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温铁军为什么被骂知乎的师父是谁

中式台球锦标赛:温铁军领军辽宁LP队 董艺强势加盟
23:03:06&&&&编辑:&&&&来源:我的台球网&&&&浏览次数:0
  11月12日,第四届&世茂青青小镇杯&全民健身中式台球大联欢暨中国中式台球锦标赛将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举办。本次赛事共有32支队伍参加,刘莎莎、马志宇、刘海涛、郑宇伯、王云等名将悉数出战。为了让球迷更直观地了解参赛队伍,赛事承办方黑八传奇推出了《中式台球锦标赛巡礼》,今天为您介绍辽宁省LP队。
  辽宁省是中式台球较为活跃的省份,涌现出了多位名将。第四届中式台球锦标赛,辽宁省LP队由韩润泽、唐彪出任领队,四位主力选手分别是董艺、徐浩博、温铁军、郑晓天。
第四届中国中式台球锦标赛参赛选手:董艺
  董艺是辽宁省中式台球的&元老级&选手,出道以来,拿到了省内多个大大小小赛事的冠军。在大师赛中,董艺曾经打进过四强,并且在中式台球排名中长期高居TOP32,表现较为稳定。
  这次来到顺义参加中式台球锦标赛,董艺表示:&辽宁队在过去的成绩略有波动,我们也及时总结了经验,在技战术的选择上也做了适当调整。今年中式台球锦标赛,辽宁省台球协会也比较重视,我们将于近期集合,为比赛进行冲刺阶段的备战。&
第四届中国中式台球锦标赛参赛选手:温铁军
  辽宁省LP队中的另一位名将是温铁军。随着比赛时间越来越近,温铁军也和其他参赛选手一样,没有丝毫的懈怠,抓紧时间每天在球房里练习。而不同的是,除了常规的赛前准备,温铁军每天晚上都会进行3公里的长跑。谈及原因,温铁军表示:&中式台球锦标赛不同于普通的赛事,比赛的时间相对较长,我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力,这样才能有好的身心状态去比赛。&
  温铁军作为80后的中式台球选手,从一开始喜爱到选择台球行业,再到现在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球员,可以说他见证和经历了中式台球的成长。谈及第四届中式台球锦标赛的目标,温铁军坦言:&希望球队能够走得更远,但我看32支队伍的实力都很强,比赛结果很难说,我们会竭尽全力。&(黑八传奇)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北京浩凯国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温铁军徐少华谈三农问题?南方社区?南方网
 当前位置: &
温铁军徐少华谈三农问题
14:44:12  
南方网对本篇稿件享有著作权(或专有使用权),未经南方网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来到直播现场。&  日下午5:30――6:30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缉、中国体改研究会常务理事温铁军先生,广东省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先生作客南方网北京直播室。&   主持人一心:各位网友傍晚好!现在光临南方网北京直播室的是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温老师您好。
  温铁军: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一心:来到我们访谈室的另一位嘉宾是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您好,徐书记!&  徐少华:您好,大家好!温老师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今天第一次见面,很荣幸。希望温老师有机会来湛江。&  主持人一心:温老师,您知道您有一个流传特别广的叫绰号也好叫外号也好,大家都叫你“温三农”,你喜欢这个称呼吗?&  温铁军: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我从来不计较这个事。&  主持人一心:您从小是出生在北京的,怎么对农村有这么深的情结呢?&  温铁军:不是,这都是媒体朋友的误解,说我有这情结、那情结,我其实是一个情结方面很淡薄的人,如果说有的话只有责任感,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只是工作要求。
& 温铁军:其实我没有三农情结,有的只是责任感。&
  主持人一心:只是出于对工作要求?&  温铁军:这和现在年轻孩子不一样,年轻孩子都比较强调自我塑造,要找自己喜欢的领域,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是50年代教育出来的,只知道对国家尽责任,所以领导分配我干这个工作就要干好。&  主持人一心:徐书记,温老师说他没有情结,关注三农问题是出于工作的责任感,我想湛江在新农村建设上也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徐书记有没有农村情结?您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既要有城市的工作,又要有农村的工作。昨天温总理的报告徐书记应该是在现场聆听的。徐书记您对昨天温总理的报告,结合湛江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徐少华:我认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已经是中国的大潮流,谁也阻挡不住。所以总理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可以说是能够准确地概括这个大趋势,所以作为代表,我们大家听了都非常振奋。&  主持人一心:温老师作为“三农”的专家,您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看,温总理的报告您有什么感受?&  温铁军:长期以来我一向认为“三农”问题是宏观问题,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农业微观的问题,这是几十年农村调研经验性的结果。我觉得总理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分析了当前的宏观形势,特别是指出了中央自2004年以来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维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且实现了新经济现象,从年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我们这几年一直维持的是新经济现象,那就是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这几年的政绩其实是非常清楚的。我们知道新经济现象只在个别的发达国家才能出现,而在中国宏观调控情况下是实现了。所以我觉得只要是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使经济实现较快、稳定的增长,那农村的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它是和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  首先我觉得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宏观调控以来的经济形势,我们今天显得“两高一低”――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对这个的分析是很到位的。其次对农村情况的分析也是比较到位的,自十六大召开以后,就讲今后农村政策要重视实惠,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县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国家支农资金主要用到村以下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的投入,这两个方向随着国家宏观形势相对稳定、经济维持高增长,财政每年增收的幅度都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国家这几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之后当即指出这两个方向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所以我们才看到2004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用于农村的投入大概两千多个亿,到了2005年是三千亿左右了,到了2006年是3400亿,到2007年是差不多4千亿了。每年增长速度至少是10%以上,这相对来讲比一般增长速度快多了。以这样的增长速度下去,只要维持宏观经济较快的增长,财政继续保持增收,政府二次分配能力加强,我们对于缓解“三农”困境的投入就能够继续下去,通过环境就能够根本改变。有一次总理提过新农村建设,新一届领导班子选择的经济调整的思路已经被这几年的发展证明了。这次报告对这一部分的分析是到位的。&  主持人一心:温老师刚才讲到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这一块也是很大的实际措施,湛江的徐书记一直提出来要以港口工业带动湛江的集体发展。那么湛江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从财政投入、从各种政策的配套支持上,您有什么样的经验呢?&  徐少华:湛江的农业、农村经济可以说是广东的缩影。现在能够有连片20万亩的土地都是耕地的,我认为在全省也找不到第二块了。湛江现在是人均一亩耕地、人均一亩滩涂,人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刚才温老师讲的话我很赞同,当地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要努力实践工业支持、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业的方针,我非常赞同,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三农”问题。&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要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农村经济为什么是弱势经济、弱势产业,农民始终是比较弱势的群体,我认为这个路非常长,但是有一个关是必须过的,市场经济这一关。只有中国农业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才能够强盛起来。当地政府对农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是很重要的平台,但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我提了要让亿万农民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假如他们没有主人的精神、没有主体的作用、没有扮演主角的这种态度,他们永远过不了关的。所以我更愿意谈解决“三农”问题要从思想角度解决。&  主持人一心:您认为怎样能够把农业、农民、农村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呢?&  徐少华:大背景是我们国家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了,作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不能游离于这个体制之外,不可能有另外一个体制来适应“三农”。第二个背景是中国已经加入世贸了,中国农业同样要按照世界市场的标准,这些年我们有教训、也有成功的地方。去年我们湛江的对虾出口4亿美元,可以说现在湛江的对虾影响了全国对虾的市场。广东的对虾能不能出口到美国、能不能出口到欧盟就看湛江了。所以我们这几年做三件事,第一件按照美国与欧洲的食品市场来告诉农民,这样的虾才能卖高价钱、才能卖出去。所以在这次人大会上我也提一个意见,必须尽快统一中国农产品的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不然的话农民不知道国际上什么东西好卖。&  主持人一心:您从政府的角度要加强对农民市场的引导。&  徐少华:要告诉他:你这样养虾是卖不到国际市场上去的。所以第一件事是按照高标准来要求农民,要告诉他们很多政策解读、告诉他们很多标准。首先要告诉他这个标杆是这么高的,你必须跳过去,标杆才不会掉下来,你跳不过去标杆是会掉下来的。第二个要教他怎么跳,要给他一个撑竿竹。龙头企业就是撑竿跳的这个竿,要让农民能够跳过去。现在农民的鱼塘全部都装有摄像探头,农民开始莫名其妙,觉得为什么要做那个摄像探头呢?但是这是国际市场的需要。什么样的种苗下去、什么样的饵料下去、那个虾要养多久、捞上来之后用什么样的运输工具、运到哪里去、工厂是怎么接收的,全部过程外国消费者是需要知道的,他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打开知道这个虾是这样养殖的。包括消费者也有权力打开网络知道这些情况。这是我们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很重要的事,我一直说我们中国的很多鲜活农产品比不上泰国,为什么泰国的水果可以占领全球市场。比如在中国无论是大都市还是边陲都有泰国的芒果、龙眼、菠萝、榴莲,为什么中国的水果到不了全世界去呢?我们缺乏产业链,怎样种起来,种起来之后怎样收起来,怎样有品牌包装、保鲜,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我认为假如说这些做起来之后,再加上政府给农民的支持,中国农业才可以越过这些关口,所以对政府要多讲支持,对农民要多讲奋斗。
&&徐少华:我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要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
  主持人一心:温老师,您觉得刚才徐书记把农民引入国际市场的这种做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吗?&   温铁军:各地情况不同吧,一般地来说讲农业的产业化政策,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大概最近20年差不多各地的思路类似。我们基本上还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现在政府导向是完全市场导向,徐书记表达和大多数政府导向的发展模式差不多,各地情况基本上都类似吧。
  温铁军:中国的“三农”问题可缓,解决谈不上
  主持人一心:您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从政府这个方面、从农民自身这个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温铁军:我得先纠正一个概念,大家知道可能“三农”问题正式提出并且见诸于文字、写成书是我提的,我强调的是宏观问题,而不是一个产业微观的问题,这一点我多年一直坚持。尽管因此受到很多批评,但是最终还是中央接受,并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可能各个有关方面原来需要进一步了解。我在提出时我就强调过,我从来没有提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我只是说如果政策对路,而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缓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可缓,解决谈不上。今天13.4亿人口,在2020年以后会达到十五点几亿人口,最高的估值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国际上做人口分析的人提出中国最高极限人口是18亿,这个说得太过了。还有16.4亿的说法,现在比较保守的说法是14.6亿,比较中性的说法是15.4亿,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大的量。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希望保有的耕地面积是1亿3300万公顷,现在我们就突破了这个数字。我们耕地面积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全国平均算只有一点几了,改革开放初时是2.7、2.8的样子,现在只剩下1.7几了,不断下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土壤大规模被污染,再加上近海养殖海域严重的污染。&  徐少华:渤海、东海都遇到很大问题了,现在就剩南海那一片了。&  温铁军:曾经在近海养殖上台湾就是教训,犯过严重的错误。所有这些事情看下来,特别是像我这种满世界乱跑的人看到太多的经验教训了,所以现在如果能够走得好,能够维持将来15亿人口的基本食品安全这已经是世界奇迹了。你说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这个事,我先得纠正概念,我不太觉得这事可行,缓解差不多,彻底解决不太可能。&  主持人一心:刚才从徐书记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积极推动“三农”问题发展的这种干劲。&  温铁军:我和他不一样,他是地方一把手,我是学者,他不能像我这种说话。(笑)&  主持人一心:呵,那您是在理论上的一种悲观。&  温铁军:不是悲观,是极大乐观,将来能够维持15亿人口的食品基本安全,这哪里是悲观呢?我说你们知不知道我们7%的耕地在养活着世界上20%的人口?你们哪个国家能做到呢?你们有这种奇迹吗?现在中国1亿8千万的转移没有实现大的贫困窟,哪个国家有?这是在充分估计的情况下做出最乐观的估计。我和徐书记身份不一样,我是学者,如果明天要让我当他的角色,我肯定说的比他说的更鼓舞人心一点。&  徐少华:我赞成,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我也不主张夸大它的问题,因为中国在急剧转型,这些问题是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在转型过程中,像温老师说的,没有爆发严重的问题,你的反映有很多利益上的诉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我认为在可控当中。&  主持人一心:有一个网友“一团火焰出水来”说广东现在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而不是农业,更不是农村,我想问专家怎么看?我想先请徐书记回答,因为您在湛江一边要搞新农村建设,一边还要发挥港口工业的带动作用,您对这两方面是怎么看的?&  徐少华: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确定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这是国家现代化逾越不过去的。要与世界强国竞争,必须要使得你第二产业的比例、工业的比例提升上来。但是同样使得农民付出了代价,使农业付出了代价,这又是一个现实。所以怎么样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既有宏观的问题,又有微观的问题。我这次看《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财政计划的一些报告,国家已经开始规划要做主体经济区。因为现在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20万亿了,财政已经很巨大了,已经有条件来做主体经济区了。哪些地方是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生态经济要分开,避免由于发展工业而冲击了环境、冲击了粮食安全。另外一方面对于一个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又跟经济发达地区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着急又可想而知。
  政绩是为官者都要追求的
  主持人一心:您作为湛江市委书记面对老百姓很着急,急于发展的心态,您觉得自己应该保有什么样的心态呢?&  徐少华:我也不赞成片面地批判政绩观,政绩是为官者都要追求的。你说什么才是正确的政绩观,什么是错误的政绩观,也很难一刀切来分开。这就涉及到现在倡导社会公平时不能不讲社会效率。在欠发达地区来讲,或许现阶段还要多讲效率,只有效率上来了社会公平的问题才能解决。只有工业上来了,农业的问题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基础。但是我还是想讲,假如国家目前的财政包干的体制没有大的改变,各地耕地不减少、农业不受冲击很难。不知道温老师同意不同意?&  温铁军:非常准确的问题要害点出来了,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和财政相关的,尤其从94年改成财税分权体制。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他的政绩观是否片面,而在于他是被现在的体制所捆绑着,他只能按照这个体制对他的束缚来思考问题、来发展。这一点他点得非常到位。&  徐少华:比如说每年我要保有整个社会运转以及民生基本问题的解决,必须不少于85个亿。少于85个亿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何况还有人口的增长、需求的增长,还有别的城市标准提高,你不能提高的压力,所以必须在85亿的基础上增长,这靠良好的生态可以吗?单靠搞农业可以吗?不可以。当然又好又快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中央的要求,但是到地方怎样把又好又快变成自己的行动,有很巨大的挑战。
  珠三角模式很难被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复制
  主持人一心:网友“就说一句”问,温老师来过广东吗?对粤东、粤西粤北情况怎么看?&  温铁军:都去过。如果让我谈广东的话,我有文章,而且是新华文摘几乎全文转载的文章,就是分析珠三角的发展问题,其实我比较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比较浙江模式、苏南模式还是广东珠三角的模式,会发现珠三角的模式是很难被粤西、粤北、粤东其他地区所复制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典型的跟香港的制造业转移有关,香港80%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到现在为止广东所谓的外资基本上是港澳资本,这种情况说明任何把一般制造业转移过来之后所留下的是最能够产生收益的服务环节,就是香港接单、广东加工。广东第一笔赚的地租,第二赚的是劳动生产力价值。要往粤东、粤西转的话是很难的,那些开厂的老板多一步都不走,多一公里就多一公里的竞争成本,就丧失劳动力了。一般的制造业又没有门槛,大家拼的是越低成本越好,这让他怎么转移呢?我们让珠三角的模式到内地复制,去四川、重庆这些地方都不太可能。他连往广州城以北40多公里远的清远都不去,除非有特殊情况。现在是在广东珠三角的一般制造业因为利润不断摊薄,成本不断增高,他在往越南转。有一些朋友说要转,我说你往粤西转,海岸线很长,他不去,越南的地价和劳动力比广东的便宜,因此广东的机会成本上升了。&  所以我一点不认为徐书记的设想不好,他设想得很好,现在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我希望能够讨论。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跟广东各界讨论这个问题,90年代中期希望广东尽可能生出一个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因为广东当时已经卖全国了,天下都喝广东水,全国都买广东货,已经变成这种情况了。在市场扩张到这种情况时亟待形成产业升级,这时大家都追逐眼前利润,没有人注重产业升级,所以变成恶性竞争条件下利润摊薄,出现了一般制造业向外逃。怎样把珠三角所谓的发展经验再挪到粤东、粤西、粤北,也许是我笨、我孤陋寡闻。&  主持人一心:我们想让您给我们出出招。&  温铁军:一切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先头。具体比如说湛江怎么办,一定要是做完湛江的调查研究之后才敢说怎么办。&  徐少华:我们湛江要请你过来。湛江的实践也证明了温老师的判断,我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持慎重态度。基于三个认识,一方面是珠江三角洲好的企业未必能够很主动地转移,主动转移的,或者是迫于政府压力转移出的一些污染企业、低附加值的企业,别人的事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第二省政府推出支持了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有利于县一级一些招商引资,过去连工业一年都找不到一个的,今年可以办起来一些了,使他们财政有好转。但是作为市本级来说我们是持谨慎的态度,用于发展有相当规模、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不是一般的转移。所以我们招商引资要独辟一条新路子。要学珠江三角洲好的经验,但是要避免重走一些付出严重代价的老路。要避免人家先干起来我总量再污染的一塌糊涂,再治理,我们欠发达地区再搞一轮,这不是可以发展的。&  主持人一心:体现了一种很慎重的态度。&  温铁军:这个态度,你请我,我一定去。(笑)
  农民、农民工最讲示范
  主持人一心:这次“两会”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热点问题就是对于农民工的问题,可能徐书记面临的是怎样使大量农业人口转移,温老师面临的是农民怎样提高收入的问题。两位专家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不同的思考,我们想听听两位专家对农民工,包括农民农业人口转移问题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徐少华:湛江是一个人口大市,720万人,农民还有接近500万,也很典型。所以从广东粤东粤西加起来是中国的缩影,既有人均最发达的城市,人均GDP七千、八千,但是东西两翼只有1300多、1500多,山区刚刚过一千,广东这么发达的地方,它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就如全国的发展不平衡。所以解决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劳动力的培训问题、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东西两翼尤其是在湛江非常有针对性。广东每年一千万到一千三百万的外来民工我们怎样占有一些份额,让这些老百姓能够外出打工。我给他们算了,现在都关注民生问题,政府要帮助老百姓改造毛土房,我也持保留态度,孤寡老人、没有劳动力的人政府应该帮助建起来。有劳动力的人,有小伙子、大姑娘在家的政府是不是要拿现金的话要考量。一个人出去打工每年赚五千块钱,两年就有一万块,这样几年房子就盖起来了,所以还是鼓励他们外出打工,盖房子,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一味的你没有房子,政府给钱盖房子。转移劳动力,因为雷州人有一个问题,不会讲普通话,所以政府要花钱做普通话的培训。包括张书记都有要求,雷州人到珠江三角洲白话不会讲、普通话不会讲,我还是要先花钱,先培训普通话,普通话培训好了外出打工。&  主持人一心:可是农民不一定接受啊?你还不如先给我钱。(笑)&  徐少华:农民最讲示范了,就要看范例。人家出去打工,两年回来盖房子、娶老婆。当他旁边的人就是这么干起来了,他也就跟着他们去干。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得帮助农民形成组织
  主持人一心:网友唯德贵说:农民就是图个实在,只想知道庄稼怎么增收,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视,但是重视还远远不够,作为农民大都知道一些贫困山区农村政策到位,农机站要靠边站,指不上,要资金年轻的都往城市跑,年老的守老屋。您怎么来改善农村存在的这种普遍的现象呢?年轻的都跑了,徐书记也在做转移劳动力的事情,农业发展靠谁呢?需要资金、需要新技术来发展,该怎么办呢?&  温铁军:不是讲市场经济嘛,市场配制要素当然会把最好的要素配制到最能产生收益的领域,农业不是产生收益的领域所以就留下了“386199部队”吗?既然你讲市场经济,这就是谁也挡不住的。什么办法能够缓解这个矛盾?咱们不说解决,解决没戏,不可能。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东亚国家,你到日本、韩国,新农村建设搞了几十年,农村该铺的道路都铺了、该搞的水电都搞了,照样剩下六七十岁的老人。到日本、韩国看一看,哪怕基础设施什么全都搞好了,老百姓家家户户住两层小楼了,仍然是这样的,这个规律你逆得了吗?逆不了。&  什么情况下算是缓解呢?得帮助农民形成组织,单家独户缓解不了,形成组织就缓解得了了。形成合作社组织干嘛呢?让农民形成的合作社在非农经济中形成活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是给农业领域高额补贴的,你看一看韩国农民收入的64%来源于政府补贴,日本农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几来源于政府补贴,欧盟农民的收入百分之四十几来源于政府补贴,美国一户农民可以经营几十公顷的土地,有好多是来自于政府补贴的。我们全国两亿多农户,当然我们补不起了,但是如果农民组成合作社就可以引领他进入到和农业相关的其他领域中产生收益,然后反哺到农业上来。不组织起来,光靠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所谓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是指组织起来的、有谈判地位的,能够进行其他非农领域的组织才可以成为主体,单家独户成不了市场经济主体,如果能够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话,两千多年前的“鲁国赎奴”,那时就完全自主经营了?就完全市场经济了?那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在发达国家,特别是东亚发达国家的情况来做对比的话才能说清楚中国的情况,切不可用一句概念说我能够解决问题了,所以还得区别对待。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
&  主持人一心:您的观点正好印证了徐书记讲的要城市来返哺农业,用农业来支持农业。&  温铁军:那是中央提出的,而且主要是中央的责任。指望着不发达地区,比如像一些人均才一千多一点美元收入的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实现城市支援农村、工业返哺农业,一定是全国一盘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当然这个责任也得说清楚。到目前为止中央地方两级财政加起来占到GDP比重的20%左右。今年两万九千多亿的财政,20多万亿的GDP,这么一算帐的话又是三万九千一的财政,大概是二十点几万亿的GDP,又是不到20%。发达国家要想建立覆盖全部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都搞得好,包括公共建设都是财政搞,美国是50%以上,欧洲国家是50%以上,一般发达国家是30%以上,我们是20%。徐书记讲到的这个事,现在财政分级承包解决不了问题,他说到点子上了,还得有过程。所以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搞十几年,也许十几年之后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彻底解决不太可能。&  主持人一心:其实我们广东在全国处于一个经济大省的地位,而且在经济上我们是排头兵,我们也想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继续保持这种排头兵的地位。“三农”问题也是一个突破口,您给我们支支招,刚才徐书记也说了广东就是全国的缩影,我们本身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经济群,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的农村农业地区,您说我们怎么能够探索出一种模式来呢?&  温铁军:不行,我还是坚持我一向的观点,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我去年没去广东,现在广东如何和新农村战略相结合,既能够发展经济又能够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这事我说不出来,没有调查研究我不敢瞎说。做学者你得严谨。&  主持人一心:我们也期待您进一步关注这个问题,能够给我们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来。&  徐少华:欢迎你到湛江来调研。
  徐少华谈“徐闻模式”的经验
  主持人一心:徐书记在探索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徐闻县模式是比较有思路的,您从徐闻模式的建设思路中给我们谈一点建设经验和想法。&  徐少华:徐闻之所以取得成功做了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政府把基础设施搞起来了,尤其是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大力帮助雷州半岛排水治旱。把支持雷州半岛,尤其是徐闻一片的水解决了,原来没水突然有水了,庄稼地能够长东西了。第二点是路,现在徐闻的道路建设是全省的先进,镇通村、村通村已经达到85%了。过去的庄稼烂在地里,现在那些购销公司可以直接在田头收购农产品。第三,政府把原来一块五、两块钱的电价通过电网改造现在降到六毛钱左右了,干了这三件事,使得农民负担大大减轻,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原来的荒坡地现在有人开垦、开发了,原来烂在地里的庄稼现在有人收了,原来付不起点灯的钱,现在农民也支付得起了,这是政府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还是要告诉农民,你的农产品市场不仅在徐闻、不仅在湛江、不仅在广州,而且在港澳,在全世界。尽管这个看起来有点儿高,但是我们宁愿从高开始做了,我们把它撑竿跳的竿做的高一点,现在徐闻大田里一百亩地有五六种庄稼,可以看到农民一年可以有两次挑选,上半年种香蕉,下半年种菠萝。在徐闻一百亩地有多种庄稼,直观可以看出是根据市场经济来的,而不是根据市委书记要求他做什么的。&  第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引进良种良法。过去湛江有非常广袤肥沃的土地,但是产量一直上不来,比如湛江的甘蔗是全国地级市产糖最多的,每年过一百万吨。但是平均亩产只有五吨半,在南美、非洲不是问题的,但是雷州半岛这么肥沃的土地只有五吨半,张书记提出要求,我就下决心干,“十一五”实现吨糖田的目标,假如从五吨半变成九吨就可以从中减少60万亩的农田,还可以有一百万吨的白糖。所以引进良种良法太重要了。国家批准湛江农业示范区,也包括徐闻这一片,很多台湾商人进来告诉当地农民,或者是他们自己承包土地,你是一千块钱的收入,按照我的方法搞三千块、八千块的收入。他们种香蕉可以种出一万块钱的香蕉,一亩地。我们种的话只种出两千五,所以徐闻为什么取得成功?还不单是我们发动农民盖一些房子、搞一些道路,真的它的市场思维已经开始渗进它的农业领域了,徐闻被国家定为一个先进典型,我们需要干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这三点是成功的。&  主持人一心:体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  徐少华:农民知道这个好卖种这个,这个不简单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今年年初来,他说雷州半岛换了人间。既是一种鼓励,我认为也是一种鞭策。他说换了人间不但是这个地方变美、变好了,而是这个地方人们的思维方式,那种陈旧的概念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何让农民成为主体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主持人一心:温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网友GZSHXS发帖子说:温总理警告各级官员,不要强迫农民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当时提出不要强迫命令、不要形式主义、不要搞形象工程等等,这都是一开始就强调的。而且胡锦涛总书记后来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提出要尊重农村意愿。他在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之后,有关讲话中不少于五六次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到五中全会就变成了五要五不要,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各地出现的一些现象,大概和地方很难完全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完全按照国家统一战略来部署工作有关系。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国家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这是2005年10月份,到变成2006年3月份全国人代会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在这几个月时间里各地人代会都已经开过了,对当地“十一五”都做了“十一五”安排,有法律效力了,结果全国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意见调整之后的意见,晚于各省、市级人代会,这是客观上的矛盾,怪不得谁对谁错,还来不及调整成和新农村建设有关的。所以我就觉得这事恐怕得允许有一个过程。中央新农村建设提出要十几年,开头来不及调整规划、也来不及通过调查研究来如何科学地、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新农村建设,急功近利开始一些盖房子等情况,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个认识过程、调整过程,大家都别急。&  主持人一心:徐书记介绍过,对于徐闻模式,政府对于好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政府在推动、主导的,您认为我们怎么协调,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怎么体现?&  温铁军:政府主导不是问题,一说新农村建设中央拿出30多个亿,17个部委抢盘子,到市一级就是17个部委办局下属部门来主导投资,政府主导不是问题,政府希望能够把更多资源留在政府,他要追求经济发展,当然还要追求政府部门的自然消费,咱们都理解。我也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20多年,这事都难以避免。&  徐少华:其实政府不主导才难呢。&  温铁军:难的是如何让农民成为主体。&  徐少华:我完全赞同让农民成为主体,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成为能够经受得起风浪的主体,这才难。&  温铁军:包括徐书记刚才讲的结构调整,很重要,但是到底是市场引导农民结构调整还是政府引导农民结构调整这也都是讨论的话题,另外再说。我觉得政府主导要和农村作为主体结合一定是有一个中间的制度安排,我们把它叫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果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话等于是浮在半空中的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的话上层建筑物是空的,即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投入,也得和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只有把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合作社建设好了才能结合,某种程度上要综合考虑,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偏差。
湛江网友和书记网上交谈、交流、交心
  主持人一心:湛江网友上来提出太多问题了。徐书记,对于湛江的发展,网友们最关心的您知道是什么吗?大的钢铁项目的问题。现在网友们特别关注的是钢铁项目的进展进度、进程是否能够落成。我想您可能也是持续有一两年在为这件事情奔波、操劳?&  徐少华:因为国家没有正式批准,所以我有所保留地介绍了。钢铁结构的调整,包括在湛江建一个大型的钢铁厂,我认为这既是钢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湛江人几十年孜孜以求的一项重大经济任务。目前的进展是宝钢已经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并占大股。&  主持人一心: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  徐少华:宝钢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钢铁企业。第二个选址、规划也已经确定。湛江人也为这个钢铁项目奉献了几十年,最好、最优、最深的岸线都没有动过,都没有给别的小企业侵占过,一直都是为这个钢铁项目做准备的。上次专家来、领导来我表述这个观点他们非常感动,因为他们认为这不但是湛江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我也说过一句话退一万步说,就算国家眼前对批准这个项目还有时间上的考虑,但湛江仍然为在这里建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保留最好、最优、最深的岸线。第三点,国家层面正在做选址的比选论证,我们相信国家会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来决定在中国的沿海建设一座大型的钢铁厂。我们作为湛江的人、湛江的领导,当然是有志在必得的心态,但是我们尊重国家的决定。&  主持人一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湛江网友,包括徐书记对这个项目的渴望。我们真得期待它有成功落成的那一天。网友寒云飞首先对您在湛江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问您茂湛铁路什么时候能够开工落成?&  徐少华:茂湛铁路是国家新的南北大通道,是洛湛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洛湛铁路全程一千六百多公里,差不多建成有一千公里了。大概还有几个分段,大概是四五百公里正在规划建设。湛江是一座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城市,包括铁路运输。现在茂湛铁路已经经过国家的批准,是洛湛大通道的组成部分。2007年下半年可以开工。
  在这里也向网友说声道歉的话,因为湛江到茂名的铁路线一直没有拉通,就是三角形的这条斜边没有接上,所以国家铁路七次提速,湛江人到广州坐火车的时间都没有减少,都没有享受到这个提速。我为此反映到铁道部、反映到广州铁路局、柳州铁路局,希望让国家铁路提速能够惠及湛江几百万人,他们说硬件上要靠茂湛铁路。茂湛铁路将使湛江更好地与珠江三角洲融为一体。现在湛江铁路线是三条,一共四条铁路线,第一条是黎湛复线,原来黎湛是单线的,现在复线正在加紧建设,今年6月份可以铺轨完毕。第二条是洛湛线,就是接通三茂、直接通广州的。第三条是粤海线,通往海南岛的,这条线路起来之后,对于雷州半岛的运输将起到重要作用。刚才说徐闻雷州的农产品为什么好卖了?跟这个铁路线有直接的关系。国家铺设了这条铁路线也为湛江新农村建设、湛江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一条铁路线铁道部与广东省已经签署了协议,要建设珠海到湛江的铁路线。这个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工作,我们期望明年能够开工。&  主持人一心:我们也希望这五个半小时的目标早日实现。&  徐少华:老百姓也给我们很多压力,为此感到很抱歉,这个硬件没有上来,没有办法,我们加快干。
湛江发展展望
  主持人一心:网友随夜的风:此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构建“环北部湾经济圈”成为一个代表们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广西做得似乎比较多些。请问徐书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湛江是否参与?&  徐少华:目前来讲湛江还是环北部湾中经济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市,我不好说经济实力,我只说经济规模。我想讲三个观点,第一点非常佩服广西老大哥,在国家实施东盟自由区战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作非常主动,出击力很强,投入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干劲很大,那种后来居上、不甘人下,没有条件也要发奋干的劲头值得我们学习。这有助于湛江人、湛江港克服老大思想。因为过去湛江港一直以为我们自己厉害,防城、北海、青州几个港比不上我们,但是一分析数据,人家后来居上比我们强,所以竞争是好事,所以迫使我们不要高枕无忧。那天我看电视专题片是讲他们加快与东盟通道建设的专题片,我对他们表示敬意。
  第二在环北部湾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过程中湛江以及湛江港理应担当主要角色,去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全市已经达到8千万吨,湛江港刚好建港50周年,过去这50年走过的历程很艰辛,达到一千万吨用了八年时间,从一千万到两千万吨用了九年时间,从两千万到三千万用了六年时间,从三千万到四千万用了四年时间,但是四千万吨是2003年,我们连续四年时间,每年跃升一千万吨。去年一年净增1500万吨,我也注意到去年防城港一年净增1500万吨。我在2005年党代会的报告,把湛江作为西南出海重要通道,后来我们改为担当西南出海的主通道。因为我们吞吐量已经比其他港口多出一半,我们应该有这个决心、这个能力来担当西南出海主通道,同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样一个海上贸易中争当海上桥头堡。&  第三个观点,我们准备干什么事?过去这三四年的时间,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4月份到湛江港视察,这是对我们的巨大政治动力。同时国家扩大开放这样一个态势也给我们经济的动力,湛江人自身医治创伤,更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温老师刚才说湛江出大事之后他来过,我想请他看一看这八年有什么样的变化,正是湛江人有医治创伤的决心,所以我们从湛江港干起,我们确定了以港兴市的战略,挖深水航道,现在湛江通往外海的通道已经挖到负20米,再要挖一年半的时间挖到30万吨级负22.5米,这是老天爷赋予湛江天然良港的条件,其中跟这个航道有关,别的航道下面基本上都是岩石,需要爆破,投资量很大但是湛江下面全部是泥沙,用吹跟抽的办法就就可以移走。将是亚洲地区人工开挖最好的一条航道。而且上面没有大的河流泥沙补充,我们建了与宁波并列最大的30吨级铁矿石码头、20吨级铁矿石码头,这几大工程促使我们吞吐量上来。接下来湛江港以每年不少于100亿的速度在增长。
  要干三件事,首先要改革港口管理体制,还是那种老大的思想,国有的体制,粗放的管理不足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所以我很期望从国际上,包括从香港引入一家具有大型港口管理经验的集团。不但是要他们资金,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的管理,要他们通往全球的这些航线。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  第二件事继续部署建设大型码头。因为专家的论证我丝毫没有贬低专家论证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太快,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经济怎样走向有时往往不是论证能够判断清楚的。我们在干30万吨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时专家告诉我们这两个码头饱和需要15年的时间,但是没到三年,现在外面的锚地每天油轮都超过八九条,矿石船超过十条地等待,三年就饱和了。这说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正在发挥效率,国家大进大出的战略正在发挥效力,对港口的需求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干大型的码头。&  第三件事要培育物流中心。因为随着现在铁路线的建成,随着重庆到湛江高速公路去年底的建成,原来重庆到湛江需要48小时,现在朝发夕至1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物流往这方面走,而且随着洛湛铁路的修成,湛江港将要从西部地区拓展到东部地区,随着深水航道以及大码头的建成,还会通过水转水的业务拓展到华东地区。长江三峡的建成对发电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江三峡包括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它的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现在交通部门的专家反复讲长江水道拥挤,必须要使上游货物寻找新的通道,湛江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全力推动整合与基础设施配套。湛江港是湛江经济实现振兴发展要打出去的一次拳头,这个拳头捏得紧不紧、打出去狠不狠全靠我们自己。张书记最近给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批示,他说湛江港吞吐量突破八千万吨应该开始构想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我理解他的意思,你的吞吐量没到八千万吨你也没有资格说这个话。现在大连、天津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来构想建设的,张书记对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期望,希望在南方建立构建通往东盟、通往世界的国际航运中心,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今年必须要过九千万吨。明年必须过一亿吨,“十一五”期末时干过1.3亿到1.5亿吨。而且港口集团、码头建设这些专家告诉我们,只要过了一亿吨,这个增长的量是快速的。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厦门港这些港口的老总我都一一拜访过,他们说从零到一亿吨普遍需要30年到40年,但是从1亿到2亿吨一般四到五年就解决了。集装箱只要上了一百万箱需要培育一二十年,但是一百万箱到两百万箱甚至一年就可以解决。现在我们的节点是一亿吨,希望在2008年能够顺利实现。这是整个湛江人都关注的,我们什么时候干过一亿吨。我们旁边的老大哥也在盯着我们,我们也盯着他们,谁先干到一亿吨。这是湛江的核心竞争力。
  徐少华:干事业我不会累,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综合实力
  主持人一心:您的这种竞争的压力很大。我应该是四年前听您说过湛江人穷怕了这句话。还有一个网友“大风吹”想问一下徐书记在湛江累吗?&  徐少华:干事业不会累的,特别是你在看到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我不愿意说那些很冠冕堂皇的,为老百姓干了什么事的话。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地方领导人最需要考虑的,特别是现在说了很多民生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解决民生的问题离不开综合实力,一个城市离不开核心竞争力。有了这些解决民生问题才有根本。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固然重要,解决民生问题固然重要,都是我们执政为民应该做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基础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快速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空谈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落在实处必须是把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起来。特别是在国家目前财政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自家还得管好自家的事,同时对国家还得有贡献,都靠核心竞争力。还不能自己赚的钱都花掉了,还要对国家有贡献。去年我们全市财政总收入150亿,我们自己花了85亿,对国家还贡献了差不多四五十个亿。今后还是这样一个态势。所以我们把它归纳起来,湛江的核心竞争力是五方面,深水大港、重化工业、交通枢纽、科教大市。因为湛江是除了广州市以外唯一大学最多的一座城市。最后一个生态环境。&  主持人一心:说到科教大市有一个网友的问题是在湛江广东医学院为什么发展不了?&  徐少华:这是我的心头之痛。广东医学院搬了一个校区,搬到东莞去,当然东莞对他们有吸引力,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国家在这里部署大学是统筹考虑的。为此我很难向当地的老百姓做出交代。所以我们最近有措施,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把本部,包括研究生部都稳定在这里,同时在新区规划已经给他们土地了,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也将要开始。他们本部不会离开湛江,通过网络、通过南方网要告诉全体网友。&  主持人一心:网友们也呼吁广东医学院的根一定要留在湛江,要把他留着壮大。&  徐少华:不会走的。&  主持人一心:看来您和网友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徐书记网上有太多关心湛江发展的贴子了,在这里不能一一回复了,我想您利用您的业余时间、休息时间能够关注一下网友问题,尽可能多跟网友们交流一下。四年前,我采访过徐书记,四年以后,我觉得徐书记不变的依然是这种实干精神,真得是没有变。还有干事业的激情和热情,我们还能够感受得到。这个我觉得也是我代湛江人民感到最欣慰的一点。&  徐少华:我最后说一句话,大自然赋予了湛江振兴发展的良好条件,这是一片热土。在这个地方干成事业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最高的人生价值。特别是湛江海湾大桥,网上报了很多好的照片,我当主要领导的人去奠基剪彩,这已经是我最高的价值,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主持人一心:有一位网友从湛江海湾大桥将要建成到所有的建成都拍了照片。&  徐少华:有一个网友从桥墩出水到合拢每天一张照片,这可以申请吉尼斯大奖了。&  主持人一心:希望有机会徐书记给我们网友颁一个奖。(笑)&  徐少华:南方网我每天都上的。温老师很高兴与您在这里一起听您的很多高论,雷州半岛欢迎您过来。&  主持人一心:谢谢徐书记、谢谢温老师。&  徐少华:我真诚地邀请温老师什么时候来湛江给我们上一堂“三农”的课。&  以上文字经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如有错漏,敬请谅解。(文字编辑:北北 图片编辑:可民 摄影:长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 【】
该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尊重作者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本站首发文章转载请经南方社区授权。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评价温铁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