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人简介怎么写审美情趣的培养毕业设计终稿怎么写?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更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美学的因素,创造美的意境,不仅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指对美的艺术、事物、品格的感受及认识能力,通过对这种感受和认识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感和达到人格美的境界”。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所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情趣”。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
&&&&& 审美情趣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建构因素,不仅是人们进行艺术审美的主观前提,而且是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情基础,是实现理论化人格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美学的因素,创造美的意境,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主要途径如下
&&&&& 一、从审美感知入手,促使审美情趣的萌芽
审美情趣的萌芽离不开审美感知的参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孕育,首先发轫于审美感知,它是对事物产生美感的前提。而审美感知又启蒙于最基础的语言文字。可见语言文字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审美认知的手段和工具。教师从语言文字中揭示出审美意义,为学生增长审美知识、积累审美经验,进而培养审美情趣,铺垫着感性积淀的基石。同时,在这种审美的感知积淀中也渗透着审美的理性积淀,学生的审美认知在这种审美的感性积淀和理性积淀的互渗并进的过程中得以提高的。而学生审美情趣的衍化和发展,又总是伴随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进的。
&&&&& 从语言文字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是这种审美探索的先行者,只有当教师有了强烈的审美意识和深刻的审美体验,才能对学生产生审美的感染力和诱导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探索的角色和境界中。为达此目的,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 (一)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中去揭示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抒情语言的感人等等,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教师要注重从文字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中去深入揭示美,通过设身处地的联想、观照,力求与语言文字的初创者取得审美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意识的重构与创新,并使自己的审美意识能为学生所认同。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课堂语言,都应当与文章的风格相协调、相统一,让学生在美丽的课堂中欣赏美、感悟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导入新课,并以“寻找美丽、发现美丽”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如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尽量读出美丽,听的同学力求发现学生读中的美丽之处,以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亲情之美等。
&&&&&&(二)从语言的表达中去示范美
&&&&& 若按教育美学的要求操作,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是审美的。教师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形象化,语音的抑扬顿挫,板书字迹的工整优美,教态的举止端庄,表情的亲切自然等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再加上能够体现审美情趣的讲授内容,就会产生较理想的情境氛围和综合的审美效应,也使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之间,实现审美认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产生滋长起来。
&&&&& 因此,我们就要凭借教师的基本功来示范美。“美的艺术,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振奋,而美的教学,除了授人以知识、能力之外,还应伴之以相同的艺术效果。因为教学这门艺术,是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基本功的综合展示”。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再配以音乐和挂图,创设语文课堂美育的整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使其神思跟着教师的范读遨游,去感受祖国的山河美,并由此升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还给学生创设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以及表现个人的时机,一举多得。
&&&&&& 二、引发审美想象,推进审美情趣的发展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审美情趣的产生离不开联想与想象的参与。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尤为重要,可以说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的有力翅膀,其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
&&&&& (一)展开联想,开阔想象
&&&&&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其想象才能开阔。如袁枚的《所见》中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小脸绷得紧紧的;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抬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他盘算着怎样才能捉住知了。这时学生脑海里一个欲捕鸣蝉的牧童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活现出来。这样的联想,不仅丰富了诗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给了学生美的享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 (二)储存美的表象,再造新形象
储存丰富的表象,准确把握审美表象的特征,才有利于再造新形象。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对绘画、音乐的喜爱,训练他们对色彩、音响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扩大审美情趣的范围,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讲故事、进行优美的谈话等;欣赏自然风光、图片并茂的卡通画、摄影作品、绘画、雕塑等,来帮助他们储存丰富的表象,并为其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大量素材”。
&&&&&&& 三、提高审美趣味,加快审美情趣的形成
&&&& “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审美主体更多的会对审美对象以及审美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和偏爱,这种喜好和偏爱就是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决定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又是审美判断的尺度。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情美、意境美及艺术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 (一)允许个性自由
&&&&& 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个性差异极小向个性差异明显分化发展,在审美活动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有相当的个性自由,对接受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充分满足其趣味偏好。
&&&& (二)突出个性差异
&&&&& 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个性差异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务必要从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特点出发,对他们的审美趣味加以引导,不可简单化,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不可过分强调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以避免使已萌生的审美兴趣又被泯灭。
&&&&& 四、激发审美情感,引导审美情趣的深化
&&&& 丰富的情感是驱使思维进入亢奋直接动力。审美情趣只有置入思维活动中才能引起对审美对象内在美感的反应。缺乏审美情感介入的阅读过程中只能使思维停留在文字表面,游离于事物之外,最终不可能获取对阅读内容较深刻的理解。故此,语文教学环境追求美的氛围,渲染美的情调则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 (一)教师语言的激发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 (二)创设情境
&&&&&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音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声、色、图俱佳的特点,便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思维活动功能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 总之,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复杂的,教师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用生硬的说教来实现,它需要教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语文审美心理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只有我们教师把握审美教育的一般心理过程,并注意选择能充分发挥审美功能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审美心理必定会得到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必定会形成。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科主页--洪泽教师研修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7/12/2011 PM 4:49:31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要遵循新课标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 审美情趣& 培养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云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所以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小学语文教材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阅读课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首先,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在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具体做法有:
(一)创设情境,感受形象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1.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
2.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3.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
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东方之珠》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四)启发想象,追求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二、让学生多动笔,从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科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人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 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美的世界感受。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1、指导观察;2、启发讨论;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美,就在我们身边》,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_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富阳市贤德辅导小学 吴春霞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二、设计思路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一、回忆美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三、寻找美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三、欣赏美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四、讨论美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5、进行激励性评价。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五、创造美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板书设计&:林海岭――多温柔景物特点林――像海花――多美我的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六、教学过程&1、回忆美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寻找美(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3、欣赏美(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2)学生仔细品读。4、讨论美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5)进行激励性评价。5、创造美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培养计划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