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

打造学科核心素养 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
招生报名重要信息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2017年小升初考试时间4月2日上午8:30--12:00
前来参考前请注意核实是否已经获取准考证号(不是报名号哦!)
您现在的位置:
打造学科核心素养 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
部门:小学一部教师发展部 撰稿人: 时间: 18:41:24 阅读次数:12127次
2015年3月18日下午5时正, 东辰一小各学科组举行本学期第一次学科沙龙会议,各学科分管行就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进行了详实的讲解,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全力打造学科核心素养。就学科影响力和学科特长方面提出希望,进一步指出学科必须确立育人本位的思想,深刻认识学科本质,每位老师都应积极思考超越,落实到行动中去。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有一个金点子,一篇有见解的小论文,这次沙龙形式的会议上,许多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语文组廖业斌老师发表《语文学科核心能力漫谈》,发言以原中共胡锦涛总书记电贺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下任主席电文和马英九同日回电致谢电文类比分析,对何为语文能力进行了深入解读。将语文能力的核心归纳为: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力和审美力三个大方面。同时用生动的案例剖析将语文核心能力(素养)的要素高度提炼为:一、语文基础知识;二、阅读理解能力;三、写作表达能力;四、想象力与逻辑思维力;五、文化欣赏与创造力。一年级鲜芬老师针对低段学生特点,提出低段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指导方法,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四年级向丹凤老师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交流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用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去燃放学生的审美激情。第三,要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为学生插上审美的翅膀。第四,要大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学乐趣。分年级自主交流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或高瞻远瞩、或脚踏实地,积极分享,气氛热烈。最后,陶主任再次为全体语文老师解读了语文学科建设方案,该方案从学科价值、课程系统、教学模式、考评规则四个方面一体化构建了语文学科体系,使老师们在推进与践行新课改的道路上,对语文学科育人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期待躬身践行“打造语文学科核心能力& 培养德才兼备东辰学子”。
数学组蒋玉梅老师深刻的阐述小学数学学科价值定位:1、育人目标:三高发展,数学兴趣高,数学思维品质高,解决数学问题水平高;2基本素养:有条理规范的表达,深度思考的习惯,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信息加工能力(有用信息、逻辑关系、推理判断);3、核心能力: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与运用能力、数学描述与统计能力。黄洋、胥琴对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考评规则分别作了专项发言。学科主任刘晓燕就学科价值定位、特色定位,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质量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学科师生考评规则做了整体设计,该设计入脑入心,为教师本期工作指明了方向,有高端思想指导,数学教育、教学会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英语组万黎老师就学科核心能力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从教材的立体构建到学生的听、说、读、写核心能力的循序渐进,清晰的将东辰一小英语学科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诠释清楚,低段学科段长陈颖渝老师在会上用课件呈现了我校学科课程,三年级质量组长胡晓丽老师就学生评价管理方面,以自己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与老师们分享了她的一些独到见解,最后学科组长王蓉老师按“学科价值―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训练体系―考评方案”五位一体构建学科体系,并对教师进行解读培训。
艺术组就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的目标体系构建、学科训练体系以及学科育人的本位思想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赵安永组长要求艺术每位老师要有进一步提高个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主动发现,超越自我的精神,会中,艺术组人人有课件,人人参与精彩发言,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困惑互相交流,互相碰撞,力求在本次会议中得到对于本学科的有深度的再次认识和研究。
体育组贾冬梅老师就《体育学科核心能力》进行发言,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指出只有回归学科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汪林虎老师《学科课程设计》提出了高低衔接、注重个体,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思路,从根本上重视了课程对身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李骏老师〈学科评价规则〉重点指出关注过程的重要性,并从知识、技能、特长等方面全面实施评价。最后,学科主任谭虎老师对体育学科建设方案进行深度解读,从“特色定位―基本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质量管理―质量评价―业训工作”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学科发展规划,希望全体体育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具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个人和团队在体育教育的突破!
&&& 科技组全体教师在田玉荣老师的主持下,围绕本次讨论会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蒋宇、李志刚、田玉荣老师还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蒋宇老师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围绕“学科核心能力”对促进探究学科知识能力、表达科学内涵能力、应用学科技能、解决学科问题及学生创造能力进行了简单明了的分析。李志刚老师在“学科课堂作品评价的有效性策略”中,就建立一种完善的形成性作品评价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提高作品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与观察,发掘出更多学生的潜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实现作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还提到教师作为课堂作品评价活动的组织者,更加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评价技巧。最后,田玉荣老师围绕“学科建设方案”对学科建设蓝图、学科价值、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考评方案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重点对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课模式与社团课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让在座的各位老师对教此又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次学科沙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老师们各抒己见,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提高了认识,收获多多。
&&&&&&&&&&&& 撰稿人:向丹凤、刘晓燕、王蓉、赵安勇、谭虎、杨斌霸 &
编辑:李志刚 审核:李志刚
上一篇:( 15:27:43)
下一篇:( 19:48:37)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袁振国: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如果直译,“核心素养”翻译成胜任力更能反映它的原意,对中国人来说更习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有一个相对的界定。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如何定义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提核心素养体系,它同这三个维度是怎样的关系?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制订过程中,在未来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和教学变革当中,核心素养具有怎么样的地位?“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系?这是从知识、教书到育人走近了一步张绪培: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崔允漷: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一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老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陈文强: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张绪培:我们现在研究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经过一门一门学科的教学去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这次制定课程方案的时候,学科专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后来就简称为“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给孩子做大量的题目,报很多学习班,为了追求高分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更罔顾孩子的素养形成。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陈文强: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我校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我校在认真总结近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经验,在2006年提出了“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人生发展的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基于此理念,启动了系列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本课程建设,并着手梳理,把众多校本课程整合为:品德与价值观、生命与健康、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究、信息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七大领域。二是丰富课程内容。2006年以来,学校持续建设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并全面开发各领域的延伸型、发展型、研究型、创新型等课程,动、静、雅、趣,这些素养型课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社团活动、社区服务,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三是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进阶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朱晋丽:如何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我们有一套完善的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通过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科漏洞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性的诊断报告,老师结合报告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生进步比较快,就会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当他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就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关注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追求一个共同特征核心素养的时候,怎么样考虑到为不同的人提供素质教育?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张绪培:这次的高中课程方案修订有两个主题,其一,就是核心素养,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二,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也是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为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因此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如何把对全体学生都做要求的必修内容减下来,同时,把选修课的内容增加上去。也就是说,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孩子更多选择的余地。在这个方案修订之前,有一个课题是专门研究高中是干什么的。最后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高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有很多国家并不把高中纳入到基础教育,而把它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特殊在哪里呢?第一,18岁,正好由少年向成人过渡,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是开始分化逐步形成性向的阶段。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想干什么,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在哪里?是什么?因此,高中课程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弹性还显得比较小。崔允漷:我讲两个数字,一个是我们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必修学分是116分,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必修学分是88分。其实高考3+3,也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奠定的框架。后边这个3,在上海的高考方案中就有20种组合,而原来只有文科、理科两种组合。高中阶段最核心的或主要的矛盾就是共同和分化的矛盾,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都是一个整体,是育人目标、学科育人价值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但是,当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将上述的育人目标进行分解,需要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就没有落实或培养的路径或层次,就会成为口号。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教师、校长、课程设计人员面临最大的挑战在哪里?第一,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第二,需要我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随着课程经典问题的转向,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朱晋丽:民办机构是公办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民办机构,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更为具体。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包括学科课程、助力成绩课程、护航成长课程、致力成才课程等;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期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陈文强:学校要求并积极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学校强调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袁振国:和几位嘉宾深入地讨论,我有三点认识:第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化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实,不必执著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对核心素养理解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事实上,现在教育课程标准中做了大量的努力,新的课程标准一定会得到新发展。第二,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第三,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收缩拓展、收缩拓展的过程,从广义社会教学到学校教育,现在又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点在“育人”。非常感谢四位专家带来的智慧!北京小学期末考试变脸:在游戏中考查核心素养“超市购物”“逛庙会、探妙趣”“畅游四季”“游学嘉年华”……这些可不是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北京中小学的期末考试。上周,北京市中小学期末考试陆续落下帷幕。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来说,这次期末考试不仅变脸了,而且还十分有趣。早在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就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禁止统考统测”。而今,“乐考”已经成为新常态。教育专家表示,学校在“乐考”中也能考查出学生核心素养。现场考场变身“游乐园”1月12日至14日,是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小学部一、二年级的期末考试,然而校园里却没有紧张的氛围,学生们被学校新颖的“游学在校园,1+1实践”活动所吸引。为了让考试更能体现考查学生能力的作用而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望京实验学校一、二年级尝试以实践活动替代期末考试。游学实践活动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绘本、科技技能、礼仪、阅读、书写习惯、才艺等全学科全方位的学习内容,学生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根据所得印章的数量得到学期评价等级。在游学活动中,考官不仅有老师,还有熟悉的家长。老师们命制题目,家长作为“主考官、领位教师”,全程参与到游学活动中,共同诊断学生的学业及教师的教学效果。颜色鲜艳的五彩气球、形象生动卡通图片、漂亮的圣诞树、悠扬欢快的乐曲、活泼奔跑的小朋友……这样的场景粗看似一场嘉年华,实际上是崇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期末考场。今年,崇文小学的体育馆变成 “游乐场”,整个体育馆设置了十多个学业展示区域。今年的低年级学业成果展示,一年级板块设计为春夏秋冬四季转换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四季的变化;二年级的学生学业展示,所设板块紧密联系生活,和超市购物联系起来,让孩子把所学、所知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今年清华附小沿袭了去年的做法,取消了一年级所有语、数、英科目的期末考试,改为一场“启程课程嘉年华3.0版”,老师们将语、数、英小“考题”暗藏在9大闯关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快乐“期末考”。在一年级的乐考中,就包括了学科内、学科间和跨学科的三大类乐考方式。学科内又分成了“我是拼读小能手”“我是口才小达人”“扫雷大挑战”“玩转小积木”“Spelling Bee”“A Good Partner”等板块;学科间包括“丁香娃娃开火车”“百年成志,你我画中游”两个板块,跨学科则包括“团队力量大,小组展风采”板块。这些乐考项目涉及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部分科目甚至需要两人或四人合作完成。评价在活动中考察学生能力清华附小“启程课程嘉年华3.0版”延续旧版的期末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纸笔测试,仍以“游戏中评价”为基调。同时,在情景体验、跨学科整合、自主选择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嘉年华活动依托整体情景,有学科内、学科间、跨学科的整合,全方位、多平面地展示及考察学生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通过这种方式,一来可以检测学生一学年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二来学校在活动设计中,有些项目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考察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清华附小副校长傅雪松说。东城区认真贯彻《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走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方法改进的前列。崇文小学作为东城区学业评价方式探索的“领头羊”,从2012年起进行“低年级段期末学业展示”,至今已有了4年的实践。崇文小学“关注孩子学习的全过程、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已经由学校推广到东城区。在崇文小学本校区、崇文小学新景校区、花市小学、前门小学、文汇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参与的学业成果展示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学业成果展示活动”主题分别为“一年级——畅游四季”和“二年级——超市购物”。展示活动前,教师精心设计各个学科板块,把学科文本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重视考查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展示过程中,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与老师、家长、同伴进行互动,提升了和谐人际交往能力。每一个学生都体验着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西城区康乐里小学则让学生在职业角色体验中“乐考”。一年级的学生们走进“新华社”、“电视台”和“中国航空公司”,在扮演播音员、广播员、翻译官、记者等角色的过程中,与同学合作开展口语交际、讲故事、英语对话、拼搭图形等实践活动。二年级的学生们参加了课本剧展演、查字典精灵、小作家、交流小使者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是小小测量师”的个人实践活动和“解题乐园”的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英语学科则经历了制作“自我介绍卡”的个人实践和英语情景表演的小组创编活动。康乐里小学副校长胡晓娟介绍,在不同的场景中,学生们或是独立体验、或是与人合作;制作出的一份份精美的小报、自我介绍卡、拼搭出的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无不体现出学生的智慧与才能。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更有对学生审美、创作、合作、倾听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期末的形成性评价成为了师生喜欢参与的一件乐事。“乐考”迎来学生与家长点赞期末考试方式的改变,也让不少学生和家长纷纷点赞。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了考试,自然变得高兴、开心。而对家长来说,“乐考”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活用了所学的知识。当天的考试刚结束,望京实验学校一年级各班的微信群里已是一片点赞,家长们对学校新颖的考试形式十分称赞。赵希源的妈妈发微信说:“在游学乐考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乐考中也学会了与同学合作、协商,互相照顾。”学生家长刘宝娴担任了家长志愿者,在两个小时的过程中,让她对孩子有了新的认识,乐考的内容涵盖了各科知识,并实现了融会贯通,真正让孩子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孩子在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一年级上学的家长杨先生说:“对于一名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分分计较,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损害学习的积极性。给孩子一个轻松没压力的考试,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完成对孩子的考察评价。我为这样的考试方式点赞。”■特色点击“挑战春晚”成学校考试本学期,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小学部低年级学生用情境闯关活动代替期末测试。在为期半个月的闯关中,学生需要历经四关考核,分别是储能站、换能站、蓄能站、释能站,每一站都有相应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知识能力点确定闯关项目,闯关题目涵盖多个知识点能力点。学校通过印章数的累计对学生进行评价,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和合格,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申请重新通前三关中的任意一关。12月末,小学部劳技教室异常热闹,一、二年级学生在此进行了语文、数学通关考察。这是期末过关的第二关“换能关”,在第一关储能的基础上,进行能量的转化——用知识换取能力积分。学生走进超市,自主抽取语文、数学学科共6道题目,考察学生的识别能力、倾听能力和操作能力,评委根据作答表现,现场打分,分数累计后换取相应的奖品。学生们通过本学期的努力,以扎实的知识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纷纷闯关成功。第三关蓄能站在各班内,学生可以在闯关过程中选择易(3分题)、中(4分题)、难(5分题)三档题目,每档题目答对会获取相应的小印章数目,这些小印章会对后面的关卡起到重要作用。第四关释能站是表演关,也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一关。1月13日下午,一、二年级各班教室张灯结彩,以“挑战春晚”为情景,模拟春晚进行表演。学生将这个下午当作大年三十的晚上,从晚上8点开始进行数学拨表盘的测试,然后在相应的时刻都有学生上台表演节目,12点的钟声响起后,教师新年致辞,春晚结束。表演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个人表演与合作表演相结合,表演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孩子们在一段段舞蹈、一首首诗歌、一篇篇课本剧中,以清晰洪亮的声音,具有表现力的感情和动作,赢得了同学、家长、老师的好评。本关的评价也采取了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学生现场参评他人与评委打分投票相结合,个人评星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观点“乐考”对师生提出更高要求“乐考”在轻松了学生的同时,却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认为,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将倒逼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教学理念的提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研修部主任宋浩志指出:“高水平的‘乐考’,更注重的是对实质内容的把控。在命题上,应多关注学科素养和能力考查,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的是,要关注质量分析,在命制‘乐考’题目的同时,注重评价要素的确立,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改进,并将‘乐考’的评价结果留存,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进行教学反思,实现‘乐考’‘乐学’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可持续推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学部卢立涛副教授认为,学习本应是个快乐的过程,如果考试变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会背离教育初衷。通过做游戏等不同形式的考试,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素质,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的考试,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重要的是还学以致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往期末考试用一张卷子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成绩,是应试教育的一种。那时候的考试,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基本上都能考个好分数。而游戏考试则需要灵活使用知识,例如编排课本剧,就要掌握如何去创作语言,这比单纯的写作文要求更高。卢立涛认为,考试形式的改变,对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十分乐意参与这样的考试,这就会引导教师反思,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用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各方声音取消一个高利害的应用考试,实际上是化解了一系列无用的考试。取消统考统测,是取消那种结果高利害的统考统测,实际上指向的,是拿这种统考统测的结果作为升学依据,或是评价学生好坏依据的评价方式。——李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现在北京市正在努力把考试的功利性降低,不把考试的结果跟评优、升学挂钩。但是孩子的学习一定有一个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为主的方式,通过乐考的方式增进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需力,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抱着奖状回家过节。——白淑兰(东城区崇文小学校长)期末展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认可和肯定,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通关的形式可以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赵宗国(北师大朝阳附属小学校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觉得考试就像闯关游戏一样好玩,从心里爱上学习,并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幼升小的适应过程。为了做好期末考试闯关设计,学校还征集了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同学的建议,把课堂交给孩子、把家长融进教育,这就是育英的理念,兼收并蓄、创新不断、创意无穷。——张一诺妈妈(海淀区育英学校学生家长)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中国教研网一个神奇的网站吧!!以下视频建议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声明:本文来自 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 微信公众号,和新浪。转载仅作分享之用,并不代表我公众号的观点 &。如认为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小编,小编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