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 马未都 罗振宇 高晓松这些人为什么懂这么多知识

从高晓松到罗振宇:知识型脱口秀走红网络
[提要]《晓说》(以及现在的《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也是截至目前做得最成功的两档知识型脱口秀。两人分别代表了网络时代脱口秀的两个方向:推销观点,传递价值观。
  2012年之前,人们很少把高晓松和罗振宇放在一起讨论,一个是音乐人,一个是财经精英,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从2012年开始,他们成了各自统帅的&自媒体霸王&&&在恰当的时机做了同样一件事:仰仗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视频平台,推出个人色彩极为强烈的脱口秀节目,纵横中外,谈古论今。
  《晓说》(以及现在的《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也是截至目前做得最成功的两档知识型脱口秀。两人分别代表了网络时代脱口秀的两个方向:推销观点,传递价值观。
  &晓松电视台&的知识与见识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一束强光打在高晓松的脸上,47岁的他依旧是一副又文艺又江湖的形象,长发及肩,胡子拉碴,右手插着裤兜,身子斜斜地站着,对着镜头录制《晓松奇谈》。
  毫无疑问,他是如今身价最高的网络脱口秀主持人。与优酷《晓说》合约期满之际,有5家公司一头扑进争夺他的暗战,其中4家是上市公司,爱奇艺是最后的胜出者,携手高晓松成立高晓松工作室,打造全新升级版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
  以传统电视人的眼光来看,高晓松节目的制作水准堪称粗糙:不在棚里录,而是在酒吧、咖啡馆,或者随便哪个安静的地方,拿一把椅子坐着就敢拍。没有嘉宾,机位就两三个,更不讲究镜头切换,毛病可以挑出一大堆。然而,恰恰是这档卖相很简陋的节目,定位的却是互联网中最精华的人群。
  也可以说,高晓松一个人抵得上一家电视台。
  《晓说》诞生的时机刚刚好,赶上了视频网站最早一波自制节目的试水期,平台在资源和宣传渠道上的倾情投入使其迅速在市场有了回响。此外,高晓松本人丰富的知识贮备是节目内容质量的保障,而有别于传统基于台本制作的脱口秀节目,更自由、随性的表现方式则更凸显高晓松个人的独有风格。&&他的爷爷是清华大学前校长,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这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让他在骨子里充满优越感,而且他一点儿都没打算在人前压抑这种感觉。
  节目录制时,现场没有备用稿子和提词器,摄影师一喊开机,高晓松就开始&神&侃儿。他的出现,将以往百家讲坛式的模式彻底颠覆。
  高晓松总结自己节目的个性特征时表示:&我主要讲&识&,知识够不够不重要,见识很重要,谁不会用搜索?但我能找到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比如我在美国能接触到大量国内接触不到的资料,图书馆里就能借到蒋介石的日记。&
  罗振宇的价值观:替没空看书的人看书
  2012年3月,高晓松的《晓说》在优酷上线。同一年年底,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也在优酷上线,总播放量已经过亿,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达100多万,有市场人士给予《罗辑思维》1亿美元的估值。
  与高晓松类似,罗振宇的个人视频脱口秀的内容同样纵横中外,谈古论今,但表示方式上则通过朗读文章或说段子加以个人观点的解读。《罗辑思维》最早是罗振宇自主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账号,用每天60秒的语音内容为大家分享一篇好文和一种新颖、有趣的逻辑思维。
  罗振宇对自己的定位是知识搬运工,替没空看书的现代人看书,把书本上的精华在节目中转述出来。这一点,和高晓松的传播&见识&不同。高晓松自认为自己是脱口秀主持人,主持完了自己就没啥事了,至于传播、后期制作,那是别人的事;罗振宇自命为互联网创新者,他有一整套的理念,从内容到运营模式,都是他的创新所在。
  高晓松的定位,就像他自己说的,更像门客、卖艺人,价高者得,但他的商业价值依然属于传统类型,衡量他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广告投放量的多少。与之相比,罗振宇则在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他的商业价值,在于拓展了内容生产的边界,尝试一些整合资源的新鲜做法。
  罗振宇要的不是粉丝数量,而是质量,指向的是社群:通过&罗辑思维&公众账号的用户沉淀,建立了会员制度,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百万会员费:第一次售卖会员,5小时获得了160万元;第二次24小时售卖会员获得800万元。此外,&罗胖&还基于品牌效应、社群运营成功制造了&微信卖月饼&、&微信卖499元的大书包(内含他精选的6本好书)&等经典品牌营销事件。
  罗振宇说,他的《罗辑思维》不是自媒体,不是纯视频,不是粉丝经济,而是一个联结诸多商业元素的社群,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试验。
  视频是罗振宇建立社群的入口和名片。通过视频的大范围传播,持有与他相同价值观的人才能够在微信上聚集,参加各种互动。&中欧商学院、正和岛玩社群,强调的是身份,《罗辑思维》强调的是价值观,最不强调身份。&罗振宇说。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杨凡、杨婷婷]
手机安装浏览更多山东资讯
网络脱口秀
大家都在看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高晓松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讲的东西有哪些是错误的?
按投票排序
146 个回答
11.25 更新:承蒙各位抬举,居然让这答案收获了一些赞,感激ing。不少知友在评论里问到去Scarborough fair的方法,我在此补充一下。其实Scarborough fair倒不是在什么深山老林,以至于要来个神隐才能去到,一般情况下,在英国境内坐火车去还是很方便的,这是因为英国火车主干线路里就有一站:Scarborough。一般做法是在thetrainline那网站订火车票,网上付费,接着去就近的火车站按照回执的ref. number获得车票。如此下来,便可以坐火车到Scarborough。英国的铁路覆盖率还是超高的,大家出行能选火车还是选火车吧。当然,网上订火车票的网站还有很多,直接看好具体哪一班火车再去相应官网订也可以。Ps: 网上付款需要英镑卡。网站地址: 话说,我貌似做了的专长工作了。。。大家若对去Scarborough 旅游有更详细的问题还是问她吧,她应该比我清楚。我在此更新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吐个小嘈。此答案尼玛都是被什么文件夹收藏啊!我打开页面一看该答案被收藏在: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换体位思考、把妹...等文件夹。我默默看着那列表,听到的都是节操破碎的声音~~------------------------------------------------------------------------------------------------------------------------------------八一八欧罗巴专题里讲意大利的一期,高先生说他虽到处旅行,但有两个地方一直没找着:一个是意大利的苏莲托;另一个是英国的Scarborough fair,and then,他说苏莲托最后还是让他给遇上了,但是呢,Scarborough fair 却一直与他无缘,他只知道在苏格兰某个海滨,请看截图:听了高先生的描述,我暗自叹了口气。唉,高先生你这样找,怎么可能找得着呢?就算去一百遍苏格兰你也不可能找着啊!因为Scarborough fair 压根不在苏格兰,而在英格兰啊!准确而言,Scarborough fair 在英格兰的约克郡北部海边。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因为我曾经去过。Scarborough fair 三面环海,其中一边集市,另一边则是古迹和自然风光,春夏之交前往最为相宜,其时百草丰茂,花海连绵,梦幻若陶潜笔下之桃花源。若有知友到英国游玩,本人真心推荐这个连高晓松同学都没去过的地方,绝对比大本钟和伦敦眼更值得一看。我搜了一下百度,本想找一张像样的壁纸在此展示,可惜百度里竟连一张Scarborough fair的实景图都没有。看来对于这地方,国人确实还是知之甚少。在此贴几张鄙人2012年初夏拍的 Scarborough fair 实景图。因为鄙人不是文艺青年,所以拍摄技术极为有限,若有未得神韵之处,还望海涵:
1.澳洲各地从1788年到1868年接受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囚犯,
1788年悉尼开始接受囚犯,1803年墨尔本开始接受囚犯
1820年塔斯马尼亚州开始接受囚犯,1824 年布里斯班开始接受囚犯
1850年佩斯开始接受囚犯,1868年澳洲才结束囚犯殖民史。2.这个承认有点挑刺,但是墨尔本在1890年是日不落帝国的第二大城市,但1901年就已经被悉尼反超了,而英联邦是1949年成立的。3.妮可 基德曼美国夏威夷出生,悉尼长大4.英国在澳洲只有四个殖民地(维州,昆州,塔岛,南澳)
现在澳洲六个州有三个州外加北领地都是从新南威尔士州独立出来的从高晓松讲澳洲的那集发现了4个从高晓松讲澳洲的那集发现了4个
五道口不是因为有五条道,而是因为这是京包铁路的第五个道口,故名“五道口”。
第二期:高晓松炮轰:汉人无音乐都怪老祖宗 中他说440Hz是C调DO,当时我就很敏感的觉得不对,印象中是LA。特意去查证了一下确实A4=440Hz,就是从钢琴的低音数第4个A。ps.即是钢琴调律中所用到的音叉的频率。
先放结论,他最大的错误是对贫穷的无知。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能说会唱,如果不是那脸和身材,绝对全民偶像,他的见识阅历,也没有误了那样好的家世。我只是不喜欢他说诗和远方时那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指责大学生找工作太现实没出息,毫无道理,且无同理心。他一个物质基础远高于正常中国家庭的人,一个既得利益者,哪里懂得多少家庭还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家里一个人得大病就得倾家荡产,一个普通家庭抚育一个大学生倾全家之力的心理和物质负担。其实他说的没错,人心里应该有诗和远方,只是太多太多的负担,消磨了人的精力,甚至尊严。而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学生,来自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员,早已经预见未来的困苦,甚至就在这样的困苦中长大,比起诗和远方,今天的面包,孩子的奶粉,老婆已经一年没买新衣服了,他伴随着这样的苦痛成长,为了摆脱贫穷,才那样刻苦读书,考上清华北大。诗和远方,离贫穷的人们太远太远,作为本国的精英阶层,他才是真正应该考虑能为祖国带来些什么的人,因为他没有家庭负累,他的人脉资源,甚至知识见识,都是普通清华北大学生奋斗一生都达不到的。--------------------------------------------------追加:高晓松的见识阅历来自于家族底蕴,红楼梦不是中下贫农能写出来的,释迦摩尼的大彻大悟可贵于他放弃了高贵的王子的身份感受尘埃,杨振宁的爸妈还是爷爷奶奶哪个还是院士呢。他当然有理想,甚至有贡献,我第一句话就写了我欣赏他,只是他的高远并不只是因为他自己,他把家庭的影响看的太低了。成功的人都容易有这样的误解,譬如li小琳的“我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没有这样的家庭,就没有高晓松。而普通人,应该更多的脚踏实地为家庭和国家创造物质或精神生活,那样大概可以培养下一代出一个高晓松。在评论里见识了大千世界,有不少人能把同理心理解成你穷,你没有志气,你自己穷没有志气还瞎bb,翻翻这些人的回答,要么三无用户,要么回答都是不超过20个字的短句,诗和远方的影子都没看到,就看到了素质。还有些知友或赞同或不赞同,都客客气气的和你探讨,大家互相理解学习,这种知友想必在工作岗位上也是认真敬业,生活积极向上,不谈诗和远方,工作消费踏踏实实的为国家的富强做了贡献。敬你们。
我记得他说现在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不打工,可是我以前在餐厅洗盘子的时候可以肯定有1/3的都是中国留学生,我上学的时候也一直打工。尽管总体打工的比例可能是不如他那个时代,但绝不是他说的,几乎不打工。还有就是他对印度很高的评价,说相比之下中国人活的很累不幸福。我跟印度同学还算有些交流,能来美国留学的印度人都算是家庭条件不错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他们一样吐槽自己政府,说啥制度不公平,政府贪污腐败。普通人想出头只能学那几门学科,很辛苦。另外,我上学的时候做项目都避免去和印度人一组,因为同学普遍反应他们是能说会道,但是不干实事,中国学生辛辛苦苦干的活最后present因为表达不好被印度人抢功。尽管我也有不错的印度朋友,他们人也很好,但我真没觉得印度像高晓松说的,那么那么的好,一片祥和,万世太平。再联想到前段时间连续的强奸案以及政府的不作为……不过其实高晓松也说了,他只是把自己的所见和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并且鼓励大家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一个人不管所见所闻有多广,永远是带着自己的眼光在看世界。以前我在个小城市,去超市买东西,美国收银员用起塑料袋毫无节制,我那时候就觉得美国人真是一点环保意识都没有反而还赖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消耗了太多资源。后来工作去了个大城市,发现这边用超市的袋子要收钱,大家都自己带袋子。所以说我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来轻易的给一个东西下定论,这点上哪怕是高晓松这样走了四十年路的人也会犯。有时候看的越多,反而越是想感叹:这个世界我永远不懂。
他在军事方面很多都说错了,当然也因为我在这方面比较熟,其他方面他说错了我也不知道。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肯定这个节目的,大量碎片式的知识很符合现在不求甚解的快餐文化。ps:把百花教堂说成绿了吧唧的是我最受不了的……这可是最震撼我的大教堂……就拿最近的例子说,蒙巴顿那集就是90%的事实加10%极具指向性的私货。蒙巴顿粉,其实是个偏紫的颜色,是因为蒙巴顿发现这个颜色在夕阳时具有很好的隐蔽性。而且皇家海军确实在不只一艘船上做过实验。当然效果不佳这是后话,但跟同性恋有毛关系?冰航母也不是蒙巴顿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下面有人提出来,他支持的,并且是得到盟军总部认可在加拿大都做过可行性试验的。可不是他一个人头脑发热。蒙巴顿此人确实有点志大才疏,特别是在作战指挥方面。但也犯不着这么黑人家吧?更新:刚看了晓说关于克里米亚的部分。发现高晓松又在90%正确的情况下捏造10%极具误导性的史实。他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公投过是跟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然后现在等于是逆转公投。而事实是,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只是乌克兰下的一个州,自然属于乌克兰。克里米亚人公投的是要把这个州升级为自治共和国,当然依然隶属乌克兰。也就说克里米亚人从1991年开始就在一步步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形势根本没有逆转,而只是进一步发展而已。高晓松偏在节目里反复说普京不敢提到这件事,其实公投成为自治共和国才是这次公投独立的基础。更新。自从他去了爱奇艺后好久没看他的节目了,最近补看了点。节目越来越向吹牛扯淡方向靠拢了,特别是共济会那几期。自己说的话也经常抽自己的脸。带主观观感的东西先不说,先指出一个客观常识性的错误吧。他对比中外王朝的时候提到温莎王朝现在是温莎-蒙巴顿王朝。好吧,这又得误导多少人。具体答案见我的这个回答: 这个问题我看中文网站里很少有说对的,所以特别指出一下。同一期里提到曹丕的禅让说曹丕三让魏公魏王更是扯了,魏王是曹操就当上了,离皇帝位只差一步了。曹丕只是继位了曹操的魏王而已。还有好几次提到苏联解体成16个国家,其实是15个。他对古代战争也很外行,关于欧洲骑兵的装备和战术,蒙古装备和战术的评述基本都是网上最多的想当然水平。~~~~~~~~~~~~~~~~~~~~~~~~~~~~~~~~~~~~~~~~~~~~~~~~~~~~~~~~~~~~~~~~~~~~~~~~由于节目都改名了对这个答案也就更新至此了。
摇滚乐不是白人发明的 而也是黑人创造的 摇滚之父Chuck Berry 先于“摇滚之王” Elvis Presley
我当时其实还挺喜欢看《晓说》的,感觉高晓松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吸引人,虽然经常讲些野史和道听途说的东西,但当做休闲娱乐还是挺好的。只有关于足球那一期,我必须要吐槽一下(高晓松 晓说 第十二期 欧洲杯硝烟再起 "阴谋论"说赌球黑幕):他说前锋一进球都庆祝疯跑,其实都是冲着场边的广告牌跑的。而且是和球员签约的广告,这样做可以增加广告的曝光率。他说前锋一进球都庆祝疯跑,其实都是冲着场边的广告牌跑的。而且是和球员签约的广告,这样做可以增加广告的曝光率。——这不是扯淡吗。。。不过他说这是他自己意淫出来的。说到世界杯,他说其实巴西能大部分世界杯得冠军。这句话说完,估计大部分国家的球迷都坐不住了。然后又认为巴西是最爱配合(博彩公司)老板的。巴西球迷都哭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德国小组赛先输给了塞尔维亚,是配合赌场挣钱的。——小组赛输赢不是正常吗?况且塞尔维亚也不弱。谈到南非世界杯淘汰赛德国对阿根廷,他说赛前全世界90%的钱都下阿根廷。——我怎么那么不信世界人民都看好阿根廷呢谢谢你这么看得起阿根廷啊。不过真是这样吗?我记得2010年世界杯德国的火热程度可是要高过阿根廷的。德国在2002年就是世界杯亚军,06年四强。阿根廷02年小组赛回家,06年八强,输的就是德国。而且我阿在前一年的世界杯预选赛是打到最后一轮才惊险出线(还记得帕勒莫的雨中绝杀吧),另外马拉多纳当教练也一直不被看好,尽管当时梅西已经很强了。这是高晓松意淫马拉多纳在更衣室对队员们说的话。他认为阿根廷是故意输给德国四个球的。这有点异想天开了吧,全世界阿迷都不答应啊!接下来是半决赛德国对西班牙:高晓松居然看不起西班牙啊,全世界西班牙球迷估计都要怒了。2010年西班牙已经世界顶尖了。所以他觉得德国是故意输给西班牙的。德国球迷估计都坐不住了吧。我感觉他在一期节目里把全世界球迷都得罪了。。。其他的地方我就不举例了,因为截图上传图片实在是太费劲。我总结一下:1、高晓松对各队实力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2、他对博彩公司的运作原理也不甚清楚。博彩公司根本不需要去暗示哪个球队输球,只需要在比赛期间不断更新所开出的赔率,保持猜错的人投注的钱的总数高于猜对的人赢钱的总数,就能保证盈利,不管两个队谁赢球。所以通常来说,博彩公司根本不需要去干预比赛,只需要不断的更新赔率,然后静静的等着,钱就送上门了。比赛踢的越正常,他们盈利越稳定。知乎上有一些关于赌球的回答挺好的,大家可以搜索一下。不过高晓松在节目开始就说,他说的这些纯属个人意淫,没有任何证据。。。然后在节目结束的时候又强调了一下,本次节目纯属娱乐,切不可当真。最后再说一下,《晓说》当时我还是很喜欢看的,并不会因为这一期而否定我对这个节目整体的看法,况且高晓松也说了以上说的都是玩笑话。我之所以还吐槽关于足球这一期,是不想让对足球不了解的观众受到误导。
先说结论,“高晓松先生、或者讲晓说最大的错误”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月前,我私心觉得网络法学应该被拆分在各个学科内部,昨天,我坚定的感觉网络法必须独立,而且亟待独立成为二级学科。——————高晓松先生、或者讲晓说最大的错误,可以分具体/整体两个方面来谈:具体的小谬误其实不少,有朋友也提到了,可其实也并不是问题,商务出版社的字典还有错误,晓说是档网络脱口秀,高晓松先生是混娱乐圈的,没必要拿学术期刊、国家地理的水平要求。高晓松先生也不止一次在自己节目中提到过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充其量回头做一个“订正”,欢迎朋友们指正,然后补充在节目下面。整体方面的错误。有位朋友谈“诗与远方”——又在扯这个问题。首先,这绝不是高晓松先生的错误,什么时候都必须关注贫下中农的节目,那是焦点访谈。网络不同于省市卫星频道的地方,他不需要严格的政治正确。娱乐节目为什么要时刻立身阶级正确呢?其次,娱乐法未成形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此——晓说节目中高晓松先生作为主讲人,与风景旅游、开课授业、单口相声等类型的节目有什么区别?晓说节目中的高晓松先生是一个自然人、还是商标、产品、法人代表呢?晓松先生在晓说节目中是演员、主持人、传授者呢?现阶段看,这个问题要看幕后编辑们的参与度。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再来看“诗与远方”时,实在没必要因为高晓松先生的成长背景、所处阶级去批判这句话的根脚,显得过于小家子气。总说,女人听一段表述时,最在乎的是语气,而不是内容。放在“诗与远方”上来看,多少知识分子都“女人”了。我们把晓说这个节目当作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去听,看不上时就关掉,如此再看“诗与远方”,我想假如这句话如果是晓松先生的本意,而非编辑们扩大修辞,那“诗与远方”一定是对我们这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的祝愿。前几日犯了“交浅言深”的病,我劝一个认识十多年的朋友,不要坐吃山空、干点实事吧~他对我讲,你说的对,你是站在你的位置上谈问题,我有我的想法…好吧,我忽然就觉得荒谬,按这种思路,大家不要写书了、不要说话了,反正都没站着看书人的角度上…我觉得这和批高晓松先生“诗与远方”的基本上是一个思路。我没推导过这种思路的来源,但按照我的生活经验来看,我认为这个思路是要不得的。小时候不想学习,父亲教育我,我讲,你不理解我;第一分手,朋友劝我,我讲,你不理解我…站在今日看,其实略微比你年长、比你如今阅历丰富的人,都是可以指导你的。哪怕回头看,都觉得很多小孩在做的事,只是在重复罢了,有时一件事成败与否,其实看一眼就能论断,因为生活很多时候是在重演罢了。所以我一直在琢磨晓松老师这句“诗与远方”,并且很感谢他。在我心中,可能是过度解释了,但我想晓松老师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谁真当“诗与远方”就是一本书与去游历,我倒觉得他可以关了电脑了。有时想,我父亲应该就是一个心中有“诗与远方”的人,生活中怀有浪漫,思想中兼有远方,做事时明白苟且,却从不留在心中。一个浪了半生的人,给任何人的叮嘱,都值得反复品味、铭记在心。我今时今日劝人的点,往往也正是我昨日的错误、今日的追求,痛定思痛之后,明白的一些珍贵开悟,我觉得自己今日还依旧缺乏、需要努力,所以迫不及待的想告诉自己兄弟,被告知“你不理解我”、“你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那感觉真是日狗了。如果所有经验都需要自己明悟,当代科学一定走不了那么远。前行的路,其实大家相差不大的,求同存异,恰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只谈差异,那如何能过好这一生?晓说、或者讲高晓松先生的错,错在没有错。本就说明了,这是一家之言、泛泛而谈。娱乐节目,非去谈深度,如今可以做到,造价也不是今日这样了。晓说、或者讲高晓松先生的错,错在作品分级制度上。节目就应该注明,不是给相关业内人士看得娱乐脱口秀节目,不是面对全国各个阶层发行的大制作节目。我有位老师,七八年没看过电视了,我自从上学离家后,也只在宾馆看过一会电视…但我看过电视节目啊~呵呵,想要面向0—100岁,是个很难的问题,节目制作只能讲适合0—100岁,到底0与100岁的朋友喜不喜欢,就是另一件事了。未分级前,我们需要自动分级。晓说,我一般都是在家吃午饭时听一半,很轻松,很好,就是有些时候不需要看画面、有些时候忽然又要看看画,我想这是不是节目制作定位问题?随意搭配?我觉得也挺好,生活哪需要时刻严肃。高晓松这个人,就是我这个沉闷无趣的人该学习的典范,轻松愉快。猴王的笑对八十一难,太辛苦了,人生需要乐观、跳脱。有时就会想,肄业了又如何?写不出来好歌了又如何?进去了又如何?离婚又如何?相隔大洋四海又如何?不是讲要学习、效仿,而是有时,活的真的太累了,太严肃,看看晓松先生,想想自己四五十岁时,人活着,不就混口饭吃嘛~够吃就挺好。但就如有朋友讲,看高晓松,不适合全国人民效仿…这不废话吗?你天天看新闻联播,里边哪个人适合你效仿了?客观世界就在那,有些诱惑、魅惑的,让人不知不觉学坏的事物,我们要根除,比如罂粟。剩下的我们要包容,学不好,理解偏,要怪自己,不能怪新闻联播。看高晓松讲,你就信了;看张将军,你信不信啊?看新闻联播,你信不信啊?都要信,但要想一想,但真是要以此为凭借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再去翻阅一下资料。这已经不是看了看《马可波罗游记》就能出海的年月了,不是吗?以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汪涵、梁宏达、崔永元、白岩松、周立波、郭德纲、罗振宇、高晓松、罗永浩等众多名嘴谁的实力更强? | 涨姿势在2012年之前,人们很少把高晓松和罗振宇放在一起讨论。无论家庭出身、职业背景还是性格特质,他们都完全不同,一个是不羁浪子,一个是财经精英。
然而从2012年开始,这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却经常被放在一起,成为人们交口谈论的对象。
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恰当的时机做了同样一件事:仰仗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视频平台,推出个人色彩极为强烈的脱口秀节目,纵横中外,谈古论今。
《晓说》和《罗辑思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也是截至目前做得最成功的两档知识性脱口秀。自推出开始,《晓说》的整体播放量已经达到5亿之多,《罗辑思维》的点击量也轻松破亿,在口碑和评论活跃度上更是大大超过同类节目,成为自媒体人纷纷效仿的对象。
表面上看,这两档节目在选题内容、制作形式上都十分接近,但深究二者模式,会发现它们的轨迹完全不同。
高晓松是大平台捧出来的明星,因自身才华偶然被发现,继而大绽光芒。他的定位,就像他自己说的,更像门客、卖艺人,价高者得。高晓松开创了视频网站知识类个人脱口秀的先河,但他的商业价值依然属于传统类型,衡量他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广告投放量的多少。
与之相比,罗振宇则在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视频节目只是他的一张名片,在节目背后,他在构建一个以价值观为符号的庞大社群,意图进行一个长达10年、涉及10万会员的互联网试验,听上去有点疯狂而遥不可及,但现在他已经坚持两年,聚拢近25000名会员和220万微信订户。他的商业价值,在于拓展了内容生产的边界,尝试一些整合资源的新鲜做法。
尽管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商业道路,但高晓松和罗振宇都做到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名利双收,他们都已经是顶尖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已经成为标杆,刺激着平台给个人更多展示机会。在《晓说》之后,优酷又启动《文房四宝》项目,爱奇艺则开始发展工作室战略,吴晓波、宋鸿兵、梁冬等先后要开设自己的品牌节目。
可以说,高晓松和罗振宇的成功,离不开视频网站这个平台不遗余力的支撑和全方位推送。以往,视频网站力推的是草根,现在则轮到知识精英拥有更多话语权。其深层原因在于,视频网站已经深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除了从中抓取娱乐资讯,人们也把学习充电的需求转移到上面。此时,需要有能够代表知识趣味的节目出现,来迎合观众的需求。
尽管高晓松认为,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眼下掀起的这波视频热,为他和罗振宇在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门客”高晓松的成功法则
从综艺节目评委到电影监制、导演,高晓松向世人展示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的灵活身段。现在,践行“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原则的他,正在互联网平台上打造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脱口秀产品。
一束强光打在高晓松的脸上,46岁的他依旧是一副又文艺又江湖的形象,长发及肩,胡子拉碴,右手插着裤兜,身子斜斜地站着,正对着镜头录制《晓松奇谈》的片头。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念了两三遍,制片人鲁浪在监视器后面喊了“好”。高晓松撩了下头发,急急坐回化妆间,点上一支烟,继续讲述他怎么从著名音乐人变成网络脱口秀主持人的故事。
毫无疑问,他是如今身价最高的网络脱口秀主持人。与优酷《晓说》合约期满之际,有5家公司一头扑进争夺他的暗战,其中4家是上市公司,爱奇艺是最后的胜出者,携手高晓松成立高晓松工作室,打造全新升级版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
自6月6日上线开始,《晓松奇谈》两周内百度指数蹿升至18626,已超过节目更名前百度指数峰值。此外,《晓松奇谈》上线首日便创下10小时播放量突破100万、24小时播放量破200万的佳绩。截至巴西世界杯开幕首日,上线三集的《晓松奇谈》已经取得超过1200万次的点击播放,每集播放以日均百万以上的速度飙升,成为本届世界杯期间最火爆的网络自制节目。
高晓松曾以音乐才华站在娱乐潮头,当互联网发展带来多元化的音乐,他很快失去原有的关注度。然而,拜技术发展所赐,新世纪前后20年,名利场的战线已经从娱乐圈拉长到互联网。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高晓松再度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如果说,高晓松在校园民谣时代的成名,更多是因为个人经营——他与老狼、宋柯等少数熟人一起,先在圈子里互相唱和,继而成为社会文化和商业上的流行现象,那么他在视频时代的再度成功,更多是由于大平台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推送。在视频网站不断崛起的当下,需要一档能够代表知识趣味的节目,来迎合观众的需求。高晓松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入这个领域,推出《晓说》和《晓松奇谈》,成为最优质资源的拥有者。
饭桌上的“奥普拉”
“就这么一张脸,有5亿次的浏览量,乘以分钟的话更可怕,用户150多亿分钟盯着我这张脸看,想起来夜里都做噩梦。”调侃自己的长相是高晓松的拿手好戏,有人说他长得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倭瓜,他也毫不排斥。不过听得仔细些,他其实是先抑后扬,提到自己节目的浏览量时,语气里又分明是自得。
“馅饼一次又一次砸在这张大脸上。”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高晓松式自我调侃,其中一个馅饼指的是,他在一个绝佳的时机进入视频网站,成为顶尖的内容生产者。虽然那个时候对他本人而言,大概是人生最灰暗的时期。
2011年底,高晓松刚结束因醉驾案被判的半年刑期。一开始倒不愁工作邀约,由于之前做过几档选秀节目的评委,所以东方卫视第三季的《中国达人秀》仍旧想请他做评委。但毕竟是争议缠身,在第一期露了一次面之后,高晓松便放弃了录制,直到最后一期时才出现。
“除必须出门被展览的偶尔,所余时光全部宅在家中。”受挫的高晓松在微博上留下这句话。这必须出门的事由,包括与一众朋友吃喝海聊。他是饭桌上的主角,对吃颇有研究,朋友们跟他在一起基本不用操心,定地方、点菜他全包了。此外还包揽活跃气氛的任务,落座之后就开始谈古说今,能够把全场说得放下酒杯、停住筷子。
饭桌上的常客,包括时任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那会儿优酷正策划推出几档网络脱口秀,找不少人来试录节目,包括历史老师袁腾飞等,但始终没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见高晓松在饭桌上每每说得眉飞色舞,朱向阳干脆把他推荐给具体负责脱口秀项目的同事李黎(现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
于是,李黎也成了高晓松饭桌上的倾听者,边听边在心里琢磨着脱口秀3.0的事。李黎是传统电视人出身,她所带领的做自制脱口秀的优酷团队,也是业内最专业的,他们做过两档很成功的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壹周立波秀》。她把这两档节目看作是脱口秀的1.0版本和2.0版本。《东方夜谭》是编导写完了文案,交由主持人刘仪伟叙述出来;《壹周立波秀》除了编导的语言,周立波还加入了表演的成分。
所谓3.0,应该是高级知识分子式的,主持人自己就有积累,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能说出什么东西,以及说的技巧,再加上专业团队的策划和包装,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国外顶级脱口秀的那种程度。
其时,视频网站正站在内容生产的转折点上。除了电视、电影等外购的版权内容,视频网站里剩下的就是碎片化的资讯,或者是娱乐化的用户生成内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视频网站吸引到的用户越来越多,在满足了资讯和娱乐需求之外,他们还有满足知识层面的需求。
“最早我们还是有误区,认为互联网都是低俗的,精英文化不在这儿。但陆续你会发现,一些公开课、纪录片会吸引到比较高质量的观众。
慢慢地,精英也有了在网络上讲述的欲望。过去他们习惯在杂志报纸上开个专栏,现在他们会考虑视频网站。”爱奇艺内容总监唐锐说,这已经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的共识。
优酷最早行动起来,李黎为高晓松策划了一档节目《晓说》,把他饭桌上的谈资搬到镜头前。最初的定位听起来有点过于宏大:中国的奥普拉。“他在美国的时间比较多,对中美文化特别了解,所以我们一开始的定位是想把他做成中国的奥普拉。”李黎说,《晓说》策划播出的第一期节目是讲奥斯卡。
优酷为高晓松买了机票和奥斯卡的入场券,让他在柯达剧院现场体验了一圈,这是实打实的投入。可要说一开始就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高晓松身上,那倒不至于——跟着他去美国的节目编导只有一位。当时那位编导是带着另外的奥斯卡采访任务去的,没有多余的人手,优酷只好在美国找了两位临时工,架着两台摄影机在高晓松美国的家中完成录制。
两个星期后,这期节目完成后期制作。按照优酷新节目上线前的惯例,节目组给优酷编辑中心以及高层领导群发了内部推广邮件。古永锵第一个给出回复,称赞“节目做得很专业”。但真正的表扬是随后而来的用户数据,上线24小时后,《晓说》就突破百万播放量。
这个数据放在今天也许不值一提,就跟现在电影票房不破亿就不好意思自称商业片一样。但放在两年前,一档网络自制脱口秀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我们要不要发个新闻稿强调一下?”
打造出这档节目的李黎等人在庆祝,高晓松自己也在优酷密切关注播放量,在微博上搜索一切关于《晓说》的只言片语。拿到首日数据之后,高晓松主动提出向媒体发一轮新闻稿。
他曾因为醉驾事件而恨不得宅起来,视频节目的意外成功,让他一改此前的态度,迫不及待地想要站出来。借着节目的持续走红,他终于可以向大众展示他在音乐、醉驾之外的另一面。
粗糙的稀缺品
以传统电视人的眼光来看,高晓松节目的制作水准堪称粗糙:永远不在棚里录,而是在酒吧、咖啡馆,或者随便哪个安静的地方,拿两把椅子坐着就敢拍。没有嘉宾,机位就两三个,更不讲究镜头切换,这样那样的毛病可以挑出一大堆。
世界杯期间,爱奇艺带着高晓松到巴西录制世界杯特辑。在挑选场地的时候,看中一个天台玻璃房,可以俯瞰圣保罗风光,一切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场地费要五万元人民币。节目组退而求其次,最后挑选了一个免费的地方录制。
然而,恰恰是这档卖相很简陋的节目,定位的却是互联网中最精华的人群。
“他的受众属于社会高端人群,收入高、学历高,年纪偏大,消费能力很强。”爱奇艺CEO龚宇如此为高晓松的观众画像,听上去就像是在描述他自己。
他年长高晓松一岁,同是清华毕业,气质却是迥异。前者管理着一家数千人的公司,永远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后者衣着随意,宣称自己最喜欢给别人当门客,不爱负责任。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会是彼此眼里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高晓松的受众更在乎的是他所讲的内容,而不是节目的视觉品质。虽然讲的同样是人文地理、历史制度,但高晓松带来的是与此前《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晓说》刚开播的时候,现任优酷土豆集团内容营销副总裁葛威还未进入优酷任职。她注意到这档节目,是通过别人在微博上转发推荐,作为光线出身的娱乐圈营销人,她的第一反应是佩服优酷的敏锐。那时候高晓松刚出狱不久,是个有话题度的娱乐人物。他要转型,做之前没做过的事情,自然算得上新闻一件。
高晓松做的是第一档知识性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一开始并没有同类产品与之竞争。哪怕是现在,也少有人在同类内容上竞争得过高晓松。
这和高晓松自己的内在积累有关。他的爷爷是清华大学前校长,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这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让高晓松在骨子里充满优越感,而且他一点儿都没打算在人前压抑这种感觉。他在书里、博客里、被采访时不止一次地提起自己的家学渊源:小时候家人就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若是读书时对某个问题有什么不解,家人便写张字条,让他去找某某术业有专攻的院士请教。“反正那些前辈多数住在清华园的同一栋楼里,大不了就是穿过清华园去旁边的北大,近得很。”
高晓松不出意料地成长为有一肚子墨水的人,家庭对他最大的馈赠是好奇心。他对军事知识感兴趣,便自己掏钱去各国参观重要的军事展;对民国政治史感兴趣,在美国旧书摊都能搜罗出蒋介石大谋士吴铁城的597封电报集……只是除了饭局,高晓松的博学便很少为人所知。公众只知道他是校园民谣的扛旗人,而校园民谣的流行已经结束得太久了,更新换代比什么都快的娱乐圈没有给他留下太多发挥的余地。在电视台选秀节目当评委时的点评也是不温不火,要不是出了醉驾的事,高晓松怎么看都像是上个世纪末的过气名人。
所幸,视频网站给他留了机会。它们既不像电视台一样受限于7乘24小时,也不像乐坛总是直白、残酷地一代新人换旧人。互联网就有这好处,一切还没完全固定下来,折腾的空间显得无限大,有无穷可能性。在挖掘草根这件事上,优酷最为擅长,西单女孩、旭日阳刚都是在优酷上火起来的。更何况,高晓松还不算草根,在互联网节目中,他的起点怎么看都不能算低。
高晓松把平日里只能在饭桌上展示的见识,统统倒在镜头前。他充满了旺盛的表达欲,清楚除了知识和口才,自己别无凭借。因此,当节目组提议给他更换更好的摄影棚和布景时,高晓松拒绝了。他曾经尝试过更丰富的节目形式,邀请嘉宾对谈,他请的是音乐上的老搭档宋柯,但那期节目效果不好,最终没有播出。
高晓松最终还是以自己最舒服、最简单的方式来做节目,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没多久,观众开始从讨论高晓松本人,转移到讨论他在节目里所说的那些内容。这已经超出娱乐话题的范畴。
这档节目的传播路径是典型的互联网样本,先以内容影响小部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再通过微博将影响力传播出去。观众以为自己是口口相传,实际上却是受人引导。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是,平台给了节目足够的推广度,可以让那些意见领袖看到。
《晓说》刚上线,优酷就给出全站推广的资源。节目转到爱奇艺之后,爱奇艺将它的营销推广级别列为AA级——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同属最高级。
除了站内资源,爱奇艺还在中关村(000931,股吧)地区的户外广告牌进行投放,各种SNS、垂直媒体的广告上也都可以看到高晓松的身影。
观众于是开始熟悉高晓松的脱口秀主持人身份,这是一种令人亲近的熟悉感。互联网观众讨厌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节目,而高晓松率先戳中了观众的兴趣点,他像个哥们一样,大摇大摆走进酒吧或客厅,坐下就天南海北开聊。
相比之下,电视的做法给人一种距离感。每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都会划分出舞台区和观众区,演讲者天然地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而在视频网站“粗糙”的形态里,没有舞台区,没有眼花缭乱的镜头切换,一切围绕着高晓松来展开。
“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
“脱口秀在你的工作里占多大比例?”记者问。
“一年中26个下午,一个下午录两期。相当于五分之一部电影,电影前后得拍三个月。”高晓松说。
回答这个问题时,高晓松顺便拿过手边临时充当烟灰缸的矿泉水瓶,抖落手上的半截烟灰。每当他说到兴头上时,往往手上的烟燃了大半根,也顾不上抽一口。可以想见,这也是他在饭局上的常态。
他反复强调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门客。做门客的,讲究的是“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高晓松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不抗拒合作的可能性,一旦谈妥条件,给到对方的配合度特别高;但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又有所坚持。
他是别人眼中最具价值的门客。为了挖到高晓松,龚宇耐心地几次约谈高晓松,并且拉上首席内容官马东一起游说。另一端,是优酷的古永锵在拉扯。
当被问到选爱奇艺的原因时,高晓松谨慎地避开报酬等问题,转而说起签约那天的场景。当天爱奇艺CEO龚宇给合约盖完章后,派人将它送给高晓松,自己则在办公室里亲自等着高晓松的修改意见,等到一切都稳妥之后,才放心下班。
高晓松从这个“礼贤下士”的细节里得到极大的满足,以至于他少提了一个重要变化:此前他与优酷的合约是一季一签(一季相当于一年),爱奇艺与他的合约则是三年一签。爱奇艺为此付出的报酬,无疑是个大数字。
无论是什么价格,龚宇都认为请到高晓松是值得的。他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视频内容生产者,过往在优酷的成功表现已经证明这点。
《晓说》播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有乳制品广告主带着千万级的预算找上门来要求冠名。李黎至今还觉得有些对不住优酷销售部门的老大,因为作为内容主管的她力主回绝了那笔大单子。对一家商业平台来说,只投入不产出是很难想象的,但《晓说》的第一季基本没有广告。
“我们对他的定位还是比较高端、小资的,当初那个品牌的确很有钱,但是气质不匹配。”李黎说,追《晓说》的观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男性,是广告投放的稀缺资源。到第二季时,优酷终于等来了汽车品牌英菲尼迪。
只花一个小时,优酷就跟英菲尼迪达成了关于《晓说》首席赞助的合作。
“英菲尼迪的品牌定位首先是高端人群,跟《晓说》的定位是相符的,它们两个的组合有化学反应。”葛威主导了与英菲尼迪的合作谈判。到第二季时,找上门来的合作方已经是诸如三星或者汽车企业等优质品牌。
在高晓松转会到爱奇艺之后,英菲尼迪也忠实地跟随他转移到爱奇艺。实际上,高晓松也并不像他自我描述的那样,只当卖艺的门客,只为脱口秀投入26个下午。爱奇艺与英菲尼迪的合作,高晓松在其中也起到了牵线搭桥的关键作用。
只是这些故事,高晓松在采访中绝口不提。他保持着门客的圆滑,小心翼翼地在对优酷和爱奇艺两家的叙述中保持平衡,不得罪任何一家。
“你胖了。”
这是与龚宇签订合约之后,高晓松在爱奇艺办公室里重逢鲁浪时的第一句话。鲁浪之前为《晓说》做过几期节目,比高晓松更早跳槽到爱奇艺做制片人,而此时的高晓松倒是瘦了许多。
“178CM身高,78公斤,身材标准,不准再用‘矮大紧’骂我了。”高晓松在微博上自我调侃道。网民则像跟哥们聊天一样,继续调侃他的长相,结论是:看来男人还是得看脸。讨论最热烈的时候,高晓松还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
除此之外,一切如故。哪怕这回的《晓松奇谈》多了个高晓松工作室的名头,鲁浪和高晓松的工作流程还是跟两年前没什么差别:高晓松全权把控选题,由他决定说哪些内容。
他的大部分选题依然来自饭局谈资。“我观察在饭桌上聊什么,大家会放下筷子听,我就知道这在节目里也有人听。要是聊着聊着大家都聊别的去了,那这个话题肯定就不好玩。”高晓松在饭局上给别人说,也在一张张饭桌上听其他高人说的话题。去到新西兰、迪拜等地做节目时,他对旅游局提出的要求不是看风景,而是找当地最有名的知识分子聊天。
“我常觉得他是互联网人,懂内容,也懂市场,自己还有名,你说这种人去哪里找?”虽然高晓松更愿意称自己为著名音乐人,但在爱奇艺内容总监唐锐眼里,高晓松却是深谙如何把控互联网内容生产的高手。除了录制内容,他还会深度介入视频的标题、图片乃至推广位置等。
这个夏天,让高晓松感到得意的另一件事是由他监制、编剧的电影《同桌的你》取得近5亿元的票房。此前他拍过的电影,比如《那时花开》、《大武生》,不是未公映就是票房一般。《同桌的你》是高晓松最擅长的校园题材,按照以往的成绩,他预估票房也就8000万。也许是《同桌的你》这四个字本身对观众而言就有特殊含义,它指向校园,指向青春,与高晓松在1990年代的成名曲同名,无需太多解释和宣传,这部小成本影片就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和怀旧者进入电影院。
事实上,作为音乐人的高晓松早早就证明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身段灵活的门客。2000年初,互联网正火热的时候,他先后在搜狐、新浪受聘为娱乐事业发展总监和文化事业战略顾问。这两份工作都干得不久,却为他和如今的视频网站大佬张朝阳、古永锵、龚宇奠定了同事之谊。
十余年过去,现在的高晓松,担任网络脱口秀主持人和拍电影成为他的主旋律。回答工作比例问题时,不经意间会漏掉音乐部分。人们也常常忘掉他有一个比网络脱口秀主持人听上去更响亮的头衔:恒大音乐公司董事音乐总监。
位于北京三里屯对面的恒大音乐办公室,因为两三个月才出现一次,高晓松的董事音乐总监办公室已经被同事用作休息和会客的地方。
如今,当年与高晓松一起做音乐的那批人大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晓松是个例外。他越来越忙,忙到没有时间接其他工作,往年他还会留意一下电视台播什么类型的音乐节目,是否有人请他当评委,如今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晓松奇谈》的节目制作上。
现在的高晓松,没有艺术工作者惯有的散漫,他对工作的响应效率极高,由于不常在国内,他多数时候通过邮件、微信等手段与人沟通,努力让《晓松奇谈》在各个细节上都维持着他的个人色彩。
“那现在算是你最好的时代吗?”
“对创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只有个人的成长时期。”高晓松说。
“创新者”罗振宇的商业试验
同是视频平台上最成功的自媒体人,罗振宇跟高晓松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自命为互联网创新者,而不是脱口秀主持人。而这也正是他的《罗辑思维》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振宇的团队暂时没有办公室,他还处在跟上任合伙人申音分家的过渡期,只能在咖啡馆里接待各路客人,和诸多慕名而来的商务合作者。
7月3日下午4点半,罗振宇在咖啡馆里会见了当天的第5拨访客。三小时之内,他甚至顾不上喝完之前点的一杯干姜水,就已经接待了一家电商公司、一家航空公司、一位节目撰稿人、两家媒体。
眼前的场景有些类似于电影里的相亲桥段,罗振宇的屁股在咖啡馆的几张桌子前繁忙地挪动,会见不同等待跟他见面的人。
换场的间隙,他还活跃在微信上。
“罗胖,我把你拉到口袋通的微信群里,你去卖个萌。”他的合伙人李天田见缝插针嘱咐道。
“好。”说着,罗振宇开始低头认真卖萌。
口袋通是帮助商家在微信上面搭建微信商城的平台,未来,罗振宇和他的团队也许会在上面卖会员、卖月饼、卖书……卖什么都有可能。
日,一档每周五更新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上传到优酷上,第一期节目名为“末日启示向死而生”,录制地点也是在某家咖啡馆,罗振宇穿着西装,跷着二郎腿,坐在八九个人中间,围绕末日情结从历史讲到地理,再从地理讲到文学。这期节目最后在优酷的播放量达到162万,评论近1500条。
虽然比不上平均每期播放量达400多万的《晓说》,《罗辑思维》的表现还是超出了优酷上的大多数同类节目,比如相声演员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一档已经形成品牌的、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由专业电视团队制作。相比之下,《罗辑思维》的视频制作团队只有三个人:一位刚毕业的90后摄像,一位只做过杂志、没做过视频的前媒体人,再加上罗振宇本人。
2012年底,最热的概念除了末日,还有自媒体,而罗振宇更是凭借《罗辑思维》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自媒体人。因为晚于《晓说》开播,形式主题有类似之处,人们描述《罗辑思维》时,经常会说是“一档跟《晓说》差不多的节目”。
但《罗辑思维》随即便呈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影响力。
8个月后,《罗辑思维》第一次招募会员,会费分为200元和1200元两档。6个小时内,招募到5500名会员,进账160万元。这是一个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举措,《罗辑思维》由此与其他视频节目划出一道鲜明的界限。
但收会费也不是罗振宇的最终目的,他想探寻的是更宏大的目标。
跟高晓松比起来,罗振宇不算一个太好的采访对象。高晓松能在你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带上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叙述,自动自觉地回忆出一大篇故事。而罗振宇则在不断否定和解构提问者的问题,教育对方不能以任何传统思维来理解他所做的事业。
他说,他的《罗辑思维》不是自媒体,不是纯视频,不是粉丝经济,而是一个联结诸多商业元素的社群,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试验。
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
罗振宇对自己的定位是知识搬运工,替没空看书的现代人看书,把书本上的精华在节目中转述出来。
2012年初,看到视频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崛起的苗头,他与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商量许久,决定一起做一档视频节目。讨论节目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的参照标准是《冬吴相对论》。这是一档原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和《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共同主持的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节目形式相对简单,主要依靠时间积累起品牌。
于是有人提议也请一位嘉宾,坐而论道,一起聊聊商业和互联网。罗振宇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他理想中的状态,应该是一个人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样的节目不用太多场景切换,不用盯着屏幕看,观众光是听着就能够吸收到知识。
没有多少人有信心在把节目形式做得如此寡淡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播放量。在做《罗辑思维》之前,罗振宇担任过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做过第一财经频道的主持人。行业内的人知道他有一肚子理论,善出主意。按照他的说法,那时他“讲课,做顾问,主持各种论坛,挣点银子”。
他是百搭款,经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2009年,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颁奖典礼,与会者全是陶瓷公司老板,他上台当演讲嘉宾,聊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发展;2010年,腾讯和360在3Q大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罗振宇又出现在诊断腾讯的大会上,提议腾讯成立临时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尽管他在圈子里的确算是个名人,但是跳出圈子之外,要做一档面向大众的节目,那时的他似乎又没到可以独立撑场的分量。《晓说》的出现,帮助罗振宇说服申音以及团队其他人,证明一个人在镜头前说足三十分钟,也能够有百万级的播放量。
在一家咖啡馆里,对着一台摄像机,自称为罗胖,罗振宇开讲了。
前三期还是脱不开传统电视节目的影子,安排了十来个观众坐在周围,镜头偶尔扫到他们不太自然的表情。到第四期时,观众被取消,镜头里只有罗振宇一个人。他把以往读过的故事,在培训课程、各大论坛上讲的理论,持续、成体系地发挥出来。
《罗辑思维》是罗振宇的主场,不用受别人的话题限定。每期他通常是围绕着一本书来进行,放开了讲大数据、进化论、康有为、凯文·凯利等。虽然是替观众读书,但每次到最后,罗振宇的落点都会落到现实中,宣扬“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以及社群联合、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因为车辆限行,生活在北京的罗兴友每周必有一两天要坐两三个小时地铁,他通常把那段时间用在听罗振宇的节目上,一个小时的节目常常不够他坐完上班的路途。这位四十来岁的媒体公司高层不仅自己听,还向周围的同事大力兜售《罗辑思维》里宣扬的价值观——尽管因为他推荐的态度过于热烈、积极,奚落他的人居多。
“现在老提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其实都是茫然的状态,我觉得罗胖是用手电筒给大家照了条路。”罗兴友说。
他喜欢罗振宇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罗振宇不那么大佬,自己伸伸手就能够得着。“马云也出来演讲,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马云,不用天天说教,告诉你当初多么努力、多么奋斗,没必要那样。罗胖挺好,给了我观点。”
形象让人亲近,思想又能充当引领者,出现频率还特别稳定,这样的人在网络上不算多。
罗兴友不清楚的是,罗振宇也是一个在背后努力奋斗的人,只是他在节目里尽量表现得云淡风轻。一小时的节目,他需要录制八九个小时,绝不容许自己在节目里说得不够流畅,发着烧继续录,一个字音发破了就重说,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罗辑思维》视频上线的时候,《罗辑思维》的微信、微博同时开始运营。罗振宇每天早上6点起床,录一段60秒的音频,在6点半左右发在微信上,雷打不动。为了让这段话不多不少卡在60秒,他前一天晚上需要练习好几遍。
“所有的媒体人6点半都起不来,那我就死磕,做你们做不到的一件事,别人做不到,我做得到。”罗振宇成功把这个时间点经营成他的个人标签,用户哪怕不去听他发送的语音内容,也会佩服他的坚持。在海量的公众订阅号里,人们更容易记住他。
“这个钱不好挣。”戴着眼镜的经济学者李子旸在咖啡馆里一边等着罗振宇,一边低头划拉着手中的iPad,里面是他为《罗辑思维》写的一期讲稿,主题是“托克维尔在讲什么”。而罗振宇此时正和新合伙人李天田一起,在隔壁桌会见一家航空公司的人,他们正在筹划送《罗辑思维》会员去旅游的一个项目。
李子旸等了好一会儿,倒也不着急,这是他为罗振宇写的第三期节目,等待大概是他与罗振宇在工作时的常态。罗振宇于2013年9月开始公开招募创作人为《罗辑思维》提供内容,目前常用的创作人有五六个,李子旸是其中之一,他的主业是运营一家名为铅笔社的经济学网站,在经济学爱好者中颇有些名声。在《罗辑思维》诞生之前,李子旸就已经在某个经济学论坛上认识罗振宇,他们都鼓吹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罗辑思维》开播后,罗振宇邀请李子旸供稿,稿费是一期一万。
跟高晓松做节目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同,罗振宇本来就没打算纯靠一人的力量打造这档节目。他越来越忙,需要李子旸这样术业有专攻的人士替他看书。创作人负责把自己擅长领域里的某本书吃透,将书中观点、周边数据整理成素材给罗振宇,罗振宇用自己的理论体系消化之后,最后在节目中说出来。
一万块钱的高稿酬不好挣,李子旸写的每期素材都要改过两三遍。现在让他最苦恼的是,罗振宇要求他在稿子里通过多讲故事来写理论,而他习惯了跟那些经济学爱好者直接讨论理论,讲故事并不是他的特长。
但罗振宇非常坚持这一点。他清楚,自己面对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也许没有那么多阅读量的观众,他需要用故事来包装他想传递的理念。
2013年3月,《罗辑思维》视频上线4个月,微信号里的粉丝累计过万。在清晨的一次会议上,罗振宇提议要开始运营用户,以罗胖饭局等形式搞线上线下活动。团队里十来个人神情严肃地在会议室坐了一圈,除了罗振宇和申音,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
制作人杜若洋带头反对:“不靠谱,这不就是粉丝经济吗?”
杜若洋曾经跟随申音一起创办杂志《创业家》,还是媒体人的思维,在他看来,《罗辑思维》这款视频节目的内容还没做扎实,不宜开展其他业务。团队里负责运营微博微信的90后则表现得更加反感,他们也许追星,但却不想参与造星这件事,把罗振宇塑造成在粉丝中一呼百应的偶像。态度激烈一点的,后来干脆因为理念不合辞了职。
罗振宇坚持自己的做法,他做《罗辑思维》一开始就是冲着商业化的方向去的。
但他没打算靠视频广告来挣钱,微信、微博里活跃着的用户才是他所看中的。人以群分,能够接受《罗辑思维》价值观的人大都热衷于争论和表达意见,这点从优酷上的评论数就可以看出来。《罗辑思维》的播放量虽然差《晓说》很多,但评论数基本持平,通常在千条以上,留言质量甚至要高于《晓说》。
他没有打算把这些用户转化为他的个人粉丝,而是打算建立社群。社群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名词,想要从社群中实现商业化并非只有罗振宇一人,中欧商学院、正和岛玩的也是社群,通过一群人的聚集,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嫁接资源,产生商机。
视频是罗振宇建立社群的入口和名片。通过视频的大范围传播,持有与他相同价值观的人才能够在微信上聚集,参加各种互动。“中欧商学院、正和岛玩社群,强调的是身份,《罗辑思维》强调的是价值观,最不强调身份。”罗振宇说。
怎么证明价值观相近?愿不愿意用钱来供养大概是最好的考验。2013年8月和2013年12月,《罗辑思维》分别开放了两期会员购买,内部称之为“爱的供养”。
光有交钱的意愿还不够,缴纳会费还是件挺麻烦的事。购买一期会员资格用的是淘宝,二期会员用的是微信支付——2013年12月时,微信红包的引爆点还没有出现,大多数人不知道微信支付的存在,微信支付这个接口是腾讯破例开放给罗振宇的。这一半是因为《罗辑思维》已经是个微信大号,另一半也是因为罗振宇本人与腾讯公司关系良好。
“尝试新事物也是筛选用户的一种手段。用微信支付得填表格,得绑定银行卡,还得花时间成本去钻研这个新东西,这样还不嫌麻烦的话,就是真爱了。”赵小凡是《罗辑思维》团队里负责会员管理的人,跟许多会员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一张口就能说出两期会员的总人数:24925。
近25000名会员构成了《罗辑思维》社群的核心,交200元的普通会员有优先参加《罗辑思维》活动的权利,交1200元的铁杆会员每月还能获得一本赠书。在他们外围,还有220万微信订户。
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社群,与会员相关的事宜还被赋予了特殊的称号,比如“罗利”指的是《罗辑思维》的会员福利,“罗丝福”是指《罗辑思维》的粉丝福利,“会来事”是会员来信有事的简称……《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形式一直保持不变,微信公众账号却玩出了诸多花样。微信订户可以投稿,推荐每天的微信文章,可以通过“会来事”栏目向《罗辑思维》求助,征婚、找工作、环游全国……最新一期“会来事”的内容是征集志愿者一起翻拍神曲《小苹果》的MV。无论多离谱的想法,只要好玩,发起者都会收到来自社群中其他人的一两百封参与邮件。
这似乎是个很有趣的社群,但是还有个疑问没有解决:所谓的社群,与玉米、凉粉等粉丝经济相比,到底有什么差别?
“罗振宇在社群里就相当于导游手里头的那面小旗,把人聚集在一起,小旗就是提醒大家我们都是一类人,但是风景是在小旗外边的。但李宇春等明星的粉丝经济,明星本身可能就是景点,风景全在里面。”最终,杜若洋还是被罗振宇说服,参与到社群试验中。
除了视频制片人,杜若洋的最新身份可能是图书出版人。
这是罗振宇和申音分家之后的新变化。今年5月中旬,罗振宇与原合伙人申音拆伙,带着《罗辑思维》品牌出走,原因是理念不合。罗振宇对社群商业化的规划愈发清晰,而一手把《罗辑思维》打造成自媒体第一品牌的申音则似乎更看中它的媒体性和传播性。在团队管理上,究竟是采用松散协作的项目制,还是严格汇报的部门制度,两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在外人看来,分家可能没有任何先兆,但内部人员其实早有察觉。
罗振宇出走之后,杜若洋、赵小凡等大部分成员跟随他转移到新公司。之后,罗振宇找到了两个新的合伙人,分别是软实力研究中心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李天田和凡客前任副总裁吴声。罗振宇欣赏李天田的原因是“她是我见过最没拖延症的人,精力旺盛,能够多线程处理很多任务”,曾经,李天田还为海尔、中粮等大型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而吴声原本就是《罗辑思维》的总顾问,是电商研究专家,与凡客、顺丰、乐蜂网等公司关系密切。
两位打着深厚商业烙印的新合伙人带来的结果是,《罗辑思维》正在越来越去媒体化,不断拓展商业的新边界。
这也是为什么罗振宇要一整天泡在咖啡馆的原因,600平方米的新办公室还在装修,过渡期间只有一间桌椅极其简陋的临时办公室。如果要接待客人,就只能约在咖啡馆里。每天下午,这家文化创意园里的咖啡馆就相当于被《罗辑思维》的团队包场了,每个人都在接待慕名而来的商务合作者——
杜若洋、赵小凡在接待愿意捐3万本书给《罗辑思维》的人;
吴声对面坐着顺丰优选的代表;
李天田引着罗振宇跟一位带着合作意向来的姑娘合影;
几位负责微信、微博的90后成员正在商量接下来的微信文案该怎么写,以及未来他们还要参与的月饼项目;
新团队目前总共13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项目。三位合伙人正在内部展开一场管理试验,不按照部门,而是按照项目来分工协作。团队里的每个人——尽管半数是90后,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负责感兴趣的项目。
《罗辑思维》的项目仍然是基于社群的理念,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连接内部会员关系,偏重传播性质的,比如举办霸王餐活动,按照地域划分,让会员说服全国各地餐馆老板贡献出一顿饭,供会员们免费享用。又或者由想要宣传自家生鲜产品的顺丰优选赠送2000箱荔枝,《罗辑思维》组织全国会员牵头举办荔枝宴。
这种项目是由罗振宇早前提倡的“团要”概念发展而来,有了人数规模的社群可以帮助各大企业测试产品,也可以成为口碑的传播体。
不过,并不是所有会员都会参与其中,很多会员会对活动敬而远之。“我喜欢你的节目,但不代表我要消耗时间成本跟陌生人一起玩。”这是罗兴友和他周围很多会员的看法,他们从来不参加《罗辑思维》的活动,也不关注其他会员的动向。
当然,也会有会员投入全部精力参与其中。在霸王餐项目中,有一项最终奖励是罗振宇将空降在活动组织得最棒的地区。成都铁杆会员赵燕红说服自己的朋友、巴夯兔餐馆的老板请200名四川《罗辑思维》的会员免费聚餐,还组织QQ群,发动会员在微博上发起微博话题,不断打电话与《罗辑思维》团队沟通,力图争取罗振宇亲临成都。
这是个打了鸡血一样的过程,能理解她的人并不多,不少报名参与霸王餐活动的同地区会员说她功利心重、爱出风头。她一方面感到委屈,另一方面以罗振宇说过的“二八定律”安慰自己:百分之二十的人做掉了百分之八十的事,剩下的人只会说风凉话,价值观这东西,罗胖说得对。由于赵燕红的个人努力,罗振宇不仅空降到成都,还给现场的会员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特制包装的冈本安全套——被他们命名为转运套。总是有好玩的企业对《罗辑思维》的新项目感兴趣,愿意赞助。
第二种项目形式则是向外部扩散的。杜若洋正在筹划的项目,是寻找一些有知识价值的断版书,重新整理印刷。近25000名会员可以保证这本书达到起印要求,覆盖掉成本。在此基础上,这些书也有可能向社群外发售。此外,一个更大的项目正在筹备中——众筹卖月饼。
大概厌倦了被人说是在消耗社群内部资源、赚会员的钱,罗振宇反复强调这次的月饼项目是理财性质的,在月饼的卖法上做点创新,由社群里的人卖给社群外的人,让众筹的会员得到投资回报。具体怎么创新,暂时保密。
然而,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这样的特殊待遇,《罗辑思维》的大部分项目最后都归结到一个前提:“这是试验性质,不保证KPI,也不保证效果。”
这句听上去有些不讲道理的说明,基本是用来应对那些抱着传统思维、把《罗辑思维》当成广告投放平台的企业和4A公司的。事实上,抱着这样目的上门要求合作的企业,远远多过了解罗振宇口中社群价值的“明白人”。
作为视频平台上几乎是最成功的两档脱口秀节目,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最近与爱奇艺签了3年合约。那么,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能维持多久?
“理想状态是持续10年,经营10万会员。”
“万一维持不下去了呢?”
“它就是一场互联网试验,努力活,该死死。”罗振宇说。
1、“馅饼一次又一次砸在这张大脸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晓松式自我调侃,其中一个馅饼指的是,他在一个绝佳的时机进入视频网站,成为顶尖的内容生产者。
2、高晓松录节目时基本不需要提词,如果没有人打断,他可以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说上两三个小时。
3、高晓松越来越频繁地以脱口秀主持人的身份亮相,那个他赖以成名的校园音乐时代,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
4、罗振宇说,他的《罗辑思维》不是自媒体,不是纯视频,不是粉丝经济,而是一个联结诸多商业元素的社群。
5、罗振宇现在录节目的场地是《罗辑思维》一位会员友情提供的,布景非常简陋。每次录节目前,罗振宇都要一边手写节目大纲,一边理清思路。
6、罗振宇的新合伙人李天田(右)、吴声都精于资源经营和商务拓展,他们加入之后,《罗辑思维》开拓了一个新栏目——《罗辑实验》,侧重于尝试各种跨界合作,为公司将来的转型做准备。
来源:和讯科技(方婷)
感谢关注本站: &
与罗辑思维有关的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振宇评高晓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