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2015苏珊米勒10月运势 凭什么活的诺贝尔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他凭什么一个人摘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荣获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东方IC
  北京时间10月12日下午7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其对“消费、贫穷和福利的分析”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安格斯·迪顿,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杰出微观经济学家。迪顿曾就读于费蒂斯中学(Fettes College),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是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的研究员,并担任该学院应用经济学系的研究主任。之后,他成为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计量经济学教授。1983年,迪顿来到普林斯顿大学。迪顿拥有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
  安格斯·迪顿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计量经济学会会士。1978年,迪顿被授予弗里茨奖章,是该奖的第一位获得者;2009年,迪顿担任美国经济协会主席;2012年,他获得西班牙对外银行基金会前沿知识奖(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2014年4月,迪顿入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会士;日,迪顿入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目前,迪顿为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和经济系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健康研究,以及印度等世界各国贫穷测量研究。同时,他对家庭调查分析一直兴趣浓厚。   他凭什么一个人摘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文|丁维莉(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众望所归——。唯一的意外可能是他独自一人得了奖。
  有趣的是,安格斯·迪顿的主要成就,都和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几乎妥帖到量身打造,实在有意思。
  成就之一:对个人和家庭消费/支出的“360度”研究,比如一个家庭在男孩和女孩身上所花费的各种消费的记录和分析。对中国研究者很重要的提醒是,很多重要的宏观问题,如果仅仅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不仅看不到问题的实质,而且可能完全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拿宏观的平均消费水平来分析,就看不到变得富裕的家庭和跌入贫困的家庭在支出或者消费上有什么变化,这两类家庭在平均水平上可能正好相互抵消。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最知名的比如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绝不能仅仅用综合的数据归纳。
  对中国的年轻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即使只是研究宏观层面上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也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省份或者市县层级上经济社会和金融活动的回归分析。更基层的田野调查、入户调查、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分析也必须是下功夫的方面,而且越来越成为更重要的研究方式。
  这里也要向国家和地方的统计局、城调队和农调队诚挚呼吁:大大开放数据使用、大大开放和学界的合作,吸引最好的研究人才和团队(包括国际上的)“360度”地、不厌其烦地研究中国家庭和个人的各种消费/支出以及发展趋势。
  对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消费和服务领域都需要快速且持续增长引擎的中国来说,这样的高质量研究是有效政策制定的基础。
  成就之二:“贫困理论指导实证、实证反馈理论”的研究方式。 按照世界银行现在使用的绝对贫困线(1.25美元/天,2005年购买力平价调整),中国有2亿多贫困人口。考虑到世界银行10月4日将标准提高到每天1.9美元,中国的贫困问题在短期内看只会越发艰巨。
  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大转型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继续有效、快速地消除中国的贫困,是为政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同安格斯·迪顿对消费支出的分析,他还建议离开国别去进行区域研究,紧密结合经济理论,收集微观数据、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指导微观数据的分析。国别(cross country)和区域(regional)都是迪顿要离开的研究单位,因为它们都太综合、太宏观,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他的教科书“The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a micro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olicy”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他认为,今日全球的贫困问题已经不是缺乏资源或者机会的结果,而是大有问题的体制(poor institutions),大有问题的政府(poor government)和有毒的政治(toxic politics)的产物。
  越是复杂的、繁琐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解决起来越是没有捷径可走。
  迪顿还对时下流行的一些看上去很酷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尖锐批评。比如他指出,随机社会试验有着重大的局限性,很多时候这些试验的结论只能在小范围或者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成立。盲目追求成本昂贵的小干预社会试验会让研究者避开大的、复杂的不能随机干预的社会经济问题。离开了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一意孤行地追求统计和计量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对最终的政策指导和人类经济行为异向性的进一步理解有很负面的作用。(参见“Instruments, Randomization, and Learning about Development”i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0 for example)。
  迪顿也对几乎泛滥的工具变量的使用提出了激烈批评。他认为,如果不试图了解经济行为背后的机制——工具变量之所以有用的背后机制——那么这些变量即使统计性能上佳,也不能对经济科学的发展有任何帮助。理论和微观数据的紧密结合才是正道。
  在宣布奖项的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嘉奖的是迪顿教授在三个重大问题上的发现: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支出;社会的总收入是如何消费和储蓄的;我们如何最好地研究福利和贫困。
  这些问题对中国尤为重要。比如贫困线该不该做地域和当地市场价格的调整。再比如,不同的发展政策对不同的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福利可能很不一样,而如果不检查微观经济的实证层面,我们就看不到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政策的福利计算也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诺奖委员会:迪顿的三个核心贡献
  发布会现场,诺奖委员会详细介绍了迪顿的经济学成就。
  诺奖委员会表示,为了制定经济政策以增进福利并减少贫穷,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安格斯·迪顿加强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且比其他人做得都要好。他在细节性的个人选择和总体的经济结果之间建立了联系,他的研究已经帮助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发生转变。
  诺奖委员会进一步解释,此次授奖旨在表彰迪顿在解决以下三个核心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1)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支出?
  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对于解释和预测实际消费模式存有必要,而且对评估政策改革也十分关键,比如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不同群体的福利产生影响。在迪顿早期的研究中——也就是在1980年左右——迪顿建立了“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 Demand System)”,这一模型灵活、简单,能够估算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个人收入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这一方法和之后的修改版本已成为现在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标准工具。
  (2)社会的总收入是如何消费和储蓄的?
   为了解释资本的形成和商业周期的长短,有必要了解一段时间内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1990年前后的几篇论文中,迪顿发现,当前的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总收入和消费的实际关系。人们反而应该总结一下:每个人是如何根据个人收入调整个人消费的?而这一关系的变化,与总收入所呈现的变化截然不同。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对个人数据的分析为何是解开总体数据图表之谜的关键。现在,这一方法已被现代宏观经济学广泛采用。
  (3)我们如何最好地研究福利和贫困?
  在迪顿最近的研究中,他强调了可靠的个人家庭消费水平数据的重要性,即可用以窥探经济发展背后的机制。此外,他还揭露了人们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比较贫困程度的重要陷阱。他同时举例说明,如何巧妙利用家庭数据,以揭示收入与卡路里摄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内部性别歧视的程度。迪顿致力于家庭调查研究,帮助发展经济学实现转型,使其从基于总体数据的理论领域上升到一个基于个人详细数据的实证研究领域。
  (郝俊、陈晓雪、叶水送、沈庞、王晓波、王承志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知识分子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微信号:caixinfinance
微信号:caixintmt
微信号:on_china
微信号:wuyang
微信号:on_equaducation
微信号:CaixinInsight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新媒体实验群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尤金&法马(Eugene Fama),得知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法马回到课堂继续上课。 (CFP/图)
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第三次颁给金融学家。
同时颁给观点、方法相左的经济学家,也许有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之意。
对&资产价格&的研究不等于帮助去预测你的股票、房地产的价格变动。
尤金&法马 (Eugene Fama)
74岁,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移民后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读MBA,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根据SSCI统计,法马是全世界被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也被誉为&现代金融之父&。
拉尔斯&彼得&汉森 (Lars Peter Hansen)
60岁,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7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67岁,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因曾预言美国2000年科技股泡沫而闻名,他与另一名经济学家卡尔&凯斯建立的&凯斯-席勒指数&,是反映美国住房价格的重要指标。他还是《非理性繁荣》与《动物精神》两本畅销书的作者。
席勒曾于2009年造访中国,并对中国的房产泡沫提出警示。
在金融危机的雾霾尚未完全散去的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主打研究金融的学者:尤金&法马(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的研究。这也许让普通民众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次离自己近了那么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资产价格。
官方通稿对三位学者的贡献介绍中,最有趣的或许是这么一句话:&他们的发现或许看起来既令人惊奇又相互矛盾。&
这是因为,三位学者中,尤金&法马和罗伯特&席勒的学术观点互相对立。
2013年的诺奖为什么授予这三位学者?相互矛盾的理论为何可以同登领奖台?如果他们的理论是关于&资产价格&的,对现实中的投资有指导意义吗?南方周末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图为得知获奖之后,汉森从咖啡店回家。 (CFP/图)
金融对世界的影响正在扩大
南方周末: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花落三位金融学家?
曾刚: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三次颁给金融学家,第一次是1990年,马克维茨、米勒和夏普因对金融学的基础性贡献而获奖。1997年,默顿和舒尔茨因为&期权定价公式&而获奖。
或许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金融变得如此重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在逐渐扩大。金融学在主流经济学中地位和影响力也在慢慢提升。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曾刚:法马是公认的现代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得奖是迟早的事,甚至有很多人觉得,1990年诺奖第一次颁给金融学家时,最应该获奖的就是法马。
不过,法马的核心贡献并非只是对&资产价格&的一般性研究而是&有效市场&的假说。他假定(金融)市场是理性的并最终趋于有效。只要信息能够&真实、准确、足够地&披露,理性的人们自己会选择&买还是不买&。
当然,现实中经常可以发现市场的无效之处,但正是不符合现实,才激起了后续的众多研究,金融学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
席勒是另一个研究领域的先驱,率先将行为经济学运用于金融研究的先驱。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经济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有些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这个词最早的定义是凯恩斯给出的。
2008年,席勒还跟阿克洛夫(行为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合写了一本书《动物精神》,指出有时投资者的行为也像动物一样冲动。席勒是在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定价的。从研究的视角和主要观点看,他和法马是两个极端。
汉森则是一名计量经济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工具层面,他提出的广义矩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资产价格变动的研究中。
南方周末:不过,官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研究的贡献。还具体阐述为,法马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的市场;但是席勒发现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可以对未来数年的价格形成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资产定价的合理性测试。这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曾刚:诺贝尔奖是授予那些对基础理论做出贡献的学者,不要试图拿他们的理论去预测现实。
很多人批评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不符合现实。但事实上,作为对基础理论的贡献,&有效市场理论&用简明清晰的模型,奠定了新古典金融经济学的基础。其为金融市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所以,不能以对现实的符合程度来评价其在理论上的价值。
席勒的行为金融学倒是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因为他是从现象到现象的研究,关注研究人的行为。他也做过金融危机、房价等的现实预测,这也是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普通人之中,席勒的名气比法马大得多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对&资产价格&的研究不等于帮助去预测你的股票、房地产的价格变动。他们是经济学家,不是证券分析师。
金融学本身就是关于金融市场运行和资产价格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而不是告诉我们资产价格会变成什么样。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67岁,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 (CFP/图)
更多元化地认识世界
南方周末:&令人惊奇又相互矛盾&,这是特例吗?
曾刚:当然不是特例,更严重的对立观点同登诺奖台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1970年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和他一起得奖的缪尔达尔是典型的凯恩斯派。这两个学派,一个秉持市场原教旨主义,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观点水火不容。
要理解法马和席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所持的方法论不同。
法马的理论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方法,有严谨完美的理论框架,它是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开展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开启了主流金融经济学。而席勒从事的行为金融学几乎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它是从观察现实行为的特征出发来研究金融学的,所以席勒更像剑宗的风清扬,没有特定的招法,但是对现实的观察更加深刻。
诺奖完全可以把奖项颁给同一个领域不同的声音,况且他们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从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退一步讲,行为金融学也不是推翻了有效市场。这就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供求关系&一样,也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理论修正但不是推翻它。因为它的假定本来就是提供一个参照系,是一个研究的基石。
南方周末:近来有观点认为,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很多金融监管当局在过去几年中对金融监管规则的修改,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原理都是越来越多地使用行为金融学,而放弃有效市场。金融危机之后,席勒的《动物精神》一书在中国大卖,&动物精神&也成为金融实务界的热词。行为金融学是否也在影响着金融监管理念?
曾刚:不可否认,行为金融学的发展,颠覆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教条,是人们可以用更加现实和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市场和政府干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的确在过去几十年中,对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实践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宜过度夸大行为金融学对传统经济学理念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理性假说前提,以及承认市场机制的效率和作用,仍然占据着主流的理念,也是值得坚持的方向。
总的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市场本身理性上的一些缺陷,在关键时刻可能需要一些政策举措加以修正和干预。非主流的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能带来观念上的一些改进和完善,这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也有助于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发展。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发给两位观点、方法相左的经济学家,或许也有这样的考虑。
@许小年:法马和席勒对市场的理解处于对立的两极。前者认为价格由人的理性计算形成,因此含有丰富的信息,是经济个体进行决策的可靠依据;后者则强调心理因素(动物精神)的作用,认为价格中充满误导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房价。对立的观点同获诺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立面。
@邹恒甫:诺贝尔奖之荒唐:同时给持有不同观点的人。Fama认为市场有效率;Shiller认为市场无效率;汉森搞技术活儿。(摘自新浪微博)
上一页1下一页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徐庭芳
北京时间10月14日晚7点左右,诺贝尔奖网站发布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美国三...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10月7日宣布,将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2名美国科学家和1名德国科学...
10月8日至15日,2012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所有六个奖项中,获得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
诺贝尔奖是个极具争议的奖,争议产生的最大效果,是让得奖者立即具备高知名度。连带的,也就媒体...
2012年,博彩公司再次“预测命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前,立博公司曾经在...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千人计划教授陈志武对2013诺贝尔i经...
所谓政府砸钱搞诺奖这条失真消息引起举国关注。诺贝尔自然科学家奖关注的大都是基础研究,最是不...您好,分享的企鹅
他们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九个头条网灸革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来了,和1901年第一届的一样,是个法国人。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理想主义到考虑世界和平,有着多种多样的各种理由。让我们先来看看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都是以什么原因获奖的吧。2014[法国]帕特里克 莫迪阿诺(;)帕特里克 莫迪阿诺“以记忆的艺术,唤起人类最幽微的命运,揭露(二战法国遭德国)占领时期的真实世界。”。有评论人士认为:莫迪亚诺的作品格局并不大,也没有所谓的史诗性,但对个体命运近乎偏执的关怀,以及在情感刻画方面的极度用心,使得他的文字能够穿越国别,感染到不同文化下的读者。2013 [加拿大]爱丽丝 门罗(;)爱丽丝 门罗因“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的成就而获奖。门罗被视作是“现代契诃夫”,她有很强洞察力、怜悯以及广泛抓住人物特点的能力,而对笔下的人物又不会带有个人评价。门罗是继索尔贝娄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2012 [中国]莫言(;)莫言因 “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而获奖。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2011[瑞典]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因“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而获奖。 特朗斯特罗姆的中文译者之一李笠说: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奇特的意象、简洁的语言,是特朗斯特罗姆的精髓。2010[西班牙]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略萨读书讲学游历欧美,同时留下了若干沉甸甸的作品。他从政治中脱身,手中的笔却依然犀利地介入政治,他说“我是作家,同时也是公民,”那是一块让他爱着又恨着的土地,“要我忽略生活里的政治,绝无可能。”或许这也是略萨不如马尔克斯更受读者宠爱的原因。在拉美文学爆炸的四位主将中,略萨最不魔幻,最切入现实。没有巨翅老人和会飞的床单,略萨的文字不那么有趣,也就不那么好读。但这千真万确是属于略萨的路,或者说,那是他认可的文学责任,也是他的文字存在之意义。相比马尔克斯、科塔萨尔和富恩特斯,略萨是重铠重甲重武器的拉美骑士,和手持柳叶刀的外科医生,他的确没有前者的轻灵与飘逸,却有前者阙如的沉重与锐利。2009[德国]赫塔 米勒(;)赫塔 米勒“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实在,描绘出无家可归状态的风景”而获奖。 即使获奖,赫塔·米勒也无法掩盖自己作品的小众特点——她的头脑,还生活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她的文学世界,依然充满了无家可归的迷茫和绝望。2008[法国] 勒 克莱齐奥(;)克莱齐奥因为“是有新出发点、诗意冒险和感官狂喜的作家,占统治地位的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探索者”而获奖。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忧虑、对西方唯理性传统偏执性的反叛以及对美洲印第安世界的迷恋。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2007[英国]多丽丝 莱辛(;2013)多丽丝 莱辛:“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带着怀疑、热情和幻象的力量把分裂的文明拿来检查。” 莱辛语:(她的作品是想)让自己“从纷扰中,从情感麻木中,从虚伪中摆脱出来!”作为小说家,她擅长描写自主女性的奋斗和衡量几代左派人物之间的鸿沟。2006[土耳其]奥尔罕 帕慕克(;)帕慕克“在对故乡城市悲怆灵魂的追踪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05[英国]哈罗德 品特 (;2008)品特因其戏剧中“揭示了在日常闲谈下的危险深渊,强行闯入了压迫占有的封闭房间”而获奖。 品特在1980年以前即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他与贝克特相提并论。品特在现实主义的外表之下,探索的是翻腾于表面之下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场景通常很普通,人物在封闭的房间里诙谐地谈论日常生活。2004[奥地利]艾尔芙丽德 耶利内克(;)耶利内克“由于她的小说和剧本中众多声音与反声音的音乐流,用异乎寻常的语言热情,揭示了社会的陈词滥调的荒诞性和强制力”而获奖。 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耶利内克获奖后,德国“文学教皇” 赖希·拉尼茨基说了几句话,一句是:“又一个德语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诗人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是第一位);另外一句是,“她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非常激进、非常极端的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2003[南非]约翰 马克斯韦尔 库切(;)库切“在众多伪装假面中描绘了局外人的令人惊讶的介入”而获诺贝尔奖。 库切创作的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物与历史关系的独特认识,在创作中他甚至不惜把一个可能“非真实”、“被异位”的历史情境加诸于其笔端人物之上——因为他坚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绝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具体主观描述或某利益集团权利意志的体现,它更应包括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甚至被湮灭的“他者”的声音,因为正是这些被遗忘、被湮灭的声音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如实地体现这些声音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作家需要完成的任务。2002[匈牙利]凯尔泰斯 伊姆雷(;)伊姆雷因“其写作支持个人脆弱经验而反对历史的野蛮专横”而获奖。 凯尔泰斯通过在作品中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迫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是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的。在纳粹分子疯狂迫害匈牙利犹太人的黑暗时期,还是一个少年的凯尔泰斯在集中营里渡过了4年的痛苦岁月。集中营的生活使凯尔泰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2001[英国]V.S.奈保尔(;)瑞典学院200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于特里尼达的印裔英国作家维 苏 奈保尔,因为“其作品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所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之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英国的布克奖1969年才设立,他1971年就获了奖,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还是评委之一。普里切特说:“奈保尔是在世的英语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位。”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高。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Ⅰ.理想主义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Ⅱ.人道主义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Ⅲ.艺术激情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的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辞中会读到更清晰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Ⅳ.良知与自由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者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1991~Ⅴ.人类文明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则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和托尼·莫里森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成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更懂湖北更懂你,欢迎关注大楚网微信
1、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2、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关注dachuwang或大楚网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winniwang]
热门排行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苏珊米勒10月运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