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叫上肢残疾人驾照吗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上肢主义的7种常见表现分析及批驳
表现一:从不练腿,也从不谈腿
分析:这是重度表现,本人也一度如此。“从不练腿”好理解,下面着重谈谈“从不谈腿”。因为一度觉得腿部和力量无关,就算有个把腿部力量强的也只能算是旁门左道,不是正经路子,所以对他们视而不见,真正能看到心里去的都是和上肢有关的话题,后来学到一个词,这叫“选择性接受”。
表现二:把深蹲的目标定为超过卧推
分析:这是我在刚对腿部力量重要性有所认识时对自己设立的目标,当时觉得这样想很合理。上肢、下肢,都是四肢的一部分,力量当然也应该企图并进,这样发展才“均衡”啊!殊不知,上肢、腿部本身起点不一样,发展潜力也不一样,怎么能用一个衡量标准呢?这就像自行车和汽车用一个标准衡量速度,要么是自行车累散架,要么是汽车放废掉。
表现三:在花样繁多的上肢练习之后,匆匆练几组深蹲,然后对自己说:这下上下肢都练到了
分析:也是我曾经的做法,现在想想,这是典型的聊胜于无的做法,腿部训练其实相当于“鸡肋”。觉得应该练,但又兴奋不起来,只能糊弄着练练,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乍一看,腿部力量已经练了,好像和上肢主义不相干。其实腿部练的是蜻蜓点水,根本不够,也就只能说是比不练好些,但还是上肢主义,而且因为自己找到了心理安慰,反而不容易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表现四:卧推一练就兴奋,拼命加重量,一到深蹲时重量就变成“浮云”了
分析:这种做法的出发点,还是把上肢力量看的比腿部力量更重要,所以练上肢的时候全力以赴,充满竞技精神,练腿的时候却是适可而止,得过且过。力量不用说,腿部训练当然应该全力以赴,要用比对上肢大得多的热情来训练。肌肉也是一样,为什么练上肢用8~10rm,练腿就用12~15rm?有人对此还振振有词,但我从未看过一种关于“腿部训练每组重复次数要比上肢多”的理论是令人信服的,对于肌肉增长,上肢和腿部适用的重量区间(注意,这里指的是rm,不是绝对重量)根本没有差别(当然,也不是说要反过来,腿部用8~10rm,上肢用12~15rm)。不管上肢还是腿部,最合适肌肉生长的都是10~12rm。看看罗尼的训练就知道了。
表现五:想炫一下壮的时候,只想到卧推、胸肌、臂围,从来想不到深蹲、硬拉、大腿
分析:任何行为都是心理和观念的表现。炫壮的时候首先想到上肢,说明在你的心理还是认为对于强壮来说,上肢更重要。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知道,很多健美明星,包括大力士,也喜欢炫上肢。我明确告诉大家:只有我这样的傻冒才会跟一种虚无缥缈的观念死磕,大多数人就算明白也不会说。明星炫上肢,不是因为他们也上肢主义,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人上肢主义,这是营销的需要。就像李小龙实际格斗的时候很少高腿,但在电影里却常起高腿,他很明白高腿在实际格斗中并不实用,但很多人喜欢看,所以才炫。什么时候你从心里相信腿部力量对于强壮更重要,才是真正和上肢主义决裂了。
表现六:上肢一练就上瘾,练腿只是“饭后甜点”,股二头肌还没肱二头肌练得多
分析:和表现二、三、四类似,还是因为从心里认为上肢力量、上肢肌肉更重要,导致在训练中很自然地出现了不正常的倾斜。这属于中、轻度上肢主义,但却更为广泛,也更难纠正,关键是要认识到一点:腿部力量、肌肉并不是练了就行了,而是要练足。腿部、上肢的力量、肌肉训练,都应该以各自的潜力为目标,而不能厚此薄彼。力量训练强调腿部力量,也不是因为忽视上肢,而是因为腿部力量本来起点就高、应用广、潜力大,自然应该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力量来说,伸膝肌群(股四)、伸髋肌群(股二、臀部)重要性远超过其他部位;就肌肉来说,股四、股二体积和面积也超过上肢的任何一个单独的部位,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没有理由让腿部、上肢的训练量倒挂。
表现七:总能发现卧推偏弱、上肢偏弱的人,却从来发现不了深蹲偏弱、腿部偏弱的人
分析:这就是对于同一个事实,以不同理论为指导,会得出完全相反结论的典型例子。还是以刚子为例,本来他的力量指标很标准,就算非要挑毛病,和大力士比,也是深蹲偏弱,但用上肢主义的标准来看,结论却正好相反。事实上上肢主义的概念里,很难找到深蹲偏弱、腿部偏弱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它会从相反的角度做出解释:瞧他们的卧推多么强啊,上肢多么强啊,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有的人说,大力士的腿部力量很强,上肢力量相对弱一些。我负责任地说,大力士的腿部、上肢力量都很强,因为咱们基本上都是和体重低几个级别的大力士比,才会有这个感觉。同一个级别比比,其他运动员,包括健美,上肢力量是很难超过大力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普通人和大力士腿部力量的差距远大于上肢力量的差距,也就是说上肢力量还能比比,腿部力量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例如稻羽秀明52公斤级,深蹲243公斤,卧推115公斤,硬拉230公斤。不少人跟我说他深蹲、硬拉很强,卧推偏弱。呵呵,人家是52公斤级啊,你去找个52公斤级卧推115公斤的人来我看看。咱们这么说,是因为咱们能深蹲243公斤的人,大多数体重都要大得多,加上上肢大得多,自然卧推要明显强于稻羽。这不是稻羽卧推偏弱,而是咱们的深蹲太弱!(大斌网)
我的更多文章:
( 20:26:02)( 16:12:42)( 16:36:17)( 10:19:07)( 22:39:21)( 10:24:16)( 18:32:12)( 16:44:20)( 14:05:12)( 13:16:5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帖子不存在或被隐藏.
您可以试试:截石位_百度百科
截石位,手术取位的一种方式。特点是病人仰卧,双腿放置于腿架上,将臀部移到床边,能最大限度的暴露会阴,多用于肛肠手术和妇科手术。
传统的截石位摆置方法,将托腿架支托患者大腿,上肢外展位;
新式截石位摆置方法,将患者双上肢以自身床单固定于身体两侧,可避免上肢外展导致受损,托腿架支托患者,在小腿下垫中单,中单应先向腿内旋方向包裹,骶部垫上厚软垫高约10cm,使手术野充分暴露,方便操作,腰部悬空处薄软垫垫实,可减缓压力,防止和骶部皮肤破损。
1.1截石位常用于阴式子宫切除术、直肠手术、手术等手术中。具体安置方法是:病人仰卧,穿上腿套。然后将病人下移,使骶尾部略超出背板下缘,两腿放在搁腿架上。
1.2常见不良反应有 局部皮肤压伤、、静脉血栓。
1.3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3.1局部皮肤压伤 患者术前已经存在下肢的血液循环障碍;骨隆突处未加适当的衬垫;衬垫不平整及手术人员的压靠都可导致局部皮肤压伤。
维持小腿血液循环的主要血管腘动脉、腘静脉位于腘窝处缺乏肌肉脂肪组织的保护,所以腘窝长时间受压会引起小腿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或形成静脉血栓。引起腘窝过度受压的因素有:约束带过紧、或位置不当;膝关节弯曲度角度过小。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一个分支,在颈绕过并穿过腓骨长肌达小腿前侧。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距皮肤近且缺乏肌肉脂肪组织的保护,此处如果受到长时间的压迫,就会导致腓总神经的损伤。
2.1 除常规访视内容外,还应注意了解患者有无 影响摆截石位的,有无下肢的静脉血栓、感觉或、皮肤病变。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2.2术中安置及注意事项
2.2.1坐骨结节应超出背板下缘5-6cm同时在骶后垫一软垫。
2.2.2支腿架的高度应与大腿在仰卧曲髋时的高度相 等;支腿架的两个关节,即支架高低角度调节关节和腿托角度倾斜角度调节关节在摆好体位后要牢固固定。
2.2.3腿托应托在处与小腿平行,在腿托上要加海绵衬垫,注意平整无皱褶,以防止皱褶导致局部组织压伤。
2.2.4大腿与躯干的纵轴应呈90~100°,此角度过小不利于腹部手术操作,过大则会加重腿托的负荷。
2.2.5大腿与小腿纵轴应呈90~100°角,此角过小会使腘窝受压,过大则不符合生理条件,还会加到小腿远端所受的力。
2.2.6双下肢之间的角度应为80~90°,过小不利于手术操作,过大易导致小头压在腿托上;足部应尽量外展以防止腓骨小头与腿托紧密接触;
2.2.7使用约束带时,不要直接系在膝关节上,而应固定在,并保持约束带平整,松紧适宜。
尽管术前安置正确,但在术中往往会由于术者或助手的推挤和按压以及支腿架固定不牢等原因使体位发生变化。因此术中应注意:
3.1提醒助手们注意站立的位置,不要将双手或身体压在患者的腿上;
3.2注意观察患者体位,一旦发生变化,要及时纠正;
3.3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
4 术后访视
术后随访注意患者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功能。提醒患者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由于对术中采取截石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在采取了积极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的杜绝了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4 名称起源
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在治疗时,患者取现在截石位这种体位后,医生从和肛门间横行切口进入膀胱取石,截石位是因为“切开取石”而来。这种方法一直延续2000多年,直到1720年才有人提出经腹部切口进入膀胱取石,而到19世纪,经腹部切口进入膀胱取石才成为经典切口。而这种体位仍然以“膀胱截石位”这一名称继续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肢残疾人驾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