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钢琴家马尔她·阿格里奇 柴一

真的巨喜欢她 从初中开始认识她的 从小一直学习钢琴
就听她录音后来慢慢开窍的 也听过各种各样钢琴家 但独独爱Martha!但是也有不好的就是弹奏bach还是有很大起伏 老师不大喜欢我的 Bach哈哈 受她的影响真的很深
很喜爱的钢琴家 没有之一
居然发现了和阿姐有关的问题!!怒答!阿格里奇可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考虑到我和她都是女的之后就不加“之一”了...)技术过硬。虽然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因为有哪个出了名的钢琴家技术不过关的呢?不过要说她的技术,一个就是体现在速度上,识谱快视奏快,据说她左手可以在一秒内弹完八个八度,看看她当年弹的拉三就知道了:(我第一次听都快咬舌自尽了,这也忒快了吧?!?再看指挥和乐团那个跟不上她速度的焦急.....可怜(可爱)的指挥Riccardo Chailly一甩棒进入华彩的时候那个解脱啊............)对于她的曲风,我觉得她表现俄式作品是比较擅长的,当然还有肖邦。我还十分喜欢她弹的巴赫,古板中透露着一丝活泼与浪漫,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不应该是巴赫作品应该表现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正是阿格里奇的风格~力量。阿格里奇虽然是个女钢琴家,但是她的力量和气势绝对不逊于其他男钢琴家。她弹得英雄波罗乃兹一直是我认为最好的版本...大气,硬朗,看她弹琴的动作也是挺霸气的......特立独行。阿格里奇很有个性,比如遇上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取消演出(王羽佳就曾经顶替阿格里奇演出过),遇到欣赏的波哥雷利奇没拿上奖就从评委会辞职,曾经在风光一时的时候选择隐退去学医,等等等等.....而且她对于技术好的年轻钢琴家也颇为热情,比如基辛、波哥、朗朗........而且她童年的时候并不喜爱弹钢琴,但是却总弹得很好,让人唏嘘.....上一张阿格里奇抽着烟的照片:被人津津乐道的感情生活。阿格里奇的情史简直都可以写论文了,基本上所有和她合作过的音乐家都和她有绯闻。比如她和阿巴多:(如果有人提问女神看到男神啥表情的时候就可以给他们看这张~)她的第一任丈夫(竟然!)是一位华人,指挥陈亮声(现在是斯琴高娃的丈夫!我妈居然都知道这八卦!我给记成钢琴家了,结果我妈给我指出——是指挥!!!)。他们俩还有一个女儿,现在是中提琴手:(阿姐的基因没浪费有木有!)另一位华人音乐家傅聪也和她关系暧昧...关于这俩人我们需要了解四个人:傅聪、阿格里奇、 迪图瓦、郑京和。这四个人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吧~阿格里奇和迪图瓦结婚后,婚后似乎并不和美总是吵架,阿格里奇和傅聪关系暧昧,间接还是直接导致傅聪先生和老婆离婚,而离婚后的傅聪又喜欢上了小提琴家郑京和,而郑京和喜欢上的却又是迪图瓦.....................................请理清他们之前的关系......(下面是阿格里奇和傅聪的旧照)值得庆幸的是,阿格里奇和阿巴多、和迪图瓦之间的合作非常的经典,很多唱片的评价非常高。美丽的外表。阿格里奇年轻的时候非常美丽(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她迷倒了众多与其合作音乐家),而且还特别有风韵,让人们很难不去注意这个弹琴又好长得又漂亮的女孩。虽然我也是个女的,但是看她弹琴就特别赏心悦目....哎,人比人气死人啊....上一张我认为她最漂亮的照片,现在是我的知乎头像:简直就像是神话中的女神啊!曾经有人问过阿格里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这简直就是阿姐传奇的诠释啊!==========================================================日更新==========================================================一年前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这一年我又陆陆续续的在YouTube上看了很多阿姐的视频。有些内容真实不吐不快~首先是一个很多年前采访她和当时和她丈夫迪图瓦的视频。阿格里奇从来没练过音阶,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边弹曲子一边解决了。主持人问她是不是从来没有过技术问题?阿格里奇说,她就是每次都想怎么弹好音乐就可以了,说这话的时候迪图瓦一脸困惑的看着她....里面还有一个评论特别逗:".....I know she had grown up in (Spanish-speaking) Argentina and then studied in (German-speaking) Austria - -
so how come she spoke fluent FRENCH????? " 不光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我还看过一个视频是她用意大利语接受采访。。。。。。给跪了。。今年年初我买了一张算是记录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纪录片《Bloody Daughter》。拍摄者是阿姐和美国钢琴家Stephen Kovacevich的女儿Stephanie Argerich。影片里收录了很多阿姐年轻时候的视频,有一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原来阿格里奇每次上台演出之前都是很焦虑的。。有一个片段是她有一天特别不想弹琴但又必须上台,她就在后台一直说"我不想弹,特别不想弹...这样的氛围我没法弹..“然后上台之后却是几乎完美的演出。看她的演出经常能看到她喜欢还没坐稳的时候就开始弹起来了,这也是她紧张焦虑的一个反应。她的女儿在影片里说,她知道她母亲弹下来那些曲子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阿格里奇几乎每次上台之前都会紧张。这也是后来阿格里奇比较喜欢和别的演奏家一起合作而不喜欢独奏的原因之一。《Bloody Daughter》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阿格里奇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弹琴喜欢弹得太快或者赶拍子,但是她怀孕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消失了。关于上台焦虑的问题还有一个视频很有意思。这个是她和小泽征尔的一次合作,两人的精彩演出之后她下台之后只说了一件事:”my shoe!"估计是鞋子不太合适,但是她下台了之后还一直耿耿于怀。小泽征尔就开玩笑说:“shoe? Anxious for shoe!" 《Bloody Daughter》还提到了阿姐和她第一人丈夫陈亮声的女儿Lyda的故事,阿姐对于这段感情一直是比较抵触的情绪,因为当时两人离婚之后陈没有告知阿格里奇就直接把Lyda带走了,阿姐对此事的形容是”绑架“。尽管后来Lyda和阿格里奇还有过演出,但是都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了,每次提到这个事情阿姐都是愤愤不平。。。原文结尾的那段关于野田妹原型的部分我在这次更新中删掉了。我在评论里小伙伴的建议之下去看了动画版的交响情人梦。野田妹有几个地方是和阿格里奇有点像的,一个是弹琴特别快,二是弹得开心的时候喜欢把嘴翘成&3这个样子,三是弹琴、语言特别有天赋。但是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野田妹是可爱范,但阿姐简直就是女王啊.....
谢姜姜邀。如何评价阿姐?我喜欢用样子来评价。一个拥有这种级数美貌的女钢琴家,她弹得怎么样真的重要吗?你们(除了那几位大牛)真的听得出来吗?看看她和阿巴多美貌、气质、性格都有的三好女神即便是老了,气场还在(网上找来的图,请忽略那个暴漫元素)如果你还不服气,可以通过对比来证明上面所说的一切——Have a nice day. ^_^
网管张师傅前任钢伴如何评价钢琴家马尔她·阿格里奇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钢琴家马尔她·阿格里奇
提问者采纳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 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阿格里奇当今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好像是一切信手捏来。由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技术精湛,是她的保留曲目,她的演奏让人感觉乐曲变的那么简简单单。这几年,除了上述的室内乐和双钢琴之外,倒是很少见她新的独奏曲目。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钢琴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对钢琴理解还不够深,但是真心由此疑惑:1. 按我的理解,现在的钢琴设计,方便了C调的弹奏,但是确大大增加了其他调的学习难度。如果设计成6黑6白,不是只要学习两个调,就能弹奏所有的调了吗?2. 如果需要位置识别,将 do的琴键颜色区分一下不就可以了么?3. 是有什么其他我没考虑的因素,还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不想改变钢琴设计?谢答!-----------
补充说明-----------这两天关注的突然多了,补充说明下: 这个想法的初衷是:一首复杂的曲目,变调后也可以轻松弹奏,而不只是为了弹音阶 ...
从第一第二两位回答者的答案就能看出普通大众和真正弹钢琴的人对同样问题截然不同的看法。音乐界本来是属于贵族的活动,所以一切的都要围绕贵族精神来展开。正如刘然所说的。对于降低初学难度他们是不感兴趣的,甚至是厌恶的。倘若你发明一种能够让一个人经过6个月的训练就能弹奏高超曲目的键盘,在他们眼里你和你的发明是十恶不赦的。这完全不符合贵族的逼格。就跟很多乐器都有反人类的设定一样,例如提琴没有品位等。你们这群low逼无法掌握,才能凸显出哥的牛逼之处。接下来传承了几百年,改变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已经成了习惯,乃至标准。
【本来只想评论一下,结果唠得完全停不下来啊_:(??`」 ∠):_马上要考试了这样真的好吗!!!】杨可钢琴有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会导致错音率急速升高,原来基本只需注意左右,线状,现在增加上下,变成面。而且指腹、手掌和手腕位置不能过低,所以键深就得改浅,这样增加了力度控制的难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手形。杨可键盘面积相对较小,利用键盘位置前后变化来改变强弱、减少错音的技巧也不能用。另外,两只手容易打架,位置靠上的手的手掌和手腕会挡住琴键,让另一只手没法弹。如果将手指垂直,会降低灵活度,而手形就不复存在。而且,杨可钢琴的黑键是没有明显突起的。综上,杨可钢琴可能存在的唯一好处就是方便了技术不好、对键盘和曲目尚且不熟练的初学者,但是会在未来给钢琴演奏带来很大不利。所以理所当然没有被推广。而这种:不仅不能简化,反而会增加演奏难度。为了不让答主全挂_(:3?∠)_我们简单地以音阶为例说明。首先普及小知识:就是以XX、XX以及其他XX顺次排列的一串音。音阶的升降是有一定顺序的。为了让答主少挂一门_(?ω?_ )??我们简单地以升为例。为了让答主少挂两门ヾ(:3??ヾ)??我们简单地以大调为例。升0个:C大调,无升,0个黑键升1个:G大调,升fa,1个黑键升2个:D大调,升fa,do,2个黑键升3个:A大调,升fa,do,sol,3个黑键升4个:E大调,升fa,do,sol,re,4个黑键升5个:B大调,升fa,do,sol,re,la,5个黑键升6个:F大调,升fa,do,sol,re,la,mi,5个黑键所以升的顺序为:fa,do,sol,re,la,mi,xi,其中升mi和升xi是白键,为了让答主少挂三门_(-ω-?∠)_就不解释半音全音了。而黑键之所以较难,是因为它位置偏后,并且窄小。所以为方便叙述,下面将琴键描述成宽和窄。改成上图设计后,我们的升·大调变为升0个:C大调,无升,4个窄键升1个:G大调,升fa,3个窄键升2个:D大调,升fa,do,4个窄键升3个:A大调,升fa,do,sol,3个窄键升4个:E大调,升fa,do,sol,re,4个窄键升5个:B大调,升fa,do,sol,re,la,3个窄键升6个:F大调,升fa,do,sol,re,la,mi,3个窄键为了让答主少挂四门_(⊙?⊙)?∠)_只做简单加和:原窄(黑)键为0+1+2+3+4+5+5=20个,改后窄(黑)键为4+3+4+3+4+3+3=24个。窄(黑)键增加(((⊙?д⊙?)))演奏难度增加。而且无论怎样变调,难度差别也不会太大。(╯' - ')╯︵ ┻━┻所以干嘛要这样改啦!!! ┬─┬ ノ( ' - 'ノ) 好像变简单了,(╯°Д°)╯︵ ┻━┻只是看上去很美啊!!!还有其他不成功的改良设计,被淘汰的原因基本上类似,为了让答主少挂五门_( o? ω o? 」∠)_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其实钢琴发展到现在,已经经过了非常多的改变,古钢琴和现代钢琴连外观都不一样。拨弦古钢琴看人家霸气的双排键( ??ω?`)击弦古钢琴所以不是钢琴家不想改啊!!!明明已经改了很多了!!!现在的钢琴才是最好的成果啊!!!说钢琴家有阴谋的,晚上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内田光子轮流找你谈心啊!!!如果给不同的键作标记,可以改变琴键形状或颜色。实际上在教学中是存在的,比如给初学者的钢琴贴贴纸,认熟了键后将贴纸斯掉。单个琴键中部的突起是不能长时间存在的,手会痛。对琴键熟悉了以后完全不用再标识出不同的键,甚至不用看键盘。有一种情况叫【手弹油了】,指的是熟悉键盘和曲目之后,完全不看不想,手指就会自动弹奏曲目,这个时候可以在谱架上放上kindle看霸道厂长和村口一枝花的爱恨纠葛?(°ω° )ノ?~【我竟然用了4个小时来答题ヾ?????)??求知乎大神保佑我不挂科吧!!!】------------------------------------------------更新:依然是由于太话唠塞不进评论中。非常感谢 读过我的这一篇答,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杨可键盘自演奏者方向将六排琴键依次编号为123456,其中135相同,246相同,且只要弹下三个相同音的任何一个,另两个也会下去,即,一个音只能同时弹一次。所以可以简单地将杨可12排视作普通钢琴琴键的短版。假设普通钢琴琴键长为8cm,杨可键长为2cm,演奏者手指伸长范围为0~10cm,则可简单地认为该演奏者在弹某个确定的音时,可使用的普通钢琴范围为(0,8),杨可钢琴范围为(0,2)U(4,6),相对范围前者比后者多出4cm。而在实际演奏中(我在纸上画了个模型模拟了一下),由于135排距离较远,演奏者除特殊原因外几乎只会选择12排,所以有效距离缩减为(0,2)。正是因为杨可键盘上相同音呈跳跃分布,排数众多,所以造成单次实际可利用范围减小,增加错音率。而且由于竖直方向的音重复,所以对于扩展音域没有帮助。同一比例尺下,图中人大拇指指尖与无名指指尖距离3cm,而其弹奏的最左和最右键水平中心距约为2.8cm,即他只需12排键就可有相同宽度的音域,并不需要重复的设计。而普通钢琴琴键较长,杨可键盘舒展的功能并不突出。左右手交叉时确实可以将麻花扭松一点,但是左手要选择的音突增为三倍,准头降低。杨可键盘在提供一些好处时带来了很多坏处,不被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同一个和弦就只有一种指法】是什么意思?第二种键盘虽然简化了音阶的指法,但是由于一般曲目白键总是多于黑键,所以黑键较少时更简单。而且如果所有调的难度没有太大区别,就不方便循序渐进地学习,不利于初学者。我不认同的是【但很多这些设计使得原来一些只能由大师弹奏的复杂曲目变得一般人也可以演奏,如下图,单手跨大音域如此轻松。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钢琴家的抵制。于是,你发明出更简单的键盘,即便真的更简单,也不会有钢琴师为此进行教学的,这分明是自砸饭碗,坏了行业】这些不好的臆测。实际上,Paul von Jankó 本人在发明 之前,用的不是 ,之后改为 ,并且教授给Tekla Nathan Bjerke,Tekla Nathan Bjerke用进行了多次演出。只是后来再无传人。在钢琴的发展历史中,其经过多次演变,从独弦琴到锲槌键琴到古钢琴到羽管键琴再到现代钢琴,不计其数的钢琴家都为了更优秀的产品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久远的谱子甚至不适于用现代钢琴演奏。把他们描述成只关心自身利益,罔顾钢琴艺术发展的小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唔,要被最高票的答案气得昏古七了 _(:3」∠)_ 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为什么钢琴键盘被设计成这样。很简单。直到十三世纪,键盘都只有七个自然音,也就是说只有七个「白键」。那时的乐器基本只用在天主教堂,而中世纪的宗教音乐都在自然大调范畴内,所以一切合理。这时随着作曲和调式体系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自然音的键盘不够用了有没有,那就要加一些所谓的additional notes上去。好,为什么偏偏加的是C#D#F#G#A#,就要提到。通俗地说,平均律即规定音高等差变化的定律方法。而各种平均律中,能够包含七个自然音,同时又最简单的,就是把一个八度等分成十二份的十二平均律。值得提到的是,尽管作曲在发展,但主流作品依然建立在之前自然大调作品的基础上,只是和弦更复杂以及速度更快。这就更需要保证能够简单快速地弹奏C大调,而相较之下,把五个增加的音放在比较难弹的位置,即「黑键」上,是相当自然的取舍。直到十七世纪左右,已经有了G大调或F大调的作品,但在难度比较大的部分依然是避开非自然音的。目前为止我们脑中架构的这个键盘,基本上就是现在钢琴键盘的样子。第二,为什么这个键盘没有被别的设计所取代。当然,后来出现了很多别的键盘设计。这时就必须提到(中文也许是叫同构键盘?)同构键盘的核心观念是,一组和弦或旋律,在不同调号或不同音高下,在键盘上的「位置」(指法)都是一样的。我想这也是题主提这个问题的初衷。史上第一个同构钢琴键盘,就是最高票答案提到的.杨可键盘后来还有改良成四排琴键的变种,图就不发了。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是六角形同构键盘,. 这个设计用的是五度法,原理可参考。同构键盘还有个牛逼分枝叫作微分音键盘(),作为数学狗真是一听这名字就浑身燥热啊。微分音顾名思义,就是人家根本不用十二平均律了。 是这个物种的创始人,他的
为后人各种拓展变形奠定了基础,样子就,就看个大概吧。。后来的变种有
的Fokker Organ,尼玛31阶平均律啊,酷炫到没朋友Erv Wilson是另一个比较著名的改良者,他的U-648 keyboard 是不是到现在还没绝种来着矮马贴图贴累死我了。。总之,以上所有键盘都可以满足题主随意转换调式的需求,并且比六黑六白这种完全无视音律的设计要科学得多。可是它们通通被淘汰了。原因太简单了,就一个,相较于现存键盘,它们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优势是有,一是可以无压力变调,二是二维设计让大家轻松跨大音域。可是缺点更多啊,比如两只手很容易拧巴在一起,比如弹琴其实不是在用眼睛定位啊,没有高低对比的键盘很容易摸不准键吧,比如弹速度很快的作品的话,横向反应已经很极限了,我脑补了一下还要兼顾纵向位置,好难。。如果你硬要说综合起来还是有优势,没关系,就假设同构键盘有一点优势好了。如果是有一点优势的球拍啥的,可能还比较好打入市场。可钢琴是要老师教的。随便想一下,有几个人愿意放弃之前学得好好的演奏技巧,来学这套复杂得要死的东西,就为了那点根本不明显的优点。在目标用户这么模糊的情况下,有哪个厂子敢放弃本来生产得好好的钢琴,来批量生产这劳什子。所以没人教,没人弹,也没人生产。所以这些键盘始终都是在小众玩家里流行,由小作坊生产,到现在大部分已经绝迹了。最高票的阴谋论,不是没有道理,但要作为杨可键盘绝迹的原因,就有些牵强了。啊最后,按题主的意思活生生把键盘重排成六黑六白的话,噗,那就每一个大调都有黑键了。别的弊端不说,这样刚入门就得往黑键上凑,小朋友一定会哭的。-
来知乎,参与讨论玛尔塔·阿格里奇当代钢琴家中的女大祭司--《国际音乐交流》1999年Z1期
玛尔塔·阿格里奇当代钢琴家中的女大祭司
【摘要】:
【关键词】:
【分类号】:K837【正文快照】:
阿格里奇一个世界性的名字。这位琴艺卓绝的女钢琴家自50年代后期崛起于世界乐坛以来她的每一场音乐会、每一张新出的唱片、每次出行或每个不同场合的露面,都会引来人们的关注和期待。40多年来阿格里奇这名字就像世界乐坛上的一道风景这景致是是瑰丽多姿的。却也是耐人寻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效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4期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张弦;[J];人民音乐;1980年03期
;[J];人民音乐;1980年07期
田荣;[J];人民音乐;1980年08期
邵吉民;[J];人民音乐;1980年08期
李名强;[J];人民音乐;1980年11期
;[J];人民音乐;1980年12期
;[J];人民音乐;1980年10期
;[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伊娜;;[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王暕;;[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刘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朱利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白丹;;[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雪梅;[N];北京日报;2000年
木钰;[N];中国妇女报;2000年
王文明;[N];中国纺织报;2000年
欧阳江河;[N];中国文化报;2000年
刘素霞;[N];河南日报;2000年
本报记者;[N];深圳商报;2000年
记者 凌云;[N];文汇报;2000年
潘阳;[N];信息时报;2000年
中国音乐学院
樊禾心;[N];音乐周报;2000年
中国音乐学院
樊禾心;[N];音乐周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再峰;[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张志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任怡;[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王化冰;[D];山西大学;2004年
华明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余京;[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徐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谭晓;[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杨亮;[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马磊;[D];河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居然发现了和阿姐有关的问题!!怒答!阿格里奇可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考虑到我和她都是女的之后就不加“之一”了...)技术过硬。虽然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因为有哪个出了名的钢琴家技术不过关的呢?不过要说她的技术,一个就是体现在速度上,识谱快视奏快,据说她左手可以在一秒内弹完八个八度,看看她当年弹的拉三就知道了:(我第一次听都快咬舌自尽了,这也忒快了吧?!?再看指挥和乐团那个跟不上她速度的焦急.....可怜(可爱)的指挥Riccardo Chailly一甩棒进入华彩的时候那个解脱啊............)对于她的曲风,我觉得她表现俄式作品是比较擅长的,当然还有肖邦。我还十分喜欢她弹的巴赫,古板中透露着一丝活泼与浪漫,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不应该是巴赫作品应该表现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正是阿格里奇的风格~力量。阿格里奇虽然是个女钢琴家,但是她的力量和气势绝对不逊于其他男钢琴家。她弹得英雄波罗乃兹一直是我认为最好的版本...大气,硬朗,看她弹琴的动作也是挺霸气的......特立独行。阿格里奇很有个性,比如遇上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取消演出(王羽佳就曾经顶替阿格里奇演出过),遇到欣赏的波哥雷利奇没拿上奖就从评委会辞职,曾经在风光一时的时候选择隐退去学医,等等等等.....而且她对于技术好的年轻钢琴家也颇为热情,比如基辛、波哥、朗朗........而且她童年的时候并不喜爱弹钢琴,但是却总弹得很好,让人唏嘘.....上一张阿格里奇抽着烟的照片:被人津津乐道的感情生活。阿格里奇的情史简直都可以写论文了,基本上所有和她合作过的音乐家都和她有绯闻。比如她和阿巴多:(如果有人提问女神看到男神啥表情的时候就可以给他们看这张~)她的第一任丈夫(竟然!)是一位华人,指挥陈亮声(现在是斯琴高娃的丈夫!我妈居然都知道这八卦!我给记成钢琴家了,结果我妈给我指出——是指挥!!!)。她的第一任丈夫(竟然!)是一位华人,指挥陈亮声(现在是斯琴高娃的丈夫!我妈居然都知道这八卦!我给记成钢琴家了,结果我妈给我指出——是指挥!!!)。他们俩还有一个女儿,现在是中提琴手:(阿姐的基因没浪费有木有!)另一位华人音乐家傅聪也和她关系暧昧...关于这俩人我们需要了解四个人:傅聪、阿格里奇、 迪图瓦、郑京和。这四个人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吧~阿格里奇和迪图瓦结婚后,婚后似乎并不和美总是吵架,阿格里奇和傅聪关系暧昧,间接还是直接导致傅聪先生和老婆离婚,而离婚后的傅聪又喜欢上了小提琴家郑京和,而郑京和喜欢上的却又是迪图瓦.....................................请理清他们之前的关系......(下面是阿格里奇和傅聪的旧照)值得庆幸的是,阿格里奇和阿巴多、和迪图瓦之间的合作非常的经典,很多唱片的评价非常高。美丽的外表。阿格里奇年轻的时候非常美丽(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她迷倒了众多与其合作音乐家),而且还特别有风韵,让人们很难不去注意这个弹琴又好长得又漂亮的女孩。虽然我也是个女的,但是看她弹琴就特别赏心悦目....哎,人比人气死人啊....上一张我认为她最漂亮的照片,现在是我的知乎头像:简直就像是神话中的女神啊!简直就像是神话中的女神啊!曾经有人问过阿格里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这简直就是阿姐传奇的诠释啊!==========================================================日更新==========================================================一年前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这一年我又陆陆续续的在YouTube上看了很多阿姐的视频。有些内容真实不吐不快~首先是一个很多年前采访她和当时和她丈夫迪图瓦的视频。阿格里奇从来没练过音阶,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边弹曲子一边解决了。主持人问她是不是从来没有过技术问题?阿格里奇说,她就是每次都想怎么弹好音乐就可以了,说这话的时候迪图瓦一脸困惑的看着她....里面还有一个评论特别逗:".....I know she had grown up in (Spanish-speaking) Argentina and then studied in (German-speaking) Austria - -
so how come she spoke fluent FRENCH????? " 不光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我还看过一个视频是她用意大利语接受采访。。。。。。给跪了。。今年年初我买了一张算是记录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纪录片《Bloody Daughter》。拍摄者是阿姐和美国钢琴家Stephen Kovacevich的女儿Stephanie Argerich。影片里收录了很多阿姐年轻时候的视频,有一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原来阿格里奇每次上台演出之前都是很焦虑的。。有一个片段是她有一天特别不想弹琴但又必须上台,她就在后台一直说"我不想弹,特别不想弹...这样的氛围我没法弹..“然后上台之后却是几乎完美的演出。看她的演出经常能看到她喜欢还没坐稳的时候就开始弹起来了,这也是她紧张焦虑的一个反应。她的女儿在影片里说,她知道她母亲弹下来那些曲子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阿格里奇几乎每次上台之前都会紧张。这也是后来阿格里奇比较喜欢和别的演奏家一起合作而不喜欢独奏的原因之一。《Bloody Daughter》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阿格里奇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弹琴喜欢弹得太快或者赶拍子,但是她怀孕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消失了。关于上台焦虑的问题还有一个视频很有意思。这个是她和小泽征尔的一次合作,两人的精彩演出之后她下台之后只说了一件事:”my shoe!"估计是鞋子不太合适,但是她下台了之后还一直耿耿于怀。小泽征尔就开玩笑说:“shoe? Anxious for shoe!" 《Bloody Daughter》还提到了阿姐和她第一人丈夫陈亮声的女儿Lyda的故事,阿姐对于这段感情一直是比较抵触的情绪,因为当时两人离婚之后陈没有告知阿格里奇就直接把Lyda带走了,阿姐对此事的形容是”绑架“。尽管后来Lyda和阿格里奇还有过演出,但是都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了,每次提到这个事情阿姐都是愤愤不平。。。原文结尾的那段关于野田妹原型的部分我在这次更新中删掉了。我在评论里小伙伴的建议之下去看了动画版的交响情人梦。野田妹有几个地方是和阿格里奇有点像的,一个是弹琴特别快,二是弹得开心的时候喜欢把嘴翘成&3这个样子,三是弹琴、语言特别有天赋。但是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野田妹是可爱范,但阿姐简直就是女王啊.....
谢姜姜邀。如何评价阿姐?我喜欢用样子来评价。一个拥有这种级数美貌的女钢琴家,她弹得怎么样真的重要吗?你们(除了那几位大牛)真的听得出来吗?看看她和阿巴多美貌、气质、性格都有的三好女神即便是老了,气场还在(网上找来的图,请忽略那个暴漫元素)如果你还不服气,可以通过对比来证明上面所说的一切——Have a nice day. ^_^
阿格里奇是出类拔萃的钢琴家,即使不考虑性别,她也不输给顶级钢琴大师。尽管她是霍洛维茨的脑残粉丝——如果我没记错,她曾激动地追着霍老师的汽车跑——其实她有些曲目的演奏比霍老更胜一筹,至少我是这么看的。阿格里奇的传奇演出,迷人性格,还有绯闻的具体细节,我不重复了。她在演奏方面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演奏风格自始至终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是越来越凌厉和突出。比较2000年她在 DG 录制的
和2008年 Verbier 音乐节上的现场演奏,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不太喜欢从诠释者的生平和性别来分析艺术价值,但阿格里奇确实可以从这个方向来说。相比于很多「温吞水」的女钢琴演奏家,如内田光子,Ingrid Haebler,Rosalyn Tureck,Angela Hewitt……阿格里奇的强烈个性已经很吸引眼球了,再加上她似乎完全没有因为情感生活而变得生命力减弱,反而更强——相反,很多女作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尤其喜欢这种能「榨取」男人能量的女人。说阿格里奇「榨取男人」似乎挺恰当。拿她和阿巴多合作时期来说,她们连出了好几张优秀的唱片。结果,我看阿巴多晚年再和其他人合作同样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没再能超越当年的了。阿格里奇自己却是越跑越远,而阿巴多似乎只能通过王羽佳寻找当年阿格里奇的影子了。对这样有个性也有能力的钢琴家,我反正是没有抵抗力的。
音乐爱好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格里奇 柴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