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金浦门口榆树那有织补店吗

您现在的位置:
》妇女志 》正文
第六篇 商业、外贸、金融系统妇女
<font color="07年3月9日 14:59
  清末和民国初年,上海随着港口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繁荣,逐渐呈现万商云集、百业荟萃的兴旺景象。这时,除"夫妻老婆店"和小摊贩中有众多的妇女作为家庭成员参加营业外,也有少数妇女创办商店和商业性实业公司,开始跻身商业领域。但一般的商店中仍无女店员。民国6年(1917年),先施公司率先雇用女店员,一些稍具规模的百货商店先后效仿,但被雇用的女店员为数寥寥。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企业中女职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同时,筹资创办商业企业以至金融机构的女性也不乏其人。但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妇女的专业文化水平,女职工在商业、金融业中的人数及其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均较少,从事的工种、职务也与男职工有别。
  解放后,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商业部门成为妇女就业的主要去向之一。50~90年代,商业系统职工中的女性大量增加并分布到一些新的行业,外贸业和金融业中的女性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多。她们之中,既有第一线的普通职工,也有担任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在改善经营管理、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拓展国内外商品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章 女职工队伍
  第一节 人数和行业分布
  一、人数变化
  辛亥革命前,一般商店中均无女店员。民国6年(1917年)10月,大型综合性百货店--先施公司(今上海时装公司)破例雇用女店员,为上海有女店员之始。此后,一些较大的百货商店也步先施公司的后尘:民国18年,福州路益新教育用品社新设门市部登报招聘女店员,从30名应考者中录取了5名女青年。民国26年,永安公司(今华联商厦)和新新公司(今市第一食品商店)开始雇用女店员。民国33年,先施公司全店421人中,女职工有50余人,占职工数的12%左右。饮食服务业中较早聘用女职工的,是民国15年7月在浙江路龙泉澡堂楼上开设的专供女子洗澡的"龙泉家庭女子浴室",所有堂倌工役(服务人员)全由女性担任,并有女扦脚工为女浴客扦脚,成为上海最早有女扦脚工的浴室。同年,在北京路和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上,先后有两家名为"北京"和"四育轩"的女子理发店,全部聘用女子技师,专为女性服务,以方便那些不愿与男子同堂理发及不愿让男性理发师理发的女性。这是上海开设最早的女子理发店。当时在旅馆、酒楼业中,也有少量女工。1949年,上海百货、服装、南北货、饮食、服务等19个行业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日用品、国货6家综合性百货大店共有职工85568人,其中女职工仅2001人,占职工总数的2.34%。
  在对外贸易方面,一些进出口商行从民国33年开始,即以低于男性的工资待遇招收部分从事手工劳动的女工。1949年,进出口商行职工11350人中,有女职工2111人,占总数的18.6%。江海关在30年代已有女职员。民国37年江海关共有女职员66人,其中民国18年到关的1人,民国20~29年到关的19人,民国30~37年到关的46人。1950年上半年,上海海关的3571名职工中,有女职工149人,占职工总数的4.17%。
  金融业方面,民国13年开业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民国18年时的女职工人数为38人。据1949年统计,解放前上海的银行、钱庄共有职工23662人,其中女职工1161人,占职工总数的4.9%。民国36年7月私营中南银行总行(设在上海)和上海分支行共有职工93人,其中女职工4人(3人是办事员),她们入行的时间分别是民国20、22年和25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民国35年有职工321人,其中女职工24人,占总人数的7.48%,入行最早的是在民国32年,多数是在民国35年。1949年8月对47个私营中小型银行、钱庄统计,大中银行、汇通银行、浙江商业银行、元亨大钱庄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25个单位雇有女职工47人,占职工总数的3.76%。
  解放前,还有为数众多的家庭店(俗称夫妻老婆店)和小摊贩,其中有不少妇女从事商业劳动。家庭店的特点是家店不分,夫妻共同经营,亦家亦店。有的丈夫是业主,妻子从事辅助劳动。如位于福州路736号的万鑫斋点心店,创建于民国21年,由毛华文、尹翠兰夫妻共同经营徽帮风味汤团、馄饨(1958年以后增加粽子供应,1983年起专业生产嘉兴粽子)。杨振华笔庄创建于民国24年,1958年合并于老周虎臣笔厂,杨振华的妻子严再林是笔业中的"水盆"(将制笔用的羊毛等浸在水盆中整理,按长短仔细分类)高手。直至1956年,上海仍有家庭店2.6万余户,占全市座商(固定地点经商者)的46%。解放前上海摊贩中的女性也占较大比重。民国33年在先施公司乐园部设摊的139人中,女性58人,占41.73%。不少人是摊主家属,大多经营小食品、药品或看厕所等。1950年全市有摊贩7.6万户。其中不少是一家人共同经营,或由妇女经营。
  解放后,随着国营企业的建立,部分失业妇女、职工家属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私营商业中,家庭店和从事摊贩的职工家属也有增加,1956年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她们陆续转入商业职工队伍。1957年商业女职工比1949年增长10倍。1958年,一批家庭妇女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并创办了多家全部由妇女担任服务工作的商店和企业,如闸北区宝山路上的北京照相馆,卢湾区西藏中路上的美顺兴皮鞋店,徐汇区复兴中路上的三八理发店,黄浦区的三八旅社,新成区(今静安区)北京西路上的三八粮店,连云路上的妇女食堂,瞿真人路上的合作菜场,方斜路上的黄顺兴豆腐店等。这些商店和企业从经理、技术员、营业员、服务员、采购员到运输人员、财会人员全是妇女。1961年,商业部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商业网点撤并,精减部分人员,女职工也有所减少。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供应逐步好转,商业网点渐有增加,女职工人数又有了发展。到1965年,商业、外贸、金融业的女职工分别从1949年的2001人、2111人、1250人,增加到19189人、4238人、2626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8.5倍、1倍和1.1倍。
  在郊区,1951年仅有商业女职工17名,占郊区商业职工总数的0.39%。1955年发展至465人,占8.9%;1963年,10个郊县已有1694名商业女职工,占商业职工总数的24.45%。
  "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内外贸易企业经营管理混乱,金融业机构被撤并,人员被调走,女职工队伍变化状况无确切的数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后,上海加快了内外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跨入9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和"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决定,促使上海商业、外贸、金融业女职工队伍迅猛发展。1996年,商业(市属)、外贸、金融业女职工的人数分别增至59800人、14250人、24373人,分别比1965年增长2.17倍、2.36倍和8.28倍。
  改革开放后,全市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女个体劳动者人数大量增加。1993年,全市个体经济协会中有女会员57872人,1996年增至66728人。
  二、行业分布
  1949年,商业女职工分布在饮食服务业和百货业的人数分别是1387人和363人,占当时2001名女职工的69.32%和18.14%。分布在其他行业的有:熟煤业56人,茶食业114人,绒线业27人,五金业21人,棉布、呢绒、服装等33人。1956年,全市2.6万余户家庭店中经营烟纸杂货的占40.5%,经营饮食服务的占17.6%,经营日用百货的占10.7%,经营副食品的占8.5%,此外还有五金、医药、旧货、古玩、杂品、废品的经营者等。至60年代初,商业女职工已遍及商业的各个行业,相对集中在市商业一局、二局和水产局所属单位。1963年,市属商业系统中,这三个局女职工各有4204人、3398人和2694人,分别占该年商业女职工总数的31.6%、25.22%和20.25%。商业一局较集中在百货、五金交电公司,1962年各有1613人和587人,分别占该年全局4170名女职工的38.68%和14.1%;商业二局较集中在禽蛋和食品、冷藏公司,1961年各有1419人和1115人,分别占该年全局3906名女职工的36.33%和28.55%。至1995年,市属商业系统一百、华联、友谊、食品4个集团计有女职工24287人,占当年女职工总数的46.32%。
  女职工在外贸系统中的分布情况:1949年仅限于茶、烟、羽毛进出口行业;1954年在粮谷、丝绸、土产、畜产、食品、工业品、杂品、陆运等12个行业中都有分布;1979年扩大到纺织、服装、工艺品、化工、五金矿产、轻工、机械等行业;90年代又进一步扩大到储运、外运、对外服务等行业。
  第二节 文化程度和工种、职务
  一、文化程度
  据1951年9月市财贸工会统计,7811名商业女职工和4330名外贸女职工中,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为557人和658人,分别占商业、外贸女职工人数的7.13%和15.2%。商业女职工中文盲2346人,占30%。1990年,商业、外贸系统女职工338054人中,大专以上占2.89%,高中、中专占36.52%,初中占47.11%,小学占9.74%,文盲占3.74%。金融保险业女职工16944人中,大专以上占16.99%,高中、中专占67.27%,初中占14.33%,小学及文盲占1.41%。
  1992年,全市部属(中央所属单位)、市属商业、外贸、金融系统女干部具有大专、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提高,而初中以下的比例则都下降。
  二、工种、职务
  解放前,商业、饮食服务业中女职工地位低下。永安公司和新新公司为推销进口金笔做广告而雇用女店员,冠以"康克林(金笔商标)西施"、"派克(金笔商标)皇后"等名称,把女店员当做招徕顾客的"花瓶"。当时一些纨绔子弟,借买笔为名,对女店员纠缠,有的女店员屡遭侮辱,但为了谋生,只得忍气吞声。商店雇用的女职工,不但要求年轻美貌,而且规定不准结婚。百货业行规中规定"发现女职工结婚或订婚即予开除,女职工年过30岁令其自行告退"等。在旅馆业中,女工做的多是缝洗衣被和洗刷马桶等粗活,没有固定的工资,仅靠小帐拆成,所得只及男职工的一半。中小旅馆还订有店规,女工只许后门进出,不准在客堂逗留,否则就被老板训斥。30~40年代,为迎合政界、军界、社会名流、地痞流氓、官僚买办、商界等人士的需求,一些酒楼设有陪酒女郎。
  在进出口商行,名女职工中,除7人是职员外,从事拣羽兽毛和茶叶的女工有953人和1130人,分别占该项工种工人总数的93.5%和67.38%。这些工人大多是季节工,经常处于半失业状态,工资收入低微,生活非常贫苦。江海关和金融业雇用的女职工中,知识女性占大多数,在企业中的地位待遇稍高。民国37年(1948年)江海关女职员66人中,担任统计员的25人,打字员23人,其他还有打字监理员、书记、速记员、税务员、文牍员等。金融业女职工多数是办事员、职员、行(所)员,少数从事出纳、会计,个别是雇员、接线员、工人。
  解放后,随着女职工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从事的工种、职务也有较大提高。表现在女性担任各级领导管理工作以及各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人数逐渐增加。据1963年对市、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情况调查,计有女管理人员1277人,占该业管理人员总数的17.09%。其中经理、主任29人,中共党总支、支部专职书记44人,党、团、工会、监察专职工作人员、科股长88人,人事、劳资、教育工作人员102人,计划统计人员119人,财务会计人员652人,物价人员14人。女业务人员10524人,占该业业务人员总数的20.88%。其中不脱产、半脱产的经理、主任、中共党组织书记250人,售货员2690人,服务员1826人,厨师(工)1004人,洗染织补烫工202人,照相技术人员308人,商品检验员51人,保管员20人,运输人员13人,收购采购人员70人,售货组长75人。1963年,上海郊县计有女管理人员217人,占郊县商业管理人员的19.19%。内有经理、主任21人,基层独立核算单位的中共党组织专职书记13人,党、团、工会、监察专职工作人员2人,人事、劳动工资、教育工作人员11人,计划统计人员34人,财务、会计113人,物价人员7人等。女业务人员1477人,占郊县商业业务人员总数的25.48%。内有不脱产、半脱产的中共党总支(支部)书记、经理、主任44人,售货员1175人,保管员41人,运输人员18人,收购、采购员4人,业务组长49人等。1963年,市外贸局3059名女职工中有女干部1226人,占女职工总数的40.08%。她们所从事的工作种类为:进口出口业务242人,占女干部的19.74%;行政事务、文书工作210人,占17.13%;财务会计176人,占14.36%;仓储运输149人,占12.15%;货源收购112人,占9.14%;商情物价79人,占6.44%;计划统计58人,占4.73%;商品检验、公证鉴定57人,占4.65%;海关监管、查私、征税23人,占1.88%;政治干部119人,占9.71%。在各项工作中有涉外人员218人,占17.78%。
  90年代,从事领导管理工作的女干部人数增加更为显著。1992年商业、外贸、金融业的女干部分别为16241人、6314人、15362人,分别是人、966人、2351人的2倍多、6.54倍和6.53倍。其中科级以上女干部1992年为1740人、326人、805人,是人、31人、25人的7.5倍、10.5倍和32.2倍。
  女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商业、外贸、金融业的女专业技术人员1996年分别为7281人、3063人(1995年)、19569人,分别为人、109人、107人的17倍、28倍和182倍。原来多数没有职称或只有少数初级、中级职称,80~90年代,中、高级职称逐步增多。
  第二章 贡献和荣誉
  第一节 贡献
  建国前,上海商业、外贸、金融系统中有少数女性勇于创业,成绩卓著;建国后,有大批女职工、女企业家为促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发展第三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女创业者
  清末至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批女创业者,主要人物按时间先后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姓老太在安徽路(今西藏南路光明中学附近)创办黄泰兴煤号。民国元年(1912年),该店又有亲朋好友6人合伙投资,改名为义泰兴煤号。由于经营得当,业务不断发展,从业人员从创始时的二三人,发展至近百人,是黄浦区有名的百年老店。
  民国元年4月,在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下,女子参政组织着手创办女子实业,作为女子参政的经济后盾。其中有林宗雪等人募集资金4000元,在上海福州路青莲阁创办女子植权物产公司,俞家钿、陈鸿璧等人创办女子兴业公司、爱华公司、女子振兴公司,提倡和推销国货,以抵制洋货。同年5月,又有汪赵润等创办暑假工艺补习所,以培养手工传习所教员。这些企业到民国2年11月,因女子参政同盟会等女子参政团体被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勒令解散,才被迫歇业。
  民国13年4月,严叔和、谢姚稚莲两人发起集资20万元,创办"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赁屋于南京路直隶路(今石潭路)转角,是年5月27日开业。董事长谭惠然,严叔和和谢姚稚莲任正副总经理,嗣后业务渐盛。民国18年,在原址对面南京路(今南京东路)480号投资建大厦,扩充范围,业务更盛,职工增至58人,其中女性38人。以后两次增资,前后共有资本800万元。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建立,为女子跻身金融界之始。
  民国14年,阿桂姐与其丈夫买下位于普安路99号的日新池浴室,并于民国23年腾出浴室三楼的12间住房作为女浴室,设有大池一只,浴缸10余只,配有面盆、长沙发等,以满足邻近妇女沐浴之需求,是上海第一家妇女办的女子浴室。
  民国23年3月15日,董竹君在上海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创办锦江川菜馆。翌年,又设锦江茶室,精心设计装饰,以体现幽雅、清新、卫生。由于经营有术,管理有方,业务迅速发展。1951年,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合并、扩大为锦江饭店,由人民政府经营,聘董竹君任董事长、顾问。
  民国27年,出身于制扇世家、精于铲贴和泥金花色扇工艺的制扇能手陈英,将丈夫王星斋(早逝,由陈英培育其子王子清继续经营)创办的王星斋扇庄(后改名王星记扇庄),由杭州迁来上海。其时,陈英虽年逾花甲,但技艺不减当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时使用的泥金花扇即系陈英之杰作。其产品颇受曲艺家、收藏家青睐,还远销香港,在国际博览会上屡次获奖。
  民国35年,许秀珍与人合伙在上海福利公司租设绸布呢绒柜台,自任门市部经理。民国37年于南京西路号开设富丽绸缎呢绒商店,专营高档绸缎。因她注意了解女顾客对衣料的要求,商品适销对路,聘用文化素质好的妇女任营业员,服务主动、热情、耐心,获得顾客的赞誉,为上海的名特商店之一。
  二、先进女职工
  在年开展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成绩较为突出的女职工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新成区(今静安区)办事处储蓄科长顾士范,因与群众建立深厚感情,使储蓄组所在里弄的居民90%以上参加储蓄,三年中为国家积累资金100多万元,该组连续两次获得上海模范储蓄组称号。市禽蛋加工厂拔毛工韩绥花,悉心钻研,摸索出"正确捏钳顺序拔毛工作法",产量比一般工人高出一倍以上,从未出过次品。卢湾区巨鹿路菜场女营业组长顾如生,在副食品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处处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全组人人做到"亲人不卖情,熟人不放秤",把商品不"开后门"作为集体遵守的准则,发扬了商业职工先公后私的美德。
  在1963年开展的"五好企业"、"六好(政治思想好,执行政策完成任务好,团结互助服务态度好,爱护公共财产好,业务技术好,经营管理好)职工"服务竞赛活动中,全市评选出的"六好"女职工有921人,占总数的20.46%。其中成绩较突出的有:黄浦区保健旅社经理邹国珍带领全社职工热忱为外地来沪就医旅客服务,不仅烹饪适合各种病情的饮食,还为病人注射、煎药、加工营养品,对病员悉心护理,鼓励病员安心治病,与病魔作斗争。祥生药房(后改为南市区第七医药商店)营业员方静,"小病当医生、大病当顾问、重病当亲人",为病人送药、扎针(灸)治病,吸浓毒、挖浓痰;年还通过细心观察顾客神态,劝阻了396起自杀行为。
  在1979年开始的评选最佳营业员和"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仪表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等劳动竞赛活动中,成绩较突出的主要有:华东药房经理毛国佩率先制订各项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和行业道德规范;开展"问病卖药、暂缺登记、上门访问、送药到家、外埠邮寄、代客代购"的服务项目;举办业务讲座,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汇编400余种新药的药用说明及生理作用资料(有的外文说明译成中文),送到顾客手中,大大地方便了病家。长宁区物资回收利用商店六姑娘下厂服务小组,几年担负着40家工厂的废旧物资打包、整理、回收工作,她们千方百计变废为宝,支援国家建设物资达1万多吨。市百十店绒线一柜(10人,其中女9人)在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王娟华带领下,为消费者服务,做到主动招呼,百问不厌、百挑不厌,顾客询问有答复声、挑选有介绍声、付款有交代声、离柜有道别声。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卢湾区办事处业务员何怡美,工作认真负责,连续17年现金管理不出差错。人民饭店三号服务员瞿蕙钧,在招待中外顾客就餐的工作中,创造出服务"艺术流派",受到广泛赞誉。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党支部副书记、民兵指导员陶依嘉,1982年在繁华的南京路上首创"学雷锋民兵为民服务台",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受到各级政府、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赞助;还把各种奖金储存起来,设立"为民服务基金",用于购买为民服务的器材、工具、药品等,帮助特困病人。南市区蓬莱路储蓄所副主任张静安,为保护国家钱财免遭歹徒抢劫而进行殊死搏斗,被上海市妇联命名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人民政府也给予通令嘉奖。
  1985年,全市商业女职工在"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活动中,成绩较突出的主要有:黄浦区糖糕公司女职工提出431条改革建议,54条被采纳,创造了62个新产品。中国银行川沙支行营业科职工(14人,其中女10人)为创优质服务,苦练基本功,在工作中发现两起假美钞案、一起有关国库券案;年内人均吸储219万元,在分行会计报表竞赛中保持满分的成绩。商邱菜场营业员陆美红,根据服务规律总结出"热、快、准、便、活"微笑服务工作法,钻研各种蔬菜的药用和营养性能,开展药用菜预约登记服务,还坚持为孤老定期送货上门,受到广泛好评。市百一店台灯柜营业员侍冬梅,在售货服务中"因人卖灯"、"问房卖灯",尽量让顾客买到称心如意的灯具,还义务为顾客修灯600多人次,为孤老送灯及代配零件700余次,为商店争得了荣誉。原南汇县奉城镇奉城医院勤杂工李琴仙,看到镇上求医的农民缺乏康复休养场所,于1985年2月自筹资金开设"健康旅社",向社会开放,不但服务周到,收费合理,而且对有特别困难的旅客还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受到病人旅客的表扬和感谢,被推选为1991年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江浦煤炭店送货员申秀英,为1400余户居民送煤30年,行程16万公里,并创出"三轻(叫人轻、敲门轻、放煤轻)一净(扫净散落的煤炭)"的服务特色,赢得广大居民的敬佩。
  1991年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后,全市有50万商业女职工立足本岗位建功,竞聘上岗,争创一流效益,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又有60万商业女职工参加"创一流服务"200天竞赛。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有:上海朋街服饰公司(原名朋街女子服装商店)女职工147人(占职工数76%),精心改进服装设计,提高服务质量。1991年生产的朋街女西装套裙,在商业部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获上海市服装设计十佳设计奖(四连冠)。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全体女职工220人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服务、创优,使商品的销售、利润额大幅度上升。上海市针织品进出口分公司在女经理罗枚华带领下,经营决策果断,锐意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以提高职工积极性,自1986年开始,出口创汇连续2年以3000万美元递增,各项经济指标在同行中均处领先地位。华联商厦被单柜组长楼帼玲,根据顾客的年龄、方言,有的放矢地介绍对路商品,并协助厂家反馈市场信息,厂店共同促销,使顾客感到亲切、满意。大观园浴室女扦脚工郏芬芬,不受世俗偏见干扰,刻苦钻研,练就了医治脚病的技术,研制出治疗皱裂症、脚沟炎等良药近10种,自1972年起坚持20多年为10余万患者诊治脚病,并大胆开设、承包扦脚门诊部,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女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80年代后,女经营管理人员大量涌现,较突出的主要有:上海万象(集团)公司经理于文娟,1984年担任黄浦区万象百货店经理后,悉心经营,大胆开拓"象牌"服装的原料、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兼并了四家效益欠佳的中型百货商店,组建了万象(集团)公司,并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名牌,使企业从一个中小型专业商店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多功能服务的商业集团,营业额1992年突破2亿元,职工人均创利税达27.7万元,成为上海著名商店之一。上海市服装进出口公司经理沈丽琴,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克服资金、原材料紧缺和价格上涨等困难,积极创新,实施自负盈亏承包制及外贸"代理制",使公司成为上海外贸系统的出口创汇大户,连续几年盈利达5000多万元。1989年公司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并得到市政府授予的"腾飞奖",沈丽琴被评为1990年全国优秀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何静芝,为适应公司内部竞争机制,积极推行"用工、干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确定加快发展保险业务的战略,冲破传统观念,先后设计推出能够上市销售的财产还本保险、长寿还本人身保险、个人养老保险等定额保单,使1992年保险费收入达15亿元,比1991年增长近50%。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重远,使原来是一家小店的"开开",发展成为以制衣为龙头,集生产、批发、零售于一体的横跨生产实业、商业流通两大领域的现代企业集团,企业销售额增长25.5倍,利润增长30倍,连续8年列全国同行业创利税榜首。上海宝山海关调查科科长张海华,摸索出一套通过舱单分析确定缉私重点的方法,并成功地将它运用到缉私实践中,为上海海关之首创而推广。张海华多次查获走私案件,案值达6740万元,为国家补税1008万元。徐汇区1991年成立了"个协妇女委员会",妇委会主任带领女个体户开展"巾帼建功"竞赛,争创"三八信得过摊位"活动。女个体户出售的商品价格公道,包质包退包换,坚持文明经商;还定期组织上街头和去企事业单位以及敬老院等处,进行服装裁剪、理发、修鞋、维修家用电器及供应优惠商品等服务;积极为街道筹建儿童乐园、敬老院及为受灾地区捐钱捐物,为个体户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上海市食品(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鸿英,年任上海市商业二局副局长,在"菜篮子"工程中,分管肉、禽、蛋,曾被市府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功臣。1993年9月就任食品公司总经理后,努力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安排好肉、禽、蛋的市场供应。特别是1994年货源偏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市府下达的全年市郊生猪合同调市140万头,年末猪肉库存60万吨的任务。猪肉的进货、销售比1993年分别增加37.75%和40%,牛肉、鲜蛋、家禽供应也有明显改善。
  在新崛起的女管理人员中,有些是改变原来行当,投身新的行业,创建新业绩的。万国证券公司副总经理王培君,1988年离开市政府机关,与几个同伴合伙开办股份制的万国证券公司,开始时只有4个职工,一间办公用房,经过五年的努力,发展成为有300多职工、10多亿资金的大公司,并在全国60多个城市建立证券代理机构。1991年,万国证券公司各类证券交易量达30亿元,约占全市股票交易量的80%,成为全国证券交易量最大的公司之一。新民大酒店员工食堂主管周玲玲,从工厂下岗后,主动应聘进店当杂务工,由于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而成为员工食堂主管;使食堂各方面的工作在锦江集团外管饭店中名列前茅。
  还有一些女专业技术人员以她们的特长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局长赵国君,除在行政领导上有显著业绩外,还参与多项商品检验新方法、新项目的科研工作,完成一些特殊的检验项目,并与其他同志合作撰写、翻译了《有关食品中有害成分的限量规定》等著作(近百万字),主持制定了《上海市进出口商品检验实施办法》。该局被评为1990年外贸系统的文明单位,赵国君1993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的待遇。上海市服装进出口公司财会科财务费用组组长丁环,不断研究财务工作发展中的新问题,编写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核算和帐务处理具体做法"等供业务人员使用;还通过帐务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商品产销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东亚饭店顾问"中国点心状元"葛贤萼,发挥技术专长与"名师"效应,先后撰写出版《中国小吃》、《点心制作工艺》等多部著述,在传播中华烹饪技艺、增进国际国内同行业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荣誉
  上海商业、外贸、金融系统历年来有许多女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种荣誉。
  一、全国荣誉
  历年获各种全国荣誉称号的个人和集体有:全国劳模1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11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85人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4个。此外,还有许多人获得了全国商业、外贸、金融系统的各种荣誉。
  历年获全国荣誉称号的个人及集体名录
  全国劳动模范
  1978年 方 静 朱巧娣 何怡美 李杏娣
  1979年 朱巧娣 何怡美
  1989年 瞿蕙钧 孙景华
  1995年 葛贤萼 郏芬芬 高园芳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5年 周南英
  1986年 瞿蕙钧
  1988年 申秀英 戚书美
  1989年 侍冬梅 高园芳
  1991年 楼帼玲 葛贤萼
  1993年 于文娟
  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6年 叶克藩 顾士范 张梅英 马名芳 张慧英 朱阿花
  1959年 韩绥花 郑学美 沈宝珍 吴秀英 谢翠凤
  1960年 谢翠凤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79年 郁季辉(标兵) 王娟华 周蕙兰 余 英 王 萍
  1985年 楼帼玲
  1987年 施丽萍 王慧娣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袁明琪 栾春兰 韩绥花 凌凤英 郑学美 沈宝珍 吴秀英 朱秀巧
  石圣美 刘桂英 许林弟 范菊仙 尹明珠 林玉英 苏萍娟
  1978年
  方静(标兵) 邓瑞华 戚书美 丁桂英 余 英 赵银娣 王 萍
  赵妹 丁 环 陈玉琳 蒋毓珍 刘永安 王阿妹 何怡美 翁文英
  曹翠英 朱玉娣 虞丽英 朱巧娣 李琴囡 李贵英 张小莲 周文娟
  薛翠凤 毛国佩 林玉英 陆三囡 刘同英 陈志英 姚培琪 孙翠英
  1982年
  王娟华 戚书美 邓瑞华 金 燕 凌雷群 王 萍 高贵珍 丁 环
  杨凤娣 陈玉琳 王云玲 江刘仙 蔡吉晖 刘小玲 王娟娟 薛翠凤
  郑有凤 郭永妹 杨月华 虞丽英 曹翠英 方 静 干兰英 柳梅秀
  叶淼淼 李贵英 瞿蕙钧 何荣玲 张小莲 邱小妹 周小君 吴静勤
  李红娣 周引娣
  1988年
  沈丽琴 于文娟 陆美红
  1992年
  于文娟 王培君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1960年
  上海市食品公司肉类联合加工厂冷藏制药工场原料整理小组、锦江饭店四姐妹服务小组、控江商店糖果柜、虹口区三角地菜场妇女跃进柜
  1978年
  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绒线一柜、嵩山饭店二楼小组、黄浦区保健旅社
  1982年
  上海纺织品公司第三批发部涤棉柜、红房子西餐馆服务小组、长宁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商店六姑娘下厂服务组、闸北区东站第二合作饮食店、南市区新肇合作旅社、上海市三八旅社、朋街女子服装店
  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
  1980年
  王娟华 朱巧娣 安根娣 余 英 杨 敏 周继红 薛富妹
  1983年
  王娟华 安根娣 叶淼淼 孙桂珍 戚书美 曹翠英 熊小露 夏根娣
  1985年
  安根娣(特级劳模) 包云香 戚书美 瞿蕙钧 曹义兰 商绍婷 虞丽英 季女凤 陆锦芬
  1989年
  陆美红(特级劳模) 熊小露(特级劳模) 夏根娣(特级劳模) 戚书美 瞿蕙钧 高园芳
  杨歧珍 王根娣 楼帼玲 孙景华 于香国
  全国外贸系统劳动模范
  1987年 陈秀珍
  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
  1984年 张 伟
  1985年 顾寿珍
  1986年 严秀芳
  1988年 沈新娣
  1989年 朱翠华 张静安
  全国商业、外贸、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
  1953年 陈 敏(商业)
  1987年 罗枚华 孟国珍(外贸)
  1990年 陆楚玉 冯毅(金融)
  全国国内贸易部劳动模范
  1995年
  陈重远 张佩华 于文娟 侍冬梅 孙国娟 赵惠芳 马雨瑾 郏芬芬 胡华伟 王淑萍
  二、上海市荣誉
  历年获上海市各种荣誉称号的个人和集体有:上海市劳模227人次;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320人次;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53人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230人次;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224个次。
  附:特色女子商店
  鸿翔时装公司(东号)
  总店创建于民国3年(1914年),地址南京西路863号,是上海第一家女子时装店。分店开设于民国21年,地处南京东路748~754号。鸿翔是一家前店后(工)场、自产自销、具有传统经营特色的女子服装专业商店。30年代,宋庆龄曾称赞鸿翔女服是"开革新之先河,符合妇女要求解放新潮流",又题词:"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该公司在数十年的生产经营中,致力于创新女装的款式,多次为访华的元首级国宾提供服务,被誉为"女服之王"。1993年9月,乔迁现址南京西路948号,拥有千余平方米的购物商场,成为设施先进、名品汇集、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企业。
  小花园鞋店
  地址南京东路423号。自高邮籍皮鞋匠陆麻子在小花园(现浙江中路慈德里)开设"泰源祥"女鞋店后,到民国18年时,浙江路、汉口路至福州路一带,陆续出现了52家女鞋店及一个经营绣花鞋的皮匠摊,"小花园"遂成为这一带鞋子市场的代名词。1958年后,商业部门集中小花园一带各家鞋店的制鞋高手,在南京路山西路口设立了专营女鞋的特色商店--小花园鞋店。该店自设工场,拥有经验丰富的技师,以传统工艺精工制成的绣花鞋,式样美观、大方,穿着舒适。它生产的嵌线四季绣花鞋,在1989年全国鞋饰观摩会上被授予最佳设计质量奖,女式一带布底鞋获商业部的优质产品称号。该店自1985年起连续三届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又因在经营上发扬传统特色,开展定制、上门、邮购、预约等便民服务,1989年被命名为名特商店。
  朋街服饰公司
  (原名朋街女子服装商店,1992年更名)地址南京东路154号,创办于民国24年。主要经营女子服装和定制、来料加工业务。创办时是专为外国女士服务的高级缝衣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主要为外宾、归国华侨和国内高层次消费者服务。1976年后成为上海服装业中创利百万元的大户。1982年以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和黄浦区文明单位。年,该店设计的各式大衣、礼服、套装屡屡获奖,1992年牛仔风衣获全国女职工优秀作品奖。
  上海妇婴旅社
  地址浙江中路211号,民国24年创设。该社专门接待妇婴、夫妻或携带婴幼儿的男性旅客住宿。其特色是长期布置一定数量的新婚夫妻房间,供新婚旅游夫妇住宿。店内设置儿童活动室,免费让儿童游戏;设立小卖部,供应妇婴生活必需品及日用小百货、糖果糕点等;还有代客带领小孩,出租体温表、奶瓶、尿布等便民服务项目。
  蓝棠--博步皮鞋公司
  1987年11月由蓝棠皮鞋店和博步皮鞋店联合组成。拥有8000平方米面积的厂房和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蓝棠皮鞋店创办于民国35年,销售、定制女式皮鞋,做工精良,造型优美,穿着轻盈舒适,素有"女鞋皇冠"之称。50年代起,产品行销美、英、苏等10余个国家和港澳地区,被上海市商品检验局定为免检产品。1978年以来,多次获"优秀设计奖"、"市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蓝棠牌"牛皮面中跟缝线女皮鞋获得国家级银质奖。为上海市名特商店。
  富丽绸缎呢绒公司
  (原名"富丽绸布商店",参见本篇第二章第一节女创业者介绍)主要经营丝绸、呢绒、棉布、化纤等纺织品,尤以女式衣料备货丰富而出名,被人们赞为"时髦面料信息窗"。1987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名特商店。1992年经营规模扩大,改为现名。
  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
  地址重庆南路2号,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妇女用品商店,建于1956年。该店设有服装、时装、衣料、针织、百货等商品部,经营商品近万种。服装部出售各种面料制成的成衣和特色胸罩;时装部经销各种新款式大衣、风衣、皮上装、西裤等;衣料部专营各种呢绒丝绸、化纤织物;鞋子品种规格齐全,特大特小均有出售;针织部供应式样新颖的羊毛、腈纶、尼龙衫等。店内还有各种特殊规格品种的商品,体型特殊的女性可以买到称心的衣服。该店还为妇女"四期"(怀孕期、临产期、哺乳期、月经期)用品设置专柜;特殊胸罩和全身绑可加工定制。该店对全国一百多个县城开展函购邮寄业务。1992年归属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商店分设化妆、鞋帽、包袋、黄金饰品、羊毛衫、时装、内衣等七个厅房式商场。曾先后获得上海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巾帼建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古今胸罩商店
  地址淮海中路861号,是一家专门经营妇女胸罩的特色商店。该店自设工场,参考世界各国胸罩款式,结合我国民族特点,根据不同女性的不同体型、不同需要,精心设计、制作各种类型的胸罩,以供顾客选购。该店既有柔美舒适、轻盈大方的中国式胸罩,也有高耸尖头、挺拔饱满的美式胸罩;有触感富有弹性、外观轻松自然的仿日式胸罩,也有形高头园、丰富坚实的仿苏式胸罩等多种品种。店内还供应绑肚、全身绑、肾托、胃托、颈椎牵引和骨盆牵引等各种健美、矫形的理疗用品。近年来不断开拓"量乳供罩"、"为特殊顾客定制"、"邮购"等特色服务,曾多次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的称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浦有什么好吃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