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大师兄小师妹漫画的电影,那天晚上在马路上找到小师妹女主角,在马路上打了一套很酷的太极拳,这电影片名叫什么

史上最强师兄 最新章节 - 顶点小说
-&史上最强师兄 最新章节更新列表
史上最强师兄作者:八月飞鹰&&更新时间:正文
顶点小说提示:投票积分+1,登陆积分+1,记得不要浪费当天份额哦! &&① 文章阅读页面,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回车键返回书目录。 &&② 如果您发现史上最强师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马上向本站举报,赖以生存的顶点小说需要您们的建议和更多的参与! &&③ 如果您发现本书史上最强师兄最新章节,而本站又没有更新,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狮子按:这篇帖子原发于百度的杨式太极拳吧,本来是跟拳友们随便聊聊,没想到大家还挺喜欢,还有不少朋友因为喜欢我的文字而爱上了太极拳,并练出了点感觉。有朋友就建议:发到天涯上来。说这里人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太极拳。于是我就不淡定了。  我因为喜爱太极拳,东练西练练了三年多。一年前在跟人推手时,无意间发现:别人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要知道别人都是练了6、7年喜爱动手的人。不过当时我功夫还不行,手上不用力还发不出对方,发不出就发不出,发不出也不用力。随后移居了化外番邦,每天闲来无事就练练拳。  在2013年夏天,我有一天在公园里转悠,看到一个华人在教几位当地洋人练太极拳,随后他们还推推手,我就上去搭讪,和其中一位洋人推了推,没想到一搭手,我就能摸到对手的重心,这种感觉第一次有,当时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只要手上一吐劲,反正甭管是劲是力,只要我往前一送,人高马大的洋人应该是站不住的了。对手显然很不舒服,左扭右旋地化来化去,可不管他怎么化,我只要微调一点,搭在他两臂上的手就能按在他重心上。最后我还是没发,一来我觉得推出别人也没什么意思,又没人给奖金,二来,我怕万一有点什么闪失把人弄伤,我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用三年多时间,练出了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练得出的东西,只是因为我找到了练出功夫的高效方法,利用这个平台,我慢慢分享给大家。  我的方法比较适合成年人。初学太极拳的,学了数年没有感觉,不出功夫的,可以试试,不过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行。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您能练到我每项训练的指标值,应该功夫出来了。  对于自认为已经出功夫的朋友,请您绕道,我不喜欢抬杠,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认为我的训练方式是唯一出功夫的训练方式,所以请不要用您的训练内容来考校我。  对于任何探讨,我都欢迎,但我不能接受恶言恶语和谩骂,一旦出现,我不会做任何回答。其实,一个人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也是功夫进步的表现,大家练出功夫后,会知我所言不虚。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慢慢将我理解的太极拳一一道来,因为没有提纲、没有草稿,只能信步由缰,请大家见谅。
楼主发言:63次 发图: | 更多
  那时候是2010年初吧,我决定学太极拳,一来呢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呢,那时候已经申请移民,想着多学个一技什么的总没坏处,说不定哪天落魄了,还可以教教拳,骗骗洋鬼子混口饭吃呢。  主意打定就找老师,老师么,杨式太极拳在上海,传播最力者当属傅宗文老前辈,免费教拳几十载,门生遍布各角落。在上海,想学传统杨式拳,您想避开傅家的嫡传都有点不可能,几乎每个公园都有傅家门徒或学生在教拳,而且收费都不贵,甚至还有据说傅宗文老前辈的弟子在我家不远的地方免费教拳。我是十分向往跟老前辈学正宗杨家拳的,可惜我念头起晚了,那时候老前辈已驾鹤西去。  很多人都梦想着跟杨澄甫宗师的儿子们学拳,儿子不在就跟孙子学,我也是这样的思路,当即查到傅清泉老师的拳馆,直奔而去。学费比公园里贵了不少,好在那时小的我兜里还是有几块银子的,要学就学正宗嫡传么!  记得那是在2010年2月,我开始了杨式太极拳的学习。虽然傅清泉老师给我们上过几堂课,不过大多数时间都是傅清泉老师的学生教我们几个,我可以算傅清泉老师学生的学生。我从循环8式、28式到传统85大架,一路学来,足足学了8个月。之后参加了一些比赛,侥幸还得了几枚金牌(说到侥幸,我在上海中医学院读书时,参加校武术比赛,还得过24式金牌),估计那时候我的拳架还算似模似样的,不算太差。  金牌之后,当然要向更高目标冲刺,我当时就想学推手,不过在傅老师拳馆里,推手可是高级课程,之前得刀枪剑戟学一大溜才有机会学推手,没办法,傅老师会的多啊!不过对于刀枪剑戟,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都什么时代了!21世纪了,连iphone都买菜老太太人手一台了,还刀枪剑戟呢!平时带个刀在大街上走都能招来警察,我还是别学操家伙的玩意了,安全第一。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没在傅老师拳馆里学到功夫上身,但那里确实还保留着一些外人不太了解的传统的训练方法,从这些训练方法中,如果仔细思考,是能了解前人训练目的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得亏没在那里刀枪剑戟一路学下去,学下去的话,我现在真的只能骗骗洋鬼子了。
  “学推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信念,可是拳馆不教啊。好在网络时代,我立马上网搜索,当年杨澄甫宗师好多弟子都留在了上海,陈微明、田兆麟、褚桂庭等前辈都是比较出名的,找他们的徒弟总不会错的。  陈微明前辈的照片看上去真是一团和气,晚年不知何故,吃斋念佛,闭门谢客,自然就没什么传人弟子了。有人说是前辈老年丧子,心灰意冷,无意授拳,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看了他师兄弟们的情况,我有了另一种想法:陈老前辈高人啊!早期到是有一弟子林炳尧,据说端的厉害,可惜回故乡宁波发扬光大太极拳去了。  田兆麟前辈的照片看上去不怒自威,挺厉害的。确实挺厉害的,生平打架斗殴不说,就说那年在西子湖畔的擂台赛,人家李雅轩前辈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还真刀实枪上台跟人干,他老人家却已坐在台下当什么仲裁委员会委员了,只要看看那个委员会有什么人您就知道老前辈有多牛了,委员会里有:李景林、孙禄堂父子、还有老前辈名义上的师傅杨澄甫宗师。可惜,田兆麟老前辈留下的拳架是杨家中架子,和我当时学自傅家的架子差距太大,我当时不识货啊,我怕推手没学成,又学了个架子回家,当即作罢。不过田兆麟前辈晚景也挺凄凉的,门生弟子又不怎么敢上门,据说一个人喝着闷酒,酒醉后躺在地上被他真正的师傅杨健侯接走了。
  果断马克
  最后看到褚桂庭前辈这一系,前辈有位早期弟子叫王壮弘,这人是个书法家,还是什么碑刻的鉴定家,以前应该在上海南京东路那个什么字画斋里工作,乘着改革开放,跑到香港去了,还发明了什么水性太极拳。这人说的东西都太深奥,我看不懂,也没兴趣,但有一则海外记者的采访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位记者爱好武术、太极拳,他有一次去采访王壮弘,那时王已中风,半身不遂,那位记者跟他推手,他居然能用那只瘫痪的手,把那个记者发出挂墙上去。高人啊!可惜去香港了。我毫不气馁,接着我找到了褚桂庭前辈的另一位弟子:严承德老师。他在网上发布的推手招生信息被我看到,好的,就是他了!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褚桂庭前辈,能打是不用说了,他有个习惯跟田兆麟前辈一样,来比试者不用通名,上手就可以开打。我要说的是我偶然看到的一件小事:那是在1948年吧,前辈在南京教拳,估计在蒋匪军中助纣为虐。有一天,郑曼青前辈到来,跟他说,师哥(从这个用词来看,郑曼青前辈是南方人),南京看样子是守不住了,我们去台湾吧。褚桂庭前辈把眼一瞪(这个表情,是小的我加的,褚前辈太极功夫了得,应该不会瞪眼),说,我一个教拳的,有什么关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文革中,褚前辈被赶到远离上海市区的闵行区,而且规定,不许教拳!小的我后来就住在闵行区,我住的地方到市区徐家汇12公里,褚前辈当年待的地方去市区要经过我们家门口那条大路,到市区25公里。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说陈微明前辈是高人了吧?
  先留名,也想学太极。  
  严承德老师那年应该75岁了吧,老人家身板挺拔,人很高大,估计1米75到1米78的样子,在他那个年龄段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看到严老师,我马上联想到褚桂庭前辈,因为褚前辈也是瘦瘦高高的个子。  当年褚桂庭前辈应该挺喜欢严老师的,严老师会得那真叫多啊!十八般兵器十八这个词儿,到严老师那儿真不够用了,有些兵器套路别说看过,听都没听说过,据说中国已经没有别人会练了。不过严老师挺好的,也没有强迫学生先从套路学起,十八般兵器一路一路学下来,而是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我们一拨人学推手,旁边还有两三拨人,有学形意的,有学八卦的,当然,还有学褚传杨式太极拳的。  严老师最重视我们学推手这班人,自己亲自教,学套路的一般都是他去示范一遍就让大弟子看着。反正,单盘,平圆、立圆一路下来,然后是四正手、大捋(找不到提手旁加履字,大家凑合着看吧),严老师的四正手、大捋教得极其细腻,各种变化如何拆解反复讲解,反复让我们演练,说实话,我在网上没见过更详细的四正手。其实社会上真正会四正手的人是不多的,最多也就是双盘打轮而已。我在严老师这里看到了四正手传统正宗的练法。  不过四正手这种训练有个缺陷:一定得两个人合练。现代社会,大家都忙,而且练拳毕竟是个小众的喜好,要凑齐同好,静下心来一起练真的有点难度。那时我想过一个问题:四正手到底在练什么呢?看我帖子的朋友也许练过四正手,也许没练过,都可以想一想,四正手练什么。这个问题先搁在这儿,后面我谈推手时再来谈谈我的看法。  平时我们练习时,严老师都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很多学生弟子都有点怕他,其实他是个慈祥的老人。有一次,我们练推手的人数不成双,我落单了。严老师看到了,棉袄一脱,就要陪我练,我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那个冬天,我真的有点感动了。
  可叹我身边没找到供我学习的太极前辈。
  推手到底要不要用力?  在严承德老师这里,推手是可以用力的,但建议你用的力比对方小一点,据说这样容易听到对方的力以及方向。我后来遇到的一位老师,教推手时,说得更明确:一搭手,就要掤住。我接下来就会提到这位老师。  我们跟严老师学推手自然是用点力的,大家同学有时推得面红耳赤,偶尔还会人仰马翻。只是当我看到杨澄甫宗师的一段文字时,有了一点别样的想法。摘录过来:“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其中提到: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  好了,这是大宗师功成后与人推手,对手的获得的感觉。那大宗师未成大宗师的时候训练时用不用力呢?
  顶贴支持一下!
  我认为是用力的。早期太极拳从长拳进化而来,保留了大量的各种体能、力量训练,我在严老师这里就了解到很多方法。众所周知,杨澄甫宗师练功的一项内容就是抖大杆。曾有朋友送我一根大杆,让我抖抖,希望我也成为一代宗师。当时我试了试,我的妈呀,把大杆端平都是不容易的!一抖起来身体立马东倒西歪,看样子成为宗师是没戏了,最多成为一只鬃狮。那大宗师还说“用意不用力”?时代在进步,人的认识也会改变,有的往正确里变,有的往不正确里变,就训练时用意不用力,我认为是往正确的方向变。这不,李雅轩前辈在海峡这边喊:“大松大柔!”,郑曼青前辈在海峡那头嘟囔:“要松透,要松透。”  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这些力量训练呢?我认为不需要,至少在初期不需要,到高级阶段可能更不需要,不过我不确定,因为我还没到高级阶段。  来看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经验谈》里这一条:“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说得够清楚了吧?为了生活,打铁的、拉纤的,一身蛮力,没关系,照样可以练太极拳,但作为一项训练,举重摔角、拍球赛跑,还是免了吧,“不如多打几趟拳”。  那推手时要不要用力呢?我以后还会再谈。
  在严承德老师那里学推手同时,我也没闲着,平时周六、周日经常在上海各大公园转悠。学了东西总得试试吧?  记得那是在日,我在上海杨浦公园转悠着,看到一伙人,老老少少十来个人在推手。这个日子其实不是我记住的,是我即将遇到的第三位老师后来告诉我的。在他告诉我的那一天,他还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场景以及旁边还有什么人。事后我告诉自己,千万别蒙高人,人家记性好着呢。好在我当时已经守五戒,我是不说谎的。  第三位老师姓吴,吴文鑫,场子在杨浦公园里一个靠边不起眼的地方。当吴老师跟我一搭手,我脑子里立刻闪现了杨澄甫宗师的那段文字:“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这是我第一次在推手中有这种感觉。  原来世上真有这种东西啊!
  那天回家,虽然两臂酸得连开车握方向盘都难,但心里那个高兴啊,就像海盗觅到宝藏了一样,金银岛原来在杨浦公园啊!  虽然,我家到杨浦公园远了一点,开车来回70公里,但我还是每个周末去吴老师那里报到。去了几次以后,看得出来吴老师对我感觉还不错。有一天推手休息的当口,吴老师问我:小戴啊,你把我这套拳学去吧。(这里先自我介绍一下,小的我姓戴,戴浩,中国籍男子,现移居加拿大。)我当时正玩得高兴啊,就答应下来了。就这样,我又学了一套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跟传统85大架最根本的区别是虚腿转脚,步幅也挺大的。一年后,吴老师第二次教我这套套路时,按照我当时的功力,如果完全按吴老师的身法要求打,我只能打到第一个十字手。我虽然在千里之外,吴老师在上海,觉得自己拳架练得不错,功力有成的朋友可以去试试吴老师的拳架,看看能不能打得下来,如果完全按照吴老师要求来的话。  拳架问题先搁这儿,以后在《拳架篇》中,我会提出我的看法供各位拳友品鉴。  先放一段吴老师的推手视频,再来讲吴老师的故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3MDQ5MTEy.html
  @练太极拳的狮子 :  先放一段吴老师的推手视频,再来讲吴老师的故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3MDQ5MTEy.html
  @练太极拳的狮子
10:26:38  那天回家,虽然两臂酸得连开车握方向盘都难,但心里那个高兴啊,就像海盗觅到宝藏了一样,金银岛原来在杨浦公园啊!   虽然,我家到杨浦公园远了一点,开车来回70公里,但我还是每个周末去吴老师那里报到。去了几次以后,看得出  -----------------------------  期待  
  在推手时,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朋友。有位朋友,还没搭手,先教育我:推手不要用力,要放松,你懂吗?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搭手,还要拍拍我的手臂说,放松,放松。我一放松,他一把把我推出去。我当时有点糊涂,后来上网多了,看得多了,我才知道,这样的高手还真是很多哎!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傻!很多初学者都跟我一样傻,立马,我阴暗的心理平衡了很多。
  跟吴老师推手,吴老师是不在乎我用不用力的,反正不管用力还是不用力,结果就一个:站都站不住。一开始还有点沮丧,后来看到旁边一位彪形大汉上去,也是东倒西歪,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旁边的朋友低声告诉我,这位彪形大汉是陈家沟百杰之一,在吴老师场子里玩了一年了,天天来,还在哪里哪里开武馆授徒呢。怪不得大家都称呼他X老师。我的自信心立刻又起来了:小的我哪天也去开个拳馆玩玩!
  小的我声明,我不是说陈家拳不好啊!我也没去考证那位老师有没有开拳馆,更没有去考证他是否是百杰之一。我只知道那位老师真的身形高大,一米八是肯定有的,要知道吴老师比我还矮,我好歹还有168厘米呢!
  还是整块的文章读起来有趣@练太极拳的狮子
  吴老师跟我推手时,是不要求放松的,反过来,经常说的是:掤住。不光掤时要掤住,两臂所有接触处都要掤住,不是光接触到对方手臂就行的,还要贴上去。一旦没有贴上去,吴老师的手就拍过来提醒我,虽说是轻轻的拍,可有时候真疼啊!时时刻刻贴上去,说说容易做到难,难在哪里?难在:一没真正的掤劲,全靠肩臂之力扛着,二没专注力,一会儿就丢,一会儿就丢。说明一下:丢不仅仅表现于和对方脱开,意识没贴上去就是丢,尽管这时候看上去还挨着对方手臂。这对于现在的我是很简单的,但当时不行啊,全是肩臂用力扛住的,辛苦可想而知。对于上一个视频中,吴老师是和一位老者,基本就属于玩玩,这种玩,在上海的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走劲。这种走劲,练出掤劲的人可以玩,可以玩得很好看,没练出掤劲的人,那真的只是玩玩了。以后如果有机会讲推手时,我会再细说。  每次跟吴老师推手以后,我通常都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这时候干嘛?打拳,这时候打拳,可以体验一点点不用力的感觉的,因为两臂都没力了。不过很少在吴老师那里打拳,他总是说,打拳回去打,在我这里抓紧时间推手。可能吴老师认为功夫都是从推手来的,也可能吴老师认为我去的时间太少了,不能浪费交流的时间。
  练太极拳的拳友都知道掤劲这个名词,那什么是掤劲呢?  我现在的理解,掤劲就是顶,如果你只会用肩、手臂的力量往前扛住对方,那就只能称呼为顶;如果你不需要肩、手臂的力量,能把脚底的反弹力量调到接触点上阻止住对方,那就可以叫掤,这个力量在身体的输送过程中,会在各关节、肌肉消耗,消耗得越少,掤劲越大。绝大部分成年人,身体各关节部位已经不在最合理位置,关节已经开始僵硬,一遇外力,肌肉又自然摒紧,所以推手时只能用肩臂之力扛着,那就只能叫顶。传统的推手训练方法一开始是可以用力的,这有好处,好处是,练不出高深功夫的话,至少能学会擒拿、摔跤。但有坏处,坏处是,很多人可能会顶一辈子而找不到真正的掤劲。现代社会,学会擒拿、摔跤其实也有用处的,至少可以去做城管。
  还有一种对掤劲的理解,认为身体结构摆对了,能在静态时扛住对方的力就是掤劲。所以训练时,会把学员各个部位摆到位,一试,很灵,推不动、也拉不动,据说是有根了。小的我也会玩这一招,跟我一位好朋友学的。这种训练方法以易太极为典型。后来小的我发现,用这种训练方法也是有机会练出高功夫的,不过估计出高功夫的几率不高,应该能比0高一点。为什么?我以后探讨拳架时再谈。
  东拉西扯说了那么多,回来接着讲吴老师的故事。  去杨浦公园时间久了,跟吴老师关系也越来越好,我这人不太会说话,所以有个好处:喜欢听人说话。有几次还跑到吴老师家里去听讲。吴老师家里住的是老式的五六层楼的那种平顶房,2010年为了开世博会,那个顶,估计被平改坡了。楼梯走上去,一层4、5户人家,房子不大,两室一厅,却是出奇的干净,一尘不染。我不知道是因为吴老师爱干净还是因为吴老师美丽的女儿爱干净。  在聊天中,吴老师告诉我,他十七岁时身体不好,没有去上山下乡,大好年代没有响应领袖号召去修地球,那就只能待在家里。在家里也无聊啊,不像现在可以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实在无聊可以像我一样搞个微信平台瞎掰太极拳。无聊怎么办呢,出门上公园玩。每天上午就去公园跟着无聊群众打太极拳,一来二去认识了一位姓苏的师傅,那位苏师傅功夫好,远近闻名。这样,吴老师就每天上午公园打拳,每天下午去师傅家推手。就这样,到四十岁时,有一天,吴老师发现跟人推手可以不用力,别人弄不了他,他可以随便摆布别人。更有一天,有一位强壮的横练朋友看吴老师练阴阳怪气的太极拳不顺眼。问:吴师傅,这玩意到底能不能打?要不我让你打一掌试试。吴老师那天不知是不是用过类固醇,居然和那人试手了,当胸一掌过去。结果把那个人KO了,那个人是倒了,吴老师也吓懵了。从此以后,吴老师就不愿意跟人动手了。  吴老师那边说,我这边心里只打小九九:17岁开练,40岁出功夫,40减17等于23,我今年40出头,像吴老师一样刻苦再练23年,60出头了,还要练吗?不过,吴老师接下来给我讲他的老师苏师傅的故事时,却让我眼前一亮。
  前面我讲了掤劲。掤劲有什么用?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谢拍摄者、上传者让我们在几十年后,可以目睹郑曼青前辈的风采。拳架部分大家可以先看起来,以后讲,这次先重点关注一下25分以后的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NjM3Nzky.html  在这一段视频中,郑曼青先生在25分26秒时,用一条没什么肌肉的细胳膊,扛住四位大汉的挤压,掤劲是大呢还是小?掤劲可不可以顶呢?当然可以顶!可以顶和不顶是不矛盾的。至少让我们明白一件事:要成为大师,先把掤劲练大了再说。  我们换个角度,从孙禄堂弟子柳印虎的言辞来看看。柳说:“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
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
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这段话比较长,有耐心者读一读。有两点我提示一下:一、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二、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  刚整之劲指什么?我认为就是我前面说的掤劲。那掤劲怎么练呢?
  @练太极拳的狮子 美国把太极拳列为科研项目〈转载〉  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国家。近几年,美国政府以及一些科研部、大专院校,都开始重视太极拳的科研工作。国家卫生研究院拨款65万美元,支持爱默蕾大学医学院把“关于太极拳防止老年跌跤的功能”的课题列入科研项日。为期三年,拿出科研成果。  美国一些体操运动专家,将太极拳与各种体操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证明以下若干论点:(一)太极拳的典型姿势与运动,可以发展腿部力量、特别是使膝盖部值得到锻炼。(二)太极行云流水般的柔性运动方式,可以使髋、肩、肘、躁等等关节的柔韧性得到很大提高。(三)重心不断变化,又要求步型尽可能放低,可使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四)太极拳注重意识锻炼,体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神韵,无疑对健脑有作用。最后,他们的结论是,太极拳的优越性之一是它运动的整体性。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的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太极拳是宇航员适应空间运动最好的运动方式。因为诸如跑步、侵行、游泳、自行车运动、跳绳等等所产生的效果,太极拳都具备。为此,他们把太极拳作为守航员定期训练的项目。  美国健康研究院院长麦塞尔博士,经过认真研究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运动方式,何以突然在美国成为那样新鲜而普遍的运功项目呢? (1)太极拳以若干很好的运动,进入不爱动的、坐椅子的美国生活方式;(2)医学研究已认定剧烈运动招来不良后果,而太极拳则不同;(3)太极拳每天给我们以规律性的运动方式;(4)与其他运动不同,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太极拳列入教学课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已开设太极拳课程,他们还结合教学探讨太极拳对人体免疫功能与疗疾功能。他们已证明:每打完一套太极拳之后,血液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球的杀菌能力,有明显的增加。  此外,联合国卫生组织(WTO),已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复健运动项目之一。以上所介绍的这些科研举措,肯定会对推动美国太圾拳运动。陈式太极拳在美国太极拳圈内异军突起似的受到重视。美国人向来重视对中国武术“功夫”的学习。但是,同我们国内一样,人们大多认为太极拳只有健身功能。近几年在美国陈式太极拳发展很快,好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越来越重视,而且越来越感兴趣.它兼备健身功能、技击功能和艺术欣赏功能等多种功能,这才是健身、防身、怡身的最佳运动项目
  柳印虎的说法,代表了他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啊,但我们至少可以这么认为:柳印虎认为郝月如、杨澄甫两位先生是有刚整之劲的。有区别吗?听我慢慢道来。  再来给掤劲一个我的定义:掤劲就是调整身体,把接触点所受之力,放到脚底,得到从脚底反作用力回到接触点的能力。对的,掤劲并不是一种什么力啊、劲啊的,它是一种能力。接触点受到的力只能传到肩部,肩部跟对方顶抗了,推手时你的肩部就会酸痛;接触点受到的力只能传到腰部,腰部跟来力顶抗了,推手时腰部就会酸痛。关于局部肌肉为什么酸痛,我就不多解释了,毕竟这不是在上运动生理课,大家只要知道是这样就可以了。  当你有能力把来力传导到通过胯部到达大腿(这里的胯部指骨盆中国传统里腰胯概念是模糊的),神奇开始出现了,这时候推手时对方就觉得你力量很大,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么!大家可以试一下,在一个坡道上往上推一个车,没有坡道就在家里推一下墙,放松两臂,腰部不要顶,哪里在出力?一般人这个时候就是大腿在出力了。如果你能自如地将接触点的受力传导到大腿,同时大腿出现抵抗之力回到接触点,恭喜你!刚整之劲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柳印虎的理解。刚整之劲容易吗?容易那再试一下用刚整之劲摸一摸蚊帐,这不是我出的题哦,是孙禄堂前辈出的。  郝月如、杨澄甫前辈是这个东东吗?我认为还不是。还要怎么样?继续往下传导,过膝关节、过踝关节,目标:脚底。  好了,不说遥远的事情了,掤劲作为一种能力,怎么训练,大家跟据我上面的解释自己先思考一下,我以后再谈。其实,不管我说的对不对,只要我的说法能引起您的思考,我觉得我就没白说。  有朋友要求我说说为什么大家练不出来,答案很简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练得不对。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李雅轩前辈说的,我找到了这篇文章,附录在后,大家先读一下文章第五段,有兴趣全篇读一下。  那怎样才能练对呢?我再摘录《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第二条、第三条:(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能如何,但勤能补拙。  如何做到董英杰前辈说的神到、意到、行到,大家接着听我讲故事。
  董英杰前辈说的神到、意到、形到,我用大白话来说一下,神到,精神集中;意到,目的明确;形到,身法正确。初学者先这么理解,练功效率肯定大幅提高,怎么做到,我接着讲故事。  有一次,吴老师跟我聊天。他说,我的师傅吧,其实最早跟我推手时,他也是用力的。后来功夫进步了,力感就越来越小。吴师傅是看出我推手时经常出工不出力,在点拨我呢。其实小的明白:传统练法就是这样的。不过他后来讲他师傅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  吴老师的师傅姓苏,苏根生(这三个字是根据吴老师的发音,我自己按照上海周边地区起名字的习惯写的,不一定准确),也没跟过什么名师学太极拳,也就打打国家套路,不过到是有一位好朋友比较有名,叫马岳梁。马老那时候还不老,经常到苏师傅场子里玩,也经常跟苏师傅以及苏师傅的弟子像吴老师这样的人玩玩推手。吴老师的推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即使可以一推把对方送出去,也绝不这么干,继续化,化到对方自己失去重心跳出去。在我看来,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精于柔化,把柔化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是在搞艺术。这样搞艺术好不好,我以后有机会再讲,至少我们先知道一点,苏师傅也好,吴老师也好,他们都接触过很高明的太极拳艺成者。  苏师傅有一次出工伤,据吴老师讲,是把腰摔断了。我以有限的一点医学知识暗暗怀疑了一下:腰摔断?有个叫桑兰的在美国参加奥林匹克杂耍比赛,腰摔断了,现在还坐在轮椅上呢。我猜可能是尾椎、骨盆之类骨折并发有些脏器受伤,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挺严重的,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当时的市长还是市委书记发出指示,也许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或书记吧,我不能确定,不过有一点我敢确定:一定不是大帅、督军什么的。指示: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活苏师傅。这么大动静要救活苏师傅,不是因为苏师傅的太极拳国家套路练得帅,得金牌,而是:苏师傅是个劳动模范。说不定是全国劳模,我不确定。苏师傅运气还不错,当时正好有个德国医疗小组在上海交流,是不是敌对势力派来的,我没调查,不好说。我可不能像有些高院院长,一听说有法官嫖娼,就说是敌对势力捣乱。我毕竟是受过教育的,凡事是讲证据的。反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外方医疗小组和中方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苏师傅被救过来了,我很高兴。  据吴老师讲,苏师傅伤好以后,经常一个人在弄堂里打拳。打拳就一招:搂膝拗步。从弄堂一头打到另一头,再从另一头打回这一头。听到这里我眼前一亮,这不是跟郑曼青前辈对弟子的要求一样嘛!郑曼青前辈当初教拳,要求弟子在行架前打50个搂膝拗步。现在练郑子太极的好像都不兴这一套了,都开始练熊经了。有心的朋友下一次练拳的时候,可不可以把这个项目加进去?具体怎么练这50个搂膝拗步,我下一帖细说。这样大家就可以有点理解董英杰前辈说的神到、意到、形到了。
  狮子兄的贴很有内容  
  @傻根儿9110 29楼
22:51:31  狮子兄的贴很有内容  -----------------------------  谢谢支持!
  不知道读我帖子的朋友有没有练拳之前先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练完有什么感觉的话也可以分享一下。  我来说说搂膝拗步怎么练。如果可以,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腰椎到尾椎有过骨折、大病初愈的病人,对,就是苏师傅那时候的状态。说不定还被医生恐吓过:小心别再弄坏了!这个时候搂膝拗步怎么打?是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曾经骨折的部位,小心翼翼不敢让那个地方受力?好,刻刻留意在腰隙!至于怎么样才能不让这个部位受力,大家先自己找找,我在拳架篇中会提到。两腿怎样走?是不是战战兢兢不敢用力?对!放松两条腿,特别是支撑腿要放松。  有人告诉过我们要放松两条腿吗?有!杨澄甫宗师在其《太极拳练习谈》中说:“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这里的“强”应该是“犟”字,说白话一点:肌肉不要摒。  董英杰前辈提到的神到、意到、形到,如果你能够按我说的这样打搂膝拗步,就做到了神到、形到。那意到呢?神到、形到是修理自己,意到就是用来修理别人了,自己没修理好是没法修理别人的。我在后面会提到意到的训练方法,现在大家还是先修理自己吧。  有位朋友,问到练拳自然放松的问题。我在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放松没错,自然其实容易误解。要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用力,习惯成自然,你平时都感觉不到,所以哦,如果按我推荐的训练方法,练拳之初,可能一点都不自然哦,而且还放松不轻松呢。有思想准备的朋友接着往下看,没思想准备的朋友就当故事看。  对了,这里再额外提一下《太极拳十要》。我学拳之初,学的是正宗嫡传,《十要》我是很当回事情的,练拳至今,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十要基本都是功夫出来之后的体验或表现,习拳之初,真不必太当回事,还是先想想怎么放松两条腿吧。
  我推荐的搂膝拗步练法的重点在于您得全神贯注在自己的腰椎、骨盆以及两条腿。练的时候,年轻人千万别想着等一会约哪位女友吃饭,有太太的别担心太太又责怪自己不归家,等会儿回家多做点家务。现在,只要关注自己的下半身就好,轻轻的,别用力。  如果觉得太难,我再给大家降低点难度,把两条胳膊放下来,就那么两边垂着,对!练拗步不搂膝。反正郑曼青前辈说过: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我们练的时候先把手扔一边,步子练好再说。走这个步子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别再弄断腰椎啊!我真诚地希望大家把走这个步子的体验告诉我,因为我要根据情况来调整这个步子。  有一次跟吴老师聊天,我说:吴老师,您功夫这么好!干嘛不去开个拳馆让更多的人能见识到真正的太极拳呢?连太极拳是啥玩意儿都不知道的人都开太极拳馆了(马屁还是要拍滴)!吴老师告诉我:以前我师傅临走前对我说,小吴啊!你练出这功夫也不容易,不要轻易传给别人啊!我当时挺认同这个说法的,所以从来也没想过开什么拳馆。不过我现在不这样想了,如果这个东西断在我手里就太可惜了!如果有谁能学去就学去吧。可是,唉......我在旁边也装着样子跟着叹气,其实我心里明白着呢:这玩意儿,你以为你想送出去就送得出去的啊!去年11月,吴老师还跟我微信说:要找些好苗子不容易啊!  我和吴老师那时候聊天,吴老师真的挺空的。据我上海的朋友说,吴老师现在可忙啦,每天早上去公园教拳,一波接一波,都没时间推手,晚上在附近一家学校操场上教年轻人推手,最近还有一家证券公司成立了太极拳协会,请吴老师去教拳。千里之外的我衷心希望吴老师找到好苗子,把太极拳传下去。  吴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觉得自己是棵好苗子的拳友可以去杨浦公园转转,只要想找,总能找到吴老师的。哪怕不跟吴老师学拳,有机会体验一下推手时的那种感觉,肯定有利无害。其实,吴老师跟他的师傅也不是师出名门,但机缘巧合,他们遇到了马岳梁老先生,他们体验过真正的太极拳。(我在这里就不介绍马岳梁老先生是谁了,否则我这个师承篇就没完没了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有过体验和没有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要我跟深海里的鱼解释喜马拉雅山上的雪,那条鱼除了看到眼前一抹黑,还看到过什么呢?就算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解释,你能保证它理解的是真正的雪?这也是我不愿意跟人争论太极拳的理由。跟没有体验过的人,如果他不信,真是没法讲明白。其实就算信了,也是不明白的,要想明白,只有自己练到。  我的话是罗嗦了点,文字功底也差了点,不过,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把太极拳写得好看点、通俗点。当然,也希望大家支持我。我不会奢望人人都练出太极拳功夫,但我认为,只要你照我说的练,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传统练法。100%练出那是吹牛,我没必要吹,因为我不靠教拳谋生。80%的人应该是可以练出来的,当然,您自己也得花功夫。
  不知道大家最近练拳前有没有试着走走我说的拗步不搂膝。其实这个动作有另外一个名称:猫步。这个步子我在傅清泉老师拳馆里学拳的时候就学过,刚开始的几堂课,每次上课伊始就走这个步子。不过在那里,这个步子走时两手是叉腰的,显得很有精气神。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初练这个步子的时候,双手不要叉腰,自然下垂着。大家可以体验一下,一旦双手叉腰,很容易肩膀抬起来,胸廓上升。这和太极拳要求相去太远。当然,如果您功夫上身了,叉腰也不会抬肩挺胸。现在,我们还是把双手放下来的好。  为了尽可能放松腰部和两条腿,步子也不可能迈得很大,那就小一点,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差不多像正常走路就行了。对于没很大用处又很费时间的动作,也要去掉,去掉什么?去掉撇脚、转身动作。只要两脚对于正前方各撇开15度左右,一路走去就是。像正常走路,不是正常走路哦!步子里还是要有搂膝拗步里弓步、重心转移动作的。这个步子有个名称,叫邓氏猫步。这里就要提到我的第三位老师,邓老师。  不过呢,年前邓老师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签署了合同,邓老师关于太极拳的书要出版了。这是一本太极拳中的《九阴真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按照邓老师的练拳思路,把他教的训练项目认真练了几项,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练到这个程度。拳脚功夫到底怎样,大家现在还没办法看到,但思路的清晰度、笔头的灵活度,大家应该不至于给个差评吧。这可能是练太极拳的副产品。当然,如果您把技击功夫当副产品,思路清晰、做事仔细当主要目标,也是可以的,您自己拿主意得了。既然《九阴真经》面世了,我这个做学生的总要做个广告。  练邓氏猫步的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放松腰和两条腿,怎么放松我后面还会讲,大家先按照自己是个骨折初愈的病人的状态来找找感觉是没错的。  我推手是坚持尽可能不用力、尽可能松着腿的,所以我开始跟人推手时就一个字:输。在我练拳三年,其实踏上正确练习道路也就两年的时间,那些练拳6、7年的已经拿我没办法了,而且对方一进攻就失势走人。我想掤住对方,对方就进不来。我知道:我的路走对了。
  @练太极拳的狮子 :苏根生
  @练太极拳的狮子   
  很多拳友喜欢讨论内家、外家的区别。  在我看来,不同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训练内容,甚至同一样训练内容在不同思想指导下,也会训练成南辕北辙,相差极大。相信力大降十会的,就会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相信一巧破千斤的,就会往技巧方面发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惜的是,多年的愚民教育,中国能正常思维的人越来越少。练武领域,本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地方,也出现了“练法有内外,拳本身没有内外之分”等大量似是而非、貌似面面俱到的“巧语”。中国人真的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了吗?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在非洲草原上,长期的进化,形成了野水牛和狮子两种完全不同却又实力都强的物种。野水牛仰仗的就是皮糙肉厚、力大无比,狮子追求的却是机敏灵巧、一击中的。头牛和狮王,谁强谁弱,真的很难讲。这就是现实。技击训练也是如此,有些训练是有矛盾的,想面面俱到,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回过来再说内家、外家吧。我一直认为,外家这个词是有歧视含义的。内家者,登堂入室也,外家者,未登堂入室也。以前总觉得像少林拳这种东西就是外家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到了这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0MDI1ODg0.html  吴南方老师的少林心意把,让我的想法有了转变。腰腿练松,是走上另一条技击道路的标志,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看着现代大师们,踏脚咚咚的,怎么看都像水牛。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如《道德经》上说的:“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如果人人都练成了狮子,大家该没有牛肉吃了。
  很多朋友已经开始练上了邓氏猫步,已有不少朋友走出了感觉,踏上了正途。以后我就管这个叫猫步了,传统的猫步效率不高,也不容易走对,我后来就没有走过。有不少介绍猫步的视频,走的都是传统的走法,我没有见过走对的。如果大家看见走对的,别忘了推荐给我。  我来说说我初走猫步。记得那是在10年11月吧,我把猫步琢磨停当,就准备实施。说是琢磨,因为我当时也是按照文字的描述练的,从来没看过视频。其实即使看见视频也得琢磨,远远看去,就一个人怪模怪样地走路,能看出什么啊!虽说当时我家楼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但毕竟脸皮薄,怕人笑话。我斟酌再三,还是选择了一个月黑风不高的夜晚,乘大伙都在吃晚饭,独自去公园了。当时是想找一套夜行衣的,没有。好在平时练拳穿的都是很土的黑色亚麻裤子,再穿一件深色上衣,也就权当夜行衣了。  我本来想先走个300步,结果走了300步以后,回过身,看看回家的路,有点舍不得。反正都这样走过来了,就这样走回去吧。第一次就走了600步,花了2小时45分钟。当时并没有特别累的感觉,只是有点怪怪的,因为有些地方有点酸酸的,而平时这些地方并不会酸酸的。邓老师说过:八卦步100圈相当于800步猫步,100圈是健身的量,200圈才算练武。好在我小学算术成绩好,200/100×800=1600(步)。我天性愚钝,所以相信一句话:勤能补拙。我怎么也得1800步才算练武吧?就这样,1800步走了一个多月。  曾经看到严翰秀写的傅宗文前辈谈太极拳练法中写道: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练武苦不苦,我以后再说。不过我估计老前辈的这句话没什么人真体验过。老前辈习武时间太长,把练功时的感觉都混在一起了。“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是我走猫步一个月内就体验到了,那不是肌肉的酸痛,那是因为站起来和坐下的过程中,胯根部酸痛难忍,而在坐着或者站着走路时,根本不难受。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中年练拳,效率太高的好处。  这种特殊的酸痛也就持续一周不到就过去了,大腿根部这里明显地松掉一点,一个地方松一点,立刻带来大腿肌肉重新调整,接着就是大腿肌肉酸1、2天。当时,快则2、3天,慢则一周,围绕胯这里各个关节轮流酸痛,关节酸痛完就是肌肉需要重新调整引起的酸痛。实际情况我不知道,因为没有X光片前后对照,但感觉上,就是胯这里一点一点松开来了。跟朋友推手时,朋友会惊叹一下:你怎么可以退这么深!  我基本上读过南怀瑾老先生所有的书,甚至还有幸在他生前去太湖大学堂见过他本人。他说过很多话,我基本上都记不住。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功夫,就是正确的方法加时间。我把早期练功的体验分享出来,是希望大家不要真把我说的当故事看。如果真当故事看,这一段就算励志篇了。
  很多朋友问我猫步怎么走,希望我上一个视频。其实从苏师傅的搂膝拗步开始就是邓氏猫步描述的开始,大家真想了解,不妨再从前面看起。如果您不能理解我所讲的,看视频也只能看到一个老小伙子在怪模怪样地走。  曾经有一位教徒,非常虔诚,每天都祷告,请求上帝让他中一次奖。可惜,一直到死都没有中奖。死后上了天堂,他很生气地问上帝:我这么虔诚地祷告,您为什么不让我中一次奖呢?上帝和蔼地看着他,说:我一直想让你中奖,可你总得买一次彩票吧!  很多拳友都担心练错,因为担心而不敢练。其实一天就练个把小时、四十分钟的话,能错到哪里去啊!如果您真的下了功夫去练,您一定有能力体验到自己身体的感受。我的经验就是,一旦有伤痛,立刻减量,绝不带伤傻练。虽说我在中国有医保,在加拿大更是免费医疗,可毕竟疼在我身上啊。以前就听说练陈拳的什么四大金刚中有人膝盖做过手术,还置换了什么人工膝盖,这个在很多太极拳论坛里都有人这么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练个太极拳练成这样,了解的人知道是练拳练的,不了解的还以为想把自己改造成刀锋战士呢。  在最初拳馆的8个月学习中没感到什么效果,除了大腿肌肉变发达以外。猫步一个月,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很奇妙,我立刻被吸引,兴趣盎然,一路追了下来。既然兴趣盎然,当然也不会管别人异样的眼光。每天就在楼下的公园里走,夜行衣也不穿了,还大白天走。大部分街坊还是挺好的,看了觉得怪也就在背后议论。就有一位大妈,盯着我看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忍不住,走过我身边问了一句:你这是得的什么病啊?我有一位朋友老高,被我忽悠,也每天猫步不止。他那个小区里的人素质好多了。有一天下雨,老高打着把雨伞在小区里走着,有一位阿姨走过来,一把拿过他手中的伞帮他撑着,还说:下雨天的,你一个残疾人出来乱跑什么呀!  有朋友帮我计算了我每一步的时间,600步/165分钟,每分钟3.6步。这种认真的精神真好!不过那是我第一次走的时间。说实话,第一次走得真不容易,又要放松,又要站稳,要找到那个能站稳的点真是不容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步踩准那个点的能力是不断提高,这样,我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事实上,我后来每天走的量远远超过每天1800步,但最无所适从的还是最初的一个月。当然,一个月后,还发生了一件事,我的右膝盖下面一个部位走路时刺痛无比,路也没法走,从外表看,也没什么红肿热痛,我休息了一个星期未作任何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又能走了!又能走就接着往下走呗。  就在这时,邓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位老师,我于是有了第四位老师,李伟明老师。
  最近在太极拳的贴吧里闲逛,挺长见识的。现在年轻人原来是这样找老师的,直接就在吧里发一贴,喊一嗓子:我想学太极拳,谁来教我?说心里话,这种做法招来骗子的概率似乎远大于招来明师。还有一现象也挺好玩的。动不动拍一段自己的视频或者家人的视频放在贴吧里请大家指点。其实贴吧里最多的就是像我这样的水货,不要说真有功夫的老师不会胡乱指点,就算指点了,混在那个七嘴八舌中的正确答案您挑得出来吗?要知道,考试选择题四选一,选出正确答案也都不容易呢。  跟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比,我真是落伍啊!我当时问邓老师要了李老师的电话,打过去发现,对方不姓李,也不认识李伟明老师。没关系,上网搜,一搜,有人说李老师在静安公园,周末我就直奔静安公园而去。去了几次,没见到李老师,到是和停车场收费的工作人员混了个脸熟。上网再搜,搜到一个泰国的网站,上面提到李老师在静安雕塑公园,原来是静安雕塑公园啊!整整找了一个月,总算找到了。我这里累个半死找老师,老师那边闲个半死。当时跟李老师学拳一共三个人,一位六十岁左右阿姨,一位经常不来的南京拳友,还有一位后来调去越南工作的台湾拳友。说实话,我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据说李老师现在都不收学生了。  好了,接下来,老师出场,学生我还是先让在一边。大家先看一段李老师的视频,这个视频估计和大家想的英姿飒爽有不小区别,大家先看着,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打,不要看睡着了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ODg2NjM2.html
  马卡、、、
  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  扑克三公梦之技!  实战中很多情况是这样的:这个人洗牌,那个人又洗,有时几个人争着再切牌,你没有机会再洗牌了,又没能用自己的扑克牌,不能发二张底张等,更不能用偷换牌手法或道具或高科技产品配合。这样的条件下几乎难倒了所有的高手!  但今天你有机会做到:轻松给自己最大的牌或控制给别人最差的牌  横空出世倾倒无数江湖高手。今日相识是有缘,万不可错失!  视频教程在http://user.qzone.qq.com//blog/
  很多朋友问我问题,有的问这个猫步是不是像形意中的鸡步,有的问这个猫步跟吴式拳的川字步为什么不同,还有朋友问这个步子跟八卦的趟泥步相关吗?我这里还是一起回答一下。其实我在这个帖子开篇就请求过大家,请大家不要用自己的练法来考校我,我不是全才,什么都懂。这些步子虽然我都关注过,但我没有下过大功夫练,所以到底有什么异同,如果我轻率地回答,是对大家不负责的表现。大家如果真对猫步感兴趣,不妨和自己原来练的步子比较着走走,这比听我胡乱吹牛靠谱,也更有意义。  接着说李老师。不知道大家看了拳架视频有什么感受?  我第一次看到郑曼青前辈的拳架视频时就在暗自嘀咕: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还没我打得标准好看呢。就这个也叫高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拳架也就跟现在很多大师差不多,拿拿金牌还行,离真正的太极拳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练太极拳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你没功夫时,看谁都看不明白好坏,让你指点,你也就能说,手摆的高度不对啦,脚撇得不够啦这些鸡毛蒜皮的地方。等你功夫上身,一看就明白谁太极功夫上身,谁只是嘴巴功夫了得。甚至于都不用看,只要听他说什么,你就能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是没完没了的口水仗,就没法吹牛讲故事了。  至于为什么有了功夫能看得出别人没功夫,当时其实我也不理解这个道理,直到到了加拿大。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位胖人。加拿大胖人多,有很多胖的很离谱的。我本来想拍一段胖人走路的视频上来,回头一想,这样不好,不尊重人(我的文章里是尽量不举反例出来的,虽然这样给我讲故事带来很大困难)。那天,我太太在我旁边,说了一句,她说:你看,这胖人怎么这样走路啊!我突然想到,是不是人总能发现比自己不合理的姿态?因为好几次我都说我太太走路姿势不合理。而太极拳要改造的就是人本身,它把不合理的姿态、动作,通过训练,变得越来越合理。盗用道家一句神叨叨的话,就是:返先天。是这样吗?我不确定。我只知道,有没有太极功夫,你打一段拳我就知道。  第一次上课,李老师是在家里给我上的,教了我几个桩功,后来每次上课前都要站个10分钟15分钟。说心里话,我对桩功没多大兴趣,好在时间也不长,只要老师高兴,站站就站站呗。那天我一进门就注意到:李老师家里也是一尘不染啊。到底是练对了太极拳,会让人做事认真呢?还是做事认真的人,能练成真正的太极拳?我不知道,不过为了我自己练成太极拳,我回家就吩咐太太:要把家里搞得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也成了我家的传统,这个好传统还真从上海保持到了加拿大。  那天从李老师家出来前,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武式拳里面有没有抖大杆训练?李老师说:没有。只有枪,那根枪也不重。
  有朋友质疑武式拳里枪的重量,挺好!能看出问题,说明是花了点功夫的,这种态度总比躲在一边冷嘲热讽健康多了。李老师那支枪是木头的,肯定比我抖过的大杆轻,因为细得多。比一支剑是要重的,但估计没有40斤,更不可能有80斤。其实李亦畲前辈那根铁枪重量的资料我也看到过,为什么李亦畬前辈那根枪那么重而李老师的枪没那么重,我有过自己的思考,我以后会谈我的看法的,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先思考一下。但至少知道一点:李亦畲的枪重和李伟明老师的枪不重是不矛盾的,能理解我这个说法吗?  前两天我在读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挺好,尤其年轻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们自己思维中是不是有太多的墙?  练太极拳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逼着你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打人要用力,太极拳告诉你不用力。为什么不用力?怎么不用力?问题太多了!再举个思考的例子:练腿,如果你觉得踢轮胎的方法好,那就不用思考,据说播求一天1000下,你想超过播求怎么也得一天1500下吧。如果你不想用播求的方法而又想超过播求,你就一定得好好思考,找到更合理有效率的练法,事情就这么简单。太极拳的很多练法跟我们的习惯思路是不同的,这逼着我去思考很多东西。如果您觉得思考太累,那就每天1500下吧,如果觉得每天1500下太累,那就学我每天吹吹牛吧。  好,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说猫步。终于有一位朋友问了个问题:腰怎么松?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十要》里面就有松腰嘛!但到底怎么松呢?我们思考过吗?我今天先讲一种方法,四个字:尾闾正中。又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那怎么做到尾闾正中呢?在杨家各位前辈的文字里有,不过这里说到了李老师,我们还是来看看武式拳郝月如前辈是怎么说的:“何谓尾闾正中?曰: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大家走猫步的时候把这个要求加进去吧。不过我事先声明:腰不是一天松得下来的,松下来以后看到别人走路觉得别扭不要怪我哦。
  跟李老师学拳挺有意思的,每周一堂课,先学拳架。他比我们都急,总想着快点教下去,到是我们几位学生显得很有太极气质,总是劝他:不急,不急,慢慢教。  学拳架教动作,李老师有很随意的地方,譬如懒扎衣,我们问手放在什么高度?李老师会回答:只要在鼻尖下、肩部上都可以,后手比前手低一点就可以。但也有很严格的地方,譬如左右手绝大部分动作中都是不能过中线的。  武禹襄发明武式拳后,传拳于外甥李亦畲,因武李两家为官宦世家,不以教拳为业,所以并无太多传人,直到郝为真前辈从李亦畲前辈处学得此拳,才开始武式拳的传播。现在所传的武式拳基本上都是郝为真前辈传出来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郝式拳或郝架。不过,郝家从来没有说过这是自己创的拳,一直坚持说,传的是武式拳。虽说认为自己传的是武式拳,但郝家历代前辈都有根据自己的思考改变动作的地方,所以现在见到的武式拳根据是传承于郝为真前辈还是传承于郝少如前辈,在动作上还是有些微差别的。这些差别的目的就一个:拳架要符合尽快让初学者进入太极殿堂的要求。就像我让大家走猫步时不要手叉腰。在功夫上身以后,不要说叉腰,抱头也不要紧,但一开始不叉腰,就能让大家尽快体验到放松,气沉下来,叉腰会破坏放松。这样的细微处在李老师教武式拳拳架时比比皆是,我以后有机会讲拳架时再细说。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拳架步子要多大?李老师说你能打多大就打多大,但不许破坏身法。什么叫不能破坏身法,就是你支撑腿站住,肌肉不能摒,另一条腿能伸多远就多远,注意,不许上身前倾屁股后突,人只能直直松下去哦!前倾后突在李老师那里是不能犯的错,不过后来我看了很多视频才发现,很多大师都把这个错误当家常便饭。我不知道谁对,不过我跟李老师学拳,自然就按李老师要求做。  李老师是潮汕人,从小在上海长大,普通话不怎么标准。我们学生中有一位北京女孩,网名叫懒扎衣,在一家外资企业里做管理工作。那时候她跟我住一个小区,也喜欢太极拳,我就把她拖到李老师那里学拳。我这个人就是有这个毛病,看到好东西就愿意分享。其实李老师最初几位学生都是我连哄带骗弄过去的,现在都学得不亦乐乎。懒扎衣一开始学得有点痛苦,因为她听不懂李老师的上海普通话。每到这个时候,李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我当年跟郝老师学拳,郝老师讲的河北普通上海话,我足足半年没听懂郝老师在说什么。我心里暗暗嘀咕:半年听不懂,还在学!估计那年头大家都太无聊了。
  李老师是十七岁那年开始跟郝少如老师学拳的。又是一位十七岁学拳!那一年估计是1961年,看样子那时候高中毕业以后就无所事事了。跟郝老师学拳可不是免费的,李老师说是14元一个月。李老师那时候工资也就35元。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李老师肯这么下本。据说郝老师在教拳时也不忘挣点外快,如果有外人想来试试手,也是可以的,一次2元,交完钱以后,就有机会挨揍。现在的大师们应该学着点,别光顾着打徒弟玩,打外人是可以挣钱的。  有一次跟李老师学拳时,有一位八旬左右的老翁站旁边看了半天。在我们停下休息的当口,他走过来问:你们练的是不是武式太极拳?我们当时有点奇怪:一来这个拳架很少人认识,二来这个拳架实在难看(这话我是不敢当着李老师面说的),平时是没有人关注我们的。当听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位老翁兴奋地说,他以前见过郝少如老师,有一次还看到一位一米八的年轻人上去动手,郝老师就一招童子拜观音,一个照面把那位打得飞出去好远,边说还边比划。另外几位同学听了激动不已,纷纷告诉那位老翁,那招不叫童子拜观音,是懒扎衣。我冷冷地站在旁边,当时很想问老翁一句:收钱了没有?  李老师十七岁学拳,跟的又是名师,所以从来不知道膝盖疼这种事。我可是40岁学拳,膝盖疼是一定会碰到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成年人学拳可以看看我的经验。根据我的经验,膝盖痛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动作不对,在实腿转脚时,膝盖和脚尖没有保持同步,时间一长,磨坏了。这种情况只要时时膝盖和脚尖保持同一方向,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应该可以避免。当然了,最好的就是我推荐的猫步,那一路走下去是不转脚的,要少吃很多苦头啊!  第二种情况是胯将松未松的那一两天,膝盖会明显不舒服,这个时候应该是力都吃在膝盖了。不过只要胯一松,膝盖立刻轻松。胯是一点一点松的,所以膝盖是要不舒服好几次的。这种情况更简单,只要把架子提高,或者练习量减小,一两天后就进入另外一个天地了。  膝盖和腰是要一定保护的,把自己改造成刀锋战士也是迫不得已。当然,最重要是因为不认识狮子我啊!前几天,李雅轩系的一位老师传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总结得真好,转赠给大家:酸加、痛减、伤停。
  据李老师说,他学了五年拳,郝少如老师就让他代老师教拳了。后来我掐指一算,1961年加5年,66年,哦,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老师是不要紧啊,根正苗红,郝老师就有点不一样了,他老人家在49年加入了国民党(看样子郝老师投机的功夫比我是差远了)。之所以没在建国初期被镇压掉,估计跟郝老师不是职业教拳有关。他是工厂里工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海信谊药厂。那个药厂的老板喜爱太极拳,是郝老师的学生,郝老师运气还算不错。那年头,运动是一个接一个,自然,成分不好的教拳老师也是抖抖索索的,一遇运动保命第一。  其实傅宗文老前辈也是深谙此道。一副认真的模样义务教拳,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一套符合领导思路的健身体操,推广到大半个中国。反正,只要是政府大力推广的,最后一定会走到荒腔走板的地步,太极拳也是如此。  武式拳本来知名度就不高,郝老师还抖抖索索不敢出门,传人自然很少。虽然很少,名声在外。1989年吧,后来的泰国武术太极拳健身总会主席马剑臣先生来到北京,请中国派一名武式拳老师去泰国教拳,北京方面把这事转到了上海。当时执掌上海武术界的领导顾留馨先生想到了根正苗红的李伟明老师,于是把李老师推荐了出去。至今李老师还在念叨:顾老师对我还是蛮好的。91年李老师决定出国教拳,办护照办了整整一年多。各路领导终于同意一个工人出国了。  说起这位马剑臣先生,中国人知道得不多。他是一位富商,年轻时学过各种功夫,后被董英杰在比手时三次击倒,遂跟董虎岭学
极拳。估计董虎岭在泰国没有教过武式拳,所以才引起我们马主席的好奇心,把李老师请到泰国。董虎岭前辈是会武式拳的,因为董英杰前辈最早跟李香远学的是武式拳,后来才拜在杨澄甫宗师门下。据说董家在香港的太极拳学院也是教武式拳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是作为高级课程,要在学
极拳三四年后才教你。可我习拳体验告诉我,成年人学拳,先学武式拳,再学杨式拳是正道,因为杨式拳的动作难度太大,是为专业人士定制的,而武式拳作为入门,效率要高一些。当然,如果您是专业人士,怎么打都是可以的。  李老师原本准备去教一段时间就回中国,不曾想,这一段时间居然是19年。李老师回中国后一直无所事事,教了一辈子拳没人教了。我有时候想想自己运气真的很好!李老师正盼着老年回中国之后,教出一两个学生,我就适时地出现了。
  跟李老师上了两堂课,我就体验到不同一般。从起式开始到左右懒扎衣,按照李老师的要求打,气感很强。其实我不太愿意用气啊、意啊这些现代青年听不惯的词。或者这么说吧,就是在做各式动作时,有麻胀感或者轻微针刺感、热感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在中国,以前人就称为气感。在中医针灸时,病人有这种感觉,我们就把它就做“得气”。大家先习惯着看起来,因为武式拳的前辈们都是气功大师,他们的拳论里会经常提到气啊、意啊什么的。我呢,遇到这些词尽量转换一下说法,而大家呢,也慢慢学着适应起来,一点点走进前辈们的世界去看看。  找到了好东西,我就找人来分享,首先我就想到了懒扎衣和老高。老高这个人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雨中走猫步那位。人挺有意思的,五十多岁,背已经驼了,胃口很差,骨瘦嶙峋,还高血压。老高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碰到一位正骨医生。这位医生姓张,医术挺高超,当时,看到老高这种情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就主动帮老高矫正了一下脊椎。据老高后来讲,当时就觉得人挺直了,精神上来了,从来没这么舒服过。老高很机灵,忙问张医生,是否从此可以挺胸做人了?张医生告诉他,想挺胸做人,有两个办法:一是你经常来看我,二是或者你去学太极拳。老高一合计,张医生诊疗一个病人2000元,虽说成了朋友,但也不好意思老是去揩油,还是学太极拳吧,就这样,老高开始学太极拳了。我就是因为学太极拳认识了老高,一来二去,我和老高成了很好的朋友。遇到李老师这样的老师,我自然向老高极力推荐,于是老高也跟着李老师学起了武式拳。  老高脾气有时候挺撅的,不撅也不会雨中猫步了。他明明高血压,就是不愿意吃降压药。他告诉我,经常就是晕晕乎乎地在打太极拳。差不多一年以前,师妹懒扎衣寄来一张碟片,是李老师近期打拳时摄制的,里面有老高的身影,身体挺拔,动作流畅,显然功夫比我离开上海时又进步了!赶紧打电话祝贺一下,电话里老高告诉我一件事:前一阵子有一天,路过家门口的菜场。上海的菜场边、公园门口经常有人免费给中老年人量血压,顺便推销点保健品。大概那个量血压的摊位提醒了老高的太太,她突然问老高,最近好像没听到你说头晕嘛?老高一想,是啊,好像头不晕了,正好旁边有量血压的,马上量一个,居然正常。老高夫妇不相信,第二天自己去医药商店买了个血压计,一量还是正常。把夫妻两个可乐坏了。  其实高血压这个病,中医从来没有降血压一说。血压高只是一个结果,病因是什么呢?病因治疗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老中医认为,血压高说明身体某些部位缺血,身体自动调节血压以帮助缺血部位供血,应该升压治疗才行,升压了,缺血部位血供足了,血压自然就下来了。而西医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比较直接,血压高么,用各种方法降压就是,于是扩血管的、利尿的各种药片轮流上场。血压是降下来了,可却再也见不到一位可以停药的健康人了。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让各位高血压患者停药,我只是希望大家能从不同角度去看看问题。老高的故事是真实的,他的健康改善不知道是不是太极拳造成的。有一点一定是太极拳造成的:老高现在玩定点发人的游戏是抬手就来。
  老高有一天问我?你背部疼过吗?  我问他怎么啦?一般我是不说自己练功的感觉的,因为不是所有人练功得到的感觉是一样的,我怕误导别人。往往你说一个感觉,那些相信你的朋友在练功时就不注意该注意的地方,拼命找你说的感觉,随后臆想翩翩。自己臆想翩翩也就算了,还要不停地来问你,把你搞得哭笑不得。许多前辈留下的文字很少说练功的方法、练功的步骤,都大谈练成后的感觉及体验。前辈们原意是不错的,让后来者能知道要练成什么样才叫练成。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大家纷纷找感觉,胡乱解释某种感觉,甚至大谈感觉。太极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一个胡思乱想的神话世界,所以有人称太极拳为“臆拳”。不知道这是前辈们的问题呢?还是我们的问题?  老高告诉我,这两天背部像被赤佬打过一样疼。上海话里赤佬就是鬼的意思,小赤佬就是小鬼,现在好像文明程度高了一点,这么说话的人少了。在前面的文字里,我曾经提到过傅宗文老前辈的文字,大家再温习一遍。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我觉得他老人家把练功初期的体验搞混了。背部疼痛是在腰胯松了一点以后出现的。这种疼痛经历过的人应该会记住,那是一种背部肌肉挂下来,被拉长撕扯的痛,同时肩部也会有压下来的痛感。从小练的童子功朋友我不知道,但成年男子练太极拳,只要路走对了,一般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这种痛虽然痛,但只要你一经历你就明白你练对了,你会有一种喜悦。要改善这种痛也很容易,只要你把肩膀往上端就不痛了,我当时没舍得端。这种痛以后会不止一次出现,不过不会疼痛很久,一般一周左右身体就适应了。这种情况每出现一次,虚灵顶劲就会进步一点。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我和老高都痛过,而我们的师妹懒扎衣却没痛过,女人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  说别人描述练功感觉不是最好,我也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感觉,希望不要误导大家。  走猫步的朋友们,疼起来不要怨狮子哦!
  有一段时间,一位朋友教了我人体结构。只要按照他的要领把身体几大块的位置摆到位,对方是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动。挺好玩的,我也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上李老师的课,打到单鞭。武式拳的单鞭跟杨式拳不太一样,两手差不多都是立掌在胸前打开。到定式时,李老师两手搭在我两手上,对我说,肩再松一点,我立刻松了一下肩。李老师又说背上松一点,我立马体会一下背部,再松一下。李老师再说,腰这里松一点,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怎么松腰了,虽然还不能时时刻刻做到,但李老师一提醒我就做到了。做到了以后李老师用力推了上来,推不动了!老高和懒扎衣在旁边看得很兴奋,也上来试了一下。当时,我就能感觉到,对方推过来的力都能传到小腿到足跟这一段。  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才是符合太极拳理论的掤劲。  我们再来看看我前面给掤劲的定义:掤劲就是调整身体,把接触点所受之力,传导到脚底,得到从脚底反作用力回到接触点的能力。严格意义上来说,掤劲在传统太极拳上有两个含义。当它作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之一时,掤的意思就是顶,只是看你用肩臂之力顶还是把对方力传到脚底用地面反作用力顶的区别而已。如果把掤劲作为母劲,八法都有它时,它的概念就是我给的定义,这是一种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掤劲没有固定方向,因为你稍微调整你自身就可以改变反作用力方向。  掤劲如果是一种让力在体内传导的能力,那需要身体怎样呢?我们借用一下电阻的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学过初中物理的话都知道电阻,大概就是一种物质导电能力的描述吧。我没记错的话,自然界物质中,电阻最小的是银,但银太贵了,所以电线都普遍用铜这种性价比高的物质,银一般只用于高保真的音响设备。电阻越小,导电性能越好,导体本身电力消耗越少,而陶瓷这种东西只能作为绝缘体当当配角。把电阻概念引用过来可能不太恰当,但能说明问题就好。人身是有劲阻的,正常普通人,一遇外力,手腕、手臂、肩部一层层阻力就顶上去了,劲阻何其大也。如果能把劲阻减到最小,让来力通过身体推到地面,让地面的反作用力顶住对方,我方一是省力,二是我根本不必比对方力气大,对方在跟自己较劲呢!  那怎样让身体劲阻变小呢?松!只有松才能打通自己的身体,成为好的导体。当然,练成好导体也是需要方法和途径的,很多时候也不是很轻松的。但最难的还是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能不能理解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这一思路,并相信它。相信它就要按照它的思路来制定自己的训练原则以及训练方法。喜欢我文字的朋友都是愿意思考的朋友,如果相信先辈的遗产就争取把自己练成银子,如果不相信,其实做陶瓷也是不错的。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以后我还会给出我信的理由。
  老高的朋友张医生水平挺高的,张医生是正骨医生。我在读书的时候,学校里管类似的学科叫推拿,对于读医疗专业的我,推拿是选修课,虽然选了,手法也学了,没用,那是功夫,不是学会几个手法就能好使的,真正的推拿专业同学每天都早起在练功房练易筋经呢。  张医生很厉害,很多内科毛病,什么顽固性失眠、顽固性便秘啊什么的,经常是手到病除,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最牛的是,有个名叫卡梅隆.迪亚斯的美国妞,据说在好莱坞混,也坐自己专机到上海请张医生正骨。水平高其实也有水平高的坏处,就是太忙了!张医生经常一天要诊疗十来个病人,一般一个病人要弄一个小时,这样张医生连饭也没法好好吃一顿。有一阵子,张医生觉得自己身体吃不消了,两条手臂只能举到比前平举高一点,人根本蹲不下去,一动就大汗。张医生大概觉得自己累倒事小,那些病人以后没人照顾事大,为了长远考虑,决定把诊室关掉,让自己好好休息一阵子。休息下来了,就想到了太极拳。以前总劝别人去练太极拳,现在自己身体这个样子,就指望太极拳能帮自己恢复得快一点,继续救死扶伤了。  练太极拳,张医生自然想到了老高,我因为和老高经常在一起,时间长了,也跟张医生混熟了。张医生有一次跟我讲起一件事,说是有一次,遇到一位客人来正骨,其实就是来推拿啦。那人并不十分魁伟结实。张医生一按下去,就跟那人说,你身体好棒啊!张医生后来跟我说,那个人肌肉一按下去没有硬点,跟手不抵抗,非常有弹性,就像捏雪花牛肉一样。那个人也挺有意思的,说,你是第一个说我棒的人。我去别人那里按摩,他们都叫我多运动。其实我是个攀岩运动员,每天都训练。  在大家脑海中,攀岩运动员是不是都有像史泰龙那样的肌肉?很多时候,我们都生活在错误的概念中。正像《道德经》所说:“上士闻之,勤能行之。中士闻之,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道与“常识”相反,因此普通人一旦听闻,往往不接受,不肯去思考里面的道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所以会“大笑之”,因此,道基本上不是什么大众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人性的原因了,人性是天生不喜欢和自己“逆”的东西,很遗憾,道往往跟人想法“逆”,大多数人一遇到“逆”的想法、事情,不是认真研究,而是去嘲笑攻击,以这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真正的道,都是让人嘲笑的,“弗笑,不足以为道”。  回过头来再说说那为什么电影中都用史泰龙这种类型的演员演攀岩运动员呢?因为真正的大牌导演都是非常了解人性的。大家脑海中都认定这种形象,人家是没必要跟票房过不去的,喜欢就给你呗。所以啊,电影看多了的人,脑子中错误概念很有可能很多哦!想清理错误概念吗?先让太太去买一块雪花牛肉回来捏捏。
  不知道读了我帖子以后走猫步的朋友们走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太容易了?刻刻留意在腰隙,“刻刻”容易做到吗?  如果发现“刻刻”不容易做到的朋友可以再修习一个功法,容易做到的朋友也是可以修习的,这个方法更简单,就是数呼吸。是简单,不是容易哦!  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如果在家里练,楼上不要有人家在装修,家里太太小孩最好在睡觉。是的,安静的环境很重要。  坐下来,当然,再热的天也别坐在冰凉的地上。先把屁股垫高7、8厘米到10厘米,一开始可能需要垫高一点,免得在练功时仰天摔了,后脑勺磕到墙或者地板。坐姿可以双盘,可以单盘,可以散盘,也可以不盘。大部分人可以从单盘坐起,散盘也是可以的。然后双手放在小腿上。背竖直、放松,下颌微收,对了,两眼轻轻闭起来,但不要睡着。定定心,接着就开始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数一,再一吸一呼,数二,一直数下去,数到一百,再从头开始从一数到一百。心里默数,别数出声来,吓着别人。一天最好两次,每次45分钟到1个小时,记住:千万别控制呼吸,一定要放松地自然呼吸。  我们普通人,平时呼吸是一分钟18次,在盘坐时,放松呼吸,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分钟10次,如果您一分钟7次,恭喜您!您已经是腹式呼吸了。如果您能够把腹式呼吸慢慢地、自然地和拳架融合起来,您的进步就会日新月异。不过这算不了什么,再接再励,继续数。按我的经验,数到每分钟3次呼吸,您的尾闾就正了,腰也松得差不多了,如果这时候您的猫步也走到了一定的量(这个量我以后会公布),您的太极拳就入门了。这个门不好入哦!这个入门基本上已经到了太极拳中级的水准,推手时,一般人要把您弄出去已经很不容易了。当然,您练拳时,喘的像牛一样,您硬要说您也入门了,我也是不会反对的。我的要求只对我自己。  这种数呼吸的方法是邓老师告诉我的,后来我网上看多了,知道这叫入出息念,也叫安般念。历史很悠久,在佛陀之前就有了,是修行的共法。佛陀在世时,挺推崇这种修法。如果您开始来练安般念,不要认为是在练气功和内功,而是在做禅定修习,这样,你不但会长内功,而且在修功德,虽只一念之差,结果完全不同。  最早人们修习安般念,数呼吸有数5次,有数8次,一般不超过10次。邓老师推荐的安般念的数法是100次。没办法,现代人学问大。记得我大学有位同寝室的室友,来之外地,有一天晚上在寝室里聊天,他告诉我,以前他们那个地方附近的农村,谁能数到100谁就可以当村长。现在,您数到一万也是当不了镇长的。
  当时在贴吧里介绍猫步时,赞成或者指责的声音不绝于耳。安般念出场,一开始很安静,我还以为是沾了佛陀的光,大家想反对也不好意思开口。后来有人开始指责安般念,觉得这是佛家的东西,跟太极拳没什么关系!我都懒得讲,实在是这些人愚得不行。我前面就说过,这种修法是共法,在佛陀之前就有,只是在佛经里讲得很清晰。  邓老师的这个安般念,数呼吸是从一数到一百,数呼吸有什么好处?眼前的好处是可以训练我们那颗散乱的心,以后的好处以后再说。  事实上,绝大部分练内家拳的人效率不高,甚至摸不进门,很大程度是源于我们不能集中思想。再来看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中第三条:“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身法要合,神意要到,一颗散乱的心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是不敢吹嘘自己练了二、三十年的,练拳年份真说明不了什么,“火煮空铛,到老无成”都是很正常的。按照董英杰前辈文字里的意思:十年太极拳是应该干得过三年外家拳的,不知道我们现在那些练了二三十年的师傅有没有勇气跟外家拳去干一下。  对于初学者、练拳多年功夫不上身者,安般念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我第一次修安般念时,每分钟是8息不到,第二次就每分钟7息,很快呼吸降到了每分钟5息。每分钟5息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走猫步时感到屁股往下一掉,当天晚上练安般念时呼吸就到了每分钟4.5息,第二天早上再坐,就每分钟4息了。那时候,我猫步才走了2万多步。我遇到过一些练太极拳不出功夫的朋友,我把安般念告诉了他们,他们有人回去试了,很多人盘坐数一百都数不下去,更不要说把呼吸降到每分钟7息以下了。对于这类朋友,我建议他们先练安般念,把呼吸降到每分钟7息以下,当然最好能到每分钟5息。可惜基本上没一位朋友愿意这么干,大伙儿还是愿意“火煮空铛”地玩玩太极拳。当时,我身边练太极拳的朋友,只有老高和懒扎衣做了,还做到了。  我再说一遍,如果您开始练安般念,不要认为是在练气功和内功,而要意识到这是在做禅定修习。这样,你不但会长内功,而且以后会有更大的益处。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吴式拳前辈吴公仪先生。几十年前吴前辈上擂台时已经53岁,那个年代的53岁应该可以算是老人了。是什么让一位老人有勇气走上擂台?不会是鸦片抽过量了失心疯吧?很多人看了那场擂台赛感到失望,对太极拳更是失望。说实话,我也不太懂,不过我有个好习惯,我不会只听一方的声音,甚至对于大众异口同声的声音更保持一份警惕,因为我深深地明白:弗笑,不足以为道。今天我们来听听另一种声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
  不错,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理解太极拳的最好的帖子,但太极拳之深奥并不局限于这些,还有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从我拜师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十年经历,你说的这些基本都对,但没有练习拳架3000遍,没有持之以恒的推手练习,真正懂劲是难的,努力吧!  还有,看了一张照片,单鞭,不知是不是你在练拳的,如果是,则你练拳的拳架有些问题,主要是身体不正,用劲不对
  很有意思,学习了
  练安般念出腹式呼吸,在佛经里是不会提的,因为这个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不过,对于我们练太极拳,却是万分重要。有朋友小看呼吸,但是,随随便便用百度搜索一下,你会发现,近代那些太极拳大师像董英杰、郑曼青、李雅轩等前辈没有一位不谈到呼吸的。呼吸是练太极拳迈不过去的坎。  据我所知的传统的杨式拳,是没有单独关于呼吸的训练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过我现在也不太在乎它有没有这种训练。我所知的杨式拳在初期时基本上是呼吸和拳架混合在一起练的。一般会在练到定式时老师帮你纠正姿势,姿势基本正确后,让你默数6个呼吸再站起来,甚至要求回家练拳架也这么练。这种练法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半结合起来练;坏处是,如果练者一开始没有腹式呼吸,就可能一辈子练不出太极功夫。幸运的是,杨家三代个个都是天才,成年后腹式呼吸也没退化掉。  但不是每一位练拳者都那么幸运的,所以用安般念把自己的腹式呼吸先单独调出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腹式呼吸出来后也不要管它,猫步继续走,拳架继续练。有一天,您会发现走猫步时也是腹式呼吸,再有一天,发现自己盘拳架时也是腹式呼吸。到那个时候,恭喜您!基本上就是走上正道了,踏进太极拳大门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无论安般念数呼吸,还是盘拳架,呼吸一定要自然呼吸。再来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第四条(不好意思,我读的书不多,又要把董老先生拉出来示众了):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不则有害无益。  安般念练出腹式呼吸,有朋友一天就到,有朋友三个月才到,甚至有朋友死活练不出来。练不出来怎么办?练不出来更要练,否则后面全是“火煮空铛”。  邓氏猫步、安般念,我推荐的练法都不是传统太极拳的正宗练法。我这个人是不管什么正宗不正宗的。如果在乎正宗的牌子,我可能现在也不知道太极拳是什么。有人嘲笑我不懂传统太极拳,不懂就不懂吧。不过在我看来,现在差不多所有懂传统太极拳的人都不懂太极拳,因为实在是没让我看到,能用太极拳这种训练思想、训练方法,练出能上擂台的人。那些号称练太极拳而上擂台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和散打、拳击并无二致,只是披了一张太极拳的皮而已。我推荐的太极拳是能上擂台的,而训练思想、训练方法和散打、拳击是有本质不同的。虽说不同,但训练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外表相似性,我以后会在《拳架篇》中慢慢道来。  网络时代真好!一上网,想要什么资料基本都可以找到,还给了我这种半瓶水的人晃荡的地方。在网上,可以找到董英杰父子、郑曼青、牛春明等前辈的拳架视频,让大家可以看到前辈们是怎么打杨式拳的。杨澄甫大宗师比较可惜,只留下照片,没有视频。我记得有位老师出了本杨澄甫宗师的拳架照片,赞誉这个拳架是太极拳中的《兰亭序》。我没怎么练过毛笔字,但我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那帖子地位是很高的。估计那位老师自己本人也是练书法的。不过我有个问题:谁会让一个刚学毛笔字的蒙童去练《兰亭序》?那为什么我们差不多每个人练太极拳时,都从《兰亭序》开始练呢?
  大概从2011年9月,我们几个跟李老师开始学武式拳,学到11月,李老师离开上海去了泰国。  李老师差不多每年都去泰国三、四个月。泰国人尊师重道,李老师在那里心情显然很舒畅。要不是惦记着郝少如老师这套技艺在中国留一位传人,估计常驻泰国都是有可能的。在上海,李老师夫妻两个什么都要自己弄。在泰国,房子是学生安排的,还有专门家政人员提供服务,每天早上去完公园就在家里开小灶,教教个别钱多事多的学生。如果有人想请李老师上门教拳,学费贵不说,还要车接车送,并安排李老师吃一顿饭。后来有一年我去了曼谷李老师每天晨练的那个公园,里面挺热闹,八卦、少林、各式太极拳团体都有。一位陪我游玩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公园里,每家练拳的场子都只能收点茶水费和保洁费,也就一个月值人民币20元左右,只有李老师的场子是收学费的。也不知道那些泰国人怎么想的,花这么多钱学这玩意儿干嘛?旁边免费的场子玩玩不就得了!  12年4月份吧,我们几个把一套武式拳学下来了。学的时间挺长,一来是李老师去了泰国四个月,但更主要是我比较笨,拖累了大家的进度。好在老高和懒扎衣都显得不在乎,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不在乎,也许是装的,毕竟每个月是要交学费的。  拳架学完,以为老师会教点别的啥,没想到,又重头开始学拳架。有一天老高忍不住问了一句:李老师啊,什么时候教我们推手啊?李老师说:推手啊!推手不用教的,你功夫出来了,自己就会推的。当年郝老师也就教了我们一个三步半推手,很简单的,以后我一教你们就会。  推手不用学的?这可和市面上大伙儿的认识有点不同啊?杨家还推出了四正手呢,那可是要反复操练的玩意儿啊!我还有幸跟正宗传人学过了。到这儿,居然李老师说不用学,我是有点儿惊讶了。  先不管那么多了,我们先来看看郝少如老师演示的武式拳三步半沉闷无比推手,以后操练不操练推手以后再说。  对于李老师的话,当时我们都将信将疑,毕竟我们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哪那么好糊弄!时至今日,我们都深信不疑。李老师到现在都还没教推手,但老高和懒扎衣定点推手都是抬手就有。女性是有点神奇的,老高好几次跟我电话聊天时都很疑惑:我们那个师妹推手时,怎么发劲可以做到那么脆?我亲切地告诉他:女人是特殊材料做的,你不知道闫芳大师也是女的吗?
  多发点图片。喜欢看。视觉世界。
  在继续讲故事前还是再插一段讲讲呼吸,呼吸实在太重要了。呼吸一定要自然呼吸,无论是修安般念还是行拳架。有朋友提到是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如果是自然呼吸,就不用管什么顺逆。事实上,在我经历的朋友中,练出功夫的,有人是顺腹式呼吸,有人是逆腹式呼吸,有一段时间我也迷茫:到底哪种更高级?  有一次跟一位高人讨论到这个问题,他说,什么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练到高处是不呼吸。我恍然大悟,因为我身边就有人修安般念到呼吸停止地步的。我现在这样理解,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就像有人左撇子,有人右撇子。好像没人说右撇子吧?如果没人说右撇子,那左撇子这个词就有歧视含义。还是说,有人左利,有人右利。不过左利的人少一点,在中国,左利的小朋友从小被爸爸妈妈修理,都修理成双枪老太婆了。在加拿大这里,用左手写字的人比中国多多了,这里还是原始啊!  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就像通往同一目的地的两条路,走过去是一个目的地,不走过去就待在各自的路上。每个人在修习时还是按照自然的原则往前走比较稳妥。其实,那些前辈们留下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让习拳者自然呼吸,最多就是说深长缓慢呼吸,而没有说顺还是逆腹式呼吸,所以说,还是现代人学问大呀。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我那位武式拳师妹懒扎衣。懒扎衣在一家外资企业做管理工作,原来好像负责市场那一块,做市场那块要满世界跑。后来爱上了太极拳,跟公司提议,现在好像做人事工作。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只关心跟太极拳有关的东东。她原来在易太极那里学拳,后来被我骗到李老师那里学拳。其实她也不是很用功,还是经常满世界瞎转悠,一会儿台湾,一会儿美国,拳都不是天天练的。有一次,看到她说要下决心好好练,说加量:每天早上三趟,晚上再练一趟。我听了差点没晕过去。就这个也叫加量?虽说练得随随便便,可功夫进步确实快。要说太极拳长进快也就算了,连其它的技术都涨。  我这位小师妹爱好多,平时有空还爱去游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剑奇谭大师兄小师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