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乒乓球生胶打法口诀打法

下面我要介绍的,则是欧洲另外几个不起眼的选手——他们出道很早,却成名较晚。而21世纪的球迷朋友们可能对这几个人的熟悉要更多于盖亭塞弗等。研究这几个人的运动生涯,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话说有这么一个真理:隔自己越近的,总觉得越亲切,也总觉得越值得自己去喜欢,或者说【顶】。是的,以前我不怎么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出许多不堪的话来诋毁老瓦,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了解过老瓦。没有看过老瓦的比赛,没有看过老瓦的成绩,哪怕是最简单的看看别的名将对老瓦的评价。这并不奇怪,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认为巴纳是乒乓球之神的话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地问:“这哥们是谁啊?”巴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世乒赛单打五冠王,尽管当时世乒赛是一年一届,和现在没可比性;与此同时,看过巴纳打球的人估计都死得差不多了。但是,他确实存在过,而且,对乒乓球这项事业的发展起过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所以插一句:喜欢谁没有人干涉,但如果你要进行横向比较,那么请先去了解要比较的人——事实上楼主也是先看马琳王励勤王皓的球开始看视频的,但最后仍然得出了老瓦是近几十年最牛逼的男乒选手的结论。谁最厉害并不影响我们的个人喜好,若如此,怎么算朱世赫也不会是那个“最”的运动员(这是实话),难道就没有人喜欢他了?好比屌丝可能会觉得自己父母没能让自己成为富二代,但谁会因为这样而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是,那么请离开楼主的地盘,因为楼主不会欢迎你,有素质的人都不会欢迎你。
有趣的是,1971、72年时候出生的4名欧洲运动员却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他们出道很早,真正成名却比较晚,而且还是一个比一个晚:我是说单打方面。这四个人的名字分别叫(按成名顺序排列):罗斯科夫、科贝尔、施拉格、格林卡。
其实这四个哥们早就出来跑江湖了,可惜,成名都在中年之后。
准确而言,92年以后98年以前的欧洲乒坛,单打是属于老瓦、老普、老盖、老塞四人的。佩尔森已经没落,这四个人一直在乒坛转悠着,阴魂不散,别的选手没啥表现的机会。不过偶尔窜出来转悠转悠的还是有,说的,就是上面四个人。
罗斯科夫应该是跳出来最早的——1989年多特蒙德,他和队友费茨纳尔一起摘下了世乒赛男双的冠军。不过双打毕竟是双打,和单打差距比较大,拿下了大家对你的男单威胁指数评价也不会太高。随后很多年,罗斯科夫都在乒坛上转悠着,直到1995年,他闯入三大赛事中的薄弱环节——世界杯的决赛,输给中国新生代表人物孔令辉,次年亚特兰大,他又杀入奥运半决赛,输给另一个中国新生代代表刘国梁,这时大家才开始对他的单打予以足够重视。3年后,多年媳妇熬成婆,罗哥终于拿到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一块、也是唯一一块三大赛事单打冠军——还是世界杯。于是,老罗底气便足了。
单打就是不一样,虽然都是世界冠军,双打神马的确实没得比。
科贝尔比较悲催,91年的时候就在男团拿了中国队两分,帮助全队将中国人踢出了前四的大门;96年亚特兰大,他一路比较“莫名其妙”地杀入了半决赛,然后一败王涛,二败罗斯科夫,颗粒无收。
以后老科便再未染指世界大赛前四,其职业生涯中也没能获得一块奖牌,但是科贝尔的单打却每每能令人心惊胆颤,03年淘汰刘国正,05年险些挑翻马琳,08年团体又差点干掉王励勤,各个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高手,不过这些事我们以后再讲。除此外科贝尔本人的一项技术却使其名气远大于其成绩,那便是著名的侧拧技术,这个待会儿可以讲,而且也会讲——待会儿。
施拉格,打球绝对是天才,但勤奋程度——估计世界上最懒的乒乓球冠军就是他了。欧洲有一个著名的十二强赛,就是每年选十二个顶级高手参加的单打比赛,算是个小世界杯。之所以提这个比赛,原因在于,在漫长的80、90年代,施拉格是没有资格参加这场比赛的。顺便插一句,当施拉格没资格打比赛时,老瓦在、、、1996年7次拿过这个比赛的冠军。
然而,1999年以后,施拉格爆发了,当年成了世乒赛季军,世界杯亚军。而当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职业生涯将随着其而立之年的到来而结束时,03年巴黎世乒赛,32岁“高龄”(虚岁)的“老师”竟然夺下了乒乓球界“王冠上的宝石”——世乒赛男单冠军,这也是后话,我们暂时不提。
如果说施拉格是默默无闻的话,那格林卡绝对是一丁点名气都没有。关于这个同样72年出生的希腊选手,我只知道他在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时输给了早已淡出中国乒乓球男队主力很多年的马文革。但是,03——04年一年之内,格林卡瞬间成为了世乒赛男单季军,世界杯蝉联亚军。除此外,格林卡和科贝尔一样以其独特的一门技术而获得了成绩之外的更大声誉,当然,也是在21世纪后。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这几个哥们早些年干嘛去了?
其实并不是他们年少不给力,而是形势造就了他们晚年的英雄。
虽然成名在95年后,但鉴于四人出道得早,所以LZ决定先讲技术打法风格,以后再谈他们的战绩。
首先上罗斯科夫。
罗斯科夫,来自盖亭与塞弗的邻邦、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德国。历史上德国人一向一严谨、刻板著称,这些民族习性在德国乒乓球队上也得到了完美诠释。不论是罗斯科夫还是波尔或者苏斯等,打球都是很刻苦很认真,“一丝不苟”大概是形容他们的最好词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德国队最旺的选手奥恰,其实是乌克兰人,出生后才移居的德国。楼主第一次看他就不像日耳曼人,后来一查还真不是。所以元首若是在世,奥恰估计还得移民。
罗斯科夫的长相是相当“峻”的——冷峻的峻,非英俊。正如前面有朋友所说的,我第一次看他就被其“威严”所折服:这货根本就是白眉鹰王!撇开长相不说,老罗在赛场上风格之潇洒凌厉,也实在配得上鹰王这个称号。
前面说过,老罗出道是很早的,89年的时候还拿过世乒赛男双冠军。不过这个成绩现在看似乎很牛,但在当年群雄并起的时候却并不太起眼。哪里像今天,外国人能拿个铜牌就不错了,管你是什么单打团体还是双打比赛的。89年正是中国队衰落低谷的时候,所以老罗的成绩也没多么起眼,何况还是双打。至于单打赛场,罗斯科夫就不怎么地了。最近我找到了一些罗哥早年,具体就是90年前后和老瓦他们比赛的视频,四个字——惨不忍睹。
打得好总有打得好的理由,反之亦然。那么老罗早年的表现不佳,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这就得从其打法风格开始分析起了。
一般而言,罗斯科夫的标签是和盖亭塞弗绑在一起的——不讲理打法代表。而前面已讲过,盖亭不讲理不讲在正手速度,塞弗在一通“乱”打,那罗斯科夫呢?
罗斯科夫的不讲理,在于其超级暴力的反手技术。
有多暴力?
罗斯科夫程序——球到反手,只要稍微出台,老罗都会灰常潇洒地引拍至胯下,猛地拉抽。没错,拉,和抽,没什么过渡的,就是一板。一句话,帅爆了——虽然我老是担心他会打到命根子……
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几乎所有德国队的选手的正手都偏向高调球而不是拉冲,而反手却很牛叉。罗斯科夫的正手,一个字:丑。丑死了,球还没出台他就把手放到台下然后击球的下降点,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同样,我一直无法接受波尔这样高水平的选手居然第一板冲不起来——而且后面的球也冲不起来,但波尔的反手也是很靓很靓的。一个队果然是有传统的,这一点不假。再看现在的奥恰,正手还是不如反手,不过好歹进攻的力度要大多了。
德国人也在变化,虽然效果不是太明显。
穷则变,变则通,通才得以久。中国人快攻打不动了,所以要改;德国人maybe也发现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是制约罗斯科夫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罗没有出色的正手——原因就这么简单。
正手对比反手的优势,我想不需要我来科普了。舒展更开的手臂能为击球提供绝对大于反手的力量,而力量也是速度、旋转的根本动力。罗斯科夫拥有很牛逼的反手,牛逼到能和别人正手对抗,但一个如此强大的反手却只能搭配一个狗屎一样的正手(真的很狗屎),这样的运动员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正手时代的巅峰人物的。
所以理论上罗斯科夫89年就是世锦赛双打冠军,却直到95年才杀进三大赛决赛,98年才拿到冠军,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晚成的大气。
但是,晚成的罗斯科夫为何又成功了呢?
这涉及到一个历史趋势问题,那么是什么趋势呢?
那就是世界横拍打法已经开始向一个新阶段过渡,那便是两面弧圈球时代。
或许你会觉得楼主在瞎定义:难道横拍不是一直两面弧圈球吗?是,也不是。楼主在这里所说的两面弧圈球时代,指的是横拍开始从反手过渡正手进攻而向两面全面进攻时代过渡。
比如说,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的时候,两人的打法就是正手牛逼,反手弹击:老瓦的弹击又准又狠,佩尔森更是号称“弹击之王”、“世界第一反手”。
老瓦老佩之后,盖亭、塞弗则将正手进攻发展到了几乎万能,而且两人的反手明显开始以拉为主、弹为辅,而普里莫拉茨反手拉打虽然很强,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正手为主,反手辅助,接近老瓦老佩的风格。所以普里莫拉茨虽然和盖亭塞弗年纪相近,却是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时代与盖亭、塞弗时代的过渡选手。
罗斯科夫和普里莫拉茨正好相反,年龄与盖亭、塞弗相仿,却是下一个时代的人物,其反手进攻使用率、杀伤性较两位不讲理前辈又上了一个台阶,而所欠缺的,就是临场的变化和经验——95年以后,他终于成熟到了自己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经验的最佳时期,所以夺冠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反观盖亭塞弗,虽然球还是那么风骚,却总是打不出成绩,因为同时期大家都开始向两面拉打法过渡了,所以老将们跟不上,虐虐差一点的选手还可以,顶级领域就不行了。
如果说罗斯科夫还算老人,那另外三个小辈就真正算是讲横拍反手进攻技术发扬光大、上一台阶的大功臣。没错,那就是科贝尔,施拉格,以及格林卡。施拉格和格林卡的闪光时间实在太晚,这里就不介绍了。但鉴于91年千叶世乒赛的出色表现,科贝尔终于为他在这赢得了一次出场机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为乒乓球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无冕爵士吧!
自古正邪不两立,这句话套在直拍和横拍上也是很恰当的。或许很多人和楼主以前一样以为直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事实上直握球拍是1902年左右由日本人发明的——网上广为流传的毛啊主席用光板日直打球的照片就说明了这点:是日直,不是中直。至于中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不清楚,也不重要。
众所周知,直拍横拍,各有所长。横拍抓拍固定,发大力比较轻松而且食指不会受直握球拍的伤;而直拍呢,由于握拍比较靠内,所以更能有一种“拍在手中”的感觉,所以小球控制和手腕发力能够更加细腻。所以多少年来,直拍与横拍两类打法就在台内与出台、抢攻与实力、控制与反控制中对抗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两种打法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直到70年代,双方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可以鉴戒对方打法的。
可以说最早明白这点的是直拍选手,所以他们开始将反胶与快攻相结合,创造了单面快弧打法——尽管50年代后日本人已经开始这种打法,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中国的几个老冠军,比如郗恩庭、郭跃华等。
然而,尽管如此,直拍打法还是主要集中在快攻上,原因很简单——快攻仍然能从容地战胜实力派的横拍选手,这也是为什么郭跃华后紧跟的江嘉良又是正胶打法的原因:没有改的迫切性,所以就不会改。
但横拍不改就混不下去了。欧洲人已经很多年没尝过世乒赛冠军的滋味,仅有的两个单打冠军也只是世界杯——这种冠军连中国的横拍快攻打法滕义(正手正胶反手反胶)都能拿到,实在太水了。
于是,横拍要改革;再不改革,就要over了。
真正对横拍克服自身劣势的关键技术有二:横板直握,以及台内拧拉。
前者的荣耀永远属于老瓦,而后者的最早开拓先驱,当属科贝尔无疑。
正如现在人们发掘所知的,直拍横打在N年前(N&30)就有人使用,但我们一般不会将这项技术的功劳归给那个、那些人——事实上应该给,但这些发明者却并非最大的功臣。一个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需要一个打得好的选手出来带头,否则所有人都不会关注这门技术。比如王皓,即便全世界古往今来都只有他这么一个顶级选手在用两面横打,但由他而诞生的采用这种打法的人却层出不穷,以至于楼主都练过一段时间。就这点而言,科贝尔绝对是今天横板台内拧拉技术最早的高手级别使用者。
如果科贝尔也能像老瓦一样成为大满贯选手的话可能世界乒坛就要以“科式拧拉”来命名这项技术。而遗憾的是,金泽洙可以被成为无冕之王,而科贝尔却连王都称不上,因为其职业生涯中没有拿到一块世界大赛奖牌——是奖牌,不是金牌。所以楼主在本帖中称其为“无冕爵士”并非空话:竞技体育,没有成绩是绝对不能封王称后的,这点没得商量。
但是,老科绝对是世界乒坛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人物。尽管没有他,台内拧拉技术照样可以被另一个高手所使用;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感谢那些让我们提前跨入计算机时代的科学家们,尽管没有他们,计算机也照样能被发明创造——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
感谢所有那些不自觉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
科贝尔的台内拧拉,总体而言和今天张继科等人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是发力方向,科贝尔的拧拉属于绝对的侧拧,从右往左,不存在张继科一样的前冲式从下往上的拧拉;其次是战术使用,科贝尔的拉球主要是为了将台内球拉起形成连续拉压制反手,而张继科的拧拉除了连续外则带有直接进攻的性质,威胁更大。当然,最后还是球的质量差异,这倒是因人而异的,不在此讨论。
看老科打球,一个字:漂亮。这里所说的漂亮,指的是反手制造弧线的能力——那是多么优美的弧线,特别是侧拧,拐得很厉害,所以经常能打出许多高级球出来,美死了。
不过科贝尔也是有硬伤的,具体而言是正手进攻比较中庸,没什么杀伤力;球连续性很好,但缺乏变化,面对对手的变化也缺乏足够的反应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科贝尔时不时冒出来做黑马,却又总撑不到最后的原因——从91年冒出来当小黑马,到08年还出来当老黑马,老科几乎是从头黑到尾,活到老黑到老,却又总不能一黑到家,以至于一块奖牌都没能拿到,实在是一种遗憾。
科贝尔以及许多乒乓球名将(比如王皓)的悲剧或遗憾告诉我们,乒乓球技术里,正手绝对是主导的,这点不管反手技术能达到多么炉火纯青都不会改变——人是不能战胜自然的生理的限制的。
无论怎么评价拧拉的意义都不为过。正是由于横板有了拧拉,于是横板选手便能够将自己不擅长的台内摆短技术给直接跳过,进而直接开始进行上旋球对抗。直板本来就必须在台内控制住横拍不让其上手,而台内一拧起直拍便只能被动的防守——推挡本身是具有发力的,但台内推挡又是几乎没有旋转、而且也难以抵御强烈上旋球的。一般除了战术需要,是个乒乓球选手都会选择压制对方反手的战术;有了拧拉后,横拍选手就可以直接将近台球变成上旋,而且基本上都是去对方反手——在直拍横打之前,直拍运动员不大可能加力推这种强烈旋转的球,所以只能减力防御或者变线,而这个难度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如果是横板对横板就没这出了——横拍拨球时发力是天生从上往下的,打的就是你上旋球。倘若说横拍直握是将己之短扬长的话,则拧拉技术就是在扬长为更长乃至完全压制住直拍,所以最早的那批拧拉选手绝对为今日诸大刀高手所必须尊敬的前辈。
但有趣的是,这群人大多没打出什么成绩出来——最牛的科贝尔,一块牌子都没拿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楼主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群人本来就是原有打法体系中的……怎么说了,完全可以称为loser,实在干不过高手了才选择创新,一不小心才发明出的这项技术,所以大多本身不具备什么实力:一切斗争都是综合实力的斗争,乒乓球选手之间的比拼也不会因为你突然会这么一门技术了就发生力量对比的大逆转,所以指望瞬间出现高手也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这些选手发接发也比不过人家,对拉也比不过人家,你还没来得及拧拉就吃发球了,你刚拉起来别人就直接反冲你了,那还怎么打?所以一项新技术的成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关于拧拉技术,我们后面还有专门分析,这里就点到为止了。
刚表态过的朋友 ()王建军 在欧洲打小怪兽
来源网站: &
发表时间: 00:45
王建军 在欧洲打小怪兽
加盟博乒,成就你我!博乒网全国联盟分站/俱乐部招募火热进行中
博乒网赛事记者招募中。。
&&[全屏欣赏]/v_show/id_XMzU0MTMyNDYw.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52:55编辑过]
看不了~~~!
[全屏欣赏]/player.php/sid/XMzU0MTMyNDYw/v.swf
看了王建军的球就有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一种美感,真好看。
看得赏心悦目。
谢谢分享。
有马琳之风!
&&& 非常难得看到的直拍对攻战,特别是王建军的对手,这位打直拍的老外,竟然打的是两面攻,了不起!另外,有谁能告诉我:王建军现在在欧洲哪个国家打球?他什么时候从国家队退役的?得知他在国家队是陪练,一看就知道是模仿柳承敏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单决赛场终,当韩国人振臂高呼庆祝胜利的时候,坐在看台上的“柳承敏替身”王建军毅然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乒乓长城铺路石”的角色进行到底。
  进入国家队多年,乒乓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王建军的生命中。从雅典到北京,训练局大院里的一草一木枯黄了四次,也见证了几乎所有中国顶尖运动员的拼搏。当三面五星红旗两次同时飘扬在北大乒乓球馆的上空时,中国乒乓球队的王者态势跃然于世界。而这成绩的背后,也包含着像王建军这样默默无闻、甘心奉献的陪练们所付出的努力。
  北京奥运过后,28岁的王建军暂时脱下了国家队的战袍,签约比利时的皇家沙勒洛瓦俱乐部,开始了完全欧洲式的生活。也许是多年来在大脑里形成的团队模式根深蒂固,来到比利时后,王建军眼前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惑,陌生的感觉还不能一下就适应,但至少他挺住了寂寞。这就是王建军加盟沙勒洛瓦一个多月来的外在表现。
  就像一列D字头的特快列车,如今缓缓行驶在限速的铁轨上,来到比利时的王建军,生活状态变得悠闲了起来,没事都要找事做。在俱乐部里,他跟大家相处得很融洽,首先在为人处事方面深得俱乐部上下的认同。“问他有没有要洗的衣服,我帮他洗。”连俱乐部的秘书也毫不掩饰对他的热情,几次这样细心的询问过后,笔者相信,大家对他的关心绝不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西方式客套。
  “球很好,也是一个非常容易相处的人”,这是大塞弗见到王建军一星期后对他的首次不完全评价。在前前后后忙办签证的日子里,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外事部、国家乒乓球队、沙勒洛瓦俱乐部、王大勇教练,还有大塞弗都曾尽过力。几个月以来,王建军一直在尽力想象着就要开始的欧洲生活,心情在等待中慢慢由不安到坦然。如大家建议的那样,王建军一边等待签证,一边在北京准备着马上要开始的欧洲俱乐部冠军杯。
  比利时沙勒洛瓦俱乐部历史上曾获得过世界俱乐部杯冠军,并5次把欧洲俱乐部冠军杯揽入怀中,所以这是一个对球员水平要求非常高的欧洲顶级豪门俱乐部,多年来从不缺少大牌球星的阵容也把观众“惯出了毛病”。参加国际赛事不多、面孔比较生疏的王建军,需要几千名现场观众接受的,不只是与沙勒洛瓦旧将萨姆索诺夫在身高上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比赛环境,带着疑问,带着期盼,王建军开始了自己的首场之战。
  周五比赛,周三早上才到比利时,身体疲惫加上时差的因素,给王建军又增加了一层难度。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上场前他的球板检测又不过关。“王建军无论如何也要打个开门红”,赶去助阵的王大勇教练此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结果,王建军把自己的球板贴上了科贝尔的海绵,3比0横扫对方一号。以笔者对他的了解,若不是众多客观因素同时存在,他应该会打得更好。胜利永远是好的,主场观众的欣喜若狂和俱乐部主席满脸的笑容,都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而执教沙勒洛瓦多年的克罗地亚籍教练杜博,在此前有限的两次训练中,几次跟王大勇教练认真研究了针对王建军的训练方法,因为他分明感觉到王建军有尚待发掘的潜在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0:07:40编辑过]
Post By: 11:44:00
  也许是多年生活在国家队的原因,王建军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队友练得满意,无形中忽略了自己的技战术需要。俱乐部教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方设法给他安排训练对手,还专门请人给他发多球,并且让他每周两次固定到健身房进行身体训练。接下来的第二场比赛,对阵德国甲级劲旅奥森豪森,与首场比赛相比,这一次王建军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他看起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上场前,他短暂地凝视着摆在硕大场地中央的球台,用力做了几个伸展动作,弯下腰重新紧了紧鞋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接下来的比赛一气呵成,3比1顺利战胜了罗马尼亚名将克里桑。
  两场比赛过后升为俱乐部绝对主力,看得出来,王建军也在尝试着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俱乐部的责任感给王建军带来的压力,在他平时闲谈中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不要总是想自己必须场场拿两分”,笔者经常这样给王建军减压。相信他的心态很快就会调整过来。
  出门在外三件事:吃,住,行。吃的重要性理当摆在首位。“前三天都没吃过一顿西餐”,王建军带着满足的神态笑着说。他女朋友的妈妈最近提议让女儿给王建军蒸豆包,放到冰箱里,想吃就吃。虽然老人的想法不太合乎海外的现实生活,但话音萦绕在耳边之时,王建军的心底早已升起了一股暖意。
  不过“好日子”毕竟不是永远的,两个星期后,王建军搬到了俱乐部准备好的公寓里,真正的海外生活无形中已经悄悄把他包围了起来。在酒店有网络陪伴,日子感觉过得还挺快的。“每次回到家,砰地一声关上门之后,整个世界就安静了”。王建军这样形容他当时的感觉。过惯了集体生活,喜欢跟朋友相处,除了胃口的适应之外,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许比适应西餐更难一些。聊到这,他顿了顿补充说,幸好还有开中餐厅的叶美荣和李云飞一家。出生在比利时的叶美荣(米拥)是旅比第二代华侨,早些年曾经是比利时国家乒乓队一员,在叶家上一代延续下来的中国传统和妻子李云飞(前八一队选手)的影响下,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西方化,他为人非常热心,一直在无私帮助初来乍到的王建军,也驱走了他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寂寞。
  在比利时,走路、坐公共汽车、坐火车,都没有自己开车出行来得便利,王建军出国前一直想去学开车,但由于备战奥运会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摸摸方向盘,这导致俱乐部汽车赞助商赞助他的标致新款房车,至今仍摆在车库里。
  城市脏乱差,生活水平位列比利时城市综合排名倒数的沙勒洛瓦,是与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伦敦工业区齐名的欧洲三大工业区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是“淘金者”向往的热土。近一个世纪疯狂的人类工业经济文明过后,留下了一个拥有25%失业人口的衰败城市形象。早先为了生计移民到此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今天已经陆续踏上了归国之旅,拖家带口的阿拉伯移民开始慢慢占据了这个城市。上赛季在沙勒洛瓦打球的中国香港球员李静,曾细心地建议王建军,“晚上尽量避免一个人出门,走路要走亮的、人多的地方”。在安全这个大前提下,一个人的寂寞反倒变得可以让人接受了。
  转眼之间,秋去冬来,踩着脚下厚厚的树叶,数着日历上还剩多少天没有打叉的日子,王建军开始慢慢地调整着下一场比赛的状态。当然圣诞节减价买些什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简单的生活状态,在28岁的这一年,被王建军用另一种方式重新释义了出来。不用隐居,就可以做到这样的安宁,不知羡煞多少古代文人雅士。当然,有同样在比利时生活的我们,绝不会让他就这样独自享受安宁。
  比利时是个阴天多雨的国家,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大衣从拿到的那一天起就被王建军一直穿在身上。平时习惯一身运动服出门,处理事情已经越来越干练,个性随意的王建军似乎已经开启了海外生活的春天。
  王建军主要成绩:
  1997年亚洲青少年锦标赛单打冠军
  1999年中国公开赛双打8强
  2000年丹麦公开赛单打8强
  2002年波兰公开赛单打32强
  2002年丹麦公开赛单打32强
  2003年亚洲锦标赛团体冠军、双打4强
  2006年全国锦标赛单打亚军
----------以上内容转自博乒乓网。
第一次见直板欧洲人
&&& 可惜了,王建军,一块这么好的直拍,竟然一直在国家队当陪练,2006年拿了全国亚军也无法上国家一队。
&&& 王建军到欧洲打球后,脱离了原在国家队陪练的角色,成功地练就了直拍横打,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看王建军打球,绝对的赏心悦目。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中国乒乓真有压倒性优势?欧洲日本考察观感
110回复/6亮 27000浏览
闲散人状态出游欧洲大小俱乐部一圈有感早在奥运会时期就有人提出乒乓太无聊了等等的说法。怎么说呢,早年也曾经放下乒乓一段时间,在国内打有时候的确蛮无聊的,说到理由吗,感觉自己打乒乓也没什么前途,也就二级运动员水平差不多了,好好训练的话也许能一级吧,但是学业考好的大学时间都会影响,那还是学业为重,而且国内的淘汰太残酷,随时随地都有比你更小的更有天赋的出现,基层教练水平也是相对层次不齐水平差很多。有过一段时间看球也很无聊的,46届世乒赛开始吧,中国当时最强的二王一马,还有当时的六小龙,刘国正等在大球时代的初期,中国的直板运动员台内球可以压倒性的压制住欧洲选手,一场比赛80-90%都是中国球员在主动发起进攻,感觉真的没得打,当时我也产生了一种想法,乒乓球在欧洲的寿命要结束了么?但是这次去欧洲慢慢的看了一些俱乐部,职业的,业余的以后慢慢产生了想法上的改变。其实在我看来,至今中国乒乓对于欧洲或者世界乒坛的优势还真没很多网友想象的那么大,不要去笑刘指导每次出征前似乎都要摆出一副杀鸡要用牛刀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在现在的国乒,除了顶尖的5人左右,剩下的球员和欧洲球员打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合欧洲顶尖的波尔,波尔下面的比如奥恰洛夫这样的球员打甚至还会处于下风。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中国台内球有优势,可以率先发动进攻,中国球员喜欢使用的碳纤板和粘性套胶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武器。而欧洲球员在相持球中,如果不考虑被对手先攻击的仓促,力量和身体素质的优势至少目前还是略微在中国球员之上,他们的反手可以简单地通过转手腕(实际上还是要腰和手臂辅助的)拉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远台弧圈,就像中国球员在近台似乎只用手臂就能拉出攻击极强的弧圈一样(以张继科为代表)*这一段我会在后面解释实际上这几年中国对退役球员的控制慢慢减弱,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去欧洲打球,比如王建军,徐辉等等,但是这些球员去欧洲后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也会经常输给一些无名小卒,看他们在欧洲打球就感觉很明显,欧洲球员天生的体格优势真是强大,即使抢先进攻了都随时会被欧洲球员反手一板猛砸回来,按照中国球员的意识完全想不到这个位置怎么可以发力呢?巧合的是打俱乐部比赛往往可以看到中国球员利用发球优势快速赢的1,2局比赛后陷入苦战,然后有不少被2-3翻盘的案例。我们现在的国家队球员进进出出很频繁,教练不可能对每个球员不可能花一样的力气去培养,一个教练也要有比赛任务指标,正常都集中在精雕细琢主力球员--也就是我所说的能代表国家队出站的五名团体主力,以及每2年左右看重的新人,比如3,4年前的马龙张继科张继科,现在的樊振东周雨等等,新的球员压力也很大,2年不出成绩就会被更新的球员淘汰,里面有不少球员在国内的职业生涯相对欧洲那种相对懒散但是长期的培养机制来说,都无法达到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峰 -- 当然你得明白,中国人口这么多,你干哪行都是这么激烈的竞争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这些回帖亮了
如果天朝连乒乓球都需要LZ担心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LZ不操心的
引用29楼 @ 发表的:
发力机制问题,我们的动作还是小,欧洲运动员动作大,但是需要的准备时间也大。
纯力量欧美人还是占优势,用反手就能“拧”出弧圈的其实有好多,当然到这种顶尖运动员级别器材的作用也会及其大,比如日本人就喜欢用木板,中国队现在马龙张继科为首的都迷上了碳纤板,快是快,但是手感上会比日本人差一点,碳纤板形变不如木板,制造旋转上必然是吃亏的,所以老瓦始终不肯换碳板
当然也有波尔这样的超级天才,拿着那么硬的拍子仍然能拉出最转的球
这段话涉及器材方面基本漏洞百出了
日本现在基本么有用纯木的,全部是纤维。马龙现在用的是7夹纯木,国字号几个主力就张继科一人用的是纤维
顺便说一下国字号目前主力的器材情况
蝴蝶 vis,也就是你的id
纤维 (对外宣传用的是蝴蝶张继科)
马龙: 红双喜506特制 七夹纯木 (对外宣传用的是红双喜狂飙龙2,可能马上要宣布用的是狂飙龙3了)
王皓:红双喜狂飙皓3特注 五夹纯木
马林:亚萨卡 yeo 五夹纯木
徐昕:刚刚更换的斯蒂卡极强纯木
五夹纯木 (个人估计是yeo换柄,也是五夹纯木)用的时间最长的是玫瑰5 还是五夹纯木
可以看出几大主力除张继科外,全部使用的是纯木球拍。
最后,瓦尔德内尔生涯最后用的就是碳素球拍。
最后的最后,碳纤板形变不如木板,制造旋转上必然是吃亏的,这句话也是错的
现在zlf等纤维的引入,制造旋转不如五夹纯木是必然的。但是和绝大多数七夹纯木比,制造旋转一点不弱。
最后说一下日本乒乓
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国内多少人讨厌日本,我个人始终觉得日本在各行各业都是值得中国乒乓尊敬的对手。即使曾经被中国赶下乒乓一哥的宝座,甚至被韩国远远甩开,但是日本乒乓球现在回来了,虽然短期内还是无法有足够实力打下中国,但是冲击力已经是当时老瓦佩尔森后能给中国男队带来最大压迫力的对手了,超过当中国台北蒋澎龙庄智渊对中国的冲击力
水谷隼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松平健太也是实力很强的选手,甚至他们现在国内经常涌现出一些不知名的小将在一些公开赛将中国的选手斩落马下,他们是那样的无名,就像中国每年涌现的那些新秀一样,你就能意识到日本乒乓的基层造血机制已经起来了。
不同于韩国的闭门造车,现在的日本乒乓更多的融入了欧洲技术,就像当年中国把孔令辉送往欧洲融合并演练出中国特有的反拉技术,日本乒乓现在的这一批球员的手感相持技术都可以说是天才型选手,他们单独的体格速度力量,放到中国也许都会被体校教练劝退。同时他们仍然保持了亚洲选手速度较快的特点。回顾这35年的乒坛历史,除了佩尔森和萨姆索诺夫这两位相持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选手外,老瓦和波尔这两位中国长期的苦手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弱于中国球员的相持技术以及欧洲球员没有的近台速度,日本的球员有能力模仿出他们的成功。
如果日本能坚持这种培养体制15-20年,他们完全有时可能把中国男乒世界一号的宝座抢走。
回过头来说一下中欧球员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器材的差异
中国球员喜欢用碳纤硬板配软海绵和粘套胶,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特点就是台内各种小球好,快速,发球好,讲究动作小旋转相对强而速度一定要快。碳纤底板本身的弹性强,形变较小,旋转完全靠海绵的厚度来吃住球和海绵的粘性来制造旋转,这是中国球员进攻的一般特点
但是反过来看欧洲球员,以及中国队内一直以来以暴力著称的王励勤和陈^,一直就是纯木板的爱好者,因为相比化学纤维,木板的形变更大,吃球更深,往往能制造出更冲的球,但是缺点是速度会相对较慢,因为动作幅度更大
考虑到这几年王励勤的成绩下降,陈^面对新人的冲击也慢慢淡出国乒的核心主力阵容,我想说的是呢,除了年龄增大速度下降伤病增多外,技术特点使然而。要比绝对力量王励勤也好,陈^的爆发力也好,面对马龙和张继科他们的力量还是大的,但是对面的马龙和张继科速度太快了,一拍又一拍压制着你,给你感觉似乎比对拉马龙和张继科会比王励勤更强了一样。
中国球员在对阵欧洲球员时同理。
你说哪一种技术特点更强?我觉得很难说,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有没有一套更好的发球和能否接好对手的发球,你有更好的发球那么即使动作幅度大,速度慢,你还是可以处于优先攻击的有利位置,更好发挥力量大的优势。
但是这种控制是微妙的,更多依赖大量的重复训练,这也是为何淡出国乒主力的球员去欧洲后胜率并没有中国队在世竞赛或者奥运会这么拉风的原因,要知道他们打得很多可是连世竞赛都没资格参加的球员啊。
所以呢 对国乒谨慎乐观即好,优势没你想的那么大,马林过去即使4―1这样看上去较大分差赢波尔也是一分一分咬回来拼回来的,稍微保守松一点就会输。
而波尔这样级别的选手在面对中国国家队二线主力--比如老的六小龙中邱贻可,单明杰陈^郝帅张超等几乎是压倒性的胜局,你要知道很多欧洲选手不是没有实力,他们只是不习惯中国的打法而已
我偶尔打打乒乓球,因为没空练也没合适场地,所以打起来更多地像lz说的猥琐流。
遇到欧洲的球友,我训练时间比你少,拉球没你转,力量没你大,只好靠发球变化,前三板线路速战速决。作为业余爱好者,而不是体校学生,我觉得这么做倒是无可厚非。
和隔壁室友打过一次,他那拍风格和国人差别很大,软得球都不太弹了,拉出来当然转得多。遇到这种硬实力打不过的人,我只能是走短球低弧线快速度的球路――不让他起板就好。
引用0楼 @ 发表的:
闲散人状态出游欧洲大小俱乐部一圈有感
早在奥运会时期就有人提出乒乓太无聊了等等的说法。
怎么说呢,早年也曾经放下乒乓一段时间,在国内打有时候的确蛮无聊的,说到理由吗,感觉自己打乒乓也没什么前途,也就二级运动员水平差不多了,好好训练的话也许能一级吧,但是学业考好的大学时间都会影响,那还是学业为重,而且国内的淘汰太残酷,随时随地都有比你更小的更有天赋的出现,基层教练水平也是相对层次不齐水平差很多。
有过一段时间看球也很无聊的,46届世乒赛开始吧,中国当时最强的二王一马,还有当时的六小龙,刘国正等在大球时代的初期,中国的直板运动员台内球可以压倒性的压制住欧洲选手,一场比赛80-90%都是中国球员在主动发起进攻,感觉真的没得打,当时我也产生了一种想法,乒乓球在欧洲的寿命要结束了么?
但是这次去欧洲慢慢的看了一些俱乐部,职业的,业余的以后慢慢产生了想法上的改变。其实在我看来,至今中国乒乓对于欧洲或者世界乒坛的优势还真没很多网友想象的那么大,不要去笑刘指导每次出征前似乎都要摆出一副杀鸡要用牛刀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在现在的国乒,除了顶尖的5人左右,剩下的球员和欧洲球员打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合欧洲顶尖的波尔,波尔下面的比如奥恰洛夫这样的球员打甚至还会处于下风。
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中国台内球有优势,可以率先发动进攻,中国球员喜欢使用的碳纤板和粘性套胶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武器。而欧洲球员在相持球中,如果不考虑被对手先攻击的仓促,力量和身体素质的优势至少目前还是略微在中国球员之上,他们的反手可以简单地通过转手腕(实际上还是要腰和手臂辅助的)拉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远台弧圈,就像中国球员在近台似乎只用手臂就能拉出攻击极强的弧圈一样(以张继科为代表)*这一段我会在后面解释
实际上这几年中国对退役球员的控制慢慢减弱,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去欧洲打球,比如王建军,徐辉等等,但是这些球员去欧洲后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也会经常输给一些无名小卒,看他们在欧洲打球就感觉很明显,欧洲球员天生的体格优势真是强大,即使抢先进攻了都随时会被欧洲球员反手一板猛砸回来,按照中国球员的意识完全想不到这个位置怎么可以发力呢?巧合的是打俱乐部比赛往往可以看到中国球员利用发球优势快速赢的1,2局比赛后陷入苦战,然后有不少被2-3翻盘的案例。
我们现在的国家队球员进进出出很频繁,教练不可能对每个球员不可能花一样的力气去培养,一个教练也要有比赛任务指标,正常都集中在精雕细琢主力球员--也就是我所说的能代表国家队出站的五名团体主力,以及每2年左右看重的新人,比如3,4年前的马龙张继科张继科,现在的樊振东周雨等等,新的球员压力也很大,2年不出成绩就会被更新的球员淘汰,里面有不少球员在国内的职业生涯相对欧洲那种相对懒散但是长期的培养机制来说,都无法达到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峰 -- 当然你得明白,中国人口这么多,你干哪行都是这么激烈的竞争
在忙,这个帖子有兴趣,慢慢仔细看了回吧,先说看到的这一段
中国球员喜欢使用的碳纤板和粘性套胶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武器
不知道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事实上除了最新一代还没打上主力的。其余从国字号顶级到下面的,几乎都是纯木打天下,张继科成功后,从去年开始陆续纤维比例提高
纤维球拍,最开始就是欧洲人在用,基层教练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入门用纯木好。结果事实上入门习惯后,基本没改的。
看看国字号,男子方面除了从去年开始受张继科影响更换的几个。基本全部是纯木。
回过头来说一下中欧球员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器材的差异
中国球员喜欢用碳纤硬板配软海绵和粘套胶,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特点就是台内各种小球好,快速,发球好,讲究动作小旋转相对强而速度一定要快。碳纤底板本身的弹性强,形变较小,旋转完全靠海绵的厚度来吃住球和海绵的粘性来制造旋转,这是中国球员进攻的一般特点
但是反过来看欧洲球员,以及中国队内一直以来以暴力著称的王励勤和陈^,一直就是纯木板的爱好者,因为相比化学纤维,木板的形变更大,吃球更深,往往能制造出更冲的球,但是缺点是速度会相对较慢,因为动作幅度更大
考虑到这几年王励勤的成绩下降,陈^面对新人的冲击也慢慢淡出国乒的核心主力阵容,我想说的是呢,除了年龄增大速度下降伤病增多外,技术特点使然而。要比绝对力量王励勤也好,陈^的爆发力也好,面对马龙和张继科他们的力量还是大的,但是对面的马龙和张继科速度太快了,一拍又一拍压制着你,给你感觉似乎比对拉马龙和张继科会比王励勤更强了一样。
中国球员在对阵欧洲球员时同理。
你说哪一种技术特点更强?我觉得很难说,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有没有一套更好的发球和能否接好对手的发球,你有更好的发球那么即使动作幅度大,速度慢,你还是可以处于优先攻击的有利位置,更好发挥力量大的优势。
但是这种控制是微妙的,更多依赖大量的重复训练,这也是为何淡出国乒主力的球员去欧洲后胜率并没有中国队在世竞赛或者奥运会这么拉风的原因,要知道他们打得很多可是连世竞赛都没资格参加的球员啊。
所以呢 对国乒谨慎乐观即好,优势没你想的那么大,马林过去即使4―1这样看上去较大分差赢波尔也是一分一分咬回来拼回来的,稍微保守松一点就会输。
而波尔这样级别的选手在面对中国国家队二线主力--比如老的六小龙中邱贻可,单明杰陈^郝帅张超等几乎是压倒性的胜局,你要知道很多欧洲选手不是没有实力,他们只是不习惯中国的打法而已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最后说一下日本乒乓
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国内多少人讨厌日本,我个人始终觉得日本在各行各业都是值得中国乒乓尊敬的对手。即使曾经被中国赶下乒乓一哥的宝座,甚至被韩国远远甩开,但是日本乒乓球现在回来了,虽然短期内还是无法有足够实力打下中国,但是冲击力已经是当时老瓦佩尔森后能给中国男队带来最大压迫力的对手了,超过当中国台北蒋澎龙庄智渊对中国的冲击力
水谷隼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松平健太也是实力很强的选手,甚至他们现在国内经常涌现出一些不知名的小将在一些公开赛将中国的选手斩落马下,他们是那样的无名,就像中国每年涌现的那些新秀一样,你就能意识到日本乒乓的基层造血机制已经起来了。
不同于韩国的闭门造车,现在的日本乒乓更多的融入了欧洲技术,就像当年中国把孔令辉送往欧洲融合并演练出中国特有的反拉技术,日本乒乓现在的这一批球员的手感相持技术都可以说是天才型选手,他们单独的体格速度力量,放到中国也许都会被体校教练劝退。同时他们仍然保持了亚洲选手速度较快的特点。回顾这35年的乒坛历史,除了佩尔森和萨姆索诺夫这两位相持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选手外,老瓦和波尔这两位中国长期的苦手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弱于中国球员的相持技术以及欧洲球员没有的近台速度,日本的球员有能力模仿出他们的成功。
如果日本能坚持这种培养体制15-20年,他们完全有时可能把中国男乒世界一号的宝座抢走。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我高中时有个德国学生团来访问过,联欢会打乒乓,我们还欺负他们,给他们用的是那种短柄的双面拍子。感觉是德国人基本功很不错,很多有些难度的球也能接回到台面上,不过高头大马脚下移动确实慢,另外打得有些楞,不够鸡贼。
一个国家的乒乓的发展不可能只靠国家队而脱离基层的建设,当然我们有少体校,但是脱离群众的支持也是一个问题
我对中国目前业余层面的一些困境理解如下:
1. 长期以来体育总局在这一方面的投入除了资金外缺乏指导方针
2. 对于多数业余的来说,乒乓球太难入门了,相较足球和篮球,乒乓那些小技术,旋转的判断,脑子必须要时刻计算着套路等等
现在中国业余乒坛的大致方向两个流派,一个是各个阶段退出专业训练的球员,一个是一些中老年走刁钻派球路的球员
可能受60,70年代的影响太大了,我们至今很多业余球手都是抱着出奇制胜,一板拍死对手的心态上去打球 -- 当然你得让他们赢嘛,老是输谁有兴趣打下去
但是从长远角度我觉得这是不利乒乓球运动的在中国的长远发展的,谁都想模仿国家队那些球员的技术动作,对拉,多漂亮,怎么自己打打就是打不出来呢,反而被那些看似猥琐球路的选手打败呢?
相较欧洲俱乐部的一些常规训练师,我觉得我们这里很多基层教练对于业余球员的指导也不符合时代需求。至今我们的入门训练的正手攻球一般都是在强调动作小且快,要区别于拉球的摩擦为主等等。
实际上呢,国家队的球员现在都把正手攻球改成动作幅度更大的打磨为主,反手结合摩擦的快撕为主的技术了。到打比赛的时候对于紧张的大脑,能够制造旋转和弧线的动作远比撞击的动作有效的多
我在想是否应该基层应该布置一些不同于少体校和国家队训练思路的训练师,多想一些办法让业余球员把球打的漂亮些,因为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身体协调性步伐都有很大缺陷,你不能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训练方法去练他们。
主要的训练目标是把业余乒乓球也变成一些观赏性比现在这样的要强一点的运动项目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引用3楼 @ 发表的:
我高中时有个德国学生团来访问过,联欢会打乒乓,我们还欺负他们,给他们用的是那种短柄的双面拍子。感觉是德国人基本功很不错,很多有些难度的球也能接回到台面上,不过高头大马脚下移动确实慢,另外打得有些楞,不够鸡贼。
欧洲人打球和中国人打球的思路不同,我感觉,拿同样受过一年训练的人员来说,
他们重于旋转和弧线,这样其实是比较有利于业余和较低级别的比赛的,而中国这里长期坚持快攻,发球抢攻的传统,有一些人无法认识到乒乓球击球的本质,说难听点,把球路往猥琐流上去练了
我们这里的业余球员喜欢上来就练一些类似九阴白骨抓的招式,上来学会个好的发球,一拍拍死对手就赢了。
但是我现在觉得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学学欧洲这样让更多人了解到摩擦击球,多打些来回球,增强业余乒乓的观赏性,毕竟现在已经是40mm时代了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引用5楼 @ 发表的:
欧洲人打球和中国人打球的思路不同,我感觉,拿同样受过一年训练的人员来说,
他们重于旋转和弧线,这样其实是比较有利于业余和较低级别的比赛的,而中国这里长期坚持快攻,发球抢攻的传统,有一些人无法认识到乒乓球击球的本质,说难听点,把球路往猥琐流上去练了
我们这里的业余球员喜欢上来就练一些类似九阴白骨抓的招式,上来学会个好的发球,一拍拍死对手就赢了。
但是我现在觉得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学学欧洲这样让更多人了解到摩擦击球,多打些来回球,增强业余乒乓的观赏性,毕竟现在已经是40mm时代了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从自己对于乒乓的理解来说:
乒乓本身就有很多需要斗心眼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亚洲人相比欧洲人的一个优势,比拉弧圈球,欧洲人身高臂长力量足,肯定占优势,所以我们必须“斗巧”而不是“角力”。不然打乒乓就真的变成打网球那样的底线对抽、对拉了。
欧洲根本没人吧,都老成什么样了,连比蔡振华还大的丁毅还在大,年轻的勉强只有奥恰洛夫日本稍好,但培养急功近利,打法出成绩早,比如水谷隼,但年纪成熟就不如中国的
引用5楼老皇历了,目前近台相持都是我们优势
引用7楼 @ 发表的:
欧洲根本没人吧,都老成什么样了,连比蔡振华还大的丁毅还在大,年轻的勉强只有奥恰洛夫
日本稍好,但培养急功近利,打法出成绩早,比如水谷隼,但年纪成熟就不如中国的
水谷隼我记得当年说过2年内打败天朝,这已经有年头了。。。
人类补完计划
引用9楼 @ 发表的:
水谷隼我记得当年说过2年内打败天朝,这已经有年头了。。。
输给许昕了 但是许昕最近势头很猛 队内连切马龙张继科王励勤,换了新的球拍后攻击力强了很多
水谷隼按照中国现在新一代球员的标准,作为运动员体格不行,力量和速度都不突出,但手感真的是天才球员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就是为什么虎式干不过t34,重骑兵被轻骑淘汰。乒乓球也好,足球,篮球也好,快,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者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他们的自利之心。我们不要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语,而要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语。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要说对他们有利。
我好奇楼主认为那顶尖的五人是谁
PS 头像略帅
陪你越过人生的高峰,是我私藏的幸福
欧洲真没人,佩尔森、萨姆索诺夫、施拉格都多大了,还时不时出来, 头牌波尔也三十多了, 就一个奥恰洛夫算有点希望的, 其实也没拿过什么有分量的冠军。日韩,也没人冒出超过朱、水。
如果奥运不限制名额分区什么的, 中国包前三算是稳的。。。楼主用的是viscaria?
日本超过中国我感觉也就十年的事情,看好水谷巴西拿牌
罗斯啊糖要少吃铁要少打
引用11楼 @ 发表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就是为什么虎式干不过t34,重骑兵被轻骑淘汰。乒乓球也好,足球,篮球也好,快,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是一个适应性问题,欧洲人适应你的快以后中国选手还是很难的,现在真正有能力和欧洲人打相持球的也就马龙张继科许昕王皓。
中国很多直板反胶选手去德国俱乐部打球后成绩不是很突出,网上有时也会放出王建军和以前辽宁的徐辉这些人的球,有机会你们可以去看看,德国比利时俱乐部一些也进不了俱乐部的球员在2局适应中国球员的球路后他们那种反手打出的球和我们正手打出的球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不是顶尖的球员和他们打很累。
当然再上面所说的正胶,正胶是一个特例,一个国家队级别的选手正胶和反胶的切换速度是差一个级别的,滕毅以前老被瓦尔德内尔压制也和正胶换反胶有关。
你老是主动进攻,打的人家心浮气躁是可以占优势的,但是也就是习惯而已,习惯了以后还是要打实力球的,如果欧洲人练出个发球你接不好--其实蛮多的,中国直板反胶接欧洲人发的侧旋一直接的不好,但是他们接不好转或者不转。。。
我接触几个欧洲运动员,感觉都是太自我太有个性了吧。。。不是很听中国教练布置,总是以为能凭借蛮力取胜,和早期一些到中国来集训过的球员完全不一样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引用13楼 @ 发表的:
欧洲真没人,佩尔森、萨姆索诺夫、施拉格都多大了,还时不时出来, 头牌波尔也三十多了, 就一个奥恰洛夫算有点希望的, 其实也没拿过什么有分量的冠军。日韩,也没人冒出超过朱、水。
如果奥运不限制名额分区什么的, 中国包前三算是稳的。。。楼主用的是viscaria?
不过我建议业余球员还是别烧牌,蝴蝶的孔令辉帖亚娜张怡宁就是很适合业余球员的拍子,嫌不够弹就去用OC。我上次去日本碰到蝴蝶的人他们还问我为何中国客户都这么喜欢碳纤的,在其他国家实际上还是纯木的卖的更好
我看到比较夸张的业余球手花了几万收集了几十把碳拍,然后套胶还都赔40-42硬度的 我就心里叹气何必呢,这配置到了王励勤手里才能发挥作用啊
Jahlil Okafor/Karl-Anthony Towns
Myles Turner/Kristaps Porzingis/Jabari Parker
K.Leonard/M.Kidd-Gilchrist
SG: G.Hayward/A.Wiggins/Devin Booker/Rodney Hood
PG: S.Curry/Z.LaVine/Giannis Antetokounmpo
Six: J.Butler
经常打乒乓球,但专业知识跟楼主比差太多了....
我偶尔打打乒乓球,因为没空练也没合适场地,所以打起来更多地像lz说的猥琐流。
遇到欧洲的球友,我训练时间比你少,拉球没你转,力量没你大,只好靠发球变化,前三板线路速战速决。作为业余爱好者,而不是体校学生,我觉得这么做倒是无可厚非。
和隔壁室友打过一次,他那拍风格和国人差别很大,软得球都不太弹了,拉出来当然转得多。遇到这种硬实力打不过的人,我只能是走短球低弧线快速度的球路――不让他起板就好。
我偶尔打打乒乓球,因为没空练也没合适场地,所以打起来更多地像lz说的猥琐流。
遇到欧洲的球友,我训练时间比你少,拉球没你转,力量没你大,只好靠发球变化,前三板线路速战速决。作为业余爱好者,而不是体校学生,我觉得这么做倒是无可厚非。
和隔壁室友打过一次,他那拍风格和国人差别很大,软得球都不太弹了,拉出来当然转得多。遇到这种硬实力打不过的人,我只能是走短球低弧线快速度的球路――不让他起板就好。
小时候练过半年乒乓的表示,乒乓真的不如羽毛球好入门,而且也不容易把妹,相对技术含量要高的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49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11人参加识货团购488.00元36人参加识货团购200.00元52人参加识货团购365.00元20人参加识货团购308.00元89人参加识货团购419.00元98人参加识货团购949.00元45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55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8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8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20人参加识货团购325.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乒乓球横拍打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