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实战有多少真实的成份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武术:20世纪的传统流失与当代的回归及振兴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脊梁。然而,今天武术这个传统文化脊梁已经“病入膏肓”危机重重,走进了一个问题的时代。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在首先论述武术20世纪以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全面剖析20世纪以来武术传统流失的社会文化学动因,进而提出:今天的武术存在着实是传统的成份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的厚重根基,相反的是外来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传统的当代回归及振兴,做出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阐述。文章认为:武术的传统回归,是武术振兴的前提保障。只有武术发展中多一些传统的要素,武术的现代化、世界化进程才会加快。最后指出,武术发展应该走自己的路,从传统的流变中寻找规律;走自己的路,坚持文化个性的存在和张扬;坚持“退而后进”的发展方针,也许武术的发展才会走出一条宽敞、通顺的路径。 中国论文网 /6/view-2938506.htm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统流失;回归;振兴;20世纪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9-1156-05   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脊梁。然而,今天武术这个传统文化脊梁已经“病入膏肓”危机重重。这不是耸人听闻的决断,而是觉醒后的呐喊。武术的发展的确走进了一个问题时代: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追求仍在进行,但我们已经失去了一次最佳的机遇;现代竞技武术的改革已经使我们再也无法体验传统武术的真实,武术改革的结果使传统不断地遗弃;流行体育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时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异族文化的妩媚心态,正在使传统武术习练的人群数量不断地萎缩……一个中国人极不愿意看到的武术发展现状,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文化学意义上讲,武术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和“抢救”的地步,武术的传统回归问题,传统武术的振兴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思武术发展,回归武术传统,振兴传统武术,已经成为时下武术发展的最强音。因为,现在是一个反思的时代,我们已经从贫瘠中走出,摆脱贫瘠的欲望正在转化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走向了一个需要理智和科学的发展时期。这样的平台不单单是对经济发展而言的,他应该涉及社会发展的种种领域。其中也应该包括体育领域,也应该包括武术领域在内。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再不采取积极的行动,再不对现在武术的发展思路说“不”,就很难实现我们对武术发展的美好愿望和目标。因此上,科学分析一个世纪以来武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当今社会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传统武术的振兴策略,对于中国武术的真正现代化、国际化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1 20世纪武术传统流失的文化学分析      今天,当我们面临一个非常繁荣的中国文化发展图景时,大多数中国人、中国体育人、武术人都不会承认传统武术在一个世纪以来的流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总也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下,已经使传统的中国武术从民间走向都市,从游离于社会底层的文化形态走向了辐射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已经从经验的武术走向了科学武术的层面,成为学校教育、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纯粹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了融民族体育与世界体育兼容的文化形态阶段;已经从单纯的大众文化嬗变为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共存的文化形态……。正如邱丕相教授等人在“武术学科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武术发展所做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0世纪的中国武术,不仅经历了“西学东渐”的冲击和异化,也完成了“东学西渐”的渗透和张扬。今天的武术,已基本完成了有完全的民族传统文化向保持民族特色满足世界民族需求欲望的改良,成为世界性现代体育与区域性民族体育并存的、具有涵概东方体育文化特征和世界体育文化功能的面向世界的复合型文化,成为现代体育、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融合与发展的典范”的评价那样,一个世纪的武术发展的确是成就斐然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更是成就显赫,“我们在前人发展武术和传播武术的基础上,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将具有“封闭”、“排它”性极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传遍了世界5大洲近乎100个国家;我们将内容复杂、体系庞大、风格各异的传统武术精练化与整合化,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规范性体育运动项目;我们将一种充满十足民族文化特质的身体运动,改良为一种满足世界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我们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完成了武术文化民族性向世界性的挺进历程,逐步实现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里程中少见的”[1]一样。但我们的确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武术发展问题,那就是武术发展的目标和主体应该是什么?是推介一种文化还是推介一种身体运动,是推介一种嫁接后的武术产品,还是推介一种真实的具有个性的身体运动文化――传统武术。如果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来评价现今武术发展的成就,也许我们对武术今天发展的状况就会作出否定的结论。中国武术现今的发展正像人们评价中医发展状况一样,“有人会说,中医现今还是有发展的,国家是重视的。但这些人现在所讲的中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了,而是已经西化了的或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了。”[2]比照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发展了改良和嫁接的、西化了的所谓“中国武术”,我们也极大的伤害了从历史中走来的、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情系民族情感的传统武术。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武术发展,其最大的感受应该是我们始终在发展一种缺少文化底蕴的“运动武术”。从马良的新武术,到解放后的规范统一的武术,再到后来的竞技武术、武术散打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做的所有努力都在使传统“出局”,是西方的体育理念“进入”。原本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身体运动,我们却始终不移地在寻找融合之路。而这种融合之路的选择又是在一种模仿和依附的心态下进行的。这样的心态注定了武术发展结果悲剧性特征的发生,因为我们在选择一条通向“草根文化”的发展之路,在选择一条弃传统而不顾的发展策略。   发生在土洋体育争论之后的武术发展,我们只选择了将它“体操化”。这样的选择是对武术博大精深的“拆解”,是对武术整体观的极大伤害。解放后,武术归属的体育化和武术发展的体育运动形式化,并且作为一个类似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存在,也是一次对武术的“误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唯技击论”的批判,是武术彻底瓦解内涵的一次“革命性”破坏。文化大革命年代的武术发展,极大地伤害和打击了传统的延续,武术始终在满足着政治的要求,延续着体育武术、运动武术的轨迹发展。在一个奉行“反潮流”的时代,携带和掌握武术真理的传统武术大师不得不深藏不露,或自娱自乐,或学会忘记武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武术大发展,的确是非常脆弱的。这时的武术又有多少是传统的武术,而更多地是武术运动和体育武术。尽管我们组织了地毯式的全国范围内的挖掘整理,但真正看到和领会到的传统武术又有多少。并且,我们很数字化地对博大精深的武术作了一次数字意义的统计,我们为那些名门之后者著书立说,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极力地按照这些数字框定着代表人物。等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大量的专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传统武术技艺的精深携带者。他们成为了“旁门左道”的武术家,真正享受过传统武术、真正持之以恒坚守阵地的这些武术前辈,就这样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被浮躁的人们所抛弃。
  我们“成就”了武术的西化,但我们丢弃了武术存在的根基。传统成为另类,现代成为精英。我们效仿了别人,却失却了自己。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武术在认识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文化精神魂魄的载体――武术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化的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简化为身体运的伸伸腿、弯弯腰。‘神秘’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变得没有‘神秘’可言,文化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成为运动项目,坚持感悟和终生追求的武术,因为竞技成果‘冠军’的最高奖赏而变得昙花一现,功力的武术因为高难美新而变得轻飘和只追求比赛中的获胜。”[3]“原本追求内敛的武术,变得追求外在;原本追求体悟的武术,变得追求简单;原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武术,变得只为冠军喝彩……,很讲求‘根’的武术,一夜之间‘飘’了起来;很讲求‘精、气、神’的武术,变得只追求动作的完成;很讲求‘势势相随,形断意连’的整体武术套路,变得只追求个别难度动作的娴熟……”[4]    我们选择了武术的“体育化”发展之路,选择了武术竞技体育化的发展,如果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看待这一发展策略,的确是一个明智快捷的发展之路。因为,对于文化的传播在语言障碍的面前,身体语言的传播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快捷的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在推介的过程中,过度地选择了一条“文化模仿”之路。“长期以来,我们在接纳西方体育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模仿形式,是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个性异化的最直接动因。”[5]回眸20世纪的武术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一直在走一条将传统武术“化为体育”的路。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将武术的传统“化”尽了,武术才可能发展和获得新生,才可能重新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本应是发展武术的一件幸事,但可悲的是我们在这个“化”的过程中,没有给传统武术一点点主动权,而只是将武术本身看作是一个静态的物,而不是具有抗争的、具有魅力的、个性的、特色的文化。因此,武术的改良和革命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自主地自我转化。   我们也曾惋惜武术的传统流失,甚至不惜血本组织地毯式的挖掘整理工作,但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却很少对挖掘整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推介和传播。我们只一味地效仿奥林匹克模式组织武术的竞赛和宣传,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道路是对还是错的问题。我们体育人,包括武术人都在一心一意以“奥林匹克”为范式,并不断地借助奥林匹克运动的“新思想”“新方法”来重建中国武术。但我们却忽视了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理念、追求和目的上存在着不可融合的差异性。   我们总也认为,文化是可以共融的,是可以多元共存的,但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共融和多元共存却始终没有越过西方文化的栏界。我们认同了西方体育,认同了奥林匹克运动,但我们却越来越远离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的深刻认识。我们为在西方体育项目竞争和对决中的获胜而激动,却很少关注和参与并且为民族体育本身在西方人参与比拼过程中的获胜而喝彩;我们迫不及待地用西方体育的理论来评价我们对民族体育的改革和革命,而很少关注改革和革命过程中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失去了什么;我们只极度的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在我们民族的普及和提高,我们却很少关注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我们只追求有多少国家成立了武术组织的问题,但却很少关注这些组织的真实势力和对武术需求。   我们一直在走一条西化的道路,不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造,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化之路一直没有停止。所以,武术的西化已经是中国当代武术人对武术的传统越来越疏远,因为传统武术在一百年中是一个不断堕退的过程。到今天我们自己武术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体育的思维框架,而直接面对中国武术的传统、思想、历史了。大多数武术人只有通过“体育”“西方体育”的理论才能够解释和阐明中国武术的内涵。我们有多少学者能够对中国武术的传统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新理解与新阐发。相反,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西方体育流行的一套一套的“说词”,如长期以来我们对武术概念的界定始终没有摆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理念,而停留在与西方体育中一个运动项目比肩的平台上。   我们始终认为奥林匹克是“绝对”的优势文化,所以才导致了“武术革新”目标始终不移地向其学习。因为,我们在一个“大中国文化”中封闭时间太久太久,当接受外来文化时,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惊讶和新奇”,我们被封闭的太久,我们却打开的“太快”,太久的封闭和太快的打开是我们的行动产生了盲动。这样的盲动使我们失去“理智”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源。进而使我们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盲点。武术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依附,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怪胎”。的确,我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也许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也只有100年的历史。   另外,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中国传播和现今中国的发展状况,的确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中的“奇型怪胎”。对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它没有中国化就被中国人所接受和效仿,应该说是不符合文化交流中的“双向性”特征的。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两种文化的碰撞决不可能只发生单向的搬用或移植”一样,我们对武术的选择则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对武术的创新没有按照文化创新的理论来进行,尽管,“无论是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不可能保持原状而必融入新机”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但我们对武术的改良和发展却是建立在弃自己的状态下“融入新机”的,“新机”所占分额太多,所占地位“太高”……。如果从心态分析,这是中国人俯仰西方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心态展示,这是不忠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表现。   我们还没有看清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形态,还没有甄别他们是否就是最优秀和无暇的文化形态,我们就选择了追随的路径,这也许是武术发展、革新失败的最大诱因。尽管,“中国文化应在自己的基础上向西方已经达到的哪个阶段发展”,但向西方已经达到的哪个阶段发展,我们还没有搞清,就选择了方向。就体育本身而言,西方体育发展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我们还没有得出结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普及程度,是文化的世界化水平,还是文化个性彰显,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其实一直都没有搞清,所以导致了我们‘全盘承受’了西方体育文化,而没有实现在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本土的‘根本改过’。假如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西方体育的文化优势,而又能发现西方体育的种种弊端,不仅能发现西方体育的世界化实质,又能找到自身民族体育文化的显著个性,也许我们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时,就会少走弯路。      2 文化学意义上的武术传统回归与振兴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回归,已经或正在显示出一种强劲的势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的颁布和确立,正迎合着这样的文化传统回归的意愿,满足着民众文化需求的欲望。”[6]文化的传统回归,已经不再是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追求。人类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性的,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人类不是以种族,而是以文化来区分。文化应当以“复数”来计算,而不应设想一种“单一的文明。”[7]他把人类文化比作“田野里的花”,各种颜色不一样,互相差异,各有特色。“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具有很大的延续性。文化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不是像技术上的升级换代。文化的演变要缓慢得多。所以人类文化仍将长期呈现为多样(性)差异。”[8]因此上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越发显得重要。今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各个民族应该拥有自己的显著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关注民族命运的有志之士的共识。文化权利、文化自治、文化认同、文化个性等词语,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千姿百态的世界体育文化,正在被西方体育的世界化发展“化”的统一和孤独。西方体育为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运动等西方体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体育”的代名词。身体运动文化的存在形式越来越西方化,身体运动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西方价值取向的牵引……。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图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跆拳道改了、柔道改了,中国武术也在强化着改良。当今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多样性的历史正在加速的消亡。面对这样的文化发展态势,面对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巨大挤压,亚洲各国于日到20日在新加坡举行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的亚洲研讨会。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印度、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支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9]。西方文化世界化进程中,亚洲各国“文化权利”的拥有和可持续的维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拯救、强化亚洲各国的“文化权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对于武术的传统回归,我们也应该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等同视之。因为它的确是我们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成就。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此;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如此;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亦如此。无处不在的西方物质优秀的媒体广告,无孔不入的西方精神文化的典范充斥着各类传媒,正在使世界变的越来越西方化。好莱坞、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传播西方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杰出代表。人们普遍认为,“本土化文化的发展正因发达工业国家文化体系的入侵而受到威胁。这种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过程中先进传播技术的出现而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10]   奥林匹克运动的典范作用,已经开始使人们认识到其世界范围中的传播正在威胁着其它形态的体育文化生存。武术在西方体育快捷的世界传播中,受到了生存权利的问题。正如:“跆拳道将中国武术踢出城市圈……”、“西方体育占据了主要媒体核心地位”等。   对于文化霸权式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过分的妩媚是绝对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信即使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多么风靡世界,也无法阻止世界各民族体育的发展。世界体育不会形成一个系统模式的,奥林匹克运动模式不可能代替世界杯,也不可能代表NBA。所以我们对武术的发展也就会更加充满信心,这样信心的建立应该是建立在自己的系统模式下的,而非奥林匹克运动一个系统模式的。   武术有自身的文化品格,而这些文化品格则恰恰是西方体育所不具有的。“中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在与西方体育、西方竞技体育的比较中,更具有另外一种品味,那就是传统武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智性文化,表现出智性的方式。这种智性方式和智性文化在于人与世界不可分的整一混沌的境域,在于“体悟”的过程中,物我交融、相即相忘的那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但它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绝圣弃智的怪人、狂人、侠客的专利,也不是“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代名词。它自成系统却绝不孤立,它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却从不封闭。“与国际体育发展接轨固然重要,但我们还应该有自己文化的发展眼光。   对于武术的传播我们应该立足三个层次结构的市场,即“本土市场”、“地区市场”和“全球市场”。一百年发展和昌盛的奥林匹克运动尽管现在占据着世界、全球的很大市场,但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的NBA、欧洲各国的足球联赛、世界杯也在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争分天下;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还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的民族群体中发展着自己的体育文化,日本自己的柔道和大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世界任何一种形态的体育文化、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不可能做到垄断世界体育的发展。实际上他们可能永远都做不到。因此,我们对传播我们民族文化的信心应该是十足的。“人类,虽然有一些世界主义者――但是从心底里他们是‘本土的、地域的’,因为对于本土和民族文化产品的需要永远是存在的。”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品位,而这种品位往往是很难改变的。就向中国人吃中餐一样,尽管西餐可以尝试,但它很难成为中国人一生的嗜好。武术是中国人身体文化的品位,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文化是我们的强项,文化是我们的优势,文化是我们的形象,文化是我们的力量。”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绵延下来的、存活下来的活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武术正是如此的。尽管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政治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但我们仍然形成了一个共同拥有的武学文化体系。它是我们民族体育文化面对他族体育文化竞争的一种强大的力量。56个民族所创造出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武术的内容的确能够使我们成为体育文化上的超级大国。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靠它的文化活动打出了知名度,树立了他们的文化形象。”我们中国武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拳术器械套路,并且这些项目的文化底蕴又是建立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它从根本上是与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文化是不相融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别于他者的独立文化形态存在的,可以形成我们民族文化的品牌和形象。   今天的中国武术也影响并遍及世界,就2004年在中国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规模来看,其大会的参与国家、参与人数都远远超过顾拜旦所倡导和复兴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运动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专门来到中国学习武术,他们纷至沓来,探究和研习中国传统武术。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武术具有强大的世界性。因为,这种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民族情感、习惯,不仅适应本民族的需求,也适应世界各民族的需求。   文化的差异性往往是很难消解的。因此上,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时,不要刻意地将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西方体育进行同一标准下的正误评判。只有这样,我们向世界推介的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国武术才更具有吸引力,才可更好地引起他族的好奇,进而实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千篇一律的文化是不会引起他族的好奇,因为这样的文化已经可以在他本民族中找到雷同的文化。被异族文化所吸引的重要原因,是这种文化与自己民族文化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自身有其特殊的神秘性。正如“自古以来,正是因为无法接近月亮与观察月亮,才有许多对于月宫的幻想,而航天与登月的奇迹,毁掉了这些美梦。”西方人对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特别是对神秘的中国武术。   对于我们中国武术的改良,或者说是实现现代化、当代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够采用西方模式来进行,这样的改良和现代化、当代化的实现,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不要害怕不加改良的中国武术难以使世界接受,更不要因为追求武术的世界化而使自己变的不是自己。王蒙先生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国际交流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江苏昆曲院在德国演出《牡丹亭》。他们准备了幻灯片,德语的幻灯片,因为这是昆曲,不要说是德国人,就是中国人也要看幻灯片,不看幻灯片你不知道它哪个词是什么呀。……但是德国方面就提出不能装幻灯片,这是听歌剧,听歌剧那有看幻灯片的呢?看了幻灯,艺术欣赏的效果就没有了……。德国人就提出只发一个说明书,简要说明一下剧情就行了。结果这么唱完后,效果极佳,谢幕了好多次。这说明他们有一个感悟的习惯,不要求什么都懂。”其实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在向国际推广宣传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的,京剧在世界各国的演出是不会使用英语来演唱的;走进奥地利金色音乐大厅的中国歌唱家是不会选择用英语作为民族歌曲的演唱语言的。假如英语成为京剧、昆曲和民歌的演唱语言,我们文化中深邃的“意”、“情感”、“悟”……等等都会变的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识别,而又很难让世界其他民族所享受,他们更需要认识和享受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文化,包括形式上的。
  反过来我们看看西方文化向世界的推介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越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越受到他族的关注。NBA的中国宣传那一次是按照中国人设计的模式来进行的,他们甚至连比赛场地所用的地板都从美国运来,因为他们更追求自己的个性。他们不但在比赛和表演上赚取了大笔的收入,就连他们的比赛用地板也成为中国人争相所求的东西。这也是文化传播中技巧。   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柔道的世界推广也是如此,他们始终不变的是他们的文化个性,就是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存在。不论是服装上的,还是礼仪上的。两次中国宣传和推介的日本相朴,带给我们的正是纯正的日本原生态文化,也因此才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北京、上海城市市民争相观看和欣赏的热点,因为它是最原始和最本真的文化存在形态。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异族文化的本真文化,而不是世界化、国际化后的统一化后的文化。从2005年世界体育大赛的比赛现场观众,我们就会发现,亚洲的相关体育竞赛的观众正在远离赛场(相对于几年前的比赛现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亚洲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太少,而同质文化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新意的。没有新意,就是没有个性的,因为个性是新意的重要因素。   武术的传统回归,是武术振兴的前提保障。只有武术发展中多一些传统的要素,武术的现代化、世界化进程才会加快。“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夕之间尽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克拉孔(Clyde kluckhohn)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武术的发展正由于我们过渡地离开了传统,才使得我们一个世纪武术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成为“悲剧”。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梦想,在我们不断对武术的“西化”进程中流产就是一个深刻而血淋淋的教训。传统是武术的“国性”,是武术的精神和个性,“丢弃传统无疑是斩断了我们与母体的天然联系。武术在经历了意乱情迷的偏执狂奔之后,也应该回头转向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以寻求新的思路和出路。”汤因比研究人类文明的结果,曾提出一项“退而后进”的原则。这项原则不仅适应于社会运动,同样也应该适应武术发展当前困境的摆脱。“退”总是一个机会,“退”回到多给传统武术一些温情和关怀中去,“退”出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范式,“退”回到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去。惟其如此,武术才不至于在西方体育的滔滔巨浪中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随波逐流。   应该记住:“一切文化都是个别的,共同原则虽然存在,但其实现仍然要靠各文化内部自寻途径、自创方式”。同时,两脚踏中西的文化巨匠林语堂教育其女儿的一句话“我们在国外,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外国人的文化与我们不同,你可以学他的长处,但绝对不可以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觉得自卑,因为我们的文明比他们悠久而优美。无论如何,看见外国人不要怕,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也应该作为我们倡导的武术传统回归的依据。      3 结 语      回眸20世纪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世纪以来的武术继承和发展、改革与创新相伴而行、相伴而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激荡。武术发展为传统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多种释义的武术表现形式,如果从事物发展的一元向多元化、传统向现代、民族向世界的发展结果来看待当今武术的发展,我们对武术现今发展的成就应该是肯定的。但如果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视角出发,来评价武术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发展的确有“舍本求末”的表现。今天的武术存在着实是传统的成份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的厚重根基,相反的是外来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武术传统的当代流失已经成为事实。   传统武术的回归和振兴,一切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因为, “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制度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将武术推介给世界,将振兴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回归武术传统是一项非常具有功绩的大事。“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魂不附体,就会成为其他民族或者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同样,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保存其外壳,而遗失其精神,也一定是魂不附体的。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发展,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也绝对不会是这样的。走自己的路,从传统的流变中寻找规律,走自己的路,坚持文化个性的存在和张扬,坚持“退而后进”的发展方针,也许武术的发展才会走出一条宽敞、通顺的路径。   的确,武术已到了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否则,当我们再想回归的时候,历史却不一定会宽容地再给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岗,邱丕相.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5).   [2] 吕嘉戈,编著.挽救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3] 王岗.走进武术今天的境遇[J].搏击?武术科学,2006(5).   [4] 王岗.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J].搏击?武术科学,2006(3).   [5]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   [6] 王岗.武术的传统回归[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7] 许江,主编.人文中国[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0.   [8] 张毓强,等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9] 王蒙.王蒙新世纪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0.   [10] 余英时文集.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12] 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武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