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职称论文崩塌整治方面的论文

您的位置: &
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治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多种自然灾害当中,崩塌和滑坡是比较严重的,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态环境,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我国土地占用总体面积是比较大的,地理环境也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发生崩塌事故和滑坡事故的话,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进行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探索是十分必要的。“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长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
【摘要】:崩塌,作为山区公路主要病害类型,经常会给山区公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进一步恶化山区公路环境。一般情况下,崩塌诱发的原因多是重力和降雨。在山区,强烈地震引起的崩塌灾害所引发的后果,往往比重力和降雨诱发的崩塌灾害要严重得多,其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往往造成村毁人灭、道路毁坏、江河堵塞等,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大地震中,仅四川省境内就有9条高速公路、16条重要公路干线和大量山区公路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地震直接引发的崩塌灾害使得四川省省道S303线映秀至卧龙段(本文简称映卧公路)几乎全部瘫痪,导致公路交通中断,进而成为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的瓶颈所在。
对处于山区的映卧公路而言,震后崩塌是最为突出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为保证山区公路被阻断后的快速抢通和后续安全,研究震后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特征是很有必要的。深入开展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特征研究,可为日后山区公路的选址如何规避这同一类崩塌灾害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岩体变形破坏规律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灾情预测和评估提供借鉴;同时对崩塌灾害防治工程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于推动地震影响下交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的改造也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论文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评估与对策研究中的机理与评估专题研究,以四川省震后重建的S303线为依托工程,在对震后S303公路沿线崩塌灾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映秀至卧龙段(K0+000~K45+500)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特征;应用整体观方法,从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运动特征;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破坏特征。在总结得出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得出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并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反演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演化过程,最后运用未确知理论进行了震后崩塌危害性分级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
(1)根据详细的震后公路地质调查,发现汶川强震引起的99处崩塌,造成映卧公路严重损毁。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的映秀—耿达段是崩塌灾害发育极强烈区,崩塌灾害连续分布,70%以上公路被埋,公路几乎全部瘫痪。而在耿达以西,崩塌灾害减少,零星分布。
(2)通过崩塌灾害调查和分析,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的形成演化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原始结构面的形成阶段、潜在变形体的形成阶段、震裂岩体的形成阶段和震裂岩体失稳破坏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形成相对较为缓慢,而第四个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时间很短,有时瞬间即可完成。由此概括出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是拉裂滑移式、拉裂倾倒式、拉裂错断式、拉裂-溃屈式和拉裂-溃散式,其中以拉裂滑移式、拉裂倾倒式崩塌为主。
(3)通过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利用UDEC软件对震后公路边坡拉裂滑移式、拉裂倾倒式崩塌灾害进行模拟,反演了崩塌灾害的发育过程,得到了地震力的作用下拉裂滑移式和拉裂倾倒式边坡崩塌变形、应力分布的特点和动力响应规律。
(4)综合地震崩塌的各类影响因素,从运动学角度研究了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中滚石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崩塌(滚石滑动、滚石抛射、滚石跳跃、滚石滚动)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为日后山区公路边坡滚石灾害的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
(5)在对汶川地震公路沿线地震崩塌灾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未确知理论对震后崩塌形成条件进行研究细分得出影响崩塌发生的10个因素,结合2个与公路相关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定性赋值、定量计算,综合定性定量计算方法对选取评估单元内典型的崩塌单点进行危险性评估分析,将震后崩塌危险性分为4个级别:危险性极高区、危险性高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低区,从而得到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危险性分级划分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U416.14;P642.2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2第一章 绪论12-30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2-15
1.1.1 选题依据12-15
1.1.2 研究意义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5
1.2.1 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研究现状15-18
1.2.2 震后崩塌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现状18-20
1.2.3 震后崩塌灾害数值模拟研究现状20-21
1.2.4 震后崩塌滚石运动研究现状21-23
1.2.5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23-25 1.3 前人研究程度及主要存在问题25
1.3.1 前人研究程度25
1.3.2 主要存在问题25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5-26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26-28 1.5 论文的主要成果28-30第二章 映卧公路地质环境及“5.12”汶川地震后崩塌灾害调查30-53 2.1 公路地质环境31-35
2.1.1 地形地貌31
2.1.2 地质构造31-33
2.1.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33
2.1.4 地层岩性33-34
2.1.5 气象水文34-35
2.1.6 水文地质特征35 2.2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调查35-45
2.2.1 震后崩塌调查成果35-40
2.2.2 震后崩塌调查分析40-45 2.3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影响因素分析45-52
2.3.1 余震的作用46-48
2.3.2 降雨的作用48-50
2.3.3 其他因素的作用50-52 2.4 本章小结52-53第三章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特征53-74 3.1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类型及其演化53-60
3.1.1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类型53-55
3.1.2 震后崩塌灾害类型的演化55-60 3.2 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特征60-72
3.2.1 时间特征60-61
3.2.2 空间特征61
3.2.3 发育特征61-62
3.2.4 运动特征62-64
3.3.5 破坏特征64-72 3.3 本章小结72-74第四章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分析74-99 4.1 地震作用下岩体震裂机理74-76
4.1.1 公路边坡特征74-75
4.1.2 地震对公路边坡的地震效应75-76 4.2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形成机理76-98
4.2.1 拉裂-滑移式崩塌76-87
4.2.2 拉裂-倾倒式崩塌87-89
4.2.3 拉裂-错断式崩塌89-92
4.2.4 拉裂-溃屈式崩塌92-95
4.2.5 拉裂溃散式崩塌95-98 4.3 本章小结98-99第五章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数值模拟分析99-121 5.1 拉裂-滑移式震后崩塌的数值模拟分析99-109 5.2 拉裂-倾倒式震后崩塌的数值模拟分析109-119 5.3 本章小结119-121第六章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滚石运动及计算121-149 6.1 震后映卧公路边坡滚石121-125
6.1.1 震后映卧公路边坡滚石调查121-124
6.1.2 震后公路边坡滚石运动形式124-125 6.2 滚石计算方法125-140
6.2.1 经验计算方法125-129
6.2.2 运动学计算方法129-140
6.2.3 两种方法的比较140 6.3 典型滚石运动轨迹计算140-147 6.4 本章小结147-149第七章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估149-173 7.1 未确知理论基本原理149-152
7.1.1 未确知理论概述149-150
7.1.2 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概述150-152 7.2 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危险性评估因子及分级标准152-165
7.2.1 崩塌与公路评估因子152-157
7.2.2 综合评估因子157
7.2.3 评估单元的划分157
7.2.4 危险性分级标准157-158
7.2.5 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158-165 7.3 未确知理论计算步骤165 7.4 未确知理论评价过程165-168 7.5 危险性评估结果及等级划分168-171 7.6 本章小结171-173结论与展望173-176 结论173-175 展望175-176参考文献176-188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188-189致谢189-19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丽婉;陈国明;张鹏飞;邓海发;;[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6期
李勇;周荣军;董顺利;张毅;何玉林;陈浩;闫亮;乔宝成;马博琳;;[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李忠权;应丹琳;郭晓玉;李洪奎;王麒翔;尤东华;王雪峰;陈骁;陈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冯文凯;黄润秋;许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蔡红刚;裴向军;吴景华;叶坤;;[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高垠,黄茹卉;[J];东北水利水电;2000年06期
袁一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焦青;杨选辉;许丽卿;王博;;[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4期
丁彦慧,王余庆,孙进忠;[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红梅;[D];重庆大学;2011年
黄勇;[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振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6年02期
罗应瑞,詹述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4期
谢勇谋,谭光杰,胥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肖伦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宋吉荣;何世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金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杨则东,李良军,鹿献章,晁玉珠,常丹燕;[J];安徽地质;2001年04期
刘思海;沈蕾;;[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段海澎;;[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如忠;孙世群;汪家权;钱家忠;;[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陈祖安;林邦慧;白武明;程旭;王运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曹琰波;戴福初;许冲;涂新斌;闵弘;崔芳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王学良;张路青;周剑;;[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书伟;[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杨溢;[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李军霞;[D];吉林大学;2011年
文世勇;[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阳富强;[D];中南大学;2011年
秦本东;[D];长安大学;2010年
吴小勇;[D];汕头大学;2011年
解秋红;[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刘鹏;[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李秀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绪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曹恒将;[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春明;[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曹彦彦;[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陈敏海;[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黄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冉晓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荣;[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吴洋;[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李红卫;[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建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沈均;何思明;吴永;;[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陈晓兰;卢国胜;;[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胡英俊;邹德蕴;朱丕凯;段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王洪德;潘科;;[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陈洪凯,欧阳仲春,廖世荣;[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陈昌凯,阮永芬,熊恩来;[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唐红梅;叶四桥;陈洪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廖全荣;[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和平;;[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如忠;[D];河海大学;2004年
张奇华;[D];武汉大学;2004年
靳德武;[D];长安大学;2004年
许向宁;[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叶四桥;[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榴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唐迎洲;[D];河海大学;2004年
范卫锋;[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吴亚子;[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付小兵;[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张博;[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韩祥森;[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杨三强;[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黄勇;[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赵立冬;[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涛;金长海;;[J];土工基础;2009年01期
徐永年,匡尚富,李文武,王力;[J];泥沙研究;1999年05期
刘永平;李广杰;佴磊;;[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3期
刘国光;;[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3期
吴琴;唐树名;;[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年02期
胡斌;黄润秋;;[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王孝健;苏生瑞;成良霞;;[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年01期
成良霞;苏生瑞;李松;张宁博;;[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苏生瑞;李松;王孝建;;[J];公路;2012年04期
王楠楠;;[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光润;吉随旺;封崇德;;[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许中立;陈德天;巫建达;;[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苏天明;伍法权;祝介旺;刘彤;杨子君;姚震寰;;[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钟祥君;徐杨青;;[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卿燕;[D];中南大学;2008年
成良霞;[D];长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松;[D];长安大学;2011年
陈秀琼;[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大断面公路隧道塌方治理技术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断面公路隧道塌方治理技术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公路路基病害防治措施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0.5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公路路基病害防治措施论文
公​路​路​基​病​害​防​治​措​施​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论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治理-中大网校论文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路工程职称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