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科目二视频达蓬山大摆锤视频

慈溪浒山大点的卡拉OK厅非双休下午包间要多少钱_余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4,467贴子:
慈溪浒山大点的卡拉OK厅非双休下午包间要多少钱收藏
求好心人解答~
你要去慈溪吧
入伏北风当天雨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慈溪历史悠久。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县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四明志》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属。同年,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县隶浙江东道。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奄有其地,置节度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又析为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朝代、纪年 建置名称 隶属关系 附 记
(前770-前476)   越国地 《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御儿,东至鄞,西至姑蔑”。
按鄞今奉化、鄞县一带,故慈溪春秋时属越。
(前475-前222) 句章
先越后楚阚《十三州志》:“句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
按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楚灭越在公元前334年。
(前221-前206) 句章县 会稽郡 《宝庆四明志.郡志一》:“秦灭楚,降越君置会稽郡,句章、鄞、始建县”。
(包括新莽,前206-公元25)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二十六。句章其一。
(25-220) 句章县
阳嘉间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 扬州
会稽郡《后汉书.郡国志》:“会稽为扬州剌史部。”《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句章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作阳朔元年(前24)。王国维《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阳朔元年乃阳嘉元年(132)之误”。此据王说。
(222-280)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句章隶会稽如故。”
(265-420)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据《晋书》刘牢之、孙恩等传,晋隆安四年(400),孙恩由海道入浃口,句章为所残破,因迁治于小溪(今鄞县鄞江桥)。
南朝(宋、齐、梁
陈,420-589)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宋、梁、陈3朝曾置东扬州,会稽郡或隶扬州,或隶东扬州。
(581-618) 句章县
会稽郡曾改吴州又改越州《隋书.地理志》:“平陈,并余姚、鄞、入句”。会稽郡注:“梁置东扬州,陈初省,寻复。平陈改曰吴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置越州”。“《宝庆四明志》:大业三年(607)复隶会稽郡”。
(618-907) 县(七世纪上半叶曾入县建置内)
越州《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析句章置鄞州、姚州”。“武德八年废鄞州置县,隶越州。”(其时句章在县封内)
(618-907) 慈溪县 越州江南
明州余姚郡《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738)置15采访使,明州隶江南东道采访使。《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县置明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
《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浣奏置慈溪县”。
五代.吴越
(907-978) 慈溪县 明州
望海军 《十国春秋》:“吴越明州领慈溪”。
《吴越备史》:“明州,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刺黄晟卒,武肃巡之,遂有其地”。
《舆地广记》:“梁开平三年,升明州为望海军,时盖吴越之天宝二年也。”
(960-1126) 慈溪县
两浙路明州奉国军《宝庆四明志》:“太祖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授钱亿节度使,持节明州”。
《宋史.职官二》:“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天下为十道。”今浙江地属两浙道。“淳化五年罢道”。《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两浙为一路,“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路,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 慈溪县 两浙东路
庆元府 《宋史.地理志》:“南渡后,以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婺、台、衢、处四州为两浙东路。”
《宋史.宁宗纪》:“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升明州为庆元府”。
() 慈溪县
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浙江东道宣慰使司庆元路《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三年(1276),宋王降,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立浙东西宣慰使司于临安。六月壬申,罢两浙大都督府。立行尚书省于鄂州、临安。至元二十一年徙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称江浙行省。
《元史.地理志》:“宋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使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领县四:鄞、象山、慈溪、定海(今镇海)”。
() 慈谿县
浙江布政使司宁波府(朱元璋改元前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明州府)《明史.地理志》:“太祖戊戌年(1358)十二月置中书分省,丙午年(1366)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大明一统志.宁波府》:“本朝吴元年(1367)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明史.太祖纪》:“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府,领县五:鄞、慈溪、奉化、定海(今镇海)、象山”。
《嘉靖宁波府志》:“鄞单仲友奏,明州同国号,乞改名。上以郡有定海,海定则波宁,因改为宁波府”。
《天启慈谿县志》:“令有失印者,请于朝,诏更铸。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故更印文从谷,而名‘慈谿。按《明史.地理志》印文改溪为谿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
() 慈县
浙江布政使司、浙江省宁绍台道宁波府《雍正浙江通志》:“浙江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大清会典》:“顺治初,定宁波府领鄞、慈谿、奉化、象山、定海(今镇海)等县五”。
() 慈谿县
会稽道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续纂浙江通志》民国元年(1912)废府,三年置道,属会稽道。十六年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二十一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慈溪县慈溪市(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后,谿复为溪) 宁波专区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朝代、纪年 建置名称 隶属关系 附 记
(前770-前476)   越国地 《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御儿,东至鄞,西至姑蔑”。
按鄞今奉化、鄞县一带,故慈溪春秋时属越。
(前475-前222) 句章
先越后楚阚《十三州志》:“句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
按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楚灭越在公元前334年。
(前221-前206) 句章县 会稽郡 《宝庆四明志.郡志一》:“秦灭楚,降越君置会稽郡,句章、鄞、始建县”。
(包括新莽,前206-公元25)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二十六。句章其一。
(25-220) 句章县
阳嘉间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 扬州
会稽郡《后汉书.郡国志》:“会稽为扬州剌史部。”《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句章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作阳朔元年(前24)。王国维《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阳朔元年乃阳嘉元年(132)之误”。此据王说。
(222-280)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句章隶会稽如故。”
(265-420)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据《晋书》刘牢之、孙恩等传,晋隆安四年(400),孙恩由海道入浃口,句章为所残破,因迁治于小溪(今鄞县鄞江桥)。
南朝(宋、齐、梁
陈,420-589) 句章县 扬州
会稽郡 宋、梁、陈3朝曾置东扬州,会稽郡或隶扬州,或隶东扬州。
(581-618) 句章县
会稽郡曾改吴州又改越州《隋书.地理志》:“平陈,并余姚、鄞、入句”。会稽郡注:“梁置东扬州,陈初省,寻复。平陈改曰吴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置越州”。“《宝庆四明志》:大业三年(607)复隶会稽郡”。
(618-907) 县(七世纪上半叶曾入县建置内)
越州《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析句章置鄞州、姚州”。“武德八年废鄞州置县,隶越州。”(其时句章在县封内)
(618-907) 慈溪县 越州江南
明州余姚郡《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738)置15采访使,明州隶江南东道采访使。《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县置明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
《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浣奏置慈溪县”。
五代.吴越
(907-978) 慈溪县 明州
望海军 《十国春秋》:“吴越明州领慈溪”。
《吴越备史》:“明州,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刺黄晟卒,武肃巡之,遂有其地”。
《舆地广记》:“梁开平三年,升明州为望海军,时盖吴越之天宝二年也。”
(960-1126) 慈溪县
两浙路明州奉国军《宝庆四明志》:“太祖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授钱亿节度使,持节明州”。
《宋史.职官二》:“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天下为十道。”今浙江地属两浙道。“淳化五年罢道”。《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两浙为一路,“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路,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 慈溪县 两浙东路
庆元府 《宋史.地理志》:“南渡后,以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婺、台、衢、处四州为两浙东路。”
《宋史.宁宗纪》:“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升明州为庆元府”。
() 慈溪县
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浙江东道宣慰使司庆元路《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三年(1276),宋王降,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立浙东西宣慰使司于临安。六月壬申,罢两浙大都督府。立行尚书省于鄂州、临安。至元二十一年徙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称江浙行省。
《元史.地理志》:“宋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使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领县四:鄞、象山、慈溪、定海(今镇海)”。
() 慈谿县
浙江布政使司宁波府(朱元璋改元前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明州府)《明史.地理志》:“太祖戊戌年(1358)十二月置中书分省,丙午年(1366)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大明一统志.宁波府》:“本朝吴元年(1367)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明史.太祖纪》:“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府,领县五:鄞、慈溪、奉化、定海(今镇海)、象山”。
《嘉靖宁波府志》:“鄞单仲友奏,明州同国号,乞改名。上以郡有定海,海定则波宁,因改为宁波府”。
《天启慈谿县志》:“令有失印者,请于朝,诏更铸。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故更印文从谷,而名‘慈谿。按《明史.地理志》印文改溪为谿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
() 慈县
浙江布政使司、浙江省宁绍台道宁波府《雍正浙江通志》:“浙江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大清会典》:“顺治初,定宁波府领鄞、慈谿、奉化、象山、定海(今镇海)等县五”。
() 慈谿县
会稽道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续纂浙江通志》民国元年(1912)废府,三年置道,属会稽道。十六年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二十一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慈溪县慈溪市(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后,谿复为溪) 宁波专区
宁波市 1954年将原镇海、慈溪、余姚3县之北部划为慈溪县,县治由慈城镇移驻浒山镇。属宁波专区。
1970年,宁波专区改宁波地区,属宁波地区。
1979年,为水利完整,又以泗门区与余姚县之横河区对调,横河区划入慈溪县,泗门鞠划入余姚县。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属宁波市。日撤县建市,改为慈溪市。
宁波市 1954年将原镇海、慈溪、余姚3县之北部划为慈溪县,县治由慈城镇移驻浒山镇。属宁波专区。
1970年,宁波专区改宁波地区,属宁波地区。
1979年,为水利完整,又以泗门区与余姚县之横河区对调,横河区划入慈溪县,泗门鞠划入余姚县。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属宁波市。日撤县建市,改为慈溪市。
图片:004.jpg
南宋时期的慈溪名山地史1\慈溪城环之山,东屏之山名曰“塔山”。过去阴阳家(注:即风水先生)谓之曰青龙山,以左青龙、右白虎是为慈溪城的风水胜出。传说东山南端的“将官岭”为南宋高宗所封,他在小康王时期曾逃难于此(注:即徽钦两帝北掳时期),故原来的岭路上有一个小小的“康王洞”,据说就是这段历史中的小康王藏身之处。
2\西屏之山名曰“大宝山”, 阴阳家们谓之白虎山。它以“大宝泉”清甘而闻名,岭上原有“青龙庵”,今移址枫湾的护龙寺可能就是。大宝山之名来自阿里巴巴式的宝藏之传,谓山中原有大藏宝物之洞,有人贪心,因而内埋之。不过大宝之来不会是那么的简单,因为河姆渡地区作为轩辕寿丘的可能性,它可能会与“姜嫄之国”、“彭泽之国”等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它的宝峰之传说,应该有一个历史上的帝王之类,由此而获大内之宝的历史。
3\禹时期起的“勾余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处。《宝庆四明志》载:“勾章、余姚在此山之东西,因山而以县名”。勾余山应该是座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山,因为它与“会稽山”(禹葬之山)、“丹山”(凤凰五彩而文之山)、“江山”(炎帝后裔共工国之山)、“章山”(成汤伐桀之山)、“灵山”(十巫升降百药爰在之山)等会稽名山同在《山海经》之列。书中云“勾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而对其南注入海的描述,说明当时的勾余山尚在浅海之中。勾余一名最早可能出自夏初,《吴越春秋》中有谓:少康封庶子于越国号“无余”,其地域之都即“勾无、勾余”两城。殷末之时,又有周太王(古公)之子虞仲兄弟(武王五代世祖),在荆山之地成立了“勾吴之国”(注:见《史记》),这应该是越国以来,无余之国的一种承袭和发展。寿梦吴王之时(吴太伯十九世),《左传》云“齐庆(注:齐国之相)奔吴,勾余与之朱方”。此勾余应为寿梦四子中的原勾余侯邑君主,身为吴王之后,仍以勾余名之(注:《史记》载寿梦前,吴国已不通中国多年,则说明周武王之后,吴越地复为下国独立已久)。
4\“戍溪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处。《宝庆四明志》谓:“晋孙恩、卢循作乱,从县海道入寇,刘牢之御之因名”;《方舆纪要》中载,下有“戍溪”。当年会稽内史谢琰(注:淝水之战名将)、镇北参军督护刘钟等人,也都在此山与孙恩浴血奋战过。刘裕正是借着这场战争中的卫戍勾章城起,继会稽内史兼五郡都督刘牢之(镇北将军)之后,开始掌管了北府兵(徐州刺史谢琰所创)的大权,并成就了他的刘宋皇帝南朝开国事业。所以戍溪山与勾章城的关系非同一般,也与今宁波城有不解之缘。《夏侯曾先地志》记:“刘牢之筑以塞三江之口”,这正是唐明州罗城的选址根源,也是南北朝时四明开始设州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注:刘裕曾以督护司马之职坚守勾章城)。据《虞侯传》记载,当时连关内侯虞邱都进从刘裕卫戍,可见勾章城的地位已经极高,应该是晋末越州(即汉会稽郡国)的五郡地之一。
5\“大隐山”,县西南三十里地。《夏侯曾先地志》上有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山东足”;《宝庆四明志》载:“晋虞喜三召而不就,因遁迹于此,故以大隐名”。虞喜虽为东晋著名的天文学家(注:是世界上首先发现岁差之人),但还称不上是大隐之人,故此山大隐之名,实是因汉初夏黄公(商秦汉三朝著名元老、四皓隐士之一)隐居时就已有之。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就是夏黄公墓葬地,古称黄墓渡,后人并有“黄墓市”为念。传说东汉儒学名家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孝廉郎)亦隐居于此山。
6\“三过山”,县南十五里处。《宝庆四明志》传曰:因山势孤峻、临江萦廻,船虽一过犹如三过而名之。但乡地历代传言,此山原为大禹治水时,因三过家门而不入故名之,原还有“三过桥”、“三过庙”等遗迹。不过今三过山前的姚江中下游,经文物部门考证,已定为中国最早的4000年前人工大运河,则传说中的“大隐里”(石钮村)和三过山,来自禹时期可能更为贴切一些。“鳖子山”,县南五里处,因其形如鳖子而名之。宋时的“鳖子山”可能指的是今日清道观山,因为我们如从石子岭顶去看清道观山话,它确如浮鳖一样头向西而伸出。
7\“抱子山”,县东南十里地。《宝庆四明志》载“因山势宛转、盘泊如龙虵抱子之状,因名”。宋时的抱子山,就是今日的狮子山了(注:山南尚有“抱子庙”存名);不过也有乡民呼现在慈湖南的浮碧山(即浮鳖山)西侧为抱子山,可能是鳖子山与抱子山混名之后的关系(注:唐初的慈溪县,原是建在浮鳖山上的)。
8\“骠骑山”,县东三十里。《会稽典录》云:汉世祖(注:即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时张意为“骠骑将军”,其子张其芳历“中书郎”,因隐居于此故名;《宝庆四明志》载“马鞍山”为州之后坐山也。据清版的《保国寺志》记载,历史上的骠骑山又名“马鞍山”、“望海尖”、“大鄮峰”等,山下原有“汉陂”(注:即海塘堰),相传保国寺(注:原叫灵山寺)即张其芳舍宅而建。《后汉书》中,百官设将军者四,骠骑将军位居第二,贵比最高辅臣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由此这张意的高地位就有些令人生疑了,因为在《后汉书》传记中,能与慈溪搭上关系的只有冯异一人(“征西大将军”、刘秀打天下时的手足之臣)。传冯异的后裔倒是世居金川乡,则张意的隐居传说,有可能来自张步之故了。《后汉书》中张步在王莽时就起兵于瑯琊,至刘永(梁王)更始自立为“梁国”时,张步被其拉拢、并受封而为“齐王”(注:时光武帝刘秀,亦欲封张步为莱阳太守)。刘永死后张步独权,曾自为“定汉公”、置百官,张意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张步封为骠骑将军的。张步后与光武帝抗战,但最终只得以自斩其并肩大将苏茂归顺刘秀,刘秀因此封其为“安丘侯”。而其三个弟弟也因此得以狱中获释,故张意可能就是张步的弟弟,并在这个时期来慈溪隐居的。
9\阚峰,县北二里地。《宝庆四明志》载:“因吴国的太子太傅阚泽居其下而名之”。阚泽在《三国演义》中确是有这么的一个人物,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却没有传略记载。不过在慈溪地,三国时的名将倒有虞翻(注:三国时,现余姚东原为慈溪地;又因汉末许生起义时,曾以勾章城作过国都,则鄮、鄞、余姚、勾章等地,三国时应该已经并作为了同一的州郡之地)。吴孙氏也是以会稽侯国为起点作为事业根据地的,他为帝时曾赞虞翻的才能可比汉楚智人东方朔,可见虞翻的学识也是非同一般的了。时虞翻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虞汜为散骑中常侍,虞忠是宜都太守,虞耸是廷尉、河间太守,虞昺是廷尉尚书、济阴太守。四子三人能贵为太守,故虞氏一族,共有八人进入了慈溪地的先贤名录。
10\香山,县东三十五里处。《宝庆四明志》载:“旧名大蓬山、达蓬山,或曰因秦始皇于此入山而名达蓬。山上原有岩石高达四五丈,状如削(注:可能就是原《会稽石刻》的耸立处);有石穴深三丈,其岩有三佛迹;因多香草,又名香山”。达蓬山就是《山海经》中的“先槛大逢之山”,也叫“秦山、古灵山、九龙山、达逢山”等等。传说此山是徐福“千童城”和“庶来村”海码头的所在地,现尚有“秦渡庵”、“秦摩崖石刻”、“藏剑洞”等秦遗古迹。传说当年秦始皇在泗水取鼎,实际就在会稽之地;因为《越绝书》载勾践依文种之遗言或葬于三蓬之下,有造鼎足之羡的记载。原因是会稽地为黄帝德地的州土之都,禹造九鼎师命九洲,秦始皇想取出黄帝的升龙两鼎或禹的天子就鼎。不过《史记》也载秦二世确有两次来过会稽,除了与东越的《会稽石刻》有关之外,也与传说中的“不死草”有关。《山海经》载东海神洲、昆仑之墟有不死之草,覆身三天让人能死而活之。
11\县西六十里处的“埋马山”,《夏侯曾先地志》载“秦始皇遊海至此,马毙埋之因名”;可见秦皇鄮州之行,并非历史虚传。
12\“夜飞山”,县西四十五里处,相传一夜之间自蜀飞来,故名之。《宝庆四明志》中还载其山上长有甘草仙药,这可能就是秦时传说中的不死草了。夜飞山实际就是今天的宁波蜀山,曾为尧子丹朱的开明都之地,《竹书年纪》上有舜囚尧、使之不与父子相见的传说,《蜀王本纪》等书有“啼血杜鹃、杜康、水臣开明”等的相关传说。它与“西鸡山”、“五峰山”等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这与河姆渡文化的国域历史传承有关。
13\西鸡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处。《夏侯曾先地志》云:上有石井、石床,又有铜瓶,皆非人力所能举;旁有石鸡,俗云扶桑鸡飞下因名。西鸡山与东海扶桑应有很深的历史关系,也可能是《史记》中黄帝覆釜兵符的丸山鸡头之处,在《山海经》中谓“其上多金、其下多雘”。
雘是一种可血玉的植物,其味如饴食之释劳,应该也是会稽的神药之一了。
陶渊明与勾章戎(有删增)&&&&&&&&&&&&&&&&&&&&&&&&&&&&&&——
原作:宋士雄
&&&&世人都以为,晋末的陶渊明,他的隐居之地是在今江西庐山。其实不然,从浙江的地名考,及他来浙江戎职的历史来看,他的隐居地当在浙江的庐山。浙江的庐山为泰古时期的三天子之地,故无论从浙江的“桃源”人文历史上,还是从陶渊明在浙东的人生经历上,陶渊明在浙东的桃花源隐居,其可靠的系数要比江西庐山更大。
&&&&陶渊明的主要成名点就是《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篇美文问世以后,便就受到了许多文人的热心追捧。他在文中其实是宣扬了一种所谓的“人间仙境”,这与秦始皇东土问仙以来,使东海的“蓬莱”和“瀛州”著名度更高很有关系。
&&&&陶渊明,东晋元帝时期的著名将领陶侃的孙子。陶侃,传为庐江寻阳人。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任荆州刺史;晋成帝咸和五年(330)时,以掌领八州兵马之司而为晋人所重。陶侃是个文武双全型的典型将领,被时人誉为有诸葛孔明的计谋之文;又有曹操的洞明用人之武。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公元365-427年在世),正是东晋走向灭亡、南朝走向刘宋的交替时代。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时,陶渊明已任“江州军祭酒”一职(注:“军祭酒”一职,始用于汉末建安三年时的曹操军)。
&&&&隆安三年(399)“五斗米道”(道教分支)的会稽祭酒孙恩,因王凝之叛教而刺杀了他。其时王凝之任的是“会稽王”司马道子的王相国“内史”一职(史称“会稽内史”),朝廷下令追捕该事件主犯后,便迫使孙恩外逃后,于隆安四年(400年)利用教众举兵起义。时呼应孙恩起义的还有会稽谢鍼、吴郡陆环等人,他们旬日之间,即已举兵十万。由于吴、会两地本承平已久,所以当他们寇县城镇时,所到之处无往而不胜。
&&&&朝廷即忙遣谢琰任扬州刺史,让他带领自己的常胜军“北府兵”前去镇压。谢琰,“淝水之战”名将谢安的少子。其父谢安,晋太元八年(383)时曾以都督十五州军事而著称为大将军,故谢琰从小就处身士族、长期居于会稽之地。太元八年时,谢琰借父亲之力而出任为“辅国将军”;淝水之战中谢氏兵大胜后,谢琰迁升为“尚书左仆射”;孙恩起义时朝廷召谢琰任为徐州刺史、迁扬州刺史,同时兼权“会稽内史”及会稽国“五郡兵马都督”。
&&&&陶渊明就是在那个时期,被谢琰召为“参军”身份随征程而来到会稽地的。在朝廷军与孙恩军的会稽东部争夺战中,谢琰兵骄,败于勾章县的“塘路口”与“千秋亭”处。时谢琰及两子、另“广武将军”桓宝等,都不幸伤命在这个战场上,朝廷又遣将军桓不才、领谢琰部下的校尉孙无终、高雅之、刘牢之等人再伐孙恩。
&&&&孙恩大军退之会稽东外的海岛之后,上党、上虞、余姚、邢浦等城尽皆收复。闻孙恩欲再兵戎会稽时,十一月,上召谢琰的旧部名将刘牢之(原北府兵的“百胜将”),为会稽内史兼五郡兵马都督。并进号“镇北将军”。
&&&&刘牢之立即在余姚浃口、勾章戍溪山、鄮东三港口等地,筑塞为营以成网援。他派遣刘裕为勾章戎守;派“镇北参军”督护刘钟驻守余姚城。这个刘裕就是后来的“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孙恩起兵之初,他因犯吏事,正好躲在勾章一带。当孙无终领兵来会稽之时,因与刘裕本就交好,他随即进入军戎、任为“军司马”一职。
&&&&隆安五年(401)二月,孙恩大举进兵复寇会稽地。战斗中因刘裕勇敢和做战有方,乃升刘裕为府兵参军(注:晋时每军府可设参军两人,以掌兵马事宜)。勾章城破毁后,刘牢之遣儿子刘敬宣为各城的后援;遣关内侯虞邱进从于刘裕。时陶渊明尚在北府兵的军营中,也以北府兵的“参军”身分,协从刘裕戍卫于勾章城。
&&&&此时的勾章城已无险可守,刘裕乃迁勾章治于“小溪镇”(注:晋时的镇,为驻军之地)。这个镇在勾章古城的“官奴池”上(今汤山),城既卑小,战士则不盈数百人。刘裕他们浴血奋战坚守了数十日之后,在刘牢之个各路大军的配合之下,孙恩军不得不复退回海。由于刘裕的功绩,当年八月,即被朝廷升为“下邳太守”。
&&&&元兴元年(402)孙恩兵败,当他自沉大海之后,勾章全境即复归太平了。陶渊明也在这时转回扬州府军地,不久召为豫章郡的彭泽县令。可能是当时的豫章柴桑就在其近,所以后人以为,陶渊明的出身地是在柴桑了。
&&&&他在勾章的时间虽短,但却向往于勾章的古历史。这个小溪镇就在故勾章的东北之山,这条小山脉像一条巨龙一样,围卧于勾章县为东南之屏障。勾章地在四围之山的小盆地之中,它像一口横趟的钟,北邻“达逢”鄮县,南连“三过”夏里。这里到处都是世外式的桃林之地,随便一个两山之岙,都会有山村美景深藏其中。
&&&&可能是这让陶渊明产生了庐山归隐思想(注:这里的庐,是越人“结茅为庐”的意思,即竹木与藤建成的草屋)。于是当彭泽县令不久,他就也学勾章一大批的前隐名人如“汉黄公、张意、三国吴阚泽、东晋虞喜”等,取桃源佳境以为胜居。可能是他隐居的地方也叫“庐山”(晋姚慈两江的洲之西山),后人又以今江西省的庐山地,当作他的家乡地和隐居地了。
&&&&会稽向为出天子之地,夏前就有“出三天子都”之称(见《山海经》);夏越国时,为越先君无余的以守禹冢都地(见《越绝书》);周武王前为周古公的“勾吴之国”得兵之处(见《史记》);春秋时,为勾践卧薪尝胆的“周元复兴”之地。因此,这里的山和江,都是与郡县之城紧密相连的,到处都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7000年来的文明人口,早已顺着溪流的上游,一直伸到了溪源的深山里。所以勾章地区的山里,到现在历史悠久的山村还是特别多。陶渊明或许正是看上了有夏里之称的帝都之气,这才隐居于江洲的庐山之上。后来他看遍了四明山的许多历史胜景,终于写出了能脍炙人口的桃源仙境来。这里的人风的却确很文明,它们虽居深山但并不荒凉,近郊于城、市而农乐自富。加上当时的道释儒三教能蔚然并存,便与外面的战乱世界,形成了一个极明显反差与对比。这也为陶渊明的后来诗文奠定了一种“隐仙意境”,也是他最为后人所看重的地方。
&&&&这个江洲,即是今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处),古代也称“长洲”、“罗浮山”、“丹山”、“覆舟山”等。由于它在晋时已上承着约5400年以来的上古文明的邑都历史,故附近的历史名胜之地,多得数不胜数。如洲之东山就是“赭山”,上古称为“丹山”,相传为炎帝所居的“赤城”之处,和黄帝腾龙的“缙云”之处;它的江南“歧山”之处,相传为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石钮夏里”;洲外之西称为“蜀山”,相传为“望帝”丹朱守望父尧之处;洲外之北称为“九龙衡山”(注:有“傅家山遗址、慈湖遗址”等),传为“夏少康封庶子于越、以守禹冢”的都城之地(见《吴越春秋》等书)。故越国勾践时,他大隐此地的而以“勾余之都”复“周元中兴”;秦汉朝相交之时,有“商山四皓”的黄公,又大隐于这里的“夏里”;两汉时,东方溯、严子陵、张意、董黯等也相继隐于此、而名于踪;晋陶渊明时,有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贺循、以罗浮山修道成名的“葛仙翁”葛洪、弃侯隐居的天文学家虞喜、为东晋立国建立不朽功勋的谢安、以兰亭鹅池成名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也都因会稽之缘与勾章地交深。陶渊明也许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不凡人文历史,所以隐居以后取名陶潜(潜遁于社会)、陶渊明(深沉于四明山)。
&&&&当年陶渊明戎守过的那个勾章城及其治地,其后来的历史足迹,也不会只停留在晋时的小江洲土地上。今日的姚江两岸,因此有了许多与“桃源”之意相关的地名。它给我们的人文史迹及思想启迪是多方面的,故我们对于中国的桃源之想,根本不必拘于一处。只是每一个地名的产生都会有它的一种最初之源,或许晋时会稽刘裕时期的勾章城,正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启迪处。
今慈邑勾、鄮之地,自汉末三国的虞翻之后,几乎就是虞氏的天下了。虞翻与会稽太守王朗交好,后被荐为“茂才”不就。孙策时虞翻已任为郡府功曹、富春县长等。孙权进位吴大帝后,虞翻得会稽都尉张紘的推荐,任为皇帝身边的骑都尉。这是一个相当于太守级的身份,而他又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注:著有《周易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侍御史集》等书多种),虞氏的邑族地位因此显赫。其后他的儿子11人中,又有虞耸(注:著有《穹天论》等书)等四子也颇有成就:虞汜是散骑中常侍及监军使者、虞忠是宜都太守、虞耸是廷尉及河间太守、虞昺是廷尉尚书及济阴太守,都是汉时年奉禄二千石的大官。故虞氏的世家基础至东晋时,仍有太学博士虞喜(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伏波将军虞瑶、散骑常侍虞胄、学者虞潭、虞预、吴兴太守虞谷(其子是吴国内史)等人地位显赫。梁、陈、隋时,也有虞牧等人名望邑乡。一直要到虞世基、虞世南等人随着都城北移、长期别居长安以后,这慈邑的虞氏荣族才算隐退。汉从事王修葬慈邑西十一里、晋虞瑶葬慈邑西南六十里、虞胄葬慈邑东南十一里、梁建威将军虞骜葬慈邑西北五十里(渔溪山,今三七市)、东海太守虞野人葬慈邑西三十五里(戍溪山,今丈亭姚江分流处)。这些信息表明,今江北一带的人居历史的确悠久,故晋末刘裕的“小溪勾章城”,或会先设在今慈邑之内。
这里有一个时间差可以考探的:一是孙恩攻占会稽城以后不久,就被谢琰(注:也有载为谢玄)的军队赶出了会稽。但是姚江东部,是不是仍还是五斗米教的天下呢?二是今慈邑有“五斗米教大门”,俗称“狮子大门”,那应该是孙恩的“将军府”了;三、今城山渡东的“赭山”,是孙恩的屯兵处(俗称双顶山,即汉时的庐江之山)。所以孙恩第一次败退后会退到哪里?
孙恩在起事中有四次登犯会稽地的记录:第一次是王凝之任会稽内史之时,孙恩以“长生党”名义数日内就聚众达数十万人之多。他曾在吴越等地攻克了好几个的沿海郡县,并有“掠”去二十余万人下海的异事(注:恐怕不是掠,而是跟)。谢琰军进驻会稽地以后,他被第一次赶回了海上;第二次是谢琰任会稽内史之时了,由于谢琰的骄傲自满、过于轻敌,致使余姚、上虞、邢浦、上党等城又被攻陷。时谢琰只好派广武将军桓宝作为先锋,自己也跟着领军跨马出征了。但大军行至一个叫“塘路”的地方时(即今双顶山东),却中了孙恩军的埋伏。被水上的孙恩舰船万箭射来,溃败于一个叫“千秋亭”的地方。时帐下都督张猛从后面砍中了谢琰的马腿,谢琰倒地之后军队大乱,致使谢琰父子及广武将军桓宝都丧命于此。朝廷再遣孙无终军(刘裕为军司马)、高雅之军等联手反击之,孙恩第二次被退还于海中;谢琰死后刘牢之升为会稽内史了,他不愧为经验老到的战将,把驻军推进到了姚江的分流处、“戍溪山”上设为要塞。故《宝庆四明志》上载,戍溪山,“孙恩、卢循据岭表做乱,繇海道入寇作乱,刘牢之屯兵于此,故其山以戍为名也”。时戍溪山的西边余姚古城由“督护参军”刘钟把守、戍溪山的东边勾章小城由“都府参军”刘裕把守、关内侯虞邱进从刘裕卫城、刘敬宣(刘牢之儿子)为游击援军。刘裕接手的是一个没城池、没城民的名义上勾章城,《纪要》载曰:“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刘裕无险可持、无军可执故尤为壮烈,必是在相互能支援的浴血奋战之下,才能将孙恩第三次败退海外。孙恩第四次进犯会稽地时,牢之已守得固若金汤,孙恩连一步都进不了会稽地。《乾道图经》引夏侯曾先的《地志》云:“刘牢之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筱,俗曰筱墙,即故基也”。这就是刘牢之的军事才干了,时刘峪已升下邳太守,以船军之便跟着孙恩后面猛打。孙恩终于信心丧失。
那么当时守勾章的刘裕,凭什么能让几百人,挡得住孙恩几万人的进攻呢?这就需要探讨他所在的小溪城位置了。时刘牢之的大军距孙恩不过十几公里之遥,又有虞侯的关内军成犄角之势,应该说这个小溪城离勾章城旧城不会太远。那么越勾章城的具体位置本又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今城山渡,也有人说在今王家坝村(原陈郎桥),但实际上它可能是在今狮子山的西边(庙后陈)。那里有一个叫“陆高池”的地名,至今仍能看出,小越城时“独缺西北、北乡臣事吴”的意思来(见《越绝书》)。由于古城破毁以后,姚江边的“赵隘”也失屏障之机,刘裕将城暂时向北转移,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军事逻辑的。这个“小溪镇”(注:古代军营称“镇”)可能就是今天“小汤山”。它位于慈城东屏山脉的中段,《溪上遗闻录》中有一段“刘裕缘”。故事云邑自晋孙恩之乱始,从城山迁鄮之小溪。历宋(南朝)、齐、梁、陈、隋二百数十年,皆治此;《十四道四番志》云:宋武帝微时避吏于此(即犯事)。与人奴善,奴名桂。藏匿既久,为吏所逼迫。桂在田间劳作,以土覆其身逃过此一劫。刘裕帝后(注:慈城有刘氏“世彩堂”),特以“官奴城”立之,设“永禁其税”碑。这可能就是后来唐慈溪城的来历了,此城遗址今天还在。而且那里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出土过古老的“汤王故里碑”、“永禁碑”、红漆“鼓钉宫门”等。唐有青莲寺,传青莲居士李白或游过此地;有唐普济寺方丈(张遂瑞)口吐七彩莲花(干尸不烂)的传说;有宋宝章阁直学士、知常德府桂万荣的读书处(桂氏直接关系,后明州刺史刘黼建为“石坡书院”);有明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别业处(冯元仲时名“天益山堂”)等等。其中桂氏一族的荣耀,正是出自刘裕所赐的官奴城之恩,桂氏一族解脱为庶民以后,宋起已成邑之大族,至明时更是出了个帝师桂彦良。这个地方人之所居历史深远,又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刘裕选它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孙恩的这一战毕竟使甬东各城天下大乱。晋后的姚江四县(含余姚),就一直无法弄清究竟谁继承谁、谁代替谁的问题了。隋开皇九年(589)时,干脆将汉四县合之后名为勾章县(隶吴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废勾章,还余州(注:此前应已有过“余州”),鄮、鄞、奉、翁四地,置鄞州(注:越东分为余鄞两州);武德八年(625)废鄞置鄮(注:可能称为鄮州);神龙元年(705),析宁海县及鄮置(注:可能是鄮县复出);公元738年,鄮以“明州治”,州以郡封“公”;742年明州改“余姚郡”,曾封有“郡王”杜希、“郡公”归崇敬等;757年明州治复出(未载州城哪里,大概仍会安在鄮县处);764年“象山县”来属(州范围扩大);771年鄮移三江口(注:现甬史误为738年),鄞县因此隐、翁山县省;821年,《旧书穆宗纪》中有个新说法:谓长庆元年,明州刺史韩察,请奏移州治于鄮县治,因北临鄞江卑隘。
故有人认为,刘裕的小溪勾章城,从晋末起一直是在那里。但也许并非如此,因为刘牢之当时如果确在三江口设罗城时,那么鄞江口作为姚江的南浃口(注:北为慈江龙山所)是会设个小溪镇的,但不一定就是勾章城,它可能就是后来的鄞城。《隋书-地理志》记:“高祖开皇五年(5
9)平陈,并余姚、鄞、鄮入勾章”;《新书-地理志》载:“唐高祖武德八年(625),鄞县废更置鄮县,隶越州”。这就是勾、鄞、鄮的三级变了。也就是说589年的大勾章县,621年时东为鄞州(注:故鄞江附近宋时仍有勾章乡的地名)、西为余州;625年两州隐,鄞州为大鄮县;625-738年间,应有过州的转换。《新书-地理志》载:“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以越州之鄮县置明州。仍置翁山、慈溪、奉化等县。这里的一个“仍”字,意味着625年的大鄮县之后,翁山、慈溪、奉化三县三县已出现了。但天宝元年(742),随着房琯的朝中失权,明州改为余姚郡了;757年房琯重在央权要职,明州因此复出。771年鄮移三江口,之前的州治城会在那里呢?翁山县省以后,8
9年又改设为“望海镇”,这个军镇不隶于明州(注:州是御史监治,汉时天下十二州)。也就是说宁波在三国太平二年为郡(孙亮,257年)、隋唐之交为州(李渊,621年),是跟着历史变化转的。故一个拥有六县之城的州治,不会隅居在一个无经济基础、无人口基础、无战略基础的鄞江小镇。鄮治也许去过那里,因鄮县771移入三江口后不久,就被翁山的袁晁沦陷了。故至821年前,或有过约50年的明州治时间。它基础于刘牢之的鄞江“小溪镇”(三江口府军要塞之一,后为鄞县治),与刘裕小溪镇的官奴城是两码事(时刘裕已任下邳太守去了)。
不过这两镇都是以三江口平原为基础的“秦鄮县”范围。唐鼓楼的“仓廪遗址”出土证明,汉时的堆层是就是海码头的起点。它与江北的浪港(清松浦港)、香山港(庶来村码头)等古鄮地有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故南宋庆元府时的三江口也称“三港口”(见《宝庆四明志》)。它是汉会稽郡“东部都尉”以来的舟师军政所在。因越前就已通航今定塘岛一带,所以今舟山诸岛,历来都是海上举事的重地之一。至于三江口究竟有否刘牢之的军城,《晋》书未载《宝庆四明志》也就搞不清楚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今天宁波的长长“城治”历史。不过它是从鄮城中来,从勾章城中来,是从小越城来,从夏以来的东海古国中来,从7000河姆渡文化中人类最早的两邑城中来。其实我们不用客气,因为“河姆渡人”就是今宁波人的祖先。宁波的邑城之始正是从那里开始,有的学者总把宁波史从738年开始,是不是有些太近视眼了?
可能“渔溪山”是五磊山。
慈溪县以下行政建制
县以下行政建制
唐&&《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738)置15采访使,明州隶江南东道采访使。《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县置明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浣奏置慈溪县”。
慈溪自唐建县,以四家为邻,四邻为保,一百户为里,五百户为乡,全县共辖二十一乡。
五代&&吴越国承袭唐制。《十国春秋》:“吴越明州领慈溪”。《吴越备史》:“明州,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刺黄晟卒,武肃巡之,遂有其地”。《舆地广记》:“梁开平三年,升明州为望海军,时盖吴越之天宝二年也。”
宋&&《宝庆四明志》:“太祖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授钱亿节度使,持节明州”。《宋史.职官二》:“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天下为十道。”今浙江地属两浙道。“淳化五年罢道”。《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两浙为一路,“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路,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宋史.地理志》:“南渡后,以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婺、台、衢、处四州为两浙东路。”《宋史.宁宗纪》:“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升明州为庆元府”。
废邻、保,仍设乡里,大平兴国(976-987)间,分全县为四十乡。宋元丰元年(1078)全县设德门、西屿、石台、金川、鸣鹤五乡,辖里、村。
元 《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三年(1276),宋王降,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立浙东西宣慰使司于临安。六月壬申,罢两浙大都督府。立行尚书省于鄂州、临安。至元二十一年徙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称江浙行省。
《元史.地理志》:“宋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使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领县四:鄞、象山、慈溪、定海(今镇海)”。
改乡里制为都社制,以五十家为一社,全县分三十都,四百十四社,以天地玄黄为序,称“天字社”“地字社”,具体社名无考。
明&&《明史.地理志》:“太祖戊戌年(1358)十二月置中书分省,丙午年(1366)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大明一统志.宁波府》:“本朝吴元年(1367)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明史.太祖纪》:“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府,领县五:鄞、慈溪、奉化、定海(今镇海)、象山”。《嘉靖宁波府志》:“鄞单仲友奏,明州同国号,乞改名。上以郡有定海,海定则波宁,因改为宁波府”。《天启慈谿县志》:“令有失印者,请于朝,诏更铸。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故更印文从谷,而名‘慈谿。按《明史.地理志》印文改溪为谿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
复乡、里,并沿用都,都以下废社设图,明初规定一百十户为图,全县五乡,三十都,二百二十二图,时有增减,嘉靖间为二百零八图,据《天启慈谿县志》天启四年(1624)全县为二百图。
清&&《雍正浙江通志》:“浙江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大清会典》:“顺治初,定宁波府领鄞、慈谿、奉化、象山、定海(今镇海)等县五”。
承明制,有增删,全县为五乡,十三里,六村,三十都,一百六十一图。
民国&&《续纂浙江通志》民国元年(1912)废府,三年置道,属会稽道。十六年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二十一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至解放)。
沿用元、明乡里制,清代光绪年间,慈溪县仍设西屿、金川、石台、德门、鸣鹤五乡。
乡下设都,慈溪全县五乡共设三十都,即第一都至第三十都。
都下设图,全县共一百六十一图。
师桥沈氏的主要居住地属鸣鹤乡管辖,鸣鹤乡下设五都,即第二十六都至第三十都,都下设图:
第二十六都:
一图:其有东埠头,关头王,菱池头冯,水上桥冯,庙基冯,东渚,袁赵、竹山桥方。
二图:袁家,白沙洪,夹路袁。
三图:乐家畈,黄泥堰童,横径桥戴。
四图:下金吾庙,湖实浦庙,桐井桥魏,山下乐,横河沿罗、戴,白马岙口陈,祖师庵罗,大车头陈。
第二十七都:
  一图:刁家,杨家,厉家,周家段,古窑戎。
  东二图:柴家,黄家
  西二图:裘家
  三图:松浦闸头,吴家,罗、谢,狮子桥叶,掌起桥陈,掌起桥沈,施。
  四图:柳、宓、孙、柴,后柴,大桥蒋,洞桥虞,笆里虞,淹浦虞,施家桥。
  五图:掌起桥陈,邱家,下叶,厉家,大浦沿黄,塘下周,朱家,董家。
第二十八都:
  一图:黄山古庙(盘圈庙),裕泽庵,塘角斗,高店跟,昭十三房,庙桥头,唐家桥。
  二图:大岐山下洋山殿,罗家,白棠桥,埂田,檀树湾头,东桥头,东楼屋。
  三图:新浦庙,师桥塘下,大桥头,踏破门徐,西河塘。
  四图:东门闸童,宓家埭,七三房宓,典渡桥。
  五图:双庙严,下严,关帝殿王,桥上王,郭家,张潘桥林,西渚,高翁。
第二十九都:
  一图:谢师桥,燕子窠柴,湖塘下,朱、阮,陡塘桥,俞、莫、张,隩里翁,树桥头,小茗隩,新桥施,坊表桥韩。
  二图:后衕王,运河桥,三槐桥,东大桥,瓦窑头王,大茗隩,东杜,港头。
  三图:西埠头张,牌门头解,岭下王,洪家,下窑所。
  四图:鸣鹤场叶,狱庙桥,沙滩桥,盐仓前,旧闸头章余,寺山后裘。
第三十都:
  上一图:西杜,河头叶,虹桥张。
  下一图:鄧江岸叶,洋浦陈,五里韩。
  二图:河斗沈,卫前张、蒋,竹家桥韩,赖桥林,塘跟韩。
  三图:沙浦翁,上泽山翁、冯,下泽山方、唐,东山头及东山头吴、林、徐、王,河东方,石湫头(石湫庙),下泽山麓陡门庙,蛤蜊山麓都神殿。
  四图:石孔潭洪,福山阮,前后方,九漕叶。
  五图:观海卫西北,义桥韩,花桥头,里宅方。
  六图:观海卫东南,东门外方家。
慈溪总面积1361平方公里,有九百平方公里是围垦而成的。
&&&&早在唐宋时期,三北先民们掘浦挖渠,修筑大海塘,并开始大规模的围海造地运动。到了公元1949年,已建成并由数字命名一至七塘。如今,在全市各地还保存了具有故事色彩的大古塘、新潮塘、榆柳塘、花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澄清塘等一串串诗意塘名。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勇敢的慈溪人以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继续采取人海战术,围筑了八塘、九塘,使慈溪陆域面积进一步扩大。围垦,使慈溪人民得以繁衍生息;围垦,使慈溪的土地上鱼肥苗壮;围垦,让三北平原焕发无限生机。
&&&&可以说慈溪的历史就是一部围垦史,围垦练就了慈溪人民勤劳勇敢和团结合作精神,围垦同样铸就了具有明显慈溪特色的围垦文化。
围筑八塘、九塘的老照片:
1、冬天到了,正是农闲时节,男男女女全出动筑塘围涂
图片:11.jpg
2、妇女能顶半边天
图片:12.jpg
3、塘路砌石坝
图片:13.jpg
4、中午,泥涂地里吃冷饭
图片:14.jpg
5、轻伤不下火线
图片:15.jpg
慈溪档案馆拍来的围涂筑塘时,学生现场慰问演出照片:
图片:老观城2 102.jpg
慈溪档案馆拍来的围涂筑塘照片:
慈溪档案馆拍来的围涂筑塘照片:
转自观海卫论坛& 莫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达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