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轻重先后难易关系 论文

一道历史评论题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知行”关系的论点_百度知道
一道历史评论题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知行”关系的论点
行是知的归宿和结果。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须是知得。王守仁认为“知是行之主意,方始行得”
2,行是之知之成。知是行之始,无可疑者,行是知之功夫、知行合一,行之为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关系的问题:1,则知之为先:“夫泛论知行之理。朱熹指出、知先行后,代表性观点有从先秦到近代,是知行合一的典型论说
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请高手能给出答题思路
我有更好的答案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史,从先秦到近代,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关系的问题,无论是从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还是知行的合一或分离、知行的相资或相离。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知先行后,如《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见厉王时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是持知先行后的观点。后世程朱理学是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 2、行先知后,孔子有“不知而作之者”是持行先知后的观点。3、知易行难,如《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持知易行难的观点。4、知难行易。孙中山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5、知行分离。孙中山在进行革命屡次失败之后,得出了知难行易的观点,同时也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理解,把人类认识过程按“行先知后”划分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更进于行”三个各自为政的分割阶段。6、知行合一。王守仁持这种观点,他是认为“知”与“行”一个功夫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行是知的归宿和结果,是知行合一的典型论说。其他的知行观还有很多,难以细致归类总结。理学家之所以重视知行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知行观一出现就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根本讨论范畴,因此知行关系的讨论自来就带着伦理道德的内涵。二程把知行关系归结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践履之间的关系,朱熹继承二程知行观的道德说,肯定了知与行即道德理想与道德践履相结合的重要性。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做了进一步发挥,提出“致良知”的心学独创,他将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合二为一,认为知行分离不利于道德的最终完成,使他的“致良知”有了可行性的保证。总之,传统知行关系的探讨总是以道德为其根本内容的,自来就带着以道德为底色的浓厚伦理色彩。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的存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日常政治伦理生活紧密相关,以知行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认识论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知行观非常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并特别突出最终落在“行”上,尽管这里的“行”只是内涵狭隘的道德伦理范畴,但却处处体现了重“行”的实用精神。
中国文化充满了这种精神。孔子虽然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但他更注重学而知之,孔子这里所说的学实质上是行或做的意思,即他更强调的是行而知之。朱熹一方面认为“论先后,知为先”,但又认为“论轻重,行为重”,强调必须在行上见真功夫。王阳明虽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实行”消行于知,但又明确提出“知行合一”以行的规范来要求知,通过强调“行”突出”行”这种重行方式达到“致良知”的。明末清初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大儒对于“行”的推崇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为人处事这种“行”本身就是学问文章这种“知”,道德之行本身就体现了道德之知的内容。在中国哲人眼中,道德上的“知”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天然蕴含道德内涵和伦理意蕴的中国传统知行观注重知行兼顾尤其“行”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也带上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处处闪耀着一种实践的智慧。
谢谢你提供的材料,那么如何用历史上的史实来论证材料中的观点呢?
抱歉,提供的材料未通过。。。
知术欲圆,其旨须直。
朱熹是典型的格物致知
热心网友 李耳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庄周将此发挥为“知行观”五个层次李耳说:“希言自然也,然知者希,则我贵矣!”——“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知道易,勿言难,行者希。说白了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嘛~ 参考资料:/question/.htm 赞同0| 评论若要谈“历史”,那么请你知道,自古就是“务虚者众而实干者稀”!
参考资料:
/question/.htm
其他类似问题
知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
下载积分:1999
内容提示: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58: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知行观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知行观
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在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含&&&&义认识论学&&&&科
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孟子区别“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后期墨家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作用。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认识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先秦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总结。知行观:在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观的抽象理论中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
知行观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朱熹知行观强调、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的探析--《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的探析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较早就对知、行的性质、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知行观。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问题主要就是儒家的知行观,既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又有其特殊的伦理学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看来,“求知”与“为圣”是统一的,求知方法往往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将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意志在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践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知行统一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问题就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认识论问题,道德上的知和行往往成为讨论的主题。我们要分清这两种意义,不要把古代儒家讲的知和行同现代人讲的认识和实践简单地划等号,也不要以为古人是讲道德上的知和行,就否定它有认识论的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的立题定位在儒家关于知、行的意义及其关系的探讨上。梳理和探讨儒家伦理的知行统一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儒家伦理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当今中学德育建设是很有裨益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令人担忧,因此,本文运用儒家传统的思想精华———“知行统一”说,分析当今中学生知行脱节现象及其原因,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学生的认知践行,使“知行统一”成为当今中学德育的厚实根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G631【目录】:
中文摘要5-6
英文摘要6-8
一、儒家知行思想的历史梳理10-31
(一) 儒家学者对“知”的阐释10-19
1、先秦儒家对“知”的初步论述11-14
2、两汉儒家关于“知”的认识14-16
3、宋明清时期儒家关于“知”的观点16-19
(二) 儒家学者对“行”的论证19-25
1、先秦儒家对“行”的解释19-22
2、两汉儒家对“行”的把握22-23
3、宋明清时期儒家关于“行”的论述23-25
(三) 儒家的“知行统一”思想25-31
二、儒家知行思想的历史价值31-37
(一) 儒家知行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2-34
(二) 儒家知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34-37
三、儒家知行思想对当今中学德育的意义37-54
(一) 中学德育中“知行”关系的现状分析38-44
(二) 儒家知行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44-54
参考文献60-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武微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3期
岑彭新;;[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年2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小琴;[D];扬州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洪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高宇,高星斗;[J];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曾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李西林,任俊;[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温克勤;[J];道德与文明;2005年02期
卢艳兰,张在喜;[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唐献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周松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黄正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周耀国;[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俞秀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罗昆;[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锐鸿;[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刘森森;;[J];沧桑;2009年04期
王丽;;[J];中国德育;2007年03期
陈建辉;张英;;[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姜华;;[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姜华;路日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袁胜军;何东;;[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邹海蓉;刘辉;;[J];消费导刊;2008年11期
陈真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唐拥军;;[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福军;;[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强;[D];浙江大学;2008年
王宏;[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小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彭春;[D];中南大学;2010年
李策;[D];吉首大学;2011年
唐虹;[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丹婵;[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唐令芳;[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梓杨;[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年
邵阿敏;[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王皓月;[D];南昌大学;2011年
殷小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小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2期
翟巧相,王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莫妮克·坎托-斯佩伯,钟良明;[J];第欧根尼;1999年01期
杨秀洪;;[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檀传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汪细莲;余红军;;[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姚炳祺;;[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刘淑珍;王淑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黄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葛馨,张苑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亚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宋晋玲;[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健;;[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华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展明锋,陈勇;[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吴俊,陈进华;[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柴国珍,王晨霞;[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杨振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吴雁南;[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王金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陈寒鸣;[J];河北学刊;1996年01期
黄道炫;[J];近代史研究;2002年01期
黄国桥;[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宗亚萍;[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严之;;[J];班主任;2005年12期
郭志毅;[J];教学与管理;2002年21期
闻凯;[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1期
汪宏林;[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Z1期
洪恩;[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年03期
贺允清;[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Z1期
张承先;[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04期
云康,金波;[J];江西教育;1996年05期
彭红玲;[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永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方旭东;;[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高时良;;[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禄小平;;[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单纯;;[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蒙培元;;[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施忠连;;[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杨海文;;[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黎文;;[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如君;[N];泸州日报;2009年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记者 陈涛;[N];延安日报;2009年
张亚德 通讯员
魏少武;[N];保定日报;2010年
李晓敏 通讯员 马熙强;[N];北京日报;2004年
郭齐勇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N];长江日报;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
方立天;[N];光明日报;2009年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
郑晓达;[N];学知报;2011年
泽羽 特约记者
林桂榛;[N];社会科学报;2007年
任继愈;[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宪峰;[D];辽宁大学;2011年
修建军;[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张艳婉;[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吴倩;[D];南开大学;2010年
顾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方世忠;[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石磊;[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魏彩霞;[D];浙江大学;2003年
刘漪;[D];安徽大学;2010年
刘书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贵臣;[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鲁潇;[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肖定艾;[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宋正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娟;[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吴嵩霖;[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张军慧;[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朱晓留;[D];苏州大学;2010年
张雯雯;[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郭鹏杰;[D];兰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德育论文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德育论文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行合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