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术大了能练心意拳练功窍要吗

练太极形意八卦意拳及其他武术对一个针灸推拿大夫来说有多重要?
按时间排序
谢邀!首先,身体的锻炼对一个劳动者都很重要!现在上班族很多都健身,瑜伽,普拉提,慢跑。对针灸医师来说也一样,你坚持一种锻炼方式比不锻炼的好很多!其次,特殊的职业可能需要特殊的锻炼方式,针灸医师特别需要对气感的查知,临床用心的医生会发现,治疗效果最好的点未必在标准的穴位位置上,好吧~其实最好的点都不在书上标注的位置。靠什么寻找?眼耳鼻舌身意?目视可以找到,手指的触觉也可以找到!这两种感知的提升,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以后,自然会有改变。但要提升速度加快,除了大量的患者给你练习,最好的方式还是练习内家拳,内家拳都是自己身体的气机在自己的身体里冲撞运行引发的动作,仔细体会,做个云手看看,身体是不是有放松了跟随着一个个圆弧气机不停的运行的感觉,很舒服的。知乎上宁道奇是练内家拳的好手,我只是要入门不入门的层次。体会气机的韵动以后,手指去摸皮肤,感受不同患者的皮肤,轻轻的慢慢的,任何人静下心都能感受出来,皮肤的穴位或者疾病反应点,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体很奇妙,世界很大。大学时我从来没有努力认真的练习太极拳,总是钻在书堆里,工作以后越来越觉得对自我身体的锻炼比看书看资料比获得证书都重要得多!如果有在校的中医学院学生,我想说每天一定要静心练习一下,哪怕在宿舍睡前认真做个云手单鞭,长期坚持,所得的收获是看再多的书也看不来的。加油!
我来扯个淡,专业摄影师不要喷我之前把他们拍视频,我手持单反边走边拍比他们站着不动的人,还要稳妥。自认练武,手比较稳……
勉强作答。媳妇面瘫的时候,医生给她扎针,用的手法我不懂。和綦兄说的应该差不多。然后就是用艾条烤针。我和她闲聊天,她说他们也练一些东西。每天必练。她说是养气和去除身上沾的病气。还结了个手印(姑且这么说吧。)类似密宗的手印。习武养气应该多少有点用吧
谢邀,我三脚猫的功夫,更不懂医道。说个泛泛的答案:达到某种要求可以有多种渠道,一些能力未必需要传统武术才能培养。
啊我来扯个蛋。有一次针灸的时候跟医生聊天,问起来为啥用电针,而不用人力扎,医生说人力提捻等手法是要耗气的,一般来说正常的医生人力扎的话,一天就只能扎十来个,多了就伤身,所以用电针。推拿据说也耗气。练内家拳有助于养气,这是我对它的重要性的看法。《意拳心法》部分内容介绍
>>意拳文存>>意拳动态>>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文章标题:《意拳心法》部分内容介绍
《意拳心法》部分内容介绍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43&&&&更新时间:
谢永广1978年出生在河北邯郸。2002年毕业于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武术专业。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二级运动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工作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原邯郸大学)体育系,任专职武术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武术技术与理论的研究,曾习国家规定拳械、散手、跆拳道、拳击等国内外武技,并与1999年拜北京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为师学习意拳至今。2003年经姚承光先生推荐又拜乔松茂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习武之余注重理论研究,先后在《河北体育学院学报》、《中华武术》、《武魂》、《武林》、《搏击》、《武当》等武术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并有多篇有关“意拳”的学术文章被翻译成英文在欧洲意拳专业网站上登载。在研究武术的同时,对书法和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文学作品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
现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  1.北京市武术协会宗勋武馆副馆长兼教练  2.河北省青少年书画家协会理事  3.河北省侨商会艺术家联谊会邯郸工作部部长  4.河北省《大民间》诗刊理事  5.石家庄市作家协会《石家庄作家》杂志编委
武道精髓,其深且广;武林绝学,其博且疏;余数年如一日,孜孜而习,尤未倦者。  是以所思,乃具心得。  习拳无畏乎年限、身材,得要义于书术,贯通之意,理会颇多;  求教于明师,锻成其勇。
--------姚承光
永广于1998年春,向我学习意拳,至今已7余年了。因他聪明好学,钻研拳理,刻苦练功,深得我的赞许和喜爱。永广家住外地,每逢学校寒暑假,便不远千里来京向我学拳。多年来坚持不懈,在德、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实慰我心。永广在学拳期间,即有心于意拳之宣传与普及。曾多次以笔录或录音的形式,对我进行采访。并从我的教材中,摘取了我的部分拳术观点和理论学说,加上其对拳术的体悟,几年来在多种武术刊物及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关于意拳的学术文章,对宣传意拳,推动意拳普及,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永广当此西风大渐,国家式微之际,有志于弘扬意拳,数年来潜心励志于意拳实践和宣传,不断探求拳学真谛,实属难能可贵。今永广结集出版意拳新作,这是造福于民的好事,可喜可贺。  我希望在我宗勋武馆学习的学生弟子们,要向永广学习,刻苦练功,深究拳理,勇于实践,捍卫拳学真理,按我先父:一代意拳宗师姚宗勋先生所讲的,“意拳凭的是实力”的格言去做,反对浮夸、嘴把式和学非所用的假拳术!凡是品行端正,练功刻苦,甘为意拳事业奉献的学生们,我将一视同仁、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支持。
胸襟豪放人间少 眼底山川海内空
在2003年8月下旬,《中华武术》杂志社的李平老师来邯郸进行有关太极拳的采访。在此之前,李老师跟我提了好几次,说邯郸大学有一位小伙子想学传统太极拳,并说这个小伙子大学里是学武术专业的,基础很好。这次她又对我提起,说这个小伙子很想见见我。听了之后,我说可以。见了面得知小伙子叫谢永广,毕业于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系,专项是太极拳。现在工作于邯郸大学,任专职武术老师。小谢中等身材,精神气质很好,一看就知道经过专业的武术训练,是个练习太极拳的好苗子。但小谢是著名武术家姚承光先生的入室弟子,按照传统武术的规矩,别人的弟子再拜师时必须经过第一个师父的同意。于是我便向小谢说明了此意。没想到,一周后,小谢来到我家里,兴冲冲的对我说:“乔老师,我刚从北京回来,姚老师同意了,这是姚老师给你的亲笔信。当时我甚是感动,为姚承光先生胸襟之豪放,为小谢学艺之诚心。  姚承光先生乃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当今意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几十年来致力于意拳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在全国及世界各地推广意拳。同时,姚先生还注重意拳理论的研究,在多种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意拳学术文章,并编撰拍摄了系列意拳著作与教学光盘。与此同时,姚先生还联合意拳同门积极的组织了一系列的意拳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了意拳学术交流,对促进意拳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旧技之新蕾,怀朝花以夕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姚承光先生终于将意拳事业推广到了全国及世界各地。每年数十个海外意拳组织都要组队来宗勋武馆学习交流。海内外各种报刊杂志相继报道了姚承光先生的事迹。  姚承光先生认为:意拳不仅是一门拳术的技巧,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意拳在其不断的演变中,始终以博大而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根基,并将技巧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也就是说,意拳的技巧是以浑厚的功力为内涵的。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讲:“一切技巧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技巧一旦脱离了艺术家的思想便立刻失去了生命”。书画艺术是技巧,意拳可以说也是一种技巧。如果没有浑厚的功力,技巧则就成了肢体盲目的空舞乱动,就像范曾先生所讲的那样成了“脱离艺术本质的所谓技巧”。释迦牟尼说:“一滴水如何不干枯?到大海去!”所以姚承光先生永远将自己比做沧海一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中奋斗并快乐着!姚承光先生在研究意拳的过程中,始终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放在首位,从儒、释、道中吸取营养,来丰富意拳的内涵。纵观姚先生写的文章,质朴无华但韵味隽永;其演练的意拳,从不以显示武术威武勇猛为先,而以轻灵飘逸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动作来体现中华武学豪迈不张扬,博大不冗杂的品质理念。  姚承光先生在意拳的研究及教学中,将意拳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及其训练方法的系统性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姚先生认为“科学性”是指其内在原理的合理性。研究一门学问最重要的是掌握其原则原理,如此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功法实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就如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铸四分、八分。掌握了拳术内在的原理,所谓的“招式”则是可以千变万化的;“系统性”是指其训练程序上的整体性。也就是说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功到最后各种技术的灵活运用,都是循序渐进地在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训练过程。整体性是系统论中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系统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整体的相互关联与制约。所以姚先生十分强调:“意拳不是站桩,不是试力、发力,而是7个训练步骤的综合体现,偏重于7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练好意拳。注重意拳训练程序的整体性是练好意拳的唯一标准”。  在意拳的研修上,姚承光先生从来不相信自己是天才。他曾经无数次地告诫自己的学生:科学的方法,刻苦的训练及自己勤于思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池水尽墨,指肘生茧”的精神是练不好书法的。学习意拳更需要如此。  几十年来,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承光先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辩证的法则及精湛深厚的功力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身为大学老师的小谢是武术科班出身,小时候练习国家竞技武术,上大学后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武术内涵,进而又转向传统武术的研究,从1999年跟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以来,其刻苦钻研,务实好学的精神深受姚先生的垂爱。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姚先生的武学思想结合自己对意拳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整理成学术文章并公诸与世,这无疑是意拳理论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层次分明的写出了姚先生人生经历。这个大学时代曾经写过诗的年轻人赋予了此篇文字浓郁的文学色彩,如“窗外,霏霏细雨,淅沥着绵绵的禅意;屋内,情意融融,飘逸着淡淡的茶香。姚老师正用一种和蔼且略带沧桑感的语气娓娓诉说那曾经的痛苦年代和光辉岁月!”像这些段落读起来的确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第二部分小谢以科学、系统、严谨的笔锋写出了姚先生的武学思想。如果没有对意拳深刻的理解和体认,是难以写出这样系统的文章来的;第三部分是小谢几年来学习意拳时,整理的姚先生的谈话笔记,从中可以看出其求学之诚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使我在惊讶的同时更为赞叹的是小谢这种积极上进,不断进取的精神。  最后,祝愿姚承光先生的意拳事业蒸蒸日上,也希望小谢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乔松茂 2005年3月于古城邯郸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那么时间就如河里奔流不息的水,于是历史的空间回荡着一位智者的感叹“逝者如斯夫!”  记得还是在1999年的暑期,我来到北京宗勋武馆,跟姚承光老师学习意拳。由于是初学,所以每天晚上都要将老师一天中所讲过的内容认真的整理成笔记,并悉心揣摩。逐渐的我发现姚老师的讲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家给你“禅宗和悟”般的启发,而是有自己科学的教学大纲,并且每讲一个功法都在技术和理论上进行精微独到的阐释,让人听后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地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录下来,直到现在几万字的练功笔记无疑是我的一笔不菲的财富。  从2002年我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将这些笔记逐步整理成一系列的文章,并先后在《武魂》、《中华武术》、《搏击》、《武林》、《武当》等杂志上发表,并在2002年底开始了《意拳心法阐微》一书的整理。  此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意拳光耀华夏德艺双馨天涯DD姚承光先生的武学之路》,主要讲述了姚承光先生40多年来的武学历程;第二部分《姚承光先生武学思想研究》,主要记录了姚先生对意拳原则原理的系统阐述,并附有姚先生的意拳技法(摘选)讲解;第三部分《姚承光先生谈拳语录》,是将姚先生的武学笔记原封不动地加以归类整理。  作为当今意拳主要代表人物的姚承光先生,自幼便接受了父亲姚宗勋先生科学系统的培训,又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和教学实践,真可谓功臻化境。正象笔者在文中所言:“意拳已深深地溶入他的血液,铸入他的灵魂,意拳就是姚承光的生命!”所以如果要将姚先生对意拳的理解整理成章,这些如“珠玑”般的文字无疑会让广大意拳爱好者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学习意拳,早日看到“月亮的光辉”!基于此意,笔者不揣浅陋,甘作“指月之指,渡河之筏”,在这两年之内曾多次赴京搜集资料,并几易此稿,经姚承光老师严格审阅之后,终于在2004年初冬定稿付梓。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姚承光老师几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感谢我的太极拳师父乔松茂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感谢我的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领导及同事对我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作我的坚强后盾,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谢永广 日于邯郸大学
姚承光先生简介
中国著名武术家,中国意拳第三代衣钵传人姚承光先生,自幼随父亲姚宗勋(王芗斋先生之衣钵传人)先生学习意拳。由于其才聪思敏,刻苦钻研,善于思索,并得到严师慈父姚宗勋先生倾囊相授,经过40多年的研究,已功臻化境,多年来接受中外各路搏击高手的挑战,虽必胜而不骄。在任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会长及宗勋武馆馆长的同时,先生先后被聘为贵州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兼技术教练,河南开封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长治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旅顺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武术协会顾问,香港意拳学会技术顾问,香港姚氏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日本横滨、东京、大阪太气拳研究会技术顾问,法国巴黎技击协会技术顾问,波兰意拳学院名誉院长兼总教练,欧洲意拳联合会名誉会长,韩国意拳协会名誉会长。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姚承光先生还十分注重意拳理论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武魂》、《武林》、《拳击与格斗》、《搏击》等武术杂志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意拳的理论研究文章。并整理了父亲姚宗勋先生的著作《中国实战拳法:意拳》,在香港出版发行,还将珍藏了多年的姚宗勋先生的珍贵的录音资料整理成《中国意拳:一代承前启后的拳学大师姚宗勋》VCD纪录片,并配有姚宗勋先生大量的历史性照片、影像以及文字手稿等珍贵的资料,由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还著有《中国意拳追踪函授教材》、《一击必杀》、《中国意拳系统教学光盘》等意拳系统教材。自1996年起,在有关领导及武术界同仁的支持下,先生先后组织了“中日首届意拳、太气拳学术研讨会”、“纪念王芗斋先生诞辰115周年学术研究会”及“纪念姚宗勋先生诞辰85周年学术研究会”,同时在有关领导及意拳同仁的支持和倡导下,探索性的推出《意拳推手、散手竞技比赛规则》(草案),成功的举办了一系列意拳推手、散手竞技比赛,加强了意拳学术交流,为其走向职业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促进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从1985年起,姚承光先生就先后被邀到山西、山东、贵州、四川、天津、河南、河北等省市推广意拳,1988年,应香港意拳学会之邀,赴港讲学达半年之久,推动了香港意拳的发展;1992年,应日本太气拳研究会之邀,又携艺东渡扶桑,讲学授艺,完善了日本太气拳理论与技术体系;2001年11月应意大利意拳组织邀请,先生赴意讲学;2004年10月先生又赴韩国讲学,为意拳走向世界再辟一片新天地。与此同时,每年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瑞士、德国等海外意拳组织都要组队来宗勋武馆学习交流。《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21世纪中国》、《中国日报》、《工人日报》、香港《商报》、《明报》、《大公报》、山西《长治日报》及北京《中华武术》、《武魂》、山西《体育文化》、《搏击》、法国《技击》、日本《空手道》、《中国功夫》、《武术-春夏秋冬》等报刊杂志相继报道了姚承光先生的事迹。
上篇 意拳光耀华夏 德艺双馨天涯  契 子 -------------------------------------------------(3)  第一章 站桩、试力与少年的梦------------------------------(5)  第二章 不堪回首的艰苦岁月-------------------------------(12)  第三章 血汗灌溉的青春-----------------------------------(18)  第四章 踏上意拳路 风雨不归-------------------------------(29)  第五章 一衣带水两代情 富士山下显真功---------------------(38)  第六章 以武会友 功夫情谊两相长---------------------------(47)  第七章 意拳海外育新葩-----------------------------------(56)  第八章 弘扬国粹 发展意拳--------------------------------(67)
中篇 姚承光先生武学思想研究  端正态度 务实创新-------------------------------------------(79)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83)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试力---------------------------------------(100)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摩擦步-------------------------------------(115)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发力---------------------------------------(125)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推手---------------------------------------(137)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散手---------------------------------------(163)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棍法---------------------------------------(197)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健舞---------------------------------------(210)
下篇 姚承光先生谈拳语录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基本功-------------------------------------(215)  姚承光谈先生意拳推手---------------------------------------(226)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散手---------------------------------------(230)  姚承光先生谈练拳及其它-------------------------------------(234)  附:姚承光先生图照----------------------------------------(239)
意拳光耀华夏 德艺双馨天涯
                           ------姚承光先生的武学之路契 子是他,自幼秉承家学,8岁即在父亲的严厉督导下,刻苦习练意拳;是他,十年动乱,随家举迁,在昌平荒郊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遗志不矢;是他,文革之后,和众师兄弟随家父进行了长达5年的强化训练,用血汗灌溉了那令人难忘的青春;是他,1982年参加北京市散手比赛曾以47秒的时间将对手击打休克,并由此而被禁赛,原因是拳头太重,怕出危险,比赛规则亦由此而被改动,被誉为“用拳头改变规则的人”;是他,艺成之后,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同,讲学授艺。每到一处,切磋交流,未曾一负。是他,1988年应香港意拳学会之邀,赴港讲学达半年之久,使意拳之风流溢香江两岸,推动了香港意拳的发展;是他,1992年应日本太气拳研究会之邀,又携艺东渡扶桑,讲学授艺,完善了日本太气拳理论与技术体系,并于富士山下,凭意拳真功力挫武道群雄;是他,北京地坛决战法国自由搏击冠军;王府大酒店,轻取韩国跆拳道黑带高手;华侨饭店较技新加坡武术家狮王,以绝对性胜利扬我国术神威。是他,1994年成立宗勋武馆,培养的学生及弟子达两万余人,并多次蝉联意拳推手散手比赛的冠军,为意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不惜花费巨资,历时半年之久,足迹遍及全国名胜古迹,拍摄了第一部拳系统教学光盘:《中国意拳》;是他,40多年来,在拳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如今已是德馨四海,艺达五洲。他,就是当代中国著名武术家,中国意拳的实力捍卫者,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  意拳就是姚承光的生命。日下午,阴有小雨。北京东城帽儿胡同21号,在姚老师那狭小的客厅里,我有幸采访了这位誉满世界的实战技击家。窗外,霏霏细雨,淅沥着绵绵的禅意;屋内,情意融融,飘逸着淡淡的茶香。姚老师正用一种和蔼且略带沧桑感的语气娓娓诉说着那曾经的痛苦年代和光辉岁月!
第一章 站桩、试力与少年的梦
有一天,姚先生对兄弟二人说:“从今天开始,你和弟弟跟我一块儿站桩吧,这对你们的身体有好处。”  1953年,姚承光出生在北京一个极具武学氛围的家庭。  父亲姚宗勋乃一代武学宗师王芗斋先生的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寄居北京,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学系,不仅文化知识渊博,且拳学造诣高深莫测。少年时代先生就爱好西方现代体育和中国传统武术。16岁时,拜在北京著名武术家洪绪如先生门下正式学习潭腿和内功拳。1937年秋,绪如先生率弟子造访王芗斋先生,三战三北而心悦诚服,遂率众弟子一起拜在芗斋先生门下学习意拳。于是姚先生亦有幸能追随芗老杖履,不离左右。姚先生精研拳学,刻苦练功,仅3年时间就成芗老门中之佼佼者。1940年夏,芗老在北平登报交流武学,以武会友,众多来访者都由姚先生代师比武,未曾一负。后追随芗老学拳者都由姚先生代师授艺。先生功力深厚,拳理精深,深为同门师兄弟所敬仰。1941年芗老赐名姚先生“继芗”,示为己之衣钵传人。并题诗赠扇曰“老夫授受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可见先生在芗老心中之地位。姚先生得芗老之衣钵后,毕生谨遵师教,致力于拳学研究,积数十年实践经验,将中外武学融会贯通,结合现代科学,使意拳体系逐步完善,乃一代承前启后的拳学大师,为意拳和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姚先生一生虽学识渊博,功化境,但他从不持技傲人。他最忌讳沽名钓誉,奴颜术取。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厚植根底,学成报国。所以爱憎分明,宽容大度,任爱慈祥,刚直不阿是姚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小承光和弟弟承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式的家庭教育。从他们的名字上看,“承光、承荣”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小要培养自己的优良美德。再加上姚先生对他们俩人希望甚殷,管束甚严并且教导有方。姚先生教导承光、承荣哥俩,从来不用戒尺,而是言传身教,用姚先生自己儒雅可掬的文人气质,博问强记的学识以及高洁醇厚的人格魅力。这一切无疑会对幼年的姚承光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意味着,人生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纯正的人性定向为道路在脚下延伸的。  然而就在这样良好家风熏陶下,并没有给承光带来一个健康的体魄。早在1953年,由于政审问题,姚先生将出生不久的姚承、承荣送到四川重庆亲戚家寄养,一直到1962年8月才接回北京。此时,姚先生的政审虽已结束,有关部门亦允许其在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地教拳,赚取微薄的生活费,以此来养家糊口。但当时正好赶上国家的粮食极度短缺时期,而他们哥俩又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I时刻,所以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承光面黄肌瘦,身体羸弱。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贫血,并带有明显的肝脾肿大。看着孩子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作为父亲的姚先生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终于有一天,姚先生对承光说:“从今天开始,你和弟弟跟我一块儿站桩吧,这对你们的身体有好处。”站桩?像个树桩一样直立着不动。这对于两个天真烂漫贪玩耍的孩童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开始,觉得很好玩,但好奇劲一过就感到枯燥乏味了。要不是姚先生强迫他们哥俩每天下午放学后把书包放下必须站桩,他们早就把站桩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即使姚先生看着他们,他们还是静不下来。人在屋里站着,心早就被窗外玩耍嬉戏的小伙伴给带走了。无奈之下姚先生索性就让他们对着墙角站。面对光秃秃的墙,哥俩心中充满了委屈,之所以能坚持站下去,只是因为不站就要挨父亲的骂。同时,哥俩也在急切地盼望着,盼望时间能插上翅膀疾驰而过,凑够了数儿,父亲就可以放他们出去玩了。  那时就是这样,承光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站桩,只知道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父亲就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们。而至于后来能成为震惊中外的拳学家,在那时似乎就是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  就这样,日子流水般一天天过去,很快到了1963年的夏天。快一年了,每天就这样在父亲的督导下站着,站着。说实在的,意拳站桩就是对成年人来说,也没有几个能常年坚持的,更何况两个8、9岁的孩子。童年是七色的彩虹,五彩斑斓,然而在他们的童年里却没有玩具,没有游戏,更少在父母的怀抱里喃喃娇语,等待他们的却是每天对着墙去苦熬时间。为此,他们哭过,闹过,但都被严历的父亲震住了。有时,他们心里也纳闷:平时生活中父亲是多么的呵护他们,可为什么在站桩时对他们如此苛刻。可他们哪里知道,父亲又何尝不想让两个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呀,可为了他们的身体,为了他们将来,更为了伟大的意拳事业后继有人,他不得不这样做。每天晚上,看着睡着的哥俩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微笑,姚先生心中感慨万千:对于孩子,快乐的童年也许只有在梦中拥有!好好睡一觉,好好玩一场,睡好了,玩好了,明天一早咱们还得去跑步。
他似乎还清晰地记着,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把书包放下站桩去。  1963年夏天,承光练习站桩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有笑有泪,有得有失。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他的脸色红润了,身体强壮了,贫血,肝脾肿大的症状消失了。与其说这是奇迹,不如说这是一年来苦熬时间的必然。承光逐渐体认到了站桩的好处,于是对于每天的站桩也由被动变为主动。那时站桩,姚先生并没有给他们讲什么意念,只是让他们放松,不要用力,静静地站住了就行。所以那时对意拳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只是感觉刚开始时很难受,全身酸痛,后来逐渐的身体越来越舒服,精神头也越来越好,再后来要是有事耽误一天不站,浑身感觉很别扭。总之站桩逐渐的成了承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期间是姚先生练拳教拳的高峰时期,每天家里都是人来人往。姚先生的师兄弟杨绍庚、于永年、王斌魁、李见宇等经常过来同先生见面,谈拳论道,交流拳技。姚先生早期的弟子白金甲、薄家聪、赵绪泉、欧阳成等也经常过来练功。还有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意拳爱好者及当时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等等。那时家里可以说就是一个练武场。每天姚先生都专心致志的为他们讲拳授艺。而这时在每天放学后,承光和承荣就主动把书包放下,来到院子里,抱起间架,一边站桩,一边聆听父亲的讲课。就这样每天耳闻目染,让承光逐渐意识到:原来意拳不只是站桩呀,还有许多比站桩更有意思的东西。父亲讲课时即兴演示的每一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尤其是当他看到父亲和学生做散手时那猛脆的发力,将整个人打的腾空而起,掀翻在地。于是就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像父亲这样该有多好呀!在崇拜父亲的同时,更增强了他进一步学习意拳的决心。终于有一天,承光向父亲提出申请:要学习意拳的试力、发力,要和其他人推手、散手,向父亲一样把他们都打翻在地。看着承光信心十足的那张稚气的脸,父亲笑了,爱怜的摸着他的头说,慢慢来,你会做得比我更好。会吗?承光摸摸自己的头,看着正在教拳的父亲,心中充满了疑惑。  从那时起,承光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意拳练好。于是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又相继学习了意拳的其它功法。由于有一年多养生桩的基本功,身体已经松下来了,所以在技击桩摸劲时,找得特别快。当年芗老教技击桩一上来就让学生体会摸索“整体浑圆力”,这是非常困难的。姚宗勋先生认为自己很笨,这样做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就偷偷的将整体浑圆力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去找,先前后,后上下,再开合(左右),单劲找齐了,再将前后、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乱,最后达到六面力同时摸劲儿,即芗老所要求的整体浑圆力。这种分对组合的摸劲方法使姚先生的劲儿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桩摸劲的质量。所以教承光时,父亲也让他从前后摸劲开始找,然后再上下开合劲。  这个时候姚先生就开始告诉承光如何去运用意念了。意念是拳术的灵魂,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也就是说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使人体实现各种活动。由此可见,神经系统的支配在人体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而神经系统又始终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和影响。“意为力之帅”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意拳练习要突出一个“意”字,就充分说明了“意念活动”在拳术训练中的重要作用。父亲说得虽然很专业化,但承光似乎只是略微的能明白一点。父亲能看出来,让孩子完全理解还是有些难度的。于是父亲就给承光讲,当你站桩时就好像站在水里一样,四周都被水簇拥着,每一动都能感觉到水有很大的阻力感;当你试力时,就好像自己在水中游泳一样,身体慢慢动起来,细细体会水的阻力感。阻力感越大,你的功力越大,明白吗?这次承光倒是略有体会的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练习意拳便成了承光每日的必修课。每天下午放学,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把书包放下站桩去。这个时候再也不用父亲多督促,承光便和弟弟承荣来到院子里站桩、试力、发拳。  在小学五年级时,承光已是12岁的少年了。年龄虽小,但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系统训练,对意拳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时又接触了发力和推手,身体灵活了许多。当时他与来家里学拳的北京的大学生推手,也能施展技法,突然发力将他们发放出去。整个人精神气质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较之以前,简直判若两人。此时他也真正体会到了意拳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巨大的潜在作用。在这个阶段的训练已经由原来的被动完全变为积极主动。而且态度非常的认真,训练也非常刻苦。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孺子可教,意拳后继有人!  是呀,自幼便在正统的氛围中吸吮着意拳的乳汁,这种“根文化”的熏陶,对姚承光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一个人可塑性最大的童年时期,往往是直接接受家庭影响而不必通过内心的中介。所以这种最初的熏陶,不仅滋养了姚承光的气质、性情,而且已经渗透血液,浸入灵魂,中国拳学文化的精神孕育了他后来高深莫测的拳学造诣。而这一切皆来自其得独厚的家学渊源和父亲那严格的启蒙教育。  记得有一天,训练完之后,送走了学生和来访者,父亲把他们哥俩叫到屋里,意味深长的说道:“看到你们几年来能坚持不懈的学习意拳,并由当初的被动反抗不理解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现在你们都已经是大孩子了,有些话我也该给你们讲了。你们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意拳不同于一般的拳术。因为它是真正的中国拳学,既然是拳学,其表现的就不 仅仅是技术动作了,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蕴涵其中。学习它也同样不仅仅要有明师的指导,自己的悟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更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意拳不是培养打手,而是培养拳术家。打手几个月就能练成,而拳术家则需要耗费毕生的精力。前者是在种花,后者是在育树。种花虽快,却只有几个月的光景。育树虽慢,可树却能长到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一位真正的拳学家,不仅要有精湛的功夫,更要有渊博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他探索的无穷力量。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兄弟二人在练习意拳的基础上,平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涵养,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对,对待客人要以礼相待,对坏人要严惩不殆。做人一定要爱憎分明,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意拳的训练上,你们一定要刻苦,要下大功夫。要坚持,决不能中途退却。”父亲的一番话,使承光听了后心里头沉甸甸的。是呀,几年来父亲为了自己和弟弟能练好意拳,耗费了多大的精力呀。当时为了接待来访的客人和教授学生,父亲一天都不能停下来,晚上还要自己练功到深夜。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天早上父亲5点就起床,自己先练一个小时,然后再把他们兄弟俩叫醒,带他们出去绕着胡同坑洼不平的小道跑步。下午放了学还要看着他们站桩。可那时他们哪里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时不时的耍小孩子脾气,惹父亲生气。也许经过几年的磨练,承光真的长大了。他渐渐明白,父亲从小强迫自己和弟弟练功,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锻炼身体,尤其是父亲今天的一番话语,更让承光朦朦胧胧的感到一种责任感的降临。突然间,他好像长大了许多,虽然有些事情自己还是力不从心,但从现在起,他终于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了。
版权申明: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本站信息!文章版权归所属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123456789101112131415
Copyright & 2002 -
意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
傲视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