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7 7500u跑分多少国际象棋跑分

戴尔燃7000(Ins14-S)评测行情
外观接口重量及轻薄度
屏幕细节摄像头开合角度
操控体验按键及音箱
机身底部散热系统
性能测试CPU测试内存测试硬盘测试操作系统测试
续航能力续航时间
游戏实测游戏测试
配件及软件
产品特性软件屏幕显示测试
拆解图拆解图
戴尔燃7000(Ins14-S) CPU测试
—— 解析1
        第七代酷睿系列处理器来了!本世代Intel CPU依然首发移动平台,而这次首先迎来的是戴尔微边框——燃·7000。这个新锐系列属于便携性能本范畴,同时拥有14寸和15寸两条产品线,目前抵达ZOL评测中心的产品是14寸型号。        这款笔记本外观简洁优雅,在14寸独显本范围中非常轻薄便携,有XPS 系列的经典风范,配以第七代酷睿Kaby Lake架构CPU i5 7200U和Geforce 940MX独立显卡,综合实力强劲。下面,我们从CPU方面开始,谈一谈这款笔记本的具体情况。|||| 第七代酷睿CPU首测 戴尔微边框燃·7000 命途多舛的14纳米制程 生前身后纠葛百结        十年前,“扣肉”架构的Core 2 Duo处理器横空出世,将AMD的K8 系列处理器斩于马下,为Intel重回技术领导者的地位立下汗马功劳。之前五年问世的4系列即使尽浑身解数迭代进化所不能做到的,被迅驰移动血统的“扣肉”一朝轻松拿下——这,是PC“现代史”上的大事。Kaby Lake是新的开始吗?        在此后的Intel的技术发展路线中,有两个标志与此紧密相关——其一,移动CPU优先级高于桌面性能级产品;其二,Tick-Tock的架构/制程轮换节奏得以确立。十年过去了,笔记本的市场地位已经远非台式机可比,验证了Intel的长远眼光;但第二要素却出现了波折,先是14nm自身难产导致第四代酷睿延寿衍生出了Haswell Reflesh家族,后是14nm的排头兵Broadwell几乎缺席桌面阵营(服务器大量存在,桌面仅有两款PGA型号),Tick-Tock有夭折的危险。戴尔 燃 · ;        面对扰乱路线图的后果和10nm制程研发方面的困难,英特尔迅速调整了技术路线,决定将14nm制程延伸使用,采取优化迭代的方式,推出了相当于之前Haswell Reflesh地位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至此,Tick-Tock节奏改变为同一代制程包含革新、优化、架构迭代三个步骤,从两步走变成了三步走。Kaby Lake实物图        于是,今天我们拿到了搭载i5 7200U CPU的戴尔 燃·7000笔记本。 
节选自: 作者:
戴尔燃7000(Ins14-S) CPU测试
—— 解析2
● Kaby Lake移动i5特性        目前已经正式发布的Kaby Lake系列第七代酷睿处理器包含两大家族——对应Core m的Y系列和移动双核Core i3/i5/i7的U系列,与上两代Skylake/Broadwell前辈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两大家族均为低电压系列,前者的热设计功耗为4.5W级,后者则为15W级。除此两家族外,桌面性能级的Kaby Lake型号如i7 7700K也有消息流出甚至可以核准精确的睿频信息,只是见到实物还需要一定时间且提升比例应当弱于移动端(桌面级所有处理器放开TDP,仅仅提升主频性能增幅有限)。7系列命名再度一锅粥        与前辈不同的是,此次产品线迭代,英特尔修改了产品线命名方式,原本的Core m5/m7系列后缀格式不变而前缀升级为Core i5/i7;Core m3依旧还是Core m3。这种显而易见的混淆相信不会是无意识的行为。 当然,新的Core i5/i7(Y系列)对Core m3有一定的技术规格优势,后者被阉割掉了AMT 11.0、TSX-NI两项远离普通用户的技术(基本可以无视)。   而我们的主角i5 7200U隶属于Kaby Lake第七代酷睿的U系列低电压家族,首批三款包括Core i3-7100U、Core i5-7200U和Core i7-7500U。他们的CPU基础和加速频率分别为2.4GHz、2.5-3.1GHz、2.7-3.5GHz,相比于前一代Skylake对应型号,Kaby Lake CPU基础频率提升100-200MHz,加速频率提升300-400MHz。两代架构对应CPU型号规格参数对比        在核显方面,Kaby Lake-U的GT2的核芯定位不变,EU ALU运算单元规格不变,名字从HD 520变为HD 620。此外,新架构CPU内存继续支持DDR3L-1600、LPDDR3-1866、DDR4-2133,而Core i3同样阉割掉了AMT、TSX-NI技术。Speed Shift技术        在新的技术特性方面,Kaby Lake获得了Speed Shift技术的升级,可以增强Turbo Boost睿频的灵活性,在短时睿频段加强处理器的稳定性,智能降低功耗。此外,新的OPI内部总线升级让PCI-E通道的分配更加科学,支持完整的PCI-E 3.0 X4带宽NVme 固态硬盘,对存储性能的提高是一大福音。Kaby Lake应该也支持10bit HEVC的解码。外媒Anandtech 总结的核显 4K解码能力汇总英特尔演示的 4K HEVC 10bit 功耗情况    双核负载实现3.1Ghz最大睿频        就目前看到的这款戴尔 燃·;而言,i5 7200U的具体规格已经完全确定——双核心四线程、4MB 三级缓存等都同前代维持一致。在频率方面,监测还未能识别其睿频规则,但通过Hardware Monitor可以确定目前的BIOS控制下,i5 7200U 双核负载即为最大睿频31倍频,Ring频率为29倍频,烤机则在27倍基础频率和29倍频之间浮动。 
节选自: 作者:
戴尔燃7000(Ins14-S) CPU测试
—— 解析3
 ● i5 7200U理论性能对比        为了验证第七代酷睿 燃·7000的实力,我们找到戴尔Skylake架构的XPS 13系列笔记本进行对比评测。为比对新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幅度,我们选取同样定位的i5 6200U与更高定位的i7 6500U进行测试。        在理论性能方面,我们选取了国际象棋、Cinebenchr R11.5/R15、X264 HD 和Wprime 进行测试,他们分别可验证处理器的整数性能、图形渲染性能、视频编码性能和多线程圆周率浮点性能。Cinebench R11.5性能测试Cinebench R15性能测试Wprime 性能测试X264 HD Benchmark性能测试国际象棋性能测试        从测试结果来看,拜更高、更坚挺的频率和同频的小幅度提升所赐,i5 7200U的性能大幅度抛离上代产品i5 6200U,十分接近更高定位的i7 6500U CPU。        由于i7 6500U 和i5 7200U的三级缓存容量并不一致,i7 在同TDP下拥有更高的默认功耗控制潜力,所以i5 7200U 同频成绩不能凌驾在i7 6500U之上是正常现象。        如此看来,Kaby Lake架构,并不是完全没有提升的鸡肋填充产品,相信在移动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空间。 
节选自: 作者:
同系列,同品牌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同价位,同品牌
同系列,同品牌
同价位,同系列
同价位,同品牌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同价位,同品牌
好评率100%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 PART:DetailVer3/Part/Detail/AdZPlusGoods >>> -->
>> PART:PluginVer3/Rank/Manu >>> -->
>> PART:PluginVer3/Rank/Pro >>> -->戴尔燃7000(Ins14-G)评测行情
外观接口重量及轻薄度
屏幕细节摄像头开合角度
操控体验按键及音箱
机身底部散热系统
性能测试CPU测试内存测试硬盘测试操作系统测试
续航能力续航时间
游戏实测游戏测试
配件及软件
产品特性软件屏幕显示测试
拆解图拆解图
戴尔燃7000(Ins14-G) CPU测试
—— 解析1
        第七代酷睿系列处理器来了!本世代Intel CPU依然首发移动平台,而这次首先迎来的是戴尔微边框——燃·7000。这个新锐系列属于便携性能本范畴,同时拥有14寸和15寸两条产品线,目前抵达ZOL评测中心的产品是14寸型号。        这款笔记本外观简洁优雅,在14寸独显本范围中非常轻薄便携,有XPS 系列的经典风范,配以第七代酷睿Kaby Lake架构CPU i5 7200U和Geforce 940MX独立显卡,综合实力强劲。下面,我们从CPU方面开始,谈一谈这款笔记本的具体情况。|||| 第七代酷睿CPU首测 戴尔微边框燃·7000 命途多舛的14纳米制程 生前身后纠葛百结        十年前,“扣肉”架构的Core 2 Duo处理器横空出世,将AMD的K8 系列处理器斩于马下,为Intel重回技术领导者的地位立下汗马功劳。之前五年问世的4系列即使尽浑身解数迭代进化所不能做到的,被迅驰移动血统的“扣肉”一朝轻松拿下——这,是PC“现代史”上的大事。Kaby Lake是新的开始吗?        在此后的Intel的技术发展路线中,有两个标志与此紧密相关——其一,移动CPU优先级高于桌面性能级产品;其二,Tick-Tock的架构/制程轮换节奏得以确立。十年过去了,笔记本的市场地位已经远非台式机可比,验证了Intel的长远眼光;但第二要素却出现了波折,先是14nm自身难产导致第四代酷睿延寿衍生出了Haswell Reflesh家族,后是14nm的排头兵Broadwell几乎缺席桌面阵营(服务器大量存在,桌面仅有两款PGA型号),Tick-Tock有夭折的危险。戴尔 燃 · ;        面对扰乱路线图的后果和10nm制程研发方面的困难,英特尔迅速调整了技术路线,决定将14nm制程延伸使用,采取优化迭代的方式,推出了相当于之前Haswell Reflesh地位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至此,Tick-Tock节奏改变为同一代制程包含革新、优化、架构迭代三个步骤,从两步走变成了三步走。Kaby Lake实物图        于是,今天我们拿到了搭载i5 7200U CPU的戴尔 燃·7000笔记本。 
节选自: 作者:
戴尔燃7000(Ins14-G) CPU测试
—— 解析2
● Kaby Lake移动i5特性        目前已经正式发布的Kaby Lake系列第七代酷睿处理器包含两大家族——对应Core m的Y系列和移动双核Core i3/i5/i7的U系列,与上两代Skylake/Broadwell前辈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两大家族均为低电压系列,前者的热设计功耗为4.5W级,后者则为15W级。除此两家族外,桌面性能级的Kaby Lake型号如i7 7700K也有消息流出甚至可以核准精确的睿频信息,只是见到实物还需要一定时间且提升比例应当弱于移动端(桌面级所有处理器放开TDP,仅仅提升主频性能增幅有限)。7系列命名再度一锅粥        与前辈不同的是,此次产品线迭代,英特尔修改了产品线命名方式,原本的Core m5/m7系列后缀格式不变而前缀升级为Core i5/i7;Core m3依旧还是Core m3。这种显而易见的混淆相信不会是无意识的行为。 当然,新的Core i5/i7(Y系列)对Core m3有一定的技术规格优势,后者被阉割掉了AMT 11.0、TSX-NI两项远离普通用户的技术(基本可以无视)。   而我们的主角i5 7200U隶属于Kaby Lake第七代酷睿的U系列低电压家族,首批三款包括Core i3-7100U、Core i5-7200U和Core i7-7500U。他们的CPU基础和加速频率分别为2.4GHz、2.5-3.1GHz、2.7-3.5GHz,相比于前一代Skylake对应型号,Kaby Lake CPU基础频率提升100-200MHz,加速频率提升300-400MHz。两代架构对应CPU型号规格参数对比        在核显方面,Kaby Lake-U的GT2的核芯定位不变,EU ALU运算单元规格不变,名字从HD 520变为HD 620。此外,新架构CPU内存继续支持DDR3L-1600、LPDDR3-1866、DDR4-2133,而Core i3同样阉割掉了AMT、TSX-NI技术。Speed Shift技术        在新的技术特性方面,Kaby Lake获得了Speed Shift技术的升级,可以增强Turbo Boost睿频的灵活性,在短时睿频段加强处理器的稳定性,智能降低功耗。此外,新的OPI内部总线升级让PCI-E通道的分配更加科学,支持完整的PCI-E 3.0 X4带宽NVme 固态硬盘,对存储性能的提高是一大福音。Kaby Lake应该也支持10bit HEVC的解码。外媒Anandtech 总结的核显 4K解码能力汇总英特尔演示的 4K HEVC 10bit 功耗情况    双核负载实现3.1Ghz最大睿频        就目前看到的这款戴尔 燃·;而言,i5 7200U的具体规格已经完全确定——双核心四线程、4MB 三级缓存等都同前代维持一致。在频率方面,监测还未能识别其睿频规则,但通过Hardware Monitor可以确定目前的BIOS控制下,i5 7200U 双核负载即为最大睿频31倍频,Ring频率为29倍频,烤机则在27倍基础频率和29倍频之间浮动。 
节选自: 作者:
戴尔燃7000(Ins14-G) CPU测试
—— 解析3
 ● i5 7200U理论性能对比        为了验证第七代酷睿 燃·7000的实力,我们找到戴尔Skylake架构的XPS 13系列笔记本进行对比评测。为比对新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幅度,我们选取同样定位的i5 6200U与更高定位的i7 6500U进行测试。        在理论性能方面,我们选取了国际象棋、Cinebenchr R11.5/R15、X264 HD 和Wprime 进行测试,他们分别可验证处理器的整数性能、图形渲染性能、视频编码性能和多线程圆周率浮点性能。Cinebench R11.5性能测试Cinebench R15性能测试Wprime 性能测试X264 HD Benchmark性能测试国际象棋性能测试        从测试结果来看,拜更高、更坚挺的频率和同频的小幅度提升所赐,i5 7200U的性能大幅度抛离上代产品i5 6200U,十分接近更高定位的i7 6500U CPU。        由于i7 6500U 和i5 7200U的三级缓存容量并不一致,i7 在同TDP下拥有更高的默认功耗控制潜力,所以i5 7200U 同频成绩不能凌驾在i7 6500U之上是正常现象。        如此看来,Kaby Lake架构,并不是完全没有提升的鸡肋填充产品,相信在移动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空间。 
节选自: 作者:
同系列,同品牌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同价位,同品牌
同价位,同系列
同系列,同品牌
同价位,同品牌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同价位,同品牌
好评率100%
同品牌,同操作系统
>> PART:DetailVer3/Part/Detail/AdZPlusGoods >>> -->
>> PART:PluginVer3/Rank/Manu >>> -->
>> PART:PluginVer3/Rank/Pro >>> -->跨代的对决 英特尔i7-6700HQ对比i7-4720HQ性能测试
19:46:31 来源:电脑报 作者:电脑报 我要评论:
点击量:43648
& & 今年9月初,在第四代酷睿Haswell处理器发布两年半之后,英特尔终于正式发布了全新的六代酷睿Skylake处理器。在经历了Broadwell标压处理器的一闪而过之后,Skylake&H系列的到来宣布了全新一代的标压移动处理器时代终于来临。
& & 作为Skylake标压i7处理器的入门型号,i7-6700HQ必然将代替Haswell系列的i7-4720HQ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中高端游戏本、商用本的热门处理器配置,接下来将通过简单介绍和硬件测试的方法来了解一下i7-6700HQ的特点和性能,同时将对比i7-4720HQ看看这两款隔代却定位相同的处理器的性能有多大差别。
Skylake处理器介绍
& & 熟悉英特尔处理器产品路线的网友大概知道,第六代Skylake酷睿处理器属于&TICK TOCK&路线中的TOCK架构更新阶段,作为英特尔14nm工艺上的第二代产品,Skylake主要是通过架构上的改进提升处理器的性能同时降低功耗,但是要认为这代的标压版i7处理器性能会提升大多,那可能要失望了,因为Skylake处理器的目标是控制功耗提升集成的核芯显卡的性能。虽然架构的改进没有明显提升i7-6700HQ的性能,不过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后面测试时会提到。
& &相比于上一代Broadwell来说,Skylake有了不小的改变,比如加入了更精细的电源调节功能,甚至允许OEM厂商进行自定义。在多媒体方面,Skylake移动平台支持完整的H.265编解码和独立的低功耗H.264编码器,并加入了标量和格式转换引擎, 可以更低的功耗为前提玩转4K播放。此外,新的CPU将全面支持第三代雷电接口和USB Type-C接口,可以更轻松第直接将屏幕内容输出至4K显示器中。
& &与Skylake搭配的100系列芯片组也有很多改进,比如全面支持DDR4双通道内存,再比如硬件自主功耗栅极,以及IO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既有低功耗的eMMC、UFS、SDXC、CSI-2,也有高速的PCI-E 3.0、DMI 3.0,而且IO接口可灵活配置为PCI-E、SATA、USB3.0。由此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笔记本产品将会大范围的内置M.2&PCI-E SSD接口,硬盘的运行速度也将再上一个档次。
& & 英特尔Skylake处理器最大的性能提升应该是核芯显卡,Skylake移动平台整合了第九代HD500系列GPU核心,可完整支持DirectX 12、OpenGL 4.4、OpenCL 2.0、Vulkan以及无损颜色压缩,而数字接口标准也支持到了HDMI 1.4、DisplayPort 1.2和eDP 1.3,轻松满足4K输出与体验的需求。
& & i7-6700HQ集成的是HD Graphics 530核芯显卡,隶属于GT2级别,拥有24个执行单元。
英特尔i7-6700HQ规格介绍:
& & 简单介绍下Skylake处理器之后,接下来进入本文主题,先了解一下i7-6700HQ的规格,它隶属于第六代酷睿Skylake-H i7系列,也是i7系列中的入门型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代酷睿标压处理器全部采用了BGA封装,用户是无法自行升级或者更换了。
Skylake-H处理器规格一览
& & i7-6700HQ拥有四核心八线程,采用14nm工艺,采用BGA1440封装,热设计功耗TDP为45W。这款处理器配有6MB三级缓存,默认主频为2.6GHz,单核睿频最高可达3.5GHz、双核睿频最高3.3GHz、三核睿频最高3.2GHz、四核睿频最高3.1GHz。单核最大倍频35x,四核最大倍频31x,单核和四核的倍频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 &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令集中,我们发现多了一个TSX指令集,TSX将允许程序员指定事务型同步代码空间,使得目前使用粗粒度线程锁定(Coarse-grained thread lock)的程序更自由地使用细粒度线程锁定(Fine-grained thread lock),进而提高多线程效率和性能。简单说,TSX设计目的就是评估软硬件状况并为程序员提供无错的细粒度线程锁定。
i7-6700HQ对i7-4720HQ性能测试
测试处理器规格对比表
Core i7 6700HQ
Core i7 4720HQ
主频/单/四核睿频
2.6/3.5/3.1GHz
2.6/3.6/3.4GHz
HD Grphices 530
HD Grphices 4600
核显基本/最高频率
350/1050MHz
400/1200MHz
DDR4/DDR3L/LPDDR3
& & 我们将i7-6700HQ和i7-4720HQ的硬件规格进行了对比。i7-6700HQ比起上一代产品来说,主频相同,单核/四核睿频都处于劣势,不过考虑英特尔以后可能会推出i7-6710HQ/6720HQ这样的后续版本来提升频率,这样的设置也就可以理解了。接下来开始进行性能测试。
& & 本次的测试平台采用的是微星GE72,采用酷睿i7-6700HQ处理器,标配8GB DDR4-2133内存和1TB HDD硬盘,搭载NVIDIA GTX 960M独显,并预装Windows 8.1操作系统,硬件配置均衡,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工作状态,品质值得信赖。而i7-4720HQ的测试平台也采用了类似的内存和硬盘组合,以及相同的软件环境。
& &&在测试方案上,我们主要针对Core i7 6700HQ的处理器端进行浮点运算、渲染等基准性能测试,除此之外还会对该处理器的日常应用(如上网、听音乐、看720P视频)功耗和高负载 (AIDA64考机测试)功耗进行检测,看看在新微架构下的标准电压四核处理器是否在功耗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1:CPU性能测试
处理器性能测试表
Core i7 6700HQ
Core i7 4720HQ
Cinbench R10单核/多核
Cinbench R11.5单核/多核
Cinbench R15单核/多核
Super Pi 1M(时间越短越好)
国际象棋(Firtz Chess Benchmark)
TruCrypt AES Mean 100M加密
X264 HD Benchmark 4.0 Pass 1
WinRAR压缩
3DMark 11物理测试
3DMark 2013 Fire Strike物理测试
& & 在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Cinebench系列渲染性能测试中,我们将三代软件统统纳入测试当中,方便大家进行比较。而在这三款软件 中,Skylake Core i7 6700HQ的进步算是有目共睹的,在仅有3.1GHz四核心睿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超越前代Core i7 4720HQ处理器,同样的数据进步也体现在了3DMark的物理运算测试当中,可以说英特尔还是有诚意的。但或许也会有人会觉得:&时隔两年也就进步这 么一点?&只能说在对高性能处理器需求应用比较匮乏,且竞争对手不太给力的情况下,这样的小步幅前进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 & 在多媒体应用中,Skylake Core i7 6700HQ无论加密、视频转码还是文件压缩性能相较前代产品的提升都不算很明显了,Super Pi和国际象棋的测试成绩甚至还不及Core i7 4720HQ,一方面可能是应用程序还没有对新处理器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Skylake在性能方面的确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力。
2:核芯显卡性能测试
Skylake核显性能测试表
HD Graphics 530@Core i7 6700HQ
HD 4600@Core i7 4720HQ
GeForce 920M
Radeon HD 8550G@A8-5550M
Cinebench R11.5 OpenGL
Cinebench R15 OpenGL
3DMark 2013 Fire Strike显卡测试
3DMark 11 P GPU
& & 前面的介绍中就说过,不能对i7-6700HQ的CPU性能提升有太大希望,它的主要性能提升还是集成的核芯显卡。i7-6700HQ集成的HD Graphics530核芯显卡,规格与桌面版一样,只是频率稍低一些。Core i7 6700HQ的核芯显卡性能也已经赶上了AMD移动APU集显,将前代HD 4600等核显远远抛在脑后,在3DMark 2013 Fire Strike显卡性能测试中,HD Graphics 530的分数和AMD RadeonHD 8550G基本相当,领先HD 4600达40%以上,都具备了在较高特效下畅玩《英雄联盟》的热门网游的性能。
& &&但如果想要考核显来玩点大型游戏,也是得必须打住的想法,因为虽然相对前代英特尔核芯显卡有着明显进步,但如果与GeForce 920M等入门级独显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当然,这个差距实际上也是纯粹体现在测试数值上,因为HD Graphics 530核显做不了的工作GeForce 920M其实也做不好,而且在4K解码输出等方面其实核显已经可以独自完美工作,因此在实用价值上,Skylake处理器的核显其实已经超越了入门独显。
3:功耗测试
& & &在Haswell时代,移动版i7标压处理器由于其略醉的功耗控制,导致其长期被降频问题困扰,也就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功耗容易超过TDP,然后因为TDP的限制,导致CPU不得不降频运行,无法发挥它的最佳性能。
& & &那么到了Skylake时代,i7-6700HQ是否也会遇到高负载自动降频的情况呢?为了这个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接下来进行了功耗测试,Skylake Core i7标准电压四核处理器均为45W TDP,与前两代产品没有明显区别,虽然完全采用了有利于轻薄化的BGA封装模式,但发热量和功耗不会与i7-4720HQ这些老CPU有较大不同,这一点在我们的测试中也得到了 充分证明。在日常的轻负载使用时(中等亮度和音量,开启WiFi),Core i7 6700HQ频率在0.9GHz~1.5GHz之间变化,在AIDA64中显示处理器功耗在7W~15W之间,功耗测试仪显示整机功耗为30W~35W, 与前代产品相比并无明显降低,这一点算是与低电压产品大幅降低中低负载功耗有明显不同。
& & 而在使用AIDA64的FPU浮点运算考机测试时,处理器负载达到最高值,但根据软件显示,Core i7 6700HQ处理器功耗在半小时的测试中始终控制在41W~43W之间,温度最高90℃,因此一直处于3.1GHz的四核最高睿频上,相对于i7-4720HQ在大多数笔记本产品中都因为降频而无法在测试中跑出理论成绩,i7-6700HQ这一点算是让人颇为欣慰的(由于没有进行AIDA64+Furmark双满载考机,所以我们尚不能完全确定在高负载下Skylake不会降频)。当然,如果是一款散热不佳的产品,或许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评测总结:
& & 经过以上对比之后,大家应该对i7-6700HQ的性能有所了解,相对于i7-4720HQ来说,它的CPU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虽然核芯显卡的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大,对于游戏本来说这颗核芯显卡可能用处不大,不过现在大量应用都是需要显卡辅助(显卡加速)的,显卡现在是提升应用体验的关键,而在这个点上,酷睿i7-6700HQ的进步又是巨大的。另外,i7-6700HQ如果摆脱了高负载降频的问题,那对于经常需要CPU高性能运行的用户来说,这颗CPU还是值得考虑的。
相关阅读:《》【笔吧评测室】微星GT72评测_显卡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61,842贴子:
【笔吧评测室】微星GT72评测收藏
微星GT72是目前MSI游戏本中的旗舰型号,是在MSI中唯一一个具有双风扇的可更换MXM显卡的笔记本。之前的16Fx/176x笔记本是单风扇散热,对于旗舰配置来说显然有些底气不足,这次新款旗舰本能否借助散热规模的扩大,使得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呢?本次评测,主要内容为GT72机型的散热情况,以及屏蔽掉核显后GTX880M的真正实力是多少,同时通过各方面的介绍,来了解该机器的具体参数。目录【0】机器参数一览【1】开箱&外设体验【2】参数优化【3】硬件参数概览【4】有关GTX880M的前期探究和改进【5】性能测试【6】游戏测试【7】去核显版GTX880M性能评价【8】散热测试【9】整机拆解【10】散热模块评价【11】整机功耗&噪音测试【12】总结【附录1】微星GT72拆解教程【附录2】微星GT72与华硕G750实物对比
技嘉独立显卡报价「苏宁易购」城惠玩,大牌优惠领不停!低价狂欢购,嗨购11天!技嘉独立显卡报价「苏宁易购」,货到付款,百城半日达.
【0】机器参数一览微星GT72是微星自主设计研发并制造的模具,笔记本中能做到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售卖的厂商很少很少。不过该机型可能会在不久之后推出对应的准系统机型,外观和其他参数会有所缩水,模具代号为1781。此次拿到的配置为GT72 2PE-022CN,首发版型号,后续可能会推出GTX870M低配版本。主要机器参数:CPU:I7-4710HQ(主频2.5Ghz,睿频3.3-3.5Ghz,L3缓存6M)显卡:核显HD Graphics 4600,最大睿频1200mhz(切换核显需要重启)独显Nvidia GTX880M,频率954-993mhz(独显工作时独显屏蔽)内存:金士顿 2*8G DDR3L 1600mhz硬盘:固态 东芝2*128G M.2接口raid 0机械 日立 1TB mm标准笔记本盘屏幕:奇美 17.3寸 TN雾面屏(非惨白屏)音响:2.1喇叭(丹拿认证)键盘:全彩背光键盘(赛锐认证)电池:11.1V*7500mAh=83.25Wh(标称)电源:台达19.5V*11.8A=230W电源尺寸:428(W)*294(D)*48(H)mm重量:3.78KG(含电池)接口方面,GT72的外部接口包含6个USB3.0接口,1个读卡器接口,4个音频接口(镀金·),1个RJ45网线接口,1个HDMI接口和2个mini DP接口。机器包含有刻录光驱。内部接口包含4个内存插槽,1个2.5寸SATA3接口,5个M.2接口,1个公版MXM显卡接口(CPU不可更换)。M.2接口包括4个M.2 2280规格(SATA 6Gbps总线)和1个M.2 2230规格(PCI-E总线)。外部接口很豪华,USB的数量竟然高达6个,很多笔记本也就达到一半数量的水平而已。内部接口方面也很全,SATA接口全部被用尽,内存插槽为上限,显卡也可更换。作为旗舰机型,确实在拓展方面做到了。接下来进行开箱。
【1】开箱&外设体验发来的机器是全新的,外包装很大。其实外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当初还是师兄帮我去取件的,还以为是什么实验装置到了。。。实际只是机器加微星附送的背包。这个机器的包装不错,和准系统那种朴素的纸壳形成鲜明的对比。箱子上印有红龙,没有一个中文。。。。左下角是各种认证,右下角是gaming标志。箱子左侧是机器的具体配置和模具名称以及各种码,是出场机器的凭证。最下方还有能源之星,感觉怪怪的(这货省电么)。。。右方的标识好像是说无线使用的限制,标注的欧洲地区。包装内包含有两个小箱子,一个装有随机附赠的驱动光盘说明书质保凭证还有鼠标键盘膜鼠标垫等,另一个则是整机。整机用海绵架空防止发生剧烈震动,机器用印有logo的布包裹防止刮擦进灰。将机器取出,可以看到GT72的A面还用了一层塑料保护。揭开后A面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有简单的两个线条,中间印有gaming标志和微星logo。A面为金属材质,经过拉丝处理。摸上去的感觉很好,但是很容易留下指纹,容易变脏。机器左侧有四个USB3.0、四个音频接口和一个读卡器接口,音频接口还经过镀金处理。机器右侧还有2个USB3.0接口,下面是刻录光驱。这个设计就非常人性化,接口靠后,和鼠标冲突很小,下面没有任何接口。
机器背面,左面有一个锁孔,中间是两个miniDP一个HDMI一个RJ45和一个电源接口,这个位置的接口也合理,接的设备并非经常插拔,因而后置较为合适。左右两边有一个红色的镂空,是音响所在位置,出风口设计造型也不错。机器前侧没有接口·,但是两边各有一个灯条,灯光开启后和AW的形式基本差不多。。。。机器打开屏幕后的图片,机身AC面包含的线条并不多,边框的形状稍向前突起,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同时可以看到机器厚度还是很大的,不适合携带。C面俯视图,可以看到左侧有一排快捷键,由上到下一次是电源键、独显/核显切换键、强冷、开启Gamecaster、键盘设置切换功能,最后两项在优化章节讲解。C面非全金属,掌托部分改成了塑料,这个设计可能是为了防止机器温度高时使掌托温度升高。上方有很多镂空,左上角还标注了丹拿认证的音响,实际只有左右两边为音响位置,中间的设计是给风扇进风用。右手掌托是GT72具有的各种特性标注。触摸板是和掌托一体式的,边界用一个灯条隔开,很简约,实体键不是一体式的,按键较硬。左手灯条出还隐藏了几个指示灯,无线、电源和硬盘的指示灯。
机器背面,中间很大一块是镂空,让风扇有足够的进风量。D面左方有能效标识和机器出场的SN码,竟然是低能耗。。。D面中间还有机器的标识,不过这是介绍机器名称的。正中的螺丝孔被易碎贴覆盖,用来保修。右方是低音炮所在位置,看起来还是很大的。上方是sound blaster音效标识和正版win8标识。D面中上方有一个NV显卡的标识和中文的易碎贴。不让用户私自拆机有好有坏,但是个人认为作为旗舰游戏本来说,不给用户拆机的机会有些不合适,毕竟买来的机器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口味,想要改造就得拆机。电源是台达230W的,体积和普通的180W电源大小相当。机器前方不算垫脚厚度为40.78mm左右。算上垫脚后厚度为49mm左右。机器后端不算垫脚的厚度为44.80mm左右。机器后端算上垫脚的厚度大概为50mm。GT72没有将机器厚度设计成前短后长的形式,但是视觉上会有前端较薄的感觉。
整机的重量为3.8kg,很重,不适合旅行携带。含电源的重量达4.75kg,背出去看来真得需要一番功夫。现在简单说一下外设体验。GT72的键盘是最新一代设计的赛睿键盘,键程比一般的笔记本要长,但同时又不是很软,回弹力比较足,这点和G750区别较大,G750是键程大但很软。七彩背光的效果很绚丽,并且亮度相比以前的GT70更高了。音响的效果很好,和以前的GT70差不多,属于内置音响的顶级水平,低音很足,音效设置也很多。触摸板的手感不好,当手上比较干涩时阻力非常大,在上面滑动手指很困难,并且实体键过硬且键程短,感觉实体键键程长且软一些不错,就像G750那样。屏幕虽然不是IPS,但可视角度也很大,显示效果也可以,足够使用。开箱&外设体验部分到此结束,下面介绍参数优化部分。
火前   温馨提示:进入前请准备好手纸。
显卡排行榜,就上京东!电脑/配件/外设/网络/游戏/办公/文具,都被我们承包啦!显卡排行榜,京东电脑办公正品低价+闪电配送+优质商品!
爆凤凰菊花
【2】参数优化整机所有驱动均可在官网上查找并下载,但仅仅下载驱动还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升体验,以下的步骤可以选择性使用一下,也可以跳过该节直接看下一章节。如果已经阅读过本人之前做的笔记本评测,前三条也可以不用浏览,讲述的内容是一致的。(1)安装XTU软件。XTU全称是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是英特尔官方发布的在windows下实现调节Intel处理器某些参数的软件。但并非所有型号都支持该软件,一般来说,四代haswell的型号均可支持软件中的部分参数调节,可调节的参数取决于芯片组的支持能力、主板BIOS的开放程度以及CPU型号的高低端等等。微星的上代机型就可以解锁几乎全部XTU的调节功能。GT72也继承了这个优点,除了电压调节方式和少数几个模式选择不可更改外,包括内存时序在内的功能全部可变动,很人性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4710HQ烤机时解锁TDP是无效的,这点在16F4上很相近,只有使用ES工程版处理器时调节才能看到调节的效果,原因不明(P150SM-A刷premaMOD的BIOS后可以彻底解锁4710MQ的参数调节)。在这里仅介绍有意义的调节参数项目。Dynamic CPUVoltage Offset选项是调节CPU电压的,经过测试,一般情况下我建议大家选择-70mv为宜。四代酷睿CPU发热很大,而电压和发热又有很大关系,所以降压能有效降低CPU的温度。但是电压过低时会造成CPU不稳定,所以-70mv比较合适,这个是我长期使用的基准。Turbo BoostShort Power Max是短时睿频TDP限制功耗值,这个影响你在运行需要CPU负载较高时睿频频率的大小。建议把这个拉到最大,笔记本CPU功耗不用这个限制。Turbo BoostPower Max是长时睿频TDP限制功耗值,这个影响最终高负载运行后CPU的睿频大小。这玩意和上面一样,可以直接拉到最大。Turbo BoostPower Time Window是短时睿频的时间限制,我比较喜欢叫这个项目叫“真男人时间”←_←。顾名思义,在这个真男人时间内,CPU是比较给力的,一旦超过了,基本就萎了,受限于功耗而降频。所以能拉多大就多大,让“真男人”很持久。Multipliers 1Active Core/2 Active Cores/3Active Cores/4 Active Cores是CPU的倍频调节,4710HQ默认是35X/34X/33X/33X,可以向上拉到37X/36X/35X/35X,如果想降频的话,就可以在这里调节倍频来改善发热。拉到最大也可以,但此时可能CPU电压要注意,-70mv可能会不够用导致不稳定。左侧选项选择“Memory”,会出现内存相关的调节选项,从“Default”改成“Custom”后就可以更改内存的参数。第一列是内存的时序,对性能影响较大的是前四项,这四项也是内存上常见标注的参数,例如笔记本内存1600mhz的时序通常为“11-11-11-28”,就是代指上面那四项。GT72默认的内存时序较高,可以尝试改为9-9-9-24。第二列的两项是内存的倍频和外频,两者相乘就是最终的运行频率。1.33*12=15.96(*100mhz)。1600mhz还可以表示为1.00*16,目前来说外频和倍频的组合可以任意,但注意内存自身的体质,降低时序和提高频率都会有可能导致内存工作不稳定。如果在调节某次参数后系统非正常关机(强制断电,蓝屏等),XTU中的所有设置都会失效,需要重新调节。(2)独显软超频软件——nvidiaInspector。百度一下就能搜到这个软件的下载,双击打开如下所示:右半面的选项就是软超的项目了。第一个是频率的调节,第二个是显存的调节(频率显示是GPU-Z的两倍),第三个没法调跳过,第四个是温度降频控制值,点击取消该项目左侧的勾选,则可以在独显超过这个温度后仍保持默频,如果不取消则会发生严重降频。下面的温度是降频温度大小,可以拉高一点。最后一个是核心电压控制,不过貌似没有解锁VBIOS的话这个是不能调节的。软超的优点是出问题后重启即可摆脱,缺点就是不能永久维持调节且项目有限。如果你热衷于显卡超频的话,建议选择修改VBIOS,通过修改硬参数来优化显卡性能。
(3)除了软超显卡外,还可以采用修改VBIOS的形式达到超频的效果,这类超频叫硬超。修改VBIOS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解锁TDP,可以破解电压限制,可以大幅超频核心/显存频率,更可以调节具体的睿频电压/待机电压等,并且重启后不失效。解锁TDP可以稳定高频,破解电压限制可以使超频潜力更大,超频更稳定。下面介绍如何提取VBIOS,修改VBIOS和刷写VBIOS。提取VBIOS:下载网盘里的文件:将软件解压到任意目录下。打开任意一个能让独显有负载的游戏或者软件(推荐nvidiaInspector),然后双击文件里的备份.bat,过程中可能会有提示,按y即可完成备份。该目录下的backup.rom即为备份好的VBIOS。修改VBIOS:将文件里的KeplerBiosTweaker 双击打开,点击右下角的“OpenBIOS”,找到这个目录下的backup.rom,即可打开你的VBIOS。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简单修改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参数。1)TDPBase Clock是基频大小,3D Base Clock和Boost Clock是典型boost频率大小,BoostLimt则是boost的极限值,MemoryClock是显存频率大小。一般来说,调节最后两个最有意义,其它基本就是“看看”而已。如果最后两个值是灰色不可选的,那么你需要修改一些参数来激活它。2)将选项卡切换到BoostState下(即倒数第二个)将P00对应的第二列和第四列的项目(GPC,L2C,XBAR,SYS)都给改成一样的(例如993MHZ),然后回去看第一个选项卡里的Boost Limt,是不是已经可以调节了呢?(数字是有限制的,大小一般为915/928/941/967这些,具体请按TDPBaseClock右面的按钮来获得不同的频率信息,其他频率可能会导致意外的问题)3)再把选项卡切换到ClockStates(即最后一个)将P00和P01对应的第一行最右侧的DDR选项改成一样的(例如2505),然后回去看第一个选项卡里的Memory Clock,是不是可以更改了呢?(显存的大小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你调节多少显存频率就跑多少。实际频率请用nvidiaInspector自己调节尝试然后用GPU-Z监测实时频率获得,向下取整)4)切换到VoltageTable(即第二个)选项卡中。这个选项卡下主要就是各种电压调节了,建议不要乱动。这里我们改最关键的电压即可。P00对应的电压大小就是独显实际游戏时的最低电压值。不同体质的显卡这个电压不尽相同。想要知道你的显卡核心电压是多少,请运行有负载的游戏,然后用GPU-Z查看GPU核心的最高电压是多少即可。P00对应两个值,是一个范围,最小的是运行的最低电压,最大值则是nvidiaInspector中可调节的最大电压,设定差不多即可。对于GTX880M来说,建议不使用该方法进行电压调节。因为调节只能是固定一个电压值来运行boost频率,不利于功耗的调节。建议将P00和P01均只调节为825mv-1312.5mv,即最大范围。5)切换到PowerTable(即第三个)选项卡中。这个目录下是对显卡TDP的修改,不过受限于880M公版2+1相供电,并非我们调节很大后就能完全解除显卡的功耗限制。目录下有好几个项目,一个min(mv)/def(mv)/max(mv)为一组,前面四组的定义都是无效的(最小0.001w最大1000w),我们需要调节的是第5组和第6组的数值,默认为117W和105W,如图改成180W即可,毕竟电源只有230W。6)切换到BoostTable(即倒数第三个)选项卡中。最下方的“Max TableClock”的频率值是调节880M显卡电压的关键。将右方的指针向右拉,就会使数值加大。这个调节是使得上方的boost列表中对应的频率调高,实际意义是将boost table原来不同频率对应的电压向下对应了。举个例子,原本第30档是1.006V,对应的频率是993mhz,如果最大值拉到1058.5mhz,那么第30档对应的频率变为1058.5mhz,原本993mhz变成了第25档,而第25档对应的电压是0.962V,那么880M在993mhz运行时电压就变成了0.962V,从而实现了降压。880M的最大boost频率并非在此更改,而是第一个选项卡中的Boost Limit对应值。降压要十分谨慎,体质不好的显卡降压会不稳定,但稳定的降压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后面会解释。7)当一切的东西都改完后,请点击下面的“Save BIOS As”按钮,将VBIOS另存为一个名为“turbo.rom”的文件。当然,你也可以改成其他名字,只是后面的步骤也需要改而已。超频量力而行,强烈建议先用nvidiaInspector进行软超然后玩游戏或者烤机来看稳定性,最后决定是否硬超,否则可能会造成频率不稳定而反复重启的问题。刷写VBIOS:其实我这里有改好解锁TDP和电压的VBIOS。。。但是不在共享里,共享里的是原来P150SM-A的870M的VBIOS,千万不要刷,否则会无法启用甚至黑屏。只有自己按照上面提示的东西修改而来的VBIOS,才是最适合你自己机器的VBIOS。如果刚才的VBIOS已经存为“turbo.rom”文件了,那么就不需要改“Flash_还原.bat”文件了。否则的话,对这个bat文件右键,选择编辑,将最后的turbo.rom改为你当前存好的ROM名称,然后保存即可。开启可以调用独显的程序,然后双击“Flash_还原.bat”文件,经过两次输入y确认,再等待大概15秒左右即可完成VBIOS的刷写。重启机器后即可生效。如果VBIOS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的话,请将“Flash_还原.bat”中最后改成backup.rom,按照一样的方法刷成原版的VBIOS即可。对于WIN8系统的用户来说,要注意这样做是无法进行的,因为账户UAC控制限制。如果想要刷写VBIOS,请自行禁用UAC账户控制,具体方法请百度。
老一代外星人   温馨提示:进入前请准备好手纸。
(4)微星有一个很有用的风扇调节软件,它可以在不关机的情况下修改EC中的风扇转速,使不同温度档下的转速自由调节,进而改善散热效果,或者起到静音的作用。这个软件叫Fan Control Tools。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完毕后,解压缩文件,64位系统就双击SetupRwX64.exe安装,32位系统就双击SetupRw.exe安装,一路选择下一步就好,不要修改安装路径。安装完毕后,再进入Fan Control Tools文件夹里,双击FanProfile Editor.exe,打开后如下:点击左上角“Load Profile”按钮,打开Silent.rw文件。由于GT72很新,这个软件里并没有直接对应的EC控制数据,但是调节形式和GT60机器一致,因而可以使用GT60的架构,但是内部具体数据需要更改。这个Silent.rw便是本人经过简单调试后得到的一个数据。表格里是需要调节的参数,横向是不同温度档,第一行和第三行就是具体的温度数值,第一行为CPU温度,第三行为GPU温度。第二行和第四行为转速调节,第二行对应CPU风扇,第四行对应GPU风扇。待机下GPU和CPU风扇转速为0,这是本人设定的,原来的GT72待机也不会停止风扇转速。值得注意的是,设定的温度是这个转速下的最小温度。举例,假设现在是44度,那么从上面列表来看,此时的转速应该属于第一档中,而不是第二档,所以转速仍为0%。当CPU温度达到45度时,转速则升为20%。调节温度档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喜欢静音的话,那就把温度档设的尽量高一点,比如你想要70度以下静音,那么第二档可以设定到60度,第三档68度,从第四档开始逐渐增加温度。转速也相应调节。需要提醒的是,GT72和GT60的EC并非完全一致,最低转速是20%≈1200rpm,最大转速是60%≈3600rpm,达不到100%,待机停转只能设置为0%才可以。有关优化设定方面,我有一些小建议。如果你希望玩游戏时温度不超过**度,那么就应该把绝大部分的温度档都设定在这个值附近,比如70度,那么就可以这么设定:65/70/75/80这些温度档尽可能接近70度,并且超过70度后转速已经逼近极限,让机器尽可能阻止温度继续上升。反过来,如果喜欢静音的话,低温档转速提升慢,高温档迅速提升即可。噪音和转速成正比,希望大家能具体实验过再确定温度档的调节。上面仅是写配置文件,还需要将文件写入EC才管用。双击FanProfile Editor.exe,打开如下:Profile一项对应的是刚才咱们写入的配置文件名称,Silent.rw就是。点击Apply,就会刷写EC,之后就可以玩游戏来体验一下温度档的变化了。右面的“Rember”是记忆功能,此后每次双击打开,就会自动完成刷写任务,无需点击Apply。想要还原默认的EC控制,将电脑关机,静置几秒钟后即可。目前来说,这个功能对于我的16F4效果十分明显,某些不是很吃显卡的游戏温度会显著下降,具体大小跟刚才的设定温度有很大关系,所以慢慢的调试设定,会使你的机器有更好的体验。
(5)微星的Gamecaster功能可以参考以下的连接:GT72这个赛睿定制的键盘可以对每个单键进行设置,实现单个案件完成宏动作。此外键盘背光灯的工作形式也可以改变,具有“Normal,Gaming,Breathing,Wave,Dual Color,Audio”共五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正常的背光显示,第二种是仅开启最左侧背光灯,第三种是呼吸灯效果,第四种是两种颜色来回渐变,第五种是根据音频输出来自动调节灯光效果。除此以外,背光灯还能指定每个区域的颜色,共分为5段,键盘分左中右3段,触摸板四周1段,机器前端左右两侧为1段,颜色选择是全彩范围设定。机身左侧的快捷键是切换不同的配置,共有L1-L4四种配置,每一种都可以设定不同的宏定义和背光表现形式,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有一定的实际使用意义。(6)一些系统优化小知识。右键菜单栏添加“取得管理员权限”功能:新建一个txt文档,然后输入以下字符:Windows Registry EditorVersion 5.00[HKEY_CLASSES_ROOT\*\shell\runas]@=&管理员取得所有权&&NoWorkingDirectory&=&&[HKEY_CLASSES_ROOT\*\shell\runas\command]@=&cmd.exe /c takeown/f \&%1\& && icacls \&%1\& /grantadministrators:F&&IsolatedCommand&=&cmd.exe/c takeown /f \&%1\& && icacls \&%1\& /grantadministrators:F&[HKEY_CLASSES_ROOT\exefile\shell\runas2]@=&管理员取得所有权&&NoWorkingDirectory&=&&[HKEY_CLASSES_ROOT\exefile\shell\runas2\command]@=&cmd.exe /c takeown/f \&%1\& && icacls \&%1\& /grantadministrators:F&&IsolatedCommand&=&cmd.exe/c takeown /f \&%1\& && icacls \&%1\& /grantadministrators:F&[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shell\runas]@=&管理员取得所有权&&NoWorkingDirectory&=&&[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shell\runas\command]@=&cmd.exe /c takeown/f \&%1\& /r /d y && icacls \&%1\& /grantadministrators:F /t&&IsolatedCommand&=&cmd.exe/c takeown /f \&%1\& /r /d y && icacls \&%1\&/grant administrators:F /t&然后保存该文档,并重命名为1.reg(后缀txt也要改掉)。双击文件,提示框点确定后变拥有了此功能。关闭系统休眠:Win+R打开运行框,输入cmd后回车进入命令提示符,然后输入:powercfg -h off回车,等待一下即可关闭休眠。这样做能使C盘空间增加不少,不过会失去休眠功能。固态硬盘开机速度足够快可以考虑用这样的做法来节省空间,机械硬盘无此必要。(WIN8下需在左下角右键,打开带有管理权限的命令提示符才能关闭休眠,或者关闭UAC控制)有关SSD优化的,可以百度查找到,在此仅作提示。参数优化部分到此结束,下面介绍硬件参数概览部分。
【3】硬件参数概览鲁大师硬件参数截图鲁大师显示的配置基本齐全了,比较直观的了解GT72的主要参数。CPU信息CPU-Z还不能直接识别为4710HQ,但其主要参数已经可以看到。I7-4710HQ,四代haswell架构,默认频率2.5ghz睿频为3.3-3.5ghz,三级缓存6MB,步进为C0。和4710MQ的差别非常小,除了封装形式不同外,只是4710MQ的核显最高加速频率低了50mhz而已。HWINFO截图,CPU是正式版产品,S-SPEC为SR1PX,TDP47W,封装形式为BGA1364。AIDA64里的CPUID截图,可以看到睿频为35X/34X/33X/33X,短时睿频功耗限制为58W,时间为8sec,长时睿频功耗为47W,这些都是Unlocked,说明可以使用XTU进行解锁TDP。限制电流为85A。接下来看显卡信息。GTX880M体质截图,核心电压为1.006V,体质84.2%。GTX880M的体质普遍都是这么高,个人感觉这是特挑的结果,因为能做到这么高频率下功耗还足够低确实很不容易,只能是特挑好体质的核心来满足。不过尽管如此,这个880M实际上还是会降频,但是同样的体质电压下在G750上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个原因会在后面有解释。I7-4710HQ自带的核显为HD4600,流处理器为20EU,默认频率400mhz最高睿频为1200mhz。与I7-4710MQ相比,4710HQ仅仅是核显频率提升了50mhz,封装发生了改变而已,本质性能没有变化。GT72没有用PGA接口的CPU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不过根据官方人员的回馈,这个原因是由于Intel在大力推HQ系列的BGA处理器才使用的,并且在未来的几代处理器过渡后彻底只使用BGA的CPU。。。这个消息听起来很忧伤。采用小渲染的方式,可以看到HD4600的最大睿频为1200mhz,此时的功耗为19.3w,这个功耗可不低,低压U的HD4400也是这个规格,但是却只有15W的TDP,显然其性能会因为功耗问题大打折扣。CUDA-Z截图,这里显示了GPU有关CUDA的详细参数。
主板信息,可以看到主板制造商为Micro-Star International Co.Ltd,其实简写起来就是MSI,即微星科技。模具名称是1781,这个名称会是GT72准系统的统一名称。芯片组为Haswell,PCH是HM87,BIOS日期为,非常的新。内存信息双通道DDR3 1600MHZ,时序为11-11-11-28@1T,很一般,不过XTU中可以将时序设置为9-9-9-24,这样的话内存延迟就能降低一些。内存品牌为金士顿,工作电压1.35V说明是低压DDR3,出场周期是14年27周。硬盘信息固态硬盘是两块东芝128G,型号THNSNJ128G8NU。(猜测主控为Marvell 9188S,缓存大小为128MB)机械硬盘为日立1TB 7200转硬盘,缓存32MB,性能是笔记本机械盘里最高水平。电池信息,型号为BTY-M6D锂电池,设计容量86.580Wh,实际损耗30.19%,容量为60.440Wh,损耗非常大。微星机器的电池出厂损耗都很高,原因不详,而蓝天的常常是实际容量比设计容量更大。(但蓝天的电源管理太渣,续航还是一坨)电池充电功率大约为42W左右,放电功率为120W。不过虽然看起来电池损耗很高,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池损耗又逐渐减小到0%,之后才慢慢增加电池损耗。可能是检测有问题。显示屏信息,奇美N173HGE-E11,鲁大师显示为CMN1735。屏库网包含该型号的具体参数,地址:亮度较高,可视角度70/70/60/60,色域72%NTSC。TN屏幕材质,可视角度属于普通1080P的主流水平,色域也是17寸的普通水平。作为旗舰笔记本,这种屏幕确实有点不怎么好,如果能用GS60上那种PLS屏幕或者IPS屏幕的话就好了。硬件参数概览部分到此结束,下面介绍880M探究部分。
【4】有关GTX880M的前期探究和改进GT72曾在第三届微星笔记本发烧友大会上跑过3D11的P分,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偏低了。当时这个结果对我来说难以接受,因为这意味着显卡GTX880M出现了降频。GT72为何会降频?这个十分值得去探索。先看看GTX780M(图片和数据来源于网络)参数方面,GTX780M和GTX880M的差异十分小,除了主频低了和显存不足外,硬件规格几乎一致,也就是说同频下这俩显卡的性能没有本质差别。GTX780M最大boost频率为849.2mhz,而非标注的797mhz,这在7系N卡里十分常见,比如770M标注最大797mhz实际boost为862.3mhz。GTX780M在3D11下的P图形分达8121之多,蓝天机型分数-200,即其他机型包括GT70在内跑分有7900多。而默认没有更改GTX880M VBIOS的跑分如何呢?这是GT72的跑分截图,图形分是8819分。咱们算一下,850mhz频率跑7800分,993mhz下如果按照频率和性能线性增加来算,应该大致有9230分,这里低了400分,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是华硕G750的跑分,图形分数9023,比微星的分数高出不少,但仍比预计的结果低。为了证明是不是有降频,本人采用HWINFO中自带的传感器统计,将监测到的GPU频率做成图表查看上图是GT72在跑分时的GPU频率变化。切换场景时GPU频率下降正常,但是前期维持的频率显然不是最高的993mhz,除了最后一个场景外,前面的跑分项目中只有953.7mhz频率,即默频,甚至在第一个场景中掉到940.6和928.1mhz,所以跑分变低是非常显然的事实。这是G750在跑分时的GPU频率变化。可以看出,GPU在需要渲染时都是跑出了最高频率993mhz(物理测试中由于不需要GPU的高负载而只有低频),跑分自然就会高一些。不过G750的分数还是比理论分数低了很多,这个原因需要另外解释。GTX680是台式机的GK104显卡,最高频率1058mhz显存1502mhz。按照带宽和核心频率匹配原则,在850mhz下显存频率只需1206.7mhz即可,所以GTX780M实际上带宽并不吃紧(假设GTX680无带宽瓶颈时)。而GTX880M频率达到了993mhz,直逼GTX680的最高频率,然而显存却仍然只有1250mhz,实际上却需要1460.3mhz才能和GTX780M的性能成真正的“正比”,否则就会因为带宽发生了瓶颈,导致核心性能无法线性增加从而出现性能缩水。
解释完G750分数降低的问题,现在就要分析降频问题了。经过多次尝试修改VBIOS,发现解锁TDP对降频问题的效果不佳,然而降低核心电压却能出现显著的效果。这个880M最低能在0.956V~0.962V下运行993mhz,顺利通过3D11跑分测试和furmark烤机测试,更低的电压则会出现掉驱动的问题。此时的跑分是图形分提升至9114!这是十分让人欣慰的情况,这个分数已经超越了G750的跑分,显然降频的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再次监测GPU跑分时的频率除第一个场景中有非常短暂的降频到979.8mhz外,全程也达到了最高boost频率,十分令人欣慰。。。不过现在又有一个新的疑问,为何GT72即使降频了跑分也会比G750的分数更高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和两款机器对于核显的处理导致的。GT72为了追求最高性能,直接将核显进行了屏蔽,独显工作时由其本身输出图像;对于G750来说,响应Intel的号召,使用了独显渲染核显输出的形式。这种方式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游戏本来说,就是一种限制性能的行为,因为核显的性能终究有限,这样做会拖累独显的性能。之后的游戏评测会更显著的突出有无核显对游戏帧数的影响。再回到刚才的880M降频问题,现在知道核心电压是影响频率的直接因素,这个意味着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供电,那么咱们就来看看G750和GT72的880M显卡有何不同。这是GT72的880M显卡,实际上这就是公版MXM显卡(无SLI接口),与蓝天、DELL(AW)内置的880M的规格是一样的。供电为2+1相,2相给核心,1相给显存。这是G750的880M显卡。华硕的MXM显卡是非公版设计,这样的设计通常被玩家所指责,因为无法进行更换,只能一个机器用一个显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华硕自己用了非公标准,使得MXM显卡使用的PCB面积扩大了很多,设计电路和元件的难度下降,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元件。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非公880M采用了3+1相供电,比公版多出了一相。正是因为多出来了一相,使得G750即使在烤机中也能稳定最高993mhz,而公版880M甚至降频后在跑分中都不能满频率运行,可见供电是否充足对于频率的影响意义十分重要。顺带说一下,公版GTX680都是4+1相供电,所以880M用2+1真心有些不够用。说了这么多,最后再总结一下。GT72的GTX880M跑分偏低是因为降频,而降频是因为电压过高,降压后只能缓解而不能彻底杜绝,最终的本质原因是供电不足所以降频。所以说这是nvidia的设计问题,希望他们够重视这个问题,尽量避免因为供电不足导致的降频。PS:为了保证880M显卡的性能的完整发挥,后面的测试都是基于降压修改的VBIOS进行的,尽量避免因为显卡设计问题而非机器本身导致的降频。880M探究部分到此结束,下面介绍性能测试部分。
【5】性能测试CPU部分国际象棋跑分,I7-4710HQ跑分为12674,比G750的跑分偏低,G750的跑分为12814。已经排除后台程序影响,但还是有这个差距问题。一般的I7-4710HQ跑分都是12800左右,GT72这个跑分更像是I7-4700HQ。国际象棋单线程跑分,单核3.5ghz水平,和G750单线程相差很小,可以当作误差。这个分数很高,相当于酷睿2时代T4300的跑分,win8平板最常见的Z3735D也不过3000出头。CINEBENCH R11.5测试,上图为8线程+独显GTX880M跑分跑分。这个项目测试的结果和G750的差不多,G750是59.59fps/10pts。CINEBENCH R15测试,独显880M不再是60fps限制,分数远超quadro K4000M。CPU部分属于正常4710HQ水平。缓存测试,CL11下的双通道内存性能中延迟是硬伤,和G750的水平一致。使用XTU软件,将内存时序手动改成9-9-9-24后,内存的延迟明显低了,不过这个在实际使用中影响不大,主要影响还是内存频率的变化。能支持调节内存参数的机器很少,这个对于某些玩家来说有一定的意义,G750就不能调节内存了。上图为独显GTX880M和CPU的性能测试。从图中可以看出,GPU浮点计算能力很强大,比CPU强了好几倍,但开普勒架构的显卡往往阉割了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导致还不如CPU的计算性能。I7-4710HQ有AES指令集,在AES计算方面爆表。与G750相比,除了独显的SHA-1 Hash运算数据GT72比G750高出一截(2425MB/s)以外,其他差距很微弱,说明核显的有无和纯理论计算的影响基本没有。CUDA-Z中的测试,项目和刚才的GPGPU类似。
理论游戏性能测试3Dmark 11测试,Performance模式下总分有P8719,其中图形分为9114,物理分数8199。这是GPU降压后的跑分,分数原因已经解释过。物理分数较其他非蓝天机型来说高了200分,这个也是比较在意的一个方面,说明屏蔽了核显后确实对于CPU的理论计算有一定的帮助,毕竟开启核显就要占用一定的内存带宽来保持核显的通讯。与G750分数相比,GT72这个分数是高了一些,只有结合分数偏低。X模式下的跑分,图形分2761是很不错的分数,已经赶超公版670的分数了,总的X分差一分到3000。与G750相比,GT72总分不如G750(X3016),图形分和结合分数都偏低,只有物理分数高了一些。没有改电压的话,X分的改变小了很多,确实跑分时降频的情况也缓解了不少,不过仍然降频。X分由于帧数很低,核显的影响小了很多。核显对独显性能的制约会在游戏评测结束后总结。核显的跑分,图形分数1181,这个分数和GT540M相当,比上一代HD4000高出了一倍左右。物理分数缩水一些,只有7538,这个情况是因为核显使用时会占用带宽,CPU带宽不够用导致性能缩水,双核下效果不明显,四核较为明显。3Dmark Vantage在P模式下的跑分,图形分数29987,G750的图形分数是29146,这次GT72仍然胜出。物理分数仅仅只差了1分,可以说是没区别。新3Dmark测试,分数结果与G750的出入很大。第一个项目中,GT72的分数高出非常多(26.2W),而G750仅有19.6w,导致总分出入也很大。第二个项目中GT72微弱领先(40007),第四个项目中G750反而超过了GT72(),应该是最后跑分降频了,这点和3D11 X模式跑分类似。
Heaven Benchmark4.0和Valley Benchmark 1.0测试,跑分和G750对比是917VS970和。这个分数与我以前探究过的一个帖子情况类似:【原创】探究核显输出独显信号对机器性能的影响当时得到了一个推测的结论,个人认为是由于独显输出屏幕信息需要同时渲染桌面,导致其不能将全部性能发挥在跑分中。硬盘测试AS SSD跑分,raid 0下跑分确实很高,顺序读写速度近乎翻倍,普通的固态硬盘根本无法匹及。然而磁盘阵列并不能改善4K单线程性能,所以这个固态的短板就出现了,4K读取速度不佳,这是东芝固态普遍的劣势,只能说和较早的主流固态一个水平,与目前高端的固态有一定的差距。机械硬盘的读取测试,日立1T 7200转是笔记本机械硬盘中的佼佼者。然而在测试中,这个硬盘曲线并不是很平稳,虽然很有规律的升降,但还是对性能有影响。最终的平均速度突破了100MB/S,性能上来说确实还是可以的。G750也用了一样型号的硬盘,可惜读取曲线更不平稳,即使最终的数据差不多。最后来个鲁大师娱乐跑分。以前的鲁大师跑分确实没啥参考意义,但是随着测试方式的不断更新,现在只要是不故意作弊的话,每个项目的跑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只是没有刚才哪些专业软件有说服力。性能测试到此结束,下面介绍游戏测试部分。
【6】游戏测试GTX880M的性能在上次G750的评测中就能看到了,这次的GT72与之不同的是去除了核显的干扰。通过游戏的具体测试,应该可以清楚的了解核显对游戏帧数的影响。本章评测会和G750进行同步对比。PS:本人尽可能的排除每次游戏的差异性,以使得横向对比评测时有较高的合理性。但是部分游戏有偶然性,因而帧数的波动会有不同,此时观察总体趋势来得出结论。1.刺客信条4画质选择最高,抗锯齿为4*TXAA,关闭垂直同步帧数统计帧延迟GT72帧数最低为21,最高为46,平均30.433G750帧数最低为21,最高为47,平均31.233刺客信条4还是比较吃显卡的,全特效下帧数勉强流畅,部分场景能明显感觉到卡顿。GT72和G750在这个游戏中的表现很相近,不过G750稍微更高些,看来核显在这个游戏中的影响非常小。GT72帧数不如G750的问题会在之后性能评价总结。
2.地铁2033画质选择最高,抗锯齿为AAA,关闭垂直同步帧数统计帧延迟GT72帧数最低为20,最高为48,平均32.756G750帧数最低为20,最高为49,平均34.239地铁2033依旧是显卡杀手,当遇到比较极端的场景时880M仍然是力不从心。这次测试中,G750仍然是微弱胜出,整体的帧数统计差异不大。而在帧延迟方面,GT72有点不令人满意,帧延迟抖动的幅度比G750高一些。无核显后的游戏性能反而不如有核显的。
3.孤岛危机分辨率为1080P,画质全部调为热衷,关闭垂直同步帧数统计帧延迟GT72帧数最低为19,最高为64,平均37.089G750帧数最低为22,最高为51,平均38.028孤岛危机到现在对于笔记本显卡来说是个“显卡危机”。GTX880M在这里的表现差强人意,平均帧数在30以上,勉强能玩。这次测试还是G750的帧数表现更高一点点。。。帧延迟方面,可以看到GT72的帧延迟波动更剧烈一些,明显卡顿的次数也高于G750。核显的影响真的是积极影响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7 7500u跑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