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卫气不足用哪个空位好

名医论方-二十二、补气-补中益气汤方论
您的位置 :
> 名医论方 二十二、补气
名医论方 二十二、补气
补中益气汤方论
本书全文检索: &
&&&&&&&元·李
杲: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最多,、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以引之,引、、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 诸甘辛为用。口干嗌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挽①。挽者,心惑而烦闷不安区,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和之。少加,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扰不止,少加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淫心乱,以安神丸镇固之则愈。(《内外伤辨惑论》)&&&&&&&明·吴
昆: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芪、归、术、,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之升生也。用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明·赵献可: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东恒创立此方,以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必伤者多,外感者间有之,纵有外邪,亦是乘虚而入,但补其中益其气而邪自退,不必攻邪,攻则虚者愈虚,而危亡随其后矣。倘有外感而内伤不甚者,即于本方中酌加对证之药,而外邪自退。所谓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也。至于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胃中阳气自虚,下陷于阴中而发热者,此阳虚自病,误作外感而发散之,益虚其虚矣,为害岂浅哉!心肺在上,肾肝在下,脾胃处于中州,为四脏之主气者,中焦无形之气,所以蒸腐水谷,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气,又为脾胃之主,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是方盖为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使由右腋而上,用使由左腋而上,非借参、芪之功,则升提无力,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明·张景岳: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矣。然补阳之义,亦有宜否。如治劳倦内伤发热,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
疟及脾气下陷等症最宜。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无邪大虚者,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寇宗太极言五劳七伤大忌,而李时珍以为不然。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性味苦寒者,断非扶阳之物。故表不固则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补中益气可以补虚,不知几微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明·傅仁宇: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是方、、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气,气味皆中,故足以补中所气。甘而微燥,故能健脾。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赖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清·柯
琴: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芍药驱风而泻木,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凌于中气,用参、术、补土以制水,佐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降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护皮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以补之;炙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以健脾;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东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加、,便是调中;加、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正是医必有方。(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陆丽京: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销竭,或是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陈士铎:人有气虚,气息短促不足以息,与劳役形体气急促者迥殊。懒于言语,饮食无味,身体困倦,人以为气痨也,谁知是阳虚下陷,由于内伤其元气乎?夫元气藏于之中,上通肺而下通肾。元气不伤,则肾中真阳自升于肺,而肺气始旺,行其清肃之令,分布于五脏七腑之间;若元气一伤,不特真阳不能上升,且下陷于之中,以生热矣。此热乃虚热,非实热也。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故必用甘温之药,以退其虚热。然而单用甘温以退其热,不用升提之味以挈其下陷之阳,则阳沉于阴,而气不能举,虽补气亦无益也;即升提其气矣,不用补气之味,则升提力弱,终难轻举其气也。方用补中益气汤。……李东垣一生学问,全注于此方,妙在用、于参、术芪、归之内,一从左旋而升心、肝、肾之气;从右旋而生肺、脾、胃、之气,非仅升举上、中二焦之气也。(《》)&&&&&&&清·王子接:气者,专言后天之气,出于胃,即所谓清气、卫气、谷气、营气、运气、生气、阳气、春升之气、后天三焦之气也。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东垣以后天立论,从《内经》营者温之,损者益之。故以辛甘温之剂,温足太阴、厥阴,升足少阳、阳明。、和营气以畅阳,佐引少阳清气从左出阴之阳,、实卫气以填中,佐引春升之气从下而上达阳明,运卫气,和营气。原其方不特重参、芪、归、术温补肝脾,义在、升举清阳之气,转运中州,故不仅名补中;而复申之曰益气。(《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泰林:补中益气汤原为外感中有内伤一种者设,所以补伤寒之未及,非补虚方也。今人于外感中毫不敢用,而于内伤辄任意用之,则失东垣之遗意矣。虽曰补气而非发汗,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气虚
疟及脾气下陷等症,则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中气衰弱者,则升、柴之属。大非所宜。虽升、柴能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设或无邪,宁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夫东垣之方,无论内伤、外感,一概以升提中气为主,想当时司天运气使然尔,今则不可不审也。(《王旭高医书六种·医方证治汇编歌诀》)&&&&&&&黄承昊:《内经》云:阳密乃固。阳密即腠理密矣。此气盖本于胃而主于肺,故胃充即卫充;肺虚即卫虚。益气汤以甘温养胃中生发之元气,以升、柴提下陷之清阳,清阳上升,卫气自实,汗不敛而自固矣。又谓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汗乃大泄,故先以参、术壮其脾,使土旺金生,则腠理自密,而汗乃
。盖养胃助脾,即所以补肺大母,而充固卫气,无他法也。(《六醴斋医书·折肱漫录》)&&&&&&&清·张秉成:人身中真阳之气,虽藏于两肾之中,然自有生以来,莫不藉脾胃以为充长。故东垣发脾胃论,言之最详。若脾胃一虚,则阳气生化之源衰少,且所以为之敷布而运行者,亦失其权,于是阳气下陷,卫气不固,则外邪易感。但此等寒热,皆邪少虚多之候,自当补正以御邪,若因表证而仅用表药,则失之过矣。方中参、术、,大补脾胃中气,恐补药多滞,故加以宣利之。益卫气而达表,和血脉而调营,升脾胃之清气,从右而上,以达于表;升肝胆之清气,从左而上,以达于表。加之姜、枣和营卫,开腠理,至津液,御邪扶正,两者兼优。此东垣治营倦内伤之法,假之以治外感者也。(《成方便读》)&&&&&&&今·盛心如:阴为中之守,阳为气所禀,中虚则阴无以守,而阴火上乘于阳位;气弱则阳无所禀,而阳气下陷于阴中,于是热渴烦汗,头痛喘乏诸症作矣。表症则颇类外感,而中气虚弱则不宜发汗,故东垣遵《内经》营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制补中益气汤以治之。俾中气足,阴阳平秘,而自可热退;营卫和,肌腠宣扬,而自得汗解。开后世甘温退大热之一大法门,实亦脱胎于仲景建中之意也。惟建中为营虚血少,营出中焦,血生于心,故用芍药以补其营血,饴、枣建中以养营,姜、桂强心以生血,调和于其间也。此症为中虚气弱,故用补中气之虚,益元气之不足,泻心,使食气之壮火转为生气之少火。和血,养卑
②日损之营阴,以配烦营之亢阳。气馁于中,升降失司,用以运之;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以理之。、轻清宣达,升其下陷之阳气,阳气升而阴火自还,复于本位。更以姜、枣调和营卫。所以异于建中者,一则心阳不宣而用,一则脾阳下陷而用升、柴。(《实用方剂学》)&&&&&&&【注释】①
(men瞒):烦闷。&&&&&&&②卑
(die碟):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卑
,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
中医古籍全文检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迅速联系本站,本站核实后将尽快移除!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CopyRight (C) 2009 版权所有 &&站长信箱:&&→ 卫气不足是指人体那个部位?要怎样补
卫气不足是指人体那个部位?要怎样补
健康咨询描述:
卫气不足是指人体那个部位?要怎样补卫气不足是指人体那个部位?要怎样补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7个回答2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擅长: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血液病,胰腺炎,胆囊炎,心脏病
帮助网友:10228称赞:23
&&&&&&病情分析:&&&&&&你说的情况考虑是指肺气&&&&&&指导意见:&&&&&&建议可以用玉屏风散治疗,或是补充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
早上说话声音小,好象提不起气来一样,请问要怎样才能调好?
06:16医生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2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问下,吃什么补心,吃什么补血,吃什么补胃,吃什么补肾,吃什么补肝?_百度知道
问下,吃什么补心,吃什么补血,吃什么补胃,吃什么补肾,吃什么补肝?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治疗学术语。补气养血通乳。黄芪加水过量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薏米,动辄喘促、白术。以后每天可在饭锅上蒸一次直至吃完为止,如补肺气,气血得以化生、补中益气汤,怕风自汗为主症、补气健脾益胃-参枣米饭。作主食食用。肺主气。将火麻仁、桂圆。每日1剂分2次服食每次服后食金橘饼1个、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补气养血通乳-归芪鲤鱼汤。常用药物有人参。将当归,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大枣泡发煮半小时捞出汤备用糯米蒸熟把枣摆在上面再把汤液加白糖煎熬成黏汁浇在枣饭上即可,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补脾气:生黄芪、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粥。指有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佐餐食用。 中医补气食疗 1,神疲倦怠。系补法之一、薏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个糯米30克、补气养血-黄芪阿胶粥,助健运、荔枝各50克三七粉5克食糖过量。每日1次温热过量食之。临床上具体使用补气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火麻仁10克芝麻5克栗子粉50克玉米面50克:鲤鱼1条(约500克)当归15克黄芪50克,不宜使用本法:黄芪15克阿胶10克粳米30克、补心气。 5。每日或2日1剂随量饮汤食肉:兔肉250克黄芪60克川芎10克生姜4片、补气益胃-黄芪补胃枣、补气健脾利水消肿-加味黄芪粥。每日2次每次1汤匙沸水冲化、肾气丸等、脾二脏相关,固表敛汗、肝阳上亢、黄芪、补肾气等、补气行气润肠通便-芪香蜜营膏。3个月为1个疗程。将黑枣。常用人参:①肝火、党参。 10。 2、党参、补气润肠通便-麻仁栗子糕。将黄芪。每日1次温服、芝麻打碎与栗子粉。作点心服食。连服2-3个月、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川芎、甘草等:大枣。兔肉切块去油脂用开水氽去血水然后与黄芪,代表方剂有补肺汤、补气活血通络-黄芪川芎兔肉汤、白糖。 4。 9。补气养血。瓷盆不加盖旺火蒸3小时离火。将鱼去鳞及内脏花切其肉肉上覆盖姜丝置于鱼盘中上笼屉蒸10~15分钟取出用油加佐料炝锅兑入糖醋用稀淀粉勾芡浇于鱼体上即成。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四君子汤。 8。将大枣放砂锅中加水过量烧开后小火煨5分钟再加入其他各物煮沸用小火煨10分钟加食糖调匀即可,食欲不振。将党参;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 6。②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时加蜂蜜一倍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黄芪、补气化湿散瘀解毒-糖醋清蒸鱼,大便泄泻为主症,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又称益气。 7:青鱼1段(约500克)米醋50克。每日午饭和晚饭后吃黑枣5个喝芪枣汁水半匙;中焦脾胃受纳水谷、白术、橘皮放入大瓷盆中加白糖3匙熟猪油1匙黄酒2匙拌匀,脾气健运、黄酒过量、生姜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过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故气虚多与肺。肺气虚以少气懒言:黄芪300克木香45克蜂蜜过量、玉米面;用四君子汤。饮汤吃肉、黄芪、黄芪用纱布包后与洗净的鱼同煮。黄芪水煎取汁用药汁煮粳米为粥烊化阿胶兑入粥中、山药、补气健脾活血补血-糖枣荔圆:党参10克大枣20个糯米250克白糖50克。 3、木香加水过量煎煮、过量红糖拌匀以水合面蒸成糕:蜜炙黄芪60克橘皮10克黑枣1000克猪油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专注于亚健康的调理和治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咽干喉疼、清热镇静的作用,作为医疗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高血压患者,如有头晕目眩、养血生肌。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减轻症状冬天吃什么水果对皮肤最佳 冬天吃什么水果好 冬天吃什么水果有利身体健康
冬天吃什么水果对皮肤最佳 冬季气候干燥,梨有生津止渴。中医认为,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要数梨和甘蔗了。
冬季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咽干燥不适,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润肺去燥等功能,常常使人感到鼻、肝硬化患者来说。所以、清热降火,心悸耳鸣者、止咳化痰、小儿风热,梨还有降低血压,润喉去燥的水果,最适宜于冬季发热和内热的病人食用,对于肝类,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经常吃梨。尤其对肺热咳嗽,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玛卡补肾!
吃啥补啥!
你这种情况直接去医院。
补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医所说的人的气怎么补?_百度知道
中医所说的人的气怎么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属补法。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所致,临床表现出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临床上具体使用补气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②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又称益气。指有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肺气虚以少气懒...
对于气虚体质者,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进行调养。一般来说,应选择补气的食品,如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黄鱼、比目鱼等。这些食物有很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但食用的量不可过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餐,也可以配合药膳,效果会更好。1、金沙玉米粥 玉米粒80克,糯米40克,红沙糖40克(玉米和糯米要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至软熟,加入糖再煮5分钟即可。因为玉米中含有抗氧化剂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所以,此粥对气虚体弱者强身健体有好处。2、山药桂圆粥 山药100克,桂圆肉15克,荔枝肉3个,五味子3克,白糖适量。把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将山药片、桂圆、荔枝肉、五味子同煮,煮好后加...
本草纲目说:人参、牛肉之属均能补气。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转)&&
23:45:45& 浏览次数:44927次& 回复次数:90次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 && &&&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饮酒漏风,汗出如浴。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心虚,神不安谧。肾虚,元府不闭。肝脾虚,精血久耗。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3、《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4、《医学纲目》中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6、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7、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幼科发挥·诸汗》言:“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拔罐加艾灸法治疗
  一般选取神阙、涌泉、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先取俯卧位暴露背腰部,将罐拔于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上,留罐各3至5分钟起罐后另患者翻身至仰卧位,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持灸用艾条将点燃端对准神阙、涌泉穴位处,艾条点燃端与施灸局部皮肤的距离以5至15厘米为佳,以局部温热但不致烫伤为度施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一次。涌泉、肺俞、膏肓俞、脾俞四对穴左右隔日交替施术;神阙、大椎两穴每日必取。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其穴居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地位,在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调节功能有关。
  肺俞、脾俞为肺、脾二脏在足太阳经上的反映病症接受刺激的两个点,有固标健脾、调和营卫、补气生血的作用。
  膏肓俞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是常用的保健要穴。《千金要方》曾载:“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常用的保健要穴。具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的功效。
  神阙又名脐中,有温补元阳,强健脾胃,复苏固脱之效。神阙灸法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如《类经图翼》所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诸法共用起到固标敛汗,调和营卫,是阴阳达平衡的最终目的。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自汗论
  伤寒指掌自汗论
  1、伤风则恶风自汗.
& & 2、伤湿则身重自汗.
  3、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
& & 4、湿温则妄言自汗.
  5、风温则鼾眠自汗.
& & 6、柔痉则搐搦自汗.
  7、阳明则潮热自汗.
& & 8、劳倦则身倦自汗.
  9、亡阳则漏.不止自汗,阳明胃土虚,中寒,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淫盛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
  医医病书自汗论
  有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他法概不知之。
  1、伤风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召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枝,术甘。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双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枸杞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即盗汗,治以介类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纳之气。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
  自汗: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
  盗汗:五倍子,研末,稀米酱调合敷脐,两次愈。
  自汗、盗汗:生牡砺,研细末,掺有汗处,3次即止。
  自汗:何首乌20克,研细,本人唾液调糊状,敷脐。
  盗汗:黄柏,研末津调敷脐。
  自汗:五倍子20克,研细末,水调糊状敷脐。(本草纲目)
  自汗:黄芪15克,白术、防风各9克。本方益气固表,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汗出。
  《日华子本草》曰:“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带露水的桑叶适量,放瓦片上焙干,研末,米汤调服,每日1次,每次6克,连服5次,治小儿盗汗。
  泥鳅用油煎至焦黄,水煮汤服,治小儿盗汗。
  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中药疗法
  1、用中药牡蛎散及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药物组成:煅牡蛎30g,黄芪60g,麻黄根10g,防风12g,白术10g,浮小麦30g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个疗程。
  方药解析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合用固表敛汗止汗,主治气阳不足之自汗、益汗、心悸、气短、乏力、体倦。
  自汗症名出自《伤寒论·又辨太阳病脉症并论》,《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漫漫自出者名曰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同时伤风、中暑、伤寒、瘟病、霍乱等各种病症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总之,自汗虽有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为外,而为固,则自汗云。
  汗法位八法之首,而病其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方中用黄芪固表止汗、防风解表而助黄芪固表之功,白术健脾除湿益气,麻黄根吸敛止汗,二方合用共同达到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2、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主要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在实际应用中因其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因而成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
  药物组成:黄芪12 g,白术12 g,防风6 g,乌梅15 g,五味子10 g。汗出较多者可加用煅龙牡、浮小麦、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阳虚易反复感冒的患者酌情加用桂枝、白芍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气虚证见气短乏力、精神欠佳者加用党参、黄精、当归,夜寐不安者酌加炒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为1疗程,症状较重者可连续服用3-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维生素B族常规剂量治疗。
  自汗证,现代医学主要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机能低下有关,治疗手段单一,仅用谷维素、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一般。而用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施治,效果较好。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物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且黄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并可培土生金,《神农本草经》曾谓白术有“止汗”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明显提高血清含量,抑制代谢活化酶以及降血糖、抗菌、保肝,升高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抗肿瘤的作用。2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芪、术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加之以五味子、乌梅为伍收敛固涩,亦无过汗之偏。诸药合用,使补中兼疏,散中寓收,效果显著。方中药物安全、可靠,且玉屏风散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多项免疫指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疗,随证加减,药证合拍,疗效理想。
  3、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
  穴位注射也称水针或穴位封闭,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治疗作用。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58例。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嘱患者平卧,双腿屈膝,取左下肢足三里穴,消毒局部皮肤,用2~5 mL注射器连接7号针头,抽吸黄芪注射液2 mL,以右手执笔式快速垂直刺入皮肤1~5寸左右,得气(患者有困酸、沉胀、麻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及术者有手下沉紧感)后,捻转针头,刺激10 s左右,回抽无血可缓慢注入药液,拔针后轻按针眼。同法取右下肢三阴交穴注入黄芪注射液2 mL。隔日取右侧足三里、左侧三阴交,如此反复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气虚自汗乃是由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所致。黄芪是益气固表止汗代表性药物,对于康复期体虚自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足三里强身保健,健脾益胃,调气和血;三阴交健脾化湿,养阴降火,益肾调经。加上黄芪药液的作用,使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营阴内充,使汗出失调得以控制。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通过针刺腧穴及药物的双重作用,配合恰当的整体护理,方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疗效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卫士你好:穴位注射法我亲自体验过,以前在一老中医那里看过病,他也是用这个方法,但是不知道用的什么药,两腿足三里各打了一针,还有背上也打过一针,以前不知道是什么穴位,那个痛啊!一针下去,痛得我直冒汗,幸好只有几钞钟,回到家里还是痛,但是没有打针时的那样,躺在床上休息了几个小时。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
  5、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6、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奇疗妙方-茶疗
  1.绿茶1克、麻黄根6克、麻黄根洗净、滤干,茶叶预先放在茶杯中,将麻黄根到入小钢精锅内,加冷水半碗,用中火烧开后,立即将麻黄根和沸水一起到入茶杯中,加盖5分钟后可饮用。头汁不要完全饮尽,略留余汁,再冲再饮,直至冲淡为止。用于夜间盗汗、自汗。  
  2.红茶0.5-1.5克、枸杞子5-10克、食盐10克,先将盐炒热,后加入枸杞子炒至发胀,筛去盐,取枸杞子备用。加开水400-5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饮。或直接用枸杞子加水500毫升,煮沸5分钟后加入红茶饮用,每日1剂,分3次饮用。用于潮热盗汗。 
  3.红茶2克、糯米50-100克、水600-800毫升。水烧沸后,加入糯米,待米熟时再加入红茶即成,分2次温服,每日1剂。用于气虚自汗。
  奇疗妙方-酒疗
  1.鳖1只取血,以热黄酒适量冲服,当日服完,连续服。用于盗汗。 
  2.豆鼓250克炒香,用米酒1000毫升浸泡3天,每次饮2匙,每天2次。用于盗汗。 
  3.泥鳅250克洗净,加适量米酒炖服。用于盗汗。 
  4.白人参30克、白酒500毫升,将人参装入纱布袋内与酒同煮,然后封固7天即可。每次饮1小盅,每天早晚各一次。用于中气不足而引起的畏寒、动则气喘、自汗乏力、面色黄白少华者。 
  5.牛、羊脂适量以酒化服之。用于汗出不止。
  自汗的穴位治疗  
  中医里称之为自汗,是由于心包有积液。这样的人,脉象一定是沉脉,有早博,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早晨起床时脸有点浮肿,指甲一般有月牙。生活中往往有点不太愉快的事情。解决的方法与检查的方法一样:
  一、背上的膈俞穴压上去很痛(有闷气在里面),经常去压这一个穴位可以宽胸开膈(在督脉旁开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点,摸上去比较鼓出来的地方),每穴二分钟。
  二、脚跟外侧脚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个昆仑穴,压起来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压二分钟。
  三、举起双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压在乳头外侧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经的天池穴。每天压的时间要长一点(5--10分钟),压这个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积水,心包里的积水越少,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
  四、压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经的募穴),也要较长时间,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书角去顶在那个穴位上(5--10分钟),也是去除心包的积水。胸闷的现象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做一周就有效,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可以好了,当然不包括再次生气。
  卫士你好:今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的时候开始出冷汗,按照上面的方法按压膻中穴,然后发现按压膻中穴附近的胸骨时有痛感,我就把有痛感的区域全部按了一遍,几分钟后,汗出现象减轻了许多。
  五、按摩合谷、复溜、阴郄
  复溜穴距内侧踝骨中心约两指宽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六、表虚不固的按摩方法:
  证见以自汗为主兼有盗汗,出汗遍及全身,动则更甚,面色少华,食少,四肢欠温,平常反复感冒,舌淡少苔,脉细弱。治疗应固表敛汗。
  1、清肺经: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时,由指根推向指尖约100~300次。具有固表实卫,收摄止汗之功效。
  2、运太阳: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操作时,术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具有疏风解表,调和阴阳之功效。能启腠理津关,调整人体汗液。
  3、揉肾顶:肾顶穴位于小指顶端。操作时,按揉此穴约100~300次,具有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证。
  4、擦风池:风池穴位于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操作时,来回擦此穴50次。能益气固表,预防感冒,醒脑明目,具保健之功。
  七、阴虚火旺的按摩方法:
  证见潮热,盗汗,烦躁,形体消瘦,口渴喜饮,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紫滞。治疗应养阴清热。
  揉二马: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擦涌泉: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运内劳宫: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卫士你好摘自《针灸密传》里面的其中一段。
  汗症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汗症辩证
  汗症之宜讲也。人以为发汗亡阳耳,谁知亦有发汗亡阴之祸哉。大约汗症多是热,而阳气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动以汗出亡阳为辞,不知阳生于阴,阴气不能固,而阳气始能外泄,亦有阳气不能收,而阴气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其阳症若何?身必发热,口必发渴,两目必红赤,痰如黄块,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脉必洪大而数,按之必有力而击指,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见水而入,皆是阳症之汗也。然阳之中有实有虚,又从何而辨之?汗出而身凉者,为虚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凉者为虚。虚者口舌必滑,苔为白苔者虚也,若见黄苔与灰黑之色与红赤之色,俱是实邪之火。如此辨症,断断不差。虚者宜用补阳之味,三黄之汤多加黄芪,清中补之最妙。若实邪之汗,非石膏汤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阴虚发汗,人最难知,医方亦无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后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无苔,或夜有汗而日无汗,或动有汗出而静无汗,或饮食有汗而平时无汗,或身有汗而头无汗,皆是阴虚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统治之,无不神效。此方之妙,妙在补气之味而加入于补血之中,少加桑叶、五味以止汗,故阴气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凉之味以止汗,汗虽止而正气消亡,非胃气之寒,即脾气之坏矣。论理人参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伤人之贫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万世之人,故不以难者强世人也。
  黄芪三钱当归五钱桑叶七片五味子十粒白芍一两生地五钱麦冬五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盗汗。
  阴虚:知柏地黄汤。秦艽别甲汤或大补阴丸。
  气阴两虚:生脉饮。
太好了,先收着,谢谢了!
小孩睡觉盗汗,背的上半部到颈出汗,颈部最多!
好好学习一下
学习并收藏了
我小孩也是睡觉时出汗,主要是背和颈部还有手臂,胸脯反而很少,一个小时后就停。我分不出是哪一种类型盗汗,舌尖有点红,大便正常,小便味重。脾虚,脸色黄,偏瘦,版主可以帮我辨别一下吗?谢谢。
好好宝宝 发表于
我小孩也是睡觉时出汗,主要是背和颈部还有手臂,胸脯反而很少,一个小时后就停。我分不出是哪一种类型盗汗 ...
舌苔什么色?嘴唇什么色?会经常口干想喝水吗?喜欢喝热水冷水?手脚一般是热是凉?精神好吗?
shikenfun 发表于
舌苔什么色?嘴唇什么色?会经常口干想喝水吗?喜欢喝热水冷水?手脚一般是热是凉?精神好吗?
您好,不好意思,现在才上网。舌苔中间白色,有点厚,舌尖有点红。我已经煎了芦根水和什么三焦仙加鸡内金(我没有说错吧)给他喝,胃口好了一点。平时喜欢饮凉水,吃冻东西,手脚一般凉,而且很多汗,手脚有汗摸去粘乎乎的。精神还可以,晚上睡觉多梦,白天多动,。一动就出汗。
本帖最后由 shikenfun 于
08:42 编辑
好好宝宝 发表于
您好,不好意思,现在才上网。舌苔中间白色,有点厚,舌尖有点红。我已经煎了芦根水和什么三焦仙加鸡内金 ...
我看了你说的,我又翻了你以前的贴子总觉得孩子是阴虚内热,但是阴虚的孩子多数手足心也热,可你又说孩子手一般是凉的,脸色也不红,知道是以前用药太多把寒气压在了体内,形成“冰包火”的体质,这种体质有点麻烦,因为他有寒,所以动不动就感冒,还不能吃凉的,又因为有热,所以不能吃热的东西,一吃就上火,还老是喉咙发炎。所以现在不仅是盗汗的问题,要全面调理好了相信盗汗也会好的。
首先每天热水泡脚,一个星期用一次艾叶。艾叶是好东西,即可以去寒又可以引火下行,但是用多了泻气,所以每周一两次就可以了。然后按涌泉穴三百次引火归元。平时也可以不时搓一搓孩子的四肢,从根部往手指脚指,把热赶到四肢去。捏脊希望能坚持下去。还有可以不时艾灸或黄豆炙关元,我开始也想这会不会引起上火呢,后来一想,关元是下焦即可以引火下行又可以增强体质,以上都不要灸,像中脘是中焦但宝宝会胃热就不能灸,关元就可以了。
其次孩子是厚白苔还是有积食,焦三仙鸡内金还可以再吃一次。
再次盗汗也可同时治,就是用五倍子粉调口水敷在肚脐,用医用胶布粘住不让它掉下来,晚上贴一晚上,白天取下,连贴一星期,一定要坚持,有些孩子效果不明显。有些妈妈看了开始两天没效就以为没用就不用了。
平时多吃些补脾和滋阴的东西,之前的贴子和短信也说过了,我就不重复了,妈妈一定要坚持,不要以为用了几天没用就以为没效,几年的身体不是几天就能调好的。为了孩子妈妈要辛苦了。
shikenfun 发表于
我看了你说的,我又翻了你以前的贴子总觉得孩子是阴虚内热,但是阴虚的孩子多数手足心也热,可你又说孩 ...
十分感谢版主这么耐心的教导,捏脊我听说冬天不可捏,是吗?那现在我要继续捏下去吗?黄豆炙我也很想做,但是家里没有微波炉,用暖水袋可以吗?还有,我发现他白天手脚很多汗,有汗就冰凉的,晚上就正常,虽然睡着了盗汗,但是手上和脚上却干干的,暖暖的,没有一点汗,就是上半身盗得厉害。每天晚上我都不敢太早睡着,坐在旁边帮他擦汗,等汗少了或没了才放心睡觉。他还老踢被子,一转身被子又被他踢走了,唉,这样真是太累了。昨天晚上帮他按摩了包心经,没有什么效果,今天晚上开始我就用五倍子试一个星期。希望有效果,保佑!保佑!再次感谢版主
好好宝宝 发表于
十分感谢版主这么耐心的教导,捏脊我听说冬天不可捏,是吗?那现在我要继续捏下去吗?黄豆炙我也很想做, ...
捏脊到冬至就不要捏了,暖水袋也是可以的,黄豆也可以用锅炒热。因为你家宝宝脾胃有湿热,而脾主四肢,脾经又是白天活动,主要是上午,你注意一下是不是上午汗多一点。你提醒了我,还可以给宝宝吃赤小豆薏米汤,吃豆喝汤,去脾湿热,可以当早餐吃。孩子爱踢被子就是有内热,慢慢调理应该就会有效了。
shikenfun 发表于
捏脊到冬至就不要捏了,暖水袋也是可以的,黄豆也可以用锅炒热。因为你家宝宝脾胃有湿热,而脾主四肢,脾 ...
用沙锅怎样热黄豆?还有薏米红豆汤可以煮甜吗?他喜欢吃甜的。
&哈,没太多理由。就是够格了,就申请了。
话说,我可以算个兴趣达人。兴趣比较广泛。
好好宝宝 发表于
用沙锅怎样热黄豆?还有薏米红豆汤可以煮甜吗?他喜欢吃甜的。
不是沙锅,就是炒菜的锅炒热。可以放糖,最好不要太甜。
shikenfun 发表于
不是沙锅,就是炒菜的锅炒热。可以放糖,最好不要太甜。
哦,是直接用袜子包好黄豆炒热吧,太谢谢您了!
好好宝宝 发表于
哦,是直接用袜子包好黄豆炒热吧,太谢谢您了!
是在锅里炒热再倒入袜子里,有袜子怎么炒啊。先用袜子包好是适用于微波炉。
shikenfun 发表于
是在锅里炒热再倒入袜子里,有袜子怎么炒啊。先用袜子包好是适用于微波炉。
呀,真是见笑了。
请问一下老师,关元是在肚脐那里吧
本帖最后由 shikenfun 于
11:16 编辑
好好宝宝 发表于
呀,真是见笑了。
请问一下老师,关元是在肚脐那里吧
关元在肚脐下三寸,这个寸是同身寸,就是宝宝除拇指外四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不能用你的手来量,也不能尺来量。如果感觉灸了后上火就暂时不要灸。
shikenfun 发表于
关元在肚脐下三寸,这个寸是同身寸,就是宝宝除拇指外四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不能用你的手来量,也不能 ...
谢谢老师,我会按照您的说法去做的,希望下次有好消息回复你。
&感谢版主,一定要收藏。&
发表回应...
最新话题...
发表于: 15:37
发表于: 17:12
发表于: 13:15
发表于: 14:58
发表于: 14:21
最新话题...
发表于: 10:21
发表于: 01:40
发表于: 12:15
发表于: 09:17
发表于: 09:59
发表于: 11:52
发表于: 13:12
发表于: 22:23
发表于: 20:22
发表于: 22:40
最新话题...
发表于: 09:59
发表于: 00:19
发表于: 14:53
发表于: 23:27
发表于: 10:52
发表于: 11:09
发表于: 10:27
发表于: 07:05
发表于: 23:42
发表于: 17:15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03号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卫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