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地标在什么位置的马利布在什麼位置

學生作業都抄襲網際網路?
網路發達之後,不但世界變小了,距離縮短了,連學生的作業都似曾相識了!因為老師們現在改學生學期報告的重要工作,就是上網路查核是否為一份抄襲他人作品的結果。師長們的共同感嘆就是,改作業不過就是看一份份的剪貼簿----學生從網路上剪下,然後貼上自己的報告。 一份由新澤西若歌大學於2003年進行的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都有從網路上抄襲作業的經驗,隨著網路及電腦使用的普及,中學生及小學生抄襲作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一位老師感嘆,現在能夠寫出有深度內容的學生已經不多了。 網路上的內容可說是包羅萬象,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學生想要找到相似的研究易如反掌,為了對付學生偷懶,老師們也有招式面對:課堂上做紙筆測驗、口頭報告都是現在授課計畫中增加的內容,寫報告的作業量反而減少了。 除此之外,網路上也有方法來抓弊,一個叫做「繳作業」(Turn It
In)的網站,就是專門來檢查是否抄襲,它的資料庫有一千七百萬份報告,如果比對到連續16個文字相同,系統就會自動抓出「嫌犯」。目前這種服務一年收費約美金兩千元,目前每天大約有六萬份作業會送入系統檢查。(沈茹逸摘要;6.17.06/洛杉磯時報)
暑假期間程度易退步尤以數學最嚴重
暑假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假期,光是想到不用做功課、天天可以玩遊戲,想到就不亦樂乎!老師們在放假前,總是會交代林林總總的課業,希望孩子們在假期中間多少溫習一下課業。最常見的就是安排課外讀物,不過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數學作業。 許多研究顯示,許多學童的學科程度經過一個暑假都會退步,不過大部分都集中在數學能力,平均來說退步了2.6個月的程度,這其中又已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最為明顯。 目前美國十五歲學生的數學程度,明顯落後於其他工業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卅個會員國當中,僅列在第廿五名。在經濟全球化之後,又加上科技普遍使用於各類型工作,美國不免要憂心競爭力降低。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一份研究顯現有趣的現象,這是由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一起發表。他們當時研究八十年代的高三學生的數學成績,並追蹤這群學生在廿五歲時的收入,發現數學程度好的明顯比程度差的學生收入高,男生方面時薪高了美金$1.4,女生則高了$1.8。 不過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擔心,專家建議趁著暑假可以做下列的安排,多少都可以協助孩子在假期中溫習課業: 互動式教材或是遊戲 ----
市面上有不少這類型的書籍,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私人家教 ---- 除了請到家中,也可參加各種課程加強程度。 線上教學 ---- 透過網路的課程,便宜又方便。 (沈茹逸摘要;6.19.2006/今日美國報)
暑假期間程度易退步尤以數學最嚴重
暑假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假期,光是想到不用做功課、天天可以玩遊戲,想到就不亦樂乎!老師們在放假前,總是會交代林林總總的課業,希望孩子們在假期中間多少溫習一下課業。最常見的就是安排課外讀物,不過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數學作業。 許多研究顯示,許多學童的學科程度經過一個暑假都會退步,不過大部分都集中在數學能力,平均來說退步了2.6個月的程度,這其中又已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最為明顯。 目前美國十五歲學生的數學程度,明顯落後於其他工業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卅個會員國當中,僅列在第廿五名。在經濟全球化之後,又加上科技普遍使用於各類型工作,美國不免要憂心競爭力降低。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一份研究顯現有趣的現象,這是由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一起發表。他們當時研究八十年代的高三學生的數學成績,並追蹤這群學生在廿五歲時的收入,發現數學程度好的明顯比程度差的學生收入高,男生方面時薪高了美金$1.4,女生則高了$1.8。 不過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擔心,專家建議趁著暑假可以做下列的安排: 互動式教材或是遊戲 ----
市面上有不少這類型的書籍,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私人家教 ---- 除了請到家中,也可參加各種課程加強程度。 線上教學 ---- 透過網路的課程,便宜又方便。 (沈茹逸摘要;6.19.2006/今日美國報)
美國高中生輟學問題嚴重
民調顯示:美國學生表現OK
依據教育測驗中心(ETS)對家長的年度調查,他們對自己的小孩的評分為B,認為他們的表現尚佳(OK),但他們給學校的整體評價卻是C。 美國人相信,在極具競爭性的全球經濟中,光是OK是不夠的。其他調查結果,包括﹕55%的成人相信公立學校在基本技能的教學(如寫作、數學及科學)顯得落後。70%的人認為學校為學生所作的不夠。而大多數接受調查的人(包括72%的學生),都支持全州性的高中畢業考試,以確定他們主科表現良好。(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
21,2006 今日美國報)
幼教老師獲得傑出教師獎
今年首次頒獎的Kinder傑出教師獎,選出了位於丹佛市的幼教老師,艾斯登女士為獎金十萬元的得主。這個獎項也被認為對優秀中小學教師及幼教教師獎助金額最高的獎項了!這次頒獎典禮還邀請到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親臨頒獎,也顯示對幼教的重視。 艾斯登女士是一位取得蒙特梭利教學法執照的幼教老師,她對於教學有一份熱忱與使命感。課堂上,她使用小石頭、玩具車、小茶杯做為學習的媒介,讓孩子們練習算數、發音拼字、排序、分類。她也奉行蒙氏教學法強調的因材施教原則。 艾斯登說,「我試著盡力去創造一個美麗、有序、高尚的學習環境」。這句話在一般人聽來可能不覺得有何特別,不過Kinder傑出教師獎,只針對奉獻給低收入戶學生的優秀教師,規定說明老師必須要有一半的學生符合減免營養午餐的身分,才能符合提名標準。艾斯登的學生有90%來自低收入戶。 今年56歲的艾斯登女士本身來自美國南方的黑人家庭,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開始幼教教育工作,直到13年前帶著兩個兒子搬到丹佛,後來又再進修取得文學碩士學位。 丹佛學區的官員指出,看到艾斯登女士的教學,學生得到優異的教學內容,還彼此幫助學習,更重要的是有正面愉快的學習態度。(沈茹逸摘要;6.21.06/教育週刊)
美國重新思考提高全球經濟競爭力所需技能
NCEE199016
NCEEMarc S. Tucker 27
Jnne 21, 2006
美國大力協助颶風災後建立特許學校
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宣布,將提供路易斯安那州兩千四百萬美元,專門用以協助特許學校。這筆經費並不是在卡翠娜颶風之後的首例,不過該部這次的補助金額是第一次補助的兩倍之多,可見對於特許學校的支持。 目前該州已經有45所特許學校,大部分都是在風災之後設立。當然最集中的地區就是重災區紐奧良了。目前全市25所學校,就有18所是特許學校。如此快速增加,當然許多紐奧良的學童不免就要成為實驗品了。 史裴琳表示,特許學校應該是最適合路易斯安那州在災後快速重建的辦學方式。這種說法呼應了布希政府支持特許學校的方向。她更進一步指出,這次注入的兩千四百萬美金希望可以協助開辦20到30所特許學校。 不過傳統公立教育系統人士,對於這次下猛藥的開辦特許學校,非常不以為然,認為災後重建並非一蹴可及,在施行效果無法評估的狀況之下,貿然猛進無非揠苗助長。(沈茹逸摘要;6.13.06/紐約時報)
美國學童超重影響健康甚鉅
全美已經有兩千五百萬的學童及青少年超重,或是瀕臨超重邊緣,這個數字佔了全部學童三分之一的比例。這個結果一公佈,果真引起各方重視。同一份報告,也披露美國的成年人,超重比例更是驚人,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超過了三分之二。 這是由全美健康營養檢測調查的研究結果,這份報告向來被輿論認為是黃金標準不容置疑,因為受測者都需要實地測量身高與體重。 跟幾年前的報告相比,美國2到19歲學童在2000年超重比例為28.2%,2004年達到33.6%;至於成年男子的狀況更糟,2000年超重比例27.5%,四年後增加為31.1%。不過成年女性兩次問卷結果都是維持在33%。 對於這個結果,美國政府健康官員沉痛的指出,短期之內竟然增加如此快速,尤其是幼童及青少年,他們將來的健康令人堪慮。美國超重協會主席表示,可以預期美國未來的這一代,肯定是過胖的一群,「希望社會大眾以及家長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讓超重的問題危害下一代的健康」。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超重人士的健康潛在危機包括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癌症。 唯一的好消息是女性已經覺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營養體育部門主任就表示欣慰,「希望這是扭轉美國國民健康頹勢的起點」,如果女性改變健康飲食習慣,對於整個家庭都將有影響,尤其目前大多數家庭仍由女性負責採購及烹飪。(沈茹逸摘要;4.5.06/今日美國報)
越南高等教育無法趕上時代
&1950 20WTO 2030 8.4%Cao Hao Thi
(June 9, 2006)
美國大學運用高科技防止學生作弊
PDAiPod & 5187199356196326 &
& 1800UCLA”SecureExam” & ()
美國各州建立學校資料庫工程艱鉅
美國各州都企圖建構公立學校電腦系統以記錄學生出席、考試成績、懲處、經費收支及相關的所有資料,布希總統
2002年「不讓任一孩子落後」的教改法案更起了催化作用。該案基於問責的原則,加強學校績效考核,要求的報告不勝其數,為回應學生中輟比率、成績的比較、進步程度及評鑑等種種聯邦之要求,通行全州準確的學校資料更是需之甚殷。各州多以專案積極作業,根據全國教育統計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去年的一項調查,全美有48州都進行著全州教育資料庫的構建工程,由緬因到夏威夷,各州每年都消耗州民數千萬的稅收,佛羅里達、喬治亞、路易斯安那、俄亥俄、田納西、猶他及德州已有不同程度跨越全州、精密的系統,但舉步為艱的州更多。 北卡羅萊那州名為北卡睿智(NC WISE) 的系統僅管已投進2億 5千萬,進度仍遠遠落後,難怪有些老師戲稱為
NC笨蛋。其專案於2002年由IBM得標承建,去秋在支出1億
1千萬經費、全州2200所中1/3的學校完成連線後,幾千老師同時上線測試。他們表示,層出不窮的密碼鍵入,好不容易輸入的學生成績及註冊資料,卻無處尋覓,速度緩慢叫人不耐,更糟的是動不動就出錯中斷,使人無比沮喪。今年二月該州取消了與IBM的合約,且表示若要於2008年完成,需另追加
1億4千萬的經費。而愛達荷州情況更糟,在耗資2千1百萬,連線了114 學區中29個後,
承建機構預估仍需1億8千萬才有望完成。該州主事者表示,在審慎評估後實際的規模遠超過原訂計畫,費用又節節高升,難以控制,支持該專案的私人基金會決定就此撤離。後繼前景不明,已投入的2千1百萬也可能如肉包子打狗。 除了情況最嚴重的北卡及愛達荷州,幾乎每一州都面臨進度落後及預算透支的情況。緬因州過去5年已耗費5百萬但至今仍不見具體成績,州教育主管表示這幾年真是痛苦的經驗。紐約幾年來每年投入3千
2百萬企圖建立全州的資料庫,至今仍無大進展。加州自1997年起即研擬通行全州的學校資料庫,支出已逾6千萬,而官方估計至少仍須
6千萬才可能使州內所有的學區連網上線。 當然成功的也有。喬治亞州的系統已經啟用,可以有效的記錄全州130萬學生每年的資料,學校行政人員及老師可以比較學生的成績,並具有核証學校各項開支、州投資於每個學生之金額等財務分析功能。但這次的成功可謂是失敗之子,過去投入的8千5百萬以上的經費都半途而終。能成功是不懈的努力,由多次失敗經驗中習得教訓,再加上1億
4千5百萬的經費,可謂歷盡艱辛。 既然各州都以此為要務,其中36州更有專責人員,各州的資料庫計畫雖異
,但至少都要求記錄並追蹤每個學生每年的成績、轉學歷史、出勤率等功能,為什麼有的能成功,大部分卻難見效果? 協助20州建立學校資料庫的電子學者軟體公司(eScholar)表示,大型的電腦系統本來就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建構全州學校電腦資料庫,失敗率其實並不比其他大型系統多。但最大的困難常屬非技術性的,像學生之資料多隱誨不明,蒐集及處理都比一般難,拿建立鞋類的資料庫言:製造商、進價、顏色、種類、品牌、價格、尺碼、進出貨量都是能客觀掌握的事實,容易量化,電腦能有效處理。但學生不然,個個不同,主體性強,資料很難完全量化。再說,各學區、甚至各學校多少都有各自的資料庫,使用不同的語言及程式系統,互不相通,自成體系,如何把幾百甚至上千學區全州聯線,達成整州一致的標準真是思而怯步。更別說,還有不容小覷的人為因素,許多老師及校長、行政人員並不樂意見其成功,採取消極、不合作的態度。當然為趕進度或其他因素,沒有事先做好咨詢工作,未廣開言語、博採眾意就自做主張,那更是註定要失敗了。北達科達州就是可鑑之車,該州218個學區裡,許多是人煙稀少的偏遠之地,州花了2百40萬後,教師及行政人員才發現所成系統窒礙難用,大肆反彈,政府迫於壓力只好作廢。另外,有的州野心勃勃,不但要涵蓋學生由幼稚園至高中畢業所有的資料,除學校使用外也要讓父母在家就能上網查詢孩子的出勤、考試成績、排課等等情況,計畫雖堂堂,但難一蹴而成。北卡及愛達荷州慘遭滑鐵盧就因規模太過龐大,滯礙難行而無以為繼。 專家建議,聯邦應給予技術及經費支援協助各州建立系統。聯邦教育部的發言人表示,已經常邀請各州的主事者集會探討問題並予以協助,並於去年11月撥款14州共5千 2百80萬經費,協助其建立逐年記錄學生資料的電腦系統。州教育科技主管協會 (State Education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
執行長表示,聯邦的經援當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數額之小,連一州都不敷用,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在聯邦教改的大旗下,全州學校資料電腦化工程當然具關鍵意義, 但誰來支付這像無底洞的經費?恐怕許多州都難如願了。(周立平摘要;5/15/2006
近年青少年抽煙比率並未下降
&&&&&&&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美國青少年抽煙比率似乎不斷下降,但是最近的一份資料卻顯示,從2003年至2005年,青少年抽煙比例一直維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另外一項分析結果更令人沮喪,早從2002年開始,這個數字就沒有減少了! 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相關部門官員直陳,雖然過去在減少青少年吸煙方面,一直很努力,但是顯然的並沒有進步! 上述的報告是該中心執行的青少年風險行為問卷,每兩年進行一次,大約有一萬四千名青少年的問卷資料。在抽煙行為方面,從1997年有36%的學生表示,在過去卅天曾經吸煙。99年這個數字降到35%,2001年是28.5%,2003年則是22%。不過到了2005年,數字則上升到23%。(沈茹逸摘要;6.11.06/紐約時報)
加拿大重視原住民教育品質
印地安原住民佔加拿大總人口的4%,但是在大學校園學生中,原住民卻只有1%;而全國國民超過70%高中畢業,在原住民人口中卻只有40%,這些數字可以說明該國原住民的教育程度遠遠趕不上一般水準。 加拿大總理馬丁在一次會議中就說,「加拿大原住民的教育水準,竟然如此大的落差,在廿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中是難以接受的。」目前加拿大的原住民仍有超過一半居住在保留區內,但是就像美國的保留區,都有著酗酒、醫療設施落後、以及高自殺率等類似現象,整體環境可以說是相當落後。 不過現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已經開始主動出擊,希望能招收更多原住民學生進入大學就讀。面對這群不容小覷的族群,該校已經聘請專人專責招收入學,「其實她們有著難以估計的潛力!」認為可以幫助原住民族群提升素質。 總理馬丁承諾將要提供五億加幣的經費,用於提升原住民接受高等教育,十億加幣用於原住民的中小學教育。另外還考慮培養更多的原住民醫生、護士或是醫療專業人士。 雖然政府屢屢釋出善意,但是對於傳統部落的印地安原住民來說,現代化的教育系統,似乎與他們的傳統格格不入,甚至感覺對印地安文化處處為敵。目前唯一一所由印地安原住民經營的大學,卻面臨著可能關閉的危機。事件始末是由於該校校董會一位董事調查校內管理不彰的問題之後,閃電解聘了幾位高階行政人員,並且查封了幾台電腦,硬碟內儲存了學生資料、教授研究內容,以及電子郵件內容。並且馬上介入稽核校內帳務。這個舉動觸怒了許多師生,認為是越權校務,並且表示這樣快速處理,就是活脫脫的政治力介入,目的只是在掌控校務大權,不再讓原住民治校。所以這所具有指標性象徵意義的原住民大學,是否能繼續下去,確實是一大問號。(沈茹逸摘要;1.13.06/教育周刊)
美國對頭蝨的零容忍政策發生鬆動
美國與亞洲各國教師證照之異同及其省思
美國學生的競爭力在國際排行榜中,遠遠落後於日本、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國家的事實,早已令政府、學術界、工商企業及各界人士不安,如何扭轉逆勢成為是教育界一個恆久的隱憂。負責培育未來主人翁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們,其素質及資格也無可避免的成為關注的焦點,學術界與政府官員都承認需要改善、提升,但所持立場卻截然不同,各有堅持。 教育學者認為唯一之道只有提升教師入門資格,嚴格聘用標準;但政府卻急欲廢除教師專業認證現制的多方箝制,官員們堅持這些嚴格的要求只起了嚇阻作用,把有志之士擋在門外,對提升教育沒有助益。這難道只是美國獨有的問題?是否也存在於世界教育水準排名領先的亞洲諸國? 三年前,賓州大學教育及社會學教授Richard M. Ingersoll主持與香港教育學院(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合作,就美國及亞洲之中國、日本、新加坡、南韓、泰國及香港之中小學教師之培育、執照授予程序進行為期四年的比較研究,根據今年四月在美國教育研究學會(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年會所發表該研究部分之報告,美國與這些國家對如何改善教學之師資培訓及教育政策,其雷同處並不少於其差異性。 首先,合格教師分配嚴重不均,即使是數理成績在國際名列前茅的國家也不能倖免。如何使偏遠地區有合格教師任教是所有參與調查國棘手又難解的問題。 為了保障教學素質,各國都有教師檢驗證照制度。但要求的資格卻有異,而且令人不解的是有些教育水準被認為高的國家,對師資認証的要求卻極低。擔任小學老師者,香港及新加坡只要完成兩年制社區學院就有資格,而中國更低,受完高中教育即可;其他五國至少都要求有學士學位。但研究學者表示,書面要求的資格常常遠低於實情,像香港66%的小學老師具備大學學位,教初中的老師90%是大學畢業,碩士也不少見。而且因競爭日烈,素質不斷提昇。 教師培訓篩選嚴易有別。培育南韓小學老師之機構只有公立的13大學,因此一席難求,但初高中師資管道就多元化了,有368所公立的教育學院,其他大學也有師資培育的課程。新加坡就讀師範系統的都是學業成績前1/3的優秀學生,就讀期間即領有政府薪資。所有參與研究的國家,只有美國及香港允許有志從事教職者,受訓的同時執教上課,其他五國均無此通融之計。 任用非本科教師除日本外,在各國都普遍存在。未經專業訓練也未在大學就讀相關科系而越界任教的情況,美國最嚴重:數學科的老師有38%、教英文語文的有35%、教科學的老師比率是29%。泰國稍次於美,非科學出身的教科學比率為15%,數學及社會科有26%。南韓教科學的老師也有1/4未經專業訓練。惟獨日本不到1%。 Ingersoll教授表示,如果該研究的數據能幫助各國政策制定者了解不合格師資因何產生,那麼解決的方案已出爐了。如果因為任教資格要求低,就應該立法提高。如果要求標準合宜,但通過認証的很少,那就表示訓練有待加強,至於老師未經專科教育及專業訓練就能權宜教書,那就是政府監管有問題,根本就輕忽教師素質對教學品質的絕對影響。至於有人辯稱,亞洲學子成績好,可能根源於高度紀律化的社會文化,特別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與老師關係不大,那更是懈責的強詞奪理。(周立平摘要;04.26.2006/教育周刊)
牛津大學管理階層大翻修
John Hood 393500CongregationCouncilConference of
Colleges397 25158 Academic Board3510 Hood12-18 June 16, 2006
或許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看到街頭巷尾出現這樣的廣告標語,「政府已經確定不施予母乳,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健康」。雖然這還沒有成真,不過確實已經是美國政府計畫的一部分了。 對於提升下一代國民的健康,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已經決定要大力推廣產婦親自哺乳新生兒六個月,這對於嬰幼兒防止傷風、流行感冒、以及耳朵感染都有明顯幫助,甚至可以減少未來體重過重的風險。美國這項計畫稱為Healthy People
2010。不單是美國政府重視母乳,今年四月份由WHO提出的最新兒童生長曲線圖,是否哺育母乳也成為其中一項數據標準。 孕婦在懷孕期間,都會留意不要抽煙,或是接觸二手煙,以降低傷害胎兒的風險;生產之後,嬰幼兒沒有攝取母乳,也是同樣暴露於高危險之中。以上是一則廣告傳遞的訊息,非常強烈表達母乳的重要,或許有人覺得過於激進,但是根據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顯示,母乳確實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學者指出,母乳寶寶比配方奶寶寶罹病的機率少了50%到95%。這包括呼吸道疾病、腸胃感染,美國小兒科學會的研究指出,母乳寶寶碰到猝死的危險也較低,對於慢性病的預防也有幫助,包括氣喘、糖尿病、白血病、淋巴瘤等。對於體弱的早產兒,母乳也是最好的選擇,甚至他們的智商成績也比服用配方奶的早產兒更好。 而且哺乳不單是對孩子好,對於母親也是好處多多。減少乳癌的機會,不但保護給予母乳的母親一方,對於授與母乳的孩子一方,將來成年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同樣降低。另外,母親也因為每天多消耗500卡洛里,身材也可快速恢復產前苗條身段。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哺乳的母親罹患成人疾病,或是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的風險都明顯降低。 雖然母乳的優點多,但是整體環境還是不盡人意。美國的新生兒媽媽仍有超過60%需要回到工作崗位,目前的法令只允許無薪產假12個星期,遠遠不足以應付六個月的哺乳期,也僅有7%的公司提供了公司內的日間托嬰服務,至於辦公室內安全隱密的哺乳室,也只有1/3的大型企業勉強達到標準。所以雖然母乳最好,但是仍需努力! 哺育母乳的小統計 (由最多排列至最少) 人&&&
種:西班牙裔、亞裔、白種人、非裔 年&&&
齡:30歲以上、20-29歲、20歲以下 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大學肄業、高中程度 婚姻狀態:已婚、未婚 收&&&
入:高收入、低收入 (沈茹逸摘要;6.13.06/紐約時報)
飲料廠商同意汽水遠離校園
美國三大飲料公司,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吉百利公司,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表示將於2006秋季開始,不會再校園販售汽水這類碳酸飲料。這項成果主要是由幾個知名的健康團體,以及前總統柯林頓共同促成。這三大公司的校園內飲料營業額,估計約佔全美校園的90%。 聲明的內容包括下列幾項: 第一、在高中校園裡不再繼續販售高卡洛里的飲料,將改為銷售瓶裝水、低脂肪或是無脂肪的牛奶、低卡碳酸汽水、或是低卡運動飲料、果汁、以及低卡或是無糖茶飲料。 第二、在小學校園內只販售瓶裝水、8盎司以下的不加糖純果汁、低脂肪或無脂肪牛奶。初中校園則與小學相同,但容量增加到10盎司。 第三、上述這些內容,將連續執行三年,但是之後將要再行討論。 前總統柯林頓對於這項成果甚表滿意,認為為美國孩童邁向健康人生踏了一大步。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全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童面對超重,或是幾乎超重的健康困擾。 雖然如此,還是有人不滿意,他們認為在這項聲明中,並沒有禁止飲料公司在校園中的廣告行為,更沒有禁止飲料公司可以在孩童電視節目做廣告。據估計,兒童頻道每天有超過七百萬位的學齡小觀眾,因此健康團體人士認為應再行規範,因為電視媒體的威力仍然不可小覷。 美國各州也開始主動出擊,康乃迪克州已經立法通過,對於各級學校每銷售一份營養午餐,就提供美金十分錢的贊助,希望能協助學校提供更多便宜的健康飲食。該州居民都大表歡迎,同時另一項名調結果說明,該州超過68%居民同意將不健康的飲料踢出校園。因此,該州州長指出,將要明令禁止這些飲料在校園販售,未來將只允許下列飲料在校園的販賣機/餐廳:牛奶、豆漿、米漿、無糖純果汁、無糖蔬菜汁、瓶裝水等。(沈茹逸摘要;
美國青少年開始向上提升?
最近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公佈的調查顯示,現今美國的青少年已經比十五年前更加懂得自制、保護自己。 這是與1991年的調查相比較,當時高中生開始吸第一根香菸的比例為70%,現在已經降到54%。曾經喝酒的比例在十五年前為82%,現在是74%。1991年有54%高中生承認曾經發生性行為,降到47%。不過CDC表示,比例仍然下降的不夠快。 這份調查報告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累積了全美一萬四千名高中生的問卷資料。 不過也不全是好消息!在吸食大麻的比例,反而從31%增加到38%。類固醇的不當使用,也從2%增加到4%。 從族群來看,白人學生酗酒的情況最為嚴重,黑人學生則在各方面都比白人或是拉丁裔學生輕微,但卻有很高的比例在13歲以前發生第一次性行為。拉丁裔學生則是有較嚴重的自殺以及嗑藥問題。(沈茹逸摘要;6.9.06/洛杉磯時報)
美國會立法嚴格管制學校食物營養
學校裡,孩子們兩份炸薯條就當午餐的日子,恐怕來日不多了。愛阿華州參議員Tom
Harkin自1994年即推動提高學校食物營養的立法,經過十餘年不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果。國會於今年4月提出法案,嚴格修正全國學校午餐法之規定,不但校方提供的餐點必須符合嚴格的營養標準,校園裡的販賣機及零售小店也禁售高鹽、高脂、高糖的垃圾食物、點心及飲料,就連籌款活動所能提供的吃食也大受限制。 這次兩黨能捐棄立場,甘冒大不韙提出立法管制,反應了美國的肥胖問題已不容忽視。過去個別社區、學校自發性的努力不見成效,肥胖有增無減。國會希望能藉統一學校飲食標準為全國設立典範,規定學校提供更多營養的食物,使孩子更健康,減低肥胖引發的各種慢性疾病。正如共和黨參議員Lisa Murkowski
所言:課堂上,教師義正詞嚴的談食物營養及健康飲食習慣,可一下了課隨手可觸的販賣機裡,充塞著各式解饞食物,孩子怎能抵擋誘惑?簡直是鼓勵他們大快朵頤,一律到底,釜底抽薪、杜絕漏洞是解決兒童肥胖問題的第一步。 這項修正案,一改過去道德勸說的循循善誘,不單有具體可售賣的食品名單,並且有執行監督單位。已往可在自動販賣機買到的甜甜圈、棉花糖、油膩餅乾、全糖飲料等都將絕跡。國家醫藥局(Institure of Medicine )
推荐的食物銷售名單可望於今秋公佈,農業部的權限除學校正式午餐外更擴及所有校內可見之食物,其權責之立法也由公眾利益科學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與國會合作研議中。 有人質疑這麼一來,食物是比較營養了但學生胃口不佳,不吃還談什麼健康?不買,學校少了一大筆收入,怎麼支應各種活動?支持該法案的人士舉出例證一一反駁,根據農業部疾病防制中心的調查,提供多樣健康食物選擇的17所學校,12所收入增加,4所不相上下,僅1所見少,且微乎其微。 在美國,速食及飲料是億萬金元的行業,這樣大張旗鼓的立法措施,自然非他們所樂見。軟飲料協會就表示,去年8月17日
該會已宣佈全面撤出小學校園,並保證高中銷售的全糖飲料不能超過總額之50%,國會實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也許是美國人超重的問題實在太嚴重,也許是眾怒難犯,最著名洋芋片產商Frito-Lay並沒有發表任何言論。這就表示他們將偃旗息鼓嗎?正如耶魯大學教授Kelly
Brownell所顧慮:業界一定盡全力反擊、務必中途扼殺,否則至少也要削弱其影響力。 胖子不是一天吃出來的,一聲令下也難全民總動員,徹底改變飲食習慣可能要花上幾十年,但這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周立平摘要; 4.6.2006
/紐約時報)
居高不下的托兒開銷
& 全美目前大約有一千兩百萬名五歲以下幼童,接受各種不同型態的托兒照顧。但是花費之高,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平均一個幼童的托兒費用,一年需要美金$3803至$13480。這也就相當於美國一對雙薪夫妻,一年收入的10.6%;或是單親家庭收入的30%。 根據各州的生活開銷,也就造成托兒費用不一。以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美五十州,以全年托兒費用佔據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來比較,以下列出前五名,比例最高以及金額: 1.紐約州 ---- 11.5% ($8530) 2.明尼蘇達州 ---- 11.4% ($8832) 3.加州 ---- 10.9% ($7576) 4.麻州 ---- 10.6% ($9628) 5.羅德島 ---- 10.3% ($7800) 雖然費用高得嚇人,全美提供托兒服務的保母有一百卅萬人,卻是屬於最低薪資的一群。根據2004年五月份的數據,保母的時薪中數,只有$8.06美元,目前美國最低時薪為$5.15。這也是近來教育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提供托兒及幼教經費,不但可以減少父母的負擔,也可以提高保母教師的薪資,也同時提升教育品質。 在政府還沒伸出援手之前,其實許多美國企業已經開始補助員工托兒開銷,這佔全美企業的5%。另外,在企業內提供托兒服務的比例,也從3%提高到6%。而允許員工在緊急狀況時,帶著幼兒一起上班的企業,也從24%增加到27%。當然,更加彈性的上班時間、或是可以在家中上班,也讓員工可以減少托兒開銷,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沈茹逸摘要;4.18.2006/今日美國報)
美國學校性教育戰雲密佈
美國近年來保守派當道,學校性教育也以推動守貞為主。自1998年,聯邦就投資近9億的宣導資金,其中90%以上,是2001布希主政以來所支出的,今年的預算是1.76億美元,比去年增加千萬,更超過2001年的8千2百萬兩倍有餘。在政府及宗教團體的極力倡議下,很多中學性教育都以婚前禁欲為主,取代了過去包括節育、避孕、性病防禦等廣泛的課程內容。今年初,教育部更進一步緊縮其教學內容,規定凡接受聯邦經費者,需聲明非婚性行為可能導致憂鬱症甚至自殺行為,對日後婚姻的穩定與幸福不但有負面影響,就是教育成就及謀生能力也可能因而降低。同時,政府也慷慨資助成立倡導守貞的社區組織,數目由2001的49個到155個。一時間這種具宗教色彩的性教育似成一種“時尚運動”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hn
Santelli批評政府,片面引用科學研究資料以粉飾其政治目的、斷章取義誤導民眾,居心叵測。美國的性教育歷來都是最具爭議的火藥庫。如今,聯邦在上極力引荐,宗教及保守組織在下全力推動,這一把火是愈燒愈旺,甚且蔓延到文化、價值取向等意識形態層面,雙方都立場鮮明極力捍衛。一邊是支持政府的團體,不遺餘力的配合政府嚴格限制的措施,除了自編教材免費施教外,更尋求法律的保證。南達科達州尋求完全禁止教授避孕的立法,密蘇里也考慮立法排除墮胎等的課程。保守的父母對學校只強調「守住童貞」的性教育表示滿意。宗教團體尤其堅定,主張性教育就是貞潔教育,「不是禁慾便是濫交」的單一立場。另一方面,教育學者、學生家長及政治人物聯手挑戰行政當局,全力推動廣泛的性教育,並在幾個州傳出捷報。這項名為「綜合性教育」的立法已排進伊利諾及麻薩諸塞等州之議會審議程序。紐約州也推動「健康青少年法案」(Healthy
Act),要求撥款用於避孕的推廣。而羅德島州教育主管也質疑聯邦之性教育,傳播不實的醫事訊息,而且宗教成份過重,州內之公立學校將限用聯邦所撥之該項經費。另外,喬治亞、新墨西哥、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馬里蘭等州的家長、社區團體也都各自組織擴大性教育的種種活動,更藉網絡號召、凝聚群眾支持。也有許多學校自籌經費宣導HIV等性病的防護。 保健團體如美國小兒科醫師學會、成人醫藥會社及全國教師與家長協會都聲援廣義綜合的學校性教育。執全國醫學教育牛耳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及麻州波士頓總醫院的主任教授都表示,聯邦禁錮式性教育,侷限年輕人性觀念與教育內容,迫使其兩性行為地下化或自我摸索,反而可能導致更多劈腿性行為、墮胎或性疾病等危險問題。青少年性教育消極的目標,是降低懷孕及生育率,以避免個人麻煩和衍生社會問題,積極的功能,期望建立健康開朗的兩性觀念,構築成熟完整的人格,綜合而廣意的性教育使青少年有足夠的知識做出對已有利的決定,對學習做成年人至關重要。管教太嚴厲了,一味的性禁錮是愚昧而危險的。 也因其強大的爭議性,對簿公堂時有所聞,有的學校為自免於法律訴訟,規定必先取得家長書面同意,其子女方可上學校性教育課程。亞利桑那、內華達以及猶他等少數幾個州就採取了這樣的安全措施。 那事實又如何?自2001年以来,布希政府及俄亥俄州衛生部門總共投入了3200萬美元推動節欲教育。但去秋開學時,該州蒂姆肯高中,赫然發現490名女生中,竟有64名女生挺着大肚子,佔總女生人數的13%。美國專家警告稱,蒂姆肯高中的女生懷孕情況只是冰山一角,在美國各地中學都非常普遍。另外,據統計,即便是那些誓言要婚前守貞者,80%有婚前性行為。激進的批評者不僅直接宣告它的失敗,更痛心指責這是平權教育的大倒退。 保守人士堅持,守貞是防範墮胎利器、是建立未來幸福家庭的基礎都沒有錯,他們意將節欲內化為價值體系以影響行為更是任重道遠。但即使學校裡不教,藉助網路、報章媒體甚或同儕傳播的資訊洪流,年輕學子對於自己身體及兩性關係,其啟蒙早已大幅提前。昧於這樣的現實,高高掛象牙塔似的守貞,卻讓青少年黑暗中摸索、嚐試而學習兩性關係,不能不說是文明社會的異象。 性教育其實就是一門生活應用科學,能解決問題就算達到目的。但布希政府持續增加節欲教育的資金,不斷削減計劃生育項目的補助,而且不動如山的宗教派衛道人士絕不會鳴金收兵,因此今後雙方仍會劍拔弩張,它或許不成功,但恐怕很難否認其持續性的影響。(周立平摘要; 03.30.2006/華爾街日報)
大學成績評分嚴就比較公平?
Andrew Lipovsky
是個20餘歲、現就讀於波士頓大學,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學生,卻因輾轉在幾個大學念過書,主修企管的他因緣際會的成為一場求之不得的科學實驗中的主角,引起了大學學生成績評級的省思與探討。這誤打正撞是怎麼發生的? 暑假期間他先後在紐約的佩斯及哥倫比亞大學修課,在轉學到波士頓大學前已在麻州東北大學讀了三個學期。他在哥大的平均是3.2、佩斯大學得3.8的成績、東北大學是 3.5,都在A與B的安全範圍內。但到了波士頓大學,兩年下來,平均僅有2.4,免強界於C+
與B之間,比以前的成績低了近兩級,甚至因為轉學的關係,他還必須重修幾門已在東北大學讀過的課程。 他自我做結,認為是波士頓大學行政部門貫徹成績曲線政策,迫使教授必須按曲線比率給學生評級,雖然並無正式明文,但他就是這「評分緊縮」下的犧牲者。他表示學校要建立其成績的信譽,以致標準嚴苛,但問題是申請研究所時,主持篩選的人並不知道各校的評分標準,面對眾多對手成績單上亮麗的分數,波士頓大學的畢業生明顯不敵。 當然波士頓大學當局極力否認學校有評分曲線比率的緊縮政策。但在該校學生刊物The Free
Press中為文批評學校評分原則不公允者,的確很普遍。即將離校的學生領袖Jon
Marker及其他學生幹部就表示:評分低不是問題,但把學生的成績硬生生的塞入固定的比率曲線,根本不重視成績真正的意義與素質,凡有疑提出質詢時,教授也多以學校政策搪塞,學生根本不知原由就被判了刑,有冤難伸,使人沮喪,實在可惡至極。 大學成績膨脹成風,在學術界早已盡人皆知。根據一項調查,1972 至2004,30幾年裡學生得A及
B的比率確實上漲,由75%升到 79%,而得C的學生比由 21%
降到18%,如果把學生增加之數納入,底數龐大的多,可見學生要得好成績確實比以往容易。像哈佛大學的畢業生,10 有9個都獲有不同的榮譽,近半的學生是全 A
或A-。有人辯稱,哈佛學子多是才智過人的精英份子,好成績是實至名歸。這或可成理,但學生素質平平的州立大學,成績單上也是人人優秀,又作何解? 正如美國藝術科學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年對大學成績情況做的報告,結果顯示,膨脹情況的確存在。並直言學術界已不如以往純粹,功利性的市場價值趨勢使學校視學生為消費者,學生視學位為產品,一年$40,000的費用就是要買好的服務,好成績才物有所值。另外報告中也質疑,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視自尊自重為天賦之權,而非努力下受認可、贏得的尊敬。 波士頓大學的政策並非沒有知音。它所吸引的優秀及高SAT成績的學生更甚十年前,但問題是如此彰顯它是少數講學術良心的學府,孤傲聳立,全校師生都有如坐針氈之感。學校當局也有所感,於6年前開始調整的努力,要求各學院、各教授比較各院校、各系所所有課程的成績數據,建議包括C在內的合理成績分配比率,並推荐以B為各系平均成績之指標。另外也考慮效法康乃爾及達茅斯大學之例,成績單除了學生個人分數外,也列班上的平均成績並且加註文字說明。 就是推崇嚴格評分政策的校內教授們,對學生的焦慮也表示了解與同情,認為學校至少要提供充裕、明確的資訊使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種種跡象看來,波士頓大學給分評級若逐漸寬鬆也不令人意外。(周立平摘要;
06.07.2006/紐約時報)
私立中小學學費猛漲逼近長春藤大學
& 隨著近年大學學費不斷上揚,私立中小學也悄悄的調整了學費,許多知名的私立中學學費,竟然與長春藤大學不相上下! 根據洛杉磯時報的統計,洛杉磯幾所知名的私立中學2006年秋季班的學費如下: Marlborough
-- $25,250 Brentwood
-- $24,800 The
-- $24,775 Harvard-Westlake -- $23,850 另外,全美其他大城市的私立學校,也不便宜,以下是各城市私校2005年的學費中數: 紐約市 -- $27,200 舊金山 -- $24,940 華盛頓 -- $24,167 洛杉磯 -- $22,874 全美私校 -- $16,970& 對於許多考慮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就讀的家長來說,小班制、系統化、一貫性的教學制度,是私立學校主要的優勢,不過這些優勢已經越來越不便宜。從上面的數字,與目前幾所知名大學相比較,哈佛大學大學部學費一年$25,250,南加大$30,703,真的不相上下。 高學費下的教育,是否真的比較優質呢?除了單純的環境,小班制的貼心照顧,最重要的應該就是高升學率。一位華裔家長指出,哈佛西湖(Harvard
West-Lake)中學每年進入長春藤大學比例比一般學校高很多。另外,學校也提供較多課程,及完整的教學系統,學生還可學到如何有效管理時間等課外知識,,「孩子只要跟著學校步伐即可」。另一位孩子就讀洛杉磯私立公藝學校的家長說,學生甚至不需要課外補習,另外,同學們的背景類似,環境單純,家長確實比較安心,這又是比公立學校來說的另一種優勢。(沈茹逸摘要; 2.17.2006/洛杉磯時報,
3.29.2006/華爾街時報,
5.8.2006/世界日報)
一次一塊──樂高玩具公司之重建
Lego 19902004 37Jogen Vig Knudstop73005300nurturing the child19991252004320058700200512% Knudstop2%3%Lego brickJune 12, 2006 Fortune
公立高中縮小規模未必有利
美國教育陰盛陽衰的探討
數世紀以來,美國大學一直是男生的天下,女生向來是少數,凡事屈居下風。但到80年代中期,差距已縮小,1975年之統計,大學裡男女的比率是55%對45%。到千禧世紀,女生追上、情況完全改觀,男女上大學的對比是43.3%與56.7%,男性已遠遠瞠乎其後,若以畢業率計,差距更大。2001年,獲學士學位者57%是女性,獲副學士的女性是總數的60%。專家們認為,這個趨勢將持續。他們直截了當的表示,知識經濟時代,具堅實知識背景的技術人力空前重要,高等教育已是職業競技場上必要的敲門磚,男性遠遠的掉隊更顯得女性游刃有餘。這種種不僅讓男性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困擾,專家更是憂心忡忡,大聲疾呼,陰盛陽衰已成為當今美國教育最棘手的問題。 有心人士對這種現象的肇因各有解讀。但多同意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持續繁榮,高中畢業的男生不難找到待遇不差的製造業工作、即便參軍收入也過得去,加上工會又強勢,有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很容易;與其花錢耗時上大學不如馬上賺錢。而女性的工作相對難些,於是上大學進修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當然,女權運動的發展與影響也是功不可沒。 不管原因為何,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據「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 NAEP)的測量資料顯示,自
1971年以來,歷次測試9,
13及17歲組別的學業成績,男都落後。9歲時,小男孩的成績就比女孩平均低5分,差距更與日俱增,17歲時,女生已領先14分。據分析,男孩的閱讀及表達能力都比較低;11年級男孩寫作的平均程度,僅相當於8年級女孩的平均程度。而在特教班裡,有「學習障礙」的學生,2/3是男孩,他們注意力不集中、調皮搗蛋、妨礙課堂秩序,著實難為老師。到高中,輟學的80%是男生。據200個受「學習資源聯網」(Learning
Resources Network -- LERN)調查的
教小學到高中的老師表示,不能按時交作業的男生高達84%。這些數據似乎都顯示男孩自小就是麻煩製造者。但到底為什麼呢?怎麼才能歸根究柢、正本清源? 其實男性的困境並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就有科學家找到了生物學上的依據:男性心理比女性更脆弱、情緒控制比女性發育晚年餘、女性的大腦也比男性進化得早,所以語言、閱讀書寫的能力比較好。他們認為兩性生理構造的不同決定了心理和行為的差異,當然也包括學習情況的不同。但偏偏現在教育的環境與發展趨勢都不利於男性,危言聳聽嗎?那麼看看專家的分析: 首先,中小學常以考試作為單一評估體係,重記憶,認真、細膩、善背頌的女孩當然成績較好。而且現在的學校教育多以語言為媒介,這又是女孩的強項。其次,學校裡男女老師嚴重失衡,女老師重紀律、強調課堂上安靜,小男孩在純女性的環境下成長,且不談是否有害他們的身心健康,但男性品質的教育很難強化確是事實。
許多學校為節約經費,取消課外體能活動,壓抑男孩子活潑好動的個性,鎮日困在教室裡,越坐越悶,從小學到高中一路下來,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成績自然越落越後,怎麼踏入高等教育的殿堂? 再者,現今的教學法輕忽動手能力、創新及抽像思維等男生原本占優勢的特質,結果是男生的潛能未及發展就先遭扼殺。 專家的看法固然言之成理,但決不及學生親身體會之深刻。就讀麻州Milton高中的Doug
Anglin就上稟聯邦民事法,控訴學校環境有助女生之成功、不利男生,導致學業上嚴重的陰盛陽衰,輕忽男生的作為無疑就是歧視。 陰盛陽衰的現象不祇發生在美國,已成為普世的問題,論述之多如過江之鯽,但解決的實驗與討論,簡直零星的不成比例。有人建議取消家庭作業的懲處,LERN的研究學者William A,
Draves就表示,男女天生對時效的認知與處理能力就不同,因未能在限時內交作業而一再受懲罰,會更降低男生對教育成就的自我期許,沒有任何好處。這樣極端的理論自然不受青睞。有的老師則營造有利男生的學習環境,比如課中小休,男生可以稍事抒解、站起來活動、家庭作業生動有趣、甚至在教室裡設置可搓揉的壓力球等,經證明,這些小措施確實有助於男生專心學習。當然也有人試圖根本解決,其道是男女分班,班上單一性別使得環境單純,也不虞男女相忌及資源不均的抱怨。佛羅里達州Woodlawn
小學,自去年男女分班後成績比同級合班的好。但也人反對,認為長期生活在單一環境中,會產生新的心理壓力和攻擊性,走出校門後將很難適應社會。根據特定教育目的,或者可以有限的設單一學校或班級。但在中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培養群體素質十分重要,否則會導致教育失衡。 更有人跳脫教育的框架來探討這一現象。阿肯色州大教授Kleinfeld 女士就進行一項全國性、名為「男子漢專案」(Boy's Project)
探討男性為何落後?經過無數次與高中男生的訪談,她所作出的結論可說發人深省:女權運動大大提昇了女性的地位與成就,她們自食其力,賺的錢常比男性更多,男的既已不是家庭唯一的收入者,失去了一家之主的地位,責任也輕了,何不乾脆少賺些,享受人生?也有男生自辯他們並沒有退步,而是女生超前了,似有責怪之意。 就算女性運動造就了今日女人的成就,不禁要問,男性獨霸千年,怎麼短短數十年就潰不成軍?難道一味怪罪他人就能懈責?自古來陽盛陰衰被視為當然,但這就是不顧時移勢異、抱殘守缺的理由?就算教育須要改革以利男性,也只有他們自身知道該怎麼辦,沒人能越俎代庖。他們的自覺奮起,恐怕才是不二法門,如此陰陽平衡的兩性教育及健全的社會才有可能。(周立平摘要;
貴族式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似乎越來越流行,不過跟過去一般印象中多為宗教信仰、或是父母親予授課的狀況大不相同。現在流行的是請私人家教來家中教學。這種在家教育非常適合於經常需要旅行的家庭、或是孩子本身從事演藝工作、或是父母沒有能力教導的學習障礙兒童。 當然,這種教學方法,也比傳統的在家教育要昂貴許多。到府教學的私人家教,平均時薪為美金$70到
$100,這絕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家長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最佳的教學品質,保證因材施教;另外在授課時間上,也可以絕對符合家庭個人需求的彈性。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從1999年到2003年,在家教育學生人數增加了29%,全美達到一百一十萬人。家庭中有聘請私人家教的比例,竟也有21%,不算少數。 聘用私人家教,避免了傳統在家教育僅由父母授課,但能力不足的缺點。目前已經有公司可以提供符合教學資格的私人家教,對於家長來說,就不用頭痛師資、教材等問題。至於在家教育同樣會面對的缺點,就是缺乏社交互動,對此家長只能安排孩子另外參加團體活動,如:體育戶外活動、音樂舞蹈課程,以增加孩子與同齡孩童互動的機會。(沈茹逸摘要;6.5.2006/紐約時報)
歐盟高教改革以美國為師
歐洲各國的政治領袖、學術界及經濟學者都承認,其大學體系自成天地,與工商企業多不相往來、經費嚴重不足,而教職員及學生又普遍缺乏競爭意識,這些都是科技遲滯不前的主因,致使在國際競爭中失勢。歐盟科學及研究部長就坦言:與美國相比,我們遠遠在後。 這不是危言,數字會說話。據歐盟最近發表的報告,年的50年裡,諾貝爾獎得主有73%來自歐洲,但年的比率僅19%。為什麼短短數十年,情勢逆轉,1992年是分水嶺,美國通訊科技的大躍進,使歐洲瞠乎其後。在這一場資訊科技革新中,美國的頂尖大學如史丹佛、加大柏克萊及麻省理工學院都是推手,自此歐洲難以向背,越落越後。但曾經造就出牛頓、達爾文的歐洲高教學府為什麼不能承先啟後?到底怎麼失去了領軍的能力? 原因很多。首先是經費,歐洲每年用於高教的經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比美國的
2.7%相去甚遠,更不能與日本的 3.2%比。這使得政府每個大學生的年經費,美國為$20,545,英國是$11,621,而德國更少僅為
$10,966。而且大眾的心態早就認定高教建立在公正、平等的基礎,因此像美國人願意花幾倍的錢擠進私立名校,在歐洲是異類。 其次,歐洲整體偏於社會主義,依律不能要學生多付學費。2003年英國允許大學向學生徵$5685的年費,引起了嚴重的抗議,政府只好讓步,大量豁免清貧學生。而德國的情形也不見好,去年一場訴訟判決大學可向學生徵收學費,但一年也僅區區$1290。財源有限使得大學的財政捉襟見肘,難以支應。 另外,學生多就近上大學,這固然比較省錢,但很難吸收到最好的學生及教授,缺乏競爭力,也感受不到壓力,影響所及大學多謹小慎微但求無過。 而且稅制對捐款助學者並無省稅優惠,致使畢業生沒有意願,也不覺有必要資助學校。至於像哈佛已是世界最富有的大學,其校友仍不懈籌款,唯恐母校財源不裕影響聲譽的努力,歐洲更是沒有這樣的文化。 美國駐歐盟大使,C. Boyden
Gray一語道破,這些都是因為大學失去了競爭力。 歐盟科學及研究部長大聲疾呼,大學不能再停滯在學術象牙塔裡,一定要與滿足工商企業界的需求。歐盟理事會更提出以下具體建議:增加高教經費、高教機構需與企業界加強合作、凡授予學位之機構應允許其學生就讀歐盟25國所有的學校,其學校教職員也鼓勵交互任職,學術交流以增競爭力。另外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師,建立高教學府,至於地點及經費將進一步研議。 歐洲極少數與企業界有合作關係、著名的德國汽車工程學院(The Institute for Automotive
Engineering),已宣佈將擴大與AUDI及福特車廠的研究與實驗,並於去年開啟校友網絡,首戰報捷募集了900萬歐元,看來以經濟觀點著眼的改革已悄悄展開。自治、競爭的機制使得美國高等學府鼓勵革新、能夠適應形勢變化,做出靈活反應,以適應社會需求變化,歐盟教改以此為師,但成效恐怕還要看政治環境的配合。(周立平摘要;05.16.2006/華爾街日報)
加州理工學院公佈新任校長
位於洛杉磯的加州理工學院,宣布了該校新任校長人選,謝模(Jean-Lou
Chameau)將自今年九月份起正式走馬上任。目前加州理工學院已有31位諾貝爾得主,謝模將是該校第十任校長。現年53歲的謝模目前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校長,本身是土木工程學學者,最特別的是他本人出生在法國,這對於加州理工學院來說,也是創校115年以來首位外國出生的校長。 他自幼在法國受教育,1981年在史丹佛大學拿到土木博士學位,在這項任命之前謝模不曾正式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所以各方對此決定也相當驚訝。該校遴選委員會主席指出,謝模無論在管理經驗或是學術成就,都具有完整資歷。委員會也指出,謝模的研究興趣相當廣泛,除了本行土木之外,他對於地震、環保都有興趣。 不過加州理工學院選擇謝模,其實也另有期望,希望他能善用個人魅力,為學校爭取更多經費。遴選委員會更表示,募款對於學校愈形重要,畢竟想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及研究人員,充足的經費是相當重要的。 專注於科學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近年來受到科技股下跌的影響,捐款也相對減少。目前該校的經費為15億,早在2000年經費則是15億七千萬元。目前該校正在進行五年募款計畫,目標是在2007年底增加14億經費,目前該校已經募集了11億。對於謝模的募款能力,喬治亞理工學院校長就表示,「謝模可以運用策略將學校需要經費的原由,娓娓道來,也因此打動不少捐款人」。不僅是校長感謝他的貢獻,學生們也是,一位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學生代表指出,謝模對於教育有無比的熱情,我們將會非常想念他! 謝模的妻子卡洛,也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教授,任職已經超過廿年,目前擔任某研發中心主任,未來將會與謝模一起到加州理工學院服務,但目前仍不清楚工作內容。夫妻倆人並未生育。謝模本人的愛好是網球與烹飪,他在史丹佛就讀的時候,就曾經入股經營一家法國餐廳。至於他本人早年為何遠度重洋,來到加州就讀?謝模在法國就讀大學時期,曾經有一位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到校演講,這是驅使他來到加州深造的原因。至於為何選擇史丹佛,當初是否被加州理工學院接受入學?謝模只說,「我不記得了,可能沒接受吧!」(沈茹逸摘要;5.27.2006/洛杉磯時報)
美國網絡大學教育政策大鬆綁
網絡的發達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不受教育資源所在地的限制,不必奔波於路,
甚至足不出戶就能接受高等學府的教育早已不是新聞,網絡課程已是大學大規模的實踐活動,逐食大餅的商業機構更如雨後春筍。這場高教變革中,因「半數法則」(50 Percent Rule)之規定,我們熟悉的面對面教學,仍是重要的一環。 80年代末期,網絡高教方興未艾,但無完備法規監管。尤其營利機構的課程良莠不齊,有的廣招人頭學生,以補助之名大肆向聯邦斂財;有的甚至只是「虛擬文憑製造廠」,只要肯付錢,不用上課、各種證照唾手可得。批評者嚴厲指責市場逐利之風絕不容包庇,不但玷污知識殿堂,褻瀆高教之神聖職責,更摧毀其未來之發展。國會經調查,的確指證歷歷,於1992年通過「半數法則」規範網絡教育。據此法,核發學位的網絡課程,若要符合聯邦之補助,其50%以上的註冊學生,有一半的課須到校區定時由教授指導教學。據2003年的調查顯示,就讀授予各種證照的高教學生總計約1千6百90萬,其中超過70萬是以牟利為主之網絡學校的學生。課程以市場推銷、會計、烹飪及木材工藝為主,其學生多有學業失敗之經歷,核發各種證照及副學士、學碩士甚至於博士等文憑。有2500所牟利之網絡大學准予核發聯邦學生財務補助。換句話說,這數千機構都遵循「半數法則」取得聯邦補助之資格,傳統大學所授予的網絡課程多屬輔助性質,註冊之學生數多遠不及正規生。因此基本而言,遠程網絡高教仍是傳統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只是藉網路把教授的指導及監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做有效的結合。 自「半數法則」後,商業網教機構從未停止化解這綁手綁腳政策的政治遊說,自2000年以來,投入之經費超過18億。歷經十餘年的努力,國會終於有了同情者。今年初參院通過的「高等教育再授權」案,由於種種因素遲遲未能正式成法,致使共和黨有機可趁,增列終結「半數法則」的條款。也就是說,請領聯邦學生財務補助的網教機構,不再受囿於50%的限制。 別小看這短短的幾句鬆綁律令,這可是難以量計的大禮,等於把網絡高教延伸至無限的新境。傳統大學當然會擴展其網絡課程,但對營利機構簡直是商機無限。投資者莫不急切的利用各種管道圖謀大利,有的斥鉅資建構、有的收購現成的地區性小學院擴充、有的大肆設置純虛擬的課程。據專家估計,未來10年,純網絡課程的學生數將由現時總數的7%升到25%。
支持者對多年的努力成真深感欣慰。有30萬學生、全美最大的營利大學Phoenix校長就表示,網絡大學發展之速就是其效果的見證,尤其嘉惠偏遠地區、第一代移民、軍中服役及有工作在身的非傳統學生,政府本應盡全力為有志進修者掃除障礙,「半數法則」這樣的緊箍圈早就過時,焉能不除? 聯邦執政當局也表示支持,認為這是克服時空距離、打破階級、網羅非傳統學生的好方法。而且自1998年,國會選定數十所學院,特許其不受「半數法則」的制約,進行測試,去年教育部的結果報告顯示,六年來其中8所學校其學生成長了7倍,足證去除籓籬確實有助於吸引有志進修但又無法親身到校的人士。 反對者多為學術界人士。他們認為政府未經績效考核就鬆綁,過程草率,難脫圖利特殊團體之嫌。且教育部檢核部門的資料也證明高教弊案74%是營利網絡學校所為。代表千所以上的非營利組織「全美獨立高教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示,並不是反對遠程網教,但網絡教育的本質是教育,
不是網絡,政府在其教育品質無有效之監管就匆匆決定,以稅收補助那些自喻為大學,而無任何可見實質的虛擬網站,大開方便之門無異是助長更多的弊端,形同默許市場力量過度“入侵”高等教育,絕不能予以支持。持平之士認為,美國社會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基礎之上,崇尚和鼓勵自由競爭。美國自有高教以來就在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其教育系統鼓勵革新,以適應社會需求變化,並因勢做出靈活反應。著名的網絡營利機構Apollo
, Career Education , Education Management
學生都有十萬以上、年收入高達幾十億。足見網教確實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該法案之提出,確是事實所驅,但政府更有責任在高教發展及遵循市場機制間取得平衡,確保網絡高教之品質,監督與績效考核必不可少。 推動本案最利的Boehner及McKeon眾議員,承認確實收受商業網絡大學的政治捐款,但堅稱不會將教育大計與金錢掛鉤,然而他們已組織委員會,支持營利機構的其他訴求,而且進展順利。不可否認,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商業網教有如虎添翼之效,其擴展之速漸有凌駕傳統大學網絡課程之勢。傳統大學這次吃虧了。(周立平摘要;03.11.2006/紐約時報)
聯邦「高水準合格教師」之規定全部跳票
2001Highly Qualifield
Teacher100% 29129 Henry L. Jenson HOUSSE 200490270-90%536 May 24 2006
名校降低學費門檻歡迎低收入家庭學生入學
早於1998年,長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宣布,願意針對來自年收入低於$46,500家庭的優秀學生,特別發予助學獎金,以幫助他們進入學費高昂的私立名校。這在當時算是創舉,經過這幾年的發酵,已經有多所著名的私立大學響應這種措施,紛紛對低收入家庭學子給予優惠,希望能納入更多優秀的學生。 位於北加州的史丹佛大學,今年三月份已經宣佈新辦法,估計家庭年收入低於$45,000的學生,不需要繳交學費。收入低於六萬的,約繳$3,800就行了。就讀該校大學部,明年一年就要$38,000的學費,如果加上吃住、買書等開校,一年需要$47,000才足夠。不過史丹佛並不是今年才開始幫助低收入學生的,該校已經有許多優惠措施,家庭年收入低於$45,000的學生,目前只需繳交學費$2,650。據估計,新的優越措施,將有1100人可受惠,史丹佛大學也將因此短收300萬元。 哈佛大學減免低收入家庭學生學雜費的措施,早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當時規定只要年收入低於$40,000,就可以免付學費,今年的新辦法又有大幅改善,只要年收入低於$60,000,就可以享受學費全免的優惠。哈佛大學校長桑莫斯表示,沒有任何事情比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更為重要! 同樣於2004年開始類似辦法的名校,還有布朗大學。該校撥出一億美元的經費,直接提供給低收入學生免學費優惠。2005年開始耶魯大學也不惶多讓,凡是家庭年收入低於$45,000學生,一律享有免學費優惠。 這些名校的措施,確實對於許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學子,是一個大好消息。這使得優質的高等教育不再遙不可及!(沈茹逸摘要;3.17.2006/台灣日報,&3.31.2006/紐約時報)
美國大企業以夏令營方式培養未來專業人才
美國工商企業、學術界乃至於政府都對技術勞工之缺乏表示極度的憂心,也一再呼籲重視人才缺口與國家競爭力的相關性。因應對策似乎始終限於高等教育及職業培訓方面,但若自小欠缺興趣,再周全的計畫也很難受招入訓,人才供需的失衡仍難以解決。近年來,美國知名大企業都有志一同,以夏令營寓教於樂的方式「及早介入」,生動有趣的激發孩童的潛能及興趣、發掘其性向,從而進行未來人才的培育。IBM、Exxon、德州儀器、波音、英特爾、AT&T、及Kaiser等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組織的美國企業聯盟﹝The American Business Collaboration ﹞,不但與各種夏令營主辦單位合作,更自行推出多種以生涯規劃為主的學習活動項目,工程、醫護、航太工程、電腦科技等應有盡有,而且規模日益擴大。該組織已宣佈今年將在國內五個城市及海外舉辦十個、總學員500的夏令營,比去年300學員幾擴充了一倍。而各大公司也自行出資擴大參與;德州儀器經援在達拉斯等城市舉辦的初、高中學生科學及物理夏令營,波音也研擬擴大在加州 Huntington 舉辦1至12年級的科學夏令營,AT&T支持在芝加哥、底特律的三個數學夏令營,英特爾援助在科羅拉多及奧勒崗的三個科學夏令營。 Kaiser資助在科羅拉多州大丹佛校區的健康科學中心,增加學生對氣喘、糖尿病、心臟病等的了解及處理。佛蒙特州東北區健康中心舉辦的生涯規劃營,更允許學童參與照顧病患、體驗急診及救護車出動等的救難程序。企業界熱衷這類活動是基於實際事業的考量: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力接棒。據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資料顯示,年間獲生物、生化醫技、物理、數學及工程等學位的大學生比1993年都低的多。除了大企業外,個人集資舉辦者亦不在少數。最有名的就是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Melendy Lovett 女士,鑑於女性獲電子工程學位者更只有14%,社會各界對女性在工業界的發展更是所知有限,乃號召公司內20名女性員工,每人出資$5,000設立專收女童的物理夏令營。這樣的活動有些已產生令人印象深刻刻的結果。德州儀器夏令營的學童,幾年後有1/4以上參加了高中大學物理先修班。科羅拉多州大所辦的健康營,使對醫藥行業產生興趣的學童高達89% ,比活動前的26%,成長3倍有餘。而參加IBM在公司內舉辦的數學、科學及工程名為Exite的營區活動,48個中學生裡有80%表示考慮未來攻讀科技相關的學位。這樣的成就來之不易,支持的企業界不僅提供資金、場地設備、僱用營地各種服務人員、動員公司員工、更不吝提供全年無休的指導服務,定期探訪參與之學童,一心確保並加強營後的學習效果。令人安慰的是,功不唐捐,有志參與者日眾,企業界出錢出力的也越來越多,對青少年輕視、畏懼數理的心態,或許多少能有所扭轉。(周立平摘要; 2.22.2006 /華爾街日報)
學生貸款利率將上漲
大學基金運作欠透明
&&在接受調查的216個大學裡,有高達66%的學校只限於大學決策高層及董事才知道這筆資金的流向。美國大學基金數一般都高達上億美元,連加拿大地區或美國一些次級大學至少也有7千1百萬以上的捐款。學校當局對運用此龐大獻金的政策,如不能交代清楚,關係到學校的信譽。目前已有不少校園的學生發起運動,要求參與捐款的運用權,以免被少數人獨霸。如麻賽諸塞州的Tufts大學,至少有五個學生團體集會討論應用高達10億5千萬美元的新點子,以達成社會公益。他們的提議包括支持再生能源,或避免投資於在蘇丹有商業利益的企業,以便對蘇丹境內集體屠殺事件增強壓力。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學生今年3月在校園內示威遊行,就成功的說服校董會撤出涉入蘇丹事件的大公司財團的投資。&
&高盛公司國際市場研究所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的捐款人中,有75%期望基金會運用完全公開,而投資組合公開後,往往引發異議人士要求改變的要求。
「大學基金管理部門未曾發生醜聞,顯示董事們已能克盡職責,謹慎進行投資。」雖然如此,他也預期,要求基金運作透明化乃是整個社會的趨勢。
美國各州學費補助金額增加
& 全美各州學生就學補助協會(簡稱Nassgap)發表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2004-5年全美各州對於大學生就學補助,或是獎助學金的金額,從73億美金增加到了79億美金,比前一年上揚了8%,這個比例可與不斷上揚的公立大學學費上漲比例相抗衡!根據大學理事會公布的學費上漲比例,%,2005-6則下滑為7%。 這份統計資料還發現,2004-5全美有37州增加了就學補助的預算,只有11州縮減補助。其中田納西州是增加最多的地區,增幅為216%,該年田納西州新增了一種獎學金,第一年就幫助了四萬名學生,成績優秀學生可以得到$3300,低收入家庭學生也可以得到$1500。 整體來說,就學補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據成績,也就是獎助優秀學生;另一類是根據需要,也就是幫助低收入學生。這份報告顯示,全美各州的補助金額高達73%發放給需要補助的學生,如低收入家庭,但此類補助集中在全美八州,他們就佔了這類補助的67%,這包括了加州、伊利諾州、印第安那、紐澤西、紐約、俄亥俄、賓州以及德州。 再進一步分析,2004-5的就學補助,其中超過一半是補助給就讀該州州內公立大學的學生,另外48%是補助給私立大學或是就讀外州公立大學的學生。另外一個大幅增加的項目,就是非獎學金性質的補助,包括助學貸款、校內工讀、減免學費、或是以擔任助教、減免健保費用等,從前一年的12億大幅增加到13億。
總編輯:藍先茜
編:李世屏/沈茹逸
輯:吳迪珣/周立平
引用及轉載本站文章請註明出處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杉矶地标在什么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