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注重职业道德养成?如何培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职业道德?

怎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怎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要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日期:&&&&阅读:1108次
近日,苏二矿党委特意邀请坑口电厂的曾祥涛主任来我矿上了一堂关于企业职业操守的党课。课件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煤矿企业形势,其间并掺插实例进行生动说明,在座的六十多位党员一次又一次地抱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曾主任送来这份精神文化大餐,使大伙受益匪浅。
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笔者认为要从忠诚、敬业、责任、协作四个方面来阐述。忠诚就是拥有诚信的价值观,遵守一切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维护企业的利益和荣誉,保守企业的秘密,忠于自己的上司;敬业就是在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发扬自我优点,任劳任怨,勤奋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其位,谋其事,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遇到突发事件,应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打太极拳,推卸责任;协作即团队精神,都说“团结的力量无坚不摧”,团队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多沟通和取长补短,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每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良好职业操守,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红炭山
电话: 邮编:364000 E-mail:
Copyright &
福建煤电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护理职业道德自我培养中的情感陶冶法-55BBS 我爱购物网
&&护理职业道德自我培养中的情感陶冶法
护理职业道德自我培养中的情感陶冶法
1、 邮政职业道德的特点:具有邮政职业特殊性,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邮政职业道德是邮政企业观测“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和保证公民通信自由、通信秘密权利,做好普遍服务,满足社会用邮需求,实现邮政企业发展的道德保证;邮政职业道德是建设高素质邮政员工队伍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邮政员工在工作中应履行的道德义务。
2、 邮政职业道德内容:热爱邮政事业,忠于本职工作;全网团结协作,局部服从全局;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职业技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大胆创新;坚持用户至上,优质高效服务;坚守生产岗位,确保通信畅通;遵守通信纪律,保证用户权益;弘扬企业精神,维护企业信誉
3、 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通晓业务,优质服务;平等互惠,诚信无欺;当好参谋,指导消费;公私分明,廉洁奉公;
4、 营销人员职业守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严守秘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重用户,热情服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开拓市场、双赢为本。
5、 修养:指一个人为了在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
6、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是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管努力,即自我修养。两方面缺一不可,而且后者更加重要。
7、 营销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认识;确立职业道德信念;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培养职业道德行为;
8、 提高认识是道德行为乃至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先导。
9、 营销人员道德认识的内容:对营销职业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营销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对营销职业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分辨和评价;对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认识。
10、 提高道德认识是道德教育起点,起启蒙作用
11、 确立职业道德信念是营销人员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营销人员的道德认识必将转化为鉴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变成营销人员稳定持久的道德品质。
12、 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民对职业道德关系和自身的道德行为作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或态度。陶冶营销人员职业道德情感要以塑造良好品德、坚定信仰为目标。道德情感始于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13、 锻炼职业道德意志14、 培养职业道德行为15、 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环节:学习知识、习惯形成、实践强化、自我修养
营销人员必备职业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忠诚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
9条其他回答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中职生将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职业中学的德育教师兼班主任,应针对中职生的职业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生就其特殊性,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并且少数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可以说,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老师对其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也将影响到中职生三年后的就业情况良好与否。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师,本人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积极心态全方面了解、分析、掌握中职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及思想感情,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的小结。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任何人的习惯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认为让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自我约束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关键的。然后正如我们所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得靠自身行为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从自我约束做起,认真对待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的各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从身边小事做起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十分明白,但要完完全全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并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让学生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简单道理,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  二、在学习中培养  大家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就得“为人师表”,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课堂内外,作为教师,我们得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到表率作用,树立起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而课堂也正是学生获得文化及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  (一)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干好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二)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作为职校的老师,对每位同学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舞台,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得在社会上得以实践。  (一)把学和做结合起来  社会是检验知识的最好,也是最终的场所,因此社会实践,也就是实习阶段对中职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此阶段,中职生虽然脱离了学校在社会上进行相关的实习,但却能得到实习老师的指导,因此实习是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转化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珍惜并好好利用这短短的一年的实习期,把在校园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的转化到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实践中去。  (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中职生应珍惜实习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怕苦不怕累,在此阶段内好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自我修养中培养  “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提高”意为使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周恩来同志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自我修养应注重:  (一)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点滴滴二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再次,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职业道德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激励和鞭策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IQ(智商)可以得到录用,EQ(情商)可以得到提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首先应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其次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总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在学习生活中,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坚持参加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修养是一个合成词,修,原意指学习、锻炼、陶冶和提高;“养”原意是指培养、养育和熏陶。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为了在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所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修养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手段。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是善和恶 、正和邪、是和非之间的斗争,对于从业者来说,要取得职业道德品质上的进步 ,就必须自觉地进行两种道德观的斗争。职业道德修养上的两种道德观的斗争 ,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个从业者头脑中进行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尽管这两种不同思想反映着复杂的道德关系,但它却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对于职业道德修养,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即“内省”。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必须随时随地认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上正确方面的主导作用,促使“为他”的职业道德观念去战胜“为己”的职业道德观念,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东西,才能达到不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的水平。八个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包括:1.文明礼貌。2.爱岗敬业。3.诚实守信。4.办事公道。5.勤劳节俭。6.遵纪守法。7.团结互助。8.开拓创新。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按八个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进行行为养成外,还有以下几种:(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3)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4)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事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行动,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在提倡“慎独”的同时,提倡“积善成德”。就是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行动,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我们现在依然提倡“慎独”,是重在自律 ,即在道德上自我约束。在提倡“慎独”的同时,提倡“积善成德。”。就是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养自己心中开始出现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和品质的幼芽,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我国战国时哲学家荀况曾说:“积土成山,风土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 间能够养成 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在职业道德修养领域中善恶之别,泾渭分明。善虽小,仍然不失其为善;恶虽小,也终究是恶。所以从业人员对自己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三国时代的刘备在他的遗嘱里叮嘱儿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为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功夫。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 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3、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所谓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所谓他律,就是指外部凭借奖惩以及各种制度规范等手段对行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师德修养中,教师自身的内因――内心信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格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并会由于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履行了某种道德义务而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形成一种信念和意志,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勇于坚持这种行为。有了内在的师德信念,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合乎师德要求,既使没有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舆论的批评,也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感到羞愧不安,促使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批评,从而尽力避免在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纠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内心信念――自律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尽管师德修养的内心信念是从教师内心发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但是这种内心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督促其坚持道德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4、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个人是指具有一定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以及某种个性和特殊利益的社会一分子。社会是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占有一席之地,都在以他的思想、道德、所做所为影响、作用于社会。在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中,个人与社会同样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为过程,是教师个体清楚意识到各种利益关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和行为的结果,是教师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每一步又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舆论的评价和监督。社会在道德上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为教师进行师德修养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努力方向。社会也通过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师德修养的场所、机遇、有利于教师在精神上达到积极进取、美好和谐的境界,在事业中真正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在这过程中,离开社会,师修养就没有方向,就无法体现;而离开个人,社会提出的师德要求没有接受者,没有践行者,也就会落空。因此,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个人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教师个人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以社会需要为目的,用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检点自己,提高认识,付诸行动,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自身价值。社会要尊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给每个教师提供道德行为选择的客观基础,并通过好的环境、舆论、评价等方式促使教师道德品质的升华,达到崭新的道德境界。5、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师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进行师德修养中,创新与继承必须同行。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的优秀师德,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不同于以往旧教育的崭新事业,教师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会不断地遇到和提出新的问题,师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要不断创新。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道德关系和行为规律加以认识,要保证教师工作的原则方向,实现教师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所担负的使命,就必须创造出新一代的师德规范体系和内容。总之,师德修养中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德,又要根据时代这一新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有所创新,才能在师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指出过许多具体的条目。例如,儒家学派先提出的“内省”、“自讼”、“格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等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尽管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有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等。只有共同运用这些修养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富有成效。1、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一)道德修养要加强理论学习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这就必须学习。同样,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需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第二,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辩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作为伦理的一个分支,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良的师德传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地向教师表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有的教师违背师德要求,常常不是有意的,而是对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而,教师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育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过程中育人。(二)道德修养应注重内省和慎独“内省”、“慎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要注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内省”和“慎独”。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指的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刘少奇同志对“慎独”也有一个界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慎独。教师的劳动特点富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没有“慎独”的修养,那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2、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人的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和自我改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把这些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了事的,要重在实行。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3、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着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见贤思齐”,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都说明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长处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虚心学习他人,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在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中有一大批革命教育家如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们人民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有热爱学生、教育育人、钻研知识可贵品格,有无私无畏、勇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向我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虚心学习他人,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我们所熟悉的于漪、魏书生等等。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的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古人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贤如师。”诚然,在教育中教师占着主导的地位,但也应忘记由于学生的童心的纯真,由于挚着地追求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还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汲取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每时每刻都有闪光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各行各业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苦创业中所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都是反映了时代特征的新道德的精华,不仅为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升华提供了营养,也给师德提供了借鉴和营养,我们在师德修养中只要细心观察,虚心学习,就能够受到激励,找出差距,用好的道德风尚充实自己,就会使师德更加芬芳。总之,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人,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师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一样,不能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而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做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由于教师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练,师德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永无止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总之,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 从现实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个人,团体或组织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或传统习惯,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并据此对号的行为加以支持和赞扬,对不好的行为加以反对和批评。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论效果论)  教师职业道德披露那个家的对象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体现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最终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即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怀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因此,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道德评价的依据。但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主体认识的局限性,在不少情况下出现了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形。  在教师的道德实践中,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四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  确定教师的动机与效果的善恶,还应该从以下几对关系的统一中来把握:一是必须坚持用政治与业务相统一的观点进行道德要求,充分发挥道德评价的引导作用;二是坚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统一;三是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只有做到这三个统一,教师的行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1社会舆论;2内心信念(通过“良心”来发挥作用);3传统习惯(传统习惯的内容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并存,那么他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影响也就有两方面的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向;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孤立和提高符合绞死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谴责和抵制背离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邦之教师价钱似的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4磨练健全的职业道德意志;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1坚持知行统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修养方法: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前提和基础;2要对学生有满腔的爱,是崇高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3加强理论学习;4注重内省和慎独;5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决定着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或决定自己行动时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体现。自尊感、荣誉感、友谊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应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寓理以情、再晓之以理的教育引导,应该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以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促进作用。所谓“育人无小事”,就是要求我们每天要从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起做到“春雨润物”。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中专生的道德品质是由他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因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发表论文网 如通过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的讲解、学习、练习等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外部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技能和方式,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行为的强化阶段,即通过一定的外部因素介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二是依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分清什么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培养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和愿望去指导道德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化阶段。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即使在没有外界的强制、约束下,也会自觉地按照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评价他人的行为。  四、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意志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坚定的道德意志可以保障道德行为的持久性、经常性。但道德意志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得到来自于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强化。通过强化榜样作用的力量和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行为的实践去实现。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鼓励学生去追求、向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  五、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自我修养的能力。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高级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必须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坚持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  第一。培养学生认真自觉的修养。“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国古代曾子所提倡的。其意思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诉讼。有的学生只能批评别人。不能批评自己。更听不进别人对他的批评,甚至对别人的批评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往往把坚持错误同有主见、自尊心强等同起来。认为承认错误会被人瞧不起。针对这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上的错误。认识到只有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才会进步,才能利己利人,才是聪明的态度。  第二,要教育学生存“慎独”之心。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之外,别人不易发现之时,微小之事更能显现出人的灵魂,高尚的人在无人知晓时更能做到谨慎、遵守道德。有的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道德、有失人格的事情。例如,汽车上逃票、图书馆中偷书等。教师应该用巧妙的语言,暗示学生,这种作法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个人道德修养上的大漏洞,是走向堕落的开始。  第三,要积小善成大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真正完善的德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大事总是通过小事的积累来实现的,“大善”也是用那些“小善”来体现的。教育学生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只跬步无以致千里”的精神,凡事从小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同时,还应该关注社会的各种思潮。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将自己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主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起经常的、面对面的沟通链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具有竞争、开拓、创新观念的现代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文明人
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身体或技能等的其他方面,正是集中体现了改造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一件好的东西,而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去找到或创造这样的东西,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只有有了创造才会有提高,人类才会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让学生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以掌握广博的知识,“灵魂”二字便是思想和知识的代名词。 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个好的设计蓝图是必需的。要想有好的设计蓝图,必须有好的工程师,而好的工程师则必须具备渊博的建筑知识和优良的设计才能。教育也是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正是肩负着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为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伟大使命的,只有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千千万万思想进步,政治方向明确,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知识牢固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称号。 而这一切中思想素质是关键。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人能力低点是残品,没有能力是废品,思想坏了就是危险品”,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是,必须想到,“想立人,先立己。” 自身不立,何以立人?教师只有自身思想素质过硬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觉悟的学生。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好好学一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要求,对于一线教师和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既是鞭策也是警钟。它提醒我们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师,肩负的职责是不可任意而为的,既要教育学生,又要以身作则,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愧于道德,无愧于教育。 教学,一般说来,就是指在课堂上以教学内容为中介而展开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能够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跟他们一起或是高兴或是悲伤或是激昂或是难过;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汲取自己的经验或教训,力争把自己的成功复制到他们的身上,并加以扩大,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否则的话,讨厌或是厌烦都会令你疏远学生,对所教专业与内容放弃钻研,当然也就不会享受到幸福,最重要的是浪费了一大批学生的美好时光。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大量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奇闻逸事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注重自身锻炼,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升任教师这一职业。 第三,要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教育历史悠久,从孔子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中,前人的教学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学习别人的经验,借用别人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促进自己教学上的进步。但同时,也不能安于现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会发展和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立足知识前沿的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有自我创新。 第四,要有执着的精神。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堪称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奋斗。虽然初登讲台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对教学工作兴趣的提高和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会一步一步地提高。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模仿到创造,由不稳定到稳定,再到飞跃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追求,积极进取。 总之,教师好做,但教学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也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首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增强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道德实践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道德实践是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内在要求。人们道德理想的树立和道德信念的巩固,离不开丰富多采的道德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把道德实践渗透到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其一,道德实践是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道德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实践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受益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说,道德建设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它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道德建设搞得好,人们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会风气优良,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便能得到切实保障;反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二,道德实践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道德实践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公民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演变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对道德的认知程度,进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依赖道德实践的检验,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认识才能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有效克服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根本途径也在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其三,道德实践是落实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措施。《纲要》首次鲜明地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结晶。把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支撑。一方面,落实 20字基本道德规范,需要教育与实践两者协调一致、共同推进;另一方面,将20字基本道德规范融入道德实践,能够与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产生强烈共鸣,增强道德实践的吸引力、感召力。道德实践是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是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中,必须始终注意正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道德实践的全过程。注重发挥道德实践的教育功能,围绕道德教育主题组织实践活动,使人们明确实践的意义和要求,增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引入道德实践。只有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围绕公民道德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才有时代感和感染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道德实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载体,充实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细化、分解,把道德实践活动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不断开辟道德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增强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三是道德实践与法治实践的关系。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要靠道德实践,也要靠法治约束。道德建设属于“德治”的范畴,但又离不开“法治”的密切配合,需要道德“自律” 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强调道德实践,就是重视道德本身的作用,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们从内心里自觉地服从道德评价,接受道德约束,达到平衡自身、稳定社会的目的;强调法治实践,就是要从立法的角度,强制性地对不道德行为或习惯进行评判或制裁,使违背道德的东西无立足之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律”与“他律”的作用,把内在自醒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 [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ㄒ唬┲泄糯枷爰姨岢龅闹饕赖滦扪椒ㄑ疾⒅氐姆椒ㄕ庵址椒ㄖ饕峭ü樾难埃险嫠伎迹佣姹鹕贫瘢平涠瘢孕纬闪己玫牡滦浴V泄糯枷爰胰衔赖滦扪闹匾徊交蚧厩疤峋褪茄埃浯吻康鞯赖滦扪冀岷希谘爸薪蟹此迹诜此贾猩罨啊J〔炜酥蔚姆椒ㄕ庵址椒ㄖ饕峭ü晕曳词±捶⑾趾驼页鲎约核枷牒托形械牟涣记阆颉⒒档哪钔罚⒓右砸种坪涂朔D谑』蚴〔焓切奚硌员夭豢缮俚姆椒ㄖ唬侵复铀枷胍馐丁⑶楦刑取⒀月坌卸雀鞲龇矫嫒ド羁痰厝鲜蹲约骸⒓觳樽约骸⑵饰鲎约骸I鞫雷月傻姆椒ㄕ庵址椒ㄊ侵冈诿挥型庠诩喽降那樾蜗录崾刈约旱牡赖滦拍睿跃醢凑盏赖乱笮惺拢灰蛭奕思喽蕉I鞫朗侨寮叶愿鋈四谛纳畲Ρ冉弦蔚囊馐丁⑶樾鹘泄芾砗妥月傻囊恢中扪椒āI鞫酪蟛黄廴恕⒉蛔云郏油庠诘难孕械侥谛牡乃枷牖疃家晕以际;瞥傻碌姆椒ㄕ庵址椒ㄊ峭ü欢匣邸吧菩小被颉懊赖隆保怪糖炕灾鸾ツ岢捎帕嫉钠返隆5赖滦扪⒎且蝗罩Γ尚猿傻虏豢梢货矶停膊皇歉卟豢膳省⒁2豢杉暗模丶谟诨酆椭匚V型骋坏姆椒ㄕ庵址椒ㄊ墙岣叩赖氯鲜队牍械赖率导骋黄鹄矗源俳赖乱竽诨约旱牡赖缕分剩饣导实牡赖滦形W魑赖滦扪椒ǎ型骋磺康鞯赖氯鲜队氲赖率导呤潜缰ね骋坏墓叵怠#ǘ┲泄糯赖滦扪椒ǖ木窒扌院秃侠硇远杂谥泄糯赖滦扪椒ǎ颐怯Ω迷擞昧椒址纯创蒲Х治觯险婕稹4幼芴迳峡矗糯赖滦扪椒ㄊ墙⒃诔橄笕诵月鄣幕∩系模ㄐ闹饕迳逝ê瘢渲杏行矶嗖豢蒲踔潦遣磺惺导实牡胤剑绕涫窃诜饨ㄉ缁崮┢凇R虼耍颐怯Ω每吹焦糯赖滦扪椒ǖ睦肪窒扌院徒准毒窒扌裕吹狡湓谀歉鍪贝侣浜蟆⑾囊蛩亍5牵颐且膊荒芊穸ü糯枷爰叶匀诵砸约叭松侍馓剿鞯幕晒荒芤虼硕穸ü糯枷爰姨岢龅男矶嗟赖滦扪椒ㄔ谝欢ǔ潭壬戏从沉说赖滦扪钠毡楣媛桑荒芤虼硕穸ü糯赖滦扪椒ㄔ谥泄飞隙灾斗肿幽酥琳鲋谢褡宓拿褡寰瘛⑷松取⑷松非笠约叭烁袼茉斓榷疾淖饔煤陀跋臁N颐怯Φ币月砜怂贾饕逦傅迹岢峙屑坛械脑颍蕹糯赖滦扪椒ㄖ邢摹⒙浜蟮某煞荩橙∑渲谢摹⒑侠淼囊蛩兀岷闲碌氖导剩芳右栽擞谩#ㄈ┲泄糯牡赖滦扪椒ǘ缘苯翊笱牡赖滦扪哂薪杓庖搴筒慰甲饔糜兄谂嘌笱髦呛醚У木瘛独窦恰ぶ杏埂钒阎怯肴什⒊莆疤煜轮锏隆薄9糯枷爰腋秤杳髦欠岣坏牡赖履诤鸵螅钪饕氖敲鞅媸欠牵皇苊杀危耍鸵啊0ㄎ幕逗吐桌淼赖轮丁=杓糯枷爰姨岢龅难疾⒅亍⒀б猿尚缘鹊赖滦扪椒行扪梢允勾笱鲜兜阶跃跹啊⒅丈硌暗闹匾院捅匾裕翱蒲幕逗吐桌淼赖轮叮锏揭桓鼋细叩牡赖戮辰纭S兄谂嘌笱型骋坏木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