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练太极拳如何收腹股沟为什么胸腹发胀,头晕?

  练太极拳后感到头脑昏沉,身体出现不舒适等各种感觉的现象就是不正常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第—种是头沉、头紧、头胀等。这反应怎么处理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主要是精神紧张,意守过重,或意守部位偏高,意识太强,自我强迫入静,以致精神、形体未能做到整体行为的放松所致,要排除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可配合长呼吸进行放松,消除紧张。第二种是头昏眼花。这种反应是由于练太极拳时不自觉地低头,过于紧张后出现的,有的还会昏昏欲睡。应该先自己检查一下练功时是否放松,或头是否过于低,要随时进行纠正。如不行,可将眼放开一条缝,见一丝光,或休息一会。如果效果还不大,可用双手分揉前额,至太阳穴,揉压太阳穴,梳推头顶,按揉百会、风池等穴位,这样就可以消除头昏眼花的现象。第三种是练太极拳时全身湿热,大汗淋漓。出现这种症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身体不放松,精神紧张,杂念太多,致使心情急燥引起的,放松了,呼吸自然了,心静就自然凉了。第四种是练太极拳后出现腹胀、胸痛,后仰时胸、腹发紧。这个反应是练台机器时过度紧张、过度用劲、憋气所致,可暂停习练,充分放松,让动作、呼吸自然放松,在胸腹部痛的肌肉处用手揉捏推摩或拍打,一般会较快消除的。第五种是出现口干舌燥。初练太极拳者由于吸气时间加长,或吸气后停闭时间较久,致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活动加强,从而使唾液腺的正常分泌受抑,以致出现口干舌燥。如果练太极拳前患有胃肠功能障碍等症,也会反射出现唾液分泌受抑制现象。如果有上述反应,可改变呼吸形式,可将呼气时间加长,吸气自然就少。所谓气功界不传之秘之一,就是“短吸长呼’。另外,练太极拳时不要用口吸,要鼻吸鼻呼。胃肠功能障碍者,通过练功,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也可在练太极拳时适量喝水。第六种是练太极拳后出现遗精。个别人在练太极拳后遗精频繁,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振。这种现象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神经系统活动紊乱所致。也有的是由于意念会阴或下丹田部强度大,时间长引起的,如果是因意守部位低,对生殖系统有较大影响,可将意守会阴与下丹田改为意守中丹田。第七种是练太极拳时气向上冲,有时还有头痛、头晕等不适的感觉。出现这现象多是由于意守部位太高或意守的方法不正确引起的,也有的是急于打通大小周天,强以意领气运行所致。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应检查一下意守方法是否正确,意守部位是否太高,强度是否过大。一般应意守胸部以下。另外,练习大小周天时,应循序渐进,不可强行以意引气。上述现象较轻的可改练放松功,一切顺其自然,严重的可暂停练功,待以上现象消失后再练。第八种是站桩时出现腹胀。这现象主要由于因呼吸用力,或胃肠气体不能吸收和排除所致。也有的是意守下丹田强度偏大,使腹内肠管功能一时紊乱引起的。如果是因为呼吸不当,可将腹式呼吸改为自然呼吸,练功时间缩短,减少对意守部位的强度,如果不理想,可暂时停练,做好揉腹按摩,消除腹胀。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很多不正常反映其实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太极拳爱好者(sidygirl5566)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sidygirl5566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idygirl5566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太极拳教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杨学政
E-maiL:&& 电话:
打起太极拳来,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神驰气随力合,肩肘腕胯膝舒展,举手投足动作大方,头脑清楚胸腹舒畅,身形自然流畅,神态安详飘逸。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动作,开合如弹簧伸缩,呼吸与进退相吻。这抨捋挤按採挒肘靠,起落进退腾闪圆转,缠跪挑撩劈壁挂蹬,有织的交融在一起,给人以机敏灵活、轻松活泼之感。是一适合男女老少活动的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健身项目。
太极拳集技击、气功、医疗、思想修为、文化艺术和美学融于一身。习练时全身心舒缓放松,神识与肢体韵律相合,周身气血相随流动。上下通,左右通,全身通。对改善身体的平衡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全身心的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保健和修复作用。
初练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
1、先练心定放松入静
习练太极拳者,首先要学会松静。
放松是全身心的。放下一切烦恼,使头脑空空洞洞。松到肌肉仿佛要脱离骨架的悬挂,有下坠之感。犹如刚从山路上走下来的樵夫,卸下了肩上的千斤重担,倚躺在村头的大树旁;好像刚刚生产下婴儿的母亲,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放松地呼吸,细微之处是神经能感觉得到的。入静的感觉是轻松的;看蓝天,觉得特别清澈;看麦田,是绿油油的一片;天人合一。思维解脱,连四肢百骸都放下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浑身轻飘飘的,四肢动作起来有沉重的感觉;这种沉重的感觉是舒服的,如飞翔、似畅游,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舒畅;确有御风而行的体验。
入静和放松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互为一体。入静放松是一种休息,放松入静是一种储蓄。
松静做得好,可以感觉到气血在身体内的流动。松静做得好,可以感觉到浑身汗毛孔的开合。坐下来,感觉到脑瓜皮有一种被抻拽的感觉,全身的皮囊都沉坠到了下部,好似一个上轻下重的“不倒翁”。躺下来,感觉到整个身体似一个大水袋重心都移到了下面。
放松和入静是一种功夫。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或出来。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可视为人体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合作。该你这器官当职的,你应该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不该你这器官当值的,你可安排这个部门放松入静、养精蓄锐,以备更好的工作。
一张一弛相生相伴,这就是太极。它相安、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平衡。如太极图示:黑白均衡,阴阳鱼不偏不倚。掌握了这个技巧,你休息时,才能进入高质量的休息状态。你工作时,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有的人摆不正这种关系,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级战备,全方位总动员,浑身各个器官都处在全神贯注的紧张状态,时时刻刻不松劲。搞得人精神憔悴,体力疲惫......
也有的人无论干什么事、都显得心不在焉,腰来腿不来的。缺乏那种斗志昂扬精神活泼的劲头。松松垮垮没精打采的如一具行尸走肉。
上述两种现象都是偏激的。都是违背太极平衡学说的呀。
你看那同是砸大锤的:有的人抬锤是用力而且还借用一部分力,落锤则是休息;一张一弛利用惯性做工,工作顺利水到渠成。也有的人,抬锤用力,落锤也用力;不懂得借力,自己使的力与惯性力相互别劲;力没少费,工作效果还没人家的好。
工作和休息反映的是太极,二者关系处理得好,产品质量就高。二者关系处理的不好,效率就低下。
练太极拳,放松的目的是为了轻灵。浑身放松了,关节才能不僵。浑身放松了,才容易达到内三合与外三合。浑身放松了,重心的位移才能达到灵活。
练太极拳,入静的目的是为了应变。入静了,你才能达到耳聪目明心与宇宙相通。入静了,你才能感到蚊虫欲落汗毛之上便有觉察。入静了,你才能体会到练拳时有宇宙人与你相搏的感觉。你才体会到内外统一,意动身随,劲力完整,身轻如燕,手到劲发的效果。
2、教与学的理念
初练太极拳,要先学筑基功夫,练好武术基本功。站桩,踢腿,盘架子。静功,动功,调息功。行步,跺步,趟泥步......
练拳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要清楚。
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求自然的道理要明白。
学拳理,要理论联系实际。授拳时,一着一式拳史的来龙去脉、演变情况,要讲得透彻。一着一式的用途及技法要拆解清楚。这样练起拳来,才会思路清方向明。有了具体的行动坐标,才不会重走弯路。打起拳来,才不会拖泥带水,动作才能做得干净利落。
练武之人要经常地弯弯腰、压压腿,抻筋松骨。这样动作起来,不僵不束关节活,闪转腾挪身法灵。打拳时手、眼、身、法、步要协调一致,拳架要中正安舒,自然大方。动作要以神为帅,身为驱使。通过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连贯自然。做到上下、左右相随;内外一致,完整一气。
练武之人要经常地练习自己的心性。如水中的鱼漂,思想上有高度的警觉,身手上有应万变的措施;呼吸自然,神态安详;无论水的脾气好与坏,都奈何我不得;始终保持水动身闲的姿态,安然的挺立在水中。达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身心合一,意动身随的自然状态。做到情绪舒展,身形飘逸,永远是个自由身。
练武之人要讲究精气神。要学会练养结合,把身体和精神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始终给人一种精力充沛,气宇轩昂,英姿飒爽之感。
过去练武讲究三五更的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老师教弟子也是鞭打快牛,恨不能弟子立刻出师名震武林。受传统意识的影响,现在武师教学生,也是嫌学生用功少。很少给学生讲练养结合,更不讲练功十八伤。所以有的运动员从事的是体育运动,可到老了却落个身体伤残累累。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可是由于锻炼的不得法,你却落得了一身病,这岂不是事与愿违?要明确练武的观念:舒身心,重保健,讲实战。
所以,练功的方法,要适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每着每式的动作,要感到舒服自然。不要违背常理,去强求那些违背生理规则的动作。
当老师的也要对学生教得认真负责。比如同是站马步或三体式桩法,这站与站的方法不同。老师不能只求外形而不给讲内功。表皮的东西:马步和三体式等桩法讲撑圆,特别是外撑。即阴经为虚,阳经为实。可有的人练了一辈子拳,也不知道外撑内涵这一点。结果练得腰扭膝伤、双重劳损,气血不顺。所以练拳姿势要规范,每处的虚实要清楚,行动要符合科学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要懂得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既要清楚着法,又要明白劲法,还要知道练功的途径。目的明了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去练。要分析,要体察,要推理;亲自去试去体会,考证这个动作是否科学;自己如何使得更顺手。
毛主席说:“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掌握了基本知识,解题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了。
有的人故弄玄虚,将太极拳说得神乎其神。有些少脑筋的人,便信以为真整天屁股后面追着“江湖术士”妄图得点“秘籍真法”。其实,太极拳和其他门派的武学一样,没什么捷径可走。只要你明白了拳理,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习练,体会,实践就可得到提高。在这里重要的是实践,体会,总结,提高。光说不练,到时候手脚是不听使唤的。
有的导师授拳是因人而异。在施教方法上: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在研究项目上开个头,其他由学生去闯去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导师给出出点子、打打气。当学生实在做不下去了,导师帮忙转向。
我曾遇到一个太极拳爱好者。他从师学拳三十多年,至今拳技也没有超过他的老师。而且他老师教了一大帮徒弟,可弟子超过老师的没有一个。我打听他老师教拳的情况?他说老师教拳不辞辛苦,对学生认真负责。我问是不是你的工作很忙,平时没时间练拳?他说每天坚持练拳从没间断。谈起自己的老师,他态度庄重,显得很自豪。他把老师奉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随老师学拳,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练。别人有所突破创新,他就批驳人家错。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年他不能毕业?因为他只能机械地画老师传授的套路,他的工作意识,还停留在被动的、奴性的、等着喂食的阶段,所以他只能成为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的跟随者。
何谓对错?实际上这是一个朝近与朝远道的问题。有时学拳者不见得水平低,教拳者不见得水平高,教与学是个相互提高的过程。要扭转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互教互学的新学风。一个专家,他之所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因为他的成功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造就的。先祖的心血,通过几代人继承下来,再通过他与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实验,才培育出一朵漂亮的花。
迷信他人,而不敢相信自己;突围、创新的底气便不足了。所以老师要给学生信心和个性发挥的机会,要教给学生提高做人境界和道理的修炼方法。
有一个天赋很不错的习武学生,在私下里埋怨老师管得特严,不容他有任何不同于老师的想法,当学生就是在当老师手中的剑,学拳练武一点也不能突破老师的框框。这样的教学方式,岂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武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武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才是一名高水平的学者。
有些人,爱跟帮凑热闹。练拳只画道而不讲究练拳效果;不知道练功要选场地;不讲究练功前的热身运动;不讲究练功中和练功后的休整和保健;不讲究生活规律。这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没啥出息的锻炼方法是不可取的。“追星”是年轻人的游戏。
活动方法有说道,生活尽量有规律,运动量保持要适度,这是生活常识。
有的人问我:“何谓运动量适度?”
我体会:“每天坚持锻炼到身体微微出汗。身体感到有些疲乏了,稍微休息一会儿,体力就能恢复过来。在这一天当中,身体感到挺舒服,精力感到挺充沛。吃啥啥香,睡得蛮好。一周当中有一天安排的运动量幅度大一点儿,出一次透汗。这对于我来说,就很好。”
人的体质不同,对于适度的感觉也不一样,你只要做到了吞吐平衡就为适宜。然而人的思想认识不同,对于“度”的理解也就有了偏差。
有的人为了出人头地,运动量超过人体承载能力和生理极限,靠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工作方法出成绩。也有的人,易于接受保守情不自禁滑向懒惰,出现运动量减少或运动量不足,造成皮下脂肪增厚,气血呆滞......上述两种训练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3、练拳要打圆、活、整、稳
太极拳也称为圆拳。所谓“圆”:就是讲练拳身形间架结构、避免出凹凸尖角,每着每式讲究圆滑过渡。行拳轨迹讲弧线走螺旋,姿势要做到家但不能过老,要有抻筋拽骨的感觉。
在劲法使用上,也将敌人看成是一个球。当这个球向你冲过来的时候,你用顶撞之法与其抗衡,结果有三种情况:一、你和敌人受到的作用力是相同的。二、若你的力量比敌人大,可以将敌人打伤。三、若你的力量比敌人小,敌人将把你打败。如果你采用的是缓冲之法,就可避实就虚,利用敌人的惯性,牵制或打击敌人。如改变敌人施力的作用点,沿着球的切线方向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就可化解敌人的攻势,反客为主打击敌人。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就是临战或搏击之时,你不能松松垮垮的。要抢占上风头,背朝阳光。身体蓄力如同一组弹簧。当外力入侵时,给敌人的感觉像是在按水中的葫芦,浮力是跟着施力的大小变化的。即使用棚劲应敌、诱敌、改变敌人的技击方向,因势利导破坏敌人的平衡。实际上这就是听、拿、化、发的过程。只不过在听劲阶段,与敌人的距离保持在相切的尺度上。
想一想锉刀切削金属,施力者的角度如果掌握的不好,锉刀就会打滑或者就切削不动金属。恰似钢盔,虽然挡不住子弹的撞击,但它却能改变子弹运行的方向。
所以当身体感觉到敌人的作用力时,如同接对方抛过来的篮球,你应该做一个相应的缓冲动作。恰似打乒乓球:当你回击之时,球拍儿击球的角度,是改变球运动方向的关键,然后才是发力将球击向理想的位置。与敌交手也是同理,缓冲化解对方的力,使对方吃不住你,拿不住你,感觉到你是一个流动的点,纵有千斤之力也作用不到你的身上。你在运动中牵引敌人的劲路,使敌人的诡计落空,乘机沿圆的切线方向引劲或发劲,借敌人的劲发挥“四两拨千斤”之能。
从接劲到破坏对方平衡的这一瞬间,均是在阴阳相依,不偏不倚,不丢不顶的相切之中完成的。换句话说:接触到对方的劲后便触机成圆,沿切线的方向往开里打。
打太极拳要“活泛”。
活泛讲的是随机应变。首先要做到脑子活。知道练拳的方向是御风而行,善用辩证法。通晓宇宙之理阴阳,走乐观的生活之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之所以用兵如神,一是他的思想与自然实际相吻合;二是他能辨证论治“活学活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就是练好太极拳的经典著作。
人在遇到突发事件之时或在危机的时刻,身体就会情不自禁的做出一些自卫反映,这是人体的本能。在这个时候,正常的大脑反映是滞后于身体的动作的。练太极拳就是训练自己大脑的反应速度,要快于自己身体本能的动作。用理智战胜惯性。用理性的思维,指挥身体去做合理的事情。
其次要做到身法活。锻炼得手脚灵便,能随心所欲的使用。这就要懂得人体的结构性能、气功和保健学,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身法“活”追求的方向是:随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平衡有内平衡与外平衡之分。有的人练功只重视外平衡训练而忽略了内平衡的训练。所以有的人练功出现了一些病态,气血不调、头晕气喘,还有的人由于练功不得法,身体受了内伤。
为啥讲练养结合?
一是通过练功的方法,调理身体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如同糖尿病患者,要驾御好情绪、饮食和药物这三架马车,使血糖的波动区间缩小到合理范围。如果你的马术驾御得不好,这三匹马各奔东西,结果还不把你这架车拽散了吗?
二是通过练功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定力。不管风吹浪打,调理自己的身体不失去平衡,思想不被人左右。要明确练拳的目的,采用正确的拳理和练功方法。当智者,不当武夫。
再有就是劲法活。太极拳讲开合,这一开一合,一收一放,就是一个蓄力与发力的过程。蓄力就是“拧麻花”,发力就是“放螺旋”。收到及至,放到极远。上下相随,主宰于腰。要求步眼找准,一步到位。左右顾盼定,前进与后退,均是身体的平移。而要做到平行移动,身体的松散,是出不来这个效果的。这就要求习练太极拳者,做到外松内敛。“放松”不是“松懈”,更不是“散架”。内敛也是用意不用力。沉稳伴着狂放,飘逸携着张扬。如打太极拳,你走行步,就做不到平移,也不是整劲。但是比赛套路上有行步的动作,这就显得挺好看。要不怎么说:太极拳是动的画面,讲究出艺术效果呢。话再说回来,步伐的前进与后退,身体的左右平行移动,你只要做到了提肛吊肾收臀,步伐你不用着力去迈,它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来。你体会一下,这里面有一个“挤”字。尤其是打孙氏太极拳里的跟步,更明显。
尾闾中正神贯顶,意气拳合始自然。打拳做到了自然流畅,运动起来自然会不拙,不滞,不呆,不拘,不束。熟能成巧使用起来,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打太极拳要求“劲整”。
有的人练拳身心两张皮,腰来腿不来的在那盲目地比画,把拳意都练没了。
练太极拳讲究六合。如果你做不到内三合,劲就不顺,还会出现僵劲,断劲和散劲。如果你做不到外三合,拳架姿势就不到位,肩、肘、腕、胯、膝不协调,就不会出现漂亮的技击效果。
为啥讲以腰为轴呢?例如:当你沿切线方向用双臂发人之时。如果你是以腰为轴作定轴转动、带动双臂旋成一个力偶,这样发出的劲就是一个整劲。击敌效果就好。如果你不是用腰带臂旋转,而只是使用双臂之力,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不理想。仅两臂之力劲小不说,而且可能因为两臂的劲散、不合一,甚至有可能因劲路不协调而形成两臂之力相克。原本敌手已经失重,因为你的一条手臂帮倒忙,敌手反到转危为安了。
所以打拳要讲劲顺劲整。如同中旋窗、中旋门的道理一样,拨动左边,右边也动,左右是一个刚性的整体。当你左边受力之时,力可像波浪一样从你的身体左边传到右边、继尔通过右边与敌人的连接处反作用到敌人的身上。这就是我们练拳要求用腰动带动四肢动的原因。
你不与敌人的劲犯顶,这就为柔。在引诱对方劲的同时,你应用抨劲御敌呈现不丢不顶的棉里藏铁现象,这为刚柔相济。你将彼之力和己之力作用在敌人身上时,这为刚。这一连贯的动作,就是太极拳以柔克刚之理。在引力、御力、发力的过程中,实际上身体是一个运动的刚体,只不过,这个刚体运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粘黏连随,得势而发。
要做到劲顺劲整,则要知道发力起于足,主宰于腰,通过肩肘传到手,通过胯膝传到脚;身心各个部位要做到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打出整体效果。将敌人抛出丈外,出手干净利落。
行拳要求平稳。
练太极拳的课程之一:就是要求习练者做到心静如水。山崩于面前不变色,地裂于面前不慌张。能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内藏警惕外不显,大敌面前心不乱。
太极拳讲究“桩法似基”,形容人体稳固、好比树桩子栽到了地上,行拳走架重心平稳身体稳健。然而有的练拳者,在行拳之中身体出现摇摆现象。分析这站不稳的原因:其一、重心高。大家骑自行车有这种感觉没有?骑28型车拐弯不如26型车灵活。其原因就是26车比28型车身矮,重心低,所以它稳当。鉴此,当你打拳时,姿势低些,心气下沉,这样效果会好些。其二、尾巴的功能之一,是协调平衡。人失去了尾巴,可借助脚和手协调平衡。你看高空走钢丝的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双手侧平举或用手托着一根大横杆......建议,当你打拳时,身体的虚实变换要搞清,步眼得找准,体会手脚的借劲......
太极拳的设计结构并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东西,但人可利用智慧弥补它的某些不足。老火车头的车轮,为啥并排好几个?因为它使用的是杆传动。杆传动的优点很多,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它的运动轨迹之中有一个死点。火车轮并排好几个的用意,就是用车轮之间的活力部分克服车轮之间的死点。人也是一样,人立正时身体的膝部,就出现了死点。就如人坐在椅子上,想站起来势必身体有一个前倾动作来克服死点一样。所以,人在打拳之时,要修正那些不合理的地方,顺其自然。如膝部有时不要做的太挺、可略弯曲,这样运动起来更加得机得势,更利于身体的平衡和灵活。加之利用手抖鞭鞘的劲法,既可使身体暴长打击敌人,又可维护身体平衡。何愁你站不稳?
保持身体平衡的焦点,是重心问题。调重心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法就是变换运动的方式。随行就市,适应环境。寻找机会,左右形势。只有身体保持平衡了,你打拳或与人搏斗之时,你才能做到稳、准、狠的打击敌人。
4、身心双修
现在习练太极拳者,研究拳路劲法者多而忽略了提高拳技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思想的修炼。只修身而忘心,这是一种偏激。思想认识上不去,拳技怎能提高那?更谈不上放眼未来。
有的练拳者,在那练推手。手把手的教,反复亲身尝试还不会。推了几年了技术也上不去。哪的毛病?就是不懂拳理,失去练拳的方向。武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你抛出一个线子头,有心人自会顺着这个线索进去。
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双修的功课,缺一不可。单有阴称不上太极,仅有阳也称不上太极,阴阳不调是病态。人由身心两个方面组成,光练身而不练心怎么能称太极拳呢?
太极拳学讲究“意”在先,这个“意”便是精神,这个“意”就是思想。老百姓常说:“一步赶不上,是步步赶不上。”同理:若手脚跟不上是慢一拍的话,思想上落后半拍,那可就相差万里啦。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学习布袋和尚。创造愉悦的心情,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容纳天下难容之事。这里谈的创造和容纳是一种转化,争取向好的方面转化。
太极球是一个活的、运动的示意球。它向人们昭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有阴则有阳,有矛则有盾,二者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统一,并且互为转化。如同练太极拳里的云手,它的外形走法:手距面一尺左右,指高不过眉,松肩坠肘、顺项券顶、叠胯松腰......在腰带动臂做定轴转动的同时,手也以小手指为帅带动拇指与其他手指转动,手的转速与腰的转速相同。好比腰是太阳,手是月亮。月亮在围绕太阳做公转的同时,它也在自转......
人生在世,谁都想着好,盼着好。这就是个好的开端,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想达到好,这就需要有一个创造过程。
容纳不是强行咽下,而是运用太极原理进行科学地消化。这样,你才不会背上包袱。
练太极拳的人,遇到挑衅闹事的人,应该首先想到:这是考我的定力来啦,我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傻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谁穿新鞋去踩臭狗屎那?说我练得好也好,说我练得坏也罢,这并不影响我的生活。否则意气用事口舌争强,双方争斗起来,反倒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样一想,心态便平和了。
可不能遇事不冷静、点火就着。自以为:有理走遍天下也不怕。会武功,动起手来也不见得吃亏。其实你这么一想,就“输”了。因为,不管你有理没理,打了人就得受到经济惩罚。不管你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摊上了事就会给你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处理不好,就说明你的思想修为还有缺陷。你还不懂得练太极拳的意义。
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空;这是练拳当中的一个课程。看透一切事物,空荡荡无一丝牵挂。无困扰,无烦恼。不为凡夫俗事所累,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通过练习太极拳,磨练你的心性,改变你的脾气,提高你的身心素质。这种层次的提高,不仅仅是拳法、武学、力学、医学、气功等学科的范畴,它涉及到哲学、生态学、营养学、心理学、物候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力学、以及人类学等等学科的学问。这种层次的提高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是无序性人生观向健康轨道发展的大转变。
有人说太极拳太难练,十年太极不出门嘛。其实练武的年龄越长,越会练武。只是年龄大了,腰腿的柔软度和反应速度越发不如年轻人了。如果你能修炼到把二者之长结合起来,你就能永远练武,而且能练得令人仰慕。
学武之法可从三条道入手:一是通过研究各门各派的武功,清楚敌手的劣处。这样在搏斗中打击敌人的薄弱地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二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修为,使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不断的增长。三是重实践。通过不断的技击实战,使自己学得聪明起来。
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这和人要吃饭,要睡觉一样,是人生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你理想不灭、追求不断,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知道如何发掘和使用自己,你就会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迷失自己。太极拳揭示的是宇宙的奥秘,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
——引自:中国戏剧出版社& 杨学政& 周秀琴著《齐家感悟》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浑身酸痛无力头晕脑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