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选拔长跑运动员作文的作作文文

要求写一篇关于秋季运动会的作文基本内容:运会开始了,赛场上加声络绎不绝,运动员们一个个信心十足,重要的是我也参加了立定跳远比赛,获得了第一,还打破了校记录2米 69,为此非常骄傲._百度作业帮
要求写一篇关于秋季运动会的作文基本内容:运会开始了,赛场上加声络绎不绝,运动员们一个个信心十足,重要的是我也参加了立定跳远比赛,获得了第一,还打破了校记录2米 69,为此非常骄傲.
要求写一篇关于秋季运动会的作文基本内容:运会开始了,赛场上加声络绎不绝,运动员们一个个信心十足,重要的是我也参加了立定跳远比赛,获得了第一,还打破了校记录2米 69,为此非常骄傲.希望大哥大姐们帮帮小弟写一篇这样的作文(小弟文采不行,全靠你们了)要速度,把“我”的心理活动写得深刻点,初中作文的水平
这么多 你随片吧.这是作文类的,不是所谓的稿件 1. 秋风萧瑟,落叶飞舞,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终于在同学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序幕.在这次运动会上我们班成绩显著,一共拿了四个第一,其中叶登峰的跑步最令我难忘. 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只听“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同学 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卧赶,不一会儿功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只见我们班的叶登峰像猛虎下山一样把其他运动员甩了半圈,不知是不是吸取了上次“龟兔赛跑”的教训,这次他在也没有松懈自己,双手使劲地摆动着,撒开两腿,奋力向终点跑去.我们也热情高涨地为他助阵呐喊:“加油!加油!后边的人快追上你了,你一定要保持第一啊!”生怕他像上次一样掉以轻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叶登峰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四百米地冠军.我们欢呼起来,四百米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这次秋季运动会是我在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运动会,我为我们班能在最后一次运动会上取得显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我自己的良好表现而感到欣慰. 2. 让我盼望已久的秋季运动会终于到来了. 一大清早,我把漂亮的校服穿在身上,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连走带跑地来到学校,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上参加开幕式.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太阳公公也赶来凑热闹,洒下了金辉.整个操场上,欢乐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开幕式开始了,我们班同学精神抖擞地走向主席台,大家喊着响亮的口号:"强身健体,快乐学习,勇敢自信,积极拼搏."校长讲话了:"321"嗖嗖有二支火箭发射了,把我吓了一跳,二支火箭已飞快地飞上了天,好像预祝我们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 运动会开始了,运动员们个个充满信心,生龙活虎的.有的在小跳,有的在小跑,还有的在压腿,做着赛前热身运动. 轮到我了,裁判员举起发令抢,我和运动员们站在了起跑线上,屏住了呼吸,等待发令声.只听 "啪"的一声枪响,我以飞快的速度跑了起来,跑到一半,三零一班的一个同学突然加速,我和其他运动员也不甘示弱,但我没注意三零三班的运动员超过了我,前方就是终点了,我抱着奋力一博的心理继续向前冲,但是很遗憾,我还是没能追上去,第二个跑过终点的我,皱起了眉头,翘着嘴,惭愧的回到我们队伍中. 400米跑的比赛又开始了,我们班的袁翔参加了这项比赛,裁判员"啪"的一声枪响,袁翔起跑慢了,我们为袁翔捏了一把汗,跑了一半袁翔的脚好像绑了沙袋一样,跑得越来越慢,熊老师说:"袁翔加油".袁翔于是加快速度.当他象豹子一样第一个冲向终点的时候,袁翔气喘吁吁地说:"熊老师我来了".熊老师用摄象机拍下了袁翔精彩的冲刺镜头. 第二天,我来到学校参加趣味活动,趣味活动的游戏可多了:有投羽毛球,还有集体转圈……我参加了集体转圈,开始我们班同学从第一个同学转到了最后一个同学,又从最后一个同学转到第一个同学,中途刘施哲同学摔了一跤,但他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继续把游戏认真完成,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很喜欢运动会. 3.本周星期四,我们学校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那天,同学们都去得很早,开幕式后,大家都到指定的地点坐好了. 这天安排的是个人比赛,同学们一个个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比赛开始了,参赛的同学在赛场努力拼搏;而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有的写广播稿,有的在拼命地喊着“加油”,还有的把自己制作的横幅高高地举起来,上面写着“82班加油!”几个大字.在800米赛跑时,王瑶倩同学因跑得过快而不舒服,同学们都很关心她,扶着她回到了教室,还热心地安慰她.由于大家的同心协力,我们班在个人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最后成败与否就在于星期五的团体赛了.当天晚上,大家都在家里练习单脚跳,为星期五的比赛做准备. 终于到了星期五,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大早就赶来了.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各就各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他的同学也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冲到了赛场边,一起为运动员们摇旗呐喊:“一二三四五六七,82班得第一!……”在25米单脚跳接力赛时,我们班的方强同学一不小心把鞋给弄掉了,惹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不过,方强并没有急着去捡鞋子,而是将木棒交到另一个同学手上之后再去捡鞋子.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倘若方强当时就去捡鞋子,也就失去了一次夺冠的好机会.结果,我们班以团体比赛两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成绩,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 经过这次运动会,我懂得了“众人同心、其力断金”的道理. 4.太阳刚刚露出赤红的笑脸,我们班的同学们就兴高采烈地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向体育场出发,参加偃师第一实验小学秋季田径运动会. 运动会的项目真多,有长跑、铅球、垒球、跳高、跳远、接力…… 比赛开始了,体育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体育场东边的跑道上是跑100米的,只见运动员们像一只只疾奔的小鹿,快速地在跑道上你追我赶,努力拼搏.体育场上的同学挥动着手,高喊着:“加油!加油!”帮他们呐喊助威.我们班的杨佩英跑了第二名. 接下来的是激烈的1500米长跑比赛了!每个运动员都活力十足,做好了准备运动,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嘭”的一声,枪声响了.1500米的比赛已经开始了.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面不改容,你追我赶,胜负难分,不到最后冲刺的一刻也不知道谁胜谁负.有的运动员在比赛途中摔倒了,不灰心,站起来,继续前进;有的输了,不生气,奋斗起来,下次再努力!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观众们都在为运动员加油,喊得声嘶力竭.有的运动员跑完以后,大家都跑过去扶住他,递水、治疗、问寒问暖……像照顾自己亲人一样.这就是伟大的关爱.整个体育场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比赛持续了两天,工夫是不负有心人的,在这次运动会中,每个班都取得了好成绩. 这次运动会在领导的宣布下结束了,在沸腾声中结束了.在运动会当中,大家都感到充实和有意义.期待着下一届运动会的到来. 5.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里,我们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迎来了欢快精彩的校运动会. 一大早,全校师生就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有的安排场地,有的整理服装,有的安放运动器材,忙得不亦乐乎,原本寂静的赛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随着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 当大会宣布运动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你看那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不论选手是否获得第一,他们都会得到观众的赞美和鼓励.因为在观众的心中,这些运动员都发挥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体育精神,他们是运动场上的英雄,是贸易学校的“刘翔”.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它给我们的感受远比成绩要丰富的多. 再看那田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跳高跳远的运动员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拼尽全力,即使失败也毫不放弃.他们面对目标跨出坚定的步伐,跳了一次又一次.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个人的巨大财富,更是将来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稳固基石.参加铅球比赛的选手互相竞争,成绩越投越远.他们手中的铅球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许愿球,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运动会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6.在晴空万里、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了,听到这个让人兴奋的消息,我们全班同学高兴得沸腾了起来. 星期五上午,全校师生怀着激动地的心情,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来到了赛场,整个操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真可谓是人山人海啊.当校长宣布秋季运动会开幕时,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在停顿不到十秒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跳高,我们班景陶影、龚家铭去和其它三个班进行比拼.轮到我们四(1)班的选手跳时,我们拼命为他们鼓劲,大声为他们加油,虽然他俩很多次都没有跳成功,但他俩没有泄气,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挑战,我们全班同志更是拼命地为他们鼓掌加油. 下午,我们全班同志非常自觉地排队走向操场,仿佛上午的失利让我们化失败为动力,更增强了我们拼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接力赛跑,在裁判的一声令下,班级接力赛开始了,我们班一开始就遥遥领先,一下子就把其它班级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不停地为正在奔跑的同学鼓掌加油,但其他班的同学已经有点不认真了,他们有的居然看起了书、玩起了拍手游戏,只有我们班还在鼓掌加油.经过全班同志的齐心协力,接力赛我们终于拿到了第一名,但因为上午的失利, 我们年级总分得了第二名. 虽然比赛没有拿到第一,但同学们因为通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开心,老师更为我们增强了班级的团队精神而满意. 7.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逸仙校园,喜事连连.11月5日清晨,碧空万里,彩旗飘飘,我校为了庆祝百年校庆而举办庆祝活动之一——第一届秋季校运会在军区体工队隆重举行.同学们早早地来到运动场,分坐在两侧的看台上.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加油,加油,运动员加油!……”.原来这时运动场上正在进行的是六年级的男子400米比赛,六年级每班都派了四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声声呐喊是我校体育老师、班主任和各班同学们在主席台上为本班的为运动员加油助威. “预备,砰!”只听发令员一枪令下,运动员立刻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刚开始,六(三)班的刘靖宁和刘炼同学一路领先,而我班同学却被别人拉下一大截.我一见,急了,飞也似冲了上去.后面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玩命地跑,一下子超过了我.只剩下100米了,大家都已筋疲力尽了,我的腿、脚都像灌满了铅似的,十分沉重,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可我没有放弃,仍然努力的奔跑着.这时,看台上的同学们都在为本班同学加油.我的耳边只听到“尤优加油,尤优快跑!”是啊!无论如何我也要夺得名次,决不能输啊!“百年校庆,一百年了,不管怎样都要为班级争光,为校庆增彩啊!”班主任章莉老师鼓励的话语,体育老师选拔运动员忙碌的身影,同学们相约夺魁的握手镜头……想到这里,我倍受鼓舞,力气大增. 一个,两个,三个,我不断地超越其他人. 还剩10米了,刘靖宁和刘炼已跑到终点,我想,就算得不到第一、第二名,好歹也得第三名呀!于是,我使出浑身的劲,飞奔出去.我怀着必胜的信念,在最后5米,连超四人,终于夺得了第三名.“我成功啦!”尽管我刚到终点,就倒在了地上,但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未来的路还很长,目标将更高,我们将把体育运动场延伸拓展,在人生的运动场上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发扬逸仙精神,挥洒汗水和辛劳,奋斗拼搏,跟随时代的节奏奔跑,把未来创造…… 8.伴随着习习秋风,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幕式拉开了帷幕.看,整齐的步伐;听,喧天的掌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 不久,比赛正式开始了.尽管比赛的项目很多,但牵动人心的还属女子400米预、决赛了.初一(1)班,我,也参加了这项项目. 站在跑道上,腿微微地发着抖,心在激烈地跳着.一眼望去,无数的人都看着我.听,是谁,在为我加油、喝彩?哦,原来是我班同学呀! 随着“砰”的一声,比赛开始.我昂首挺胸,专心地跑着.一个,两个,三个……啊,我终于追上了.这时,我显得胸有成竹,其他人也不甘示弱,紧追不舍.快要到终点时,初一(2)班的同学追上来了,眼看要追上了,我心想:凭我的实力,我不能输给她.我竭尽全力,当离终点还有2米时,我突然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果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已经没有力气了.我实在支撑不住了,倒下了,但就凭同学们的一句“加油”,我就有理由站起来,继续前进.我忍着手山的痛,不顾一切的往前冲,但又失败了,我又倒下了,后一位同学冲过了终点.此时此刻,我心里并不好受,作为初一(1)班的一员,更作为一名运动员,必定要在运动会上展现自己,为班级争光.想到这儿,我赶紧爬起来,一步一步地跑向终点.这时,我心里想的只有班级,只有分数. 最后成绩显示,我得了第三名,为班级的集体分加了5分. 一声声的安慰,只会让我更加难过.带着手上的伤,带着心中的痛,我在别人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走出了赛场…… 但我知道,400米的跑道,400米的角逐,400米的较量,这还不仅是力量的表现,更是毅力的拼搏,获得的不仅是奖牌,更是一种荣誉. 附:(送给运动员的诗) 在我们心中,你是一个神话.漫漫长路,你一人独挡;运动场上,你是冲刺的流星.看台上,千万双眼睛看着你,充满希望的看着你.人生的拼搏机会能有几何?把握机会,一定成功! 9. 一个灿烂明媚的十月,一个竞争向上的十月,伴随着习习秋风,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幕式拉开了帷幕.看,整齐的步伐;听,喧天的掌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www. ;51-论文网 刚吃完早餐,许多同学就在操场运动.不久,比赛开始了,第一个项目是50米赛跑,我蹲在商店门口,全神贯注地看着选手们在准备.“砰!”枪声响了,王成法、张春林和陈新奇就猛冲过来.我紧张地看着王成法向这里跑来,但张春林的速度还是比他快了些,早一步抵达了终点,我觉得有点可惜咧.第二轮,是易书宏、王成富和徐旺比,易书宏不愧是我们班的名将,刚起跑就领先了其他人许多,到终点时,其他人拉下了一大段距离,我欣喜若狂,高兴得跳了起来…… 第二天,这是一个大好的日子,分数多的比赛都集中在了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3000米长跑,可以翻倍加分哩.广播中刚报到3000米跑时,运动员们就集中在起跑线上了.我们班派了王成法和刘优参加,其他班的选手实力也相当雄厚.比赛刚开始,王成法就领先了,王成富和汤新荣紧跟在后面,其余人和他们距离较大.跑了几圈后,给王成富领先了,但他们三人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比赛只剩最后一圈了,所有人都向前猛冲,汤新荣本来是在后面的,一下子冲到了最前面,赢得了第一.比赛后,我去问汤新荣,他说:“我也不知道那时怎么上来的一股劲,就凭着一种信念向前冲.”不久,就该是我比赛了,我心里非常紧张.我参加的两个项目是三级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每一次都有强敌.先是三级跳远,我前两跳都很好,最后一跳时,想别的去了,脚一崴,没跳远,没有了名次.再是立定三级跳远,我吸取了教训,不敢再想着别的了,认真的跳.第一次跳时,我用力地一跳,谁知身体没稳住,往后一坐,减了一段距离.我心里暗暗叫苦,还好后两跳都没事,只是只有第三名了 10.热闹欢腾运动会,三九学子显雄威.在这夏末秋初的九月里,我们迎着夏日的阳光,伴随着秋季的气氛,迎来了欢快精彩的校运动会. 随着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进行行进操的表演.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这些班级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队形多样,有的动作齐整,有的编排新颖,他们优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些学生手中的道具可谓花样繁多、五花八门.他们的表演给整个运动会描上了绚丽多姿的色彩,犹如春天的花朵,夏日的阳光,带着凉爽的秋风扑面而来. 当大会宣布运动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绝.你看那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不论选手是否获得第一,他们都会得到观众的赞美和鼓励.因为在观众的心中,这些运动员都发挥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体育精神,他们是运动场上的英雄,是三十九中的“飞人”.长跑800米和15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它给我们的感受远比成绩要丰富的多. 再看那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即使失败也毫不放弃.他们面对目标跨出坚定的步伐.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个人的巨大财富,更是将来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稳固基石.参加铅球比赛的选手互相竞争,成绩越投越远.他们手中的铅球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许愿球,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比赛一直延续到下午,师生们的热情豪未减退.直到最后一声枪响,本届运动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赛事,顺利的降下了帷幕. 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素质、人民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运动会既是检验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教学改革与事业发展的一次综合展演.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4新作文:手机论
2014新作文:手机论
&&&&&&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机在手,分居可闻亲友声,闭门可知天下事,闲以自娱,忙以减负,实乃古今之便利物也。纵昔时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爱迪生,闻之亦必瞠目大惊,拍手而称善也。
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清明时节,余家有宴,亲友归,众宾至,围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实盛事也。然席间不闻寒暄笑语,但见少小者人手一机,低头垂目,唯按键之声不绝于耳;而长者亦不免持机离席,于走廊低声私语,盖有生意联络也。席毕,余未见宴之欢也。祖母黯然谓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
由是观之,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譬如枪支弹药,可持之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亦可持之杀人越货、逞己私欲。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手机乃一通讯小器,善用则便利多多,恶用则乱心扰扰。呜呼,余尚庆手机之弊小矣,仅止于淡泊人情、疏远人心尔。倘若恶用电脑、枪械乃至舰艇、核弹者,轻则害人性命,重则毁其家国。科技之用,敢不慎乎?
由是余有言: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
或曰: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
其一,须以长远目光观之。世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数也多、之用也善,丰富且改善吾辈生活于一瞬,为之欣欣然者,不计其数。然其深层、长远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变乃至后续之影响——观之者鲜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现世,众皆喜其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万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飘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环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则驭科技之人须有远虑,从持续之影响而非一时之利益深思之、熟虑之,方不致为其所劫。
其二,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纵有长远之计,然一心逞己利而无视他人者,亦无以扬科技之善矣。北京,国之都也,其苦雾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无有弗知雾霾多起于汽车尾气也,然耽悦于出行之便利,贪恋于己时之可贵,鲜有弃私车而乘公交甚或单车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驭科技而致善少恶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则驭科技之人须有高德,以大局观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观之,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曰无所谓善恶,以远虑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亦不以其谋恶事、乱法纪,则必可得其利益而损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
呜呼!吾等驭科技之人,其责不可谓不大也。故属文以记之,愿世间众生皆可扬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之恶陋也!
值得一看的文章
2013年高考业已落下帷幕,好梦成真的学子们又踏上新的学习旅程。在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中,有一位同学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她就是以148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学科第一名的原北京十一学校的孙婧妍。这位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功力能够在母语国家级大考中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她的这种功力是如何炼成的?以这样优异的成绩,她没有选择经济、金融、法律等时髦、热门的专业,却偏偏跑去学中文,她对母语学习有着怎样的情愫甚至情结?这一切又是从何而来?……带着种种好奇,我们特约孙婧妍同学撰文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以飨后学。
必须声明的是,我们无意于炒作状元,只有意于探索母语教学的别样风景和文化意义。
——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
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录。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表现为:他在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掂量出一本书的分量。一本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本对提分有速效的教辅书、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汲取的养分也必然微乎其微。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并了解书的概要;第二遍精读以深入体会作品意味或细致把玩作品语言、技巧上的妙处;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去品味、去思考、去研究甚至去质疑一本书时,阅读才真正发生。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还应将读书当作一件持续下去的事情。读书的目的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丰富自己并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所以养成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小学时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十年来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我读文学、历史、哲学、时事、文艺理论……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上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我知道很多人想让我说说读书对考高分的作用,或者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读好书或佳篇是快乐的,我常常像一个徜徉在森林中的小姑娘,被眼前的景色迷得乐而忘返。非得拿出几道题来分析这解释那,也许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但后来我想明白了,除了考试的必需外,读书也是一种技能,一本书读下来,每个人效率是大不一样的。
有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一本书会那么快,其实阅读也有方法,只是每个人的可能不大一样。就我而言,我比较关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并非细枝末节。书也好文章也罢,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在这里我把“道”理解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也就是他的写作目的;而“物”是他寻找的载体,包括他在文章中运用的物象及一切语言组织形式。含道映物,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他的目的去写这篇文章的,文章里的一切都要为这个目的去服务,都是这个目的的映像。明确了这一点,等于直接抓住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无论是词句理解赏析还是手法作用分析,都属于对于“物”的发问,而我们要做的事则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作者心中的“道”,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看。
遇到具体的阅读问题,我一般不会去想“五三”复习大全上教的那些东西,那些术语一二三离具体理解、深入理解作品有着很大距离。我会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作者的“道”。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写环境也好写华老栓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写为革命牺牲的夏瑜,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旧时代中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忍。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作品开篇的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了——暗示时代大背景,显现群众的愚昧与不觉悟者的麻木,为后文做铺垫且蕴含对革命的希望……答案自然就有了,谁会去信“五三”上那些僵化的东西!
所有阅读题的基本思路差不多,只要明白了作者要说什么,出题人想考什么,根据“含道映物”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答题,可以有经验,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模板。作为读者,应该跳过根据答案来分析题目的被动阶段,转而从作品本身和题目本身出发来寻找答案。只要遵循作者的写作规律,就一定可以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出题人想要的东西。通过我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努力学会读作品比一味研究“五三”复习大全上的条条框框要靠谱得多。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对于高中写作,包括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我的经验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出很好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她)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我写作有个特点,就是引用较多。有一次,语文老师从我的一篇考场作文中数出了近二十个引例,也就是说我每写五六十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或直引或化用,这些都是我平时从阅读中积累下的“财富”。
我并不认为引例越多越好,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文章显得丰富,有的则会因堆砌而显得杂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所引用内容理解感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人是从阅读原作并研究思考中得来,有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得来,其结果怎么会一样呢?举个例子,同样引用尼采,有人能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分析其追求精神,而有人只会说“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大家看过我写的东西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中渐渐不再有“模仿”二字了;最后,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隐去姓名,大家也会说“这篇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很多评论者说我写的东西有自己的味道。到这时我就知道,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写,午休也写,上课趁老师不注意也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班刊校刊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网站啊……我很少拒绝,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春蕾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报刊发表作品,甚至高考高分作文,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对于考场作文,我还想补充一点——要学会自我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弱势与写作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都说高考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可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写那种所谓的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怎么办?只有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甚至发挥到极致。我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我对问题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我能够用比较典雅的文笔甚至浅近的文言流畅地表达。我能够凭借这些让阅卷老师认识到他们面前的这个学生是真正热爱语文、为语文付出很多并且水平较高的孩子,这就够了。所以我说,借助试题这个平台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分数自然会回报你。
我从小喜欢中文。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分到清华读中文,是因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国学大师。而我这么多年能坚持这样的理想没有放弃,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
初中时教过我的王丽老师“每天随便写三百字”的作业,帮助我养成练笔的习惯。那时的我有着那个年龄所有自诩热爱文学的小屁孩的缺点:目中无人,尖锐刻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我的作文本中充满了“忧伤”、“我觉得我和同龄的孩子好遥远”之类的话。但王老师每次都认认真真地给我那些超出规定字数好几倍的随笔写评语。她有时也会反对我的观点,甚至和我辩论。她始终把我当成一个试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她能够从那些乱七八糟的悲秋伤春中看到我在写作上的可能性,她甚至允许我上课时离开教室到阅览室去读《史记》和各种我能找到的名著。尽管我的成绩有时很不理想,但她始终认为我有天赋,对我满怀信心。
后来,教我语文的换成了姚源源老师。那时由于数学和物理,我在每天写给自己的随笔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怀疑、自我批评。我那时写了很多逃避现实的意识流文章,我能感受到姚老师最开始并不是很能理解,但她没有否定我的写法,她把我写的东西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还会拿着我的作文本来与我交流。她愿意倾下身来听学生的想法,她愿意去弄明白我想表达什么。她帮我保持住了我对语文这个学科热爱和信心,使我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没有被压垮并相信自己依然拥有才华、终会变得优秀。她有耐心去等待她的学生。
升入高中,语文老师换成了雷其坤。雷老师是一位很专业的老师,只是我一直以来都不能算让老师省心的学生,表现之一就是我总是在语文课上不听讲,要么从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看,要么自己拿张纸写随笔。记得有一次雷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却连问题都不知道。后来我发现他默许我自己找事情干,只要和语文有关他就不会干涉,只是对我上交的成果很严苛,他有着短时间内看出我问题的敏锐目光,逼我对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一直到改不动为止。跟着雷老师,我虽然享受着自由学习的优待,却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扎实那么出色。
接着,将我送上高考考场的是南红英老师。南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且异常严厉的老师,她对我一贯自信的作文的批判竟如狂风暴雨——“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只有长跑运动员才能一气读完你这段,否则一定喘不过气来”……在写作上我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摧毁性”的打击。然而,她却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南老师告诉我,我看了很多书,这帮了我也害了我,它导致我什么事情都想引进作文,过于堆砌了。而我总是试图和南老师理论,给她讲我的引用多合理、语言多漂亮。而她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能把我讲明白,你能一个个去向阅卷老师讲清楚吗?”她让我明白了考场作文和我信笔而为的那些随笔不同,明白了为什么我的作文有时是“叫好不叫分”,明白了“素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成绩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在南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纠正、调整自己原有的写作方式,直到我写的作文无论在什么人眼中都是无可争议的高分。我还记得那天南老师在课上说:“现在孙婧妍写东西是出来了。”她语气中的欣慰,令我深深感动且永志不忘。
这四位老师对我的培养,使我受用终身。在我的见闻中,令学生变成刷题机器的老师不在少数,能够将提高成绩和享受这个学科的美结合起来的老师实在太少。如果我的分数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看到语文教学的可能,从而重视学生素养、尊重学生个性、有效提高成绩,那么这个成绩才更有价值。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感受到中文之美的。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背出几首唐诗,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他们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魅力所在。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
我常想,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取各种名目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成绩,然而确实也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我的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别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但我还是痴迷文字。在我看来,语言,是为了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手法有多么巧妙,而是由于它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也许不会有比普通考生更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文字的内核,知道应当表达些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只要能通过语言去感受伟大作品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能运用语言去表达我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功课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能力。尽管我的语文知识不够全面,所受专业训练不够系统,然而我说的话,大家认为有道理;我写的东西,能够感动读者;我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想,可以影响很多人。所以,我最感荣耀的,绝不是我夺取了2013年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而是我能够始终热爱母语学习且如我所愿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吸纳天地精华、抒写个人怀抱。这才是语文学习真正带给我的最为昂贵且受用终身的礼物。
最后,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高考,感谢语文!
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的
——读《语文于我》兼谈学习心态史个案研究
几年前读到一本书,许纪霖先生的《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年7月北京第一版)。作者谈及这本书的写作时,引入了“心态史”这一概念:
“我理解的心态史的研究……更主要的,是透过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发掘其心理、情感、文化习性和行为模式,不仅考察通过理性层面所呈现的直觉的观念,而且还要观察其非理性层面的不自觉的心态人格。”(《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后记》第256页)
为此,作者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式:
“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同上)
许纪霖先生的这两段话,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意思:①个案尽管比较复杂,但没有个案就难有整体;②个案研究,要搜集把握研究对象看得见说得出的东西,也要揣摩挖掘其看不见说不出的东西,“有意识的”和“下意识的”同等重要;③对每个真实的个案进行还原、挖掘与连缀,将拼出一段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历史。
如果上述理解不错的话,我想,谈语文学习也应该重视这种类似“心态史”的个案研究:①以学生视角进入,首先关注的不是“老师该怎么教”而是“学生实际怎么学”;②以生活视角进入,“取景”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扩大到学生实际的生活场域;③以心理视角进入,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到的经验,更关注其不自觉行为背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④以实践视角进入,或总结其普遍规律,或发挥其特殊效益,使个案资源的研究成果对不同个体或群体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想法,我将目光投向本文个案研究的主角——北京市2013年高考语文学科状元、以148分夺冠的孙婧妍。
148分是北京语文高考历史上空前(不知是否“绝后”)的成绩。作为母语选拔测试,取得这个成绩颇为不易。如果让婧妍再考一次,同一份试卷,再得到这个分数也难,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成绩,然而确实也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确实,作为国家级大考,决定分数的因素太多。但我同样相信,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里面都包含着必然。上天不会把这么高的分数赐给一个与此毫无关系的人。这就是我对孙婧妍感兴趣的原因:她对语文有着怎样的情感?她如何学习语文的?她的老师教了她什么?除了学校、课堂,还有什么在滋养着她?……当然,也包括——她做了多少练习题啊?
当婧妍将我给她出的这篇命题作文交了出来,一切也都有了答案。
首先,我们可以从婧妍说出来的东西中感知其“理性层面所呈现的直觉的观念”(许纪霖语)。
读了婧妍的《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以下简称“语文思悟”),我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感受,婧妍可以当语文老师了,她尽管没有接受过师范中文科的专业培训,但却以其实践经验,将语文学习规律(包括高考应试规律)体会得相当深入,表达得相当清楚。其“说得出”的语文观念可概括成十二个字:多读多写,读写互动,读懂写活。
“多读多写”,是老话。这老话经婧妍的细化便成为新话:“多读”——“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多写”——“时时写”“每天一两千字”“无特定内容”“保持一个手感”。一句话:将阅读和写作当作一种习惯甚至本能,读出语感,写熟生巧。
“读写互动”,也不是新话。但婧妍却将其路径与方式展现得很实际:以读促写,有意识地使阅读的成果化作写作资源;以读范写,在对名家名著名篇的仿写中强健笔力;以读孕写,在对阅读资源的吸纳与融会中走向独立创作。一句话:先是眼高,自发地模仿继而自觉地揣摩实践,而后手高。
“读懂写活”,则可能是新话。说这话的人不少,但婧妍的说法与众不同。
如何读懂?她借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含道映物”给出了符合阅读本质规律的说法,即作者的主观意念经由客观外物来反映,换言之,阅读有个“表层与深层”的问题,表层即外在的“人事物景”,深层即作者的“情理志神”,所谓“读懂”即“穿越表层抵达深层”的过程,所谓“理解”则包括理解作品深层信息(即作者核心思想)和理解作品“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的关系(即将“物”与“道”“这两者联系起来看”)。婧妍说不出太多高考备考的大道理,但她在长期阅读中摸索、积累的这些经验正是文本解读的正途。这些宝贵的思想是很多“复习大全”中根本不曾想过的,正如婧妍所说:“作为读者,应该跳过根据答案来分析题目的被动阶段,转而从作品本身和题目本身出发来寻找答案。只要遵循作者的写作规律,就一定可以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出题人想要的东西。”这话说得多么精彩,足以令许多进入备考误区的学生甚至教师汗颜。
如何写活?婧妍很清晰地勾画出自己学习写作的路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她)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作文有来源,有领悟,此为初级阶段;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作文起于模仿,终于创作,此为发展阶段;
“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甚至发挥到极致……借助试题这个平台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作文高手,以信笔由缰为起点,以在限制下有个性地绽放为成功,此为成熟阶段。
肚里有东西,眼中有题,笔下有自己,文中有特色。婧妍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死而后活”“独立而后精彩”的写作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难逾越,否则写出的文章或内容苍白,或偏离题意,或人云亦云,或平淡无味。而婧妍成功地翻越过每一座山丘,完成了从学徒到写手的蜕变,也为作文学习、作文备考的走向刻下了颇为分明的路标。
上述种种,是婧妍清楚地说出来的。更为我看重的,是她或偶然碰触、或点到即止、或语焉不详的东西,我们有必要经由这些没有明确说出来的东西“观察其非理性层面的不自觉的心态人格”(许纪霖语)。
婧妍只是个考了高分的学生,她不是专业研究者,她也许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经验可能碰触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哪些话题。而将她讲述中的“碎金”打捞上来,又何尝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添砖加瓦呢。
①由学的心态看“知识教学量”。
语文不是一个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教学可多可少,丰俭由人。尽管有人对语文知识做过“树型图”之类的总结梳理,书店中也不乏砖头一般厚重的语文知识手册。而事实上,这些知识到底对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多大作用?婧妍说自己“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别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这些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成了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她凭借的是什么呢?为此,婧妍感谢自己的爸爸——“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也许不是每个父亲都能这样大胆,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以读书为最钟爱的游戏,但是,值得语文人反思的是,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似乎有上不完的语文课,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某个字写错了,某个词解释得不很恰当,某个作家作品记不住名字,这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有多大的妨害呢?一方面,我们决不拿着问题当优点,混淆是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警惕将问题放大以遮盖或忽视更大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地毯式”的知识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意义?同样,作为考试命题,引导师生多做一些什么事情对考生的终身更有价值呢?
②由学的心态看“阅读教学链”。
文选式的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首要资源,当大部分教师无法自编教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就有一个“统编教材怎么用”的问题。阅读的第一课不是哪篇课文,而是通过某篇课文甚至任何一篇课文让学生对阅读这一活动发生兴趣。如果学生不能爱上阅读,讲什么都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婧妍是幸福的——“读好书或佳篇是快乐的,我常常像一个徜徉在森林中的小姑娘,被眼前的景色迷得乐而忘返”,而阅读兴趣的启蒙源于其父母——“他们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魅力所在”。不是每个学生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上这“爱上阅读”的第一课。那么,该教授这一课的我们呢?
当然,“爱上阅读”只是入门,学会阅读才是关键,“后来我想明白了,除了考试的必需外,读书也是一种技能,一本书读下来,每个人效率是大不一样的。有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一本书会那么快,其实阅读也有方法,只是每个人的可能不大一样。就我而言,我比较关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并非细枝末节”——婧妍的阅读经历实际上为我们梳理出一条阅读教学的链条,即“乐读→多读→会读→乐读→研读→多读”。在这个链条的推动下,高中必修课必修的是学会阅读,而选修课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专题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即婧妍所说“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质疑”。这条“阅读教学链”尽管不是唯一的,但它是合理的,故此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③由学的心态看“写作内驱力”。
学生不爱写作,常常是因为没的可写。于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成了为学生找寻写作材料。于是《作文素材大全》等东西便大行其道。有用吗?在婧妍看来:“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文章显得丰富,有的则会因堆砌而显得杂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所引用内容理解感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人是从阅读原作并研究思考中得来,有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得来,其结果怎么会一样呢?……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这就触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给学生多少东西呢?在训练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上,教师有没有赐予上的局限呢?我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们的学生很差,又住校,没有生活,不给他准备一些东西,他就真没东西可写……”于是,老师善意地塞给学生“中国梦”和莫言等不知是否用得上的东西以求心理安慰。有这个必要吗?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写作内容上不能努力“激活学生”,长期停留在“材料备考”而非“思维备考”的老路上,甚至让学生误以为他们所有的生活都没有价值而只能靠老师施舍,那写作过程该何其无聊啊。写作,包括考场作文的写作,对婧妍来说,资源是她的阅读积累;对于其他学生呢,恐怕是他们的生活积累——我们的教学能够从激活他们爱过的一首歌、爱着的一个人开始吗?谁看到了学生的丰富,谁就发现了写作的潜能。
④由学的心态看“因材施教观”。
粗看婧妍的文章,不难发现她从小学开始一些语文作业便有人代笔,上语文课似乎也不怎么听。于是极易草率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她的语文老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考个高分全凭她自己。在我看,婧妍的文章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世界上的另一种“教”:
有一种“教”叫“不教”。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一节课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层次的人,明显高于这个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她)自由并相信他(她)在这个学科或者这个内容上可以走得更远。婧妍的王、姚二位老师便有这种智慧。
有一种“教”叫“欲擒而故纵”。一位负责的教师,为确保学生度过某个关口,可以选择在起点跟着孩子,也可以选择在终点等着孩子。他(她)承认路径的不同,也要完成帮助学生通过的任务。婧妍的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默许我自己找事情干,只要和语文有关他就不会干涉,只是对我上交的成果很严苛,他有着短时间内看出我问题的敏锐目光,逼我对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一直到改不动为止。跟着雷老师,我虽然享受着自由学习的优待,却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扎实那么出色”,入口易,出口难,这个培养理念,对婧妍很适用。
有一种“教”叫“破除而后建”。面对学科特长生,教师一方面要能够欣赏他(她)的优长,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看出他(她)最需要帮助的弱点。婧妍的南老师做到了——“南老师告诉我,我看了很多书,这帮了我也害了我,它导致我什么事情都想引进作文,过于堆砌了。而我总是试图和南老师理论,给她讲我的引用多合理、语言多漂亮。而她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能把我讲明白,你能一个个去向阅卷老师讲清楚吗?’她让我明白了考场作文和我信笔而为的那些随笔不同,明白了为什么我的作文有时是‘叫好不叫分’,明白了‘素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成绩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分数是素养的科学呈现,写作者要为自己的文章负责,将才华冶炼得真正强大尚有很多功要做……这些理念告诉我们:在高端人才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并非无所作为,玉要琢才能成器。
婧妍取得的148分中,蕴含着教师的很多智慧与心血,看起来孩子是懂的。
婧妍的“语文思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对婧妍这个状元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我一直在警惕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或定势:因为她是成功者,所以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她的每一种做法都是可以复制的。但这个案例“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许纪霖语)。她“说出来”的东西,被我们感知;她“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更令我们思考。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一定是我们做教师的人主观设定或想象的那个样子。唯有由“学”的心态看“教”的得失,语文教学才能离学生更近一些,也离实际更近一些。
对于“学习心态史”的个案研究,尤其是围绕“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学习的心态史个案研究,还未形成规模。我希望,孙婧妍的这个案例,对很多问题来说,不是孤证;也希望更多的语文教育从业者不仅仅将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更将其视为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我察看到的这些孤零零的点,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地组合成整体画面的?光线昏暗的灯无法让我看清。……科学也是这样,它所做的也是用提灯照亮;它一点儿一点儿地察看小方砖,以此来探索由各种事物构成的永无穷尽的马赛克铺层。灯头总是供油不足,玻璃灯罩的透明度又如此之差。不过没有什么:提灯人没有做徒劳无益的事,他毕竟是走在别人前面,发现了庞大的未知体系中的一个点,并且把这发现指给了他人。……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这或许就是我对婧妍同学感兴趣的原因。这或许就是此个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吧。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附】(孙婧妍同学的考场作文)
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机在手,分居可闻亲友声,闭门可知天下事,闲以自娱,忙以减负,实乃古今之便利物也。纵昔时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爱迪生,闻之亦必瞠目大惊,拍手而称善也。
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清明时节,余家有宴,亲友归,众宾至,围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实盛事也。然席间不闻寒暄笑语,但见少小者人手一机,低头垂目,唯按键之声不绝于耳;而长者亦不免持机离席,于走廊低声私语,盖有生意联络也。席毕,余未见宴之欢也。祖母黯然谓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
由是观之,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譬如枪支弹药,可持之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亦可持之杀人越货、逞己私欲。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手机乃一通讯小器,善用则便利多多,恶用则乱心扰扰。呜呼,余尚庆手机之弊小矣,仅止于淡泊人情、疏远人心尔。倘若恶用电脑、枪械乃至舰艇、核弹者,轻则害人性命,重则毁其家国。科技之用,敢不慎乎?
由是余有言: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
或曰: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
其一,须以长远目光观之。世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数也多、之用也善,丰富且改善吾辈生活于一瞬,为之欣欣然者,不计其数。然其深层、长远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变乃至后续之影响——观之者鲜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现世,众皆喜其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万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飘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环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则驭科技之人须有远虑,从持续之影响而非一时之利益深思之、熟虑之,方不致为其所劫。
其二,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纵有长远之计,然一心逞己利而无视他人者,亦无以扬科技之善矣。北京,国之都也,其苦雾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无有弗知雾霾多起于汽车尾气也,然耽悦于出行之便利,贪恋于己时之可贵,鲜有弃私车而乘公交甚或单车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驭科技而致善少恶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则驭科技之人须有高德,以大局观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观之,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曰无所谓善恶,以远虑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亦不以其谋恶事、乱法纪,则必可得其利益而损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
呜呼!吾等驭科技之人,其责不可谓不大也。故属文以记之,愿世间众生皆可扬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之恶陋也!
感叹本文的优秀,当然不是因为其以文言写就。高考作文,恰恰不提倡写文言文。但作者最终写了,并且写得那么得体。
得体者一,语言是为承载思想服务的,若不为说理,语言的谋求近乎没有意义。
文章开篇即提出“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不否认手机伟大的进步意义,认识公允。继而一个转折——“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引出对手机的忧思,认识辩证。而更为深入的认识则在第二段祖母“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一语之后——作者借祖母的话传达出一般人的认识,为的是引出下文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认识,即对“全是手机惹的祸”的质疑。第三段一个“由是观之”,文章第一个认识上的高峰出现了:“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作者不仅指出手机使用有利弊二端,且将手机之祸的矛头指向用手机之人,更以手机为发端引出电脑、枪械、核弹等更多科技物,在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彰显不凡。由此,这个部分的结语“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可谓掷地有声。而更为可贵的还止于此,“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在上文提出“人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文章即刻探讨“怎么办”,这是文章在认识上的第二个高峰:“须以长远目光观之”“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的两条意见,认识高远,且以“白色污染”和“城市雾霾”论之,切中时弊;又与手机相贯通,“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的展望不仅合情合理,且给人教益。
综观全文,“提出问题”“出示表征”“揭示本质”“探索解决”——究其实,本文比语言更出色的是认识之美与说理之切。文言,不过是个载体,此得体者一。
得体者二,语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若不为沟通,语言“仿古做旧”而造成的诘屈聱牙也近乎没有意义。所谓考场作文的古文面目、文言表达,“古”到什么时代、“文”到什么程度?如果纯为炫技扮酷,这篇文章不会这么“平白”,仔细读来,本文不过“古白话”而已,作者为了第一时间将所说道理传达给读者,故不会以言害文,即便用耳朵听,也是可以将本文听懂的。既是如此,直接以白话出之则可,何以非用文言?千八百字,若要将上述道理全部说透,不得不考虑表述的形式。也许作者的选择实乃不得已而为:文章容量上的言简意丰,说理力度上的用语斩截,或许最末才是修辞之美吧。
短短几十分钟,诞生一篇如此的考场作文,非高手不敢为,非高手莫能为。我们所感叹的,并非考生的语言选择,而是选择后的语言担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美长跑运动员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