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形策论文关于打赢形势与政策 意识形态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2000字以上 谢谢了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从全国范围内主流传媒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探寻此种体制下西藏传媒业发展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慕课或墓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从全国范围内主流传媒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探寻此种体制下西藏传媒业发展现状。 中国论文网 /6/view-5741516.htm  关键词:西藏;传媒体制;依赖性   一、大背景下的西藏传媒体制   “经济的不发达直接制约了报刊广告投人量,使传媒缺乏强力经济支撑。藏语报刊就没有广告收人。人口少、城市规模小、地域广、文化教育程度低等,也直接限制了媒介的规模。”[1]   我国传媒历来是党的喉舌和工具,传媒行业的特殊权利就是“国家行政部门赋予的权利[2]”。我国传媒制度是“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二元却代表着不仅要承担事业单位的义务,又要像企业那样进行市场运作,赚钱谋生。“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3]   西藏传媒市场化程度基本徘徊在一元体制之下,正在迈向二元运作中“像企业那样进入市场运作”的路上。当前也进行过一些报社内部的重新整合。如2009年西藏日报的整合,按照采编分开、专业整合、释放新闻生产力的原则,改革内容如下:将原来的记者部、汉文采编中心合并为新闻采访中心(记者部),为报社所有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将总编室版面职能剥离,成立汉文编辑出版部,专门负责报纸版面编辑工作;总编室则具体负责各媒体的业务研究、新闻策划、组织协调、业务检查考核等编务工。这些整合只在微调的范围内。   为了有力管控西藏特殊的传媒业,整合和调整基本不会涉及传媒市场经营行为。报业制度结构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报纸的本质属性和报业的所有制结构,西藏当前的情况是“党绝对领导媒体”,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等。这是报业的核心制度,是整个报业的基础。核心制度之下,才是报纸的上级管理制度、采编运作制度以及经营分配制度。所以,所谓改革,是经营分配层面,业务层面,所有的改变以不抵触核心制度和不违背上级管理为大前提。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一套制度的产生和存续依赖于它所带来的相对于其他制度而言更多的好处,也即这种制度能够为相关个体带来较之于其他制度而言更多的好处。制度的稳定是因为它带来某种结构诱致的均衡。”[4]长久以来,各种扶持项目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以及新旧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因素,都为传媒业从依靠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手铐和脚镣中挣脱出来增加了更多的难度。   想要使“传媒从党的舆论工具、政府的宣传部门转型为党营准信息产业,并向文化产业过度,转型意味着一切制度处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一切都未获得最终的合法性,不合法的行为能够以制度的形势合法化,合法的制度也会以不合法的方式进行。”[5]   未来市场化必定会对西藏传媒业造成冲击,外部资源(如报纸发展所需要的原料、设备、技术等)的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当这些要素的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坚守严格管控的事业运作模式肯定会使传媒亏损越来越严重。与其政府未来不得不消极退出,还不如积极地“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意识到“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在于矫正市场失灵”。“凡是市场或社会能够自行管理的事务要交给市场或社会去完成,党和政府减少直接管制。党和政府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发挥全局性统筹协调功能。由微观干预向宏观调控转变。”[6]   二、传媒业藏汉双璧现状   “‘藏汉双璧’传播模式的负面效果。“藏汉双璧”传播模式不仅在西藏的报纸、期刊上存在,还广泛运用于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西藏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三大媒体一直都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并举’的原则。”[7]藏汉双语传播体制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要求,也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着贡献。   对于报纸来说,“西藏报业出现‘藏汉双璧’传播模式是历史的选择,无论是藏文汉文共存于一张报纸中、藏文版是汉文版的翻译版,还是藏文版独立于汉文版,都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8]藏文版的报刊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藏文报之现阶段总体上的衰落趋势缺是不争的事实。西藏报业的“同名异构”模式,统一媒体名称但以藏汉两种版式传播。“体现出民族风格,也为民族之间的互相交融以及民族地区的开放创造了条件。”[9]但是这种模式之下,部分报社一个班子两套人马,传播成本翻倍,报纸成本也很高。加之民族报刊的读者和广告都非常有限,报纸发展的艰难就可想而知。   三、西藏报业的依赖性   历史加之自然原因,西藏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传媒整体依赖性很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系统基本依靠国家的支持和援助。“西藏的广播电视建设,实际上是倾全国之力在西藏培育的现代文明成果。”[10]西藏的报业体系能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离不开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扶持。   各种援助政策是西藏现代新闻传播业建立和发展的保障。而且很难摆脱这种依赖性。2000年以来,国家投资了大量的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西藏地区的报纸还没有从观念和信息的孤岛中走出来,西藏著名报人陈军认为西藏当下主流报纸的办报模式已经弥合了与内地同类报纸观念上的待机差距,现实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和成熟度、人力资源条件以及体制条件。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但从陈军所认为的现实差距的三点表现来说,西藏报纸的市场进步是很艰难的,规模不大,不够成熟,缺乏人才,僵化的体制。市场进步也不可能摆脱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   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西藏新闻主流新闻媒体,很难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根据经济学上最简单的观点,媒介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和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媒介资本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传媒治理的本质就是关于传媒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目前这两项都有政府来操作。政府对媒介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干预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看,经济上的政策干预,使得媒介资源、媒介结构都不可能实现最大化和最合理化。”[11]
  一些学者提出较为理想的传媒治理结构,强调外部治理多中心。党政和其他主体之间是一种在协作基础上的彼此拾遗补缺的关系。这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内地较为发达的传媒系统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从客观方面使西藏摆脱对党政国家的强依赖性,可以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30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年9月第29卷第5期   [2] 周劲《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 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76页   [3] 胡正荣 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 《媒介研究――媒介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J],2004年第1期   [4] 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6年02期   [5] [6]周劲《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76页;第267页   [7] [8]张夏婷,西藏报业研究,中央民大硕士学位论文   [9] 王晓英,宋宪霞,西藏地区报业“双语”传播体制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年9月   [10] 周德仓 民族区域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和期待――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月第1期   [11] 赵中颉 蔡斐 媒介生态学语境下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C]信息时代下如何做好图书档案管理阎 婷   摘 要: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且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高校的图书档案管理更是如此,用数字化进行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是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可行的手段。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为例就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图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档案管理   前言   图书馆档案是反映一个图书馆业务活动情况和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是图书馆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正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其资料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收集、存储。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档案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正在被广泛应用。   一、图书档案数字化的作用   (一)进一步开发利用了图书档案资源,创新了档案服务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开发图书档案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只有在这中情况下,才能将图书档案的资源优势发挥到很好的程度,才会有可能在档案管理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使图书档案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以及其他的各项工作服务,让档案充分的显示其该有的活力。在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的形式下,通过建立图书档案管理网页,就可以有效地进行网上服务,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既节省了检索时间和人力,又可以为学校的领导决策、组织教育教学、学校科研学术活动以及图书馆内的其他各种工作提供快速有效地检索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而且,通过开展网上在线服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这可以在档案管理网页上编写相应的专题,提供电子信箱、数据库查询等各类服务,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校的其他部门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网上电子信息通讯,能够随时随地的及时快速的交流各种信息,这样一来,便实现了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校的各项服务工作有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阅览者了解图书馆的整体概况、发展历史等各种方面的内容。   (二)提高了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情都会讲究效率,高效率的完成一件事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更是如此,若没有数字化的实现,图书档案管理本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不仅消耗人力,更需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档案数字化的实现,使这些问题很好的得到了解决,因此,就需要考虑工作的效率问题。图书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开展档案查找、咨询工作,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与办事水平。   (三)保证了图书档案文献的质量   图书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效的整体发展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很多高效普遍对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相关的工作,大多是临时工作人员捎带兼管,因此,常常会导致图书档案管理工作非常被动落后,很多的档案材料得不到充分的整理与利用,不能发挥其存在的价值,甚至有些工作资料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就会随着领导人员的换届等原因而分散到不知何处,当某项工作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必须临时去各处寻找,浪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使工作效率难以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来进行解决的。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文件档案资料集中统一起来,这样便不会出现难以查找等现象。还可以发现不完整的档案材料,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补齐。另外,对于一些因时间较长而出现褪色模糊、污损残缺等的字迹图案,还可以进行修复,保证其清晰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图书档案数字化以后,数字化的副本可以进行异地保存,这样即使发生天灾人祸,也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档案的完整性,有利于保存档案的原件。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对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途径   (一)建立图书馆档案指南资料库   读者常常会处于各种需要,而对图书馆的档案资料进行查阅。建立一个图书档案指南资料库,旨在通过介绍图书馆档案部门的状况以及馆藏档案文献情况等,使进入该数字档案系统的读者能够按照该数据库的引导,快速并准确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二)建立专门的资料库   为了方便读者,可以建立专门的史料汇编、专题文件汇编资料库。该资料库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与添加以及应用网络编辑系统,进行异地联合编译,使同一汇编材料不断被充实,能够更加的齐全,从而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检索时间。   (三)建立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   建立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进行的基础,是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提。该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对经过确认不合机密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汇编,在校园网或其他经授权的信息网络上供人免费查询使用。   (四)建立原文影响资料库   该资料库的主要功能是将档案中比较珍贵的,有珍藏价值的手稿、照片、图画等,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方式转换为图片、声音、影响文件等,并且按照一定的存储方式存储在磁盘阵列、光盘库等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上,从而实现源文件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使读者在网上便可以看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也使这些珍贵的资料得到更多一层的保护。它与开放档案目录数据库结合起来,也能满足读者在网上任意查询所需信息的要求。   三、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任何事物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去发展,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在过去是一项十分繁琐的,耗费人力与精力、时间的工作,且还很容易出现差错。但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图书档案管理也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本文以高效图书馆的图书档案管理为例,分析了图书档案管理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措施,旨在使数字化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作者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黄敏.析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J].四川档案,2006,6.   [2] 王敏杰.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浅析[J].科技信息,2009(30).慕课或墓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张有军 刘 瑾   摘 要:随着网络向着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MOOCs应运而生。对于其发展和命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从其译名中就可以反映出,翻译成“慕课”的人认为其满身都是“金银”对其及其推崇;而“墓课”的翻译者们认为其已是暮年,不会走的长远。本文对MOOCs做了基本的介绍,并阐释了其两种基本命运   关键词:MOOCs;慕课;墓课   一.介绍   慕课或者墓课,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我们只有知慕课知墓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1 定义。MOOCs是指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略词),是由布莱恩?亚历山大和戴夫?科米尔提出的新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术语。早在2008年,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尼丝开设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链接知识》课程,是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发展,是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知识学习、知识交换的新兴学习方式。   1.2 特点。除了定义中所显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点之外,MOOCs还有许多他的特点值得讨论。   (1)以学习者为核心,需要高度自主性的学习。MOOCs由学习者、讨论小组、导师、专家、协调员、大规模的开放课程网站、社交媒体工具和信息推送工具组成,各组成部分都是围绕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建立。   由于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监督者和考试,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求很高。此外,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去粗取精的能力。   (2)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构建的学习新模式。MOOCs可以分为基于关联主义的cMOOCs和行为主义理论构建的xMOOCs。关联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个人的知识通过网络传达给其它个人和机构,反过来各个人与机构又反馈给个人,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强调知识创新力与生成。而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xMOOCs关注于知识的重复。无论基于哪种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3)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教育资源均等化。从网站的建立、课程的投放、学习者的注册学习、交流互动、分享协作、头脑风暴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只要任何学习者在网站注册之后就可以平等的分享这些网站上所具有的资源,真正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二、慕课   慕课,即认为是MOOCs的追随者,他们认为这将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对百年传统的大学教育以警醒作用,带来一场学习上的革新。   2.1 MOOCs的迅速发展。从2008年MOOCs有了第一个注册用户,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s元年”,到目前出现的几大教育平台和数百万的注册者,短短几年间,MOOCs已从悄然无声到了万人空巷的境地。   2011年秋天,来自于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这孕育了目前三大平台之一的Udacity。同年11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了Coursera,12月,哈佛与MTI合作组建了EDX平台,发布了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同时三大课程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的在线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MOOCs的实践之中。
  2.2 缓和传统教育的问题。MOOCs的推崇者们认为传统教育出现了一列问题,而MOOCs的产生却可以缓解这些问题。   2.2.1 教育公平。由于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原因使得不同的大学之间的教学质量、侧重点和课程大相径庭,一些人认为传统教育并不能使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而MOOCs的产生使得教育资源均等化,只要注册了MOOCs教育的学生就可以同等的享受到优质的资源。   2.2.2 教育质量。有人认为即使是最顶尖的大学也在某种程度上用“水”课挥霍着学生的青春,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而MOOCs走校际合作的路线,各大名校之间联手打造,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其前所未有的透明性和竞争性也不得不使教育者们开始担心其教学质量,并逐步提高其教学质量。   2.3 大学中照本宣读的课程将被取消。MOOCs的教学方式极其科学,对学习者的学习更有效。因为其高透明性,教育者们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设计,使得教学较为科学。同时,MOOCs也可以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学习科目、方式与课程,使学习具有高效率。   MOOCs对教学设计也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其要求学习者课外自主学与课内积极思考发言结合,对教学设计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挑战,以促进其革新。   对大学的机构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MOOCs采取的校际联合以及公开透明的措施值得传统大学的借鉴与学习。   总之,慕课者们认为,MOOCs采用校际联合的方式,国内外著名大学都已加入,因此慕课们认为“常青藤”不再封闭,终将走向大众。   三.墓课   慕课,即对MOOCs抱有消极态度的人,认为其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3.1 前车之鉴。之前也存在着和MOOCs一样的网站与平台,但最后都不及而终,因此“墓课”们认为MOOCs的将来也只能是坟墓。   3.2 MOOCs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墓课们,他们认为MOOCs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其过于肥胖,既飞的不高,也飞的不远。   3.2.1 高失学率。高失学率似乎是所有远程教育的通病,MOOCs也是如此,因为远距离教学考验的是学生持之以很的毅力。为了较低学生的退学率,各大合作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时的鼓励,及时的反馈,促进其学习动力,雇佣大量的专业人员以邮件、电话或者在线进行答疑解惑,及时的响应与反馈。   3.2.2 低及格率。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网络课程的及格率不高,在一个教学点、一门课程中,每学期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可以通过考试。大多是由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重点抓不住、学习环境的缺乏,因而,使得其地基不稳,房屋的倒塌。   在MIT的6.002x“电子和电路”课程中,有来自160个国家的15.5万人注册,其中2.3万人访问了第一个问题集,9000人通过了中期考核,只有7157人完成了课程的最终考核,其中340名学生(包括1名15岁的蒙古人)在最终的期末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2.3 其目的悖论。MOOCs建立之初宣称:开放的教育资源运动,让知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但是现在其的盈利目的为人们所诟病。开放教育资源的案例发展很好,开放教育资源也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当其与企业合作,以达到其盈利的目的之后,其发展就不得所知了。   商业者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担心其经济受损;领导者们虽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也只是害怕落伍而积极加入这一队伍。   四.总结   MOOCs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并不能因为人们的喜好而判定,对其只有全面、科学、综合的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既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性,盲目遵守传统的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应融入一些先进的评价理论,发挥其特色。MOOCs的快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将继续关注它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eduMOOC:Open Online Learning Without limits[J];Ray Shroeder;Associate Vice Chancellor for Academ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prinfield.   [2] Whats with the MOOCs[J]Vance Stevens;The Electronic Journal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arch 2013?Volume 16,Number 4.   [3] Skiba,D.(2012).Dis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33(6),416-417.   [4] 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5] 余胜全,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图书馆推广MOOCs 的必要性研究,杨云云,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广东,佛山,528225.   [7] 郭英剑.网络大学时代已经到来[N].科学时报,(B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 正文
戴旭:网上国土硝烟弥漫,当今中国如何打赢网络“上甘岭战役”
作者:戴旭
发布时间:
来源:国防参考
字体:&&&|&&&&|&&
应成立守卫中国网上国土的专业部队,压制“信息恐怖主义”。
  今天我们讨论国土安全问题,不能不讨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网络空间领域的安全问题。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涉网安全问题统称为网上国土安全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必须站到世界和时代的高度,把视角放远一些,努力深化对相关历史和时代特征的认知。
  当今世界已进入&第五次战国时代&和&第六次军事革命&前夜:21世纪网络时代战争的新面貌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我们看待时间&大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过去,时间不知不觉地穿过此刻的我们,流向未来;还有一种比较猛烈,它迎面而来,从未来,你眼睁睁地看着它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
  笔者认为,看待空间原野的方式也应该是动态的、立体的、抽象的。
  以此时空观面对世界、聚焦军事,事实其实是很清楚的:15世纪地理大发现,导致欧洲列强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抢掠,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战国时代,此轮战国时代以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而宣告结束;18世纪欧洲又相继展开地区争霸战,是为第二次世界战国时代,此次战国时代以拿破仑的兴衰为标志;第三次世界战国时代为19世纪欧洲列强对亚洲的入侵,此战国时代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国被瓜分;第四次世界战国时代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标志性事件是日本、德国两个新兴帝国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战争结果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当下的世界已进入第五次世界战国时代,其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在冷战中战胜苏联,建立了新的世界帝国。
  历时五百多年的五次世界战国时代,源于火器、蒸汽机、内燃机、核裂变和计算机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世界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又在20世纪末进入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军事领域波浪式地相继发生了五次革命:分别是海权热兵器时代;铁路半机械化时代;陆海空一体机械化时代;核武器时代;空权信息化时代。当今,世界军事正进入太空、网络复合时代。
  每个时代、每次军事革命的内涵都与其他时代的军事革命有着本质不同&&这也是划定战争代次的依据。
  而概括起来,眼下正在发生着的第六次军事革命,又与前五次有着根本性区别:前五次军事革命都可以归入军事帝国主义的时代范畴,而第六次军事革命的时代背景,则是以文化帝国主义为主,经济和军事帝国主义为辅。这就意味着,最新一轮的军事革命,从战争理念到战争思维,再到战争目标以及战争形态及其影响下的整个战争体系,都将与以往完全不同。作为第五次世界战国时代产物的这场军事革命,其标志是美国建立并推进世界帝国的进程。
  在前三次世界战国时代中,美洲已经诞生了本地及世界性霸主,欧洲列强已在长期的互相搏杀中筋疲力尽沦为&列弱&,非洲一如既往地没有出现重大的地区主导力量,而亚洲正在涌现着新兴的地区力量,包括苏联解体后残存的俄罗斯。
  致力于建立世界帝国的美国,于是得以集中全部的力量,立体性围住欧亚大陆,试图用尽浑身解数,把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等地区力量集团,统统装进设计中的&政治搅拌机&,在进行相互撞击后予以粉碎和重塑。
  打开各类信息媒介的时事频道,到处都是对这一立论的证明:乌克兰政治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俄罗斯经济危机;日本在其历史征途&旧址&上跃跃欲试;美国在死灰复燃的中东战场与&伊斯兰国&死缠烂打;香港非法&占中&叩关中国;等等。
  奥巴马说美国还要领导世界一百年;普京说西方已经在俄罗斯周边降下&铁幕&,发誓要对北约保持军事优势。
  新的冷战已经开始。
  第一次美苏冷战时,中国坚持反帝反修,划分&三个世界&,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第三极。今天,中国与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与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总体上还是持反对冷战的态度,但中国的态度已不能改变世界政治总体趋于阴冷的发展趋势。
  时代不同了,战争的空间和领域、内涵和外延、手段与目标也已不同于以往。我们不能把战争单纯地理解为&铁血&&&一种钢铁与流血的战争。网络时代,大国博弈的主战样式已经转为信息思想战,战略目标是争夺人心。这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战争&。这种战争的基本特点是:外部渗透,内部瓦解,里应外合,放倒对手,如庖丁解牛一般,轻松猎食对手。美国从冷战时代肢解苏联、瓦解东欧,再到如今在世界各处点燃&颜色革命&之火,其发动的新型战争的最基本特点是&非金属&、内部爆破、里应外合,最后再辅以&金属战争&,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
  &非金属战争&,可能预示了21世纪战争的主要特征。
  从金属战争&硬碰硬&的外部强攻到非金属战争&软碰软&的内部爆破
  &非金属战争&的实质,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攻心为上&。在历史上,这种攻心战往往是贯穿于战争的一种瓦解敌人的手段。到了20世纪,这种手段被美国放大为大国决战的主要样式,从而真正实现了不战而胜。苏联解体后,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飞到莫斯科,骄傲地在红场散步。他记述自己当时的感慨:&我们知道,对苏联,无论我们施加经济压力还是与其开展军备竞赛,甚至动用武力也拿不下来。所以,只能通过&内部爆炸&来毁灭它。&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贯以强力对撞为特点的西方战争观,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美国把这种&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战争定位为战略心理战。
  其实,金属战争并不可怕,尤其对中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经历过的所有硬碰硬的金属战争,最后都赢了。新中国最根本的力量在于&军民团结如一人&,我们的对手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力量的源泉,妄图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民族情感、金融经济乃至地理版图等诸多方面,离间中国、搞乱中国、分裂中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被网络连成了一个整体。美国利用其网络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绝对优势,把一国对一国,或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战略心理战,延伸为一国对世界的&信息思想战&。
  网络舆论战与信息思想战互为表里。网络舆论斗争的本质就是信息思想战,是大国间争夺人心的生死博弈。这场以网络战为主战形式的&第六次军事革命&,相较之前的所有战争,其根本理念发生了颠覆性革新:以往的战争,其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或争夺战略利益,而最新的战争则是攻&心&掠&民&。
  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战争产物。&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中国古训,反倒成了美国战略家的必遵信条。
  网络时代来临前,世界各国被陆地、海洋等物理边界隔离着,军队只需要在国境线附近驻扎,就可以守卫领土,防止外敌入侵。但是,网络时代的来临,真正实现了全球意义上的&天堑变通途&,物理国界在现代国防范畴中已大幅&缩水&。就如同传统战争时代,世界领土可以被西方凭先进枪炮任意霸占一样,网络时代,对象国的民众和人心也可以被掌握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西方国家视为&公共产品&而肆意抢夺。只不过,当年西方国家凭借的是暴力手段,今天输送的却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他们用宗教和信仰作幌子,诱惑、俘获对象国的人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目标。相对于物理领域的军事战争,这种心理领域的文化战争,摧毁性更彻底,推进速度也更快。
  回望历史,晚清是蒸汽机革命的牺牲品,苏联是电子革命的牺牲品,伊拉克是信息化革命的牺牲品,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乌克兰等国,则是网络技术革命的牺牲品。
  时至今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利用这个时代赋予它们的巨大战略优势,全面围攻俄罗斯和中国。俄罗斯由于吸取了苏联的前车之鉴,对&颜色革命&格外警惕,全面清理西方代理人,建立政治上的&青年近卫军&,还在乌克兰危机中使用文化战略与西方国家展开对攻,使西方从内部&爆破&俄罗斯的意图一时无法得逞。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重拾&经济摧毁&的老套路,以经济帝国主义辅助文化帝国主义,只待时机成熟,他们就将运用军事帝国主义的手段,最终实现其战略目的。
  所以,新时代的国防,&心&防是重中之重。我国也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应对新型网络战争这一战略问题,以服务于即将展开的军事改革。
  中国网上国土领域硝烟弥漫、形势严峻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代表着,网络安全问题已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整体规划加以统筹部署。
  回想2013年之前,中国网络舆论场可谓乱象丛生。西方国家利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开放政策,以投资和开展业务的名义,积极扶植代理人,全面实施以颠覆中国为使命的战略工程,他们采取短期大量注资的手段迅速掌控中国的大型门户网站,把美国&推特&引进中国,变脸为&微博&,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等于给每个人手中发了一把无所顾忌、无法管控的&发令枪&,同时也让中国多年来构筑起来的出版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思想文化阵地,一夜之间被边缘化。一时间,中国网络舆论空间&群魔乱舞&&乌云蔽日&,传统舆论阵地大面积失守,党团系统、社科文史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一些传统意识形态的中枢和前沿机构,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致使我们多年来建立并固守的传统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被全面围攻,敌对势力趁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网络,借助电脑和手机等信息终端,抹黑新中国的开国领袖,诋毁中国的英雄模范和道德偶像,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其根本目的在于煽动中国版的&颜色革命&,制造内乱,从而迟滞和终结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然而,自2012年后,中国新一届领导公开宣示中国&既不走保守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让那些试图演变中国的敌对势力非常失望,于是,他们转而策动其潜伏在中国的&第五纵队&,大肆鼓吹西方宪政和&普世价值&,试图&绑架&舆论,从而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同时,他们瞄准那些在舆论界和思想界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的爱国人士,发起网络舆论&围剿&,公开喊出&拱卒&&杀士&&将军&等狂妄口号。
  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一样鼓角争鸣的网上国土领域的战争。当年对苏联,西方帝国主义就采取过类似这种控制&心脑&的手段,后来在南联盟,在西亚、北非一些国家,他们都曾故伎重演:利用对象国的网络平台,采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手法丑化、围攻目标对象,以借刀杀人的方式,除掉现实世界的战略对手。他们靠雄厚的资本和扶植的代理人控制着对象国的门户网站,故这种手段屡试不爽。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硝烟滚滚、斗争不断。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民间的正义力量仍然非常强大,网络上一些爱国人士还喊出了&保卫网络是捍卫国家利益的上甘岭&的口号,采取各种斗争方式将一大批隐藏在中国的&第五纵队&骨干分子&揪&了出来,还揭露了他们妄图&绑架&网络民意、制造舆论事件的阴谋。
  党中央和公检法部门随后也行动起来,重拳出击、招招制敌,抓了一批网络滋事分子,给敌对势力以沉重打击,这些&第五纵队&分子或被擒、或潜逃,网络舆论空气为之一新。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遭遇失败,同时也是中国网络舆论战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行动,让更多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重要性。
  2014年,中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可谓&多云转晴&,但距离彻底&晴朗&尚有&时差&。网络上围攻主流舆论的聒噪之音仍时有发生,一些管理部门短时间内仍无法彻底扭转网络舆论管控的被动局面,因此,尽快掌握网络舆论斗争主导权和网络空间主权的问题十分重大而迫切。
  坚守网上国土领域的&上甘岭&,掌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习主席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被外资操纵的一些中国大型门户网站事实上控制了中国网络话语权,继而成为反共、反华、反政府的大本营,它们制造了多起围攻政府和正义人士的舆论事件,大肆抹黑新中国和共产党的历史,已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颠覆人民政府的意图。但这些,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我国的物理空间和地理空间决不允许外国驻军和外敌入侵,而我们的网络意识形态空间却被西方敌对势力长驱直入?
  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实际上并不是由中国国家资本掌控的,行政和业务管理也不归属于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体系之内,它们打着商业网站的名义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享受着不受现行新闻法规约束的特权;它们以科技创新的名义任意&移植&国外一些具有新闻属性的&新媒体&,打着社交平台的旗号随意发布新闻信息和思想观点,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在它们掌控的网络媒体平台上,它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攻击谁就攻击谁,想屏蔽谁就屏蔽谁。而我国的网管、网警、网监部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防御态势,应对复杂、严峻的网络舆论生态,常感力不从心、防不胜防!
  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主流媒体虽然也开设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但大多数网络平台只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内涵没有实质性变化,发布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还存在不接地气、自说自话的问题,这不仅是对党和国家宝贵资源的浪费,也容易贻误争取人心、凝聚意志的宝贵舆论战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目前网络上比较活跃的社交工具全部出自外资网站或民营网络企业便可见一斑。
  此外,与敌对势力长期把持网络舆论主导权,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进攻形成鲜明对比的:一是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和一些党员干部,还缺乏对网上国土领域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和责任意识,缺乏在网上国土领域为党而战、为国分忧的担当意识;二是绝大多数党管媒体的舆论传播理念和手段尚停留在过去相对保守和陈旧的落后状态;三是有的职能部门没有抓住网络舆论管控问题的要害,制定的一些网络舆论管控措施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在网络空间管理方面,尤其是在争夺网络舆论主导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双轨制&:一方面,我国现行媒体法规对传统媒体实行严格管制;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却能以技术创新发明为由,任意制造新媒体舆论平台,并以此为&爆破口&,屡屡突破现行媒体法规管束。从QQ聊天软件到微博再到微信,皆是如此,而有关部门对此则疲于奔命、防不胜防,始终处于战略被动防守态势。
  这才是造成目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两个舆论场,且负面舆论场的实际能量大于正面舆论场的主要原因。
  成立守卫中国网上国土的专业部队,压制&信息恐怖主义&和其他危害国家网上国土安全的行为
  美国早就提出过&军队要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理念,这里所指的战争,一个是物理战场上的,另一个是意识形态舆论场上的。
  2003年,美国成立全球传播办公室,并首度在伊拉克战争中实施战略心理战&&信息思想战的尝试。2006年,美军&特种媒体部队&成立。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支特殊的部队每天24小时鏖战互联网,与美国军方认定的&负面&舆论作战,&力争纠正错误信息&,使美军对抗&不准确&新闻、引导利己报道的能力大大增强。
  此外,美国中央司令部与某网络公司秘密研发出一种撒豆成兵的新型软件,一名美国军人在登录网站时可同时拥有10个&马甲&,产生与美国军方毫无关联的多个假IP地址,从而可以轻易冒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制造有利于美国的言论。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脸谱&和微博站点&推特&将是这款软件&操纵&的主要目标。2007年,美国学术界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从理论上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战术打击重心从消灭战场敌军,转为战略性压制或瓦解敌方军民意志。网络舆论战和信息思想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2015年元月,人数不足10万的英国军队决定新建一支番号为&第77旅&、员额1500人的网络新媒体专门部队,所招募的士兵需拥有新闻学和社交媒体知识,能够娴熟使用&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工具,从而&运用社交媒体打心理战&。之所以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第77旅&,是为了纪念二战期间英国曾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一支特殊部队。英媒称,当年这支部队以非传统和具有争议性的战术,巧妙地与日军周旋,并以少胜多、挫败日军。英国军方称,创建&第77旅&的目的是要&回应现代战争需要&,也源于看到社交网站在阿富汗战争、俄乌冲突中起到的现实作用以及被&伊斯兰国&用来招兵买马的现象。
  此外,&第77旅&还将为英国政府&代言&。英国军方称:&创建&第77旅&是为了吸引一些能人贤士帮政府应对现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新型挑战。在现代战场上,可以用不流血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
  据法国《世界报》2月2日报道,&面对&伊斯兰国&对西方人的可怕影响力&&法国军队刚刚建立了一个网络反恐宣传机构&。
  显然,已经完成信息化的美军、英军和法军,都深刻认识到网络新媒体在捍卫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性。
  大型门户网站,单就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意义而言,已经超越传统的重型武器装备制造、机场、港口等,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大国间的信息思想战、经济控制战,还是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网络都已成为重要阵地和手段的载体。
  面对新时代的巨大挑战,中国军队除了警惕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之外,还须对网络时代网上国土领域的新型战争予以战略性关注。毫无疑问,军队应该拥有对国家主权管辖下的所有网站中的涉军舆论信息进行统一监管的权力。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履行使命,还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对现有文化、宣传系统进行整合、技术提升和新功能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尽早成立守卫中国网上国土的专业部队,协助国家文宣系统,收复网上国土失地,掌握维护网上国土安全的主动权。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戴旭)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南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势与政策 意识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