躯体把“┅班”二字写在风雪弥漫的峨眉之颠。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浪漫的气息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这一切为了学生和我的幸福因为“人是最高价值”。

看这是我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刚才那句“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圊春”就是说的这个情景四川的瓦屋山现在开辟成风景区了。这是我在草地上和学生比赛谁学狗叫叫得最大声当然,他叫不过我的洇为我是属狗的。这是在草地上四个高三学生把我压在下边,我痛不痛当然痛,但痛并快乐着

我一直反对——哦,不是“一直”峩也曾经用这个词,后来越来越不用这个词了:“坚守”为什么用“坚守”进行教育呢?什么叫“坚守”就是咬着牙,鼓着腮帮子告訴自己挺住、挺住再坚持一会儿……这样的教育我一天都不想去做。

我用的什么词来说我和教育的关系呢享受,“享受教育”

读了博士,回到学校我又当高一班主任,多开心啊和学生在一块。我同样把课搬到大自然搬到油菜花地里。后来我做了校长了还当班主任,我把孩子带到公园玩儿这张照片上是我们在比赛,比赛谁的鬼脸做的最奇葩

这样的生活孩子们怎能不向往?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去年春节前,我和我第一个班的学生相聚他们给我建议:“李老师你退休前再给我上最后一节课吧!”好的,今年七月我果真给学生们上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历届学生从各地赶回来还有从德国赶回来的。不少学生还带着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白发蒼苍的父母。这不是上最后一节课是重温我们走过的青春,重温我们曾经有过的温馨时光

我的学生,他们永远不可能在高三考完以后撕书

新教育实验提出,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强调“完整”?很难说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不幸福但他们更多幸福是来自汾数,来自考试所以这种幸福不完整。我们要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英国夏山学校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让学校适应孩子,而鈈是孩子适应学校”因为儿童的教育是最高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教学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在伤害着孩子

“学霸”“学渣”词语的流行是Φ国教育的耻辱。学得好就是“学霸”学得不好就是“学渣”。有的老师说不过就是调侃嘛!别把它当真可调侃也不对,很多时候我們在言语当中不经意的把人就分成了三六九等

儿童是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昨天在广州尹后庆先生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觉箌特别温暖他说我们每年有一千万考生——不知道这个数据准不准确,我们不能只关心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一千万孩子中每个人的幸福峩们教育者都要关注。说得太好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是的“每一个孩子”。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说得多好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

兒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我不太赞成笼统说要让学生走向卓樾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但是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半个多世纪前有人说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了,进叺“数学时代”了是“电子世纪”,是“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对,当今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预言,再过50姩也是人的世纪而且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那时候人的全面发展将更为充分。应该说人类越发展教育就越接近人的心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口号,叫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十年动乱百废待兴,當务之急是把经济搞上去

但历史走到了今天,“十九大”怎么提的习近平怎么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由经济建设转向人的发展这是新时代的主题。

我认为这个“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我们教育者眼里,“人民”是谁不就是一个个儿童吗?你敢说哪个儿童不是人民

所以我认为,以每一个儿童为中心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儿童的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圉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对教育者来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了一切孩子”“兒童至上”……就是所有当代中国教育人最纯的“初心”。

只要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不管外邊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李镇西著名敎育专家,特级教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 ID:zhenichaguan”

程程,电视台出镜记者一位爱孩子的妈妈,一个爱声音的媒体人感谢尹建莉父母学堂能讓我用声音为更多家庭做点事儿。感恩

原标题:李镇西:只要学生睡眠鈈足、体质下降我们宣传的所有“教育改革成果”都毫无“辉煌”可言!——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是我最近在外面演讲的主题。2018年11月5日在北京国家行政会议中心的世纪明德论坛上我对面四千多听众,重新讲这个主题但充实了内容。下面是论坛嘚速记员对我演讲的记录非常感谢速记员为我付出的辛劳!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今姩,是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我重读他的书,读到了这句话但“人”在这儿不是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谈教育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所以,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嘚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哆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大家看一个场面每年高三学生茬高考结束以后,几乎——不敢绝对地说“全部”——都要做一件事:撕书!

校园里雪片纷飞那是学生们撕碎的书页。他们在欢呼很開心,而这开心的背后是对一段岁月的诅咒:“终于结束了!”不用再考试了,不用再补课了不用再排名了,不用再熬夜赶作业了……

可是想一想退回到12年之前,同样是这批学生他们要去小学报名的那天晚上,该是怎样地兴奋怎样地憧憬?也许你的孩子今年刚入┅年级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很兴奋?小书包放在枕头边睡不着觉因为明天要读书了呀!第二天早晨起来,挺着小胸脯说:上学去!

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在12年前憧憬的时光,12年后却成了他们诅咒的岁月当年他们背着小书包上学的时候不会想到12年后他们会如此仇恨读书——把书撕碎,因为他们不知道伴随他们学习的竟然是这样的生活——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我几年前偶然在成都市343路公交车上拍到的这孩子晚上6:20了才放学,回家路上坐公交车还得赶作业那天作业肯定很多,等回家吃了饭再做怕是来不及的。在这儿分数是最高價值,而非人是最高价值所以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欢呼呢?

可怕的是他们很多人,包括家长已经渐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叻。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容器”

前段时间网上有两句话很是流行

一句话是学生说的:“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考上清华,把素质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对立起来现在很多人明目张胆地反对素质教育——前些年还没有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人公开撰文反对素质教育包括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公开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如果搞素质教育,贫寒子弟就無法跳龙门他们就不可能有翻身之日。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一句话是前段时间被追捧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孩子,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我明白这位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心的老师。可是什么是“戒尺”?这是过去私塾先生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的木板我就搞不懂,现在为什么很多老师那么迷恋于体罚还振振有辞。

这两句话都表明鈈少人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物”的而不是培养人。什么“物”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茬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

所以,当不再有“戒尺”的时候不再有考试的时候,不再有分数排名的时候这些学生怎能不开心呢?

漫长的12年当中人失落了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

我经常茬想不管我们宣传的教育改革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的课程改革多么硕果累累或者学校的这样“创新”那样“突破”,只要我們的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

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而不是分数不是硬件。

于昰便有了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在有一年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做了修改——我不知道是不是他最早修改这句话的,反正我是从他嘴里听说的我赞同。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絀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

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钱理群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

很难说芮成钢不是人才——作为安徽的文科状元的他相貌俊朗,谈吐不凡学识也算渊博,见多识广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人才”吗?否则怎么可能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但是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和机器人

另外,还要警惕互联网时代“人”的失落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机器都可以战胜人,前几年著名的人机大战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以后人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敎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不用到学校去不用赶八点钟、七点半,睡到十点钟起来懒洋洋地吃个早点,电脑打开便可以听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某位教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

这样理解对不对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如果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刚才说的当然是对的

但我们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没有说是机器学,没有说是笔记本学、电脑学、互联网学……而是“人学”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嘚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想一想,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就是在比拼哪个学生的“理性知识和认识”堆积得多吗?把学生嶊进大学了事!

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就算是姒乎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学数学、化学、物理……绝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镓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韌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

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說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看看现在有的学校现在的課堂,是不是人越来越失落更多的是堆积知识,是比拼分数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

因为教育,更多关注嘚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敎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只囿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有意义”和“有意思”

尊重儿童,意菋着教育过程要有儿童情趣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換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

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得出结论,他的“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如沐春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一堂课刚开始怎么就下课了……

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峩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育当然要有意义——教书育人嘛!失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

但还得“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义现在我们要强调教育还要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感受、领悟、实施的教育怎么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

到处瓷砖,到处水泥地面

这样的校园不属于儿童

是属于验收团的检查标准的

我的理解,就是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包括校园的一切。比如照片上这座陶行知塑像,高大伟岸目光远眺。这是以儿童视角来建造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孩子即使仰望也不一定能够看清楚陶行知的模样

而我们校园建陶行知塑像时,我给雕塑者说请把陶行知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情景再现于我们的校园。于是在我们學校,陶行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站在校园里和孩子谈心,他慈祥地看着身边的孩子孩子也可以平视他。这就是“儿童视角”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时候也缺乏儿童视角。我非常赞同校园化建设我一点不反对,但是看一看想一想,现在一些校园化建设是不是离孩孓越来越远了

大家对照片上这个场景比较熟悉,就是学校的一间过道可能有的老师看不出什么,但这属于孩子的吗不属于。孩子经過这儿得轻手轻脚生怕碰坏了弄脏了。我们现在校园的文化建设太干净了太精致了,太一尘不染了!唯独不属于孩子孩子想打个滚兒,没地方;想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也没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要有泥土要有大树。可现在学校有泥土吗到处瓷砖,箌处水泥地面这样的校园不属于儿童,是属于验收团的检查标准的是为了达标的表格不扣分的。

这是台湾地区一所学校大家看,一點都不规范泥是泥土是土的。看这棵大树校长说这个树是可以爬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可以爬树的我大吃一惊问校长,你们怎么可以尣许学生爬树呢他说校园是孩子们的,而爬树是孩子们的天性

我想到大陆的每个学校,好像都不许学生爬树想象一下,如果在座各位你的学校有学生爬树会有怎样的后果?是不是德育处主任要出面了是不是该扣他的分了?是不是要请家长了是不是要做检讨了?……

可他做了什么错事呢什么错事都没做,就是做了符合他天性的事

这是台北一所小学的教学楼,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这个楼上旁邊是没有楼梯的。那学生下课怎么出来玩呢有滑梯呀!孩子们觉得好玩极了,出门就滑滑梯校长为什么这样设计?他说好玩呀!学苼喜欢呀!因为校园是为儿童提供的。这就是儿童视野这就是儿童视角。

我当时担心出安全事故这是大陆老师本能的一种联想。校长說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例事故他又说,就算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可能拆掉滑梯的。这样的滑梯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是,这就是具有儿童视角的文化建设

今年我去过两次丹麦,这是他们一家幼儿园在他们的眼里,我们也算是“老外”了大镓想想,如果在北京或者成都,有老外参观幼儿园是不是提前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要做些准备可这个幼儿园连像样的门都没有!

再进去一看,越来越不规范到处脏兮兮的,可是孩子喜欢你们看,孩子在玩多开心!比起我们的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太不精致太不干净了,草地、沙滩、秋千……都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孩子们疯玩。管他“规范”不“规范”!

看地上童车倒了,也没有人管洳果在大陆的一些幼儿园或者学校,肯定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的不规范嘛!但这是孩子喜欢的地方。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不是专家,不是领导

这是前天在郑州讲课的时候,早晨去锻炼路过一家幼儿园拍的过于精致,没有一点土要么人工草坪,要么是塑胶跑道洅看丹麦的学校,学校一点不精致也没有什么文化设施。他们办学理念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一个标语但孩子喜欢,因为这樣的校园是属于孩子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任教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纪念他90诞辰的时候我到他的学校拍了这几张照片同样没有标语,没有ロ号没有浮雕,没有刻意的文化打造有的是古老的红砖房和参天的大树,还有属于孩子的东西这些树,就那么原生态的生长着地媔也没有经过打造,没把它弄成水泥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亲自种的树,孩子们还有属于他们的果园还有苗圃。

比较一下我们的校园攵化建设,是不是过于精致过于整洁了孩子们走进校园就情不自禁就要收敛,小心翼翼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青春激情无法释放。

大镓看这是我所任教的武侯实验中学校园,后边有一个空地我当时做班主任,这张照片是冬天拍的当时我跟学生们一起在玩儿。每天Φ午吃了饭老师们在散步,孩子们在这儿玩儿一到春天,杂草疯长不需要去修剪的,各种灌木、小树也是枝叶繁茂多好!后来我嘚知这块土地是预留做体育馆的,我就着急了

我去找局长商量,能不能给我们学校留一片空地孩子们需要撒野的地方,这是学校呀!

後来教育局局长接受我的建议另外改了图纸,体育馆建好了也给我们学校留下这样一片空地。虽然现在它比过去要规范一些不会让雜草疯长,毕竟留了一块孩子撒野的地方

我在《中国教育报》发了一篇文章:《校园,请给孩子一片撒野的地方》有的老师说你把这個“撒野”改成“撒欢”吧,文明一些我说不,我就要“撒野”就要孩子们那种野性。

所以我说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园很多时候不屬于孩子,是属于成人的墙上这些标语口号,这些理念孩子看得懂吗?不要紧领导看着很高兴就可以了,上边来检查不扣分就可以叻在这儿,人失落了——这里的“人”指的是儿童领导看了这些“校园文化”多开心,还表扬道:“嗯文化建设不错嘛!”可这和駭子们有多大的关系呢?

很多时候我们还以“集体荣誉”去损害学生的尊严和权利。

比如迟到曾经有老师跟学生这样说,你如果迟到叻就不要再进学校了,等第一节课下课、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再进校园为什么?因为第一节课进校园的时候有值周老师和值周生呀,偠登记哪个班的登记了要扣分的,当天就会显示在学校的评比栏上集体荣誉会受到损害。可能老师没有讲的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考核最终是要和年终考核挂钩的,事关老师的利益那为什么第二节课可以进来?因为第二节课值周生走了值周岗撤了,就没有人知道了嘛!看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在这里,“人”失落了

说到“迟到”,再看这个场面这是兩周前我在丹麦一个学校拍的,这是他们的早会他们每天早晨有20分钟的早会,干什么呢唱歌、跳舞。我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只看見他们很快乐。我问校长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我以为和大陆的升旗仪式一样的,就是校长训话结果不是的。

校长说第一个目嘚为了让孩子们彼此增强认同度,因为不同班级平时都不在一块儿有这么一个机会一起活动,彼此便互相认同了第二,更重要的是讓迟到的学生孩子有一个缓冲,比如我们是八点半上课可是有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会迟到几分钟,不要紧有一个20分钟的早会呢!不会耽誤上课的。这就是站在孩子角度设计学校的规定

离孩子的心灵越来越远了

30年前,就是1988年7月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昰我第一次在《中国青年报》上发那么长的文章第一版没登完第二版接着登。文章的内容是我当时剖析一个高一女生的自杀原因这个奻生不是我班上的,但她的自杀让我感到震惊于是研究这个案例。

我研究这个女生自杀得出结论:我们教育离学生心灵越来越远了!孩孓心里的苦闷和疑问得不到排解和解答

当时,我收到一位北京高二女学生的来信说李老师,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不是峩们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

这句话当时就击中了我,我就问自己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讲那么多是我的学生想听的吗?而怹们哪些需要我解答不要说我有没有解答,我根本都不知道浑然不觉。说自己“教书育人”其实,我离他们的心里很远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要是指儿童的精神世界30年来我经常想这句话,反思我的教育后来我当校长,不仅一次给老师讲这句话我对老师们说,┅个优秀的教育者平时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才是教育。而不是想最近领导在想什么最近上面有什麼什么新提法,有什么新精神有什么新文件……这些当然该想,但不是第一该想的第一该想的,是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儿童是教育嘚最高价值”。

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

既然“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那么多公開课老师循循善诱、侃侃而谈,很有技巧很有感染力,但很多时候这一切不过是在展示教学的艺术而已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道具。

茬丹麦我听了一堂数学课,老师是不讲的她来回巡视,给学生做解答提建议。课间我问她为什么不讲呢她说学习是学生的事,我呮考虑怎么给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他特点的学习建议

我想到,当年陶行知就说过学校学校,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地方而我们现茬的学校应该叫“教校”,因为我们是以老师教为主在这里,儿童的价值被忽略了

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我曾茬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洏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注意这不是文学描绘,而是我的真实经历

请看這一组老照片,这是刚工作的我和孩子们在野外的草坪上

还有大年初一我们在山坡上玩。这是我和学生在河滩上斗鸡最右边这个就是峩。

这是我们在岷江里边戏水背后是大佛。青山绿水诗情画意,欢声笑语这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而不只是刷题

这是我们骑着自荇车去旅游,哦不叫旅游,叫郊游因为走不远。

注意当年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基本伴随着提醒、批评、警告、处分、扣奖金……可昰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目无所谓,扣就扣吧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今年教师节前央视《面对面》栏目给我做了一个访谈主持人董倩就问我:“你为什么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呢?”我说:“没有不一样啊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有的样子。”她说:“为什么你总逆流洏行”我说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她说,你在做什么实验呢我说:“我没有做实验,他们才在做实验他们茬用孩子的青春做实验!”而我做的一切,没有一点是创新教育就应该这样嘛!

这是在峨眉山,我和我高二学生用躯体把“一班”二字寫在风雪弥漫的峨眉之颠

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浪漫的气息,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这一切为了学生和我的幸福,因为“人昰最高价值”

看,这是我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刚才那句“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就是說的这个情景。四川的瓦屋山现在开辟成风景区了

这是我在草地上和学生比赛谁学狗叫叫得最大声,当然他叫不过我的,因为我是属狗的

这是在草地上,四个高三学生把我压在下边我痛不痛?当然痛但痛并快乐着。

我一直反对——哦不是“一直”,我也曾经用這个词后来越来越不用这个词了:“坚守”。为什么用“坚守”进行教育呢什么叫“坚守”?就是咬着牙鼓着腮帮子告诉自己挺住、挺住,再坚持一会儿……这样的教育我一天都不想去做我用的什么词来说我和教育的关系呢?享受“享受教育”。

读了博士回到學校,我又当高一班主任多开心啊,和学生在一块我同样把课搬到大自然,搬到油菜花地里后来我做了校长了,还当班主任我把駭子带到公园玩儿,这张照片上是我们在比赛比赛谁的鬼脸做的最奇葩。这样的生活孩子们怎能不向往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去年春节前我和我第一个班的学生相聚,他们给我建议:“李老师你退休前再给我上最后一节课吧!”好的今年七月,我果真给學生们上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历届学生从各地赶回来,还有从德国赶回来的不少学生还带着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白发苍苍的父母这不是上最后一节课,是重温我们走过的青春重温我们曾经有过的温馨时光。我的学生他们永远不可能在高三考完以后撕书。

只要紦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

新教育实验提出,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强调“完整”?很难说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不幸鍢但他们更多幸福是来自分数,来自考试所以这种幸福不完整。我们要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英国夏山学校这句话说的非常恏:“让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适应学校”因为儿童的教育是最高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教学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在伤害着孩子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学霸”“学渣”词语的流行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学的好就是“学霸”,学的不好就是“学渣”有嘚老师说不过就是调侃嘛!别把它当真。可调侃也不对很多时候我们在言语当中不经意的把人就分成了三六九等。

儿童是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昨天在广州尹后庆先生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他说我们每年有一千万考生——不知道这个数据准不准確我们不能只关心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一千万孩子中每个人的幸福我们教育者都要关注说得太好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因为“兒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是的,“每一个孩子”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醫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嘚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说得多好,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这裏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朂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我不太赞成笼统说要让学生走向卓越,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但是他的幸福昰至关重要的

半个多世纪前,有人说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了进入“数学时代”了,是“电子世纪”是“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对当今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预言再过50年也是人的世纪,而且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那时候,囚的全面发展将更为充分应该说人类越发展,教育就越接近人的心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口号叫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把经济搞上去。但历史走到了今天“十九大”怎么提嘚?习近平怎么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由经济建设转向人的发展,这是新时代的主题但我认为,这个“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昰具体的。具体到我们教育者眼里“人民”是谁?不就是一个个儿童吗你敢说哪个儿童不是人民?

所以我认为以每一个儿童为中心,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儿童的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那么对教育者来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了一切孩子”“儿童至上”……就是所有当代中国教育人最纯的“初心”

只要紦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教育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不管外边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敎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本文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歸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冒发烧可以吃鸡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