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作文300字气功300字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明天就要300字的小作文,急~~_百度作业帮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明天就要300字的小作文,急~~
明天就要300字的小作文,急~~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一篇300字的描写人物的作文 要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用两种写作手法_百度作业帮
一篇300字的描写人物的作文 要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用两种写作手法
一篇300字的描写人物的作文 要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用两种写作手法
对不起,300字作文我不会 ,我们现在写的都是700字作文
对不起,300字作文我不会 ,我们现在写的都是1000字作文
对不起,300字作文我不会 ,我们现在写的都是1000字作文
她不管干什么都很仔细。(细节描写)
对不起,300字的作文w我不会,我现在都写600~700字的。sorry训练重点:
1、通过训练,学生能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掌握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2、通过训练,学生能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训练难点: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正面描写为主,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烘托。
课时安排:1&2课时
训练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我们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上严肃的气氛,韩麦尔先生悲痛的神情,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深感共鸣,悲痛欲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呢?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尤其运用了细节描写。
师:好的&描写&使文章内容生动而不空泛。正如有一位科学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蛙,可是晚年他很后悔地说道:&我当初错了,我不该研究青蛙,我应该研究它的一只眼睛。&这&眼睛&,就是细节,就是描写。
师:我们怎样用好描写这种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出示课件1)
①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他很老,脸上似乎布满了尿素麻袋。
②她的嘴唇红红的,看得出她往那儿涂过很多廉价的化妆品&&好像刚吸过血一样。
③外婆刚进门,我便哭着问:&隔壁胖婶说我妈死了,是真的吗?&外婆说:&别听她胡说,你妈还活着,到外地出差去了。&
④外婆来了,像挑了千斤的担子,一步一晃。我赶忙扑上去告诉外婆:&二婶说我妈妈不在了&&&
外婆一下站直了,气得不行,小声嚷着:&谁说的,由得她红口白牙咒人,活着,活着,一千一万个活着。&她蹲下来摸着我冻红的手,哄着我说:&孩子,别听她的!你妈妈出远门去了,我刚才还托前庄上你姨夫给她捎了几个钱去&&&说着,她把头扭了过去。
师生讨论后明确:例①、②的描写不合理,例③和④两段对话的内容都差不多,但③只写了对话的内容,显得呆板,而④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必要的动作,使人物活灵活现了。
师:例④采用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正面描写。
人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写人呢?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多次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
(出示课件2)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正面描写是忌平淡、忌拖沓,须形神俱备,生意勃勃。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托主要人物,如《陌上桑》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描写即是此法。又可分为正衬(用好的衬托出更好的)和反衬(用坏的衬好的或用好的衬坏的)两种。
(出示课件3)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二、例文导学
前面我们刚学过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这篇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就很典型,文中正面描写老英雄的外貌、肖像、语言心理动作,同时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老英雄的人物美。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地方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正面描写有: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外貌描写,突出老头子的精明能干,敏锐机智)
2、老头子没听见,拼命的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语言描写,体现老头子过于自信的性格特征)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心理描写,逼真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尊,爱憎分明的感情)
师总结:以上这些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但是文中还有侧面描写的地方,以物衬人,写有关的景或物,来达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是在哪里,怎么写的呢?
学生讨论后找出文中有三段景物描写。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属于侧面描写,既表现出老英雄的神奇,又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2、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侧面表现出老英雄的功劳和神奇。)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痛打敌人时内心的轻松、愉悦之情。)
三、要点点拨
1、怎样处理描写
(1)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文章离不开人物,人物要有性格(即常说的人物形象),而性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行为,所以动作行为描写是描写人物最常用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动作行为写得具体、生动、传神?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那一片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
(2)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
人是会说话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大多离不开语言描写。但写语言就只写语言,写对话就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而忽略了人们说话时带有的不同情绪、不同神态,以及各种手势动作等,文章就不会生动形象。这样,语言描写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两段关于同一话题的对话描写(放幻灯片):
①小明对小李、小张说:&我看见一个家伙穿着一件中裤,是用尿素袋制成的。&小明还没说完,便忽然大笑起来,&他&&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②小明笑了一阵,又傍着小李和小张的肩膀坐下,乐得合不拢嘴,但他还是说了:&一个家伙&&穿一件用尿素袋制成的中裤,&又大笑起来,&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的文字&。
小明说着哈哈大笑,笑得流出了眼泪,站了起来。
小李也站起来,用手捧着肚子,尖声笑起来,就跟哈叭狗的叫声一样。
小张的笑声提高了两个调门,而且笑得那么厉害,站也站不稳了。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同一话题,但①只是一顿一说的,只写了对话的内容,显得空泛,不传神,而②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动作,写出了笑的动态美,既形象,又生动,好像那三个人就站在我们面前表演&笑&一样,活灵活现。
(3)写外貌要融入情节,体现个性。
一个人出现,我们第一眼可能会注意他的外貌,所以外貌描写在写人的文章中也是不可少的。我们写作中的问题出在,大凡写人的作品,对人物进行刻画,一开始便从头写到脚,比如写《我的妹妹》开篇便是&我的妹妹圆圆的脸蛋,红红的嘴唇,黑黑的眼睛,高高的鼻梁,长长的辫子,穿一件花布衣服、蓝布裤子,脚上穿一双白色运动鞋&&&这样的描写,让人家反而以为你的妹妹是布娃娃呢,没有人的气息,没有人的活性,很呆板。这样的描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常常起不到表现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作用。
请看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外貌的一段(放幻灯片):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生讨论后明确:由于作者将父亲肥胖的体态,臃肿的衣着,走路腿脚不灵便等外貌描写融入去月台买桔子的情节中,就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了其爱子的深情。
(4)景物描写要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写景要注意安排好写景的层次,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让我们来品读一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段写景的文字(放幻灯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教师点拨使学生明确: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由低到高);
皂荚树?桑葚?菜花?草间(由高到低);
草间?云霄(由低到高)。
层次清楚,富于变化,十分形象生动。
2、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2)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3)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3、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1)【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在平时的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2)【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4、侧面描写的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口技》的第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作者在描摹口技者表演的种种声音后,用一概述 &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表演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而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在此叠用五个&百千&句、四个&百&字组成的两句对偶,以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盛赞口技者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刘鹗在《老残游记&绝唱》、叶君健在《看戏》中,都运用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正面刻画渲染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了听众、观众的强烈反应,从而把王小玉、梅兰芳等艺术家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尽管侧面描写常常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但也有些时候,表现人物性格不适宜用正面描写。《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做好事非常自觉,不向外人表白,就是在第二次考试失常事出有因的情况下,她也不向人作任何解释,这就决定了表现她的性格宜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在叙述陈伊玲复试状况时,作者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她&声音发涩、毫无光泽&、&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眼睛显得黯然无神&等状况,而对于她平时怎样乐于助人,复试前如何因救灾而影响了嗓子,则巧妙地借她弟弟之口介绍出来。这样,陈伊玲的光辉形象,就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此外,比较一下可以发现,侧面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这也是侧面描写的长处。
总结:&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如果能正面描写的则正面描写,如不能则侧面烘托,能达到表达效果,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四、实战演练
1、(出示课件4)说出下面各段中的正面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1)此人圆滚滚的身躯上安着一个圆滚滚的脑袋,中分的头发向两边梳着,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根红肠似的嘴巴上边长着一只小&巧&的鼻子。一笑起来,只见原来就很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浑身的肉也像注了水似地颤个不停。活脱脱一个安西老爹的翻版。
学生评点后明确:这是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胖&,将人物写活了。
(2)张老汉衔着烟斗,乐呵呵地接过存款单,眼睛不由地眯成了一条缝。他用颤抖的手捧着存款单,端详着,微微点了几下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迈步走出了信用社。刚走不远又把存款单掏出来瞧瞧,生怕它长了翅膀飞了似的。这样反复了几次,他才把存款单塞进怀里,扣紧扣子,倒背着手大步地走了。
学生评点后明确:这里既运用了动作描写又运用了神态描写,将张老汉拿到存款单时那种激动、兴奋、小心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3)天刚蒙蒙亮,一股刺鼻的脂粉味便把我&刺&醒。我知道,小姨又开始她每日的&常规作业&&&化妆。
打粉底,涂眼影,画唇线,抹口红&&这些事情别说做,想想都烦死了。索性不去想这些,再睡一会儿!
&小姣,看我化得怎么样?&迷迷糊糊中,听见小姨叫我。
&不&&看。&
&你就看看吧!&小姨央求着,坐在了我的身边,那浓浓的味几乎让我昏厥。
不敢描写小姨的模样:墨黑的眉毛,青色的眼皮,还有涂得血红的嘴唇&&
&小姨,你是去上学还是去参加舞会?&我不无嘲讽。
小姨听了这话,反倒一脸喜悦,头一扬,&啪&地打了一个响指,说:&当然是去上学啦&&&&啦&字拖得很长,听起来港味十足。
小姨转身走了,望着她一扭一扭的腰肢,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学生评点后明确:这是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活灵活现地写了一个爱慕虚荣、盲目追赶时髦的小姨的形象。
2、(出示课件5)找出下面各段中的侧面描写,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1)《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前两句写花多、花色、花味。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蜂之所以闹,蝶之所以舞,不言而喻是艳丽的花吸引了它们。)
(2)《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这些话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这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
(3)《口技》: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千百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从侧面很好的衬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4)《在烈日和暴雨下》: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老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透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烘托和渲染文中特定人物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
3、从下面提供的题目中,选一个你认为最能写得好的题目,写一个片断。
要求:①使用多种描写手法(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不少于300字。
④抄写好后,在文中用红笔划出侧面描写的文字。
1、考试过后 2、篮球比赛
3、公园一角 4、语文课上
五、拓展阅读
引导: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偏重。重正面描写还是重侧面描写,应该按照一定的依据。那么,这些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面两篇同题文章的比较来看一看。同是写看戏,为什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别?影响这种角度差异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描写对象的特点。叶文中的戏精彩无比,泼墨重彩的直接描绘无疑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所描写对象这种感染人心的特点;鲁文中的戏更多是枯燥乏味的、令人失望的,如何当得了过多的直接描写呢?
二是依据文章主旨的需要。叶文的表达主旨是要表现和赞叹优秀的人民艺术家,表现和赞叹热情的观众(人民),或者说是要讴歌人民艺术家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源泉来自与热情的观众,观众欣赏艺术的热情源自于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啊,二者相依相存,相映相衬,所以作者在行文中没有特别的偏重。鲁文的表达主旨意在写小伙伴们之间亲密相处的童贞意趣,看戏为展现这种童贞意趣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渠道,所以,作者行文更多地在写看戏时&我&和小伙伴们的种种表现和反应。
三是依据叙述者的特征。叶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走进剧场欣赏戏剧的成年观众,&他&有着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所以直接描写舞台和演员能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它们的艺术之美;鲁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小少年,&他&和小伙伴们更多的是在看热闹(这从文中&我&期望看到的戏不难得知),直接表现舞台和演员,显然超出了这个叙述者的层次水平。
看来,选择好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很有讲究的!
(一)看戏(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点评】正面描写舞台上的状况和演员的表现,直接写出表演的精彩;同时描写观众的反应,侧面写出表演的精彩。二者结合,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二)社戏(鲁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阅读语段(二),回答下列问题:
1、文段正面描写了什么内容,侧面描写了什么内容?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中,哪一个多些?为什么?
3、写看戏前的景物描写及看戏途中渔父的喝彩属于哪种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标题内容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