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练气功时,气门以上经常感到牙齿咬合胀痛胀痛。

练气功二十八年(2)转载
练气功二十八年(2)
&2.合一功理论
& &(1)息与气 &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不呼不吸也谓之一息(这时呼吸有转化)。不知有呼吸的出入,就是得息。所谓“息”,就是风,风一鼓动,就是气。因此,气包涵于风,此气叫口鼻之气,也叫外气。外气可以调动内气。
&一般所说的气,就是呼吸之气与丹田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气。呼吸之气叫外气,丹田之气叫内气。此两气相合,就是气息合一。一般,练静功所称的气,就是指气与息合一的气。
&气还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别:以意行气的气就是后天气,以气使意的气就是先天气,也就是气息合一的气。
&不知“息之所从起,遂昧于息之所从归”。倘若不将息与气合,就在精、气、神上分而练之,则非但不能相资相养,而且正要互相为盗,就会变生为克,反益为损。
&古人对人的生死自然之道研究得很精辟,认为人要却病延年,健康长寿,必须先把意、气、息三者统一起来。而统一的办法就是先从收心着手,再练心息相依,从而再使气息合一,意气合一,最后达到神气合一。这样,精、气、神在意、气、息三者统一之后就可得来。这也就是人的性与命、身与心的物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合一功是静动中的基本功,而心息相依又是合一功的基本功。
&关于听息法——息的起灭,既是人的生死关头,所以人要入静首先应使念头从息上起灭。若上不能止念,下不能留精,总属徒然。止念,先从听默念起,继而听息,垂帘塞兑(两眼轻闻或垂睑),耳听呼吸。这种听是不听之听,可使喘息渐微,气归元海。如念复起,再照再凝,这就是听息法。
&人身都有二鹊桥,一在上,一在下。但此二桥在人生下后就都已断没,故人都有闭而不开的八脉。练功人欲将阳气冲开,必须先搭此二桥。上鹊桥,在人中与龈交的交接处。在鼻端听呼吸的出入,就是搭上鹊桥。下鹊桥在意守中丹田后是不搭而自搭的。因此,综心息相依,大多数练功者都能水到渠成,不通自通,不过自过,顺利地通小周天。
&关于调息法——凡息有四:一曰风、二曰喘、三曰气、四曰息。坐时鼻中有声为风;往来频促为喘;出入不细为气;绵绵密密为息。风则散,喘则促,气则劳,息则定。所调者,就是不要散,不要促,不要劳,而只要定。调为不调之调,绵绵密密,或忘或存,而神自归根。这时会觉着息在丹田之中,往来微达于鼻息,渐至息住,气住,乘虚直达清微境界。
& &(2)心、意、神三者的区别
&心——心指人的意念,古人将此心比做“心猿”,意即心是好动的,一念复一念,念念不已。心劳而神疲,神疲则气败,因此练功必须收心。心息相依,就是以息来锁“心猿”。心息相依后,则心就可以不动了。
&意——意就是认识,就是逻辑思维,是包含在心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收心以后的功能。意不象心的欲念那样好动,但却是行而不止的,亦即其认识是发展不止的,所以古人把它比做“意马”。练到意气相随,便是用气来拴“意马”,使气与意合,意与气随,从而使认识走向发展,神亦随意而行。
&神——古人认为神是心之灵明,只有在心歇妄念时才能活跃,所以神之用,在于不用之用(如水清澈平静,方能照物)。由于心是神、意的总代表,所以心不动,意不行,神才能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心是动,意是识,神是觉,三者有区别但有联系。因为它们都是意识领域里的思维活动,属于性功范畴。总的说来,意与神还是统属于心的。初学者不易理解,待到有一定功底时自然便能区别。因此不要追求,只略加注意即可。
& &(3)关于“得一” &
&什么叫得一?“得一”就是得到阴阳合一,得到“神气合一”。 &
&古人认为神为阴,气为阳,阴阳合一即为生,阴阳分离即为克。练到神气合一,只是“得一”的开始,随着练功的深入,“一”有多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一”:如有气息合一的一、神气合一的一等。神气合一,又有元神与真神的区别,因此“一”的性质也就不同了。合一功,只是开始第一次把神气练到合一,但从此却能入静了。
&古人说;“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伍止渊大师也认为必须“以神驭气,以气养神”。古人把神与气比做母与子。“母子眷恋”,意为神与气是息息相关的。倘神一用,就耗气,神与气便分家,各自为政。所以人到了老病,神就不能管气,终自两败俱伤而导致死亡。
&古代练功家在与自然做斗争,与疾病与死亡做斗争中找到了人体的关键,这就是性、命、神、气。抓住这个关键,即可达到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神与气合,从而能延缓老、病、死的发展,减轻老、病、死的痛苦。所以道家把练内功叫“返还”,叫“逆取”。合一功就是为了返还,为了逆取而创造了条件的。因此,它是继下手功后的入门功,也是练静功的初步基本功。练功者只要掌握了合一功,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自力更生,稳步前进,却病延年,健康长寿。所以练好合一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 &(4)合一功中的自然现象
&在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神气合一的三个阶段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然现象,现分述于下。
&心息相依阶段——这阶段所谓的听,其实只是觉,是意识上微微觉得有鼻息。如此天天觉,久之即心息相依,真气逐渐随鼻息而生,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反应。
&①外动——自发地手舞足蹈。这时要镇静,要看着它动,知道它动,要用意略加控制,更不能心慌意乱,否则会出偏差。这动有的是循经给路线动,有的形如虎、鹿、猿、鸟等动作,有的是哪里有病灶就向哪里动。动后觉得病情逐渐减轻就是适度。
&②内动——感觉身体在变化,或高,或向下长,或胖大,一张一弛,气在腹内转动,全身有气跳动等,或看到五彩颜色的光、各种人物、动物、飞禽、山水、树木或花草等。
&③出现各种感觉,如酸、麻、胀、庸、冷、热、轻、重、汗、痒、虫爬、虫咬、跳动、抽筋、多念多梦、七情重(如哭、笑等),或发宿疾,算旧帐。总之,在通过任督二脉前后,各种反应都会集中表现出来。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总不出人体内外的范围。这些就是练心息相依后的反应,也是锁心猿的反应。动权正是生静的前兆,大动之后便能出现大静。所以到了神息相依后便逐渐地没有这种反应了。
& &意气相随阶段 &
&①气由外动转为内动——练功到意气相随阶段,过了小周天,外动的情况就逐步减少了,转化为循经络路线运行了。这时与就由散乱而逐渐成形,就会感到气是有路可循了。这是可喜的现象,因为这正好说明经络气已经形成,不大会出偏了。
&②气循经络路线运行——经络气产生后,气由小周天(任督线)向全身发展。古人说“任督两通八脉通,八脉通了百脉通”,因此,有的人就会觉得脐与命门相联了,命门与脐相联了(一个由前向后靠,一个由后向前靠)。这就是任督两脉合一了。
&③气到全身——有的人感到呼吸到了腿上,到了手上,到了头上;有的人觉得呼吸好象停止了;有的人觉得手足没有了;有的人觉得气向头顶冲;气向胃部中脘冲;有的人觉得心脏内在气爆;有的人泪多,鼻涕多,痰多,耳鸣,耳中有气向外钻,嗤嗤有声;还有的人觉得在腹部开出大红牡丹花等。这些就都是气到全身的反应。
&④得周天息——在小周天通了的基础上,很快又能通大周天,就是“大任督”,循人体一圈。在通了大周天后,有的人就感到在身体外围有一个大光环;有的人呼吸能随内气一张一弛、一开一合而合拍起来,在与内气一起循任督运行。这就是气息合一的周天息。得了周天息,个别人就进一步有了初步的“fa
lun”(图4)。 &
&神气合一阶段——练功到神气合一后,反应逐渐减少,只觉得全身松软,圆暖,非常舒服,但酸、麻、胀、痛却是长期存在的。
&到达这个境界,就红光满面,光彩色泽都很好,形神俱妙,有些宿疾不药而愈,身体与精神都能自觉健康与旺盛,初步达到了练功治病强身的目的。
& &5.注意事项 &
&(1)合一功练到心息相依后,真气就开始发动,变化逐渐加大。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就酝酿着通任督(小周天)。这时,自已的躯体就会“清算自己的旧帐”,思想上的旧帐、身体上的旧帐都要算,连娘胎里的先天不足也要算,因此就会发生宿疾,就会想到陈年宿事,就会看到许多人物、山水、花草或树木,最喜欢的和最憎恶的事都会来找你,酒色财气、喜怒哀乐也都会来找你。这时,我们就应该持“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态度,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是心,是性;变者是气,是幻),意念持恒,则幻变自灭,切不可穷于应付,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否则必会导致出偏。
&(2)正如上述,气功是“逆取”,是“返还”。逆者,是逆生、老、病、死的规律。生死只不过是生命的全部历程,而老病则是由生到死之间的转化过程。气功则是向老、病作斗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一个人练气功,就是向自我疾病做斗争,有斗争就必然有反应,如酸、麻、胀、痛等。这些反应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的,但是总会由坏转好的。一个人由老到死,生理上许多细致的神经、经络早就逐渐不通,甚至是死了。练功后,这些神经、经络便又会变活起来,恢复了感觉。在恢复过程中,就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是好事,而且正是长期练功取得的效果。“群阴剥尽丹成熟”,意即要练到大还丹后,才会没有这些反应。可是,练到大还丹的人,毕竟是极个别的,因此练功的人必须要有与酸、麻、胀、那里痛。这时只须稍作搔拂按摩便可。其实,即使不采取这种措施,也不会导致病变或出偏。因此,对于这种痛痒诸感只要注意保护,正确对待就行了。
&(4)练了气功后也还会生病,因为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风寒暑湿,伤风感冒腹泻以及陈年宿疾都还会来侵袭,只不过是练功人的抵抗力比一般人强,不易受感情以及天气变化的干扰,纵然受了干扰,有病,也比一般人容易痊愈。比如感冒,只要在练功时稍加点意识,出一身汗,汗出透了,感冒他就不药自愈。因此,小病可以不吃药,大病则要注意吃药。所以,练功人的发病率较常人低,而恢复率则较常人高。
&(5)过不过任督M脉都一样: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任督二脉,但也有少数人通不过。练气功只要能却病还年就好,过不过任督都一样,不必一意追求;切忌用意引气,否则必会导致偏差(图5、6)。
(本文蒙李廷光、沈鹤年二同志审阅,陈铸同志协助整理,完稿于上海江宁路1000弄35号寓)
四、我是怎样给人治病的?
&我学练气功三年后,得到了“小坎离交”,就开始试着为人治病了。原先,我用艾条为自己灸穴时,先是以我自己探知的经络与规律为依据的,后来又用铜人图的经络线路两相参验。参验结果发现,前者的反应与我所做的气功是一样的,疗效也显著,而后者就反应不一样,疗效不显著,甚至会有反效果。因而我就决定用我自己探知的经络气规律来为别人治病了。二十余年来,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有一些气质性的病和个别实质性的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的甚至还能断根。
&我为人治病的理论基础就是“练精化气”。线路是以阴跷之气为却病保健的物质基础,结合任督、带脉、冲脉带动十二经络,导引行气,因势利导,最后意守中官归源。这既有气功导引的作用,又有艾灸的作用。方法是以艾条灸穴,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有病却病,无病保健,常熏可以益寿延年。这样,病人一无痛苦,二无流弊,很受病人欢迎。
&我也用此法来作为教人练气功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使用此法可以帮助通任督和经络,可以帮助缩短得气的时间,可以帮助练功者开关展窍,防止偏差。到目前为止,我在教人练功中,还未出过偏。
&我用的穴位主要有40个;1.上星、2.印堂、3.鼻甲骨、4.迎香、5.颊车、6.天突、7.华盖、8.膻中、9.期门、10.上脘、11.中脘、12.下脘、13.神阙、14.天枢、15.关无、16.会阴、17.海泉、18.百会、19.风池、20.风府、21.肩井、22.大椎、23.陶道、24.夹脊、25.肺俞、26.膏俞、27.心俞、28.肝俞、29.胆俞、30.胃俞、31.肾俞、32.命门、33.腰俞、34.尾椎、35.环跳、36.委中、37.合谷、38.手掌、39.足三里、40.涌泉(然谷侧)。其中,涌泉穴在气功里的位置与铜人图上的位置不同,此穴在然谷侧。
&这40个穴是主要的穴位,它可以通达全身,以“任督”为主干,阴跷为物质基础。此脉一动,诸脉齐动。手足是人体气的归宿。普通人的气,静则散于手足,而练功人的气,静则聚于丹田。所以,把常人的气归于手足,就能起到抑制的作用了。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练功后的效应也不同。我练功的体会只能供大家参考,研究。我的具体练法,可参见“虚实静功”一文。
(三)桃康功
&这一功法是在前两功法基础上使年老体弱的人返还到男16、女14年龄之前的具体功法。人所共知,真正的返老还童是没有的,但通过阴阳气血的锻炼,配合生活上清心寡欲、戒烟绝酒等.则能使人推迟衰老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1.桃康功练法 &
&这一功法是人元功法中的返还功,分男丹功与女丹功,男女练功方法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今分别介绍于后。
& &女丹功 &
&此功法简单,只须每月在经来前3灭、经净后3天和卵子成熟期练斩赤龙功就可以了(据女丹功练就者言,卵子成熟期气即成线直线上升而开关展窍)。斩赤龙功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左右交叉紧覆于双乳上,乳中(乳头)对手掌劳宫穴,意守两乳中与脐中,要似守非守,不可硬守。
& &月经来潮时禁忌练此功。 &
&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每日静坐1—2次,每次30分钟,也可坐1小时。法宜自然,切忌追求,双乳不可摩。
& &除此三期外,其它时间仍练收心功与合一功。
&妇女病,如赤白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先兆流产和更年期生理变态,练此功大都能得到正常.若为治病而练此功法,可在病愈后不要再练。
&女子炼经化气,经是水,龙生水中,是阴中之阳,经色赤,故名赤龙。断绝经水,故称之为斩赤龙。
&若为斩赤龙而练,久练后月经由红变黄,由黄变白,量也由多而少,直至经绝,约需三年始能功成。此后,就可能做到“地户永闭,天门常开”,亦即所谓阴阳变化,坎离颠倒,气从聪门出入了。
& &男丹功 &
&男子练气功后,阳气发动,容易性冲动。当阳兴时即可练此功。方法有4种,可选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练。
&(1)提肛、吸气——提一次,吸一次,意想吸气到丹田,直至阳平。
&(2)意守丹田——不论何时,阳兴时即快速吸气,意想丹田之气直吸至鼻端,不管线路,不管呼气,只是不停地一气接一气地吸,直至阳平。
&(3)散步法——如以二法不能掌握,可取此法。在阳兴时可起床散步,或坐以待旦,彻夜不眠。
&(4)九九回手法——此法是指平时非练功时,于午夜晨初忽然阳兴,即坐起,将双手搓热,左手掌放在腹部关元穴,向右按摩经大腿腹沟股至会阴穴,再向上由左侧返回腹部关元穴;然后,由原线路返回去。如此一来一去、一返一复各按摩81次,即是“九九回手,真阳不走”。
& &平时仍练收心功与合一功。
&男子若患有梦遗、阳阳痿、早泄,练此功法可能治愈。久练之后,如果心理有此要求,生活上又能清心寡欲,则生理上即可引起性腺衰退,阳痿,即所谓“伏白虎”。白虎,系指生殖之精,精满不泄故曰伏。若在生活上不能清心寡欲,生理上即无法引起性腺衰退,阳痿,即使心理上有此要求,练三四十年,白虎也将无法制伏。所以古人说;“降龙容易伏虎难”。其实,一般说来,男子的决心没有女子的大,所以大多劳而无功。
&男子炼精化气,男子为阳,精为阴。虎生于山林,也是阴中之阳,取其色白,名为白虎。精闭为伏,故称伏白虎。
& & &2.桃康功的作用
&桃康功有绝育的作用,也有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古人少谈绝育的一面,却强调延年益寿的一面,并用一个”药”字来说明这一功法的过程和它的力量
&一般,练到合一功的后阶段,都能体力健壮,精神旺盛,阳气升发。这时接着再练桃康功,能更加增长功夫,能将阳气升发出现的阳兴转变为“药”,使人体更健,精神更旺盛。
&“药”意为长生之药,分产药、采药两个阶段、气功练到一定程度,丹田之气发动,会产生4种自发动,而且不论哪一种自发动。最后都会自结成丹。道家丹书上说:药就是火,火就是药。火就是引路之光,可以凭借此光的力量开关展窍,从而筑己练己,养已练己,使丹渐凝渐结。这一练丹过程,也是产药的过程。长生之药已经产成,下一步就是采药。采药有一定的线路,要打通大小周天,因为周天能为搬运药物创造条件。
&丹田之气是否能冲过会阴穴而通大小周天,这是练气功的关键。会阴穴是阴跷脉。李时珍说:“阴跷、督脉、冲脉为经脉造化之源。阴跷才动,诸脉齐动”。
&通大小周天的方法很多,各派有各派的方法。南派气功要求自发地通。即使在练合一功时是以意引气通的,在练挑康功时则要下功夫使它自发地通,否则无力冲破“天门”。这里有个火候问题,即文烹武练。
&初结丹者必须注意文烹武练。单有文烹,丹不能熟,丹基不固,没有力量,甚至会熄灭。单有武练,火过旺,容易耗散而落空。古人说“炼丹容易养丹难”,可见结丹之后如何养丹,火候的作用很重要。火候正确,耐心练习,久之,即能自通大小周天。
&在初级功中,男女练功方法基本相同。练桃康功时,则男女练法不同,采药线路也不相同。现将这两者的不同点分别叙述如下。
& &(1)女子炼“经”化气,返“经”还脑。
&开始练桃康功时,人的精神已比过去旺盛多了,此时阳气升发,必须有“情来归性”的意志,坚持清心寡欲,不生邪念,准备长期练功。
&女子返经还脑。孙不二诗曰:“山头并海底,普化一声雷”。山头,指两乳及膻中。海底,指月经部位。一声雷,是指阴跷气直冲两乳。阴跷气属阴,阴气动升于印堂(上丹田),属阳,阳气被冲开。此后就会发生风云雷雨。云雨指阴气,风雷指阳气,天体闻雷,百虫苏醒,人体闻雷,百脉兴起,百废俱兴。此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待赤龙斩断后,练功方法即男女明同。
&当“山头并海底,普化一声雷”时,其线路是从腹腔中的中丹田向命门,下降到尾闾,再向前过前后阴,达会阴(女子穴位与男子相同,惟会阴不同,男子的会阴在前后阴之间,女子的会阴在曲骨中);然后,上升至关元。在关元穴一分为三,左右窜到关元穴两侧气门,然后三线同时上冲至两乳及膻中,并会合于膻中,一路上冲至承浆,过口鼻至印堂,而达上星、天星。
& &(2)男子炼精化气、还精返脑。
& &练桃康功,男女各有功法,但掌握火候相同;要求练练
养葬,练养结合。要知道,练已就是练性。练性还仗养已,
养已即是养性。如李涵虚说“采为不采之采,练为不练之练,
神为不神之神”,意指药物的火候要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
发而成的。 &
&男子的线路,与一般所说的小周天线路相同。即自阴跷
向后至九窍,沿督脉上升过命门、夹脊、玉枕,上头部,经
风府达百会,下降到上星、印堂至鼻尖过承浆,沿任脉至天
突、膻中达脐,返中宫。督脉上升为阳升,称为“进阳火”。
任脉下降为阴降,称“退阴符”。进阳火、退阴符的线路男女
一致,女子是在还经返脑之后才出现进阳火、退阴符的自发
的通。因此,女子在桃康功练成后,气质即与男子同,古人
称此为“没有女人”。 & &3.什么是桃康功与桃康之路?
&古人60为下寿,70称中寿,80岁才能称上寿。桃,是寿的象征。康,是健康、康庄之意。桃康功即是长寿健康之意。
&任何生物经过繁殖以后,即走向死亡,人也不能超脱这一规律。但人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推迟自己的衰老期。这就产生了节欲、返还到男16、女14岁前的返还功法,故桃康功也称作返还功。古人由于封建意识,所以不敢公开传授,仅存于秘传。其主要诀窍就是“降龙伏虎”。
&桃康功把气息运行的线路称为桃康之路,也就是长寿之路。这条桃康之路练成,在女子气旺,成于经期前3天或经净后3天,或卵子成熟期。气成如线,成线才有力。此气是阴跷气,是阴中之阳的阳气,也就是从母胎带来的元阳之气也叫元气。此气耗尽,人即死亡。保持此气,人就健康。壮大此气,人就长寿。在男子则不分时日,只要阴跷气开,即筑基练已开始,有了真止的药物。此为小药,也叫玉液。大小周天一通。搬运有道,即可通九窍、尻脉、髓海。这些通道就是桃康之路。
&桃康功也是因人而异的。得阴跷气之后,不一定人人都能通经络气,过八脉,通九窍。其中,除通大小周天外,另有下列几种形式:
&(1)有人走毛窍,通细胞,直通内脏、骨髓,最后通冲脉。冲脉通,则一通百通;
& &(2)有人从性功入门,直通冲脉;
&(3)也有人从脚下开始,即所谓自云脚下起,接通地气,亦即所谓“无根树”,脚底生根。
& &但总的线路都是一样,最后必须通冲脉。
& &4.注意事项 &
&(1)桃康功的要求是节欲,长寿,离开这点就是偏差。有些心怀不正的左道邪门想利用练功中某些人的情绪引人陷入歧途,这应及时注意。
&(2)桃康功是高级功,必须在初级功基础上开始练。若不练初级功直接练桃康功,必将出现各种不治之症,例如血压升高无法降低,头面通红头痛难忍,头发脱落成为秃顶,耳痛耳聋眼球充血,牙床充血发炎甚至全部拨光。导致这些疾病的是阳气上冲而无法出窍所致,并且使良医束手,药石无效。
&(3)练此功法要胆大心细,时刻留意,保持头脑消醒,不能自以为是,防止出偏。在练功过程中出现轻松愉快和舒适安乐,随功夫深入不断扩大,要掌握自己乐而不乐,不乐而乐,久之唯存一觉。
&(4)老子的《道德经》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练功要经过兴奋与纷乱阶段。这时要多静少动,不受外界影响,否则喜怒哀乐的感情会引起烦恼,头绪纷乱,甚至对风寒暑湿也会出现异样反映,尤其是要少去阴暗潮湿的地方,不见重病者与死亡者。
&(5)这时胃口特佳,不必少食,蛋则“胃中火烧”,胃口受阻,使胃壁受损。
&(6)吕纯阳说;“得必有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得有失,一得水得”。这说明练功中多反复,因此要有恒心。只要遵照功法练习,不三心二意,不道听途说,不轻率妄动,就会有益。
&(7)练此功法,更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注意练已养已。
&入中功是人元阶段的第四步功法,又称特级功。入中功就是凝神入气穴,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统一奠定基础,起巩固作用。
&一般练功者在掌握了前三步功法后,功夫已有相当基础,这时就要转入练入中功。
& &1.入中功练法 &
&从总的程序来说,不练好合一功,未达到神气合一,就不能练桃康功;不练好桃康功,未能得“药”,就不能练入中功。从局部步骤来说,入中功与桃康功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在练此功之前都先要重复练一段合一功,作为筑基。
& &入中功练法如下。 &
&(1)凝神入气穴 &
&每次练功都是先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练到恍惚杳冥时就能找到气的核心(气穴)。从这一核心开始,就要凝神调息,凝神入气穴。
&所谓“凝”,就展不暖之凝、所谓“神”,就是不用神之神。所谓“调”,就是不调之调。所谓“息”,就是气息合一之息。所谓“入气穴”,就是略微将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中央。这“穴”,就是由气产生的窍的中心,就是在丹田周围一寸二三分的范围之内的中心一点。
&从这一中心点开始,再将气向四周如电波一样地稀释开去。这个稀释是缓慢的(一天、两天、三天,视人而异);是以意为之,不着力的,直至虚到了全身。这稀释的过程便叫做”意虚”。
&虚到了全身,似乎全身都包在一个气圈之内,全身都渐渐空了,空到最后就只剩下核心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就是凝神入于气穴的最深点。这才进入了神被包于气、神入于中的境界。
& &(2)虚极境忘 &
&凝神入气穴之后,继而使觉人我全空,只觉一小黑点似在身前,似在身内,也似乎在身之外,气在是,息在是,而神也在其中。这时恍恍惚惚,唯觉视线所及之处有一小星点,仿佛浮动,有如远帆归舟,万籁俱寂;我与它似一似二,似二似一,一觉而已。这时感到非常舒适。这就是观窍观妙的开始。
& &(3)结合前三步功法一齐练
&入中功功法熟练后,即可将人元阶段的四步功法合起来一齐练。可能一下子无法掌握,可以逐步会合。待到四步功法完全掌握,可以一齐练时,功夫也就渐深渐细渐广博了。
& &(4)收功 &
&入中功的收功法与合一功同。 &
&(5)练入中功的程序 &
&两眼轻闭,略带微笑,先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或失吐三口浊气,先从丹田不出声地轻轻地吐,后目改从脚底涌泉吐出全身的浊气。
& &意守的部位可因病而异,如前七后三、前三后七等。
&为使人元功法的四步功有练整体的一致性,此时要练收心功,默念一、二、三、四。这样听三通,再按合一功心息相依的功治练听息法,在中丹口里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底的声音)。到气息合一了,从丹田里感到有核心气时,就因势利导阿接入中功功法练。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了意念,再拉回来重练,如此练下去直到收功,着并不感到有核心气,而遇有药时,便再因势利导按桃康功法练,最后结合入中功再用合一功收功法收功。所以,练到入中功时间得在一小时以上,但自己还只觉得是一刹那。
& &2.入中功理论 &
&(1)“中”的作用 &
&所谓中,就是核心,就是中心。当气功练到神气合一后,人体场就会出现了、这个场就是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就是窍。而窍的中心,简称为“中”。因此,知中必知窍,窍内藏中,中源于窍。张紫阳说。“玄牝一窍,采取在此,烹练在此,温养在此,结丹在此,……。一切无不在此”。而掌握这一切,全在乎中,无中就不能入窍。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调天地根。这生天生地的根本,就是“中”。因此,这功法名为“入中功。
&古人说:心是人之一身的中心,“中”是练气功的中心。是坚固的堡垒是防线的中心,堡垒的内部被攻破,即能使全线崩溃。入中是气功攻堡垒的方法,也是建设的必要手段,是必然的过程。通过入中,才能深,才能广。气功中的宏观与微观。就是从入中开始的。所谓窍中窍,妙中妙,深不可测,广不可及,高不可攀.这里面有个非常广宽的天地。入中功只是把“神与气”转向“中”的开始。欲到达真正进入中心之间,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 &(2)“中”与各方面的关系
& &①“中”与虚 &
&虚实静功是以虚实来体现动静关系的。入中功法是需要自发动的。自发动首先要诱动。“意守丹田”就是着实,就是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诱发动。到了自发动,它才能层层深入逐步返还,直返到源(即一阴一阳的起点)。但自发动又易造成盲动,盲动就要出偏差,甚至不可收拾。要防止偏,就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要虚与中相结合。由中里虚,虚而有中,中就是虚假后留有的余地。因此,要虚而不虚,虚中有点,以虚包实。要从中开始向外虚,虚了“中”之后才能入“中”。所以炼精化气,就必须要练神还虚,而入中就是为练神还虚刨造了条件。
& &②“中”与丹田 &
&丹田,即种丹之田。此田是由一横(命门与神阙之间的线)与一直(冲脉的线)相交为“十”字加“口”而成的。十字交叉之间的一点,就是中。中丹田与上丹田的两个点,就是祖窍。第一次的内气,就是从意守丹田发生的。所以古人把丹田比做炉鼎,炉火从此升起。人体生物电也从这里发生,于是就产生了人体场(窍)。
& &③“中”与窍 &
&窍分死宫与活窍。 &
&死窍,就是祖窍。祖窍有二:一在中丹田(脐中人一在上丹田(眉心)。这两点古人认为是人生命开始时第一个细胞所分裂而成的两个点,故叫祖窍。
&活窍,就是由大周天光环缩小而成的圆心,就是轴心。由这个圆心而产生的圆体,就是活窍。这个窍是结气而成的。它周流不息,叫“fa
lun常转”。从此,人体气机就自动化地转动了。一切自发动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个窍才是真窍,才是一切古人所讲的窍。由这个窍的中心产生的气才是真“中”,一切生化都在这里发生、发展。
& &④“中”与“一” &
&这里的一,不是指神气合一的一,而是指一阴一阳连起来的一。取一之半径以一端点为圆心,如圆规一样旋转一周,一周之间的圆心就是中心。因此,知一必知中,中出乎一,一能生中。这个圆就是一切物质运动的轨道。所以阴阳合一是合在中心的,中就是一阴一阳的分界线,合则为一,分则为二。
& &3.入中功内在的复杂过程
&这部功法是凝神入于气穴,是人元功法的潜藏功,因为它潜藏药物。这些药物是今后练功的基础,须收之入库。入中功便是入药于“中”。“中”即仓库。库分地上、地下,先入“地上库”,再入“地下库,即所谓“潜藏”。潜藏的目的是为了养精蓄锐,练气化神。入中功是为炼气化神到“真中”扫平道路的,以备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丹田)。这部功的时间是较长的,整个人元阶段需花一二十年甚至是终生才能得到,短期之内是难下结论的。
& &(1)线上的功夫 &
&①引气入虚 &
&虚到一定程度,只剩下一点点小黑点,使气、息和神都在其中。这个小黑点使精气神进一步统一,为结丹创造条件。
& &②虚与实的关系 &
&虚与实有一个明显的对照:气,明虚,神,暗实(就是觉照)。没有气的虚极,就没有神的静笃。只有虚极静笃,才能从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气的变化,从线上功夫逐渐过渡到面上功夫。这个变化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从量变到质变,以后还有导致形变,不是一蹴即得的。气从表到里,由此及彼,一个人由衰返盛,由弱还强,要经过无数循环反复,才得实现。
& &③尾开“九窍” &
&气田丹田之气转为阴跷之气,由阴跷之气(药)而通于九窍。所谓九窍,即七窍(眼、耳、口、鼻)、顶窍(在前顶,是泥丸宫的外围)与毛窍(毛孔)。这是一路。
&另外,在尾椎上还有一个穴位,名“九窍”。进阳火时,从会阴穴(不经尾椎)转向督脉就经过此九窍,叫“尾开九窍”。此窍通,即入尻脉。尻脉是自阴跷穴开始的,尻脉是周流的,气由尻脉周流全身,螺旋形上升。
& &(2)面上的功去 &
&①入百脉 &
&上面讲过祖窍分中丹田与上丹田两路,现在再从上丹田这一路讲起。上丹田之气出于眉心,使入“百脉”。
&百脉,在道家气功中又称“万物”。所谓“万物”,一指实,即指身内的百脉、营卫气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二指虚,即指身外的气化神、神还虚等。实与虚就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覆”中的“万物”二字。
&气由印堂放射而出(放射是自己放的),在道家气功中称此为“其大无外”、然后,气再向印堂收,收到最后成一小点,这在道家气功中称为“其小无内”,直到完全消失了,这就是“人元”,就是“气覆”。
&这放与收,就是孟子所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放之可弥六合,收之退藏于密”。
&整个人元阶段,就是返本还阳的阶段,叫“七返”(亦即返火之意)。到此,“地户永闭,天门常开”,人元功即告结束。
&4.入中功中的自然现象 &
&练功者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出现“脱胎换骨”、“过四关”的感觉,这是必然的自然现象,不要惊恐。这种现象有下列几种。
& &(1)过火关 &
&从肌肉的热感开始,以后便火易上升,易面红耳赤,周身如火烧,骨髓关节似火灼;有时夹杂酸痛,病彻心肝,怕光怕热,易发怒。发怒就会引起头痛耳鸣。
& &(2)过水关 &
&人体内水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进阳火,过漕溪穴后,每练功时,便会内视胸腹部一片汪洋,波浪滔滔。这一阶段小便多,屁多,易哭,易伤心。
& &(3)过冷关 &
&周身发冷,局部放冷气。脊椎如浸在凉水内,时而出现麻木僵直感,易腹痛腹泻,感冒,咳嗽。鼻涕多。
& &(4)过惊恐关 &
&怕听刺耳与噪杂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好象直刺大脑顶门,立即耳朵闭气(耳嗡嗡响),毛发直坚,浑身肌肉颤动,于足冰凉;常做噩梦,梦见不愉快和惊恐的事,例如竟从高处跌下来,惊出一身冷汗等。
& &5.练人元动的几点体会 &
&(1)练气功的目的要明确,对气功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朝三暮四,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练,久之自能有个分晓,得到好处。否则,必自误,欲入门而不得。
&(2)练气功经常不会一帆风顺。整个人元阶段经过的时间较长,其中会有很多反复与曲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而且经历困人而异。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你死我活中的斗争。练气功要经历许多困难,但一些风险,个别的甚至会生命攸关。功夫越高,越深入,困难和风险也越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执法重于学法,方法很重要,因此要有选择,要有针对性。但方法毕竟是死的,执法是活的,执法的人更为重要,因为掌握方法是靠人。选师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但师传也会有片面与局限性,因此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灵源大道歌》讲“可怜一个华厦里,金马玉堂无主人”。意即自己要能当家作主。在学功初期需要师传,到了功夫逐渐深入而能全面掌握功法后,就要依靠自己。寻师访道,只是为了印证而已。功夫是练出来的,只要精益求精,持而不懈,自能渐长渐进。
&(4)勿为文平所迷惑。虚实静功是以阴阳、动静、有无、虚实来体现的。古人写文章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尤其是气功,都借有形来喻无形,更显得有些玄虚。如有些古书上说的“白云上朝,甘露下降”、“虚室生白、“龙、虎”、“日、月”、“乾坤颠倒、“心肾颠倒”等,中心意思都指的是阴阳的变化和气质的变化,并非真有乾坤的颠倒和心肾的颠倒。气功里除了气质的变化与经络路线等外,最后就是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别无其它。切勿为文字形容的一切所执著,否则自误误人。
&(5)“大道至简至易,伍止渊等气功家都这样说过。他们是从总体上讲的。若从具体上讲,气功也是极为细微而复杂的,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贻患无穷。
&(6)要弃病态,取常态。一个病人或一个老弱者,往往把病态视作常态,而把常态却看做是异态。练了气功后,身体逐渐强健了,但由于思想还停留在病态的规律上,而视常态为病态,转不过来。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因此,必须注意常态与病态,但是人各有异,不能强求一致。
&(7)经得起考验。气功自古以来,就传说纷坛,毁誉各半。真正学气功,要花几十年的功夫。要搞清一个问题,不是简单易行的事,何况气功是看不见、换不着的,是身体内部的活动,要弄清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是说不清楚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脏部位胀痛是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