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灾害有哪些问题有哪些

考点: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位置和特点
分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科技、教育、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上海港是世界著名大港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答:解:(1)①京广线自北京到广州,是我国经过省会城市最多的南北铁路干线;②长三角工业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长三角是长江入海口,交通运输便利;经济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城市密集,技术力量,工业基础雄厚;③长江三角洲发展的不利条件是长江三角洲能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2)武汉市因为当地多铁矿,且运输方便,应发展钢铁工业;(3)A地区B地区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都是季风气候,不同点是A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是小麦;B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答案为:(1)①②港口多,海运便利;③长江三角洲;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2)应发展钢铁工业.因为当地多铁矿,且运输方便;(3)
项目区域名称
比较异同得的自然地理要素
对粮食作物影响
都位于第三阶梯
都是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点评:考查长江三角洲概况,综合性强,有些难度.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地理
地球最南端--南极,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  )
A、一月B、二月C、七月D、八月
科目:初中地理
造成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两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是(  )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地形条件D、生产技术条件
科目:初中地理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与BCD地区的分界线由昆仑山脉-山脉-山脉构成;B地区与C地区之间的分界线①(河流)和②(山脉).(2)图中D为地区,该区域的农业以(“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3)图中③是我国第二长河,在④(省份简称)注入海.(4)图中⑤和④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相同的气候条件是.(5)图中所示的铁路线⑥是线,是我国南北经济大动脉.
科目:初中地理
南极地区是科学家的天然实验室.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或逆)时针转.(2)图中阴影处的大洲是,与其相距最近的大洲是.(3)中山站位于南极点的方向.在长城站和中山站之中,每年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站.(4)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赴南极地区考察.当我国处于(春、夏、秋、冬)季时,是考察该地区最理想的时期.(5)中山站所临的是洋.(6)我国在极地已经建有多个科考站,除图上所标出的两个之外,请你随意另写出一个的:.
科目:初中地理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字母和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B高原:EG盆地:①②平原:④(2)我国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D山脉,我国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B山脉.
科目:初中地理
读俄罗斯地图回答.(1)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事物名称:河流:①,②,③;大洋:④,⑤;湖泊:⑥;矿产地:⑦,⑧,⑨.(2)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是(填字母代码),它位于(地形区).(3)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丰富,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国家).(4)俄罗斯的气候类型以气候为主,农业生产不稳定,主要农业区分布在东欧平原的和.
科目:初中地理
读湖南省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数码①是湖泊,②为,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2)《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我国各地美食生态.下列美食资源属于湖南省的是.(双选)A.香格里拉松茸&&&&&&&&B.长沙火宫殿臭豆腐C.宁波水墨年糕&&&&&&&&D.湘西腊肉(3)今年暑假,小明计划从湘潭出发,按图中的路线(依次经长沙、常德、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来游览湖南省的山水风光,请把下列四个景点按游览顺序排列.(填代号)①桃花源&&&&&&②武陵源&&&&&&③橘子洲&&&&&④凤凰古城(4)湖南是旱涝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受的影响.(5)岳麓山高科技园(麓谷)位于长沙市西城区,南接岳麓山大学城,有多条高速公路经过,距黄花国际机场28千米,区位优势明显.据材料分析麓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任答一点)
科目:初中地理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二○一○年终特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编者按
  即将结束的2010年,是世博之年,更是城市之年。很少有哪个时刻,像2010年这样让我们对城市发展话题如此关注,让我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世界城市最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让我们如此期待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
  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市化率达到46.6%,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城市化已呈加速发展趋势,据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2%。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但与其相随的还有交通拥堵、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众多令人头疼的“城市病”。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化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化如何发展,才能避免愈来愈严重的“城市病”?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什么样的发展速度适合中国的城市化?这不仅是2010年留给我们的话题,更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年终岁末之际,城市版邀请专家就上述城市化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正视发展难题,寻求解决之道,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活更加美好。
&&&&快速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从1990年的26%快速增长到%,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首先,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甚至是巴西的两倍。
  还有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我国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1999年开始,中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已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成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祸首。虽然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但目前我国水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负荷。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空气污染问题逐渐从煤烟型转化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型的混合型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水平较低,大量垃圾未经合理、安全的处置就堆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污染。
  现代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自然绿地减少、“城市热岛”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怎样防治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要对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而部分城市管理能力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城市病”也开始在我国显现苗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房价飙升等,越来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机动车平均时速从过去每小时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12公里左右。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的挑战。从社会环境经济系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城市病”的本质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匹配度失衡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对威胁城市发展过程的“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首先,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其次,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力度,这也是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比较有成效的做法;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第四,要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不要激进的和“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切身为转为市民的农民利益着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城市化的幌子,从而掠夺农民土地,用土地绑架城市化将造成更大的城市危机。
  第五,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鉴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城镇化也需要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每增加1%将消耗多少资源?
&&&&1990年~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
  我国自从1996年城市化率达到30.48%以来,1996年~2009年这10多年间城市化率年均每年提高1.24%,到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依据我国历年城市化率及石油、水泥、粗钢消耗量现状数据,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1990年~2009年这2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消耗了大量能源、钢材、水泥、玻璃、化学材料。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多少污染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
  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可以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截至2008年,COD、氨氮、SO2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321万吨、127万吨、2321万吨,均居世界前列。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市垃圾清运量分别为355亿吨和1.57亿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预测,未来5年~10年,城市大气污染暴露人口(PEP)将达4亿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城镇地区。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在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下,生活污水排放将会严重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城市垃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也将严重影响地下水、土壤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由于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建设和运行,我国城镇污泥产生量增长速度较快,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城镇污泥产生量将分别达到5339.22万吨、7462.43万吨,“十二五”、“十三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5%、6.93%,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较大环境问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电子废弃物产生量也逐年增长。预测表明,2015年、2020年我国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将分别达到394.23万吨、1833.01万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电子废弃物增长将翻两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12.56%,是固体废弃物中增长最快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污染的治理也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初步研究,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大约占到当年GDP的7%~8%。由于计算范围不全面,实际的损失可能要比这个数字更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环保投资绝对量逐年增加,但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环境治理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
&&&&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来看,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立足国情,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在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该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以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创新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跟风炒作,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
  一是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对环境、资源问题应更为重视,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未来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出路。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走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然而各城市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绝非赶时髦、喊口号、贴标签,切勿盲目跟风炒作。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避免低碳城市建设标签化、指标化。要充分认识到,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依然是城市的重点方向,城市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科学部署、系统安排、统筹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以高成本为代价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通过差别化路径实现城市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选择文化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各个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有600多座城市,但是纵观许多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似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应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培育自己的文化内涵,力避千城一面。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许多城市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另外,从创新的角度看,节能、节材、低碳、生态也应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文化。上海世博会已经充分展示了世界建筑的这一发展趋势。
  三是选择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然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往往过于注重物质,过于强调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内在需求,那么城市该如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又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宜居?
  环境宜居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目前中国城市来说,环境宜居性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睡个安稳的觉,吃上放心的庄稼,在一个良好绿色的环境中生活”。这几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务必时刻要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城市人居GDP超过1万美元,而河流黑臭、空气污浊的城市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四是选择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往人类建设城市主要教训之一是使城市远离了自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使城市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样就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从而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未来的城市发展真正使人的环保需求内化为人的精神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和最具前景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保持自然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为目标,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追求的城市建设主题。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态资源,促进城市中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还能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绿色生产力,实现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绝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市化都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水、土壤严重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国情迫使我们必须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也不允许走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化的老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因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绝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容易翻车,切勿搞城市化的“大跃进”。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需要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一系列难题,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首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够满足快速城市化所引起的各种物质需求和配套措施。并不是让人都住在城市,聚集在一起就是城市化了,也并非仅是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上楼变市民”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化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
  城市化需要深入地考虑农民进城之后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在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快速城市化只会加剧这些社会矛盾。
  其次,我国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在目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失调的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无疑将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代价。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程度严重,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欧美80%到90%的城镇化率、10亿左右的城镇人口规模,甚至我们永远都达不到那样高的城镇化率,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统筹考虑中国经济结构、劳动力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应当采取稳健的、更加安全的城市化战略。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容易翻车,切勿搞城市化的“大跃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蒋洪强
转载声明:
作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蒋洪强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①盆地中的城市――贵阳、六盘水和安顺。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盘水)、放射状(安顺)和多边形(贵阳)展布,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盆地内部还散布有残丘、孤峰等。这类城市的环境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的水土资源比洼地的多,但差异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较浅,易开采也易受污染。②谷地中的城市――宽谷中的都匀和铜仁,构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义。城市沿河两岸展布,占据高漫滩、阶地以及部分缓坡地,两侧陡峭,或有和缓的峡谷、宽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并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环境容量较大,但土地资源缺乏。③台阶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远的台阶上的城市如凯里、兴义,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规则展布,水资源较缺,自净力差。高原面台阶洼地上的城市,如毕业,地表基本无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资源贫缺,为9市中自然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市。从总体上看,贵州城市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见表1)。  1.1 地形封闭  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2 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1.3 地势高低悬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4 自然灾害频繁  贵州年降水达1000mm以上,但“喀斯特”发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对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带积水形成内涝,如1996年贵阳市建成区多处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涝灾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制约。据统计,近500年来,9市的旱涝频率高达35%-60%。由于岩溶作用,岩体易发生滑动,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见图1)  城市生态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多变量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任何城市的生态系统都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生态系统,如人类的干扰超出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负荷能力,则会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的城市,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负荷能力低,对人为作用的容忍度极低,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被破坏后又难以恢复的特点。近30年来,9市人口增长快,而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环境保护仍处于点、源治理阶段。1996年开始重视城市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账过多,9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2.1 空气环境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现象突出  9市的能源结构均以含硫量较高的煤为主,城市空气呈现出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极为突出。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mg/m[3]),其中都匀高达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5mg/m[3])的有3个市;③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有6个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区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别为0.017mg/m[3]、0.012mg/m[3]和&&0.116mg/m[3],是贵州12个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尘量年、月均值范围为4.1-13.1t/km[2]月,其中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标准。    表1 九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Tab.1&&Present&&state&&ecoligical&&environment&&in&&9&&cities  附图  资料来源:①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库》。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贵州年鉴,.  地形封闭,废气扩散困难,废气与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为57.08%,其中有4市高达80%以上,且强度大。地形的封闭性和城市内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气流复杂,下垫面又是人工建筑,导致小气候环境变异,其中以“热岛”最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高1-3℃,它使人感到闷热,还诱发流感等疾病。  2.2 水体污染严重  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几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据,部份河流阶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这就使城区水文循环发生不可逆的变异,如加大了城区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为严重的是,多数废水和废物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农田施放化肥,农药和污灌都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浅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废物,造成地下水严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进入城市,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地下,这样反复循环,污水得不到很好处理和自净。目前,各市的中心区和工业区附近的水体污染最严重。据1998年26条河段的监测结果,除铜仁和凯里两市河段的水质分别达到Ⅱ级和Ⅲ级外,其余均在Ⅳ级和Ⅴ级。对城市中6个湖(库)监测的结果,有72%的水质达不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除贵阳的阿哈水库外,其余湖(库)均呈现富营氧化趋势和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  2.3 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也是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能使水体呈良性循环,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集中,过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断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盘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地段,发生塌陷800多处,造成房屋开裂,倒塌80多座等,经济损失大。  2.4 噪声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1998年噪声监测:①交通噪声范围值为69.3-82.2dB(A),除遵义外,均超过国家标准[70dB(A)];所监测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声超过70dB(A),与1996年相比呈上升趋势。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2.5-66.6dB(A),有5个市超过国家2级标准[60dB(A)]。③对5市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中,1类区(居住、文教)均超过国家标准[55dB(A)];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有4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0dB(A)];3类区(工业区)有2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5dB(A)];4类区(交通干线两则)有3个市超过国家标准[70dB(A)]。与1997年相比,1类、2类和4类区噪声呈上升趋势,3类区变化不大。  2.5 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950年初,除毕节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迅速持续下降,就连城市中心的许多残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为荒坡或采石场。至今仍有六盘水等6市的森林覆盖率达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41m[2],比1996年减少1.6%。在建城区,随着建设用地增加,9市均紧缩绿地,故建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为19.6%,比1996年减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仅5%。植被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毕节高达2000t/km[2]?a。现9市水土流失面积均占本市总面积的15%-55%(见表1),多数市还有加剧的趋势。  2.6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长期来,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一些企事业单位多占土地,重复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层次未完全理顺,更缺乏科学的用地规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小,其中工业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数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区,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这对各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极为不利,要把这些工业迁到市区外围或郊区还需要较长时间。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资源贫乏,9市都缺少大众性的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总面积的0.5%以下,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闭、地势起伏大有关。④环境生态用地少,因为在经济和水平低的状况下,人们对直接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超过对环境生态质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护环境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广泛接受,导致绿地紧缩和新的污染源。  附图  图1 岩溶区城市人地系统和环境恶化示意图    3 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1 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立法  这是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环境保护纳入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②根据喀斯特环境特点,建立符合本省情况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③加大立法,对污染源尽快治理,规定治理好的期限,对治理无效,排污严重的企业单位应搬迁或淘汰。④对新建的生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主体工程和防污染设施同时进行和投产,切断经济发展与污染加剧的联系。⑤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如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环境特征,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城镇。应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控制贵阳建城区的人口数量。  3.2 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①对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区污染重的河段进行工程疏通,严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库应禁止或减少旅游活动。③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3.3 建立城市绿地体系  加强和宣传,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衰减噪声、调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功能,以得到人们对绿化城市环境的广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区城市周边均为山峰,丘陵或谷坡,应充分利用这种“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进行植树造林,形成环抱城市绿化地带。建城区中心孤峰,残丘和荒坡均不要开荒采石,而应种树或作公园。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间(即人工建筑实体的表面积,它大于该实体占地面积的空间)进行绿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见缝插针、挤地造园”,发展小花园、街心绿地,居民区配套的小游园。  3.4 发展城市的生态旅游和城郊生态农业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种造型美,组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人文景观,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风景区的依托城市,所以应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推行生态旅游。城郊农业结构应作调整,大力发展洁净蔬菜、果树和花卉,严禁污灌。    4 结语  4.1 贵州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环境中,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源贫缺、平地少,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  4.2 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三废”多数未经处理就排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联,加上先天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造成城市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煤烟型空气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和交通噪声污染为主。SO[,2]污染极为严重,酸雨污染,城市河段及湖(库)污染普遍存在;4/5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较重。  4.3 加强各级政府的中心职能作用和环境立法,利用“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建设为“山水城市”,这是协调城市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问题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