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刊论文中“大力培育工程性教育创新在路上论文性人才” 作者:顾秉林,作者单位是哪个?

"; //修改登录后标签的内容
return { tmpTagName: paraId1, tmpInnerHtml: paraId2 }; //生成访问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04期
编辑出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
主办:清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ISSN:
电子杂志订阅
本期:6.00元&&&&
全年:4.80元/期,全年6期,
立即节省:7.20元
分享:&&&&&
其他年期订购&&&全选 &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1995年&1994年&1993年&1992年&1991年&1990年&1989年&1988年&1986年&1985年&1984年&1983年&1982年&1981年&1980年
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类似的杂志,也很不错哦!
您最近的浏览记录中国教育报
高校: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是精英人物(创新型人才)重大创新所引领的结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和工程,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
  历时7天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18日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紧密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研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如何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等问题。今天本版摘发部分中国大学校长在论坛上的演讲,希望能启发读者对大学“创新”这一热点话题的思考。
倡导“大气”的学术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都负有历史使命。高校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最终是在工作实践中实现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调,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单一粗糙,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培养创新型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前提,创新性人格的养成是重要方面。而创新性人格包括以下几种元素: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
  高校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与创新教育,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人格为重点。还要创新教育制度,并且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打好基础;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设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倡导“大气”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丰厚土壤;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利条件,等等。
唯实是创新的基本原则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每年发表的论文约2/3是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近80%来自大学。在过去的100年里,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差不多3/4的诺贝尔奖,而排名前10位的大学就占了获奖总数的30%。我国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70%以上出自高校,而20所研究型大学就占了其中的50%以上。
  研究型大学积聚了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高校拥有的研发人员占全国总数约17%,高校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占全国的17%,整个科技活动人员约占全国的12%左右。到2005年,我国共培养134万名硕士、16万名博士。全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高校分别占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和70%以上。
  国际(海外)合作是加快研究型大学创新的主要途径,海内外联合培养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1978年至2002年,中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已有15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在教育、科学等领域都占有很大比例。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全国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中占51%。
  唯实是深化研究型大学创新的基本原则。研究型大学把知识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当作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来追求,而唯实创新使研究型大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加明晰所追求的目标,更加认同所承担的使命。
  唯培育人才的目标与基础之实。认真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和有效机制。
  唯国家的发展需要与可能之实。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大学的创新活动首先要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服务、为解决民生的根本需要服务。
  唯学校建设的重点与条件之实。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大学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大学更要保持对自身目标与特性的清醒认识。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条件,处理好国家需求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和统筹全局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 东北大学校长 赫翼成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是精英人物(创新型人才)重大创新所引领的结果。创新型人才是历史天空的恒星,也是未来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和工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
  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综合过程中,教育是源头,高等教育是关键环节。社会的期望值很高,因为高等教育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
  1996年起,国家实施“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2001年起,实施“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学应该率先承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前提。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完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在当前的高校中,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制订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有待深化。
  创新大学文化。科学技术创新需要兴趣、热情和追求,要有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而目前功利的驱动,出现了学术浮躁、学术泡沫、学术造价、学术腐败等现象。
  研究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也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建好学术组织的框架,有利于实现矩阵式的学科交叉和有效的管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在实行学院制之后,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是关键。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的细胞,其内涵是决定一所大学性质的基因,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在大学内部,学术(学科)带头人、团队和人才(包括研究生)成长的不平衡,往往源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差异。
  比如,刘积仁教授与“东软集团”,柴天佑院士与“流程工业自动化创新团队”,王国栋院士与“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学校内部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相对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是“环境”,基层学术组织是人才扎根的“土壤”。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是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永恒的主题。而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认知,物质至上的功利泯灭了青年人尝试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教育,通识教育乃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拨。人文关怀应成为青年的习惯。通识教育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研读经典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了解人生与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独生子女家庭“爱的负担”,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胡适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是培养两位物理学家:饶毓泰、吴健雄。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绝动力源泉。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社会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需要有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健全心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结合,成为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严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分享某一领域精神和智力活动的经验,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途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选择,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国际化培养触摸前沿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谢绳武
  高校在与同行业的紧密结合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设立了一批示范性软件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开放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工程领域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软件学院普遍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模式,并加强与软件行业的紧密结合。
  目前,不少跨国公司为争夺优秀人才,都纷纷来上海交大要求派高年级学生前往实习或实践。这是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极好机遇。同时,高校也应注意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
  经教育部与上海市批准,上海交大在五家特大型企业或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正导师,高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副导师,研究生一年级在大学学习基础理论,研究生二、三年级在企业完成学位论文。
  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教师接触最新科技前沿,扩大国际视野,有利于建设国际化的校园文化。2000年起,上海交大每年招收一个本科试点班(60人),每年聘请5至6名密西根大学教授来授课,学校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参加教学工作。其教学计划介于两校之间,教材部分采用密西根大学教材,50%课程采用双语教学。3年以后少部分学生可到密西根大学继续学习,再经过1至2年学习,可同时获得两校的学士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方式是,2001年起,第一年在上海学习,第二年起到密西根大学学习,结束后可同时获得两校的硕士学位。至今已有58名学生获得两校学位。
  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每年把对从海内外引进教师的校级面试考核和对校内教师职务聘任面试考核同时进行,同台竞争。在科研政策改革方面,逐步实行科研全成本核算,水电、用房、聘请秘书等费用进入科研成本,改革科技提成分配方案,由课题组分配改部分由学院统一调配,改革科技论文奖励办法,向高水平论文倾斜(按学科平均影响因子计算),鼓励用科研经费购置仪器设备。
主动实践是教育的关键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比,总体上我们国家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实践环节是严重问题之一。
在中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中,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问题在于我们的实践其实是“被动实践”。
  长期以来,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的。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中,他们的创新思想如何能自由驰骋?在基本规定的路径中,他们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我们现在的很多实践环节中,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讲,被动实践只类似于做习题。
  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的主动实践,不一定或者多数并未产生出创新思维的效果。但至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会增加使学生今后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去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并非只是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对不同的学生主动实践的程度、形式可能应有所不同。教师在组织、启发、引导方面应有所针对性。
  主动实践的要素包括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这些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中美学生的最大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如美国学生。能力差异并不只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但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弥补。在实践环节,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质疑:质疑本身是“主动”的表现。质疑力也是想像力的基础。
  观察力。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很好手段。主动实践与被动实践的最大差别就是,主动实践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尽可能找到最本质的东西。
  协同力。在很多领域的项目都需要多个人的协作去完成,尤其在工程领域。良好的协作能力是今后能否做好项目的关键之一。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这一点,学生也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这方面能力的锻炼。
  领导力。在一个团队协同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有人领导;很多创新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自然也需要有人领导。因此,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尤其是对优秀的、能力强的学生。
创新人才“十要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我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要素”,从社会环境与制度的层次看,需要“激励”、“引导”、“网络”、“宽容”、“保障”;从个性层面看,包括“责任”、“空闲”、“能力”、“开明”、“天真”。
  激励,指通过价值观体系、挑战性工作、差异化策略进行激发。
  引导,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来引导目标,以国内外资源的整合来引导路径。
  网络,构建全社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网络,一体化的价值评价体系有助于人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序流动,从而保障人尽其才,促进知识的传播。一体化学习实践体系有助于人才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社会资源在更大程度上的共享。
  宽容,要改变从小就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为孩子的个性发展乃至张扬留下空间,整个民族宽容精神的培育应该以家庭为起点。
  保障,保障创新型人才人身与财产安全不会成为其勇敢地创新与创造的代价。
  责任,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现自身对于所从属的集体以及周围人的价值,会坚定人的创新信念,从而更好地完善创新素养,投身于更加有价值的一轮创造性活动中去。
  空闲,在年轻人的思想中适度"留白",不要用书本把人的大脑填满,不要用工作把人的时间填满。
  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比较联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开明,接触高人。唯有真切感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们才可能平心静气地敞开自己的思想空间,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人与事。
  天真,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创新需要很强的好奇心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包括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作出创造性的应用。概而言之,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富于发现、赋予存在。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创造了过去并不存在的事物。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综合素质,尤其是一个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品质的综合体现。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这样的基本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作为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大学,厦门大学从创办的那一天起就在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提出要把厦大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此为目标,学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进行探索。
  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从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出发,厦大认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必须确立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本科生的质量与否,是一所大学质量与水平的核心指标。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既教学又科研,或既科研又教学。所有教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极少数允许开设系列讲座)。这实际上是提高教师质量与水平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在厦大由来已久。抗战期间,萨本栋校长指出:“要思想纪律化,最好去研读物理;要知道祖国的可爱,应温习史地;语文不通顺的人,在学术界不会有地位;不动手做实验,休想控制大自然,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这些是厘定本大学第一学年课程的基本哲理。”在萨本栋的推动下,学校除要求学生修习一些公共基本课程之外,在基础课中推行以文入理(工),以理(工)入文,文理(工)渗透。要求商学院各系学生必须修习高等数学;文、法学院各系学生必须在数学及自然科学课程中选修一门,理科学生必修选修中国通史及社会科学;工科学生则必须修习经济学。同时,各院系实行课程交叉,选修课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这些措施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了较好的根基。
  学校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行双学位(主辅修制)教育及转专业制度,重新启动“三学期制”。
  《中国教育报》日第3版
广告刊登& │& 服务信息& │&
招聘信息& │& 寻求合作
&&E-mail:.cn电话:010-/244/256/255
传真:010-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100088
中国教育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计算机论文发表期刊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计算机论文发表期刊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16: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计算机论文发表期刊.DOC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以科技实践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论文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以科技实践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论文,以科技实践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21: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以科技实践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论文.PDF
官方公共微信来源: 作者:顾秉林;
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对工程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纵观历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工程教育成就显著,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但也要看到,面对世界工程科技的迅速发展,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我国工程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工程教育的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工程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提高工程教育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大力培养工程性创新性人才是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教育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加强工程性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为了应对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争相聚焦工程科技人才,出台相关国家战略和应对策略。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纷纷把大力发展工程科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先导性战略,在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本文共计6页)
       
         &
相关文章推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张家口农专学报》2001年03期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1期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年04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5期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04期
《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1期
《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1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主办:清华大学
出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创新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