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陈式太极拳56式,意念是只意守丹田,还是意念引领身手运动

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主讲名家: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振铎&吴文翰&赵幼斌
中国武术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而太极拳更是重视意念的训练,有人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足见意念的重要。有关太极拳意念的说法很多,比如:“用意不用力”、“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劲断意不断”等等,对这些说法,每个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有自己的体悟,可谓众说纷纭。在这一期‘名家讲堂”中,我们邀请几位太极拳名家就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陈式太极拳名家 陈正雷
不同阶段对意念有不同要求
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意念讲的不是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要领.而是一种感悟。陈式太极拳追求的是灵感、灵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这是因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体协调.内气贯通.然后。才能产生速度.产生力量。这种力量是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冲击力.不是低速运动产生的推力。所以.太极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刚硬。在不失棚劲的条件下.放松下沉.这叫柔;“刚”则是通过速度产生一种灵活性的力量.是一种松活弹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洁净、精神集中.达到入静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拳术演练。“不用力”是说在初学阶段.初学者很容易用僵劲拙力.这时你要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太极拳还要求“劲断意不断”,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力.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这种感觉是初学者感受不到的.要达到中高级阶段才能有所体悟。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集中在这个灵感上.就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种感觉.就不会灵活.就滞重。
总之.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于把握的。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在不同的阶段对意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这时如果要讲一些”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等意念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个阶段.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开始讲一些意念的问题。这时.学生练拳时的意念是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不要跑掉,贯串始终。
以上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使内劲连绵不断:
第二个阶段的意念是调整身法.让这种感觉不要跑掉。能够贯串始终.意识连绵不断地跟着动作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丹田充实饱满.
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沉重、饱满。
第四个阶段是用意使内气下到脚上.降于涌泉穴。要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达到这个程度.就有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的感觉。这时.你才能体会到内气在周身的运行。
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
着意求开展,内气存丹田
练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这里说的是不能用拙劲、僵劲,不能强努着用劲。不用力.并不是说一点劲都不能用.如果一点力量都不用.人体就不能做任何运动.更不用说练拳了。
我以为,练太极拳用“意”首先是要有开展的意念.也就是.在意念上要有身肢放长、舒展大方的想象.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身肢放长了.动作才能舒展大方.内气才能贯串周身.才能打通周身的血脉。这对养生和增长内功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意念上要有气沉丹田的意识.也就是意守丹田。太极拳拳论中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说意念上既要有头顶百会穴上领的意思.又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沉稳的意思。练习太极拳特别注意养气.也就是“气沉丹田”。但是这里的气沉丹田在意念上不能过于执着、沉重.要自然而然.若有若无。否则.如果过于注重内气的运行,就会造成迟滞、重浊.也就是拳论中说的“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气则滞”.还表现在用拙劲、僵劲上。如果一个人打拳时.努气、用劲.好像很有力量.其实.这些劲力都僵滞在肢体上.不能完全地发放出来.这样.不仅对养生不利,而且.在技击搏斗中.也会动作迟缓、无力.因而受制于人。所以.太极拳论中要求意念要放松。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在放松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而腿而腰.形子手指.达于四梢”。所以.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
再有.要注意.练习太极拳时的意念是有阶段性的。初学阶段.意念在于动作的规范,多体会、模仿老师的动作。随着动作的熟练,意念可以关注内气沉于丹田.可以体会动作的连贯.体会劲力的表现等等。这时要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在意识上要有技击含义的表现。当然.如果你是为了健身养生而练习太极拳.也可以不注意这些意识内涵。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太极拳动作的技击内涵.则有利于动作的规范和内劲的运行表现。
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
我对太极拳用意的几点认识对于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我想谈如下几点。
1、练习太极拳如何用意?
《十三势行功歌诀》讲&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里要求练习太极拳要用意。那么怎么用意呢7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意。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第一个阶段是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意在了解拳势的名称.比如”单鞭”“白鹤亮翅”等.最好知道这些名称的意思.比如为什么叫“懒扎衣“;其次.还要知道练拳的规矩.比如:身法要正确、拳势要规范。这是第一个阶段需要注意的。
第二个阶段是要知道每个拳势的用法。这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练拳要眼前无人似有人.就像和人进行搏斗一样.有实战意识。
第三个阶段是要懂得招式的变化.也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懂劲.在意念上要体会每个动作劲力的变化。
第四个阶段是在拳势的开合虚实上下工夫.用意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了解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拳艺臻于神明。
2、如何理解意、气、力、神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还有对意、气、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气、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心、意、气、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心要静.体要松。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这就是”心为令”.也就是意在动先。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任何其他的运动.都是意在动先的。练习太极拳.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第三是要善于养气。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这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具体养气的做法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呼吸要纯任自然。练太极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养精蓄锐.不在气.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必然会出现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这里.气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武禹襄说:”身动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又注意精神的修养.达到内外双修。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这样.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肢体要柔顺.不柔顺.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李亦畲的《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这里的劲就是力。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李亦畲的这句话是“用意不用力”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拙力。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不求力量的锻炼。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那么.动作一定僵硬.不能轻灵圆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灵活圆转。
那么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简单来说.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同时还要用心意指导动作。这时.眼睛向目标注视.身体向目标运动.劲力向目标发放。这样.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气到、力到。正如武禹襄说的,要做到:“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自上而下.指、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九节劲要节节贯串.要上下相随.完整一气,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4、如何理解“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原文是:”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武禹襄的这句话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认为.练拳太过重视气力.反倒无力;而养气.特别是正派的养气.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武禹襄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的。尽管中国哲学有刚柔相济之说.但是.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儒家认为.阳是主要的.阴是次要的;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崇尚阳刚.所以提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武禹襄是个儒生,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提出”养气者纯刚”.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而要涵养内气。培养浩然之气。
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
纯以意行,应物自然
“意”指意念、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强调的是静心用意。心要静,即排除杂念使思想能够集中。心为意的全体.意是由这个主体发出的信息。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力”泛指力量的大小.它的运动效果是靠人的大脑反应和肢体运动的状态所决定的。任何武术动作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如动作的快慢刚柔、僵滞断脆等等,都和意识有关。但是.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光想着两手举起.而是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想着(即用意识)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起.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识的听觉而转换的。这种起落转换动作和劲力运动的特点是: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太极拳这种由意识指导动作的运动状态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极拳入门和达到“身知”的前提。
拳论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是说.演练太极拳.动作劲力质量的好坏与气有关。这种介于意与劲之间的气.我认为是得之子运动.运营于人体经络血脉间之气(营气).是以意识为先导.自然发生的.而非指“呼吸”之气.但呼吸对运营体内的”营气”有直接的影响。“气顺则体舒”.凡以意念为先导.着意于周身骨节肌体的放松.使上下通顺节节贯串.内外意气劲势相合.做到呼吸与开合动静之间自然顺遂地结合,自会产生“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效果,这叫“在意不在气”。反之.“气滞则疾生”。滞.滞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呼吸.过分讲究运气.把气和力憋在肌体里.滞留于筋骨血脉间.以自束缚.误认为是灌劲.致使动作僵滞.失去机灵.易被人制.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憋气胸闷.这叫”在气则滞”。所以.太极拳之气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曰曰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从而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而产生积极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获得“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真正内劲。而呼吸则宜遵循“气以直养而无害”.甚至要忘掉如何呼吸的原则。
那么.在练习太极拳中意识的内容有哪些呢?练太极拳.需要思维的内容很多.凡太极拳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构成练太极拳的意念范畴。从这个概念出发.我想太极拳的意念应包括:入静.放松.顶悬.中正.用腰.守丹田.分虚实.求开合.用折叠.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不一而足。
尽管有着林林总总的意念思维内容.但拳练到纯熟时.可不用分心更多.只要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纯以意行,应物自然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意念丹田是什么意思?
意念丹田是什么意思?
相关解答一:怎样呼吸才能意念丹田,气沉丹田。 呼吸应该先做到意静,意静后方能神定,神定后方可气沉。相关解答二:怎样才能将意念集中下丹田? 方法是两眼轻闭,意想双眼顺着鼻尖,轻轻“内视”肚脐里的“下丹田”,每次练功半小时到一小时。我是采取直立的姿势练功的,刚开始学功,意守丹田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两脚经常发痒,收功后就不痒了;有时候两手掌很重,有时候整个人也好象很重,不知不觉变成站桩形式;有时候两腿发抖……收功的方法是两手掌轻压下丹田位置,心里反复的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直到精神恢复正常、轻轻活动一下关节就行了。继续练下去,就出现了“外动”的现象。最初是感觉到两手向外慢慢张开,以后就慢慢出现各种运动,甚至拍打全身……经过一定时期,“外动”慢慢减少,后来就不动了。每次练功都是很安静的站着,意守下丹田,经常有一种温热的感觉,四肢和身体的一些部位经常有一种微弱的电流感;平时安静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手掌心和食指尖甚至足掌心有一种麻热感,“下丹田”有时也会发热……丹田出现热感之后,许多疑问就迎刃而解了:丹田在什么位置?发热的那个地方就是丹田。怎么意守?保留住丹田部位那种温热感,就是意守。丹田发热之后,接下来该怎么炼呢?还是意守丹田。这个“意守”不是全神贯注的意守,是“似守非守”,也即是心理清清楚楚知道丹田部位有温热的感觉就行了。是意守那个温热的感觉,不是意守丹田那个位置。到这个层次的炼功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意守丹田。我这样说是方便说,说“意守”,其实不必很用意,是自然而然的感知,这就叫“似守非守”。参考资料:道家练功体会《我的经历》相关解答三:练习气功怎么才能很好的意念丹田?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关元穴),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说法。意守丹田所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相关解答四:怎么把意念转移。老是一睡觉不由自主的意念就到丹田了,是不是有气感的原因吧 不要执着这种所谓的感觉。人体气脉的运行,通则安,滞则病。以第六意识一直这样守在一处是很危险的。转移也简单。比如你可以小声念”那摩观世音菩萨”,念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观察声音的远近,大小,空间范围等。这样你原来的不由自主注意力到丹田的问题就解决了相关解答五:意念全身之气皆聚于丹田,意念丹田之气分4路分别到达双拳双脚,什么意思啊? 丹田气先走手三阴到指尖 翻转走手三阳到肩井再到百会 再从百会往下分两股真气走到环跳 从环跳往下走足三阳到涌泉 翻转走足三阴往上走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回归丹田 真气走完十二正经 也是大周天 你那个就是意念丹田真气上走劳宫下走涌泉相关解答六:用意念将真气从四肢及百会导入下丹田会怎么样? 无为而无所不为,只需意守丹田即可,不可使用意念呀相关解答七:站桩时,手的感觉这么强,还要意念丹田么 练功本来就应该没有任何意念,什么也不想最好!相关解答八:买了本少林易筋经,开始要用意念把气引入丹田,意念是啥意思,练意念一辈子能炼成不?下辈子在气沉丹田?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心无杂念。具体是深呼吸,把气集中运载一起。相关解答九:我扎马步的时候无法意念丹田;请问意念是什么意思;怎么个意念法;有时我是意念到了可是却意念到了肚哜眼去了 一开始你师父就叫你用意念了吗?还是自己找资料看来的?我们这里的练法一开始就是站着,什么都不去想事最好的然后把胸腔的呼吸改成腹部呼吸接着才是意念,没有改成腹部呼吸就算意守的话,怎么说呢,就是说事倍功半,只能这么说了因为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腹部呼吸真的很好的,全身一下子就热了意守的其实就是思想,精神而已丹田的资料好找,你自己去看就好,一般来说是意守下丹田,就是肚脐下面个3厘米,还有中丹田和上丹田。中丹田在两乳中间位置,上丹田在两眉中间。不要怕意念走丢,因为一开始没人能不走丢。。。。姿势最重要,好的姿势有助于你的马步姿势指的是你收的腰胯的角度,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不要说那应该收多少,每个人不一样的,而且,除了张三丰,至少现代没人可以说他收的腰胯是最符合自己,收的腰胯收的好,平衡也就好,但具体怎么收,收多少看自己练的程度。最后,自报下家门:陈氏太极拳练习者
绰号:散仙相关解答十:练气功是不是即使姿势不正确,只要意念丹田,全身尽量放松就可以。 不是的如何调身所谓调身,就是自觉地调整身体姿势或进行一定的动作,也称炼形。这在气功锻炼中是入门的功夫。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动中求静,入静养神,调息养气,具有畅达气血、疏通经脉、强体壮力、柔筋健骨的作用。其特定的姿势本身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如站式可改善高血压、神经衰弱病人的某些症状;静坐和静卧可调节高级神经系统机能,消除紧张和疲劳。调身的方法调身的方法不外姿势与动作两方面的调控。归纳起来,为坐、卧、站、走四种。从动作方面看可概括为屈伸俯仰,升降开合,转摇跑跳。总之,不外动静松紧的调节。1、坐式坐式要求是“坐如钟”,要坐得平稳中正。(1)平坐式:选择高度适当的凳、椅或床,臀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平坐其上,要平稳;头略前倾,口眼轻闭,上身正直,虚颌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腰腹放松,两脚踏地,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呈90°,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置于大腿上。平坐为坐式中最常用的一种。除体质极度虚弱者不能平坐外,一般慢性病人和身体健康者,均可采用。高年体弱者可与靠坐式、卧式交替应用。(2)靠坐式:上身靠坐在靠背椅或沙发上,其他要求与平坐相仿,但双下肢可以略伸出。靠坐式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平坐者,或与平坐式交替使用。(3)盘坐式:盘坐因下肢较为紧张,有利于头部和上身放松,故也有助于整体的放松入静。盘坐式又可分以下几种形式。自然盘坐:上身与平坐式相似,身体略向前倾,臀部略垫高,两小腿自然交叉相盘成八字形,左右上下任便。两手轻握置腹前,或分别轻放于同侧大腿上。单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路上,或右足置于左路上。其余均同自然盘坐。双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腿上,同时右足置于左腿上,两足心、手心、头顶心(合称五心)朝天。基本要求同自然盘坐。双盘坐易诱导入静,而不致昏沉,但一般人不易做到,年老体弱者,则更难实施。(4)跪坐式: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体自然坐于脚掌上,两手轻握置于腹前。其他同平坐式。2、卧式卧式以侧卧为重点,要求是“卧如弓”,即充分放松,人体生理自然弯曲状态正是放松状态。(1)仰卧式:自然平躺在床上,口眼轻闭,头置于枕头上,枕头高低以头颈部舒适为度。四肢自然伸直,两脚间隔与肩同宽,脚尖自然稍向外分开。两手分置于身侧或相叠于腹部(男右手在下,女左手在下)。此式适宜于体弱及临睡前练功,但容易入睡或昏沉而影响练功质量。(2)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左右皆可,但以右侧卧为宜。枕高适中,以颈部舒适放松为度,头略向胸收,使颈部放松,躯干微曲,呈含胸拔背之势,上侧手臂自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置于同侧髋部;下侧手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上,放手枕上,距头约10厘米左右。下肢大腿略前屈,小腿自然伸直,上侧腿轻轻叠放于上,屈膝约成120°角。本式适宜体弱或不习惯仰卧的人选用。侧卧时腹肌较松,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3)三接式:侧卧(左右皆可),下侧手掌以劳宫穴按在上侧手肘部的曲池穴,上侧的腿屈膝靠正腹部,轻放在下侧腿上,下侧大腿自然伸直,上侧掌心接于上侧膝部之鹤顶穴,上侧足心之涌泉穴接在下侧膝部的鹤顶穴。此式适用于体质虚弱、中气下陷的脏器下垂病者,亦易于形成腹式呼吸。(4)半卧式:在仰卧的基础上,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使之与床面成45°角左右。其余要求同仰卧式。本式适用于心脏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不能平卧者。卧式对锻炼腹式呼吸,加强胃肠活动,改善肠胃功能比坐、站、行诸式为好。平卧式和坐式对放松入静较为有益。......余下全文>>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太极名家谈“意念”
来源:未知&&
  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
  不同阶段对意念有不同要求
  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意念讲的不是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要领.而是一种感悟。陈式太极拳追求的是灵感、灵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这是因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体协调.内气贯通.然后。才能产生速度.产生力量。这种力量是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冲击力.不是低速运动产生的推力。所以.太极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刚硬。在不失棚劲的条件下.放松下沉.这叫柔;&刚&则是通过速度产生一种灵活性的力量.是一种松活弹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洁净、精神集中.达到入静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拳术演练。&不用力&是说在初学阶段.初学者很容易用僵劲拙力.这时你要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太极拳还要求&劲断意不断&,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力.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这种感觉是初学者感受不到的.要达到中高级阶段才能有所体悟。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集中在这个灵感上.就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种感觉.就不会灵活.就滞重。
  总之.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于把握的。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在不同的阶段对意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这时如果要讲一些&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等意念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个阶段.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开始讲一些意念的问题。这时.学生练拳时的意念是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不要跑掉,贯串始终。
  以上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使内劲连绵不断:第二个阶段的意念是调整身法.让这种感觉不要跑掉。能够贯串始终.意识连绵不断地跟着动作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丹田充实饱满.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沉重、饱满。
  第四个阶段是用意使内气下到脚上.降于涌泉穴。要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达到这个程度.就有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的感觉。这时.你才能体会到内气在周身的运行。
  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
  着意求开展,内气存丹田
  练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这里说的是不能用拙劲、僵劲,不能强努着用劲。不用力.并不是说一点劲都不能用.如果一点力量都不用.人体就不能做任何运动.更不用说练拳了。
  我以为,练太极拳用&意&首先是要有开展的意念.也就是.在意念上要有身肢放长、舒展大方的想象.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身肢放长了.动作才能舒展大方.内气才能贯串周身.才能打通周身的血脉。这对养生和增长内功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意念上要有气沉丹田的意识.也就是意守丹田。太极拳拳论中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说意念上既要有头顶百会穴上领的意思.又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沉稳的意思。练习太极拳特别注意养气.也就是&气沉丹田&。但是这里的气沉丹田在意念上不能过于执着、沉重.要自然而然.若有若无。否则.如果过于注重内气的运行,就会造成迟滞、重浊.也就是拳论中说的&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气则滞&.还表现在用拙劲、僵劲上。如果一个人打拳时.努气、用劲.好像很有力量.其实.这些劲力都僵滞在肢体上.不能完全地发放出来.这样.不仅对养生不利,而且.在技击搏斗中.也会动作迟缓、无力.因而受制于人。所以.太极拳论中要求意念要放松。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在放松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而腿而腰.形子手指.达于四梢&。所以.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
  再有.要注意.练习太极拳时的意念是有阶段性的。初学阶段.意念在于动作的规范,多体会、模仿老师的动作。随着动作的熟练,意念可以关注内气沉于丹田.可以体会动作的连贯.体会劲力的表现等等。这时要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在意识上要有技击含义的表现。当然.如果你是为了健身养生而练习太极拳.也可以不注意这些意识内涵。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太极拳动作的技击内涵.则有利于动作的规范和内劲的运行表现。
  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
  我对太极拳用意的几点认识对于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我想谈如下几点。
  1、练习太极拳如何用意?
  《十三势行功歌诀》讲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里要求练习太极拳要用意。那么怎么用意呢7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意。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第一个阶段是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意在了解拳势的名称.比如&单鞭&&白鹤亮翅&等.最好知道这些名称的意思.比如为什么叫&懒扎衣&;其次.还要知道练拳的规矩.比如:身法要正确、拳势要规范。这是第一个阶段需要注意的。
  第二个阶段是要知道每个拳势的用法。这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练拳要眼前无人似有人.就像和人进行搏斗一样.有实战意识。
  第三个阶段是要懂得招式的变化.也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懂劲.在意念上要体会每个动作劲力的变化。
  第四个阶段是在拳势的开合虚实上下工夫.用意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了解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拳艺臻于神明。
  2、如何理解意、气、力、神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还有对意、气、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气、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心、意、气、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心要静.体要松。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这就是&心为令&.也就是意在动先。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任何其他的运动.都是意在动先的。练习太极拳.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第三是要善于养气。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这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具体养气的做法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呼吸要纯任自然。练太极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养精蓄锐.不在气.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必然会出现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这里.气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武禹襄说:&身动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又注意精神的修养.达到内外双修。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这样.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肢体要柔顺.不柔顺.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李亦畲的《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这里的劲就是力。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李亦畲的这句话是&用意不用力&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拙力。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不求力量的锻炼。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那么.动作一定僵硬.不能轻灵圆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灵活圆转。
  那么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简单来说.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同时还要用心意指导动作。这时.眼睛向目标注视.身体向目标运动.劲力向目标发放。这样.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气到、力到。正如武禹襄说的,要做到:&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自上而下.指、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九节劲要节节贯串.要上下相随.完整一气,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4、如何理解&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原文是:&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武禹襄的这句话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认为.练拳太过重视气力.反倒无力;而养气.特别是正派的养气.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武禹襄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的。尽管中国哲学有刚柔相济之说.但是.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儒家认为.阳是主要的.阴是次要的;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崇尚阳刚.所以提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武禹襄是个儒生,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提出&养气者纯刚&.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而要涵养内气。培养浩然之气。
  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
  纯以意行,应物自然
  &意&指意念、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强调的是静心用意。心要静,即排除杂念使思想能够集中。心为意的全体.意是由这个主体发出的信息。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力&泛指力量的大小.它的运动效果是靠人的大脑反应和肢体运动的状态所决定的。任何武术动作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如动作的快慢刚柔、僵滞断脆等等,都和意识有关。但是.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光想着两手举起.而是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想着(即用意识)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起.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识的听觉而转换的。这种起落转换动作和劲力运动的特点是: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太极拳这种由意识指导动作的运动状态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极拳入门和达到&身知&的前提。
  拳论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是说.演练太极拳.动作劲力质量的好坏与气有关。这种介于意与劲之间的气.我认为是得之子运动.运营于人体经络血脉间之气(营气).是以意识为先导.自然发生的.而非指&呼吸&之气.但呼吸对运营体内的&营气&有直接的影响。&气顺则体舒&.凡以意念为先导.着意于周身骨节肌体的放松.使上下通顺节节贯串.内外意气劲势相合.做到呼吸与开合动静之间自然顺遂地结合,自会产生&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效果,这叫&在意不在气&。反之.&气滞则疾生&。滞.滞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呼吸.过分讲究运气.把气和力憋在肌体里.滞留于筋骨血脉间.以自束缚.误认为是灌劲.致使动作僵滞.失去机灵.易被人制.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憋气胸闷.这叫&在气则滞&。所以.太极拳之气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曰曰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从而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而产生积极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获得&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真正内劲。而呼吸则宜遵循&气以直养而无害&.甚至要忘掉如何呼吸的原则。
  那么.在练习太极拳中意识的内容有哪些呢?练太极拳.需要思维的内容很多.凡太极拳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构成练太极拳的意念范畴。从这个概念出发.我想太极拳的意念应包括:入静.放松.顶悬.中正.用腰.守丹田.分虚实.求开合.用折叠.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不一而足。
  尽管有着林林总总的意念思维内容.但拳练到纯熟时.可不用分心更多.只要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纯以意行,应物自然即可。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给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