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吧和岳家拳的关系

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 - 天下武林网
&当前位置:>>> 正文
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
来源:《精武》 作者:布秉全
双击鼠标滚 字体:[
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的太谷县,不仅文风淳厚,而且崇尚武术。在民间武风盛行,拳种繁多的武术流派中。尤以形意拳最负盛名。它以其历史悠久、活动普及、论著丰富、名家辈出而影响甚大,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形意拳之乡&。日,国家体委授予太谷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成为当时山西省唯一的武术之乡。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的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的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武举195人。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早在元代,&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明代,有武状元安国。清雍正年间。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和盛传于全国的形意拳影响极大。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富甲一方的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的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拳种。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咸丰六年(1856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的形意拳崛起。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对于这样一个影响远广的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   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是难见一字。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的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的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的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的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的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的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在岳飞意拳维型拳法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历代大师的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的三个自成体系的拳种流派。日,国务院公布了形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三大拳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考其拳源,此三大拳种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形(心)意拳门尊岳飞为鼻祖,是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以其代代相传为依据的。   形意拳为岳飞创始之说,民国年间,即有学者因质疑《岳武穆九要论》非岳飞之作,进而提出&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的观点。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又顺着这一&疑古&之风,进一步发挥,基本上对岳飞创拳之说持否定态度,并在形(心)意拳界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不再提起岳飞。但是我认为否定之论据,显然有失偏颇。形(心)意拳门历代尊岳飞为鼻祖,或者说岳飞所练的拳法及思想理论是形(心)意拳的雏形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一,形(1心)意拳的雏形&&岳氏双推手。   水有源,树有根。谈形意拳的原始雏形,自然也应从拳谈起。《少林拳术秘诀》一书载:&武穆,少年时。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不出岳氏之双推&。《岳氏连拳古谱》中也云:&岳飞研究易筋经获神力,而创拳术,初名双推掌,又名母子拳。&上述拳书记载,对岳飞之双推掌,或日双推手法,均予以了肯定与认可。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前辈口传,宋朝时,爱国名将岳飞,倡双推手法,又以雄鹰竞志,取法为拳,教练将士名日意拳,相传为形意之源。   从长江流域一带流传的岳家拳看,其渊源之拳理拳法与形意拳也极为相似。不仅有五行六合之理,也有&五禽六兽一条龙&(即十二形)之说。如清末民初,我国北方武术大师李瑞东(年)曾向岳家拳著名拳师岳青山学习岳氏真传&心意十二形&。《中华武术》杂志1987年第4期载:&此拳乃岳家祖传,历来秘如至宝,十二形分为熊踞、狮跳、马奔、虎剪、猫形、鸡蹬、燕巧、鹰拿、鹤步、猴形、鹑撞、龙变。俗语云:五禽六兽一条龙,手法极其精妙。&此十二种动物形象,虽与现今形意拳中之十二形名称叫法不同,但象形取意之理法则同出一源。   2001年《台湾武林》杂志第8期,刊登了&客家岳飞拳&的专访文章,开篇谈到:&在台湾新竹、苗粟一带的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稀罕而又古朴的拳术,叫岳飞拳。&这支以岳飞命名的拳系,是否与岳飞有关,虽也无法查证,但从岳飞拳传人罗锦福师傅演练&岳飞拳拳母&&双头管&的动作名称与招式上分析,其完全以手法变化为套路训练的主要内容。其动作名称有,&推手式,猿猴勾手,暗劲推手,后下托手,十字突手,串手平揣、转身切手、右推手、左推手、前推手、勾手、十字串手、揣盘手等&。岳飞拳这些手法的变化与形意拳讲究手法变化及其虎形的运用有着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之妙。   先父布学宽先生(年)一生从事武术教学六十多年,在他亲写的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本人学习形意拳体会。原籍岳穆王发起,采取动物本性技能,独有虎形群众说是双推手,李政老师傅传戴龙邦师说,虎形是双把,到太谷,戴龙邦二子文雄和李洛能又传太谷车毅斋和宋世荣大师,都按动物技能而练之,改为虎形。&这就明确地道出了从双推手到双把再到虎形的演进过程。依此分析,不难看出,形意拳中有着岳氏双推手的基因。可以说,形意拳的基本手法和岳氏双推手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太谷形意拳中的虎形(俗称虎扑子)是极具代表性的形意拳精粹。它明显地体现着老虎扑食之勇的一种兽性凶猛的技击意识和集中全力、劲意一点的整劲功夫。没有这个心意,拳不会如此凶残;有了这个意识,招式虽然简单也有很强的攻击力。这一代表形意拳技击风格的拳理拳法的典型动作招式,明显地带有原创拳法的特点。   笔者认为,岳氏双推手是形意拳的基因。形意拳是把岳氏双推手这一基因,作为种子,经过姬龙峰、戴龙邦、李洛能等历代大师,培育出来的新成果。   其二、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奠定了形意拳拳法理论基础。   形(心)意拳谱所讲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在形意拳中的作用,正好和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相吻合。据《宋史&岳飞传》载:&飞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心&字,体现出岳飞在运用兵法中的思想与作用,不能说和岳氏意拳中的心意没有关系。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不仅作为创拳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一直影响着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和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被尊为内功心法的指导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心与意的虚空与灵动在实践中的核心意义,甚至连提出&形意拳非岳飞之传也可疑也&的徐哲东先生也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均与岳飞有思想联系。如徐先生言:&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形意壁垒森严,如岳家之善用正也。&   民国年间,形意拳界把秘传的《岳武穆王九要论》在一些形意拳家的著作中陆续附录公布于世。如1919年李剑秋著《形意拳术》中附录&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1929年凌善清著《形意五行拳图说》辑录&武穆形意拳要论&。1934年,李存义述、董秀升编的《岳氏意拳五行拳精义》中也录有&岳武穆九要论&。此三种版本,叫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出入并不很大,且都明确尊为岳飞之作。形意拳门一般简称《九要论》。虽然有人对此《九要论》也提出非岳飞之作的质疑,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仍尊重传统,视为岳飞所传。此《九要论》,在形意拳传人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抄演练,对提高形意拳技,确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后来,有的人干脆就习惯地称之为《形意要诀》。据形意前辈传言,岳飞原有完整拳谱,但已散失不全,现流落于世的仅此《九要论》而已。此要论不仅有气论、动静、三节、四梢、内五脏之详说,而且有身法、拳法、变化在心、内外三合之论,岳飞上述拳理拳法和重视心意的思想作用,对后来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岳武穆王九要论》中一系列拳法理论,精辟见解,虽历经数十代,但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形意拳的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指导着研习形意拳的人们。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以为,即使《九要论》不是岳飞之作,也是形意拳先师实践总结出来、内部流传的拳谱,也是在岳飞思想的基础上,或者就是岳飞的传人,根据岳飞所传,编纂整理而成的。既然能贯以岳飞之名,恐怕与岳飞也不无关系。不论《九要论》是否是岳飞之作,岳飞是形意门的鼻祖,都是大多数《拳谱》与形意前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   其三,大多数《形意拳谱》著迷,都尊岳飞为始祖。   较早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这样记述:&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此说仔细分析一下,也是符合事实的。从历史记载看,岳飞是精通枪法的,《宋史&岳飞传》云:&岳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宋史&纪事本本未》云:&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金人退走。&岳飞既然精通枪法,化枪为拳的说法是可能的。   清代晚期之后,至民国年间,形意拳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一些形意拳家纷纷著书立说。民间不仅流传有《岳武穆王心意拳谱》、《武穆遗书》、《岳家拳谱》、《戴氏心意拳谱》等多种手抄本,而且,出版印刷了多种形意拳著述流传于世,如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和《拳意述真》、(李存义原述)董秀升编辑的《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精义》、刘殿琛的《形意拳抉微》、姜云樵著述的《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宝显廷著《形意拳谱》、高降衡著《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凌善清编辑靳云亭指导的《形意五行拳图说》、薛颠的《形意拳术讲义》、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靳云亭撰写的《形意拳五纲七言论》、许笑羽的《形意拳图解》、黄柏年著的《形意拳、械教范》等等,这些传世之作的普遍流传,不仅对普及传播形意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使&形意拳相传创始于岳飞&以及&岳武穆九要论&等历代相传的说法与拳论思想,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形意拳传人之中。   特别是颇具影响的名拳师的一些典型说法,更是在他们的后辈晚生及学生中代代传抄,津津乐道。如曾在北京清华学校的国术教师刘殿琛日:&宋岳武穆王精通枪法,及为元帅时,乃脱枪为拳,用以教将士,遂自成一道,为后日形意拳术之始。&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云樵先生也认为:&形意拳相传始于宋之岳武穆。&在李存义原述的《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附录的&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中也有:&惟此六合意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武术大师著述形意拳历史源流时,虽然也有&相传&存疑之词,但都基本认可&岳飞始创&之说。因此,尊岳飞为形意拳始祖,决非毫无根据地胡编乱写。起码是见过形意拳前辈收藏的《拳谱》抄本或听老师口传相授的。这些存世量极大的民间文献,它不仅是我们重要的研究材料,而且是我们形意拳传承的历史依据。   其四。形意拳门历代流传&岳飞为鼻祖&。   不论传承谱系流传,还是形意前辈口传,&形(心)意拳首创于岳飞,取名意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没有正史文献的依据,但乾隆年以后,历代拳谱与口传都尊此说,也充分说明这一说法或曰研究成果,历代拳家是认可的,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和创拳过程的。形意拳门也绝非盲目攀附,依托名人,借以增重。笔者认为,宁可信其有。   明末清初,永济人姬际可(龙峰)首创六合心意拳,相传也是&得岳武穆五拳谱&,&悉心研习其精义,以六合为法,以心之发动日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日六合心意拳&的。你能说姬祖师创拳与岳武穆王重视心意的作用无关吗?你能举出姬祖师不是尊岳飞拳谱的例证来吗?如果说,姬祖师不是受岳飞重视心意作用的思想启发与双推手拳理拳法的影响,那么姬祖师又是根据什么创拳。受谁的传承而自立六合心意拳一派的呢?   我们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派系,祁县心意拳派系,河北深州、山西太谷形意拳等各大派系流传的说法上看,基本上都是尊岳飞为鼻祖的。河南心意六合拳马学礼一系是姬祖师所授。所见资料如卢嵩高老师的门徒张兆元先生在《心意六合拳源流考》一文中述:&心意六合拳首创自岳飞,集成于明,末姬龙峰。&祁县戴氏心意拳门,所传古拳谱及先师口传,都强调&戴承岳氏遗术&&心意拳之鼻祖为岳夫子。古名岳家拳。或日心意拳首创于岳飞,取名意拳。&更是把岳飞推崇备至。河北深州人&神拳&李洛能(老农)在太谷县始创的形意拳,无论河北派,还是山西派,都始终以岳飞为始祖传谱。从河北深州市发现的民国廿一年(1932年)10月为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所刻的碑文看,不仅有&嗣得岳武穆王合义拳谱精练揣摩、深得义拳秘奥&和&于体操旧套中添设武穆义拳一科&等字句,而且,碑的右上角绘刻有&岳飞形象&。虽然碑文把&意&字写为&义&字,但这也不难看出,河北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主要传人也是尊岳飞为形意拳鼻祖的。这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的有价值的史料。我们形意拳之乡太谷县,形意拳门的老前辈,一直到解放初期仍简称形意拳为意拳。而且,传统的拜师仪式,一直都挂岳飞的像,都向岳飞的牌位叩头跪拜,上香祭祖,并以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故事训育后人。   形意门立祖岳飞。我认为,一是因为我们所练的形意拳皆宗法于岳武穆王拳谱和岳氏双推手。二是因为岳飞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仁爱忠义,品德高尚。三是因为岳飞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所以形意拳门老前辈历代传习把岳飞作为本门派的祖师来当做楷模去学习、去效仿,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对形意拳的传承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就想不通,怎么民国年间一个不是形意拳门的教授,仅仅提出一个&可疑&的观点。我们就去找理由否定呢?难道我们的形(心)意拳先辈一代一代地都在欺骗我们吗?考其沿革发展之历史,综上所述,&岳飞创始&之说,应是事出有因,并非无稽之谈。   其五,以正史没有记栽为由,否定&岳飞创始&之说的一些猜测和假设都是站不住脚的。   经查,最早提出否定&岳飞创始&之说的,是国术史研究家徐哲东先生。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出版了徐哲东先生著述的《国技论略》一书。书中辨伪第三、第一节中提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殆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接着,徐先生对李剑秋《形意拳术》一书中附录的&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提出了非武穆之作的质疑。故得出结论曰:&夫要论既非武穆之作,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也可疑也。&徐先生的此论一出,即为武界掀起了一股&疑古&之风。因为徐哲东先生非一般之人。他在武术界是有一定影响的大教授。然而,当时虽也有影响,但未形成&气候&。再未见有什么实证文章公布于世。可以说,只是提出一个疑点。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济尊村挖掘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姬氏族谱》抄本之后,一些形意拳研究者才又顺着这条&疑古&之路前行,并纷纷到永济尊村实地考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以&姬氏族谱&的出现来否定&岳飞创始&之说。其实,《姬氏族谱》也只能说明,永济尊村确有际可,并有&人号神枪&之称。并无创形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之记载。因此,否定岳飞之论,虽然猛一听也有一点道理,但还不能服人,所以暂不敢苟同。   一是关于岳飞的生平史料,无岳飞创拳的记载。我认为,史籍没有记载的人和事,并不等于历史上就没有。况且,撰稿人也不一定就什么都知道。如果史籍有明确记载,不早就有定论了吗?中华武术有129个拳种,有哪一个拳种的渊源,在正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呢?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史籍上不是也没有记载吗?不也是和岳飞创始之说一样,都是拳谱流传下来的吗?   二是岳飞年仅39岁,大多时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不可能有时间创拳。笔者认为,创拳的年龄应该不是什么理由,李小龙32岁去世,不也创立了截拳道吗?况且,说岳飞始创形意拳,也仅仅是一个雏形,或者说是个&基因&。我们推理分析一下,在实践中,岳飞训练士兵研究制敌技击之法而产生灵感,给士兵以启迪。这些后辈晚生,根据岳飞思想,拳法实践,加以总结。即便不是岳飞亲自所撰写,是别人加以总结整理传播也不是不可以的,孔子的《论语》,不就是其弟子的弟子总结撰写的吗?   三是&金元数代,鲜有其技&,更有的说,&未见岳飞有传人&等等,以此来说明形意拳门假托岳飞以示增重。开始我也认为&四百多年未见有传人&很有说服力。但静下心来,仔细思索考究,&近乎失传&或&鲜有其技&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客观条件的。金元时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曾禁止民间习武,尤其严禁汉族习武,并制定有禁律,而且有&民习角抵,枪棒罪&之规定及制罪办法。因此,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岳飞所传拳术,不能公开传播或不能有比较大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岳飞平反后,有一段&解冻&时期,但到清雍正时期,又颁布了严格的禁武令。这些禁武令,都使练武由公开转入秘密。尽管如此,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武术,不仅没有禁绝,反而在民间仍暗地里私下传播着。   中国如此之大,我们作为一个民间习武人,怎么就敢断定岳飞所练的拳没有流传呢?在民间以&岳&字贯名的拳还少吗?什么岳飞拳、岳家拳、岳氏连拳、岳氏八翻手、岳氏散手,以及器械岳家枪、岳家锤等等,如此大面积流传的拳术套路,尊崇岳飞为始祖,能说与岳飞无关吗?上述岳氏拳派,不仅有《拳谱》记载,而且,在民间不少地区也有习练人群。据有关武术杂志报道,&1983年8月,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在岳飞后裔中,挖掘整理出系统的鲜为人知的岳家拳。经考查,岳家拳流布地区以黄梅、广济为中心。遍及鄂东各县,仅黄梅县二十三个乡。乡乡都有习岳家拳者。&而且,&民族英雄岳飞第二十七代孙岳进。是湖北黄冈地区武协委员,为继承发展岳家拳,他在1986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荣获金牌后,曾为村民表演,并在黄梅镇一小辅导学生们习练岳家拳械。&《武穆遗书》载:&岳家拳术有十个原型套路和一些发展套路。器械有岳家枪、钩镰枪、岳家锤、岳家锏以及刀剑棍钯鞭飞叉等套路。&巧合的是,台湾罗锦福老师演练的岳飞拳器械。如勾镰枪、飞钗、双锏、藤牌单刀以及《精武》杂志登载的岳家拳十套拳术之&三门桩&、&三双门&等套路,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岳飞所传拳械在民间是有流传的。据一些研究者考证,形意拳与上述岳氏拳派在演练的风格特点、拳理拳法、技击用法上都有一定相似关系。如手法变化多,腿法运用少;重技击实战,而非花拳绣腿;强调桩功为基,&鸡步&为主;在技击上以蓄发并重,贴身近打为特色。虽然动作架势有异,但理法相同。特别是形意拳中的&三体式&,与岳家拳的&丁不丁、八不八&的步法,虽历经数代仍无意中巧合,也为形意拳尊岳飞拳法,提供了&基因&信息。就连距岳飞四百多年后的姬龙峰,也以得岳武穆王拳谱。或遇异人授以岳武穆王拳谱,创心意六合拳,而被民间拳书或手抄本记载,老前辈口授流传下来。   四是关于&脱枪为拳&之说,岳飞,姬龙峰皆精通枪法,同是拳谱记载,怎么岳飞脱枪为拳是假的,姬龙峰就是真的呢?岳飞精枪术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有实际战例。而姬龙峰却只是在拳谱和族谱中有记录,而且&飞马点椽子&之类的传说,也只能是虚构。就连形意拳拳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自诚的《拳论质疑&序》,竟然把姬龙峰先师写成&龙、风二师&,可见王自诚对姬龙峰并不了解,对于他的创拳情况,想必也是道听途说的成分为多。所以,用序文中未提出岳飞而否定脱枪为拳的说法,也很难成立。当然,姬龙峰在岳武穆王拳谱的基础上创立心意六合拳还是应该肯定的。   从以上所述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形意拳史既无正史文献记载,也无考古发掘佐证。只有我们的一些手抄本和民国年间出版的拳书以及前辈们的口传。而这些文字口传,均来源于祖祖辈辈的传说。这些大面积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其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就成为我们研究形意拳史的资料。岳飞作为我们形意拳的鼻祖,虽然也属民间历史传说,但在没有可靠的否定证据发掘出来之前,这些传说也应是形意拳历史的载体。否定这一传说历史的真实性,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些民间传说,自然也包含着形意拳史的影子。它决非空穴来风。我觉得岳飞是形意拳的鼻祖,更接近实际,符合历史,更真实一些。因为,形意拳不仅有岳氏意拳之基因&&岳氏双推手,而且,有岳飞重视&心意&的思想基础和拳法理论,而形意拳前辈们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珍贵记忆。岳飞作为形意拳传人历代崇敬的始祖偶像,学习楷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可以站住脚的。所以,我们至今仍尊重传统,视岳氏双推手为雏形,仍尊岳飞为鼻祖。当然,岳飞所练的意拳,决不是嗣后历代发展创新,进而又形成的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大三拳种体系。我再强调一下,它只能是基因,是原生态,是三大拳种的源头。也可视为形意拳的源头阶段。以上看法,虽为一家个人之言,但一些祁县心意拳传人和太谷形意拳传人在一起交流看法时仍都尊此观点。我们期盼研究者、爱好者挖掘出新的更有价值的史料。以使结论更加明晰。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7)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支付宝: MSN: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竟有许多相似或雷同之处
查看: 1240|
评论: 0|来自:
摘要: 武术网资料 武当字门拳、岳家拳本是两种互不相同的拳法,近来翻阅几部相关著述时,发现两者之间无论在拳法、拳诀上还是在拳术特征方面,竟有许多相似或雷同之处。几经对照比较,有些许的浅见,今述诸笔端。不当或谬误,望有 ...
&&&&& 资料&&&&& 武当字门拳、岳家拳本是两种互不相同的拳法,近来翻阅几部相关著述时,发现两者之间无论在拳法、拳诀上还是在拳术特征方面,竟有许多相似或雷同之处。几经对照比较,有些许的浅见,今述诸笔端。不当或谬误,望有识之士及方家里手予以斧正,以便更好地推进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研究。   一、源流与特色   武当字门拳,常简称“字门拳”,又名“字门八法”或“五百钱”,是流传于江西省的一种拳法,自称出自武当张松溪、叶继美一系,后经僧耳大师传于余克让先生得以发扬传播,它以独特的点穴法享誉武林,成为武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所谓“字门八法”即“残、摧、援、夺、牵、捺、逼、吸”八字法诀,它以字练拳,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化出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十字法,其拳以手法见长,练拳不带发声,后经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总结为《袖珍十八法》作为理论指导。此外,还有绝技功夫点穴法——五百钱。对于它的源流,贾宝和先生、高飞先生在其所著的《武当字门绝技·秘传点穴神功·字门概述》中说得很清楚:“字门拳源于武当拳,为武当内家拳继承者,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传入江西,相传宋元时期,三丰祖师在武当修炼,将少林云手法精华糅进了武当太极阳阳法,浮、沉、消、纳之技,而创武当内家拳字门八法。”   在余克让的遗著《袖珍十八法》中记载:“三丰之后有王姓讳宗者,盖关中人也,得此技而传之温州陈州同焉,皆前明嘉靖间人,顺治时,有王来咸字征南者,从此道最著,有僧耳、僧尾皆僧,绣谷余先生字克让者,受业于僧耳,陈翁先生受业于僧尾焉。”   由上述可知其拳源脉实系武当正宗功夫,属内家拳系,后该拳渐由浙江传入江西,并于此植根开花,在富安、圣城等地盛行,培养出吴鹤鸣、“赣州三龙”、“高安十二头手”等众多人物,对该拳作出了贡献。   岳家拳,据传“是我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立,经由岳震、岳霆及手下部将士兵传于湖北的黄梅、广济、靳春,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也传于江西高安一带”。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武术挖整小组的杨永、郭全孝、李儒科编的《岳家拳》一书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岳家拳理拳法及风格特点》一文中称岳家拳属于内家拳范畴,故在拳理上要求:以心意作用于肢体,使意识集中,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发力,富技击,讲实用,体用兼备,内外合一,讲究六合。书中还作了与形意拳术的比较,确实让人看到两拳有相似之处。   对于岳家拳的传播情况,书中引用《岳氏宗谱》上所载的内容说:“岳家拳子孙繁衍,有祖居杨树镇的,有迁居浔阳(江西)等处者,虽户口散居,要皆发迹于大河滨也。”据当地赵老拳师说,他家住此二十多年,一直练岳家拳,从未向外边学过拳,后文又说:“岳家拳仍保持着古朴的刚劲的风格,但至明末清初,又得在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岳氏散手’、‘岳氏连拳’、‘虎拳’等。亦有根据岳氏拳谱、拳理、拳论演化而成,得岳家拳,不过这些都是岳家拳的分支,考其源流都是跟岳家拳一脉相承的拳种。”   是否如其所述那样各拳均源自岳家拳,尚待考证。但从书中的拳论、拳理及器械、套路等可见岳家拳已是一种理法兼备的比较完整、齐全的拳术。   二、武当字门拳与岳家拳的联系及区别   初看起来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拳种,细较其中拳理、拳诀我们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试将之比较分析如下:   第一,两者都很重视且秉承着相同的一种拳诀,即“八字诀”。它们在字诀、解法内容上均相同。就字门拳而言,“八字诀”是其立拳开派的根本,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在岳家拳,“八法诀”则只是该拳诸多拳谱、拳诀中的一部分,但从岳家拳著作中,我们分明领略到它也是相当受重视的,如在介绍其拳谱、拳诀时说:“岳家拳技包括桩功、气功、劲法、散手、套路、五峰、六肘、五法及残、摧、援、夺、牵、捺、逼、吸八法等内容。并有拳谱诀法作为指导,是一门比较完整的武术门派。”从中可见对于“八法诀”并未如前述各诀名目那样只以概括的形式加以表述,而是详列了“八法诀”名目,可见其重视之一斑。后文中又有“岳氏八法”、“八法取用歌”、“八法注释”和“十二节”均系注释八法诀的,更有一篇“岳武穆武艺要说”称岳武穆创演了八法势。究竟岳武穆创演的“八法势”是否即为“八法诀”,尚有待考证。因“岳氏连拳”也是八势拳法,却并非“八法诀”内容。   因篇幅所限,上述各注、说等文从略,有意者可自行查阅。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仅“八法诀”两家内容相同,而且作为武当字门拳的创立者余克让先生演述注解“八法诀”的《袖珍十八法》中的部分内容,竟然也在岳家拳诀中出现了,且一字不差。现录如下,以供对照:   在《岳家拳》中载有:“岳家拳的劲路也称劲力,着重吞、吐、浮、沉和擎、策、削、抖等,吞吐、浮沉四法按十八法注解云:‘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鼓撞随风入,轻重左右分。’‘浮如云出三岫,沉如石投江,左右常关顾,坐退把阴藏。’”这和《袖珍十八法》中“浮沉”、“吞吐”所述的文字内容完全一样,真不知此解是余克让先生得自岳氏处,还是岳家拳得之于字门拳系。   第二,《岳家拳》内收录的“大血十二时口诀”和贾先生著作中的“十二时辰点打穴位”也很相近,除了个别时辰和名目有所差别外,基本上是相差无几的,现录于下,以供参考:   岳家拳的“大血十二时口诀”:   子时:子时气血正朝心,人睡犹如去归阴,肺乃相传之宫府,去得诸脏之气精。   丑时:井泉但在耳最中,丑时受伤七孔通,鼻孔流血牙关闭,任何妙药也送终。   寅时:神口穴上通七关,镖手打得咽喉翻,手重妙药也难救,手轻宜用回生丹。   卯时:血海轮流在卯时,只怕此刻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剑,烧红金针即可医。   辰时:天庭穴在正缝中,只怕头破伤了风,若是伤风心空冷,纵有好药难成功。   巳时:凤尾穴在半当中,受伤不宜饮食攻(戒冷饮冷食),血似长丝如射剑,心惊肉跳要送终。   午时:通脉通关在午时,不宜掌上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未时:未时血海在胰臁,内在蝉宫两相连,此时若是伤了它,纵有妙药也枉然。   申时:申时血海在尾闾,二十四节皆相通,受伤两腿俱难坐,气通下血便在中。   酉时:酉时血海在百重,涌上血剑不知痛,回气急把药来救,只要金针烧得红。   戌时:铜壶滴漏在戌时,犹如麻症小肠经,受伤不宜先服药,烧熟旱谷暖小阴。   亥时:涌泉血上麻云床,受伤之人面带黄,踏行一步便难走,十二经中用妙方。   武当字门拳的“十二时辰点打穴位”:   子时:燕窝穴,受伤即亡,紫铜穴,对时三天,轻廿一天,大指凤点手打,名为寒婆晒日。   丑时:天丁穴血飞缝中,只怕头破伤了风,若凡伤风身寒冷,纵是妙药难收功。   寅时:架梁穴在眉当中,受伤不宜寅时宫,血丝长彪如射箭,心惊肉跳要送终。   卯时:血海轮流在卯时,受伤不宜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烧烘金银即可医。   辰时:井穴穴血耳从中,一处受伤七孔通,鼻流鲜血牙关闭,任用妙药亦无用。   巳时:巳时井栏气筋关,标手打得咽喉翻,手重妙药也难救,手轻即用回生丹。   午时:通脉轮流在午时,不宜掌心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未时:未时血海在肚角,内身腰宫两相连,此时若凡受了伤,任用妙药救枉然。   申时:申时受伤在尾通,重伤即亡轻痛三天,受伤两腿屈难坐,通气下节大便中。   酉时:酉时血海在百重,涌上血箭不知痛,中时莫把药急救,只要金银烧得红。 戌时:铜壶滴漏在戌时,犹如淋症小肠紧,受伤不宜先吃药,炒熟旱谷敷小阴。   亥时:涌泉穴如麻云床,受伤之人面带黄,行路一步诸难走,十二经中有妙方。   第三,在身型上岳家拳要求松腰,沉臀,含胸拔背,身正腰活,能四面转换,八面支撑。劲法上讲究明劲、暗劲、■劲、化劲,很注重意识、劲路和松活的训练,要求“六合”。步法上主要以“食鸡步”为主,两腿弯曲,两足夹微扣,十趾抓地,不丁不八,前推后扣,左摆右摇,稳如泰山,如树生根;另有弓、马、虚、仆、插等步,很讲究桩功,这些要求和特点与形意拳看上去有相似之处,与前述为内家拳范畴相吻合。   武当字门拳称“文人逊士”皆可练习,有“蟹弓背”即含胸拔背,“凤遮阴”、“美人睡”即弓腰收臀,是为了便于气沉丹田,保持尾闾自然中正,有着内家拳的要领。步法上不丁不八,两腿一虚一实,交替相间,其“不丁不八”步法与岳家拳的“食鸡步”有相似的特点。 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虽然两拳都强调了“八法”的重要性,但岳氏认为“八法”为岳武穆所创制,而字门拳则声称是源于武当内家拳,由张三丰创立,是该拳得以立拳之本。   第二,“十八法”一说从文字上看两拳并存,但字门拳出处是余克让先生的《袖珍十八法》论著,在《岳家拳》著作中虽然并未提及它的出处,可所引用文字却与字门“十八法”相同。   第三,字门拳以手法见长,不带发声,呼吸上历代宗师都主张“口呼鼻吸,纯化自然”。口腹不可闭气,主要用自然呼吸,动作柔软连贯,练习配合呼吸,可收到养生与技击一致的效果。讲究快慢相间、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先慢练后快练的方法,类似于太极拳的练法。   而挖整小组亲眼见到的岳家拳却是“松沉步稳,势动力猛,动作紧凑,套路短小,带气发声”。常发“猜”、“嗨”音,与过去所见之“岳氏连拳”大不相同,但有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有类似于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地方。   通过上述可知:两种拳法在理法、拳诀上有所雷同,但练法有异,这就说明它们在流传过程中确曾有过交流。   对此,贾宝和先生在著作中特别阐明其因由:“明,余克让先生本是浙江四明绣山人,后因避祸而游走四方,在余师游历至江西高安时,遇着“硬门拳”拳师吴鹤鸣,以技服之并收为徒,至此,字门拳于江西得传。”又说:“初练字门拳的人对精神的要求还须格外讲究些,且不可一开始就把字门拳作“硬门拳”(江西如高安、丰城、清江等地就又有把字门拳作“硬门拳”又名“岳家拳”来练的现象)来打,否则,一旦习惯成了自然要想纠正就难了。”两拳关系之密切由此可一目了然,但究竟是吴鹤鸣先生将岳氏的“八法诀”及其他诀法如“大血十二时口诀”带入字门拳中,还是字门拳中的“八法”传入了岳家拳呢?因为岳氏传人中否认向外学过拳,故此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   三、字门拳、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字门拳和岳家拳的雷同与相似处,我们前面已经提及,但在另一部内家拳著作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雷同和相近的法诀、文谱,它就是李天骥先生编著的《武当绝技秘本汇编》,其中“内家拳法”一篇记载的“十八字诀”竟完全与字门拳的“八字法诀”和后补“十字法诀”内容相同,只是在论述上较后者更详尽,看来两者之间仍是有着些许联系的。但是,“内家拳法”中论述的“十八字诀”不仅内容翔实,且至黄百家时已有“五字诀”演化流传了,因此,它不可能传抄于余氏所传的“十八字诀”。   从贾宝和先生在《武当字门拳绝技·秘传点穴神功》中述及的传承来看,字门拳和王征南传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均属一脉,其内容详见《宁波府志》及黄宗羲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具体文略),若如其所述那么余克让先生与王征南先生即应为同门师兄弟,所传自然是正宗武当内家拳法无疑,而且作为内家拳法一种相当突出的技击方法即点穴术,在《宁波府志》和《王征南墓志铭》中均有记述: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宁波府志》,曹秉仁撰)   “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哑穴、晕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黄梨洲撰)   以上内容明确指出武当内家拳的一大特色即点穴法是较为独到的,这与名震江湖的字门绝技“五百钱”点穴法很相吻合,可证得此门确系内家武当一派。但奇怪的是,“内家拳法”中的“十八字诀”不但内容上与字门“八法诀”完全相同,内容解释也似乎更加详尽,并述及十八字诀系由原传字诀变繁为简演化而来,其文中称:“后有将35字更为18字诀者,变繁为简。18字曰:残、摧、援、夺、牵、捺、逼、吸、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又有《法诀》(从略)及《字诀诠解》、《字诀分解》详列于后,与之成为一体,对于发展变化过程,黄百家先生曾撰述王征南先生语说:“……拳亦由博而归约,由72跌(即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名色)25拿(即斫、删、科、磕、靠等)以正18(即6路中18法);由18而12(倒、换、搓、挪、滚、脱、牵、绾、跪、坐、挝、拿);由12而总归之存心5字——敬、紧、径、劲、切。故精于拳者,所记上有数字。”   这在字门拳中是没有提到的,既然王氏与余氏同门,不可能王氏有此论述,而余氏则无,且“十八法”另十法为后加入的,这是值得疑问之处。   对此,我以为可能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余先生已知“十八字法诀”,当初只述及“八字法诀”保留后“十字诀”未传,由于“八字法诀”传出后,又补述了“十字法诀”传门内以示区别,并演著《袖珍十八法》。   其二,余先生当初只习得“八字法诀”,后又补习了“十字法诀”使之完整。   以上两种推测中,从内家拳法所传甚秘、择徒甚严,极为保守,“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的情形来看,第一种可能性较大。   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了岳家拳与字门拳的诸多相似处,可是《岳家拳》中竟还有一篇“诀法”全文又与《内家拳法》中的“拳术打法·打法歌诀”内容也几乎完全相同,只是个别段落出现了颠倒,末段少了些许文字,似乎不完全,现录于下供参考比照。   收录在《岳家拳》中的“诀法”:   “双手软起步同移,左顾胸膛右对脐,手未粘身体用力,残摧疾吐莫迟疑,内外两门上中下,跟随彼身莫放离,外来上面伤身项,右手横排左对脐,腰肋之外彼来攻,落身进步对胸冲,彼来擒拿单双手,取其手腕自然松,披担截硕手略归,相争手是一同追,我手忽然被砍落,本手复发急相摧,捞足擒腿彼势凶,落身进步对胸冲,下地落膝捞擒者,双手抛托去无惊,内伤面目又急回,反手吐出任掌推,左手往下捺也可,本手复发急相摧,彼我同门共取胸,双手横推可抢功,若还发手不太远,反手补发疾如风,披拦截砍双单擒,照外用法好施行,捞足擒腿皆同样,须要解手取内门,一十八手同练就,临时取用随意行。”   《内家拳法》“拳术打法”歌诀云:   “双手软举步轻移,左手顾胸右抵脐,手来粘彼体用力,才粘即吐莫待迟,内外两门中上下,跟彼随彼莫放离,外来上面伤耳项,右手横挑左功脐,腰协之外彼来攻,反手藏身左取中,擒捺任彼双单手,取其手腕自然松,彼拦截砍我手归,两手上下一同追,我手或被彼砍落,本手复发急相摧,内伤面目右急回,反手吐出任掌推,左手往下捺亦可,本手补出急如风,捞脚抱腿彼势凶,落身进步对凶冲,下地落膝捞抢者,双手推缀去无踪,倘被彼擒急落身,捺劲抠裆跌更精,披拦截砍双单擒,照此打法任施行,捞脚抱腿皆同样,须要改手取内门,左膝一跪身自解,不须换步更转移,右足随手逻周围,四肢筋劲宜沉紧,濡滞带浮永无成。”(注:似乎并不完整)   另外,在“内家拳法打法歌诀”后面的“发手秘诀”中有“逼彼吸猛势,吞吐吸最奇,脚不丁不八,两股收其夹”。其解:“逼彼吸猛势者惊起猛势,吾急向前,滞死其力,阻其活便。吞吐吸最奇者,投拦摧砍欲断我手,将靠即吸,吸而复吐,脚不丁不八者,丁字步小,八字步大,不丁不八,最为灵活,两股收其夹者,不丁不八,是分前后,两股紧夹,随意转身。”不论在内家拳法、字门拳法还是岳家拳法中,其步法均为“不丁不八”之势,手法上又都存在一种叫做“标手”的方法,内家拳法中叫“标手”,字门拳也叫“标手”,岳家拳中叫“镖手”,虽说确实是音同字不同,或有意义的差别,但我们仍要产生疑问:会这样巧吗?   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明在拳术的发展过程中,三家拳法有过交流,这种交流对于黄百家系内家拳法与字门拳来说,师出同门源为一系,法诀在传承过程中或有参差之处是可能的,而岳家拳和字门拳的关系则在于余克让先生传给吴鹤鸣之时,经由吴氏传入或传出。因此,才有了三家拳法在拳理、诀法和身步手法上的诸多雷同又风格各异的可能。   总之,对于三家拳法的发展交流我个人的观点是:   1?郾余克让先生习武当点穴法秘技(即“五百钱”)并“八字法诀”,将之传出后又补足“十八法”,著《袖珍十八法》以解之且予以区别,之后再由门人弟子传入岳家拳中,虽然当地拳师称“并未向外人学过拳”,但此说不足以为信。   2.由岳氏原传岳武穆创“八法”,并发展成“十八法”,再由吴鹤鸣习得又与“五百钱”功夫及字门拳法合并成为一体,然而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黄百家先生的《内家拳法》内容就无从解释了。   3?郾内家拳在传承过程中除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一系、僧耳—余克让一系外,尚有张松溪一系;吴山昆传李天目、徐岱岳,李天目又传余时仲、吴七朗、陈茂宏系;周云泉传卢绍歧系;陈贞食传董扶兴、夏枝溪一系;孙继槎(孙十三老)传柴元明、姚石门及僧耳、僧尾一系。他们虽声称“均未传人”且“大都无迹可考”,但却都有可能向外传播,更有可能将之传于和武当同在一省之内的岳家拳门里,一如陈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均与蒋发有联系,形意门中的“九要论”流入太极门后发展成“十大要论”一样,岳家拳、字门拳和黄百家传内家拳法同样会在数百年间的传播、发展中,在保持各自原貌的同时有所交流和创新。   以上是我在参阅对比中的一孔之见、一己之思,错误和不当之处望方家里手海涵并予以批评指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意拳高手技击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