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 名人名人事例英文版

比赛一结束庆祝聚会就开始。在福贾·辛格第3851个冲过终点线后,比赛也将结束。到那时——终于结束的那一刻——福贾将完成前无古人之举。在多伦多簇拥的人群和欢呼声中,在辽阔而华美的天空下,百岁高龄的他将完成马拉松赛事。
只几步之遥就能重新定义人类耐力的极限,接近终点时,他感觉痛苦吗?不,这不是痛苦。福贾明白何为痛苦,死亡才是痛苦——你要是活到100岁,就会遭遇无数次的痛。流血的肢体是痛,超负荷的关节是痛;如果你每一次都坚持跑完比赛,这种痛已不计其数。这不是痛苦,只是筋疲力尽。福贾能应付疲惫,因为风雨过后就是彩虹。当福贾疲惫之时,总是意味着又一项纪录要诞生了。
他已经打破好几项纪录了:90岁以上男子马拉松最快纪录、100岁以上男子5000米最快纪录、100岁以上男子3000米最快纪录、一项接着一项还在继续。不过这些都无法与目前这个相提并论:那就是“完成马拉松最年长的人”,这一称号将属于福贾·辛格。之前几项已获Masters Federation网站认可,现在这项则会让他跻身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列。几周前,一名吉尼斯官员会同公司与福贾的教练哈曼德·辛格(与福贾没有亲属关系)取得联系。哈曼德告诉福贾,吉尼斯公司会派代表观看他在多伦多滨江马拉松的比赛,一旦能够完成赛事,吉尼斯将授予他应得的称号。
于是福贾出现在多伦多赛道,双臂摆动,黄色头巾上下翻飞,垂髯及胸、飘舞风中。陪同他参赛的还有几名印度旁遮普邦同乡,他们外表上保留着锡克教信仰的传统。前三英里,福贾小跑;随后教练劝他减速为慢跑。速度是暂时的,耐力才能持久。跑到6英里,他减速换挡变成散步。18英里处休息,擦擦汗喝了些茶,再步行上路。
20英里处渐渐感觉疲劳,哈曼德谎报剩余距离以激励福贾。他说剩四英里,其实还有六英里;说剩两英里,其实有三英里。让福贾总认为他跑的路程比实际要多,直到福贾看到他唯一能明白的里程标志——终点线。
脚步起落间音乐响起,叫好声不断,而福贾一路上都是默默独行。冲线前的顽强坚持让福贾回想起结婚那天,在长长的走廊尽头等待他的那份欣喜。跨过终点线的一刻他冲着人群挥手致意,然后抬起手臂接受奖牌。他以8小时25分的成绩完赛。之后是微笑、握手,与朋友与陌生人合影。因福贾的纪录召开了一个简易的记者招待会,在一片吵闹和祝贺声中,福贾和哈曼德都未留意到他们期待的一个重要人物缺席了。
他们还没意识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转眼成空。
日,福贾·辛格跨过多伦多滨江马拉松的终点线。
图片来源:David Cooper/The Toronto Star/Zuma Press
哈曼德与福贾在伦敦雷德布里奇的华伦坦公园一同跑步。
图片来源:Levon Biss for ESPN The Magazine
Beas Pind村位于印度西北部印巴边界附近,贾朗达尔——帕坦科特公路边。村落安静祥和,平淡无奇,是农家乐天知命的所在。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仰息天地之间,收播田园之乐。
一个春日的早上,村里的巴格·考尔生了个儿子。女主人决定给儿子取名福贾,意为“将军”,或者“战士”。那是在1911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相信福贾的说法,不会晚于1911年。孩子没有出生证明,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世界的那个角落,没有出生证。英国统治印度一直到1947年,按照网站Michelle Ercanbrack的说法,1964年印度还未开始出生登记。
不过即便是本世纪,没有出生证也没什么大不了。1911年时,人们关心的只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幸福,可爱不可爱。福贾两岁时,父母开始担心:他还不会走路。福贾如此讲述,当时他的腿短小无力,能挪动步但就是支不住身体。转眼三岁了,他仍然走不了。到了四岁还在爬。孩子们都叫他“丹达”(旁遮普语“拐棍”)。家人担心他可能要落一辈子残疾,于是去找村里的大夫。当地郎中不习西医,治病只是靠调制草药,治疗伤口是用人尿。遇到福贾这种情况,他们看不出有啥病症,只是说孩子就是身子骨软而已——无药可治。
终于到五岁那年,他身体发育得有一拐一拐走路的劲儿了。能正常行走已是十岁。旁遮普邦学校匮乏,上得起学的是上等阶层的孩子。所以福贾长大后,便加入了村中的劳作大军。牧牛、耕作、种玉米小麦。南亚季风带来降雨,雨水又把黄土溅成泥浆。福贾每天回到家,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总是等不急喝上一杯热热的茶歇歇脚。牛奶、酸奶是他的物质食粮,不分昼夜与人畅谈是他的精神食粮。淳朴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平淡每天都很快活。
时光飞逝,福贾结婚了。转眼间,妻子吉安·考尔就生下三男三女。岁月如梭,孩子们长大了。到了1960年代,孩子们多半结婚离开家,接二连三去了西方。一个孩子定居加拿大,其他的都在英格兰。只留一子在家守业——那是福贾第五个孩子,也是他的次子库尔迪普。
1992年福贾的妻子死了。福贾伤心难过,但又感觉欣慰,庆幸漫长的人生都活得踏实。如今八十有一,自然离死不远,在家中与儿子共度余生也算老有所终。“我爱孩子从不偏心,”他这么说。不过身在村中,只有库尔迪普与他朝夕相伴。晨光中,他们田间劳作;下午天,他们喝茶逗乐;夜色里,他们并肩回窝。他说,这不是偏爱,只是共同分享人生,只是亲昵之情。
在旁遮普,季风每年七月来临。热气上升,气压下降。雨水应季而落,作物长势喜人。大雨磅礴,天色阴霾,农夫们忙不迭四处避雨,却暗自庆幸大雨带来的好运。1994年一天夜里,福贾和库尔迪普外出整修灌水渠,那条渠临近他们新开的路边餐馆。那夜风雨交加,撕扯着整个村庄。餐馆屋顶的一片瓦楞铁也被掀翻。这在旁遮普稀松平常,村里的屋舍常遭暴虐天气蹂躏。
后来发生的一切在福贾的生命中次第出现——纪录,旅程,声誉——而所有这些与那个夜晚遥相呼应。福贾应记者要求回忆当晚,他告诉翻译的并不是全部故事。他不愿讲述亲眼目睹的那一幕:瓦楞铁飞向儿子的脑袋,血浆飞溅,儿子的头被打飞,身首异处。他不愿忆起如注的大雨中他绝望尖叫,眼睁睁看着儿子倒地,咽气。如同斩首。
不过,他愿意回忆刹那后的想法。
“这是为什么,老天?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
福贾的全家福。摄于福贾的祖籍——印度旁遮普邦,拍摄日期不明。
图片来源:Khushwant Singh
福贾在伦敦的一座辛格锡克礼拜庙中。
图片来源:Levon Biss for ESPN The Magazine
平淡的日子,曾经那么闲适宜人,重创之后如今却时光难捱。福贾呆坐屋中,默然树下,面沉似铁,只待亡日。他与人无端结怨,朋友纷纷离他而去。漫无目标地逡行于村落之中,孤单单茫然无措。走到儿子头颅滚飞的地方,木然凝视,口中低语,潸然泪下。
乡亲们都很担心。他们给福贾在伦敦的儿子打电话,说他老爸快疯了。孩子们于是决定让福贾来到他们身边,便求他来英格兰。福贾离家弃业,踏上行程。在伦敦逗留多年后,他发现伦敦“美极了且与众不同。”这一次“我只是要忘记。”
起初新环境也没能让他感觉好受些。年纪太大不能去工作,何况还不识字。福贾没有目标,整天无所事事。他说,“我的思想还停留在印度。”与此相应,沮丧的心情也伴随他来到伦敦。
因为不愿呆家里,福贾开始与锡克社区旁遮普邦的移民乡亲们一起跑步。“我需要做些事分散注意力,”他说。从他的孱弱肢体开始支撑他走路到如今,将近八十五个年头过后,他发现自己的身子骨还说得过去。想当年,伦敦的乡亲们享受都市的物质便利,福贾则在农田辛苦劳作。
同龄人中谁都跑不过他。没人陪他跑,福贾就独自奔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跑步的距离也在延长。他意识到跑步的过程中,思考的只是举步向前。脚步在路面敲击,跑过一程后大脑空无一物,福贾说,“我感觉自己与神声息相通。”懊恼随之烟消云散。至少片刻之中,福贾从悲伤中得以解脱。
福贾住在儿子苏克金德家里,孩子给他日常花销。何况他还能从政府领取养老金(许多英国老年居民都能拿到),于是他大手大脚消费起高档衣服。一辈子旁遮普的干活穿扮,到伦敦却很快拥有了时尚审美。当地语言他说不了,生活习惯他跟不上,胡子、头巾给他打上外乡人的标记。不过顺脖子往下瞧,福贾还真有了点伦敦人的范儿。
他还有个嗜好,就是看电视。在印度他一台没买过,现在好窝在沙发里一连几个小时地开电视冲浪。有天下午,他见屏幕里好多人扎堆路上,穿着T恤、短裤一起跑步。福贾好奇地问旁边人,这是在做什么?很快得到答案,那是组织好的比赛——马拉松,他们就这么叫的。福贾拿定主意,既然电视上人家能跑马拉松,他跑也是理所当然。
89岁时,辛格跑了人生第一次马拉松。
图片来源:Levon Biss for ESPN The Magazine
经朋友介绍福贾认识了哈曼德·辛格,哈曼德是业余马拉松选手,空余时间给别人当教练。福贾告诉哈曼德想参加伦敦马拉松,需要个教练。那是2000年2月,比赛是在4月,也就是说只剩10个星期。
训练头一天,福贾动作轻快、充满活力前来,穿着自以为再合适不过——一身花里胡哨的三件套。哈曼德告诉他得换掉这身长袍马褂,一番坚持后,福贾不情愿地丢下三件套,买了身运动服。此后他每天都到场,围绕计划展开训练。时间一周一周过去,他的跑步里程也逐渐增加。比赛日到来,福贾以6小时54分的成绩冲线,落后冠军安托尼奥·平托4小时48分。但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跑完马拉松,他将很快成为明星。
“我感觉与神相连。”辛格说。图片来源:Levon Biss for ESPN The Magazine
福贾次年再次出现在伦敦马拉松赛场,这一次目标是打破纪录。他只需跑进7小时52分就能成为现存90岁以上跑得最快的马拉松选手。最终他将纪录缩短57分钟。
采访、拍照纷至沓来,出席公众场合的请求不断。福贾成为旁遮普邦移民社群在重大场合的焦点人物,他出席婚礼、聚会以及学校节日活动,与人拥抱握手、相互致意。福贾勤跑不辍,比赛用时不断缩短。2004年阿迪达斯公司迫切希望一位90-99岁间包头巾的马拉松选手参与其“没什么不可能”(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广告宣传。福贾引人注目地与大卫·贝克汉姆肩并肩,他的形象出现在杂志广告中,宣传语是:89岁6小时54分,92岁5小时40分。肯尼亚长跑好手得小心了,照这么发展到老头100岁指不定谁跑得过谁。
与哈曼德保持一致,福贾把参赛的所有进项都捐出做慈善。参赛旅费大多报销,况且家里有孩子的生活费和他的养老金就能过得养尊处优。他去苏格兰、加拿大以及英格兰各地参赛。“我有了新的关注点,”他说。奔跑越多、给与越多,悲伤与他渐行渐远。去各地比赛,日复一日福贾不知身处何地。你要是问他“阿迪达斯”是干吗的,他没有任何头绪。他只知道那是赞助他的公司,拍照片、出席活动都给他报酬。
受人瞩目是福贾所热衷的。他可能要捐出些钱,不过陌生人的微笑、握手和朋友的一样感觉亲切;金发女郎的拥抱,专业记者的提问——这一切都属于福贾,只属福贾一个人。他极少拒绝受邀出面或拍照的请求,总是等不及踏进房间博人关注。所以2003年福贾去美国参加纽约马拉松赛时,他希望目光都聚焦于他,特别是聚焦在他头上。
后9-11时期美国成为包巾缠头者的是非之地。包头巾在锡克人中最为普遍,锡克族信奉的一神教15世纪时起源于印度,与世贸双子塔遇袭毫不相干。锡克教徒只是和穆斯林一样头缠包巾而已。但是在2003年,在美国缠头的就没好待遇。
针对锡克人的犯罪在全国范围有大量报道。在凤凰城,一名锡克族客车司机无故被一辆皮卡中的乘客击中两枪。在马里兰,一个锡克族家庭收到威胁信件,居所也遭肆意破坏。在纽约,一名锡克族警官辞职,之前他的上司命令他剃掉胡须,取下头巾。对锡克教徒来说,头缠包巾是一种标志,是一生的责任。无论身处何方,锡克族男人都保持信仰的标记。这是有意为之。头巾不断提醒主人——他不仅代表他自己,更代表有共同信仰的所有教徒。
于是福贾来到纽约,渴望人们谈论他的头巾和他的信仰。如果好好跑下来,兴许能再破一两个纪录,那就太管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是福贾在不到七个月内参加的第三场马拉松。参赛过多是要付出代价的。赛场上的福贾身患流感,时差还没倒过来,脚踝也不给力。
他刚出发,就听见人群中呼喊“奥萨玛”(本·拉登),“萨达姆”。福贾被大部队落在后面,频繁地驻足休息、接受治疗。他脚上起了水泡,很快裂开,袜子里弄得都是血。跑步变成步行,步行变成一瘸一拐。福贾一只脚疼得剧烈颤动,他用旁遮普语对周围人大声嚷嚷,“把它剁了吧!”医务人员紧随其后,不过每次问福贾是否需要帮助,他都摆手拒绝。他要完成比赛,要给老美看看头缠包巾的是什么样的男子汉。
7小时34分,福贾迈过终点线,比他之前最慢的纪录还要慢半小时。回答完记者的问题,他一下瘫倒在地。医务人员瞬间围过来,把他抬上救护车。相机咔哒咔哒咔哒,镜头下的老人——虚弱无力、动作迟缓,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似要进棺材,不像能再跑一次马拉松。
他明明白白感觉到未能展示出锡克人的勇力和善良。甭说喝彩叫好声盖过污言秽语,甚或第二天早报上会捎带脚提及他的伤势。在福贾心中,他已成为弱不经风的象征,不值得一丝同情,不值得半点尊重。
他发誓:再也不跑了。
哈曼德不愿他的学生退出。图片来源:Levon Biss for ESPN The Magazine
问题出现了:哈曼德不愿福贾退出。“我慌了神,”哈曼德说。“过去他是寄望跑步把他从失子的绝望中拯救出来。现在他已走出来不再需要,接下来他要干吗?”
哈曼德劝说福贾再跑一回。他说纽约马拉松太艰苦了,六个半月内跑三次马拉松对30岁的人来说都很了不得,92岁的人这么跑真是不明智。“所以需要些时间调整,”哈曼德嘱咐福贾。“把身体恢复过来,再看感觉如何。”
福贾同意来年春天再参加一次伦敦马拉松。这次他跑了6小时7分,是个人第三快成绩。福贾又回来了。哈曼德找福贾商量又提出建议。“你已经打破了你能破的所有马拉松纪录。只剩一个等你破了,那就是年龄最长的马拉松选手。”当时纪录是由Dimitrion Yordanidis保持的,1976年他98岁时沿着最早的马拉松路线,从希腊的马拉松城跑到雅典。福贾才93岁。哈曼德说,“你现在还破不了,你要做的就是等待。”
于是福贾就等着,参加短程比赛聊补时光。终于等到2011年4月他的百岁寿辰,到这时就有机会破纪录了。很快他收到多伦多滨江马拉松比赛的邀请,数年前他在那里曾跑出个人最好成绩。于是他接受邀请。
比赛在10月举行,9月份哈曼德收到一封邮件,吉尼斯伦敦总部全球人才经理维恩·沙尔马发来的。“孰为伟大,”沙尔马在邮件中写道,“那是由承认‘最年长的马拉松选手’的头衔理应归属福贾-ji开始的。”(ji作为后缀在印度语中是一种尊称。)
沙尔马随后写道:“凭出生证或护照均可以确定他的年龄。”福贾当然没有出生证,不过要护照很简单。多年前在他出国访子时就有了第一本护照。那本护照以及后来的每一本上,出生日期都是相同的:日。
沙尔马又附了一份文件说明官方确认纪录的原则。“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的,应递交相关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他们按要求递交了文件,几周后启程飞赴多伦多。福贾用时8小时25分完成比赛。以他的想法,以所有参赛者的想法,福贾所为史无前例。
赛后BBC头条报道声称“百岁马拉松选手未被吉尼斯承认”。在一次网络采访中,吉尼斯总编克莱格·格兰戴说,“我们真的希望把纪录给他。我们真的想说这是真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问题是缺乏证据。”
关于缺乏证据,格兰戴指的是没有出生证。“我们只承认出生之年的官方出生证明文件,”格兰戴告诉BBC。“其他材料对我们来说不起作用。”而在9月,吉尼斯代表还发来官方原则性文件,说有护照就足够证明。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远在开始跑步前,这也否定了所谓破纪录阴谋论的任何可能性。如果说这一说法无关紧要,那么吉尼斯官员对哈曼德所言一样无关宏旨(如同屁话)。
“这是老掉牙的种族歧视事件,”哈曼德在仔细看过新闻后这么分析。这想法真是弱智:吉尼斯决定凡涉及年龄的纪录只能由具有出生证明的人所有。20世纪初有出生证明的绝大多数来自欧洲和北美。福贾不可能有出生记录,就此而言,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也不可能有。
现在故事有了续集。“马拉松人福贾·辛格跑进种族主义争端之列,”这是伦敦保守派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头条新闻。锡克族社区包括旁遮普邦本土和海外移民签名发起请愿,互联网上评论激愤,掀起一波怒潮。有人在某流行博客平台讨论辛格的事,“轻博客上凡棕色皮肤者,我呼吁你们以是明非,让正义直面不公。”
然而这些没有任何帮助。吉尼斯依然强硬。“护照可以用于证明身份,而非证明出生……”吉尼斯发言人杰米·帕纳斯给ESPN杂志的一份邮件中写道。“……护照以及其他中老年人的年龄描述若不具备原始出生证据,众所周知都是不可信的。”帕纳斯强调吉尼斯从未做出过护照具有足够效力的承诺。她同时提到,曾给哈曼德建议的吉尼斯人才经理沙尔马不再与公司有瓜葛。沙尔马本人联系不上,他在个人网站说他是在去年某一天离开了吉尼斯。
辛格希望世界能看见自己跑步。图片来源: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2012年7月,周一的一天已近中午,在几乎没有盛夏感觉的伦敦夏日里,天色阴沉,冷雨霏霏片刻不得歇。在雷德布里奇区瓦伦丁公园,有慢跑的、有遛狗的、也有闲逛的,信步池塘边、树林里或板球场后再回到家中。
福贾·辛格走在公园小道上,他的黄色运动鞋与黄色头巾相呼应,黑色阿迪运动衫特意加上黄色配饰。福贾会让你明白,他才是马拉松史上最年长的。他不在乎吉尼斯说过什么,几乎不晓得吉尼斯是什么东西。他和哈曼德尽量不去在意那种怠慢。“竟玩的小儿科,”哈曼德说。“让福贾的大名和全世界指甲最长的女人出现在一本书里有嘛意思。”
福贾坚持认为吉尼斯那书没甚意义,不过很明显被人认可对于他还是很重要。“看看这个,”他说着端出证书和奖牌炫耀。然后还让别人大声念给他听。他可能是不认识字,但他明白文字的力量所在。
就快收山了。福贾的最后一跑将是2月24日在香港参加10公里赛跑,恰好在他102岁生日前。对于退隐,他承认很难接受。现在他是倦了,四处比赛、奔波,身心疲惫。
即便如此,他仍会跑下去。他说,“我停跑那天,就是我离去之日。”
一开始通过跑步分散注意力,忘记多年前村中骤雨之夜的悲痛;现在跑步是一种乐趣,也是通向天国之途。
每天他到这里,或到附近公园,或者穿街入巷。系好跑鞋,他开始热身:转动脑袋,活动双臂,向前屈伸够脚尖。片刻之后准备活动结束,他脸上的皱纹纠结扭动,看不出是出洋相还是在微笑。这里没有人头攒动,没有终点线,也没有要破的纪录。
只有沙沙沙沙的脚步声。一步一步举足向前,跑啊跑,跑啊跑,不停地跑……一直跑到痴狂,跑到随风而逝。
原文来源:
原文标题:
原文地址: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发表于: 18:21:30
【1964年印度还未开始出生登记】the country did not begin registering births until 1964,更像是:“1964年印度才开始出生登记”。
【不过即便是本世纪,没有出生证也没什么大不了】对But none of that would matter for another century or so原句中的or so似乎漏译了;原文看不出【即便】的意思。可用:“约一个世纪以来,没有出生证倒也无关紧要”。作者的潜台词是:直到今天吉尼斯出幺蛾子索要什么出生证。
【与哈曼德保持一致,福贾把参赛的所有进项都捐出做慈善】According to Harmander, Fauja gave all the money he received to charity,更像是:“据哈曼德说,...”。
【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远在开始跑步前,这也否定了所谓破纪录阴谋论的任何可能性。如果说这一说法无关紧要,那么吉尼斯官员对哈曼德所言一样无关宏旨(如同屁话)】原文Now in October, the company said only a birth certificate would do. It didn't matter that Fauja had received his first passport before he began running, negating any significant possibility of a plot to break the record. Nor did it matter what the Guinness official had told Harmander中的第一句似乎漏译了;有两个not matter,二者没有逻辑关系,都是作者在指责吉尼斯。整句:“到了十月,该公司又改口说只接受出生证。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在开始跑步前这一事实否定了造假的重大可能性,但这对吉尼斯无关紧要。而该公司负责人先前对哈曼德说的话也可以不认账”。
【这是老掉牙的种族歧视事件】原句This is a case of institutional racism中的institutional用“制度性的”似乎更贴切些,或者“成了习惯的”;整句:“这是个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案例”。
【哈曼德在仔细看过新闻后这么分析】Harmander said, after learning of the news,
动词短语to learn of当“得知”、“听说”等来解,即become aware of (something) by information or from observation(参阅:/definition/english/learn?q=learn+of#learn__16),故更像是:“哈曼德听到此新闻后这样说”。
【这想法真是弱智:吉尼斯决定凡涉及年龄的纪录只能由具有出生证明的人所有】The thinking was simple. Guinness had decided its age records could be held only by people with birth certificates,注意原文两句中的句号,还有两句不同的时态。The thinking更像是指Harmander的思路(thinking的义项是:the process of considering or reasoning about something)即推断这是种族歧视的理由;simple用【弱智】似乎也不甚妥。整句:“他的推理很简单。吉尼斯之前曾决定...”。
【冷雨霏霏片刻不得歇】a cold drizzle just moments away,更像是“清寒细雨刚停不久”。
【竟玩的小儿科】其中【竟】是“净”之误?
发表于: 21:45:09
passerby98:【1964年印度还未开始出生登记】the country did not begin registering births until 1964,更像是:“1964年印度才开始出生登记”。
【不过即便是本世纪,没有出生证也没什么大不了】对But none of that would matter for another century or so原句中的or so似乎漏译了;原文看不出【即便】的意思。可用:“约一个世纪以来,没有出生证倒也无关紧要”。作者的潜台词是:直到今天吉尼斯出幺蛾子索要什么出生证。
【与哈曼德保持一致,福贾把参赛的所有进项都捐出做慈善】According to Harmander, Fauja gave all the money he received to charity,更像是:“据哈曼德说,...”。
【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远在开始跑步前,这也否定了所谓破纪录阴谋论的任何可能性。如果说这一说法无关紧要,那么吉尼斯官员对哈曼德所言一样无关宏旨(如同屁话)】原文Now in October, the company said only a birth certificate would do. It didn\'t matter that Fauja had received his first passport before he began running, negating any significant possibility of a plot to break the record. Nor did it matter what the Guinness official had told Harmander中的第一句似乎漏译了;有两个not matter,二者没有逻辑关系,都是作者在指责吉尼斯。整句:“到了十月,该公司又改口说只接受出生证。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在开始跑步前这一事实否定了造假的重大可能性,但这对吉尼斯无关紧要。而该公司负责人先前对哈曼德说的话也可以不认账”。
【这是老掉牙的种族歧视事件】原句This is a case of institutional racism中的institutional用“制度性的”似乎更贴切些,或者“成了习惯的”;整句:“这是个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案例”。
【哈曼德在仔细看过新闻后这么分析】Harmander said, after learning of the news,
动词短语to learn of当“得知”、“听说”等来解,即become aware of (something) by information or from observation(参阅:/definition/english/learn?q=learn+of#learn__16),故更像是:“哈曼德听到此新闻后这样说”。
【这想法真是弱智:吉尼斯决定凡涉及年龄的纪录只能由具有出生证明的人所有】The thinking was simple. Guinness had decided its age records could be held only by people with birth certificates,注意原文两句中的句号,还有两句不同的时态。The thinking更像是指Harmander的思路(thinking的义项是:the process of considering or reasoning about something)即推断这是种族歧视的理由;simple用【弱智】似乎也不甚妥。整句:“他的推理很简单。吉尼斯之前曾决定...”。
【冷雨霏霏片刻不得歇】a cold drizzle just moments away,更像是“清寒细雨刚停不久”。
【竟玩的小儿科】其中【竟】是“净”之误?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批改点评,其中几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有点异议就是institutional racism.牛津高阶中institutional解为由来已久的、习以为常的、老套的,而institutionlize解为使某事物制度化。对种族歧视这样的敏感点,大概任何制度、规则、法律都会小心翼翼,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制度性种族歧视”即便实际存于某种制度中,报章估计也不会使用这样的字眼。与您探讨下
发表于: 21:45:55
passerby98:【1964年印度还未开始出生登记】the country did not begin registering births until 1964,更像是:“1964年印度才开始出生登记”。
【不过即便是本世纪,没有出生证也没什么大不了】对But none of that would matter for another century or so原句中的or so似乎漏译了;原文看不出【即便】的意思。可用:“约一个世纪以来,没有出生证倒也无关紧要”。作者的潜台词是:直到今天吉尼斯出幺蛾子索要什么出生证。
【与哈曼德保持一致,福贾把参赛的所有进项都捐出做慈善】According to Harmander, Fauja gave all the money he received to charity,更像是:“据哈曼德说,...”。
【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远在开始跑步前,这也否定了所谓破纪录阴谋论的任何可能性。如果说这一说法无关紧要,那么吉尼斯官员对哈曼德所言一样无关宏旨(如同屁话)】原文Now in October, the company said only a birth certificate would do. It didn\'t matter that Fauja had received his first passport before he began running, negating any significant possibility of a plot to break the record. Nor did it matter what the Guinness official had told Harmander中的第一句似乎漏译了;有两个not matter,二者没有逻辑关系,都是作者在指责吉尼斯。整句:“到了十月,该公司又改口说只接受出生证。福贾收到第一本护照在开始跑步前这一事实否定了造假的重大可能性,但这对吉尼斯无关紧要。而该公司负责人先前对哈曼德说的话也可以不认账”。
【这是老掉牙的种族歧视事件】原句This is a case of institutional racism中的institutional用“制度性的”似乎更贴切些,或者“成了习惯的”;整句:“这是个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案例”。
【哈曼德在仔细看过新闻后这么分析】Harmander said, after learning of the news,
动词短语to learn of当“得知”、“听说”等来解,即become aware of (something) by information or from observation(参阅:/definition/english/learn?q=learn+of#learn__16),故更像是:“哈曼德听到此新闻后这样说”。
【这想法真是弱智:吉尼斯决定凡涉及年龄的纪录只能由具有出生证明的人所有】The thinking was simple. Guinness had decided its age records could be held only by people with birth certificates,注意原文两句中的句号,还有两句不同的时态。The thinking更像是指Harmander的思路(thinking的义项是:the process of considering or reasoning about something)即推断这是种族歧视的理由;simple用【弱智】似乎也不甚妥。整句:“他的推理很简单。吉尼斯之前曾决定...”。
【冷雨霏霏片刻不得歇】a cold drizzle just moments away,更像是“清寒细雨刚停不久”。
【竟玩的小儿科】其中【竟】是“净”之误?
:用了好多年的“竟”,发现竟然用错了,真的应该是净。再次感谢!
传情达意 译往无钱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宽容的名人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