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吴桥杂技大世界比赛给院团能带来什么

地方频道: 石家庄            张家口  沧州  承德  秦皇岛  廊坊
                            
                            
吴桥杂技掌声背后浸润汗水绝技之中满溢努力
本报记者深入台前幕后,为您揭秘第15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精彩背后的故事
掌声背后浸润汗水 绝技之中满溢努力
&&& ■15岁杂技演员杨美旭每天坚持练功,以优美的身姿为演出添彩
■一张纸板就是演员排练间隙休息的床
■由于苦练杂技中的口咬技巧,小演员们在训练时经常口腔出血
■杂技演员的刻苦排练,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秦俑魂”――独轮车技》节目走台现场,演员展示“4人4层叠罗汉上双手顶”
■河北杂技团演员高玉荣扛起比自己还要高的杨美旭
  9月29日,第15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盛大开幕。  而早在9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已陆续到达本届杂技节开幕式和比赛举办地河北省艺术中心,安装道具、调整灯光、适应舞台,紧张的工作在忙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了解,本届杂技节将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节目参赛和展演,是参赛团队代表性最强的一届。我国共派出4个节目参赛,其中我省占据2席,来自河北省杂技团的《“粉墨雅韵”――晃梯顶技》以及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秦俑魂”――独轮车技》将代表我省争夺金狮奖。  连日来,本报记者探班参赛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用镜头拍摄下他们辛苦备战的身影,记录下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幕后工作者们为杂技盛会所付出的艰辛。
  1谈起孩子,笑脸盈盈的“80后”辣妈泪如雨下
  “好!漂亮!”9月24日,来自河北省杂技团的参赛节目《“粉墨雅韵”――晃梯顶技》,正在进行第3次走台。在“顶技侧空翻”的技巧中,主演刘美玉口咬约3斤重的凤冠,既要动作的美观,又要保证凤冠的平衡。然而,由于参赛舞台和平时训练舞台上的保险绳在位置上略有不同,空翻时,保险绳多次触碰刘美玉的头饰,导致动作出现失误。为了适应保险绳的位置,刘美玉尝试了一遍又一遍。无数次的磨合后,她终于将这一技巧完美展出。  河北省杂技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5位主演中,主演刘美玉已经28岁,她不仅是团里的知心大姐,还是一个2岁半婴孩的妈妈。刘美玉告诉记者,她从6岁开始学习杂技,舞台是她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为了全心全意准备本次参赛节目,在女儿1岁多的时候,她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一天不练功,观众就能看出来!”刘美玉说,作为一名杂技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演好几分钟,就必须每天坚持练功。重返杂技团时,刘美玉的体重达到100斤,成了团里的“小胖子”。为了尽快投入工作,她每天的训练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10点多,偶尔中午还加班。在这种强度下,她晚上不吃饭,不到半年,体重就被牢牢控制在了90斤。  几个月来,由于训练紧张,刘美玉很少回家看女儿。“每次都是孩子爷爷奶奶带着过来看我,我真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想起这些,舞台上那个笑脸盈盈的刘美玉顿时泪如雨下。  和刘美玉一样,为了迎战杂技比赛,队员们吃住在杂技团,很少回家。13岁主演女孩李灵燕曾经表演《行车蹬人》,在第十三届杂技节中夺得金狮奖。为参加这次比赛,她苦练口咬技巧,还因此补了4颗牙。  节目中,难度最大的动作技巧便是演员脚下踩着晃梯,肩上叠站着两人,还要蹦上5级台阶。腼腆男孩李梦成,在表演中扛起两位队员,靠晃动保持梯子平衡,并连续跳上台阶。为使技巧达到纯熟程度,2个月前因超负荷训练,李梦成腰部受伤,通过扎针和按摩才恢复。17岁大眼睛女孩高玉荣,担任“二节”重任,在表演中扛起80斤的队友,为增强体力,她从娇小美女健身成女汉子。15岁少女杨美旭,承担晃梯技巧中最高处的第三节表演,训练一年来,她竟长高5厘米,身高接近160厘米。为了给队友减轻压力,小小年纪的她有意将体重控制在80斤。  十多年的付出,只为在舞台上华丽绽放,在杂技演员们看来,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吴桥展示罕见独轮车技 高难动作一次练50遍
  在我省参赛节目中,来自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秦俑魂”――独轮车技》,曾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得银奖,被视为有望夺得本届杂技节金狮奖的重量级参赛节目。  该节目以我国秦朝兵马俑所承载的古代战斗生活为背景,编导将民族的、历史的、传统的象征性符号,融入该节目的创作当中,赋予浓厚的民族特征。同时,编导对服装、音乐、道具、舞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表现形式和编排风格新颖独特,创新性强,演出阵容宏大,震撼力强,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气概。  9月23日中午12点,记者在河北艺术中心目睹了《“秦俑魂”――独轮车技》的精彩。  16名演员,全部是帅气的小伙子,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4岁。18岁男孩张洋是该演出小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河北本地的杂技节目被安排在休息时间走台。为了充分熟悉舞台,从早晨5点30分到8点30分这段时间内,他们经常加练。为了配合相互之间的默契度,一个动作一次要练50遍。成功没有诀窍,只能靠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  据该节目主教练王洋介绍,该节目讲述的是来自秦朝的兵士在将军的带领下,经历了战斗的失败,又在将军的鼓舞下重新投入战斗,最终获得胜利。演出中,演员们靠独轮车的摇摆保持平衡,克服离心力,展示高难度技巧。表演中,他们在骑行当中完成许多高难动作,例如“抖轿子后空翻上三节”、“连跳五人肩”“4人4层叠罗汉上双手顶”等。其中,“4人4层叠罗汉上双手顶”在杂技单车表演界尚无人可以超越。  一次彩排下来,身着秦俑服装的小伙子们纷纷汗流浃背。据王洋介绍,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曾6次参加杂技节的比赛,上一次拿金狮奖是在2005年。对于这次是否能够夺得金狮奖,王洋说:“只要正常发挥,我们在难度和技巧上就不会输。”
  3安全是头等大事 58岁职工扛起安保大梁
  “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松动的螺丝。尤其是地坠子,一定要加固!”从9月20日开始,安全保障工作负责人左公社就一直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日夜不归家。从1987年第一届杂技艺术节,到现在的第十五届,左公社从年轻小伙变成了58岁的爷爷级人物,作为历届杂技节舞台安保负责人,左公社养成了细心谨慎的习惯。  “几乎每个节目都有特殊定制的道具,这些都要提前一一安装好。保证安全,是杂技节的头等大事。”左公社的头发略显花白,说起杂技节安全工作,他的眼神里写满了坚定。  多年来,杂技节安全检查工作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演出前一小时,安保人员们会手持电灯对舞台各个零部件进行一一检查。演出期间,2位安保人员在地面蹲守,2位则在高空坚守各个道具的安全。直到演出结束后,高空安保人员才可以回到地面。随着杂技节目的日益多样化,演出对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9月19日,朝鲜平壤国立杂技团抵达石家庄,并带来了朝鲜经典杂技节目《空中飞人》。该节目在离地面20多米的高空上演,演员的抛接点多达6个,形成了抛接演员的连续翻腾,只要一个点连接不好,就对某个技巧的完成产生影响。在我国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经过两个夜晚的加班赶工,表演道具成功安装。  “安全无小事,安全是头等大事,我们辛苦点没关系,只要能保证杂技节圆满举行。”左公社说。
  4幕后职工日夜坚守 女导演说:“拼一把!”
  一台杂技盛会,欢乐和绚烂背后,离不开像左公社一样无数幕后工作者的付出。  9月23日,记者在河北省艺术中心见到了本届杂技节舞台装饰负责人――河北杂技团团长陈书镇。他说,舞台从19日就开始吊装,而灯光的布置则从14日就开始准备了。由于国外杂技团到达时间不同,他们接到通知,有外国杂技团到达石家庄的时间是凌晨3点,我国负责接待的人员必须日夜值班,在机场等候,以保证妥帖安排各国友人。  作为本届杂技节的总导演,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由于连日紧张工作,嗓子明显沙哑。由于尚有国外杂技团没有到位,留给开幕式的准备时间缩短到两天。“拼一把吧!”这位女导演暗自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李西宁告诉记者,本届杂技节的主题是“快乐杂技欢乐颂”,这个主题将贯穿整个开幕式演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李西宁在整台节目的构思上做了创新性的尝试,她为每一个节目设计了一段起着“引子”作用的表演,称为“风景线”,由战旗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们来表演。通过这一“引子”把中外节目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连接,让开幕式演出更加丰满,视觉感更强。另外,李西宁采用了“人屏互动”的形式,启用舞台上的LED屏、投影屏等4个屏幕,向观众传递出与节目相关的更多信息。在谈到河北省选派的杂技节目时,李西宁连声赞叹,她说:“河北节目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文/本报记者周斐图/本报记者郑荣玺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1 6 传真:5 Email: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copyright(c)2005 河工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号  冀新网备后继乏人 河北吴桥杂技“缩骨术”面临失传 - 传承发展 - 华夏文化传播网
热门搜索:
后继乏人 河北吴桥杂技“缩骨术”面临失传
&  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的杂技艺人王宝和名列其中。70岁高龄的他,如今门下无人,手里的绝技“缩骨术”面临失传。  “缩骨术”并非是一门真正能将骨头缩小的技能,而是通过训练缩小骨间隙,使得全身之骨头有顺序地叠排紧密。王宝和说:“缩骨术需要拉伸骨骼、尤其是肩膀附近的骨关节,最后使人的身高增加,各个关节错位,进而缩小身体。”  “我爷爷王玉林是‘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因为他会一手绝活——卸索,也就是现在讲的缩骨术,他靠着这一手绝活,带着全家跑遍了整个中国。”王宝和说,爷爷将这绝活传授给了父亲王福寿,父亲后来又传给了他。如今,王宝和的儿子、女儿、侄子和侄媳妇,以及几个外孙女都能登台表演鞭技、中幡、舞狮等节目。但“缩骨术”,家中后辈没人愿意学。  2007年,文化部公开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名列其中却门下无人,让王宝和感到压力。2009年,65岁的王宝和前往云南、贵州、四川一些有操练杂技传统的地区,但两个多月“寻徒之旅”一无所获。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王宝和是这所学校特聘顾问。“这里的孩子,从几岁开始就能接受比我当年更规范化的专业训练,毕业后还会进入专业的院团实习锻炼,底子很好。”王宝和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希望找到能够托付这门技艺的人。  “我向所有人打开了大门,但没有人来学,给钱都找不到徒弟,我只能眼睁睁等着这门手艺失传。”王宝和说。  吴桥文保所所长杨双印,先后20余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吴桥杂技老艺人,关注技艺传承。“随着社会发展,杂技告别薪火相传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离开了市井、走上了舞台,成了高雅的艺术形式。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年轻人择业的选择增多,投身杂技学习的孩子近年来持续减少。老艺人走,新人补不上,吴桥一些杂技技艺的传承,愈发困难。”杨双印说。&
  声明:感谢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华夏文化传播网“,我们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
  古人没有钟表,也没有手机,所以他们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虽然也有日晷、漏壶等工...
  未来可能不会有人还记得八家。但它曾是北京最落后、最脏乱、最拥堵、最嘈杂的城中村。六年前,八家生...
  元宵节猜字谜兴起于宋代,最初,有人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供游人猜测。因为有很强的趣味性和...
  泉州妆糕人制作工艺源于中原的捏面人,都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艺术。捏面人源自古代礼俗...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炮台云,雨淋淋  日落射脚,...
Copyright&
Inc. All Right Reserved 华夏文化传播网
站长邮箱:
京ICP备号 技术支持:吴桥杂技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吴桥杂技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桥杂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