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老年人运动欧奈尔rs相对强度指标最合适的指标是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观察网球运动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将31名肥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应用网球运"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网球运动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
2013年1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观察网球运动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将31名肥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应用网球运动方法干预24周,对照组不作特殊干预,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受试者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统计分析各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网球运动能降低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降低其因肥胖所致的发病风险。 中国论文网 /9/view-4338609.htm  【关键词】网球运动 中老年人 肥胖 体质指标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肥胖会增加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几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该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以减少因为肥胖而导致的其他疾病的威胁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药物防治因其使用不方便、副作用较多、易反弹等原因有较大局限性。运动为非药物手段,因其较药物手段更安全、方便、经济,而且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重视。本实验通过中等强度网球运动的干预,探讨其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   一 资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分组   3.实验方法   对照组不作特殊干预。实验组采用中等运动量的网球运动。实验实施前进行一周适应性练习,实验运动强度采用50%~60%最大心率(HRmax,HRmax=220-年龄),每周5~6次,每次60分钟。配备体育教育专业男生担任健身指导员。运动过程中由健身指导员测受试者10秒的心率×6,计算每分钟心率,对照50%~60% HRmax标准控制运动强度。此外,健身指导员还根据受试者运动中自我感觉及运动后身体反应进行运动量调整,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保证运动实验的实施及受试者的配合和安全。   4.指标测定   5.数据处理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中老年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表现为腰围及腰臀比增大、腹腔内脂肪堆积。此类肥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升高等疾病几率增加,是造成中老年身体状况低下、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与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有氧运动则对控制体重、减少机体脂肪比例有良好作用。中等强度的网球运动为有氧运动,能增加人体吸入、运输和利用氧气,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运动所需要的能量通过氧化体内的糖、脂肪供能,并且在运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原的利用减少,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大,能有效促进脂肪利用,达到减少身体脂肪、控制或减轻体重的目的。   腰围和臀围绝对值在评价身体形态中已很少应用,因为腰围、臀围与身高相关,腰围、臀围和腰臀比被认为是评价身体形态的常用指标,可更好地反映身体形态变化。分析本实验结果,网球运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中等强度的网球运动能有效降低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网球运动能降低中老年人因肥胖所致发病风险,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是保证中老年肥胖者健康的较佳运动项目选择。   参考文献   [1]孙亚威、尚可、郭政建.运动疗法对超重和肥胖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55~57   [2]殷寒梅.二甲双胍加运动疗法干预治疗肥胖患者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4):765~766   [3]顾全霞、杨东辉、佟爱华等.运动疗法对肥胖的糖耐量低减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4):279~280   [4]潘志军、李丽、符谦等.有氧耐力训练对高脂饮食大鼠肥胖及糖代谢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77~81   [5]郭吟、陈文鹤.肥胖症与运动减肥效果的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66   [6]朱志明.谈谈老年肥胖症的几个问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4(3):191~192   〔责任编辑:肖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不同强度的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血流变指标的影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不同强度的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血流变指标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18周不同强度的太极拳练习,分析不同强度的同一种运动对中老年人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66名老人随机分为传统太极组、改良太极组、对照组,进行18周的有氧运动,分别测定实验前、实验第9周、实验第18周的部分血流变指标。对三组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强度的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血流变指标的影响。结论:不同强度的太极拳练习均能改善中老年人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水平。经过改良的运动强度高一些的太极拳练习可以更好地改善中老年人的血流变水平。建议向中老年太极拳爱好者推广改良后的太极拳练习。同时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进行适度的中低强度的有氧锻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852.11【正文快照】: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国家。随着年岁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梅荣,冯方波,窦爱国;[J];临床军医杂志;2001年03期
王忠山,苏振萍,袁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翟德平,邱春;[J];体育学刊;1999年06期
汤跃;果召全;杨法香;;[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6期
王维群,黄敏;[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管力;金宇;刘志红;来锦;;[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晓明,孙加洪,赖尧基;[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程超,明庆磊;[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程超;明庆磊;耿兴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程超;费杭良;;[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黄英俊;[J];安徽医学;1995年06期
刘兰林;倪媛媛;龙子江;余海林;侯浩彬;季红燕;张念志;;[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陈开地,王学德;[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谢春联,陈开地,王学德;[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童家明,景浩,李田勋,王鸿儒;[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严宗毅,李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宗毅;;[A];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资料[C];1997年
周萍;;[A];江苏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09)[C];2009年
郝琳;高新友;武小路;;[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龚继勇;张奉梅;王兴武;齐宝凤;;[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梁巧琴;;[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朱鸿飞;刘钟杰;;[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聂淑琴;李铁林;薛宝云;梁爱华;杨庆;;[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兔林;[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褚红女;[D];浙江大学;2004年
周建英;[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姚成灿;[D];暨南大学;2004年
李晙熙;[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宁可永;[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查振刚;[D];暨南大学;2005年
董雪红;[D];复旦大学;2007年
云忠;[D];中南大学;2007年
孙静;[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超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席磊;[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张静;[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吕瑞;[D];重庆大学;2011年
宋火松;[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金平平;[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朱明;[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王国志;[D];苏州大学;2001年
阚湘苓;[D];天津中医学院;2001年
毋中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开广,葛振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孙小敏,曾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樊道明,顾洪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年03期
,赵釜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王忠山,苏振萍,袁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杨天乐;秦孝梅;;[J];体育科学;1983年01期
林华,王洪,马玉荣;[J];体育科学;2001年01期
彭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杨奎生,王世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年02期
吴旭秀,王兴仁,丁先兰,龙怡道;[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莉;[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S1期
李秒丰;;[J];中华武术;2007年03期
魏坤梁;;[J];精武;2009年12期
魏坤梁;;[J];少林与太极;2010年06期
胡扬;吕韶钧;张莉;胡曼玲;;[J];体育科学;1992年01期
王言贵;;[J];科学与文化;2009年08期
周红娣;;[J];武当;2006年04期
任天麟;王勇;;[J];成才之路;2008年22期
魏坤梁;;[J];精武;2009年11期
赵影;虞定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曦娟;;[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倪红莺;;[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吕晓标;张楠楠;倪伟;毛伟琴;;[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金挺剑;邱纪方;;[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段丽梅;卫志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王玉昕;方港;李晓惠;;[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徐丽香;刘静;;[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周之华;杨军;候曼;唐东辉;武英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魏勇;陈佩杰;田旻露;;[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姜娟;关铁云;张秋;勾庆华;刘晓茹;;[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新平;[N];抚州日报;2005年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李杰;[N];人民日报;2001年
欧阳敏;[N];自贡日报;2011年
潮州市绵德中学
黄盛辉;[N];潮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影;[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琳;[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张淑芳;[D];山西大学;2012年
崔黎明;[D];河南大学;2010年
王璐璐;[D];扬州大学;2010年
周建伟;[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贺锁平;[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何小才;[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杜美燕;[D];山东体育学院;2012年
路彩红;[D];山东体育学院;2012年
李华栋;[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运动与心血管疾病预防
作者:[1]&[1]&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新桥医院)[1]&&
文章号:W<font color=#8928&&
11:12:46&&
文字大小:
  体力活动是人类自进化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直到近代,获得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物质如食物与水仍要求我们不断运动,如行走和跑步,有时候还需要长距离跋涉。与之相适应,我们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能量储存及释放系统。休息时能量储存,活动时能量释放,我们已在进化中获得了近乎完美的能量储释方案。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电梯等代步工具的出现,我们已不需要行走即可轻松获得食物及水,体力活动已不再是维持生命之必须技能。如果工作又具有久坐不动的特点,人们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是人类自进化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直到近代,获得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物质如食物与水仍要求我们不断运动,如行走和跑步,有时候还需要长距离跋涉。与之相适应,我们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能量储存及释放系统。休息时能量储存,活动时能量释放,我们已在进化中获得了近乎完美的能量储释方案。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电梯等代步工具的出现,我们已不需要行走即可轻松获得食物及水,体力活动已不再是维持生命之必须技能。如果工作又具有久坐不动的特点,人们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是我们自掘坟墓的开始。目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能量失衡导致肥胖及相关慢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逐年增多。人们也开始关注运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积极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包括低强度散步到高强度极限运动等。已有研究资料表明,规律体育锻炼是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有效方式。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报告,将缺乏体力活动列为心脏病第四大可改变危险因子。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对于久坐不动或缺乏锻炼的患者均建议进行适量运动。最近研究表明,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有更好的心血管预后,这导致更多的患者选择高强度运动。但其是否对于所有心血管病人均有效,多数临床医生仍持怀疑态度。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本着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运动方案。本文拟结合近期研究资料,综述预防心血管疾病运动的基本准则、常见运动方式及方案,着重阐述不同运动方案对关键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提供优化的运动方案以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一、体力活动定义及量化指标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体力活动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锻炼,为体力活动中一种,指有阶段和最终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重复的、以保持和/或提高体适能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所有锻炼均包括等长或等张运动,即竞技项目中基本生理分类。在临床实践中,虽然许多运动或锻炼具有共通的生理机制,锻炼常被分为有氧运动/耐力训练(如跑步、行走)和阻力运动(如举重等)。虽然目前关于阻力运动的心血管影响数据逐渐增加,但仍不丰富,我们主要围绕有较好剂量效应的有氧运动/耐力训练进行综述,如行走/跑步、单车、划船或游泳等。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随着运动量概念的逐步完善,运动暴露的量化指标也逐渐建立起来了。在最基本的概念层面,运动剂量是由3个独立变量组成: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故而,运动量可以用这3个参数进行描述。持续时间反映一项运动一个阶段的时间累积量。在有氧/耐力运动训练中常表示为几分钟或几个小时。频率指一个阶段时间内(如数天、数周或数月)的练习总次数。总之,这2个参数反映了一段给定时间内锻炼的总时间。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运动强度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绝对值为量化指标,如运动时能量代谢率等,另一类以占可测量活动最大量的百分比这一相对值为量化指标。如有氧/耐力运动,绝对运动强度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率(千卡)或代谢当量表示。标准化的运动量绝对值常用于评估大规模的社区人群运动强度。绝对值强度的局限性主要是他们对不同个体体质变异性辨识度低。如5 METs强度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晚期的患者来说已是需要努力完成的峰值运动,而对竞技运动员来说却是相当容易的。与前者不同,相对运动强度指标考虑了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它以个体所能完成的最大生理峰值百分比来表示(如心率和氧耗量)。就前面提到的示例来说,心血管疾病终末期患者每小时3英里与竞技运动员每小时8英里的运动强度均为耗氧峰值的75%。运动处方多采用相对运动强度。以运动处方为基础的高品质观察和运动干预研究也常采用相对运动强度。相对运动强度指标精确性好于绝对强度指标,但它需要有一个准确测定峰值,这通常涉及一些实验室检查或现场运动评估,故而可能不太适用于人口学研究时的大范围调查研究。现有很多预估峰值的预测公式,但其准确性尚不尽人意。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运动时间与频率乘积可很好反映累积运动剂量。绝对强度可以表示为千卡/周,MET-小时/周或MET-分钟/周。这些值常用于运动剂量流行病学研究,因为他们可以从自我报告表中推断,但现已证明,在临床实践中,他们难以用于运动习惯与运动处方干预的评价。相反,当运动量以相对强度值表示时,常以某强度(如轻度、中度等)某周持续时间来表示。这些形式可能更适用于病人。但如上所述,它需要测试各个个体的生理学指标和锻炼能力指标。这两种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适用各自的特定临床研究模式。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二、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心血管疾病存在许多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能通过干预不同危险因素获得不同心血管疾病结局。现有大量观察研究和几个精心设计的运动干预研究评估了不同运动水平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仔细分析现有数据,可以发现坚持优化剂量的有氧运动、根据运动反应实时精细调节运动剂量具有更好的临床结局。故而,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情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现对运动对不同危险因素的影响分别综述如下: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血脂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有氧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运动主要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产生影响。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1)高密度脂蛋白(HDL):现有研究提示,运动训练对HDL影响幅度不大,但偏向于有利。Kodama S对运动干预影响HDL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纳入了25项RCT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后HDL净增加2.5mg/ dl。该研究同时指出,影响HDL水平需要一定运动量。要求每周运动最少消耗能量和持续时间分别为900千卡和120分钟,且每次训练时间必须超过30分钟,而对运动频率和强度则没有要求。2013年美国AHA/ACC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推荐,每周进行中等程度运动至少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正好接近于该荟萃分析提示的运动量。分析指出:HDL增高效应在初始总胆固醇较高和身体质量指数较低的人群更显著。该分析纳入研究的运动强度较少超过2000千卡/周,故而不能反映超过此范围运动对HDL的影响。有一项观察性研究调查了超过20天的高剂量运动对HDL的影响,发现HDL明显升高。这与耐力运动员,如马拉松运动员的血脂谱变化一致。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2)低密度脂蛋白(LDL):运动对LDL的影响,目前实验结果存在差异,尤其是有氧运动训练。有两项大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排除混杂变量(饮食,体重等)影响,LDL并不像HDL那样变化显著。相反,Kelley荟萃分析发现,规律锻炼可引起LDL小幅下降,约4-6mg/Dl。另一项维持18周慢跑训练的中年男性血脂研究亦有相同实验结果,LDL有5%轻度下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Studies of Targeted Risk Reduction Intervention Through Defined Exercise,STRRIDE)调查了中度到高强度有氧运动(行走、慢跑等)对血脂的影响。实验表明,尽管总LDL无明显变化,17英里/周慢跑组致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成分的大小和数量较11英里/周低,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3)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对运动训练的反应也有类似的不一致和高度可变性。Durstine JL荟萃研究显示,有氧运动训练降低甘油三酯5-38mg/dL或4%-37%,而另一些研究却提示甘油三酯变化较小。甘油三酯异质性大于HDL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甘油三酯水平容易受到最后一次运动锻炼影响。STRRIDE研究显示,17英里/周慢跑组甘油三酯更低。有趣的是,即使总运动水平一致,中等强度锻炼组甘油三酯下降更明显,且更持久。虽然目前研究提示这种反应还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总的运动剂量是影响甘油三酯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综上述,规律锻炼对血脂总的影响是偏向于有益的。对于HDL,多项研究均一致证实其有效性。但对于LDL和甘油三酯,结果尚存在矛盾。目前指南根据已有的研究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中等程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但目前尚没有研究提示对血脂造成有害影响的运动上限指标。对于HDL,超过指南推荐的运动量还能继续产生有益影响。但目前尚没有对照、纵向研究评估高剂量运动对血脂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数(例如,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血压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体育锻炼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大型观察性研究提示,活动量越大,高血压发生率越低。但这种相关性在妇女和黑人中并不明显。对照性研究和Meta分析均表明锻炼有明显降血压效应,收缩压降低3-5mmHg,舒张压降低2-4 mmHg。高血压患者更明显,收缩压降低6-8mmHg,舒张压降低5-6 mmHg。目前降低血压运动量的最低阈值还不清楚,究竟哪个锻炼参数(频度、持续时间、锻炼强度)是关键因素也不明确。一个小型对照实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提示低强度锻炼比高强度锻炼有更好血压降低效应。这与之前的动物实验结果一致。但另外几项研究表明,与低强度持续运动相比,高强度间歇运动降压效果更显著。总之,锻炼对血压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是目前还没有肯定的量效关系研究,也不知道能改善血压的最低运动量阈值。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胰岛素和糖代谢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运动能改善代谢。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非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糖代谢。有几项大型RCT研究探讨了运动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和糖尿病。由于运动只是研究中一个因素,还包括其他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控制、减肥等,故而很难对运动这一项效果作出正确的分析。其中两项大型研究包括Finnish糖尿病预防研究和US糖尿病预防研究描述了中等强度运动量(240分/周和150分/周)所产生的效果。两项实验结果均表明体重减轻较运动对糖尿病改善更重要。在Finnish糖尿病预防研究中,在饮食习惯和体重改变一致情况下,有运动习惯改变组其糖尿病发生风险较无改变组降低更加明显。STRRIDE研究亦提示,运动组代谢综合症发生率从41%降至27%。而且高强度运动组比低强度运动组代谢综合症发生率有显著降低。最近研究亦有类似发现:运动量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相关,但目前尚缺乏阈值和最大效应研究。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尽管已经清楚运动和胰岛素及糖代谢之间有量效关系,但数据间存在矛盾。STRRIDE研究提示,在总量相同情况下,中等强度锻炼比高强度锻炼更能改善代谢性疾病。这表明只有中等强度锻炼影响到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途径,削减了餐后脂肪分解和甘油三酯运输。然而,又有其他研究发现高强度锻炼,包括持续锻炼和间歇性锻炼,在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中等强度锻炼更有效。无论结果如何,这些研究都表明锻炼和代谢健康之间有正相关,只是不清楚量效关系而已。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总之,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锻炼、节食及减重)明显有益于代谢综合症和糖尿病预防。虽然已有研究提示高运动量更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现有指南仍然推荐多数大型实验研究采用的中等强度运动方案。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4、体重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减重是锻炼最直接结果。运动改变了身体能量平衡,但影响能量平衡的因素还有卡路里摄入。现已发布多个指南指导如何正确运动来预防和治疗肥胖。但目前认为,为了减重和防止复胖,运动量还可在现有指南基础上加倍。几个最近RCT研究表明:每周运动13-26MET/h是达到减重(1%-3%)的最低量,也是保持体重所需的运动量。运动量和体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STRRIDE研究中发现高运动量锻炼者可显著减低3%到7%体脂,而低运动量(行走/慢跑,11英里/周)者只能保持体重。另外两个RCT也表明了相同论点,即大运动量才能更好减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都没提到特定的饮食干预。McTieman A的一项研究显示,计算出的体重减轻应为8kg,但实际观察到的却是2kg。这些都说明为了达到明显减重目的(>5%),饮食和运动两方面的因素都必须注意。饮食控制包括:运动前摄入或减少总摄入。运动量至少26MET-h/wk才能达到消耗足够卡路里,如步行3英里/小时/天或跑步6英里,20分钟/天。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总之,控制体重或减轻体重所需的最低运动量远远大于减少心血管疾病所需运动量。运动和减重之间有明显量效关系。数据表明,至少要达到现有指南推荐运动量的一倍才能保持健康体重。若要减脂还需增加运动量。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强调通过加强锻炼和控制卡路里摄入两方面达到减脂目的。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5、体适能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大量研究表明,体适能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之间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一项随访老年男性退伍军人20年的研究提示,每增加一个MET运动值,死亡风险就下降12%。无论年龄和性别,任何参数运动量增加(如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促进体适能增加。STRRIDE研究表明,即使运动强度不同,只要运动总量相同,峰值耗氧量改变即相同。而在相同运动强度下,运动总量多者则峰值耗氧量改善越多。影响体适能的因素众多,除了运动外还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和遗传。对于体育锻炼产生的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有研究观察了8个月标准化锻炼(跑步17英里/周)所产生的效果,其峰值耗氧量(VO2)改变量从-5%到+70%不等。此外,客观测量的健康指标和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因存在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那些在实验室中难以复制的运动方式,如滑雪、游泳等。值得一提的是运动锻炼对于体适能的影响大于其他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这就可部分解释为什么运动锻炼产生的心血管保护效应远超于其对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预计产生效应的总和。但其通过何种调节机制发挥作用尚不清楚。一项来自女性健康研究的数据表明:运动对心血管事件的改善有相关性,但只能解释59%的事件。所以,我们还需进一步了解运动如何产生了这种保护机制。虽然不清楚运动和促进体适能之间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但可以明确两者之间有肯定的量效关系。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三、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关系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虽然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体育活动影响人们健康及预期寿命,但直到近代人们才逐渐规范地进行了研究。1953年,英国J.N. Morris及其团队发现不同职业其体力活动水平不一样,其冠心病发病率及寿命亦不一样。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他们调查了有轨电车司机及售票员冠心病发病率。上班时,司机常久坐不动,而售票员常需要不停地上下车及来回地在通道里走动。结果令人惊奇,售票员冠心病发病率仅为司机一半。他们进一步扩大研究人群,在其他类似职业中亦发现了同样现象,如邮差冠心病发病率低于久坐不动的公务员。Blair等发表了另一个有关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率的标志性研究。这个研究从1970年到1981年跟踪了13,344位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库伯临床中心(Cooper Clinic)医学体检的病人,其死亡率与体力活动完成量显著相关。由于职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不能完全反映个体整体的体力活动情况,研究者进一步调查了不同人群整天的体力活动情况,包括工作及闲暇时的体育锻炼。这些新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如哈佛校友健康谱研究(Harvard Alumni Health Study)及女性健康计划(Women’s Health Initiative),进一步明晰了运动量与健康及寿命的密切联系。哈佛校友健康谱研究纳入1962年开始的17000位哈佛健康男性校友,随访30年,得到的数据充分说明了运动习惯和死亡率之间有相关性。其中的运动分级相关性表明,死亡风险减少最明显的是运动量在500-999千卡/周的人群。其他一些高质量观察性研究也表明增加常规运动量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率,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些流行病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研究指标――运动量暴露多采用传统的标准自我报告法,以便于对大量人群进行研究。当把这些队列研究中的体力活动量进行分层,即获得了不同运动量人群不同临床结局等有价值的信息。总之,早期流行病学资料评估了不同人群体力活动量与重要健康结局的关系,为我们后续的公共健康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几个明显缺陷。首先,它们可能存在选择性偏移及其它明确因果关系外的因素干扰。比如,Heady从有轨电车司机和售票员制作制服时测量的腰围资料中发现,有轨电车司机平均腰围大于售票员。虽然亚组分析显示,排除腰围干扰后,司机与售票员仍存在冠心病发病率差异,但其他职业是否同样存在差异就不是十分肯定。其次,虽然采用了严密的调查方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可能因为被调查者自我报告习惯不同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最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可能仅有一小部分人群进行了高强度锻炼,故而其曲线终末段的效力就大打折扣。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是验证临床假设的金标准,它克服了许多观察性研究的缺点,也被用于研究体力活动的生物学效应。但RCT研究设计复杂,指标要求严苛。因此,目前所有关于锻炼的RCT研究均采用的是可快速检测的、与危险因素或疾病负荷相关的间接指标,如血脂、体适能、心脏结构改变等,而不是临床硬终点。因此,锻炼相关的RCT研究虽然加深了我们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解,也部分解释了观察性研究中所看到的、好的临床结局可能的存在原因,但其仍没有找到锻炼可改善临床健康结局,如死亡率的直接证据。这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四、运动量推荐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运动是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容易量化,因此历来是研究总活动量的一个重点。但目前大家开始越来越关心总活动量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非运动活动量这一概念。有研究指出,非运动活动量能显著影响健康。例如,对于生活中久坐的人群,若其能间隙站立,其死亡率就可明显下降;即使运动达到或超过现有指南里推荐的活动量的人,若增加非运动活动量,其死亡风险还能降低。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更好地计算我们日总活动量。市售的健身监测仪已为人们广泛使用,可以用来估计每天的能量消耗及步数。但这些仪器用来监测运动时步数比较准确,但监测非运动性活动量往往不准,会低估或高估每日的总活动消耗,而且它们也不能计算出运动强度,所以替代不了实验中所采用的装置。临床上一般推荐的运动目标值是每天10000步,这是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尽管有一些文献报道表明,在这一范围内的活动量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目前尚缺乏支持此提法的明确科学依据。所以这种非运动性活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在临床上,我们鼓励使用健身监测仪,因为患者往往会因此而增加他们活动量。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指南推荐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运动量和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年间,由美国运动医学院疾病控制中心、NIH和HHS三个机构独立发布了活动量指南,都提到常规中等强度锻炼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总体风险,建议所有人每天都应该参加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这个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公众健康指南的推荐量,但一些最新指南(HHS2008,WHO2010)推荐的运动量为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3-6 METs)或450-900MET-分/周。HHS指南中强调:450-900MET-分/周是获得健康所需的最低运动量值,若要获得其他目的,如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或进行体重管理,则需更大总量和强度。其具有强大的文献证据支持。它分析了年间共73篇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总共纳入了一百万研究对象。研究了年龄、种族和性别异质性。中位随访时间为12年,在此期间约140000人次死亡。调整混杂因素后,将运动量最多组和最少组进行比较,人群的总体死亡风险为0.69(降低了31%),男女之间无差异。大于65岁的人群风险减低更为明显(0.56)。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的运动量临床实践推荐:运动总量与前一致,但有更长运动时间(由每次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和更低频率(由5次/周降低至3-4次/周)。因为有资料显示,此种运动方案降血压和降血脂效果更佳。所有指南均指出,每周3英里/小时步行150分钟为最小目标值(500MET-分)。HHS指南还选择了一个最低运动量的高限,即6英里/小时跑步75分钟/周,它总运动时间缩短,却达到750MET-分,主要是考虑到有研究提示更高剂量运动量或更强运动具有更好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如体适能和体重管理。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的建议是基于观察到2-2.5小时中等强度锻炼是降低全因死亡率的最小运动量。然而,仔细研究运动量和死亡率的关系并未发现某个特定的运动量是特别的阈值点。大型流调数据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0.5小时/周的中等强度锻炼=死亡风险高,而1.5小时/周的中等强度锻炼可以降低20%的死亡风险,若要再降低20%(共40%)则需要再加5.5小时/周的中等强度锻炼(共7小时/周)。研究还发现,若运动量再增加,死亡风险还会继续降低,未发现极量。然而,这些研究均未提供最小和最佳运动量的值。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低于指南推荐运动:有比没有好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目前指南推荐的活动量是维持健康需要量,并非是低于此剂量就无益。目前认为,即使日常活动中的少量运动亦可对健康有益。一项对护士的健康调查发现:1-1.9小时/周的中等量活动就可以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若进一步增加到7小时/周,虽然死亡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但差异并无特别意义。对老年男性的研究中也发现:每周步行1小时都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RR:0.69;95%CI 0.58-0.88);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即使偶尔锻炼(<1次/周=,死亡风险也会降低28%。近来还发现,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可因小量锻炼而降低。每周步行6-12街区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HR0.70;95%CI 0.58-0.83)。近期一些大型前瞻性研究都发现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都因小量运动而受益。其中一个队列研究,纳入了6项研究,661137名对象,随访14.2年,期间116686人死亡。研究发现,小量运动(0.1-7.5MET-小时/周)比久坐的生活方式死亡风险降低20%(HR0.80;95%CI 0.78-0.82),若运动量在指南推荐基础上增加9%,死亡风险还会持续降低。一项台湾成年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即使锻炼量低于指南推荐,为4.5MET-小时/周或90分钟/周中等强度锻炼,也可显著降低14%的全因死亡率(RR:0.86;95%CI 0.81-0.91)。总之,低于指南推荐的运动量似乎也可增进健康和保持长寿。所以对那些完全不活动的患者,临床都应建议,即使最少量的活动都可以改善他们的健康。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高于指南推荐运动:越多不一定越好,但通常无害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目前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大量运动,比如想参加体育比赛或想控制体重等。对于大量运动,既往的流行病学数据都来自运动员,其前半生都持续进行着高强度运动。观察的结果是这些运动员明显很少进医院,并且很少有人得哮喘、心血管疾病和使用抗炎药物,而且比非运动员对照组寿命长。尽管有这些有说服力的前期结果,近来的研究却认为高水平的剧烈运动弊大于利。有研究认为运动量和死亡率的量效曲线末端可能呈J型或U型,表示大量剧烈运动反而降低了运动所带来的益处。这一说法得到了近来的流行病学数据、运动生理学等研究的支持。极量运动和死亡风险关系的评估难以实施,因为大多数以人为基础的队列研究都不会让受试者参加极量运动。在哥本哈根心脏观察性研究中发现:那些进行艰苦长跑训练的人比静坐对照组的死亡风险更高(HR1.97;95%CI 0.48-8.14),这一发现也让人意识到死亡率和跑步量之间可能真有U型效应曲线。但可以看出,其可信区间太大,且相互重叠,这个结论不为统计学认可。最近两项实验更准确地研究了在运动量的上限附近的死亡风险。健身中心的纵向研究评估了>13000名跑步锻炼者15年随访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其结果发现跑步量和死亡率的曲线是J型而非U型。这一发现说明:轻、中度锻炼对健康有持续的正性影响,不断增加运动量不能导致更好的结局,但也无害。同样,Arem等最近总结了6个独立的研究,纳入了>600000名受试者,其中运动量最大者到达指南推荐的近10倍(跑步75MET-小时/周),他们的死亡率低于久坐者,但与中等强度锻炼者并无差异。更仔细的研究发现,高运动量组还有略高的死亡率,但其可能是因为高运动量组样本量少造成的。另一项对老年马拉松运动员和久坐对照组的观察研究中发现:高量运动可能导致或加速冠脉粥样硬化。但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一半为吸烟者,所以这一现象也可能是运动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研究者认为:并非高量锻炼引起了冠脉粥样硬化,而是反复出现的血流剪切应力的改变以及炎症状态导致冠脉粥样硬化。总之,这是一个复杂而未知的领域。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观察到耐力性体育赛事后,运动员肌钙蛋白升高。继而提出一种假设:多年反复参加这类赛事可导致永久性心脏损害。然而心脏影像学并无明显改变,且在正常受试者中,急性运动后肌钙蛋白也会升高。所以目前认为,这种升高是一种良性、适应性改变。在无亚临床心肌炎、使用违禁药品和存在遗传易感性的运动员中,心肌损害还是少有发生。虽然长期耐力锻炼不一定产生心肌损害,但急剧体育比赛可导致一过性猝死风险增加。在那些有遗传易感性和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中,这种猝死风险最高。所以,我们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推荐和他们的心脏康复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运动量的问题。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五、总结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科学研究证实日常锻炼或更高强度锻炼有益于心血管健康。运动与锻炼,就像临床实践中使用的药物一样,最好能够量化,包括: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现有运动相关指南数据多基于已有的坚实流行病学基础,也已有较多的RCT研究开始探索运动增强健康和长寿的机制。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运动剂量和类型应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目标、个体化设置。关于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基于更好、更准确的运动测量方法,尤其是增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将促进我们更好了解不同运动水平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同时随着细胞和生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我们更好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分子机制提供条件。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参考文献: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 Morris JN, Heady JA, Raffle PA, Roberts CG, Parks JW. Coronary heartdisease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 Lancet. 3C1057.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 Heady JA, Morris JN, Raffle PA. Physique of L epidemiologyof uniforms. Lancet. C57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 Hagberg JM, Montain SJ, Martin WH 3rd, Ehsani AA.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60- to 69-year-old person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m J Cardiol. C353.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4. McTiernan A, Sorensen B, Irwin ML, Morgan A, Yasui Y, Rudolph RE, Surawicz C, Lampe JW, Lampe PD, Ayub K, Potter JD. Exercise effect on weight and body fat in men and women. Obesity (Silver Spring).6C151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5. Kodama S, Tanaka S, Saito K, Shu M, Sone Y, Onitake F, Suzuki E,Shimano H, Yamamoto S, Kondo K, Ohashi Y, Yamada N, Sone H.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serum level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Arch Intern Med. C1008.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6. Eckel RH, Jakicic JM, Ard JD, et al, Tomaselli G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2013 AHA/ACC guideline on lifestyle management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suppl 2):S76CS99.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7. Williams PT. Relationship of distance run per week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8283 male runners: the National Runners’ Health Study. Arch Intern Med. C198.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8. Durstine JL, Grandjean PW, Davis PG, Ferguson MA, Alderson NL, DuBose KD. Blood lipid and lipoprotein adaptations to exercis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orts Med. 3C106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9. Leon AS, Sanchez OA. Response of blood lipids to exercise training alone or combined with dietary intervention.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1;33(suppl):S502CS515.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0. Kelley GA, Kelley KS, Tran ZV. Walking,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rev Med. C661.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1. Kelley GA, Kelley KS.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Public Health. C655.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2. Zilinski JL, Contursi ME, Isaacs SK, Deluca JR, Lewis GD, Weiner RB, Hutter AM Jr, d’Hemecourt PA, Troyanos C, Dyer KS, Baggish AL. Myocardial adaptations to recreational marathon training among middleaged men.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487.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3. Slentz CA, Houmard JA, Johnson JL, Bateman LA, Tanner CJ, McCartney JS, Duscha BD, Kraus WE. Inactivity, exercise training and detraining, and plasma lipoproteins: STRRID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exercise intensity and amount. J Appl Physiol (1985). C44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4. Pereira MA, Folsom AR, McGovern PG, Carpenter M, Arnett DK, Liao D, Szklo M, Hutchinson RG.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in black and white adult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Prev Med. C31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5. Parker ED, Schmitz KH, Jacobs DR, Dengel DR, Schreiner PJ.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ults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over 15 years of followup: the CARDIA study. Am J Public Health. C709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6. Paffenbarger RS Jr, Jung DL, Leung RW, Hyde R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ypertension: an epidemiological view. Ann Med. C327.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7. Paffenbarger RS Jr, Lee IM. Intens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related to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n epidemiological view. Blood Press Monit. C123.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8. Cornelissen VA, Fagard RH. Effects of enduranc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blood pressure-regulating mechanism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C675.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9. Tuomilehto J, Lindstr&m J, Eriksson JG, Valle TT, H&m&l&inen H, Ilanne-Parikka P, Kein&nen-Kiukaanniemi S, Laakso M, Louheranta A, Rastas M, Salminen V, Uusitupa M;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Group.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 Engl J Med. 3C135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0. Knowler W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E, Hamman RF, Lachin JM,Walker EA, Nathan DM;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N Engl J Med. C403. doi: 10.1056/NEJMoa01251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1. Blair SN, Kohl HW 3rd, Paffenbarger RS Jr, Clark DG, Cooper KH, Gibbons LW.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AMA. 5C2401.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2. Kokkinos P, Myers J, Faselis C, Panagiotakos DB, Doumas M, Pittaras A, Manolis A, Kokkinos JP, Karasik P, Greenberg M, Papademetriou V, Fletcher R. Exercise capacity and mortality in older men: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Circulation. C797.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3. Pate RR, Pratt M, Blair SN, Haskell WL, Macera CA, Bouchard C,Buchner D, Ettinger W, Heath GW, King AC.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AMA.C407.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4.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AMA. C246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1996.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6. Rockhill B, Willett WC, Manson JE, Leitzmann MF, Stampfer MJ,Hunter DJ, Colditz GA.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among women. Am J Public Health. C583.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7. Trolle-Lagerros Y, Mucci LA, Kumle M, Braaten T, Weiderpass E,Hsieh CC, Sandin S, Lagiou P, Trichopoulos D, Lund E, Adami HO. Physical activity a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in women. Epidemiology.C785.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8. Soares-Miranda L, Siscovick DS, Psaty BM, Longstreth WT Jr,Mozaffarian 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irculation.C155.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9. Kujala UM, Sarna S, Kaprio J, Koskenvuo M. Hospital care in later life among former world-class Finnish athletes. JAMA. C22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0. Kujala UM, Sarna S, Kaprio J. Use of medications and dietary supplements in later years among male former top-level athletes. Arch Intern Med. 4C1068.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1. Marijon E, Tafflet M, Antero-Jacquemin J, et al. Mortality of French participants in the Tour de France (). Eur Heart J. 5C315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2. Farahmand BY, Ahlbom A, Ekblom O, Ekblom B, H&llmarker U, Aronson D, Brobert GP. Mortality amongst participants in Vasaloppet: a classical long-distance ski race in Sweden. J Intern Med. C283.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3. Garatachea N, Santos-Lozano A, Sanchis-Gomar F, Fiuza-Luces C,Pareja-Galeano H, Emanuele E, Lucia A. Elite athletes live longer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meta-analysis. Mayo Clin Proc. 5C120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4. Levine BD. Can intensive exercise harm the heart? The benefits of competitive endurance training for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irculation. C991.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5. La Gerche A, Heidbuchel H. Can intensive exercise harm the heart? You can get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Circulation. C1002.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 Schnohr P, O’Keefe JH, Marott JL, Lange P, Jensen GB.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C419.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7. M&hlenkamp S, Lehmann N, Breuckmann F, Marathon Study I Heinz Nixdorf Recall Study Investigators. Running: the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marathon runners.Eur Heart J. 3C1910.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所属病种
作者简介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简介:谭虎,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并获医学士学位,同年九月在第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健康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