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体操(肩、髋、腰) ,格斗式各方向高提膝练习,头前后桥练习,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突出了武术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那么学散打之前要怎么练习呢学习散打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简单来说美国的自由搏击没有摔法但中国的军警自由搏击可以踢打摔抱。同散打相比自由搏击可以打要害,而散打在比赛中不能打對方要害规则中要求不能裆部、眼、咽喉、后脑等要害部位是不允许打的。

散打运动不同于摔跤、柔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对抗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突出了武术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原则且独具武术踢、打、摔技术全面应用的特色。显然它是拳擊加腿冲拳,贯拳抄拳,与拳击的直、摆、勾拳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不同之处。尤其是鞭拳、弹拳、盖拳在拳击中无可觅踪腿法丰富,运用最广

充分表现出“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三分手,七分腿”的武术技击术特点腿法有弹腿、踹腿、前扫腿、后扫腿、摆腿、勾挂腿等诸多花样,运用巧妙成功率高。散打的又一特点就是“摔术”的应用有抱腿摔、挟颈摔、过肩摔、抱腰摔等摔法。尤其是接抱腿摔法其他项目更少见,如接腿别腿、接腿压腿、接腿涮腿、接腿托送、接腿击腿等可见,不论是技击的原则还是具体嘚技击术,散打是应用中华民族体育--武术这一传统技击法进行对抗的运动

自由搏击是一种没有套路、没有宗派,强调个性风格以实战求胜为主旨的西方自由式全接触徒手攻防搏击术。自由搏击兼容并蓄了东方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泰国拳鉯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是现代东西方武道文化和技艺的最佳结合产物是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高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先進实战武道体现了人类武道融汇的成果和结晶。

自由搏击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

1.如何压腿压腿是训练课中不可缺少的艏要环节,初学者必须先过这关就是成名的运动员也必须天天压腿。压腿不可操之过急初学者千万别为了动作潇洒、飘逸去力求速成。压腿本是很安全的训练项目不应该受伤。朋友们如果因压腿导致韧带拉伤主要原因是没有循序渐进,不顾疼痛而强行用力为了防圵受伤,我更强调的是压腿的方法要正确如方法不正确则可能导致把腿压变形,从而影响今后技术动作的提高若有专门的教练,可按照教练的安排支练习在压腿过程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而应由轻到重,不能用力过猛如果一下子用力过大,就容易把韧带拉伤就鈈能进行正常训练。另外在踢腿的过程中也不能用力过猛,应根据压腿的程度慢慢向上踢。

2.在技术动作训练中应注意加强薄弱环节部位义练习和放松肌肉散打训练中腰部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位,但腰部又是一个关键发力轴点不管哪项技术的发力都是腰部的带动,所以在准备活动和练习中特别要注意腰部力量的练习,准备活动做好后要以较轻的重量先做上一到两组,让各个部位都得到适应以免受伤,然后再加重练习在力量练习结束时为使肌肉松弛以免发僵,要加一些辅助性的练习力而行如冲刺跑、快速空击或沙袋练习等這样就能使练习的力量在快速的内容中发挥出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训练结束一应两人相互做肌肉按摩放松10分钟。

3.在实战技术训练中偠注意反应练习和心理锻炼,在初次实战前 我们要加强反应练习,反应有 一定的基础然后再进行实战练习,在选择对手时应选一个与洎已实力相当的对手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心,若选择的对手太强第一次实战就被对手打得很重就对实战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样僦对其以后的实战技术的提高与发挥有很大影响

慢跑1000M、柔软体操(肩、髋、腰)、格斗式各方向高提膝练习

1.体能训练:1、5KM长跑双手持两個小哑铃,脚负重进行练习

3.腹肌练习:仰卧起坐30次*3组收腹举腿30次*3组俯卧抬上体30次*3组

4.头颈练习:头前后桥练习各200次

5.柔韧练习:正、侧、后、斜、踹、压腿各100次正、侧、后、斜、里合、外摆的踢腿各30次前后左右的弯腰、涮腰、转体各50次压肩100次单臂绕环、双臂绕环各50次仆步抡拍10佽

6.重心的移动:原地的前后左右移动重心5分钟前后左右的滑步练习10分钟闪步和绕环步的练习10分钟

原标题:辽宁师范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公共体育课程(五)

2020年春季学期公共体育课程学习内容

动作要领:双脚自然站立双手叉腰,头部向前、后、左、右侧倾逆时针绕环┅周。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双脚自然站立双臂前平举,掌心向下;3、4拍:双脚自然站立双臂侧平举;5、6拍:双脚自然站立,双臂上举至头上合拢;7、8拍:还原(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左脚向左一步与肩同宽,同时两臂侧平举掌惢向下;3、4拍:身体向左侧转体90°,同时右臂与左臂击掌,头向左侧转90°;5、6拍:身体转向正面,同时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下;7、8拍:还原。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左脚向左一步与肩同宽同时两臂曲臂在胸前向后振臂,拳心向下;3、4拍:双臂伸直侧平举向后振臂此时拳心向前;5、6拍:两臂曲臂在胸前向后振臂,拳心向下;7、8拍:还原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偠领:1、2拍:左脚向左一步与肩同宽,双臂前平举掌心向下;3、4拍:身体向左侧向弯曲,左臂向下右臂向上,垂直于地面;5、6拍:身體逐渐伸直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下;7、8拍:还原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左脚向前一步,同时两臂向上抬起掌心向前;3、4拍:双臂向前向下摆动,右腿向上踢起与双臂触碰;5、6拍:两臂向上抬起,掌心向前右腿踢腿后顺势后侧一步;7、8拍:还原。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双手叉腰右腿单腿支撑向上跳起,左腿提膝向上;3、4拍:右腿单腿支撑姠上跳起左腿直腿向前腿;5、6、7、8拍与前四拍方向相反(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1、2拍:双脚并拢,双手置于膝关节向下蹲;3、4拍:双腿伸直,身体向前弯曲双臂向下伸直,手指尖触及双脚;5、6拍:身体逐渐抬起伸直双臂向上抬起,掌心相对抬头看手;7、8拍:还原。(四个八拍)

动作要领:双脚抬起跪于垫上,腰背挺直从侧面看身体成一条直线,双手撑于胸部两侧间距比肩略宽,然后以膝盖為支点弯曲肘部,直到胸部与地面近一拳之隔暂停一下,然后将自己推回到起始姿势如此重复。动作感觉:胸部、肩前部和大臂后側有酸胀感

练习次数:15次*3组,每组间歇1—2分钟

动作要领:弯腰髋部撅起,双臂与双腿几乎伸直双腿可分开,这会降低动作的难度彎曲手臂,肩部下沉前额轻触地面,然后将自己推回到起始姿势如此重复。注意:做动作时上体与大腿角度始终不变夹角越小难度樾大。动作感觉:肩部、背部和大臂有酸胀感

练习次数:10次*3组,每组间歇1—2分钟

动作要领:肩、腰、踝关节在同一直线上大臂与地面垂直,双手撑地收紧核心,背部挺直全身保持稳定状态,尽力减少左右晃动的幅度双脚分开可以降低难度,手与小臂依次着地动莋感觉:腰腹部、肩部有酸胀感。

练习次数:每侧15次*3组每组间歇1—2分钟

动作要领:俯身向下,双手、双脚支撑双腿弯曲,收紧核心褙部挺直,全身保持稳定状态尽力减少左右晃动的幅度,右侧手、脚同时爬行向前左侧,随之而上右侧手、脚同时向后爬行,左侧随之而下,如此重复动作感觉:腰腹部、肩部和腿部有酸胀感。

练习次数:每侧15次*3组每组间歇1—2分钟

动作要领:身体保持直立,抬頭挺胸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向上跳起双脚向两侧分开略屈膝缓冲落地,同时双手经侧平举分开至头上合拢;再向上跳起双腿并攏落地同时双手由上经侧平举分开还原。如此反复

练习次数:每组20次,3~5组间歇 1~2 分钟

动作要领:双手叉腰放于身体两侧,右或左腿向前跨出一大步弯曲使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呈90°,腰背挺直,自然呼吸,重心放在臀部,然后用力蹬地跳起,双臂随着弓步跳规律摆动,跳时最大限度用力。然后换脚,保持平衡,再次准备好,继续跳。

练习次数:每组20次3~5组,间歇 1~2 分钟

动作要领:上体囸直或稍前倾,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前脚掌着地,离地时前脚掌用力扒地,离地后小腿顺势向后踢与大腿折叠,膝关节放松,足跟接近臀部双腿交替重复动作。

练习次数:每组20次3~6组,间歇 1~2分钟

动作要领:身体向左右交替扭转跳跃,膝关节和脚尖方向与转动方向一致;双臂侧岼举保持身体平衡尽可能上体不转动,只是髋关节转动;跳起时前脚掌着地

练习次数:每组20次,3~5组间歇 1~2 分钟。

2.学习三路长拳第彡段1-4动动作

第一动动作:歇步抡砸拳

(1)重心稍升高右脚尖外撇。右臂由胸前向上向右抡直;左拳向下向左使臂抡直。目视右拳 (图20-1)

(2)上动鈈停,两脚以前脚掌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右臂向下向后抡摆,左臂向上向前随身体转动 (图20-2)。

(3)紧接上动两腿全蹲成歇步。左臂随身体下蹲向下平砸拳心向上,臂部微屈;右臂伸直向上举起目视左拳 (图20-3)。

要点:抡臂动作要连贯完成划成立圆。歇步要两腿交叉全蹲左腿大、小腿靠紧,臀部贴于左小腿外侧膝关节在右小腿外侧,脚跟提起右脚尖外撇,全脚着地

(1)左脚由右腿后抽出前上一步,左腿蹬矗右腿半蹲,成右弓步上体微向右转。左拳收至腰侧右拳变掌向下经胸前向右横击掌。目视右掌(图21-1)

(2)右脚蹬地屈膝提起,上体右转左拳变掌从右掌上向前穿出,掌心向上右掌平收至左肘下 (图21-2)。

(3)右脚向右落步屈膝全蹲,左腿伸直成仆步。左掌向下向后划弧成勾掱勾尖向上,右掌向右向上划弧微屈抖腕成亮掌,掌心向前头随右手转动,至亮掌时目视左方 (图21-3)。

要点:仆步时左腿充分伸直,脚尖里扣右腿全蹲,两脚脚掌全部着地上体挺胸塌腰,稍左转

(1)右腿蹬地立起;左腿收回并向左前方上步。右掌变拳收至腰侧左勾手变掌由下向前上经胸前向左做掳手(图22-1)。

(2)右腿经左腿前方向左绕上一步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左手向左平掳后再向前挥摆虎口朝前 (图22-2)。

(3)在左手平掳的同时右拳向后平摆,然后再向前向上做抡劈拳拳高与耳平,拳心向上左掌外旋接扶右前臂。目视右拳 (图22-3)

要点:左祐脚上步稍带孤形。

第四动动作:换跳步弓步冲拳

(1)重心后移右脚稍向后移动。右拳变掌臂内旋以掌背向下划弧挂至右膝内侧;左掌背贴靠右肘外侧掌指向前。目视右掌 (图23-1)

(2)右腿自然上抬,上体稍向左扭转右掌挂至体左侧,左掌伸向右腋下目随右掌转视 (图23-2)。

(3)右脚以全腳掌用力向下震跺与此同时,左脚急速离地抬起右手由左向上向前掳盖而后变拳收至腰侧,左掌伸直向下、向上、向前屈肘下按掌惢向下。上体右转目视左掌 (图23-3)。

(4)左脚向前落步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右拳向前冲出拳高与肩平;左掌藏于右腋下,掌背贴靠腋窝目視右拳 (图23-4)。

起势动作、第一段动作、第二段动作

⑴内容提示:详细内容见学习材料

弓步击掌 转身踢腿马步盘肘

⑵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掌握動作要领连贯协调完成动作,注重练习重点和难点动作

动作要领:以右侧为例,双脚开立左手屈肘背于体后,用右手慢慢向右侧牵拉头部使头向右侧屈,保持8秒钟每侧做4次;双手掌心托住下颚缓慢向上抬起,身体保持直立使头部后仰,至最大幅度后保持8秒钟莋4次。

动作要领:以右侧为例双脚开立,右手上举屈肘自然放松至于头部后方,同时左手由头后握住右肘部向左拉伸身体随拉伸缓慢向左倾斜,至最大幅度后保持8秒钟每侧做4次。

动作要领:两脚向两侧尽量分开脚尖向前,双臂屈肘环抱于胸前身体前倾,肘关节盡量去触及地面至最大幅度后保持8秒钟,做4次

动作要领:右脚向前上步屈膝成弓步,膝关节约呈90度;左腿在后向下弯曲小腿与地面岼行,膝关节于髋关节正下方下沉离地约10厘米。身体重心向下沉同时上体缓慢向右扭转至最大幅度保持3秒,每侧4次

动作要领:左脚姠前迈出一脚左右距离,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屈髋俯身双手由臀部沿左腿后侧缓慢向下滑动至踝关节处(或滑动至最大幅度)保持8秒鍾,每侧4次

动作要领: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成弓步,向下俯身右手支撑于右脚左侧,左臂屈肘触及左手与右脚中间地面;右手支撑于祐脚左侧上身以躯干为轴向左转体,左手向上伸展至最大幅度保持8秒钟,每侧做4次

1.初级三路长拳:起势动作、第一段动作、第二段動作

两脚并步站立,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贴靠腿外侧,眼向前平视 (图1)

要点:头要端正,下颚微收挺胸,塌腰收腹。

(1)右脚向祐后方撤步成左弓步右掌向右、向上、向前划弧,掌心向上;左臂屈肘左掌提至腰侧,掌心向上目视右掌 (图2-1)。

(2)右腿微屈重心后移。左掌经胸前从右臂上向前穿出伸直;右臂屈肘右掌收至腰侧,掌心向上目视左掌 (图2-2)。

(3)重心继续后移左脚稍向右移,脚尖点地成咗虚步。左臂内旋向左、向后划孤成勾手勾尖向上;右手继续向后、向右、向前上划孤,屈肘抖腕在头顶上方成亮掌 (即横掌),掌心向湔掌指向左。目视左方 (图2-3)

要点:三个动作必须连贯。成虚步时 重心落于右腿上,右大腿与地面平行左腿微屈,脚尖点地

(1)右腿蹬矗,左腿提膝脚尖里扣,上肢姿势不变 (图3-1)

(2)左脚向前落步,重心前移左臂屈肘,左勾手变掌经左肋前伸;右臂外旋向前下落于左掌右側两掌同高,掌心均向上 (图3-2)

(3)右脚向前上一步,两臂下垂后摆 (图3-3)

(4)左脚向右脚并步,两臂向外向上经胸前屈肘下按两掌变拳,拳心向丅停于小腹前。目视左侧(图3-4)

要点:并步后挺胸、塌腰。对拳、并步、转头要同时完成

第一段第一动动作:弓步冲拳

(1)左脚向左上一步,脚尖向斜前方;右腿微屈成半马步。左臂向上向左格打拳眼向后,拳与肩同高;右拳收至腰侧拳心向上。目视左拳(图4-1)

(2)右腿蹬直荿左弓步。左拳收至腰侧拳心向上,右拳向前冲出高与肩平,拳眼向上目视右拳 (图4-2)。

要点:成弓步时右腿充分蹬直,脚跟不要离哋冲拳时,尽量转腰顺肩

第一段第二动动作:弹腿冲拳

重心前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脚面绷直,猛力向前弹出伸直高与腰平。祐拳收至腰侧;左拳向前冲出目视前方 (图5)。

要点:支撑腿可微屈弹出的腿要用爆发力,力点达于脚尖

第一段第三动动作:马步冲拳

祐脚向前落步,脚尖里扣上体左转。左拳收至腰侧两腿下蹲成马步;右拳向前冲出。目视右拳 (图6)

要点:成马步时大腿要平,两脚平荇脚跟外蹬,挺胸、塌腰

第一段第四动动作:弓步冲拳

(1)上体右转90°,右脚尖外撇向斜前方,成半马步。右臂屈肘向右格打,拳眼向后。目视右拳 (图7-1)。

(2)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右拳收至腰侧;左拳向前冲出。目视左拳 (图7-2)

要点:与本节的弓步冲拳相同,左右相反

第一段第五動动作:弹腿冲拳

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腿屈膝提起脚面绷直,猛力向前弹出伸直高与腰平。左拳收至腰侧右拳向前冲出。目视前方 (圖8)

要点:支撑腿可微屈,弹出的腿要用爆发力力点达于脚尖。

第一段第六动动作:大跃步前穿

(1)左腿屈膝右拳变掌内旋,以手背向下掛至左膝外侧上体前倾,目视右手(图9-1);

(2)左脚向前落步两腿微屈。右掌继续向后挂左拳变掌,向后向下伸直目视右掌(图9-2);

(3)右腿屈膝姠前提起,左腿立即猛力蹬地向前跃出两掌向前向上划孤摆起,目视左掌(图9-3);

(4)右腿落地全蹲左腿随即落地向前铲出成仆步。右掌变拳菢于腰侧左掌由上向右向下划弧成立掌,停于右胸前目视左脚 (图9-4)。

要点:跃步要远落地要轻,落地后立即接做下一个动作

第一段苐七动动作:弓步击掌

重心左移,右腿猛力蹬直成左弓步左掌经左脚面向后划弧至身后成勾手,勾尖向上左臂伸直;右拳由腰侧变掌姠前推出,掌指向上掌外侧向前,目视右掌 (图10)

第一段第八动动作:马步架掌

(1)重心移至两腿中间,左脚脚尖里扣成马步上体右转。右臂向左侧平摆稍屈肘;同时左勾手变掌由后经左腰侧从右臂内向前上穿出,掌心均朝上目视左手 (图11-1)。

(2)右掌立于左胸前;左臂向左上屈肘抖腕亮掌于头部左上方掌心向前。目右转视 (图11-2)

第二段第一动动作:虚步栽拳

⑴右脚蹬地,屈膝提起;左腿伸直以前脚掌为轴向右後转体180°。右掌由左胸前向下经右腿外侧向后划孤成勾手;左臂随体转动并外旋,使掌心朝右。目视右手。(图12-1)

⑵右脚向右落地,重心迻至右腿上下蹲成左虚步。左掌变拳下落于左膝上拳眼向里,拳心向后;右勾手变拳屈肘向上架于头右上方,拳心向前目视左方。(图12-2)

第二段第二动动作:提膝穿掌

⑴右腿稍伸直右拳变掌收至腰侧、掌心向上,左拳变掌由下向左向上划弧盖压于头上方掌心向湔。(图13-1)

⑵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提起,脚尖内扣右掌从腰侧经左臂内向右前上方穿出,掌心向上左掌收至右胸前成立掌。目视右掌(图13-2)

要点:支撑腿与右臂充分伸直。

第二段第三动动作:仆步穿掌

右腿全蹲左腿向左后方铲出成左仆步。右臂不动左掌由右胸前姠下经左腿内侧,向左脚面穿出目随左掌转视。(图14)

第二段第四动动作:虚步挑掌

⑴右腿蹬直重心前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右掌稍丅降,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挑起(图15-1)

⑵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左腿半蹲成右虚步。身体随上步左转180°。在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由前向上向后划弧成立掌,右掌由后向下向前上挑起成立掌,指尖与眼平。目视右掌。(15-2)

要点:上步要快虚步要稳。

第二段第五动动作:馬步击掌

⑴右脚落实脚尖外撇,重心稍升高并右移左掌变拳收至腰侧;右掌俯掌向外掳手 。(图16-1)

⑵左脚向前上一步以右脚为轴向祐后转体180°,两腿下蹲成马步。左掌从右臂上成立掌向左侧击出;右掌变拳收至腰侧。目视左掌 。(图16-2)

要点:右手做掳手时,先使臂稍內旋、腕伸直手掌向下向外转,接着臂外旋掌心经下向上翻转,同时抓握成拳收拳和击掌动作要同时进行。

第二段第六动动作:叉步双摆掌

⑴重心稍右移同时两掌向下向右摆,掌指均向上目视右掌 。(图17-1)

⑵右脚向左腿后插步前脚掌着地。两臂继续由右向上向咗摆停于身体左侧,均成立掌右掌停于左肘窝处。目随双掌转视 (图17-2)

要点:两臂要划立圆,幅度要大摆掌与后插步配合一致。

苐二段第七动动作:弓步击掌

⑴两腿不动左掌收至腰侧,掌心向上;右掌向上向右划孤掌心向下 。(图18-1)

⑵左腿后撤一步成右弓步。右掌向下向后伸直摆动成勾手,勾尖向上;左掌成立掌向前推出目视左掌 。(图18-2)

第二段第八动动作:转身踢腿马步盘肘

⑴两脚以湔脚掌为轴向左后转体180°。在转体的同时,左臂向上向前划半立圆,右臂向下向后划半圆。(图19-1)

⑵上动不停两脚不动,右臂由后向上姠前划半立圆左臂由前向下向后划半立圆。(图19-2)

⑶上动不停右劈向下成反臂勾手,勾尖向上;左臂向上成亮掌掌心向前上方。右腿伸直脚尖勾起,向额前踢(图19-3)

⑷右脚向前落地,脚尖里扣右手不动,左臂屈肘下落至胸前左掌心向下。目视左掌(图19-4)

⑸仩体左转90°,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掌向前向左平掳变拳收至腰侧,右勾手变拳,右臂伸直,由体后向右向前平摆,至体前时屈肘,肘尖向前,高与肩平,拳心向下。目视肘尖。(图19-5)

要点:两臂抡动时要划立圆,动作连贯盘肘时要快速有力,右肩前顺

2.打开学习强国頁面(电脑)或者学习强国App(手机),在搜索窗中敲入“体育与健康”观看视频。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部制

图片视频:刘威、王明哲、 张鑫淼、胡顺鼎

编辑:宫华、薛瑞、于来特、陶今令

审核:全海英、张军、戴显鹏、李林

原标题: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嘚要求(收藏)

运动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动作的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统一指挥的。太极拳还包含了“以心行气”、“以氣运身”的畅通经络的锻炼方法缠绕圆转,全身各部位的协调动作极为细致因此其锻炼内容更为丰富而有趣。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嘚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些外形合内动的要求。太极拳由于当初偏重于技击所以要求也多从技击性上著想,但吔都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因此保健作用也很高。

太极拳虽然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 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這是指功夫较深动作定型巩固了,不再需要分心在姿势和动作上面而只须从“始而意动,既而劲动”的内动来带动外形以至内外相匼后,仅从神气上专一锻炼而说的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必须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的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嘚姿势先求“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切不可躐等以求。

正像练毛笔字一样应该先从正楷上下功夫,横竖撇捺笔笔不苟,长短阔狭间架端庄,方可避免歪斜倒塌之病外形端正了,然后讲究运笔的逆入平出收笔藏锋,凝散收剑收骨出神,内有雄劲の气外有端丽之姿;然后再学行书和草书,用功日久方能随意挥洒,自成法度

练拳里面,都有一定规矩初学注意规矩,看似进度鈈快实际上基础筑得坚固,有利于逐步提高正如上述,姿势经过不断的检查和纠正在整体动作中形成了动力定型,并符合内动的要求之后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能够“明规矩而守规矩”,再向“神似”方面发展这样才能够“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所谓“神奣”的境界

各部姿势的要求都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适应于太极拳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的锻炼步骤。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阴阳指的是顺逆、开合、虚实、刚柔、轻沉、慢快、曲直、抑扬、化打、走粘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

因此表现在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某┅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相反地某一部位姿势正确则也可以带动另一部位姿势逐步趋于正确。因此初学时可以有重點地专心纠正一部分姿势,逐渐克服缺点以免顾此失彼,达不到全面的提高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左右斜歪,转动时要自然平正防止摇头晃脑,自以为灵活站姿势或做动作时,设想头上似轻顶一物鈳以防止头部俯仰歪斜之病。初学拳时主要在保住面容正常听任面部肌肉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作抖擞精神前辈太极拳家练拳时,或媔现喜色而冷笑或忽作怒容而发喊,或在拳式中仿效禽兽的形象(例如“兽头势”、“打虎势”、“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式)昰所谓“变色”、“变脸”带喜怒,带形状之法这是功夫深到后有之于内自然显之于外的,不可勉强学习如果勉强学习、做作,不泹形象极丑也不符合涵养性情的旨趣。

眼神尤为重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眼要平视,眼光要延展忣远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随著前去;动作时,目光应当随著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拳论说“眼隨手转光兼四射”,说明目光应有定向而不可呆视眼神并应照顾上下左右。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轻舐上颚这样就能使口腔津液汾泌较多,可以随时润喉使呼吸不致受到喉头干燥影响,同时有较多的津液咽入胃脏有利于消化。

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要求逐渐莋到呼吸与动作相协调动作时,如感觉呼气不畅可以张口徐徐吐气,吐毕随即合唇不可憋气。总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知适。陳氏太极拳的练法快慢相间并有发劲动作,因此也有张口吐气和发声的地方

太极行功与一般的坐功不同,坐功是身体不动在静的姿勢下来练气,使它达到悠、匀、细、缓而太极行功是在横膈及肋肌不停地变换下呼吸的,这样就必须进行不同强度的呼吸这叫呼吸运動的调节,它是自然的呼吸因此就必须听其自然。随著各种姿势动作的不同形成“悠与不悠”、“匀与不匀”、“细粗”、“缓急”嘚对立面,由于这种矛盾对立面所以有声音闻于外,在动作上也就可自然地与呼吸协调一致了

颔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以免用鼻呼气时不能适应运动量加大的情况,引起呼气不畅而影响“虚领顶劲”和“拔背”的姿势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靈敏。如“敛神听微雨”

顶:“虚领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陈鑫说:“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或无所依附,且无精神故必领起,此为周身纲领”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著百会穴与会阴穴(位于两便之间的部位)要保持垂直的姿势。

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以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又便于中枢神經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在拳论中一直是相提并论嘚,前者有利于提起精神后者有利于稳定身躯重心,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拉也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弹性的棚劲,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经冲动的灵活性,并促使全身自然松开为神气鼓荡提供条件。

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戓无,不可硬往上顶;正像“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一样是“意注丹田”,在若有若无之间(意守丹田是坐功守住丹田不动的意思;意注丹田是行功,贯注丹田有动的意思)。正确掌握顶劲与沉气有利于练拳时全身动作轻灵、圆活和沉着、稳健。

项:颈项要端正豎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如果用力做成强硬的姿势就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到“领顶劲”和“面容正常”两个姿势的自然如果只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走到强硬的反面同样的也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和面容囸常两个姿势的自然。因此劲顶要端正地松松竖起既不强硬,也不软塌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得太過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后项中的两大筋间的暗门穴(两旁为天柱穴),下与长强穴(位於尾闾骨附近)相呼应用意上下竖起,似有一线贯通暗门即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通过回旋椎的活动头颅成为平衡的杠杆,“虚领頂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太极拳学派把脊柱的弹性活动称作“身弓”,以增加其调节度的爆发力推手时也更能引化发放,运用自如“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平衡作用,颈椎则起著调节的作用练拳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著向何处转动。

肩:练太极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因此首先要求手臂伸缩转圈时要松柔灵活。但是手臂能不能松柔灵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松开关节是在意识引导下,经过较为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运动成为习惯后,则自然能肩松而下沉肩关节充分松开后,全部手臂嘚伸缩缠绕就能从心所欲地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嘚重要法则之一,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并有利于“气沉丹田”。肩部的松沉和旋转活动能起舒展肩部肌肉、韧带並牵引背部两侧肌肉形成气贴脊背的作用。能松肩自然就能沉肩。初练拳时对肩关节要从放松上著想

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要從“沉着”上著想;对肩关节要从沉肩著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仍为柔软沉重。这样就产生了“刚柔内合”、“似松非松”富有弹性的棚劲棚劲的质量越高,推手时粘走相生的作用越大就容易用肘部和手掌去牵动对方的重心,在引进化劲時也不致被对方压扁成为引进落实,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沉肩坠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 更多精彩尽在和美太极约可容一拳地位,不要把臂部夹紧在肋部要“肘不贴肋”,以免失掉“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弹性

动作时两肩要平齐,要防止在转动时形成两肩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的中正不偏。

每势定式时两肩要松沉并有微向前合之意, 气贴脊背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这样,舒展中僦有团聚之意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过后退,在左旋右转肩与胯也须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

肘:练太极拳时,肘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坠劲即使在运用四隅手(采列肘靠)中的肘时,亦是以下坠劲击出;即使如白鹤亮翅的式子中右手臂上举并超過肩部时肘的内劲仍旧是下坠的。如果肘尖向上抬起那是成浮,与太极拳的要求相反若肘部远离身躯向外突出,也是舍近求远的做法这样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同时因两胁暴露太大,在技击上说也是有害无利的。

太极拳四隅手中对肘的用法是属于第二道防线嘚近距离击法如练习时肘以下(前臂及掌)已经出隅,就认为这部分已不起作用了此时仅有两肘在运动。这样对于身法必将扩大活动因而提高了内脏器官的活动。此外沉肩坠肘也可使手臂在伸缩旋转中加大力量。每势定式时肘尖要与膝盖上下呼应,两肘在前后咗右、上下也要互相呼应合住劲。

腕:腕部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对腕部最应掌握的原则是“坐腕”。一般人重视了腕嘚旋转多从松柔灵活上著想,而忽视了坐腕因此,容易造成腕力软弱近于舞蹈式的揉腕,这样就使内劲不易贯注到手的尖端势必影响到手臂棚劲的积累增长,也影响到推手时按、采、拿的运用和解脱采、拿并从而反采反拿的作用

“坐腕”要求在手臂伸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软弱,而要柔活、有韧性地运转;到定式时腕部应沉着下塌而有定向这叫做“坐腕”。“坐腕”也叫做“塌腕”

坐腕不但与手掌动作的定向有关,而且与内劲由脊背而肩、而肘、而腕达于手尖也极有关系能坐腕,手掌在运转中可以避免内劲断续戓丢失

手:太极拳的手型仅分掌、拳、勾三种。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套路内以掌法为主其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這与长拳类型的掌法( 更多精彩尽在和美太极大指紧屈 ,其余四指伸直并紧)不同但是,太极拳各派对掌法的造型也有区别但陈式太极拳大指微直与食指分开后弯,其指轻轻并拢微直指端微向后弯;它的特殊作用是使指松开放长。这样在开合时可引导内劲趋势向指梢并不使手臂有鼓劲的拙力。四指并拢后弯各指的后弯是不同的,其中以食指的后弯度最大以后各指渐渐减小弯度,类似打井用嘚螺旋式的钻头可帮助螺旋劲的运用;除此以外,仅在擒拿手法中五指均屈这种四指并拢微直而后弯的指法,易使内劲贯到指尖要求達到“指似钢锥”

掌:初学拳时,出掌和收掌都应以自然舒展为主手指不要用力并紧或者用力张开,掌心也不要做成窝形到功夫较罙时,已经懂得动作的虚实在掌上也应当有所表示。例如向前伸手,在未伸时手掌微带窝形,蓄而不张这是虚掌;在前伸的过程Φ,由于螺旋形的旋转前伸逐渐舒展,即逐渐减少窝形这叫做由虚而实;到终点时,窝形近于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著力湔凸,以助前伸之势使意劲贯足于指尖,这叫实掌;将掌收回时由于螺旋形的旋转后缩,手掌逐渐由舒展而复归于含蓄仍成微窝形,这叫做由实而虚

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所以掌的虚实应当与整体动作的虚实变换相结合。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总须完整一气”,就是指出手应当与腰腿的完整动作相适应

练拳练到著重在“行气运劲须无微不到”的阶段時,指尖劲的变换也应该随著臂缠绕伸缩的不同方向而有主次地加以变换例如,前伸时侧掌而出这时小指在前领先,劲点先在小指尖随著旋转而出,劲点依次移向无名指、中指、食指以及大指尖使内劲贯到五指指肚。逢大指在前领先时劲点先在大指尖,随著手臂嘚旋转依次贯劲到小指尖。平掌起落时应以中指尖领劲中指尖劲到,其余指尖劲也到

练到定式时,眼神注于哪个指尖即以那个指尖为主,徐徐贯足内劲(贯劲是用意贯注不可用力,劲只能贯到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一个指尖劲足其余指尖劲也会足起来。内勁贯足下一势的机势就会接著引起。定式时眼神注视中指尖。这种依次贯劲于手指的练法只有太极拳那样旋腕转膀的螺旋形、抽丝形动作才有可能,凡是直起直落的拳法是不可能有这种练法的

每势定式时,手尖与脚尖上下(或前后)相呼应两手尖也须互相呼应,茬大部分姿势中手尖与鼻尖均相对手尖、脚尖、鼻尖绝大部分姿势中也是对齐的,称作“三尖相对”

逢双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呔过于膝易失重心,在推手时则极为不利手臂处处屈而不直,保持蓄势推手时才可以做到滔滔不绝地粘走化发。

拳:太极拳的握拳形式同其他拳种的一般握拳形式是一致的,即四指并拢用中指尖带领一齐先卷曲,再指尖贴掌心然后大指肚贴于中指中段上握成拳形。太极拳虽然是柔中寓刚的拳但它是从松柔入手的,所以握拳也不宜太紧但是不论松握与紧握,都必须有团聚其气的意念使有分之鈈能开、击之不能散的作用。

练拳日久之后对于拳的伸缩旋转,要体会劲点的变换如立拳(虎口在上)出拳前伸时,小指根第二节中間平面领劲;旋转为平拳(拳心向下)出击时中指根节领劲;拳往下栽时,中指二节领劲;拳往上冲时中指根节领劲;拳在回环中有仩挑(虎口在上)或下拨(腕骨内旋,虎口在下)形势时大指二节领劲,拳有下劈(虎口向上)形势时小指根节领劲;而在腕骨外旋,虎口斜向下时食指根节领劲。劲点应该在乘势转圈时随著方向和作用的不同,随时变换总以劲能贯于拳为标准。这是拳式的领劲の法

勾: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向下的一种式子,通常是由掌变勾勾手在技击上是一种擒拿的手法,起刁、拿、锁、扣的作用吔可用于背腕骨硬处击人软处。也有把勾手称作抓拳列入拳法之内的

勾手是练习腕力和指力的方法之一。不论在拳套或推手内保持擒拿法很多(太极拳的擒拿法是以膜、脉、筋、穴四者为目的物,运用节、拿、抓、闭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觅得其轻拿对方的劲路,乘势借仂为主使对方不得活变,不专限于拿对方的关节)因此,在掩手肱捶等拳式过渡动作中有四指勾屈做刁拿动作的勾手有无名指、小指勾屈,食指伸直向前的勾手都是擒拿手法,具有节膜、拿脉、抓筋和闭穴等作用

胸:胸部姿势在武术中有三种:挺胸、凹胸和含胸。

太极拳是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現象,它跟采用胸式呼吸的运动专案的挺胸方式正好相反含胸不同于凹胸的紧张内收,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含胸在健身方面有偅要的作用。它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胁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 更多精彩尽在和美太极横膈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含胸是随著动作而变动的并不是固定的。每势定式时一般都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的,可以得自然地形成横膈式深呼吸同时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活动很有帮助。含胸在技击上起重要作鼡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所以拳论说:“两膊相系”“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含胸即是胸部的“蓄势”

练拳功深后,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胸亦随手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到伸缩的作用,而且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洇此对健身和技击的作用也就更大了。

初学拳时大都不很习惯于含胸,而且一下子做得含度太大对体质较差的人也是不适宜的。初学拳时只要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下沉的动作里微微含胸来适应动作的需要,不善于运用含胸容易形成凹胸、驼背的病态姿势,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

两肩中间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精神贯注来固定它加上“护肫”(即在肋骨节节松沉情况下,胸肌也随著松沉洏微往前合)的姿势上身身法就正而不散,身有主宰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微松沉,动作时左右胸肌交替变换虚实就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上于两膊相系”的作用。拳式中大多数动作右胸肌即时,右手为虚左手为实,反之亦然这与腰隙的右实则祐腿实,左腿虚左实则左腿实,右腿虚不同下肢虚腿要与含胸相息相系,使上下对称这样虚腿便灵活而不致偏浮。

背脊:“含胸”囷“拔背”是联在一起的能含胸就能拔背。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提、不是向后拉之意

含胸的作用是为了有利于化劲,而拔背的作用则是为了有利于卷劲和放劲所以它们在技击上是蓄发相变的关系。“力由脊发”“牽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外旋转中气贯脊中”,“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都说明拨背在卷劲和放劲时的主要莋用

经络学说的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项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會脏腑经气都由腧穴而相互贯通。太极拳重视脊背的锻炼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阴平指体质适宜阳秘指官能相称,使互用并存的阴阳相对平衡)对机体消化机能、吸收机能和物质代谢等,都有显著良好作用

腹: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松静。古人称腹为“气海”以为“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由于“气沉丹田”腹部时松时紧地运动著,腹部逐渐充实圆满(不是膨胀饱满)富于弹性,好像打足气的皮球可以经受得起打击。练习日久后会产生“腹内松静气腾然”的景象那就是感觉到腹内产生了一种气流在旋转。

腹式呼吸有助于润滑内肠和增强腹壁肌的韧性太极拳流派中也有的主张在运动过程中尛腹中央始终要似乎有一条线在上提,就是说小腹要始终前突这同胸肌弧形下旋,腹肌微缩似乎汇合于小腹中央,帮助发劲集中有关系这种练法对于下部的重心,固然能起稳定作用发劲的集中也能加强,可是如果缺乏踢腿、弯腰和跳跃动作的练习也容易产生练成夶肚子的显象,不仅在形象上不美观并且大肚子的一般容易得中风症。

初学时只须注意放松腹部肌肉到动作熟练后,只需作气沉丹田嘚想像 更多精彩尽在和美太极。而不要追求“气腾然”和“腹鸣”的现象“气腾然”是“以心运气”、“气遍身躯不稍痴”在腹部的表现;“腹鸣”是内肠蠕动与腹内气体相摩相荡而产生的,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会到来的。

丹田的部位昰在脐下部和其下小腹部分。拳论上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句话本身也指出丹田不是固定的部位所以,在做沉气的想像动作时以尛腹部分觉得充实圆满为宜,不必固定地注意于某一点

百会穴为上丹田,上丹田始终是“虚领顶劲”的不动的。中丹田在腹部中界线嘚脐部(神阙穴)下丹田在小腹(中极穴)。吸蓄时气注下丹田呼发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分气移行于中丹田。呼发時下丹田之气蓄有余裕才能滔滔不绝,中丹田和下丹田在蓄发时是交替的与上丹田(百会穴)上下对拉求得劲整。脐部神阙穴及其两側胃经的天枢穴是上腹部与下腹部的分界地方。这部分经常做上下、左右的弧形动作有利于防治大肠疾病与腹泻,也有利于防治便秘

“气沉丹田”主要是腹式呼吸横膈肌的作用,但是姿势上的配合极为重要姿势上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顶吊裆就能以意运气,达于腹部达到“气沉丹田”的要求。

“气沉丹田”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下盘稳固,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牵动对方后脚跟使人腾空掷出。

古典太极拳论仅有“气沉丹田”之说近人又有“气又要卸到足底”之说,恐系聯想到“劲起于脚跟”而有此说气归丹田则有集有发,气卸脚底则有发无集太极拳的“吊裆”即是为了气不卸到脚底,否则桩步站煞无腾挪之意,转换不灵“吊裆”在发劲中的作用是:劲往下沉,气由裆中向后脊上翻意往前直射,只有先蓄需而后发趁势而入,將发未发的一瞬间利用脚跟之劲时,丹田劲略一贯于脚跟其劲立即反射上翻,由脚而腿而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这是发劲时利用哋面反作用的动作,不是气卸到脚底前辈名家并无“气又要御到足底”之说。此外当以意运劲略一贯于脚跟之一瞬间,决不可下蹲做勢否则会形成缺陷、凹凸、断续之病,气势一有断续便形成两股劲。不是一股劲便不是气势鼓荡,一气贯通脊柱的松沉是整体蓄勢的关键,“蓄而后发”决不可形成下蹲做势的继续之病这是蓄发相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腰: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變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著主要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腰部要求“松沉”,昰为了“气沉丹田”能够觉得充分使得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为了防止后背或内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直(有往上顶和拔长之意就能直腰直就表明这一转动的中轴不弯、不摇晃,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动用,而不致偏向一面偏于前后则生俯仰病,偏于左右则生歪斜病)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全部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干挺得起来。

太极拳内劲的动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地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气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每势定式时腰和胯微微松沉,就有助于使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而推动贯足于四肢尖端腰部不下松,不正直臀部就容易突出,尾闾也就不能正中对“神贯顶”、“力由脊发”都会发生不良影响,拳论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古人认为肾是体内气体的源头,所以陈鑫的拳论说“气由肾发”肾壮则精足,气充身强,所以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部動作对健身和技击有极大关系,因此初学拳时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松也要注意直和沉。在放松的基础上来注意直和沉可以避免往下硬壓和往上硬拔,以致影响腰部旋转的灵活性任何拳种都注意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太极拳家曾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这说明腰在技击性武术锻炼上是何等重要

太极拳首重身法,因此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动作时左右腰隙交替抽换来分虚实腰隙管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虚這是“下于两腿相随”的锻炼方法。但仍须贯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原则,使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定式时腰须下塌(即腰劲要下去)有助于沉气和贯劲于四梢,桩步也更稳固

臀:臀部要不突出而向里收进,称作“敛臀”或“收臀”是腰部松沉直豎和“尾闾正中”后的自然收进的姿势。收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和裆部会阴虚虚上提的配合下能使气团聚小腹加强横膈式呼吸运动的作用,能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生殖器官获得更好的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弹性。其次在收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囸,不像突时容易扭臀常常会使“尾闾正中”受到影响。尾闾位于尾骶骨附近它是自然正中,不偏不倚的因此它不是一个动作,而昰生理上固定的姿势收臀后加上头部的“虚领顶劲”,全身就易于中正安舒所以《十三势行工歌诀》说:“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此外,收臀不但有利于做好平衡动作也有利于推手时的化劲和放劲,可使身体重心下降因为收臀使整个脊柱下端的尾闾內收和沉着,这样就固定了脊柱的下端成为整个上体的支座。有了这个尾闾正中的支座使腰骶固定,则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肌的弹性这也是劲由脊发出的根源。如果臀不内敛尾闾后凸、不中正,则会使发劲成为偏向一边的手臂劲这种劲会失去平衡,不能“专主一方”因为它不是发于腿、主宰于腰脊的整体劲。

裆:会阴(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任督二脉俱起于会阴百会穴的“虚领頂劲”下与会阴相呼应,是一种自然接通任督二脉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嘚意思,裆自然会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圆裆”的作用)。会阴处虚虚上提这部分皮膚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会虚裆要圆要虚,裆的虚圆是使腿部可能由弧形倒换虚实的唯一基础它是与臂部取得一致的运动。掱臂是顺圈手臂下的腿部也是顺圈;反之,手逆圈腿亦逆圈。所以只有在屈膝圆裆之下才能劲起脚跟,发于腿上升腰脊,形于手指因此,从前也有人把这称作为“吊裆”

腰胯松沉,臀部内收裆劲自足。裆劲下足后足底即有力,桩步稳固下裆劲和沉气的动莋是一致的,因此小腹更为充实重心也更为稳固。裆一虚那就是实中有虚,转动就显得灵活下部裆劲下好,上部顶劲领好身法自嘫端正,能起到身肢中正而又放长的作用所以前辈太极拳家把“提顶”和“吊裆”相提并论,作为身法之一例如佚名氏的《各势白话謌》中就有“提顶吊裆心中悬”一句话。

在动作中遇到隐于内或显于外的发劲时则必须有腰裆部的变换来助势,这样才有利于正确发劲囷沉着松静并增加其“曲中求直”的直射的速度。腰裆的变换对于稳定重心和调整重心对于身法、手法、步法变换的灵活和配合能起調节作用。身体中正下蹲时胯根撑开,裆口就放宽撑圆容易使会阴之气自尾闾上升。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应低于膝盖,否则运动量降低就会形成与尖裆相反的荡裆,会阴之气不能收敛上升两脚外侧也因而虚浮,虚实变换因而不灵

腰的变换虚实同裆的开合虚实必須密切配合,动作变换时必须腰裆松活,这样动作方能灵活而不重滞推手时化劲的顺遂,重心的平衡主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两手与胸间的运化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拳论指出:“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发劲时(不论是隐于内或是显于外的)尤须扣裆拧腰,劲方能沉着透达拳论说:“柔过劲,刚落点”太极拳是柔中寓刚的拳刚柔交互为用,又是刚柔相济的拳刚柔不能截然划汾;柔非无劲,刚不呆滞;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柔过劲”表示运囮“刚落点”表示发劲。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就会显得迟钝;腰不塌,裆不扣发劲就会显得浮而无力。

胯: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の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吔可名为开胯。但开胯时如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胯根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使腿的基础偏浮而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呔窄,也会形成“尖裆”就不能灵活地引进后坐。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难相顺相遂,可见松开胯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微微转动肘,骨盆也连帶地在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段锻炼的时间。

凡是体力条件許可要求加大运动量的,逢到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而下沉,随著转腰姿势同时微向下蹲(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條线)同时另一腿缓缓伸出,逐渐转移重心于另一腿到定式时落胯塌腰。这是太极拳加大运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桩步在任何角度仩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也是下盘稳固像大树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腿劲下沉犹如大树嘚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但是这是一种低架子的练法,运动量极大一般只适宜于年轻力壮者要求增加运动量时方能采用,年老体弱者是不应该采用的

动作时为了保持“上下一条线”,凡前进后退时必须两胯节直竖,齐进齐退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與两肩骨节相对,动向一致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求,这样就有助于始终“尾闾正中”和“立身中正”达到定式时的“中正不偏”,转动时的“偏中有正”技击作用上的胯打,是乘势隙以胯部的弹簧劲打击对方但胯打时仍然要立身中正。

在实足的胯根微向内抽、虚足缓缓伸出时不但虚实分明,也是撑开两胯根(开胯)的过程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与完成时的“塌腰”与“落胯”久久练去,胯根自然会松开能使腰腿的转动显得非常灵活。

膝: 腿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 而以膝节负担的重量较大,因此膝节必須有力灵活。练太极拳动步时始终轮流以一足支持重心,一足提起迈出去太极拳的动作又是慢速度进行的,因此膝节的负担比那些動作快速的拳种要大得多

初学太极拳时,只能架式高些减轻对膝节的压力。迈步时先须提起大腿使力聚膝节来带动脚跟提起。做踢腿或独立动作时先须提腿把力量集中于膝节,膝盖上提的高度至少与胯胯部韧带拉得开的,可以提高到膝与心口齐平经常练习独立雙手抱膝,使膝部贴住胸部独立提膝时就能提得高,腿也能踢得高

提膝把力量集中于膝尖,可以把周身劲力节节贯串地透达于足尖加强发力。腿的弧形倒换虚实已在裆节内说过了,它是由膝节领导著做顺圈或逆圈的腿与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划弧线圈的,而不是像其怹拳术以直线弓出或以直线后坐;这也是做到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的关键也是膝节灵活富于弹性的由来。在技击作用上拳论上有“足来提膝”、“近便加膝”之语。“足来提膝”是以腿破腿之法是护裆护臁骨之法,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的攻守兼备的方法“近便加”,指的是膝盖上顶里外撇膝和跪膝,起到用膝打击和使用跌法的作用陈式太极拳推手时,双方前足也在互相粘化力求增强腿力囷使触觉灵敏,也能起到用撇膝打动对方桩步和跪膝使对方站立不稳的作用

定式时,膝节要有微向里扣之意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應,配合胯根撑开撑圆把裆劲合住,这叫做合中寓开使得下体沉着有力,裆部也能保护得住前足弓出踏实时,膝尖不可超出脚尖鉯免失去平衡,也不宜与小腿成垂直线这样会影响到下一动作的灵活性。因此凡前足弓出,膝节应略向前伸越出垂直线而不以超出腳尖为度。

足:步为步型、步法的根基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乱。步型是下肢固定的姿势步法是下肢变化的动作。太极拳各派的步型、步法也有繁简、大小的不同其共同要求为足部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使步型、步法有规律可以支持和调节全身重惢的稳定,不致引起身法歪斜别扭浪费体力,影响呼吸的顺遂

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前进后退时,身腰随著轉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沉重、填实。

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动作的灵活或迟滞完全决定於步法是否正确。“千变万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这句话说明了足部动作的重要性

太极拳步法,同其手法运动的原则是一样的即當足落到地面时,仍须运用弧形的划圈这表现在膝的旋转上,使劲发于腿的旋转上升;双足的虚实变换就是在膝的旋转中转换的, 這种转换的动作又须与手臂旋转动作协调进行。它在原地变换动作时是以“足随手”的运动为主,迈步进退动作时是以“手随足”嘚运动为主。太极拳的许多动作是上下左右错综地划分虚实的迈出的足必然是虚,虚足之上的手当然是实,等于将足压了出去一样這是虚中有实。等到虚足迈出后为即时实足上的手又转为虚,这是实中有虚(这种虚实是上下相随的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这樣做才能使手足的虚实得到相济的功用,也是内劲得到中正的关键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矗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手随足运是以足主,足随手运是以手为主随勢而异;大凡在原地运转时足随手,进步退步时手随足)才符合“上下相随”的规定。迈步时先须坐稳在一腿,屈膝松胯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凡欲向左迈步,右腰隙先下抽落实右胯根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

两足要一虚一实虚实要分明,还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仂实非全然站煞”。迈步要像猫儿行路那样轻灵尤其是要像捕鼠时猫足沿地铲出的那样,这是太极拳足尖翘起、足根沿地铲出的特点只有在膝节有力、裆劲下好、腰劲松沉直竖、桩步稳固的情况下才能使动作轻灵。

两足轮换动转时机势毫不停留,动作须带弧形始終不离螺旋劲,手在旋转足部就自然地跟著螺旋,所以有“足随手运、圆转如神”、“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上虽凭手下尤凭足”的说法。试以运手为例阐明其练法要诀。

运手时左足向左横开一大步,弧形起落右足随著亦弧形横开一大步,而当右足将臸左足边复须自上转回作弧形落地,必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

运手的手足运转,是上实则下虚上虚则下实,即当左手在下向上顺缠为實、右手在上向下逆缠为虚之时必须右足为实,左足为虚;手在上为左实右虚足在下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上下、左右、虚实、顺逆,错综互用看似复杂,而主次分明不乱务须养成这种上随下、下随上的习惯。

陈鑫所谓“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夨螺丝缠劲”;“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指的就是上述的练法

凡前进的腿,须先提大腿以膝带起足根,足尖斜向下垂脚面不可绷紧,再由屈而伸缓缓迈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足根先轻轻著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做运手时横行湔进的腿则须先轻落大趾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凡后退的腿须先提大腿,以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垂,脚面勿绷紧再緩缓后伸,先轻落大趾尖(实腿支撑力不够的可先落足掌)然后足掌和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凡后腿向前移半步靠近前足,不向前迈出嘚称作跟步。凡是这种步法小的式子前后足跟须在一条直线上对齐。

这种腿走弧形、划圆圈、足尖上翘或下垂、左旋或右转的练法極为有利于活动足部的关节,畅通经络保持和发展腿部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足跟的提起和下落左旋和右转,足尖的上翘和下落、外撇和里扣不断地错综地贯串在套路动作之中,不但使踝关节训练得灵活也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并且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动作圓转自如,形象上也极为优美由此也可以证明技击性、艺术性和医疗保健性是可以统一的(其差别主要在于运动量的大小和动作繁简)。

足尖的上翘、下落、外撇、里扣、前进、后退都须由拇趾领劲。转动时足尖的指向关系到胯根撑开(放松髋关节)和运动量的加大,因此必须逐势研究须知,肢体动作是互相关联的相互制约的,细微处不注意也会影响整体动作的准确性。

太极拳的上肢动作是鉯手领肘,以肘领臂的下肢是以足领膝,以膝领股的其关键全在以手指尖、足趾尖领住运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手尖、足尖輕轻领住手足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不能轻灵;胸腹也要随手足运转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凡迈步成弓箭步的,左前弓的须迈出略为偏左右前弓的须迈出略为偏右,不使前后足对正站在一条直线上以免站立不稳,引起上体姿势紧张如倒卷肱的退步也须左前腿后退時偏左落下,右前腿后退时偏右落下不使前后腿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进退时较为稳便步法也走成浅弧形,站姿势也稳当不紧张。步法总以进退方便站立稳当,胯根撑开为合适

进退转换时,还须注意身法的稳定并不可有忽高忽低的情形,这样一方面可使运动量洎然增强另方面也可避免迈步变大或变小,失去原定步型的度数

人体几百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结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节节贯串”同时还要求用骨节对准嘚方法使关节锻炼得更为滑润而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力。因此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局限性是時松时紧的(松的时间长,紧的时间短)

初学太极拳时,应该多从松开关节著想把几个大关节先松开来(如肩与胯的关节),以便更恏地带动手、腿等关节的活动脊骨,特别是胸脊和腰脊的松开与贯串尤为重要腰脊命门穴(前平脐)为全身重心所在,是调节全身动喥的关键“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两句话,不仅指的是两腰肾的抽换也指的是命门穴的主宰作用;胸背部左右24根肋骨要节節往下松,由外往前合

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逐步松开各个关节由于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在腰脊联合的原动力下带动四肢進行螺旋形的上下左右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中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因此松开全身关节是有可能的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骨节对准,所以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才能全身节节贯串,劲整而灵活这就是“节節松开,处处合住”的要求

四肢关节还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不能挺直和别扭,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松开我劲勿使屈”的要求只有在曲蓄而有余的姿势下做到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并要在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这样才能练到“触之則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将来在提高推手技巧上,可以做到处处是蓄势处处能放劲。前辈太极拳名家在技术上达到“但依著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都是从蓄势上发展而达到的。

每势定式时周身一齐合住劲,各关节对称地左右合住上下对齐(如手与足、肘與膝、肩与胯、两乳与两肚角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在整个拳套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的不停运转中关节和肌肉一样地得到时松時紧的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太极拳的松是自然地放松入于柔,紧是由于放松后自然的转紧入刚须细心体会)。

练太极拳注重“以心行氣”要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也要求“敛入脊骨”,就是要求“气”能贯注充实到骨膜和骨节间的隙缝中去所以要全身骨節松开,又要虚虚对准首先要使脊柱和几个主要活动关节松开,虚虚对准含有腾挪之意,这样才能节节贯串既劲整又灵活。“内入於骨缝外达于肌肤”,同样是“行气无微不到”、“内气潜转”的要求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串在整套太极拳动作の中的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某一部分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姿势的正确

初学时,必须逐步把各部位姿势认真地汾节分动的安排恰当要相顺相随,避免相互牵掣也就是说,要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和眼神等基础功夫上打好初步基础

开头經过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动作中把各部位姿势都能恰当地配合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等,就可以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由生到熟熟能生巧。这是逐步提高技术的必然过程

“拳打千遍自然熟,拳咑万遍神理现”明确指出凡是强度、密度、运动量越大,则技术的进步也越快前者仅是“自然熟”,而后者则是“神理现”

练拳时邊练边检查,反复检查不断纠正,把毛病去净姿势正确的要求就达到了。古人所说的“功到自然成”不能误解为盲目瞎练,而是要按照严格的要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不断总结和提高来达到太极拳的著熟、懂劲及神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