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概预算课程设计实训课程学习总结个人总结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查总结表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查总结表
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有着50余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禀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以较强的师资力量,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06年被评为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又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经过3年建设,本专业以更高的起点,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本专业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效如下: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我校农业水利工程的定位是面向市县级以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相对于其它水利专业而言培养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最大特点可以一个字概括是“博”。因此学生的适应性广、专业基础宽,基层适应能力强。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建设:本专业一贯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立志于培养扎根江苏、面向全国、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水利工程,培养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宽,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及乡镇供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能力,能深入基础、吃苦耐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仅07、08年,本专业学生就获得学校创新基金资助6项,总金额3万元。如农水06级学生严玲创新小组开发的“新型闸首结构系统”获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水体字系统设计制作”获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牛奔创新小组获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尺规绘图一等奖。
在课程设置上,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三个转变”增强教学内容。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转变,本学科为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设了“水生态工程”课程;为学生理解决策优化的观念;本学科开设了GIS等选修课程,紧随水务信息化的进展;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开展双语教学探索,效果良好。
&&&& 06年以来,本专业骨干课程水泵与水泵站(09年)、农田水利学(06年)力学课程群(08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二类精品课程与校级优秀课程。自立项以来,本专业已出版教材2部,教学参考书2部,规划出版教材2部。
师资队伍建设: 6名教师完成博士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引进博士1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7位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3人,占总数的85.2%;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的7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占总数的77.8%;45岁以下教师14人,其中博士7人,占53.8%,硕士4人,占28.6%。
学科支撑与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得到了本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支撑,09年,我校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批准成立;同时,立项以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各级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人均科研经费30万元/年,发表论文83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项16项,进一步促进了本专业师资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室建设与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实验设备与实验室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物质条件。新建水工试验大厅,面积约1500m2;新建水利高效管理利用研究所,开展了节水灌溉与SPAC等方向的研究。自项目立项以来,更新或添置万元以上实验室设备7台套,计119万元。
教学研究与多媒体建设:项目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自06年以来,本学科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4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及奖励6项;充分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自助学习、网络的互动教学等手段,目前,本学科主要课程均已制作多媒体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田水利学》课件于2006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理科组优秀奖。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培养质量:专业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农水专业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由2006年的66.67%提高2008年的90.36%;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社会反响良好,许多单位在接受了本专业毕业生后,对本专业学生的素质评价较高,学生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扎根江苏、面向全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江苏农业水利建设是扬大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
学术特色:50年的办学历史,扬州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已在农业水利优化规划与管理决策理论应用、灌排泵站技术改造成套技术、农村水利现代化等领域形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课程设置特点: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相对于其它水利专业而言培养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学生在校要学习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领域的知识,最大特色可以一个字概括是“博”。因此学生的适应性广、专业基础宽。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水务一体化的进展,和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水务信息化、管理法制化的转变,本学科开设了“城镇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环境水利学”、“水生态学”和“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等多门反映了时代特色的课程,受到了国内同行和广大学生的好评,取得了明显效益。
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一贯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立志于培养扎根江苏、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宽,能深入基础、吃苦耐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能吃苦,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建设完成情况对照表
规划建设目标(摘要)
实际建设进展(摘要)
存在问题及
&&&&坚持本专业的特色,紧扣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设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敬业精神优良、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满足水利建设对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建成了一流的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一批高质量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调整
及实施情况、效果*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增加选修课,满足各种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继续实行并加强导师制,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和环节的研究与改革,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强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环境;加快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估体系;抓好学风建设,继续实施并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好的为专业发展服务;
&&&&将中青年教师分批派到附近的省市设计院、施工企业、管理单位进行“实践进修”;加强学校与工程设计、管理单位的技术交流,定期开展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设计院这个平台,多承接生产课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考试获得“注册工程师”、“注册结构师”等证书;实施“名师计划”,继续实行教授给本科生开课的制度,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自立项以来,6名教师完成博士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在读博士2人。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学历、
学位、职称水平
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学校将每年保证提供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建设经费,如蒙获省批准立项,学校将按照省下达经费予以1:1配套,并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确保该专业按期高质量实现建设目标。
&&&&为了加强品牌专业的建设,学校通过省品牌专业建设点经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费、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费,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多种经费渠道,对教学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进行多方面投入,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三年来,已累计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立志于培养扎根江苏、面向全国、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水利工程,培养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宽,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及乡镇供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能力,能深入基础、吃苦耐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水务一体化的需要,将原“水务学”、“乡镇供水”两门课合为“城镇水务工程规划”;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转变,开设了“城镇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环境水利学”、“水生态学”和“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等多门反映了时代特色的课程。
课程体系尚须
进行进一步修订
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
(包括实验、
实训基地建设、
图书资料等)情况
&&&&强化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实验设备与实验室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物质条件
&&&&项目立项以来,学科组新出版教材2部;“城镇规划与设计”教材获2008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水泵及水泵站”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规划出版教材2部,出版教学参考书2部;新建水工试验大厅,面积约1500m2;新建水利高效管理利用研究所,开展了节水灌溉与SPAC等方向的研究。更新或添置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7台套,计119万元;新增了安徽驷马山引水工程管理处、铜山县水利局两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严格遵照执行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和国外名牌大学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研究与合作办学,扩大学科影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严格遵照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等30余个配套的规章制度或实施细则,确保了教学行为规范,教学管理有序。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全;将于近期内公派部分青年教师赴美国城市大学、德国亚琛大学进修。
*说明: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请附后(附件1)
专业基本情况
教师队伍一览表
重点培养或
批准单位、
文号和时间
农田水利学、
系统工程基础
水利工程经济
07年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人选
农田水利学
江苏省333第3三梯队培养人选
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河流动力学
水工建筑物
结构优化设计
泵站经济运行
泵站工程理论与新技术
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水泵及水泵站
07年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人选
水泵机组安装
水泵及水泵站
水泵及水泵站
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水泵及水泵站
泵站辅助设备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
地下水利用
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土壤农作学
工程水文学
农田水利学
水利工程经济
水工建筑物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党(1997)41号,1997年
江苏省333第三梯队培养人选
水工建筑物
水利工程施工
建设项目评估与管理
工程概预算
环境水利学
结构优化设计
农田水利学、
水泵与水泵站、
农田水利学、
水文水利计算、
水利工程经济
农田水利学、
系统工程基础
水力学实验
农田水利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试验
1、本表为本专业正式在编教师表,不含返聘教师, 不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教师,下同
2、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含学科组成员)、国家教指委委员(含学科组成员)、特聘教授等请在备注栏内注明
请附有关证明材料
师资情况统计表
注:博士、硕士指已经获得学位者,不含课程进修班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
立项建设以来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教师获教学成果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教师承担学术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学术研究表彰/奖励情况
&&&&&本项目自立项以来,项目组进行了众多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促进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业。
开展跨流域调水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进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贯流泵装置关键技术与梯级泵站运行调度(2006BAB04A03;)”之“南水北调工程梯级泵站(群)运行调度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将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等项目中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流域调水泵站(群)运行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项目组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南方平原地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1B09―1,)和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山丘区农村适度集中供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2006BAD01B09―2)。
开展农村水利现代化研究:主编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农田水利园区建设标准”(SL-371),2007年6月水利部正式颁布实施、《江苏省节水潜力研究》(2006年)。
开发基于GIS的灌区规划、管理与决策专家系统和应用推广:开发初步完成了基于GIS的灌区规划设计专家系统、小型机电灌区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开展灌区规划科技服务:受水利厅委托编写《江苏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汇总报告》(2006年),主持编写孤山、沂北、渠南等10多个大中型灌区的规划、可研和部分灌区的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招投标设计。一批大中型灌区的规划已经实施。
开展灌区量水设施的研发与推广:主持完成的江苏水利科技项目“数字化长喉道量水计开发”课题研究(江苏省科技厅组织鉴定,鉴定专家认为:“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经典的长喉道量水技术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集成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宜在中小型渠道上推广应用”。专利号(551069),在此基础上,列入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TG0309,与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合作),2006年通过水利部验收,项目综合评价为“A”。在江苏淮安洪金灌区、盐城五岸灌区和甘肃洪水河灌区、江西赣抚平原灌区等推广取得良好效益
开展县(乡)水系规划与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受水利厅农水处委托完成江苏县乡水系规划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并编写江苏县乡水系规划大纲。完成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苏省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区、武进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水系规划或防洪除涝规划,一批规划已经在实施之中。
大系统试验选优理论研究: 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大系统试验遗传理论及其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2008年)。
灌溉排水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系统现代管理技术研究:协助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分胁迫下铵态氮对水稻作物毒性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的硝态氮营养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主持完成的江苏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江苏地区土壤水分特征对作物有效性范围的研究)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鉴定,正在主持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非充分灌溉稻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及灌溉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业水土工程中的空间变异理论及模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课题10多项。
农业水土资源环境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农田水分安全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江苏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生态景观型航道驳岸技术研究》、张家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题研究项目“农业灌溉方式对区域水环境改善影响研究”,并开展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成套技术和碳氮比对污水灌溉系统氮素去除利用影响等课题内容的研究。
灌排泵站工程优化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优良条件,在全国最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三维PIV激光测流装备,开展“水泵机组优化选型”、“水泵及其系统内部流场与动力特性”、“低扬程大型泵站过渡过程” “泵站反向发电运行”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成功解决十余座大型泵站安全起动、泵站反向发电运行的技术难题,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提出进水条件对泵站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积累了极宝贵的研究经验;另一方面运用紊流模型开展流道三维优化设计研究,近几年则已经由流道单一模拟转入泵转轮和装置的整体模拟,在国内最早把泵装置作为整体进行定常、非定常复杂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取得重要的成果。以模型试验映证数值模拟,以数值模拟指导模型试验,使研究方法不断优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承担国家重大装备攻关专题“立式轴流泵装置研制”,采取试验和数模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项目自立项以来,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专业自立项以来,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课题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48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2项,其它科研项目60余项;年到账经费1300万元,人均30万元/年;完成科技论文83篇,其中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68篇,国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被SCI、EI、ISTP收录22篇,出版专著2篇。
附件2-1 近年来教师主要承担科研课题一览表
附件2-2 近年来课题组主要完成论文、专著一览表
附件2-3 近年来课题组主要获得奖项一览表
立项建设以来教学管理情况
制订(修订)时间
课程体系主要设置了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厚基础,宽知识面”的思想。
制订(修订)时间
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
近几年来几次大纲修订、课程结构的调整,适应水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及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水务信息化、管理法制化、民主化方向转变。
电工与电气设备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水文学
系统工程基础
农田水利学
水工建筑物
水泵及水泵站
水利工程施工
工程概预算
水利工程经济
制订(修订)时间
工程测量A实验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
及实验室条件逐步改善情况,增设实验项目,或将原实验项目改造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大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水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电工与电气设备实验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实验
建筑材料实验
土壤学与农作学实验
农田水利学实验
水工建筑物实验
水泵及水泵站实验
专业制图及CAD实验
现代测绘技术及应用实验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
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水利工程施工实习
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A实验
实验方法与测试手段改进
电工与电气设备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水力学实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
建筑材料实验
土壤与农作学实验
农田水利实验
水工建筑物实验
水泵与水泵站实验
实践教学情况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设备情况
教学实验设备总值
实验(训)室数
生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值
实验开出率
本专业应开实验数
实际开出实验个数
基础课教学实验(训)室数
通过省评估验收数
专业教学实验(训)室数
省级以上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训基地设备情况(高职高专专业填写)
实训基地设备总值
省级以上高职高专实训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
承担的教学任务
每次接受学生人数
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苏省淮沭新河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苏省骆运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苏省三河闸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淮阴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总公司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镇江市谏壁抽水站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扬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淮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仪征市水务局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淮安市洪金灌区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洪泽县周桥灌区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江都市昭关自流灌溉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皂河抽水站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安徽驷马山引水工程管理处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铜山县水利局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
注: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
立项建设以来获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情况
获奖类型及等级
水泵与水泵站
水泵与水泵站
农田水利学
农田水利学
水泵与水泵站
力学课程群
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数
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数
获评校级精品课程数
立项建设以来教材建设情况--主编教材
教 材 名 称
出 版 社 名 称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实验
水利水电出版社
现代测绘技术
水利水电出版社
立项建设以来教材建设情况--立项建设教材
教 材 名 称
拟出版时间
水泵及水泵站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立项建设以来教材建设情况--选用教材情况
近3年新教材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下)
计划出版社
高等数学Ⅰ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物理实验
苏州大学出版社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
河海大学出版社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习题集
河海大学出版社
水利工程测量(第四版)
水利水电出版社
静力学基础
水利水电出版社
动力学基础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力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力学(第四版)ⅠⅡ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材料(第五版)
水利水电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工学(少学时)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
水利水电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工程水文学
水利水电出版社
灌排工程系统分析
水利水电出版社
农田水利学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工建筑物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泵及水泵站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水利工程施工
中国农业出版社
水利水电工程概运算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文水利计算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利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利工程经济学
水利水电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外语原版教材
mechanics(流体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概况
本专业招生数
平均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
毕业生情况
学士学位获得率(本科填写)
学生考研录取率(本科填写)
毕业生总就业率/协议就业率
76.74%/ 76.74%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立项建设以来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情况
专著或论文名称
出版社或刊物名称
时间、期号
水体字系统设计制作研究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缆线除冰雪机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淮安扬州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正当时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关于宁镇扬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研究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干旱预警系统研究考察与应用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大学社团多元化建设的研究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查
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
说明:1.年级需注明××××级×年级(例:2006级2年级)。
2.项目性质分教师科研项目、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其他等类型填写。
立项建设以来获校级以上各类奖励和竞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学生自选项目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新型闸首结构系统)
教师科研项目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水体字系统设计制作)
学生自选项目
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
“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尺规绘图一等奖
学生自选项目
首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学生自选项目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
学生自选项目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自评等级一览表(本科专业填写)
对照指标描述本专业目前状况*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建设目标与思路
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立志于培养扎根江苏、面向全国、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水利工程,培养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宽,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及乡镇供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能力,能深入基础、吃苦耐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
1.2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方向定位在面向市县级以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要求学生既要能规划,会设计,还要懂施工、善管理,一专多能,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水平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
2.师资队伍
2.1队伍结构**
本学科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专业带头人程吉林教授江是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人选,在国内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27位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3人,占总数的85.2%;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的7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占总数的77.8%;45岁以下教师14人,其中博士7人,占53.8%,硕士4人,占28.6%。
2.2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师情况
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所有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
2.3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情况
自项目立项以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3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项,校级课题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项11项。
3.教学条件
3.1专项经费投入
通过省品牌专业建设点经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费、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费,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多种经费渠道,对教学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进行多方面投入,三年来,已累计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
3.2教学设施建设
立项以来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实验设备与实验室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新建水工试验大厅,面积约1500m2;新建水利高效管理利用研究所,开展了节水灌溉与SPAC等方向的研究;更新或添置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7台套,计119万元。新增了安徽驷马山引水工程管理处、铜山县水利局两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改革、建设与管理
4.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思想上转变、理论上拓展、实践上加强、出口上多元”。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水泵与水泵站》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农田水利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4.2教材建设
本学科骨干课程“水泵及水泵站”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城镇规划与设计”教材获2008年度国家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主编教材2部。立项教材2部,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20部,达到70%以上。
4.3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有序,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同时,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等30余个配套的规章制度或实施细则,确保了教学行为规范。督导制、导师制的实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的修订等方面指导作用明显;每年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水力学、农水等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
4.4合作办学
本学科多次邀请水利行业有深厚造诣国内以及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的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吸引大量本科生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5.1基础理论与综合素质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5.2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毕业设计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和课题,题目大部结合老师的科研和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获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1项;立项以来,本专业学生或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项,获学校立项科研项目6项。
5.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本专业与社会联系广泛,教师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服务。与省、市、县水利、国土、农业资源开发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与途径。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948”项目在内的项目80余项,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社会反响良好,许多单位在接受了本专业毕业生后,对本专业学生的素质评价较高,学生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5.4示范辐射作用
本学科近年来多次在国内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会议上交流专业建设成果,国内十多所院校来我院取经,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作用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
6.品牌特色优势
6.1品牌特色优势
本专业扎根江苏、面向全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江苏农业水利建设是扬大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
1、学术特色:50年的办学历史,扬州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已在农业水利优化规划与管理决策理论应用、灌排泵站技术改造成套技术、农村水利现代化等领域形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课程设置特点:课程设置的特色是“博”。学生的适应性广、专业基础宽。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水务一体化的进展,和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水务信息化、管理法制化的转变,本学科开设了“城镇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环境水利学”、“水生态学”和“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等多门反映了时代特色的课程,受到了国内同行和广大学生的好评,取得了明显效益。
3、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一贯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立志于培养扎根江苏、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宽,能深入基础、吃苦耐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能吃苦,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未达标专业预计达标时间
* 目前状况应对照《验收标准》中的指标,填写本专业目前实际达到的水平,并据此在评分栏相应位置画“√”
** 对艺术、体育专业师资学历要求可适当降低。
***对照《验收标准》中验收结论标准,填写“是”或“否”。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展示网 电话:1,,;传真:6 地址: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江阳中路3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训报告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