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晓不晓得毕业议论文素材摘抄能否在网上摘抄?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_
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请加QQ:8 5 8 5 4 4 5 3 3 刘主编】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国内最权威的论文代写,发表论文网站,专业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mba论文,代写博士论文!具有15年论文发表经验,169名教授博士指导论文写作,300多人发表论文团队,主要从事论文发表、论文写作,发表论文等服务,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正规的论文发表网站。可以 您 代写 代发一条龙服务,代 写包修改代 发表包过不然退money多少钱?价格绝对公道,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商!找我们您放心!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商业计划书,标书,自传,PPT等,我们都可以写。我们拥有00人专业本硕博写手团队,各专业人才,大学讲师,教授兼职,文章质量保证,千家合作刊物。再也不需您东奔西跑,快捷方便、质量、诚信、有保障。EI核心SCI,省级国家级正规刊物,确保您的论文快速通过,让您免除发表论文的一切烦恼,不过退全 款,绝无后顾之忧!相信我们,成全你自己!31141宝美久全盛美辉德国谦台大千宝耀千旺全信协发义正宝万宏昌亨捷亚升宝优吉皇大千仁荣大吉鼎佳光永新伟福荣荣禄弘恒耀皇百干新安恒千欣美荣中伟鑫发义亨宏鼎正大庆欣信本益同旺干源鑫美升利顺大新巨元台百长禄仁弘福昌兴春华弘德庆飞宝庆飞康益巨皇全安优千广吉吉晶鼎浩千优荣晶荣大同元茂耀百丰飞盛新宏捷益通千安德贵东新信顺昌鑫国昌新通久义福荣瑞弘千鼎大台长寿盈千康成鼎庆美禄义盛浩盈福公优浩茂高高康吉润久发茂满国捷福德庆永利欣成裕满隆春荣信禄百皇贵久东贵国久佳弘德本成荣庆优恒宝亚成春长荣美台金千吉兴全贵升春飞宏信禄金宏亨亨庆福协日语论文答辩陈述高考优秀议论文例句化学期刊影响因子女生节活动策划书学前教育刊物【请加QQ:8 5 8 5 4 4 5 3 3 刘主编】本站由上百名教师博士代写论文,文章原创优质!和上千家编辑社合作您想发什么期刊就能发什么期刊,论文发表的首选!1'.发表论文的过程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1;.发表论文审核时间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个月,须经过初审、}审、终审三道程序。.期刊的级别问题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字按钮进行在线转换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咨询--【Q Q:8 5 8 5 4 4 5 3 3 刘主编】高中议论文素材摘抄国内最权威的论文代写,发表论文网站,专业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mba论文,代写博士论文!具有15年论文发表经验,169名教授博士指导论文写作,300多人发表论文团队,主要从事论文发表、论文写作,发表论文等服务,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正规的论文发表网站。1. 如果您没有论文,还要评定职称,需要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客服人员,及时帮助您解答;2. 高校教授、讲师、博士组成的论文指导团队,专业打造高质量论文代写服务;3. 合作期刊,正规刊物,绿色通道,快速发表论文。4. 合作过的论文代写文章,客户需要及时追踪论文最新进展情况,最好能让论文代写机构发来百分之五十的内容进行确认论文质量。31141{随机汉字}日语论文答辩陈述高考优秀议论文例句化学期刊影响因子女生节活动策划书学前教育刊物咨询--【Q Q:8 5 8 5 4 4 5 3 3 刘主编】31141宝美久全盛美辉德国谦台大千宝耀千旺全信协发义正宝万宏昌亨捷亚升宝优吉皇大千仁荣大吉鼎佳光永新伟福荣荣禄弘恒耀皇百干新安恒千欣美荣中伟鑫发义亨宏鼎正大庆欣信本益同旺干源鑫美升利顺大新巨元台百长禄仁弘福昌兴春华弘德庆飞宝庆飞康益巨皇全安优千广吉吉晶鼎浩千优荣晶荣大同元茂耀百丰飞盛新宏捷益通千安德贵东新信顺昌鑫国昌新通久义福荣瑞弘千鼎大台长寿盈千康成鼎庆美禄义盛浩盈福公优浩茂高高康吉润久发茂满国捷福德庆永利欣成裕满隆春荣信禄百皇贵久东贵国久佳弘德本成荣庆优恒宝亚成春长荣美台金千吉兴全贵升春飞宏信禄金宏亨亨庆福协
laohaoren的相关文章
评论(0)|阅读(138) 发表于:
在此填写评论!网上摘抄------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
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
本期茶客:(以发言先后为序)
金& 磊——《建筑创作》杂志社& 主编
张& 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建筑创作》杂志社&
锋——云南省设计院&& 总建筑师
饶维纯——云南省设计院&& 顾问总建筑师
&国家级工程设计大师
顾奇伟——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院长 &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
毛& 昆——昆明世纪阳光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绍稳——云南省设计院规划设计分院 &院长
李克非——云南省设计院建筑设计分院 建筑创作工作室主任
李俊峰——红龙井房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洪晓——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陈思洵——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 副院长
简宇航——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总建筑师
陈荔晓——云南省设计院&& 副总建筑师
罗文兵——云南省设计院&& 副总建筑师
苏& 涵——云南省设计院规划设计分院 &副院长
吕画羽——云南省设计院建筑设计分院 建筑创作工作室主任
李光熙——云南省设计院&& 院长
& 金& 磊:
本次建筑师茶座的主题非常好,也很有意义。我先谈谈对“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这一主题的一点体会。今天茶座的时间很巧合,也是博鳌论坛开坛的时间,在博鳌论坛中有一个题目也是关于市场及传播的,这让我联想到今年6月28日即将在都灵召开的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这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中有一个题目也是建筑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举行茶座,大家畅谈建筑思想,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云南,这个中国少数民族最聚集的地区,不仅仅有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根基,更是一片养育中华民族的近现代教育的沃土。每每谈到云南,谈到近现代,至少会想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日寇对于华夏民族的践踏,我们的大学迁到了这里,众多知名人士包括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随后又迁到四川的李庄,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的诞生恰恰得益于此,所以我觉得在云南举办建筑师茶座最让人联想。
《建筑师茶座》走到今天已经60期了,似乎已经开始进入相对成熟期,但是日在贵州省院举行的那期茶座,让我们感觉到久违了的心动。如果说2007年第11期《建筑师茶座》“重返乡土与场所精神”的主题是一个过于局限于西南地区的某些民族建筑的设计风格方面探讨,那么今天的主题则不同,它让我有诸多的联想,联想到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吴良镛院士起草了《北京宪章》以及建筑学的未来走向,给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都指明了一个方向。换言之,我们今天继续再探讨“…之路”问题,也就是在探讨“地域的现代化之路”的同时,在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创作之路”,这两者的同时出现在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召开之前进行探讨颇具启发性。
这个主题应该说是历史的沉淀到一定程度所迸发出的主题,如果我们今天还继续地探讨一般性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然会在深度方面有所欠缺。我想迄今为止所举办的60期的《建筑师茶座》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我们用话题与真诚、用自由论坛、用敢说真话,也因此赢得了建筑师与学界的认同。但是我们也在不断的修正的思路,那就是不仅仅要面向内地和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更要面向西部,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更多看不见却又很深刻的理念。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曾经提到过:建筑文化的合而不同。其含义应该就是说只有研究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地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才能建造真正符合人类使用的建筑空间。我对《建筑师茶座》想到过一个定义:那就是一个不需要准备的论坛,一个发自内心的倾诉,朋友之间在一起的交流的平台。希望可以通过今天的茶座有所争鸣,同时也希望这次争鸣不趋同,也希望大家在研讨中举例说明的同时也要有更多的理性,希望今天“苍山论剑”大家都可以尽可能的展开自己的思想。
& 张& 宇:
今天的主题我觉得选的非常的好——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关于建筑师茶座,刚才金磊已经介绍了很多,我在这里再补充几点。《建筑创作》一直希望为建筑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建筑师茶座》也一直在积极地促进建筑师之间的交流。2007年始,我们举办了“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评奖”活动,评奖的主要方向是生态建筑、城市更新、人居环境、建筑创新等,获奖作品中,一半以上都是与地域建筑创作有关的。目前得奖率比较高的建筑都是与环境、地域密不可分的,在评奖的过程中评委们认为这类建筑应该更能体现全球华人的建筑创作之路。另外一个给我触动比较大的事情就是我在深圳参加的“双年展”,策划人是马清运,主题是北方与南方,国营与民营,首都和特区。现在业内都在谈论关于主流与非主流,而且目前很多人偏激的认为,主流建筑师每天只知道赢利,不关心文化,只能说是在做建筑设计,只有非主流人士是在做文化的,才能称之为建筑创作。其实BIAD一直很重视建筑创作以及为建筑师营建创作、研讨氛围。中国的建筑大师与国际大师的差距就在于建筑设计背后是否有建筑理论支撑,我们现在的建筑师可能普遍意义上缺少这方面的思考,比如同一个人的几个项目同时放在一起,很难看出来是一个人设计的。因此,在建筑创作的同时,我们应该尽量多一些沉淀,多一些思考与探讨,多研讨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建筑师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不断摸索出一条符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创作之路。有一个观点我印象很深,就是说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得意忘形”,也就是说一组建筑给你的感觉是“意思”到了,品质、灵魂的最终表达让你觉得形式已经不再重要了。真正国际竞赛中得奖的人,一等奖通常是表达意境,二等奖是讲故事,三等奖是得益于设计手法。这种类似的提法,我觉得很有意思。建筑师茶座到今天已经是60期了,我们也在逐渐的修正我们的方向,向全国推广的思路将延续,希望可以促进各地建筑师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促进建筑创作之路理论的提升。简而言之,建筑师茶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建筑师搭建一个平台,表达建筑师的地域之情,同时通过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生活。
关于地域建筑,应该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显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点、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内容。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好多城市的市中心已经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一方面要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积极汲取各个国家和地区优秀建筑文化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保护中国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因此建筑一定要适应当地特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建筑审美也正是通过建筑形象、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来表现的。吴良镛提出的广义建筑学以及合而不同的概念,也同样就是想要表达全球化与地域化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地方建筑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域环境进行设计,是新背景、新形势下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总而言之,中国建筑设计不能放弃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不能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应该创造既有国际品质又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即实现地域建筑的创作理念---尊重历史文脉,融合现代元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
这次是我第三次参加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的建筑师茶座活动,记得第一次是三年前在丽江束河古镇,围绕丽江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召开的一个关于保护与发展的茶座,当时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的探讨。但其实当时已引出了地域建筑在其文化特质,空间,建造技术等方面如何传承,如何与时代同步的话题。当时的茶座地点是在千年古镇一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内,院内开满杜鹃﹑天空中飘落着一丝小雨。而今天的茶座安排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核心区的一个刚竣工的镶嵌式古城更新项目—大理红龙井,阳光明媚﹑风花雪月一个半开敞茶室内,四周有大榕树﹑苍山溪流,来谈论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我认为是一种延续其非常具有戏剧性。
昨天晚上与张宇﹑金磊碰了一下,担心就“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这一话题,如果我们今天只是探讨一般性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然会在深度方面有所欠缺。故由我来先做一开题发言,找几个关键点来展开探讨,我觉得挺难的。现整个建筑界都在谈全球一体化以及地域建筑差异性逐渐缩小的趋势问题。这个问题在云南省尤为突出,原因是多样的,云南省本身的背景是少数民族比较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气候条件、地型地貌差异比较大。在座的都是在云南生活工作过多年的建筑师、规划师。从老一代的建筑师,到我们中青代的,到更年轻的建筑师。由于每一个项目实践的情况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家都在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各自体会与关注点肯定有所不同。故只能首先谈一点个人思考。
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其中所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必然的。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地理环境多样,民族构成复杂,历史发展特殊,文化构成多元的省份。云南省现在大力发展旅游、建设文化大省,就是想把云南特有的,神秘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人居环境呈现给全国乃至世界,让全国人民都可以更了解云南。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很多的矛盾,比如在丽江,很多游客非常喜欢到丽江旅游体验民风,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一些丽江当地人不开心了,原因是由于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与追求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冲突。丽江当地人也向往现代人的生活,也要开小汽车,住有空调的房间,卫生间也需要改善等,因此矛盾日益显著。类似的问题,无论是丽江还是大理,西双版纳,我们在工作中都会常常遇到。面对这些冲突,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另外,一些没有纳入国家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比较悠久的小城镇,村落,受到的开发性破坏速度更加迅猛,在这方面,在座的云南建筑师面临的现实情况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希望借《建筑师茶座》来到云南的机会,让云南本土建筑师可以聚在一起谈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实际背景。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提倡的是体现民族形式,就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看来民族形式的提法有些狭隘了,现引入了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外部物理条件(气候、地形、地貌)、人文条件等等。实际上大家都在不约而同的思考“地域文化”的问题,这让我又想一个云南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生活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河面上的礁岩、流水、浪花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间段,但是在时代的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往往陷入了迷途,从而忘记了水面下的石头。”其实这席话引入到建筑创作就是建筑本质的回归问题,很多建筑创作作品在多年以后拿出来反思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当时的因素非常的多,但这就更促进我们对建筑的本质的探求。
记得大概10多年前顾老(顾奇伟大师)曾经写过几篇曾影响了一批云南建筑师的文章,好象是叫《无派的云南派》《有特质才无派》还有…哦叫《无招无式解脱自我》,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朴素的建筑创作思想,即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尚兼容。建筑创作最终状态应该是无招无式,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无招无式”,也是我们本次茶座可以探讨的一个话题。另外,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该倡导运用地方材料、现代技术去体现地方传统特色。由于云南的文化,地域背景比较复杂,今天参加茶座的建筑师也身处这一背景之中,大家可以从文化、技术、方法等方面,讲述一下自己的创作心态历程,通过这个历程得出哪些经验,沉淀出哪些理念。同时通过今天的茶座,希望为展现云南建筑创作提供一个平台,让全国的建筑师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建筑师,了解云南的建筑创作。实际上全中国任何地区都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接合,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建筑师茶座》更多的希望可以通过对云南这样复杂背景情况下的话题的引出,唤起全国更多地区建筑师的探讨、共鸣。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吴良镛为大会主持起草的《北京宪章》中提到了地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地域化问题。当时看到这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时,我深有感触,我们不断探索建筑创作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在探讨研究的课题。
所谓地域建筑,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在特定地区的建筑,只要建筑有其特定的历史、自然条件,所有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地域建筑;另外一个是某一地区中有地区特色的传统建筑,&
后者定义相对狭义了一点。我个人认为地域建筑应该是广义层面上的,也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区的所有建筑。这些建筑既要现代化,又要传承这个地区的历史文脉、自然条件,反映地区特有的特点。这次茶座的主题对回头总结、思考我们走过的路,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这个主题也是建筑创作未来的诸多发展方向之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云南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其传统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就到云南各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收集总结了大量的云南传统建筑并探究其特质。在这些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此后云南的所有建筑创作都力求将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特点在建筑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云南的这一建筑创作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纯粹的形式上的模仿,或者直接的照搬照抄。类似的实例很多,比如昆明的民族村。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结合现代建筑的功能、技术、材料,结合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布局、构造方式等等进行创作,并在形成上进行提炼变形,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这个阶段建筑师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在不能模仿、不能照搬的前提下采用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和形构件或符号的提炼变形,使作品既要有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要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这个阶段存在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大理博物馆。这个阶段所走的路很长,直到现在都还处于不断深化和探索的过程中。建筑创作走到今天我们还是在“形”字上面绕来绕去,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脱离不了“形”的束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我院合作的某项目,尽管有很多的争议,抛开它可能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谈,它的设计毋庸置疑的在建筑创作上还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它首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现代建筑,现代的功能、现代的尺度、现代的技术材料,但是它又融入到了人民路从西向东的整体大环境中,同时造型上面又结合云南地区特色,具有传统建筑的韵味。这个作品可以说是第二阶段迈向第三阶段的一个起点,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搬、模仿传统建筑的“形”,也不仅仅在形式上的提炼、变形,而是抛开“形”的束缚,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第三个阶段就是建筑创作中有了“得意忘形”的意味,开始“得意忘形”了。这一阶段的建筑创作作品完全是现代的建筑,不是照搬传统的符号、材料。我认为目前的建筑创作之路,不能再继续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形”的束缚,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地域建筑的特点。有的建筑师对于地域建筑的观点是完全不考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倡导彻底的现代化建筑,因此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使建筑失去地区特色,导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减弱,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地域建筑的现代化的探索,建筑作品中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有现代意味。这就是这次茶座的主题——地域建筑的现化之路。现在寄希望于在座的中青年建筑师,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在赢利的同时,创作的理念建设也要重视。总而言之,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创作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如何走现代化之路,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于饶总刚才说的几个阶段,我觉得可以有这样总结,第一个阶段是“他乡遇故知”,第二阶段叫做“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三个阶段就是“得意忘形”。其实北京的建筑师也非常困惑,多年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北京建筑创作10年的总结会,会上提出从“夺回古都风貌”,到简单的盖“中式亭子”,再到了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建筑作为历史的产物,更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每一段历史应该是有片断的,不一定必须是连续性的。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环境我们不难看出,已经不再是一两个建筑师或者某个建筑思潮就可以左右所有人的时代了,因此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提出一个广义建筑学的概念。目前的情况是全世界看亚洲,亚洲看中国。建筑创作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因此处于
“十字路口”的中国建筑师们不能徘徊、不能停滞不前,必须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从而达到不断地进步。中国建筑师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非常的好,面临的机会与国外建筑师相比还是要多一些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筑师更要珍惜我们的机会。建筑创作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形式,最终连最基本的功能都没办法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到很久以前就已经提出的
“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因此应该首先满足人的功能需要,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过程中达到让人们生活舒适的目的,最终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的建筑师目前所追求的。
云南本土各大设计院也包括外地设计院,在云南省许多城镇都有各种各样的创作实践,但是我认为大部分还都是停留在“形”似的层面,有些甚至与周边格格不入。在我们与国外建筑师合作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我们看起来很一般的、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他们可以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很容易抓住其本质。丽江的城市空间魅力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建筑外部的丰富的街道空间。现在有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整体观念比较欠缺,都在单纯的强调项目本身的地域文化、设计亮点等。不仅仅是建筑师,政府相关领导和开发商也是这样,但是实际上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其特质,或者又处处都是特点和所谓的亮点、标志,那么反而很容易就变成没有特点了。丽江古城建筑的形式、色彩基本都是统一的,甚至是相同的,但是游客为什么还是喜欢来到这里呢?那是因为它通过匀质化的建筑界面去构成一种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丰富的建筑、街道空间,在这里,建筑的本质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形式的追求也好,模仿也罢,实际上就是一种空间的营造,从本质上讲就是空间的使用性,包括空间的使用效率、感受等,同时通过这种感受,体验地域文化之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由此可见建筑创作的整体感非常的重要。
在云南做建筑设计背景跨度非常的大,今天可能刚在河谷亚热带某民族聚居地区做完一个项目,明天的项目也许就是在高山寒带某民族聚居地了。在项目设计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建筑师虽然有很多的想法和思考,但是关注点大多还局限于个体项目上面,比如去年评省优的时候很多项目单体看来都非常的好,但是放入大环境中就有些格格不入了,因此整体的观念应该是大家越来越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建筑设计中也在探讨本质的回归,回过头想一想,这么多年都在拼命的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那就是建筑本质理性的回归,最近我们很多项目的设计都在追求体现这一特质。但我觉得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究竟原生态是否就是最好的?我前一段时间参加了昆明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评阅与答辩,他们的论文、课题是关于四维的时空观的研究,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该考虑四维的时空观,建筑是历史的史书,这里面就有了时间的观念。现在的建筑师在时空观方面,要么就是过于追求古为今用,没有反应现代特色,要么就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将时间压缩掉了。因此昆明理工大学的学者们探讨的是在时空矛盾下如何进行建筑文化的创作和古城古镇的保护,这种思路与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每次提到云南这个多元化的地区,大家就会联想到“原生态”,不能总是仅仅停留在展示古老的过去,应该在时代的发展上加以跟进,在未来的状态中加入时间的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建筑无法围绕这种变化而变化的话,那么就将停滞不前。在云南,民族文化这么众多,建筑创作中考虑传统的例子也已经不少了,回想一下,我们究竟是遵循原生态的原则,还是用“美声”来唱“民族”的歌。我认为云南建筑师所走的路,应该是一条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达到地域文化的表现的路。
& 顾奇伟:
对于在设计院工作的建筑师来说这次《建筑师茶座》的主题非常有意义。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我等,非常关注国内外设计理论的发展,但又常让我想到某部小说里面调侃当今学术界的两句话:“学术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创作就是把清楚的问题弄糊涂。”
对于设计院的建筑师来说,最终还是要靠建筑创作的作品说话的。目前很多所谓前卫的建筑师,所谓的悬念、创意等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建筑本身的,而不是靠语言去标榜的。经常会有人说中国的建筑,总是没有理论支持,这点我不敢苟同。建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应用科学,中国建筑史其实就是中国建筑创作史,传统建筑的最大价值就是创作价值。所谓建筑精品,所谓建筑创作,就是建筑创作作品最终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在“情理”中无法超越,却又让人感觉出乎意料,比如卢浮宫中贝聿铭的设计,对比有不同意见的人却拿不出一个更好的作品去替代,因为这个作品非常“合乎情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而无法被替代,那么这个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精品创作。近年走访过江南的很多地方,比如古镇,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觉得现代创作需要传统的创造精神。而我们现代的设计,恰恰缺少的就是那种创意的灵魂。现在我们所经常提起的建筑创作之路问题,一直在“似”和“不似”的怪圈里徘徊,
“形似”“神似”都是
“似”。最近,云南省特色城镇研讨会上我就不赞同会议的主题,特色者,特殊的形式也,实际上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是建筑本质的问题。对于设计院的建筑师来说,建筑“特色”问题苦了人,花了很大的功夫在“色”“式”圈子里面绕,最后对于建筑特质的问题恰恰花了比较少用心。无论如何,有创意也好,没有创意也罢,我们缺少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去强化,比如城镇群体矛盾与冲突,到处都是竞争,有亲和力的环境太少的问题就有待于我们去解决。因此我们今天讨论的“之路”问题,我觉得应该研究的是我们究竟缺少些什么,人们日常生活中究竟缺少些什么,无论是城市空间,还是城市环境,都需要研究,而不是不停的沉溺于空洞的问题中。就像大家刚刚说的那样,目前的设计院,产品多作品少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物质提升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应随之逐步提升,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真正的营造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齐全的良好的设计环境,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要经过一个“文艺复兴”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设计院应该避免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随波逐流。我的看法,我们应该坚持设计界实实在在做事的基本阵地,实在地为社会创作,而我们要探索的问题都应该是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
大家刚才所说的建筑师、艺术家,让我想到在广东东莞的松山湖项目,作为中国建筑师作品的“聚落”,这应该是21世纪初叶、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所萌发的给建筑师创作的空间,我们也去看过,发现越是被炒作的厉害的建筑师的房子越是不能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我们很认同开展建筑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为建筑师本身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我们的建筑创作环境中来,这样对于建筑创作可以起到相当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的现代创作之路,一定要在“情理之中”,其中不仅仅包括国情、地情、人情等,还包括建筑师个人理想化的追求,包括建筑师的情感,而且不完全是物质的,还有民族地方的文化地域性因素。理性化的同时,也可以抒发情感。这条路已经不仅仅拘泥于对于传统建筑的某一个部件、某一个元素的模仿,我们需要的是忘记“招式”,全心地考虑现场的环境和人的需求,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最终做出的建筑才可能是符合情理的且经得起检验的作品。既有个性又可以协调历史空间,才可以称之为好的作品。我的看法是,在建筑创作中,应该丢掉“特色”,尊重生活,强调品质,才能做出好的建筑。
刚才两位大师的发言,实际上将我们当代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现象做了一个很好地总结。关于地域的、地方的、民族的问题,就像刚才饶大师说的,他们这代人见证了地区的建筑文化的全部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民族化的争论,到符号学、修旧如旧,而且当时已经到了如果你不关注民族学,那么你就不是在做建筑创作的程度。作为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本身就是带有地域性的,基地的地理位置,建筑师的地区服务对象,都是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的。因此,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实际上都是带有地域性。有一个这样的说法:越是地方的建筑,就越是国际化的建筑。这是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的理论了。不管你的建筑创作是如何的变化,都或多或少的被地方的建筑色彩、文化色彩所影响。记得我们对于建筑文化的讨论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外国人到了中国来,哪怕他按照中国的设计手法、理念去做建筑设计,但是还是很容易就被看出来是国外建筑师设计的。这点和我们现在所大量仿造的西方古典建筑一样,实际上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仿造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个性点。其次,地域建筑对建筑创作的影响是一种历史的片断记忆,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认同还是不认同,历史都是存在的。从每一个时代来看,所有建筑的历史都是有所延续的。对于历史的研究,对于历史中所产生的各种建筑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对于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语言、居住、宗教、空间来讲,地方文化的发展不尽相同。无论是形象的因素还是非形象的,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时期的建筑,所以在每一个时期每个建筑师所产生的灵感与设计方法都是不相同的。还有就是经济的概念,经济对于整个地域建筑创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木、钢、玻璃的结合提炼出民族的建筑,这是我们在建筑设计早期所无法想象的。在早期对于民族形式符号研究的时候,没有现在的这种经济实力去支撑这种可能性,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应该是第一要素,如果经济没有到达一定程度,也不可能有发展。庄惟敏教授在青海的演讲给我很深的感触,他的演讲主题是商业氛围对建筑的影响,他举例了很多城市的商业建筑的例子,都是建筑师被迫符合商业时代所设计的商业建筑,一点文化都没有,这些让建筑师很难过,但是又没有办法。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国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共同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做地方化的、现代化的建筑的话,除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之外,除了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本身的基础之外,那么就必须是现代的且自然的。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走现代化之路,在类似云南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还要走简约的道路。最近我发现,经济稍微有些发展,有些建筑师拼命的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别体现在公共建筑、仿古建筑、民族形式建筑上面。不去研究简单的、实用的建筑,而是拼命的将建筑设计复杂化,比如体育馆,好多县级的体育馆设计非常的复杂,但是如果单纯的从体育馆功能出发,简约的同时结构又合理的设计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越落后的地方,建筑形式就越复杂。我认为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建筑首要问题就是简单、实用,那是因为经济制约了建筑手法,不可以复杂,也不容浪费。无论是建筑研究还是建筑实践,与时政是紧密联系的,建筑师也是很无奈的,被甲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同时都是被不懂建筑的人在制约着。我们在这么久的实践之中,感觉走的很辛苦,即使经过了种种的不断的努力,还是觉得很辛苦。我觉得《建筑师茶座》为建筑师提供的这个平台非常好,首先是向大众传播、普及建筑,同时也为建筑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另外我觉得我国目前在建筑传播方面,还是做的不够,每个城市都有规划展览馆,但是对大众普及传播建筑知识的程度还是非常不够的。目前对建筑师、规划师这个职业,全国的普通民众到底理解多少?建筑师应该呼吁国家具有对于建筑教育的最基本的投入。目前建筑师所面对的甲方,对于建筑的空间概念、设计理念、历史传承一无所知,完全是处于想当然的状态,好的作品是在“情理之中”的作品,但是建筑师基本上是无法左右自己的作品的,因此太难了。
& 张绍稳:
我首先谈谈我们目前所工作的外环境和内环境。有几个数字值得关注,云南省94%的山地,平坝等其它占6%,因此云南省地区性的建筑设计所面对的主要基地是山地为绝对主要特征的环境。其次,云南省去年城镇化率到了30%,与全国相差约15%,从30%到60%之间,是城市化的一个快速时期,因此我们目前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从业时机和环境。当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半程的快速发展时期时,我们进入了快速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从业空间是历史上没有的,并且过了这一阶段也不会再有。但是,其中也有一个很本质的特征,就是因为快,所以工作方法、工作环境所决定的不可避免的粗制滥造现象不得已地出现了很多。还有一个数字就是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环境比较典型、民族文化比较厚重的地区,比如大理、丽江,民族建筑之路显然还是不能停滞的,我们不能不重视整体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以上就是整个云南省的大致的外环境。至于内环境,我们进入一个时代,一个建筑学大学科协合的时代,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如果我们单纯的就某个建筑单体谈创作,就可能有一些局限性,只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相结合,对作品前期的控制才是完整的。
在工作中,我院在大型、复杂项目中,探索着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景观相结合的工作路线。就在今天茶座所在地——大理,我们做了一些典型项目,比如三塔田园风光保护、双廊渔村保护开发等。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大理环洱风貌,重点地带空间风貌包括建筑形态正在悄然发生异化,也已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以环境要素的综合解构、区域角度的协调来对历史环境进行全面的整治。对于视线的控制,在历史环境中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抓住看和被看的视线控制方法,对滨水空间、对内部的街巷肌理和特殊位置的节点做出强化设计。另外,地区性建筑风貌的异化是由于安全因素导致的,比如门、窗及一些防盗设施,还有广告、太阳能设备、工程管线等等,要全面梳理传统要素和异化因素,从宏观、中观乃至相对微观的构造角度走出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需要规划师、建筑师携手工作。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几点困难,首先是新生活之“酒”与老建筑之“瓶”的关系处理;其次是,延续某些民族传统形式与经济投入之间的矛盾,比如平屋顶与坡屋顶,当平屋顶可以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时候,坡屋顶则相对要投入更多;第三关乎民生问题,云南省目前大致15万个村庄,从切实贴近生活的角度,现在的专业工作者很难有深入体验生活和开展工作的社会条件。
总体来说,我们很多工作还都漂浮在云端,应该走一切从实际出发之路,无论面对如何简单或者复杂的情况,应该一切以问题为导向梳理我们的思路。对于我工作思想影响很大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后半部,它对于解决问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借鉴使用。对于建筑师、规划师来说,对类型化方法基础上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等等概念内涵的理解非常重要,当然,正确应用更重要。近年参加答辩的大量硕士论文往往也提出很好的概念和方法,但是实际内容并没有切合的理解和研究。实践中,我提出了“四因”的工作观,“因时”,比如甚至要能够从政策文件中看出由思想到形态的技术路线,要能够综合应用历时性与共时性方法;“因地”,因地制宜的方法比较成熟了,无非理解的深度和技术平台的提升了;“因人”,人包括我们的服务对象、使用者、决策者和设计人,纷繁复杂的状况下如何进入状态,甚至对于相关人的思想、经历、知识体系都需要去推敲,这种推敲是有利于我们设计思想的正确表达和设计成果完成度的实现,因此我也觉得我们应该有务实的态度;另外还有就是“因事”,是对设计对象功能、性质的把握和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并贯穿到整个工作过程。以此方法去应对复杂的局面时,还应该分清主次矛盾,把问题排序,相应地,把往往矛盾的解决办法也排序,于是,再复杂的局面,我们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属于自己、适应项目的创作之路。最后,回到地域建筑创作之路,我提出几个方向性的概念供思考。首先是环境协调化,十分突出综合环境观;其次是功能民生化,创作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第三是创作模式化,建筑和空间的模式化方法,尤其对尚未“千村一面”,但量巨大、面极广、专业设计长时间内难以全面覆盖的村庄而言,意义深远。
在我读书的时候(年),应该是建筑设计的民族与世界之争最激烈的一段时间,国外大量的设计理念、作品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方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建筑界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记得当时提出中国特色的问题,形成了两方面的看待态度,但是无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是“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似乎都缺乏说服自己的论据。我觉得我们过去对于民族建筑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些偏颇,地域建筑这个提法应该说更加的贴切一些。个人认为建筑形态中长期存留下来的元素应该不是完全由使用者的民族属性决定的,比如山西的汉族与云南的汉族,元宋时期的白族与清末明初的白族,其建筑从空间模式、外部形态到材料选择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我认为地域环境、时代背景才是建筑创作的决定性因素。我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在设计院工作,从事更多的是实际工程设计,而不是学术问题的研究。个人认为建筑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更多的应该是专业的技术工作者,是运用拥有的专业知识对业主的需求进行技术上解决的人;建筑设计创作的实质应该是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
“适用、经济、美观”相当反映这一问题,无论三者如何排序,但是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典型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的,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必然是随着时代前进而演变,不同气候、生活习惯都有着不同使用要求;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经济水平和审美水平肯定是不同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因此我认为在建筑设计中能做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就是现代的地域建筑。比如我们今天的品茶地——红龙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作品,但是我唯一提出的疑问,就是从单纯设计手法、建筑形态来看这是一个好的作品,但是它不一定是这个环境中的正确的选择,因为红龙井所需要的人们的生活形态是有钱、有时间的停留在这个空间中享受这份阳光、风的气息,最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但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社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多数人到大理都是到此一游性质的,跟着导游的小旗走,基本很少有人可以坐下来。当这个城市的过客越来越多的时候,愿意停留下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而如果来到这里的人都是过客的话,这个项目所塑造的精神需求就没有了。因此这个项目在产品配置上是失误的,它没有提供足够符合建筑所倡导的停留这一生活特征的空间形态,或者说这个项目在5年10年以后,在大家都有了足够的钱和时间,生活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该才算是一个恰当的时间中的好的选择。因此红龙井项目应该属于选择了合适的地点,但是没有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的作品。
现在很多建筑师都在说自己在创作什么,创造什么,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从技术手段、设计手法、构造形态到材料都是很多种已经存在的现实,是发现和选择不是创造。在尊重合适的地点和恰当的时间这两个前提下,我们所做的只是选择,正确的选择。这样的一来,我觉得也许无法达到“得意忘形”的程度,但是肯定可以达到“情理之中”的效果。如果你的选择范围大于大多数人的话,对别人而言就是
“意料之外”。现在的设计师,应该处于一种储备的状态,具有一种储备经验、经历、生活的态度,其中包括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这些对于自己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同时应该不断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向很多人学习,哪怕是一个工匠也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的。
对不起插一句:建筑师应该充分的运用传统工匠的智慧,无论现代的技术如何的发展,传统的工匠的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节能,很多项目是花很大的代价,来达到所谓的节能,背离初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地区的一些传统低技术的方法,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云南很多落后地区,建筑的通风、采光、防潮、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可以说非常的智慧。传统工匠的智慧也可以算作一种历史的积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建筑师不注重积累,每一个新项目都似乎是只有从头开始,才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作品,很多过去的好的传统智慧和手法,都渐渐被遗忘了,包括许多历史文化项目保护工程,很多都是建筑师提出一种原则概念,由当地的工匠把这个想法进行完善。
这些工匠也能让建筑师有更多选择的依据,或者在建筑师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的积累,包括最新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包括原生态的工匠的技术,比如说水立方的结构施工方案的最后解决实际上也是受到古老的搭火柴的技巧游戏的启发,因此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技术积累。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但是我们掌握的技术,无论是新的,还是原有的,对于建筑师来说应该是越多越好,因为只有这样选择就越多。另外还有材料,也是掌握的越多,了解得越多对选择时的支持就越大。我认为这种积累和在此基础上的选择应该算是一种建筑创作的方法,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和组合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具有恰当时间、合适地点特征的建筑就是现代化的地域建筑;具有丰富的储备以供正确的选择就是建筑创作的方法,或者说方法之一,道路之一。
前一段时间遇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编导,聊天的时候听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人也许是一个非常健忘的民族,你看在“非典”时期,人们都非常在意公共卫生安全及个人卫生习惯,但是当“非典”过后的第二年,人们似乎又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卫生陋习,仿佛“非典”从未发生过。我觉得说的不错,如没有记忆如何谈积累。很有启发性。
& 李俊峰:
作为设计行业之外的人能有幸参加旁听这次《建筑师茶座》,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我参与了红龙井这个项目的从策划到建成的全过程,包括方案的讨论我也都参与了,红龙井今天的成果,主要是由三大要素决定的,第一要素就是资源,土地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建设的条件,建筑究竟要建成什么样,不是以业主、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必须要由政府的支持,对项目的政策上的支撑,加之有好的建筑师和当地好的工匠参与。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很多的专家参与到了这个项目的,最终选择了最适合红龙井的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考虑过全部复古,又觉得并不合适,也考虑过完全的类似于日本的时尚建筑,也不尽如人意,最后定的调子是中西合璧、古今交汇。今天的红龙井的设计,可能仍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得多一些的缘故。从大理的商业的角度来看,将商业淡化,更多的侧重于休闲,前店后住的模式,考虑到销售的问题,所以把商铺做的比例做得更大一些,客栈、小店则更少一些。关于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地域主要指的应该是资源,建筑创作应该放在现代化之后,我国目前的大环境是现代化之路,因此应该用现代化的思路来做建筑创作。建筑与人的关系,可能跟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一样的,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比较深,一个庸医可以把人埋到地下,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能把垃圾的建筑放到世人面前。
今天的《建筑师茶座》的题目也是近些年来建筑师一直在苦苦探讨的问题,简单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建筑创作的主体是建筑师,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因此建筑创作的根源可能要从建筑师本身的思想去追寻。从现在的建筑创作的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建筑师首先应该有从建筑文化到社会文化的一个超越,不能把目光拘泥于单一的文化层面,还要超越到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的层面上,这样才能为建筑创作中的建筑文化打下一个深厚的根基。
在建筑文化方面,应该有一个动态的认识,历史的观点。大家每每谈到建筑文化,首先会考虑到地方民族文化比较多的地区,会联想到传统的建筑和传统的文化。对于云南来说,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建筑文化都是相当丰富的,但由于观念的因素会不自觉地靠向传统的建筑文化观,无形中使很多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背上了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每当做创作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大屋顶,或民族建筑中的某些显要的元素,反而没有将建筑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的概念来运用和思考。
建筑师所理解建筑文化应该比较侧重社会大众对新文化的一种需求。刚才徐总也提到了,新生活、现代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在追求的重点,不是局限于盲目的追求过去的元素,而是追求新的理念。在地域建筑创作中,是不是足够的重视传统建筑文化,而传统建筑文化的分量究竟又应该是多少,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每每提到地域化的概念,就应该同时考虑到传统的文化要素,是不是应该多理解理解社会大众对于新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建筑形式的新需求。这就需要建筑师在建筑的文化观方面,实现一种自我的超越。从价值观、大众现代文化的需求方面出发,在建筑创作中着重考虑这些因素。
建筑创作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建筑形式,真正的走向建筑文化的过程。我们的建筑创作正在逐渐地从“形”的表现,走向一个“质”的体现。
关于地域文化,特别是云南的建筑创作应该怎么走,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云南的建筑文化比较丰富,是云南的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个特点就是脆弱性。所谓脆弱性,就是处于初级阶段,文化的发展的厚重与稳定性,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是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这也为云南的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可以更好施展才能和认真思考研究的空间。云南的建筑文化虽然丰富、多样,如果想要走向世界,如果想要把25个少数民族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向世界推进,力度肯定也不够的,因此要着重考虑从点域走向地区化的问题。作为云南的建筑师,应该从各民族文化集合的角度研究一个集合的理念,形成云南地域建筑创作的整体性的概念,然后向全国甚至向世界推进。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从形式特征的总结入手,主体特征、生活方式、生活价值、文化意识、宗教影响、建筑文化、空间特点、建筑演变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研究深入研究总结思考的。单独的走区域性很小的建筑创作文化之路,如果想要形成相对有力的影响可能难度会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逐渐形成相对广阔的范围内,且同质性相对多一些的建筑文化的走向。
从建筑创作方面,应该由建筑个性的表现,逐步走向建筑整体性的把握。规划院有时候也在研究城市遗产问题,2000年来研究城市保护与文化保护,都是由个体,到环境,再到城市整体,最终到整体性保护的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对于建筑创作中的建筑师来说,也必将走一条由个体逐渐走向整体的创作之路。刚开始,建筑创作可能都在注重自我的表现和自我的推介,都在追求建筑的个性和标志性,但是还是会走向全方位环境考虑把握,最终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整体性的创作发展道路。
从建筑发展的历程来说,无论是今天说的三个阶段也好,还是未来发展的若干个阶段也好,建筑文化、建筑创作的发展,也包括建筑自身的规律,不可能是一个跳跃式的状态,而是逐渐过渡的。现阶段的建筑创作需要经过一个文化的洗礼,需要思想启蒙运动的冲击。从改革开放20年可以看到,“文革”以后,由于政治的变革引起了一次建筑思想启蒙运动,80年代以后,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极大地变化。包括文化、文艺都有一个复兴的高潮。经过30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外部环境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可能会以经济变革、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的变革。回头看过去的这30年,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需要文化的更新去复活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存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现有的文化被强势的商业文化所统治,这种商业文化可以说在统领着文化领域的发展。在文化的启蒙或者思想的解放中,只有在强势的商业文化中有所突破,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是寻求在经济变革下的思想的再次解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很多来自社会上的呼声,其中也包括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发展的一种需求。未来的建筑创作如果想要有大的发展的话,那么就需要有文化作为根基,思想启蒙运动激励,将会对于建筑文化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创作,建筑创作中所提炼出来的地域建筑创作问题其实也是大家这么多年苦苦挣扎的问题,其中的观点碰撞也格外的多。究竟什么才能称之为地域建筑?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只要是符合环境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地域建筑,同时也是结合环境去做建筑创作的。建筑师经常谈单体建筑,实际上我觉得地域建筑与个体没有太大的联系,它应该是一个片区或者一个地区的建筑,而建筑师经常会谈论单体建筑到底是不是地区建筑,是不确切的。我主张在建筑创作中做纯粹的建筑,就像大家刚才谈到的,建筑师首先主要是一个技术工作者,然后才能称之为一个创作者。应该说建筑师的主要目的是创作房屋让人们可以居住,每一个地区的建筑,只要处于当地的环境中就应该属于地域建筑。
对于地域现代化建筑的创作,不应仅限于建筑师与建筑师之间的探讨,应该开阔范围,涉及到规划、策划等多方面人士的探讨。去年关于云南省的城镇、村落的改造项目特别的多,刚才我讲到的问题就得到了体现。究竟应该以什么风格去定义一个区域,如果这个区域风格定位以后,建筑师再介入加以建筑创作的时候,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不需要对风格、造型加入过多的考虑,而更多的是对单体的个性加以考虑。就像红龙井,当整体的风格定位以后,实际上其中的每个单体的现代化的表现、古典建筑的表现以及大屋顶的表现,很自然的就表达出来了。为什么在丽江整体风格的区域内的建筑会如此的统一,后来我专门到云南省各个地区走访总结了一下,实际上是因为原有技术、文化传播有一定限制,都需要靠工匠去做,工匠在做的时候很多的固定模式是相同的,但是每一个单体由于是自家建的,每个人都会体现出其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但是整体的构架、造型,实际上都是相同的,里面的具体细节部分会体现出个体的差异,这就是我想说的在整体的统一的前提下形成个体的特色和风格的统一。山里面的寨子里的建筑风格很统一,而且有一个现象,就是如果有一家人做的非常好的话,其他人也会跟着效仿,因此所有的建筑都很相似,但是由于经济情况、社会生活的理解不同,你可以发现每一栋建筑都是不同的,但整体风格,从山上看下来,都是非常统一的,这就是形成地域建筑的一个过程。现在出现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就是我们现代的施工队进入以后,做一些平屋顶之类,当地的很多人效仿,造成整体性的破坏,其实并不是由于当地人喜欢这样的建筑,是由于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去做符合他们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他们也在跟着外面的思路走。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需要建造新的房子,运用砖、石、混凝土,甚至是钢,在山里面用现浇混凝土的方法非常困难,我们目前探讨用钢结构做一种模块式的钢结构,然后用马送到山上后拼砖,可以很快速的建造出一个建筑,同时还要保证其地域特色,实际上村民还是非常喜欢他们本民族的特色。建筑的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但是作为地域的建筑首先应该由政府来引导,做一个片区的整体规划,去引导一个村子、城镇等等的风格,然后建筑师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去达到需要的水平。
如何把民族特色的地域建筑做的更加的现代化,才能引导当地的建筑风格逐步的向未来发展。不论地区的建筑,还是古老的建筑,不可能永远保留原有的风格与做法,但是应该在整体风格的统一下,不断做出现代的表现。大理目前表达出的人民的意向非常的好,不论做多么大型的建筑,都会加入当地的传统元素,比如古龙酒店,进去以后很现代化,但是仔细看一下还是在风格上与周围建筑非常统一的。
从风格角度来看,建筑师都在讨论个体风格,比如中国式的风格,实际上就不存在地域性,现在云南出现很多明清建筑,把北京的或者江南的建筑搬到云南来,由此出现很多所谓的特色小镇,我觉得不伦不类,从细节中的檐口、贴瓦等,绝对不属于当地的建筑风格,这样的建筑出现以后应该不属于一个风格,只是一个片区内的单体建筑,我们也就不需要探讨这个单体建筑的好与坏的问题。我觉得地域化建筑的考虑还是应该回到我刚才说的区域的问题上,在我做特色镇以及村庄的设计中,我也在思索,如何确定一个整体的风格,然后就可以用现代化的技术去解决。当整体形成统一以后,每一个村庄都可以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这样才可能与历史、现代、未来相结合,它代表的是一个时间段的状态,但是具有每一个构件方面都可以非常统一的特点。从形式上,应该表达出对地域与历史的尊重,云南省是经过长期积累存在的一种地域形式,从这种形式上可以表达这个地区地域文化的最大的特点。对于功能性的方面,我觉得我们是技术工作者,应该很完善的实现现代生活的表达,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建筑,但最后的功能都应该最后体现出现代生活。在谈到地域文化中,研究其空间形式,实际上空间形式对于大众来说,无法表达地域文化。更多的我还是强调形式的表达,形式中应该有对地域的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内部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今天的题目本身,我有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今天的题目是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我想修改为现代建筑创作的地域化或之路,我们目前应该首先立足于现代建筑,为现代的生活、生产方式所服务的建筑。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来寻求地域的文化、差异化。做建筑创作很多年,我也是感觉到很困惑,究竟应该怎么做建筑?前一段时间去北京看了一些奥运场馆,深有感触。过去的北京建筑基本上都是一种模式的,可能也是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所导致的。但是这次我去北京,感觉不一样了,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四栋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形式与北京原有的建筑从各方面来看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北京可以接受这样的建筑项目?是不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创作以及我们所追求的过于狭义了,最后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这几个建筑总的来说基本都是国外建筑师创作的,从政府领导,到北京的市民,包括中国的大部分民众都能接受并喜欢这种理念。这就说明我们的建筑师平时所追求的理念与时代的追求是不是存在一些偏差呢?
记得有一年我去北京开一个关于建筑创作的会,参加的有开发商、建筑师,进行座谈对话,其中一个开发商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开发商落后于市场,建筑师落后于开发商,规划师落后于建筑师。这个观点如果仔细的分析研究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我们做一个楼盘项目的设计,其中的市场调查、开发定位等等很多都是开发商定的,并不是建筑师决定的,因为建筑师对于市场这一方面深入了解的很少。
通过以上的两个问题,我就在考虑建筑创作究竟要创作什么。追求地域化,一般意义上首先想到的是“形”的问题,但是其实建筑的本质并不是“形”的问题。建筑师的创作,特别是在地域化这一方面,真正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对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以及气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没有生活体验,实际上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脉、地域特点的建筑。当然在大部分建筑创作中建筑师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地域文化,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比如说到傣族,那么马上就想到肯定要架空空间。真正到了现代社会,原有的概念还是不是这样的呢?当地的居民去住过去的那种建筑,他们也不会愿意,因此建筑师有时的理解与大众的追求还是有差距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总结,最后升华为创作的滋生,这也正是目前我们的建筑师所缺少的思考。建筑的地域性问题,是建筑的最根本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建筑行业,在整个中国这种现象都很普遍,就是学术讨论和实际操作基本是脱节的,两个基本无法结合。追求理论研究的人和追求实际操作的人之间的想法经常会相差甚远。一线建筑师由于生产的压力原因平时思考的比较少,想要寻求一些理论方面的支撑,但是非常少,而做理论研究的人,又很难找到与实际现状之间的接合点。通常在各种杂志中,一线的建筑师的文章少之又少,学校理论研究的非常多,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我们建筑创作的提高,导致一线建筑师更多的时候停留在概念化的创作,没有时间去考虑更深入的问题,包括去体验生活在内,基本无法做到。中国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相比,我发现针对同一项目的时候,考虑的出发点都是不同的,国外建筑师对于民族的地区性的问题肯定是不清楚了,他们首先是从人的生活出发,考虑人的需要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建筑师则不同。实际上反映出我们的建筑师对建筑创作的理解还是有偏差,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当中,建筑的本质还是供人们使用的,所有外在的形式、建筑师的理解、视觉文化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们的使用的。
在云南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进行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探讨,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多民族、地形、气候差异大是云南最为显著的因而也造就了云南地域建筑的复杂、多样性特征,处于这样的特殊区域的建筑师既“不幸”又“有幸”,“不幸”在于建筑师要面对很多复杂的情况,这些复杂的情况给建筑创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幸”在于这些特征给建筑师带来丰富素材,以及很多可以去探索的道路。在过去我们对于地域建筑的研究往往仅仅停留在对某一个具体建筑的具体空间形态的构成,外部立面形式的研究,却很少去探求产生这样一个特殊空间形式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外部空间立面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形成的,对它的研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更需要去探求产生这种空间立面形式的本源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空间形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外部立面特征?实际上恰恰这些才是不同地区产生不同地域建筑的根本原因。如果抛开这些不提,那么所谓建筑的趋同化,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追朔到建筑起源,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建筑的产生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类性质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习俗,对于精神空间的要求,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方物质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发展之路。因此对于产生地域建筑本质的探讨才会找出不同地区建筑的发展道路。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文化交流通畅,生活方式的趋同,产生了一个新的建筑同质化的现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求现代生活方式下的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仅仅靠建筑师的力量及本专业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地域生活、文化习俗有深厚的研究,建筑师可能更多的要跳出建筑本身的圈子,站到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建筑师目前很多都局限于自身建筑小的区域范围内,更多的仅限于从形式、结构、空间来探讨建筑,这样会使地域化建筑的探索变得比较狭隘,眼光因为比较集中,反而很难找到一条好的出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具体谈到建筑自身发展研究,我们的探索应该从地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这实际上也是事物的一体两面。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不能偏废,因为这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向的研究,一个是正向的,一个是逆向的。“地域建筑的现代化”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传统地域建筑产生的原因、发展轨迹、空间形式的一个总结性研究,是传统地球建筑和现代生活如何结合的研究。“现代建筑的地域化”是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所产生的新空间,新的建筑形式,如何与地域、自然、人文特点紧密有机结合的研究。只有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发生交汇、碰撞,才有可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们的建筑创作的道路。
& 罗文兵:
对于地域建筑来说,目前各种各样的观点很多,我认为建筑属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诞生的,建筑脱离不了文化属性。因此在设计建筑设计中,首先应该是在文化属性的前提下来探讨地域化的问题。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虽然气候、环境、民族各有不同,但是建筑都包含有当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青藏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等,所以我觉得从地域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应该把文化的背景参与其中。其次,在探讨地域建筑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时间性的问题,要以时间的坐标去看待地域属性。现在我们说的传统建筑,如果存在于上古时代,那肯定是天外来物。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建筑,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传统的,但是在当时的年代,也是属于现代建筑。因此我觉得在探讨地域建筑问题的时候不能抛开时间这个坐标。第三、应特别注重地域建筑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建设背景,建筑师应具有“钻进去,走出来”的精神,通过对地域特性、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应用当代的材料、技术、理念来寻求现代的创作方法。
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设计作品,基本都是立足于本地区的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条件下吸收传统建筑的元素并将其提炼升华,这方面很多建筑师都在做探讨。但我们在担忧很多传统元素正在逐渐消失的时候,我们过多的强调要去保护传统的“形”和传统元素、符号,我认为在建筑创作中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因此,现在我们在讨论地域建筑的时候,应该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的地域建筑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下面要说的创作的现代化之路。现在的建筑创作中,大院要产值,民营院要赚钱,我们目前谈到的比较多的是建筑师的作品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建筑师本身的社会责任感的探讨,这种责任感不仅仅局限于其作品取得怎样的效果,而是要把这种责任感贯穿于整个的创作过程甚至是整个执业生涯。由于目前的时代的发展节奏非常的快,从环境、基地、时代考虑,作为当代的建筑师应该为这个时代提供什么样的建筑作品。这就要求建筑师更深的从文化的背景去研究建筑设计的手法,更巧妙的深入的研究技术,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法论,如柯里亚、皮亚诺等代表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就值得借鉴,而不是盲目追求建筑的特色和标志,才可能设计符合时代的建筑作品。
目前大家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就是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设计是艺术,服务也是要有艺术的,应该把建筑设计上升到一个服务艺术的高度。更好的、艺术的把服务做好是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上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意识,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建筑作品,设计建筑图纸、建筑细节、与业主的沟通交流等,才能够我们居住的环境留下一定的附着物,为这个时代留下相应的作品。
& 苏& 涵:
今天的主题,与我多年前学生时代的一个课程论文选题比较接近,当时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了解了很多相关的建筑理论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解与分析,当时更偏重于围绕建筑创作中关于形式、手法以及思想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年的工作,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对于地域性的理解,特别是今天与诸位的思想碰撞,取得了很多的共识,总结出三句话:整体的设计观,深入群众中间,关注周边和谐。
站在云南这个特殊的舞台,具有多样性的自然、人文环境条件,提供了很多发挥地域性特征进行创作的空间。具体对于形态、内涵的探讨,我非常同意建筑创作应着力对资源进行整合,树立整体的设计观。当今的建筑师时代机遇非常好,就从业范围来看,建筑师既可以在城市中设计高楼大厦,也可以去田间去做小学、民居。把资源整合起来,实际就是我们把可以因借的一切资源条件融进建筑创作过程,也是作为对“地域性”的深层次理解。以红龙井为例,将项目与苍洱、地形、古城、流水、树木结合起来,使建筑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把这些资源抓住重点整合好,就是成功的作品,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方面。这也可以引伸为建筑创作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常常在创作中更多的强调是视觉形象感受,或者说是以建筑师或业主的喜好为主要线索的一元价值观。应当通过建筑师对于环境、资源、生态、人文进行整合,形成多元价值观下的地域性的探讨和判读,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应该是有助于提升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能力。
而对于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究其本质来讲,应该是建筑师本身的现代化,或者说人的现代化。在这里并不仅是指一定要去国外摄取很多最先进的理论,或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现代化,而是建筑师执业态度的现代化。当前的国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建筑师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好,使得建筑师在建筑执业的成长过程中很有机会成为明星式的建筑师、出类拔萃的建筑师。对于承载弘扬地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的重任,我想说的是建筑师深入基层是非常必要的,做类似国外的社区建筑师做的一些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无论是古建民居测绘,民房设计,还是维修加固改造,小品环境设计,对于当时、当地用户的需求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平时看到的一些设计作品,可能也出自知名建筑师之手,但是实际上在使用时发现使用者的接受度并不高,使用者并不觉得这个作品觉得适合他们的需要。为此,建筑创作应放低姿态,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深入群众中间。
好的设计作品可能是城市或者其中的某个单体建筑,建筑师对设计对象往往有很多的很深的想法,但是对于周边大尺度的环境,例如一个社区、一个片区,所思考的问题的着力点不是很够。从整体环境来看,建筑师在设计具体单体设计的时候,很少将宏观区域的需求(包括文化内容、空间形态等)整合起来考虑,也就是使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建筑单体是很漂亮的,但是整个街道的立面中缺少一种和谐,即便中间有一个亮点,但是其他角落往往缺乏设计。这需要建筑师发挥社会责任立场,在具备话语权时,与周边现状、规划协调,完善自身的前提下对周边提出控制或受控的要求。
& 吕画羽:
在建筑创作中,在座的老前辈和老师给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启发,包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路”的提法是非常的形象和恰当的。实际上我们沿着前辈所走的路上不断的摸索新的方法去解决新的环境中所出现的新的问题。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体会。对于地域建筑创作领域,我首先的感受是要深入其中,深入其中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人们匆忙的经过大理或者在大理停留两个小时,和在大理长时间停留下来对大理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包括我们当时在做红龙井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建筑创作经历了两年时间,其中有半年的时间我们住在大理这个地方。当长期的停留于一个地方,对现场环境进行深入理解的时候,我们发现后来接触到的东西,与一开始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当建筑师深入其中的时候,会发现民间的智慧,或者说工匠的做法,用简单而低技术的方法,解决了很多的大问题。从这点来讲,建筑师是应该以一种外来客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当地的建筑创作,还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交流对话的方式去对待这些问题呢?所以我觉得《建筑师茶座》非常好的为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平台。实际上我们对当地的这样的深入的尊重,同时也就带来我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当这个理解反映到我们的建筑创作中时,就得到了建筑与业主、当地的原住民、周围环境之间积极对话的姿态。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在项目的建筑设计之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当地做了一个调查和策划,对现状建筑进行了一个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理建筑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体系,这是在设计之初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原本认为大理本土的建筑应该处于一种比较封闭、固守的姿态,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这里实际上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开放、平等、积极的环境,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理古城与丽江古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以上就是在建筑师对现场深入的调查理解之后所得到的完全不同的体会。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体会古代的唐诗宋词的韵味,就要用陕西话去读,同样的道理,在大理如果在建筑创作中没有与当地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话,在建筑创作中可能会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当代的文化从其发展速度来看,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往往人们浅浅的填饱肚子之后,就不会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它。中国的建筑面对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型项目对于建筑师的诱惑非常的大,这点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大型项目的细节处理方面,由于时间、速度、节奏等因素,建筑师还来不及仔细思考。工作的这些年,不断地在做建筑设计,不断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在大理的环境中,让我感受到了久违了的可以静下来思考的环境。我非常赞同建筑的最高端是达到“得意忘形”的阶段,我对建筑的感知体会,是以五点因素为基础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整体感受。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视觉感受,视觉方面对于“形”的体验,在大理这边的项目侧重的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这个必经的阶段,我们逐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再那个时候可能把我们的五官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来自苍山的风,来自周围的花香,这样的特殊的环境,提供给建筑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对建筑师思考将来走什么样的路,走怎样的一个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点。
建筑的生命力。对于“现代化之路”我的理解就是寻找一个科学的方法,对“现代化”的理解就是在我们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对现代化的追求,“现代化之路”就是用更新的、更科学的方法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生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前期策划、方案、建设完成等阶段,而更多的体现在建筑使用后不断参与其中的人的感受。因此我对地域建筑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们植根于这片土地,从这片土地上吸取养分,如果它与这片土地割裂开的话,实际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着消失了。在云南,建筑如何体现在这个特殊环境中所独具的特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穿着的服饰、谈论话题、吃的食物,都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具有本土的灵气的。把这种灵气融入建筑创作之中,就能够更为其当的将地域化的因素更深入的体现在建筑创作中去。建筑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是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多方的参与性质的,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时间、环境建筑师努力在当时、当地做出得体的建筑,从这点来看,就是回归到了建筑的本质与根源的话题。目前很多主流媒体,比如电视、新闻等,很多东西都违背了其本质的体现,比如喝茶,本质的属性是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很多饮料的卖点是在其包装等方面,已经脱离了其本质的属性了,回归到茶本身而言,实际上是传承了几千年的茶文化,对人的健康最根本的属性。因此一个好的、得体的、地域性的建筑,其生命力的体现是要回归到其本质和根源,也就是回归到人们对于建筑的最基本的需求。
技术的更新、文化的需求,每一个建筑创作作品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点是很多的,好的建筑也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就像人一样,也许他很优秀,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必然同样存在的,因此看待一个建筑要看它的整体。。目前的建筑设计,似乎大部分是处于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全球一体化”的现象。我们不能一直拿设计院的生存问题作为托词,如果一味的强调这样的原因的话,那么建筑师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体现建筑师即特殊技能专业的工作者的存在价值,我想这也是建筑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建筑创作的最终目的吧!建筑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很古老的,但是为什么明明拥有几千年的职业历史还一定要随波逐流呢?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个阶段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面了,我们已经到了该反思一下我们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的时候了。
我们院提出了“建筑服务社会”的理念,2007年底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收、创新、创造未来”。也就是说建筑师的责任非常的重大,目前很多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开始开发二级城市,建筑量非常大,我们责任还是很大的。比如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工程量越来越重的。今天的《建筑师茶座》就是为了给全国的建筑师提供一个平台,期待通过建筑师的技术、责任为政府等提供一些思路。建筑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产物,有些时候不是建筑师自己就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有话语权,同时这也是我们的责任。目前大城市的主管部门领导都是学规划或建筑的,他们对于建筑、环境、地域、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了,但是真的要达到一定有自己特色的程度,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期,可是我们目前有这个责任把这个话题提出来,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城市更新、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到地域文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建筑的地域化问题等等。
今天是自《建筑师茶座》开始举办60期以来,讲得最长的一期,也是茶座身居自然的、人文的环境最为优雅的一期,更是真正面向了公众的一期。这样的半开敞、半封闭的“沙龙”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向社会公众的交流与诉说。
& 李光熙:
首先,由衷的欢迎参加本次茶座的各位茶客。
就个人而言,我非常羡慕在座的诸位建筑师,因为在你们专业的成果中,有着双重含量,即技术含量与文化含量。其他专业是没有这种双重性的,尤其是文化含量。我是学结构专业的,在结构专业里几乎是没有文化含量存在的,也没有什么独立的艺术性可言,即便有一点艺术含量也都是为建筑学服务的。说到今天的主题“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我希望现代化之路千万不要最终研究出一套统一的理论、指出一条唯一的道路来。技术层面应当科学、统一,但是文化层面应当先进、自由。解放思想在建筑艺术创作这个领域就该解放。如果艺术要有活力、能发展的话,就必须百花齐放。我非常反对在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出现之后,各种流派的建筑师就蜂拥而至,肆意的抨击,仿佛不淹没掉就不痛快。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很好的创作空间的话,就必须要容忍他人的创作,如果连别人的创作都无法容忍的话,那么别人也同样不会容忍你的创作,那么最终将导致文化的禁锢、僵化和衰落。
建筑作品中要有“形”,同时还要有“神”。“神”需要用文化去打造,文化需要有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去培育才行。需要在座的各位建筑师树立足够的社会文化责任感,争取和宽容我们可以发挥的文化空间,并将自由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征发挥到极致。那么就可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在这样的一个解放的平台以上,再把心态放平和,功利色彩不要太浓厚,建立起更为宽松的学术氛围。特别需要在单位中形成一种风气,让我们的建筑师不要受到太多的禁锢。千万不要有一点异动,就要马上去埋没、否定或扼杀,也就是学术需要民主。
奋进、追求、清高是沉重的,放弃、堕落、平庸是轻快的。我们必须在这种痛苦中寻求快乐,这需要有文化追求和责任感、使命感,这才是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否则就仅仅只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了。
再次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感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