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教打羽毛球后场高远球球

[转载]李书福:一个“狂人做家”的汽车梦!
他是一个“做家”,不是作家。
作家善于在大脑中激荡风暴,并在笔尖下展开风暴之旅,而他,则更喜欢用手而不是用笔去“创作”。在拆拆合合的动手生涯中,他不仅年纪轻轻,便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而且最终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做家”!他的“做品”数量多得让人吃惊,变化快得让人瞠目,但他却几乎都“做”成功了!这些“做品”包括泥巴做的汽车、废品做的照相器材、自产制冷元件、自制电冰箱、铝制装饰板,以及取名“吉利”的摩托车和小轿车。
这个“做家”,便是浙江台州的“汽车狂人”,李书福。
说李书福是个“狂人”似乎有些贬义,因为这会让人想起某些狂妄自大的“猛男”,或者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但李书福确实说过一些“狂妄”的话,比如“合资就是抽鸦片”,比如“牺牲我一个,清白了中国足球……枪毙也不怕!”;而且,他也确实正在做一件“狂妄”的事??在强手如林的汽车市场中,打造中国汽车自己的第一个民族品牌!
狂么?似乎有点。但见过李书福的人都会觉得这称呼有点夸张。因为从李书福那细腻的皮肤、弯弯的浓眉,眯眯的笑眼和有些俏皮的嘴形上看,他似乎更像一个善良、精明甚至调皮的小伙子。他说话的语速很快,犹如他不停运转的大脑,但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他被“狂”掩盖下的实干本色,和被“狂”歪曲了的“阳谋”人生。
事实上,从洗相片,炼金属,装冰箱,到拆汽车,他的每一步都起始于“做”,得力于“巧”,扬名于“狂”,归结于“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创业元年开始,他便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拓荒“做家”和“宣传家”,他“做”过的每一回,“狂”过的每一次,似乎都伴随着他的“做品”和中国改革“禁区”的激烈碰撞。
当然,所谓“拓荒”,拓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死政策”,所以碰撞太激烈的时候,“做家”李书福的灵魂深处也难免会如“作家”般风暴骤起,让他平添些理性之外的“狂狷”和豪情??他赌过气,骂过娘,拍过案,也写过歌……
如今,碰撞之后的李书福已变得成熟甚至有些狡猾起来,所以这个看似毛头小子式的“做家”做的事便更大了,他做的是有着浓重李氏痕迹的中国民族汽车梦,而这个抢了头牌的李氏汽车梦不论成败,都是注定要写入历史的。因为从吉利开始,才有了奇瑞、中华和比亚迪,才有了这些“搅局者”的存在,才使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完全沦为跨国汽车公司的组装工厂。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拓荒者的灵魂。驾驭这个灵魂勇闯汽车王国后取得的成功虽然拓展了李书福的“星路”,但其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正在考验着这个“原产”于农村的“做家”的智商!
他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么?雄宏的中国汽车梦能否终结作为一个拓荒者的李书福?
&&&&&&&&&&&&&&&&&&&&&&&&&&&
不安分的台州娃
李书福的家乡是浙江台州。台州虽小,但却是人杰地灵。诗仙李太白《天台晓望》一诗,赞的便是台州的标志性景观---天台山。
当年,天台山虽地处中土东南一隅,但其东瞰大海、山势雄峨、峰岭奇秀的景观却已是闻名遐迩。在李白眼里,站在天台山上,便有了“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之感,而“凭高远登览”时,则可看到“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的壮观海景。事实上,台州江山多娇,令人一瞥惊鸿,陶醉的可不单是李白式的文人骚客。千年以来,众多的佛道名门也纷纷来此修身传道,并最终形成了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这台州“特产”的“两宗文化”,而著名的民间活佛、得道高人??济公,便是地道的台州人。
台州人说济公,写济公,唱济公,时代相传,已俨然把济公当成了台州人的缩影。他们感佩济公的济世情怀,欣赏济公的豪放气度,更把济公骨子里那股威武不屈的硬气,当成了台州人的终极追求。当年,一生硬气的鲁迅先生便曾“破例”夸赞过这种“台州式的硬气”!
硬气当然不等于狂气,但以硬气闻名的台州如今却偏偏出了一个“狂人”。他,就是李书福。
1963年6月,“狂人”李书福出生在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中排行老三,加上还有个姐姐,所以实际排名已经是老四了。这一年是阴历癸卯年,李书福属兔。这只“小兔子”降生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所以其儿时便没有了吃不饱的记忆。而且,因为排行靠后,父母兄姊对他都多有宠爱,所以童年的“小兔子”是幸福的、淘气的,但和狂气,却似乎没多少关系。
“当我成长的时候,我家里稍微富了一点,所以我比较幸运的还念了几年书,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因为要劳动,要生活,所以很辛苦。”但“我那时不爱学毛笔字等文化课,经常逃学,说要帮父亲干活……可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工人,一个月能赚30块钱。”李书福眯缝着他标志性“笑眼”,回忆说。那时的他是快乐的,想上学则上,不想上学就设法逃课,或与小伙伴玩耍,或帮父母干活……而他最“不安分”的梦想,便是脱离土地爷的“统治”,当个能赚钱的工人!
在李书福眼里,“家里稍微富了一点”是父母让他上学的理由,而“农活太苦”是他想当工人的初衷。
或许,他是对的。正是由于“家里稍微富了一点”成全了他的小学学业,正是儿时对“农民职业”的“不本分”决定了他后来的道路。但细想之下,李书福又是错的。因为他的话并不能解释自己对“技术活”的一往情深,更不能解释18世纪以来台州地区人才辈出的人文景观。因为只在解放后,光从台州地区走出的中科院以及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便高达22名!对一个仅有百万人口的小地方而言,这个数字倒是足以让台州人在全国范围内“狂”上一把。
这是文化的力量。它就像空气,为人日用而不知,但理论上却甚至能决定你的生死。
李家虽是地道农户,但显然,天台地区浓厚的佛道和商业文化氛围还是影响到了李书福的父母,为他起名“书福”,许便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
事实上,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但台州的父母们对教育尤其是“实用教育”的热忱,却是台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的人文特色。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对实用技能和实用知识的这些关乎“民生”的知识的重视,早在历史上便曾造就了台州文化的许多辉煌。
据记载,世界第一部昆虫学专著《促织经》(贾士道.宋)、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陈景沂.宋)、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陈仁玉.宋)、第一部经济地理书《五岳游草》(王士性.明)和填补我国兽医科学空白的巨著《民间兽医本草》,便都是台州人的杰作。这些著作覆盖甚广,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他们涉猎的内容都与“民生”休戚相关,并没有流于泛泛的“理论”建树和多少有些玄虚的“两宗”佛道。
而李书福似乎天生便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上学后的表现说明,他对一般的读书也同样没太大兴趣。&
“我上小学时,到第三、四节课要练毛笔字,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好练的,就跟老师讲我要回家了,我妈身体不好,我爸很辛苦,我要去跟我爸一块劳动,老师说好的,经常这样。那时候都讲毛泽东思想、都学雷锋,劳动是很光荣的事。”李书福说。
李书福的回忆似乎很轻松,他甚至还说到了他学几年干几年的“好玩”生活。“我上学才上小学三年级就不上了,觉得不感兴趣,就回来,回来以后就干活,干了几年,又觉得挺累的,又想上学,又去上学,就是这样翻来复去的。但后来到中学的时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所以我上了两年中学就上高中去了,高中毕业以后,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都很兴奋,就积极参与到建设的活动当中去。经历比较简单。”
然而,李书福或许没意识到,他的述说既是“文革”期间学校生活的经典缩影,却也是他日后“边干边学”的“做家”生涯的最好写照。&&&&&&&&&&&
儿时的李书福虽然在学习上有吊儿郎当之嫌,但也就在那时,他爱动手的“做家”生涯便开始了。他曾用泥土和竹子做过拉着跑的“小汽车”,曾半夜偷偷摸摸起床,在水盆里把哥哥的用于谋生的胶卷洗成了“白板”,更曾有过用树叶和蔬菜汁,把自认为“不漂亮”的土布衣服染的“一塌糊涂”的“挨骂”经历。
“我并不聪明,那时人家都叫我‘大傻瓜’!”李书福笑着说。然而,正是这些勇敢的“傻瓜”行为,却奠定了李书福后来一次次“试验并突破”的基本创业模式。
我之所以说李书福是“做家”,正是由于他每一次成功的秘诀,都在于“动手”二字。而之所以后来有了“狂人”之称,则在于他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台州人特有的豪气和硬气??他从来不说“不敢”,他小时候可以把哥哥的照相机偷偷拆得七零八落,也可以在长大后把新买的价值百万的奔驰轿车完全拆散,再设法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大奔”!
《木兰辞》中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而属兔的李书福的手脚,也似乎从来没有停过。这是天分,也是文化使然。&&&&&&&&&&&&&&&&
&&&&&&&&&&&&&&&&&&&&&&
总“撞线”的小能人
转眼进入了八十年代,李书福长大了。“不安分”的他尽管曾被人讥为“大傻瓜”,但其实他一点不傻,因为在时停时学的“潇洒”间,他竟也读完了高中,而且“成绩并不坏”!当然,动手干活、赚钱才是他的兴趣,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作。
李书福的第一份工作是搞了一个小小的照相馆。这是他小时候把底片洗成了“白板”的“熏陶”所致,是他哥哥们对小弟有影响的证明。脑袋一拍,就它了,李书福便开始了他摄影师兼个体户的“做家”生涯。
这一年,是1982年,李书福刚满19岁。
相机是最便宜的那种,房子是租的,布景和照明设备都是李书福自己动手用各种“废品”做的。“效果还不错”,李书福笑了,觉得自己很伟大。后来对人讲起这段日子时,他甚至对自己的“人像摄影”技术也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也难怪,上门的生意不断,钞票越赚越多,谁还会怀疑自己的才干和选择呢?
但很快,个体户李书福便遇到了麻烦??他的照相馆被当地公安局盯上了。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对个体经营的限制很多,而照相属于文化产业,是严禁个体户经营的。李书福遇到了他从业以来第一个“准入”门槛,他傻了!
“什么?还让去公安局,那地方不是坏人才进去的么?躲还来不及呢?”李书福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时表情有些夸张,但却正好凸显他当时的幼稚和胆怯。
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回眸审视李书福的创业历程时可以发现,他似乎天生就是为市场经济而生的----他喜欢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销,并喜欢在竞争中证明自己。在他想来,只要不干坑蒙拐骗这些损人利己的活,那么能赚钱的,便都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
幸运的是,他成人后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私营”的买卖正好有了呼吸的空间;而不幸的是,他的创业初期也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发端年代,计划经济那一套还是绝对主流。所以,生性其实很谨慎甚至有些胆小的李书福,却注定要一次次和“计划”发生“惊魂”一撞。
但这一次,他很幸运。正当他为照相和管制“撞车”而愁眉不展冒虚汗的时候,“贵人”却飘然而至。有人提出,他可以挂靠在县文化局,成为县文化局照相馆,而条件则是他需要给文化局交一部分钱。
李书福闻言大喜过望,他二话没说,交钱挂靠,办手续,换牌子,然后,挺起胸膛,继续照相!这回,谁还能说什么呢?照相馆可是文化局的“事业”噢!
就这样,照相馆生意得以延续,而李书福的钱袋也逐渐鼓了起来。
其实,按照如今时髦的词来说,文化局当时的行为实有“寻租”之嫌,但当时的李书福那里会想到这些,他心怀感激,觉得自己真是遇到了大贵人!当时的所谓个体户名不正言不顺,李书福还巴不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呢。
但李书福毕竟是李书福,他有一颗天生不安分的灵魂。而这颗灵魂能够闪光,能够闪“金光”,也正是从这第一次受挫后的行动中才体现出来。
照相期间,李书福蓦然从废品堆里发现了商机,那就是被厂家和别人丢进垃圾堆的镀金镀银镀铜等“废品”。李书福心动了,他想:“如果能应用一些化学知识,把这些值钱的东西提炼出来,自己不就能赚大钱么?”
说干就干。“做家”李书福面对“金银铜铁”,再次毫不犹豫地开始了试验。他请教专家,自己看书,苦心钻研,终于攻克了难关,从废品中炼出了“真金”。紧接着,他租厂房,请能人,雇工匠,成立了自己的个体冶炼厂,并成功地赚到了生平的第一个百万!
到1984年,21岁的“小能人”李书福已经拥有200万的身家,而当时在全国各地流行的,还只是所谓“万元户”的致富故事。
当回顾这段“掘金”经历时李书福这样说:“我们那个地方经商的人不少,但对这种技术活感兴趣或者有研究的不多,我呢,对这种技术型的东西天生有兴趣。”言外之意,是认为他的兴趣帮了他的忙。
诚然,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好老师,李书福作为“做家”,似乎天生喜欢干这种拆拆卸卸、修修补补的“捣持”活儿,但如果只是这样,李书福便充其量是个技术人才而已。这样的人,包括街头的修鞋匠、修表工,也包括实验室的试验员、技术员,甚至包括一些喜欢钻研的高级工程师……但是,李书福的过人之处却在于,他不仅会做,而且是个“做家”??他喜欢动手,但更喜欢动脑,它不仅喜欢动脑,而且更喜欢动赚钱的脑子!他善于从废品堆里提炼出金银铜铁,他更善于从这些提炼出的宝贝中再提炼出“炒票”!
所以,他成功了,几乎成了改革开放后白手起家的最年轻的“百万富翁”。但是,会赚钱显然还不足以说明这位台州“小兔子”的厉害。李书福更过人的地方还在于他的永不知足!
在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并没有和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弹吉他,留长发,穿喇叭裤,开始享受逐渐开放了的“青春”生活。这时的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私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并开始向另一个高峰攀登。他看到了自己的冶炼生意已被别人学会,竞争趋于激烈,于是他的眼睛便开始扫描新的行业,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李书福此时已经隐约懂得了“行业分析”,而一旦“分析”完毕,便以其“做家”一贯的雷厉风行,把分析结果付诸实践。
84年后,电冰箱在中国的城市里开始逐步普及。李书福琢磨良久,断定这个行业的前景不错。于是,李书福依然抛开利润萎缩的“小作坊”冶炼厂,开始学习和研制制冷元器件,并在三个月内成功攻克了冰箱蒸发器技术。他的新产品再度畅销冰箱市场,并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其后,他干脆成立了自己的冰箱生产厂,并向市场推出了“北极花”牌冰箱。
据李书福回忆,他们这个牌子的冰箱当时是很火的,北京的商场里也随处可见。而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八十年代的电冰箱品牌中也确乎有过这样一个国产名牌,但是,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牌子的背后竟是日后名震全国的“汽车狂人”---李书福。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挑战李书福精明的头脑,“准入门槛”这个计划体制下的怪物再次蹦到了李书福的面前。1988年,国家轻工业公布了“定点生产”电冰箱的41家厂商,而李书福的“北极花”榜上无名!这就意味着,李书福的冰箱梦又要和当年的照相馆梦想一样,面临破产了。
“当时我们都年轻,二十几岁,没经验,都不知道国家轻工业部在那儿?!当地政府也找了……但就是感到无能为力。”李书福事后说。
这时的李书福或许才深深感到,自己虽然走的不全是所谓“白专道路”,但却也相差无几。“只管埋头走路”的李书福终于痛苦地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
痛定思痛,他决定去深圳上大学。
&&&&&&&&&&&&&&&&&&&&&&&&
走向成熟的“做家”
&“北极花”冰箱厂是李书家一手创建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提出异议。但1991年,他决定上大学前,李书福却连土地、厂房和设备等一同捐给了当地政府,价值1000多万啊,换回的却只有当地政府馈赠的一份养老保险。当时,这份保险单对李书福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政府对他的一种承认,承认他的劳动成果,承认他的创业价值,承认他没有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路。在那时,这最后一个承认才是问题的关键。李书福对此很“知足”。
“我的理想就是怎么样把这几年的创业成果送出去,只要政府要。送出去以后,我的理想就是要去长见识,要学习,要了解世界,了解下来以后,回来我就要继续干……”谈到理想的阶段性时李书福这样总结他送出冰箱厂时的理想。但事实上,李书福在此所谈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理想”。
这里,李书福所做的只是一种权益性的选择。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时候,“小能人”李书福心里没底了。他没有把握政局的能力,也没有改变政治风云的志向,所以他选择了安全感。这没有错,李书福毕竟不是政治家。但更正确的,是他选择了读书。按他的话来讲,就是“要去长见识,要学习,要了解世界。”
李书福是对的,在完成更大“做品”之前,他这个小“做家”是需要充电了。因为即便在放弃冰箱厂这件事上,他也有过深深的悔意??当他“安全”而风光地把冰箱厂献给政府的时候,“美的”、“科龙”等同样在轻工业部没有“定点”备案的厂商却选择了“有风险”地迂回和坚持,并一直坚持到了拿到许可证,坚持到了21世纪的今天!那时的李书福不懂得“政府公关”,更缺乏把握国家发展趋势的能力。所以,他选择了“逃跑”,选择了深圳大学。
深圳是创业者的天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一座大都市,这座“试验城”见证的正是改革开放的魅力。“做家”李书福来这儿前不懂得改革趋势,所以他来这里读书,还真算是选对了地方。本来么,他对死读书从来是毫无兴趣的。
很快,李书福便迷上了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并以猎鹰般的敏锐发现了难得的商机!
“在上学期间,我叔叔要搞装修,我就去建材市场看了看,发现很多建材都是进口的,价钱贵得不得了!我一看,这东西价钱太高,利润太大,有点不正常,所以我认为生产这个是有效益的。”李书福眼里放着光,兴奋地回忆着。对他而言,发现赚钱的商机永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像人们在《巴菲特传》里看到沃伦手里握着电话,像金花鼠似的两眼生辉一样。
资本增值是巴菲特的生命线,读过《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而发现赚钱商机,也同样是“小兔子”李书福的幸福泉!只不过,巴菲特是“坐家”,喜欢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分析年报;而李书福却是个“做家”,他更喜欢从动手从技术活做起。
比如谈起当年对建材产品的突破,李书福便顿时显得如数家珍,他说:“(建材)技术当时中国都没有,全是外国的东西,我们怎么去解决?这里面要克服很多的技术困难,比方这个铝材,你把表面的颜色要弄得很漂亮,而且在阳光下暴晒又不要褪色……那么宽的铝,这么薄,这个设备怎么弄怎么处理,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点一点把它解决。然后它是会弯的,弯成圆的角,这些技术是极限技术,我们花了很大精力一点一点来克服……”
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接受记者采访的镜头中,彼时彼刻处于回忆状态的李书福,却似乎又变成了一个“小年轻”??他眯着眼笑着,头向前伸着,表情也变得丰富了许多,甚至显得有些顽皮起来。
讲他用自创工艺制作冰箱蒸发器时如此,说起他对铝合金建材的技术突破时也如此。心思机敏的他似乎对技术问题情有独钟。
当然,如果你就此以为李书福只是个能工巧匠或者技术专家,那便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李书福更感兴趣的是技术突破背后的财路,只不过,他喜欢和善于琢磨技术活的天分,让他始终能从“突破”中发掘出别人没有的财源而已。可以看到,从80年代开发出国产的冰箱蒸发器开始,李书福便走上了一条彻底的拓荒之路。那时以后李书福抓的每一个商机,便几乎都是从弥补国内空白作为突破口的。&
深圳之旅,不虚此行,李书福又逮住了建材市场上的空白点。当时,全国仅有两家企业生产镀铝装饰板,且质量很不理想。所以他这次上大学的最大成果,首先便是成立了自己的建材装饰公司,并利用他的“突破”,把建材产品卖得火爆异常。九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住房改革的攻坚阶段,购房家装市场蓬勃发展,李书福搭的这趟“便车”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时至今日,虽然已不是李氏企业集团的主营,但其装饰板年销售额也已达2亿多元,国内市场覆盖率竟达80%以上。
财源滚滚,谁不羡慕?但滚滚财源的背后却需要独具的慧眼。即便是他的对手也不能不承认,李书福的眯缝眼在这方面确实很“毒”。人们习惯于把这种“毒”称之为天赋,就像牛顿能从掉下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其他人不能。
但李书福却并不这么看。在他眼里,果农的头即便被熟透的苹果砸成了青瓜,他也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的。
“我想关键看勤奋,靠不断的实践总结,这是关键,我认为我的天赋是不好的,并不聪明,但我靠的是勤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不怕人家嘲笑……总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件事。”李书福说。在此,李书福谈到了他生产煤气灶等项目时遭遇的一次次失败,并自嘲了自己的愚蠢,但他更强调了勤奋和执著对一个人成功地重要性。对于天赋,他显得不以为然。
即便如此,李书福还是承认了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如,他认为他的成功“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系,就是要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所突破,不但的进入新的领域”。
“你不能墨守陈规,不能故步自封,你只有这样不断的自我否定,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才能与世界同步……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有所创造,你不能说干一个活就永远这么一辈子干下去,那不行,比方家里就是种地的我们就种地……”李书福说。
如今的李书福说起往事侃侃而谈,似乎在总结他的人生感悟。但这些感悟,却正好折射出他当年抉择的思想动因。事实上,正当他的建材装饰公司火爆之际,李书福却再次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拓荒者的超人勇气:他决定进军摩托车市场,并把这个新公司取名“吉利”!
这又是一个李书福不熟悉的新战场,但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战斗,并说出了足够的理由。这次,他做的不仅仅是一次勇敢的拓荒,也不仅仅是一个利润增长点的发掘,更重要的,这次他做的正是他口中的“自我否定”。李书福成熟了,当年的“做家”在那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政策眼光和远大抱负的企业家。
“后来(建材技术)很多人都学会了,到我们这儿偷技术,来挖人了,这些技术就很快扩散开来了,这东西就很便宜了,所以我们也不干了……我们进入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都是新的,都是人家没有做、不敢做或者做不好的,我们去做。”李书福在回顾他1995年决定把主要精力投入摩托车生产时这样说。这说明,李书福仍在做他的技术拓荒梦,他一贯追求的,便是新领域的高额利润,而摊薄了利润的市场是他宁愿放弃的。
这便是李书福最“不安分”的地方。这是他的杀手锏。与我们许多墨守陈规不求进取的国营企业相比,李书福的不安分所凸显的正是民营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所在。
然而,李书福这次向吉利摩托的转型还有更深的考虑。因为他的梦想是造出自己的小轿车,而当时国家的政策门槛却限制了李书福“膨胀”的野心,所以他决定从易到难,“借船出海”。他斥资千万收购了临海的一家邮政摩托车厂,一举获得了摩托车生产销售资格做摩托车的目的,并于重庆嘉陵合作,生产出了“嘉吉”牌摩托车投放市场。其实,对李书福而言,此次“借船出海”,一是为了投石问路,触摸政策底线,二是为了积累经验,等待真正生产汽车的时机。
可以看出,如果把那时的李书福与卧龙岗的孔明相比,摩托车便仅仅是李书福聊以“寄傲”的“琴书”,而他已经学会了韬光养晦,以待造汽车的“天时”了。
与当年把冰箱厂捐给政府的李书福相比,“上过大学”“开了眼界”的李书福果然是脱胎换骨。那一年,他才刚满31岁。
&&&&&&&&&&&&&&&&&&&&&&&&&&&&
“借壳生蛋”的迂回大师
对许多人而言,31岁还只是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事业或许还是个遥远的梦,但那时的李书福已不仅拥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身价数亿,而且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管理等方面都颇有心得了。这就像他当年成为最早的百万富翁一样,在商业运营方面,他永远先人一步,永远显得早熟。当年,他决定投产摩托车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但拓荒的本能还是让他生产出了“全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
“我们是非常大胆的,那时候女孩子开的水泥路上,街道城市上,开的大白鲨、大黑鲨、光阳、山羊都是进口的,我们就是国产,全部国产化,很不错,后来大家就都变成国产的了。”李书福得意地讲着他的又一个“第一”,似乎成功都是信手拈来。然而,谁都知道,1994年的全国摩托车市场格局却是厂家多,市场软。如此,若没有自己的“绝招”,李书福便只能被动地打价格战。但李书福就是李书福,在一番调研后发现,全国摩托车虽多,但却没有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市场切入点,并拟定了详尽的开发战略。是的,李书福麾下已不是小企业式的草台班子,他这个“做家”所做的事也早已上升到需要“战略策划”的高度了。
这一次,他采取的是“筑巢引凤”的策略。为了成功开发踏板式摩托车,他在厂房未造,技术人员不到位的条件下,便红红火火地建起了“专家楼”,愣把来自四川、江西等10多个其他省市的工程技术人员“引”到了吉利。而且他还不顾手头资金紧缺的现状,划出41亩土地,投资4000多万元,安置2500多人住进了专家楼和职工宿舍。
李书福再一次取得了成功。到1998年,他的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便达到35万辆,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走出了国门,把销售触角伸向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李书福的“野心”不在摩托车上。当他的踏板时摩托车吸引了各界眼球之时,他却始终盯着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和国内特许的那些汽车生产厂家。他的目光逡巡着,寻找着突破口。
或许,这种潜藏的欲望是儿时便有的,他从19岁起便左冲右突,拓展着自己的版本,冥冥之中便是为了实现一个汽车梦---把当年一个台州农村娃用泥巴和毛竹做的“汽车”,幻化成“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国产好车”!
1998年,迫不及待的李书福终于找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子。他投资数千万元参股了四川一家有许可证但却濒临破产的汽车企业,并很快打出了“吉利汽车”的品牌。他的口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他的梦想是中国拥有自主开发、自主经营的自己的国产名牌好车。他要让国产的吉利轿车奔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他要独立托起一个古老民族的汽车梦!
为此,李书福打出的第一张营销牌便是超低价。3到5万,你可以买到吉利轿车,而且保证质量,外形美观。
此时的李书福已不仅懂得了分析政策,“曲线救国”,而且更懂得了“政府公关”。他一面“借壳生蛋”,开始生产自己的轻型货车和轿车,而且通过各种场合呼吁打破垄断,加强汽车行业竞争,以及拥有民族汽车品牌的重要??“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多年以后,当李书福回忆起他当年的奔走呼号时,他说的话便更富于哲理味儿了。
“关键是你想做的事是不是符合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不是符合这个社会进步的大方向……这很重要,你不能做一些与历史相违背的,那样你怎么去努力,也很难成功,如果成功也是暂时的。我们从事的是一项正义的事业,我认为我们的理想是崇高的……这种追求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将会对整个汽车工业,对整个中华民族,或者整个中国的工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他说。而针对汽车行业当时的现状,他又表示:“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旧的体制还没有改过来,新的体制还没有建起来,而我们这些想法又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可以实现的理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靠我们不断努力和沟通……”
可以看出,李书福当年完全是有备而来的,这种准备不光体现在技术、人才、场地、设备,还体现在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势的精准把握。在他看来,汽车产业的开放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么,这一天便必然会到来。
事实证明,李书福的判断对了。在2001年,李书福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吉利轿车正式登上了“皇榜”??日,吉利集团生产的JL6360轻型客车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终于榜上有名;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这标志着李书福的吉利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终于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中国最早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从“借船出海”到“筑巢引凤”,再到最后的“借壳生蛋”,李书福完成了从一个成熟的“做家”到高明的“迂回大师”的飞跃。他的眼前展现的,已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
&&&&&&&&&&&&&&&&&&&&&&&&&&&
汽车梦:终点还是起点
是的,小“做家”李书福成功了,如今,他已是堂堂正正享誉全国的企业家。而且,企业家之外的政治荣誉也随之而来,甚至,因为吉利集团投巨资办了吉利大学等民办校园,有人还称他为“教育家”。
这很正常,因为此时的李书福已经超越了企业家的局限,开始真正懂政治了。
这是李书福亲笔写的一段文字,从中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李书福的“政治”眼光??“吉利汽车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去年8万辆的产销规模,但这个进步还不快。发达国家是一年工资能买一辆轿车,美国、日本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能买两辆。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3年都买不起一辆轿车,所以吉利汽车就是要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吉利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人一年收入买得起两辆中国自己品牌的轿车!”
你可以说这是企业宣传,但你却不能不承认,就在短短的一段话里,李书福已经把国家、政府、企业和普通老百姓的现状和未来牢牢地挂在了一起。不仅如此,从这段话里你还可以感动到一个热血青年一样的爱国激情!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是企业家李书福了,而是某位优秀团委书记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段话里还透露了迄今为止李书福最大的成功秘密,那就是他从来都在拓荒,从来是“为别人所不敢为”,什么东西得到了,成功了,李书福便没有了兴趣。这有点像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为这个伟大的犹太人在每次完成了其理论物理学上突破后,都会变得“垂头丧气”,甚至再也不愿去多看一眼原来热衷的东西。正因为有了类似的品质,李书福才喜欢竞争,对他而言,没有了竞争便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也便没有了一个“做家”的生活乐趣。所以,他那段话里还透露了他做人做企业的另外一个秘密----李书福喜欢“阳谋”!他总是把自己置于公平竞争的阳光之下,让别人来学习,来赶超,好“逼迫”自己继续寻找“拓荒”的快乐。
“推动你的事业,更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爱因斯坦如是说。而李书福采取的“阳谋”战略正是他让事业推动自己的一种方式。在某些人看来,这叫“傻”,因为这样会恶化企业生存环境,会摊薄企业利润,会引来攻击甚至陷害。但李书福不这么看,被称为“狂人”就狂人吧,在他看来,这只是因为某些时候和别人意见不同,难免辩论的结果。
基于此,李书福提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广告词“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以一条”鲇鱼“的姿态用低价位向传统的汽车市场发起了有利冲击??鲇鱼冲击的是那些没有风险意识的鱼群,鲇鱼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投身鱼塘,为的就是让鱼塘里的鱼活动起来。作为一个企业家,这是李书福的竞争策略;作为一个爱国者,这是李书福的贡献。前者让李书福的吉林轿车迅速占领了国内低端轿车市场,对夏利、奥托甚至桑塔纳、富康等中低档轿车形成有利冲击,而后者则直接让消费者受益,让原来死气沉沉的国内汽车市场活跃起来。
“国内汽车市场狼烟四起。”有人如此描述吉利冲击波的市场效应。对此,李书福认为,本来,中国汽车的价格就是畸形的,贵得出奇。吉利这样做,一是要让工薪阶层都买得起汽车,二也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低档车价格也并非能无止境地降下去的。
事实上,李书福的“鲇鱼战略”也是有备而来。他的集团公司一是民营企业,二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的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可以让李书福把车价一降再讲,把对手逼到死角,而家族企业的个性化色彩长远看来虽然存在致命缺陷,但中短期看却又其他类型的企业所没有的优势。
比如,李书福的吉利控股便带有浓厚的李氏色彩。首先,李书福强调职工的负责精神,所以他的企业实行的层层承包的作业方式,几乎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台机器都有自己的承包者。“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老板”便是李书福的口号之一。其次,李书福个人的“抠门”在集团内也是出了名的。他穿厂服,睡宿舍,吃食堂,要求吃饭时“三光一堆”(碗光、桌光、地光,残渣入盘成堆),甚至在自己买“门面衣服”时也惊人的“抠门”。有人报料说,李总穿的“皮尔卡丹”名牌衬衫其实是从摊上买的,价值30元!还有人报料说,李总在北京一家小饭馆吃饭,两碗面条人家要30块,急得李总差点跟人家打起来,理由是“一碗面也就值3块钱,你们卖15元,简直是暴利!”
当然,李书福的抠门是有原因的,而且该不抠门的地方他绝不抠门!原因之一是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朴实的公平感,暴利代表盘剥,使他骨子里不喜的东西;原因之二还在于作为企业领头人,他对“上行下效”的巨大破坏力有所忌惮。但是,在该花钱的时候,他绝不是铁公鸡。比如,为了引进人才,他斥资千万“筑巢引凤”,再比如,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他同样斥巨资冠名广东“吉林足球队”,让吉利品牌一夜间家喻户晓。
冠名足球队是李书福企业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足球圈“揭黑”事件中他的“狂放”表现也同样有着“不花钱见奇效”的宣传功效。对这一点,同样冠名了足球队的力帆集团老总尹明善说得很透:“之前或许全国有三千万人知道我们力帆摩托,但冠名足球后,至少能三亿人知道了!”
对此,李书福想必也是心知肚明。后来他退出足球圈,表面上看是因为难以容易中国足球之黑,但实际上或许还有目的达到,或者“投入太大,不划算”的考虑。谁都知道,置身于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之中,李书福身上的压力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作为一个“做家”,李书福的“绝招”是拓荒,是获利后的转产。但如今,在其事业发展到“铸造中国汽车工业的民族品牌”这样一个高度的时候,他的“绝招”便需要“转型”了。这,对李书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
于是,我们看到吉利控股集团在做过低端汽车市场的“鲇鱼”后,又不得不把目光瞄向了中端市场,先后推出了吉利美人豹等中档车型;于是,我们还看到,声称“吉利从来不缺钱”的李书福也把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悄然控股了香港股市的国润控股(0175.HK),并更名为绝对控股吉利汽车,把融资和品牌的触角移向了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另一方面,李书福还在大刀阔斧地完成其四大生产基地(上海、宁波、临海、台州)的整合扩建,并建成了利大学、吉利研究院等“吉利”系列的教学科研基地。
汽车市场是中国工业成就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面窗口,置身其中便意味着李书福趟进了平生第一条水深流急的大河。此时的李书福虽然会随着车市的起伏,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小企业”的滞重,但他依然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坚持着,尚显得坚韧而且从容;但如今,他已经“不小心”驶入了风光旖旎但却险象环生的那个著名的海---股海,他还能举重若轻地下继续当他的“做家”吗?
或许,新世纪的李书福早已从一个“做家”升华成了一个真正的作家。
听听吧,他的话听起来总能令人热血澎湃:“合资”也使一些企业尝到了甜头,跟外国人一起合谋的利益驱动,使他们在能开发自己产品和创建自己品牌的时候纹丝不动,这不仅是不对的,而且是有大害的!扛着别人的旗帜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愚蠢的。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国旗,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做大、做强、做好的企业也不可能用别人的品牌。我们不反对“挪威的森林”,其实挺好,但更好的是,我们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自己雄伟粗壮、一气冲天的白桦林……
就像他写的歌《我清楚》,也全然不像一个中学毕业生的作品——
人在旅途,
谁知前方有多少条路?
酸甜苦辣,
早已留在记忆深处。
清晨日暮,
阳光星光为我引路;
春夏秋冬,
希望就在不远处。
不低头,不认输,擦泪坚持住
该受的苦我来受,
该走的路我清楚。  
是啊,李书福的确不是一个中学生,也不是80年早期的百万富翁了。他读了大学,进修了企业管理,还在读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他造了冰箱,开发了摩托,还在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且,他还涉足了政治、教育、足球和股市……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的。”爱因斯坦说。但我宁愿对“狂人”李书福以另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名言作为结语:沿一条路持久地做下去,便是成功,便有欢乐!”
李书福,坚持你的“阳谋”论吧,光明正大的拓荒梦没有止境!该走的路,你清楚!&&
----------------------------------------------------------------------------
侯宁后记:
近日,李书福在“蛇吞象”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吉利要和沃尔沃联姻了。虽然更实质性的交易要等到8月才能完成,但相比于“腾冲购马”,李书福的努力毕竟要靠谱得多。对这家雄心勃勃的民营汽车企业,祝福的话就不多说了,因为有一篇文章可以让我当做送给李总的礼物。这便是上面这篇写于2005年7月前后的拙作。记得那时,当我坚定看好中国股市,力劝一位好友投资股票的时候,她却对股市毫不动心,反而劝我帮她策划了一本“人物书籍”并撰写其中几篇。其中之一,写的便是吉利汽车的李书福。
后来,我交稿了,但那套书是否出版却全无音讯,也全不关心了,因为后来我到上海国际金融报当了几个月新闻部负责人,一头扎进了我喜欢的股市……如今,写山东大学校长展江等的文章早已丢失,唯有写李总的这篇保留在了电脑中。故今日特此发表,以示对李书福先生的祝贺。衷心祝愿中国民营企业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度过难关,并逐步壮大起来,也希望吉林汽车能真正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壮举。
我以为,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垄断性的民企,的确需要走出“山寨乱象”,用质量、诚信和服务打造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了。否则,连当年日本二战后的表现都不如,连一个像样的国际名牌企业都没有,又谈何大国崛起呢?难道靠“山寨”和“泡沫”也能崛起?努力吧,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梦想很丰满,现实还很骨感。但愿不断涌现出的“李书福”们能让中华民族的现实丰满起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羽毛球后场高远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