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元宝山区教育局马林小学四年三班名单杨广立交的同学名单

[转载]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的中共党人名录
日至3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24人(其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等3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7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沈定一、韩麟符、毛泽东、张国焘、于方舟、瞿秋白等6
人),中央监察委员5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5人。
在随后选出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任职的共产党员有: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谭平山
组织部部长谭平山,秘书杨匏安
工人部秘书冯菊坡
农民部部长林伯渠,秘书彭湃
日至26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36人(其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林伯渠、李大钊、于树德、吴玉章、杨匏安、恽代英等7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4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许苏魂、夏曦、韩麟符、董用威、屈武、邓颖超等7人),中央监察委员12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邵力子、高语罕2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8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江浩、谢晋2人)。
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选出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任职的共产党员有: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林伯渠、谭平山、杨匏安
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高语罕
秘书处秘书谭平山、林伯渠、杨匏安,书记刘芬
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兼),秘书杨匏安
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秘书沈雁冰
青年部秘书黄日葵
工人部秘书冯菊坡
农民部部长林伯渠(兼),秘书彭湃、罗绮园
外事部秘书许苏魂
商业部秘书黄乐裕
妇女部秘书邓颖超
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谭平山
中央政治委员会候补委员林伯渠、邵力子
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委员李大钊、于树德
日至27日,国民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的9名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有谭平山、吴玉章等2名共产党员,15名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有谭平山、吴玉章、林祖涵等3名共产党员。
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中的中共党员名录:
谭平山()号鸣谦,广东高明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进行反对清朝政府的斗争。1917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回广东参与组织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在中共四大、五大上继续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农民部长。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的积极支持者和执行者,曾作为共产党人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和二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27年3月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兼农民部部长,并试图通过武汉国民政府来进行土地改革。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参加南昌起义,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南昌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不适当地开除党籍。1930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进行反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主张。历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3年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5年10月正式成立时,任主要负责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8年1月在香港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同年9月进入解放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主席团常务委员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同年4月逝世。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同年冬去日本,1914年春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同年11月发表《国情》,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订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袁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是当时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的代表作。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自由精神。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他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深入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播下马克思主义种子的伟大先驱者。年底和陈独秀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对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5月,积极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开展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1923年中共三大以后,曾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此后,直接担负着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持秘密工作,继续巩固和发展组织,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了北方的革命力量。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坚贞不屈,28日英勇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
于树德()字永滋。河北静海人。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书,与李大钊同学。1917年毕业,参与组织天津“新中学会”。1918年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帝国大学学习,曾听河上肇教授讲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但仍信仰无政府主义。1921年回国,在天津参与举办工余补习学校,开展工人运动。同年冬经李大钊介绍以新中学会代表身份赴苏联,1922年初在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回国,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12日参与领导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支部,被推为主任。后转去杭州政治专门学校任教员。9月,中共杭州小组成立,任组长。同年冬返回天津任中共天津小组组长,领导筹建青年团天津地委。1923年春仍到杭州任教,6月赴广州列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4年1月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任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返回北方开展工作。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任青年部(学生部)部长,积极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地区国民党改组工作。参与组织成立国民党直隶省党部,任常务委员。主持北京、天津的学生运动。1925年参与领导国民会议促进会活动,推进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同年秋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在大会上报告北京反日斗争情况,继续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此后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1927年6月下旬参加郑州会议,任国民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同中共脱离组织关系,长期从事农村合作社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的学者之一。1933年在北平参与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和立碑的群众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组织工业合作协会,后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总干事。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沈玄庐()本名宗传,字叔言;改名定一,字剑侯,号玄庐,浙江萧山衙前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三十年捐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后调任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因暗中帮助同盟会进行河口起义,被人告密,流亡日本。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参加路权运动,并联络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斗争。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光复上海的武装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为第一届浙江省议会议员。袁世凯篡权后,在上海组织“公民急进党”倒袁,遭到通缉,后避居日本。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任总干事。1916年回国,当选为第二届浙江省议会议长。1919年与李汉俊、戴季陶等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宣传新思想,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次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在沪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初,随陈独秀到达广州,创办《劳动与妇女》杂志,任主编。同年4月回家乡,创办衙前农村小学,并领导衙前农民运动。1923年8月受孙中山指派,与蒋介石等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年底回国加入国民党。次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执委。3月在杭州参与组建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党部,当选为执行委员。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指责党的路线,反对国共合作。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支持戴季陶反共、分共的主张。7月在衙前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阴谋破坏浙江国共合作。鉴于沈定一的叛党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1月,到北京参加国民党右派非法召开的“西山会议”(一届四中全会)。次年1月,受到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书面警告处分。1926年3月,仍参加谢持、邹鲁等“西山会议派”在上海非法召集的国民党“二大”,并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改组委员兼秘书长、省党部特派员、省清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反省院院长等职。1928年4月蒋介石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沈定一辞去一切职务,重返衙前试办农村地方自治。8月28日下午,从莫干山返抵衙前车站时被刺身亡。
()又名韩致祥,字瑞五。山西省榆次县人,日生于热河省赤峰县哈拉木头村(现属内蒙古自治区)。少年时期韩麟符在本村私塾读书2年,在建平县新丘小学读完高小,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一中读书。五四时期韩麟符是天津学联代表人物之一,日和张太雷等同志一起发动天津近千名学生集会示威,声援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的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的副会长。6月18日被选为天津各界联合会评议部成员。6月27日作为天津各界联合会10名代表之一赴北京向徐世昌总统请愿,坚持反对北京政府电令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的决定。8月韩麟符做为天津各界联合会派出代表,辗转全国各地筹建全国各界联合会,9月13日全国各界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召开,韩麟符被选为干事,并领导了全国各界代表第二次赴北京向徐世昌总统请愿的活动。韩麟符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组织“新生社”、“向明学会”,创办并主编《新生》、《向明》杂志,与当时周恩来所创《觉悟社》和《觉悟》杂志共同倡导新思想、新文化,而受到进步青年的拥戴。韩麟符领导的“新生社”和周恩来领导的“觉晤社”是天津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学生组织,1920年10月在两个社的基础上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韩麟符是领导人之一。1921年夏-1923年暑假在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旁听生)。
192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李大钊、高君宇。并参加了由李大钊、张太雷、罗章龙等人主持的民族问题研究会。日中共北京区委组织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召开纪念五一国民大会,韩麟符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宣读大会决议,险遭反动军警暗害。1923年暑假李大钊派韩麟符和邓中夏、李勃海等人到北京蒙藏学校工作。经他们介绍,包括云泽(乌兰夫)、奎壁在内的一批蒙古族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后转为中共党员)。韩在中共北方区委从事国共合作工作,1924年1月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此后,回北方从事革命活动,往返于赤峰、承德、天津等地。于1925年春和其他同志一起,在绥远、包头、察哈尔、热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4个地方工作委员会。同年10月参加在张家口召开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代表大会,被选为大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书记(李大钊为书记),协助李大钊加强同冯玉祥国民军的统战工作,1926年1月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继续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东国民政府工作。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后,韩麟符遭段祺瑞政府通缉,5月韩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韩麟符离开广州辗转赴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代表各界人民向起义负责人贺龙授印并讲话。随起义军南征到潮汕地区。因病隐居农民家中,后绕道回天津。1928年同陈镜湖在热河、辽宁边境发动农民武装斗争,并曾去北票矿区活动,去上海寻找党中央请示工作。4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顺直省委领导下成立中共内蒙特别支部,韩麟符任书记,领导恢复发展热河、绥远、察哈尔三地党的组织。同年夏曾去北票县开展农民运动。同年7月22日中共顺直省委在天津召开扩大会议,对工运、农运、兵运及党务、政治纪律等问题作出决议。在政治纪律决议案中,指出韩麟符“犯了军事上投机及组织上的错误”,“特予以留党察看6个月之处分,并撤销中共内蒙古特委书记职务,请求中央批准”。9月5日韩麟符向中共中央申述,认为中共顺直省委对他的处分决定是个错误,请求中共中央根据事实给他一个适当处分。(1928年9月中共顺直省委作出《关于内蒙党目前的工作计划》。指出过去内蒙古之特区的工作,有两个最普遍的错误,一是不注意群众本身利益的斗争和工作,而是勾结土匪,搞军事投机,忽略党的工作,没有建立党的基础,二是党的观念薄弱,工作大部分是建筑在个人关系和感情上。内蒙古目前的工作方针应该是艰苦地去建立群众的组织,加强政治宣传,恢复党的组织,建立党的基础,开展政治训练,铲除机会主义和军事投机主义。)1930年12月因叛徒出卖在天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15年关押于北平草岚子监狱。1933年3月被孙殿英以组织东北抗日需要人才的名义保释出狱,到孙部四十一军任少将政训处处长。不久,孙殿英在赤峰抗日兵败,于1934年去宁夏,韩与孙决定在西北搞屯垦、养兵,孙任西北屯垦督办,韩组织学兵队在包头一带培训,以图建立革命武装。5月13日又因蒋介石通缉离孙殿英部队回到原籍山西榆次东苏村。蒋介石悬赏50万元通缉韩麟符。日叛徒、国民党军统特务郑丕烈,秉承特务机关旨意,事先侦察好韩的住址、行踪,携带特务机关提供的手枪、子弹、经费,于日将韩麟符刺杀于东苏村外的一座小庙前,时年35岁。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干审字(1993)
10号文件指出“韩麟符同志1923年入党,曾为党做过许多有益工作,应充分肯定。"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内民政批字(2000)
24号文件决定:韩麟符原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是20年代前后有影响的革命活动家,1934年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郑丕烈杀害。根据有关规定,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追认韩麟符同志为革命烈士。日韩麟符烈士的名字补刻到“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参加新军。1914年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成立新民学会,组织会员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同年冬在李大钊为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主编《湘江评论》,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20年先后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秘书。1924年国共合作后,先后出席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5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25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治周报》。1926年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强调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同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随后率起义部队进入井地区,发动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与朱德、陈毅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从此,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1930年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2月继续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30年底至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政府军第一、二、三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了他对军队的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1933年9月发动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随后党中央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6年12月,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月,与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写出《实践论》、《矛盾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他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华北等许多抗日根据地。1938年,他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为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政策。同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批评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延安整风,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中共七届一中全会起,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对抗蒋介石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与周恩来赴重庆谈判。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领导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解放全中国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头三年,他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胜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底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54年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并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鉴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1957年2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1958年,他与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59年,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从1960年到196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以致在1966年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由于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使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对外工作方面,他从50年代末开始,领导党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作了坚决斗争。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日在北京病逝。他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对中国革命的功绩仍然是第一位的、不可磨灭的,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的指导思想,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张国焘()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在李大钊影响下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当选为中央委员、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领导职工运动。1922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由于坚持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错误观点,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被取消党的领导人的职务。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总干事,在北方做铁路工人运动工作。1925年1月在中共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并任中央工农部主任。1926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进行阴谋活动,排斥打击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时,他坚持执行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为蒋介石篡夺国民党中央和国民革命军的领导权造成了有利条件。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产生动摇,曾赴南昌阻止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留驻莫斯科。1931年初回国,被派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司法人民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在鄂豫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并主持开展错误的“大肃反”,致使红军第四方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不得不在1932年10月撤出鄂豫皖苏区。同年12月,带领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与川陕边党组织创建川陕根据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2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主席团成员。1935年4月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担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基于对形势的右倾错误的估计,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擅自率一部分红军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党中央”。1936年6月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同年7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随后与红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12月到达陕北。由于他的分裂活动和退却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第四方面军蒙受重大损失。1937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他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错误。为了教育和挽救他,同年9月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1938年4月初,他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投向国民党。4月18日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组织,主持“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从事反共特务活动。1941年起任国民参政会第二、三、四届参政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宣传。同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病死。著有《我的回忆》。
于方舟()直隶宁河(今属天津市)人。1906年接受私塾教育,1913年入县立高级小学学习,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省(今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组织本校“学生救国团”任团长并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委员。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媚外政策。同年11月24日,“福州惨案”发生后,天津人民开展抗暴斗争,当时他任天津“学联”调查科长、同“学联”执行科长周恩来一起,敦促商界、抵制日货,在12月20日天津第一次国民大会上,将大批日货当场烧毁。日,因“学联”和群众代表查处日货,反动当局公然下令查封学联和天津各界联合会。对此,他发表文章,提出“爱国不怕进狱门”的口号、鼓舞学生斗志。1月27日,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一起主持召开了天津第二次国民大会。1月29日,一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拦,集合于天津东马路青年会,进行请愿斗争。到达直隶省公署后,他与周恩来等代表,挺身求见省长曹锐,曹锐避而不见,代表们义愤填膺,破门而入,当即被捕。反动军警大打出手,酿成天津“一二九”惨案。在狱中,与周恩来等同志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7月8日被释放。1921年暑期,化名于绍舜考入南开大学,研究马克思学说,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李大钊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区执行委员会,并任委员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于日,代表直隶省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并任直隶省党部执行委员。同年,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区委领导下,主持成立了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1925年“五卅”运动中、领导了工人罢工斗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北方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玉田农民武装暴动,以玉田县为中心,周围遵化、丰润、迁安、蓟县均有农民参加。于方舟以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身份领导了这次暴动,后在丰润县河流沙附近的大张屯不幸被捕,押解到玉田,在狱中坚贞不屈,日于玉田县城南门外被杀害。
瞿秋白()&江苏武进人。原名懋淼、爽,霜等,乳名阿双,原号雄魄,改号熊伯,别号铁柏等,曾用笔名、化名有巨缘、瞿森、何祺祥等。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参加李大钊等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底被《晨报》聘为记者,赴俄国访问。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访苏期间写了大量介绍俄国的通讯报道。1923年初回国,负责编辑《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刊物。同年6月参加中共三大,主持起草党纲。曾参加筹办上海大学。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并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1927年4月中共五大后,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8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会后任中共临时中央局负责人。后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犯有“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和主席团委员。会后留在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9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机关。后在上海与鲁迅等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同年11月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人民委员。1934年2月进入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人民委员,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主席团成员。曾在中共第三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1935年2月在向香港转移的途中,被国民党政府军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就义。著述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902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校。1904年被选送到日本弘文学校留学。1905年8月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在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反对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毅然归国。1906年春在长沙振楚学堂任教并在西路公学任职,负责同盟会宣传品在湖南的秘密发行工作。1907年受同盟会委派到东北,以吉林省劝学总所会办等身份为掩护,开展对绿林武装的联络工作。辛亥革命前夕被召回湖南,在新军与巡防营从事军运工作。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通缉,于1913年5月逃往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奉命回国,到汉口、长沙等地组织反袁活动,曾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省公署秘书及代理政务厅长等职。1917年参加护法斗争,任湘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省财政厅长。1918年春,北洋军阀政府对湖南护法武装大举进攻,他随部队撤退至郴州。这期间,在与李大钊的书信来往中,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19年冬到广州,次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年底,在广州安排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中山的首次会见。1922年8月孙中山受陈炯明排挤避居上海后,多次安排了孙中山同李大钊、陈独秀的会见。1923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后,递补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农民部部长。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他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赴苏,1928年秋到达莫斯科,先后在莫斯科、海参崴学习和任教。在此期间,同瞿秋白、吴玉章及苏联语言学家一起,制订了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方案,为中国文字改革事业作了有益的工作。1932年下半年启程回国。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红军长征开始后,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部长。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部长、办事处主席等职。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党中央领导下,组织边区人民坚持对敌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从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贡献。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等职。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再次被选为中央政洽局委员。在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日病逝于北京。
吴玉章()原名吴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1903年留学日本,先后在成城中学,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工科学习。1905年参加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1907年在创办《四川》杂志,鼓吹革命。1910年回国到北京,营救因谋刺清摄政王而被捕的黄复生、汪精卫,未成。不久到香港,与黄兴等策划广州起义。1911年7月参与组织荣县反清起义,并于9月建立荣县革命政权。后又组织内江起义。1912年1月到南京,孙中山任命他为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1913年11月再度出国,入法国巴黎法科大学。在法期间,与蔡元培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回国,作为四川代表,参加孙中山在广州成立的军政府。同年4月,在重庆成立全川自治联合会,领导四川的自治运动。1922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在不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的情况下,曾与杨闇公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1925年2月到北京,经他的学生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回四川从事国共合作的统战工作,建立四川省的国民党组织,并在重庆创办中法学校。1926年到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担任大会秘书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国民党中央代理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他还担任过武汉国民政府秘书长、五人行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大革命时期,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赴苏联学习。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毕业后,曾任海参崴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教员、苏联科学研究院远东分院中国部主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等职。1934年1月缺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同年10月起在巴黎主办《救国时报》,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七七事变后,以中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在欧洲作抗日战争的国际宣传。1938年4月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先后在武汉、重庆、成都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1月到延安,历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随同周恩来前往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47年回延安转往晋绥参加土改。1948年6月任华北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六中全会补选),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日在北京病逝。
杨匏安()原名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庵、王洪一,广东省香山县人。早年曾游学日本。1919年在广州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0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社会主义》一文,称《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该报接连19次刊登他的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共三大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后,受党派遣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和谭平山二人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致力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五卅运动”期间前往香港,和苏兆征等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1926年国民党二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负责处理国民党中央党部日常工作。1927年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在“八七会议”上,积极赞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1929年奉调回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在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中,从事党的秘密宣传工作和编辑党的刊物。1931年7月被捕,蒋介石亲自写信和电话劝降,他不为所动。面对酷刑逼供,他严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同年8月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年仅36岁。
恽代英()笔名代英、英、但一、F.M、遽轩等。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1913年夏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备班,开始接触无政府主义,1917年参与组织武汉地区最早的进步社团互助社。1918年8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即校长)。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0月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2月与林育南等人创办武汉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中心——利群书社,并出版内部刊物《我们的》,同年秋又创办利群毛巾厂。11月去安徽宣城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21年1月翻译出版了考茨基著《阶级斗争》一书。2月与林育南、林育英等续办湖北黄冈浚新小学。7月与林育南等成立共存社,主张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改造社会。10月到四川泸州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同年底得知中国共产党已成立后,结束共存社,参加共产党。1922年春在泸州建立青年团组织。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团中央局成员之一,1925年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10月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任主编,先后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160多篇文章相通信,教育和影响了整个一代青年,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大会中共党团干事之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3月不顾陈独秀的反对,在《中国青年》第一一六、一一七期合刊号上登载了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全党认识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问题,起了积极作用。早在年期间,他就建议开展农民运动,并为此写了许多文章,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到农民问题重要性的领导者之一。1925年9月担任中国济难会筹备会委员。12月刊登启事谴责西山会议派,维护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1926年5月受党委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同时任该校中共党团干事,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1927年1月在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委员、政治总教官,为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同年2月和3月,分别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团结国民党左派力量,为限制蒋介石的权力进行了斗争。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上,和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等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5月,为讨伐夏斗寅叛变,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生和学兵团改编为中央独立师,任该师党代表,配合叶挺师战斗。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并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成员,起义后,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委员、代理主席及财务委员会委员。8月任中共南方局委员,10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28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负责编写《每日宣传要点》。1930年2月以中央代表身份到厦门指导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强调土地革命和发展游击战争,在实际工作中抵制已开始冒头的李立三的“左”倾错误。4月被李立三扣上机会主义的帽子,调任沪中区委员会书记,不久又调任沪东区委书记。5月6日不幸被捕。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31年2月在狱中编写了解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工人通俗读物。4月被叛徒顾顺章出卖,29日英勇就义。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恽代英文集》。
许苏魂(),一作许甦魂,原名许统绪,又名许进,广东潮州(今潮安)人。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当了店员。1916年,因生活所迫,出走南洋。但他仍坚持自学,练习写作,在新加坡报刊撰写文章,宣传新思想,并创办华侨工人夜校。1921年任《益群日报》和《新国民日报》编辑。1923年10月以特派记者身份从新加坡回国。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他又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1924年3月赴缅甸,任国民党缅甸总支部常务委员兼仰光《国民日报》总编辑。1926年1月从缅甸回国,出席了国民党二大,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秘书兼中央海外总支部负责人。随后他发起组织全国华侨协会,被选为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对宣传组织广大华侨积极参加和支援北伐战争做出了贡献。大革命失败后,许苏魂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工农运动委员会委员,后随军南下潮汕。起义军失败后,他又赴香港主办《香港小报》,从事进步宣传活动。1929年8月,他奉命到广西南宁警备大队工作。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与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并参加了根据地的革命斗争。1930年11月,红七军整编后,他被任命为第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北上转移至湘赣边的各次作战。1931年初任红七军政治部秘书长。不久,又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7月红七军到达江西兴国,编入红三军团建制,仍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1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许苏魂为革命烈士。
夏曦()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桃江镇(今属桃江县)人。1915年考入益阳县立龙州高等小学堂。1917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并参加毛泽东等创建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成为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1920年9月加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是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组织崇新学社和新民共进社等进步团体,并到毛泽东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附属补习学校担任教员,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工作骨干。1922年冬至1923年担任湖南学生联合会干事部主任。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为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参加中国国民党,并被国民党本部总务部派任为湖南国民党组织筹备处负责人,在湖南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1924年任中共湖南区委委员。1925年1月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春,参加国民党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在国民党省党部中任中共党团书记,不久,继续被选为省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是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主要负责人,遵照中共党的指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支援北伐战争做出了贡献。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不久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候补中央委员。3月被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从1931年到1934年,他积极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给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1932年10月,红三军被迫放弃洪湖根据地,转战到湘鄂川黔边。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开始认识和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随后与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创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并当选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10月红三军与任弼时、王震、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后,他对所犯的错误作了检查,后到红六军团任政治部主任。不久被任命为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为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作了许多具体工作。1931年11月、1934年2月均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2月途经贵州毕节时,不幸溺水牺牲。
董必武()&原名贤琮,号壁五,学名用威,笔名碧梧,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中秀才。早年接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后受到孙中山革命民主思想的影响。1911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11月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中华革命党。回国后曾任律师。1919年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参与武汉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工作。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初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年5月任汉口地委书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参加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1925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被派驻湖北省指导党务。同年秋,任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先后创办《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发动和领导湖北的工农群众运动,成为湖北地区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人。1927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常务委员兼农工厅长,和国民党左派一起向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列宁学院英文班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1933年3月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被委任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0月参加长征。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1937年曾代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的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武汉、重庆,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委员,积极参与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为坚持国共合作抗日,团结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冬至1938年夏,在湖北地区领导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为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培养了干部。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同年7月起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的参政员,在国民参政会上同国民党当局的投降、分裂、倒退行为进行坚决斗争。1945年4月代表解放区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11月回国,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国共两党谈判。1946年11月国共谈判破裂,他接替周思来领导中共代表团,在极端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直到1947年3月率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随后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1947年4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后改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5月任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任。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解放战争期间,为建设华北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1950年任政务院总党组干事会副书记兼政法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书记。1954年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同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2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195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建国以来,他为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不懈的努力。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中,曾提出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要做到依法办事,必须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著名的主张。自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起当选为历界中央委员,七届一中全会起当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董必武选集》,诗词收入《董必武诗选》等书中。
屈武()字经文,陕西省渭南县人。五四运动中,当选为陕西省学生联合会会长,组织学生进行爱国讲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焚烧日货,向省教育厅长郭希仁、省督军陈树藩请愿,抗议军阀政府卖国,要求罢免卖国贼。6月下旬,屈武作为陕西学生代表赴北京声援学生运动,28日晨作为10名学生代表之一,向总统徐世昌请愿,他激于爱国的义愤,冲着徐世昌声泪陈词:“如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以死力争!”说罢,就以头碰地,顿时血流如注,史称“血溅总统府”,屈武被誉为“爱国英雄”。徐世昌被迫答应学生的要求,请愿斗争取得了胜利。7月上旬,屈武到上海出席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抵沪后大会已开过。经于右任介绍,晋见孙中山,面聆教诲,从而坚定了投身民主革命的决心。1919年9月,屈武由于参加学生运动,在西安被捕,经各方设法营救获释。1920年,屈武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期间他同陕籍在津的进步学生创办《贡献》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新教育,改造社会。1922年4月,他与于右任长女于芝秀结婚。同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不久加入进步组织共进社,任常务主席。屈武在天津上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北京后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受到教育和帮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23年春,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北京大学团支部书记、团北京地委候补委员。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北京建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由李大钊亲自领导,陈毅、屈武为核心成员。同年,屈武受李大钊指派,到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任参议。12月,孙中山北上到达天津,屈武代表李大钊前去问候。孙中山委派屈武赴陕西宣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争取陕西地方实力派支持革命。随后,他又受李大钊指派,与冯玉祥的代表一起赴库伦,联系苏联援助国民军的军用物资。1925年初,屈武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屈武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由宋庆龄领衔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包括其中的共产党人,联名发表《中央委员会宣言》,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继续斗争。屈武虽远在苏联,也列名其中。1938年屈武回国,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处处长、立法委员、少将参议、中苏文化协会秘书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领导下,他和王昆仑、王炳南、许宝驹等在重庆建立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团结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为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接见包括屈武在内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负责人时,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当年10月,屈武作为国民党中央赴新疆和谈代表团成员,将要随同团长张治中赴新疆时,周恩来托他们设法营救被盛世才关押的马明方、杨之华等131名中共党员。他们到新疆后,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被囚的全体中共党员获得自由,并指派专人护送这批人回到延安。屈武在新疆,任省政府委员兼迪化(现乌鲁木齐)市市长。他协助张治中,通过和平谈判,与三区革命力量达成协议,坚持民族团结,缓和了盛世才反动统治所造成的紧张局面,稳定了新疆形势,为以后新疆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垮台,总统蒋介石被迫宣告下野,代总统李宗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派出以张治中为首的和谈代表团,赴北京与共产党谈判。屈武作为代表团顾问,随团前行。国民党当局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后,屈武取道上海回新疆,全力投入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的工作,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屈武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迪化市市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副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孙中山研究会名誉顾问,并当选为一、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1950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屈武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并投入秦城监狱,不准与外界任何人接触,关押了整整六年。屈武在被押期间,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后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干预,才得以恢复自由。1979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屈武先后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为开拓新时期民革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1988年,屈武因年迈体衰,主动辞去民革中央主席职务,被推选为名誉主席。屈武长期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受周恩来嘱托,专程到陕西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使在台湾的于右任深受感动。他多次致电好友蒋经国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他就祖国统一问题发表了许多谈话和文章,通过在台湾和海外的广泛社会关系,积极开展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1991年,民革中央为屈武举行祝寿会,他在会上表示,愿意为祖国统一竭尽最后一份力量。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只有一个愿望,待到海峡两岸人民团圆那天,你们为我斟上一杯茅台酒,让我在九泉之下分享祖国统一的欢乐。”日屈武病逝。著作有《屈武文选》。
邓颖超()女。祖籍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1913年起在北京、天津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参与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同年9月,和周恩来等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2年在天津参与建立女权运动同盟直隶支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转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当时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她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1928年夏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中央直属总支部书记。1932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后到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的参政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与董必武等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以示抗议。1945年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重庆、南京任中共代表团团员,参加旧政协,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妇委代理书记。曾当选为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1949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对外友协名誉会长。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被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84年任中国三S研究会名誉会长。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候补监察委员中的中共党员名录:
邵力子()初名景奎,又名凤寿,字仲辉,笔名力子,浙江绍兴人。1906年10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春回国,与于右任等一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思想。1909年5月,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后遭反动当局扼杀。10月,又创办《民吁日报》,继续革命宣传,又遭查封。11月后,到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因宣传新思想被当局驱逐出境。1910年夏末,重回上海,与于右任等人一起创办《民立报》,倡导国民独立精神,积极宣传北伐,成为当时同盟会的重要指挥所和革命党人进行光复活动的联络机关。1913年,《民立报》停刊后,到复旦公学任国文教员。1914年,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7月,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1月,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任经理兼编本埠新闻。1919年,《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年5月,邵力子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转为中共党员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邵以国民党员特别身份跨党参加)。1922年,任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部秘书,领导长江一带各省党务,宣传新三民主义,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夏,因参加领导五卅运动,被上海护军使下令通缉,离上海去广州。5月起,历任黄埔军校秘书处长、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公开共产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1926年1月,任国民党二届中央监委。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战争做了大量的政治、组织工作。8月,接受陈独秀、瞿秋白建议,脱离中共组织关系。11月,以国民党友好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扩大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任国民党常驻中山大学代表、校理事会成员。1927年5月回国。1928年2月起,邵力子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三届中央监委、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任职期间,主张停止内战,坚持国共合作,呼吁团结抗日,并为此奔波出力。1935年11月,任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委。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一度遭拘禁,后参与中共谈判,极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期间做了大量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工作。支持中共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批准出版《鲁迅全集》,准予《毛泽东自传》在《文摘》上发表。1940年5月,出任驻苏大使。1942年10月回国后任国民党参政会、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和平谈判,对促进签订《双十协定》起了积极作用。1949年4月,赴北平和谈失败后,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9月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等职,并出席了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革中央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并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首倡和推广节制生育,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和平老人”。日卒于北京。
高语罕()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在安徽督练公所韩衍手下任事。次年10月与韩衍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不久,韩衍创办《安徽通俗公报》,高任编辑。后因《公报》揭露社会时弊鼓吹革命而遭清廷责令停刊,返乡教书。1911年回安庆入法官养成所,经常同革命党人聚会筹划安徽革命事宜。安徽光复后,韩衍创办青年军,高语罕出任青年军秘书长,佐助办《青年军报》、《血报》,其间与陈独秀相识。1912年,韩衍遇刺,青年军解体,遂应高一涵之邀去青岛法专教书。1915年去上海,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常在《神州日报》、《民主报》、《民呼报》、《民时报》上发表文章。1916年秋,赴芜湖任省立第五中学学监兼授英语,与刘希平共主校政。次年在刘希平的支持下,成立全省第一个学生自治会,创办工读学校、平民学校、商业夜校,开始编写《白话书信》。1918年支持蒋光慈、钱杏邮、李克农等组织安社,并创办《自由之花》报。1919年发动学生联络芜湖各校掀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斗争,7月被解职。转任第二农业学校教员,积极推动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同年冬离校去上海。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重返芜湖五中任教。1921年初出版《白话书信》五编,宣传社会主义思想。5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1923年春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在此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与章伯钧等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德支部组织的爱国反帝活动。1925年春回国到上海见陈独秀,在平民女校任教。参加五卅运动,曾任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8月被派到芜湖,指导国共合作后的安徽国民党省部门事务,并建立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同年12月被派到广州,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因敢说敢做,人称高大炮。遭右派嫉恨,与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被称为黄埔四凶。后因得罪蒋介石被迫离校。1926年1月,作为安庆市国民党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中共出席会议代表的党团书记,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不久兼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同年冬到汉口,主持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国民党中央四川特派员,并任杨森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7月下旬参与发动南昌起义的联络准备工作,曾同廖乾五等秘密会见叶剑英,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召开庐山会议反共的阴谋。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秘书。随起义军南下广东受挫后,被前委派去香港进行联络工作。曾书面向中共中央汇报南昌起义情况,不久移居澳门。1928年转去上海,参加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活动,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与陈独秀过从甚密,对陈独秀极表同情,思想逐渐靠拢。1929年11月被开除中共党籍。12月15日随陈独秀等签名发表八十一人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参加托陈取消派活动。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冬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他逃到香港任教兼卖文谋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陈独秀代言人的身份到处活动,因去见过蒋介石,被坚决不与蒋合作的陈独秀骂为无耻之徒。1939年5月随陈定居四川江津,与陈合译《大英百科全书》。1942年5月陈独秀逝世,他帮助料理后事。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撰写古体诗。1945年撰写《九死一生》回忆录。1948年春在南京病故。
江浩()原名江文浩,字注源。河北玉田人。青少年时刻苦攻读经史,考中清朝末科秀才。1908年赴日本入警监学校学习。在拜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任遵化省立第五中学学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辞职到天津成立同盟会北方支部机关。1912年1月参与策动滦州驻军第二十镇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不久失败。8月任国民党直隶支部交际科干事兼评议部评议员,被选为直隶省议员。1913年被选为北京政府国会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奔走各地从事联络。1916年被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在家乡创办农校和女子小学。1917年秋响应孙中山号召南下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底到北京,在李大钊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21年他利用国会议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兼任保定育德中学学监,积极赞助各种学生进步团体的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秋在国会内外大力宣传劳工神圣,反对镇压工人运动。1923年6月同李锡九等带领大批国会议员南下,反对曹锟贿选总统。1924年1月赴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后参与创建中共天津地委和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成立,任主要负责人。5月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任组织委员,以自己家庭作为地委办事处。11月组织天津人民欢迎孙中山北上,推进国民会议运动。1925年1月天津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被选为总务委员。3月出席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孙中山逝世后,组织并主持天津各界人民的追悼大会。9月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往张家口,参与成立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宣传委员,负责对冯玉祥部国民军的统战工作。1926年1月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3月回天津主持召开国民党直隶省代表大会,领导援助北京三一八惨案的群众斗争。5月奉调到广州国民党中央工作,任全国联席会议纲领起草委员、党务审查委员。1927年初到武汉,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行。5月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裁判所所长。大革命失败后,被选为南昌起义后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前往比利时出席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理事扩大会议。1928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毕业回国,途中患病留海参崴疗养。1931年因病逝世。
谢晋()字廓晋。1883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京山乡,现代革命家,政治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参加长沙独立,被选为都督府参议,南路筹饷总局局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孙中山任命谢晋为幽蓟殄凶团团长,在北京策动拱卫军事暴动。1914年在上海组织太仓州、海州起义。1917年在衡阳与程潜等人组织护法军,宣布湘南独立,受到孙中山嘉奖。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秘密党员。1925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1927年利用职权为南昌起义部队提供20万银元经费。并与宋庆龄、毛泽东等23人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大革命失败后,奉命退出国民党去莫斯科修养。1928年回国在上海养病,编入中央直属小组。1933年,党中央迁入苏区,谢晋因发生脑溢血,遂与组织失去关系。1937年他抱病回衡南乡下,因不能为党工作,十分痛苦,并设法与组织联系。解放后,谢晋任衡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后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50年受中央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个别接见和宴请。他接受毛主席建议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主任委员。1956年8月,谢晋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4岁。谢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团结教育、改造原国民党和中层人士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毛泽东称赞他说:“湖南的一面旗帜”。
冯菊坡()广东顺德人。早年就读于广州育才英文书院。1921年8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为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第二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章审查委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主任、中共广东区执委会代理委员长等。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迭任中共广东区执委会工委书记、工人部部长。翌年任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宣传学校校长。1928年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1930年受党派遣到北方工作,自行脱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建国后,任教于重庆南开学校和广东华南联合大学附中。
彭湃()&广东海丰人。地主家庭出身。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8年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1919年参加早稻田大学激进青年组织的建设者同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1920年又和留日学生组织了赤心社,表示一心学习俄国革命经验。1921年5月回国,不久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0月接任海丰县劝学所长(后改为教育局长)。1922年因组织各校学生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活动被撤职。随即创办《赤心周刊》与《陆安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同年6月开始从事农民运动。7月在海丰县赤山创建农会。1923年元旦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当选为会长。同年5月海丰县总农会扩展为惠州农民联合会,任会长,7月又改组为广东省农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他是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4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创立,曾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1925年,先后任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10月改组为地委)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负责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同年2月和10月,随军参加了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发表《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同年5月在广东省第二次农民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届常务委员。6月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东江农民生活状况和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10月任中共汕头地委常委、省农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到武汉,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后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领导了海陆丰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12月广州起义时,被任命为广州工农民主政府人民土地委员。广州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余部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1928年7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中共东江特委和潮梅特委合并为东江特委,被指定为书记。同年冬,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30日壮烈牺牲于上海龙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彭湃文集》。
刘伯垂()亦名芬,号笏祥。湖北武昌(今鄂州)人。宣统元年(1909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科,其间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首义时回国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官。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局参事,因袁世凯称帝愤而辞职。1917年任广东军政府司法部高等审判厅厅长。1920年夏在上海受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书记陈独秀委派回武汉筹建共产党组织,到汉后与正在酝酿建党的董必武等取得联系。是年秋在武昌抚院街97
号董必武、张国恩寓所,主持召开有7人参加的武汉共产党支部(后通称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会议。会上,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经过,宣读了从上海带回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会后挂牌“刘芬律师事务所”于武昌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活动机关。此后,参与领导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和组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14日在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社会主义的专题发言。1923年—1924年历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汉口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发展工人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并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底从事国共合作工作,与项英在汉口成立国民党汉口市党部筹备处,任主任。1924年初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各省建立党部,被指定为湖北临时执行委员会筹备委员。4月,任国民党汉口执行部工人部长。5月,在汉口与许白昊等遭军阀萧耀南逮捕。1925年春获释后,再次受国民党中央委托,负责重新组织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5月,汉口特别市临时党部成立,任执行委员。五卅运动后遭通缉。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大会作《汉口特别市党务报告》,任大会秘书处文牍科主任、《工人运动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会后任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书记长。北伐战争时返汉。9月,北伐军久攻武昌不克,参与策动守城军宋大霈部起义。后参与创办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机关刊物《汉声周报》,为主要撰稿人。武昌光复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汉口行营秘书室主任、湖北人民审判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民会议组织法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委员、湖北全省总工会法律顾问、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授等职。曾主持审判陈嘉谟、刘玉春一案,后又负责起草《湖北省民会议组织法》。七一五事变后潜赴日本,脱离中国共产党。1928年回上海。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赴闽任职。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被迫解散后返沪。隐居上海,直至1936年患肝病逝世。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8岁入乌镇小学读书,随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在湖州)、第二中学(在嘉兴)以及杭州安定中学就读。1913年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11月任《小说月报》主编,年底与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该会在次年成立后,以《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在上海参与建党的筹备工作,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1923年曾在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国共合作实现以后,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秘书。1926年底到武汉,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在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期间,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艺评论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1925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新文艺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受到通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思想一度比较苦闷和悲观,这时期写的《幻灭》、《动摇》、《追求》(即《蚀》三部曲)等小说反映了这种思想状况。1928年夏到日本,与党失去组织联系,但仍继续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4月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曾任“左联”执行书记。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与鲁迅等人一起,面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坚持不懈地斗争,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名著,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收获。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周恩来领导下,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战救亡工作,曾主编《文艺阵地》等杂志。1938年3月,党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被选为理事。1938年冬应杜重远之邀,赴新疆学院任敦。1939年春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除任教外,还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等职。1940年,新疆督办兼省长盛世才逐渐走向反动,茅盾离开新疆,途中曾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赴重庆,在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常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赴香港创办《笔读》杂志,任邹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编委,并在《大众生活》上连载长篇小说《腐蚀》。日军占领香港后,辗转赴桂林,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1943年到重庆,创作了剧本《清明前后》及一些短篇小说、杂文等。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的压制和迫害,坚持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和内战政策。1946年12月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苏访问,1947年4月回国后,写了《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书,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由于国民党的迫害,他于1947年底离上海赴香港,坚持革命文艺活动,任《小说月刊》编委,并开始在《文汇报》发表长篇小说《锻炼》。1948年底,香港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与在港民主人士赴东北,北平解放后又转赴北平,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建国后任文化部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曾主编《人民文学》和《译文》等杂志,还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日因病逝世。临终前要求中共中央在他逝世后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生平著作丰硕,编有《茅盾文集》等。
黄日葵()又名黄一葵、黄野葵、黄潮音,号宗阳,化名陈亦农,文质。广西桂平人。出生于教师家庭。1916年秋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8年5月因反对中日签订二十一条,愤而罢课回国。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就读,直接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教育和影响。参与组织国民杂志社,任特别编辑,加入中国少年学会,任评议员及《少年中国》编辑。1919年3月参与组织北京大学平民讲演团。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的游行示威,为营救被捕学生四处奔走,是五四运动的杰出战士。192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广西最早的共产党员。1921年7月赴南京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年会,与邓中夏、高君宇一起,同国家主义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3年任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1924年参加国共合作,负责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青年工作。同年7月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25年参加北京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三次大规模群众爱国斗争。11月被派到广州,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部秘书。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参与领导广东及全国青年运动。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任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负责广西党的领导工作。他在南宁积极推进国共合作,领导组织成立中共南宁地委,将梧州地委,改为中共广西地委任书记,在桂林、柳州、桂平等地建立党组织,推动广西革命运动日益高涨。1927年春任广西省委筹备组主要负责人。不久被调离广西到安徽第七军军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移至汉口,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坚决反对国民党新军阀叛变革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委员,随起义军南下沿途开展宣传教育。起义军失败后转经香港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春与谭寿林等就广西党的组织及今后工作写了给中共中央的书面报告。不久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同年秋离上海赴日本。1929年10月被日本当局逮捕。1930年被勒令出境,3月回到上海。在极端困难环境中,积极从事翻译和著作。同年12月24日在上海病逝。
罗绮园()广东番禺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民国1916年考进上海同济大学,攻读文科。1921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回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3年5月,罗绮园担任青年团广东区委候补委员,负责编辑团的机关刊物《青年周刊》。1924年11月,罗绮园被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不久,又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同年8月至12月,罗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二届主任。在开办期间,适逢广州商团发动叛乱,阴谋推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罗绮园将学生组成农民自卫军,参加平定反动商团的叛乱。同年11月,罗绮园接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工作。翌年春,中山县有一伙地主成立“竞进会”,与农会对抗,并勾结土匪,欺压农民。罗绮园和杨广率一团革命军到中山县石岐镇,支持农民斗争,打垮地主武装,在各乡建立农会组织。1925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罗绮园被选为常务委员。8月,罗主持广东省农民协会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他起草的《广东省农民目前最低限度之总要求》的决议,成为指导当时农民斗争的纲领。同年6月,爆发了省港大罢工,罗绮园到石井兵工总厂发动工人,反对资方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参加省港大罢工。接着,他出任石井兵工总厂训育主任,努力培训工人运动骨干。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共广东区委改组为中共广东省委,并从广州迁往香港。罗绮园担任广东省农民部长。5月下旬,北江农军学校学生、北江各县农民自卫军、韶关铁路工人组成了1000多人的广东北江农军,由罗绮园担任总指挥,北上武汉,讨伐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9月,罗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10月5日,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11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罗绮园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12月,参加广州起义,担任农军总指挥。1929年在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上,罗改任中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副部长,担任过党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的主编。1930年罗又兼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副部长。1931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由于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想强占已有丈夫的女同事,导致女方丈夫反叛,向敌人告密。7月25日,罗绮园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党的宣传机关《红旗日报》美生印刷厂也遭敌人破获,党组织遭到严重的损失。中共中央遂于8月28日通过了《中央关于叛徒罗绮园、廖划平、潘问友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罗绮园的党籍。不久,罗绮园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时年31岁。
黄乐裕(?-?)不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宝山区教育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