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我又来找骂了,看我怎么黑中国传统武术不堪一击武术

说说真正中国武术源流和醉鬼张三爷的小故事。
这几天写文,看的朋友不少,留言的很多。昨天也有指出文中谬误或观点的,在此,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笔者少年时练习花拳绣腿,也认识几位老先生,听了不少武林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一而论。若是写中国武术源流,估计写三年五载也写不完。手头也没多少资料,不敢瞎说。如此,简单写写,抛砖引玉,希望朋友们多支持。若书友里有宗门方家,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近代以来,武林界对于中古、上古时代的武林往事和源流那段湮没已久的历史,已然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后来又经过不少编造传奇、渲染和以讹传讹,确实对中国武术整个体系,产生歪曲性认识。而武林公众从来不说,或者知道一些“内幕”情况早已驾鹤西游、或者知道闷在肚子里的也大有人在。只要不影响大家的饭碗,也只能做无关紧要状。悲哉。
中国老百姓,一向爱做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前两个梦,乃是庙堂之上的,离民间太远,最后一个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对当年国家社会正义公平的最深沉理念,也是千百年来,皇权专制影响下的显著传统文化之一。有时候,这仨梦,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草根民众里的“草民、小民、刁民、暴民、愚民、市民、农民、居民”(周孝正教授语)艰辛生活、悲酸无奈、苦大仇深,确是一剂麻醉良药,本来无可厚非。可做得久了,就忘了它的真假虚实,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中国武术,据武林中自己考察,出现于黄帝时代,因当年炎黄始祖与蚩尤大战,蚩尤以天然铜做“戈、矛、戟、酋矛、夷矛”五兵,大败黄帝,轩辕黄帝在周围半人半神大臣协助下,上观天象,下察动物在自然界里窜蹦跳跃捕食的动作,下令兵士们练习,也仿照蚩尤用金、玉、木、铜制作五兵,最后才拿下蚩尤,斩于荒野,才一统中原,成为炎黄始祖。
据说当年黄帝为兵士们开创强身健体、临阵对敌的,就是中国武术的雏形。
这段往事,可以当故事看。因为很多中国行业和领域,一旦追溯起来,必然要往上古追溯,加上一些玄妙奇闻、离奇传说和神话故事,就能上牵下挂,成为煌煌“祖制”。任何人不得否认质疑。不然,老年间就是“欺师灭祖”的大罪。
这种习俗经过共产主义熏陶,一直传到现在,君不见最近对于徐先生打败雷先生,对中国功夫“打假”一事。一个叫什么“血X”的作家,高举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大旗,摇旗呐喊痛骂斥责,说徐先生是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欧美列强派到国内打击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代理人、汉奸走狗、执行者,号召左派劳苦大众,打倒徐汉奸卖国贼、食肉寝皮,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其行文之气势汹汹杀气腾腾,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完全是文哥时代大字报风格,引得无数智商堪忧、满脑子阶级斗争的人士推波助澜豪情爆发,正常人见了,绝对要退避三舍。但是呢,这个“血X”仁兄,确实不知道中国功夫衰败没落,跟他一嘴的阶级斗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咱们后面再说。
据史书考察,中国武术最早,起源于商周之时。武术一开始的武,其实是“舞”,概因上古时代,战乱交加,当年大战之后,大宴、祭祀宗庙和行围打猎后欢饮时,进行的动作激烈、手执兵器的“舞蹈”,《说文解字》有云:止戈为武。就是这个意思。其本身,是具有表演性质的“舞蹈”。民间豪客,在行围打猎时,经常跟野兽、猛兽们打交道,有些智慧高深的,便慢慢琢磨出一些仿照动物的天然搏击术,便成了武术最初雏形中的另一个特点。
武术雏形开创后,便有了两个特点——1 公开表演性的“舞蹈”,2 搏击技巧。这两种性质,一直伴随了武术上千年的发展,直到春秋战国。
东周迁都洛阳,王权衰弱,群雄四起,天下纷争,春秋初期,战乱频繁,击剑搏击非常流行,武术的搏击性质力压表演性质,发扬光大,成为当时“贵族”、“士族”和游侠最喜爱的日常生活活动之一,连读书的文人和文官,大朝觐见、大宴宾客时,也都佩剑带弓,上层的“佩剑带弓”引领了一种时尚,将“礼制”输入其中,变成了一种“体统”。
《礼记》云:君子佩剑。所以,中原各国上下风从,都像做个文质彬彬却又华而不实的“君子”。连咱们孔老夫子当年出门、上朝,也佩戴巨型大宝剑,彰显一代文宗的风采。
不过,上层人物中,附庸武雅的多,真正使剑术搏击技巧流传四方的,还是那些“士人”和游侠,楚国作为南方“蛮夷”,除了附庸武雅,更多的则是以搏击术和武力著称,在实战中有相当重要的表现。
这时候,还没有形成后世的门派、套路和规矩。中原各国,以“礼制”和搏击并驾齐驱,南方楚、越、吴等国,则是专意于搏击实战。如《越绝书》里,专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中发生的搏击大力士、干将莫邪纯钧承影诸类宝剑的制作应用、各种暗杀、刺杀的死士们搏击实战技术的高超卓越等等,都是那个时代在“武术”这个大体系中,搏击实战技巧的盛行和流行。如果中国武术自古以来便是“假大空花架子”,则老祖宗用干将莫邪宝剑、暗杀、刺杀和争斗时,用得难道是“西洋技法么”么?
不过,随着各国君主们崇尚奢华,武术的另一个特点:表演性中,增加了不少娱乐性质,如战舞。也需要注意。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各种真正的大侠、游侠和死士、诸国公子豢养的搏击门客,又成为引领武术搏击的主流。当时的大侠才是真正的“大侠”,用金庸先生的话来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类记载史不绝书,战国四公子门下,善于实战搏击的武士死士何止数千人,斑斑可考,诸国君主皆不敢小看,发展到后来荆轲刺秦,虽一击未中而名满天下,他练的是什么?不就是广义武术中的剑术么?
连秦始皇都吓得光脚抱了柱子没头苍蝇似得乱跑,威严丧尽,我们后人有什么资格嘲讽谩骂呢?
秦始皇统一九州,考虑到侠客武士对于帝国治安和皇室安全危害太大,所以,才大力镇压各类侠客、游侠、剑侠、武士,不仅将尚有余威、财力的东方六国富豪王室全部迁徙到京都咸阳,且下旨编管庶民,严厉禁止侠客武士和各种私人武斗之风。自己摆了天子大驾,迅游四方,震慑九州。
不料还是被美如妇人的贵公子张良大帅哥,找了群武艺高强的武士侠客,在秦始皇旅途中对他痛下杀手,不想始皇帝天命不绝,张良等人误中副车,大败而走。惊惧失常的秦始皇这才发觉,东方六国余孽甚多,更是严酷镇压各国侠客武士,还把孔夫子的坟墓给刨了(还有一次就是1966年。),挖了一条河冲乱孔林风水,在文武两方面严厉禁止庶民活动,自以为圣德巍巍,要把大秦帝国打造如铁桶一般,“金城万里,一世二世传之无穷。”
跟孔夫子临终前未卜先知的遗言:“自有秦人来挑(挖)河”的谶语一样,强大的大秦王朝二世暴亡,汉高祖迁都长安,定鼎中原。
表面上高祖刘邦对武术(广义的武术,包括搏击、摔跤、击剑、射箭等等)非常喜爱,然而鉴于战国时期侠客们强大、秦代各路侠客武士在消灭大秦帝国时的武勇和对自己帝国安危的警惕。在大驾迁入关中后,也对民间的习武、尚武之风大加抑裁。不过,武术之风,在汉代自始至终非常盛行,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史书资料考证。
汉代的习武、尚武之风,从汉文帝时代开始蓬勃发展,经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达到鼎盛。不论是齐鲁大地、越楚之邦还是闽南等处,天下风从,汉景帝颇好剑术箭术,连汉武帝少年也专门练习过剑术和搏击术,带着一帮青年侍从在长安大街上东游西逛,跟人打架喝酒,跑到郊外行围打猎,中年后还乐此不疲。这种习武尚武之风,才铸就了大汉帝国日后长驱匈奴的豪雄之气,成为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景象。
但是呢,统治者内心对习武尚武和武术本身,是十分警惕忌讳的。《韩非子》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至理名言,成为让历代统治者心里忐忑不安的“金科玉律”,因而,到了东汉时期,朝廷大力抑裁习武、尚武的习俗。并运用已经改造过的“儒术”来治国。“文”因手无缚鸡之力、又容易做官,所以改造起来简单。但“武”可不那么容易。所以,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降,朝廷都没有完全抑制武术本身的发展。
隋唐直到北宋,中国武术才真正成型。这里的成型,指的是武术本身具有了“文化”意义和体系的成型。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是个搏击高手和骑射高手,当年虎牢关大战王世充窦建德,年纪轻轻的李世民率轻骑挑阵,两军阵前格杀骑射,丝毫不惧,半路杀入百万军中与王军大战,剑砍枪挑所向披靡,大胜之余,率二十八将威风凛凛披挂金甲回到长安,被封为天策上将,何等气魄!
后武则天将武学纳入朝廷科考项目,才开始慢慢改造,不过,大多数民间武术蓬勃发展,随着盛唐的到来,武术体系也逐渐定型。
历经数千年发展,武术形成了三个基本特点——1 搏击实战。2 部分套路表演、娱乐。3 强身健体。
广义武术定型,包括:拳术、腿法、剑术、骑射术、实战搏击术、兵器对战、宫廷战舞、宗庙祭祀战舞、套路健身等。
像唐代文学中,多有“剑仙”“剑术”描写空灵飘逸仙气飘飘的传奇故事一样,强大的武术生命力和传播力,才让这些作品有了更多的素材,这是不可否认的。
在宫廷战舞中,最有名的《秦王破阵乐舞》、《大武战舞》(武王伐纣题材)、《巴渝战舞》(四川民间战舞,高宗时传入宫廷)、《轩辕大战战舞》(黄帝大战蚩尤,关中战舞)、《神傩战舞》(鬼巫战舞的一种。武则天时传入宫廷。)等等战舞,形成了一整套集表演、娱乐和大宴、祭祀为一体的武术战舞体系,成为盛唐时期武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其堂皇浩大、勇武豪迈的场面,让西域、海外、日本等国使者叹为观止。
秦王破阵乐舞
唐玄宗时代,大唐进入鼎盛,武术的实战能力和强身健体,相比于其娱乐、表演,便差了几分。太平盛世,李隆基在长安兴庆宫花萼相交楼上经常大摆酒宴,与臣子、贵胄同乐。此时,众多武术表演,成为全场瞩目的精彩节目。
如公孙大娘的剑舞,乃当世第一,宫廷内外观者如潮,其《剑器舞》、《西河剑舞》,风靡天下,不仅引得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如痴如醉,连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也痴迷其中,为三圣所称道者,唯有其一人而已。
从杜甫的传世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些许当年公孙大娘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了。
大唐帝国灭亡后,五代纷争,这一时期,武术中的表演、娱乐特点低迷,搏击实战大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又警惕于五代乱世武术搏击和实战对于治安的影响,因此北宋初年开始,便大力将“表演娱乐、强身健体”注入其中,比如托名太祖皇帝传下来的武术经典套路“太祖32路长拳”,在强身健体方面就比实战搏击强很多,至今是武林界有名的套路拳法。
宋太宗定下“崇文抑武”的政策,这里的武,虽然指的是“武将和武备”,对武术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在庶民眼中,武术的搏击实战功能逐渐减弱,强身健体和表演娱乐功能大大加强,大概到了北宋中后期,流传为一时风尚。
如北宋宫廷三衙禁军中,贴身保护皇帝的殿前司诸班直里的金枪班、东西班、招箭班、散直、钧容直、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御龙弩直,从宋初武功高强的实战侍卫,到北宋末年,变成了天子大驾出巡、游览、大宴、祭祀时专门在庭院里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娱乐节目的部门。其搏击实战能力丧失殆尽。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那种宏大、富丽、奢华、精彩的场面,成为历代王朝中最富贵风采一幕。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种风气传播开,也极大影响了民间武术发展。所以,中国武术发展到宋代,武术套路拳法腿法纷纷出现,搏击术和实战能力开始逐渐减弱,表演性、娱乐性逐渐增强,而武术本身的实战搏击思维,也逐渐弱化,强身健体的理念越发增强。这一过程,直接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武术发展。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
如有朋友对文中内容有疑问,可以参考《越绝书》、《史记——高祖、武帝本纪》、《后汉书》、《旧唐书礼仪志》、《旧唐书音乐志》、《唐会要乐志》、《大唐新语》、《开元天宝遗事》、《宋会要辑览》、《东京梦华录》。
说个武林小故事,昨天答应给形意、太极朋友讲的孙禄堂、孙存周两位老先生的真实故事,咱们挑一个机会单独将,因为篇幅太长,删繁就简又不能彰显他们的真功夫,请大家继续欣赏。
一 醉鬼张三爷行侠仗义,神出鬼没一代奇侠。
中间老人为张三爷。
醉鬼张三爷是谁?现而今甭说这些小年轻,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一定知道他老人家的名号,然而,若是倒回去七八十年,您若在北京城内外提起张三爷,那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简直传神喽!
清末武林门里这些事儿,不外乎北方、南方几家有名的,可老话儿说:有名的不一定能打,没名的不一定不成。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那些个招摇撞骗诈骗钱财的大师,总有一天要被戳破西洋景儿,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张三爷,就是这么一位能打而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江湖奇侠。
按老时年间的说法,他老人家,生于同治初年,乃是直隶束鹿县人氏,自十来岁,跟着全家定居北京南郊马家堡。三爷大号张长祯,字寿亭。天性聪颖,自幼爱习武艺,12岁那年,在村里偶遇异人,传授一身功夫,苦练数十年而成。
那位问了,你这又是胡扯,他师父是谁?难不成又再编故事?非也非也。
据亲自采访过张三爷的民国记者问过,暮年张三爷深居简出,对其武艺师门绝然闭口不谈,问得多了,张三爷谦虚说:“当年我老师说过,你学好了技艺,行侠仗义即可,不要对外人说起师父师承。”,据三爷儿女后来说,其师父的技艺的神秘,是避居荒野的明朝武将所传,因而在清代后期,也是不能随便说出口的。所以,无论何时,张三爷都跟武林大门大派不同,绝然是谦虚谨慎和气有礼。
年轻时的张三爷,性格豪爽,好交友,好喝酒,做过镖师,走南闯北数十年,华北一带绿林道上,久闻其名。因而,老百姓们给他送了个雅号:醉鬼张三!
别听叫“醉鬼”,其实张三爷酒量颇大,轻易喝不醉,而这个外号,跟张三爷行侠仗义大有关系,也是深得老百姓喜爱原因之一,不然,谁敢随便给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师们起这么个外号呢?
三爷后来住在京里,赶上走到街面上被人认出来,叫他一声“醉鬼张三”,他绝不会恼,一笑而过;称他一声“张三爷”,他必然拱手为礼,绝不拿大。
不过,三爷脾气有时候好闹玩,您若是故意惹了他,说不定,他就跟你玩笑玩笑,一般人可顶不住哈哈。
张三爷练功,内外兼修,穿掌硬功、六合枪、八卦刀、吐纳内功、拳术、鸳鸯连环腿等等,但三爷的名气,还是在他老人家的轻功上。
民国初年那当儿,武林有个说法——南有杜心五踏雪无痕,北有张三爷登萍度水。意思是,这两位大侠的轻功,已然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喽。张三爷自己可不认,他老人家很谦虚,说杜心五的自然门是开创一家,我这功夫,融合各派武功,区别大。
三爷说的不差,他的一身功夫,是多年来走南闯北,跟各路高人虔心学习而来。
话说光绪中期,张三爷年轻,跟着镖局子到处保镖,走到河南省一个县城,听说附近庙里,有位和尚师父挂单,武艺高强,但从不轻传。三爷跟镖首说好,自己一人恭恭敬敬去庙里,参拜和尚,想学一学。
进了山门,找到这位老僧,只见老僧身材高大,红光满面、精神健旺,三爷拱手说明来意,老僧笑了:“年轻人,我见你身形不错,带着功夫,来,咱们过几招吧,我试试你的身手。”
三爷哪敢出手,谦虚一会儿,老僧点头:“你别怕,教你之前,不知道你身手,是不能随意教的。”
两人便在院里打了起来,你来我往打了几招,三爷猛然使出苦练过的“撞脚”(上用双拳齐击,下以左腿斜踢对方小腹,是短拳小架式,拳与腿尽是绷撞之肘力,有点儿似泰拳的肘部膝盖发力。),对老僧猛击几下,一眨眼,老僧不见了!
倒吸一口凉气的三爷还没回身,一双掌正拍在他腰部两侧,老僧不知何时,转到他后头去啦!大惊失色的三爷回头请老僧指教,老僧大笑道:“你练的不错。但有一点欠缺,出力交手搏击,一定要有下盘功夫,身形矮下,盘腰卧腿、胸脯接近地面;前后、左右旋转,其快如电,以引手单掌扇击对方额面;再转身撮腿,接着变翻身跺子脚,再转身加顿挫之绷掌或拳。身形起伏不定,全身俱是绷撑之弹力。更要在运动之中出手,不能停顿,真假虚实使对方莫测。”三爷连连点头,老僧肃然说:“记住,尤其不要破对方的招术,也不要搪架,要闪开对方之手脚,使对方失去打击目的。(大意)”这样张三与僧人师傅盘桓数日尽得其奥妙功夫。
这位高人是谁?可惜跟历史上很多世外高人一样,没留下任何姓名,但其所说的“搏击说法”却跟现代搏击术没什么两样。
张三爷的轻功是怎么练的呢?据老辈人说法,也是在院里挖坑,先浅后深,从坑里往外跳,直到坑没过头顶,一跃而出,才算成型,非有十几年功夫,不能做到,这还得说是悟性、苦练和身形骨骼适合的。练成了之后,一般练家子也就算可以了,张三爷另辟蹊径,本来就身形瘦小,加之内功精深,练了缩骨功(跟老燕子李三一样,后面再说。)因而融合一体,更是身轻如燕、翻墙越脊如履平地,成为当时轻功的顶尖高手。如蝎子倒爬城、壁虎游墙功,是三爷轻功里的绝学之一。
三爷日常除了爱喝点酒,练练武,一般是独来独往,跟江湖武林的人很少一块堆儿掺和,大门大派,也不联络,过点儿老百姓小日子,自得其乐。三爷是穷苦人出身,一身本事,爱打个抱不平替穷人出出头,是常事儿。但是呢,他可从没仗着轻功无双,到处行窃。只是到了年根儿底下,他才出手,仿效古代的侠客,劫富济贫,专门“吃点”大户豪门。
每到年根儿底下,三爷换了夜行衣,飞檐走壁燕子穿云,在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随手捞摸些金银珠宝细软古董,交给打小鼓的送到地安门里古玩铺卖了,换成银元。有朋友问了,他怎么不去琉璃厂啊?
这您有所不知,琉璃厂都是大商大贾,京城多半豪门大户家里的东西,这里都门清儿,谁敢乱收?地安门的古董铺呢,是宫里、王府太监们开的,民国以后,倒腾给了几位霸天或贵胄,根子硬、门头小,好东西多。所以,打小鼓的去了,不显眼。
卖了东西来的钱,张三爷一文也不要,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晚上,京城民俗祭祀灶王爷,三爷便素衣小帽,毫不起眼,拿着这钱,交给城隍庙和几个寺庙,由和尚、道士们买了粮食,施舍给无家无业的穷人,同时呢,趁着夜黑,去外城几个城门附近叫花子云集的地界,把银元一摞一摞码在地下,打一声唿哨,一纵身就没影儿了。无依无靠肚里没食儿的叫花子们惊醒喽,一看周围黑乎乎的不见人影儿,地下摆着一堆银元,久而久之,这些叫花子知道是三爷来施舍了,便抱拳拱手冲着半空高喊:谢三爷!天亮了,就拿着这钱过个年。
自然了,有些失窃的主儿,本身就是豪门大户,不在乎丢个仨瓜俩枣,可有些人,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抢老百姓的,还死抠门儿。跑到警察局报案,老年间的巡警,也是穷人出身,又有点迷信,明知是三爷所为,却装傻充愣,打哈哈儿说:“嘚来,您呐,也甭急了,今儿是灶王爷上天,您就只当让他带点儿路费,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驾前,给您多说几句好话吧!”
警察们说这些话,可不是瞎说,老北京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民间不是说么: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张三爷不但跟灶王爷一个姓儿,张单、张三还是谐音,由此,大家伙儿都认为,张三爷是灶王爷化身。
自然,哭笑不得的大户人家自认倒霉,反正几个小钱无所谓,真要是碰上大官丢了东西,警察也得在街面上转悠几圈,那些大人们可不好搪塞。应付完了差事,或是给上头报个“查无赃物”,就是偷偷叫大官的管家,去地安门外古董铺,把自己家的东西,花钱赎出来。真要去抓人,警察不愿也不敢,都知道铺子后头的东家,是当朝大人们呢。失窃的老爷大人,久而久之也知道内情,都不愿找这个麻烦。
张三爷劫富济贫,施舍穷人,觉得心安理得,从不认为在武林中是“可耻”的事儿。富人嘛,家大业大,本来就该在身上拔几根毛儿,施舍给穷人百姓,有钱有势的都贼抠门儿,就是拿肉喂狗,也不施舍给穷人,三爷就说:“你们不施舍,我替你们施舍,这是替你们免罪、积阴德呢!”
所以,清末民初以来,每到年底,三爷都忙活好几天,舍钱舍粮食,可是救了不少穷苦人。老百姓眼睛雪亮啊,打那起,三爷大名在京畿一带闻名遐迩,不管是谁,一提气醉鬼张三爷,必然先伸大拇哥!那些被盗的富豪大户们,只好认了。
那年,三爷夜入执政府,把段执政心爱的古董拿走几件,被惊醒的警卫们发觉,大家乱嚷,就见半空里一道黑影儿宛若游龙、飘似飞燕、身形迅疾如风轻似棉絮,在屋脊上晃了几晃,便没了踪影。气得段执政拍案大骂,还是他身边的侍卫官赶紧掏钱从地安门古玩铺买回了古董。
段执政也是一条汉子,过几天回过神儿来自嘲道:“京城里真是藏龙卧虎,找个机会,我得见见他!”
至于后来张三爷见没见段执政,咱们不得而知。但就因为张三爷救济穷人的善举,解放前,老北京四九城里的老百姓们对其奉若神明。
由此,我们后人也能看出,那个“万恶的旧社会”无论百姓、京城还是官僚,并不一定跟我们以往所知的那么“万恶、愚昧和没有良知”吧。
a 张三爷的真话。
三爷是个练武的,也是个实在人,他从来不说些什么神奇武功的瞎话,把中国武术吹得神乎其神,玄妙无比。见过他老人家的都知道,您要这么说,他绝然不认。
比如,三爷会轻功,且轻功一流,可是他说:白塔寺的白塔他上不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位老警察在太庙那儿收门票,他见识过三爷轻功,他说:“张三爷了不得,那时我在东单派出所,常碰见张三爷。有一次,是冬天的傍晚五、六点钟,张三爷到我们那儿去,大家让三爷露一手,不露不让走,张三爷说,你们把屋里的桌椅板凳搬出去,把灯闭上,几个人抓我,抓住了就算我输。警察阁子也就八、九平方米,四个人抓了半天也没抓着。”三爷哪儿去了呢?原来是来了一手“墙上挂画”,整个身体贴在墙上了!
老警察还说,张三爷会轻功,但不像传说的那样能蹦多高。三爷说过:人跳得再高也有限度。但是借助手、脚、肘的力量。有地方撑,有东西抓,高处完全可以上去。但是白塔寺的白塔我就上不去。又圆又高,下面小,上面大,无处使力,怎么抓,怎么撑?
张三爷的轻功有一定练法,但这不仅是一种功夫,手指上、肘上、脐膊上、腿上,脚上都要有一定功力。比方说房椽子,窜上去一提拉,三个手指头就能把身子挂住挂,手劲大才能行。这是上房的第一步,“蹭”一下跳几丈(1丈3米多)上去是不可能的,连祖师爷里都没这么说过,谁能练出来?另外跑板、墙上挂画都是逐渐练出来的,轻功是一个综合名词,这里面有许多功法,外功、内功结合本身的骨骼身形和悟性,并不是随便下功夫,就练出来了。没那回事儿。
b 张三爷说:我只会人能练的功夫
民国时期,三爷的一个徒弟说过三爷对中国功夫的一些看法,三爷说:有些事儿以讹传讹,都吹得没影儿啦,饶这么着,门儿里人还不停吹,这是自己毁自己呀!
当时有个说法:南有杜心五踏雪无痕,北有张三爷登萍度水。这个说法,是京城一个报纸报道的,那会儿,私人可以办报,随便写,弄得三爷不高兴。
报上说:三爷有—次洗完澡上饭馆子吃饭,当时刚下完雨,满街都是水,他从水皮(水面)上走过来,到饭馆一看,千层底布鞋的白边没沾上一点泥。这就是走水无痕的神功!
他徒弟问他,有这么回事么?
三爷说:“在水皮(水面)上走是胡说八道!长虫(蛇)在水里走,脑袋竖着,身子还得在水里,何况人这么大份量,能在水上走吗?”
到底怎么回事呢?当时的马路都是土道,坑坑洼洼,积水很多。一般人走路鞋就得湿了。路面有高有低,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没水。张三爷就挑着高处跳着走。但是跳着走也不那么准,有时跳下面可能是水,他就提气拧腰,奔了别处,就这样跳到饭馆去了。所以鞋底没水。
晚年的张三爷深居简出,跟武林几乎极少交往,也是因为当年吹武术吹得他看不下去。其实,有些功夫三爷没怎么露过,他练武也好,教授徒弟也好,从来不教花拳绣腿,就几招,快、硬、透,基本功要非常扎实,没有五六年绝练不好,基本功练五六年!现今哪家还有这种练法?!
他说:“练武不是为了好看,是实用。一出手打起来三招两式,就得把对方打趴下,身法要快,内劲儿要足,叫对方不死既伤。这才是功夫。”身形好、能吃苦、不怕伤的练武之人,没个十年二十年想出功夫?门儿也没有。
有人传说他骑着马掉到山涧里,从山涧底下一鹤冲天上来了。(比如金庸先生写的洪七公和欧阳锋掉落山涧,用左脚踩右脚,后来不少人仿照写,其实,根本不可能,不符合科学原理。)
张三爷说:“要这么干,除非是鹰。人是绝没有这本事的!”据他讲,那是保钦差时走栈道,骑着驴(不是马),他在后边走,喝得多了点。正走着,因为道窄,驴的一条腿踩空了。当时他迷迷糊糊一害怕,“不好,驴要悼下去了!”双腿使劲一夹。他的功力大,这一夹倒把驴夹坏了,两边一夹驴一歪,可就真掉下去了。所谓掉下去,是顺着石壁滑下去。驴下去了,他从驴背上离开,双手挂在凸出的石头上,这时,滑下去三尺多。三爷挂在那儿,然后施展功夫上来了,绝不是什么掉在山涧底下,在要落地还没落地的时候,一鹤冲天冲上来的。可以说,张三爷的功夫是练出来的,是人能够达到的。
所以,耄耋之年的张三爷不管对徒弟还是记者、友人,说起功夫,总会肃然道:“别瞎吹,没那么会事儿,我只会人能练的功夫。”
行文至此,再看看如今这些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武林大师”,随便沾衣十八跌、隔山打牛的那些人们,我们不禁为一位很多年前的这位直爽凛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武林前辈致敬!
如果喜欢,朋友们多支持,明天继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武术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