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中国陆军士官学校里有没有搞笑的肌肉男?

导语: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最新消息: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战神小诸葛 白崇禧 ,东方的隆美尔 孙立人,一代名将 杜聿明,王牌悍将 张灵甫,百战名将 薛岳 ,骄悍狐狸 胡琏,抗日名将 卫立煌,凶狠顽强的悍将 黄百韬,双面悍将 邱清泉,英勇善战的战将 陈明仁 只以军事才能给这十位将军排名。不论品行,不论政治,只论军事。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一名将:张自忠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一名将:张自忠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联想起曾热播过的《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之死)。真正是悲剧英雄。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二名将:李宗仁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二名将:李宗仁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三名将:杜聿明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三名将:杜聿明

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个人感觉,现在网上对杜聿明有些神化。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四名将:孙立人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四名将: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五名将:薛岳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五名将: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六名将:卫立煌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六名将:卫立煌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七名将:傅作义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七名将:傅作义

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国军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八名将:戴安澜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八名将:戴安澜

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九名将:张灵甫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九名将:张灵甫

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投票之初,张灵甫曾排在第四位,现在掉到第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合适的。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十名将:王耀武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第十名将:王耀武

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觉不够公正,至少应排在张灵甫前头。

陈诚:最忙碌的“副总统”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兼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5月被免去东北行辕主任,10月就被派到台湾。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民国第一能臣。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败局已定,蒋介石在宣布自己下野前,任命早已到台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取代已经得罪了台湾。民众的陈仪,为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做好了准备。

陈诚一边镇压“反宪法、反政府、反美国”的学运,一边以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进行台湾的“币制改革”。与此同时,他还得收拾残局,安顿败兵。无论在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布满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到台湾的老兵必须先缴械,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可也奈何不得。陈诚对这些老兵实行集中管训,一共撤销了十几个兵团司令部,三十余个军部,并裁了七个军事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民党200余万军政溃败人员退到台湾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

从1949年4月起,陈诚就开始在台湾实行一系列土改实验,但“三七减租”、“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改政策,直到1953年才大规模贯彻。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副总统”后,春风得意,满面笑容。在记者会上,他在自己的桌前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追随总统,善尽职守”,算是他的“竞选口号”,以此回报蒋的恩宠,因为蒋介石曾经说过“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1961年底,陈诚代蒋访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可谓风光无限,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顶峰。由于陈诚在台声望日隆,已成为太子蒋经国继承大统的最大障碍,蒋氏父子对他深感棘手。然而,老天作了选择,1965年,陈诚积劳成疾,因肝病在台北荣军医院去世,享年68岁。台北市殡仪馆内花圈、挽联无数,最突出是蒋介石的挽联:

“辞修同志千古。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哪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蒋介石的挽联可谓具实而写,有感而发。不过“光复”大陆之举却素为陈诚反对。他是做实际工作的,他非常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根本无力担当起这一“重任”。所谓“最后奋斗关头”,其实根本没有一点可能。

太平洋那边的冷战盟主美国惊闻陈诚去世,派出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出席丧礼。历史总是给人意外,这位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台,几年后却成为打破中美坚冰,踏上中国大陆的首位美国总统。

薛岳:中国抗日第一战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在治理湖南方面也颇有建树。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实行安民富民政策,使当地经济有了较大恢复。并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是他,在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投入了“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中。在现今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中,对薛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大加鞭挞,没几个说好话的。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我们来看看作战经过就知道了。

7月中旬,薛岳指挥部队分三个方向向淮南、淮北和苏中进攻。

7月16日,5军主力和74师、7军各一个旅(师)进攻淮南。至7月29日,解放军损失数千人,被迫放弃了淮南解放区。淮南失守后,苏中和淮北失去了侧翼,从长江北岸的南通一直到山东摆成一字长蛇阵,形成了解放军分兵把口,兵力处处薄弱的局面。

就在淮南战役前,粟裕已经得到了国军进攻的准确情报,率先于13日出击苏中宣家堡和泰兴。由于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指挥无能,至8月底国军损兵4万,陷入困境。不过,这次作战国军也不是一无所获,第一绥区主力使解放军伤亡1.6万人(将近占了苏中解放军兵力的一半),消耗了解放军的兵力,并将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主力牵制在了苏中,有效地策应了国军在淮南和淮北的作战。

白祟禧:台湾回敬的“大家长”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回族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关系极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渐渐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干。1927年,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着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北伐名将。

抗战时,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据李宗仁之秘书程思远回忆,毛泽东《沦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抗战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非黄埔系将领,处处与蒋介石离心离德。他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最露骨的一次是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白崇禧正驻防华中,坐镇武汉,掌控着三四十万能战之兵,却不肯在战争的天平上朝国民党军一方增加砝码。

去台湾之后,白崇禧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大权旁落,行动处处受到监视。他只能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一心一意从事回教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教民的大家长,把大陆的回民文化带到了台湾。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受蒋介石的委托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转告蒋介石对他进退的建议:要么马上返台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由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返台,让蒋介石很是尴尬。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马上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弄得蒋介石很不舒服,便迁怒于白崇禧,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过。1966年12月2日,身体一向强健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是死于急病,还是被人暗害,至今仍是一个谜。

何应钦:活得悠然的“证婚人”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90年,贵州兴义人。1910年加人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自此,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

1949年何应钦到台后,虽说老蒋没有对他采用杯酒释兵权方式,却只给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让其退出了权力圈。不过,何应钦也乐得其闲,借一些在日本的老关系,从事点台湾对日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是他的下级,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应钦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之缘。不过作为战败者,冈村宁次只得面色羞愧双手颤抖地在自己学生面前签署了投降书。

晚年的何应钦特别喜欢打猎、摄影,不时也栽花养草。由于他名气大,说话幽默,风度儒雅,又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着正装结领花出席人家婚宴,打打桥牌。

1984年,何应钦95岁生日,虽说夫人早走了一步,但还是有众多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别出心裁地举起军用指挥刀切开蛋糕让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丛书12册。台湾军方也为他冠上“黄埔老师”的尊荣。算是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最小的“司令官”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生。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到台后先任“大陈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是弹丸之地的司令官。

去台之前,痛失三军的胡宗南对他的校长蒋介石多有埋怨。1949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与胡宗南会晤。两人从军事的角度制定了作战计划。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俞济时等党国大员从台湾飞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力图挽救西南这半壁江山。胡宗南和宋希濂一同驱车到官邸去看望蒋介石,同时面呈两人商定的计划。不料,蒋介石一听此计划就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入四川,此时他手中还有包括国民党的精锐之师第一军在内约30万人马。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退守西昌、云南,还是被他的校长拒绝了。

1949年12月20日,解放军一野已解放绵阳,挥戈南下;解放军二野的先头部队沿成渝公路已逼近简阳、仁寿附近,岷江两岸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的第五兵团隔河炮战。胡宗南感到成都危在旦夕,决定将长官部撤到西昌。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开军以上高级军官会议,布置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和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的突围行动。会后约定次日中午电话联系,胡宗南却将指挥权交给第五兵团的李文,于23日早上10时同参谋长罗列等人由成都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去西昌。他在西昌苟延到1950年3月26日,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送秘书长赵文龙去台北汇报军情为名,在机场悄悄将西昌的6万残兵败将交给参谋长罗列指挥,自己乘飞机逃到台湾。

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大陈“防卫司令”等职。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可称得“天子门生”第一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乃至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抗战时避居西北拥兵称王,内战时则成了急先锋,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战略,对蒋介石盲目服从、不辨善恶,军事上远不是彭德怀的对手,部队被逐个歼灭,逃到台湾又被弹劾,狼狈不堪;著有《宗南文存》。

褒扬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气度恢宏,志行坚卓,早岁入黄埔军官学校研习军事,晓畅戎机。东征以来,参与革命奋战役,临阵奋勇,迭建奇功。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宫暨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指挥镇摄为国千城。抗战胜利后,共军扩大叛乱为祸国家,该上将秉承方略,穷追逋寇,直捣其巢,丕振军威。政府播迁,率军殿后,艰危备历,劳瘁不辞。来台以后,整训队伍,巩固海防,咸收绩效。比年升任战略顾问,方质盖筹,期多献替,遽闻溘逝,轸悼殊深,除追晋一级上将外,应予明令褒扬,以彰勋绩。此令。”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当局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忽然召见已近60岁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任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成天以写毛笔字和读报打发日子。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不太正常被送进荣民医院。蒋介石亲临医院探视,病危中的胡宗南感激涕零。1962年3月13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病故后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卒于1971年1月15日。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

1949年7月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历任军政要职: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国民政府豫皖绥靖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中期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抗战后期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任国民政府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中国国共二次内战期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汤恩伯(1898。9。20~1959。6。29)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汤村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1师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1931年起,任第2师师长、第13军军长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第20军团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6月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抗战初期,汤恩伯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与及台儿庄会战。1937年汤恩伯率第13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0日,直到张垣失陷;台儿庄会战中汤持观望态度,是藤县战役而台儿庄战斗不利的罪魁祸首,仅以蒋为马首是瞻,,但亦种下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间的不和。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期间以自己利益为核心,以中央军自持,对友军不积极救援。至1940年之间初转战华北,多次重击日军。是日军在华北少数有所畏惧之坚强部队,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

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饥饿的河南饿死几百万河南人1944年4月在豫中会战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9月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部孙元良29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1945年3月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率部参加桂柳追击战。至1945年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抢占京沪地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1946年5月任首都卫戍司令。6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7年春兼第1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1948年8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凭借长江天险固守京沪杭地区。4~5月,所部主力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任厦门绥靖总司令。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1959年6月29日病死于日本东京。病逝后被追晋陆军上将。

韩复渠(),字向方,直隶(河北)霸县人,民国时期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蒋介石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抗战初期因擅自弃守济南,被蒋介石诱捕并枪毙。

韩复榘于北洋军阀时期入伍,二十岁时在冯玉祥手下当兵,十八年间累升至师长,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首。1920年,韩复渠任旅长。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1928年,韩复渠成为冯玉祥辖下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与此同时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1929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因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当即送给韩一百万元,并许诺其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其军费六十万元。韩复渠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立即投向了蒋介石,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1930年,韩复渠被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到任后,韩复渠被山东人戏称为“韩青天”。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越粗代庖审问各种刑事案件。韩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恣意胡为。审案时,他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并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看完后,如果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士兵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汽车拉去枪毙。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士兵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抗战开始后,韩复榘身兼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国民党在山东方面的对日作战,并担任拦截日军越渡黄河的重任。

1937年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命令,主动放弃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并暗中与日人谈判。蒋介石接受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及冯玉祥的建议,决定制裁韩复榘。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要求一、五战区团以上军官参加。韩复榘在会上又与蒋介石发生言语冲突,被蒋介石部署的军官刘峙骗至火车站,随即在火车站被捕,移送至武汉汉口的“国民党军法执行总监部”。1938年1月19日,国民党组织高等军法会审韩复渠,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军事审判后,韩复渠在1938年1月24日被枪毙于“军法执行总监部”小院内,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总计七枪而死,就此完结。

一号人物:蒋介石(1887年出生),国民政府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北伐和抗日的领导者,为特级上将。(大王)

二号人物:李宗仁(1891年出生),桂系军阀首领,号称国军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为一级上将。(小王)

三号人物:冯玉祥(1882年出生),西北军阀首领,著名的倒戈将军,最早加入国民党的北洋军阀,为一级上将。(黑桃A)

四号人物:阎锡山(1883年出生),阎锡山早在武昌起义时已经是晋绥军首领,在此时地位非常高,为一级上将。(红桃A)

五号人物:张学良(1901年出生),东北军阀首领,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易帜的军阀,为一级上将。(梅花A)

六号人物:何应钦(1890年出生) ,中央军二号人物,蒋介石的大管家,在黄埔系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为一级上将。(方块A)

七号人物:唐生智(1889年出生),新湘系军阀首领,为一级上将。(黑桃K)

八号人物:陈济棠(1890年出生),粤系军阀首领,为一级上将。(红桃K)

九号人物:朱培德(1888年出生),在抗战初期因病早世,为一级上将。 (梅花K)

十号人物:陈绍宽(1890年出生),抗战期间,担任海军总司令,为一级上将。(方块K)

十一号人物:程潜(1882年出生),老湘系军阀首领 ,为一级上将。(黑桃Q)

十二号人物:白崇禧(1893年出生),桂系军阀二号人物,抗战胜利后升任为一级上将。(红桃Q)

十三号人物:刘湘(1888年出生) ,四川军阀首领,在抗日不久就去世了。(梅花Q)

十四号人物:龙云(1884年出生),滇系军阀首领,在北伐期间易帜。(方块Q)

十五号人物:刘文辉(1895年出生),四川军阀二号人物,在川军中其地位仅次于刘湘。(黑桃J)

十六号人物:陈调元(1886年出生),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红桃J)

十七号人物:陈诚(1898年出生),黄埔系重要将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他在台湾实行不流血土改被誉为土改之父。(梅花J)

十八号人物:刘镇华(1883年出生),老陕西军阀重要将领。(方块J)

十九号人物:顾祝同(1893年出生),黄埔系重要将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黑桃10)

二十号人物:盛世才(1895年出生),新疆军阀首领。(红桃10)

二十一号人物:朱绍良(1891年出生),中央军总司令。(梅花10)

二十二号人物:何成浚(1882年出生),军事委员会执法总监。(方块10)

二十三号人物:何键(1887年出生),新湘系军阀重要将领。(黑桃9)

二十四号人物:韩复渠(1890年出生),山东军阀首领,原冯玉祥部将,后因不抗日导致济南沦陷被蒋介石下令枪决。(红桃9)

二十五号人物:傅作义(1895年出生),晋系军阀将领,阎锡山部将。(梅花9)

二十六号人物:于学忠(1890年出生),东北军阀二号人物,张学良部将。(方块9)

二十七号人物:李烈钧(1882年出生),他曾担任讨袁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中央委员。(黑桃8)

二十八号人物:万福麟(1880年出生),东北军高级将领。(红桃8)

二十九号人物:杨虎城(1893年出生),西北军阀冯玉祥部将,十七路军总指挥,为二级上将。(梅花8)

三十号人物:徐源泉(1886年出生),抗日期间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6集团军总司令。(方块8)

三十一号人物:蒋鼎文(1895年出生),蒋鼎文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抗日期间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黑桃7)

三十二号人物:商震(1888年出生),阎锡山部将,第20集团军总司令,国军二级上将。(红桃7)

三十三号人物:卫立煌(1897年出生),抗日时期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梅花7)

三十四号人物:宋哲元(1885年出生),西北军阀将领,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期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方块7)

三十五号人物:刘峙(1892年出生),黄埔系重要将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抗日时期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黑桃6)

三十六号人物:徐永昌(1887年出生),晋绥军将领,阎锡山部将,抗日时期军事委员会四巨头。(红桃6)

三十七号人物:马鸿逵(1892年出生),西北军阀,冯玉祥部将,抗日期间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梅花6)

三十八号人物:杨爱源(1886年出生),晋绥军将领,阎锡山部将,抗日期间为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方块6)

三十九号人物:张治中(1890年出生),黄埔系中央军重要将领,抗日期间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黑桃5 )

四十号人物:周至柔(1899年出生),国民政府空军一号人物,后任空军总司令。(红桃5)

四十一号人物:余汉谋(1896年出生), 粤系军阀将领,抗战期间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2集团军总司令。(梅花5)

四十二号人物:张发奎(1896年出生),粤系军阀重要将领。(方块5)

四十三号人物:刘建绪(1890年出生),老湘系军阀将领,抗战期间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黑桃4)

四十四号人物: 潘文华(1886年出生),四川军阀将领,国军二级上将,抗日时期任第三战区第28集团军总司令。(红桃4)

四十五号人物:唐式遵(1883年出生),四川军阀将领,国军二级上将,抗日时期任第三战区第23集团军总司令。(梅花4)

四十六号人物:鹿钟麟(1884年出生),西北军阀将领,冯玉祥部将,抗日期间任第三战区总参谋长。(方块4)

四十七号人物:邓锡侯(1889年出生),四川军阀将领,抗战期间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黑桃3)

四十八号人物:熊式辉(1893年出生),江西省主席,曾任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中将加上将军衔。(红桃3)

四十九号人物:陈仪(1883年出生),第29集团军总司令。(梅花3)

五十号人物:杨森(1884年出生) ,四川军阀将领,国军二级上将,抗日时期任第五战区第27集团军总司令。(方块3)

五十一号人物:卢汉(1895年出生),滇系军阀将领,龙云部将。(黑桃2)

五十二号人物:李品仙(1890年出生),桂系军阀将领,原唐生智部将,抗日时期第五战区第11集团军总司令。(红桃2)

五十三号人物:薛岳(1896年出生),蒋介石中央军将领,抗日中贡献最大的将领,抗日时期第三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梅花2)

五十四号人物:廖磊(1891年出生),桂系军阀李宗仁部将,抗日初期担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在抗日不久就去世了。(方块2)

由于孙科、胡汉民、张静江、汪精卫、林森、李济深等人是政治人物,不在军中排名内,汤恩伯、胡宗南、张灵甫、宋希濂、蒋百里、张自忠、罗卓英 、孙连仲、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马步芳、孙良诚等名将无缘榜名。北伐统一全国和八年抗日的领导者、参与者都是这些人,在北伐统一全国和八年抗日,他们的贡献比共产党大不知道有多少倍,没有他们中华民族早就灭亡了,虽然他们最终是政治的失败者,我们也没有必要站在某党或一边倒的角度去读历史,甚至是去否定他们的贡献!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

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

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

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

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

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

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

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

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

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

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

薛岳:第三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

,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

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有人称薛岳

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

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

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杜聿明:第四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

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

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

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

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

,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五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

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

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

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

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

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

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

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

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

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

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

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

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

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

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

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

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

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

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

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

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

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

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

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

,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

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

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

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

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回族,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

1907年,白崇禧考入陆军小学,后因病退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广西学生军,开赴湖北,随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白崇禧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路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战后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李宗仁获选中华民国副总统,桂系的实力得到局部肯定。国共内战战局转趋有利共军,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继任代总统。然而国共和谈失败,桂系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璧江山,本身势力亦无法维持。李宗仁先赴美国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国。白崇禧则前往台湾,却未能担任要职,1966年12月1日于台北逝世。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军事家。老同盟会员。1882年3月31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长连冲。父亲程若凤,母亲钟氏。早年,他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为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1949年8月建国前夕,他同陈明仁一道在长沙率部起义,弃暗投明。毛泽东称“颂公是位杰出的人才”

新中国建立后,程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首届、二届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等职。十八年来,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共产党真诚合作,积极参加国家重大政治事务的协商,努力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关心湖南家乡的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努力。他把晚年献给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1968年4月9日,程潜同志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陈诚于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期炮科。之后在浙军、粤军任排、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营长。北伐时任总司令部参谋;团长,第21师师长。北伐后带第11师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时因功升任18军军长。陈诚是国军中的干将,参与多次围剿红军,曾分别任各路总指挥。1935年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任前敌总指挥,攻陷广昌、瑞金等重镇。之后曾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总”,进剿陕西红军根据地。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中正同时被扣,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蒋的极大忠诚。西安事变后陈诚负责改编张学良、杨虎城部队。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六战区司令等职,参与过的大战役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对共党用兵。之后指挥国军向解放区进攻被挫。1947年陈诚升任一级上将,并在8月29日以参谋总长之尊兼任东北行辕主任,上任后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全权负责东北军事政治。陈诚则在东北进行人事大搬风,原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离开沈阳去北平,原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改任行辕副主任,但不被重用;最令东北国军将领不服的是,陈诚居然撤换了甫在四平街击退林彪共军,获颁青天白日勋章的陈明仁,这对于日后陈明仁的投共,不无牵引作用。陈诚为企图打通北宁路,于1948年1月发起公主屯战役,却导致国军新五军被歼的下场,此震憾了东北行辕与南京中央,愤怒的蒋中正亲率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赴沈垣开会,追究战败责任,在病中的陈诚于5月被免职。10月到台湾阳明山养病,并在1949年接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并在该年8月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坐镇台北,指挥东南区战事。

到台湾后,陈诚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去世。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雨农,浙江江山人。曾负责国民党情治机关,担任“军统”副局长。

戴笠曾就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15年与秀丛结婚。早年在上海认识蒋介石。1926年入黄埔军校六期。1928年开始为蒋介石进行情报活动。1930年任国民党特务组织“调查通讯小组”成员。1932年,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下成立特务情报处,由戴笠担任。同年戴笠在秘密组织“力行社”、“中华复兴社”(又称蓝衣社)当中发展特务网络。1938年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任副局长。1942年与美国合组“中美特种技术所”,戴任主任。1946年3月17日死于在南京西郊的戴山空难上,蒋介石赠“碧血千秋”匾额。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名将, 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24年6月,杜聿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后追随蒋介石。

1925年春,调到宣传队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

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因不明确表示反蒋,被武汉国民政府囚禁,后来他设法越狱逃到南京,通过张治中见到蒋介石,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训练处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1928年夏,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冬,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

1929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后任教导第2师中校营长。

1932年冬,在长城古北口抗敌,任第17军25任师73旅旅长,后第25师师长关麟征负伤,杜聿明提为第25师副师长。

1933年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

1936年,高教班毕业,协助徐庭瑶创办南京陆军交辎学校, 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

1937年,任国军第一支装甲兵团少将团长。

1938年,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任师长,12月任新编第11军副军长。

1939年,第200师扩编为第5军,任军长,以桂南会战、昆仑关大捷闻名。

1939年,奉令调驻云南,任昆明警备总司令。

1942年 升兼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入缅作战。

1944年 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 2月20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秋季率部围攻五华山,10月迫使龙云辞去云南省军事行政职务。10月26日任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

1947年 8月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并入国民政府主席任东北行辕, 任东北行辕副主任。

1948年 3月当选国大代表, 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9月,转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 11月指挥东北国军从葫芦岛撤退,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转回任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一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杜聿明为第三十六号战犯。

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最后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被俘,并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唯一身兼战犯与战俘双重身份的人。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劳动。

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1964年10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0年 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宜生。近代军事家,国民党将领。山西临漪(今属万荣)人。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参加反清起义,任起义学生军排长。1915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跟随阎锡山参加北伐。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参加对蒋作战,惨败。1931 年开始担任绥远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入侵平津地区。1932年3月,日军进抵长城一线。傅作义率59军防守独石口、镇岭口、怀柔一线,负责掩护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北翼。1935年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反对日本主张的内蒙古自治,11月率部抵抗关东军指使的汉奸王英“大汉义军”和伪蒙德王、李守信所部的西犯,夺回百灵庙、锡拉木楞庙等战略要地多处。肃清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入侵绥远的企图,是为“绥远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先后参与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1946年国共内战正式开始,傅作义率绥远部众连克共军的集宁、大同、张家口等多座重镇,使得共军在国共内战初期在华北处境困难。后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1月底在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天津后,接受中共的条件,在当年1月22日率25万北平守军向中共投降,同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

新中国建立后,当选为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后为水利电力部)部长等职务。1974年病逝。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夏阁镇竹柯村)人。中国近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清末时加入淮军,曾参与滦州起义,后投北洋军,任营、团、旅、师长。1922年出任陆军检阅使,率其部队入陜西,并以此地为地盘,其军队因此被称为 “西北军”。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在参战途中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逐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中山北上。因无法抗拒直、奉系军阀的压力请来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挤。1925年,北方军阀联合攻打冯玉祥,冯不敌而退回陜西,后赴俄考察。

1926年自苏联考察回国,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宣布所部加入国民党,出潼关参加北伐。1927年宁汉分裂之际选择与南京合作,响应蒋介石在军中清除中国共产党人。1929年,冯玉祥不满国军编遣会议比例式裁兵原则的决议,称病离开南京,并于5月出任 “护党救国军”总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内外夹攻而失败,被迫离职前往山西。1930年联同阎锡山、李宗仁等与蒋介石对抗,引发中原大战,兵败后迁居山东。

1933年5月26日与吉鸿昌、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时任察省主席的部将宋哲元并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对,因而离职,之后冯率军攻下由伪军占领的多伦,引起一阵骚动,但不久后便离察返鲁。抗战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撤职。1946年赴美国考察水利,并发表反蒋言论。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由美返国参加新政协,不幸中途因轮船出事而于黑海遇难。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墨三,江苏涟水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江苏省主席、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

顾祝同十九岁入读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时陆军小学停课,顾祝同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1912年加入国民党,后毕业于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再升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22年赴粤,加入粤军二军任参谋。黄埔军校成立后,调任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任教导团营长。北伐时升任师长、军长。之后参加中原大战,任十六路军总指挥。1931年,任国民政府南京警卫军军长、江苏省主席。1933年指挥第四、第五次围剿红军。1935年晋升上将、主管川、康、黔军政。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司令。皖南事变时,顾祝同是主要参与者,负责包围新四军及扣押叶挺。

1946年,顾任陆军总司令,郑州绥靖主任,负责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遭遇大败,精锐之国军七十四军被歼。1948年改任参谋总长。1950年3月赴台,兼任代国防部长,1954年晋任陆军一级上将。1956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7年,调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7年病逝台北,享年94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敬之,贵州兴义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军委会参谋总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1901年入读贵州陆军小学,后入武昌陆军中学。1908年到日本,初入振武学校,后入读陆军士官学校十一期,并加入同盟会。1916年回中国。 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任潮梅警备司令,由广东潮梅平定福建;后任东路总指挥入浙。1927年宁汉分裂时在龙潭大败孙传芳,之后调任全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1929年,任海陆空军总参谋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此后多次任军委会行营主任,担任"剿匪" 前线指挥。何应钦于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交涉华北问题,负责签署塘沽恊定及何梅恊定。

西安事变时,何应钦暂代总司令,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参谋总长等职。1944年11月后,历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重庆行辕主任。1948年接白崇禧任国防部长、1949年于李宗仁行代总统时任行政院长。1949年赴台湾,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出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首任会长。1987年逝世。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湖南醴陵人。字芸樵,别署容园。民国时期湖南省政要,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以在湖南积极对付共产党而闻名。

1906年入长沙岳麓山崇古学堂,后入湖南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入武昌陆军中学,然后升读保定军官学校。1927年4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进行“清党”,解散共产党组织并逮捕共产党人,同时在南京另外组成国民政府,与武汉分庭抗礼,即宁汉分裂。武汉政府决定军事上继续北伐,希望与冯玉祥合作先取得北京。唐生智部支持武汉政府,1927年4月底,何键率军北上,至河北一带与张作霖奉军作战。1928年初,何键被任为湖南清乡办署会办,负责在湖南清乡,以高压政策在各地围捕、处决共产党。同年11月,被任为湘赣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进攻井冈山红军根据地,迫使红军主力离开至江西中央苏区。1930年起,参加对江西中央苏区的一、二次围剿。1933年第五次围剿时任西路军总司令。1934年红军从江西突围,何键任追剿司令,一路追击至贵州边境。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改以张治中任湖南省主席,何键调任国民政府内务部长,实际上被夺去湖南军政权。1939年改任军事委员会抚恤主任委员。1949年移居香港,次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6年病逝台北。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又名刘元勋,字甫澄,四川大邑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辛亥革命后,刘湘所在部队改为川军第一师,刘湘此时已由排长升为营长。此后,刘湘因为人骠悍,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到1918年护法战争时,刘湘升到川军第一师师长,成为四川军队中的一员主要将领。1920年,刘湘等四川军阀驱逐了云南滇系军阀,宣布四川实行自治,刘湘以第二军军长兼前敌各军总司令身份被推为川军总司令兼理民政。1921年,刘湘被四川军队推选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长。1921年7月,被推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1923年5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善后督办,驻军重庆。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七七事变”发生后,率川军出川抗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1937年,当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四川重庆之际,刘湘先以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23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亲率10多万川军开赴南京,出川抗日东征。出川之时,已抱病在身。同年11月,当日本大举向南京进攻,刘湘正在积极筹划保卫南京、抗击日寇之际,突然旧病发作,生命垂危,被迫送到汉口就医。1938年1月20日,刘湘带着未能杀敌报国的遗憾,病逝于武汉,葬于成都武侯祠内。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原名登云,字志舟,云南省昭通人,彝族。1914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历任云南都督府副官、柳州警备司令等职。1922年被任命为靖国军前敌司令、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7年“二·六政变”后,省政府改组,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会主席、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抗战时期,组织第58军、60军北上抗日;与我党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有了联系。

抗战胜利后,龙云遭蒋介石猜忌,1945年10月被调至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被软禁三年,1948年12月,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龙云从南京出走香港,1949年从香港赴北京,加入共产党的新政府,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协商会议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1957年龙云被划为右派,1962年在北京去世。1980年其右派问题被平反。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广西省桂林西乡村人,父亲李培英是名教师,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早年加入军队,1910年参加同盟会。以实力军人,加入在广州的孙中山阵营。1915年加入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1917年参与护法战争有功,升为营长。1924年加入国民党,同年与黄绍竑、白崇禧合作,打败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使广西纳入国民党控制之下;以李宗仁为首的“李、白、黄”三人,亦成为新的国民党“桂系”。北伐时,带领广西军队一路由湖南进攻至山海关。北伐以后十年期间,屡次发动和参与国民党内战,但亦有苦心经营其广西地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官。1938年1月至6月, 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在台儿庄会战,获得国军抗战中的首胜。同年6月,参加指挥武汉会战。1939年,又先后在随枣、枣宜、豫南抗击日军。 1943年,调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在台儿庄一役名震一时。1945年8月,日军投降,李宗仁改任北平行营主任。1948年3月,国民大会召开,选举第一任行宪总统和副总统。李宗仁在蒋介石的反对和压力之下,决定参加副总统选举。最终在4月29日,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党统治而未果。1949年出走美国,但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逝于北京。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任潮,原籍江苏,广西苍梧出生。民国年代中国军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于黄埔军校任教,北伐期间恊助蒋介石在广东清党,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闽变中任“中华共和国”主席。抗战胜利后脱离国民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之后在1954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9年病逝。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期的情治人员,浙江江山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曾是戴笠的助手,后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47年改制为国防部保密局)局长。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曾与杨进兴、周养浩等人员于中国大陆杀害大量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中包含杨虎城等将领及其家眷。来台后,亦为台湾白色恐怖的创始与实际执行者。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移至台北,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续聘毛人凤为保密局局长。1955年保密局改组为不再肃谍与保安的情报局,隶属国防部。毛人凤仍为首任中华民国国防部情报局首任局长,官拜上将,此职务一直续任至1956年逝世止。毛人凤葬于台北县汐止昊天岭,其墓园约百坪,称为昊天。毛人凤墓旁有“陆军上将毛君人凤墓表”,墓志铭则为“忠勤永念”。该墓表与墓志铭皆为书法家于右任作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原名汤克勤,浙江武义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汤恩伯曾就读杭州体育专校,之后由陈仪出资保送留学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政经系。192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回中国后曾短暂于孙传芳军中任职,官至上校。之后由陈仪推荐,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司令部参谋,后调任中央军校,任学兵连连长、军校总队队长、军校教育处副处长。1930年任军校教导师旅长、副师长。1932年调任国军中的嫡系,中央军第八十九师长,多次参予围剿红军,取得击溃萧克部,全歼红16师的战果,亦参加了平定闽变。1935年升至中将,任第十三军军长。第十三军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嫡系主力之一。国民党中央军当时有“陈、胡、汤”之称,汤即汤恩伯,陈、胡分别为陈诚和胡宗南。

抗战初期,汤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与及台儿庄会战。1937年汤恩伯率第13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0日,直到张垣失陷;台儿庄会战中汤有不可没的功劳,但亦种下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间的不和。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至1940年之间初转战华北,多次重击日军。是日军在华北少数有所畏惧之坚强部队,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

1942年汤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至1944年第一战区全面崩溃,汤部主力撤出,汤本人调任黔湘桂边区总司令,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部孙元良29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至1945年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抢占沪宁地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

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汤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未能克敌,手下之国军主力,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高地被共军歼灭,汤因而被撤职,后转任南京卫戍司令。不过随后因黄泛区大会战,有其战功,因而又于1947年兼任陆军副司令,并曾代理总司令,此为汤恩伯军旅生涯最高职位。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任京沪杭警备司令,负责隔江保护南京、上海。共军渡过长江后,他将所部撤往福建、台湾。期间与汤恩伯亦师亦友的陈仪试图向汤策反,为汤恩伯所拒,并呈报上级,于是蒋介石逮补陈仪。同年8月,汤任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在厦门沦陷后,前往台湾的他被免去所有职务,只任战略顾问。1953年汤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但数月后被免职,1959年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病院治疗胃疾时并发症逝世。

贵州桐梓人。曾任贵州国民党省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贵州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于一身,握党、政、军大权于一手,是贵州地方势力的主要代表。

21岁那年,王家烈入贵州陆军步兵团,从一名小兵逐步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6年,33岁的他,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二师师长,三年后成为副军长。1935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进入贵州后,他被调离贵州。1949年7月被委任为国民党政府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未到职)。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逝世。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 1912年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兵。

* 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

*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

* 1929年任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师长。

* 1931年起任第十四军军长。

* 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 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

* 1943年任入缅远征军 司令长官。

* 1944年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因打通中印公路,名扬中外。

* 1948年任东北 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未能执行层峰撤出沈阳,集中兵力于锦州命命。 1949年初南京解放前夕前往并居住在香港。

* 1955年3月15日回到广州 ,后回北京,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1960年因罹患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肺炎,于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逝世。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伯陵,广东韶关乐昌人,抗日战争中国将领,国民党一级上将。

又名薛仰岳,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1906年入黄埔陆军小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期间,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险。北伐初期任第一师师长。1927年蒋介石清党,薛岳辞职改投李济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指挥镇压南昌暴动后南下潮汕的共产党,之后多次参与第四军的反蒋战争。

国共战争前期,为蒋介石重用追剿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多次重创红军。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分别任第一战区第一兵团司令,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曾经指挥了万家岭战役在内的多次战役,消灭了大量日军。1946年10月10日,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

抗日战争结束后,指挥国民政府军队进攻共产党辖区。因于山东莱芜战役落败,并损失著名的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1948年被蒋介石撤职,并在当年5月转任总统府参军长。1948年12月,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大陆易帜后,撤退至当时属广东的海南岛任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

1950年4月由于无法抵抗共产党对海南的进攻,撤退回台。之后后被升任一级上将。在台曾任总统府战略顅问,行政院政务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畅卿,1880年出生于广东茂名,17岁考中秀才,22岁进入广东高等学堂,后到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学过法律,也过当《广东报》记者、编辑,才思敏捷,文笔雄辩,杨永泰政治上投机,野心勃勃。开始跟随孙中山,孙中山还点名要他出任护法军政府的财政厅长,可是杨永泰却嫌中山先生无实力,就与西南实力派一起排挤孙中山,当上广东省省长,后来西南实力派分裂,杨的丑行被揭露,于是跌下深谷。1928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重返南京执政,杨永泰此时48岁,他看中蒋介石,就通过熊式辉想投靠蒋介石。他给蒋出的第一个主意是“削藩”,建议蒋介石扣留李济深,收买冯玉祥手下大将韩复渠、石友三,瓦解李宗仁、白崇禧,深得蒋介石赏识,杨永泰为蒋介石献的第二个计是“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共”,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建立军委会委员长行营,杨永泰随蒋赴江西,任行营秘书长,蒋介石调50万兵力,发动第五次“围剿”。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财政困难,杨永泰又为蒋出了一个“禁烟督察”的筹财办法,这就是打着禁烟牌子,将鸦片买卖垄断起来。红军从江西根据地撤出,杨永泰又为蒋介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办法,这就是设“重庆行营”,让中央军入川“剿匪”,一面又可加强对川黔军阀的控制。杨永泰以行营秘书长跟随蒋介石入川。杨永泰拉帮结派,从南昌行营内的党政委员会6个处长名额就可看出,其中5个竟是杨永泰推荐和与杨有密切关系的政学系人物,这一点引起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大为不满。后来杨永泰甚至想当行政院长,于是国民党内好多高官也纷纷弹劾杨永泰,蒋介石也感到杨永泰政治上野心太大,于是在1935年12月把杨永泰放出去当上湖北省政府主席兼任省保安司令。

1936年4月中旬,中统秘密电台收到一份日本汉口领事馆拍回本国的电报,电报中说日本总领事宴请杨永泰,“杨永泰表示日本在中国的诸等事项他可以负完全责任。”陈立夫于是决定“名正言顺”除掉杨永泰。1936年10月25日上午11时,杨永泰从汉口日本海军司令部谈判出来准备回武昌,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的轮渡码头上,突然背后响起枪声,倒在血泊中,终年56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广安县人。国民党军将领,四川军阀。

1904年,杨森中学毕业,参军进入四川陆军弁目队。1908年,进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投靠吴佩孚,任中央军第16 师师长。抗战期间率军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几乎全军覆没。杨森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杀人如麻,以剿共闻名。1949 年带著妻子田衡秋、胡洁玉飞往台湾,受到蒋介石的收留,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战略顾问。1960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兼“奥林匹克运动”理事长,长住台北市长春路。晚年杨森更以86岁高龄登玉山,高呼“总统万寿无疆”,蒋介石大喜。90岁时与新竹人张灵凤结婚,新娘是年仅17岁的中学生,于右任有诗赠:“海誓鱼龙舞,山盟草木知”,不久竟生有一女,一时传为海内外的奇谈。1977年自菲律宾归返,以93岁高龄以肺癌病逝台北三军总医院。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陕西蒲城人。中国军事家,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他对蒋的绥靖不抵抗政策忍无可忍,和东北的将领张学良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迫其联共抗日。事变发生后被蒋介石流放出国, 1937年12月他回国准备抗日时和秘书、家人在南昌被蒋介石逮捕并关在集中营。其间,杨虎城的小女儿在牢中出生,妻谢葆贞受虐致死。1949年,李宗仁下令释放他,但在重庆集中营被蒋介石指使拒绝执行任务,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被特务头子毛人凤杀害。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墓园内。

亦名殿翘,字祖荣。湖北汉川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读于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 年)7月以学生军排长入伍,后参加武昌起义。1919年10月任湖北督军署参谋。1925年8月任两湖巡阅使署参谋。旋调任陆军第二师参谋处处长。次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国共分裂后,曾任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办公室主任兼第八期第一总队队长。1934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1935年,蒋介石追堵红军长征失败,调他为 西北 “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监督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投入反共内战。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以渎职罪将其扣押8个月,并“永不录用”。1937年8月,经何应钦保释回武汉,任军政部武汉办事处主任,主持抗日军队军火接济调配工作。1939年任重庆抗日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兼军务组长,曾与李济深、孙科等人秘密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主张倒蒋。19 45年8月,被蒋勒令退职。1946年回武汉闲居,次年赴上海,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驻沪代表郭春涛接头,受命任民 革驻武汉特派员,参加民革地下组织活动。1948年,接受中共江汉二地委城工部部长邱肱良领导,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曾动员武汉警备司令部办公厅主任邬浩将南撤的火车头调回汉口使用;从其妻冯毅手中拿出黄金2两,收买将要倒进江里的25桶汽油,维持公共汽车开班;策动其侄子汉口市长晏勋甫下令增设警察岗哨维持武汉“真空”治安,保护水 厂、电厂、码头、企业和人民的安全,迎接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积极推销公债,赞助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1954年被选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民革常委,任省参事室参事。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4年彻底平反。著有《军队教育》、《中国之义务兵制》、《西安事变记》、《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 人,1883年10月8日生于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其6岁丧母,9岁入私塾读 书,16岁协助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经商。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 清政府选送日本振武学堂留学,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在此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1909年春 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归国,先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学校监督,陆军八十六标统(团长)等职。1911年10月29日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并获得成功,被推选为山西都督,时年28岁。1914年5月被袁世凯委任为同武将军,1916年被任命为山西督军,1917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山西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1927年5月月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被南京政府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同年6月任平津卫戌总司令,10月任南京政府内政部部长。 1930年被委任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同年八九月间与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反蒋,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但很快阎冯倒蒋失败,在蒋介石的威逼下,于1930年11月29日从河边村化装出发潜往天津,12月22日离津隐居大连。1931年8月5日,由大连潜回山西大同,旋即返归河边。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诸多因素促使下,蒋阎和好,阎锡山又于1932年2月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3月兼任山西省主席。194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阎离并飞往南京,从此告别山西。同年6月3日,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月8日随国民党退守台湾。

1950年3月以后,只担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很少公开露面。1960年5月23日,病死在台北阳明山寓所,终年77岁。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字文白,安徽巢湖人,国民党员,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曾主导参与多次国共和谈。

张治中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3期步科。之后曾参加护法,并在滇军、桂军、川军中任连长、营长。1924年,张任校长的广西桂军军校结束,蒋介石调张到黄埔军校,任上校代理入伍生总队队长。不久,国民党党军成立,张任第二师参谋长。黄埔军校后来成立军官团,由张任团长。1926年北伐开始后,设立学兵团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张任学兵团长及分校教育长。 1927年蒋介石清党以后,张治中从武汉到南京; 蒋介石下野后,张出国考察。1928年黄埔军校迁南京,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张治中由1928年起一路出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直至1937年。在这期间张亦曾多次为蒋介石带兵。1928年冯玉祥反蒋,张任武汉行营主任;中原大战时,张任教导第二师师长,率部进攻开封冯玉祥部。1933年闽变,张任第四路军指挥平乱。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每次战事完结后张治中都会主动交出兵权,回到军校。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张临时被任为第五军军长,指挥国军中的中央精锐,助十九路军守卫上海。中日签署停战后,张立即投入京沪防守的计划工作。1936年,正式出任京沪警备司令。1937年抗战开始后,张兼任第九集团军司令。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引发淞沪会战。张治中指挥国军的中央精锐在上海以攻势对抗日军。之后国军被迫从前线后撤,张改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1938年11月,日军进犯湖南一带。蒋介石决定若然被迫撤出长沙,先把城市焚毁以免资敌。因为组织不严,日军未来犯长沙即在11月13日凌晨被纵火焚毁(即文夕大火),造成严重的人命财产损失。张治中亦因而被革职,但仍获留任负责善后。1939年2月,张到重庆,任军委会委员长待从室第一处主任,负责军事机要,成为蒋介石身旁的重要助手。

1941年皖南事变后,张治中即代表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之后国共双方的谈判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张治中多次代表国民党。1945年日本抗降,毛泽东首次飞重庆与国民党会谈。张治中与美国特使一同飞到延安接毛泽东,在重庆代表国民党参与会谈九次。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后,张再随机送毛泽东回延安。之后美国特使马歇尔于1946年初来华。张治中、周恩来与他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国共的军事整编。与共产党谈判的同时,张治中亦负责谈判统一新疆的工作。1944年到1946年6月,张任全权代表多次赴迪化,在苏联领使的调停下,谈判解决新疆的问题。1946年7月,张治中任新疆行营主任兼省主席。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在军事、政治及经济都遭受严重打击。蒋介石于1949年初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并立即展开与共产党的和谈。张治中任代表团长,于4月1日到北平进行和谈。其后谈判的结果未为南京接受,作为国民政府代表的张治中亦没有回到南方,而是留下在北平,并于6月宣布脱离国民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先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民革副主席,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主任等职。在文革中张治中被抄家,后因周恩来的保护才幸免了直接人身迫害。1969年4月死于北京,火化后葬于革命公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陆军士官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