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橄榄镇女子举重冠军军是谁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奥运会举重冠军占旭刚县长简历照片 占旭刚老婆是谁哪里人(图)
  他从占副院长到占副县长。小时候的偶像阿诺施瓦辛格都能当美国的州长,相信退役后一直担任领导职务的占旭刚也能干好副县长一职。奥运会举重冠军占旭刚县长简历照片,占旭刚老婆是谁哪里人? & &占旭刚在奥运会上一举成名,但是在运动员退役之后他们都会淡出观众的视线,但是今年一则关于占旭刚的消息再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7月份有消息称,41岁的占旭刚任三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消息一出,大家也质疑奥运冠军能否当好县长,近百天过去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占旭刚的最新消息以及占旭刚空姐老婆资料照片。  三门县政府,一间很朴素的办公室,几乎没有任何装饰,这是占旭刚的“新家”。  从7月14日履新至今,两届举重奥运冠军、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占旭刚挂职三门县委常委、副县长正好满三个月,这是“占县长”第一次对话记者。  记者进门时,他正好在翻看一沓厚厚的材料。  “到岗后,每天都在不断学文件、翻材料,任何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坐在主席台上,不能总是这个不知道、那个不清楚。”一开口,占旭刚还是体育人一贯的直率。  显然,短短三个月间,他已经适应了新角色,嘴里不时地蹦出“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用词汇。  目前,占旭刚分管体育、旅游、司法等工作。他坦言压力很大,毕竟之前一直从事训练管理工作,管的是“线”;现在是林林总总一大摊子,管的是“面”。  怎么办?占旭刚说自己用的是“笨办法”:多跑、多听、多看。  来到三门不到一百天,他已经跑遍了三门的“361”。361指的是三个街道、六个镇、一个乡。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工作很辛苦。作为县领导,没有理由不给他们做榜样。”  今年国庆长假七天,正是旅游高峰,他一直坚守岗位。虽然三门距杭州不过两个多小时车程,他也没有回家与妻儿团聚。  “这不算什么。最辛苦的还是基层的干部。”占旭刚举了一个令他动容的场景:“一位在景区执勤的干部,连泡方便面都没时间,直接啃着吃了。”  占旭刚说:“我们三门的旅游刚刚起步,上上下下都在齐心付出。”现在,他就是一个三门人!
本文相关新闻推荐:
其他网友正在看陈燮霞_百度百科
陈燮霞,中国女子队队员,来自,属于典型的女子力量型身材。2007年首次参加世锦赛,就夺得女子48公斤级、和总成绩三项冠军。2008年奥运会获得48公斤级,这是中国代表团在上夺得的首枚金牌。
陈燮霞职业生涯
2004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48公斤级季军;
2005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48公斤级总成绩、冠军,亚军;
2006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冠军;
2007年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以抓举95公斤,挺举120公斤,总成绩215公斤获得三项冠军,并打破挺举世界纪录;
2007年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军;
2008年4月全国举重锦标赛以抓举96公斤,挺举117公斤获得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2公斤获得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将挺举和总成绩的奥运会记录都提高了两公斤,成为第一枚获得者。
200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因状态不佳、奥运会后才开始训练,陈燮霞仅以83公斤获得银牌,113公斤获得金牌,总成绩196公斤获得银牌。
自从夺得全国冠军后,陈燮霞变得。在2007年亚锦赛中,陈燮霞夺得了自己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亚洲冠军,同时打破了的世界纪录;同年在举行的世锦赛上,一举夺得、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军,这也让她成为代表中国队出征奥运会的热门候选人。
2008年四月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陈燮霞以213公斤的总成绩力压杨炼夺取冠军,这让她在出征奥运的争夺战中抢了一个先手,她也期待能帮助国人圆04年雅典未圆的梦想。“练得不好时,我就会笑一笑,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每天不管练得好不好,我都要笑一笑,心情放松一下。”
这种平和的心态有助于陈燮霞征战奥运赛场,这位四肢协调且力量均衡,肌肉强健而富有弹性,她是典型的女子力量型身材,2007年世锦赛上的轻松夺冠更是会成为她争夺奥运席位的有力筹码。
日,国际举重联合会,通过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检验样本的重新测试显示,陈燮霞药检结果呈阳性,国际举联对陈燮霞处以临时禁赛处罚。[1]
陈燮霞人物性格
陈燮霞几乎集中了广东妹所有的特点,依靠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才有了她今日的成功,她的经历应验了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99年是陈燮霞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在广州市练习举重的她并没有被省队选上,面临着打背包回家种地的窘境。幸运的是陈燮霞被八一举重队的教练看中,她被选中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吃苦,而这一点对练举重非常重要。
陈燮霞在军队
穿上军装的陈燮霞练得非常刻苦,但关键是她犯了一个年轻人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违反了队规。现在看来,如果不是违反队规影响了训练和比赛,陈燮霞很有可能会与比她大一岁的杨炼、比她小两岁的同时出名。当队里做出决定让她脱掉军装回家时,陈燮霞才真正开始醒悟了——这不仅仅是对一次错误的醒悟,还是对她人生的醒悟,这也让她对举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陈燮霞转折点
2006年,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陈燮霞迎来了举重生涯的首次爆发。在2006年全国冠军赛上,从没有拿过全国冠军的陈燮霞品尝了一次冠军滋味,虽然当时有许多名将没有参赛,但这个冠军带给陈燮霞更多信心,这成为她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
陈燮霞参加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在拉开战幕。在首先进行的女子48公斤级比赛中,中国名将陈燮霞以95公斤、117公斤和总成绩212公斤的出色表现为中国代表团摘得本届奥运会的首枚,同时也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奥运会记录总成绩原为210公斤)
陈燮霞人物轶事
此番征战,陈燮霞主要迎接卫冕冠军——土耳其名将塔伊兰的挑战,泰国“双姝”劳斯里恭、纹披塔以及土耳其的厄滋坎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塔伊兰近几年状态不佳,连续三次试举失败后,这位老将深深亲吻了举重台,向台下挥了挥手,结束的征程。泰国名将纹披塔同样三次冲击84公斤失败惨遭淘汰。
另一位泰国强手劳斯里恭在前两次试举85公斤失利的情况下,第三把背水一战,成功举起85公斤重的。厄滋坎在队友塔伊兰提前出局的情况下,顶住巨大的压力,第三次试举冲击88公斤成功。
看见前面的主要对手都表现不佳,陈燮霞把重量从92公斤调整到90公斤,先求稳,得到一个成绩再说。当她出场时,场上就剩她一个人了。看台上一片呐喊声,陈燮霞先深吸了口气,这个重量对于她来说,只是平时训练的热身重量。抓杠,提铃,一气呵成,这一把成功后,她已经领先第二名两公斤了。
此后的比赛是陈燮霞一个人的演出,93公斤,照样稳稳当当举过头顶。
第三把95公斤,陈燮霞的表现依旧轻松自信。
陈燮霞挺举
第一把就锁定冠军
比赛结束后,陈燮霞的对手只剩下泰国劳斯里恭、土耳其的厄滋坎、的陈苇绫和韩国的林琼花。
陈燮霞出场后,顺利举起113公斤,这样一来,陈燮霞在首次结束后就已经提前锁定。带着这样一个轻松的心态,第二次挺举她要了115公斤,现场观众长时间喝彩,轻装上阵的她,轻松举起115公斤后,陈燮霞平了奥运会总成绩纪录!
第三次,陈燮霞要了117公斤,这位中国女大力士成功举起!最终,陈燮霞以总成绩212公斤夺取女子举重48公斤级金牌,并打破奥运会总成绩纪录。
夺金后,陈燮霞跳向女队总教练的身上,中国军团的首枚金牌成功拿下。
陈燮霞感受
夺金后不知是首金
夺得后,陈燮霞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就喜欢笑,平时说话的时候都会笑得说不下去。”
记者问她,夺得金牌后感觉如何,陈燮霞说自己也感觉非常惊讶:“我也是在刚刚比完之后,后面才有人告诉我是第一块金牌的。”奥运会前,陈燮霞因为在训练中受伤,差点痛失参加奥运会的。提到这段往事,陈燮霞说:“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我一定要拿下这枚金牌,今天我真的拼了。”
“细妹”成了
站在高高的冠军领奖台上,陈燮霞露出甜甜的笑脸,将金牌咬在嘴里,面对记者拍照,调皮地伸出舌头……继之后,她是第二位来自广东的奥运冠军,而且还是一位从农家走出来的女大力士。
五行缺火名字加“燮”
陈燮霞的家位于广州番禺榄核镇,这里以出产稻米、甘蔗和香蕉闻名。陈燮霞的父母靠种甘蔗和水稻为生。陈燮霞家里有父母、大哥、大嫂,她是家里的老小,被称为“细妹”。
在昨天之前,或许有很多人都不认识“燮”字。但从昨天开始,这个字不再显得那么陌生。记者了解到,陈燮霞出生后,说她五行缺火,她高中毕业的父亲便把“燮”字加进女儿的名字。
陈燮霞是家里的,在家人眼里,这个“细妹”活泼、开朗,有点像男孩子,同时还特别懂事。据陈燮霞的师姐陈小敏介绍,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小燮霞很小就会帮大人干活。去体校训练后,开始是父亲骑单车接送,四五次后,懂事的陈燮霞就自己乘公交车再转搭摩托车去训练了。
父亲借钱供她训练
陈燮霞7岁便开始下地干农活,干活时表现出的力量远在同龄人之上。
当时,陈燮霞家共种有20亩水稻和甘蔗,农务繁忙。从7岁开始,霞妹经常帮爸妈挑水浇灌,用板车把爸妈收割下来的农作物拉回家。陈燮霞的爸爸告诉记者,她8岁时就已经能够用板车一次性拉300多斤甘蔗回家了!
由于有举重天赋,1992年,年仅9岁的陈燮霞在读小学三年级时被番禺业余体校选中。但进体校训练需要钱,每年的学费是230元、伙食费100元,另外还要给零花钱,陈父负担很重。但陈父坚持认为,女儿既然被教练选中,就应该一直练下去。为了供她训练,陈父前后借了上万元。
陈燮霞内幕
她的对手只有一个:
陈燮霞此前只参加过一次世锦赛,为了挤进奥运阵容,她和世锦赛冠军杨炼的竞争可谓白热化。
2007年之前,湖南杨炼是女子48公斤级的绝对霸主,无论是世锦赛还是全国锦标赛,都是杨炼的个人
表演。但进入2007年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陈燮霞倾斜。第一次参加世锦赛的陈燮霞,在杨炼缺席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世锦赛、挺举和总成绩的冠军。这个时候,杨炼开始感到压力。随后,长年的大运动量训练,让杨炼的膝关节伤病不断加重。
2008年4月的全国锦标赛,还没有完全伤愈的仓促上阵,结果输给了陈燮霞。她之所以冒着风险复出参赛,就是为了能进奥运名单。
随后的日子,陈燮霞成为了队里的重点队员,领导也基本认可了陈燮霞的奥运资格,但就在奥运会名单上报前的几天,意外发生了,陈燮霞在队内测试赛中,不慎大腿拉伤。
在7月22日,杨炼取代了陈燮霞进入了最终名单,此时距离7月25日最后的报名截止日期只有三天了。7月24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那一天陈燮霞进行了最后的全身检查,结果证明她的伤已经痊愈,陈燮霞在最后一刻取代了杨炼。
陈燮霞金牌故事
赛前营养餐:泡面
按规定,[2]
举重运动员在赛前都要称体重。一般而言,为了尽量减轻体重,都在称体重前不吃饭。在称完之后,教练员都会为运动员准备一点食品充饥。在昨天上午比赛开始前,陈燮霞的教练就为她准备了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别看是方便面,但配上鸡汤、海虾和海参后,绝对是美味。
加油口号听不懂
在比赛中,陈燮霞每次上场前,都会大喝一声。不过,她在喊些什么,很多人听不懂。赛后她表示:“这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为自己鼓劲。”
陈燮霞对记者说:“其实我喊的是,嗨,加油!”
陈燮霞腼腆地笑了:“不是家乡话,可能我们喊的,别人都听不懂。”
最好的生日礼物
昨天是举重摔跤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52岁的生日,陈燮霞夺得的这块可算是马文广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不错不错,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特别高兴。
”马文广说。
希望陈燮霞的开门红,可以为中国举重队在接下来比赛中带来更多的喜气。
陈燮霞俏皮表情
08年8月9日,中国陈燮霞在赛后新闻发布上表情丰富,俏皮可爱。当日,中国选手陈燮霞在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21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捧得首金,并打破奥运会世界记录。在湖南卫视采访时张如评价陈燮霞是“东方巨凤”可谓是一值啊!!!看奥运赛事直播时大家当时也很激动……但她却还是很沉稳,情绪自然!这就是她让人敬佩的一面!
陈燮霞社会评价
212公斤!25岁的陈燮霞六次稳稳举起,也稳稳地为中国代表团“举起”首金,这个成绩还改写了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的纪录。
实力决定一切!无论是土耳其新老“黑马”,还是泰国老对手,没有谁能够阻挡陈燮霞一次次将旁人不可企及的重量举起!当、赵颖慧在射击场的“双保险”失效后,陈燮霞就担负起为中国军团夺取首金的重任。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她没有让大家失望。
土耳其名将厄滋坎以总成绩199公斤获得亚军,的和韩国的林琼花成绩同为196公斤,陈苇绫凭借体重较轻的优势幸运摘得铜牌。
陈燮霞个人记录
:98公斤          :120公斤 (现亚洲纪录)          总成绩:218公斤 (前全国纪录)          
.凤凰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石智勇父亲烧炮庆贺 桂北小镇20年两位奥运举重冠军
图为石智勇家人在专注地观看比赛直播。赵琳露摄
  中新网桂林8月10日电 题:石智勇家乡烧炮庆贺 桂北小镇20年两位奥运举重冠军
  作者 赵琳露
  8月10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破了村庄往日的宁静,时隔二十年后,桂北五通这座小镇走出第二位奥运会举重冠军——“90后”石智勇。
  当天,这个来自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的小伙,以352公斤的总成绩夺得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冠军。
  清晨六点多,记者赶到石智勇位于临桂五通镇罗江村委冲尾村的家中,石智勇父母与亲友正在专注地观看比赛直播。
  此前作为中国体育界“金牌大户”的举重队在接连意外丢掉两个冲金点后,石智勇父亲石桥生也不免为儿子担心。“这几天都睡不好,怕他也砸锅”。
图为家人在拍摄石智勇夺冠后的画面。赵琳露摄
  石智勇夺冠后,父亲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一晚没睡,很紧张。晚上两点多起来看女子举重直播。”石桥生仍略有些激动地说,“很高兴,他们都夺冠,为国争光”。
  出生于1993年的石智勇原名叫“石磊”。2004年底,年仅11岁的石智勇被回乡探亲的浙江宁波体校举重教练李冬瑜相中,因名字中“石头太多了”,教练就把他的名字改成石智勇,取“智勇双全”之意。在2015年的举重世锦赛上,石智勇一战成名,获得男子69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
  石桥生说,儿子在7月24日出征里约奥运会时打了电话回家,还跟家人说“有信心,不怕外国人”。
  在家中客厅,挂着一个玻璃相框,里面放着石智勇参赛、训练的各式相片。母亲唐喜弟说,自从儿子去浙江宁波训练后,就很少回家。“但逢年过节,他人没有回来也会打红包给家里的长辈亲戚。”
  唐喜弟说,儿子从小听话懂事,力气大。“那时候家里盖新房,他才四岁多就帮着搬砖干活。”
  看着孙子得到冠军,89岁的爷爷石五保眼眶湿润。已有三年多没见着孙子的他全程紧盯电视屏幕,一言不发。“石智勇他爷爷力气也大着呢,年轻的时候可以挑两百多斤的东西,八十多岁了,老人身体还很好,还能挑一百多斤的谷子。”石智勇舅舅在一旁说道。
  在这座桂北小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走出去的举重运动员代表国家先后获得的奖牌有70多枚,其中金牌50多枚。特别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唐灵生的惊世一举,作为“举重之乡”的五通开始为世人所熟知。
  近年,当地政府投资逾千万元的五通中心小学举重楼建成启用,集训练、健身、住宿、多媒体教学、中小型举重比赛等功能于一体。
  当天早上,石智勇启蒙教练肖双贵跟学生一起也观看了比赛,执教二十余年的他直言“石智勇实力在那,夺冠是意料之中”。(完)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榄核镇面积74.4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约13.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万、流动人口8万多人。共管辖2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和2个农场。这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镇河涌交错,水陆交通便捷。容奇水道、沙湾水道环绕西北,广珠东线由镇前经过,北斗大桥连接着该镇和市西线公路,公路直通深圳、珠海、广州,其中距市桥7公里,相距深圳90公里,距珠海80公里,距广州32公里。同时,榄核镇相距(国家一级港口)、港仅30分钟车程,到顺德港则只需5分钟即可直达,堪称东临东莞、深圳,南达南沙中心区域,西至佛山、顺德,北上番禺、广州。作为贯通穗港澳的交通枢纽,榄核镇将随着南沙发展而显得越发重要,甚至或将被打造成为住宅区域。在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榄核籍运动员为中国夺得首枚金牌。榄核镇2004年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7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9年6月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心镇。2012年12月零时,榄核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
外文名称 Lanhe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区号 020
地理位置 南沙
邮政区码 <p class="cardlist-value" title="1480
积 74.48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政府驻地 镇南路65号
榄核圩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因渔民到此采蚝,把废土弃于滩涂上,经涨退潮水的搬运堆积,在滩涂上分布出一堆堆榄核形,因此该地被称为&榄核&。1951年设榄核乡。1961年成立榄核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日榄核移交南沙区管辖。
截止2012年底,该镇域面积74.48平方公里,镇辖2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2个农场。总人口13.2万。23个村民委员会概况如下:1、大坳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的最北部,北靠沙湾水道,东与榄核镇上坭村接壤,西部和南部邻本镇,是榄核镇内距榄核镇中心区最远的一个村,但也是榄核镇大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4766亩,村内共划分23个生产队,总户数1325户,全村人口4250人,劳动力2860人。2011年大坳村集体总收入37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土地、鱼塘发包及厂房出租为主要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14395元,以种植香大蕉、果蔗及鱼塘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12月零时,榄核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大坳村也因此被南沙区管辖。而且由于拥有与多条主要干道相近的优势地理位置,大坳村或将被改造成为庞大的住宅区域。2、张松村概况:位于榄核镇西北面,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6.5公里,是区发展绶慢村,全村人口1889人(其中劳动力1268人)。2011年工农业总值553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3万元,人均收入11858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752亩,其中:水稻121亩,果蔗339亩,蔬菜206亩,香大蕉96亩,花卉105亩,鱼塘865亩,其他农作物20亩。村民以运输、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3、八沙村概况:地处榄核镇西部,北有榄核河,南临潭洲水道,与顺德一水之隔。全村人口1436人,(其中劳动力1016人),户数506户,外来流动人口2200人。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果蔗面积726亩,香大蕉面积218亩,鱼塘面积633亩,蔬菜面积92亩,花卉面积90亩,其他面积10亩。本村现有企业7家,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34万元,人均收入17946元。2011年村集体可支配纯收入142万元。4、概况:位于榄核镇以北,距离镇中心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2011年全村人口1330人(其中劳动力951人),共402户,2011年工业总产值116586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12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1万元,人均收入17263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385亩,其中:甘蔗160亩,香大蕉180亩,鱼塘255亩,其他农作物790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5、九比村概况:榄核镇中等规模的行政村,地处广珠东线公路边,东临,南靠平稳村、,西面与接壤,北面与子沙村、雁沙村相隔榄核水道,全村12个村民小组,2173人,538户,劳动力1468人,面积3300亩,20多间企业,外来人员6500多人,出租屋6200多间,两个农贸市场,1间小学,1间幼儿园,村级纯收入约154万元。6、子沙村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面,相距镇政府4公里,与绿村一河之隔,是革命老区村。全村常住人口1160人,流动人口50人,村内有8个生产队,共362户,全村土地面积2200亩,适宜种植花卉、香蕉等高值作物及水产养殖。子沙村各项设施完备,村道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文明户270户,区文明标兵户1户,2006年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达100%,社会治安稳定,2005年被番禺区评为安全文明村,2005年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在村部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我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花卉、香蕉种植面积1190亩,甘蔗种植面积1010亩。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7、雁沙村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北部边缘,北邻下坭村,南接高沙村,东临蕉门水道,西邻。广珠东线从雁沙村西侧经过,承接区域性交通,水陆交通便利。雁沙村属于冲积平原地形,高程平均为0.2米-1.8米(珠基高程)。村域范围内有多条河涌交织纵横,地势平缓。队村域周边的蕉门水道和榄核水道牙,村内主要的河涌为双亦涌,雁沙涌等。雁沙村主要为围田,河段水域属河口带地貌,受径流和潮汐影响,淤泥等细小颗粒堆积而形成地层上部较厚的淤泥层和松软灰色中细砂混泥层,地质较复杂。雁沙村维持着二级经济模式,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农产品、外出打工。雁沙村下辖19个生产队。2011年,雁沙村总人口约3603人,1120户,外来人口约320人。8、新涌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镇西南面,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1.5公里,是镇11平方公里工业建设用地,全村人口2543人(其中:劳动力1685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69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3万元,人均收入18940元,辖区内2.14平方公里,我村现有耕地面积2588亩,其中:水稻39亩,果蔗603亩,蔬菜263亩,香大蕉225亩,花卉24亩,鱼塘1200亩,其他农作物263亩,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优质鱼为主要经济收入。9、下坭村概况:位于番禺区榄核镇广珠路33号,西樵大桥南面,是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我村辖内有6个生产队,全村现有人口915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123人,其中党员41人,是个,总面积约1572多亩,其中农田保护区面积1085亩,常年以种植蔬菜、果蔗、香大蕉和水稻为主。年开发本村3、4、5、6队部份土地,并发包给各厂企作工业用地,工业用地面积487亩,现有厂企11间。10、上坭村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北面,相距镇政府8公里,是典型的低沙田地区,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2011年全村耕地面积1389亩,共划分为4个生产队,全村常住人口1007人,户数297户;外来流动人口530人。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稻谷面积4亩;果蔗面积690亩;香大蕉面积:100亩;鱼塘面积200亩;蔬菜面积63亩;花卉面积317亩;其它面积15亩。村各项设施完备,有卫生站、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绿色网园,村内各生产队有标准化水泥硬底人行道路,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我村现有企业10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00万元、农业总产值1872万元,人均收入14687元,2011年村集体纯收入128万元。我村是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第四批文明示范村和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11、概况:万安村位于榄核镇的最北面,紧靠沙湾河道,有十个生产队,耕地面积2860亩,户籍人口2128人,有工业区两个(万安工业园和北斗工业区),占地面积约220亩,企业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外来人口约2200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14577元,村民主要收入靠耕种农作物(主要为果蔗及香蕉)。12、概况:沙角村辖沙角涌、沙尾、下垄尾(旧称虾笼尾)及滘仔,地处榄核镇之东部偏北。全村常住人口2109人,流动人口430人,村内有11个生产队,共631户,全村土地面积3050亩,适宜种植蔬菜、果蔗、香大蕉等作物及水产养殖。沙角村的特产是荔枝&妃子笑&。沙角村基础设施完备,有一所能容纳100多人的幼儿园,公园、文化室、球场等;村公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2004年度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2005年度被番禺区评为安全文明村。2005年为推进农村劳动再就业,在村委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村民参加合作医疗达99%以上。每年由本村的热心人仕赞助举办敬老活动,邀请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敬老活动。现有5家企业,是区、镇的经济发展缓慢村,每年纯收入只有15万元。13、牛角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2.5公里。全村人口1525人,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14、绿村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中部,距镇中心约5公里,总面积2424亩,是大沙田地区里土地肥沃的一个村,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果蔗1300亩、香蕉500亩),水产养殖面积250亩,辖内有10个生产队,村民住宅分布为南、北两个自然点,总人口有1808人,村内有企业7间,村民靠种植果蔗、香蕉收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15、榄核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城区,与顺德区比邻,全村人口4083(其中劳动力2777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8965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77万元,人均收入14580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3169亩,其中:玉米56亩,果蔗1591亩,蔬菜223亩,香大蕉875亩,花卉150亩,鱼塘295亩,其他农作物30亩。 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16、合沙村概况:位于榄核河以北,与榄核镇中心城区一河之隔。现时全村人口1187人,共425户;种养植面积1625亩,其中水稻10亩,常年蔬菜95亩,香大蕉298亩,花卉70亩,黑蔗670亩,鱼塘482亩。村集体纯收入为35万元;合沙村以种植黑蔗、香蕉、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17、甘岗村概况:位于榄核镇西北角,西靠顺德区,北临沙湾水道,距镇中心约6公里,距番禺市桥镇18公里。全村总人口为2326人,共762户,总面积为3650亩,其中鱼塘面积1050亩,花卉800亩,水稻300亩,果蔗500亩,香蕉530亩,各种的旱地种植、冬瓜、蔬菜及其他等600多亩,下设十一个生产队,为五个自然片,常年以种植水稻、甘蔗等各种旱地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18、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东与九比相相连,南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1.8公里,全村人口3356人,其中劳动力1450人,2011年农业总产值12158万元,村集体总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13239元,墩塘村现有耕地4959亩,其中水稻53亩,果蔗2600亩,花卉140亩,香大蕉886亩,蔬菜106亩,鱼塘养殖1155亩,其他农作物19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鱼塘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19、概况:位于榄核镇北岸,距离镇中心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及番禺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2011年全村人口1383人(其中劳动力828人),共515户,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1525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12592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917亩,其中:甘蔗788亩,香大蕉150亩,鱼塘 427亩,花卉420亩,木本水果27亩,玉米30亩及蔬菜75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20、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连接、平稳村、、九比村与顺德区相邻,相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耕地面积4648亩,共划分为15个生产队,全村常住人口3265人,户数1131户;外来流动人口849人。我村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稻谷面积200亩;果蔗面积2308亩;香大蕉面积:800亩;鱼塘面积680亩;蔬菜面积400亩;花卉面积217亩。我村各种设施完备,有一所标准小学、卫生站、老人活动中心和3间私办的幼儿园,村内有一条标准化村级样板公路,各生产队道路水泥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每年举办&三八&节文娱活动,邀请全村妇女参加活动。2005年我村开通了顺河村网站为村民农产品价格信息和交易提供服务平台。 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番禺区新农村建设推行村;2006年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广东省计划生育模范村;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番禺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村民参加区合作医疗达99%以上。我村现有企业2家。我村大力发展优质果蔗、板田菜提高农民的收入。21、湴湄村概况:湴湄村是革命老区,也是伟大音乐家故乡,该村位于榄核镇西北面,接近北斗涌,属沙田区.距离镇中心约五公里,有16个生产队,913户,2529人,种养面积3885亩,其中水稻95亩,常年蔬菜163亩,香蕉210亩,花卉320亩,果蔗1420亩,鱼塘1457亩,其他用地220亩。村文明户625户,村文明标兵户10户,2011年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2011年全村参加保险医疗人数达100%,火化率100%。22、坳尾村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面,相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常住人口1201人,流动人口250人,村内有8个生产队,共389户,全村土地面积1368亩,适宜种植花卉、香蕉等高值作物及水产养殖。坳尾村各项设施完备,附近有一所能容纳1000多学生的双翼小学和一所能容纳40多人的幼儿园,村内道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文明户375。23、平稳村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距镇中心约1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360亩,共划分13个生产队。全村总人口3035人,其中常住人口2369人,共620户;外来流动人口666人,出租屋718间。平稳村主要产业有电子、木业、机械、汽配等,共拥有企业35家,商铺30家。村农业布局上以种、养业为主体,其中稻谷面积300亩;果蔗面积783亩;蔬菜面积232亩;香蕉大蕉面积37亩;花卉面积241亩,鱼塘面积776亩。
水陆交通方便。容奇水道、沙湾水道环绕西北,广珠东线由镇前经过,公路直通深圳、珠海、广州,分别为90、80、32公里。连接榄核镇和区西线公路的北斗大桥,由榄核镇到南沙港、莲花山港和顺德容奇港仅在30分钟车程内。
2008年,该镇实现生产总值35.77亿元,增长13.4%;农业总产值9.14亿元,增长8.7%;工业总产值72.3亿元,增长11.3%;实现税收4.22亿元,增长22.3%(其中国税3.08亿元、地税1.13亿元,分别增长15.2%和47%);财政收入1.6879亿元,增长19.7%,财政支出1.6924亿元,增长1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842元,增长11.5%。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45亿元,同比增长6.6%。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5.62亿元,同比增长10.2%;农业总产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6.2%。全镇财政收入2.27亿元,财政支出 2.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和下降3.8%。实现税收收入3.73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国税2.54亿元,地税1.19亿元,同比增长2.1%和下降7.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792元,同比增长13.9%。
境内唯一的小丘--甘岗,海拔22米,其余都是三角洲平原。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呈树枝状分布,该镇北界是沙湾水道,西界是潭洲水道,境内流注榄核河和浅海水道,把镇分成甘岗片、四六村联围和榄核片,水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势较低,洪涝威胁较大,但磨碟头防洪水闸建成和主要江河堤围高标准建设后,害大为减少。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不少地方呈&蔗基鱼塘&地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无霜期长。具备生产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全镇耕地面积28483亩,鱼塘面积7508亩。农业生产以蔬菜、黑皮果蔗、优质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年花卉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牧鱼结合、综合经营模式的生猪饲养业也不断增加。2000年,全镇早晚两造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439公斤,总产量 1.54万吨;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432亩,间种面积1800亩,蔬菜总产量4.42万吨;果蔗种植面积6225亩,总产量4.65万吨;水产养殖以四大家鱼和加州鲈、、鳗鱼、生鱼、塘虱、甲鱼等优质鱼为主,水产品总产量6288吨。农业总产值2.22亿元,农村人均收入5945元。是榄核镇蔬菜生产拳头品种,尤其是早春冬瓜综合丰产技术栽培措施的推广,促进了冬瓜生产的发展。2000年,全镇推广种植早春冬瓜6218亩,总产量2.1万吨。推广早冬瓜种植,是榄核镇实行&两瓜一豆&种植模式的操作措施之一,对渡淡蔬菜供应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因此,榄核镇把推广早冬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作为发展&三高&农业重要措施来抓,并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项适用技术,解决了冬瓜生产上的实际问题。经多年示范、推广,其措施切实可行,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好,为菜农创出一条致富门路。1998年榄核镇的&早冬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广州市&蔬菜生产科技贡献&一等奖。黑蔗也是榄核镇的农业拳头产品,特别是绿村村黑蔗实行连片规模种植,品质优良,产品销售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榄核镇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一、二、三产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2008年共有工商企业1000多家。2008年口贸易总值15161万美元。其中进口5063万美元;出口10098万美元。
榄核镇共有工商业户3546家。2011年工业企业396家(其中:港澳台企业94家,国外企业8家,民营企业294家),2000万元年产值以上 49家。形成了以电线电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制鞋、玩具、模具、摩托车、汽配、、电工器材、木业、饲料、彩印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了顺河、新涌两大区镇级工业园区和万安、益迅两大民营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4500多亩。预计未来3-5年,榄核镇工业总产值将达2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0亿元以上。榄核镇现有两座110千伏变电站。榄核镇农业种养面积6.15多万亩,鱼塘养殖 1.3 万亩。榄核镇农业有果蔗、香蕉、粉葛、冬瓜、蔬菜等知名品牌。榄核镇全方位、多渠道地拓展对外贸易,产品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进出口贸易总值15161万美元。其中进口5063万美元;出口10098万美元。
陈燮霞在北京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21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捧得首金。
榄核镇是广州市的革命老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截止至2008年底,该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小学分教点11个),镇成校1所,幼儿园25 所。全镇在读中学生3006人,小学生6067人,在园儿童2475人。全镇中小学教师481人。其中中学专任教师192人,大专以上文化186人,其中研究生4人,达标率达96.88 %;小学专任教师280人,学历达标率达100%;从幼师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152人,达标率达100 %。从2007年起,该镇进行了学校布局的调整。先后把原来的民生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把原来的、八沙、、湴湄、人民、五村等6所小学合并为星海小学,共投入了1000多万元。由万安、甘岗、绿村、大坳、牛角等5所小学合并的北斗小学顺利开课,新的北斗小学设两个校区,建设双翼小学和成人文化学校。榄核中学2008年迈了两个新台阶,先后通过了番禺区和广州市一级学校的评估;九比小学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星海小学也顺利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幼儿园和广州市绿色幼儿园。
一、医疗机构分布状况及人力资源状况 榄核镇现有一间综合性公立医院(榄核医院),26个村卫生站和两间社会医疗机构(中医专科门诊部)。镇上医疗以榄核医院为主,村卫生站、社会医疗机构为辅。榄核医院是一所以医疗为中心,兼有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下设门诊部(诊所)六个。医院在岗职工178人,其中临床医生有65人,公共卫生医师6人,保健医师3人,护士53人,药剂人员15人,医技人员16人(,其他技术人员及工勤人员共20人。26个村卫生站有乡村医生39人;社会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约10人。所以全镇现约有227人在医疗卫生线工作。二、开设科室医院有病床105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近20个,下设分院(门诊)7个。院内设有创伤急救中心、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B超室、放射科、胃镜室、心电图室、手术室、理疗室、碎石室,皮肤性病专科、泌尿专科、手外科为榄核医院的特色专科。三、医疗设备状况医院拥有日本进口日立牌全身扫描机、500mA电视遥控X光机、500mA程控照片X光机、床边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黑白超声诊断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胃镜、乳腺诊断仪、心电图机,手术室、抢救室配有多参数生命监护仪、多用麻醉机、电动呼吸机、胎儿监护仪等高新仪器,基本实现了诊疗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四、开展服务项目医院除正常开展内、外儿、五官、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外,内科成功开展了重症农药中毒、脑血管意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人抢救;神经外科、骨外科开展了颅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四肢骨折切开固定术、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泌尿外科、普外科、消化外科开展胆总管、肾、输尿管、膀胱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胃大部分切除术、植皮术、肛门痔瘘整形术、肝叶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脾全切除术和广泛性肠粘连肠梗阻松解等难度较高的手术,成功抢救了一大批危重病人。医院还负责全社区人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以质量为根本,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简捷、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一、 公路榄核镇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快捷。形成了&三横&(榄九路、榄灵路、南二环高速公路)、&四纵&(榄北路、东新高速、广珠东线、七号干线)的交通网络,辐射到广州市中心、顺德、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此外,该镇还有东新高速公路、珠三环高速、穗港铁路轻轨途径,这几个重要交通干线建成之后,该镇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二、 水道榄核镇主要河道有沙湾水道、洪奇沥水道等,构成一个完善的水上交通网络。毗邻南沙港(国家一级港口)、番禺莲花港和顺德容奇港,外河的沙湾水道和李家沙水道,可通过载重量为3000吨的货船;内河的榄核河道、灵山河和焦门水道,可通过载重350吨至1000吨的货船。三、 供电榄核镇政府致力改造供电网,北向电源来自沙湾镇,东向电源来自灵山镇,为双电源供电。2008年投资6700万元建成了110KV榄核变电站,从较大地改善了全镇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解除了该镇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四、 配套设施2008年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亿多元长江数码花园首期工程已经建成,大量商品房已经售罄,改变了榄核镇房地产长期落后的局面;投资4000万元建成顺兴农贸市场墟日集市。同时,还开通了政府光纤网、广播电视光纤联网,使榄核镇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榄核镇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并于2007年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
番禺区榄核镇地处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河道纵横,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省中心镇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榄核镇委镇政府在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同时,努力建设文化新镇,打造文化氛围板块,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参赛队员从各个村挑选,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18、9岁。运动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顶着烈日、刻苦训练、踌躇满志、斗志昂扬!2003年,榄核镇委镇政府筹资购置了18艘龙舟,并成立了榄核镇龙舟队,时间虽短,但发展很快。全镇已经有19艘龙舟,包括3艘传统型龙舟和16艘标准型龙舟,全镇13条村村村都有至少一艘龙舟和一支高素质的龙舟队伍。龙舟赛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华民族传统集体体育竞技项目。2003年10月,榄核镇成功举办了首届&星海杯&龙舟赛,近6万名淳朴的村民和外来工以传统赛龙舟的体育竞技方式一起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同年,榄核镇龙舟队代表番禺区参加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榄核镇龙舟队在番禺区&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和2004年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发挥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全镇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榄核镇2004年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7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心镇。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重冠军之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